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心理学论文之仁爱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8 06:39:15

心理学论文之仁爱研究

仁爱与博爱:中西文化析论三二“博爱”的呼声遍天下,却已很少再听到“仁爱”之名!“博爱”虽然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更不是基督教的专利,但是,当我们在使用“博爱”这个名词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把它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美好词语。我们去赞美“博爱”,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赞美“博爱”的时候忽视、轻视、贬低了“仁爱”,就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了,因为于此相伴随着的,是失去对华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华夏文化讲不讲“博爱”?《论语》中说“泛爱众”,这不是“博爱”吗?《墨子》中说“兼爱”,这不是“博爱”吗?《周易》中说“厚德载物”、“生生之谓易”,这不是“博爱”吗?《老子》中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不是“博爱”吗?但是,华夏文化不单纯讲这种“博爱”,因为这只是“推爱”的必然结果,却不是途径。大家都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不可能说对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付出完全同样的爱心,对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具有完全相等的爱心。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我们要祭祀我们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去祭祀别人的祖先。如果有人不祭祀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别人的祖先,那么,这个人不是谄媚别人是为了什么呢?同样,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却去孝敬别人的父母,爱别人的子女,那么,他的心态能算是正常吗?因此,爱是有层次的,而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由对自己父母的孝敬到对别人父母的孝敬,由对自己子女的爱心到对别人子女的爱心,需要一个“推及”的过程,没有这个“推及”的过程,就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不尊重别人的父母,只爱自己的子女却不重视别人的子女,这是自私的“孝”与“爱”,要知道,我的父母、子女对于别人来说,都是“别人”的,都这样的话,谁的父母、子女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呢?另一种是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完全相同的对待,这样可能做到吗?妻子对公婆的孝敬和对父母的孝敬、丈夫对岳父母的孝敬和对父母的孝敬,两者能一样吗?孝敬父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孝敬公婆或岳父母则是出于理性的修养。如何实现这个“推及”的过程?第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第一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要看我们是否努力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的时候,可曾想到过不要影响别人的理想追求?可曾想到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实现他的理想追求?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地在背后污蔑、损害别人,这是卑鄙无耻;有的人为了害怕别人超越自己而影响自己的目的,在能帮助别人的情况下也不帮助,甚至在对方遭遇不幸的时候幸灾乐祸,这是自私自利。卑鄙无耻的人,会遭到他人的唾弃;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有真朋友。9 O5 a3 O9 Z" C9 x对第二条,大家更熟悉,可是,要做到这一条,比第一条难一些。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自己避之惟恐不及,却把别人推到前面去;在需要担当风险的时候,自己推脱责任,却让别人去承担责任;看到别人为救天下而周游列国的时候,讥讽为“丧家之犬”,之后又对被大众奉为圣贤的人肆意侮辱。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仁爱之心,如何“推己及人”?这样的人,根本谈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把自己不爱做的事专门让别人去做,甚至别人做了之后还要冷嘲热讽,或者夺人之功为己有。( h" v" F: H4 }) V/ J, [* K第三条涉及到推爱的次序问题。《孟子·尽心上》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人对于动植物,只有爱惜之情,却谈不到仁心,因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所以说“仁者爱人”,对动植物的爱不能称之为仁。所以,动植物可以作为我们的食物,我们却要爱惜,不能为了奢侈享受失去节制,否则就是暴殄天物。官员对于百姓,必须有仁爱之心,却谈不到亲近,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一旦官员与民太亲近就难得保持公正之心,所以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官员只要尊重百姓的人格和本性就可以了。子女对于父母,需要亲近,却不是说只是仁爱的问题,因为亲近之中包含仁爱,仁爱之中却不包含亲近,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一旦这种天然的关系遭到破坏,那么,家庭也就破裂了,家庭的破裂会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 }2 t7 j* O& L. c8 P. C有人会说:“如果只要求我去对别人仁爱,别人对我不讲仁爱怎么办?我的兄弟姐妹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我凭什么去孝敬?”华夏文化主张“正己”,就像孔子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要知道,我们用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别人才可能对我仁爱;我们对别人不仁爱,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对我们的仁爱?要知道,父母是我与兄弟姐妹一起的父母,但是,更是我的父母,当父母受苦受难的时候,是我的父母在受苦受难,如果我能孝敬父母,那么,我与兄弟姐妹的父母就都避免了受苦受难,所以,孝不孝敬完全在我,何必攀着别人呢?, M8 B t! o: d. K# y \' h v r+ _《周易》的“元亨利贞”对应“仁礼义智”,这里所说的“仁”是“五常”之中的一部分,四者合起来则是“生生”的“大道”。孔安国《尚书序》中说:“三皇之书,名为三坟,言大道也;五帝之书,名为五典,言常道也。”“五常”之中的“仁”是“爱人”,属于“常道”,也就是“据于德”的“德”中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推及”,便可以达到“大道”之中的“仁”的境界,这个“仁”便是“至仁”、“至善”,也就是“无为无不为”、“无私无欲”的“道”。“至仁至善”的境界,就是“博爱”、“兼爱”的境界,但是,如果有了“推及”的过程,它就是我们的理想境界;如果没有“推及”的过程,只谈“博爱”、“兼爱”,却会导致使人把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同样对待的“妄爱”、“滥爱”。1 [8 H2 e1 m* M* i“仁爱”是由立足点同时又讲究推及于人的,“博爱”则没有立足点而空谈爱心的;“仁爱”是实实在在的,“博爱”则具有迷惑性。如果他们不爱自己的民族,莫非能真心去爱其他民族吗?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不孝敬,莫非能真心去敬重别人的父母吗?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不爱护,莫非能真心去爱护别人的子女吗?他们不关系自己的亲人,莫非能真心去关系朋友吗?他们对狗与猫特别关爱,关爱的程度超过了自己的亲人!不讲“仁爱”却讲“博爱”是我们选择文化的错误!

当代大学生要践行孔子的仁爱之道要做到践行,实践中能够深化对仁爱之道的理解。通过正确认识并践行仁爱之道,把握学习规律,就能学有所得。孔子总是鼓励人多学习,多行动,总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对其自身修养,学识理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辈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努力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学习生涯中,博学、审问,在做人处事上,慎思、明辨,在人生道路上,笃行不止。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爱他人传真情 记得意大利的薄伽丘说过,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我看不然,人世间最无私、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亲情比友谊重要得多,而人的亲情更是与众不同。 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都会发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的一次大火中,一只母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把它们送到树下,压到自己的身子下面。虽然母鸟被活活烧死了,但它的孩子却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体现着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都是以一种无私的情怀面对我们,他们情愿自己饿着,也要我们吃饱、穿暖。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孤儿,没有父母,哪来的亲情?可你小时候在孤儿院受到的资助,不也洋溢着亲情吗?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亲情重如千钧。可如今有些人认为,亲情一文不值。我惊讶地发现,好多小孩越来越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了,往往只把父母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库。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唠叨,总是爱理不理的,好像与己无关。我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天天都会和父母发生矛盾,只有当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才会想到父母。我还看过一本杂志,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竟然连自己孩子家的门都进不了,更别想在孩子家吃顿饭了。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现在也好像司空见惯了。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学派曾经说过,百义孝为先;《读者》杂志也报道过,养育子女是世界上所有动物的本能,而只有人类才会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在万物中唯有我们人类才有的美德,难道也要放弃吗?也要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失吗?不,我们决不能放弃,我们要赞颂亲情!否则,我们还有何颜面自称为万物之灵呢?

大学生仁爱教育研究论文

爱他人传真情 记得意大利的薄伽丘说过,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我看不然,人世间最无私、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亲情比友谊重要得多,而人的亲情更是与众不同。 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都会发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的一次大火中,一只母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把它们送到树下,压到自己的身子下面。虽然母鸟被活活烧死了,但它的孩子却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体现着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都是以一种无私的情怀面对我们,他们情愿自己饿着,也要我们吃饱、穿暖。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孤儿,没有父母,哪来的亲情?可你小时候在孤儿院受到的资助,不也洋溢着亲情吗?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亲情重如千钧。可如今有些人认为,亲情一文不值。我惊讶地发现,好多小孩越来越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了,往往只把父母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库。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唠叨,总是爱理不理的,好像与己无关。我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天天都会和父母发生矛盾,只有当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才会想到父母。我还看过一本杂志,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竟然连自己孩子家的门都进不了,更别想在孩子家吃顿饭了。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现在也好像司空见惯了。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学派曾经说过,百义孝为先;《读者》杂志也报道过,养育子女是世界上所有动物的本能,而只有人类才会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在万物中唯有我们人类才有的美德,难道也要放弃吗?也要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失吗?不,我们决不能放弃,我们要赞颂亲情!否则,我们还有何颜面自称为万物之灵呢?

发到你邮箱里去了。你看看。

当代大学生要践行孔子的仁爱之道要做到践行,实践中能够深化对仁爱之道的理解。通过正确认识并践行仁爱之道,把握学习规律,就能学有所得。孔子总是鼓励人多学习,多行动,总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对其自身修养,学识理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辈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努力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学习生涯中,博学、审问,在做人处事上,慎思、明辨,在人生道路上,笃行不止。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关于论仁爱和兼爱之异同论文范文

我认为是爱的范围不一样。“仁爱”讲究的是弟要爱兄兄要爱弟,子要爱父父要爱子,君要爱臣臣要爱君,即你处于什么相对位置,就有这个位置上该爱的人,就应该去爱你这个位置上该爱的人。而“兼爱”则把爱的对象的范围更加扩大,讲究“兼相爱,交相利”,把爱甚至延伸到了所有人身上,包括陌生人,墨家侠者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正是把爱延续到了陌生人身上的表现。其实理论上兼爱应该是比仁爱更高尚更完美,但是兼爱还是有点乌托邦的感觉,普通人实在难以做到。墨香侠士浅见

一,不同之处:

1、出处不同

兼爱:“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

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仁爱: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白话释义:尧立孝顺慈祥仁爱,对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兄弟。

2,含义不同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仁爱: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仁爱是一种上对下的一种爱,可以是母亲对孩子,也可以是君王对臣子。

3,理论性不同

兼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出于公平主义。

仁爱:儒家的“仁爱”更多的是出自于一种报恩心理和同情心理。

二,相同之处:

1、“仁爱”与“兼爱”都把“爱”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

儒墨两家普遍认为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是道德沦丧的结果。孔子和墨子都将道德延伸到了它本不该到的地方,这种泛道德主义的思路导致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漠视。

2、“仁爱”与“兼爱”都是代表某个特定的阶级。

孔子的“仁爱”学说是对春秋贵族宗法社会开始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尚未登上统治舞台,决定着他的“仁爱”学说是以地缘亲情和血缘亲情为基础。墨家学说则是贵族宗法社会已经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即将粉墨登场的时代,反映着“农与工肆之人”要求生存、平等与自由的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兼爱

百度百科-仁爱

兼爱与仁爱的相同点:

1、都是建立在自身的道德修养上。

2、对象都具有普遍性(“仁爱”首先是建立在亲情之上,再由此推及,所以对象也是泛而遍的。它主要是“爱人”,只是这范围有限,这“爱”的程度不一样罢了。而“兼爱’”,它主张众人受到的与付出的爱都是一样多一样深厚,它的范围是不限的,爱的程度也是一样,这就更具普遍性了。)

3、目的性相同(通过“爱人”来达到社会和平,爱自己,爱亲人,爱其他人,从而去除自私之心,达到和谐友好的目的,他们的出发点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理论原则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宗旨。)

兼爱与仁爱的不同点:

1、解释不同

兼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兼爱不分亲疏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人我彼此,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之间要互相爱护。

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之上,他人之父与己之父,他人之母与己之母,他人之兄与己之兄都是有差别的,有亲疏之分的,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之间的关系。

2、出处不同

“兼爱”是墨子学说的中心,“仁爱”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兼爱:“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仁爱:《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白话释义:尧立孝顺慈祥仁爱,对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兄弟。

3、理论性不同

兼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出于公平主义。

仁爱:儒家的“仁爱”更多的是出自于一种报恩心理和同情心理。

4、具体目的不同

墨子提倡兼爱是为了“兴天下之利,除无下之害”,他所面对的现实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全社会性的,全社会的和平安稳和万民之共同大利是他提倡兼爱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孔子的仁爱则是他的道德思想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企图实现道德价值的重整和人文秩序的重建,两者显然不同。

孔子是没落贵族,看不起奴隶;墨子是平民,观点较平等

大学生仁爱教育研究论文题目

《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散漫与章法》《大学生入社会学习》

德育类的论文题目(通用250条)

我国现阶段,加强恩德教育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在作为道德教育与品格养成主阵地的学校,却普遍存在着德育低效的状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德育类的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1、浅谈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初中德育探微

3、浅谈在初中阶段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4、关于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思考

5、新时期的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初探

6、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之我见

7、初中德育途径与方法浅探

8、初中德育教育初探

9、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

10、初中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问题探析

11、谈谈对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理解

12、初中德育工作的四个乐章

13、如何有效的开展初中德育教育工作

14、浅谈如何进行初中生德育教育

15、浅谈如何做好初中生德育工作

16、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17、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8、新时期初中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

19、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初中德育实效性评价的有益尝试

21、初中德育课程

22、初中德育教育浅议

23、细化养成教育、促进品德形成——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略谈

24、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

25、农村初中德育教育初探

26、农村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7、全寄宿初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初探

28、略谈初中班级德育的整体性思路

29、农村初中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30、初中学生德育现状及对策浅析

31、班级文化建设在初中德育中的功能

32、初中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浅见

3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4、初中阶段德育工作浅谈

35、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36、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研究

37、在初中德育建设中弘扬人文精神

38、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谈德育的精细化

39、美国、新加坡、香港初中德育教材评析

40、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加强初中德育工作——以萍乡市第三中学为例

41、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

42、家庭隐性残缺现象给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带来的新课题

43、以“公民教育”为载体的初中德育——基于一所农村初中公民教育

44、日日做实事,事事育新人——万载县双桥初中德育工作中“每日一德”

45、活用德育教科书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以初中德育教材为例

46、浅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47、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

48、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49、初中体育德育教学探究

50、新课改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1、浅谈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2、浅谈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改革的思路

3、论中学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

4、浅谈职业中学德育课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5、论网络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论中学隐性德育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8、浅谈中学班主任的“恩威并施”教育

9、中学政治课开展“三观”教育初探

10、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绍兴市元培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

11、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与当前中学德育的困境

12、浅谈特色德育教育建设--以重庆市杏林中学儒香特色德育教育建设为例

13、利用地方德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探讨

14、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

15、浅析中学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16、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之浅谈

17、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学德育创新论析

18、心理学辅导技术在中学生态德育的实践初探

19、国外中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20、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21、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德育工作策略

22、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3、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对中学德育的新解读

24、浅论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

25、深化初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26、农村中学德育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关系的思考

27、道德信仰失范背景下的中学德育困境

28、浅析多媒体网络促进中学德育的发展

29、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德育评价理论探讨

30、地理教学德育要素的挖掘与利用探讨

31、“微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德育工作探析

32、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3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化低效分析

34、与“生”俱进 优化德育策略

35、时事政治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策略研究

36、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7、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8、新媒体下的翻转课堂对提高中学生政治课学习兴趣的作用

39、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举隅

40、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

41、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42、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43、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兴趣培养之尝试

44、中学德育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45、“和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探究

46、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探索

47、面向浅谈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48、中美中学德育实施之比较

49、班级道德讲堂对中学德育途径的创新

50、学习儒家经典文化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道德视域下见危不救社会问题研究

2、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模式探析

3、管理学人本原理视角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4、自媒体视域下我国道德教育的问题研究

5、我国道德建设实效性问题研究

6、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7、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政治道德建设研究

8、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研究

9、新时期官德建设问题研究

10、个人修养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11、知行背离干扰下的健康道德情感生成机理研究

12、“沧州好人”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13、我国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14、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15、华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研究

16、社会交往中道德的力量及其作用研究

17、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道德建设探析

18、青海互助土族道德生活研究

19、银行柜员道德风险研究

20、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道德社会的构建

22、不一样的英雄

23、我国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伦理探析

24、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25、我国社会保险稽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6、建国以来我国道德榜样的标准问题研究

27、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8、儒家道德文化视角下的网德培养研究

29、论社会主义商业诚信道德的建设研究

30、老子玄德思想对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

31、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意义

32、《解放日报》运用大众文艺形式对劳模的宣传研究

33、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

34、雷锋精神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

35、新闻失度对公众道德评价的影响研究

36、旅游者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37、公职人员助人行为动因研究

38、公职人员见义勇为行为动因研究

39、儒家乐教德治功能思想研究

40、新农村背景下农村道德建设研究

41、我国转型期道德失范探究

42、大庆石油工人职业价值观的研究

43、道德榜样论

44、道德冷漠研究

45、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德建设研究

46、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47、我国当前公民道德人格问题研究

48、以中国梦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4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道德冷漠”现象研究

50、台湾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51、道德选择的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52、仁爱道德精神的失落及完善

53、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研究

54、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

55、传统文化视域下道德发展问题研究

56、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57、公共精神的贫困与对策

58、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探析

59、雷锋精神与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

60、维吾尔族单亲家庭子女道德规范教育研究

61、良知在道德认知中的功能研究

62、党务秘书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63、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65、论德育共同体的建构及其走向

66、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财务伦理气氛对会计伦理决策的影响研究

67、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68、我国旅游者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69、论市容管理中的公民道德教育

70、中日环境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71、论康有为理欲观的内涵及其现代德育价值

72、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研究

73、城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74、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劳模与先进工作者的敬业精神研究

75、道家美学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76、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77、中国医德现状与医德教育研究

78、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市民道德建设研究

79、德育视域下的道德情感功能研究

80、道德知行分裂现象的意志维度分析

81、武汉地区劳动模范群体研究(1950~1960年)

82、当代耻感培育研究

83、敬业德性的培育与践行研究

84、社区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5、手机媒体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研究

8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87、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性影响下的公共道德建设

88、公众人物在我国当前社会建设中的道德意义研究

89、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研究

90、黑龙江基层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研究

91、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雷锋精神的境遇与建设探究

9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市民思想道德教育调查研究

93、论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

94、土家族传统道德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95、国民公共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6、“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研究

97、我国公民道德责任意识培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98、全民阅读对公众思想道德提升的影响研究

99、基于满意度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100、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素质的对策研究

10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研究

102、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103、基层税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104、政府公信力对个人见义勇为意愿的影响研究

105、新时期道德榜样教育及其实效性研究

106、美国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

107、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及其治理途径研究

108、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109、儒家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110、国内网络购物热潮中的道德危机及对策研究

111、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112、公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研究

113、解释水平对社会公正事件判断的影响

114、圣人之教-先秦儒家道德教化范式及其现代价值

115、儒家五常思想及其在越南德育中的运用

116、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

117、朱德精神研究

118、公交司机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119、企业道德实践研究

120、新闻工作者角色道德自觉研究

12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思想研究

122、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机制研究

123、我国青年公务员道德人格培育路径研究

124、边远地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125、最美孝心少年的德育教育价值研究

126、美国行政权力道德标准法制化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127、食品安全形势下的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128、道德冷漠的伦理审视

129、道德领域中的利他行为及其育成研究

130、传统媒体对公民道德教育影响研究

131、道德认同研究

132、侗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

133、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134、新时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

135、当前中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与规制研究

136、道德模范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7、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138、转型期导游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139、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

140、我国市场经济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

141、我国社会道德缺失与重塑问题研究

14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143、周恩来的勤俭节约思想与实践

144、道德教育的“情感”之维

145、团队精神比照下的集体主义教育研究

146、公务员品德修养问题研究

147、规范伦理学视域下的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148、浅论财政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

149、“沧州好人”后援会帮扶道德模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50、农业科技专家的科学道德研究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特殊作用浅谈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 试论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论“两型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 试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 浅析“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 ttp://

仁爱与博爱:中西文化析论三二“博爱”的呼声遍天下,却已很少再听到“仁爱”之名!“博爱”虽然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更不是基督教的专利,但是,当我们在使用“博爱”这个名词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把它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美好词语。我们去赞美“博爱”,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赞美“博爱”的时候忽视、轻视、贬低了“仁爱”,就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了,因为于此相伴随着的,是失去对华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华夏文化讲不讲“博爱”?《论语》中说“泛爱众”,这不是“博爱”吗?《墨子》中说“兼爱”,这不是“博爱”吗?《周易》中说“厚德载物”、“生生之谓易”,这不是“博爱”吗?《老子》中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不是“博爱”吗?但是,华夏文化不单纯讲这种“博爱”,因为这只是“推爱”的必然结果,却不是途径。大家都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不可能说对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付出完全同样的爱心,对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具有完全相等的爱心。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我们要祭祀我们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去祭祀别人的祖先。如果有人不祭祀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别人的祖先,那么,这个人不是谄媚别人是为了什么呢?同样,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却去孝敬别人的父母,爱别人的子女,那么,他的心态能算是正常吗?因此,爱是有层次的,而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由对自己父母的孝敬到对别人父母的孝敬,由对自己子女的爱心到对别人子女的爱心,需要一个“推及”的过程,没有这个“推及”的过程,就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不尊重别人的父母,只爱自己的子女却不重视别人的子女,这是自私的“孝”与“爱”,要知道,我的父母、子女对于别人来说,都是“别人”的,都这样的话,谁的父母、子女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呢?另一种是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完全相同的对待,这样可能做到吗?妻子对公婆的孝敬和对父母的孝敬、丈夫对岳父母的孝敬和对父母的孝敬,两者能一样吗?孝敬父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孝敬公婆或岳父母则是出于理性的修养。如何实现这个“推及”的过程?第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第一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要看我们是否努力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的时候,可曾想到过不要影响别人的理想追求?可曾想到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实现他的理想追求?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地在背后污蔑、损害别人,这是卑鄙无耻;有的人为了害怕别人超越自己而影响自己的目的,在能帮助别人的情况下也不帮助,甚至在对方遭遇不幸的时候幸灾乐祸,这是自私自利。卑鄙无耻的人,会遭到他人的唾弃;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有真朋友。9 O5 a3 O9 Z" C9 x对第二条,大家更熟悉,可是,要做到这一条,比第一条难一些。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自己避之惟恐不及,却把别人推到前面去;在需要担当风险的时候,自己推脱责任,却让别人去承担责任;看到别人为救天下而周游列国的时候,讥讽为“丧家之犬”,之后又对被大众奉为圣贤的人肆意侮辱。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仁爱之心,如何“推己及人”?这样的人,根本谈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把自己不爱做的事专门让别人去做,甚至别人做了之后还要冷嘲热讽,或者夺人之功为己有。( h" v" F: H4 }) V/ J, [* K第三条涉及到推爱的次序问题。《孟子·尽心上》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人对于动植物,只有爱惜之情,却谈不到仁心,因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所以说“仁者爱人”,对动植物的爱不能称之为仁。所以,动植物可以作为我们的食物,我们却要爱惜,不能为了奢侈享受失去节制,否则就是暴殄天物。官员对于百姓,必须有仁爱之心,却谈不到亲近,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一旦官员与民太亲近就难得保持公正之心,所以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官员只要尊重百姓的人格和本性就可以了。子女对于父母,需要亲近,却不是说只是仁爱的问题,因为亲近之中包含仁爱,仁爱之中却不包含亲近,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一旦这种天然的关系遭到破坏,那么,家庭也就破裂了,家庭的破裂会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 }2 t7 j* O& L. c8 P. C有人会说:“如果只要求我去对别人仁爱,别人对我不讲仁爱怎么办?我的兄弟姐妹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我凭什么去孝敬?”华夏文化主张“正己”,就像孔子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要知道,我们用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别人才可能对我仁爱;我们对别人不仁爱,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对我们的仁爱?要知道,父母是我与兄弟姐妹一起的父母,但是,更是我的父母,当父母受苦受难的时候,是我的父母在受苦受难,如果我能孝敬父母,那么,我与兄弟姐妹的父母就都避免了受苦受难,所以,孝不孝敬完全在我,何必攀着别人呢?, M8 B t! o: d. K# y \' h v r+ _《周易》的“元亨利贞”对应“仁礼义智”,这里所说的“仁”是“五常”之中的一部分,四者合起来则是“生生”的“大道”。孔安国《尚书序》中说:“三皇之书,名为三坟,言大道也;五帝之书,名为五典,言常道也。”“五常”之中的“仁”是“爱人”,属于“常道”,也就是“据于德”的“德”中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推及”,便可以达到“大道”之中的“仁”的境界,这个“仁”便是“至仁”、“至善”,也就是“无为无不为”、“无私无欲”的“道”。“至仁至善”的境界,就是“博爱”、“兼爱”的境界,但是,如果有了“推及”的过程,它就是我们的理想境界;如果没有“推及”的过程,只谈“博爱”、“兼爱”,却会导致使人把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同样对待的“妄爱”、“滥爱”。1 [8 H2 e1 m* M* i“仁爱”是由立足点同时又讲究推及于人的,“博爱”则没有立足点而空谈爱心的;“仁爱”是实实在在的,“博爱”则具有迷惑性。如果他们不爱自己的民族,莫非能真心去爱其他民族吗?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不孝敬,莫非能真心去敬重别人的父母吗?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不爱护,莫非能真心去爱护别人的子女吗?他们不关系自己的亲人,莫非能真心去关系朋友吗?他们对狗与猫特别关爱,关爱的程度超过了自己的亲人!不讲“仁爱”却讲“博爱”是我们选择文化的错误!

陈鹤琴心理之研究的论文

我是鹤琴小学的,真的!!!!! 但我不知道。。

1、城市小学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资料多,好写;题目可限制在农民工子女上:城市小学中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这三个题目都还是比较可以,就是你的问题都稍微有点大了,如果能再具体点就更好了,像第三个问题儿童发展中,这个儿童的概念太大了范围广了,缩小点好,我个人认为第二个题目还不错,但把范围缩小点了更好````如缩小到某个小学,但这个小学最好不要是专为农民工孩子设的小学```那样就体现不出城市中的小学了`

这几年,教育学研究生越来越成为研究生界的宠儿。 你也打算报考2021教育学研究生吗? 为了帮助考生在基础复习阶段巩固2021教育学研究生的基础,文都考研教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2021教育学研究生复习要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和时间开拓者,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化儿童教育,倡导“活教育”,为改革传统教育提出极具价值的构想。1919年开始教授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此后的8年间,是他奠定事业基础,形成教育思想的时期。其间,他投身教育改革,翻译西方教育理论方法,跟踪研究长子陈一鸣,通过实践学习观察实验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同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鼓楼幼儿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幼儿园实验,总结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系统的学前教育思想。1940年,在江西进行了“活教育”实验。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托儿所附设了托儿所。 1943年春天,保育员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增设了专门部。 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幼儿部、小学部、幼儿园、托儿所5个部分的幼儿教育体系。)2)“活教育”思想体系:“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吸收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实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特色教育思想,他的“活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三个目标上。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的论)。 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课程论); 中教、初中、要求升学。1 )“活的教育”目的论——“作为人、作为中国人、作为现代中国人”。“人”是“活教育”最一般意义上的目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而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需要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民族特征。 进而提出“做当代中国人”,使“活教育”的目的更加体现和具体。他对“现代中国人”提出了五点要求:有健全的身体; 有建设能力; 有创造力; 合作,牺牲个人小我,做好民族大我; 具有服务精神,乐于造福社会。当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论反映了陈鹤琴直面民族生死存亡的中国,通过活生生的教育,养成强身健体、成才敬业的精神,保卫国家、建设民族强盛的美好愿望2 )《活的教育》课程论——《自然、社会都是活的教材》就是对此的概括和表达。“活的教育课程就是以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自然、大社会学习。”的主张直接指向了以书为中心的传统。活教育的课程本质上是活动课程,提出了“五指活动”新课程方案。 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这就是打破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科目为原则的传统教育观。3 )“活教育”方法论——“中教、初中、求中”是“活教育”方法论。他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强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他还提出了“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思维阅读、创作发表、批评探讨。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步骤,体现了学生在“做”的基础上的自主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割裂的。“活教育”方法论注重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儿童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但其缺点是忽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忽视知识的系统性。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