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幼儿分享行文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2 02:40:38

幼儿分享行文的论文题目

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参考

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有哪些,你需要做一个参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试析幼儿园晨练活动的意义及组织策略

2) 浅谈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挖掘与利用

3) 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4) 让幼儿具备竞争意识

5) 浅析幼儿园分享教育的有效策略

6) 以主题性游戏促进幼儿德育教育的发展

7) 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浅析

8) 开展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9) 浅谈德育课程师生角色互换教学的“多赢”效果

10) 让音乐艺术渗透幼儿园常规教育

11) 浅谈幼儿的德育教育

12) 在幼儿心中播下“德育”种子

13) 幼儿德育宜化虚为实

14) 音乐教育在幼儿园的新模式

15) 试论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16) 在一日活动中加强幼儿品德教育

17) 幼儿教育之我见

18) 浅谈如何开展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的幼儿教学

19) 幼儿品德教育初探

20) 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教学思考

21)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22)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新模式

23) 在美术区域游戏中渗透德育

24) 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25) 摭谈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意义

26) 让“德育之花”在幼儿园完美绽放

27) 培养幼儿的爱心是品德教育的坚实奠基

28) 幼儿园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探究

29) 浅谈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0) 以身立教--浅谈对小班幼儿的德育

3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优化策略探索研究

32) 幼儿德育教育及实施方法

33) 浅议幼儿园小班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

34) 我对幼儿德育特征的浅显认识

35) 融德育于幼儿美术活动中

36) 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及措施

37) 传统国学教育对幼儿德育教育的作用探析

38) 幼儿礼仪教育的培养

39) 浅谈幼儿德育的有效途径

40) 浅析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42) 现代教育技术开启幼儿礼貌教育新模式

43) 基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幼儿人格教育实践探究

44) 中职德育工作模式初探

45) 让幼儿在行动中养成良好品质

46) 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探究

47)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策略

48) 幼儿舞蹈对幼儿启蒙发展的重要性

49)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的心得

50) 推动学前德育教育新发展

51) 幼儿的音乐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52) 浅谈幼儿园交互式主题墙饰的创设

53) 浅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思路

54) 试论幼儿分享教育

55) 幼儿教育如何融德育于幼儿生活

56) 如何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

57) 浅析德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58) 有效推进幼儿品德教育工作的探索

59) 幼儿师范学校德育课困境与对策探究

60) 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途径和措施--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61) 幼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62) 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以《教育漫话》为例

63) 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

64)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65) 神话传说对幼儿德育的培养

66) 培育核心价值观从幼儿德育入手

关于教育的论文题目很多,不知你想要的是教育哪个方面的论文题目。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发展方面;三、中小学德育、校外教育方面;四、课程与教学方面;五、家庭教育方面;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具体看你的方向而定1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2 、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3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4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5 、关于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7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8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10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关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4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5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6 、关于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17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8 、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9 、关于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 、关于某市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21 、关于幼儿园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22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23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24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25 、 35 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26 、关于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27 、关于幼儿教师离岗,跳槽现状的研究。 2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0 、关于小班幼儿教师与大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的对比研究。 31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32 、关于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现状研究。

可以,如何 提供你?

毕业论文幼儿分享行为

幼儿分享行为对幼儿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幼儿时期就让他学会有什么东西要分享,不要自己独在。

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特点。小班幼儿分享的观念较弱。小班幼儿分享的水平受分享物品的数量的影响。小班幼儿在面对分享的物品人手一份之外还有多余时,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给需要帮助的幼儿。 幼儿对于不同分享对象的反应不同。如果分享物是食物,幼儿的产生平均分配的反应比玩具更高,对他人慷慨反应更少。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社会性的重要性1、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分享还可以带来无穷的快乐,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让他们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他们将来健全人格的形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9.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与指导问题研究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43.幼儿园婴小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4.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育

45.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调查

46.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

47.男性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8.想像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9.对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思考

50.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51.男性幼儿教师专业意识访谈研究

52.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53.如何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

54.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

地区幼儿园课程与当地文化资源联系

56.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调查及建议

57.大班幼儿主要吟唱歌曲来源.原因调查研究及问题对策

58.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研究

59.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6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61.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62.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64.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65.幼儿园公开课的功能分析

66.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7.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考察与分析

6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9.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0.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71.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73.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研究

7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75.男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分析

7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77.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78.中班、小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使用言语的对比分析

79.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0.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81.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2.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8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研究

84.幼儿园意外事故处理的法律研究

85.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8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87.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88.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89.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90.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91.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岁幼儿撒谎行为研究

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9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95.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96.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

97.学前教育本(专)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9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9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及对策

100.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10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102.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10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04.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10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06.幼儿园社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08.幼儿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109.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研究

110.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1.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与影响因素

11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3.农村幼儿意外伤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4.幼儿“跳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

1.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对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在xx课中运用研究

3.教师幽默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试论幼儿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

5.教学中幽默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研究

6.某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8.某某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9.某某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10.某某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11.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的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14.某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16.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7.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18.某某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9.某某区幼儿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陕南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21.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师评价

22.论游戏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23.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村为例

24.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幼儿园为例

25.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26.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27.农村3~6岁留守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对策

28.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29.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

30.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基于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从学前儿童绘画作品中透析幼儿心理

34.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35.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3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3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

38.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39.探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40.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41.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42.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的“挑战”

43.教师语言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44.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启示

45.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46.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47.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48.关于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研究

49.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5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51.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新

52.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5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54.当前陕南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5.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6.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7.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

58.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入园适应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59.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同情心(或移情能力)发展的研究

60.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1.幼儿安全概念的理解及其幼儿园主动的安全教育

62.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方案研究

63.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64.某某市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有效策略的研究

65.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

66.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67.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68.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69.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70.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71.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7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73.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74.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75.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76.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77.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8.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79.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80.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81.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2.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8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84.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85.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86.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87.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88.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89.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90.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91.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3.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94.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95.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96.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97.幼儿园网页制作

98.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99.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100.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10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10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03.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104.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105.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106.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107.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108.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109.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此外,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分享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 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 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目标上要达成一致,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教育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课题研究背景: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核心概念: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课题界定: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四、理论依据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研究重点: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以自我服务为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洗漱,进餐等,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简单劳动的方法和技能。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和过程: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

拥有一个好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让幼儿养成玩完玩具后不用提醒也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在教导幼儿时须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采取评比的方法,每周一次,对行为表现突出的孩子在评比栏贴上小红花,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本学期我班开展的这项活动,孩子和家长很喜欢,评比效果较好。为了养成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根据班级幼儿的常规要求,开展了值日生活动,每天安排四名幼儿担任班级的值日生,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我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想要让孩子听你的,首先要让孩子信任你。所以教师在与孩子接触时要懂得与他们交流感情。孩子最喜欢得到老师的爱抚,所以我们经常会用拥抱和亲切的话语来表示对他们的赞扬和爱。如,每天早上,师生相互问好,我们会抱抱孩子,表扬他叫老师的声音真好听,给他们贴上一朵小红花,夸夸他对老师有礼貌这样,师生之间既交流了情感,又培养了孩子有礼貌的习惯。班里的教师和保育员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要一致。如果要求不一,态度各异,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干脆谁都不听,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老师经常统一思想,从不放松。 二、建立必要的行为规则 良好的常规是实施教育的保证,而必要的规则是形成良好常规的前提。如:上厕所和洗手时不推不挤,拿椅子必须双手端起椅子,不可以拖着或顶着走,搭积木时不能争抢,听到《摇篮曲》就休息,餐前要保持安静等,我们把规则和幼儿必须养成的习惯联系起来,贯穿于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我们进行了餐前礼仪教育,进餐前老师和幼儿一起朗诵唐诗《悯农》,理解其中的含义,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老师说完小朋友请用餐后,幼儿回答谢谢老师,大家请慢用,全班幼儿一起进餐,在餐前礼仪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时松时紧的迁就结果只能是推波助澜,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利。在幼儿园日常的行为习惯教育中,老师要持之一恒,对幼儿及时进行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强化对孩子思想道德教育,这是留给孩子最可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

通过下面的偶然事件可以替换出来,家园合作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他们行为的一些研究目的。一天早上,田谭磊小朋友妈妈送他来上学。一进教室,看到他的同桌小朋友已经在玩桌面玩具,就转身跟妈妈讲:“我不要玩这个玩具…”于是他妈妈马上过去跟他的同桌小朋友说,阿姨帮你们换一筐玩具,边说便拿玩具,小朋友们都停下了手中拼搭的半成品,无奈地看着阿姨帮他们换玩具…引起思考: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二)研究的意义 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二、研究综述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三、操作的定义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分享等。 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四、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每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五、研究的方法(一)研究思路 对3~4岁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奠基期。3~4岁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但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他们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新的集体环境中,他们从面对亲人转为面对同伴,可以说是从个体到社会的最初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非常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措施及做法1.分享行为培养的原则 (1)以同情尊重为主。要使幼儿具有无私道德行为及动机,在生活中,就要使幼儿形成同情、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去与别人分享。为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时,需要技巧:对事情做评价而不是对人做定性的评判;正面指示和制止相结合。例如:在鼓励幼儿分享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应该这样说:现在他没这个东西,他会很难过。他和你一样想玩,如果你让他玩一会儿,他会很高兴的。而不这样说:你给他玩吧,就是好孩子;不给他,就不是好孩子,大家不喜欢你的。在教育幼儿不独占、不自私的行为时应该这样说:别人等了很久了,你插进来,他多着急。你不排队,大家也会生气的。你也排队等待吧。而不这样说:不插队的孩子就是乖孩子,插队了,就变成坏孩子了。 (2)正视分享行为、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是分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幼儿有时会有一些所谓“大方”的表现,却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有时一些不起眼、甚至不以为然的举动却正是分享行为的萌芽形式。所以很有必要指导幼儿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分享行为,以便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自己所“拥有”的,对良好行为及不当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3)家园共育。家庭历来是幼儿教育共同的承担者,所以我们把家长列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大多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分水果给大人吃,将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家长有必要关注此方面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幼儿分享行为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幼儿园游戏案例记录》

摘 要:学龄前阶段是幼儿合作、分享等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大量的学前教育成果表明: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观察幼儿行为背后潜在心理的一种手段,本案例分析通过记录一次角色游戏中的常态现象,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行为方式,尝试找出此现象发生的主因并采取措施。

关键词: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54-02

案例背景:

新娘是美丽的,对于许多女孩来说,那是一生中最美的一天。而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婚礼的举办,其中温馨与感人的画面,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时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有随父母参加婚礼的经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自己的经历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视角,而角色游戏正是反映幼儿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它让孩子在游戏中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案例记录:

孩子们选择好自己的角色后开始了游戏,娇娇如箭一般地挂上了顾客的游戏牌,冲到了理发店里,她大叫着“怎么还没有理发师上班呀?我要弄一个新娘头”,“来啦来啦,我是理发师,我来为你服务”这时,俊杰拿起了水管,让娇娇低下头。娇娇说“我不用洗头,你帮我做一个新娘头”。俊杰大声回应“好的”后,开始在娇娇的头上不停地摆弄,夹子反复拿下又夹起,几个来回后,娇娇站起来照了照镜子说:“真难看,我要弄新娘头,头发松松的卷在一起,可漂亮了”,“我不会弄,要不我们戴个假发试试看吧?”俊杰试探性的问着。于是娇娇又坐了下来,俊杰将娇娇头上的大蝴蝶结拿了下来,带上爆炸式假发,又将蝴蝶结夹在了假发上,弄好后,他咧着嘴问道“这次你满意吗?”娇娇看了一眼镜子后,两人突然一起大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娇娇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这是俊杰给我弄的新娘头,我觉得好搞笑呀!”“是的,我觉得你还可以试试更多的发型”,我回答道。她的笑声吸引了更多的孩子看向她,大家都笑了起来。然然看见后,立刻走出了他的柜台,飞一般地坐在理发店的椅子上,大叫“俊杰,帮我也弄个发型”其他孩子看见后,纷纷挤到理发店,一时理发店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案例分析:

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案例中的娇娇是我班的“小公主”,较爱美,能干,而俊杰的个性则相对温和,班级的氛围一直较轻松愉快。由此背景,我有以下分析:

1、有意识地选择角色、安排情节

不难发现,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随着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活动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他们的活动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在本案例中,娇娇是对游戏有规划的,她已经能够将自己生活中漂亮新娘头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并且在游戏前简单地安排好情节,在游戏情节按她的想法发展时,一直满足他要求的理发师生成了戴假发后夹发夹这一创造性的游戏内容,从而两人一起收获快乐。

2、尝试解决问题,共同协商

中班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思维,讨论、协商自己的角色以及任务,游戏时能够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本次案例中,第一次娇娇并不满意俊杰给她做的发型,因为这与原来的她没有什么不同,在两个人你来我往的交谈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面对并不是真正新娘头的“爆炸头”,她并没有不满,相反,这种形象的反差,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她觉得快乐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她愿意与人分享,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3、社会性发展差异大、对角色理解肤浅

案例中的娇娇说话蛮横与直接,控制欲较强。而俊杰的个性温和,在同伴提出想法并用质问与命令的语气和他交流时,他还是非常礼貌地、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之间的社会性发展是有着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与人沟通时轻而易举地就能发现。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还较为肤浅,本案例中就出现了小问题:由于对奇怪发型的喜爱,然然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虽是游戏,但他暂时还不能理解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何等重要。

4、面对新鲜事物易兴奋、材料玩法单一

理发店中的假发已经放置了一段时间,对于假发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正是因为这样,爆炸头与蝴蝶结的滑稽模样才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兴奋不已。可见,孩子们面对新鲜事物时,会暂时性地忘记了游戏规则。“爱热闹”也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这常常是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发现,在平时的游戏中,材料的投放是一方面,单一的材料如何玩出多样性的游戏,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方法措施:

孩子的行为往往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玩得自主、快乐,却不一定玩得有价值,更多时候,游戏的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与帮助。本案例有以下解决措施:

1、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善于挖掘各种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将游戏材料合理地投放,并积极地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生成新玩法。

3、游戏中应该有意识的介入与指导,在发现幼儿的行为偏离正常游戏情境时,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引导。

4、正视幼儿之间的各种差异,让幼幼之间互相学习,比如在娇娇以命令式的语气说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她:“我觉得俊杰说话特别有礼貌,他从来不大声喊叫,说话喜欢用请、谢谢,这样的孩子人人喜欢。”

5、向幼儿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理解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坚守工作岗位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8, Z1期:30-34.

[2] 陈国宁.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刘 源.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9.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与指导问题研究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43.幼儿园婴小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4.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育

45.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调查

46.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

47.男性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8.想像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9.对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思考

50.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51.男性幼儿教师专业意识访谈研究

52.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53.如何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

54.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

地区幼儿园课程与当地文化资源联系

56.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调查及建议

57.大班幼儿主要吟唱歌曲来源.原因调查研究及问题对策

58.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研究

59.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6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61.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62.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64.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65.幼儿园公开课的功能分析

66.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7.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考察与分析

6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9.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0.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71.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73.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研究

7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75.男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分析

7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77.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78.中班、小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使用言语的对比分析

79.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0.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81.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2.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8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研究

84.幼儿园意外事故处理的法律研究

85.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8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87.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88.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89.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90.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91.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岁幼儿撒谎行为研究

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9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95.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96.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

97.学前教育本(专)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9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9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及对策

100.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10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102.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10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04.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10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06.幼儿园社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08.幼儿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109.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研究

110.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1.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与影响因素

11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3.农村幼儿意外伤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4.幼儿“跳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

1.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对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在xx课中运用研究

3.教师幽默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试论幼儿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

5.教学中幽默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研究

6.某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8.某某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9.某某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10.某某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11.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的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14.某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16.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7.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18.某某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9.某某区幼儿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陕南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21.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师评价

22.论游戏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23.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村为例

24.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幼儿园为例

25.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26.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27.农村3~6岁留守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对策

28.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29.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

30.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基于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从学前儿童绘画作品中透析幼儿心理

34.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35.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3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3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

38.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39.探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40.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41.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42.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的“挑战”

43.教师语言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44.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启示

45.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46.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47.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48.关于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研究

49.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5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51.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新

52.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5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54.当前陕南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5.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6.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7.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

58.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入园适应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59.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同情心(或移情能力)发展的研究

60.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1.幼儿安全概念的理解及其幼儿园主动的安全教育

62.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方案研究

63.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64.某某市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有效策略的研究

65.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

66.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67.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68.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69.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70.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71.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7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73.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74.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75.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76.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77.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8.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79.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80.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81.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2.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8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84.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85.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86.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87.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88.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89.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90.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91.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3.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94.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95.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96.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97.幼儿园网页制作

98.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99.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100.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10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10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03.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104.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105.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106.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107.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108.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109.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研究论文目录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 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 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目标上要达成一致,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教育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课题研究背景: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核心概念: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课题界定: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四、理论依据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研究重点: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以自我服务为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洗漱,进餐等,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简单劳动的方法和技能。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和过程: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

通过下面的偶然事件可以替换出来,家园合作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他们行为的一些研究目的。一天早上,田谭磊小朋友妈妈送他来上学。一进教室,看到他的同桌小朋友已经在玩桌面玩具,就转身跟妈妈讲:“我不要玩这个玩具…”于是他妈妈马上过去跟他的同桌小朋友说,阿姨帮你们换一筐玩具,边说便拿玩具,小朋友们都停下了手中拼搭的半成品,无奈地看着阿姨帮他们换玩具…引起思考: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二)研究的意义 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二、研究综述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三、操作的定义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分享等。 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四、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每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五、研究的方法(一)研究思路 对3~4岁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奠基期。3~4岁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但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他们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新的集体环境中,他们从面对亲人转为面对同伴,可以说是从个体到社会的最初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非常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措施及做法1.分享行为培养的原则 (1)以同情尊重为主。要使幼儿具有无私道德行为及动机,在生活中,就要使幼儿形成同情、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去与别人分享。为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时,需要技巧:对事情做评价而不是对人做定性的评判;正面指示和制止相结合。例如:在鼓励幼儿分享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应该这样说:现在他没这个东西,他会很难过。他和你一样想玩,如果你让他玩一会儿,他会很高兴的。而不这样说:你给他玩吧,就是好孩子;不给他,就不是好孩子,大家不喜欢你的。在教育幼儿不独占、不自私的行为时应该这样说:别人等了很久了,你插进来,他多着急。你不排队,大家也会生气的。你也排队等待吧。而不这样说:不插队的孩子就是乖孩子,插队了,就变成坏孩子了。 (2)正视分享行为、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是分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幼儿有时会有一些所谓“大方”的表现,却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有时一些不起眼、甚至不以为然的举动却正是分享行为的萌芽形式。所以很有必要指导幼儿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分享行为,以便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自己所“拥有”的,对良好行为及不当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3)家园共育。家庭历来是幼儿教育共同的承担者,所以我们把家长列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大多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分水果给大人吃,将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家长有必要关注此方面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因为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在本课题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