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9:57:50

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论文

Literature review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Curr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Solutions

Government‘s Public trust is the government's Influence and appeal,it reflects the degree of people's Satisfaction and trust toward the government .

您好,由于篇幅限制,以下是英文文献地址:其他相关范文:政府信用危机根源剖析内容摘要: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本文从政府信用的理论、体制、能力、利益和行为方面去探寻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以期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有所借鉴。关键词:政府信用 危机 根源 理论 体制作为维系社会共享价值、稳定社会期望模式的复杂机制,“信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古老议题。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就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来看,政府信用也面临着危机。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并从根源上解决政府信用危机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论根源政府信用理论虽然没有被系统、完整地提出过,但是其它理论学派却给这一理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政府信任的理论基础之一,而委托—代理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也恰恰是政府信用危机的理论根源。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是委托人,政府是公众委托的代理人,政府根据公众的授权采取行动完成委托的公共事务。而委托人要有效地控制代理人的行为,就需要了解代理人本身以及客观环境的完全信息,了解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限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信息的天然垄断性,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专业,这些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对政府监督约束困难。在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可能完全颠倒过来,代理人由于掌握着公共权力而成为管理者。这样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出现反客为主漠视委托人意愿的现象,使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得不到回应,公众也就无法再信任政府。体制根源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尽管政府行为的失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政府未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能满意的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受封建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某些管理者超越公众给予的委托权力。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或者相互争夺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约束、监督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机制缺乏应有的力度,监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行政监督中监督主体过多、监督无力和监督职能不明确以及缺乏独立性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导致权力机关监督几乎流于形式。三是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政府决策危害了公共利益时,应对主要的政府责任人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失信的行为和失信的责任、后果相对应。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权责主体很难划分明确,即使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行政程序规则,当面对行政责任问题时,无力追究或者是不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四是行政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对于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过于看重政绩和经济效益,忽略了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作为一个考核标准。能力根源(一)财政能力有限政府的存在和运作需要庞大的财政开支,如果财政能力弱小就会限制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而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得政府的政策执行缺乏物质保障,政策执行不力。财力的缺乏也会导致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滞后,像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等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二)行政运作的能力低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几经调整、精简,但至今仍存在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的局面。在同样的财政能力条件下,一个运作能力强、可以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机构,毫无疑问会比一个低效能的行政管理机构更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令公众满意和信任。(三)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较弱在制度经济学中,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最主要的内容。价值观念、社会道德、风俗习性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正确的理念引导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理念也常常导致错误的行政行为。政府危机表面上看是行政行为失范,但是从深层次上看是由于价值思想观念引起的。对于政府来说,通过意识形态来调整和改变公众的价值偏好,使其意识形态能为公众接受,政府就会有很强的威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相反如果政府的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很弱,就很难使得政府的意识为大众接受。(四)制度能力的短缺提供制度规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功能和职责,政府根据社会需要设计和组织实施新的制度安排,来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也根据制度来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设置合法的空间,来构建、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制度同样也是“经济人”行为选择的一个约束。制度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信任生成机制,由于一些政府无法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无法有效的执行制度,才会直接动摇公众对政府权威的信任。利益根源一是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政府行为的主体是同样具有个人私利的政府官员,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之外。在可能的条件下,他们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身利益,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总能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吻合。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来自于同政府行政官员打交道的感知和评判。当公众感受不到公正时,也就会动摇和瓦解他们对政府的信任。二是政府机构也有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政府机构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也有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些利益确实的存在着。随着政府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自主权不断提高,其自利性的行为取向也越来越趋于强化,甚至会被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所左右。三是地方政府机构利益。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作,人为割裂市场、限制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当地方政府为了利益争夺运用种种技巧和策略博弈时,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用也就逐渐丧失了。行为根源(一)政府对市场的过度介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市场的宏观走向、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处于主导作用。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行政思维定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行政官员角色错位介入本不应该介入的微观经济活动领域。政府角色错位不但不会发挥维护社会公正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而且只会成为信用体系的破坏者。(二)政府行为不符合实际民意需要有些地方领导在决策方面背离集体决策的原则,不走群众路线,不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功绩来制定某些脱离实际的政策,不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效益,导致公众对政府的政策不予以合作,对政府也更加的不信任。(三)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和政策的不稳定性树立良好的公信力要求地方政府在制订出台政策时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政策出台后也必须持之以恒的加以贯彻执行。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估机制的存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诱导、驱使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绩效的激励机制。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不再是稳定和连续的,使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稳定的预期,从而降低了企业或个人讲信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信用。(四)行政权力运行的法制化程度低国家法律是保障国家正常秩序的关键,政府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用了约150年的时间建立了相当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使得在市场经济下信用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而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我国对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关行政法律、规章较为抽象,规范性和操作性差,导致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五)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我国政府信息偏重保密,公开程度较低,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公众也没有任何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政府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政府缺乏一种信任的基础,即使政府政策努力追求合理,也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也逐渐完备,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信用体系。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对政府信用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文化传统、小农经济传统的影响和社会信用保障的缺乏,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参考文献:1.安贺新.关于我国政府信用问题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2.唐丽萍.关于开展诚信建设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3.陈淑贞.我国现阶段政府信用的缺失及危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4.吴开松.论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危机[J].当代经济,2006(9)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也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应当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做到依法行政,依据宪法和法律为人民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第四、政府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能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决策能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仅反映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也反映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政府民主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决策程序的规范、决策制度的健全、化状况、调动基层积极性的情况,等等。 (三)、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及原因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 第三,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第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第五,加强政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改进会风、文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基层公务员压力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状况随之日趋严峻。基层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其个人日常生活,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作为我国的管理者,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在管理社会中承担着责任主体角色,政府积极了解基层公务员工作面临的压力,积极改善基层公务员工作存在压力的现状,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基层公务员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人员滋生负面情绪。基层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复杂繁重,大部分基层公务员都有包乡、跑屯的工作任务,需要他们认真对待,加班熬夜是常事,这令他们身心俱疲,很多年纪轻轻的基层干部,才三十出头就白了头发。而岗位与岗位的区别,待遇与市级公务员的区别也是导致基层公务员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第三,社会认知偏差。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众多,在市民眼中,公务员的工作是稳定、体面的,很多人将公务员列为择偶首选。稳定、工资高、社会地位高等诸多优点让人们掀起了“公务员热”。但是人们只关注公务员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基层公务员的艰辛。公务员压力的消除对策(一)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片面认知影响,基层公务员会感受到更多的职业落差感,因为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需要更加的细心认真,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做好基层工作,提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基层公务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用正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基层工作,把为人民服务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积极承担基层的工作责任,在工作中锻炼自身能力,做一个新时代的优秀的基层工作人员。2.努力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一是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减轻基层公务员的负面情绪,让基层公务员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烦琐枯燥的基层工作。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_位上发挥最大效用。不要因为低工资产生消极情绪,做好职业规划,努力晋升。三是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堵不如疏,长时间对工作压力的放任不管,注定会导致更大的工作压力。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如看电影,听音乐,做运动,定期看心理医生等等,都是比较有用的释放压力的举措。3.平衡工作与家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将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处理,尽量保证不把工作带回家完成。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家人进行关心和问候。多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促进感情的和谐。合理控制好情绪,不把因工作产生的不良情绪发泄给家人。将自己的工作状态展现给家人,让家人理解和包容自己,多利用休息时间去陪伴家人进行弥补。(二)组织层面1.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培养机制。改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加快促进基层公务员职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的完善,促使选拔任用尽量做到向基层倾斜,畅通大连市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渠道,将公开选拔制度透明化、阳光化,对长期扎根于大连市群众基层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增设定期的专业性培训和职业规划,为其提供拓展空间。加大对基层公务员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开设各项学习补贴扶持,促进大连市基层公务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强调针对性培训,加强工作技巧传授,适当根据基层公务员的需要进行培训。2.健全福利制度,优化管理服务。合理安排工作,明确职责。克服原有“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明确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引入目标导向或者绩效导向,构建新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多头领导。提高基层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资水平,让工资与政绩挂钩儿,提供发展空间,让其更有干劲儿。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的家庭状况,及时给有需要的同志提供帮助。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引入“互联网+”,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组织内部团队的合作能力,做好岗位轮换。注重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全方面发展,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克服两种主义,构建新型人事关系。基层公务员处于层级制的底层,面对的上级领导较多,其工作任务也会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求领导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促进组织成员的合作。其次,要加快“简政放权”,增加基层公务员参与决策的机会,赋予职位相应的工作权利。加快转变组织内部的工作作风,积极引导组织内部建设,拓宽沟通渠道,促进上下级之间双向良性沟通。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最后,建立组织内部的数据库,克服重复工作。减少会议,避免层层传递导致组织任务叠加带来的累赘。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培养下属的工作能力,对基层公务人员予以肯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4期)

真是让人无语了,公务员,为大众服务,

一、勤于学习,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该同志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的重要报告及各项方针政策,学习贯彻袁纯清书记的讲话,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农村干部标准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同时该同志担任xxx村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驻村指导员,以农村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学习,该同志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二、工作求真务实,实绩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情民意,该同志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并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快地适应村里的各种情况,熟悉村里的各项工作。具体表现如下:1、进行村委换届。由于进行一次性直选法,与往年的选举方式有所不同,为了使村民能够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也为了使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该同志从各方面了解选举政策,为村民们耐心的讲解。经过其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使该村的选举工作进展非常顺利。2、帮助村民联系红枣的销售。由于红枣是xxx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该同志从网上了解市场,搜集信息,联系客户,拟定相关的农业合同,帮助村民走集中销售之路,使村民的红枣远销全国各地。3、为村民排忧解难。上传民情、下宣政策、能很好的协调该村与乡里的各项工作,为村支书和村主任减轻了工作压力,受到当地领导的好评。4、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作为入村的第一项组织任务,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工作中,该同志认真做好信息员及组织员的工作,为信息的上通下达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拟定学习计划,并认真撰写好简报20条,始终努力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线。三、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该同志洁身自好,清正廉洁,能够模范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是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楷模,是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榜样。该同志能够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教育了全体工作人员。总之,通过考察,我们认为该同志始终把村中工作放在第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严于律己,理论、实践素质较高,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主要不足: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创新。在实际的工作中,在和村民沟通的方式方法还不是很得心应手。

貌似我高考时候得支气管炎,公务员考试时候大腿筋蜷,不过这些都是小事,主要是心态第一,保持放松的心态,如果着急、紧张的夜里睡不着,那必然影响你。第二,要有信心,以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第三,要有人支持你,最好是亲近的人,每每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安慰,你都会有精神支柱第四,要有明确的目标,鼓励自己,只要考完就能完成目标!第五,用我们老师的话说:“谁都能体谅你,就自己不能体谅自己。”时刻不放弃最后,其他人也和你一样,也许还不如你呢…… 我认为把这几点相通之后,心态问题应该没什么了,这些健康问题慢慢会好,因为还年轻!!

提高政府公信力论文答辩

这类一般都是小题,材料中有提示的,细心的找,找到后稍加总结就行了

(一)统计的成果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社会公众对于统计部门数据的认同度,直接决定着统计部门的公信力。1、从统计供给方的角度来说,统计信息产品的质量要高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所谓真实,就是指统计资料跟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不是造假的结果。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统计部门的对外公布的统计资料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弄虚作假,欺社会公众的假信息。失真的统计信息势必背离公众的感受,日久会极大地影响统计信息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对于不同的统计信息,准确性原则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统计信息划分为“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对于“文字信息”,准确性要求政府统计部门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或者重要观点等)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用某种表达方式呈现的客观信息必须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或感知的结果相一致。不得含有具有广告效应和模糊不清的语言,要减少误导性陈述和不实陈述的发生。而对于“数字信息”则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说明数据资料的调查目的和调查者。其次,要说明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指标的时间要素。在对公开公布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理解与解释上应当以一般社会公众的判断能力作为标准。同时,要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政府统计部门应以最快的速度公开其信息,并保证所有公开信息的最新状态,不应给公众过时陈旧的信息。这首先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对于法律的严格遵守,是统计公信力题中应有之意。其次,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信息的时间价值,减少各种猜疑和误解,增强统计公信力的途径之一。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完整是相对于《统计调查制度》而言的,一方面,在设计统计调查制度时,必须根据需求,将所有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充分考虑。另一方面,在公布某一具体统计信息时,必须对其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不仅要公开有利的信息,更要公开有问题的统计信息。因为社会公众的判断是对政府公开披露的全部信息的综合反映,如果政府统计部门在公布统计信息时有所侧重、隐瞒、遗漏,导致社会公众无法得到有关决策的全面信息,即便已经公开的各个信息具有真实性,也会在总体上构成整体的虚假性。2、从统计需求方的角度来说,必须提高对统计产品的接受度 加强统计科普,提高社会公众的统计素养。一是要向社会公众普及基本的统计常识。使其了解基本的统计知识(平均数、百分比、指数等)和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二是要学会鉴别使用统计资料。如对于统计资料在使用时要做到“五问”。即一问,这统计资料是谁说的?美国资料分析法创始人之一、普度大学统计学教授戴维.S.穆尔说,“好数据是人们智慧及努力的产物,坏数据则是懒惰、不了解甚至存心误导。每当有人丢个数据给你,你第一个该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数据是打哪儿来的?’”[1]。二问,他是如何知道的?三问,遗漏了什么(所公布的统计资料是否把各种因素公布齐全了)?四问,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五问,这个资料有意义吗?优化统计宣传,改进统计宣传的方式和途径。在当前“拟态环境”的形势下,必须要用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宣传统计的力度,注重提高统计宣传的针对性,及时释疑解惑,避免以讹传讹,消除对统计的误解。要建立以统计部门为主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计评论员队伍,对于网络上、电视广播上涉及到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误解的情形,及时加以解释、纠正和引导。(二)统计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高质量的结果离不开高质量的过程。要提高统计公信力必须要使统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公开透明,这已经为世界有关国家的统计实践所证明。如美国的政府统计公信力较高,就与这一点密切相关。美国劳工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向全社会做出了这样的承诺,“我们努力做到:……5、透明性和负责性:我们公开方法和过程,从而使你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信心。”[2]首先,统计的调查制度和程序要公开透明。其次,统计调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执行度要及时披露。第三,统计数据的汇总和质量评估要让社会公众互动参与。对于重要的统计指标要开听证会,以此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三)统计的方法必须符合科学原理统计方法的科学决定着统计数据的科学,它是统计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首先,统计的制度设计,必须要坚持按照统计规律办事,遵循科学的原则,不得为了验证主观意图,违反统计调查的科学要求,而有倾向的设计调查制度。此外,不能不顾基层单位的实际,要求统计调查对象过早的提供统计报表。其次,统计调查样本的选择必须要遵循随机原则的要求,同时,不得人为破坏样本的 “后随机效应”。如在居民收入调查中,假定样本户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出来的,但是,为了提高地区的收入,仅仅只针对抽中户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其家庭人员就业,增加收入,结果就破坏了随机性原则了。第三,重大统计决策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国家统计局成立统计咨询委员会就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统计决策机制的有益尝试,是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四)发布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所谓正当,即必须合法合理。这对于统计部门公信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统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知情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统计部门的部门利益。如果统计部门发布统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则其公信力必然受损。第二,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行政合理性的原则要求。如在公布统计资料时,究竟要公布什么分组的汇总资料,凡统计制度有规定的分组,必须公开,统计制度没有规定的分组,可以由统计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以及可能性自主决定是否汇总公布。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在发布统计资料的时候,必须完整全面,而不能为了所谓的“自身形象”, 对统计指标有选择的加以公布,报喜不报忧,误导人们的判断。(五)统计人员必须恪守求真原则统计人员在提高统计公信力方面处于主导地位。首先,作为统计人员应本着只对数据真实性负责的原则搞统计,切忌带着为本地区在统计数据位次上的“重新洗牌”的思想搞统计。其次,作为统计人员要视统计数据质量为生命,敢于坚持原则,抵制干扰,依法维护统计数据的声誉,为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六)统计违法行为必须得到及时惩处要在广泛深入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对于扰乱统计秩序的行为,必须要及时依法处理,以在全社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成为人们的经验、共识和行为准则,这是提高统计公信力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影响统计公信力的违法行为主要有:一是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对于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不管涉及到谁,都必须及时受到严肃处理,还要通过媒体公开曝光。这对于提振社会公众对于统计数据质量的信心至关重要。二是对于统计工作的失职行为。如在抽样调查中图省事,对于样本单位不实际上门登记,直接进行编造;对于基层上报的统计资料,不进行认真的审核把关,听之任之,造成差错;等等。对于上述敷衍塞责行为,必须依法给予严厉的处理。三是在统计执法上的不作为行为。对于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相互“攀比”,扰乱统计秩序的行为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制止,使得弄虚作假者得到好处,实事求是者受到损伤,严重的影响了人们遵从统计法的信心。因此,必须完善统计考核办法,并建立配套的统计执法的有效机制,使违法者付出应有的成本,以维护统计工作的良好秩序。

执行力是政府执行的能力和效能,是衡量执行工作的标准;公信力则体现政府的信用能力。可以说,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政府生命力和信用度的重要体现。如果政府的执行力不强,工作决策和部署落不到实处,就不可能有工作实绩;若政府的公信力低下,就容易失去诚信,将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足够信任,就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往往是编制的规划和 出台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公信力也不可能高到哪里去。

诚信政府建设论文题目

“信”之中国“诚信中国”

靠诚实守信提升企业的价值诚实守信: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点以诚实守信为准则努力建设信用政府诚实守信,进一步保护消费者权益

例文: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诚信是多么重要,且是多么美好。诚信宛如悠长的、纯洁的清流,洗净人们心灵的污垢,涤荡人们灵魂的杂色。它坚忍地绵延着,绵延在人与事繁芜的丛林里。诚,意为真心,实在;信,意为诚实,不欺,它恰似一只小艇,在真理之湖的怀抱里荡漾,那一份静谧,给人以圣洁,给人以安祥。诚信,呼唤着心灵的良知,不禁使心歌唱起那一首《欢乐颂》。诚信,一只展翅的白色和平鸽,衔着橄榄枝,架起人与人沟通的桥梁。真挚的情感是该对任何人敞开的,诚信就是那把钥匙,打开麻木的枷锁,将人们的爱互相传递。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诚信对哪怕是冷漠已久的心灵,依然坚定地说,我们可以。诚信唤醒你的良知了么?诚信如天上指路的星辰,我们勇敢地抬头望,良知就会被引导。然后,社会上仍有许多“假鸡蛋”、“假牛奶”、“假酒”、“假币”让普天下的我们如此心寒……当利益如巫师挑唆了人们心里自私的欲念时,这美好的诚信就被恶意地流放了,谎言如荆棘丛生,所结成的恶果更是非常可怕的。自2003年以来,一些营养成分严重不足的伪劣奶粉充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导致众多婴儿受害甚至死亡。劣质奶粉所含蛋白质成分极低,长期食用会导致婴儿营养不良,停止生长,甚至因器官衰竭而死亡。一个有待求证的数字是,营养不良的婴儿在阜阳大约有一二百人,其中死亡的可能多达五六十名。多么触目惊心呀,当诚信丢失后,眼前的利益使人变成了鬼,生命不仅被漠视,而且给扼杀。目睹了那么多的小生命的夭折或受着病魔的折磨,他们的父母愤怒了,人们震惊了,内心的良知也警醒了。诚信若再不回来,谎言与欺诈继续蔓延,那么我们的后代就失了生存的和谐家园,生命将何以延续,而幸存者在如此没有诚信的环境里成长,其心灵也必将一片荒芜。那么生命的意义呢?甚至,生命呢?会在哪里?所有人愉悦地生活,不是我们想要的吗?人、动物、植物、大自然和谐并存,不是大家所期望的吗?所以,诚信,我们呼唤你,需要你。其实,诚信回归,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首先,要做一个对自己诚实,对自己负责的人。诚实地面对利益,诚实地面对私心,如评判别人般评判自己,如要求别人一样要求自己。

诚信乃立人之本,诚信乃立业之本,诚信乃立国之本。是的,诚信是成功的基础,基础没有打好,又怎么会建起雄伟的大厦呢? 你认为诚信是什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诚信议论文题目,一起来看看吧!关于诚信议论文题目:诚信 曾经有一名年轻人长途跋涉到了渡口,他拥有七个背包分别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渡船时风平浪静,当船行驶到中央时突然风起浪涌,小船颠簸。艄公说:“船小,客官应丢弃背囊方可渡过难关。”年轻人哪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水里。他后来在事业上,金钱源源。但他先前抛弃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诚信在经商致富中占重要地位,讲诚信的人,人们才会去相信你,帮助你。只有背好诚信的行囊,抓牢诚信的果实,才能步履平稳,长远发展。当今社会我们谁都无法否认市场经济中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背好诚信的行囊”就是那些商家持之以恒,长远发展的秘诀。 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诚信,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诚信比荣誉更有时效性!” 广东省化州一位普通姑娘,林海燕,就很好的履行了这一句话。她的工作是卖彩票,一位常这里买彩票的先生打来电话,托她代买707元的彩票。结果彩票中了大奖,奖金为518万元。林海燕得知彩票中奖后,立即打电话给那位先生,并催他快回来领奖。开始先生以为这位姑娘在开玩笑,但当他回到化州就见林海燕把一张彩票放到他手中,说:“你的彩票,你真的中了大奖,快去兑奖吧……” “金钱”有价,“诚信”是无价的。在她眼中诚信就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诚信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诸侯朝服,天下匡正。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关于诚信议论文题目:与诚信同行 诚信,其实就是诚实与守信,它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一直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许多为人所一生受用的真谛。诚信——人们说的最多,追求最多的德行。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更应该把诚信二字作为做人的基本原则。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们友谊的精神基础。 我在查找有关这<诚信>这一题目时,看到一个人的亲身感受: “有一件事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诚信的含义。一次去火车站,乘火车去奶奶家玩,上了火车,和对坐的人聊的很投入,突然我想去WC可是人太多了,东西拿不了,这可怎么办,只见那人对我说“小妹妹,你去吧,我帮你看包,放心少不了。”看她那样子不象是坏人,于是就去了,去了好长好长时间,回来了,又和她聊了起来,过了一会我到站了,她也下了车,这时,我突然想起,她不是说她比我早到地方吗,怎么和我一起下车,于是我问了她,她说:“刚才给你看包时,我正好该下车了,可看你还没来,就等你,没捞着下车,所以就……” 看完时,莫名的一阵感动,鼻子有点酸酸的感觉,只是为了”诚信”二字,绕了很远的路… … 诚信,且不说远的,就我们身边的小事看起, 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诚信这一美德却被一些人逐步淡忘和遗失。那些可恶的,防不胜防的那么术、和同学在约定是时间内却没有准时的出现、等等… …也许你还会说,这些与我无关、或者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很自大的认为到了作大事的时候,我自然会讲诚信,那么我可以肯定的说那你错了,高尚的品德是靠平时的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慢慢修养而成的,怎能轻易一下子就说到做到?只是些小事,就不能严格对待自己,又何谈做大事?而在那些小事中,我们所养成的习性、习惯,只会让我们背离诚的道路上信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 没有诚信的世界,是灰冷的,只要我们诚信待人,付出真诚,和信任,就会收获友谊和尊重。 这是份无形的财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许多为人所一生受用的真谛。让我们把诚信做为根基,携带上路,我们的生命之旅会更加精彩。 有句古话说的好“人生有路诚信为径,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抛开身上的欺、虚伪,你便找回了尊严;擦亮诚信的宝石,你的人生便充满了光彩;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着,带着诚信上路,将踏出一路火星,可以燃亮一片星空;拥有诚信,一路风光! 让我们这一路始终与诚信同行! 关于诚信议论文题目:关于诚信的思考 曾经读过一本书,是关于美国人的消费,书上说:美国人都是在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我就有些迷惑不解了,既然美国人都是“举债度日”的,一旦出现了无赖的山姆小子不肯还钱怎么办?后来我又看了另外的一些书,这个谜团才解开。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是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所有的借款,此招是以使其无立身之地。据说,某些罪犯不怕违反法律,却独独不敢得罪信用局。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问题。本来,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熏陶了我们几千年。然而,近年来,信用违规的事情却不绝于耳。中国有个报社曾做过调查,信用危机位居****之后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信用危机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15%。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恐惧。试想,生活在一个无信用的社会中,你的眼睛还可以相信谁?衣食住行,你在消费之前必须确认:这些是否假货?商家是否在“宰”你? 无信用行为的蔓延,使企业之间心存猜疑,使电子商务难于全面运行,徒然增加本可避免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竞争力下降。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的信用局不失为一个好参考。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信用惩罚机制,用信用机制和国家强制力双管齐下,对信用违规事件,用经济手段加以惩罚,用国家手段加以监督,来促使信用良性运行。信用问题,不能仅靠古代传统的“德”和“礼”来解决,必须用一个健全的机制加以完善,一旦某人出现信用违规,信用机制让他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试想,这时谁还敢当不法奸商呢? 其实,信用,不仅牵涉到经济领域,实际上,它最终影响的,还是人心。试问:有谁愿意生活在一个毫无安全感、终日人心惶惶的国度。一个人的信用,反映的是他自身,而一个社会的信用,反映的却是民族的精神素质。一个守信用的民族,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守信用的国家,才能为国际所信赖。最后,我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话:要使一个民族所有人都有信用,那未免过于天真;而若连守信用的人都找不出,那又未免过于堕落。 猜你喜欢: 1. 以诚信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2. 关于诚信议论文作文4篇 3.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精选 4. 诚信的议论文1000字 5. 关于诚信1000字议论文作文精选

政府能力建设与招商引资研究论文

在您的职责范围内,人家提出什么要求尽量满足;投资者人生地不熟,您要多帮他办理企业注册、建设所需要办的手续。总之一句话,向企业所想。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 导 言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城镇化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小城镇问题愈来愈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0]11号文)《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十五"计划建议等要求,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发展县域经济和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对我省小城镇现状和发展条件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规划纲要。 A 吉林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现状 一、小城镇的基本特征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根据全省的地貌、气候和资源等条件,可以把我省划分为东、中、西三个自然、经济地带。 东部地区小城镇约占全省总数的31%左右,这一地带的小城镇中工矿镇占较大的比重,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一般较大;中部地区约占全省总数的54%左右,城镇密度明显高于东西两地带。这一地带的小城镇多为农业服务型和农副产品集散型的,城镇非农业人口一般较少;西部地区小城镇约占全省总数的15%左右。这一地带的小城镇职能,总体上与中部地带的情况接近,但城镇规模一般相对更小,城镇发展水平明显落后。 (二)小城镇的综合经济职能不强,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自1979年以来,吉林省小城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于种种原因,城镇的综合经济职能不强。 吉林省的小城镇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依靠森林或矿产资源发展的工矿镇;二是围绕农业发展的农业服务型小城镇;三是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的农副产品集散型小城镇;四是受大城市强烈影响的小城镇。 工矿型小城镇,一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了开发某种资源, 在原有工矿点或资源赋存地由国家投资扩建或新建的林业、矿业和矿产加工地。如松江河、泉阳、露水河、大石头、红梅、大栗子、红旗岭、夹皮沟、天宝山等。少量小城镇是围绕较为精细加工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如石岘、开山屯、新站等。这些工矿镇(特别是以采掘和粗加工产品生产为主的小城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经济部门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负担过重,难以顺利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受旧体制旧政策的影响,观念落后,再加资源萎缩、市场竞争力较弱等因素的作用,城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缓。 农业服务型小城镇,多是为满足组织农业生产、调配农用物资、管理相应的行政事务等要求在基层政府驻地发展起来的。这类城镇一般仅具有一些主要服务于本行政区域的小手工业和集市贸易以及金融、邮电等机构,如巴吉垒、八屋、大岭、万宝等。这些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而服务范围小,受资源、资金等限制,经济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城镇规模较小,有相当一部分仅具有农村集镇的功能。 农副产品集散型小城镇,多是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类小城镇由于商品流通快、信息灵活,发展比较迅速。如烟筒山、山城、朝阳川、郭家店、太平川等。还有少量的此类城镇是由于政策措施得当而发展起来的,如万良、五棵树等。从总体上看,这类城镇是我省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小城镇。 大城市影响型小城镇,主要是指邻近大城市,受大城市技术、资金和市场的作用,近年来机遇把握得比较好,又有适当的交通条件,发展比较迅速的城镇,如合隆、卡伦、兴隆山、米沙子、大屯、玉潭、孤店子等。这类小城镇商品经济活跃,有一定专业化分工。 前两类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面临的问题较多。后两类小城镇虽然数量少,但活力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城镇职能几乎完全由本地非农业人口(户籍)实现 由于我省小城镇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的能力比较弱,体现城镇职能部门的职工几乎完全是本地非农业人口,这同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小城镇的状况有很大差异。从我省的情况看,本地籍非农业人口不足万人的建制镇,绝大多数还不应算作小城镇。 (四)发展条件的特殊性 吉林省的小城镇发展同我国沿海一些省份相比,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 在时间上,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起步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不仅占有先行及少竞争力的优势,而且有国家政策相对宽松的优势。由于时间的落后,我省小城镇的起步发展,失去了这两方面的优势。 在空间上,吉林省地处内陆,除少部分边境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发展来料加工型产业的优势。但吉林省处于亚洲玉米种植带,土壤、气候等有利于温带作物的生长,并且具有多种动物繁育的良好条件,因而适合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形经济。此外,吉林省居东北区中部,交通地位比较重要,交通网络比较完善,有利于各种货物的流通。再则,吉林省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有较多的口岸。这些空间环境的特殊性,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于吉林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按吉林省小城镇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建设情况,总体上应采取选择一些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中发展的战略,特别是以农副产品生产为背景的小城镇更应如此。因为,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有技术、原料和市场三重保证,这对于小规模经营来讲,难以抵御各种风险,而必须规模经营,龙形产业的龙头需选在条件优越的小城镇较大规模建设,才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和持续发展。另外,农业产业化形成大量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些企业多属排放大量污物的部门,这类工业集中建设有利于污染物的统一净化处理。 二、小城镇在省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 我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人口总量对比,?quot;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一方面是长、吉两个特大城市双星璀灿,另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小城镇繁星似锦。目前,吉林省城镇体系整体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小城镇非农业人口总数占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的,低于长、吉两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比例,而高于中间三个级别城市所占比例的平均值,在城镇非农业人口按城镇规模的分布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吉林省小城镇的职能单一性很强,为数较多的农业服务型城镇,一般只具有地方意义,在全省城镇体系中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主要起基层管理的作用;工矿型、农副产品集散型和大城市影响型城镇,虽然具有一定的区域意义,但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小城镇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总量的20%(含200万非农业人口和900余万农业人口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地位很低。小城镇为其他层次城市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最初级的(属于第一产业的)产品,没有形成合理的产品加工与供给关系。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建设水平较低,投资环境不良 全省目前还有127个小城镇没有用上自来水,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为,比全国平均值约低16个百分点;有高级、次高级路面2271万平方米,人均,比全国平均值约低 m2,有排水管道总长度万米,人均占有长度米,比全国平均值约低米;小城镇共有住房面积万m2,人均住房面积 m2,人均居住面积 m2,比全国平均值约低4m2;住房砖瓦化率为,比全国平均值低15个百分点。由于我省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我省小城镇人均各项建设投资268元,同期全国平均为679元),致使小城镇建设水平的差距还在扩大。 全省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共为 m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建设用地为 m2,远高于全国人均 m2的水平,按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建设用地同全国平均值的差别更大。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省小城镇建筑层数低,建筑密度小,土地开发程度不高造成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过高与人均建设物化资产量的相对较低形成巨大的反差,更反映了我省小城镇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 这种低水平的小城镇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产业投资的产出效益,导致招商引资的吸引能力较弱。投资环境的不良除了建设水平的因素外,还有思想观念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小城镇建设基本属于自然发展状态,职能分工模糊,中心镇功能作用不明显 吉林省的小城镇,绝大部分是80年代以来随乡改镇在基层政府机关驻地形成的"城镇型"居民点,改镇之前大部分仅具有集镇功能。为了使其实现城镇功能,多数小城镇在基本上没有外来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利用本行政区域内的资源,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市场,组织上马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属于二、三产业的工商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的区域性规划和高层次计划指导,形成了镇镇雷同的产业构成,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过程中,个体工商业也加入了这种百镇一面的产业竞争之中。这种无序的竞争,严重地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城镇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区域地位和功能,这种状况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导致不能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3、多数工矿型小城镇经济发展滞缓,功能相对萎缩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依赖地方资源开发建厂建矿发展起来的工矿型小城镇(许多这类城镇是一厂一镇或一矿一镇),由于企业技术落后,产品初级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而面临困境。特别是以采掘业为主的小城镇,资源的柘竭更加剧了困难的严重程度。工矿企业停产半停产造成城镇经济总量缩减,企业下岗职工充斥商饮服务业,市场呈低效益的"繁荣",城镇功能相对萎缩,个别一些这类城镇出现人口下降的状况。这类小城镇有泉阳、湾沟、桦树、天宝山、福洞等。 (二)制约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 导致我省小城镇发展相对落后,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七种因素:即区位因素、观念因素、技术与人材因素、资金投入因素、行政区划与行政体制因素、计划经济惯性作用因素和小城镇规划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因素。下面重点说明后面三种因素的影响。 我省行政区划共有乡镇856个,平均每个乡镇人口约为万人,比山东、江苏(两省平均都约4万)等省份的乡镇人口规模小得多(这两省正在调整乡镇区划,目标是平均每乡镇6万人口左右)。乡镇人口规模过小,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质量的小城镇。另外,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往往造成建设项目的不合理选址,进而导致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不合理。 计划经济时期,我省在资源赋存地建设了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围绕这些企业形成了一些工矿型小城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不仅这些企业机制反映了强烈的不适应性,人们的观念也反映了很强的不适应性,这种惯性作用严重地制约小城镇的经济与社会的建设发展。除了机制和观念的不适应,国有大中型企业多存在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增加了企业负担;又由于长期的高积累低分配政策,企业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背负着大量离退休职工和职工冗员过多的重担,这些状况也同计划经济的影响相关,并且都严重地影响这些小城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为了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国家特别重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工作,我省各有关部门也相应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等因素,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相对滞后,难以很好地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到99年底,我省累积编制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包括建设规划)的小城镇共有368个,占全部小城镇的,而这些已完成的小城镇规划中,已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修编。在编制时间不长的规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编制的,因其投入很低,成果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在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当包括市、县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目前,我省城市(含县城)总体规划已经完成了90%以上,这些规划成果对于指导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多数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做得比较粗浅,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一定区域内小城镇布局的科学合理。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分别从区域和城镇自身的角度,确定城镇的区域地位、职能、规模和具体的建设布局与设施标准,其规划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是小城镇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B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我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全省小城镇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坚持小城镇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相结合,与生态省建设相结合;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重点培育、强优劣汰、量力而行、、有序推进、以点带面、快速发展的方针,使我省小城镇真正成为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重点建设"十五"期间可提升为小城市的重点镇,积极培育作为远景发展为小城市的区域中心镇,加速发展大中城市周围的卫星镇,合理建设各类区域中心镇。 二、基本原则 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最佳,"十五"期间,小城镇建设主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一)择优发展原则 即选择条件比较优越的小城镇,优先建设发展。 (二)集聚发展原则 改变小城镇建设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偏向,引导人口和物质要素向中心镇、重点镇集中,以提高投资的产出比。 (三)生态优先原则 优先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城镇。 (四)分类调控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城镇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采取不同的发展控制措施和对策。 (五)配套建设原则 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为创造最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各种设施的合理配套建设。 三、发展战略设想和目标 (一)发展战略设想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小城镇大发展的世纪。按照系统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采用"点、轴"区域系统开发理论,我省小城镇建设战略上分三步走: 第一步,重点建设小城镇的"点"。针对我省实际情况,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规模优势的中心城镇,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以指导和倾斜。 第二步,重点发展小城镇的"线",进一步完善"点",适当考虑"面"。在区域中心镇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与省域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相对应,按照三级发展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渐进的发展形式,重点发展轴线上的小城镇。 第三步,在"点""线"上小城镇逐渐建立完善的情况下,以发展"面"为主。最终形成我省小城镇在地域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形成我省经济发达、规模适当、类型多样的,小城镇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良性循环的小城镇体系。 到本世纪中叶,力争把我省多数小城镇建设成为具有二十一世纪特点的,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典雅古朴的城镇景观、宁静舒适的居住条件、对广大农民和大中城市居民有巨大吸引力的跨世纪新兴小城镇。 (二)总体发展目标 吉林省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应与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载体,在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1、优先发展具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和规模优势的区域中心镇及重点镇和卫星镇 在我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中,少量处于接近县城(或县级市)地位的小城镇和个别条件特别优越的小城镇,应加大力度促进发展,强化其在省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这类城镇将从小城镇中分离出去,在省域城镇体系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可发展成为县城或小城市。 选择100个左右小城镇作为县(市)域中心镇,"十五"期间重点发展五十个,另外五十个在"十五"以后纳入重点建设的行列。对于基础比较差又没有什么优势,而且城镇之间距离近的一些小城镇,应调整归并到其他小城镇。其余小城镇作为一般发展对象,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的措施推进,使其发挥应有的城镇功能。 2、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总量 非农业人口规模过小的小城镇,难以发挥城镇应有的功能。根据吉林省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宜低于10,000人。到2005年,小城镇城区人口总量控制在500万,百强镇城区人口应达到20,000人以上。 根据城镇职能的不同,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镇区,下同)标准亦有所差别。综合性较强的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宜取120-130 m2,工矿型小城镇宜取100-120m2,农副产品集散型小城镇宜取110-130 m2。由于小城镇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200m2,调整降低人均指标需要有个过程,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到2005年,人均建设用地150-160m2,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约为600平方公里(含城区农业户籍人口用地,下同)。通过逐步调整,到2015年,按前面的标准,建设用地总量在600-700平方公里之间。 3、小城镇建设水平 到2005年,小城镇人均面积达到18平方米左右,小城镇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公用设施要基本齐全、配套,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环境比较优美的居住小区。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20升/日,排水管道服务面积达到25%。到2015年,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80升,排水管道服务面积达到60%。 到2005年,全省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2015年达到7 m2,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2005年达到95%,到2015年达到100%;2005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5%,2015年达到40%;生活垃圾清运率2005年达到90%,2015年达到95%以上,处理率2005年达到70%以上,2015年达到85%以上。 C 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这里采用城镇发展潜力作为选择我省重点建设小城镇的依据。评价小城镇发展潜力共用A、B两组16项指标。A组指标主要用以测评城镇发展的内在潜力,即城镇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集聚规模和结构特征对城镇发展的内在影响力,包括城镇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商业销售额、居住适宜程度、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财政收入、城建投资规模、科教文卫水平、产业发展后劲等十项指标;B组指标主要用于测评城镇发展的外在潜力,即区域条件给城镇发展提供可能的外在影响力,包括腹地范围的大小、腹地人口密度、影响范围的农民人均收入与竞争城镇的距离等六项指标。综合考虑这些指标的原因是:作为城镇化原动力的工业化已不再是城镇化的唯一动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镇发展机制呈现动力多元化、资本多元化的倾向。过去,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国家计划投资于第二产业,而现在,城镇发展更多取决于非政府资本的投入。因此,地方经济基础状况、吸引外资的能力和吸纳量决定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根据上述综合指标,确定以下的小城镇为发展的重点镇: 兴隆山、合心、大屯、五棵树、大坡、弓棚、卡伦、米沙子、合隆、玉潭、左家、春光、红石、平安(舒兰)、烟筒山、乌拉街、岔路河、天岗、山门、范家屯、怀德、杨大城、石岭、双山、横道河、渭津、寿山、山城、海龙、辉南、抚民、孤山子、六道江、板石、万良、松江河、石人、马鹿沟、太平川、巨宝山、长山、蔡家沟、平安(白城市)、安广、万宝、四方坨子、石岘、官地、朝阳川、二道白河、鹿乡、上河湾、达家沟、哈拉海、优龙泉、夹皮沟、白山、红旗岭、江密峰、新站、白石山、郭家店、二密、红梅、三源浦、仙人桥、松树、五家站、瞻榆、大石头、黄泥河、老头沟、开山屯、松江、天桥岭、大兴沟、百草沟、头道、南坪、英安、敬信、放牛沟、孤店子、五里河、孤家子、营城子、鸭园、花甸、果松、王府站、大布苏、陶赖昭 第四章 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 一、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快速发展的现代管理机制 (一)按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管理的原则,理顺条块关系,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使政府由直接干预经济项目建设,转变为指导、调控和服务经济建设。要重点理顺工商、税务等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镇级财政,强化政府的城镇建设与管理职能。 (二)小城镇建设要形成合力。各级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小城镇的建设给予积极的支持,清除障碍,适时适度地调整、充实必要的政策法规,加强指导和监督,引导和推动小城镇的合理建设。要实行任职目标责任制,层层抓好目标落实,确保小城镇建设大目标的实施。 (三)适当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扩展小城镇生存发展的空间。通过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变目前小城镇资源少、规模小、市场小的状况,促进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加速小城镇质量的提高。 (四)建立适合研究与评价小城镇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明确小城镇概念的前提下,单独设立以小城镇为对象的社会经济指标统计系统,具体采用的统计指标应根据研究和评价管理的需要确定,并纳入政府统计部门的正常统计工作。 二、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拓展投资融资渠道 (一)鼓励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积极争取外来资金投入小城镇的建设。全面放开小城镇建设的准入领域,营造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发展环境,建立适合新型合作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具有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联办等形式进入 小城镇的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体育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鼓励参与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卫生保健等项目的建设和经营。 (二)深化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和转让。鼓励房地产开发,推行经营性用地采取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应,按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三)构建小城镇市政和公用事业经营市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和经营,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相关使用、利用的收费价格,促进资金周转,加大建设投入,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 三、完善法律机制,规范建设行为 (一)制定出台《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条例》。根据小城镇的城乡过渡性特点和吉林省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规,尽快出台《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条例》,为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包括资金、技术队伍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诸种矛盾和问题提供帮助。 制定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科学合理的全省重点镇评定标准,采用城镇发展潜力的综合量化指标,作为确定重点发展小城镇的依据,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并由省政府公布重点镇名单。采取年度检查、考核的办法,对重点发展小城镇进行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二)科学制定县(市)域城镇体系和小城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我省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便合理调整小城镇的布局,协调小城镇间职能分工和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制定全省小城镇体系规划,引导和调控全省小城镇逐步走上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善、协调发展的轨道;积极调整和修编小城镇规划,以提高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指导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良性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和实行鼓励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一)调整完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强化对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鼓励与限制作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小城镇和产业,分别制定相应的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特别要采取优先龙形经济发展的政策,用适当的政策导向促进小城镇建设由无序向有序、由粗放向集约的合理建设发展。 (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破除城镇化障碍,促进人口合理流动。通过户籍改革,改革现行的人口二元化管理制度,疏通人口城镇化渠道。一方面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更好地发挥劳动力的资源效益;另一方面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更大的增长。 (三)实行对区域中心镇、重点镇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培育建设中心镇和经济强镇。选择具有一定优势的小城镇,给予较优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大做强中心镇和经济强镇。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实行重点镇、试点镇的动态管理。 五、推进文明社区、文明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小城镇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加大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丰富小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城镇。

去书店找一下吧。一般这种书在网上很难找到,招商引资类的书也不多。

你好,我找到你说的这篇文章了,如有需要告诉我你的QQ或者EMAIL,我用QQ传给你,或者发邮件给你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