论文发表百科

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3:51:29

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毕业论文

一、选择开放的教学方法 1、讨论学习法 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知识是需要经常更新的,从这个角度看,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教学中应多采用讨论学习法,这种开放式教学能使学生成为自由发展的主体,自主地学习,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师与生之间相互启发,知识互补,达到教学相长。如:"我们的教材中应增加哪些教育内容?这堂课你认为应该怎样上?"这样的讨论题目它没有固定的、单一的答案,这样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往往效果较好。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很大提高。 2、尝试教学法 经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觉得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非常适合幼师教学,它的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提倡的"先动手后理论,边动手边理论"相吻合。特别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教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比如教法课,传统教法是教师先讲授教学法的基本概念知识、再结合案例讲解,学生听得迷迷糊糊,充其量背过相关概念、模式,但一到实习还是懵懵懂懂,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先让学生去尝试教学某一课,然后再让学生观看该课的优质课录像,在看录像的同时,再讲解涉及到的教法概念,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采取什么措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等等。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教法课再也不是苦闷、抽象教学,而是鲜活的、不断生成新目标的教学。 3、幼儿园情景模拟法 幼师学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她们除了掌握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掌握幼教专业基本理论,具备各种从教的能力,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常设计一些情景,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幼儿园教育教学等活动非常必要,如: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头饰,扮演小熊,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教学中的这种情景教育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幼儿园教学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又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实践来体验教师的角色。由一部分同学扮幼儿园老师,另一部分同学扮幼儿。再如在美术课上,让学生把教室当作幼儿园活动室,当春天来临时,请小老师采用各种方式来布置活动室,引导孩子认识春季。夏天到来时,则认识夏季。秋季、冬季来临时则认识秋季、冬季。 4、分类施教法 分类教法是指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加以分类,提出不同教学目标及要求,使每类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进入幼师班的学生一般分为四类,以艺术课教学为例:第一类,文化成绩一般或偏下,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有一点基础,曾受过短时间的训练,自身条件较好。 对于此类学生重点需要其了解专业理论知识,巩固并规范其基本技能,利用自身条件的优势,向较专业的方向培养。第二类,文化成绩较好,对艺术课程有一定的爱好,自身条件较差,此类学生重在培养其欣赏水平及教学能力,学习幼师舞蹈为今后进入幼儿园做准备,打基础。第三类,文化成绩差,对艺术既不喜欢也不讨厌,自身条件好。此类学生首先得培养她对艺术的兴趣,利用其良好的自身条件,要求深入学习,同时还须与第二类学生一样,为其进入幼儿园,并成为幼师的中坚力量打好基础。第四类,文化成绩差,对艺术不感兴趣,自身条件差。此类学生培养其兴趣,要求认真上好每节艺术课,但对要求不高,对音乐绘画都要了解,最重要是培养爱心,对幼儿的一颗爱心,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教法还能激发不同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在书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笔性帮助学生选择字帖,会很快解决初学书法畏难浮躁的心理,使学生快速进入书法的深入学习。二、设计开放性的课程内容结构 1、开放性审议课程内容结构 我们在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幼师专业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因为课程自身要求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开放和动态更新,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动态及开放性组织。为此,我院多次到县直实习基地、乡镇部分幼儿园发放各种表格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本校教师多次填列所任课程的能力标准和考核标准,学校汇总后统一进行筛选和分析并倾听专家和各方面意见,共同审议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以确定课程内容和可行程度。比如根据幼儿园反映意见,增设了《幼儿文学》课程。在舞蹈课程内容设计上,采纳了任课教师的意见,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和补充, 选择"基本功训练、不同民族舞蹈、幼儿舞蹈、舞蹈创编、综合活动"5个模块的舞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机构更趋向循序渐进。 2、按照课程内容结构科学分工 参照有关学校的教学经验,结合我院目前实际情况,改革艺术课教学"跟班制"为"专项教学制",本着竖不断线,横不缺项的原则,对教材选择、内容设置、课时、教法等进行调整。比如根据舞蹈课程内容结构即舞蹈基训课,民间舞课,幼儿舞蹈课,理论创编课,古典舞课,现代舞课,拉丁舞课,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哪一部分出现问题就可找到任课教师,避免过去那种挂一漏万的局面,对强化教学的科学管理,将起到督促作用。这样还有利于合理使用人才,有利于教师一技之长发挥,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某一专项研究,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比如音乐课善于器乐的教师可以单独教学器乐;声乐教师单独教学视唱;用理论水平较高、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任音乐理论课教师。 三、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教师由于长期,甚至从没到幼儿园亲自上过课,许多刚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一线实践锻炼的经验也不多,因此,应该让他们到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体验幼儿园的教学与管理,了解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避免幼师专业教学的空洞、教条和不切实际。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幼儿园这一实习基地,积极倡导广大教师"与幼儿园零距离接触"。具体措施有两种:一是学前教育系专业教师轮流到幼儿园上课,形成切身体验,增强对幼师学生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二是把课堂搬到幼儿园,让学生面对幼儿正式上课,教师则组织其她学生听课并评议,这样,教法课上形成了"创设情景------给出问题-------讲台试教-------教学实习"的新型模式。使教师从"前台的演员"退居到"后台的导演"位置,学生从"台下的观众"上升为"台上的演员",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越好,学生的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是开放的民主的。我们还轮流安排学生到学院幼儿园进行幼儿保育实习,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与实习补助,极大的激发了幼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社会上也赢得了良好口碑,拉动了招生。 四、建设开放性的教学实习基地 教学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为专业实习搭建的可行性平台。我院幼师专业,在组织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与实习单位建立了业务协作联系,求得社会相关行业对我校教学的帮助和支持。我院在县直各幼儿园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已经发挥了指导实践教学的功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指导了专业技能,搭建好通往社会的实践之桥,得到学生的好评和珍惜。我们还在本院建设了一处设施齐全,管理到位的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系学生见习、实习的基地。逐步形成了实践教学的新体系。基本能够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以考核标准为落脚点,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真正从教学体系的定位中体现出实践教学的独立地位。在教学安排上实践教学服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以及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出发,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培养全过程。定期轮流下园实习,熟悉教法及教学特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时数比例为1:1左右。使每年学生毕业后,即可迅速适应工作需要。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一、制定周详的计划,作为实施集体健康教育的有利前提条件。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例如: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并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身体发展方面:通过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远足活动、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达到肌体的有效锻炼:幼儿能较协调地走,跑、跳,学会了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圈,学会了做模仿操等。由于我班是小班年龄的孩子,小肌肉动作方面,多数幼儿小肌肉发展不够灵活,表现为有的幼儿不会系纽扣,还有的幼儿串珠、撕纸等不够灵活自如等。本学期我们也将多制定些自我服务方面的要求,让幼儿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我们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还重视到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调节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三、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疾病能力的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季节变化,不懂得自行增减衣。在生活能力方面,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穿衣、整理床上用品较为困难,饭后漱口、擦嘴的常规有时仍需老师不断地提醒。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开设各种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由于季节的变化,我们也增强了户外体育运动量,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物,小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也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自信的人更能获得成功,更容易得到幸福。然而在现代教育中,由于过去只注重智力开展,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现代的孩子尤其是中小班的幼儿较胆小、懦弱,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拿我班汪晓秋幼儿来说吧,她胆小害羞,依赖性强,每次老师让作画和数学课做一些练习题时,她就会哭泣:“老师,教教我,我不会。”“老师,我肚子痛。”及至父母送她来园时她就产生不愿上学的情绪,追其原因,是怕作业不会做。新纲要中明显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快乐地上学,在平时的谈话、观察和探索中,我找出了一些有效措施。1、鼓励幼儿施展才能,培养自信心鼓励是孩子获得自信的主要途径,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维生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活动时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在一日活动中我首先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宽广的活动区域,保证活动时间,让幼儿按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使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挖掘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其次,设计的活动应是幼儿接受、力所能及的活动,且对活动的指导恰如其分,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一有进步,给予表扬,碰到困难,给予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如汪晓秋幼儿画不好时,我鼓励说:“你能画好的,再画一遍怎样?”有时还会手把手地帮她,让她有一些作品的成功感。一段时间下来,她畏难的情绪逐渐减少了。2、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新纲要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与支持的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在每次美术作业后,我总让幼儿进行相互欣赏、自我评价。如:我会说:“你觉得谁的画最好,你的画进步了吗?”幼儿会说:“我觉得我的画很棒。”“今天我很聪明,数学作业难不倒我。”同时幼儿对教师的意见特别重视,往往老师的看法会成为幼儿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在评价时会因人而异去爱每一个孩子,肯定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多地在集体面前去积极评价幼儿,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3、开展系列活动,建立自信心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是幼儿产生自信心的重要源泉。为此,我班设计了“夸一夸”“帮一帮”的活动。利用每天谈话活动,让幼儿讨论,夸夸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优点,采用教师夸、同伴夸、自己夸的形式对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许多幼儿能在同伴的夸奖声中露出自信的微笑。对一些自信较弱的、性格内向的、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幼儿给予帮助和引导。如在操作活动时,有的幼儿拿着操作工具说:“……我不会。”我就会不厌其烦地向他重复操作方法,并把着他的手操作第一步,增强了他重试新活动、向自我挑战的信心。科学有效调节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又称为课的一般密度,它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各 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是指教师的指导(如讲解、示范、纠正幼儿错误等)、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 组织措施(如整队、调动队伍等)和合理的休息等。上述各种活动中某种活动所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就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如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措施密度、休息密度等等。其中,练习密度 尤为重要,它是指幼儿在课中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为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 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影响很大,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 易,因此,目前幼儿园的体育课普遍运用测定练习密度来衡量一节体育课幼儿的活动情况。 既然体育课的密度指的是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此,不难看出,课的 密度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是否合理而充分地被教师和幼儿所利用,进而也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教 学效果。一节好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尽量减少浪费的 时间,以提高体育课的效率,达到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呢?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 者认为要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必须首先了解制约体育课的密度的几个因素,然后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一、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人体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量,一般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跑后即 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一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大,后者小。运动强度 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练习密度,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应越小 ,反之,运动强度越小,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可适当提高。这就提醒教师,绝不能让幼儿长时间连续从事大强度 的运动,否则,幼儿将承受大大的运动负荷,易造成其身体的伤害。例如,幼儿在做迫逐躲闪跑或连续立定跳 远等大强度练习时,其练习密度可适当减小,而且练习中应增加休息的次数,一般幼儿练习一至两分到后应作 适当的休息,而后再继续练习,教师应严格控制大强度练习的总时间。在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中,强度较大的 运动项目有跑、跳跃、攀登、下蹲走、仰卧起坐、传接球等;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有走、钻、爬、投掷、走平 衡木或窄道等。 2.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示范、讲解密度、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学习新教 材和较难的教材(如投远、投准、立定跳远、抛接球、夹包跳、夹包掷远或掷准等)时,教师的示范和讲解的 密度都应加大,每个幼儿的练习密度也应提高,要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和充分的时间进行动作和身体素质的练 习。相反,幼儿复习旧教材或学习较容易的教材时,教师则应减小讲解和示范的密度,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 复习巩固。 3.组织措施。组织措施合理,教学的节奏则会紧凑,且环环相加,上课的时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排队、变换队形迅速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幼儿队形的设计应符合教学的需要,分组轮流练习或竞赛性游戏时 ,幼儿的分组太少,都会导致幼儿轮番等待的时间太长,进而易使幼儿产生厌烦,甚至注意力的分散。 4.准备工作。准各工作充分,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提高上课时间的利用率。有的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 分,上课时才临时布置场地,摆放器械,结果无端地浪费了许多本该用于教学的宝贵时间。 5.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的讲解、示范的密度也应不同,对年龄越小的幼儿(如 小班),教师的示范密度应越大,对年龄越大的幼儿(如大班),教师的示范密度应适当减小(较难的教材除 外),而讲解密度应提高。 6.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兴趣性。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具有兴趣性,幼儿练习的积极性则高,就愿意参加 各种练习,因而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相反,幼儿则不愿意练习,这又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态度,易使教学 过程显得松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调节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策略 针对以上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诸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1.周密计划和科学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 教师在准备体育课时计划时,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特征及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 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做到计划周密,心中有数。例如,教师在什么时候讲解,什么时候示范?各几次?大 约用多少时间?幼儿分别要做哪些练习?各几次?各用多长时间?幼儿排队和调动队伍约用多长时间?幼儿什 么时候休息和以什么方式休息(即采用全体幼儿停止任何活动的休息还是分组轮流体息)?休息多长时间?等 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课前备课时都应周密计划。 教师必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任何一节体育课里,幼儿的练习密度都应是最大的。据 研究,幼儿在体育课中合理的练习密度的范围是35——55%,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幼儿的年龄段在这个范 围内确定具体的练习密度,但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严禁让幼儿连续长时间做大强度的练习。如果幼儿是学习新 教材,教师应首先详细示范讲解1——3次,紧接着就该马上安排每个幼儿及时进行练习,教师再巡回指导,观 察幼儿练习的情况,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如发现幼儿普遍犯有某种错误,教师应再次示范讲解。教师在教授 新教材时,示范、讲解应适当增加次数和时间,但讲解要准确、精练,抓住动作要领,切忌冗长、繁琐;示范 应正确、规范、舒展,讲解与示范应紧密结合。对小班幼儿的示范应多于讲解;对中、大班,尤其是大班,讲 解的密度可稍大些,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次数,但学习较难的教材除外。对强度大的教材,可多增加幼儿休息的 时间。排队和变换队形应尽量迅速,而且要符合教学的需要。 2.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措施。 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最佳的组织措施。前面已谈到幼儿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是各种密度中最 大的,尤其是学习新教材和较难的教材时更应做到这一点。那么,在选择幼儿的练习方式时,就应充分考虑其 科学性。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材和幼儿园场地、器械,以及幼儿的实际,选择以下练习方式:(1)个人分散式 练习。如练习立定跳远、从原地往上跳、跨跳、自抛自接高低球、拍球、夹球(或夹包)掷远或掷准等项目就 可采用此方式。(2)两人合作式练习。如两人配合练习滚接、抛接大小皮球时可采用。(3)多人合作式练习 。如5、6个幼儿为一组练习“蜈蚣竞走”(后面的幼儿抱住前面幼儿的腰,下蹲,步调一致地向前走)。(4) 集体集中式练习。如追逐躲闪跑、小组竞赛游戏、原地纵跳触物等。(5)分组轮流式练习。指各组轮流做几种 不同的练习。(6)循环式练习。指幼儿循环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7)鱼贯式练习。指全体幼儿按一定的 次序依次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8)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指一组或两组幼儿练习,其余各组观摩,之后, 再交换。 在幼儿做集体练习时,教师必须考虑幼儿的队形,使队形符合教学的需要。例如,大班“学习投远的动作 技能”,结合投掷教材的特点,个人分散式的练习虽可提高练习密度,但不安全,因而并不适合在此使用,可 把幼儿分成两组,相距1米背对背方向站立;每人两个沙包分两次分别向场地两端(距幼儿各队3——4米左右) 的投掷区投远,这种方式显然比个人分散式安全,又比把幼儿分成四路纵队每四人一组投掷的练习密度大。又 如,在教幼儿练习活动目标投准时,可把幼儿分成二至四组(视幼儿实际人数而定),让幼儿轮流充当活动靶 标和投掷者,这样也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备好课后,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板僵化地照搬教案,而应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灵活的处理。 例如,发现幼儿在练习强度较大的教材时已显出中度疲劳状,教师则应立即调整课的节奏,改个人分散式练习 或集体集中式练习为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让幼儿可得到轮流休息,或直接让全体幼儿休息1——2分钟,教师 可利用这一时间讲解、示范或简评,以纠正幼儿练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相反,如果幼儿积极性很高,玩兴正 浓,又无疲劳感,教师就可让幼儿再练习一会儿或再做一遍体育游戏。教师还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解和示范, 如幼儿动作掌握不好,就应抓住要领增加讲解和示范的密度,相反,则可减小示范、讲解的密度。如发现幼儿 分组少,轮番等待的时间太长,则应马上调整队形(如变两队为四队),以增加幼儿练习的机会。 4.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各种准备,包括备好课和做好物 质准备。如准备好幼儿所用的沙包、头饰、球、腾圈、拱型门、垫子、小旗、记分牌、绳、皮筋、木桩等玩具 和器械,提前画好场地,器械也应事先摆放到位,如条件许可,应把做准备活动的场地和摆放好器械的场地分 开,如需音乐伴奏,还应准备好录音带。 5.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情绪高涨,他们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就会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练习密度,改善课的质量。为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上都应充分考虑到兴趣性原则。例如,幼儿园体育课的类型主要 应以游戏型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形象的玩具和道具(如头饰、动物和水果图片、彩带、花环、拱 型门、平衡木、动物玩具、房屋树木模型、木桩等),中、大班还应多采用竞赛性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幼儿的兴 趣。此外,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也很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节奏鲜明的乐曲,也可极大地提高幼儿练习 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通过以上调节策略,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宝贵的上课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的密度和效率。

原因:

1、先天适应能力差。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人,若勉强去适应,适应过程很难而缓慢,平时也不爱活动,对新鲜的事情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从不与陌生人交往。

2、后天抚养教育不当。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不让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就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致其采取逃避的方式,如拒绝上幼儿园。

对策:

1、家长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想念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2、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3、家长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定义概述:

一个正常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了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会对所处的环境逐渐适应,并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很难适应新环境。

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例如,家长在别人面前总是说自己的孩子安静,不爱说话,不爱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类似的话都会使幼儿的退缩行为得到强化。幼儿自身素质对退缩行为的影响幼儿的自身素质即先天素质的解剖生理特征,它包括感觉运动器官、脑的结构功能等特征。母亲在怀孕期的营养、情绪、身体状况等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使胎儿的生理结构发生变化,体型和外貌发生改变,由此导致幼儿的先天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不适,不愿与人接触,只愿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长期下去幼儿就会自我封闭,形成严重的自卑、胆怯心理使幼儿不敢与人接触,更不敢去参加活动,逐渐形成退缩心理,表现出退缩行为。个性对幼儿退缩行为的影响个性是指个体身上特有的、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体轮廓。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成人以后性格的形成与幼儿期性格的培养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因此,对幼儿期个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安全的需要对幼儿退缩行为的影响个性倾向性,表明了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结构中的最活跃成分,影响心理活动进行的方向,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等。其中对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所以他们的安全需要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渴望受到保护,获得安全,希望免除恐惧和焦虑。如果此时的幼儿由于某种行为而产生了恐惧、焦虑,甚至是一种莫须有的危机感,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这类事情或与此相类似的情景便会产生退缩的行为。更为严重的幼儿退缩行为会泛化到生活当中的其它方面,这样不仅可能会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的行为活动和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到幼儿成年以后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语言能力对幼儿退缩行为的影响对幼儿来说,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由于有语言的参与,才使幼儿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此时幼儿的语言能力出现障碍,则会导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受到影响,长期下去,便会导致幼儿孤独、自卑、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到新的环境中去等一系列的退缩行为出现。幼儿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和周围环境世界的态度中,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如果幼儿对外在的世界漠不关心、回避、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便要对幼儿进行观察与交流来辨别幼儿是否有退缩心理。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选的题目有很多,下面就学前教育的给些参考题目举例如下:

1、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研究

2、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

3、同伴违反规则背景下幼儿的行为反应及其动机研究

4、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

5、文化变迁下离异家庭儿童的个案研究

6、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研究--某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为

8、一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

9、影响幼儿规则形成的因素研究

10、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11、幼儿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运用现状研究

12、幼儿进餐拖延行为的个案研究

13、幼儿一日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14、幼儿园家园互动的现状调查

15、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策略研究

16、幼儿园实习生教育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17、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中教师管理行为的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幼儿个案法研究论文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环境中的点点滴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反复建立、积累各种新旧经验,并在新旧经验的交替循环与相互作用中达到身体、动作、情绪、社会、语言、智能的综合协调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论文关键词: 大班幼儿 告状 解决策略

问题的提出:

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和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幼儿告状行为除了幼儿自己受欺负、得不到公正待遇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幼儿觉得同伴违反了自己所认同的规则、规范。所以说,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指幼儿在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据了解,幼儿园每天大概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天告状五次,这些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通过这一学期在幼儿园的实习,我观察到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最为常见。无论在活动中、晨间活动中、区域中、吃点心时,都能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采取的解决策略也大有不同。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儿园老师掌握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

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环境的 "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不对的事情。于是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就要要求他们听成人的话。这样一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冲突,体现在行为上,这就是所谓的不听话。

通过在所在实习幼儿园的观察分析大班幼儿每一个告状行为都有其特殊的心理活动,这些告状行为多发生在同伴之间的活动、关系中。现在,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先来观察一下大班幼儿的告状

案例一:老师,他不送杯子地点:

大一班, 时间: 9:40吃点心时间到了,今天吃的是饼干和豆浆。孩子们每个人去阿姨那边拿了两块饼干,然后拿一杯豆浆回到自己座位上吃。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送到小桶里,韩欣妍吃饼干的速度比较慢,班上已经有一大半的吃完出去玩了,她的饼干还没吃多少。阿姨已经在洗杯子了。

忽然,张驰跑到正在准备下节活动的李老师面前说:"老师,韩欣妍不送杯子就出去玩了。

张驰的声音很大。韩欣妍是坐在张弛的对面的,也许是急着跑出去玩,她吃完后顺手把杯子往身后的桌子上一放,便快步走出教室。李老师头也没抬说:"快吃你的吧韩欣妍不爱放杯子我管。每天吃点心都吃到最后,还爱管别人的事情!"张弛机械地把手中的半块饼干往嘴里送,不再讲话。

分析:幼儿发现同伴的这一行为与老师规定的吃完点心要把杯子送到前面的盆里,并向老师发起告状,同时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案例二:老师,他在我纸上乱画。

地点:大一班,时间: 8:15在图画活动中,所有小朋友都在聚精会神地画画。壮壮和苗苗位置相邻,都在画画。老师在进行巡视。在涂色时,壮壮见老师巡视他的画时,急忙跟老师说:"老师,我在画画的时候苗苗老用水彩笔在我纸上乱涂,"同时高高举起苗苗之前画的地方说:"看,都被他在上面画了好几条线了。"分析: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却很常见。幼儿产生这一告状行为主要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并希望老师批评乱画的幼儿案例三:我们,该怎么办?

大一班,时间: 15:30快要吃点心了,老师让小朋友把雪花片拆好放到小筐子里再送到前面的大筐子里。大部分小朋友拆的都很快,也快速的把雪花片送到了大框子里。这时,我看到有一组小朋友,玩具都没人拆就在那抢小筐子,看到我来了,抢筐子的两个小朋友,谁也不肯松手都想送玩具。旁边的说:"老师,看他们呢,筐子都要坏了。"我说:"你们就这样一直下去吗?这样谁都送不成哦!"一个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们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送。"我拍了拍另一个小朋友说:"来,你们来石头剪刀布吧"分析:大班幼儿已经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所以在遇到争抢之类的告状。教师不要急于帮幼儿解决,而是让幼儿自己多想想,问问他们怎么解决。从这一案例可看出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能够想到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解决。

大班幼儿出现告状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缺乏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娇气等不良习惯,跟别的孩子相处时缺乏合作有爱关心他人、矛盾不断,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幼儿自尊心较强喜欢争强好胜,当看到小朋友比自己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时,家长要注意 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如让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用平常心看待。还一些孩子,攻击性比较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虽然是引发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因为害怕责备,于是向家长告状,以推卸责任。这时家长不能迁就,要比批评教育,引导孩子主动承认改正错误。

大班幼儿快要升入小学了,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小中班有明显的进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别突出,所以教师处理大班幼儿告状问题时,所用的方式方法会影响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幼儿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幼儿告状行为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千万不能应付了事:

首先在处理幼儿之间因纠纷而产生告状行为时,老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原因。如果是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纠纷告状行为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矛盾;对于倚强凌弱告状一定要对有责任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明确指出他是不对的并要求他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或者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友好关系,使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并且会导致幼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而疏远。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对试探问题给予明确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会让幼儿决得无所适从在处理打抱不平或维持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并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没必要查清问题,老师也不能冷落告状幼儿,更不能则怪幼儿多管闲事,要给予适当解释和说明否则会挫伤幼儿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对于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老师应对犯错误幼儿讲清能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不然让他尝到"甜头"下次,他还会欺负别人、欺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看电影、讲故事等活动有目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明白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

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能结合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所以幼儿工作者要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作用,用和善的态度和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好榜样来消除幼儿消极心理。这就要求幼儿工作者在与幼儿接触时,要用积极的表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幼儿表现出注视、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身体上的接触(例如抚摸、拥抱、拍拍头),让幼儿产生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让幼儿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美好未来,每一位幼儿工作者都要时刻以身作则,时刻从爱出发。让每位幼儿身心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新手老师上路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帼眉,《学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向老师发起--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吴放,《与孩子一起跳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摘 要: 通过对大班幼儿陆子涵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发现现在普遍幼儿园都存在着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里时家长都围绕着一个人转,到了幼儿园却发现教师不是为了他一个人,使幼儿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对比整个幼儿园情况,我们采取与家长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促进的措施,初步使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一些无用的告状行为转变为一些有用的告状行为,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关键词: 告状行为、动机、措施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现象。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为什么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是由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这种人

[1]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人际冲突,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二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

为的类型:按幼儿告状动机把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表现型、检举

[2]型、关爱型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幼儿告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规律和基本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也会根据性别和情境的不同而采

[3]取多样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是在去幼儿园实习了三个半月,结合在幼儿园实习

中看到的真实案例,在初步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规矩认知、社会性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通过跟教师与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应如何辅导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个案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陆子晗,男,七周岁。他是一个连续读了五年的孩子,对于幼儿园里的模式已经很熟悉。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为这个孩子他在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端正地坐在小椅子上,总会这边玩一下,那边走一下,嘴巴里老是发出声音,告状比谁都积极,总是说其他小朋友上课怎么这么样,自己犯错了总有理由。根据和幼儿园班主任的沟通,我初步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经济相当优越,父母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生意不错。

事件一:上科学活动的时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有趣的七彩光,正当大家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陆子晗突然跑到老师身边,对老师说,老师,某某某上课不认真听讲,他在玩扣子,某某某一直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老师看了陆子晗一眼,他又继续说到,老师,某某小朋友上课老是把脚搁起来,尽管他自己有时也会这样。

事件二:晨间活动时都会有一段时间是给幼儿玩玩具的时间,老师规定每组幼儿只能选一个玩具品种玩,不能拿第二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玩。陆子晗挑了很多其他组的拼装玩具在自己手边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就对陆子晗说:“那是我们组的玩具,你不能玩的。”陆子晗不听,还跑到老师那告状:老师,你看其他组有那么多玩具的,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他们不让我玩的,还说我拿他们的玩具,我没有,是我先看见的,我想玩那个玩具。我每天都玩这个的,它是我的。 事件三:课间活动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楼下玩大型玩具,规定哪组排队排的好就可以先玩,于是大家都立正站好,当大部分的孩子得到认可可以去玩,只剩一部分因为站的不好不能去玩的孩子时,陆子晗又说了:“老师你看,某某没站好,我站的很好的,我可以去玩了吧。”于是不等老师回答,就自己跑开去玩了。

二、个案分析

根据我观察的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又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分析认为这个孩子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由于陆子晗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又十分优越,父母平时对他十分宠,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使他在生活中不用与别人共同使用某个东西或分享,就能的得到全部的关注。又因为家里只有陆子涵一个孩子,是他们的宝贝,家长宠着孩子,没有严厉的管教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霸道、粘人的性格。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因素:大班的老师一般都要带30到40不等的幼儿,很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幼儿身上,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幼儿整体的发展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一个孩子采用告状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回应了幼儿的告状,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得到了重视。这也是告状行为频频产生的原因之一。

3、环境因素:现在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不像乡下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活动空间,孩子经常呆在以他为中心点的家里,很少到需要分享的地方磨练,当到需要集体生活的环境时如幼儿园便会很不习惯,这也是造成陆子涵小朋友频频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之一。

三、对陆子涵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以及建议

通过对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和与他家长的沟通分析得知,他先前的告状行为完全依赖于成年人的态度。到了大班,他有了自己的观点,也有了批判性,对成年人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所以,无论从其依赖性来讲还是从其批判性来讲,老师对他的告状行为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他的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

1、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于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使幼儿通过老师的答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否则,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

在事件一中,老师可以在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小朋友专心听讲的同时,表扬陆子晗这种帮助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但是还要提出他也因为太过注意别的小朋友而导致自己不专心的行为,且他自己也会做类似的小动作。随后指出老师自己会注意到小朋友不专心而提醒他们,而不需要他用告状的方式来提醒老师,这样做不会因为表扬陆子晗而使他屡屡告状而影响到别人和自己,也不会因为否定他的这种告状行为而使他沮丧,无所适从。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解决纠纷。在事件二中,老师可以在温和的方式下指出陆子晗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按老师要求做的行为,并且引导出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礼让、友爱的观点,让他们知道在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权利,都应该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和老师的规定。鼓励他们互相进行谅解。除此,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看电影、听故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明白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益处和必要性,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小朋友互相告状的行为。

四、总结

由陆子涵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其“告状”的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告状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多是复合式的,方式也较为隐蔽,如很多幼儿轻轻地靠近教师耳边告状,以免同伴听到。他们逐步采用消极评价、撒娇、神态示意、嘲笑等告状策略。大班幼儿在对规则的要求本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内在的价值观,他们的告状策略也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行为日益呈现出一种层层接近目标的趋势,告状幼儿期望最终达成目标的愿望也更为明显。

告状行为的幼儿个体差异大,因此他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进度,要视其实际行为反映而定。老师不可操之过急,要视情况而定。情绪反应良好时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切忌强迫指令、发火训斥,以防幼儿发生逆反心理,影响模仿效果。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参与活动的速率。而且,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辅导的幼儿做出教师所预期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强化物,并明确告诉他强化的原因,即为何奖赏他那个行为。积极鼓励他与同伴合作交往,并参与社交,逐渐脱离霸道、粘人的性格。

谢辞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玉敏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胡玉敏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开题报告的修改、论文的架构拟定到最终定稿,她给予了殷切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胡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他们为我及时完成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并定期督促论文写作进度,才使得此论文得以按期保质的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特别是室友的鼓励、对问题的争执、相关素材的提供,对我来说都是我莫大的财富。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有专门写这个的,按字数收费。但我不知道那儿有,你可以搜一下问问。。

幼儿园毕业论文个案选题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9.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与指导问题研究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43.幼儿园婴小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4.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育

45.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调查

46.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

47.男性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8.想像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9.对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思考

50.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51.男性幼儿教师专业意识访谈研究

52.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53.如何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

54.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

地区幼儿园课程与当地文化资源联系

56.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调查及建议

57.大班幼儿主要吟唱歌曲来源.原因调查研究及问题对策

58.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研究

59.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6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61.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62.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64.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65.幼儿园公开课的功能分析

66.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7.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考察与分析

6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9.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0.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71.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73.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研究

7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75.男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分析

7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77.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78.中班、小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使用言语的对比分析

79.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0.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81.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2.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8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研究

84.幼儿园意外事故处理的法律研究

85.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8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87.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88.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89.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90.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91.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岁幼儿撒谎行为研究

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9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95.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96.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

97.学前教育本(专)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9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9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及对策

100.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10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102.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10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04.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10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06.幼儿园社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08.幼儿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109.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研究

110.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1.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与影响因素

11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3.农村幼儿意外伤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4.幼儿“跳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

1.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对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在xx课中运用研究

3.教师幽默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试论幼儿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

5.教学中幽默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研究

6.某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8.某某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9.某某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10.某某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11.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的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14.某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16.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7.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18.某某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9.某某区幼儿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陕南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21.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师评价

22.论游戏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23.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村为例

24.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幼儿园为例

25.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26.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27.农村3~6岁留守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对策

28.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29.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

30.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基于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从学前儿童绘画作品中透析幼儿心理

34.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35.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3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3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

38.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39.探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40.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41.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42.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的“挑战”

43.教师语言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44.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启示

45.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46.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47.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48.关于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研究

49.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5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51.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新

52.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5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54.当前陕南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5.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6.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7.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

58.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入园适应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59.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同情心(或移情能力)发展的研究

60.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1.幼儿安全概念的理解及其幼儿园主动的安全教育

62.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方案研究

63.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64.某某市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有效策略的研究

65.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

66.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67.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68.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69.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70.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71.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7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73.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74.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75.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76.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77.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8.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79.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80.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81.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2.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8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84.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85.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86.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87.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88.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89.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90.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91.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3.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94.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95.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96.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97.幼儿园网页制作

98.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99.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100.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10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10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03.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104.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105.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106.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107.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108.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109.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有:

1、寓教于乐--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3、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4、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5、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6、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

7、全面二胎政策下甘肃省学前教育发展预测

8、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9、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10、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

11、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12、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3、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14、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5、学前教育中童话故事的作用及方法研究

1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17、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8、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9、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学前教育专业装饰画基础课程设计探讨

21、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2、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的创新思考

23、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24、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5、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26、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多维内涵构建的思考

27、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8、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29、幼儿园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30、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31、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32、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33、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4、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情况研究

35、大班男女幼儿对幼儿教师形象认识的研究

36、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7、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38、试论多彩光谱方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业评价中的应用

39、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研究

40、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41、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42、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创造性应用研究

43、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情况研究

44、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45、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46、农村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研究

47、中外卡通形象比较研究

48、低幼儿童对电视信息的认知特点及教育启示

49、童心与儿童教育

50、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幼儿依恋行为的个案研究报告论文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实际上大部分对母亲或者是其他亲人的一些依恋,对他来说实际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她更有安全感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儿童对家人或看护者的依恋,说明他的心理发育以及神经精神发育更好

个案论文范文幼儿园

【 #亲子教育# 导语】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的培养。两者结合才能使幼儿心智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进行总结,下面 为大家分享了大班个别幼儿个案分析范本【三篇】,供您品鉴。 【篇一】 变冷的热水 观察实录 仪来到游戏区,看见杯子里有水,就在杯子外面摸了一下,“老师,这杯水是烫的。”“另一杯呢?”“这杯是冷的。”“你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我用手摸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让热水变冷?”仪说:“用嘴把吹一吹,妈妈在家经常这样做的。”一旁的旋说:“还可以放到电风扇下面吹一吹。”“放到冰箱里。”……“你能用桌子上老师准备的材料试一试吗?比一比谁先让热水变冷?”仪拿了一把扇子,对着杯子扇,还说:“力气大了,水就冷得快了。”过了一会儿,她摸摸杯子,“怎么还不冷呀?”我请她再想想办法,一旁的匀说了一句“你可以用勺子在杯子里搅拌。”仪听了匀的建议,拿起勺子搅拌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她又一次摸摸水,“老师现在水变冷了。”仪看到自己的水终于变冷了,特别开心。她又用其他材料探索了。 案例分析 仪在游戏的时候非常的认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让热水变冷的方法,说明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在探索活动中一边动脑筋一边探索,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学习同伴的经验,用两种方法的叠加让探索活动更快成功。下次游戏可以让她探索更多的方法。 【篇二】 教育问答 孩子答非所问 我儿子3岁2个月。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他经常答非所问,比如问他一个问题,他不但没有回答,还问出其他问题,或者说了其他的话;如果继续问,他仍然不回答,继续说其他的话。有时问题并不难,就是问他有没有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请问这是为什么呢?他是自己想找台阶下吗?请专家帮忙分析一下。 3岁2个月的孩子应该可以与家长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了。根据您的描述,建议您再继续观察以下情况。 1.孩子是否在感兴趣的问题上能回答,但在不感兴趣的问题上不愿意回答?如果是,这与该年龄段孩子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有关,他们对他人的关注度不够。此时,父母需要逐渐 培养孩子关注他人的问题、并能回答问题的能力,为日后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打好基础。 2.孩子是否在犯了错、担心父母质问时不愿意回答?如果是,就需要父母转换教育方式,用“对事不对人”的方法来评价,不指向人格品质,仅指向具体行为,并提出改进方法。比如,不要说:“孩子,你怎么总把玩具弄得这么乱?”而是说:“孩子,玩具放在地板中央大家走路不方便,也容易踩到,请把它收到箱子里,好吗?” 3.孩子是否在玩得正高兴或话兴正浓时不愿意回答?这是因为孩子注意力的主动转移能力弱,很难中止自己正在做的游戏或正准备说的话,而转移到与父母的对话中。所以建议父母不要干扰或者打断孩子的游戏。 如果孩子在所有问题上都答非所问,就不太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水平,需要父母在生活中跟同龄小伙伴进行观察对比,如果明显落后,建议请专家当面诊断。 女儿被吓着了,我该怎样帮她 我女儿3岁,前两天家里来了只老鼠,我自己对老鼠非常恐惧,见到的时候就表现出很惊恐的状态。宝宝就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现在就不愿意下地,把她放到地上她就告诉我有老鼠,然后就哭起来。请问要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呢? 孩子对于恐惧感的学习是非常快速的、本能的反应,也是重要的能力。比如,只需看到妈妈有一次对老鼠的惊恐反应便能学会,而表现出同样的惊恐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上的保护意义,可以让孩子远离危险。 这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而是要欣赏她表现出来的恐惧感,您可以说:“孩子,你只看到一次妈妈怕老鼠的样子,就知道要怕老鼠,你很厉害呀!这样以后有什么危险的事,相信你就能分辨出来,离它远远的。”让孩子知道她对老鼠的害怕不但不是“胆小”的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很聪明的举动,孩子的内心便会多了一份掌控感。 然后,引导孩子看到其他人对待老鼠的行为。比如爸爸不怕,姐姐也不怕,这是在暗示孩子,实际上老鼠对人来说并不危险。最后,让孩子看到妈妈对待不同事物的行为表现,比如,妈妈只怕老鼠,但不怕松鼠,也不怕猴子,妈妈甚至有些方面比别人还要勇敢一些,让孩子明白怕老鼠也是很正常的。 【篇三】 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帅帅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我看到后提醒她:“帅帅,不要用手抓饭菜。”帅帅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我不禁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声音说:“帅帅!叫你别这样弄饭菜,这样吃饭很脏的!”小朋友听到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帅帅老是这样弄饭菜,帅帅这么脏的!”帅帅听到大家都开始说他,头低下去,一声不响地继续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还是有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每一次我都会皱着眉说:“帅帅,不要这样弄!”“帅帅,你怎么这么脏的!” 接下来的好多天,帅帅显得比以前落寞了很多,老是一个人闷闷地活动,而吃饭的习惯也没有大的改善,还是时常用手去抓饭菜,甚至对我的提醒也更置之不理了。 于是我特意和帅帅的家长进行了一次约谈。在和帅帅家长交流时,我告诉了家长帅帅在进餐及一些生活习惯上的不良现象。妈妈听了,说帅帅在家吃饭也不太干净,家长也时常批评教育,但似乎效果不大。同时妈妈说道:“帅帅好像在班里有点不合群吧?他回来说,没有小朋友和他是好朋友,因为别人都说我吃饭很脏;我是个脏孩子,所以别人不和我好!”我听了立刻意识到了妈妈的言外之意——家长在为孩子被人说成“脏孩子”而觉得委屈。我也马上想到了帅帅这段时间的表现:他比以前更不合群,更不和老师亲近了! 分析: 帅帅在班里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是个比较以“自我中心”的孩子,不太主动和同伴交往;而在一些行为习惯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如进餐,一直有用手玩弄饭菜的不良习惯。对此,我在多次提醒教育无果后,产生了急躁的情绪,对他行为的批评语言开始简单化,用了诸如“帅帅,你怎么总是这么脏!”这样指向人而非理智地指向错误行为的话语。这种形式的批评语言使班里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说帅帅:“你这么脏的!” 我们都知道,小班孩子开始对自己产生初步的自我评价,但这种评价常常是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的。因此,老师和集体多次的反面评价使帅帅在心理上产生了:“我是个脏孩子”这样的消极的自我评价。孩子有了这样消极的自我定位后,会觉得反正我是个脏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饭了;吃不好饭,老师和小朋友就不喜欢我了……这不仅使她没有产生改善自己不良行为的动力,反而使她对老师集体产生了排斥的心理,从而在集体中显得更加游离、不合群。 可见,要想让批评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者一定要保持理智,避免使用直接指向人的语言,这样的批评否认了人的能力,只会使被批评者产生无助的反应,而不能有效地让被批评者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了解怎样改善自己的行为。 在认识到上述问题后,我立即向家长表示了歉意,并真诚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一起寻找帅帅吃不好饭的原因。妈妈说,这可能与帅帅是个剖腹早产儿,一直有些感统失调有关。他的小肌肉动作发展得不太好,所以从小吃饭就不太拿得好餐具,形成了用手抓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当时没引起家人更多的重视,没有及时纠正。我也进行了反省:在上幼儿园后,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一开始阿姨出于好心,也怕她吃得桌上地上一塌糊涂,就常常喂她。等帅帅到了小班,老师要求孩子要自己独立进餐,可帅帅和同伴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有点大了,就常常因此受到批评,这使她在这件事上更缺乏了信心。最后,我们和家长一起统一了看法:吃饭的习惯要纠正,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再说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语;而要改为具体指导帅帅如何正确运用餐具,多加以练习,帮助她逐步学会干净地进餐。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帅帅小肌肉动作的训练,有意识地经常让他练习拿调羹舀各种物品;另一方面,当帅帅在进餐过程中又出现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时,不再大声在集体面前批评她,而改为走到帅帅身边轻轻地提醒,对他说:“帅帅,吃饭时不要急,你很能干的,也长大了,一定可以不用手而用调羹把饭菜舀起来。来,象老师这样把调羹轻轻插到饭菜里面,再拿平了舀起来,看,这样饭菜就不掉出来了吧……”慢慢地,帅帅进餐的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小朋友不再说他“脏”,他和同伴的关系也有了良好的发展。

中班幼儿个案分析范文1

片段一:叶xx是个性格古怪的小朋友,她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像早上的时候会开心的跑到你的身边向你问声早上好,笑眯眯的很可爱。但有的时候无缘无故的就会生气起来,嘴巴撅起来,上课不认识,经常会跟周围的朋友说话,而且老师看到了说她的时候也不听老师的话,真的挺气人的。最主要的是吃饭问题每次一到吃饭的时候,她就嘴巴撅起来,坐在那里等着老师过去漂亮的脸蛋也变的难看了,歆晨笑起来才好看的,老师每次都会夸她,今天歆晨真漂亮,要是吃饭吃的快就更能干了。

片段二:

还有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叫朱xx,平时看他也是挺活泼的像个小大人一样会唱很多歌曲,大人小孩的都会,老师也挺喜欢他的,一天老师注意到他在做小动作,叫他站啦起来他就是不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很生气的走到他的身边把他啦起你来,老师的话你也不听了,你上课在干什么啊,他就是不说话闭着嘴巴任你说。等过了一会儿再说,平时你都很乖的今天怎么变的不听话了呢,也要像以前一样做做好好吗?刚才的行为你觉得对吗?你知道错了没有他才点头说回答错了。

个案分析:

从以上的事件分析,我们摸清了小孩的想法,知道如何哄小孩,小孩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他们也有自己的脾气,你生气时候,他们也会生气,也会叛逆,不会顺着你的意思。所以老师有的时候也需要静下心来跟他们讲。不能生气的破口大骂,即使这样有的小朋友或许还听不懂,甚至被吓坏了。我们也要跟他们好好的沟通。一般都要先说他们好多方面,哪里哪里做的很好,可是呢,有的地方他们就坐的不够好了,现在啊被老师批评了。你们要被老师批评嘛?他们都会摇摇头不要。

小孩就是小孩,他们明白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所以需要我们慢慢的教他们,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说过的话会有一定的理解。现在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太多,毕竟是个小孩子,给他压力了反而不大好,要的就是放松,在玩中成长,在玩中学习,在玩中进步。幼儿他们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对还不是很了解,每一次的错误都需要老师去指引他们,教导他们该怎么做,让他们积极提问自己想要说的,想要做的。不要把心里话放在心理面,把开心与不开心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家一起解决。

中班幼儿个案分析范文2

“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说我坏话……”,相信每一个幼儿教师,都遇到过孩子们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班的**几乎每天都在告状,不论是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她总是第一个跑来告诉老师,弄得我都不知如何是好,不闻不问吧,觉得忽略了孩子,耐心的寻问吧,她会变本加厉,进而没完没了的告状。尽管我再三强调:“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但她还是乐此不疲。

案例分析:

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爱告状是因为以下几点: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给他人告状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三是想充当正义的小使者。

分析了原因,我想我就要有的放矢,改变**的这种爱告状的行为。

一天午睡前,我找**谈心:“老师知道你是个很热心的孩子,老师和班里的每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你。”**笑了,我接着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老师说话,很想把你看到的告诉老师呀?”她点了点头。“老师也很喜欢和你说话,可是,我们不能什么时候都说话,这样会打扰到其他人的,我们约定每天睡觉前说会话好吗?”“好”“那你以后就将你看到的,想说的留到我们两个谈心的时候说,不总告状了好吗?”“好”。接下来的几天,**的告状次数明显减少,我给与她及时的表扬,并坚持睡前和她聊几分钟。让她把想说的都告诉我,满足她说的愿望。

慢慢的,她变得不爱告状了,我想她感受到了,不乱告状的她老师更喜欢。

中班幼儿个案分析范文3

吃完午餐,孩子们都在悄悄地议论着。

幼儿A:今天早上来的时候,我觉的好冷哦,我的手都好冷,不信你碰下?

幼儿B:是的,早上我乘爸爸的助动车来也很冷,不过我爸爸给我戴了手套了,就是有点冷,但是我的耳朵很冷的

幼儿C:耳朵冷就戴耳套,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很漂亮的耳套,上面还有一个小白兔的,很暖和的,你也叫你妈妈去买一个呀。

幼儿B:正的不冷吗?

幼儿C:是的。

幼儿A:我现在很冷,怎么办?

孩子们正说着,看见我走过来便问到……

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去外面晒晒太阳。孩子们纷纷拿着椅子,来到了阳台上晒气了太阳。

幼儿A:真地很舒服,有点暖暖的。

幼儿B:让我把手伸出来晒晒

幼儿C:我要跳跳让我的小脚也晒晒……

幼儿A:老师你冷吗?你也来晒太阳吧……

分析与反思:

对于中班的幼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亲生体验来感受天气的变化。他们能根据平时爸爸妈妈给他们的穿戴来感受冬天的到来。对于冷了怎么办,他们已经很有经验了。通过互相的交流与沟通,幼儿之间能相互学习。而老师及时的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经过提醒,孩子会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他们不仅会懂得运动能取暖这个简单的道理,还会懂得关心老师。

中班幼儿个案分析范文4

春天来了,我们配合主题教学活动请家长带一些小动物丰富自然角,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于是小朋友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动植物放在我们的自然角,课间、放学时孩子们喜欢挤在一起观察小动物。

案例描述:

今天放学后,几个孩子又挤在一起欣赏小动物——谢豆豆妈妈带来的大蚂蚁。铁蛋忽然说:“老师,我要把我的小乌龟带回家。”说着,端起乌龟盆就走。滕彰见状,说:“我也要把小乌龟带回家。”说完,也学着铁蛋的样子把乌龟拿走了。经过我的一番引导,滕彰把小乌龟又放了回去,而铁蛋坚决要带回家。不多时,铁蛋的妈妈来了,对他说:“带来了,怎么可以再带回家呢!”铁蛋才撅着小嘴把乌龟放了回去。

案例分析:

为什么铁蛋非要把带来的小乌龟再带回去呢?这正是幼儿“小气”行为的一种表现。“滕彰见铁蛋带回自己的东西,他也要带回”,不仅体现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还说明了幼儿的模仿意识特别强。“铁蛋听了妈妈的话才撅着小嘴把乌龟放了回去”说明铁蛋是很不情愿地。

一个孩子一出生,肯定纯洁得像一张白纸一样,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呢?首先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升华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绝大多数幼儿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成长,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幼儿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明显减少,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体会不到与别人分享的快乐,均不利幼儿的社会化,也为幼儿的“小气”、“独占”、“霸占”的行为滋生了提供了温床。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小小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随着他们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级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感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们的自我意识早已形成和发展,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因此,分享水平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客观存在的。从上述案例中发现,铁蛋正是如此。有很多孩子只愿意和少数特定的人分享。还有些幼儿即使有了分享和谦让的意识,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要将分享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案例反思:

从幼儿长远的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正确对待幼儿的“小气”行为,重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好榜样。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处处做有心人,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

(二)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三)巩固幼儿分享行为,建立分享规则

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假,当孩子表现出分享行为,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分享时,家长要给予肯定,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你真棒!”“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真是好孩子!”或给他一朵小红花,或给幼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都能使幼儿得到满足,同时分享意识也得到了巩固。另外,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例如在班上设立“分享日”,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选一天设立专门的分享日。如选每周的星期五为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带来自己的玩具、图书等,在下午将自己的玩具与别人交换着玩,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无轮流交换使用,实施规则,轮流公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幼儿在一起学习、游戏的机会很多,如一起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都可以提供创造与同伴分享的机会。

幼儿是一张白纸,家长当好画师,能画最满意的画。老师当好画师,能画最美丽的画。“分享”的意识和行为是整幅画中的局部,如果有瑕疵,画不完整,也不美丽,更不会让人满意。为此,我们要让孩子从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培养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 #亲子教育# 导语】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的培养。两者结合才能使幼儿心智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进行总结,那么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怎么写?下面 无 为大家分享了幼儿园大班优秀个案分析范本【三篇】,供您品鉴。 【篇一】 案例背景: 《狐狸爸爸鸭儿子》故事情节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故事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是一本非常适合大班孩子阅读的优秀绘本。故事讲述的是:一天,一只狐狸拣到一个鸭蛋,它从想吃鸭蛋还是肥嘟嘟的小鸭的思想斗争中,决定把鸭子孵出来,可孵蛋的过程是很辛苦的,狐狸的心情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憧憬、狼狈、恼火、无奈、惊喜等等,可当肥嘟嘟的小鸭来到了嘴边,狐狸却舍不得吃了,竟然做起了狐狸爸爸,并给了小鸭无尽的爱。整个作品体现了融融的亲情,充满幸福之感。 案例描述: 一、激趣引发。 1、认识狐狸,了解故事的起因。(多媒体演示)狐狸来到充满爱的森林。 2、提问:狐狸到森林里来干什么呢?(幼儿大胆猜测) 二、阅读分享 (一)了解狐狸找到鸭蛋后的心情。 1、狐狸发现了一个大鸭蛋,这时狐狸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猜一猜狐狸在想什么? 2、你觉得狐狸是想吃鸭蛋呢,还是把蛋孵出来吃鸭肉呢?为什么? 3、我们一起来看,狐狸是怎么做的?狐狸决定把鸭子孵出来,大吃一顿,孵蛋,这个主意真好。(二)了解狐狸爸爸孵化鸭儿子的经历。 1、那看看狐狸是怎么孵蛋的呢? 2、看看狐狸的表情,猜猜它在想什么? (三)感受鸭宝宝出壳后狐狸心情的变化。 1、在孵蛋的这段日子里狐狸过的好吗?但是又过了几天,让狐狸高兴的事情发生了,你猜是什么? 2、鸭子孵出来了,狐狸在想什么/ 3、听到小鸭子在叫爸爸,狐狸的心情是怎样的? 4、你觉得狐狸最后有没有吃掉小鸭子,为什么? (四)了解狐狸爸爸与鸭儿子相处的情况 1、狐狸爸爸是怎样照顾鸭儿子的? 2、狐狸想:“少了顿大餐,多了一个儿子,我这只聪明的狐狸怎么干了件糊涂事呢?”你觉得他糊涂吗?为什么? 三、情感迁移 1、阅读书名。你喜欢故事中的狐狸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狐狸爸爸付出了无私的爱换来了可爱的鸭儿子,因为他们心中有爱,所以过上了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3、提问:那小朋友有没有收到过爱呢?谁最爱你们?案例分析: 《纲要》将“早期阅读”纳入语言教育,指出:利用图书、绘本等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幼儿前阅读技能。*通过绘本阅读,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本次教学活动时,*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活动的设计中借助放大的绘本图片,让孩子自由猜测讲述狐狸接下来会干什么?是怎样照顾小鸭子的?让他们再看看,猜猜,说说,体验中欣赏、理解、感受图画书的情节,从中体验关爱生命的幸福感,理解爱与被爱的快乐。同时激发出阅读绘本的兴趣,和感受阅读绘本的乐趣。 反思: 绘本《狐狸爸爸鸭儿子》是一个感人且有趣的故事:饥饿的狐狸找到一只鸭蛋后,“想吃鸭蛋,还是吃肥嘟嘟的小鸭子?”的想法和*一直左右着他。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狐狸决定把鸭子孵出来,它要等待并帮助鸭蛋慢慢地变为一只肥小鸭。狐狸每天忍着饥饿地孵蛋,狐狸爸爸的付出和辛苦是可想而知。然而,最后蛋孵出来了,狐狸却放弃了吃小鸭子的念头,成为了小鸭真正的狐狸爸爸。故事充满爱意、情节又跌荡起伏,它随着狐狸人性的蜕变,由狡猾变善良,读者的情绪也随着起伏和变化。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入绘本时,我们的情绪起伏着,又一起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洗礼。 首先,封面题目导入,产生故事疑惑。故事封面上毛茸茸的狐狸,鼻子上顶着一只有裂缝的蛋,眼珠子滴溜溜地转,嘴巴惊愕地张开,样子十分可爱。 其次,观察画面细节,感受孵蛋辛苦。他们从图中“﹋”线发现狐狸全身都在发抖,腿都酸了。 最后,感悟爱的真谛,分享爱的喜悦。最后蛋孵出来了,肥嘟嘟的鸭子终于到了嘴边,狐狸却舍不得吃了,因为小鸭子竟然叫它爸爸。而最后两张画面:“狐狸还和小鸭躺在一起,用树叶盖住小鸭子,满脸是父亲般宠爱的表情”;“不会游泳的狐狸用绳子绑着自己,手拿树叶,陪小鸭子游泳,他们还张嘴大笑。”真是滑稽极了!也许就像书上所说:这是“孵”出来的友谊和爱;爸爸、妈妈看了会流泪——只有他们知道,付出本身即是快乐,这点只有做父母对孩子才能无怨无悔地做到!然而我们的孩子看了也不只是会咯咯地笑,因为他们从狐狸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感受到了爱的真谛。使幼儿学会了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篇二】 早期阅读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有位名人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阅读是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孩子喜欢阅读胜过纯粹的学校教育,胜过一台计算机,胜过级的大学文凭。人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新《纲要》也指出“教学活动应服务于幼儿生活”的精神实质。 本学期我们幼儿园的主导性课题是《新埭幼儿园乡土化教育实践研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要时时处处将幼儿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的渗透生活教育。 案例背景: 早期阅读活动《我的幸运一天》为是充满戏剧性和趣味性的大班绘本,绘本的封面让幼儿直接了当的知道两个主角,而绘本正文则是以一个个色彩丰富、动态鲜活的画面来组成,文字不多,简洁明了,给幼儿想象的空间,符合幼儿阅读的特点。所以,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也正符合《纲要》中语言领域中所要求的: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其次,从内容来看,绘本生动幽默地描述了一只小猪临危不惧,运用自己的智慧“狐”口脱险的过程。这对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也能沉着冷静对待,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符合《纲要》中“服务于幼儿生活”的精神实质。 教学活动设计及分析: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本教材内容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贯彻《纲要》精神,对本次活动从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三方面确立了以下目标: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猜测故事情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通过阅读,了解小猪从不幸变为幸运的故事发展过程,感受智慧的力量3、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在这三方面的目标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其中,我将目标1设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将目标2作为活动的难点。教学准备主要是《我的幸运一天》课件PPT。想通过PPT绘本阅读,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过程上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了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生活理念,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 分析: 整个活动的目标涉及幼儿的语言发展、情绪体验、情感发展、认知经验的积累等多个方面,同时又蕴含着幼儿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能从多个方面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使幼儿掌握一些生活能力。 教学过程的反思分析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老师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本次活动完全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幼儿的感受和体验,让幼儿边阅读边思考边大胆表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贴合孩子的兴趣。我着重分三步:一是帮助幼儿了解文本内容;二是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讲述故事内容;三是促进幼儿理解“幸运”的改变,感受智慧的力量,从而提高幼儿冷静面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过程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并抓住细节,引导、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调动每个孩子思维的积极性,让幼儿在阅读中,不仅获得丰富而生动的知识经验,而且在不觉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在阅读中获得了新的发展!这就是说在生活中追随教育,在教育中学习生活。 分析: (一)猜测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这句话适用于我的教学活动。对组织一次活动来说,一个好的开始部分,一个有创意、新颖的导入,能大大地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能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设计以“悬念”来导入的形式。以猜测有一只狐狸饿了三天三夜,肚子正在咕咕叫,它呀遇到了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是件什么事情呢?引发幼儿进入活动,并且在这里让幼儿理解词语“幸运”。活跃幼儿思维。初步理解幸运,把中心知识点提上来解决掉,引导全体幼儿一起来理解,为接下来阅读做好铺垫。 (二)师生共读,理解绘本内容含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与幼儿一同阅读。以适时的提问、点拔贯穿其中,幷遵循着学与思相结合的规律,采用“听中带思,阅前必思,说前得思”的阅读训练策略,采取设疑的方法,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求异、求新的思维,引导幼儿联系自身及实际生活理解阅读内容。在阅读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图片引起思维的想象、推理,带着的疑问去观察、查询画面提供的故事情节。当幼儿初步看懂画面后,再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使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又由集中到发散,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仅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得到扩散。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发展幼儿思维、阅读等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活动我都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给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讲述空间,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三)、抓住细节,感悟生活经验。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老师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活动第二部分,我抓住——狐狸给小猪洗澡、狐狸给小猪做午餐和狐狸给小猪按摩这些环节,设计符合幼儿求知特点的问题:狐狸在干什么?小猪说了什么,狐狸居然给小猪洗澡?小猪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狐狸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帮助幼儿更加了解角色的心理和画面的内容。它也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我也渗透了生活教育,让幼儿知道在生活中碰到困难和危险,也要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来克服困难。 【篇三】 在美术活动进行到一定时间时,陆续有孩子来说:“老师,我画好了,我不画了。”不同的孩子说这句话含义不同,孩子抛给你的球你接住了吗,你给了他们适宜的回应了吗? 第一种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孩子确实画得很好,技能、效果、作画态度来看都很出色。 接到的球:他的需求点是:希望和老师分享,并获得一定的肯定。 抛出的球:老师要抛给他发自内心的肯定。 回应实例:如:“你的房子画得稳稳的,住着一定很有安全感,防震能力一定很强,色彩也很美,画得很仔细。”并及时给予五角星等标识奖励。 第二种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孩子看到画的快的孩子在玩游戏了,于是对作品草草了事,也急着去玩。 接到的球:他们的需求点是:不想再画了,希望快点得到老师肯定结束这项行为。 抛出的球:肯定能力并创设愿景,激发继续创作的动力。 回应实例:如:“你的房子设计很新颖,线画得多直,旁边的风景也很美,要是能再静下心来装修一下一定会更受欢迎的。”并给予眼神等的肯定与鼓励。 第三种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可能是孩子能力不足,没有自信。 接到的球:一是不会画希望以此来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支持的现实。 二是想蒙混过关,逃避画不好。 抛出的球:尽力找出闪光点,适度提供援助找到自信。 回应实例:如:“你画的时候老师看到你很认真,你一定还有很多的创意,你还想在这里画什么?我们一起来设计添上去,让画看起来更美,好吗?”同时可以肢体的摸摸头,蹲下来等回应进行配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