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卫生习惯培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9:19:45

卫生习惯培养毕业论文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每当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整洁的操场上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时,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的操场上到处都是垃圾,大家还会专心参加升旗仪式吗?大家还有心情在这儿安心读书吗?校园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所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个同学的责任。然而,我们看到:在同学们积极认真地打扫后不久,校园的地面上就躺着一些垃圾袋、塑料瓶,甚至还会发现塑料袋、纸屑从楼上飞下来的情况。各位同学都扪心自问,你扔过吗?“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其实,习惯就是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成长过程中养成的。只要我们坚持一天不扔垃圾,两天不扔垃圾……一个月不扔垃圾,那么你以后就不会再乱扔垃圾了。只要我们人人都拥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的校园就会变得更加整洁漂亮!同学们,“忽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的一切是由一个个小细节构成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乱扔垃圾……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恶”,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我们的校园变得丑陋、肮脏。我们还要制止其他同学不讲卫生的行为,看到果皮纸屑主动捡起。这些似乎让人不屑一顾的“小善”可以互相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令我们的校园更加干净整洁。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能够拾起一片“白色”,就能装点一雨“绿荫”,只要大家尽一份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洁净的校园。让我们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作出我们庄严的承诺: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在此,希望全体同学能做到以下几点:1、班级和清洁区的卫生认认真真做好,并且时时刻刻保持;做到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样干净,一样整洁。2、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不乱扔纸屑和粉笔头,不随地吐痰,不在墙上留下脚印、污迹,在地上少吐一块口香糖,少扔一些果皮,就多了一方洁净的校园。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随着天气逐渐转热,教室一定要注意开窗通风。4、主动捡拾别人丢在地上的垃圾,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共同创建一个美丽的校园。我相信,只要大家能够拾起一片白色,就能装点一寸绿荫,只要大家尽一份自身一点微不足道的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洁净的校园。同学们,让我们的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作出我们庄严的承诺: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今天我们就开始行动!

作文800字(题目: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个人修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为最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树立多学意识 从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开始,语文教师就有义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把语文学好,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学语文,力争多学。 2.激发多读意趣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而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语言学习中有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对获取语言信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有趣的外文小说或感兴趣的专题轻松地扩大词汇量,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锻炼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的能力。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小学阶段就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趣。 高尔基说:“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也体现在教育中。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学期,我们借助省“四项配套工程”的春风,安排学生走进学校图书室借阅当下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能阅读到新配的图书,他们欣喜若狂。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从写作中,我们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感情。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象。只有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得实,学生说话、写话才会感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学、自觉自愿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合理的指导,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外阅读资源,才能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3.提高多写兴味 多写并不是写的作文篇幅长,而是注重用笔写下日常语文学习中的一字一句。从学生开始识字写词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意注意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主动摘抄并背诵积累。 除了积累别人的以外,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写语文”的习惯。我在教一年级的学生时,鼓励他们用对比和联系的学习方法识记生字。在一年级的下学期,借着识字教学,我开始着力培养学生整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能力,要求他们在课外预习时整理出来并组词写在每一课的生字表旁边,每次上课我安排三五分钟反馈他们整理的情况,给予整理较好较多的同学鼓励,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喜欢这样的语文活动,并逐渐养成了习惯。到了二年级,他们学会了查字典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共创美好校园环境        校园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所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个同学的责任。       什么叫习惯呢?所谓的“习惯”是指长期重复地做并逐渐养成的不自觉活动。习惯的力量很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从我做起,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乱扔废物………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恶”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我们的校园变得丑陋、肮脏。我们还要制止其他同学不讲卫生的行为,看到地上有果皮纸屑主动捡起。这些似乎让人不屑一顾的“小善”可以互相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干净整洁。其次是: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自觉地保护教室及其所在班的周围的环境卫生.通过上一周的督促检查.我们发现各班级环境卫生都做得比较好,但要坚持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每天走进班级里,你都会看到桌窗明净,桌凳摆放整齐,地面无纸屑.我想在这样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就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同学们,校园是我们的家,让我们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努力养成不乱扔废纸、粉笔头、;不向楼下扔任何杂物;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同时把班级和清洁区的卫生认认真真做好,并且时时刻刻保持;做到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样干净,一样整洁。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我们的校园就会像花园一样一尘不染,空气清新,令人精神爽朗。       让我们在飘扬的红旗下作出我们庄严的承诺: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学校卫生环境,是学校外表形象之一,是学校对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行为习惯、综合素质高低的具体反映。同学们,每天6:00以后,值日生就在积极认真地打扫卫生,6:30后全校环境卫生就全部扫得很干净了。可是每天饭后,校园的地面上、教学楼的走廊、楼梯上不时会出现垃圾袋、塑料瓶、面纸、竹签、鸡骨头等,有的同学把奶茶扔在教学楼的楼梯上,有的将塑料袋从楼上直接扔下楼。如果我们再细心查看一下我们校园,我们就会发现,田径场、篮球场、花坛里、楼梯道、路边绿化带下面,每天都会出现一些丢弃的垃圾袋和矿泉水瓶子;也有个别同学躲在某个角落里偷偷抽烟;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现象是我们全体同学都不愿意看到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不喜欢日本人,可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结束时,六万人的运动场上硬是没有一张废纸,当时,全世界的报纸都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 这是一个民族素质和自律性高的最好表现。也难怪短短几十年,日本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建成了现在的经济强国。同学们一定也看到过国外的一些公共场所,常用中文警告说: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纸屑,不能乱踩草坪。这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华民族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卫生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讲卫生的习惯、还有待于从人人做起,以扬我国威,树立民族自尊。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文明的使者,你们现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将意味着会有美好的明天,也会改变全民族的卫生习惯。在此,我向全体同学提出以下要求,一、树立文明意识: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拒绝“墙面文化”、“课桌文化”,以自己的文明行为感染他人。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饭盒碗筷,不购买袋装食品;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抹乱画,特别要杜绝从楼上往楼下扔东西的不道德行为。要有随手捡拾地面上废弃物的意识和习惯,共同维护学校环境的整洁;三、在班上要做一名合格的负责的值日生,认真打扫好教室、寝室、清洁区。四、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加强自我防护:同学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要讲究个人卫生,还要人人争当卫生监督员,共同来把学校的卫生抓上去。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卫生习惯。让我们用心付出,收获满园芬芳;让我们认真执行,互相监督,为创建清洁美丽的校园而共同努力,共创文明卫生学校。

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研究论文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一、重视预习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二、乐于预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⑶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进步星”、“坚持星”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还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刺激,刺激。三、学会预习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这一课我们学习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由于学生的差异,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具体是否可以从五个步骤入手:1、看 “看”就是让学生全面地看一遍预习的内容,想一想这一节主要学什么,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记 “记”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学习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读一读,甚至抄一抄,其目的就是记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概念课、推导公式等课尤其重要。3、思 预习,也就是自学,当然要思考,因此,“思”就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开动脑筋,思考:这一节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等新内容能看懂吗?书上“小精灵 ”的问题能回答吗?......4、做 通过上面的学习,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那就要做一下例题,做一下练习题,当然题量不需要很多,点到为止。5、问 我想“问”也是一个主要环节,毕竟是自学,肯定有这样、那样不懂的问题,那就要记下来,在家要主动问,到学校更应该问,养成“不耻下问” 的好习惯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确实要好好引导。四、坚持预习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比较杂,外地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现在学生比较懒,以及家长的不配合、不重视,当然有些家长也确实不会配合,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农村难度更大。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总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虽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有关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推荐: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比如在预习《丰碑》时“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样子十分可怕”,将军真的让人害怕吗?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作者这样比喻想突出什么?学生自己想不出,便可以交到小组上跟同学议一议,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实在理解不透的就拿到课堂上与老师、全体同学交流。我们大力倡导学生敢于向同学、老师乃至书本发起“挑战”。理越辩越明,当学生头脑中的一个个“?”拉成“!”时,我们才确信学生的预习到位了。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废、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通过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可以使老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课前预习,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扩展与延伸,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有效的预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但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虽然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但预习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学生读过的文章也没有留下什么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敷衍了事的坏习惯。这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那么,怎样培植自主预习习惯,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呢?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谈谈对良好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第一,对于课前预习,老师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重要作用,并精心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有不少老师嫌麻烦,不愿在预习上下功夫,加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看到自己尽管不重视预习,不让学生预习,可学生依然取得好成绩,于是就不愿在预习上费力。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特别是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预习。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为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必须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并不断呵护这种兴趣和热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需要循序渐进。可先布置一些难度较小的预习要求,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否则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课前要留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预习展示。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也要多鼓励。最后,要给学生多一些语文预习自主选择的权利,比如:可以变通对学生语文预习的要求,可以改变语文预习的方式,可以添加语文预习的内容,从而让学生保持语文预习的热情,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第三,培养学生善用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也大有裨益。学生预习大都是在家里独自进行的,在预习新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字词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不扫除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而在实际的试验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没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最初在学习查字典的时候,学生们都将字典带在身边,但这部分内容学过之后,就很少使用字典了。由于不习惯使用字典,不少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会把很多字读错,把很多字的声调读错。在作文中也会出现很多别字。而此时如果有查字典的习惯这些问题则会迎刃而解,减少很多。我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把字典带在身边,而且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查字典,依此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第四,同伴互助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也很重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将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商讨、交流预习所得及介绍经验与方法。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些问题个人解决不了,通过小组合作就可以解决。如果小组里有无法解决的疑难,就由小组长提交给老师,这样不仅方便老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第五,对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方法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预习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很多学生习惯于关注文章的情节,文章读过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觉得读第二遍没意思。虽然读过了,文章上却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有些学生虽留了些痕迹,只是应付检查,简单的划一划生字在文中组的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我们不妨把学生的语文预习理解成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语文自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读课文、查资料、记疑点、想问题、做题目,还要做到识记积累、联想想象、分析比较、调动已知,解开未知。有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学生才能顺利完成预习任务,教师的预习要求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也要科学合理,不能太空,也不能太多;不能偏高,也不能偏细。我用10个字概括: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有的课文可以布置更具体的要求,如预习《匆匆》一文,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诗句、名言等。因为有了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的劲头会更足,参与度会更大,探究问题会更深入。要不断发现学生在预习中的亮点,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时间长了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就养成了。第四,在学生预习文本时,教师对于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我们该怎样帮助学生会在预习中提出优质而有效的问题呢?不少学生预习后提不出问题,或者提的问题没有质量。我们告诉学生预习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去体味作品中描述的情感、哲理,唤起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比如,有的同学阅读《一夜的工作》就提出:“周总理,在批阅文件时,为何把作者送来的稿子放在最后?如果一开始就批阅我送来的稿子,‘我’就不必在那里等一夜了?”有些方法其实很简单,比如让学生在预习中不要忘记联系课文的背景、作者来理解。告诉学生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一定的情境、心境之下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解读文章一定离不开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他的经历。因此,有许多的质疑也就要联系这些内容来解答。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幼儿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坏毛病难改,习惯成自然。论文着重分析了幼儿各种不良习惯如:生活、环境、行为、卫生、情感、作息、劳动等一系列习惯的原因,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论文分为七大观点来进行论述,总体而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釆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养成,在幼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现状怎样?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幼儿园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现在幼儿的体魄很健壮,头脑聪明,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存在不少。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不爱惜粮食的;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任性、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意识问题。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一提到培养和教育,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能认多少汉字,能背多少唐诗,会几十以内的加减法;如何培养孩子绘画、舞蹈、乐器等爱好的兴趣;至于幼儿有没有良好的品质、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就很少去注意。更没有花时间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二是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三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专职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在交往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对师幼关系恶化。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主动引导幼儿发展,而不应为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牵制。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思,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的幼儿关系进行反思。其实幼儿教师不仅要教授学前五大类基础的认知,还要对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看护,例如:饮食、睡眠、盥洗、卫生、疾病预防、安全等。相对于读书写算而言,这无疑都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这些生活上不良行为习惯看似小事,但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的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稍有收获。一、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例如,我班上的保育员会每隔两三天会折好一叠厚厚的卫生纸方便幼儿用,而有一段时间,天天要准备一叠纸,我觉得奇怪。无意中被我发现了纸快速用完的秘密,原来是班上一名叫××的小朋友的"杰作",她每次除自己用纸外,还把纸装在口袋和书包里。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上课时我就说:"我们班上的卫生纸宝宝长了翅膀,它会飞走,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书包里,飞走的纸宝宝它找不到家了,那个小朋友会帮助纸宝宝的,把它送回家。"课后我就把小朋友带到户外活动,返回教室时,纸悄然返回。于是我让全班小朋友用掌声庆祝纸宝宝回家,同时也教育全班小朋友分清自己和他人物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带回家。经过这件事,被××小朋友带回家的磁性图钉也在一朵小红花的鼓励下,在老师和小朋友都未注意的时候回到了黑板上。许多幼儿丢失的铅笔、橡皮、玩具、书籍也都物归原主了。

幼儿园环境,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是最适合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结合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他们情绪很不稳定,对新环境的不熟悉,导致哭闹现象非常的严重;暴露出很多生活自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用水杯喝水,不认得自己物品的标记,不喜欢用幼儿园杯子和毛巾,不愿意玩的玩具乱扔或索性损坏它,不愿意耐心等待或轮流分享玩具,不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他们对家人有强烈的依恋,不喜欢与老师交往,怕见生人,不主动与他人打招呼;不满足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咬人、抓人现象时常出现;玩玩具时与同伴争抢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正确的示范,及时的引导。所以建立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保证小班幼儿有一个良好的集体生活环境,让小班幼儿行为习惯有着明显的提高是相当重要的。 根据本班幼儿的现状,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此,在小班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互动环境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结合我们研究的内容,我们在走廊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以吸引家长和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图书区里家长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幼儿礼仪交往方面的书籍。在我们对幼儿将结和孩子们在翻看的过程中对幼儿良好行为和幼儿礼仪幼儿初步的了解。为了幼儿促进幼儿使用礼貌用语我们创设了“礼仪宝宝大PK”栏目,早上来园主动问老师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主题墙上,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活动室内“幼儿园里好习惯”栏目的创设吸引了全体幼儿。我们把幼儿园里孩子们应该遵守的幼儿行为,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看到图片中的自己和同伴非常的兴奋,照片贴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是约束,同时更是激励。不用太多的说教,孩子们就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晨检室里“谁是好宝宝”栏目,有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他们在看看说说中,相互评价画面中人物作法,在此过程中幼儿间也有了相互的评价标准。幼儿有了他们的模仿对象,争当大家喜欢的好宝宝。走廊里我们为家长和幼儿创设了亲子互动的“温馨驿站”,来园和离园时,停一下,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在一起欣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儿歌的内容将随着幼儿的掌握情况不断的更换,家长及时了解我们的活动内容。同时在家长的合作下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区域游戏”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区域游戏是我们对小班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每日区域活动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娃娃家里教师为孩子们投放了布娃娃,小衣服、小梳子、发卡等。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自发的分配角色,相互间学会了分工、合作。为娃娃穿衣服,梳头,在打扮娃娃的过程中,孩子们不自觉地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扎小辨、洗脸等行为。 益智区里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拼图卡片,起初孩子们喜欢自己玩,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在操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完成任务,孩子们之间学会了相互合作、帮助、欣赏。 他们的这种表现,在小班孩子中应该算是非常棒的了。 在区域活动结束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会忘了把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而且幼儿也会到处跑,我们就和幼儿们玩起“宝宝要回家”的游戏,这时小朋友就会像爸爸妈妈们一样照顾他们的玩具。往日吵闹声没了,玩具也放得整整齐齐的,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3、在一日活动中,渗透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午睡前有些幼儿急于上床而把拖下的鞋子乱扔一地。起床以后又有个别幼儿会为了寻找自己的鞋子而把大家的鞋子翻乱。每次看到此情景,老师们都会抱怨小朋友们为什么不摆好鞋子在上床,可是无济于事,并没有好转。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悄悄地把孩子们脱鞋的情景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下午教育活动时间,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上了电视(我把录像连接在了电脑上),小朋友看得特别的投入,“看,赵子浩的鞋子没摆就上床了。”“老师,我摆鞋子了,我还帮小朋友摆了呢!”“老师,我们的鞋子好乱呀!太难看了。”孩子们看到他们鞋子的狼狈样一个个发表了他们的感慨,七嘴八舌的相互争论。画面中的“小捣蛋鬼们”小脸都羞得通红。我没有过多地发表意见,只是肯定了孩子们的发现。“下一次睡觉前我还会给小朋友们录像,看一看谁能把鞋子摆好。”孩子们听了,立即个个表态以后一定摆好鞋子。还真见效,现在孩子们都能自觉地把鞋子摆放在规定的位置。同样,我们把孩子们很多的行为如:吃饭、做操、排队、上课等情景片断用录相或照片的形式进行纪录,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活动完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4、以游戏为主导,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小朋友们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所以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手段之一。我们把幼儿日常的喝水、穿衣当成游戏,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当有的孩子在喝水时偷懒,我会变成小小魔法师,摸摸他们的小肚子,这招非常的奏效,有的小朋友真的相信老师会魔法。一摸肚子就知道小朋友有没有喝水(其实我是在他们喝水时留心观察他们的喝水情况)。哪些偷懒的小朋友会自觉地去补水。如玩“小手、小口动一动”的游戏,幼儿们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小朋友可喜欢啦!大家都一边扭着屁股一边念:“先湿水后搓皂,搓手心,搓手背,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就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就连平时最不喜欢洗手的小朋友也都认真地洗起来,幼儿不但能把手洗干净,也玩得很开心。 孩子们在生活习惯和礼仪方面幼儿明显的进步,但是部分幼儿出现了反复性,我们的研究还需继续,孩子们的行为还需继续练习。因为各种原因,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还很少。我们的研究往往还停留在针对集体和幼儿的层面上,所以,在以后的课题实施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途径,让家长更加了解我们的课题内容,实施方法等,使家长更能够配合我们的研究,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地成长。 幼儿是未来地球的主人,从小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习惯的教育很有必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教育,能使幼儿逐步养成幼儿自觉的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幼儿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坏毛病难改,习惯成自然。论文着重分析了幼儿各种不良习惯如:生活、环境、行为、卫生、情感、作息、劳动等一系列习惯的原因,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论文分为七大观点来进行论述,总体而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釆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养成,在幼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现状怎样?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幼儿园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现在幼儿的体魄很健壮,头脑聪明,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存在不少。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不爱惜粮食的;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任性、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意识问题。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一提到培养和教育,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能认多少汉字,能背多少唐诗,会几十以内的加减法;如何培养孩子绘画、舞蹈、乐器等爱好的兴趣;至于幼儿有没有良好的品质、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就很少去注意。更没有花时间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二是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三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专职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在交往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对师幼关系恶化。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主动引导幼儿发展,而不应为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牵制。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思,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的幼儿关系进行反思。其实幼儿教师不仅要教授学前五大类基础的认知,还要对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看护,例如:饮食、睡眠、盥洗、卫生、疾病预防、安全等。相对于读书写算而言,这无疑都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这些生活上不良行为习惯看似小事,但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的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稍有收获。一、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例如,我班上的保育员会每隔两三天会折好一叠厚厚的卫生纸方便幼儿用,而有一段时间,天天要准备一叠纸,我觉得奇怪。无意中被我发现了纸快速用完的秘密,原来是班上一名叫××的小朋友的"杰作",她每次除自己用纸外,还把纸装在口袋和书包里。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上课时我就说:"我们班上的卫生纸宝宝长了翅膀,它会飞走,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书包里,飞走的纸宝宝它找不到家了,那个小朋友会帮助纸宝宝的,把它送回家。"课后我就把小朋友带到户外活动,返回教室时,纸悄然返回。于是我让全班小朋友用掌声庆祝纸宝宝回家,同时也教育全班小朋友分清自己和他人物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带回家。经过这件事,被××小朋友带回家的磁性图钉也在一朵小红花的鼓励下,在老师和小朋友都未注意的时候回到了黑板上。许多幼儿丢失的铅笔、橡皮、玩具、书籍也都物归原主了。

网上应该是可以检索到好多这样的论文吧~你看下(教育进展 )、(创新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等等这样的期刊参考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对你写论文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幼儿园环境,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是最适合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结合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他们情绪很不稳定,对新环境的不熟悉,导致哭闹现象非常的严重;暴露出很多生活自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用水杯喝水,不认得自己物品的标记,不喜欢用幼儿园杯子和毛巾,不愿意玩的玩具乱扔或索性损坏它,不愿意耐心等待或轮流分享玩具,不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他们对家人有强烈的依恋,不喜欢与老师交往,怕见生人,不主动与他人打招呼;不满足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咬人、抓人现象时常出现;玩玩具时与同伴争抢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正确的示范,及时的引导。所以建立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保证小班幼儿有一个良好的集体生活环境,让小班幼儿行为习惯有着明显的提高是相当重要的。 根据本班幼儿的现状,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此,在小班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互动环境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结合我们研究的内容,我们在走廊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以吸引家长和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图书区里家长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幼儿礼仪交往方面的书籍。在我们对幼儿将结和孩子们在翻看的过程中对幼儿良好行为和幼儿礼仪幼儿初步的了解。为了幼儿促进幼儿使用礼貌用语我们创设了“礼仪宝宝大PK”栏目,早上来园主动问老师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主题墙上,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活动室内“幼儿园里好习惯”栏目的创设吸引了全体幼儿。我们把幼儿园里孩子们应该遵守的幼儿行为,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看到图片中的自己和同伴非常的兴奋,照片贴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是约束,同时更是激励。不用太多的说教,孩子们就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晨检室里“谁是好宝宝”栏目,有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他们在看看说说中,相互评价画面中人物作法,在此过程中幼儿间也有了相互的评价标准。幼儿有了他们的模仿对象,争当大家喜欢的好宝宝。走廊里我们为家长和幼儿创设了亲子互动的“温馨驿站”,来园和离园时,停一下,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在一起欣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儿歌的内容将随着幼儿的掌握情况不断的更换,家长及时了解我们的活动内容。同时在家长的合作下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区域游戏”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区域游戏是我们对小班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每日区域活动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娃娃家里教师为孩子们投放了布娃娃,小衣服、小梳子、发卡等。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自发的分配角色,相互间学会了分工、合作。为娃娃穿衣服,梳头,在打扮娃娃的过程中,孩子们不自觉地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扎小辨、洗脸等行为。 益智区里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拼图卡片,起初孩子们喜欢自己玩,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在操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完成任务,孩子们之间学会了相互合作、帮助、欣赏。 他们的这种表现,在小班孩子中应该算是非常棒的了。 在区域活动结束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会忘了把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而且幼儿也会到处跑,我们就和幼儿们玩起“宝宝要回家”的游戏,这时小朋友就会像爸爸妈妈们一样照顾他们的玩具。往日吵闹声没了,玩具也放得整整齐齐的,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3、在一日活动中,渗透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午睡前有些幼儿急于上床而把拖下的鞋子乱扔一地。起床以后又有个别幼儿会为了寻找自己的鞋子而把大家的鞋子翻乱。每次看到此情景,老师们都会抱怨小朋友们为什么不摆好鞋子在上床,可是无济于事,并没有好转。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悄悄地把孩子们脱鞋的情景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下午教育活动时间,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上了电视(我把录像连接在了电脑上),小朋友看得特别的投入,“看,赵子浩的鞋子没摆就上床了。”“老师,我摆鞋子了,我还帮小朋友摆了呢!”“老师,我们的鞋子好乱呀!太难看了。”孩子们看到他们鞋子的狼狈样一个个发表了他们的感慨,七嘴八舌的相互争论。画面中的“小捣蛋鬼们”小脸都羞得通红。我没有过多地发表意见,只是肯定了孩子们的发现。“下一次睡觉前我还会给小朋友们录像,看一看谁能把鞋子摆好。”孩子们听了,立即个个表态以后一定摆好鞋子。还真见效,现在孩子们都能自觉地把鞋子摆放在规定的位置。同样,我们把孩子们很多的行为如:吃饭、做操、排队、上课等情景片断用录相或照片的形式进行纪录,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活动完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4、以游戏为主导,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小朋友们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所以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手段之一。我们把幼儿日常的喝水、穿衣当成游戏,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当有的孩子在喝水时偷懒,我会变成小小魔法师,摸摸他们的小肚子,这招非常的奏效,有的小朋友真的相信老师会魔法。一摸肚子就知道小朋友有没有喝水(其实我是在他们喝水时留心观察他们的喝水情况)。哪些偷懒的小朋友会自觉地去补水。如玩“小手、小口动一动”的游戏,幼儿们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小朋友可喜欢啦!大家都一边扭着屁股一边念:“先湿水后搓皂,搓手心,搓手背,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就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就连平时最不喜欢洗手的小朋友也都认真地洗起来,幼儿不但能把手洗干净,也玩得很开心。 孩子们在生活习惯和礼仪方面幼儿明显的进步,但是部分幼儿出现了反复性,我们的研究还需继续,孩子们的行为还需继续练习。因为各种原因,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还很少。我们的研究往往还停留在针对集体和幼儿的层面上,所以,在以后的课题实施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途径,让家长更加了解我们的课题内容,实施方法等,使家长更能够配合我们的研究,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地成长。 幼儿是未来地球的主人,从小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习惯的教育很有必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教育,能使幼儿逐步养成幼儿自觉的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研究论文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留守儿童,很好写

【摘 要】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关键词】幼儿课堂 良好生活习惯 培养技巧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一、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根据幼儿的生活特点安排幼儿一天的生活,即是对幼儿主要的生活内容,如吃、睡、活动等时间和顺序给以合理的安排与划分,重复多次,大脑皮层在时间刺激的影响下,就能使幼儿形成按时饮食、按时游戏、按时睡眠的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系列的良好条件反射。由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使幼儿能更快更好地熟悉和适应生活环境,由于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脑神经细胞可以付出最经济的活动而收到最大效果。所以,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幼儿良好身心健康发育的基础,而且生活制度是教师做好工作的条件。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首先,我们教育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的一些习惯表现在孩子身上,当然,这些习惯既有良好的,也有不良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给孩子正确的榜样示范。教师在年幼的幼儿眼里往往胜过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老是随着教师的样子行事,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三、结合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集体教学活动中,可开展一些研讨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会自理、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如小班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欠佳,在日常活动中有些幼儿不注意卫生,经常爬地上,小手到处乱摸弄得很脏。针对这种情况,可选择了幼儿易懂的活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班幼儿在自理、技能方面的习惯有所形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独断,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为主,可开展争做文明的小朋友活动,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较好地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习惯;大班幼儿在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主动帮助别人的这些习惯还不是很明显。可组织社会活动多去观察,较好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游戏,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事,因此我们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四、利用游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除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外,还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活动区游戏时,孩子们不爱护玩具和游戏材料,经常把玩具和游戏材料扔满地,游戏结束后,又不收拾。针对这一情况,可在游戏前告诉幼儿,玩具宝宝们和我们是好朋友,它们害怕摔坏身体,我们小朋友们要保护它们、爱护它们,千万别把它们扔在地上,好吗?游戏后提醒幼儿:玩具宝宝们要回家了,请小朋友们把它们送回去吧!这样孩子们及时把玩具、活动材料摆放整齐了。五、结合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如果幼儿成长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对每一项要求,我们都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让幼儿看得懂,学得会,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幼儿具有成就感。六、教育孩子不要偏食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体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反应等,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和心理的因素,比如,某些家长自身的偏食影响,某种食物过多连续吃形成厌恶反应,或家长限制孩子吃某种食物而造成孩子的不愉快体验并予以拒绝等。(范文网 )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到。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注意不要用欺蒙哄或强制性方法让孩子吃某种食物,这是会加深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反感,不如暂时放一马,停一餐,待他肚子饿了,情绪愉快了,再引导他进食。七、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教师应树立幼儿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大教育观。对幼儿来说,家庭影响尤其为大。很多幼儿在学校里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回到家庭中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样子。有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对于这么大的孩子究竟应有什么要求,在家里听之任之,也有一部分家长想要求孩子却苦苦无法。因此,我们不但在学校里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还应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论文

未来社会是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人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作为文明人的素质之一。有人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是啊!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气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性造就习惯,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的确太重要了。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调查显示,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普遍较差,因此,我们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也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所以,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一)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体、智、德、美的前面发展。要想让幼 儿体、智、德、美得到全面发展,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因为只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才能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智育、德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养成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明确学习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学会用脑卫生。读书写字、算题是学习、听音乐、故事、摆动手积木来、画画、接天、剪贴,做游戏、唱歌、对话,都是学习的好方式,通过耳听、眼看、动手、动脑、动口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让幼儿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兴趣和初步的技能,即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又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由于体育活动的特殊性,使的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习惯常常被忽视。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都在户外进行,幼儿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十分高涨,游戏时往往处于兴奋状态,全身心投入在游戏情节中.这样一来,幼儿就不顾那么多的常规要求和卫生习惯,在活动过程中,很可能通过不干净的玩具、手、衣服传播大量的细菌,使幼儿易感染疾病,从而对幼儿的身体造成危害.所以,我们应重视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其实,不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体育活动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自始至终都在贯穿着美的行为、美的教育。因此说,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二)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成为幼儿一生的财富。习惯犹如人生无形的同行者,始终贯穿于人的生活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人在幼儿期可塑性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纠正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当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表明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至关重要。可以说:“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三)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简单的说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喝水之前要用水冲一下杯内。衣服要一天一换,不吃坏的,变质的东西,勤洗脸、勤洗手与此同时,即养成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促进了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形成。(四)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1.目前幼儿的手口足病在许多大城市又开始发生,这种疾病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以通过唾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玩具、床上用品等引起间接传播,患者的飞沫,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能造成传染。由于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患者主要为学前儿童,市疾控专家建议,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家长尽量不要带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导致抵抗力降低。这样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2.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肠道疾病肠道疾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具体传播方法有,通过水传播、通过食物传播、通过人体的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病人的衣物、文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传播。根据专家介绍,冬季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主要有流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麻疹、呼吸道合抱病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等等,因起这些传染病的已知病原有2000多种,其中多数没有没有针对性的疫苗,有些传染病鉴别起来也不容易,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动预防。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方法(一)在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日常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讲故事,儿歌等形式,让幼儿了解有关卫生常识。如:故事《小猪变干净了》,老师先让幼儿听故事,通过故事知道小猪因不爱洗澡,小动物们都不愿意和它做朋友,并引导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猪,当小朋友想出帮助小猪的办法后,老师及时地教育幼儿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做个人见人爱的讲卫生的好孩子。另外,在教幼儿洗手的方法时,老师教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湿湿手,擦肥皂;搓手心,搓手背;冲冲水,洗干净;捧捧水,冲龙头;甩甩手,擦擦干!”这样,幼儿洗手的兴趣大,就会很快养成洗手的习惯,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还有,幼儿在午睡前,老师教幼儿将脱下的衣服叠放整齐,以养成良好的折叠衣服的自理能力。总之,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时刻不忘教育幼儿,把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贯穿在整个教学当中,促使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2.教育教学活动在幼儿园里,最频繁的莫过于同伴的交往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到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幼儿之中,利用同伴的相互影响,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班内选出了做的最好的小朋友当值日生,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奖励,如亲亲小脸蛋、或戴小红花、贴五角星等,让更多的有进步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样在全班幼儿当中创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幼儿生活卫生能力的提高。3.环境创设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幼儿真切感受到这种环境对他(她)们的影响,在潜意识里对自己过去的不良意识与行为逐渐产生厌恶感,并能对他人的不良行为产生排斥。而对一些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切不可将他(她)们作为“典型”来进行“刺激教育”,要循循善诱,要在培养他(她)们集体荣誉感的同时,让他(她)们乐于接受大家的帮助,在集体的合作带动下,改变这些幼儿原先的不良行为习惯。(二)要树立榜样幼儿的模仿力及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为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孩子做到的或目前孩子还不能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努力做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形成了好的习惯。另外,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因此,我们老师应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促使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三)家园共育,更有效的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只靠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孩子喜欢模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直接示范。所以说,父母应是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榜样。但是,家庭教育虽然对幼儿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在其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里又是另一种要求,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较差,需要不断的督促、提醒和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得到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行动。这样很难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的父母在培养幼儿习惯时,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这会使幼儿在思想上造成混乱而无所适从。所以,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如:“刷牙”,如果家长有时候要求,有时候又不要求,孩子可能就存在侥幸心理;这次不刷,也许妈妈没有发现。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中途不要停。当然,开始时,孩子可能时常会忘记,家长应及时提醒。因此,针对现代家庭对幼儿溺爱过度的特点,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开家长会,亲子园活动,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这些不良行为的弊端,提出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正确做法。综上所述,相信大家对培养幼儿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和培养幼儿卫生习惯的方法有所了解,希望在今后的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或其他环境教育中,都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让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在好的行为习惯下,做出更辉煌的成绩,希望祖国明天更美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