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三年级数学关于分数小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8:22:28

三年级数学关于分数小论文

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技巧 分数、百分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何改进和加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使其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教学中我探索出一些解决分数、百分数问题的技巧和策略,将其运用在常见的一些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进行分析,使之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例:实验小学现有男生500人,女生400人, ①男生是女生的几(百)分之几? ②女生是男生的几(百)分之几? 【方法】:比较量 ÷标准量 =对应分率 【分析与解】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当它们的倍数等于1或大于1的时候,通常称为“几倍”;当它们的倍数小于1的时候,通常表示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跟整数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致的,要求学生掌握谁与谁相比较。如:甲是乙的几(百)分之几,甲与乙进行比较,乙就作为标准,乙是甲的几(百)分之几,乙与甲进行比较,就把甲作为标准。 在问题①中男生为单位“1”的量,即为“标准量”,女生是与男生进行比较的量,暂称为“比较量”。“女生是男生的几(百)分之几?”用整数方法表示则为“女生是男生的几倍?”故用男生的量除以女生的量便为女生是男生的几(百)分之几。 问题②中女生与男生进行比较,男生为“标准量”,女生为“比较量”所以要用女生的人数除以男生的人数。 解:①列式:500÷400=5/4 (125%) ②列式:400÷500=4/5 (80%) 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例1、实验小学现有男生50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实验小学现有女生多少人? 【方法】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 【分析与解】从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的信息中得知男生为标准量(已知), 女生为比较量。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也可以说女生人数是“500”人的4/5。(即:标准量×女生对应分率=女生人数) 这里学生应比较熟练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解:500×4/5=400(人) 例2、一本故事书有1000页,小明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1/5,第二天又读了这本书的1/4,①两天共读了多少页?②还剩多少页没有读? 【方法】当标准量为总量(即一堆煤的总重量、一本书总页数、一条路的总长……)时(标准量×谁的分率=谁的量) 【分析与解】此题中这本书为标准量,“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1/5”,这本书有1000页,也就第一天读了1000页的“1/5”(1000×1/5); 第二天又读了这本书的1/4,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两天读的页数相加得出两天共读的页数。进一步分析题意,这本书为标准量,同时也是总量,不管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读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他们共读了这本书的“1/5+1/4”,所以,用总页数×两天读的分率=两天读的页数;用总量×未读的分率=未读的页数。       解:①1000×(1/5+1/4) =450(页)              ②1000×(1-1/5-1/4)=550(页) 三、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例:1、实验小学现有男生500人,是女生人数的5/4,实验小学有女生多少人? 【方法】比较量 ÷分率=标准量 【分析与解】这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逆向应用,也是学生容易与分数乘法相混淆的问题。因此必须让学生弄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由“是女生人数的5/4,”可以看出女生为标准量(未知),男生为比较量(已知), 男生对应的分率是5/4,也就是知道比较量和分率求标准量的计算。根据(比较量 ÷标准量 =对应分率) 得出:(比较量 ÷分率=标准量) 解:500÷5/4=400(人) 例2、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5,第二周修了960米,这时还剩2080米没修。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方法】对应数量÷对应分率=标准量 【分析与解】这道题知道第一周修了的分率和第二三周修了的路程,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出各量之间的关系,可画出线段图(略)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第二三周共修了(960+2080)米,如果能知道二三周修路的分率便可根据,比较量除以比较量对应的分率算出总路程,通过观察可发现第二三周修的分率为总路程“1”减去第一天修的分率“1/5”,这样无从着手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解: (960+2080)÷ (1-1/5)=3800(米) 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增加)或少(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例:实验小学现有男生500人,,女生400人, 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百)分之几? ②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百)分之几? 【方法】多(少)的数÷标准量=多(少)下的分率 【分析与解】问题①中女生为标准量,男生为比较量,求多下的分率。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了多少呢?(500-400) 多下谁的几(百)分之几呢?(女生)这时也可以说“多下的数是女生人数的几(百)分之几”,于是就可用  多下的数÷女生人数=多下的分率  问题②中男生为标准量,女生为比较量,求少下的分率 即:少下的数÷标准量=少下的分率 解:①(500-400)÷400=1/4(25%) ②(500-400)÷500=1/5(20%) 五、求一个数增加(减少)它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方法】标准量×(1±几(百)分之几) 例:1、实验小学合唱队有80名队员,因六一演出需增加1/4,这时合唱队有队员多少名? 【分析与解】增加1/4在这里指增加合唱队原有队员的1/4 , 这时合唱队的分率应是标准量 “1”加上增加的“1/4”也就是“1+1/4”,问题是“这时合唱队有队员多少名?” 这时合唱队的人数是原合唱队人数的“1+1/4”。  解:80×(1+1/4) =100(名) 例:2、实验小学合唱队有80名队员,因六一演出调走1/4,这时合唱队有队员多少名? 【分析与解】首先要理解,调走1/4,其实是少了原来的1/4,,就是比原有的人数还少了“1/4” 这时人数比合唱队的总人数“1”还少了“1/4”即剩了原有人数的“1-1/4”。 解:80×(1-1/4)=60(名)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找出“标准量”,观察标准量是已知还是未知,如果已知时,可以确定用乘法计算;如果未知就用除法计算。 2、分析题意,找出各个信息所对应的量。并能有条理地说明解题思路、有根有据地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思考的,这样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3、 根据(比较量 ÷标准量 =分率)(标准量×分率=比较量)(比较量 ÷分率=标准量)各量之间的关系列式计算。 4、检验

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 其它 知识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数学小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数学小论文3000字篇1 浅析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倡导教师通过创建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几点研究。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情境教学法是倾向于学生的 教学 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教学效果,为何要创建生活情境?它是以小学生实际能力为基础,在它们所能理解消化知识的最大范围内,运用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生活情境完全符合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原则,是非常值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和推广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虽然在难度上有所控制,但是数学学科原本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它依旧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小学课本中一些图形、定义,教师如果单抽说教,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教有所成的目的,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来简化这些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快速地理解和掌握,情境教学法恰恰能够满足小学数学的有需求,借助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知识点直观化的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构建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效率必然会得到提升。举例说明,进行“中心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的讲解,采用传统的教学工具以及单一的口头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而采用创建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直观化的思维空间中,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概念、关键知识点制作成动态的课件,学生很快就会投入学习状态,学习成效显著,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二、合理创设情境,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结合学生能力特点,创建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完善,学生第一次系统化的接触数学知识,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些吃力,教师在教学情境创建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了解教师说什么,这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情境,才能够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比如,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情境:白兔子妈妈将一个苹果分成4块,准备分给白兔3兄弟吃,她将1块苹果分给了大哥,而二哥却嚷着要吃2块,妈妈没有办法就切了第2个苹果,分成了8块,给了二哥2块,可是这个时候,三弟又不开心了,他想吃3块,猴妈妈就把第3个苹果平均分成12块,给了三弟3块。那么问题来了,白兔三兄弟,谁分到的苹果最多呢?这个情境不仅富有趣味性,容易理解,同时也蕴含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出不同的分数,但是却表示相同的大小这个含义。 2.从学生兴趣出发,创建教学情境 首先教师要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激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关键,激趣过程中运用运用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创建情境,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各种需求,这样才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进行“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最喜欢的动画形象“熊大、熊儿”编成 故事 :有20个桃子,5个小动物,这个时候熊大和熊儿可为难了,它们要怎么分,才能够让每个小动物都获得一样多的桃子呢?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高涨,都会纷纷举手回答,这个导入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样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一个方法,或者一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故事可以随时进行改编,即便是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灵活改变情境的设计,目的就是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的领会数学知识和魅力。 3.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创建教学情境 创建教学情境,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这个阶段游戏和动画是最能够吸引学生的手段,教师利用这一点进行情境创建,既能够寓教于乐,又做到了因材施教。在情境教学基础上,鼓励学会独立思考,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升 逻辑思维 能力。 比如,“克与千克”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做游戏的方式,游戏的规则是“比比谁最快、比比谁最准”。教师先将学会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发一包黄豆,一瓶矿泉水,一本新华字典。然后先让这些小组自行估算这些物品的重量,然后将其填入表格中。然后教师再带领大家用称来测量,看看哪个小组估算最准确,并给予这个小组的成员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游戏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估算以及验证意识。 三、结束语 教师应该基于教材基础,结合学生的自身的学习特点、兴趣等各方面因素,合理创建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分析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小论文3000字篇2 浅析中学数学的兴趣教学 中学数学在难度上和内容上都比小学阶段的数学要深广,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经常出现畏难情绪,一开始产生学习困难而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因此便一步步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例如不少学生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就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上课心不在焉,很难集中注意力,这都需要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如何有效解决这些负面现象的影响是教师应该着手的方面之一,我认为,要想真正使学生主动喜欢学习数学就必须要有兴趣的支撑,中学阶段学生自我的意识和约束力相对较弱,学习目的性不强,因此更加需要兴趣的辅助作用,有了兴趣之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认真学习课本内容甚至还会对于一些拓展思考题有兴趣,自己进行研究探求。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 经验 针对中学数学的兴趣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教师必须关注师生关系的建构。在中学阶段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中学时期,学生的个性和 兴趣 爱好 、人格、情感、意志等都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和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自身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 第一,数学教师无论是否担任班主任都应该对学生十分用心。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数学学好,占有学生课下的时间,实践证明数学教师如果要求过分苛刻会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每个阶段性考试进行完之后,询问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且及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这对于学生兴趣的建立有莫大的好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推动学生兴趣的培养进度。 第二,教师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仍然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教师应该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学生对数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心理上真正接受这门学科。例如,教师在课上讲到一些数学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家进行学习了解,继承和发扬数学家的精神。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作为 教育 者的责任,全面推动学生品质和能力的发展,当学生感到教师的用心和关注之后自然会产生亲切感,这无疑会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的正确态度和认识,促进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关注和学习,这是兴趣建立的重要步骤。 二、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建立兴趣的重要支撑,有了主体性,学生就会自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并且积极进行知识的学习,甚至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预习和主动复习等。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多且课时紧,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紧赶慢赶,一节课下来以自己为中心,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严重压抑学生此阶段继续发展的主体性,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自由空间来发展自己,从而致使兴趣的失落。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主体性特征和能力,从而推动兴趣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形式和内容方面全方位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出发效果明显。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减小功利性,不要总是告诉学生什么考什么不考,要让学生真正对于数学形成自己的认知感受,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数学。那么,教师就应该加大拓展思考题的训练和学习,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开放性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建立主体性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教师要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虽然让学生主动预习,但是由于中学阶段学业压力较大,学生没有养成习惯进行预习,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前预习准备,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很关键。因此,教师应该提前为每个阶段的学生设置合适的预习目标,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讲解,学生之间相互检查和学习可以增强他们自我表现的意识,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继而对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主体性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过程,教师应该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主体性的建构和教学过程中的设置,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方向,满足其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的欲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影响。 三、加强合作 合作是开展兴趣教学的推动力和组成部分之一。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就是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合作又可以作为兴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有效帮助学困生的提升和困难克服,同时帮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建立持久的兴趣。 第一,合作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不是随机进行分组,小组的构成合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有的小组构成差距过大,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几乎很少参与到合作中来,只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发展和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划分。 第二,合作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的参与,学生自由合作讨论可能会降低效率,学生自控力差,很难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任务,从而建立自信,在自豪感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第三,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电脑和高科技充满好奇和兴趣,教师应该及时学习最新教学技术,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作为激发因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总之,开展兴趣教学形式多样,需要广大教师群体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 通过以上论述,我发现中学阶段数学的兴趣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特征和需求为立足点,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围绕建立主体性为中心,关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从而实现兴趣的有效建立。 猜你喜欢: 1. 数学文化论文3000字 2. 初中数学论文3000字 3. 数学论文范文3000字 4. 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 5. 物理学术论文3000字

死周莹星,想从网上抄,你也忒懒了点吧~~~哈哈哈 (小猪)

我学习数学已经有六年多了,这条学习的道路是坎坷的,是困难重重的。     记得在小学三、四年级时,我的数学成绩不证明好,总是在八十多分上下浮动,或许是因为我心里比较害怕数学对这一学科有抵触情绪。到了六年级时面对着严峻的毕业考试,我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认真学习数学。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数学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也才发现,数学其实是所有科目中最有趣的一科。进入中学以后,我才真正发现了数学的神奇。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在小学的数学基础又弄懂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代数式、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由于自己的一点儿不慎而造成的遗憾,更是数不胜数。那些调皮的小精灵们利用你的一点儿弱点或缺陷,让你一败涂地。     在数学上,我最大的缺点是粗心。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多次单元测试的成绩不尽人意;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在期中考试中与年段第一名失之交臂,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在各科的竞赛中成绩不佳……或许还有许多许多由粗心造成的遗憾,已消失在我的脑海中了。令我最苦恼的,也正是无法彻底地改掉粗心这个缺点。在这次数学期末考试中,我又重犯了粗心的毛病,马马虎虎,致使我的数学成绩比年段最好成绩低了6分之多。虽然,我知道只有改掉这个缺点,我的数学成绩才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至今我还无法彻底改掉这个缺点。     我相信,以我真正的实力,学好数学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课内学习数学、做作业,我还能对付。可我一拿起课外的数学书,总觉挺难的,看不懂,尤其是几何图形方面,难以弄明。

三年年级数学小数报小论文范文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写法要点如下:1、科学选择题目: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选择好题目就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2、全面搜集材料:搜集材料有多种途径,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搞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寻所需材料,应注意材料的准确性;3、准确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4、理安排结构: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题小论文灵活掌握;5、精心起草修改: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

fdaewdwddddddwwd

我学习数学已经有六年多了,这条学习的道路是坎坷的,是困难重重的。     记得在小学三、四年级时,我的数学成绩不证明好,总是在八十多分上下浮动,或许是因为我心里比较害怕数学对这一学科有抵触情绪。到了六年级时面对着严峻的毕业考试,我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认真学习数学。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数学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也才发现,数学其实是所有科目中最有趣的一科。进入中学以后,我才真正发现了数学的神奇。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在小学的数学基础又弄懂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代数式、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由于自己的一点儿不慎而造成的遗憾,更是数不胜数。那些调皮的小精灵们利用你的一点儿弱点或缺陷,让你一败涂地。     在数学上,我最大的缺点是粗心。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多次单元测试的成绩不尽人意;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在期中考试中与年段第一名失之交臂,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在各科的竞赛中成绩不佳……或许还有许多许多由粗心造成的遗憾,已消失在我的脑海中了。令我最苦恼的,也正是无法彻底地改掉粗心这个缺点。在这次数学期末考试中,我又重犯了粗心的毛病,马马虎虎,致使我的数学成绩比年段最好成绩低了6分之多。虽然,我知道只有改掉这个缺点,我的数学成绩才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至今我还无法彻底改掉这个缺点。     我相信,以我真正的实力,学好数学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课内学习数学、做作业,我还能对付。可我一拿起课外的数学书,总觉挺难的,看不懂,尤其是几何图形方面,难以弄明。

这写的也太弱智了吧

关于鸡兔同笼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要么设所有的是鸡,要么设所有的是兔,用脚数乘总个数,如果大于总脚数,用你算出的减题中的,除以2,就是另一种的的个数,如果小于总脚数,用题中的减你算出的,除以2,就是另一种的的个数。(我4年级,只知道这些。)

鸡兔同笼 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下面我给你分享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论文,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替换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

一、问题引入,分配任务。(每人发一个信封,里面装有题卡和学具)

“有五元和二元两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共10张,总计32元。两种人民币各有几张?”

二、合作探究,展现拔高。(抽一生上台一一替换,老师记录)

1.启发演示:/让学生先假设这10张全是二元的。于是动手拿出10张二元的(一共二十元,显然不合要求)//然后再一一替换,抽出1张二元的,换上1张五元的,就多了3元,变成了20+3=23元,///再抽出1张二元的,换上1张五元的,就又多了3元,变成了23+3=26////再抽出1张二元的,换上1张五元的,就又多了3元,变成了26+3=29/////再抽出1张二元的,换上1张五元的,就又多了3元,变成了29+3=32。

2.方法探究:32-20=12元,少12元正好换了4次,说明五元的有4张。5元换2元一张多了3元,12/3=4。换4张才能把少的12元换回。

同样方法演示全是5元的,再拿二元去替换也可以。

3.抽象算法(形成策略):

(32-2×10)/(5-2)=4张五元或(5×10-32)/(5-2)=6张二元。

三、类化巩固(自主练习)。

①出示问题2。“有五元和二元两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共100张,总计365元,两种人民币各有几张?”

先由学生小组讨论,在抽生上台展示算法:

假设100张全是五元的,则一共有5×100=500元,多出了500-365=135元,拿多少个2元去换呢?一张2元换5元就少5-2=3元,135/3=45张2元。则5元有100-45=55张。

同样,假设100张全是二元的,则一共有2×100=200元,少了365-200=165元,拿多少个5元去换呢?一张5元换2元就多5-2=3元,165/3=55张5元。则2元有100-55=45张。

②自己出题,交换答案.

展示学生甲出的题:42人去划船,一共租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有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展示学生乙的分析过程:(提示:假设10条都租小船。10*3=30人,42-30=12人没坐上,则用大船替换,一只大船换一只小船就多5-3=2人,12/2=6只大船刚好换完。小船为:10-6=4只)或(5×10-42=8,8/(5-3)=4只小船)

四、归纳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①制定解题计划,假设与替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假设满足了第一个条件入手) ②猜想与尝试.(在想的基础上去试一试)③反推.(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五、知识拓展。

其实我们刚才研究的这类题,早在古代,就有很多的数学家也做了研究,你瞧。幻灯出示。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算术《孙子算经》中著名的数学问题,其内容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六、 解决生活问题(达标测试):

1.必作题: ①我班派12名同学植树,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数,女同学每人载了两棵数,一共栽了32棵树,问男女同学各几人?(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②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

2.选作题:

①有5元和2元的人民币100张,总计290元,各有几张2元,5元的?

②2个大盒,5个小盒装球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问大盒和小盒各装几个?

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首先,我由问题引入,采用的是独学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启发演示中抽一生上台一一替换,其余学生拿出信封里的演示币来换,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张数没变,钱多少变了).这一过程体现了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明白,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途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我让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出题,交换答案,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满足不同需要。

在布置作业环节,我采取必作和选作,旨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题的设计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解决问题,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不再孤立,不再陌生。

本堂课我力求做到了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随着教学形式的发展,打造高效课堂,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已势在必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打造高效课堂: 1.培养好的学习习惯。2.掌握高效学习方法:①预习。采用有效的预习方法。边预习边作好笔记,动笔练一练,做一做。重要的数学概念公式,不懂的作上记号,以便记忆和探讨。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②有效的复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及时复习。分步记忆法:学习后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月后,分步进行。阶段系统复习――从时间上有周复习,期中复习,期习等。可以先回忆再看书,先看题后做题,先复习后笔记。③学习中要举一反三。不要满足于也有答案,数学题,可用分步,就能用综合,用了方程,看算术是否更简单。④学会梳理知识点。

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我国古代《孙子算经》的简单介绍附加到教学过程中,意图在于体现数学的历史发展,向学生渗透数学历史中的文化因素。这种想法固然好,但这种“附加”式的介绍对于实现这样的目的很难有实质性的作用。为了变“附加”为“融入”,让数学史中的知识与文化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教师就需要对数学史的相关内容做较为广泛、深入的了解。

“鸡兔同笼”问题在我国古代可以说源远流长,从问题的叙述到问题的算法都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变化,了解这些内容对于课程内容的编制和教学设计会有所裨益。

一、 《孙子算经》中的“雉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始见于公元3~4世纪的《孙子算经》,该书作者不详。从清代的《子部集成?科学技术?数理化学?孙子算经?孙子算经(宋刻本)?卷下》中看,“鸡兔同笼”问题的叙述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1](见图1)

其中的“雉”是“野鸡”的意思,“几何”是“多少”的意思。用现在的语言可以把这个问题叙述为:“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中,总头数为35,总足数为94。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孙子算经》中对这个问题的解法分为如下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

我国古代是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所谓“算筹”就是用于计算的小棒,是古人用于计算的一种工具。这里所说的“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就是把题目中的头数“35”和足数“94”用小棒分别摆在上面的位置(上位)和下面的位置(下位)。(见图2)

古人用算筹表示数时,摆放方式分纵式和横式两种。通常用纵向小棒摆放个位数字,横向小棒摆放十位数字,以后依次纵横交替摆放。比如“35”就摆放成如图3形式。

如果横向摆放的数大于5,就用纵向小棒代表5,比如图2中的“”就表示5+4=9。

第二步:半其足得四十七

意思是求出下位总足数94的一半等于47。图2就变成了图4的形式。

图4中“”上面的横向小棒表示“5”,下面两条纵向小棒表示“2”,因此“”表示5+2=7。

第三步:上三除下三,上五除下五

这里的“除”是“除去”或“减少”的意思,“上三除下三”就是“从下位四十七中除去与上位相同的三十”,“上五除下五”就是“从下位四十七中除去与上位相同的五”。(见图5)

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从47中减去35为12,得到兔子的只数。这一过程在《孙子算经》的“术”中叫做“以少减多再命之”(见图1),意思是以少减多之后,下位“总足数”的含义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命名,也就是把“总足数”重新命名为“兔头数”。(见图5)

第四步:下有一除上一,下有二除上二即得

与前面类似,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总只数35减去兔只数12就得到鸡的只数了。上位的“总头数”需要重新命名为“鸡头数”。(见图6)

以上算法的合理性并不难理解。总足数94取半成为47,此时相当于所有鸡都成为了金鸡独立的“独足鸡”,所有兔都站立起来成为了“双足兔”。此时每只鸡的头数和足数都是1,每只兔的头数是1,足数是2,所以用47减去总头数35就得到兔的只数是12。最后用总头数35减去12就得到鸡的只数。《孙子算经》中把这一算法概括为:“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不妨称此方法为“半足法”,右上的表格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这一过程。

二、 《算法统宗》中的“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后来又收录于明代程大位(1533年~1606年)所著《算法统宗》第八卷的“少广章”。[2](见图7)

其中对问题的叙述把“雉”改为了“鸡”,因此“鸡兔同笼”的说法沿用至今。《算法统宗》中对问题给出了两种算法,这两种算法与《孙子算经》中的算法是不一样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假设法”。第一种算法的过程为:

第一步:“置总头倍之得七十”,意思是将总头数35加倍,也就是乘2,得到70。

第二步:“与总足内减七十余二四”,也就是从总足数94中减去70得到24。

第三步:“折半得一十二是兔”,将24折半(也就是24除以2),得到12,这就是兔的只数。

第四步:“以四足乘之得四十八足”,用每只兔的足数4乘12,得到兔的总足数48。

第五步:“总足减之余四十六足为鸡足”,用总足数94减去兔的总足数48得到46,就是鸡的总足数。

第六步:“折半得二十三”,将鸡的总足数46折半(46除以2),就得到鸡的只数为23。

另外一个算法是先求鸡的只数,与前面先求兔只数的程序基本相同,这一算法可以用下面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算法统宗》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两个算法,在书中概括为两句话:“倍头减足折半是兔”和“四头减足折半是鸡”(见图7)。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把求兔只数的过程分为了倍头、减足和折半三个步骤,“倍头”就是把总头数35加倍变成70;“减足”是用总头数94减去70得到24;“减半”就是取24的一半得到兔子的只数为12。这个过程写成如今的算式就是:

(94-35×2)÷2=12(只)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把求鸡只数的过程分为了四头、减足和折半三个步骤,“四头”就是用4乘总头数35得到140;“减足”是用140减去总足数94得到46;与求兔只数的过程类似,“折半”就是取46的一半得到鸡的只数23。写成算式就是:

(35×4-94)÷2=23(只)

这样的过程显然与《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法”不同,半足法首先将总足数减半。这里的第一步是用每只鸡或兔的足数(2或4)去乘总头数,因此不妨把这个方法叫做“倍头法”。不难发现,“倍头法”背后的道理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假设法”。

《算法统宗》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现于该书第八卷中,实际上在之前的第五卷中就已经出现了与“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类似的“米麦问题”:“今有米麦五百石,共价银四百零五两七钱,只云米每石价八钱六分,麦每石价七钱二分五厘。问米麦各若干。”

【摘 要】中国传统数学名题是在时间长河里洗练出来的具有经典意义的数学问题,它具有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背景文化。文章主要研究了中国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及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使大家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与价值观等方面得以提升,增强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鸡兔同笼;解题思路;求解方法;数学思想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解题思路:先假设它们全是鸡,于是根据鸡兔的总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看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1只兔,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兔。概括起来,解鸡兔同笼题的基本关系式是:兔数=(实际脚数-每只鸡脚数×鸡兔总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脚数)。类似地,也可以假设全是兔子。

解:假设全是鸡:2×35=70(只) 比总脚数少的:94-70=24 (只) 它们腿的差:4-2=2(条) 24÷2=12 (只) ――兔35-12=23(只)――鸡

方程: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 4x+2(35-x)=94 4x+70-2x=94 2x=24 x=12 35-x=35-12=23

答:兔有12只,鸡有23只。

我们也可以采用列方程的办法:设兔子的数量为X,鸡的数量为Y 那么:X+Y=35那么4X+2Y=94 这个算方程解出后得:兔子有12只,鸡有23只用假设法来解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几种求解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公式;

解法1:(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解法2:( 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3:总脚数÷2-总头数=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4:兔的只数=总脚数÷2―总头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5(方程):X=( 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X=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6(方程):X=:(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X=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解法7 鸡的只数=(4×鸡兔总只数-鸡兔总脚数)÷2 兔的只数=鸡兔总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8 兔总只数=(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只数)÷2 鸡的只数=鸡兔总只数-兔总只数

解法9 总腿数/2-总头数=兔只数 总只数-兔只数=鸡的只数

“鸡兔同笼”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化归思想

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我们常常用到的如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都是这一思想方法的运用。“鸡兔同笼”原题中的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根据化繁为简的思想,先安排数据较小的问题,如“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7个头,从下面数,有18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以下均以此题为例)待学生探索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应用于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较大的原题,学生将易如反掌。“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式,比如“龟鹤问题”、“坐船问题”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化归,归结为“鸡兔同笼”问题,再进一步求解,使学生感受“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归法”在解题中的魅力。

二、假设思想

假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假设法是先假定一种情况或结果,然后通过推导、验证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运用假设法,往往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使解题另辟蹊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用假设法解答上题有多种思路,可以先假设全部都是鸡或全部都是兔,再计算实际与假设情况下总脚数之差,最后推理出鸡和兔的只数。比如假设7只都是鸡,那么兔有(18-7×2)÷(4-2)=2(只),鸡有7-2=5(只)。运用假设法解题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上述的“画图法”,学生会在直观操作活动中通过数形结合而建立思维的表象,再进一步抽象,这样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假设法”,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抬脚法”,其中也应用了“假设法”。

三、方程思想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通过把生活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根据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一个等式,这就是方程思想的由来。在“鸡兔同笼”的问题中,可以设鸡或兔中任意一种有X只,然后根据鸡、兔的只数与脚的总只数的关系列方程来解答。例如设兔有X只,则鸡有(7-X)只,可列方程:4X+2(7-X)=18,解得X=2,于是鸡有:7-2=5(只)。方程解法思路比较简单,且具有一般性,教学中要突出方程解法的优越性,不断渗透方程思想。

四、建模思想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与其学数学,不如学习数学化。在小学阶段,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在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概括提炼出解题模型:兔数=(实际的脚数-鸡兔总数×2)÷(4-2),鸡数=(鸡兔总数×4-实际的脚数)÷(4-2)。之后在应用中引导学生巩固、扩展这个模型,把“鸡”与“兔”换成乌龟和仙鹤等,变式为“龟鹤问题”、“坐船问题”、“植树问题”、“答题问题”等问题,沟通这些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的联系,使“鸡兔同笼”成为这些问题的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问题,不断促进模型的内化。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建模思想的培养,使数学建模成为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和方法。

以上是“鸡兔同笼”问题的各种解法中蕴含的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上述讨论中看出一种解法中可以蕴含不同的数学思想,而不同解法中可以蕴含同一种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问鸡兔各几只公式:兔子数=( 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鸡数=(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方法一: 设全部都是鸡总脚数将是2个总头数,多出来的实际脚数=实际脚数-2个总头数实际脚数多出来,就是因为有兔子,每多一只兔子,就多2只脚,兔子数=实际多出来的脚数有多少个2兔子数=实际总脚数的一半-总头数方法二:假设都是兔子,总脚数将=4个总头数,实际脚数比都是兔子少,因为有鸡,每只鸡比兔子少2只脚实际脚数比都是兔子少,少了多少个2,就是鸡数鸡数=2个总头数-实际总脚数的一半抬腿法方法一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2只脚,还有总脚数一半(只)脚。笼子里的每只兔就比鸡的脚数多1,这时,脚与头的总头数之差=总脚数一半(只)脚-总头数=就是兔子的只数。方法二假如鸡与兔子都抬起两只脚,就是说鸡浮在空中没有脚,兔子只有2只脚,还剩下(总脚数-两个头数)只脚 , 这时地上只有兔子的脚,而且每只兔子有两只脚在地上,所以有兔子只数=(总脚数-两个头数)的一半=实际总脚数的一半-总头数。方法三我们可以先让兔子都抬起2只脚,那么就有2个总头数只脚,脚数和原来差总脚数-2个总头数只脚,这些都是每只兔子抬起2只脚,一共抬起(总脚数-2个总头数)只脚,得到兔子只数=(总脚数-2个总头数)的一半=实际总脚数的一半-总头数。方法四让所有兔子抬起两条前腿像鸡一样只有两条后腿着地,其实就是变成鸡一样的只有2只脚,就会有2个总数的脚,少的脚数=总脚数-2个总头数=2个兔子数兔子数=实际总脚数的一半-总头数方法五假设法(通俗)假设鸡和兔子都抬起一只脚,鸡成金鸡独立,兔子变成三脚兔,笼中站立的脚=实际总脚数-总头数(只)然后再抬起一只脚,这时候鸡两只脚都抬起来就摔倒了,是屁股坐在地,只剩下用两只脚站立的兔子,剩下脚数=实际总脚数-2个总头数(只),兔子数=(总脚数-2个总头数)的一半=实际总脚数的一半-总头数鸡下翅膀法让所有鸡把翅膀放下当成脚,其实就是变成兔子一样的4只脚,就会有4个总数的脚,多出来的脚=4个总头数-总脚数=2个鸡数鸡数=2个总头数-实际总脚数的一半三年级后公式:鸡数=2倍总头数-总脚数的一半,兔数=总脚数的一半-总头数鸡脚数=2倍鸡数兔数=总头数-鸡数兔脚数=4倍兔数=4倍(总头数-鸡数)=4倍总头数-4倍鸡数总脚数=鸡脚数+兔脚数=2倍鸡数+(4倍总头数-4倍鸡数)=4倍总头数-2倍鸡数2倍鸡数=4倍总头数-总脚数鸡数=2倍总头数-总脚数的一半兔数=总头数-鸡数=总头数-(2倍总头数-脚数的一半)=总脚数的一半-总头数方程法鸡数=2倍总头数-总脚数的一半兔数=总脚数的一半-总头数方法一假设其中的兔子数是x那么鸡数就是总头数-x总脚数=4x+2(总头数-x)总脚数=2x+2总头数2x=总脚数-2总头数x=(总脚数-2总头数)/2 x=总脚数/2-总头数方法二假设其中的鸡数是x那么兔子数就是总头数-x总脚数=2x+4(总头数-x)2x=4总头数-总脚数x=2总头数-总脚数/2

童鞋们……那是数学论文……

三年级小学数学论文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衰,也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 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伦理”观念,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近 几年,我校注重把环境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护环 境成了全校每个师生的共识。这里我想结合数学教学,谈谈对小学生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环境教育因素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 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 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 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 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 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 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 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 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 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 它们濒临绝迹。 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 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 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个窗台放2盆花,5个窗台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册) 2.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册) 3.一条蚕吐丝1500米,5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第五册) 4.大林有55张风景邮票,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9张,两种邮票一共有多少张?(第六册) 5.沿海堤有一条防风林带,宽是48米,东港村境内的防风林带占地8640平方米,这段防风林带的长是多少 米?(第七册) 6.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3倍,已知天鹅和丹顶鹤共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第 八册) 年江苏省海水产品量达万吨,淡水产品大约是海水产品产量的倍,1996年江苏省水产品产 量大约有多少万吨?(第九册) 8.园林工人铺草坪,第一组6人铺了37平方米,第二组7人铺了43平方米,哪个小组铺得多?(第十册) 7 9.织女星每秒运行14千米,是牛郎星运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运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册)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 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册) 类似以上题目,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要求,但它们已内在显 示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 二、要善于搜集环境教育的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时间和容 量的限制,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 环境教育,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 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写法要点如下:1、科学选择题目: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选择好题目就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2、全面搜集材料:搜集材料有多种途径,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搞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寻所需材料,应注意材料的准确性;3、准确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4、理安排结构: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题小论文灵活掌握;5、精心起草修改: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

人民币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在这3年的数学学习生涯中,我确实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虽然它不像奥数那样深奥,但它足以带给了我不少的生活常识。 回想以前和父母去超市时,母亲总是让我计算账单,但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数学盲,只懂得歪着脑袋用疑惑的表情望着母亲。这时母亲便会告诉我一定要好好学数学,这样就不会上营业员的当。 三年后,我懂得了数学的重要性,也学了不少的知识。回想以前,真的会有一种骄傲的感觉,并觉得自己喜欢上了数学。在母亲和老师的推荐下,我报名了学校的奥数班,我的数学成绩也一直领先于同学们,他们还总是让我请教他们。我从来都没有厌倦于我那繁琐的奥数,因为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也铭记着我的目标——北京大学数学系。我的目标是很伟大,也很困难达到,但我发誓,我绝对不是随便说的。我一定会以自己是实际行动证明我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标。因为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像朱自清,他也许智商有些低,但他身上有一种努力奋发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带着他走向成功——一名伟大的作家。 由此可见,智商并不重要,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才是最重要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论文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衰,也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 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伦理”观念,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近 几年,我校注重把环境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护环 境成了全校每个师生的共识。这里我想结合数学教学,谈谈对小学生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环境教育因素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 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 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 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 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 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 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 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 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 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 它们濒临绝迹。 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 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 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个窗台放2盆花,5个窗台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册) 2.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册) 3.一条蚕吐丝1500米,5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第五册) 4.大林有55张风景邮票,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9张,两种邮票一共有多少张?(第六册) 5.沿海堤有一条防风林带,宽是48米,东港村境内的防风林带占地8640平方米,这段防风林带的长是多少 米?(第七册) 6.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3倍,已知天鹅和丹顶鹤共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第 八册) 年江苏省海水产品量达万吨,淡水产品大约是海水产品产量的倍,1996年江苏省水产品产 量大约有多少万吨?(第九册) 8.园林工人铺草坪,第一组6人铺了37平方米,第二组7人铺了43平方米,哪个小组铺得多?(第十册) 7 9.织女星每秒运行14千米,是牛郎星运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运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册)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 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册) 类似以上题目,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要求,但它们已内在显 示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 二、要善于搜集环境教育的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时间和容 量的限制,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 环境教育,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 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

世界无法解释的七大奇异景象 1.晚上2点32分点蜡烛的人会看到18世纪巫婆的惨死。 2。指甲涂一层黑,一层白,一层红还完好无损,就会有人向你表白。 3.夜里4点38分削苹果,如果苹果皮断了,96小时莫名其妙死亡。 点照镜子,会照到自己的前世和你怎么死的。 5.夜里穿黑衣不梳头发的女孩没影子 6.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贴坛,就不会被魔鬼缠身,且实现一个愿望。 7.不回帖会遭英国魔鬼.. ..

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如下:

数学,经常从人们身边走过,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它,它为人们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的班级中经常要使用到数学。比如班级收饭费,一个班共有62名同学。在校吃饭的有60名同学,每人应付85元。这样为话便要算出60人一共应付几元。应用乘法就可以很简便的算出结果。只要用85x60=全班60人应付几元。这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例子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数学的关系也十分的密切。大家一星期都要上一次超市的,但身上往往只会带50元80元左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很有计划的买东西了。但是,商品的价格往往不是一个整数,如一块香皂元,一双布鞋元。这时,我们就要有良好的口算能力。上超市总不能每一次都带着一个计算器。所以要想好了买,算好了买,要不然,钱就不够了。

如果你长大了成了一名设计工人,那你就要把每一块砖的长、宽都算的一清二楚呀!连的误差都不能有。

由此可见,数学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现在要学好数学,长大后才能去建设我们的祖国!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

它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的新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数学小论文的撰写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小论文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教师的束缚,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而写成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1、你就写个去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东西,找了多少用了多少。因为我小学就是这么写的。。。2、好学生作品【我小学同桌的。。】由钟写到圆【角度,指针、分针重合··】,时间之间的关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