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文心雕龙研究论文和著作

发布时间:2024-07-04 12:17:07

文心雕龙研究论文和著作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刘勰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见彩图明代万历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 内容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主导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特别是扬雄以来的“原道”、“宗经”、“徵圣”的观点,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他立论的根本依据,给他的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例如,他认为一切种类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枝条”。对当时的各种应用文都设有专目论述,却对正在形成的小说不屑一提。 但是,《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却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学史观《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 “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风骨》)。“新意”和“奇辞”的创造,都是离不开“通”,即继承的。不然,“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创作论 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先秦两汉时期,文论已简括涉及这一问题,如《诗大序》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等可为代表论点。魏晋时,曹丕开始接触了作家的禀性气质问题,陆机对艺术想象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而刘勰则对创作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等,作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它首先肯定了“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现象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同时,又十分强调创作主体即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能(《体性》、《才略》等篇)及后天的学识修养等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还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即“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认为作家观察外物,只有带着深挚的情感,并使外物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巧的文采。《文心雕龙》对于物与我、情与景关系的论述,对唐代及唐以后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影响。 《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认为创作构思为“情变所孕”(《神思》),结构是“按部整伍,以待情会”(《总术》),剪裁要求“设情以位体”(《□裁》),甚至作品的体裁、风格,也无不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符合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的。 《文心雕龙》对于风格和风骨也有深入的研讨和论述。在《体性》篇中,刘勰继承曹丕关于风格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形成作家风格的原因,有先天的才情、气质的不同:“情性所铄”;也有后天的学养和习染的殊异:“陶染所凝”。并且将各种不同的文章,分为四组八体,每一组各有正反两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但它们又互相联系,“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作者在这八体中参差演化,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关于风格的研究,对后来的《诗式》、《二十四诗品》等,都曾发生直接的影响。 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标举“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评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之”的“风”。“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的理论,既是针对南朝浮靡的文风而发,也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概括出来的。 “风骨”之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继承《文赋》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他又比陆机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象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它又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观点。“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点是不疾而速的;语出《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形象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还强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用志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虚静”之说源于道家,荀子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刘勰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见解,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这样就为他的艺术想象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文心雕龙》继《文赋》之后,对于艺术想象及形象思维的论述,对后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王昌龄所说的“神会于物”(《唐音癸签》卷二),苏轼所说的“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黄宗羲所说的“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黄孚先诗序》)等观点,都是滥觞于《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还对“辞令”、“志气”和语言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发。 关于文学创作,《文心雕龙》论述到的问题还有:文学的夸张、结构、剪裁、用事、修辞、含蓄和声律等。在这些问题的论述中,同样不乏精辟的创见,例如在《夸饰》中,《文心雕龙》不仅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离不开必要的夸张,以使作者表现的事物更为突出,但他又主张夸而有节,反对夸张失实。 文学批评 《文心雕龙》关于批评的论述,颇多精到的见解。其中《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献。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有些论述虽然带有经学家的气息,但不少论述都是较精辟的。例如关于批评态度问题,刘勰非常强调批评应该有全面的观点。因为作家的才能禀性不仅“修短殊用”、 “难以求备”(《程器》);而且,由于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而多样的,因此批评家就不应“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否则就会出现“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现象。又如对于批评家,他特别强调广博识见的重要性:“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并且根据桓谭的“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全后汉文》卷十五《赋道》),提出了一个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认为任何批评中的真知灼见,只能是建立在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基础之上的。这些意见不仅对当时作家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的不良批评风尚具有积极的针砭意义,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作为一个批评家来说,刘勰有时也是缺乏应有的识力和判断的,例如他对杰出作家陶渊明,竟一语未及。 文章的体裁与源流 关于各种文章体裁、源流的阐述,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自曹丕、陆机相继对文章体制的同异提出了意见后,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从第 5篇《辨骚》起,到第25篇《书记》止,就成为中国现存的南朝时代关于文章体制和源流的唯一重要的著作,也是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细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见解。例如在《明诗》篇中,它对自建安时代起到刘宋初年诗歌发展过程的论述,就是如此。 《文心雕龙》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宗经”、“徵圣”等儒家思想对于他的文学理论有不少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名副其实的“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富有卓识的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版本和注释 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藏北京图书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元至正本为最早版本,并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通行本有清人黄叔琳本,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研究著作有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等,翻译方面的著作也不少,如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译注》。 参考书目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8。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79。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2。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 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 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刘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 响都很深。《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他在三十多岁时,“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 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梦见一回孔夫子,便兴奋得不知如何。作《文心雕龙》, 也与他对孔夫子的崇仰有关,有阐明文章之源俱在于经典的意识。 至于佛教,他自幼和和尚住在一起,最终又决意出家,浸染自深。不过在《文心雕 龙》中,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偶有佛教语词。 《文心雕龙》写成于齐代。就其本来意义说,这是一本写作指南,而不是文学概论。 书名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 “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 写作精义”。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书的本意虽是写作指导,但 立论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具 有理论性质。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 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 《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从《明诗》到《书记》二 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又有 “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 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 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 讨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经纬交织。《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 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相互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 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是传统观念与时代思潮的集合。作者用折衷牵合的方法, 构筑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内中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一特点,在讲“文之枢 纽”的开头五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原道》首先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 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 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 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汉语的“文”字,本有多重涵意。其本义为纹理,引申为美饰、华采,又引申为文 章。这里数义并用,主要是说明:文章生于道,而道是万物的本源,所以文章具有崇高 的价值;天地山川乃至动物的羽革、草木的花叶都是美丽的,证明道有美的显象,文章 也是道的显象,所以文章的华美是自然现象。这显然是六朝文学风气的反映。这里需说 明:六朝文人所说的“自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朴素自然”。他们认为华美也是自 然的。《文心雕龙·丽辞》甚至说,对偶的辞句犹如人们的手足自然成双,单行的辞句 反而不自然。 应该注意,刘勰这里所说的“道”与后来唐宋古文家所说的“道”不尽相同。他是 指自然的“天道”,而不是指儒家的伦理之道。天道自然,这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命题, 从这里本可引申出顺遂万物本性,反对人为拘束的观念,但刘勰接下去却把自然之道与 儒道相互捏合,认为儒家圣人的经书最能“原道心以敷章”,而且“道沿圣以垂文,圣 因文以明道”,一般人不能够深刻体悟道的神奥,所以要“征圣”——向圣人学习,要 “宗经”——效仿经书的榜样。这实际是玄学中自然与名教合一的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 由此建立了以雅正为最高准则的文学要求。所谓: 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 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至此,刘勰既以“道”的名义,赋予六朝美文以崇高的地位,又以同样的名义,要 求各种文章符合于雅正规范。他又说:“楚艳汉侈,流弊不还。”即楚辞、汉赋以来, 文学作品多有不够雅正的毛病,应当“正末归本”,返回到经典的规范之内。《原道》、 《征圣》、《宗经》三篇,紧密联为一体,构成刘勰文学思想的中心。但字面上虽然说 得圆通,矛盾还是很多的。儒家经典,本来是质朴的文字,他非要说得美轮美奂;六朝 美文,与楚辞、汉赋的关系最近,如何能宗经归本而不失其美质? 《正纬》、《辨骚》也作为“文之枢纽”,着眼点却不同。前者说纬书的奇特想象 和富艳辞采有益于文章写作,后者的意义更重要。这里虽同《宗经》篇有一致之处,首 先辨明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有不合于经者四点,合于经者四点,实属破碎迂腐之论, 但又自我背离,对楚辞的文学意义给以高度赞扬: 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 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 《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夫》寄独往之才。故能 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这里对楚辞作品中“绮靡”、“伤情”、“瑰诡”、“慧巧”、“耀艳”等并不符 合雅正规范的特点,均表示赞赏,后面对楚辞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及其对当今创作的 价值也作了充分肯定。这表明刘勰虽以宗经为大前提,但对文学中的艺术创造仍然是很 重视的。不过,刘勰对楚辞的肯定,主要是从艺术性的一面着眼,他所设想的理想境界, 是以经典的雅正为主导,而参酌以骚体的奇丽: 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 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 这种设想似乎不错,其实有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因为骚体的奇丽,在很大程度上是 突破雅正规范的结果,而不仅是语言修辞之美。所谓“以正驭奇”,即使能吸收骚体的 某些优点,也难于发扬其原有的生气。 通过以上分析,《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已可以大致了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强调文学的美质,这是与当代文学风气一致的。缺陷也同当代文人一样,是单纯地 以华丽为美。二、主张宗经,提倡雅正,在原则上排斥一切离经叛道的文学,这是一种 保守的文学观念。但在对待具体作品的时候,态度并不那么褊狭。尤其在以后的各篇中, 并没有以是否雅正的标准随意否定有成就的作家与作品。三、应当注意到,刘勰所说的 “宗经”,是指以儒家经典为典范,而不是要求把文学作为阐发儒家之道的工具。他还 是承认文学有抒发个人感情的作用。这同后世极端的载道文学观还是有很大区别。四、 联系刘勰对六朝文学的批评,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离异于儒道,包括思想感情不够 纯正、艺术风格诡奇轻艳等等,二是有单纯追求辞采而缺乏充实的感情的现象。这些批 评有些是正确的(如对后者),有些仍有些守旧倾向(如对前者)。但不管怎么说,以 返归经典作为文学发展的出路,总是弊大于利。 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其意一在赋予文学以哲学本质上的说明,同时也由此赋 予文学以崇高的意义,这一种理论上的努力,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在建立一种规范 的、雅正的,同时又富于美感的文学准则,在这里,作者采取了折衷的态度,也反映出 矛盾的心态。 《明诗》以下二十篇,是《典论·论文》、《文赋》等批评著作论文体之别的继续, 但要细致深入得多,每一篇差不多都是简短的文体小史,虽未必无误,但多见精彩。如 《明诗》说建安诗的特点,谓之“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 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说正始诗歌,“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感 受敏锐,概括精赅,对于文学史的研究,具有先导的意义。论各种文章之风格特征,亦 能举其大要。 第三部分的前几篇,围绕具体的文章写作(主要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提出了许 多有价值的看法。《神思》篇主要说创作的构思,承《文赋》而来,但也有精彩的新解。 如文中细致描述了创作活动中“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现象,从而探讨了从 形象思维到语言表现之间的距离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体性》篇指出,由于作者才学修 养不同,形成典雅、远奥等八种主要的不同风格,进一步发展了曹丕、陆机的意见。文 中举前代名家为例,对他们的为人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关系,有很好的概括。《风骨》篇 要求文学作品应有充沛的生气(指感染力,不是指思想内容)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 从而达到刚健明朗的美学效果。以后“风骨”成为文学批评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通 变》篇论新变,“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 这一节赞语,表现了作者对文学的健康态度,可惜又说“还宗经诰”、“参古定法”, 毕竟还是显得拘谨。《情采》篇论情志与文采的关系,力主华采,但要求“为情而造文”, 反对“为文而造情”,对六朝文学中“繁采寡情”的现象提出针对的批评,这是一个很 重要的看法。以后《熔铸》、《声律》等十篇集中谈修辞问题,对声律、骈偶、用典等 当代文学中普遍使用的修辞手段,加以充分肯定。在此以前,专门讨论修辞的文章还不 曾有过,所以,《文心雕龙》在修辞学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第四部分脱离了具体的写作(只有《物色》兼及写作),从更广泛的范围来讨论有 关文学的问题。《时序》论历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推求文学演变的原因,提出“文变 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作者主要从政治状况、社会风气、统治者的好恶等几个方 面论述文学的兴衰,注意文学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是历史上第一篇具有文学史 性质的重要的论文。《才略》篇简论历代作家,与《时序》相辅相成。《物色》论文学 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专立此篇,也是当代文学风气的反映。“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前两句说对外物的感受、描摹,后两句说内情对于景的再造,对文学作品如何写景, 是精彩的概括。《知音》专门谈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标准问题。从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来 说,也是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指责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知多偏好等错误 的态度,要求批评者提高自身修养、理解作者、博观圆照,进行公平的批评,并且提出 了若干条从事批评的客观原则。虽然,批评标准的问题,复杂多变,很难加以简单的规 范,但这一种努力,表明刘勰对于批评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的要求,就思想方法而言,是 很有意义的。 总之,《文心雕龙》虽在宗经的原则上显示出保守意识,但在关于文学创作、文学 史、文学批评的众多问题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提出了相当系 统而富于创新的意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次空前的总结,其成就十分重大。

文心雕龙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刘勰撰。成书於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 内容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於道,稽诸於圣,宗之於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主导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特别是扬雄以来的“原道”、“宗经”、“徵圣”的观点,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他立论的根本依据,给他的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例如,他认为一切种类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枝条”。对当时的各种应用文都设有专目论述,却对正在形成的小说不屑一提。 但是,《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却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於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学史观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於“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犟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於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风骨》)。“新意”和“奇辞”的创造,都是离不开“通”,即继承的。不然,“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创作论 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先秦两汉时期,文论已简括涉及这一问题,如《诗大序》的“情动於中而形於言”等可为代表论点。魏晋时,曹丕开始接触了作家的禀性气质问题,陆机对艺术想象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而刘勰则对创作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等,作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它首先肯定了“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现象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同时,又十分犟调创作主体即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能(《体性》、《才略》等篇)及后天的学识修养等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还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即“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於山,观海则意溢於海”(《神思》),认为作家观察外物,只有带著深挚的情感,并使外物染上犟烈的感情色彩,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巧的文采。《文心雕龙》对於物与我、情与景关系的论述,对唐代及唐以后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有著重要影响。 《文心雕龙》十分犟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认为创作构思为“情变所孕”(《神思》),结构是“按部整伍,以待情会”(《总术》),剪裁要求“设情以位体”(《镕裁》),甚至作品的体裁、风格,也无不由犟烈而真挚的感情起著重要的作用。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符合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的。 《文心雕龙》对於风格和风骨也有深入的研讨和论述。在《体性》篇中,刘勰继承曹丕关於风格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形成作家风格的原因,有先天的才情、气质的不同:“情性所铄”;也有后天的学养和习染的殊异:“陶染所凝”。并且将各种不同的文章,分为四组八体,每一组各有正反两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但它们又互相联系,“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作者在这八体中参差演化,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关於风格的研究,对后来的《诗式》、《二十四诗品》等,都曾发生直接的影响。 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标举“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评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犟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之”的“风”。“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的理论,既是针对南朝浮靡的文风而发,也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概括出来的。“风骨”之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文心雕龙》关於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继承《文赋》关於这一问题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他又比陆机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像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它又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观点。“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点是不疾而速的;语出《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形像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还犟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於“虚静”状态,用志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虚静”之说源於道家,荀子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刘勰将它创造性地运用於文艺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见解,犟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这样就为他的艺术想象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文心雕龙》继《文赋》之后,对於艺术想象及形像思维的论述,对后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王昌龄所说的“神会於物”(《唐音癸签》卷二),苏轼所说的“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黄宗羲所说的“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黄孚先诗序》)等观点,都是漤觞於《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还对“辞令”、“志气”和语言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发。 关於文学创作,《文心雕龙》论述到的问题还有:文学的夸张、结构、剪裁、用事、修辞、含蓄和声律等。在这些问题的论述中,同样不乏精辟的创见,例如在《夸饰》中,《文心雕龙》不仅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离不开必要的夸张,以使作者表现的事物更为突出,但他又主张夸而有节,反对夸张失实。 文学批评 《文心雕龙》关於批评的论述,颇多精到的见解。其中《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献。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有些论述虽然带有经学家的气息,但不少论述都是较精辟的。例如关於批评态度问题,刘勰非常犟调批评应该有全面的观点。因为作家的才能禀性不仅“修短殊用”、“难以求备”(《程器》);而且,由於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而多样的,因此批评家就不应“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否则就会出现“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现象。又如对於批评家,他特别犟调广博识见的重要性:“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并且根据桓谭的“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全后汉文》卷十五《赋道》),提出了一个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认为任何批评中的真知灼见,只能是建立在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基础之上的。这些意见不仅对当时作家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的不良批评风尚具有积极的针砭意义,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作为一个批评家来说,刘勰有时也是缺乏应有的识力和判断的,例如他对杰出作家陶渊明,竟一语未及。 文章的体裁与源流 关於各种文章体裁、源流的阐述,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自曹丕、陆机相继对文章体制的同异提出了意见后,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从第 5篇《辨骚》起,到第25篇《书记》止,就成为中国现存的南朝时代关於文章体制和源流的唯一重要的著作,也是关於这一问题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细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见解。例如在《明诗》篇中,它对自建安时代起到刘宋初年诗歌发展过程的论述,就是如此。 《文心雕龙》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宗经”、“徵圣”等儒家思想对於他的文学理论有不少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名副其实的“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富有卓识的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版本和注释 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藏北京图书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元至正本为最早版本,并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通行本有清人黄叔琳本,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刘勰所著。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年)间。

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著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著。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6义,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6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

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

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

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全书虽贯穿了原道、宗经、征圣的儒家思想,造成一定局限性。但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其一,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他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注意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对文学盛衰变化的影响。如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通变篇》还系统地论述了历代义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

其二,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吟咏情性”、“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并重视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还对“情”与“景”的关系、风骨、艺术想象等问题作了阐述。

其三,专门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认为批评家要有深广的学识修养,采取“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从多方面加以观察。

《文心雕龙》的许多精辟见解,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注释《文心雕龙》的著述颇多。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

2013年文心雕龙研究论文综述

【言不持正,论如其已。】 释义:如果写论文不能坚守正确的道路,持有正确的态度和观点,这种论文还不如不写。【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释义:一位辩士的辩论,其重要胜过九鼎国宝。而三寸不烂之舌,甚至比百万大军还要厉害。笔记摘录。1.什么是论?什么是说? 论——就是阐述经典经书的意义,叙说深刻深邃的道理。把道理讲的有条理,有逻辑内容没有差错,那么就不会丧失圣人创作经典的本意。说——这里是喜悦的意思。说话应该让人感到高兴。论语——作为首创。是各种论文开始的源头。2.论述道理的八种文体。 议——把话讲得合适恰当。 说——言语动听,让人听了舒服。 传——将老师的学说转述下去,编撰传给后世。 注——专注解释经书的意义。 赞——是为了彰显意义。 评——公平公允的阐述道理。 序——按照一定的次序述说事情。 引——就是引申出来的话。3.说——必须要确保时机有力保证说词的意义正确。进有助于劝说事情完美解决,退不妨碍宣扬自己的荣耀。结语 论文——将道理表达清楚,详细论述一番;写论文是为了,详细研究自然与人的奥秘,将思维深入到遥不可及的领域,参悟得更加透彻。游说——要敏锐地抓住人的要害,让对方在一呼一吸之间,能心服口服。

最近为了更好的输出,也为了更好给粉丝评稿,啃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著作《文心雕龙》 简单的画了一个导读思维导图,大家在读书的时候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让思维更清晰。(关于思维导图的学习,我给大家推荐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系列丛书,真的非常管用哦!)写作变现的时代,大家都被“虚假收益”蒙了眼睛,眼睛一红,心就黑了,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好好打磨作品,研读经典,爱惜羽毛。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会随着研读过程不断实时更新。 有跟我一起读的朋友吗,咱们一起实时交流读书感受和心得❤️

浅谈《文心雕龙》的自然审美理想

【摘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自然审美是刘勰统筹《文心雕龙》全书最主要的审美理想,其文之枢纽开篇《原道》就点明“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的自然审美立场,即一切文学创作本源于自然。其“自然之道”既指世间万物自然景色,也指各位作者所生活的社会人文状态。刘勰不仅在《明诗》、《体性》、《定势》等篇目中直接使用了“自然”一次,而且其很多篇目诸如《原道》、《物色》、《时序》等都是以自然审美为主导意识的。本论文从“自然之美与自然之道”、“自然审美与自然景物”、“自然审美与物感情舒”来分析刘勰《文心雕龙》的自然审美理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审美理想;自然

一、自然审美与自然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非常抽象复杂而又含义丰富的概念。在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熏染的刘勰这里,“道”的具体含义也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黄侃在《札记》中释《原道》中的“道”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认为“道”不是一家之道,包括天下万物所以然的道,“文章之事,不如此狭隘也。”范文澜注“所谓道者,即自然之道”,“彦和所称之道,自指圣贤之大道而言,故篇后承以《征圣》《宗经》二篇,义旨甚明,与空言文以载道者殊途。”范文澜似于此以“一家之道”说驳黄侃的“非一家之道”说为“空言文以载道”。

刘勰在《原道》开篇列举了很多自然现象,内容说的都是自然之物的文采,如天地、山川、龙凤、虎豹、云霞、草木等“无识之物”。自“仰观吐曜”之下,刘勰认为天地生成之后,“人”参与其间,“天”、“地”、“人”合为三才,对于人的形成,刘勰说是“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生”,认为人是“有心之气”。所以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语言是人的文采,是“应物斯感”,是人类天生的禀赋,并非刻意创造出来的。不管大家如何争论,纵观《文心雕龙》整个文本,刘勰是以审美为本体的,而美的生成是出于自然之道。刘勰认为,美是由自然万物外显的产物,而万物之美是根据人的审美意识而得以表现的.。除此之外,他认为从引起情思到构思、到确定体裁、形成风格等都需要顺乎自然。所以刘勰的自然之道即包括世间自然万物的鬼斧神工,也包括人世社会的人情冷暖时代变迁,也包括作者于自然社会中情感的自然发泄与流露,是“自然之文”与“人文之文”的统一。文学与自然方面之间存在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关系。文学与社会方面之间存在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关系。

二、自然审美与自然景物

统观《文心雕龙》全书,其出现了众多的自然景物及其深刻细致的描写,大到天地山川云霞小到草木鱼虫鸟兽,不管形状色彩还是音韵唱响,都是自然界的文采之作,此在《原道》、《物色》、《明诗》中多有论说,建立了自然审美理论。魏晋以来,人们开始自觉地发现“美”的历程,无论是借自然遣怀还是对山水而悟道,都侧重于寻找与主体思想相对应的自然景物。

因为景物具有多种多样的色彩,故名物色。在历代《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对《物色》篇的位次、意旨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大家都肯定了“《物色》篇阐明了自然在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样的观点。刘勰在《物色》篇的开头就直接阐明“物”(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感动:“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春秋交替、阴阳变化,这些都是自然万物不同的存在状态,“物色”的变化促进了人类情感的变化,“物色”之“动”在本根上牵引着“人心”之“摇”,并且人们会以言辞表现出来。

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刘勰提出了“物色虽繁,析辞尚要”,他取《诗经》《离骚》以及司马相如的赋作为代表。《物色》概述了先秦写景词语的发展,先是说《诗经》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精心用文辞来加以表现,并列举了很多例证,刘勰认识到《诗经》作者已能做到以简约的词语充分地表现丰富的物色和情感,做到了“情貌无遗”。到《离骚》等楚辞作品,写景词语趋向繁复。到了司马相如等汉赋家,更是喜欢用一连串的词语来描写山水景物,形成了扬雄所说“辞人之赋丽以淫”。由此可见,通过《诗经》《离骚》以及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辞赋家的赋这三种文学作品,刘勰所要倡导的是一种在描写景物时,既要少着墨,又要表现出深远的意味的方式。即倡导“丽则而约言”、“以少总多”而反对“丽淫而繁句”的写作景物的方式。

三、自然审美与物感情抒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感”是古代文学审美重要命题之一,它强调文学创作的本源与审美体验的发生是由于主体之“心”与客体之“物”的“感应”关系。刘勰认为创作之所以发生,其本源来自于内在情感被触动诱发后的积蓄,而这种感情的兴发则源于人对物的感应。《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刘勰认为人天性天生即禀赋着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但“七情”只是隐藏在人的内心,须有“物”的触动才会具体的发显。所以当人在面对四时物候的更迭变化时,心灵也会随之摇荡,并由文辞加以抒发。刘勰在《物色》中还提到了“物色相召,人谁获安”,由于自然风物的召唤,触动了作者的情感,引发其审美的体验以及无限的联想,所以流连、沉吟在大自然的万千景象之中,并通过“写”表现自然风物的气貌声彩。刘勰又指出了“功在密附”。即创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能贴切地表达情思,以达到“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此外,刘勰还在《情采》篇中对文与情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说,其在《情采篇》中说:“惜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赞成《诗经》作者的创作,反对辞赋家的创作,情满而文自溢,正是其自然审美的体现。“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认为作家创作时,总是先有内心感触,经过情感的“郁陶”、“蓄愤”和理的梳理后,把它抒发出来写成华美的文辞。刘勰强调情理是主,文辞是次,二者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只有感情到位,文辞才能到位。刘勰所处的时代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现。可是大多作品重采轻情、重文轻质,逐渐背离了“诗缘情”的审美理想。他批评时人创作过于爱好新奇,语言浮诡,就如同在彩色羽毛上涂颜色,在皮带上刺锦绣,情和采、文和质背离越来越远,造成讹滥。可见刘勰对时人的批评正是以自然审美为标准的。

小结

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其美感的发现与独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魏晋以来,人们开始自觉地发现“美”的历程。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以自然审美统筹《文心雕龙》的。作者具体描述了创作过程中作家心灵与客观物境相互感应、相互沟通的情景,涉及到诗人之“心”与自然景物的审美关系。美是由自然万物外显的产物,而万物之美是根据人的审美意识而得以表现的。从引起情思到构思、到确定体裁、形成风格等都需要顺乎自然。其作为中国传统自然审美的理论经典,具有作为思想资源和人文智慧的双重价值。

【参考文献】

[2]程俊英撰.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万志全编.汉魏六朝道家美学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张少康主编. 文心雕龙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朱文民著.刘勰传[M].三秦出版社,2006.

自闭症研究论文和相关著作

书籍理论+实践配合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好能有专业老师或者医师从旁知道。以下整理了一些(资料来自网络),希望能帮到你。一、《感知觉统合的理论与实践》书名:《感知觉统合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谢明出版社:新蕾出版社定价:元内容简介:本书从神经学和心理学以及儿童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感知觉统合的一般性规律,同时通过对具体的案例的分析,揭示了感知觉统合的一般性方法,并且对感知觉统合训练场和训练器材的功能和使用作了介绍,本书是国内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感知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的教材。二、《自闭症儿童康复辅助教材》这套教材包括《生活技能》、《语言训练》、《艺术康复》、《音乐康复》书名:《音乐康复》作者:中山特教出版社:新蕾定价:元内容简介:本教材主要通过使用简单的奥尔夫乐器,通过节奏训练、歌唱表演、律动等音乐手段,调动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最大限度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使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以及情绪、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得到充分的训练与提高,根据学生在社会交往、语言训练、行为、情绪、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我们把教材分为6大板块,每一课均设歌曲内容、训练提示、家长提示三大板块,教材着重强调与家庭结合使用,使孩子的学习内容生活化,通过亲子活动使自闭症孩子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做起,促进其社会交往等多项能力的提高!书名:《语言训练》作者:中山特教出版社:新蕾定价:元内容简介:本教材主要以有一定语言能力但又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为教学对象。本教材共48课,以对话的方式,有词、词组、句子和课文等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食物、水果、职业、数字、时间、社会场所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在教材中,多创设情景激发自闭症儿童开口说话,多提高机会让他们大胆开口说话,…………让自闭症儿童经常接受语言刺激,更好地提高他们语言沟通技能。书名:《艺术康复》作者:中山特教出版社:新蕾定价:元内容简介:在艺术康复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在评估的基础上分类,本教材内容主要涉及涂鸦、剪纸、绘画、手工、综合活动五大板块,共29课,每课包含4个主要环节:课前准备部分、准备活动(通过师生问候和主体单元教学相关的热身活动来舒缓学生的情绪)、具体内容实施以及作品展示。每课都有对学生分做的简单提示,教材使用者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变化。书名:《生活技能》作者:中山特教出版社:新蕾定价:元内容简介:本教材的架构建立在奥苏伯尔提出的“课程组织应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的基础上,从自闭症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着手,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围绕着儿童的生活、学习、劳动三大板块,设计了7个章节,共26课的内容,从简单的认知到技能的运用,涵盖个人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劳动技能、道德品质以及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力求最大限度的补偿自闭症儿童身心缺陷,挖掘其潜能,帮助他们体悟亲情、发展生活技能,成为能够融入主流社会生活的人。三、《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书名:《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作者:谢明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定价:元内容简介:目前国内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主流思想,一是以行为心里为主导的教育康复方法;另一种是以儿童认知发展心理为主导的教育康复方法。本书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研究入手,着力于“读懂”孤独症儿童,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阐述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基本方法,为孤独症教育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既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同时也适合广大家长、特殊学校教师和康复指导人员阅读。四、《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书名《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出版社:中国妇女作者:甄岳来定价:元内容简介:立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标,探寻社会性教育的基本规律,构建社会性教育的操作方法,三位一体,是本书的一大特点;立足家庭生活环境,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不是为了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康复。孤独症康复教育是一个浩大的课题,我们的实践只是求解这个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孤独症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孩子各具特色,我们的研究还只能针对这个群体中的某些类型。但是,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精髓、核心与最终目标,无论对于何种程度、何种类型的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教育,都是如此。区别在于,孩子的程度不同,社会性教育的起点可以不同,实施方式可以不同。形之万变却不离神之根本,只要抓住了社会性教育这条主线,只要尊重教育科学,只要持之以恒,孤独症儿童都可以在自已的水平上获得显著的康复。五、《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出版社:中国妇女作者:王梅定价:元内容简介:本书介绍的“自主交往训练法”是一套本土化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在帮助孤独症儿童稳定情绪、关注和解读他人心理、适应现实生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成效显著,能够帮助孤独症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帮助孩子“体验亲情、享受人生、走出孤独”。六、《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出版社:中国妇女作者:甄岳来定价:元内容简介:甄岳来和李忠忱的女儿1985年出生,患孤独症。他们运用社会性教育的方法,对女儿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家庭教育训练,使女儿获得了成功的康复,女儿2008年大学毕业后就业,基本实现了社会生活自立。这一成功个案成为鼓舞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巨大力量和学习榜样。20多年里,甄岳来一直坚持为全国各地的家长提供孤独症教育训练指导,帮助过成百上千个家庭。他们的孤独症康复教育理念、康复教育方法、康复教育效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他们主讲的“孤独症社会性教育培训班”,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师的高度认可,《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被家长、教师誉为“指明之书”。他们依据20年的孤独症康复教育理论研究和康复教育实践经验,探索出的中国化的“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之路,将造福于中国的孤独症儿童。七、《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出版社:华夏定价:元内容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基本原理和程序。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总结应用行为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训练课程与教学案例。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是家长、教师、训练师及特殊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必备的参考读物。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集中讨论了密集行为治疗(intens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的方法,第三章讨论了强化问题,第四章至第七章运用强化原理,分析了孤独症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成因及解决方法,第八章至第十二章分别讨论了如何运用强化原理培养孤独症儿童在睡眠、大小便、饮食、游戏和社交方面的适应性行为。 本书既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也适用于其他发展性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既适用于正式的结构化行为训练,也适用于较为生活化的行为训练;既可为孤独症康复训练的专业人士所采用,也可为一般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和教师所采用。八、《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出版社:华夏作者:王梅定价:元内容简介:本书结合目前国内孤独症发展的现状和需求,紧密结合国内多年的研究成果汇编而成的。全书全面地介绍了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训练的理念、训练方法以及必备的专业知识,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孤独症康复相关理论理念、孤独症儿童康复案例以及关系着孤独症人士终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家庭与社区康复。九、《孤独症儿的疗育》出版社:郑州大学作者:务学正定价:元内容简介:本书内容包括孤独症的定义、病因、患病率、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早期干预的概念,重点介绍了特殊教育和训练,语言、行为交往能力的训练,药物治疗、个案的病程等。这是一本家庭训练的课本,集知识、教材、教法为一体,结合日常生活诸多游戏进行教育训练,寓教于乐,从而提高生存技能,促其早日康复。本书适用于病儿的家长及基层儿科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康复科医生,训练医师和儿童特殊教育工作者参考应用。十、《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出版社:中国妇女定价:元内容简介:假如您不懂孤独症,就无法带领您的孩子走出孤独。特殊教育训练会让孩子改变现状,提高能力,拥有更幸福的人生。本书不仅从不同的方面介绍儿童孤独症及相关问题,儿童的表现和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行为活动中的特征,使广大读者对这类儿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着重介绍了不同的行为矫正方法、认知训练、语言训练、感知觉训练、社交及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方法。本书的作者都是从事多年医学、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有比较丰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及实践经验,因此本书的出版对广大家长来说是个福音,对教育、医学、社会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治疗自闭症建议去【大米和小米】,该公司致力于关心自闭症患者,汇聚了海内外一流的专家,开发了具有完善自主知识产权的RICE康复干预体系。自闭症书籍推荐以下十本书:1、邹小兵《与你同行》:新家长初步全面了解自闭症必读书,语言直白易懂。2、《孤独症儿童早期丹佛模式》:新手家长必备。家长还没系统培训前必看书。3、甄岳来《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自闭症干预提纲挈领式指南书,建立全局整体康复厕。4、甄岳来《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教孩子融入社会普通生活的详尽解决方案用书。5、天宝·葛兰汀《社交潜规则》:成功成年自闭症人士著书,帮助家长深刻理解社交本质。6、《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最亲民的一本自闭症干预方法与内容工具书。7、《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及安置程序》:涵盖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障碍、衔接。三部分评估与安置计划,适合高阶追求精细化语言阶梯的家长。8、吴端文的《解放聪明的笨小孩》:关于感统与运动最深入浅出的书籍。9、吴端文《手能生巧:练习动手快乐写字》:手脑不协调居家训练必备书。10、《地板时光9》:如果一个孩子的年龄很小,或者是能力很弱,家长应该读的书。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自闭症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大米和小米。大米和小米中的综合小组帮儿童建立对人的动机和兴趣,激发主动交往;学习社交行为,沟通简单表达,听懂指令,互动游戏。干预的内容包含观察同伴、听指令、模仿、命名常见物品、主动提要求等,非常全面。

孤独症儿童相关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关键词】:孤独症概述形成表现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智障,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智障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3、孤独症儿童需要的不仅是家人、老师的帮助,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和关注,消除社会对其的误解及歧视,缓解孤独症家长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危机,尽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和孤独症家庭一起争取一些国家福利政策和社会援助。

最后,用《蜗牛不放弃》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心声:“籍着我们彼此之间永不枯竭的爱,我们或许终能得到救赎。

文心雕龙风骨篇论文及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风骨篇】译文 《诗经》包括六种义法,而风为六义之首,这是推行风化的源泉,也是展示心灵的手段。抒写情感的时候,风为先行,推敲辞句的时候,骨为首要。辞离不了骨,正像人体离不了骨骼;情包含着风,有加人身包含着血气。语言挺拔,就形成了文骨;意气昂扬,就产生了文风。倘使词藻丰富多彩,而风骨飞动不灵,正如空有彩羽而失风姿,徒具歌喉而无力气。所以构思为文,要保持充盈的气势。充实了内在的刚健之气,然后有外在的鲜明之采。文章要善于用气,正像飞鸟要善于运用翅膀一般。 讲究文骨的人,用辞一定精炼。深通文风的人,写情必然鲜明。捶字坚实而难移动,声腔凝练而又灵活,这就是运用风骨的效果。倘若意瘦辞肥,杂乱元章,那是缺乏文骨的徵象。思理不畅,无精打采,那是缺乏文风的证明。从前潘勋为了曹操写《九锡文》,用笔取法经典,群才为之搁笔,就因为他的文骨挺拔。司马相如为了汉武帝写《大人赋》,号称有凌云之气,成为辞赋的宗师,就因为他的风力道劲。掌握了这个要领,可用来驾驭文采;违背了这个方法,也无须追求词藻了。 魏文帝认为文章以气为主,文气的清浊表现为文体的清浊,那是不能勉强达到的。为此他评论孔融的文章,说它“体气高妙”(文体与文气都很高妙);论徐斡的文章,说它“时有齐气”(齐人的一种迂缓之气);论刘帧的文章,说它“有逸气”(气韵飘逸)。刘帧也说,孔融卓越不凡,确有一股异气,文章风格之高,别人很难超过他。这都是重视气韵的意思。雉鸡五色俱备,而只能低飞于百步之内,因为它身肥而体重;鹰隼色彩单调,而一举高飞于云天之外,因为它骨健而气猛;文章的才与力未能兼备者,也像这样。倘使有风骨而少文采,那就是骛鸟混迸了翰林;有文采而无风骨,那就是野鸡窜人了文苑。唯有光彩照人而又高飞冲天,那才是文坛上善鸣的彩凤哩。 倘能取法于经典文章的规范,参照以诸子史传的方法,洞察文情的变化,探明文体的源流,然后自能萌生新意,创写奇辞。深明文体,故文意虽新而不乱;善于通变,故文辞虽奇而无伤。倘使文骨与文采的结合未能圆通,文风与文辞的运用未能熟练,却要跨越旧有的规范,侈谈新奇的创造,虽然也能够得到巧意,但是失败的机会更多,岂止杜撰奇字,须知错误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书经》上 说:“辞尚体要,弗唯好异”(用辞贵乎得体,不可但求新奇),就为的防止文辞泛滥。而文章的做法多种多样,各适合作者不同的爱好。懂的人不肯传授,学的人不肯求师,于是乎大家追随浮华之风,泛滥而不可收抬。倘能确立经典的标准,以文风健美为能事,自然凤清骨高,通体光辉夺目了。掌握了这些要点,离目标又何尝太远呢? [结语] 文情与文气相随, 文辞与文体相并。 文风健美动人心, 文心如玉光而润。 养成充实的风力, 锤炼坚强的骨鲤。 文才锋利而高强, 文采辉煌如云锦。《风骨篇》译后记 作家要有作家的风度和骨气。诗文要有诗文的风采和骨力。刘勰针对六朝浮靡的文风,郑重提出了文贵风骨的要求,是很有价值的。今天看来,这对当前的文风,特别是对当前新诗的诗风,仍然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刘勰并不反对诗文语言的新与奇,反而赞美诗文作者“享甲新意,雕画奇辞”。他提倡的是在继承优良传统、通晓文情变化(即通变)的基础上发挥新的创造,做到“新而不乱,奇而不续”。他不欢迎有骨无采的骛鸟;也不欢迎有采无骨的野鸡;而对于“藻耀而高翔”的文坛鸣凤,发出了热情的召唤。他的苦心是十分感人的。

《文心雕龙》思想 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在南北朝就形成了高潮,其标志性成果就有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在创作主体观、本体观、批评鉴赏观以及文学发展观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多种理论命题。 刘勰的《文心雕龙》不光是对先前文学的继承与批评,也包含了自己独有的认识。“体性”一词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篇。“体”,一般被理解为“体教”,体裁即体制,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体”也包括体貌,即风格。《体性》中的“体”就是指作家所选择的体栽与作家所特有的风格语体,最终形成的文学作品的体貌也就是艺术风格。“体性"的体指文学作品风格,风格类型多样,如典雅,壮丽,刘勰将之分为八种类型。“体性”的炼性指作家的个性和才气。作家个性形成有:才、气、学、习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影响,才与气受性情影响属于先天。学习是后天的修养。就风格形成来说,先天的才气是潜能,后天的学习是释放潜能的条件。刘勰的“体性”是探讨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之联系,说明了性与体的特征是“因内符外”“表里心符”。有什么样的才性学养便有什么样的作品风格。                             凡骨 《文心雕龙.风骨》篇则有“风骨清峻,篇体光华”。风骨则指一种刚健清峻,高迈光华的艺术风格。风骨与体性则是紧密联系的。 《文心雕龙》的问世,使风骨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专门术语和理论范畴。这个观点,直到今天其内涵和外延都还来在学术界形成一致意见。《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既要从外部来考察其实际含义,还要从《文心雕龙》的整个理论体系来认识。 “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恨怅述情,必相平风”。刘勰将“六义”与“风相联系,指出“风“是产生审美感化作用的本源,是创作主体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的表现。风来自情,是一种具有力度之美的情感。《风骨》:风骨不飞,则指采失鲜,负声无力”,所以风骨要与言、辞等文体密切联系,包括语言体式的凝练,严谨,周密,文体风格的刚健,遒劲,清峻。 刘勰提出“风骨”就是要批评矫正当时“诡浮”之风气,推崇“嵇志清俊,阮旨遥深”。“风骨”是一个贯穿全篇的核心理论,是刘勰所标榜的审美理想和批评标准。                            养气说 刘亲的养气说是对儒家善养要浩然之气”的继承,是在儒家伦理文化领域内立论。《养气》篇: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 :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要顺利进行艺术创造和想象,必须有充沛之气。刘勰的养气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的“虚静”以“养气”之思想,艺术构思之时,作家由养气而虚静,心志清和,气血通畅,自然可以创作出好作品。养气说的主旨,就在于通过创作主体的身心修炼,为其创作提供充沛的元神精气,为其作品贯注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文心说 刘勰指出文心是讲作文之用心。他认为人的性灵与智慧、君子的树德建言,都可以寄托在文章中,以获得流传,所以用心是必要 的。《原道》篇中: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他所说的用心即“道”“宗经”也。至于“雕龙”则说作文要讲文采,就像雕刻龙纹那样精细,是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在情的问题上,刘勰强调它的真实性。在文学作品的审美时,他特别推崇文 艺的情感教化力量,并将其与自然之道相结合。在《明诗》中: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他认为情采并茂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文学作品要打动人还需要词采作用。

论文期刊和著作

晋升职称需要发表论文或者专著,论文投稿期刊必须是具有ISSN和CN刊号的期刊,著作需要正式出版发行,必须具有双号,即ISBN和CIP号。我们知道晋升职称时一般单位要求可以选择发表期刊论文或者出版专著,但是晋升职称时论文和专著哪个更有用?下面刊大师来跟大家一起对比一下就评定职称而言发表期刊论文与发表专著有什么区别,二者对晋升职称分别有什么作用。1 准入难度大小晋升职称大多都需要发表3-5篇论文,如果是评高级职称,还需要发1篇核心期刊论文。核心期刊论文要求高,核心期刊量少,审稿严谨,准入标准高,可操作难度大,花费也不菲。而专著不论出版社级别是国家级还是省级,需求是主编还是副主编编委,字数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相对容易操作。只要专著是作者创造性劳动成果,经过审稿没有问题,作者是可以自费出版的,门槛低很多。2 发表时间长短论文一篇,需要经过投稿、审稿、付版面费、出刊,因论文竞争压力大,很多期刊并没有这么容易,个人投稿(直投)的话,往往需要投很多次才能投中,杂志社录用稿件之后,省级、国家级的普刊一般来讲根据刊期不同见刊时间一般在1~6个月不等的时间见刊,核心期刊发表的时间周期则较长,一般需要12~18个月的时间。专著基本出版时间一般来讲3~6个月,审稿很快,用的时间最多的也就是书号申请时间1~3个月。3、查重率高低。论文查重率在10%-30%,有较为严格的查重要求,连续15个字重复就会被判定为重复,作者起稿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控制文章重复率。专著因为引用的资料比较多,查重规格比较松,较之于论文没有那么严格,也没有专门的查重方式,正常来讲编辑看中的主要还是专著中个人具有创造性的部分。较之于论文专著在重复率方面略有优势。4、费用高低。期刊论文发表选择不同的刊物所需费用一般在几百几千之间不等,中文核心发表所需费用则都过万。而专著发表的费用根据出版社的不同所需费用在至几万之间不等。就单价而言专著发表自然比普通的期刊发表价格要高,但根据不同单位的要求,职称评定一般是专著和论文需要交替着发表的。其两者对于职称评定都是有着最为直接的加分的。此外,期刊论文发表一般都是用来进行职称评定,但有部分作者利用出版专著来提升个人知名度,专著的文字较多,正常来讲专著的字数都在10万字以上,当然也会有部分单位对于专著要求略低,但一般不会少于8万字,而期刊发表的论文在文章的字符数上面就有很大的优势了,反正从一定的角度来讲,因为专著的篇幅较长,就会有不少学者认为,专著的学术含量会高于论文,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些片面的,总而言之,无论发表论文还是专著,两者各有优势,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单位的相关规定以及自己的实际需求,最终选择选择发表论文或者专著,最终达到自己职称评定的效果。

对于很多有评职称需求的朋友而言,势必会做的两件事就是发论文和出版专著。论文比较常见,很多朋友在研究生再读期间都发过,如果评职称对发论文有要求,大部分朋友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但是对于专著,很多朋友可能并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专著是什么?和论文有什么区别?字面意思展开来讲,专著就是学术著作,它是由学术研究者编写,要求必须有创新性,面向的读者是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如果对照论文的定义来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学术专著其实可以视为论文的加强版,二者主要就是在篇幅上有比较大的区别,学术专著一般较长,论文则相对较短。在评职称中,专著的作用是什么?和论文又有怎么样的区别?一般而言,一篇论文大部分情况下是加5-10分,想要加到10分其实比较难。但是学术专著不同,一本学术专著一般能加10-20分,所以一本学术专著能顶得上几篇论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专著都能加分。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篇幅必须够、最好是独著以及在评职称周期之内出版这三个条件,所以出版专著也需要特别注意。

回答:

1、专著,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zhuān zhù,指的是针对某一专门研究题材的,是著作的别称。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2、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延伸: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在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最早的是境野黄洋,他陆续发表有《讲话》、《研究》、《精史》等一些专著。古老的专著是用竹简编辑,质地是竹,后来纸的发明,专著质地变成了纸。

计算机出现,专著又进了一步,从原来的纸质形式,扩大到了计算机软件形式,即计算机软件著作。对于计算机软件著作,依托存储介质是磁盘,是最高级的专著质地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专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

1.看文章,专著是整本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期刊是由多篇内容不相关的文章组成,如果把期刊中的任意一篇文章,扩写到4-5万字以上,并且单独出书,那么单独出的这本书就是专著了2.看书号和刊号专著用的是书号,包括丛书号和单号,其表现形式为ISBN,比如一本专著的书号为ISBN9622150012。期刊用的是刊号,连续出版物,刊号有两种,一种是国际标准刊号:ISSN ,一种是国内统一刊号:CN 。国内合法的期刊,必须具有CN刊号,否则不能公开发行,比如一本刊物的刊号为:ISSN 0111-1111 CN11—12345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