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关于柳青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2024-07-03 15:54:19

关于柳青论文范文资料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创业史的内容概括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七侠指: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惠、东方侠黑妖狐智化、小侠艾虎、陕西侠白面判官柳青(以上根据单田芳评书);另一个版本没有柳青,而是他师弟小诸葛沈中元(这个是根据小说)。 三侠是指南侠、北侠、双侠。 大五义是指陷空岛五鼠兄弟:钻天鼠卢芳,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 小五义指七侠五义的后人结拜五兄弟:白玉堂之侄玉面专诸白芸生、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卢芳之子粉子都卢珍、北侠义子兼东方侠智化徒弟小侠艾虎

柳青的《创业史》并未完结。1952年,作家柳青从北京来到西安市长安县王曲公社皇甫村,扎根基层14年,创作《创业史》。他汲取身边村民的故事,记录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进步和变化。因为身体原因,柳青只完成了小说前两部便于1978年病逝。扩展资料:柳青不仅是“十七年”(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一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家,而且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不仅对陕西文学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柳青《创业史》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既是现实主义的典范,又充满着理想的光辉。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观察与描摹生活,但又不拘泥于现实,而是将对过去、将来的理解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之中,让我们在当前现实的脉动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未来的趋向。柳青扎根长安县皇甫村14年,参与土改与合作化,他的着眼点虽然只是蛤蟆滩上几户农民的生活及其变化,但他参与的是数千年中国历史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农民改变自身命运、重塑新的形象的历史性时刻。他所深入的生活,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活,也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核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最真切的变化和最深层的奥秘。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皇甫村的新“创业史”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柳青精神: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关于忆柳青论文范文资料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 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 《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 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 《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 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 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 《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1916年生,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佳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葭县(今佳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学生运动再度高涨,柳青积极参加。12月底,经董学源介绍,与延安来的李一氓、冯文斌相识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李一氓领导的陕西省委临时宣传委员会工作,任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西安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在《学生呼声》刊物上,发表了《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短篇小说《待车》。1937年,柳青高中毕业,担负《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负责西安青年文协党团工作。当时,“九·一八”事变已发生6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祖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柳青利用报刊鼓动人民奋起抗日。是年,平津失守,北京师大、北大和天津北洋工学院部分师生流亡到西安,办起西北临时大学,两月后,柳青考入该校俄文选修班,一边学习俄文,一边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因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学校于1938年4月迁陕南城固,柳青未去,跟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1938年5月至1939年7月,柳青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任“海燕”诗歌社秘书,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做机关党的工作。翻译西班牙小说《此路不通》后,与刘祖春等人赴晋西北前线采访,先后发表了不少通讯报道。1939年春,回延安随民众剧团去陕甘宁边区9个县体验生活。6月回到延安,写了两篇小说。8月再度上前线,到晋西南115师独立支队2团1营、129师386旅771团任文化教员。1940年10月回延安,在抗联全工作,先后写出《误会》、《牺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三垧地的买主》等10多篇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后来,他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地雷》中。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柳青暂时放弃写作,参加了整风运动。1943年2月,组织派他到米脂县民丰区吕家检乡任文书,他经常深入农村,发展共产党员,领导群众开始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繁重的工作,艰苦的农村生活,使他病了一场。在紧张的春夏秋冬里,他读完5本《斯大林选集》。工作实践,学习中的启发,使他原来不愿到农村工作的思想感情,起了根本性的转变。柳青在这个乡一直工作3年,收集了不少资料。1945年3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他的《米脂民丰区三乡领导变工队的经验——三乡班干部一揽子会上的总结》。他的长篇小说《种谷记》手稿,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945年10月,柳青带着《种谷记》手稿,随军奔赴东北,开辟解放区。1946年2月,柳青到达大连,负责接收整顿大众书店和印刷厂,开始修改《种谷记》。1947年7月,东北光华书店印行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这部作品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率先问世的一部成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10月正式出版,先后印刷7次,发行70万册。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西北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于1947年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柳青想回陕北,体验战争生活,后因战事、交通阻塞被留在冀东参加土地改革半年。1948年10月回到陕北,解放战争已进入大反攻阶段,他深入到米脂县,以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店支前为题材,用8个多月的时间,广泛征集了《铜墙铁壁》长篇小说的素材。1949年于秦皇岛写完这部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于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发行百万余册。之后,柳青参加《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任编委和文艺副刊主编,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后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1952年8月,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调查研究,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1953年3月,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保留常委职务,开始定居皇甫村,住在一个破庙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1963年到1964年,柳青两次参加长安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冒着风险,和打击一大片的极左思潮进行斗争,保护了一批农村干部,深得人心。在长安县,他还写出《我们这里已是早晨》、《灯塔,照耀着我们吧!》、《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王家父子》、《邻居琐事》等散文。还写了《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耕畜饲养三字经》、《美学笔记》、《狠透铁》等作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柳青被打成“反动权威”、“黑作家”、“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失去自由,身心受到摧残。之后,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派人在长安调查一个月之久,写出《柳青在长安的十五年》的长篇报告,肯定他历史清白、工作正派,作品经得起历史考验。1967年9月,“四人帮”的黑爪牙,到处宣传抗战时期柳青在四川搞过特务活动,说他是“特嫌”、文化大革命的幕后“黑手”,再次把他关进“牛棚”,折磨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的家被捣毁,伴侣马崴被迫害致死,但他始终立场坚定,不动摇,不妥协,坚持真理,坚决抵制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但他的病势日重,身体渐衰。1972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柳青病危,批示中央卫生部予以妥善安排,并嘱咐陕西省主要负责人对柳青予以照顾。同年国庆节,周总理又让《人民日报》记者捎话给柳青,希望他搞好身体,写完四部《创业史》。柳青受到巨大鼓舞,再次精心修改了《铜墙铁壁》和《创业史》。1978年,于陕西省出版局、省委召开的文艺创作会和《延河》编辑部小说创作座谈会上,发表了《生活是创作的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美学思想。1978年5月,柳青到北京治病,他想利用医院的现代化条件,支撑身体,争取时间,改完《创业史》第二部。但因体质太差,病情严重,于6月13日下午5时,不幸逝世,终年62岁。柳青的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和长安皇甫村神禾原墓地。北京和西安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陕西省委、省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追悼大会。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年4月号),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关于柳青长安岁月论文范文资料

柳青的《创业史》并未完结。1952年,作家柳青从北京来到西安市长安县王曲公社皇甫村,扎根基层14年,创作《创业史》。他汲取身边村民的故事,记录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进步和变化。因为身体原因,柳青只完成了小说前两部便于1978年病逝。扩展资料:柳青不仅是“十七年”(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一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家,而且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不仅对陕西文学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柳青《创业史》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既是现实主义的典范,又充满着理想的光辉。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观察与描摹生活,但又不拘泥于现实,而是将对过去、将来的理解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之中,让我们在当前现实的脉动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未来的趋向。柳青扎根长安县皇甫村14年,参与土改与合作化,他的着眼点虽然只是蛤蟆滩上几户农民的生活及其变化,但他参与的是数千年中国历史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农民改变自身命运、重塑新的形象的历史性时刻。他所深入的生活,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活,也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核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最真切的变化和最深层的奥秘。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皇甫村的新“创业史”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柳青精神: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创业史的内容概括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 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 《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 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 《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 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 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 《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

关于柳青向前一步论文范文资料

柳青的结构是:柳(左右结构)青(上下结构)。柳青的结构是:柳(左右结构)青(上下结构)拼音是:liǔqīng注音是:ㄌ一ㄡˇㄑ一ㄥ。柳青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柳青LiǔQīng。(1)(1916—1978)陕西省吴堡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创业史》、《铜墙铁壁》等。二、引证解释⒈“娘”的歇后语。因曲牌有《柳青娘》,故云。指鸨母。引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也难奈何俺那六臂哪吒般狠柳青。”元王仲元《普天乐·春日多雨》曲:“柳青严,_家_,情传眼角,恨寄眉尖。”三、国语词典称面色阴冷的鸨母。因曲牌有柳青娘,故以柳青为娘的歇后语。词语翻译英语LiuQing(1916-1978)_,writer四、网络解释柳青(滴滴出行总裁)柳青,1978年出生于北京,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随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现任滴滴出行总裁。2002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入职高盛亚洲。2008年晋升为高盛亚洲区执行董事,凭借努力,逐步晋升为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2014年7月,柳青加盟滴滴出任首席运营官,2015年2月升任滴滴总裁。加入滴滴以来,柳青协助CEO程维将滴滴从单一的出租车叫车信息平台打造成包含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租车、企业版等多条业务线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并确立了滴滴出行的行业领先地位。同时,柳青还主导了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案、苹果10亿美元投资以及收购Uber中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震动业界。2017年9月,滴滴柳青再次入选《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滴滴的全球化发展和内部的多元文化也得到《财富》特别关注。关于柳青的诗词《抗战百咏·杨柳枝头杨柳青》《竹枝词·杨柳青青杨柳黄》《咏柳·烟柳青青叶已齐》关于柳青的诗句杨柳青青青几许关柳青青愁未央杨柳青青欲哺乌关于柳青的成语柳街花巷桃夭柳媚柳啼花怨眠花卧柳分花拂柳花明柳暗柳暗花明桃蹊柳陌眠花宿柳关于柳青的词语柳啼花怨眠花宿柳柳暗花明桃蹊柳陌桃夭柳媚青白眼分花拂柳败柳残花眠花卧柳柳街花巷关于柳青的造句1、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2、柳青云虽通风水星象,但漫无目的,又人地生疏,也只得逢路就行。3、大暑三伏天,湿热不一般,虽是酷热难耐时,也有夏趣可入诗,春有杨柳青,夏可赏芙蓉,秋有虫低吟,暑夏有蝉鸣,冬有雪片片,夏季可游泳,享受夏之趣,大暑也轻松。4、且俟到三岔道验过贾刁氏的尸身,然后拜会柳青,细究情由,再作区处便是。5、蝉,这小东西,眼珠鼓凸,在杨柳青青的中国风中,羽翼透明。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柳青的详细信息

1.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2. 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要勤勤恳恳搞一辈了,不要见异思迁。 3.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而不是认真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的手法,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手法。 4. 人这一辈子是短暂的,所以要让自己健康着、开心着、幸福着,偶尔要醉着 5.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6. 任何从个人主义出发,从名利思想出发的文艺工作者,很难搞出像样的创作。 7. 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8. 技巧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地认为,技巧是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是现代人的书。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的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所以叫做创作。 9. 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10. 人生就是这样,牵挂着、烦恼着、自由着、限制着;走出一段路程,回头一望,却也生动着、美丽着;有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着你喜欢的事和需要你做的事,有着牵挂你的人和你牵挂着的人。 11.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关于柳青的名言 1、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2、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要勤勤恳恳搞一辈了,不要见异思迁。 3、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而不是认真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的手法,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手法。 4、人这一辈子是短暂的,所以要让自己健康着、开心着、幸福着,偶尔要醉着… 5、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6、任何从个人主义出发,从名利思想出发的文艺工作者,很难搞出像样的创作。 7、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8、技巧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地认为,技巧是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是现代人的书。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的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所以叫做创作。 9、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10、人生就是这样,牵挂着、烦恼着、自由着、限制着;走出一段路程,回头一望,却也生动着、美丽着;有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着你喜欢的事和需要你做的事,有着牵挂你的人和你牵挂着的人。 11、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12、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柳青的名言名句集锦 1、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2、技巧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地认为,技巧是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是现代人的书。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的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所以叫做创作。 3、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4、人生就是这样,牵挂着、烦恼着、自由着、限制着;走出一段路程,回头一望,却也生动着、美丽着;有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着你喜欢的事和需要你做的事,有着牵挂你的人和你牵挂着的人。 5、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6、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 7、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8、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要勤勤恳恳搞一辈了,不要见异思迁。 9、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而不是认真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的手法,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手法。 10、人这一辈子是短暂的,所以要让自己健康着、开心着、幸福着,偶尔要醉着… 11、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12、任何从个人主义出发,从名利思想出发的文艺工作者,很难搞出像样的创作。教育名言语句 1、我认为,我们的智育,也应该走出分数的误区,把追求的重点从高分转移到创造力上来。 2、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3、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4、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 5、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6、在我们的德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感人的榜样去教育学生。 7、教育资源只要你用心,就会有。 8、许多德育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 9、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10、我理想的网络是教育家的摇篮。在这儿,智慧在研讨中充盈,理想在争论中升华。关注教育,关爱你周围的每位师生,捧一颗真心来交流,带满腔热情再努力。 11、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12、教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使学生真正的成了学习的主人。 13、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 14、教育我的至爱! 15、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16、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 17、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18、教育是一种感动。 19、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20、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创业者,而是培养守业者,就业者。 21、近年来,有些地方进行所谓学生"智商"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测评"、"计算"、"统计"、"分析"等等方式"研究"出学生的"智商",然后将这个"科研"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甚至家长。这样的"科研"不仅是典型的"伪科学",而且是极为有害的"反教育",因为它向教育者"科学"地宣布:某某学生智商低。 22、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3、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 24、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25、学会给予比学会摄取更加困难。 26、写日记是道德的长跑。写日记实际上是超我与本我的对话,是超我对本我的监督。 27、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抵制诱惑的能力成正比。 28、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某种吹拉弹唱的技能,而是要给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 29、创建学习社区,净化网络文化,凝聚教育才俊,提升教育品质,最大限度地运用好网络这个利器,这是我们的梦想。 30、享受教育: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 31、应该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学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什么?" 32、每个小学生必须读完100本书,才允许毕业。 33、学生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 34、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 35、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差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 36、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37、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38、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着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 39、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40、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 41、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一致,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42、只有不断的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作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 43、面对互联网,教师应该是"引导者"。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要首先熟悉并运用互联网技术。 44、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德性问题,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 45、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46、儿童天生喜欢成功,反复成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追求成功。 47、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 48、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中,他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挥,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49、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50、我们做教育的要上天入地,新教育实验就是入地。我们要做真实验,不做假实验;要做活实验,不做死实验。一线的师生是"新教育"的创造 51、要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有10次以上在大庭广众之众之下大声演讲的经历。 52、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的生命体验,使之不被种种时尚话语所污染、扭曲、过滤,构成自己的独立位置、独立话语系统,并一次与其他话语系统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构教师的使命之一是学会欣赏。 53、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 54、智育要追求高质量,其中包括理想的考试成绩,但智育的成果绝不仅仅是分数,而是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求知欲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等等。 55、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56、体现民主、平等、公平原则的智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 57、没有最佳,只有最特,最特就是最佳。 58、人是不会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 59、我欣赏这样的境界:心中有太阳,脸上有笑容,嘴里有歌声。 60、大家一起来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尊重别人的话语权,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无声的你我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61、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 62、建筑人格长城。 63、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64、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65、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66、对于学生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 67、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68、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所谓"教育思想的领导",按我的理解,主要就是引导、支持、鼓励、组织全校教师搞教育科研。 69、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 70、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71、科研应该真正打动教师的心灵! 72、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你的阅读史。 73、于是,学校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 74、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在孩子与老师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75、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忠实于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 76、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77、学生在学校生涯的"失败体验",已经彻底摧毁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被"分数"打倒的同时,他们也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 78、毫无疑问,比起几个抽象的分数,成长记录袋才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以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我热切盼望我们中国也能有这样真正科学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智育评价方式。 79、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80、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 81、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82、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 83、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84、我们的教育错把起点当终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18岁的某一天,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讲,那只是人生的真正开始。成互补与相互提升。 85、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86、把考试作为人生的目标,把考进理想大学作为目标的终结而不是真正的起点,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 87、科研应该真正打动教师的心灵! 88、特色就是卓越,体罚近乎无能。 89、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 90、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91、所谓"教给方法"仍然不能是空洞而孤立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 92、年轻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复,每一天都是在拥抱新的太阳。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精力在教学上,花在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上。 93、真正的教育家应当首先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关注是他们生命的一种自然延伸与提升,其中蕴含着最鲜活的生命形态,充满着本色的活力与生机。 94、第一线的老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95、我们的老师写了日记后,对孩子的表情都不一样了。 96、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97、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 98、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是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匆匆名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99、大自然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头活水。许巍名言语句 1. 其实人越静的时候,智慧才会提升等更多。人最难就是安静下来,我是这么多年体会下来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定力。如果你的心一直安定下来,一直平静的话,那创作可能又是另一个境界,当然这个我还没能达到。 2. 人随遇而安,碰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大喜大悲,放松、自然地随遇而安,不要太焦虑,不要太强求,什么事都不要强求。从这我感觉到这么多年我对很多事情都太执着,太强求了,反而是有问题的。 3.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 4. 听音乐时间长的人,人是有灵性的,你听了好多好音乐为什么你被心灵触动呢,因为特别美好的东西会把你的美好打开,好的音乐它一定会把你内心最深处那个最光明最灿烂,甚至是无限宽广的世界被打开了的那一瞬间! 5. 保持少年的心态,不想年龄的问题,别老去回忆过去,过去就是过去了,人还是要向前看。不能总是和过去割舍不开,就像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是纯粹活在当下,很快乐,不回顾昨天,对明天也没有忧虑。 6. 谁画出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遇,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 7. 谁画出这天地,有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烂多彩;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在漫长的路上。 8. 人一辈子也就那么几十年,非常短暂,不如让自己从容一点。我总觉得人生就像一次旅行,生活每天都是风景,我喜欢顺其自然。 9. 我觉得这么多年,我能够走下去,是我自己保持一个学生的状态,录专辑完了当成放假,一直是这样,这辈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会觉得自己进入成人世界了。我觉得还是保持学生的心态挺好。 10. 爱情像鲜花它总不开放,欲望像野草一样疯狂地生长。爱情的名言语句 一爱一情的名言语句 1、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 2、只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变会变成错误。--列宁 3、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卢梭 4、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5、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歌德 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经典语录 7、一爱一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 8、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歌德 9、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10、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 11、一爱一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 12、关于一爱一情,人们有许多定义:一爱一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一阳一。 13、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14、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 15、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泰戈尔 16、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积极肯干。 17、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 18、一爱一情只在深刻的、神秘的直观世界中才能产生,才能存在。生儿育女不是一爱一情本身的事。 19、一爱一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20、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柳青名言语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生日名言名 专题。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 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 《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 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 《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 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 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 《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

关于青涩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青春的高中议论文800字5篇

青春,是人生的花朵;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时代的精神;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青春的高中议论文800字,欢迎大家查阅。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拥有青春的日子是书中最绚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拥有青春的日子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旅行,那么拥有青春的日子能看见旅途中最美丽的风景!

既然拥有青春的日子那么美好,那么在人生中我们能拥有多少这样的日子呢?我能肯定地告诉你:“一生!”其实青春不是粉面桃腮和朱唇红颜,而是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想象,青春不是短暂的岁月和鲜红的色彩,而是一种永远充实、开放、活跃、蓬勃向上的心态;青春是不断挑战的过程,青春不言败的精神!青春·心态

青春不是人生中短暂的一抹鲜红,而是那蓬勃向上的心态!有人简单地以为失去青春,就是因为眼角有了鱼尾纹,以为青春就是那些可以自由活动关节的日子。不!青春不是一段时期,她是一种永远陪伴着我们的心态!只要我们拥有这种永远充实、开放、活跃和蓬勃向上的心态,我们就永远拥有青春!我们身体内不断沸腾的滚滚热血就永远不会老,我们就能永远看见人生中绚丽的彩页、精彩的一幕和美丽的风景!青春·意志与想象

也许正是人生中无数的坎坷、艰辛与美好,磨炼出我们坚定的意志,放飞了我们的想象!而青春也正代表这种坚定、顽强、无畏的意志和想象!我们曾经受过的伤,忍过的痛,都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想象!我们放飞我们的梦和五彩缤纷的想象力。我们用想象和意志编织着彩色的青春!青春·精神

青春无畏!青春不言败!人生是不断挑战的过程,我们不能屈服于一次的失败,因为只要我们爬起来了,我们吸取经验了,下一次,就是成功!青春是无畏的 ,是不言败的精神!只要我们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便永远拥有青春,又有什么可以使我们服输呢?

我们可以拥有青春,只要拥有那种心态、意志、想象与不言败的精神!

初夏的五月,带着几分青涩。多彩的季节迸发出活力与激情。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我无怨无悔。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耀眼的光环,去追求爱情、友情、亲情……去追求梦想,挑战的不仅是自己,更是青春。

风华正茂的年龄,充满好奇,充满无限的活力,在风靡大陆的流行音乐时,有多少帅哥美女跳着街舞,舞出他们的人生,舞出他们的青春,让街舞在他们眼中绽放光彩。只要有理想,去拼,去奋斗,青春才能无悔,才不会留下遗憾。

看过了《正青春》,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青春的酸甜苦辣,爱的青涩,知道到了青春真正的意义。正直青春年华,有理想,有追求,有爱,你只有通过去拼,才会发现自己没有白活,才发现自己青春一样的美好。

恰同学少年,青春需要交流,需要一个知己,增加彼此间的友谊,有了友谊,青春才会无悔。沟通你我,切磋知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到达成功的彼岸。十年寒窗苦读,增长了见识,滋润了青春,为成功埋下了壮实的根基,智慧加汗水加拼搏才能有一个无悔的青春。

爱情的种子才刚刚发芽,有几分羞涩,又有几分甜蜜,敞开心灵去拥抱一下,青春的萌动从这里开始。为爱奋斗,彼此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加油。让青春不要留下无悔的爱。

青春,在血液里注入了力量,在血液中沸腾。方刚的活力,越拼越有劲。奥运健儿们用青春说话,爱拼才会赢,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志愿者们用青春说话,人人献出一点爱,让爱传递,社会才美好;工人们用青春说话,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祖国才会繁荣……

是啊,有限的青春多美好,如流星一般的划破长空后又悄悄地流逝。珍惜这青春吧,给了我们激情,给了我们智慧,去创造美好明天。最美的大学生,最美的司机,最美的武警战士,他们青春无悔,用牺牲写下青春最壮丽的篇章。牺牲小我,完成大家。不会忘记他们,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更不会忘记他们最后的身影。

00后的我们赶上了一个活力向上的时代潮流,我相信,这份激情与活力去敢于拼,去实现你的梦想,你的青春才无悔。

每天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起床,每天怀着快乐的心情去上学,青春就是如此的美好。

我站在花园中,旁边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蝴蝶在嬉戏地飞舞着,小草勃勃生机,绿的耀眼。我剥开一个泡泡糖,吹起一个很大的泡泡,突然爆炸,甜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所有的快乐都爆开在了我的眼前,在我的身旁弥漫着。在早晨阳光的沐浴下,吃着甜甜的泡泡糖,闻着芬芳的花香,浑身都感受到了快乐的气息。快乐就是人生中的阳光,没有了阳光你就活不下去;快乐就是身边围绕的空气,没有了空气你就活不下去;快乐就是每天需要补充的水分,没有水分你就活不下去。青春就是从快乐中一点一滴过去的。

忧郁,在我的青春中并没有出现过太多,只属于人生中微小的插曲。但在这忧郁中,我爱。忧郁就像一杯浓浓的苦咖啡,一口喝上去,满嘴的苦涩,但当自己一点一点去品尝,去回味,就能够清楚地体会到忧郁为自己青春带来的美妙。

寂寞是钻进窗棂的一缕月光,它柔柔的、幽幽的钻进我的心。在暮色中,在山顶,看着阳光从山顶一点一点滑落,我的心也在一点一点滑落。太阳对我依依的地说着告别,让我享受着一天中最寂寞的这一缕阳光。青春也在寂寞中一点一滴中流过,寂寞总在你最悄无声息的时候慢慢侵入你的身体,想一个爬虫一般,慢慢地慢慢地灌注你的全身。寂寞,就是青春的插曲。

我学着让自己变的淡泊一些,我正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我对名利会更盼望,可是我受不了这样的世界,于是我努力得学着怎么让自己变得淡泊,我努力像个孩子一样,只去想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去想不淡泊的事。我持续着小时候天真的玩耍时间,我继续与爸妈做着小时候的趣事。让我在这天真纯洁中过完我的淡泊青春。

“非淡泊勿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爱着句话,让我从学业上的名利攀比中挣脱出来,让我疲惫的身心得到最舒服的解放,当我一字一句的去斟酌,它就像甘甜的露珠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正在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学会如何让自己淡泊一些。

我依然深深地爱着自己,我对自己的外表从来不好好的去珍惜,我从来不去照顾我那疲惫的身体。我只想让我的内心一点一点得更爱着自己,对自己有信心。不惧怕世俗的争论,不让人们因为外貌的不满而羞愧,我要做好内心的自己,通过自己强大的内心来打败他们。我会更加地爱着自己,爱着自己的心。我的青春由我做主,我依然在深深地爱着自己。

在这青春中,快乐、孤独、寂寞、淡泊、名利……一直在自己的青春中无限地穿插。自己的青春电影由自己导演,青春书本也由自己编写。

青春是那充满朝气的脸上的酒窝,把开水般的生活笑成了甘醇的酒。

青春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即使错过了太阳,也不会错过群星。

青春是那双圆润红实的手,在那张洁净的白纸,扬扬洒洒,笔触如流水般写下青春的自白。

青春背上背包,踏上火车,开始旅程……

青春望着窗外变换的风景,一只蝴蝶从流光溢彩的草丛中翩跹而来,青春知道了庄子的蝴蝶。庄子笑看青春,如生命的洗礼,那笑容很灿烂,很动人,像车窗外的蓝天一般明澈,像蓝天下的白云一样纯洁。

屈原的声音,清若幽峡谷里流动的山泉,直入人心,润浸心田,芬芳若秋兰蕙茝。突然,乌云聚拢,电闪雷鸣,屈原形容枯槁,颜色憔悴地站在江边,风吹起了他的发丝,一声“世间皆浊我独清“,纵身跳下。那一刻青春震撼了,她懂得了一颗颤动山河的爱国心,懂得了永恒。

看春华秋实,风雨侵蚀的土墙上落下斑驳的光斑,在那荒废的古井里有曾经皎洁的月光,古井旁有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树梢上那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喜盈盈的感觉,树下延伸了泥土道路,一直延伸到远方。外婆带着月光背着青春渐行渐远,这时,看春哭了,青春唱着“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青春站在红柿树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青春在教室里,偃仰啸歌,胸无点墨做文章,文也荒唐,章也荒唐。莫笑望月太痴狂。痴又何妨,狂又何妨?”与李白对影成三人,与苏轼游赤壁…。

青春穿着洁白的校服在操场上奔跑,点着旋转的舞步,与阳光嬉戏,青春大声地笑,笑出泪水,那珍珠般的泪水是青春的纪念。时间问青春,为何总是穿校服。青春怔了一下,笑了,“因为珍惜啊”,便跑开了,担心自己被时间赶上,继续向未来进发。

电影中唯美的场景,字字痛彻心扉的文字,一阵熟悉的气味,一句真挚的歌词,都会让我们的青春泪流满面。我们喜欢忧伤,但我们不是一路看春水映梨花,踩梅花花瓣歌唱忧伤,我们的心灵如陈绮贞的歌声一样清澈,“我们喜欢孤单,但不能喜欢得太多”。

我愿做黑夜里的烟火,在刹那,用一生的热情幻化成绚烂的景致,照亮我们苍白的灵魂。

我或许只是浮世精致的花纹的鹤,即使始终走不出画师精湛的笔锋,我也执着的一孤傲的姿态仰起头。我或许是扑火的蛾,不能区分“不顾一切”是否是我的宿命或是本能,但我依然无法抑制不顾疼痛扑进烈火,是为了用火烧掉自己的懦弱,用热熔掉自己的平凡,用光照亮自己的生命。

假如生命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快乐和伤悲,就是那两条铁轨在身后,紧紧追随,所有的时刻都很仓皇而又模糊除,非你能停下来,远远地回顾只有在回首的刹那才能得到一种清明的酸辛。

不去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那似乎有些玄,有点空,没有人能真正揣度其中的意蕴。而今天,这次西太湖的远行,悄然降临在青春的街角,来得突然,却光华灼灼,可谓这美好流年里一位娇艳的过客。

之所以说其娇艳,君不见晨曦初染地平线时,我们的嘹亮口号已响彻云霄;君不见炎炎烈日中,那鲜红的旌旗高举头顶,在半空中谱写经典,凝聚了“人倒旗不倒”的信念;君不见漫漫长途中有疲惫,有抱怨,有欢笑,即使双眼涣散却无法停息前进的脚步,心中的火焰从始至终燃烧不息;君不见同伴的一句鼓励,一声“加油”已成此行最温暖的云彩,斑斓了整个蓝天……难忘的一幕幕都在见证青春流年里这场远行的娇艳,美得惊心动魄,美得毫不遮掩,自然大方,她的出现,仿佛就是为了点亮青春,放飞梦想。

当青春邂逅远行,我们收获了坚强与勇敢。“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是的,烈日炎炎又何妨,纵没有“一衰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亦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果敢。一路上,双脚乏力,疼痛难忍,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很快就到了”“加油,胜利在前方”这些誓言一遍又一遍在心府回响,于是眼望前方,脚踏实地成了此行最美的注脚。因为疼痛,所以坚强;因为坚强,所以勇敢;因为勇敢,所以无所畏惧,所向披靡。汗水在半空中挥洒,又很快被蒸干,全身湿透的我们一次次用袖口抹去额头上的汗水,鼻尖扇息,目光却如炬,坚定着信仰,一时间,未来的方向好像也明晰似的,这份坚强与勇敢将会陪伴我们走过青春的风雨,迎接雨后明媚的彩虹。

当青春邂逅远行,我们收获了友情的温暖和真挚。在校时一起拼搏,度过了高中的一半行程,如今在校外,灿烂的阳光下,友情之花一路盛开,扬扬其香。轻轻为同伴理好凌乱的发丝,给她递上一块湿纸巾,互相搀扶着跟上大部队,汗湿了的双手,于紧握中有了千金难觅的动人。灰尘拂面,是谁相视一笑?即使体力透支,那嘴角浮现的笑意依旧荡漾,双眼与双眼的对视,或是抚慰,或是鼓励,或是心疼,这给了我们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互帮互助的我们在团结友爱的歌声中实现了青春里最温情的蜕变。你拉着我,我拽着你,走吧,累吗,不累,好吧,继续,还有多远,快到了。于质朴中窥见了暖至人心的感动,感谢青春,因为它让我们看见身边的同伴是如此美丽。

当青春邂逅远行,拾得春红满行囊,此生无憾。

【篇一】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

独上西楼

我在初中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成天专心学习,不问他事的好学生,但也不坏。整天除了与那些“狐朋狗友”为伴之外,我也会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我心中对人生并没有什么概念,也只是想着九年最后加一下油。考上一个好点的高中罢了。然而,时间他老人家却告诉我错了,青春不拼搏,你要青春干嘛,当我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徘徊,不知前进还是向右,那么一句话,把我从迷惘的海中拉了上来,它重重地给了我一巴掌。于是乎,我也开始奋斗起来,对于未来,我的心不再迷惘,却有些许期待。但令我惊讶,却也十分正常的是,我的朋友越来越少,理解我的人越来越少,但梦想越来越轻,原来我发现我正努力着伸手,想要抓住往向上的梦想,从此,青春路上已然无人陪伴,踽踽独行,那不是孤独,而是选择。

为伊憔悴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风华正茂的我们抓住了梦想的气球,尽一切来吹它。也许我们是吹一口,吸一口的关系,又或许我们还未成熟,吹打气球只是我们内心美好的愿望而已。还记得多少个夜晚,挑灯夜战,冥思苦想,可换来的却只是让人心酸的分数和无止尽的掩面与叹息。努力考试、叹息、努力、考试、叹息,这仿佛成了个无止尽的轮回,我们迷失在这轮回之中,苦痛与迷茫同在,我们选择前进,可到头来,原来也只是原地打转而已。我们的青春,到底在哪儿?我们并无他法,只得在这浓稠的黑暗之中寻找光明,除了前进,只有前进。

光明

我们在这无止的轮回中徘徊,可蓦然回首,原来光明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高一了。军训一过我们便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中,每个人的没心深处都孤独的,都会在夜深处抬头仰望星空,看天上繁星点点,什么也不想,享受内心的宁静。我们虽置身轮回,但现在我们在浓稠的黑暗中却依旧能寻找处那份光明,于是乎,带给我们的便是那令人惊讶却又正常的成功。一只手探入光明,我们已不再迷茫。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谁的青春不迷茫?光明在黑暗深处,向前,向前,青春不再迷茫。

【篇二】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

青春的我们总爱追梦,喜欢优雅温馨的情调;喜欢无拘无束的放荡;喜欢时尚潮流的风情。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向自己的境地曲折,不再接受父母长辈的教导。可是我们又都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些豪言壮语的内在意义。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然而青春却只有一次。每当看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募然回首往事时黯然神伤的眼睛的那一刹那,我们会读懂他们对青春的热望。青春期的我们的心总是那样的起伏无边。青春期的有些少男少女们,总喜欢未成熟的果实,在不经意间摘下那青涩的果实,即使表面甘甜可里面却是酸涩的;他们总愿意一意孤行,在未破蛹成蝶之时,说出天长地久的海誓山盟。可是青春期的他们应该明白,他们的前途可能还是迷茫的。不要到最后,才会悔恨当初,那也只能是秋风中孤雁的一声孤鸣罢了。

青春年少应该发愤图强,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不能让它随风飘走。把握这生命的盛夏之际,应是我们生命满意的答卷。不要在日落时悔恨,要始终问心无愧,尤其是在我们还有资本的时候,我们的资本是年轻。

【篇三】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

看那乱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勤劳勇敢的蜜蜂,无一不在抒写着青春的篇章。青春如一次漫长的旅程。旅途遥远,道路坎坷。我们背着梦的行囊,踏上了旅程的第一步。时间似乎在嘲笑我们是如此的轻狂,信念就像易碎的花瓶。年轻的我们还不懂,眼前是一条铺满荆棘的道路等着我们去走。退缩的信念在我们心中荡漾,缕缕清风似乎在提醒我们:要经得起青春的考验。正如我们看到了单调的马路,却不曾注意到马路边还盛开着美丽的野花。甩甩头,大步迈向远方,一路歌声,一路欢笑,胜利的喊声回眸于我们的笑脸之中。青春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时钟嘀哒而过,青春也在无声无息间悄然溜去。只有牢牢把握住点滴的时间,才能载着青春的小船顺利驶向理想的彼岸。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少年时期的放浪是晚年的汇票,人生的悲痛莫过于辜负青春。”的确,青春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学习无穷的智慧,等到我们成功的那一天,你会想起青春岁月所留下的痕迹。青春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生命的终点。珍惜青春,就等于珍爱生命。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以青春的活力防止生命的衰老,以一颗纯洁无暇的心面对这的青春。当生命将冻结时,拿出自己的“青春纪念册”,多苦都会变成甜!青春如梦,或许今天的快乐会被明天的悲伤所带走。但我们不必害怕,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处于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未来由我们填写,明天的太阳为我们而升起。

【篇四】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

青春

每朵花都有花季,而人一生的花季正是青春。青春的时光是人一生知识储养的高峰。高中三年,三年青春,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为清楚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也许,你曾在三年中彻夜伏案,寒窗苦读;也许,你曾在三年中为了某个人而怦然心动;也许,你会在三年中找到人生所爱,认清人生方向……所有这些,都勾勒了青春的曼妙身姿,也是青春之于我们的重要意义。等到人生暮年之时,偶然回想,仍会嘴角留笑,回味无穷。三年青春韶华,无怨无悔。

迷茫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面对家人,成绩,友情所有都会不止一次的感到前途茫然而不知所措。面对成绩的屡屡下滑,哭死而无果的我陷入深深的迷茫。难道,之前的一切都要付诸东流吗?难道我真的无力回天吗?不!短暂迷茫后是坚定的摇头。不,你能行!朋友与家人的鼓励使我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谁的青春不曾迷茫,但索性我有他们,一路扶持,砥砺前行。

理想

氤氲江南,温婉水乡,我的理想在金陵。初中的时候就曾度过苑子文、苑子豪的书《你是我生命中的二分之一》,那时,读不懂两个男孩子为了进入燕园而将自己逼到绝路的勇气。现在我懂了,人生至少要有那么一次为了理想与信仰而拼搏。罗琳名作《哈利·波特》中,波特为了理想与信仰一次又一次执起魔杖挡在强大的伏地魔面前,不曾后退。于我们而言,也需要这样的勇气,这样的信念。若无执念,青春何以青春。纵然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仍要坚定不移,用三年拼搏,赴一场金陵之约。

泰戈尔在《生如夏花》中写到;“请看我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高中三年,我们一路走来,定能照亮夜空,点燃明灯。青春岁荒唐,唯愿不相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