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英汉寒暄语对比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1:41:08

英汉寒暄语对比研究论文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1 浅探英汉委婉语对比 摘 要: 本文应用范畴和构造手段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 文化 现象。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应用范畴 构造手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good)和词干“phemism”(speech)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或优雅的说法(good speech)。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我们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应用范畴的对比 1.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生病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常常用委婉语表达。在现代英语中,多用trouble婉指病,如heart trouble,lung trouble等。cancer的委婉语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terminally ill”。性病在英语里被称为“social disease”,“the French disease”,“certai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汉语里人们把这种病称为“花柳病”、“富贵病”、“那种病”。汉语中,我们把“生病”称作“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 而在身体缺陷方面,英语中婉称crippled(残疾)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者用disabled,the inconvenienced表示crippled(瘸子),用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代替the blind(瞎子、盲人)。在汉语中,四肢残疾称“手脚不灵便、走路不便”,偏瘫称“半身不遂”等,秃顶婉称“谢顶”,耳朵聋称“耳背、耳朵不灵”。其他的还有“挨了一下子”、“划了个口子”等代称“受伤”。 2.关于性的委婉语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 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汉语中表达性爱的委婉语有:同房、夫妻生活、房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谈到性行为不检点时,英语中有free love,trial marriage,love companion,mixed singles等模糊与中性化的委婉语。汉语中则采用较严厉的贬义词抨击不检点的性行为。如男盗女娼、三者插足、寻花问柳、水性杨花等。对于妓女这一令人鄙弃的角色,西方社会给予了许多雅号,如,street walker,street girl,a woman of the town,pavement princess。谈到怀孕时,英汉两种语言均用委婉语,如英语很少直接说pregnancy(怀孕),而说be in the family way,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a delicate condition,knitting little bootees etc.汉语则说,有喜了、要当妈妈了、身怀六甲等。 3.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古今中外,无论东西方,“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量回避“死亡”二字而尽可能用委婉语代替。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其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英汉表达死的委婉语在体现社会地位上大相径庭。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西方人笃信__,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故生来人人平等。英语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头衔和地位并不能免人一死。在死神面前,卑贱者和高贵者一律平等。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die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如to go to a better place/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to 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汉语中,入佛门的则说“迁化、圆寂、舍生”等;对信仰道教的则说“蝉脱、羽化、别驾、遁化”等。 (3)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不同。汉语中表“死亡”的委婉语还有褒贬之分,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等。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词语,如bite the dust/the ground,fire one’s last shot,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 lay down one’s life。 4.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里,职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俯拾皆是:把maid(女仆)或housekeeper(女管家)称为domestic help(家务助手)、day-help(白天帮工)或live-in help(住家帮手);一般服务员也升级为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人员);butcher(屠夫)也改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garbage collector(垃圾收集工)也称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职业委婉语,“理发师“成了“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随之改成了发型设计中心,“佣人”成了“家政人员”,“厨子”婉称为“大厨”、“大师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司机”代替“车夫”等。这些职业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的尊重意识和平等观念。 5.关于年龄上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很多,这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讲究独立与隐私,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老人生活孤单寂寞,于是老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老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等。 同时人们把晚年称为golden years(黄金年华),养老院并非理想去处,也被婉称为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a rest home(休养所)等。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老”字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 如什么“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等。汉语中类似“年老”的委婉语也很多,如:古稀之年、高龄、高寿、桑榆、夕阳红等。同时,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以表尊重,如:老赵、王老。这体现了中国重视老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英汉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对比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不同,两种语言在文化、语言形式和 思维方式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别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英汉委婉语各自的词汇形态特点、语义特点和语法特点等方面。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通过语音及语法手段构成委婉语,或拼写形式的变异,达到委婉的目的,汉语却侧重于词汇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1)缩略(Abbreviation):ladies代替ladies’ room,婉指女厕所。 (2)尾脱落(Apocopation):lav代替lavatory(厕所)。 (3)首字母缩略(Initiating):.代替body odor(狐臭)。 (4)逆生(Backforming):ecnop 代替ponce,婉指“拉皮条的人”。 (5)音节或字母重复(Reduplication)pee-pee=piss(小便)。 (6)音节扭曲(Phonetic Distortion)Cripes=Christ(基督)、God(上帝)。 (7)混合词(Blend word):gezunda=This object“goes under”the bed.(那东西放在床底下,即“夜壶”)。 (8)小词(Diminutive):heinie=hind end(后端,即“臀部”)。 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1)拆字法。如:张俊氏道:“胡子老官,这事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谢”拆开后即“言”、“身”、“寸”)。(《儒林外史》第32回) (2) 歇后语 法。人们在做一些消极评论时,常会借助一些歇后语来缓冲过于直白的语气,以达到委婉的目的。比如骂人时说:茶壶里的水(滚开)。 (3)换字法。例如,北方话口语中常说“扯蛋”,书面语转写时,换成“扯淡”。 (4)符号替换法。例如:“×你妈!你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5)反义法。所谓反义就是指与禁忌语的意义相反。如广州人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显然,生与死是 反义词 ,这里用“生”避开了“死”。 三、结语 笔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从应用范畴与构造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语言学现象,更蕴含浓厚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在各个国家的日常交往及工作中,委婉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以润滑和协调人际关系,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其构造手段、形式特点、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志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2 浅谈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1 词缀的定义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 方法 (陈,1991),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前缀起着语义功能,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新的 英语单词 中占。在汉语中,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吴,2001)。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列举如下: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为了构词,如“老”,老婆、老大、老虎;“阿”,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词性,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在两种语言中,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 强调原来的意思,如await; b. 改变词性和意思,如awash; c. 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乎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所对应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 ①表示代理人和职业的后缀 专家 specialist 教员 teacher 银行家 banker 打字员 typist 发明家 inventor 技术员 technician 读者 reader 讲师 lecturer 逃亡者 escapee 工程师 engineer 马克思主义者 Marxist 魔术 师 magician 助手 assistant 积极分子 activist ②表示属性、状态和学说意义的后缀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 creativity 正确性 correctness 湿度 humidity 长度 length 唯心论 idealism 相对论 relativity 社会主义 socialism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电子学 electronics ③表示亲昵或轻蔑意味的后缀 胖子 fatty 酒鬼 drunkard 赌棍 gamester 电影迷 filmnik 2)动词后缀 人格化 personify 简化 simplify 深化 deepen 现代化 modernize 革命化 revolutionize 3)形容词后缀 男孩子气 manly 孩子气 childish 阔气 luxurious 傲气 cocky 井然 orderly 默然 speechless 4)副词后缀 油然 spontaneously 惨然 miserably 特地 specially 继而 afterwards 率尔 rashly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因此,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例如桌子(desk)、杯子(cup)、石头(stone)、尾巴(tail)、泥巴(mud)。同样,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比如女演员(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比如,“lawless” 和 “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如小鸭(duckling)、小猫(kitten)。有时,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如小罐儿(cannikin)。 4 结语 总之,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 英语学习 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 其它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东英. 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 (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10. [6]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J].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3).

中国和英国的寒暄语的区别主要在于问候的时候问的内容不同。

中国和英国的寒暄语的方式及表达:

1、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

2、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而英国人是先问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不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

3、英语里面很注意个人隐私,而中文中什么都可以问,而且见什么问什么,这是最大的差别。

4、使用英语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这方面的语言使用的范围很广泛,相比较于英语国家,更常见的是对职业和收入,年龄和婚姻等问题。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论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内容、结构、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问候语用得比较少。例如:久仰久仰。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就有可能引起误言、误解和猜疑。 "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顾曰国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为: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礼貌准则揭示出英汉礼貌语用文化差异。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群体观念和等级观念,是汉文化的重要特征。而以“个人本位” 和平等为主要取向的西方社会,言语主要用来作为显现平等关系的表达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在交际时已经建立起一种认知的“ 平等关系”,或准备建立这种关系。

交际环境的依赖性。“ 文雅准则”作为一种礼貌现象是有普遍性的。然而,就文雅准则来说,汉语问候语多是内隐的、含蓄的,而英语问候语则多是直接的、外显的。在西方的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下,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这也意味着在弱交际环境中,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来交际。而在东方的强语境文化中,交际的信息量更多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景中,人们对环境提示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和理解度。

三、跨文化交际的策略选择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不同语言理解和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英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而集体价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话题要回避。东方社会里,个人价值常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注意社会身份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它们的载体—语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因此,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在中英问候语中英语也吸收了一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而近年来中国的问候语也在不断变化。虽然英汉问候语有互相接近的倾向,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英汉问候语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文化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实际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影响,并随文化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求同存异,在交际中采取相应的适当策略,以保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交际效果,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Brown,P.& S.Levinson.1978.“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Esther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4] 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2008.

[5]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 王福祯,徐达山.英语惯用法大词典[Z].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张群.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但是在汉英两种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寒暄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一)问候式寒暄语[s1] 差异问候式寒暄语也称招呼语,通常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所常用的语言,在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 “你去哪?”、“吃了吗?”一类。而英语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一般情况下,经过时间沉淀的寒暄用语,有很强的通用性和传统的语言模式,相对简单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据史书记载上古我们的祖先每天只吃两顿饭。即使这样,穷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所谓‘饔飧不继’。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 “吃了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食品和服装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注意吃,爱谈论吃,所以,“你吃了吗?”,这句话也一直被沿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注。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交际的积极性。而英语寒暄语在我们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学习过:A: How are you?B: Fine, thank you, and you?A: I am fine too!在汉语寒暄语中,多数的“问句”不是去问对方到哪里去了,干什么了,最后有没有吃,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回应。回应可以是对方根据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也可以是“好”的声音,微笑示意也可以,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形式。英语寒暄语是简单明了的,类似于上面的例子的寒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Hello”和“Good morning”是主流。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在语言问候语中互相问候时的差异。“最近怎么样啊?有些胖了。”这类寒暄在中国文化圈交流时比较常见,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这句话,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过的不错”,而是惊奇自己长胖的速度,下一步就会开始健身减肥,很显然,他想多了。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有一次去礼堂看电影,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学生,学生依据中国寒暄的习惯,礼貌地说:“你要去看那部电影吗?”英语老师觉得很奇怪,认为你在大厅种清楚的看到我了,知道我是去看一部电影,为什么还要问这样一个问题?类似于这样的寒暄语很容易引起误解,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总是干扰别人:天那么冷,怎么穿这么少啊,别感冒了。会不舒服的,看过医生吗?你吃过药了吗?现在感觉怎么样?......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一场景的对待会比较平静和冷漠:我能照顾自己!想象一下,如果在英语国家的人寒暄的时候会发生吗?后者当然会认为,中国人喜欢干涉,甚至安排其他人的生活,因为就算是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会如此,这是不能接受的。最坏的结果是:“I can handle it all,OK?”在英语中,问候式寒暄语都是比较简单直接,一个“Hello”或者“How are you?”就可以了。但在中国,“去看电影啊”、“去吃饭啊”这一类明知故问的“很奇怪的问题”是人们经常用来经常用来寒暄的。[s2] (二)询问式寒暄语[s3] 差异顾名思义,询问式寒暄语是用询问的方式对对方进行寒暄,对对方的近况进行询问,以此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可以询问的问题有很多种,在这方面两种语言的人会产生较大差异。在汉语中,问候式寒暄语与询问式寒暄语有部分重叠,“忙什么”和“xx怎么样”是比较常用的。而在英语国家中询问对方身体状况是最常用的话题:You looked tired, are you okay?You looked not well, what’s wrong with you?在中国的询问方式更多。你忙什么呢?身体还不错吗?家里还好吗?等等。据《广州日报》() 载,近几十年来日常询问式寒暄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下海了吗?”“在哪发财啊?”;上世纪90年代:“有工作吗?”“跳槽了吗?”;前几年:“最近忙什么啊?”“工作怎么样?还在那个单位吗?”“去哪玩了?”;今年:“涨几个点了?有什么好股推荐啊?”“买了什么基金?涨多少了?”“你的房子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准备买房吗?”“xx涨价没?”近一两年来,询问式寒暄也有新的元素的注入,现在人们见面常常会说:“今年到哪旅游了?”,“听说了吧?海南岛变成国际旅游岛了?”等。甚至在毕业生之间也流传着独有的寒暄语:“论文怎么样了?”汉语中询问式寒暄语在不断的变化着并且不断有新的元素注入,也体现出了汉语询问式寒暄语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特点。在这一方面对汉英两种寒暄语的要求是一样的,表示对对方的关注并导出后面的话题。如果对方不愿意顺着寒暄导出话题,可以随便应付,开始另一个新的话题。汉语和英语寒暄语是在交际中最有可能造成交流障碍的。一句“吃了吗”在中国的使用方向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英语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这方面的语言使用的范围很广泛,相比较于英语国家,更常见的是对职业和收入,年龄和婚姻等问题。一个英国教育家在中国讲课,曾说过一个案例,他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在会议间隙,一个中国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十分亲切地询问他的工资,当时感觉很尴尬,不回答的话又怕对方觉得他对自己不够尊重,最后只能很无奈的实话实说:I had a most bizarre day.在我们刚刚学习英语的时候,老师就提到过与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不能说“How old are you?”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年龄是隐私。而在中国人的交流中,对于年龄的问题则显得并不那么介意。“你今年得二十三四了吧?”这类寒暄则极为多见。有一位在中国工作了一年的新西兰女教师,回国之后对朋友说:“在中国至少有100个人问过我的年龄,但是我在新西兰的时候,从我18岁之后,不记得有谁问过我的年龄。”在中国文化中,婚姻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人们谈论的话题,在中国,朋友之间或者长辈与晚辈之间经常会问到这些问题,“有女朋友了吗?”“跟你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等等。而在英语国家,如果交谈中谈到这些话题,他们一定会很不自在,会认为自己的私生活受到了很严重的干涉。但是如果是很亲密的朋友,则不会产生尴尬,并非是英语国家的人不谈论婚姻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谈论不涉及隐私。询问式寒暄语中,中英两种文化的人都会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不同的是,中文中可询问的话题更多,范围也更广。例如婚姻和年龄问题,在中国任何人在寒暄时都可以询问,但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可能会想要了解,被询问的人才可能会回答。(三)漫谈式寒暄语差异双方在问候之后,会随意的聊一些话题,这种对话十分随意,不涉及任何重要内容,目的只是与对方进行交流,以保持双方的亲密,这个过程所进行的对话内容,我们将之定义为漫谈式寒暄语。这种寒暄语是由询问式寒暄语所引出,一般是询问式寒暄语的延伸。除了天气,英语经常还谈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橄榄球比赛的最后一场,明天将举行的乒乓球比赛,谁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这个宴会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寒暄,但在讲英语的国家这类话题更容易被人们谈论,如服装的样式,购买的地点等。尤其是在餐桌上,这种差异会明显的突显出来。英语国家的人会一直称赞食物的美味。而中国人不太喜欢谈论这些话题,如果过多的对在场的某个人为话题进行谈论,则会使当事人觉得尴尬,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谈论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最近的一些新鲜事。在下面的对话中,这种赞美的寒暄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造成误解。A(teacher):Tom, your English is improving. I am pleased with your (student): Oh, no, my English is notvery : Why do you say that? You‘re really doingvery well in : No, I am not a good : Tom, you’re making progress in thisclass.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 : No, it’s not true. You’re a goodteacher, but I’m not a good student.外籍老师使用自己英语环境下的寒暄语与中国学生交流,而中国学生使用中文语言背景下的习惯对他进行的回应并不能让他感到舒服,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是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交际的失败。所以,在漫谈式寒暄语中,最主要的差异存在于自身所习惯谈论的话题,如果别人提起的话题不是在听话人自身文化中经常谈论的,那么就会让听话人感到不适应,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引起对方的反感。(四)告别式寒暄语差异告别式寒暄语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复习寒暄语。这句寒暄语是谈话结束时,总结谈话或聊天性质的对话。最常见的就是“再见!”或是一句礼貌的讲话。A: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you all!B: What time are you going?A: My train leaves at 7:: Well, goodbye and have a good : Good-bye. Remember to look me up ifyou’re in Rome.两轮对话都是寒暄。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而且如果一方没有做到,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些失礼。除了说“再见”,中国的告别寒暄语也会加上许多亲切的话,或者会表示餐桌或餐桌上的感谢。甲:很抱歉打扰你,这是一个特别的经历。乙: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别客气。甲:那可不行,感谢您来请我吃饭。乙:别客气,您慢走。甲:哪天请您吃饭。乙:回见如果说这句话的对象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会觉得麻烦,并期待着“哪天”的吃饭。 类似的还有“以后常联系”、“有事您说话”、“回头喊上XX咱们一块坐坐”等等,这些话的目的都只是表现出对对方的热情、客气或者是对分别的不舍,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综上所述,汉语告别式寒暄语相比较于英语告别式寒暄语会显得更加繁琐,表示亲切的话语会更多,形式上会更加的“客气”,而在英文中则会更加的简单直接。 [s1]问候式寒暄语和询问式的你还是没有分清楚,参考我给你的资料,在进行修改,但是不能抄袭我给你的资料 [s2]这点感觉不是问候式寒暄语的内容 [s3]这块缺乏概括性语言,目前感觉还是有点乱,分开英语询问式和汉语询问式,并说出他们的不同的地方,主要落脚点应为“英语里面很注意个人隐私,而中文中什么都可以问,而且见什么问什么”源于网络分享。。。。。。

寒暄语对比研究论文

一、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3.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4.Study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5.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6.Study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7.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8.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9.On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论杜甫的诗词翻译10.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12.An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13.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14.On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15.A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6.Erro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17.Semantic--Transliteration-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18.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19.Chines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20.Film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21.Translating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汉语公示语英译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26.中文商标英译探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二、文化类毕业论文选题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8.Grice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33.中英禁忌语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39.1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40.English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41.On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42.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43.Th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44.Approac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45.Asymmetrical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46.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47.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48.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49.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50.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51.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中国和美国家庭观差异52.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中西人际关系比较53.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从中英文礼貌用语中看文化差异54.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观 On Face Percep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5.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6.从英汉习语看东西方文化异同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57.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58.解析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The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59.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On the Sexis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60.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Approach to Cultural Factors for the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61.英汉道歉语的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apolo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62.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运用Application of col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63.英汉寒暄语的差异研究Some difference of small talk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64.不同交际风格中恭维语及其回应的研究Compliment and its response with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65.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6.英语委婉语的功能与效果研究On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euphemism in English67.中外幽默的跨文化对比A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umor68.英语副语言交际研究A survey on communication of paralanguage三、语言类毕业论文选题69.语篇分析中的语境功能研究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discourse analysis70.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71.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An analysis on the featur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72.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研究Nov-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gesture language73.英语委婉语研究About English euphemism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论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内容、结构、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问候语用得比较少。例如:久仰久仰。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就有可能引起误言、误解和猜疑。 "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顾曰国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为: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礼貌准则揭示出英汉礼貌语用文化差异。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群体观念和等级观念,是汉文化的重要特征。而以“个人本位” 和平等为主要取向的西方社会,言语主要用来作为显现平等关系的表达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在交际时已经建立起一种认知的“ 平等关系”,或准备建立这种关系。

交际环境的依赖性。“ 文雅准则”作为一种礼貌现象是有普遍性的。然而,就文雅准则来说,汉语问候语多是内隐的、含蓄的,而英语问候语则多是直接的、外显的。在西方的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下,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这也意味着在弱交际环境中,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来交际。而在东方的强语境文化中,交际的信息量更多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景中,人们对环境提示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和理解度。

三、跨文化交际的策略选择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不同语言理解和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英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而集体价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话题要回避。东方社会里,个人价值常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注意社会身份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它们的载体—语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因此,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在中英问候语中英语也吸收了一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而近年来中国的问候语也在不断变化。虽然英汉问候语有互相接近的倾向,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英汉问候语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文化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实际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影响,并随文化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求同存异,在交际中采取相应的适当策略,以保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交际效果,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Brown,P.& S.Levinson.1978.“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Esther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4] 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2008.

[5]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 王福祯,徐达山.英语惯用法大词典[Z].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张群.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 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者:张群, 期刊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03期 - 中英问候语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张倩, 期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 第02期 - 汉英问候语对比 作者:吴玉花,张发祥, 期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对比研究 作者:禹淑英, 期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03期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作者:郑秋蕊, 期刊 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 第02期 -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王俊霞, 期刊-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2007年 第02期 - 析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干扰因素 作者:曹曼, 期刊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第01期 - 英汉语价值趋向与交际文化差异 作者:陈红, 期刊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 第18期 - 浅谈"跨文化交际" 作者:吴本琴, 期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 第02期 - 正确运用形体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黄雷, 期刊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 第07期 -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作者:谢洁华, 期刊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礼貌表达浅析 作者:王庆华,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 从交际礼俗规范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者:徐晓霞, 期刊-核心期刊 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 第04期 - 汉英社会习俗对比刍议 作者:彭俊芳, 期刊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 俄语礼貌语中问候语的使用 作者:何雪梅, 期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01期 - 英汉问候习语之比较研究 作者:熊琴,黄云婷, 期刊 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 第06期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宋晓艳, 期刊-核心期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 第12期 - 中西方习俗与语言教学探索 作者:徐文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作者:左婷, 期刊 考试周刊2008年 第21期 - 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 作者:孔永红, 期刊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 第06期麻烦采纳,谢谢!

An American studying in China had an appointment at noon. As he was getting on his bicycle a Chinese friend passed by. "Have you eaten yet?”The young Chinese asked. This, of course, is a common Chinese greeting around meal time and the American merely nodded with a smile, waved goodbye and went off. He realized that his friend’s remark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Chinese way of saying hello or Hi. If the greeting had been put literally into English "Have you eaten yet?" Or “Have you had your lunch? " It would have sounded rather unusual. To Americans, this greeting might mean this: "I haven't either. Come on, let’s go together and get something to eat." or "If you haven’t, I was just going to invite you to my place." In other words, it could indicate an invitation to a meal. Actually , another foreign student who had not been long in China once complained in such Chinese greetings: why you always ask me about eating meals, but I can pay for it by myself. To his way of thinking, people were concerned that he was not getting his meals properly because of lack of money. Clearly, he was offended. There is a similar Chinese greeting, such as "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 The natural reaction of most English-speaking people to this greeting would most likely be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Fortunately, not all greetings sound strange or arouse displeasure. Many are similar, some are merely different. While greetings in many languages often indicate the time of day, there may be inconsistencies within a language. English has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and Good evening but not Good noon. And Good night is not a greeting at all, but an expression of farewell.

汉英寒暄语差异研究论文

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但是在汉英两种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寒暄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一)问候式寒暄语[s1] 差异问候式寒暄语也称招呼语,通常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所常用的语言,在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 “你去哪?”、“吃了吗?”一类。而英语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一般情况下,经过时间沉淀的寒暄用语,有很强的通用性和传统的语言模式,相对简单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据史书记载上古我们的祖先每天只吃两顿饭。即使这样,穷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所谓‘饔飧不继’。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 “吃了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食品和服装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注意吃,爱谈论吃,所以,“你吃了吗?”,这句话也一直被沿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注。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交际的积极性。而英语寒暄语在我们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学习过:A: How are you?B: Fine, thank you, and you?A: I am fine too!在汉语寒暄语中,多数的“问句”不是去问对方到哪里去了,干什么了,最后有没有吃,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回应。回应可以是对方根据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也可以是“好”的声音,微笑示意也可以,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形式。英语寒暄语是简单明了的,类似于上面的例子的寒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Hello”和“Good morning”是主流。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在语言问候语中互相问候时的差异。“最近怎么样啊?有些胖了。”这类寒暄在中国文化圈交流时比较常见,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这句话,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过的不错”,而是惊奇自己长胖的速度,下一步就会开始健身减肥,很显然,他想多了。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有一次去礼堂看电影,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学生,学生依据中国寒暄的习惯,礼貌地说:“你要去看那部电影吗?”英语老师觉得很奇怪,认为你在大厅种清楚的看到我了,知道我是去看一部电影,为什么还要问这样一个问题?类似于这样的寒暄语很容易引起误解,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总是干扰别人:天那么冷,怎么穿这么少啊,别感冒了。会不舒服的,看过医生吗?你吃过药了吗?现在感觉怎么样?......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一场景的对待会比较平静和冷漠:我能照顾自己!想象一下,如果在英语国家的人寒暄的时候会发生吗?后者当然会认为,中国人喜欢干涉,甚至安排其他人的生活,因为就算是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会如此,这是不能接受的。最坏的结果是:“I can handle it all,OK?”在英语中,问候式寒暄语都是比较简单直接,一个“Hello”或者“How are you?”就可以了。但在中国,“去看电影啊”、“去吃饭啊”这一类明知故问的“很奇怪的问题”是人们经常用来经常用来寒暄的。[s2] (二)询问式寒暄语[s3] 差异顾名思义,询问式寒暄语是用询问的方式对对方进行寒暄,对对方的近况进行询问,以此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可以询问的问题有很多种,在这方面两种语言的人会产生较大差异。在汉语中,问候式寒暄语与询问式寒暄语有部分重叠,“忙什么”和“xx怎么样”是比较常用的。而在英语国家中询问对方身体状况是最常用的话题:You looked tired, are you okay?You looked not well, what’s wrong with you?在中国的询问方式更多。你忙什么呢?身体还不错吗?家里还好吗?等等。据《广州日报》() 载,近几十年来日常询问式寒暄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下海了吗?”“在哪发财啊?”;上世纪90年代:“有工作吗?”“跳槽了吗?”;前几年:“最近忙什么啊?”“工作怎么样?还在那个单位吗?”“去哪玩了?”;今年:“涨几个点了?有什么好股推荐啊?”“买了什么基金?涨多少了?”“你的房子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准备买房吗?”“xx涨价没?”近一两年来,询问式寒暄也有新的元素的注入,现在人们见面常常会说:“今年到哪旅游了?”,“听说了吧?海南岛变成国际旅游岛了?”等。甚至在毕业生之间也流传着独有的寒暄语:“论文怎么样了?”汉语中询问式寒暄语在不断的变化着并且不断有新的元素注入,也体现出了汉语询问式寒暄语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特点。在这一方面对汉英两种寒暄语的要求是一样的,表示对对方的关注并导出后面的话题。如果对方不愿意顺着寒暄导出话题,可以随便应付,开始另一个新的话题。汉语和英语寒暄语是在交际中最有可能造成交流障碍的。一句“吃了吗”在中国的使用方向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英语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这方面的语言使用的范围很广泛,相比较于英语国家,更常见的是对职业和收入,年龄和婚姻等问题。一个英国教育家在中国讲课,曾说过一个案例,他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在会议间隙,一个中国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十分亲切地询问他的工资,当时感觉很尴尬,不回答的话又怕对方觉得他对自己不够尊重,最后只能很无奈的实话实说:I had a most bizarre day.在我们刚刚学习英语的时候,老师就提到过与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不能说“How old are you?”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年龄是隐私。而在中国人的交流中,对于年龄的问题则显得并不那么介意。“你今年得二十三四了吧?”这类寒暄则极为多见。有一位在中国工作了一年的新西兰女教师,回国之后对朋友说:“在中国至少有100个人问过我的年龄,但是我在新西兰的时候,从我18岁之后,不记得有谁问过我的年龄。”在中国文化中,婚姻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人们谈论的话题,在中国,朋友之间或者长辈与晚辈之间经常会问到这些问题,“有女朋友了吗?”“跟你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等等。而在英语国家,如果交谈中谈到这些话题,他们一定会很不自在,会认为自己的私生活受到了很严重的干涉。但是如果是很亲密的朋友,则不会产生尴尬,并非是英语国家的人不谈论婚姻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谈论不涉及隐私。询问式寒暄语中,中英两种文化的人都会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不同的是,中文中可询问的话题更多,范围也更广。例如婚姻和年龄问题,在中国任何人在寒暄时都可以询问,但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可能会想要了解,被询问的人才可能会回答。(三)漫谈式寒暄语差异双方在问候之后,会随意的聊一些话题,这种对话十分随意,不涉及任何重要内容,目的只是与对方进行交流,以保持双方的亲密,这个过程所进行的对话内容,我们将之定义为漫谈式寒暄语。这种寒暄语是由询问式寒暄语所引出,一般是询问式寒暄语的延伸。除了天气,英语经常还谈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橄榄球比赛的最后一场,明天将举行的乒乓球比赛,谁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这个宴会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寒暄,但在讲英语的国家这类话题更容易被人们谈论,如服装的样式,购买的地点等。尤其是在餐桌上,这种差异会明显的突显出来。英语国家的人会一直称赞食物的美味。而中国人不太喜欢谈论这些话题,如果过多的对在场的某个人为话题进行谈论,则会使当事人觉得尴尬,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谈论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最近的一些新鲜事。在下面的对话中,这种赞美的寒暄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造成误解。A(teacher):Tom, your English is improving. I am pleased with your (student): Oh, no, my English is notvery : Why do you say that? You‘re really doingvery well in : No, I am not a good : Tom, you’re making progress in thisclass.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 : No, it’s not true. You’re a goodteacher, but I’m not a good student.外籍老师使用自己英语环境下的寒暄语与中国学生交流,而中国学生使用中文语言背景下的习惯对他进行的回应并不能让他感到舒服,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是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交际的失败。所以,在漫谈式寒暄语中,最主要的差异存在于自身所习惯谈论的话题,如果别人提起的话题不是在听话人自身文化中经常谈论的,那么就会让听话人感到不适应,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引起对方的反感。(四)告别式寒暄语差异告别式寒暄语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复习寒暄语。这句寒暄语是谈话结束时,总结谈话或聊天性质的对话。最常见的就是“再见!”或是一句礼貌的讲话。A: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you all!B: What time are you going?A: My train leaves at 7:: Well, goodbye and have a good : Good-bye. Remember to look me up ifyou’re in Rome.两轮对话都是寒暄。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而且如果一方没有做到,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些失礼。除了说“再见”,中国的告别寒暄语也会加上许多亲切的话,或者会表示餐桌或餐桌上的感谢。甲:很抱歉打扰你,这是一个特别的经历。乙: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别客气。甲:那可不行,感谢您来请我吃饭。乙:别客气,您慢走。甲:哪天请您吃饭。乙:回见如果说这句话的对象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会觉得麻烦,并期待着“哪天”的吃饭。 类似的还有“以后常联系”、“有事您说话”、“回头喊上XX咱们一块坐坐”等等,这些话的目的都只是表现出对对方的热情、客气或者是对分别的不舍,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综上所述,汉语告别式寒暄语相比较于英语告别式寒暄语会显得更加繁琐,表示亲切的话语会更多,形式上会更加的“客气”,而在英文中则会更加的简单直接。 [s1]问候式寒暄语和询问式的你还是没有分清楚,参考我给你的资料,在进行修改,但是不能抄袭我给你的资料 [s2]这点感觉不是问候式寒暄语的内容 [s3]这块缺乏概括性语言,目前感觉还是有点乱,分开英语询问式和汉语询问式,并说出他们的不同的地方,主要落脚点应为“英语里面很注意个人隐私,而中文中什么都可以问,而且见什么问什么”源于网络分享。。。。。。

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见面常说: “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示友好的问候, 打招呼。而西方人听到后惊讶, 甚至很反感。因为被问“Have you eaten your meal?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 “我有钱, 我不要他们请我吃饭。”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 ?”则好像自己要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 感觉受到侮辱。因为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 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是询问, 而非问候。这就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这种词典意义上的理解在言语交际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交际中犯文化相关的错误比犯语法的错误更难使人宽容[1]。中国式礼貌问候比起西方式的要随意些。基本上遵循贬己尊人准则。而西方人却有自己一套的寒暄技巧。中国成年人见面寒暄通常是:“最近忙什么呢? 家里可好啊? 孩子怎么样? ”这些都不可直接译为“what are you busy in? How about your kids?”如果直译,会显得很突兀,西方人也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会引起困惑和误解。不了解中方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相反,他们会认为对方在探究自己的隐私, 引起不快, 所以西方人对这种寒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2]在寒暄问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有些话题。西方人不喜欢谈及自己的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所以中国人要特别留意。天气的状况是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如“It’s sunny。”或“what a bad day, isn't it?”或者直接发表赞扬。因为赞扬是人生最美好的添加剂。缘由文化背景不同,在问候的时候,对于着装、打扮很不关心,由于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男男女女不会以别人的外貌、着装作为问候,而以人品、才能、智慧作为谈话中心。西方对新的东西很稀奇,很容易对新车、新衣服、新的发型产生关注并对这些进行称赞。地理环境不同对口语交际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英美国家大部分都是属于岛国, 以英国为例, 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属于温带海洋气候。语言上也就有了与气候相关的特定性。所以英国人最常问候的就是天气,人们见面寒暄、打招呼一般都是先讨论天气。中国横跨亚欧板块, 四季更替, 人民常常吃不好穿不暖, 所以见面第一句习惯性的会以“吃了吗”,他不是在问你是不是真的吃的, 只是见面打招呼而已[3]。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区别,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希望得到上帝的救赎,信奉基督教教义。而中国则以儒教为主,强调“仁、善”,倡导尊老爱幼。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差异就会存在,中西方的口头言语交际会有所不同。建议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地球成地球村,人们的联系更加的紧密、方便,文化差异也需得到我们的重视。我认为在以后,小学到大学都应加入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跨文化交际重要性的意识,拉进了我国国民与国外国民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友谊。这对国与国之间的发展也具积极影响。各个社会阶层组织可以开办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学生、在职人员应该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也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和英美口头交际中的问候语的差异。各地人们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传承各自悠久而古老的文化。口头交流必然产生差异。学校及各个社会组织应带领着人们去学习跨文化交际,促进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问候的称谓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问候的内容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问候的句式中国的句式“灵活多变”,而西方的句式“‘一’以贯之”。在中国,有时候会用感叹句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汉语表达天气不好的时候,常会说到“天儿真不错呀!”或者“天气真糟糕啊!”用感叹句直接表达情感的喜悦与厌恶。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时候汉语还会以一种简短的形式去表达。例如“嘿”或者“哪天找你玩儿!”而有时候,又会用问句的形式去表现。例如“这几天忙什么呢?”“现在在哪儿高就啊?”等等。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句式就是“‘一’以贯之”。所谓“‘一’以贯之”就是几乎是以一种句式作为问候语,并且回复的形式也比较固定。例如:A:How are you?B:I' m fine, thanks./I' m fine, thanks, and you?A:I' m fine,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即地理差异、人文差异和观念差异。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论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内容、结构、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问候语用得比较少。例如:久仰久仰。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就有可能引起误言、误解和猜疑。 "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顾曰国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为: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礼貌准则揭示出英汉礼貌语用文化差异。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群体观念和等级观念,是汉文化的重要特征。而以“个人本位” 和平等为主要取向的西方社会,言语主要用来作为显现平等关系的表达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在交际时已经建立起一种认知的“ 平等关系”,或准备建立这种关系。

交际环境的依赖性。“ 文雅准则”作为一种礼貌现象是有普遍性的。然而,就文雅准则来说,汉语问候语多是内隐的、含蓄的,而英语问候语则多是直接的、外显的。在西方的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下,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这也意味着在弱交际环境中,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来交际。而在东方的强语境文化中,交际的信息量更多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景中,人们对环境提示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和理解度。

三、跨文化交际的策略选择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不同语言理解和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英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而集体价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话题要回避。东方社会里,个人价值常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注意社会身份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它们的载体—语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因此,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在中英问候语中英语也吸收了一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而近年来中国的问候语也在不断变化。虽然英汉问候语有互相接近的倾向,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英汉问候语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文化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实际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影响,并随文化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求同存异,在交际中采取相应的适当策略,以保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交际效果,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Brown,P.& S.Levinson.1978.“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Esther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4] 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2008.

[5]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 王福祯,徐达山.英语惯用法大词典[Z].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张群.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寒暄语研究的论文

日语寒暄语背后的文化解析日语寒暄语论文、现代日本年轻人的「こんにちは」意识——日本大学生「こんにちは」的使用变化和意识调查日语寒暄语论文、

一、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3.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4.Study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5.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6.Study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7.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8.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9.On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论杜甫的诗词翻译10.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12.An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13.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14.On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15.A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6.Erro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17.Semantic--Transliteration-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18.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19.Chines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20.Film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21.Translating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汉语公示语英译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26.中文商标英译探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二、文化类毕业论文选题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8.Grice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33.中英禁忌语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39.1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40.English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41.On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42.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43.Th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44.Approac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45.Asymmetrical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46.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47.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48.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49.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50.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51.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中国和美国家庭观差异52.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中西人际关系比较53.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从中英文礼貌用语中看文化差异54.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观 On Face Percep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5.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6.从英汉习语看东西方文化异同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57.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58.解析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The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59.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On the Sexis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60.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Approach to Cultural Factors for the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61.英汉道歉语的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apolo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62.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运用Application of col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63.英汉寒暄语的差异研究Some difference of small talk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64.不同交际风格中恭维语及其回应的研究Compliment and its response with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65.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6.英语委婉语的功能与效果研究On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euphemism in English67.中外幽默的跨文化对比A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umor68.英语副语言交际研究A survey on communication of paralanguage三、语言类毕业论文选题69.语篇分析中的语境功能研究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discourse analysis70.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71.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An analysis on the featur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72.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研究Nov-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gesture language73.英语委婉语研究About English euphemism

- 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者:张群, 期刊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03期 - 中英问候语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张倩, 期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 第02期 - 汉英问候语对比 作者:吴玉花,张发祥, 期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对比研究 作者:禹淑英, 期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03期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作者:郑秋蕊, 期刊 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 第02期 -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王俊霞, 期刊-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2007年 第02期 - 析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干扰因素 作者:曹曼, 期刊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第01期 - 英汉语价值趋向与交际文化差异 作者:陈红, 期刊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 第18期 - 浅谈"跨文化交际" 作者:吴本琴, 期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 第02期 - 正确运用形体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黄雷, 期刊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 第07期 -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作者:谢洁华, 期刊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礼貌表达浅析 作者:王庆华,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 从交际礼俗规范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者:徐晓霞, 期刊-核心期刊 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 第04期 - 汉英社会习俗对比刍议 作者:彭俊芳, 期刊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 俄语礼貌语中问候语的使用 作者:何雪梅, 期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01期 - 英汉问候习语之比较研究 作者:熊琴,黄云婷, 期刊 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 第06期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宋晓艳, 期刊-核心期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 第12期 - 中西方习俗与语言教学探索 作者:徐文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作者:左婷, 期刊 考试周刊2008年 第21期 - 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 作者:孔永红, 期刊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 第06期麻烦采纳,谢谢!

中英文寒暄语的文化研究论文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论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内容、结构、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问候语用得比较少。例如:久仰久仰。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就有可能引起误言、误解和猜疑。 "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顾曰国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为: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礼貌准则揭示出英汉礼貌语用文化差异。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群体观念和等级观念,是汉文化的重要特征。而以“个人本位” 和平等为主要取向的西方社会,言语主要用来作为显现平等关系的表达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在交际时已经建立起一种认知的“ 平等关系”,或准备建立这种关系。

交际环境的依赖性。“ 文雅准则”作为一种礼貌现象是有普遍性的。然而,就文雅准则来说,汉语问候语多是内隐的、含蓄的,而英语问候语则多是直接的、外显的。在西方的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下,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这也意味着在弱交际环境中,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来交际。而在东方的强语境文化中,交际的信息量更多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景中,人们对环境提示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和理解度。

三、跨文化交际的策略选择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不同语言理解和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英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而集体价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话题要回避。东方社会里,个人价值常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注意社会身份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它们的载体—语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因此,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在中英问候语中英语也吸收了一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而近年来中国的问候语也在不断变化。虽然英汉问候语有互相接近的倾向,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英汉问候语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文化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实际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影响,并随文化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求同存异,在交际中采取相应的适当策略,以保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交际效果,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Brown,P.& S.Levinson.1978.“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Esther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4] 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2008.

[5]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 王福祯,徐达山.英语惯用法大词典[Z].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张群.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见面常说: “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示友好的问候, 打招呼。而西方人听到后惊讶, 甚至很反感。因为被问“Have you eaten your meal?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 “我有钱, 我不要他们请我吃饭。”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 ?”则好像自己要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 感觉受到侮辱。因为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 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是询问, 而非问候。这就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这种词典意义上的理解在言语交际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交际中犯文化相关的错误比犯语法的错误更难使人宽容[1]。中国式礼貌问候比起西方式的要随意些。基本上遵循贬己尊人准则。而西方人却有自己一套的寒暄技巧。中国成年人见面寒暄通常是:“最近忙什么呢? 家里可好啊? 孩子怎么样? ”这些都不可直接译为“what are you busy in? How about your kids?”如果直译,会显得很突兀,西方人也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会引起困惑和误解。不了解中方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相反,他们会认为对方在探究自己的隐私, 引起不快, 所以西方人对这种寒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2]在寒暄问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有些话题。西方人不喜欢谈及自己的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所以中国人要特别留意。天气的状况是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如“It’s sunny。”或“what a bad day, isn't it?”或者直接发表赞扬。因为赞扬是人生最美好的添加剂。缘由文化背景不同,在问候的时候,对于着装、打扮很不关心,由于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男男女女不会以别人的外貌、着装作为问候,而以人品、才能、智慧作为谈话中心。西方对新的东西很稀奇,很容易对新车、新衣服、新的发型产生关注并对这些进行称赞。地理环境不同对口语交际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英美国家大部分都是属于岛国, 以英国为例, 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属于温带海洋气候。语言上也就有了与气候相关的特定性。所以英国人最常问候的就是天气,人们见面寒暄、打招呼一般都是先讨论天气。中国横跨亚欧板块, 四季更替, 人民常常吃不好穿不暖, 所以见面第一句习惯性的会以“吃了吗”,他不是在问你是不是真的吃的, 只是见面打招呼而已[3]。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区别,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希望得到上帝的救赎,信奉基督教教义。而中国则以儒教为主,强调“仁、善”,倡导尊老爱幼。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差异就会存在,中西方的口头言语交际会有所不同。建议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地球成地球村,人们的联系更加的紧密、方便,文化差异也需得到我们的重视。我认为在以后,小学到大学都应加入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跨文化交际重要性的意识,拉进了我国国民与国外国民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友谊。这对国与国之间的发展也具积极影响。各个社会阶层组织可以开办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学生、在职人员应该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也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和英美口头交际中的问候语的差异。各地人们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传承各自悠久而古老的文化。口头交流必然产生差异。学校及各个社会组织应带领着人们去学习跨文化交际,促进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问候的称谓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问候的内容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问候的句式中国的句式“灵活多变”,而西方的句式“‘一’以贯之”。在中国,有时候会用感叹句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汉语表达天气不好的时候,常会说到“天儿真不错呀!”或者“天气真糟糕啊!”用感叹句直接表达情感的喜悦与厌恶。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时候汉语还会以一种简短的形式去表达。例如“嘿”或者“哪天找你玩儿!”而有时候,又会用问句的形式去表现。例如“这几天忙什么呢?”“现在在哪儿高就啊?”等等。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句式就是“‘一’以贯之”。所谓“‘一’以贯之”就是几乎是以一种句式作为问候语,并且回复的形式也比较固定。例如:A:How are you?B:I' m fine, thanks./I' m fine, thanks, and you?A:I' m fine,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即地理差异、人文差异和观念差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