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园林建筑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6:30:52

园林建筑论文

园林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自己独特的空间特点、建筑形态,是我国建筑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园林建筑

【摘要】中国园林往往被视为抽象艺术,一个很神秘,很多人无法理解。而中国园林建筑宛若一串精致的钥匙,凡是有中国园林的疑难,几乎都能从中得到问题的答案。中国园林建筑讲究规则,灵活多变;既风格悬殊,又彼此融通,既历史悠久,又时模时新,由此可观,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新文化与包括性。下面,就中国园林浅谈园林建筑的型别,特色没学思想以及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建筑;园林;装饰

1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型别.

***一***厅堂

厅堂是私家园林里的主体建筑。万是用来处理事务的,堂原指阳的敞亮大房子,因为二者的功能往往重叠,所以后来“厅”“堂”合称。园林的布局规划,首先就要确定厅堂的位置,一旦厅堂位置定了,也就确定了园林的主要观点。厅堂作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会客、聚会、宴会都在其中举行。因此厅堂的位置往往是居中的,所对应的也是最主要的,空间最大的景区,反映“以和为贵”的思想。厅堂建筑有丰富的形式,如果室内通过天花板处理的前后两卷空间,经常叫鸳鸯厅,这在有方园林中式常见的形式,而且敞开的就叫四面厅。

***二***轩

从字面意义看“轩”原指车上的蓬盖。江南将建筑前面的天井叫“轩”,而作为建筑总称,多指三面平敞的建筑,如院中无厅堂也可以“轩”代“堂”。从其开敞性可知,轩这类建筑多位于景观开阔处,开敞处总是有景可观处。一般而言,轩体量可大可小,但大不会超过厅堂,小也不至于如,“室”“斋”之类

***三***榭

榭一般是在水的边缘或花畔搭建平台,多借四周景色构成。平面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赏、眺望,水榭则要三面顺水。私家园林中,榭的体积不会很大,其大小须同水体的面积相协调,而皇家园林中不乏辽阔的水面,其体量有不可限定了。

***四***亭

亭是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体积精巧,造型独特,在园林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建设。亭的字面意思是让人停下来休息的地方,其实最简单的建筑,在园林中非常多见,几乎可以说有园必有亭。平面形状有圆有方、六角八角,斜方相套,三角形的等等。装置桶扇的亭子叫“暖亭”;置碑则称为“碑亭”;有井则称为“井亭。井亭的顶部中间一定是楼天的,聚天人岁会之意。中国园林中井亭时有出现,是很多文化特点的一种形式。

***五***楼阁

两层以上的屋叠加在一起的建筑形式为“楼”;“阁”则指底层架空的建筑阁楼的设定可消弱边界的感觉而显得更有弹性。楼和阁体量要处理适当,避免空间尺度的不和谐而破坏景观。园林中,阁楼不会出现在居中的位置,因此就形成了生动的构图,也降低了所处环境空间尺度的要求。

***六***舫

舫是仿照船型的建筑,建于水中或池中,只供人宴饮、游玩。舫与船的造型结构相仿,分为头、中、尾三部分。舫头有眺台,可以观赏风景,中间供休息和宴客之用,尾部则有楼梯。

***七***室

“室”是相对封闭的私密房间,多作书房、卧室,是建筑的一部分,室对外部空间的影响不大,但追求内部装修的特色。室往往出现在空间序列的深处,重叠的院落介意保护室的私密性,小尺度院落目静室配合是最为相宜的

***八***廊

在园林里廊是指引游浅的重要元素多数园林都是通过廊子来联络主要建筑物或经典。如果廊中间加道墙就形成了复廊,复廊的墙上常开漏窗以沟通两面景观。有的廊子装桶扇,可以避风保温,叫“腋廊”也有上下两层的廊子叫“复道”这种廊总是同楼阁配合出现在尺度交大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并不多见。

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一***造园艺术自然天成,且空间分隔层次感强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师法自然,山水与建筑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自然规律,既园林建筑分隔空间力成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源于自然。

***二***园林建筑既有组合性又有独立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玄妙住处就在于他既自成一景,又能随性的融入于其他景色之中,或与其他建筑相辅相成,精巧多变。于中国字画的组合又使园林建筑有课一股独具一格的韵味,隐约之中透漏出一种优雅,从容的氛围。

***三***建筑与树木花卉自成“城市山林”

中国大部分园林被称为城市山林,即因身处城市之中,甚至是闹市之中,古人追求“隐”小隐于山,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由于这种追求,古人力求将园林建筑与树木花卉组合打造成心中的“桃花源”使得建筑与植物的组合愈加成熟。

3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一***空间层次的美感

中国园林尤其重视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并以此作为衡量园林优劣的重要标尺。所谓小中见大,要求园林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因而有移步异景的说法。园林应使人引发想象,空山在想象中得以延展,利用建筑创造空间,如借景、分景、隔景等,而借景又有邻借、远借、仰借、附借等。建筑在布置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布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灵动韵味之美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充满生气的动植物形象用到建筑上去,使形成了雕刻,而中国古代雕刻喜欢用龙、虎、鸟、蛇等动物形象,唐代以后逐渐兴起植物花纹。无论是雕刻还是绘画,均呈现出一种飞舞的优态,团中也常用云彩、雷纹以及加了两个翅膀的动物形象等等,而正是这种动之美,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点。灵动韵味,不仅是建筑的室内装饰,甚至整个建筑形象,也突出了一个动态,独特的中国园林“屋檐”祈祷著这个角色。

4 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思考

中国园林的发展始源于先秦时期的苑园与灵台,从园林的起源看,最初并不是为了游玩赏乐,而是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秦汉时期,皇家园林为私家园林起到了一个示范意义,秦皇汉武都追求长生,所以当时的皇家宫苑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服务于这一目的的建筑物与场所,到汉末,社会动荡不安,随着社会中央集权的瓦解,皇家园林开始凋敝,于此同时,私家园林开始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园林也没有改变走向没落的趋势,知道近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日益快速,社会急需对有文化内涵的东西进行重新认识与重视,于是,园林又开始进入人们的实现。园林的价值也逐渐回升,一些知名园林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下页带来更多的

文人园林最终的用心是讲究意境,所谓“得意忘形”,是指一种审美状态,从物境中得到真意而忘掉形体的存在,说的是“意”和“境”的关系。如何塑造有意之境,得意之形?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北宋词人贺铸是以景写情之高人,看似写景,没有一个相思之词,却让人感觉到愁绪无边。情在哪里?情在景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样也绝口不提一个“情”字,却字字是送别的惆怅与空茫,情亦交汇在景中。景能生情,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景也未必都以真实的物质形象存在。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1]25水、石、植物、建筑是实,月、云、风、雨、蝶、蝉是虚。就像阴和阳一样,在园林里,景观的塑造也讲究虚实相生,辩证存在。园林建筑艺术就是经营这些虚实变化的建筑艺术。但无论虚实,只有当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园林情致和意境才得以深邃。“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园林建筑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堆山、理水、植物、建筑这些实的景观要素上,秋云,春风,似乎这些虚的景,才更易触动人们的情思。这是大自然赠予人们的财富,更应当珍惜。一、蕉窗听雨———园林中声音的建筑艺术园林里的声境,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风声、水声、雨声、雷声、虫声、鸟声、猿啼声;一类是来自世间的人作之声:琴声、箫声、啸歌声、钟声、桨声、读书声、人语声、鸡鸣声。西晋左思在《招隐诗》中说:“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可见,丝竹声、啸歌声这些人为之声,远不如山水声、灌木声这些自然之声更能打动人。张潮则认为:“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1]11不论哪种声音,都有别样境情。(一)风入寒松声自古松树,因其苍古遒劲之姿,四季常青之貌,而为人们尤其是文人画家所喜爱,在中国诗词以及山水画里都作为一个独立的题材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代之后,按照君子比德之美,松树又被人们赋予不畏严寒、坚忍不拔、高挺凌云、傲雪凌霜之品格和风骨,与竹、梅一起合称“岁寒三友”,广泛出现在园居生活之中。“风入寒松声自古”,无论风吹过深山松林,还是拂过庭内松针,不管是涛声萧萧,还是风吟细细,传递的都是一种浑厚的雅韵,这成为松树的又一审美特征,因而“听松风”也就成为了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南史》载“山中宰相陶弘景就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松树多多少少又带有了隐逸之况味。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描绘了一幅闻天籁之声而浑然忘我的境界。如果没有静定闲适之心态,没有去俗优雅之格致,也就很难捕捉到风吹树梢的幽微,所以松风带给人的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之意境,即使是万壑松风,给人的感觉依然是万籁俱寂。这就是园林造景中所谓的“静中求静,不如动中求静”、以动求静的意境营造方法[2]。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拙政园的松风水阁、听松风处,怡园的松籁阁,都是用松树营造的景观。万亩松林也好,一两棵松也罢,即便是没有风,也很容易让人进入到如入旷野、风啸山林的冥想之中,一霎间仿佛自己化作了世外高人,而暂时忘却了人世间的种种喜怒哀乐。松和风声,已经作为一种文化遗传,沉淀到人们的意识深处了。(二)留得残荷听雨声像这样被积淀的还有雨打残荷的意境。即使没有雨,久立荷塘,今日的凄清冷落不免勾起夏日浓妆淡抹的回忆,不知不觉间思绪已然飘远,便有了窸窸窣窣的声响敲打在心底,耳边亦有了“雨声滴碎荷声”的联觉。这是雨之声。爱荷的人们总爱留着那一池枯荷,好就着秋夜冷雨,尽情地放纵心底里的一抹或浓或淡的忧思。东京皇家园林金明池的“金池夜雨”,就是北宋人倾听雨打荷叶的著名景观,而在私家园林里也多设置诸如留听阁之类的景致,以晕染悲秋之浪漫,好吟诵“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句。不管是残荷成就了闲愁,还是秋雨成就了残荷,声音在园林中的应用,都使荷的赏美价值多延续了一个季节。在园林里最富于韵致的,还有梧桐、芭蕉、竹叶声。蕉窗听雨,最适合在幽深的庭院,有熏香袅袅,还弥漫着兰香葳蕤,传递的是一种精致的韵味和淡淡的闲愁。疏雨滴梧桐,点点滴滴,叶叶声声,总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孔雀东南飞”,所以它传递的是令人绝望的离愁别恨,最易惹相思。至于竹叶,极致之悲戚莫过于潇湘馆林妹妹的《秋窗风雨夕》: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这是曹大师铸就的声境传奇。还有一种天籁之音———水声,当是园林里最丰富、最具表现力的声音。瀑布的轰鸣声、潮水的隆隆声、溪流的淙淙叮咚声、涌泉的汩汩声、岩涧的铿锵滴答声……或如偶偶私语,或如万马奔腾,或如金石裂帛,或如缠绵呢喃,汇集大自然中所有的水声,简直就可以开一场大型交响乐的盛会。这无疑是大自然赋予园林的又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松下听琴,月下听箫,夜半听钟声,白日听棋声,[1]79人们所享受的则是来自于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财富。(三)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琴,久远的历史早已赋予其自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由途径。因其韵味虚静高雅,要达到琴之意境,必须要求有一个安静幽雅的环境和一颗平和闲适的心,无疑高山隐者是最适宜的。但这并不是人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退而求其次,操琴活动便被广泛地安置在园林之中。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经营洛阳履道坊宅园时,已把操琴活动作为园居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池上篇·序》中写道:“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青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曲未尽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3]6王维也在他的辋川别业“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种情况到宋代更为普遍,徐文长的“乐圃”就有琴台,宋徽宗赵佶所作《听琴图》,描绘的则是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琴音古雅淡远,堪与之相匹配的环境:幽山、溪水、苍松、怪石。这几种蕴含着无限古意的自然元素组合在一起,操琴和听琴的人融于其中,本身就如诗如画,充满着诗情画意,更加上溪流声、松风声和着古琴声涤荡、弥漫,此情此景早已超越了诗与画的境界,斯是天地之大美与人之大美的完美融合。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箫,其音色圆润轻柔,曲调悠长、恬静、抒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最适合一个人在朦胧、清旷、淡然的月下独奏,就像一个人在自然深处彻底敞开了心扉,将心底里的郁闷、思念等情感缓缓地诉说。《庄子·齐物论》有句:“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籁,即箫也,可见箫声之美,堪比天籁。(四)夜半钟声到客船钟,本为寺院报时、集众而敲击的一种法器,因钟声雄浑响亮,浑厚悠扬,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方圆几十里皆闻其音,周边百姓也多闻钟而作,闻钟而息,因而钟声也深深地融入了百姓生活。东京汴梁的“相国霜钟”,在仲秋月夜,分外悠扬清脆,别有韵味。而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不仅使寒山寺名扬千古,更将夜半钟声与霜天愁旅紧密联系在一起。南屏晚钟,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也是十景中最早问世、最享盛名的一景,其景致亦成因于寺庙。唐代诗人张岱有诗赞曰:“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其美妙的环境不仅吸引着大量的香客,也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前来隐居、修行,因此净慈寺及其钟声也进入了文人骚客的诗词书画之中。园林声境,此外还有柳浪闻莺,听的是莺啭,听橹楼,要的是桨声欸乃,植柳邀蝉,听的是蝉鸣,青草池塘,听的是蛙声,春气回暖,听的是虫声,还有临流清啸声、秋窗读书声、山间梵呗声、村野鸡鸣狗吠声,无论是天籁、地籁还是人籁,园林声境确实能让人享受到暂时的清净雅逸,可以纵情放适心灵,感受回归自然之本真。园林声音的建筑艺术,是直抵灵魂的建筑艺术,因而需要用灵魂去感悟。二、风月无边———园林中的天象建筑艺术如果去泰山,在万仙楼北侧会看到一块摩崖石刻,上书“虫二”二字,同样这两个字,还会在杭州西湖的湖心亭看到。如此怪异的题名,肯定会引起人们无比兴趣。如果琢磨不出其含义的话,不妨先抬头看看风景吧,说不定眼前的无限风光会告诉人们答案———没错,答案正是眼前的“风月无边”。虚景,古人亦称作风月景,在园林文学之中,“风月”,可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愁思哀怨也好,郁郁不得志也罢,喜怒哀乐悲恐惊,人世间几乎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凭借风花雪月去传达。根据因借对象的不同,虚景的营造大概可分为两类,一借天文,如日月星辰、晨昏交替、四时变化等;二借气象,将各类气象景观纳入园林欣赏之中,如风、雨、云、雾、雪、霞、虹、烟、影、香气等。在西湖十景中,就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双峰插云、三潭映月七个景点带有时令特征或者假借风月,而汴梁八景的繁台春色、铁塔行云、金池夜雨、州桥明月、梁园雪霁、汴水秋声、隋堤烟柳、相国霜钟全部八个景观,都有着虚实相生的时令特色。(一)二十四桥明月夜远山、近水、虫草、雁鹭、青天、行云、明月、夕阳、荷桂暗香、雪中寒梅、窗牖虚影都可以纳入园林之境,创造无边风月之景观。虽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但感情的引发者和寄托者,往往恰恰正是风与月。其中最易让人感慨叹息,引发无边思绪的,当属月亮。人聚人散,像极了天上的月缺月圆,这一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就常常被古人用来象征人间的悲欢离合。月亮,这深深地刻上了家的烙印的月亮,也就极易引发人们的思念之情和悲怆之感。夜越深,月愈明,万籁俱寂的时刻,人的心性最能够与宇宙自然相融贯,也就最能够品味得到真挚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尤其在中秋,天空高敞,气候微凉,适宜的天气使得中秋的月亮分外圆、分外亮,因而也把人的情绪调动得分外饱满。把中秋作为团圆节,兴于唐而盛于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4]174好多园林便将月亮这一绝妙的元素纳入到了园景之中。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提到竹子景观,最美的时候是“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司马光《独乐园记》也没有忽略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这不花钱的美景,环溪有“风月台”,水北胡氏园有“玩月台”,苏州网师园有“月到风来亭”,沧浪亭有“锄月轩”,都是以赏月为主题的景点。[3]21,26,42,50而天下赏月最佳去处莫过扬州。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共有十五个拱洞,《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每到皓月当空,天上一轮圆月,水中十五轮圆月,景境妙绝,故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美誉,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正是对扬州明月的追思。(二)帘幕卷花影影在园林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体受光后映在地面上的投影,一类是水中的倒影,都属于虚景。苏轼有一首《花影》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影子造就的意境。花木的影子落在地上、白粉墙上,此时的墙已不再是墙,纸也,影亦不再是影,画也。摇曳的花木,斑驳的落影,生成了一幅幅泼墨的写意山水画,但又不同的是,这幅画会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悄悄生长、变化,就像有生命一般,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期待和惊喜,是大自然送给园林的又一鬼斧神工之作。北宋有个诗人叫张先,对影子非常敏感,曾写下“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坠轻絮无影”三影诗句,将“影”之意境美体味地淋漓尽致,被时人唤作“张三影”。其实将“影”入诗的不仅仅是张先,同时代的王安石有“月移花影上栏干”诗句,陈与义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为人们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图,徐伸的“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则是一种庭院内的慵懒和闲淡。文人这种顾影自怜的特性,使“影子”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文人的意味,竹影摇窗,花影移墙的园林,也就有了更多的文人园林的意境。至于水中的倒影,王铎有诗云:“波面波心流蛱蝶,树头树底浴鸳鸯”,岸上景物倒映在水中,与水中景物交织融合成了一个新的世界,便有了“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的神奇与趣味。倒影不仅扩充了园林空间,丰富了园林景物与层次,更使园林充满了发现的快乐与无尽的遐想。园林里这种以水影取胜的景观亦是不胜枚举。拙政园里就有两处,一个是倒影楼,一个是塔影亭。塔影亭取唐诗“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之意,亭子建在水池中心,亭影倒映在水中酷似塔影而得名。苏州山塘街的塔影园,景观的处理更是巧妙,硬是凭借一方水池借来了园外虎丘塔的倒影,园内并无塔却以塔名之,实可谓匠心独运。(三)雪香云蔚是家资云,具有自由、飘逸的性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般闲云野鹤的生活,不仅是隐者、道家的追求,也是多数人的理想,所以,云也是被广泛借入到园林中的要素之一。仅艮岳,以“云”为名的景点就有跨云亭、麓云亭、巢云亭、云浪亭、云岫轩、蹑云台、挥云厅、留云石、望云坐龙、排云冲斗、锐云巢凤等不下十处,宋徽宗当真是把艮岳当作人间仙境来建设了。香气,亦是激发诗情的优秀媒介。花香弥漫的园林充满着禅意,能让人从浮躁中沉静下来,心舒神怡而思绪悠远,所以“香气”也是文人园林之所钟爱。春天的兰草,夏天的风荷,秋天的桂子,冬天的寒梅,一年四季各有氤氲。园林中以香气命名的景点也非常多,如米芾研山园的“静香亭”,临安后苑的“天阙清香”,德寿宫的“香远清深”,集芳园的“雪香”,韩侂胄南园的“照香”、“红香”、“晚节香”等亭。今天苏州古典园林里以香命名的景点,著名的有沧浪亭的“闻妙香室”、“清香馆”,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怡园的“藕香榭”,拙政园的“远香堂”、“雪香云蔚亭”等。[5]305,314,587-607取材于天文、气象的风月虚景,为园林建筑艺术增添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天地,与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实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园林建筑艺术。苏州虎丘冷香阁的楹联“梅花香里钟声,潭水光中塔影”,以及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形象地反映了园林建筑艺术虚实相生这一特色,虚的香、声、光、影、月,与实的水、树、建筑,共筑此情此境,缺一不可。关于清风明月,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恰巧李白也有“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之言,白居易则更绝:“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莫道两都空有宅,林泉风月是家资。[5]”不仅不用花一个钱,更是将风月拿来当作自家资财———当然是精神之财富。三、茶禅一味———园林中人文活动与自然景物的契合建筑艺术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习俗自古有之,尤其在宋代,有“文人七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茶不仅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盛行,亦融入在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众多的茶馆也就不足为奇了。(一)茶与三教相遇于精神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与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茶与佛教的关系渊源颇深。茶不但有提神消困助消化之功效,还能让人静心戒欲,有益修行,所以饮茶之风首先盛行于佛门,再由僧人香客传播到民间。寺庙还是茶树栽培胜地。俗语说“自古高山出好茶”,而“天下名山僧占多”,于是寺庙和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名茶就出于寺院,如普陀佛茶、建茶、杼山茶等。茶与禅的关系远不仅仅止于物质关系,茶禅关系的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的相通、相近,即所谓“茶禅一味”。茶之精神,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的序文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将“清、和、澹、洁、韵高致静”奉为品茶的精神境界以及君子应追求的道德操守。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境界以及精神的升华,本身即蕴含着禅意的美。正因为茶与禅在精神层面的相通才使得皎然和尚能够将二者水乳交融在一起:“一饮涤昏寐,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范仲淹亦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看来饮茶确实有让人茅塞顿开、顿悟之功效。饮茶亦可得道,茶中有道谓之茶道,禅与茶的连结,把饮茶从日常生活的层面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7]801-817儒家讲究“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皆可归为“以茶可行道”,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和”,最终可归之于儒家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或者“和谐”思想。“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是历史上的茶诗名句,不仅描述了饮茶之意境美,更大的价值在于书写了千百年华夏民族“以茶代酒”、“以茶敬客”的礼仪文化底蕴。而茶文化虚静恬淡的自然本性,又与道教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思想极其契合,隐逸亦是推动茶事向前发展的动力。卢仝《饮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将喝茶的妙处展示得淋漓尽致,七碗茶的意境层层深入,喝到五六七碗便已了不得,几欲得道成仙,则饮茶几等同于修道了。(二)茶与文人相遇于园林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从而在茶文化的境界中也就同时蕴含了宗教境界、道德境界、建筑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因而其意境也最为丰富。由儒道释三家共同作用推动发展的茶文化,少了文人的参与,自然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化了。作为一种高雅建筑艺术活动的饮茶,在略带着些微酸味的文人文化的浸染下,势必会产生出一些讲究。比如宋代茶文化就有“三点”与“三不点”之讲究,只有在茶好、水好、器皿好、人好、环境好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下才能点茶品茗,甚至于对于美好环境的领略也成了茶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最适宜于茶的环境呢?中唐钱起曾记载了一次与赵莒的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中描绘了一幅天然啜茗图,杜甫则是在一个春日的傍晚,坐在友人家的平台上饮茶,诗兴悄然而至,随手将其题在一片梧桐叶上,翡翠鸟不时地在衣桁上鸣唱,蜻蜓在湖中钓丝上小憩,岁月静好,多希望这一刻能够凝结为永恒。这是一幅温馨啜茗图。隐逸高士魏野的“达人轻禄位,居处旁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描写的则是园居饮茶场景,这是一幅高隐啜茗图。明代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是根据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而作,是春天花园里的品新茗。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则描绘了同好友游览无锡惠山,品茗饮茶、吟诗唱和的情景。优雅的环境,高雅的活动,文雅的诗人,使画面传达着浓浓的书卷诗意和自然之趣。6从众多的诗词书画中不难发现,茶艺活动总是在一个淡泊宁静、雅致自然、空灵隽永的环境中进行。这正是宋文人园林的特征,文人园林的境界无疑是和茶既有的“清、和、静、雅”之精神与自然之属性相契合的。所以,斗茶、分茶、品茶也就成了文人士大夫园居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茶的意境同时也就成了园林的意境。但在中国的园林里,你很难找到像日本园林里专门进行茶道活动的茶庭、茶室等建筑或者专门饮茶的园林空间,这大概也是茶禅一味精神的体现吧。禅宗讲究“于境而不着境”、“见心见性”,讲究“顿悟”而不拘泥于形式,白居易的《僧院花》:“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花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便是对这种修行方式的领悟。茶道也便秉持这种精神———何必专门的茶室茶庭,却随便在茅舍、草亭、松下、花畔、溪旁,一样可以得到茶的境界,即使是身处闹市,只要心静,茶亦香。所谓意境,在乎“境”,更在乎“意”,修行到了一定的高度,是可以“得意忘形”的。而在当代园林的营造建筑艺术中,人们似乎过于夸大了绿地的生态与使用功能,言必称改善了环境,提供了什么什么使用空间,大肆炫耀着新材料、新技术,却少了点文人与文化的味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行色匆匆的人们,更需要有一些这样的空间,使人们能够放慢或者停一下脚步,去关照一下灵魂与内心的事。这些空间的营造,叫做意境,人们可以向古人学习。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各位朋友,大家好,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园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入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笋”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园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西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园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朋友: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各位朋友: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您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叹:扬州个园,确实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建筑园林艺术论文

。。。这个.不过.不是很多。..多看几个.摘取对你有用的.

文人园林最终的用心是讲究意境,所谓“得意忘形”,是指一种审美状态,从物境中得到真意而忘掉形体的存在,说的是“意”和“境”的关系。如何塑造有意之境,得意之形?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北宋词人贺铸是以景写情之高人,看似写景,没有一个相思之词,却让人感觉到愁绪无边。情在哪里?情在景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样也绝口不提一个“情”字,却字字是送别的惆怅与空茫,情亦交汇在景中。景能生情,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景也未必都以真实的物质形象存在。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1]25水、石、植物、建筑是实,月、云、风、雨、蝶、蝉是虚。就像阴和阳一样,在园林里,景观的塑造也讲究虚实相生,辩证存在。园林建筑艺术就是经营这些虚实变化的建筑艺术。但无论虚实,只有当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园林情致和意境才得以深邃。“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园林建筑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堆山、理水、植物、建筑这些实的景观要素上,秋云,春风,似乎这些虚的景,才更易触动人们的情思。这是大自然赠予人们的财富,更应当珍惜。一、蕉窗听雨———园林中声音的建筑艺术园林里的声境,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风声、水声、雨声、雷声、虫声、鸟声、猿啼声;一类是来自世间的人作之声:琴声、箫声、啸歌声、钟声、桨声、读书声、人语声、鸡鸣声。西晋左思在《招隐诗》中说:“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可见,丝竹声、啸歌声这些人为之声,远不如山水声、灌木声这些自然之声更能打动人。张潮则认为:“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1]11不论哪种声音,都有别样境情。(一)风入寒松声自古松树,因其苍古遒劲之姿,四季常青之貌,而为人们尤其是文人画家所喜爱,在中国诗词以及山水画里都作为一个独立的题材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代之后,按照君子比德之美,松树又被人们赋予不畏严寒、坚忍不拔、高挺凌云、傲雪凌霜之品格和风骨,与竹、梅一起合称“岁寒三友”,广泛出现在园居生活之中。“风入寒松声自古”,无论风吹过深山松林,还是拂过庭内松针,不管是涛声萧萧,还是风吟细细,传递的都是一种浑厚的雅韵,这成为松树的又一审美特征,因而“听松风”也就成为了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南史》载“山中宰相陶弘景就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松树多多少少又带有了隐逸之况味。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描绘了一幅闻天籁之声而浑然忘我的境界。如果没有静定闲适之心态,没有去俗优雅之格致,也就很难捕捉到风吹树梢的幽微,所以松风带给人的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之意境,即使是万壑松风,给人的感觉依然是万籁俱寂。这就是园林造景中所谓的“静中求静,不如动中求静”、以动求静的意境营造方法[2]。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拙政园的松风水阁、听松风处,怡园的松籁阁,都是用松树营造的景观。万亩松林也好,一两棵松也罢,即便是没有风,也很容易让人进入到如入旷野、风啸山林的冥想之中,一霎间仿佛自己化作了世外高人,而暂时忘却了人世间的种种喜怒哀乐。松和风声,已经作为一种文化遗传,沉淀到人们的意识深处了。(二)留得残荷听雨声像这样被积淀的还有雨打残荷的意境。即使没有雨,久立荷塘,今日的凄清冷落不免勾起夏日浓妆淡抹的回忆,不知不觉间思绪已然飘远,便有了窸窸窣窣的声响敲打在心底,耳边亦有了“雨声滴碎荷声”的联觉。这是雨之声。爱荷的人们总爱留着那一池枯荷,好就着秋夜冷雨,尽情地放纵心底里的一抹或浓或淡的忧思。东京皇家园林金明池的“金池夜雨”,就是北宋人倾听雨打荷叶的著名景观,而在私家园林里也多设置诸如留听阁之类的景致,以晕染悲秋之浪漫,好吟诵“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句。不管是残荷成就了闲愁,还是秋雨成就了残荷,声音在园林中的应用,都使荷的赏美价值多延续了一个季节。在园林里最富于韵致的,还有梧桐、芭蕉、竹叶声。蕉窗听雨,最适合在幽深的庭院,有熏香袅袅,还弥漫着兰香葳蕤,传递的是一种精致的韵味和淡淡的闲愁。疏雨滴梧桐,点点滴滴,叶叶声声,总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孔雀东南飞”,所以它传递的是令人绝望的离愁别恨,最易惹相思。至于竹叶,极致之悲戚莫过于潇湘馆林妹妹的《秋窗风雨夕》: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这是曹大师铸就的声境传奇。还有一种天籁之音———水声,当是园林里最丰富、最具表现力的声音。瀑布的轰鸣声、潮水的隆隆声、溪流的淙淙叮咚声、涌泉的汩汩声、岩涧的铿锵滴答声……或如偶偶私语,或如万马奔腾,或如金石裂帛,或如缠绵呢喃,汇集大自然中所有的水声,简直就可以开一场大型交响乐的盛会。这无疑是大自然赋予园林的又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松下听琴,月下听箫,夜半听钟声,白日听棋声,[1]79人们所享受的则是来自于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财富。(三)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琴,久远的历史早已赋予其自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由途径。因其韵味虚静高雅,要达到琴之意境,必须要求有一个安静幽雅的环境和一颗平和闲适的心,无疑高山隐者是最适宜的。但这并不是人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退而求其次,操琴活动便被广泛地安置在园林之中。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经营洛阳履道坊宅园时,已把操琴活动作为园居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池上篇·序》中写道:“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青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曲未尽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3]6王维也在他的辋川别业“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种情况到宋代更为普遍,徐文长的“乐圃”就有琴台,宋徽宗赵佶所作《听琴图》,描绘的则是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琴音古雅淡远,堪与之相匹配的环境:幽山、溪水、苍松、怪石。这几种蕴含着无限古意的自然元素组合在一起,操琴和听琴的人融于其中,本身就如诗如画,充满着诗情画意,更加上溪流声、松风声和着古琴声涤荡、弥漫,此情此景早已超越了诗与画的境界,斯是天地之大美与人之大美的完美融合。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箫,其音色圆润轻柔,曲调悠长、恬静、抒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最适合一个人在朦胧、清旷、淡然的月下独奏,就像一个人在自然深处彻底敞开了心扉,将心底里的郁闷、思念等情感缓缓地诉说。《庄子·齐物论》有句:“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籁,即箫也,可见箫声之美,堪比天籁。(四)夜半钟声到客船钟,本为寺院报时、集众而敲击的一种法器,因钟声雄浑响亮,浑厚悠扬,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方圆几十里皆闻其音,周边百姓也多闻钟而作,闻钟而息,因而钟声也深深地融入了百姓生活。东京汴梁的“相国霜钟”,在仲秋月夜,分外悠扬清脆,别有韵味。而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不仅使寒山寺名扬千古,更将夜半钟声与霜天愁旅紧密联系在一起。南屏晚钟,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也是十景中最早问世、最享盛名的一景,其景致亦成因于寺庙。唐代诗人张岱有诗赞曰:“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其美妙的环境不仅吸引着大量的香客,也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前来隐居、修行,因此净慈寺及其钟声也进入了文人骚客的诗词书画之中。园林声境,此外还有柳浪闻莺,听的是莺啭,听橹楼,要的是桨声欸乃,植柳邀蝉,听的是蝉鸣,青草池塘,听的是蛙声,春气回暖,听的是虫声,还有临流清啸声、秋窗读书声、山间梵呗声、村野鸡鸣狗吠声,无论是天籁、地籁还是人籁,园林声境确实能让人享受到暂时的清净雅逸,可以纵情放适心灵,感受回归自然之本真。园林声音的建筑艺术,是直抵灵魂的建筑艺术,因而需要用灵魂去感悟。二、风月无边———园林中的天象建筑艺术如果去泰山,在万仙楼北侧会看到一块摩崖石刻,上书“虫二”二字,同样这两个字,还会在杭州西湖的湖心亭看到。如此怪异的题名,肯定会引起人们无比兴趣。如果琢磨不出其含义的话,不妨先抬头看看风景吧,说不定眼前的无限风光会告诉人们答案———没错,答案正是眼前的“风月无边”。虚景,古人亦称作风月景,在园林文学之中,“风月”,可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愁思哀怨也好,郁郁不得志也罢,喜怒哀乐悲恐惊,人世间几乎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凭借风花雪月去传达。根据因借对象的不同,虚景的营造大概可分为两类,一借天文,如日月星辰、晨昏交替、四时变化等;二借气象,将各类气象景观纳入园林欣赏之中,如风、雨、云、雾、雪、霞、虹、烟、影、香气等。在西湖十景中,就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双峰插云、三潭映月七个景点带有时令特征或者假借风月,而汴梁八景的繁台春色、铁塔行云、金池夜雨、州桥明月、梁园雪霁、汴水秋声、隋堤烟柳、相国霜钟全部八个景观,都有着虚实相生的时令特色。(一)二十四桥明月夜远山、近水、虫草、雁鹭、青天、行云、明月、夕阳、荷桂暗香、雪中寒梅、窗牖虚影都可以纳入园林之境,创造无边风月之景观。虽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但感情的引发者和寄托者,往往恰恰正是风与月。其中最易让人感慨叹息,引发无边思绪的,当属月亮。人聚人散,像极了天上的月缺月圆,这一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就常常被古人用来象征人间的悲欢离合。月亮,这深深地刻上了家的烙印的月亮,也就极易引发人们的思念之情和悲怆之感。夜越深,月愈明,万籁俱寂的时刻,人的心性最能够与宇宙自然相融贯,也就最能够品味得到真挚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尤其在中秋,天空高敞,气候微凉,适宜的天气使得中秋的月亮分外圆、分外亮,因而也把人的情绪调动得分外饱满。把中秋作为团圆节,兴于唐而盛于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4]174好多园林便将月亮这一绝妙的元素纳入到了园景之中。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提到竹子景观,最美的时候是“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司马光《独乐园记》也没有忽略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这不花钱的美景,环溪有“风月台”,水北胡氏园有“玩月台”,苏州网师园有“月到风来亭”,沧浪亭有“锄月轩”,都是以赏月为主题的景点。[3]21,26,42,50而天下赏月最佳去处莫过扬州。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共有十五个拱洞,《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每到皓月当空,天上一轮圆月,水中十五轮圆月,景境妙绝,故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美誉,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正是对扬州明月的追思。(二)帘幕卷花影影在园林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体受光后映在地面上的投影,一类是水中的倒影,都属于虚景。苏轼有一首《花影》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影子造就的意境。花木的影子落在地上、白粉墙上,此时的墙已不再是墙,纸也,影亦不再是影,画也。摇曳的花木,斑驳的落影,生成了一幅幅泼墨的写意山水画,但又不同的是,这幅画会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悄悄生长、变化,就像有生命一般,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期待和惊喜,是大自然送给园林的又一鬼斧神工之作。北宋有个诗人叫张先,对影子非常敏感,曾写下“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坠轻絮无影”三影诗句,将“影”之意境美体味地淋漓尽致,被时人唤作“张三影”。其实将“影”入诗的不仅仅是张先,同时代的王安石有“月移花影上栏干”诗句,陈与义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为人们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图,徐伸的“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则是一种庭院内的慵懒和闲淡。文人这种顾影自怜的特性,使“影子”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文人的意味,竹影摇窗,花影移墙的园林,也就有了更多的文人园林的意境。至于水中的倒影,王铎有诗云:“波面波心流蛱蝶,树头树底浴鸳鸯”,岸上景物倒映在水中,与水中景物交织融合成了一个新的世界,便有了“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的神奇与趣味。倒影不仅扩充了园林空间,丰富了园林景物与层次,更使园林充满了发现的快乐与无尽的遐想。园林里这种以水影取胜的景观亦是不胜枚举。拙政园里就有两处,一个是倒影楼,一个是塔影亭。塔影亭取唐诗“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之意,亭子建在水池中心,亭影倒映在水中酷似塔影而得名。苏州山塘街的塔影园,景观的处理更是巧妙,硬是凭借一方水池借来了园外虎丘塔的倒影,园内并无塔却以塔名之,实可谓匠心独运。(三)雪香云蔚是家资云,具有自由、飘逸的性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般闲云野鹤的生活,不仅是隐者、道家的追求,也是多数人的理想,所以,云也是被广泛借入到园林中的要素之一。仅艮岳,以“云”为名的景点就有跨云亭、麓云亭、巢云亭、云浪亭、云岫轩、蹑云台、挥云厅、留云石、望云坐龙、排云冲斗、锐云巢凤等不下十处,宋徽宗当真是把艮岳当作人间仙境来建设了。香气,亦是激发诗情的优秀媒介。花香弥漫的园林充满着禅意,能让人从浮躁中沉静下来,心舒神怡而思绪悠远,所以“香气”也是文人园林之所钟爱。春天的兰草,夏天的风荷,秋天的桂子,冬天的寒梅,一年四季各有氤氲。园林中以香气命名的景点也非常多,如米芾研山园的“静香亭”,临安后苑的“天阙清香”,德寿宫的“香远清深”,集芳园的“雪香”,韩侂胄南园的“照香”、“红香”、“晚节香”等亭。今天苏州古典园林里以香命名的景点,著名的有沧浪亭的“闻妙香室”、“清香馆”,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怡园的“藕香榭”,拙政园的“远香堂”、“雪香云蔚亭”等。[5]305,314,587-607取材于天文、气象的风月虚景,为园林建筑艺术增添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天地,与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实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园林建筑艺术。苏州虎丘冷香阁的楹联“梅花香里钟声,潭水光中塔影”,以及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形象地反映了园林建筑艺术虚实相生这一特色,虚的香、声、光、影、月,与实的水、树、建筑,共筑此情此境,缺一不可。关于清风明月,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恰巧李白也有“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之言,白居易则更绝:“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莫道两都空有宅,林泉风月是家资。[5]”不仅不用花一个钱,更是将风月拿来当作自家资财———当然是精神之财富。三、茶禅一味———园林中人文活动与自然景物的契合建筑艺术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习俗自古有之,尤其在宋代,有“文人七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茶不仅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盛行,亦融入在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众多的茶馆也就不足为奇了。(一)茶与三教相遇于精神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与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茶与佛教的关系渊源颇深。茶不但有提神消困助消化之功效,还能让人静心戒欲,有益修行,所以饮茶之风首先盛行于佛门,再由僧人香客传播到民间。寺庙还是茶树栽培胜地。俗语说“自古高山出好茶”,而“天下名山僧占多”,于是寺庙和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名茶就出于寺院,如普陀佛茶、建茶、杼山茶等。茶与禅的关系远不仅仅止于物质关系,茶禅关系的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的相通、相近,即所谓“茶禅一味”。茶之精神,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的序文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将“清、和、澹、洁、韵高致静”奉为品茶的精神境界以及君子应追求的道德操守。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境界以及精神的升华,本身即蕴含着禅意的美。正因为茶与禅在精神层面的相通才使得皎然和尚能够将二者水乳交融在一起:“一饮涤昏寐,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范仲淹亦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看来饮茶确实有让人茅塞顿开、顿悟之功效。饮茶亦可得道,茶中有道谓之茶道,禅与茶的连结,把饮茶从日常生活的层面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7]801-817儒家讲究“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皆可归为“以茶可行道”,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和”,最终可归之于儒家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或者“和谐”思想。“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是历史上的茶诗名句,不仅描述了饮茶之意境美,更大的价值在于书写了千百年华夏民族“以茶代酒”、“以茶敬客”的礼仪文化底蕴。而茶文化虚静恬淡的自然本性,又与道教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思想极其契合,隐逸亦是推动茶事向前发展的动力。卢仝《饮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将喝茶的妙处展示得淋漓尽致,七碗茶的意境层层深入,喝到五六七碗便已了不得,几欲得道成仙,则饮茶几等同于修道了。(二)茶与文人相遇于园林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从而在茶文化的境界中也就同时蕴含了宗教境界、道德境界、建筑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因而其意境也最为丰富。由儒道释三家共同作用推动发展的茶文化,少了文人的参与,自然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化了。作为一种高雅建筑艺术活动的饮茶,在略带着些微酸味的文人文化的浸染下,势必会产生出一些讲究。比如宋代茶文化就有“三点”与“三不点”之讲究,只有在茶好、水好、器皿好、人好、环境好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下才能点茶品茗,甚至于对于美好环境的领略也成了茶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最适宜于茶的环境呢?中唐钱起曾记载了一次与赵莒的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中描绘了一幅天然啜茗图,杜甫则是在一个春日的傍晚,坐在友人家的平台上饮茶,诗兴悄然而至,随手将其题在一片梧桐叶上,翡翠鸟不时地在衣桁上鸣唱,蜻蜓在湖中钓丝上小憩,岁月静好,多希望这一刻能够凝结为永恒。这是一幅温馨啜茗图。隐逸高士魏野的“达人轻禄位,居处旁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描写的则是园居饮茶场景,这是一幅高隐啜茗图。明代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是根据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而作,是春天花园里的品新茗。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则描绘了同好友游览无锡惠山,品茗饮茶、吟诗唱和的情景。优雅的环境,高雅的活动,文雅的诗人,使画面传达着浓浓的书卷诗意和自然之趣。6从众多的诗词书画中不难发现,茶艺活动总是在一个淡泊宁静、雅致自然、空灵隽永的环境中进行。这正是宋文人园林的特征,文人园林的境界无疑是和茶既有的“清、和、静、雅”之精神与自然之属性相契合的。所以,斗茶、分茶、品茶也就成了文人士大夫园居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茶的意境同时也就成了园林的意境。但在中国的园林里,你很难找到像日本园林里专门进行茶道活动的茶庭、茶室等建筑或者专门饮茶的园林空间,这大概也是茶禅一味精神的体现吧。禅宗讲究“于境而不着境”、“见心见性”,讲究“顿悟”而不拘泥于形式,白居易的《僧院花》:“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花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便是对这种修行方式的领悟。茶道也便秉持这种精神———何必专门的茶室茶庭,却随便在茅舍、草亭、松下、花畔、溪旁,一样可以得到茶的境界,即使是身处闹市,只要心静,茶亦香。所谓意境,在乎“境”,更在乎“意”,修行到了一定的高度,是可以“得意忘形”的。而在当代园林的营造建筑艺术中,人们似乎过于夸大了绿地的生态与使用功能,言必称改善了环境,提供了什么什么使用空间,大肆炫耀着新材料、新技术,却少了点文人与文化的味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行色匆匆的人们,更需要有一些这样的空间,使人们能够放慢或者停一下脚步,去关照一下灵魂与内心的事。这些空间的营造,叫做意境,人们可以向古人学习。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园林建筑工程论文,可以分五个步骤来撰写:步骤一: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建筑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专业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选题时可多参考优秀题目,最好贴近专业的实际需要.步骤二: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立意就是确定建筑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建筑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建筑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步骤三: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建筑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建筑论文提纲.建筑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建筑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步骤四: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建筑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建筑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建筑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1)即事论理.建筑论文毕竟属于议建筑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2)突出主题.写建筑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建筑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3)分清层次.建筑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建筑论文的基本要求.(4)见解独特.高质量建筑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步骤五: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筑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东西方园林的审美差异 令人琳琅满目的园林建筑,为我们营造了不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让我们领略到它们的魅力。如果说,中国的园林像一杯充满浓郁香气的茶叶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尝,然后慢慢回味的话,那么,西方的园林就像一块精美的糕点,别具匠心,给人最直接的享受。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是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为一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美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这些都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的丰富的联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 西方园林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在他们的园林里,你会发现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这种美表现地很直白,很显露,无须太多的揣摩,给人以直接的享受。 从东西方园林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更注重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自我理念的完美结合,不过于拘泥小节,张扬且十分大气,但有时他们的园林会给人一种与环境极不协调的感觉,身处其中有一种矛盾、冲突的体验,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而我们东方人,造园更注重“和谐”,追求人与景的和谐、景与景的和谐,而“个性”二字是很难得以展现的,许多大胆的创新都因为会破坏了这份“和谐”而难以实现。因为和谐,东方的园林不免有点小家子气,因为和谐,带给你的是宁静而安详的心境,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休心养性的好地方,尤如世外桃源。 就如吃饭,罗卜、青菜都要有才好,园林建设不妨中、西的都有,中西合璧也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时候往往又有不同的心境,不同风格的园林恰可与之相应。 在我们今天,人们在追求绿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时,当千篇一律的公园、风景区越来越多时,我们是否该好好回过头来看一看东西方园林的经典之作?愿我们的家园里多一些个具特色的园林,愿世界美得如同园林一般,也愿世界上所有如园林般,凝聚人类伟大智慧的艺术作品,能百花齐放,为人类的艺术蓝图添抹最绚烂的色彩。

园林建筑论文题目

园林的设计与空间结合论文简述: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丽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丽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绿化栽植等。初期的园林主要是植物与建筑物的相结合,园林造型比较简单,建筑物是主体,园林仅充当建筑物的附属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逐渐摆脱建筑的束缚,园林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庭园、庄园、别墅等单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范围,而是扩大到城市环境、风景区、保护区、大地景观等区域,涉及人类的各种生存空间。然而总体来说,建造园林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美丽环境。某些非凡的艺术,如插花、盆景等,因其创作素材和经营手法的相同,都可归于园林艺术的范围。当今的园林形式丰富多彩,园林技术日趋提高,几千年的实践证实,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园林应该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历史、地理等密切相关的,它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技术发展和审美价值的取向。 园林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四者艺术的综合。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便相应成为造园的四项重要内容。这四项工作都需要通过物质材料和工程技术去实现,所以它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经过人们有意识地构配而组合成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就此意义而言,园林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园林艺术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园林具有实用价值,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园林艺术正是以这种实用技术为基础的,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组成部分。园林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外形、大小、构成材料、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它们综合地表达了空间的质量和空间的功能作用。设计中既要考虑空间本身的这些质量和特征,又要注重整体环境中诸空间之间的关系。 一、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物进行结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外部空间中顶的作用要小些,墙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为墙是垂直的,并且经常是视线轻易到达的地方。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的构成,地、顶、墙诸要素各自的线、形、色彩、质感、气味和声响等特征综合地决定了空间的质量。因此,首先要撇开地、顶、墙诸要素的自身特征,只从它们构成空间的方面去考虑 ,然后再考虑诸要素的特征。并使这些特征能准确地表达所希望形成的空间的特点。 二、空间的形式 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容纳特性虽然是空间的根本标识,但是,设计空间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铺装,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种空间的空间感不强,只有地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再如一块石碑坐落在有几级台阶的台基上,因其庄重耸立而在环境中产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见,分离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空间。实体围合而成的物质空间可以创造,人们亲身经历时产生的感受空间也不难得到不同的感受。 三、空间的封闭性 空间的围合质量与封闭性有关,主要反映在垂直要素的高度、密实度和连续性等方面。高度分为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和视距的比值,通常用视角或高宽比D/H表示。绝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当墙低于人的视线时空间较开阔,高于视线时空间较封闭。空间的封闭程度由这两面三种高度综合决定。影响空间封闭性的另一因素是墙的连续性和密实程度。同样的高度,墙越空透,围合的效果就越差,内外渗透就越强。不同位置的墙所形成的空间封闭感也不同,其中位于转角的墙的围合能力较强。 四、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应从单个空间本身和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考虑。单个空间的处理应注重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多个空间的处理则应以空间的对比,渗透、层次、序列等关系为主。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间气势壮观,感染力强,常使人肃然起敬,多见于宏伟的自然景观和纪念性空间。小尺度的空间较亲切宜人,适合于大多数活动的开展。为了获得丰富的园林空间,应注重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主要可通过对空间分隔与联系关系的处理来达到目的。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间的渗透,似乎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呈现出了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的对比是丰富空间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将两个存在着显著差异的空间布置在一起进,由于外形、大小、明暗、动静、虚实等特征的对比,而使这些特征更加突出。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当将一系列的空间组织在一起时,应考虑空间的整体序列关系,安排游览路线,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通过空间的对比、渗透、引导、创造富有性格的空间序列。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应注重起承转合,使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创造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而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把设计做好。许多人认为只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即可。其实不然,对于设计而言,把握好设计的方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在真正面对一个设计题目时,在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料后,遵循一定的设计方法才能把设计工作推向深入。园林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设计好园林,还必须对园林有一深入透彻的了解。 园林设计是个由浅入深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主要是由下列环节构成。园林设计者在接到任务后,应该首先充分了解设计委托方的具体要求,然后善于进行基地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整个基地及环境状况进行综合概括分析,提出合理的方案构思和设想,最终完成设计。它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具体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着明确的职责划分。其中方案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第一阶段,它对整个园林设计过程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该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确立设计的思想、进行功能分区,结合基地条件、空间及视觉构图确定各种使用区的平面位置,包括交通的布置、广场和停车场的安排、建筑及入口的确定等内容。 具体设计阶段就是全面地对整个方案各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包括确定准确的外形、尺寸、色彩和材料,完成各局部具体的平立剖面图、详图、园景的透视图、表现整体设计的鸟瞰图等。 施工图阶段是将设计与施工连接起来的环节,根据所设计的方案,结合各工种的要求分别制出具体、准确地指导施工的各种图纸,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项设计内容的尺寸、位置、外形、材料、种类、数量、色彩以及构造和结构,完成施工平面图、地形设计图、种植平面图、园林建筑施工图等。 园林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园林设计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它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完全不同于制图技巧的练习。园林方案设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特性,即创作性、综合性、双重性、过程性和社会性。 1.创作性 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它需要创作主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园林设计者面对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必须能够灵活地解决具体矛盾与问题,发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设计出内涵丰富、形式新奇的园林作品。对初学者而言,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该是其专业学习练习的目标。 2.综合性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建筑工程、生物、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心理等众多学科。作为一名园林设计者,必须熟悉、把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另外,园林绿地本身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道路、湖水、广场、居住区绿地、公园、风景区等等。因此,把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双重性 作为一门设计课程,它的思维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具有思维方式双重性的特点。园林设计过程可概括为分析研究——构思设计——分析选择——再构思设计……如此循环发展的过程。在每一个“分析”阶段,设计者主要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而在“构思阶段”,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因此,平时的学习练习必须兼顾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 4.过程性 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调研,深入大担地思考想象,不厌其烦地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选择方案。设计的过程与一个不断推敲、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 5.社会性 园林绿地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要求园林工作者的创作活动必须综合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个性特色三者的关系。只有找到一个可行的结合点,才能创作出尊重环境、关怀人性的优秀作品。 方案设计的方法 功能和形式对设计者来讲,是始终要关注的两个方面。方案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先功能后形式”和“先形式后功能”两大类。它们最大的判别主要体现为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同。 “先功能”是以平面设计为起点,重点研究功能需求,再注重空间形象组织。从功能平面入手,这种方法更易于把握,有利于尽快确立方案,对初学者较适合。但是很轻易使空间形象设计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形象的创造性发挥。 “先形式“则是从园林的地形、环境入手,进行方案的设计构思,重点研究空间组织与造型,然后再进行功能的填充。这种方法更易于自由发挥个人的想象与创造力,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空间形象。但是后期的功能调整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一般不宜采用。 上述两种方法,并非截然对立的,对于设计者而言,需要两种方式同时交替进行,在满足平面功能的同时,也注重空间形式的表达。 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 形态构成的审美法则是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反映,而形态构成自身的构造规律是客观的。与审美意识相比,构形的规律要稳定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构形的方法、规律是基本,审美意识的提高则依靠于自身的修养。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趋于完备。 形态的视知觉 1.单纯化原理 形的要素变化(如长短、方位、角度的变化,基本单元的开头变化等)越小、数量越少,就越轻易被人熟悉把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简单的几何形比较偏爱。对于复杂的形体,人们也倾向于将它们分解成简单的形和构造去理解。构造简单的形轻易识别,而尽可能地以简单的形和构造去熟悉对象的方法,就称为单纯化原理。 2.群化法则 群化法则反映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各个部分之间由于在外形、大小、颜色、方向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或对比,部分之间联系起来形成整体。 3.图底关系 人们在观察某一范围时,把部分要素突出作为图形,而把其余部分作为背景的视知觉方式。“图”指的就是我们看到的“形”,“底”就是“图”的背景。 4.图形层次 在立体构成中,从观察的角度看,形与形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实在的前后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层次。在平面构成中,人们也倾向以这样的关系去熟悉平面图形中的各个形。根据不同的平面图形关系,可确定其中各个形的前后层次关系。 形态的心理感受 1.量感 就是对形态在体量上的心理把握。 2.力感和动感 由于实际生活中对力、运动的体验,使我们在看到某些类似的形态时会产生力感和动感。 3.空间和场感 场感是人的心理感受到的形对四周的影响范围。空间感必须以体形作为媒介才能产生,完全的虚空并非我们构成意义上的空间。 4.质感和肌理 质感是人们对形的质地的心理感受。通过对形的表面纹理的处理,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创造极为多样的视觉感受。同样材质的形,也会由于不同的肌理处理产生极其悬殊的视觉效果。5.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人们对形的错误判定,幻觉是由形引起的人的一种想象。二者有细微的差别。 6.方向感 有运动感、力感的形体能体现出方向感,但反之却不尽然,有方向感的形体不一定体现出运动感和力感。方向感和形体的轮廓有直接的联系:当各个方向上的比例接近时,形体的方向感较弱,反之则较强。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的日益重视,园林已成为社会的热门专业,为多种学科的综合体,不仅要求设计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有较宽的知识拓展能力。今后本人应更加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努力完善园林设计创作。

。。。这个.不过.不是很多。..多看几个.摘取对你有用的.

你题目不错啊而且有一些实际的例子可以写的比我以前那个题目好写多了

我把这个论文题目理解成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园林建设,两者的联系,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城市园林的建设~我看过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那本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原理》当中有点吧东南大学的《城市设计》也有,而且有点实例,应该还有与这论题相关的专项著作吧~呵呵~

有关建筑园林的论文题目

答案如下:中国古典园林史的论文题目可以这样取1.不同古典园林景观空间对大众身心恢复效果的影响研究2.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美学对景观桥形态的评价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景观视角下的民族乡土聚落研究 4.苏州园林型风景名胜区古典风貌规划研究5.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型创意的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6.城市滨水绿道景观空间视觉如何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研究

据学术堂的了解,关于园林工程预算,可以写以下几个论文题目:1.园林工程预算在园林工程招投标中的作用分析2.简析园林工程预算在园林工程招投标中的作用及建议3.园林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协同预算技术在园林工程预算中的应用研究5.园林工程招投标中园林工程预算的作用分析6.新编市政与园林工程预算: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7.园林工程预算定额应用分析8.分析高职园林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9.探讨园林工程预算编制要点10.园林工程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有很多,但是都不是义务的

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 题目: 中国古代园林的借鉴和创新发展以下为《《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 题目: 中国古代园林的借鉴和创新发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广东工业大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园林的借鉴和创新发展授课教师: 付阳***: 传媒与艺术***专业班级: 17环境设计5班学 号: ***9213姓 名: 曾某某2020年12月摘要:源于我国的古典建筑园林艺术,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一大文化遗产。它被当今国际各界公认是作为中国园林的伟大母亲,也是当今国际园林艺术的一大奇迹。我国古代造园建筑艺术,以一种寻找天然的心神精力审美境界来作为艺术终极目标,最高艺术目的也就是为了达到"虽然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文化意趣。它深深地深刻浸透了当代我国文明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五千年来文明发展历史上新创造的珍贵艺术文化珍品,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也是精神文化品质生动的真实写照,是我们今天社会需求我们继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涵。

园林建筑论文参考文献知识

园林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自己独特的空间特点、建筑形态,是我国建筑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园林建筑

【摘要】中国园林往往被视为抽象艺术,一个很神秘,很多人无法理解。而中国园林建筑宛若一串精致的钥匙,凡是有中国园林的疑难,几乎都能从中得到问题的答案。中国园林建筑讲究规则,灵活多变;既风格悬殊,又彼此融通,既历史悠久,又时模时新,由此可观,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新文化与包括性。下面,就中国园林浅谈园林建筑的型别,特色没学思想以及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建筑;园林;装饰

1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型别.

***一***厅堂

厅堂是私家园林里的主体建筑。万是用来处理事务的,堂原指阳的敞亮大房子,因为二者的功能往往重叠,所以后来“厅”“堂”合称。园林的布局规划,首先就要确定厅堂的位置,一旦厅堂位置定了,也就确定了园林的主要观点。厅堂作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会客、聚会、宴会都在其中举行。因此厅堂的位置往往是居中的,所对应的也是最主要的,空间最大的景区,反映“以和为贵”的思想。厅堂建筑有丰富的形式,如果室内通过天花板处理的前后两卷空间,经常叫鸳鸯厅,这在有方园林中式常见的形式,而且敞开的就叫四面厅。

***二***轩

从字面意义看“轩”原指车上的蓬盖。江南将建筑前面的天井叫“轩”,而作为建筑总称,多指三面平敞的建筑,如院中无厅堂也可以“轩”代“堂”。从其开敞性可知,轩这类建筑多位于景观开阔处,开敞处总是有景可观处。一般而言,轩体量可大可小,但大不会超过厅堂,小也不至于如,“室”“斋”之类

***三***榭

榭一般是在水的边缘或花畔搭建平台,多借四周景色构成。平面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赏、眺望,水榭则要三面顺水。私家园林中,榭的体积不会很大,其大小须同水体的面积相协调,而皇家园林中不乏辽阔的水面,其体量有不可限定了。

***四***亭

亭是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体积精巧,造型独特,在园林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建设。亭的字面意思是让人停下来休息的地方,其实最简单的建筑,在园林中非常多见,几乎可以说有园必有亭。平面形状有圆有方、六角八角,斜方相套,三角形的等等。装置桶扇的亭子叫“暖亭”;置碑则称为“碑亭”;有井则称为“井亭。井亭的顶部中间一定是楼天的,聚天人岁会之意。中国园林中井亭时有出现,是很多文化特点的一种形式。

***五***楼阁

两层以上的屋叠加在一起的建筑形式为“楼”;“阁”则指底层架空的建筑阁楼的设定可消弱边界的感觉而显得更有弹性。楼和阁体量要处理适当,避免空间尺度的不和谐而破坏景观。园林中,阁楼不会出现在居中的位置,因此就形成了生动的构图,也降低了所处环境空间尺度的要求。

***六***舫

舫是仿照船型的建筑,建于水中或池中,只供人宴饮、游玩。舫与船的造型结构相仿,分为头、中、尾三部分。舫头有眺台,可以观赏风景,中间供休息和宴客之用,尾部则有楼梯。

***七***室

“室”是相对封闭的私密房间,多作书房、卧室,是建筑的一部分,室对外部空间的影响不大,但追求内部装修的特色。室往往出现在空间序列的深处,重叠的院落介意保护室的私密性,小尺度院落目静室配合是最为相宜的

***八***廊

在园林里廊是指引游浅的重要元素多数园林都是通过廊子来联络主要建筑物或经典。如果廊中间加道墙就形成了复廊,复廊的墙上常开漏窗以沟通两面景观。有的廊子装桶扇,可以避风保温,叫“腋廊”也有上下两层的廊子叫“复道”这种廊总是同楼阁配合出现在尺度交大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并不多见。

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一***造园艺术自然天成,且空间分隔层次感强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师法自然,山水与建筑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自然规律,既园林建筑分隔空间力成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源于自然。

***二***园林建筑既有组合性又有独立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玄妙住处就在于他既自成一景,又能随性的融入于其他景色之中,或与其他建筑相辅相成,精巧多变。于中国字画的组合又使园林建筑有课一股独具一格的韵味,隐约之中透漏出一种优雅,从容的氛围。

***三***建筑与树木花卉自成“城市山林”

中国大部分园林被称为城市山林,即因身处城市之中,甚至是闹市之中,古人追求“隐”小隐于山,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由于这种追求,古人力求将园林建筑与树木花卉组合打造成心中的“桃花源”使得建筑与植物的组合愈加成熟。

3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一***空间层次的美感

中国园林尤其重视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并以此作为衡量园林优劣的重要标尺。所谓小中见大,要求园林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因而有移步异景的说法。园林应使人引发想象,空山在想象中得以延展,利用建筑创造空间,如借景、分景、隔景等,而借景又有邻借、远借、仰借、附借等。建筑在布置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布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灵动韵味之美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充满生气的动植物形象用到建筑上去,使形成了雕刻,而中国古代雕刻喜欢用龙、虎、鸟、蛇等动物形象,唐代以后逐渐兴起植物花纹。无论是雕刻还是绘画,均呈现出一种飞舞的优态,团中也常用云彩、雷纹以及加了两个翅膀的动物形象等等,而正是这种动之美,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点。灵动韵味,不仅是建筑的室内装饰,甚至整个建筑形象,也突出了一个动态,独特的中国园林“屋檐”祈祷著这个角色。

4 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思考

中国园林的发展始源于先秦时期的苑园与灵台,从园林的起源看,最初并不是为了游玩赏乐,而是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秦汉时期,皇家园林为私家园林起到了一个示范意义,秦皇汉武都追求长生,所以当时的皇家宫苑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服务于这一目的的建筑物与场所,到汉末,社会动荡不安,随着社会中央集权的瓦解,皇家园林开始凋敝,于此同时,私家园林开始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园林也没有改变走向没落的趋势,知道近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日益快速,社会急需对有文化内涵的东西进行重新认识与重视,于是,园林又开始进入人们的实现。园林的价值也逐渐回升,一些知名园林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下页带来更多的

。。。这个.不过.不是很多。..多看几个.摘取对你有用的.

你是要园林方面的吧,园路是打错字了吧。@_@关于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的思考关于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的思考摘 要:主要阐述了园林设计行业现状,园林设计师的培育、执业制度和管理组织,行业法规完善五方面的想法与建议。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一、行业现状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 Frederick Law, 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 Andrew 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 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 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学科的规范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学制的完善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教学方式的改革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专业设置的认证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1] [2] 下一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