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毕业论文视觉传达

发布时间:2024-07-02 17:19:56

毕业论文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具体有哪些呢,大家有了解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参考和阅读,希望能帮到大家!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

1.浅谈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2.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创新的研究

3.新媒体艺术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4.基于视觉传达艺术发展的民族传统设计创新探讨

5.数字广告中数字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

6.视觉传达设计视角下的科技图像创作研究

7.动态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

8.跨界与融合--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考

9.色彩符号与企业形象的视觉传达

10.汉字象形造字法在视觉传达中的设计应用

11.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现实中的应用探究

13.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探讨

14.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表现研究

16.从空无、自然、融合三个角度谈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艺术美

17.“私人定制”视觉传达中的定制式设计理念

18.数码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9.基于视觉传达要素的制造装备人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20.敦煌联珠纹的形态特征与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2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22.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与品牌形象的有效整合

23.现代视觉传达的多维感官设计运用探析

24.探究UI设计的视觉传达艺术

25.旅游纪念品视觉传达设计与开发

26.色彩的视觉传达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27.基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互补设计方法研究

28.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特征与发展研究综述

29.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30.视觉传达的灵境语言

31.本土文化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及拓展重构

32.探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的分析

33.独特的视觉传达系统研究

34.订制婚礼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研究

35.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应用与商业价值研究

36.基于观者位移产生的动态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37.关于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的完美结合研究

38.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

39.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表现

40.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4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分析

42.视觉传达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新发展

43.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疲劳现象研究

44.基于信息设计的视觉传达领域新应用

45.文化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

46.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47.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性思维模式初探

48.浅析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原则

49.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分析

50.女性身体元素在竞技体育中的视觉传达

51.谈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52.视觉传达设计中笔墨艺术元素的应用

数字化广告的视觉传达效应探析

54.论包装色彩视觉传达的话语意义

55.浅析现代婚庆视觉传达设计

56.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专业的内涵与外延

57.视觉传达设计中抽象图形的针对性提炼与表现

58.探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

59.数字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分析

60.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61.对视觉传达设计中情感理念的表现研究

62.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63.网页设计之视觉传达研究

64.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65.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专业图形创意课程改革研究

66.景颇族服饰视觉呈现中的社会情境表述

67.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运用

68.从视觉心理角度解读自由版式中的视觉游戏

69.基于视觉信息传达的网页界面设计研究

70.“东方葵”的图像叙事与视觉传达

71.网络广告中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探究

72.浅析视觉营销在商品E化过程中的应用

73.广告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与探讨

74.从标志设计的演变谈视觉简化心理

75.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装饰艺术符号的融入

76.节约型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77.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探索

78.图表设计与可视化分析

79.技术推动观念 VR技术引发的视觉传达新观念

80.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81.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82.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83.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4.论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表现特性

8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86.考虑视觉传达效果的夜视环境视觉定位方法研究

87.当代中国设计活动中审美形态的来源--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

88.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9.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

90.交通标示颜色的视觉传达作用仿真分析

9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探究

92.中国传统家具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93.视觉传达设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实效性研究

94.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适老性问题研究

95.黑暗中颜色刺激作用的视觉传达分析研究

96.视觉传达设计的交互动画特效制作手法探析

97.学习类网页设计中视觉传达理论的应用研究

98.字体创意设计是加深视觉传达记忆的根蒂

99.对中国甲骨文文字符号视觉传达的属性研究

100.广告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传播研究

101.中国禅道文化中的神、意、形、色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0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103.公共艺术形态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104.浅谈数字图像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几个要素

105.浅析视觉传达设计的情感效应

106.如何做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与时俱进

107.试论传播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08.隐喻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09.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Graphic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研究

111.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与发展

112.当代视觉传达下汉字图形化设汁的形、意研究

113.网络媒体的视觉艺术传达设计研究

114.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维探讨

115.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16.浅析视觉传达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17.“新古琴双行谱”中的视觉传达设计

118.视觉传达图形创意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19.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新媒体时代地产广告的探究

120.分析创新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实施

12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拓展:测绘工程论文题目

1、改善GIS数字底图的质量

2、教学实习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3、数字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据采编

4、数字化地形测量的几个问题探讨

5、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6、数字化成图几种作业模式的分析比较

7、数字化测图与地籍信息系统研究

8、数字化测图在地籍补测中的两种应用技巧

9、数字化测图技术在郑州高新区房地产测量中的应用

10、数字化测图教学方法探讨

11、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图测绘中的应用与建议

1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与实施

1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

14、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5、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源影寺古砖塔测绘中的应用

16、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的探讨

17、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18、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综合

19、数字地图系统设计

20、数字地形图测绘中的几个问题探析

21、数字地籍测绘实施中的技术问题

22、数字地籍测量中GPS控制网的建立

23、数字地籍测量主要误差来源探讨

24、数字地籍测量作业探讨

25、数字地籍测量应用分析

26、数字地籍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及精度分析

27、数字地籍测量有关作业流程及精度控制的探讨

28、数字地籍测量精度的讨论及控制方法

29、数字平顶山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步研究

30、数字摄影测量生产的质量控制

31、数字水准仪SPRINTERM的试验与评述

32、数字水准仪及其在机场跑道板块高程测量中的应用

33、数字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检定与精度分析

34、数字水准仪的测量算法概述

35、数字水准仪自动读数方法研究

36、数字水准仪观测模式及其应用实践

37、数字水准测量外业数据格式的转换与统一的实践

38、数字水果湖水下地形和淤泥厚度测量

39、数字测图中的坐标变换方法

40、数字测图中设站错误的内业改正

41、数字测图技术在罗营口水电站坝址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42、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与质量控

43、数字综合法用于平坦地区地形图修测

44、数字高程模型与等高线质量相关性研究

45、数字高程模型及其数据结构

46、数字高程模型在农地整理排水渠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47、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描述精度的研究

48、数字高程模型的生产及更新

49、数字高程模型的裁剪与拼接技术

50、数学形态学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51、数据化测量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52、数码相机可量测化的研制

53、斜拉桥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分析

54、斜距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55、断面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系统研究

56、断高法在高等级公路测设中的应用

57、新州公路平面控制测量问题研究与施测

58、方位交会法在城区测量中的应用

59、方向交会法坐标计算之初探——待定点坐标的计算

60、方向后交最佳点位分析

61、施工测量中快速设站方法

62、无像控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更新方法

63、无反射棱镜全站仪测距性能测试

64、无反射镜测距的目标特性研究

65、无定向导线环在城市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66、无控制DEM表面差异探测研究

67、既有铁路航测数字化测图的特点与质量控制

68、时态地籍数据库设计与宗地历史查询的实现方法

69、明暗等高线自动绘制方法

70、智能全站仪ATR实测三维精度分析

71、智能全站仪快速测量处理系统

72、曲线拟合高程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73、曲线放样中的坐标转换及转换精度分析

74、曲线矢量数据压缩算法实现及评析

75、最小二乘平差理论在制图自动综合中的应用

76、最小二乘法在土地复垦场平整中的应用

77、最小二乘法对多周期函数的周期筛选优化

78、有关地籍调查的几个问题探讨

79、有限条件下坐标转换矩阵的确定与精化

80、有非对称缓和曲线的曲线主点测设方法

81、服务城市化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探讨

82、村庄地籍测量之初探

83、条码信号复原技术在数字水准仪中的应用

84、条码因瓦水准标尺校准方法的探讨

85、极坐标法测设平面位置的精度分析

86、构建城镇地籍管理系统的研究

87、栅格数据矢量化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

88、标准化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实践与体会

89、树状河系自动绘制的结构化实现

90、根据三斜距确定点的三维坐标及精度

91、桥梁墩_台的沉降观测和沉降值的预测

92、模拟GPS控制网精度估算方法研究

93、模糊数学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质量评定中的应用探讨

94、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

95、气象因素对全站仪测量的影响

96、水下地形分析中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方法的研究

97、水下地形测量误差分析及对策

98、水下地形测量误差来源及处理方法探讨

99、水下地形测量高程异常点剔除方法研究

100、水位改正中虚拟验潮站的快速内插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我帮你解决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怎么写呢?相信正在写毕业论文的你一定很烦恼了,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视传毕设概念性与商业设计适用性的关系

视传设计实质上是服务社会与消费者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性和它服务的对象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意味着其创作要受制于客户的要求,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商业化是设计实践的特性,一件设计作品往往要通过设计者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来完成,同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的需求往往左右着设计的方向,商业的逐利本质使商业设计更强调设计的适用性。视传毕设作为在校生的终极作品带有明显的学院派气息,概念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化性、思辨性。设计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使得最能体现学生学业水平的毕设作品往往缺乏对真实市场的关注、对商业设计规则的遵守。在毕设指导过程中。教、学双方常会为作品概念性的适用可行和适用性的保守平庸而争论不休。实际上商业设计需要毕设作品的开拓勇气和创新思维,而毕设作品同样需要遵守一定的适用性规则来为设计工作作准备。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成为设计教育者和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概念设计与视传毕设的概念性体现

现代传媒与心理学认为:概念是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它也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人们认识事物的符号集合。概念设计即以概念贯穿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具有思辨价值,利用创新思维平衡着人、生活、环境的关系(绿色设计即是人们在深刻思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性设计概念)。它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不断纠正甚至颠覆着既有设计理念、形态,推动设计不断变革。视传设计的概念性体现在图形、图像、符号语义的前瞻性和深刻性,表现方式和传达语义途径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传播应用媒介、材质的多感官化、多元化、跨界化等几个方面,以此不断提升视传专业对设计本质的观照。在毕设作品中,以上诸方面体现在选题的关注方向、创意构思的原创程度、载体表现的感知度和效果等。视传毕设作品的概念性应以对人-生活-环境关系的关注度作为判定标尺,以原创度作为衡量标准。这里的原创有内容和层次的区别。内容方面分语义、形式、载体等角度的创新思考和实施:独有的表现主题即为语义原创,这要求学生在选题时充分考虑研究课题的排他性,别人未涉足的领域往往意味着独特和困难,如毕设作品《饕餮脸谱纹饰设计》(图1);形式的原创即表现的元素样式风格新颖,夺人眼球,这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如毕设作品《“90后低度酒”包装设计》(图2);载体的原创即媒介的选择对于语义、形式的传播和解读具有独创性。层次方面分理念原创、表达原创。前者指设计思维指导下的创作理念,如鲁宾之壶的正负形效果正是基于视知觉心理与创作意图的融合进行构思;后者指表现理念的技巧,如靳埭强先生使用真实图像与水墨晕染效果融合的方式来表达东方的人文气息。在视传毕设创作中应当引导学生慎选主题、深化理念、巧思形式、善用技巧、精择载体,将视传毕设概念性的价值充分体现。

三、商业设计与视传毕设的适用性体现

商业设计也称商业视觉设计,是以商业信息传播和商品宣传推销为目的,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也体现着设计的服务本质。它促进着商业的发展,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加速了商业文化的推广。笔者认为,商业设计区别于学院派设计最明显的特征即为适用性。适,切合、相合;用,使用,使人、物发挥其功能;适用即能够符合要求,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商业设计中的适用性表现为:明确设计对象的目的、应用范畴、相关法规及其功能性要求;应用形式、材料、制作实现的可行性,并以此指导设计行为;符合受众接受能力、审美意识、社会心理及禁忌;表意深刻、巧妙、新颖、准确;形式独特、简洁、醒目等。例如设计一款企业标识,要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品牌理念、产品特点、应用范围、受众特征,用充分功能化、强烈排他化、明确识别化、形式艺术化、实现简易化的图形、色彩进行创意制作,而绝不单纯是表达设计者的艺术风格(如图3笔者作品《徐州香祖SPA会所标识设计》)。

视传设计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毕设作品是学生结束学业走向设计一线的汇报成果,所以适用性应是其重要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充分的调研来掌握设计对象的相关信息,以此指导设计方向;利用设计技巧结合传播原理准确、合适、完善地执行表现;在深入理解材质、制作工艺、载体特点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制作。设计教育从重艺轻商逐步认识到商业项目实践对于在校生的重要性,也举办了一些诸如“校企联盟”的活动,但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甚至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公司少之又少,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创作,所以毕设作品中体现出的适用性普遍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如毕设作品《济南“大明湖雨荷茶”系列包装设计》(图4)。

四、如何寻找视传毕设中概念性与适用性的平衡

如何处理概念性和适用性的关系,既是视传毕设这种特殊作品(学业汇报与工作演练)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衡量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指标。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在教与学中寻找两者的平衡:

1.通过日常基本功训练提升概念设计思维和独立创作的能力,包括思维、记录、执行三方面。思维是先导,通过反复训练辐散、辐合、抽象、形象、意象等设计思维,并确定设计构思步骤、路径,塑造和完善创作的思维状态。同时通过优秀设计师经验分享、公司案例实践、真实项目的征集比赛来了解商业设计创作中的适用性细节,并不断加入到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去。记录是构思和执行的'过渡。手绘作为记录和表现创意、磨练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最能捕捉思维火花的方式,也是创意执行的脚本。电脑软件的不断进化往往使学生急功近利,追求特效的冲击,却忽视了手绘这种最基本但最有效的创作手段。设计的概念性需要强烈的原创冲动,如果离开手绘,设计师要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会变得困难,这在以视觉元素为核心的视传专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手绘代表着思辨的创作状态,用笔自由地表现思考的轨迹,记录思考瞬间获得的点滴灵感,再在反复修改中完善想法。同时注意学习商业设计中始终围绕适用原则修正方案草图的过程,这种习惯可以有效地平衡设计中的概念性与适用性。执行决定着传播的最终效果:对设计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构思的实现;对不同媒介、材质、制作工艺的熟悉程度关系着与受众直接接触的展示载体的取舍。以商业案例的形式学习软件制作,多接触设计成品的材质和媒介,强化对真实项目载体传播价值的感性认知,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文艺素养。理论是从设计实践中获取的理性总结,包括设计史论、设计美学、设计师访谈等,此外还应涵盖与视传专业相关的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学科知识。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协调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对设计表现的认知水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扩充,可以从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去认识文化、解读文化符号,从而拓宽设计概念性与适用性的思考角度。譬如加强对传统图形纹样的研习,并强化对形式美感的训练,同时关注审美潮流,可以创作出具有传统意味的时尚图形,兼具概念性与适用性特征。人文与艺术是提升设计层次的重要支撑,也间接影响着视传设计中概念性的关注角度与适用性的品质水准。通过对古典、现代文学的积累,对后现代多元文化、艺术样式的去伪存真,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思考的维度和深度。

3.注意多专业方向的交融学习。设计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每个专业方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与其他方向有着复杂的联系,跨界设计逐渐成为大设计时代的主流。以视觉元素作为核心传播途径的视传设计如果与工造专业融合,可以使产品更能满足当前消费者求变求异的心理需求,营造多彩的物质生活;与舞美专业融合,可使舞台的视觉效果更具形式美感和时代气息(可参照2010年春晚美轮美奂的舞美背景设计);与景观专业融合,可使城市的众多街景更富看点(如苏州相门桥的中国结主题景观雕塑);与服装专业融合,可使其在不改变款式的前提下极大地彰显个性(如文化衫)等。在深入学习和实践视传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发掘与其他专业方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提升概念设计的意识,也会对设计的适用性有更深刻的认知。视传毕设是专业课程的终极整合和日常积累的集中展现。作为教师应在课程教学和毕设指导中从以上三个方面循循善诱,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设计、执行习惯;作为学生应结合课上专业学习和课下自觉训练,系统而有序地培养自己对设计概念性和适用性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五、结语

视传毕设应该是绚烂多彩、让人玩味的艺术展还是琳琅满目、商业气息浓郁的案例展?这取决于对概念性与适用性在视传设计中如何体现、平衡的认知,需要在日常教与学中进行点滴的关注与积累。通过毕设作品可以让学生整合在整个专业系统学习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创作技巧、执行水平,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完整地进行演练,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为毕业后设计工作做好业务准备和心理调整。

二 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变化 成为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就如同其他专业的人一样,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从历史的普遍性上讲,他们大多都有过如下的几个时期:技术上学习,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技术上合作,思想上也合作→技术上合作,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有个循环的变化。但设计师的这种循环和一般时间的那种线性链接的循环是迥然相异的,不光是设计师个人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于现代社会融合的趋势使得设计师们的独立创作状态,在不断的复杂互渗之中有别与最初的独立状态。 个人创作——即完全独立状态 这是一种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念、愿望来进行创作的状态。学生的创作和部分设计师的意念创作,还有一些为自己进行个人推广而进行的创作状态都属于这个范畴。追求和表现自己独特的观念、认识,并创作出能有效体现设计思想的作品,是这种创作状态存在的根本原因。维也纳的设计师卓思乐认为:“设计必须有个人风格,并传送艺术信息,个人的演绎最为重要。”④他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描述的正是个人创作状态的设计师们的心里所想。这种状态如果向极端发展就会造成设计师的理想与市场的脱离,但如果发展得好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我在对艺术资源网世界设计师中列举的54名设计大师的统计中发现,仅有丹·赖辛格、塔帕尼·阿尔托姆、小岛良平、约瑟M·特里亚、松永真5位设计师在设计公司或广告部门工作过,其余的49名设计师要么在学校任职,要么就在毕业的时候就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协会。他们大多都通过参加各种国际性展览来展现自己,其作品也大都被各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这可以说是个人创作状态成功方式的具体例子。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事物的背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被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于是,一些设计师便产生一种“救世主”的心态,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他们往往认为自已的思想走在普通消费者之前,而消费者根本不懂设计,因而不屑于了解消费者的思想,反而责怪消费者不懂得欣赏自己的设计,就象一个孤芳自赏的“现代艺术家”。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在1922年就曾意识到这点:“我们都很清楚。我们周围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我们发展中的哲学为后盾的。”⑤包豪斯也曾意识到这点——“一旦包豪斯失去与外部世界的工作及其工作方式的联系,它将成为怪人的避难所。学校有义务训练那些清楚地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的人和那些有能力用他们的综合知识和想象力来创造能够象征这世界的典型形式的人。”⑤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进入这样盲端的个人创作当中。应当记住设计最终是为传达信息,传播资讯,与客户、技术人员以及更多的相关人员的合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至于怎么样既保持创作独立性又能实现最佳的传播,在合作创作及主导创作的分析中有详细的说明。 合作创作——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制作 合作创作讲的就是合作,同客户合作;同设计同行合作;同需要我们的人合作。它同个人创作有着一种承接的关系,当然那种“我如何去想,决定了我怎么去设计”的想法在此是绝不适用的。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进入公司后的设计师大多从事的是局部的设计与调整,对于创作概念的决定上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只有在设计师在做自我推广时,才恢复到独立创作的个人状态中。当个人创作状态的学习者初融社会时,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需要转变态度的时期。 自动装置(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视觉传达课程的产物)认为:“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⑥“骑工作室”始终把同客户的交流作为他们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在《非常设计——世界著名工作室作品展例》所列举的42个工作室里有5个象这样明确指出同客户合作重要性的工作室。在与客户合作的基础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创作概念的主控性上的转移。大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最初进入公司的时候只是整个设计流程中的一个工作部分。从文案创意到设计中的美工、设计师、美术指导都是服从于创作概念的。如果说一个设计分为:构思过程--创造事物(或产品)的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发展、延伸的构思和想法。行为过程--使上述构思和想法成为现实,并得以最终形成客现实体(或产品)的可行性判断和形成过程。实现过程--以最合目的性、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为目标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并将完成的事物(或产品)实现其所应有的综合价值。处于合作时期的设计师大多就只是行为过程的执行者。 这个时期也许压抑了很多设计师的个人化语言,但我们依然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台湾有一个名为“垃圾桶里的创意”的设计比赛,所有只要你自己认为是好的设计,不论是被主管还是老师枪毙过的作品都可以参加。它宽泛的参赛资格(只要对创意工作有兴趣,不分社会人士或学生,黑秀网会员或非会员皆可参加。⑦)就是为了提倡不论在什么时期都应重视个人的创意,而这正是对创作概念主控性追求上无时期差别的体现。正是因为设计师们对创作概念上的独立性追求,这种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创作时期一般被作为一个向主导创作发展的缓冲期。 主导创作——构思独立制作合作的状态 在社会不断强调设计重要性的当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在创意构思上独立,在制作上合作,这就是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另一种状态。例如:“假发”工作室在给大西洋唱片公司制作的唱片标签与标志的案例中,“假发”工作室的设计师迈克尔·罗宾森先是同摄影师合作,接着请照片处理师合成照片取得了乐队想要的效果,最后同其他的设计师合作制作了乐队的标志。⑥他决定了创作概念,在定了概念之后,挑选了适合的创作人员,虽然合作创作贯穿了整个设计,但我们更应看到他对整个设计的主导性。同样从户田正寿对挑选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创作的主导性是一个贯彻于每个细枝末节的。用迈克尔·罗宾森的话说,主导创作就是:“先有一个理念,然后让很多有才华的人来分工完成。”⑥它与完全独立状态的制作相比集众家之长的设计具有相当的优势。它既能体现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想法,又能补充制作上的不足,有时还能帮助设计师从被动转换到主动设计的状态。即,策略型设计。“韩湛宁:成为一个平面设计师的初期困难吗?做为一个闯入者,你如何被大家所接受,你又是如果开展业务的?欧宁:在我决定进入设计界的时候,我已胸有成竹。我不想象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人一样,听命于客户的要求,因此我独立开发自己的设计项目。《北京新声》原计划是一个独立出版物,我投了一点钱用于前期的采访和拍摄,后来它得到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支持,它完全是一个百分百体现我自己意念的项目,出版社未加任何意见。对于创作型的人来说,创作比经营更加有趣,我不想失去这种乐趣。”⑧可以说有这种想法的设计师不在少数,福田繁雄就曾在西门子移动创意营中解释过,为什么他没有工作上的助手一直都是一个人创作,“创作是那么的有意思,为什么要把这么有意思的事交给别人去做呢?”可见设计创作的乐趣正是主导性创作者所拥有的,设计师们处于个人创作时期拥有过,在合作创作时期失去了。但视觉传达学习者同样也可以进行主导性创作。也许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但在技术上却不能达到当初的设想,这时候寻求技术上的合作将创意最终通过最好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创作也可以认为主导性创作。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弥补,最重要的是不成熟的创意和想法可以在磨合中逐渐完善。即实现了最初的想法,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学会了怎么与人合作。

视觉传达论文

三 创作独立性的现实意义 通过观察视觉传达设计师个人创作、合作创作,以及主导创作三个时期,我们看到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转换。目的性可以作为一个坐标,如同文化有回归和超越的两种动机一样,独立性的变化更多是一种超越。从个人创作时期发展到合作创作时期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以及人生积累上的匮乏导致;当设计师们在积累了足够的基础后,便又从合作创作时期转换到主控创作时期,这个转换意味着处于这一时期的设计师们已经将他们的目的转为对设计创作的主控性以及设计创作乐趣上的追求了。 创作独立性是具有普遍性的,表现无非是三种:一,一直保持个人创作状态完全没有进行反复变化就自我超越的一群设计师们,这样的人有福田繁雄、GUNTER RAMBOW以及在完成学习阶段后就直接在高校进行教育工作以及各个设计组织的创立者等等;二,完成从个人创作到合作创作,再到主控创作三个时期的设计师们,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历程;三,就是从其它行业转入,直接进入了主控创作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欧宁、图形大破坏工作室的成员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针对个人需求上的转换,每人的经历又个有不同,用一与多的辨证关系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三种状态的交错性,对于属于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更要能随时调整独立性的状态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 在个人创作时期的学生个人创意的发挥应该处于独立的状态,在不断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个人创作意识,开动个人的潜能是为将来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掌握好各类设计技能、知识,也就给自己摆脱步入合作创作时期创造了一个机会。当然连纯粹的自我都不存在,我在此所说的独立都是相对的,是指设计创作概念上的。前面说到过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应被更多的重视,通过这样的锻炼我们能在协助他人的创作中将合作时期提前化,也能进行主导性创作的锻炼。当视觉传达设计者们依然缺乏商业社会的实际经验时,就应该进入合作创作时期,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又能避免设计师步入“现代艺术家”心态的盲端之中。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正如蒋华所言“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做给设计师自我欣赏的,而是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涉及到最本质的传达与沟通,涉及到基本原则和技巧,涉及到客户与受众,因为设计本身是商业行为,它需要设计师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⑧在商业味十足的设计行业中,如何与顾客沟通?这段话也许能教会我们怎么调整我们的位置“我们首先要以朋友的心态顾客沟通,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理会顾客对设计的构想和最终达到的效果。‘融合与沟通是关键’,先听顾客的想法,再提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不去说服你,尽量靠近你’。要在尊重顾客个性和喜好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创意,通过讨论达到共识来设计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创造出与顾客的期望相近而又体现了设计师的水平的作品。如果顾客对设计方案有些不同意见、见解。应当与顾客交流感情,取得共识。但绝不能用‘外行’为理由指责顾客的想法。如果设计师能拿出正反两面的范例,与顾客进行交流,即不盲从盲顾客的观点,又注意从实用美学角度对顾客耐心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顾客的理解,从而双方达成共识。”⑨在这个时期,设计应归位到原点,设计的目的依旧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此时的个人推广与商业创作是一致的,“潘沁:我们认为艺术性的设计与商业性的设计是一致的,是共通的,平面设计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传达。”⑧另一方面,就是注重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而个性修养则是设计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也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也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积累到发展是一个过程,维护这个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将来的主控创作时期的基础。可以说,通过合作时期的锻炼过后,已经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并积累了足够的阅历向主导性创作发展了。 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同经历过合作时期后的主导性创作在创作的主导性上是一致的,但从实践上又有所区别。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带有更大的未知性发展。 就我为例:我的毕业创作构想是通过照片的flash展示构建一个完整的我。完整是指通过镜头展现别人和我眼中的我的外表、个性特点,通过寻找共同点来表达我的各个方面,从而完成一个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性格的摄影作品的体现,并通过flash的互动和背景音效使观者达到立体的感官理解。这个设计的定义一开始就明确了他人的参与,因为是表达她们眼中的我,在摄影图片的形式上我就不能进行干预只能在内容上制定一个概念。对比户田正寿“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适合的创作人员,……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②的标准相比,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在合作人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这就要求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者在保持概念的同时更好的寻求合作。再从创作目的上对比,我的毕业创作是进行一个个人性探索,而户田正寿说“艺术指导要做的不是按着个人爱好去做事”②,这就是说进入社会化以后的主导性创作相比学习阶段的有了一个实用性的限制,创作目的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创作转换到了从观赏人群出发的创作。最后对比修改完成阶段,户田正寿认为“最后到了开始印刷的阶段,从这个时开始艺术指导开始进入真正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是否完整地表现和反映了自己所要的那种画面感觉?……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艺术指导向他挑战的是他自身,他要战胜的也是他自己”②,他说到的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时期也是同样的,但不同的是在照片素材收集完成后我就进入了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当然这个是只是个个案,但主导性创作是一个学习阶段中后期最应采取的创作方式,融合技术上的积累进行创作、合作能更早的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各种环境。 四 结语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面临的是即将步入社会后的双向选择,确立自己的目标也许并不困难,但维持理想也不是那么的容易。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只有记住个人创作时期对设计概念上独立构思的状态,并在合作创作时期依然能维持这种个人性思考,才能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立创作人。且我们当注意到创作独立性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掌握好构思独立性及协同创作时的合作的角色转换,正确处理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矛盾,避免脱离社会进入孤芳自赏、锢蔽自封的怪圈也是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师应当注意的。 虽然设计师的创作状态在不断的改变,但设计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表达个人思想的传播和为客户进行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在主导性创作时期不论是如何进行主控,合作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学习阶段在发展个人创作的同时也兼顾着多进行主导性创作的尝试,能帮助我们提前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适应社会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同客户合作,让我们记住这句话“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视觉传达仍在不断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也在不断的改变,随着设计师自身的不断进步,及对创作独立性上不同程度上的追求,创作独立性应同创意、技法一样被人重视。人们通过了解它,认清自身所处的创作状态将作品发挥到最佳的水准,并更好的计划未来同视觉传达一起发展。

视觉传达学术论文篇二 视觉经验与视觉传达设计 [摘 要]观者的视觉经验对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充分调动其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观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以此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关键词]视觉传达;视觉经验;视觉心理 在 现代 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调动所有平面的因素,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当今,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发达,设计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视觉心理,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接受者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受纳器,而是一个具有积极主动的内驱力的主体,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有关视觉心理的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各种现代制作技术的优势。其中,观者的视觉经验对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充分调动观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观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以此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一、视知觉与视觉经验 视知觉有时会受到视觉生理机能和生活文化经验积淀的同时作用。人的感觉并非先天固有的功能,没有体验过的东西可能无法感受到,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有可能使某种感觉功能格外发达。视觉所感受到的不仅是眼前所见的信息,过去积累的信息也会参与 影响 。而且,由于生活环境、视觉经验、生活体验及专业知识的不同,对同一形式的认知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来自生活和 社会 ,与先天的个性差异有所不同。正如阿恩海姆在《 艺术 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当中 发展 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验图式,总是与过去所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 1.生理机能上的视觉体验 英国著名的视觉心 理学 家格利高里告诉我们:“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超出了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眼睛所接受的信息。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认识。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他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觉和痛觉。”由于生活经验的参与,视知觉还具有一种能动作用,“知觉不是简单的被刺激模式觉得的,而是对有效的资料能动地寻找最好的解释”。我们能从倒立的金字塔形上“看出”不稳定感,是来自对实物的印象。我们有了在斜面上的物体会滑落的生活经验,才能在看斜线时感觉到动感。在色彩构成中,白色分量“轻”,黑色分量“重”,红色使人兴奋、刺激,蓝色给人以沉静感,这些感觉同生活中对实物的感受经验也是大致吻合的。再如,我们能从以频闪式样制造的霓虹灯广告牌上看到字母、图案、花边等不停地移动,但实际上仅仅是灯光的时亮时灭,它们自身并没有运动。由于灯光迅速地相继在相距不太远的位置上出现时,会在人们的大脑皮层中产生某种生理短路,神经兴奋就从一个点迅速传向另一个点,与这样一个生理过程相对应的心理经验就是我们看到的同一个光点的位移。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我们在不动的式样中感受到的‘运动’,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这种运动性质就是视觉经验的性质,或者说,它与视觉经验密不可分……事实上,一切视觉现实都是视觉的活动造成的。只有视觉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才可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 因此,在视知觉的能动反应中,有着生理机能基础,虽有智性的成分,但又不同于理性判断。由于感知与经验上的相通,这种“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密不可分。 2.文化经验的视觉体验 (1)个人文化经验的视觉体验。人的感觉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功能,也有一部分来自生活的体验和积累。不同的阅历和体验会导致感觉上的差异,专业素质的差别也会影响艺术感受。 人们在观看理解物体时,并不满足于把看到的东西“组织”成一种视觉意象,还要进一步把这个直接看到的形象与另一个形象联系起来。由于很多视象都是模棱两可的,可以按照各种不同的结构式样对其加以组织,所以在生活中就会出现有趣的现象:专家和外行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专家从中看到的东西也不相同。例如,美术中的三维空间感来源于生活与专业训练,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不可能在石膏像上看出诸多的“素描关系”。对于红色,观者会联想到革命或恐怖暴力,还有喜庆,这都取决于观者的阅历与体验。“只要头脑中预先形成了所观察目标的意象,不管在多么复杂变换的形状中,都能够将这些意象认出来,知觉对象能从以往的视觉经验中得到填充或补足。” 同样的道理,设计中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有所感悟,对于同一设计作品,感受会有简单与丰富之分,体会也会有高下之别。一个人的现时观察,总会受到以往所见、所闻、所知的影响,积累越多,感受就越丰富。这种潜在的经验图式对观察的影响,在设计活动中同样无时、无处不在。熟悉几何抽象画家蒙德里安绘画的观者一眼就能从服装设计大师依夫·圣·洛朗设计的时装中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不了解蒙德里安画风的观者则可能只是将它看成大格子式样。 过去的视知觉经验和知识修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观察面前的对象,也可以妨碍正确地观察,这取决于观者视知觉经验和知识修养的正确程度及水平高低,还有他们与观察对象的关系如何。 (2)集体 文化 经验的视觉体验。在人的视觉 心理中具备一种推论倾向,可以使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视觉心理上得到弥补,格式塔心 理学 家称之为视知觉的“完结效应”。能否在视觉的“完结效应”中正确地“填补空白”是与观者的阅历、感悟、想象有关系的。大量事实表明,对色彩、形状的把握能力会随着观看者所在的物种、文化集团和受训练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说,一个集团能理解的,另一个集团的成员就可能无法理解、把握、比较和记住它们。观者对对象越熟悉,填补的空白就越准确。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由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熟悉的 环境中,我们见到的事物总是与我们的预期相符,所以视觉的节省也就越来越增加了。”对此, 社会 学家BenedictAnderson也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认为 现代 民族国家的形成,源自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类对身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集体想象。系统的印刷 语言、普及的新媒介(主要是报纸)以及共同的“受难经验”,乃促成“想象共同体”的要素。不经意间,我们的脑海中早已先入为主地为许多未曾谋面的事物定了性,想当然地认为它理应如此。这样一种知觉,其直感性是非常强的,它不是在一件物体和它的用处之间作某种联想,也不是对于某种东西的实际用途的理解,而是对一件因未经实际使用而看不到其功能的物体在视知觉中的直接“补足”或“完结”。 在视觉传达中,任何一种图形或符号的意义都会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化而变化。博厄斯在其《原始 艺术 》中提到:不同部落的美洲印地安人所赋予的某些基本图案的各种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对纹样的意义作出不同的解释,这种不同的解释反过来又会作用于纹样,使纹样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例如, 中国 古人素来喜欢莲花,它象征着高洁,出污泥而不染,尤其深得中国文人的喜爱。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更成了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成为吉祥纹样“暗八宝”之一,各种艺术品中到处可以看到莲花的图案,与佛教有关的 建筑和建筑物的柱、柱础、砖、瓦等也都有用莲花作纹饰的。而在日本,莲花的意义却大相径庭,它是祭奠的象征。 基于这一点,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观者所属集团的文化背景,在设计 内容 和对象的选择上应具有针对性,否则将导致观者视觉经验的认识混乱。 二、视觉经验与视觉传达对象 好的设计作品需要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就是有从视觉主体方面了解人的视觉功能、 研究 感知过程的真实状态;所谓知彼,就是从视觉的对象方面认识形式的相对关系。 对设计而言,不仅仅是解决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有效的信息。传播有效、准确、可靠的信息是设计信息传播的首要法则,它是设计成功的重要保证。传播的对象是人和人群结构而成的受众群体。设计元素是否能引起观者视觉经验的共鸣,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视觉传达中,设计是以单一的或连续的作品形式与受众进行对话,如何选择对话的焦点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观众通过与设计作品的接触(视感、听感、动感等途径),接受某种信息,随即他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以社会公众的标准、以生活本身作参照来检验这信息,从而对它作出准确与否、可靠与否的判断,决定是否接受该设计信息,并且以自己的态度 影响 身边的人们对该设计信息的态度。因而,将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表现置于特定文化背景中来感染受众的精神世界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可以将东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由于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所以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不同的心理结构与审美心理,这种差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有突出的表现。 例如:中国人有对万物祈福的心理,并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吉祥文化,希望事物朝着美好的方向 发展 ,标志设计中有吉祥的寓意就容易被受众接受。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见图?)就是针对人们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 企业 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联通标志还采用中国古代盘长纹样的“同心结”图案,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总之,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正是基于对中国吉祥文化的认同,我们才拥有了许多喜闻乐见的、充满吉祥意味的晶牌名称,如恒源祥、金利来、金六福、万利达、永乐、旺旺、福满多等。同样,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也要入乡随俗,进行语言文字的文化适应,品牌的翻译要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喜来登、吉百利、都乐等正是注意了这一点。当然,中国的吉祥用语包含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圈内是老少皆知的,不需做过多的解释大家都心领神会。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却因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对事物的联想就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中国的某些吉祥物在一些西方国家就会引起误读。如白象、金龙、孔雀、喜鹊等品牌在国外就缺乏认同基础,这是由于白象在英美国家被视为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龙在西方许多国家被视为恶魔与灾难的化身,孔雀在英、德、法等国被视为淫祸之鸟,喜鹊在 英语 里是指爱唠叨、饶舌的人,所以凡是出口商品用象、龙、孔雀、喜鹊等作为商标名称的都要音译或做其他处理,从而避免引起观者的误解与反感。 相同的视觉符号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只有当知道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特定阶段里使用的普通平凡的习俗化的程式时,人们才能把视觉符号的信息译释出来。如十字图形,在宗教中象征着上帝,在医疗中表示看护和更深层次的人类救护之爱,在数字中则理解为数据运用的加号。因此,设计者在为国际流通的商品设计时,要注意各地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切忌把本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观念强加给目标市场国的消费者,以免造成沟通障碍。 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下,民族化、地域化的图形语言是人们了解和熟悉的,不需要任何解释,便于直接解读。设计师可用一种同构的思维方式,将图形语言折射到另一种与其有着某种联系的相通之处的事物上,并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引导人们去联想、想象。心理预设因素显示,人的理解活动发生之前,存在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它事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这种心理定势常常在审视符号时将理解重心导向理解者本人所期待的方向。如,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观者,能很容易地从图2中领悟出书法、太极、砚台、篆刻、碑拓、章法之间的玄妙。 当然,视觉传达设计在体现民族化、地域化的同时,还应利用传统的、地域的图形语言优势来表现现代的精神观念,用解构的民族化图形与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创造一种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具现代意识的形象,以独特的个性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而弥满禅机。在作品中我们时时发现设计家对简约空灵的水墨语言精妙的阐释,还不时可见中国传统文人智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对话。如图3,设计中既有水墨、笛子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视觉元素,又有西方设计的构成形式,简洁而意味深长。 综上所述,如果一幅画、一个图形、一种抽象的形式可以唤起观赏者丰富的审美感受,那是视觉“调动”了观者以往的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并由专业知识参与的结果。因此,设计作品要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设计者必须与观赏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以观者的共有经验为根据,充分考虑到观赏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与观赏者一道,把与传达信息有关的知、情、意等心理联系起来并统一到“一种经验”中,从而形成互动。 看了“视觉传达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视觉传达专业论文 2. 视觉传达教学改革毕业论文 3. 视觉传达开题报告范文 4. 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形象设计及其重要性研究论文 5. 2017高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解读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具体有哪些呢,大家有了解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参考和阅读,希望能帮到大家!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

1.浅谈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2.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创新的研究

3.新媒体艺术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4.基于视觉传达艺术发展的民族传统设计创新探讨

5.数字广告中数字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

6.视觉传达设计视角下的科技图像创作研究

7.动态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

8.跨界与融合--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考

9.色彩符号与企业形象的视觉传达

10.汉字象形造字法在视觉传达中的设计应用

11.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现实中的应用探究

13.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探讨

14.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表现研究

16.从空无、自然、融合三个角度谈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艺术美

17.“私人定制”视觉传达中的定制式设计理念

18.数码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9.基于视觉传达要素的制造装备人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20.敦煌联珠纹的形态特征与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2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22.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与品牌形象的有效整合

23.现代视觉传达的多维感官设计运用探析

24.探究UI设计的视觉传达艺术

25.旅游纪念品视觉传达设计与开发

26.色彩的视觉传达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27.基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互补设计方法研究

28.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特征与发展研究综述

29.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30.视觉传达的灵境语言

31.本土文化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及拓展重构

32.探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的分析

33.独特的视觉传达系统研究

34.订制婚礼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研究

35.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应用与商业价值研究

36.基于观者位移产生的动态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37.关于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的完美结合研究

38.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

39.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表现

40.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4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分析

42.视觉传达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新发展

43.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疲劳现象研究

44.基于信息设计的视觉传达领域新应用

45.文化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

46.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47.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性思维模式初探

48.浅析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原则

49.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分析

50.女性身体元素在竞技体育中的视觉传达

51.谈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52.视觉传达设计中笔墨艺术元素的应用

数字化广告的视觉传达效应探析

54.论包装色彩视觉传达的话语意义

55.浅析现代婚庆视觉传达设计

56.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专业的内涵与外延

57.视觉传达设计中抽象图形的针对性提炼与表现

58.探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

59.数字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分析

60.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61.对视觉传达设计中情感理念的表现研究

62.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63.网页设计之视觉传达研究

64.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65.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专业图形创意课程改革研究

66.景颇族服饰视觉呈现中的社会情境表述

67.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运用

68.从视觉心理角度解读自由版式中的视觉游戏

69.基于视觉信息传达的网页界面设计研究

70.“东方葵”的图像叙事与视觉传达

71.网络广告中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探究

72.浅析视觉营销在商品E化过程中的应用

73.广告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与探讨

74.从标志设计的演变谈视觉简化心理

75.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装饰艺术符号的融入

76.节约型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77.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探索

78.图表设计与可视化分析

79.技术推动观念 VR技术引发的视觉传达新观念

80.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81.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82.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83.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4.论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表现特性

8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86.考虑视觉传达效果的夜视环境视觉定位方法研究

87.当代中国设计活动中审美形态的来源--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

88.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9.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

90.交通标示颜色的视觉传达作用仿真分析

9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探究

92.中国传统家具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93.视觉传达设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实效性研究

94.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适老性问题研究

95.黑暗中颜色刺激作用的视觉传达分析研究

96.视觉传达设计的交互动画特效制作手法探析

97.学习类网页设计中视觉传达理论的应用研究

98.字体创意设计是加深视觉传达记忆的根蒂

99.对中国甲骨文文字符号视觉传达的属性研究

100.广告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传播研究

101.中国禅道文化中的神、意、形、色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0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103.公共艺术形态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104.浅谈数字图像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几个要素

105.浅析视觉传达设计的情感效应

106.如何做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与时俱进

107.试论传播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08.隐喻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09.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Graphic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研究

111.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与发展

112.当代视觉传达下汉字图形化设汁的形、意研究

113.网络媒体的视觉艺术传达设计研究

114.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维探讨

115.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16.浅析视觉传达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17.“新古琴双行谱”中的视觉传达设计

118.视觉传达图形创意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19.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新媒体时代地产广告的探究

120.分析创新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实施

12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拓展:测绘工程论文题目

1、改善GIS数字底图的质量

2、教学实习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3、数字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据采编

4、数字化地形测量的几个问题探讨

5、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6、数字化成图几种作业模式的分析比较

7、数字化测图与地籍信息系统研究

8、数字化测图在地籍补测中的两种应用技巧

9、数字化测图技术在郑州高新区房地产测量中的应用

10、数字化测图教学方法探讨

11、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图测绘中的应用与建议

1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与实施

1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

14、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5、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源影寺古砖塔测绘中的应用

16、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的探讨

17、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18、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综合

19、数字地图系统设计

20、数字地形图测绘中的几个问题探析

21、数字地籍测绘实施中的技术问题

22、数字地籍测量中GPS控制网的建立

23、数字地籍测量主要误差来源探讨

24、数字地籍测量作业探讨

25、数字地籍测量应用分析

26、数字地籍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及精度分析

27、数字地籍测量有关作业流程及精度控制的探讨

28、数字地籍测量精度的讨论及控制方法

29、数字平顶山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步研究

30、数字摄影测量生产的质量控制

31、数字水准仪SPRINTERM的试验与评述

32、数字水准仪及其在机场跑道板块高程测量中的应用

33、数字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检定与精度分析

34、数字水准仪的测量算法概述

35、数字水准仪自动读数方法研究

36、数字水准仪观测模式及其应用实践

37、数字水准测量外业数据格式的转换与统一的实践

38、数字水果湖水下地形和淤泥厚度测量

39、数字测图中的坐标变换方法

40、数字测图中设站错误的内业改正

41、数字测图技术在罗营口水电站坝址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42、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与质量控

43、数字综合法用于平坦地区地形图修测

44、数字高程模型与等高线质量相关性研究

45、数字高程模型及其数据结构

46、数字高程模型在农地整理排水渠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47、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描述精度的研究

48、数字高程模型的生产及更新

49、数字高程模型的裁剪与拼接技术

50、数学形态学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51、数据化测量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52、数码相机可量测化的研制

53、斜拉桥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分析

54、斜距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55、断面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系统研究

56、断高法在高等级公路测设中的应用

57、新州公路平面控制测量问题研究与施测

58、方位交会法在城区测量中的应用

59、方向交会法坐标计算之初探——待定点坐标的计算

60、方向后交最佳点位分析

61、施工测量中快速设站方法

62、无像控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更新方法

63、无反射棱镜全站仪测距性能测试

64、无反射镜测距的目标特性研究

65、无定向导线环在城市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66、无控制DEM表面差异探测研究

67、既有铁路航测数字化测图的特点与质量控制

68、时态地籍数据库设计与宗地历史查询的实现方法

69、明暗等高线自动绘制方法

70、智能全站仪ATR实测三维精度分析

71、智能全站仪快速测量处理系统

72、曲线拟合高程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73、曲线放样中的坐标转换及转换精度分析

74、曲线矢量数据压缩算法实现及评析

75、最小二乘平差理论在制图自动综合中的应用

76、最小二乘法在土地复垦场平整中的应用

77、最小二乘法对多周期函数的周期筛选优化

78、有关地籍调查的几个问题探讨

79、有限条件下坐标转换矩阵的确定与精化

80、有非对称缓和曲线的曲线主点测设方法

81、服务城市化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探讨

82、村庄地籍测量之初探

83、条码信号复原技术在数字水准仪中的应用

84、条码因瓦水准标尺校准方法的探讨

85、极坐标法测设平面位置的精度分析

86、构建城镇地籍管理系统的研究

87、栅格数据矢量化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

88、标准化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实践与体会

89、树状河系自动绘制的结构化实现

90、根据三斜距确定点的三维坐标及精度

91、桥梁墩_台的沉降观测和沉降值的预测

92、模拟GPS控制网精度估算方法研究

93、模糊数学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质量评定中的应用探讨

94、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

95、气象因素对全站仪测量的影响

96、水下地形分析中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方法的研究

97、水下地形测量误差分析及对策

98、水下地形测量误差来源及处理方法探讨

99、水下地形测量高程异常点剔除方法研究

100、水位改正中虚拟验潮站的快速内插

求视觉传达毕业论文

本文在对视觉传达设计师各个创作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视觉传达设计师的非数字化创作时期及数字化创作时期出发,将个人创作的完全独立时期、合作创作时期和主导创作时期进行比较,得出了创作独立性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发展的历史,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事件。文章最后讲述了关于认识创作独立性对于我们规划未来的现实意义。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书籍设计者维岑斯创造了“视觉传达设计师”这个名称,形容“使印刷传达有结构和视觉形式的个人活动”①行为。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视觉传达设计师工作方式的独立性。从传达设计开始的一个人独立工作的创作方式,到现在由自己决定创作概念并同他人合作的创作方式,设计师们的创作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正视这种变化,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创作独立性所处的状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一 独立创作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在数字化设计高度发展以前,每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他们通过一个人去探索主题的计划性,掌握用颜料绘画不容许有失误的技术能力,进行个人创作,直至完成作品。他们这种独立创作状态和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视觉传达者的创作状态极其相似。正如我们所知,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并不长,很多的设计师现在依然从事着设计工作。例如:日本的田中一光、福田繁雄、户田正寿、南部俊安,波兰的Wieslaw Walkuski等。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不难发现,虽然不是在同样的时间、地点进行创作,但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即扎实的手绘功底,以及从他们独特的个人视角诠释的设计作品。正如户田正寿所说:“多少年前,在设计创作时,我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的。”②他们所处的正是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的一种普遍状态,即在创作概念、制作过程上拥有主控性的独立创作状态。相对与他们,数字化时代的创作者的独立性就有了些限制,但仍有这样的一部分人群拥有创作独立性,视觉传达学习者、独立创作的设计师占拥有创意独立性人群的绝大部分。 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学习者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关于视觉传达的知识,掌握了如: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Coreldraw这样的数字处理软件,期望能就此走入视觉传达的设计世界。他们大多通过进行假的设计课题,或参与非商业性质设计比赛的方式来学习。在这种脱离了市场运作的状态下,他们也同样拥有对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在学校学习的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当然还包括喜欢视觉传达这个活动的人。在中国平面设计在线设计长廊的竞赛传真③中的16个展示中,设计者不仅是设计师们,还有更多处于学习阶段的人们。对于同一个比赛命题,正是因为有了创作者在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才有了这缤彩纷呈的设计。想在结束学习后继续保持其创作独立性,就需要定准自己的目标,是与人合作还是进行个人创作。最好能多观察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的创作与运营方式,结合自身的实力求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 同视觉传达学习者有所区别的是,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大多是应运市场要求和个人愿望而诞生的个人工作室的创立者,或大型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艺术指导类的设计师。在市场的双向选择下,这些创作者依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着设计创作,他们同样拥有对设计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有时还不仅如此。户田正寿认为“作为艺术指导,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决定创作概念,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合适的创作人员。挑选创作人员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事,是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的。否则,即使那人再优秀,也还是不用为好。②”从他的观点中不难发现这类人的创作独立性已经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对关键事宜的独立思考,且其垄断和主控性在此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合作,脱离社会的设计是不存在的。 以上三类视觉传达设计师虽在创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数字化时期和非数字化时期的设计师有一个本质上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独立的创作者。但正如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样,设计师的独立性也是不能用是否数字化来区分的,它始终是个发展的事件,独立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就是对这种螺旋形运动的事件的分析。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具体有哪些呢,大家有了解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参考和阅读,希望能帮到大家!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

1.浅谈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2.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创新的研究

3.新媒体艺术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4.基于视觉传达艺术发展的民族传统设计创新探讨

5.数字广告中数字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

6.视觉传达设计视角下的科技图像创作研究

7.动态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

8.跨界与融合--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考

9.色彩符号与企业形象的视觉传达

10.汉字象形造字法在视觉传达中的设计应用

11.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现实中的应用探究

13.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探讨

14.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表现研究

16.从空无、自然、融合三个角度谈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艺术美

17.“私人定制”视觉传达中的定制式设计理念

18.数码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9.基于视觉传达要素的制造装备人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20.敦煌联珠纹的形态特征与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2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22.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与品牌形象的有效整合

23.现代视觉传达的多维感官设计运用探析

24.探究UI设计的视觉传达艺术

25.旅游纪念品视觉传达设计与开发

26.色彩的视觉传达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27.基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互补设计方法研究

28.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特征与发展研究综述

29.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30.视觉传达的灵境语言

31.本土文化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及拓展重构

32.探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的分析

33.独特的视觉传达系统研究

34.订制婚礼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研究

35.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应用与商业价值研究

36.基于观者位移产生的动态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37.关于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的完美结合研究

38.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

39.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表现

40.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4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分析

42.视觉传达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新发展

43.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疲劳现象研究

44.基于信息设计的视觉传达领域新应用

45.文化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

46.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47.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性思维模式初探

48.浅析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原则

49.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分析

50.女性身体元素在竞技体育中的视觉传达

51.谈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52.视觉传达设计中笔墨艺术元素的应用

数字化广告的视觉传达效应探析

54.论包装色彩视觉传达的话语意义

55.浅析现代婚庆视觉传达设计

56.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专业的内涵与外延

57.视觉传达设计中抽象图形的针对性提炼与表现

58.探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

59.数字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分析

60.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61.对视觉传达设计中情感理念的表现研究

62.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63.网页设计之视觉传达研究

64.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65.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专业图形创意课程改革研究

66.景颇族服饰视觉呈现中的社会情境表述

67.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运用

68.从视觉心理角度解读自由版式中的视觉游戏

69.基于视觉信息传达的网页界面设计研究

70.“东方葵”的图像叙事与视觉传达

71.网络广告中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探究

72.浅析视觉营销在商品E化过程中的应用

73.广告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与探讨

74.从标志设计的演变谈视觉简化心理

75.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装饰艺术符号的融入

76.节约型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77.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探索

78.图表设计与可视化分析

79.技术推动观念 VR技术引发的视觉传达新观念

80.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81.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82.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83.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4.论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表现特性

8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86.考虑视觉传达效果的夜视环境视觉定位方法研究

87.当代中国设计活动中审美形态的来源--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

88.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9.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

90.交通标示颜色的视觉传达作用仿真分析

9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探究

92.中国传统家具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93.视觉传达设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实效性研究

94.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适老性问题研究

95.黑暗中颜色刺激作用的视觉传达分析研究

96.视觉传达设计的交互动画特效制作手法探析

97.学习类网页设计中视觉传达理论的应用研究

98.字体创意设计是加深视觉传达记忆的根蒂

99.对中国甲骨文文字符号视觉传达的属性研究

100.广告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传播研究

101.中国禅道文化中的神、意、形、色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0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103.公共艺术形态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104.浅谈数字图像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几个要素

105.浅析视觉传达设计的情感效应

106.如何做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与时俱进

107.试论传播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08.隐喻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09.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Graphic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研究

111.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与发展

112.当代视觉传达下汉字图形化设汁的形、意研究

113.网络媒体的视觉艺术传达设计研究

114.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维探讨

115.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16.浅析视觉传达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17.“新古琴双行谱”中的视觉传达设计

118.视觉传达图形创意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19.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新媒体时代地产广告的探究

120.分析创新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实施

12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拓展:测绘工程论文题目

1、改善GIS数字底图的质量

2、教学实习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3、数字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据采编

4、数字化地形测量的几个问题探讨

5、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6、数字化成图几种作业模式的分析比较

7、数字化测图与地籍信息系统研究

8、数字化测图在地籍补测中的两种应用技巧

9、数字化测图技术在郑州高新区房地产测量中的应用

10、数字化测图教学方法探讨

11、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图测绘中的应用与建议

1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与实施

1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

14、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5、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源影寺古砖塔测绘中的应用

16、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的探讨

17、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18、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综合

19、数字地图系统设计

20、数字地形图测绘中的几个问题探析

21、数字地籍测绘实施中的技术问题

22、数字地籍测量中GPS控制网的建立

23、数字地籍测量主要误差来源探讨

24、数字地籍测量作业探讨

25、数字地籍测量应用分析

26、数字地籍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及精度分析

27、数字地籍测量有关作业流程及精度控制的探讨

28、数字地籍测量精度的讨论及控制方法

29、数字平顶山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步研究

30、数字摄影测量生产的质量控制

31、数字水准仪SPRINTERM的试验与评述

32、数字水准仪及其在机场跑道板块高程测量中的应用

33、数字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检定与精度分析

34、数字水准仪的测量算法概述

35、数字水准仪自动读数方法研究

36、数字水准仪观测模式及其应用实践

37、数字水准测量外业数据格式的转换与统一的实践

38、数字水果湖水下地形和淤泥厚度测量

39、数字测图中的坐标变换方法

40、数字测图中设站错误的内业改正

41、数字测图技术在罗营口水电站坝址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42、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与质量控

43、数字综合法用于平坦地区地形图修测

44、数字高程模型与等高线质量相关性研究

45、数字高程模型及其数据结构

46、数字高程模型在农地整理排水渠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47、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描述精度的研究

48、数字高程模型的生产及更新

49、数字高程模型的裁剪与拼接技术

50、数学形态学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51、数据化测量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52、数码相机可量测化的研制

53、斜拉桥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分析

54、斜距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55、断面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系统研究

56、断高法在高等级公路测设中的应用

57、新州公路平面控制测量问题研究与施测

58、方位交会法在城区测量中的应用

59、方向交会法坐标计算之初探——待定点坐标的计算

60、方向后交最佳点位分析

61、施工测量中快速设站方法

62、无像控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更新方法

63、无反射棱镜全站仪测距性能测试

64、无反射镜测距的目标特性研究

65、无定向导线环在城市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66、无控制DEM表面差异探测研究

67、既有铁路航测数字化测图的特点与质量控制

68、时态地籍数据库设计与宗地历史查询的实现方法

69、明暗等高线自动绘制方法

70、智能全站仪ATR实测三维精度分析

71、智能全站仪快速测量处理系统

72、曲线拟合高程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73、曲线放样中的坐标转换及转换精度分析

74、曲线矢量数据压缩算法实现及评析

75、最小二乘平差理论在制图自动综合中的应用

76、最小二乘法在土地复垦场平整中的应用

77、最小二乘法对多周期函数的周期筛选优化

78、有关地籍调查的几个问题探讨

79、有限条件下坐标转换矩阵的确定与精化

80、有非对称缓和曲线的曲线主点测设方法

81、服务城市化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探讨

82、村庄地籍测量之初探

83、条码信号复原技术在数字水准仪中的应用

84、条码因瓦水准标尺校准方法的探讨

85、极坐标法测设平面位置的精度分析

86、构建城镇地籍管理系统的研究

87、栅格数据矢量化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

88、标准化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实践与体会

89、树状河系自动绘制的结构化实现

90、根据三斜距确定点的三维坐标及精度

91、桥梁墩_台的沉降观测和沉降值的预测

92、模拟GPS控制网精度估算方法研究

93、模糊数学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质量评定中的应用探讨

94、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

95、气象因素对全站仪测量的影响

96、水下地形分析中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方法的研究

97、水下地形测量误差分析及对策

98、水下地形测量误差来源及处理方法探讨

99、水下地形测量高程异常点剔除方法研究

100、水位改正中虚拟验潮站的快速内插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怎么写呢?相信正在写毕业论文的你一定很烦恼了,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视传毕设概念性与商业设计适用性的关系

视传设计实质上是服务社会与消费者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性和它服务的对象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意味着其创作要受制于客户的要求,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商业化是设计实践的特性,一件设计作品往往要通过设计者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来完成,同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的需求往往左右着设计的方向,商业的逐利本质使商业设计更强调设计的适用性。视传毕设作为在校生的终极作品带有明显的学院派气息,概念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化性、思辨性。设计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使得最能体现学生学业水平的毕设作品往往缺乏对真实市场的关注、对商业设计规则的遵守。在毕设指导过程中。教、学双方常会为作品概念性的适用可行和适用性的保守平庸而争论不休。实际上商业设计需要毕设作品的开拓勇气和创新思维,而毕设作品同样需要遵守一定的适用性规则来为设计工作作准备。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成为设计教育者和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概念设计与视传毕设的概念性体现

现代传媒与心理学认为:概念是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它也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人们认识事物的符号集合。概念设计即以概念贯穿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具有思辨价值,利用创新思维平衡着人、生活、环境的关系(绿色设计即是人们在深刻思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性设计概念)。它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不断纠正甚至颠覆着既有设计理念、形态,推动设计不断变革。视传设计的概念性体现在图形、图像、符号语义的前瞻性和深刻性,表现方式和传达语义途径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传播应用媒介、材质的多感官化、多元化、跨界化等几个方面,以此不断提升视传专业对设计本质的观照。在毕设作品中,以上诸方面体现在选题的关注方向、创意构思的原创程度、载体表现的感知度和效果等。视传毕设作品的概念性应以对人-生活-环境关系的关注度作为判定标尺,以原创度作为衡量标准。这里的原创有内容和层次的区别。内容方面分语义、形式、载体等角度的创新思考和实施:独有的表现主题即为语义原创,这要求学生在选题时充分考虑研究课题的排他性,别人未涉足的领域往往意味着独特和困难,如毕设作品《饕餮脸谱纹饰设计》(图1);形式的原创即表现的元素样式风格新颖,夺人眼球,这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如毕设作品《“90后低度酒”包装设计》(图2);载体的原创即媒介的选择对于语义、形式的传播和解读具有独创性。层次方面分理念原创、表达原创。前者指设计思维指导下的创作理念,如鲁宾之壶的正负形效果正是基于视知觉心理与创作意图的融合进行构思;后者指表现理念的技巧,如靳埭强先生使用真实图像与水墨晕染效果融合的方式来表达东方的人文气息。在视传毕设创作中应当引导学生慎选主题、深化理念、巧思形式、善用技巧、精择载体,将视传毕设概念性的价值充分体现。

三、商业设计与视传毕设的适用性体现

商业设计也称商业视觉设计,是以商业信息传播和商品宣传推销为目的,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也体现着设计的服务本质。它促进着商业的发展,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加速了商业文化的推广。笔者认为,商业设计区别于学院派设计最明显的特征即为适用性。适,切合、相合;用,使用,使人、物发挥其功能;适用即能够符合要求,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商业设计中的适用性表现为:明确设计对象的目的、应用范畴、相关法规及其功能性要求;应用形式、材料、制作实现的可行性,并以此指导设计行为;符合受众接受能力、审美意识、社会心理及禁忌;表意深刻、巧妙、新颖、准确;形式独特、简洁、醒目等。例如设计一款企业标识,要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品牌理念、产品特点、应用范围、受众特征,用充分功能化、强烈排他化、明确识别化、形式艺术化、实现简易化的图形、色彩进行创意制作,而绝不单纯是表达设计者的艺术风格(如图3笔者作品《徐州香祖SPA会所标识设计》)。

视传设计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毕设作品是学生结束学业走向设计一线的汇报成果,所以适用性应是其重要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充分的调研来掌握设计对象的相关信息,以此指导设计方向;利用设计技巧结合传播原理准确、合适、完善地执行表现;在深入理解材质、制作工艺、载体特点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制作。设计教育从重艺轻商逐步认识到商业项目实践对于在校生的重要性,也举办了一些诸如“校企联盟”的活动,但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甚至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公司少之又少,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创作,所以毕设作品中体现出的适用性普遍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如毕设作品《济南“大明湖雨荷茶”系列包装设计》(图4)。

四、如何寻找视传毕设中概念性与适用性的平衡

如何处理概念性和适用性的关系,既是视传毕设这种特殊作品(学业汇报与工作演练)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衡量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指标。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在教与学中寻找两者的平衡:

1.通过日常基本功训练提升概念设计思维和独立创作的能力,包括思维、记录、执行三方面。思维是先导,通过反复训练辐散、辐合、抽象、形象、意象等设计思维,并确定设计构思步骤、路径,塑造和完善创作的思维状态。同时通过优秀设计师经验分享、公司案例实践、真实项目的征集比赛来了解商业设计创作中的适用性细节,并不断加入到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去。记录是构思和执行的'过渡。手绘作为记录和表现创意、磨练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最能捕捉思维火花的方式,也是创意执行的脚本。电脑软件的不断进化往往使学生急功近利,追求特效的冲击,却忽视了手绘这种最基本但最有效的创作手段。设计的概念性需要强烈的原创冲动,如果离开手绘,设计师要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会变得困难,这在以视觉元素为核心的视传专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手绘代表着思辨的创作状态,用笔自由地表现思考的轨迹,记录思考瞬间获得的点滴灵感,再在反复修改中完善想法。同时注意学习商业设计中始终围绕适用原则修正方案草图的过程,这种习惯可以有效地平衡设计中的概念性与适用性。执行决定着传播的最终效果:对设计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构思的实现;对不同媒介、材质、制作工艺的熟悉程度关系着与受众直接接触的展示载体的取舍。以商业案例的形式学习软件制作,多接触设计成品的材质和媒介,强化对真实项目载体传播价值的感性认知,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文艺素养。理论是从设计实践中获取的理性总结,包括设计史论、设计美学、设计师访谈等,此外还应涵盖与视传专业相关的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学科知识。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协调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对设计表现的认知水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扩充,可以从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去认识文化、解读文化符号,从而拓宽设计概念性与适用性的思考角度。譬如加强对传统图形纹样的研习,并强化对形式美感的训练,同时关注审美潮流,可以创作出具有传统意味的时尚图形,兼具概念性与适用性特征。人文与艺术是提升设计层次的重要支撑,也间接影响着视传设计中概念性的关注角度与适用性的品质水准。通过对古典、现代文学的积累,对后现代多元文化、艺术样式的去伪存真,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思考的维度和深度。

3.注意多专业方向的交融学习。设计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每个专业方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与其他方向有着复杂的联系,跨界设计逐渐成为大设计时代的主流。以视觉元素作为核心传播途径的视传设计如果与工造专业融合,可以使产品更能满足当前消费者求变求异的心理需求,营造多彩的物质生活;与舞美专业融合,可使舞台的视觉效果更具形式美感和时代气息(可参照2010年春晚美轮美奂的舞美背景设计);与景观专业融合,可使城市的众多街景更富看点(如苏州相门桥的中国结主题景观雕塑);与服装专业融合,可使其在不改变款式的前提下极大地彰显个性(如文化衫)等。在深入学习和实践视传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发掘与其他专业方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提升概念设计的意识,也会对设计的适用性有更深刻的认知。视传毕设是专业课程的终极整合和日常积累的集中展现。作为教师应在课程教学和毕设指导中从以上三个方面循循善诱,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设计、执行习惯;作为学生应结合课上专业学习和课下自觉训练,系统而有序地培养自己对设计概念性和适用性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五、结语

视传毕设应该是绚烂多彩、让人玩味的艺术展还是琳琅满目、商业气息浓郁的案例展?这取决于对概念性与适用性在视传设计中如何体现、平衡的认知,需要在日常教与学中进行点滴的关注与积累。通过毕设作品可以让学生整合在整个专业系统学习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创作技巧、执行水平,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完整地进行演练,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为毕业后设计工作做好业务准备和心理调整。

三 创作独立性的现实意义 通过观察视觉传达设计师个人创作、合作创作,以及主导创作三个时期,我们看到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转换。目的性可以作为一个坐标,如同文化有回归和超越的两种动机一样,独立性的变化更多是一种超越。从个人创作时期发展到合作创作时期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以及人生积累上的匮乏导致;当设计师们在积累了足够的基础后,便又从合作创作时期转换到主控创作时期,这个转换意味着处于这一时期的设计师们已经将他们的目的转为对设计创作的主控性以及设计创作乐趣上的追求了。 创作独立性是具有普遍性的,表现无非是三种:一,一直保持个人创作状态完全没有进行反复变化就自我超越的一群设计师们,这样的人有福田繁雄、GUNTER RAMBOW以及在完成学习阶段后就直接在高校进行教育工作以及各个设计组织的创立者等等;二,完成从个人创作到合作创作,再到主控创作三个时期的设计师们,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历程;三,就是从其它行业转入,直接进入了主控创作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欧宁、图形大破坏工作室的成员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针对个人需求上的转换,每人的经历又个有不同,用一与多的辨证关系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三种状态的交错性,对于属于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更要能随时调整独立性的状态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 在个人创作时期的学生个人创意的发挥应该处于独立的状态,在不断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个人创作意识,开动个人的潜能是为将来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掌握好各类设计技能、知识,也就给自己摆脱步入合作创作时期创造了一个机会。当然连纯粹的自我都不存在,我在此所说的独立都是相对的,是指设计创作概念上的。前面说到过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应被更多的重视,通过这样的锻炼我们能在协助他人的创作中将合作时期提前化,也能进行主导性创作的锻炼。当视觉传达设计者们依然缺乏商业社会的实际经验时,就应该进入合作创作时期,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又能避免设计师步入“现代艺术家”心态的盲端之中。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正如蒋华所言“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做给设计师自我欣赏的,而是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涉及到最本质的传达与沟通,涉及到基本原则和技巧,涉及到客户与受众,因为设计本身是商业行为,它需要设计师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⑧在商业味十足的设计行业中,如何与顾客沟通?这段话也许能教会我们怎么调整我们的位置“我们首先要以朋友的心态顾客沟通,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理会顾客对设计的构想和最终达到的效果。‘融合与沟通是关键’,先听顾客的想法,再提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不去说服你,尽量靠近你’。要在尊重顾客个性和喜好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创意,通过讨论达到共识来设计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创造出与顾客的期望相近而又体现了设计师的水平的作品。如果顾客对设计方案有些不同意见、见解。应当与顾客交流感情,取得共识。但绝不能用‘外行’为理由指责顾客的想法。如果设计师能拿出正反两面的范例,与顾客进行交流,即不盲从盲顾客的观点,又注意从实用美学角度对顾客耐心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顾客的理解,从而双方达成共识。”⑨在这个时期,设计应归位到原点,设计的目的依旧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此时的个人推广与商业创作是一致的,“潘沁:我们认为艺术性的设计与商业性的设计是一致的,是共通的,平面设计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传达。”⑧另一方面,就是注重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而个性修养则是设计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也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也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积累到发展是一个过程,维护这个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将来的主控创作时期的基础。可以说,通过合作时期的锻炼过后,已经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并积累了足够的阅历向主导性创作发展了。 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同经历过合作时期后的主导性创作在创作的主导性上是一致的,但从实践上又有所区别。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带有更大的未知性发展。 就我为例:我的毕业创作构想是通过照片的flash展示构建一个完整的我。完整是指通过镜头展现别人和我眼中的我的外表、个性特点,通过寻找共同点来表达我的各个方面,从而完成一个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性格的摄影作品的体现,并通过flash的互动和背景音效使观者达到立体的感官理解。这个设计的定义一开始就明确了他人的参与,因为是表达她们眼中的我,在摄影图片的形式上我就不能进行干预只能在内容上制定一个概念。对比户田正寿“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适合的创作人员,……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②的标准相比,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在合作人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这就要求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者在保持概念的同时更好的寻求合作。再从创作目的上对比,我的毕业创作是进行一个个人性探索,而户田正寿说“艺术指导要做的不是按着个人爱好去做事”②,这就是说进入社会化以后的主导性创作相比学习阶段的有了一个实用性的限制,创作目的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创作转换到了从观赏人群出发的创作。最后对比修改完成阶段,户田正寿认为“最后到了开始印刷的阶段,从这个时开始艺术指导开始进入真正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是否完整地表现和反映了自己所要的那种画面感觉?……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艺术指导向他挑战的是他自身,他要战胜的也是他自己”②,他说到的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时期也是同样的,但不同的是在照片素材收集完成后我就进入了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当然这个是只是个个案,但主导性创作是一个学习阶段中后期最应采取的创作方式,融合技术上的积累进行创作、合作能更早的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各种环境。 四 结语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面临的是即将步入社会后的双向选择,确立自己的目标也许并不困难,但维持理想也不是那么的容易。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只有记住个人创作时期对设计概念上独立构思的状态,并在合作创作时期依然能维持这种个人性思考,才能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立创作人。且我们当注意到创作独立性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掌握好构思独立性及协同创作时的合作的角色转换,正确处理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矛盾,避免脱离社会进入孤芳自赏、锢蔽自封的怪圈也是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师应当注意的。 虽然设计师的创作状态在不断的改变,但设计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表达个人思想的传播和为客户进行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在主导性创作时期不论是如何进行主控,合作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学习阶段在发展个人创作的同时也兼顾着多进行主导性创作的尝试,能帮助我们提前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适应社会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同客户合作,让我们记住这句话“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视觉传达仍在不断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也在不断的改变,随着设计师自身的不断进步,及对创作独立性上不同程度上的追求,创作独立性应同创意、技法一样被人重视。人们通过了解它,认清自身所处的创作状态将作品发挥到最佳的水准,并更好的计划未来同视觉传达一起发展。

视觉传达系毕业论文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有哪些,大家知道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希望能够帮到您!

视觉传设计专业学生要完成的毕业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实践创作为主的设计作品及与之相关的设计论文。其中设计论文要求必须与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相关,并包含对自己设计作品的解析。为了保证我专业学生设计论文质量,根据《文华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特提出本专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一、文档范围及归档要求

(一)文档材料范围

1.论文文稿。

包括:(1)封面,(2)论文目录,(3)中文摘要(含关键词),英文摘要(含关键词),(5)毕业设计(论文)正文,(6)注释与参考文献,(7)致谢,(8)附录,(9)其他辅助资料。

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文献综述及外文参考文献翻译、

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资料。包括进展情况记录、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设计(论文)答辩及评审等。

(二)归档要求

1.论文文稿(1)~(9)按顺序装订成1册;

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书分别装订成册;

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资料装订为1册;设计图纸不要求装订。

以上材料统一归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保存。

二、文档材料的写作规范

(一)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的规范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文本应包括封面、目录、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等部分。

1.封面

采用学院规定的统一格式的封面,按要求填写设计(论文)题目、作者姓名、所在学部(系)、专业、指导教师等内容。?

2.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一般列到2-3级标题,文字表述与正文一致,并标明页码。

3.题目

论文题目要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必要时可加副标题。题目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中间不使用标点。

4.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中文摘要应简捷明了,字数为300字左右。内容包含本项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设计成果及结论、关键词等。突出毕业设计工作中具有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部分。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一般是3~6个,关键词之间以分号分隔开。

5.外文摘要(含关键词)

外文应有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外文摘要、关键词内容应与中文一一对应,要求用词准确、语法规范、意思完整。

6.设计论文正文

设计论文总字数要求:3000~5000字,设计图、表按照幅面折算。

写作内容可因选题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

(1)前言。说明本设计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设计要求;简述本选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及设计项目的指导思想。

(2)设计方案论证。说明设计思路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3)设计过程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设计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4)设计成果分析。对设计过程中所完成的主要设计成果进行分析。

(5)结论或总结。对整个设计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设计论文的正文章节序号选用以下形式:

第一级:一、二、三、…;第二级:(一)(二)(三)…;第三级:1. 2. 3.…;第四级:(1)(2)(3)…;第五级:①② ③…。

7.参考文献(采用文尾注)

正文中按引用顺序在参考文献出处的文字右角上用[ ]标明,正文中[]中序号(为阿拉伯数字),应与文尾注中序号一致。参考文献中应包含一定的外文文献,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10篇。

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为阿拉伯数字)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著者.书名[M].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术期刊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J].刊物名. 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作者.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起止页码

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8.附录

主要列入正文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以备查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工具或表格;重复性图表;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附录可采用“附录1”、“附录2”或“附录一”、“附录二”等序号格式。

9.致谢

致谢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如指导教师、有关领导及其他人员或单位)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二)其他技术规范

1.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元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采用英语缩写词时,除本行业广泛应用的通用缩写词外,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应该用括号注明英文全文。

2.外文字母的正、斜体用法

物理量符号、物理常量、变量符号用斜体,计量单位等符号均用正体。

3.数字

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单位1987年发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以外,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一概写全数,如2000年不能写成00年。

4.插图

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选图要力求精练。

(1)制图标准

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

机械工程图:采用第一角投影法,严格按照GB4457~4460-84, GB131-83《机械制图》标准规定。

电气图:图形符号、文字符号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流程图:原则上应采用结构化程序并正确运用流程框图。

对无规定符号的图形应采用该行业的常用画法。

(2)图题及图中说明

每个图均应有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图的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有图注或其他说明时应置于图题之上。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等置于分图之下。

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

(3)插图编排

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至次页最前面。

(4)坐标单位

有数字标注的坐标图,必须注明坐标单位。

(5)论文(设计说明书)原件中照片图及插图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原件中的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可为黑白或彩色,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照片采用光面相纸,不宜用布纹相纸。对金相显微组织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

5. 其他技术规范可参考《文华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1.设计论文成文文稿一律采用计算机打印,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采用A4 规格复印纸(210×297)输出,页边距上、下2cm左3cm、右2cm,用学院统一封面格式装订。

2.设计论文文本字体和格式要求

(1)中文题目使用小2号黑体、居中;中文摘要、关键词为小4号宋体;“摘要” 一词为3号黑体、居中,“关键词”一词为加粗小4号宋体;英文题目使用小2号加黑Times New Noman体、居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使用4号Times New Noman体,“Abstract”一词为3号加粗Times New Noman体,“Key Words”二个词为3号加粗Times New Noman体;正文中文统一使用小4号宋体,英文正文使用Times New Noman体4号字。

(2)文本一级标题使用小3号黑体字,二级标题使用4号黑体字,三级标题使用小4号黑体字。

(3)参考文献使用5号宋体字, “参考文献”六个字用4号黑体。

(4)正文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最小值20磅”,页眉内容统一为“文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宋体小5号斜体字居右排写;页码一律位于页面底端(页脚),居中标明。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怎么写呢?相信正在写毕业论文的你一定很烦恼了,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视传毕设概念性与商业设计适用性的关系

视传设计实质上是服务社会与消费者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性和它服务的对象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意味着其创作要受制于客户的要求,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商业化是设计实践的特性,一件设计作品往往要通过设计者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来完成,同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的需求往往左右着设计的方向,商业的逐利本质使商业设计更强调设计的适用性。视传毕设作为在校生的终极作品带有明显的学院派气息,概念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化性、思辨性。设计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使得最能体现学生学业水平的毕设作品往往缺乏对真实市场的关注、对商业设计规则的遵守。在毕设指导过程中。教、学双方常会为作品概念性的适用可行和适用性的保守平庸而争论不休。实际上商业设计需要毕设作品的开拓勇气和创新思维,而毕设作品同样需要遵守一定的适用性规则来为设计工作作准备。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成为设计教育者和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概念设计与视传毕设的概念性体现

现代传媒与心理学认为:概念是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它也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人们认识事物的符号集合。概念设计即以概念贯穿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具有思辨价值,利用创新思维平衡着人、生活、环境的关系(绿色设计即是人们在深刻思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性设计概念)。它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不断纠正甚至颠覆着既有设计理念、形态,推动设计不断变革。视传设计的概念性体现在图形、图像、符号语义的前瞻性和深刻性,表现方式和传达语义途径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传播应用媒介、材质的多感官化、多元化、跨界化等几个方面,以此不断提升视传专业对设计本质的观照。在毕设作品中,以上诸方面体现在选题的关注方向、创意构思的原创程度、载体表现的感知度和效果等。视传毕设作品的概念性应以对人-生活-环境关系的关注度作为判定标尺,以原创度作为衡量标准。这里的原创有内容和层次的区别。内容方面分语义、形式、载体等角度的创新思考和实施:独有的表现主题即为语义原创,这要求学生在选题时充分考虑研究课题的排他性,别人未涉足的领域往往意味着独特和困难,如毕设作品《饕餮脸谱纹饰设计》(图1);形式的原创即表现的元素样式风格新颖,夺人眼球,这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如毕设作品《“90后低度酒”包装设计》(图2);载体的原创即媒介的选择对于语义、形式的传播和解读具有独创性。层次方面分理念原创、表达原创。前者指设计思维指导下的创作理念,如鲁宾之壶的正负形效果正是基于视知觉心理与创作意图的融合进行构思;后者指表现理念的技巧,如靳埭强先生使用真实图像与水墨晕染效果融合的方式来表达东方的人文气息。在视传毕设创作中应当引导学生慎选主题、深化理念、巧思形式、善用技巧、精择载体,将视传毕设概念性的价值充分体现。

三、商业设计与视传毕设的适用性体现

商业设计也称商业视觉设计,是以商业信息传播和商品宣传推销为目的,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也体现着设计的服务本质。它促进着商业的发展,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加速了商业文化的推广。笔者认为,商业设计区别于学院派设计最明显的特征即为适用性。适,切合、相合;用,使用,使人、物发挥其功能;适用即能够符合要求,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商业设计中的适用性表现为:明确设计对象的目的、应用范畴、相关法规及其功能性要求;应用形式、材料、制作实现的可行性,并以此指导设计行为;符合受众接受能力、审美意识、社会心理及禁忌;表意深刻、巧妙、新颖、准确;形式独特、简洁、醒目等。例如设计一款企业标识,要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品牌理念、产品特点、应用范围、受众特征,用充分功能化、强烈排他化、明确识别化、形式艺术化、实现简易化的图形、色彩进行创意制作,而绝不单纯是表达设计者的艺术风格(如图3笔者作品《徐州香祖SPA会所标识设计》)。

视传设计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毕设作品是学生结束学业走向设计一线的汇报成果,所以适用性应是其重要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充分的调研来掌握设计对象的相关信息,以此指导设计方向;利用设计技巧结合传播原理准确、合适、完善地执行表现;在深入理解材质、制作工艺、载体特点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制作。设计教育从重艺轻商逐步认识到商业项目实践对于在校生的重要性,也举办了一些诸如“校企联盟”的活动,但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甚至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公司少之又少,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创作,所以毕设作品中体现出的适用性普遍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如毕设作品《济南“大明湖雨荷茶”系列包装设计》(图4)。

四、如何寻找视传毕设中概念性与适用性的平衡

如何处理概念性和适用性的关系,既是视传毕设这种特殊作品(学业汇报与工作演练)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衡量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指标。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在教与学中寻找两者的平衡:

1.通过日常基本功训练提升概念设计思维和独立创作的能力,包括思维、记录、执行三方面。思维是先导,通过反复训练辐散、辐合、抽象、形象、意象等设计思维,并确定设计构思步骤、路径,塑造和完善创作的思维状态。同时通过优秀设计师经验分享、公司案例实践、真实项目的征集比赛来了解商业设计创作中的适用性细节,并不断加入到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去。记录是构思和执行的'过渡。手绘作为记录和表现创意、磨练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最能捕捉思维火花的方式,也是创意执行的脚本。电脑软件的不断进化往往使学生急功近利,追求特效的冲击,却忽视了手绘这种最基本但最有效的创作手段。设计的概念性需要强烈的原创冲动,如果离开手绘,设计师要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会变得困难,这在以视觉元素为核心的视传专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手绘代表着思辨的创作状态,用笔自由地表现思考的轨迹,记录思考瞬间获得的点滴灵感,再在反复修改中完善想法。同时注意学习商业设计中始终围绕适用原则修正方案草图的过程,这种习惯可以有效地平衡设计中的概念性与适用性。执行决定着传播的最终效果:对设计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构思的实现;对不同媒介、材质、制作工艺的熟悉程度关系着与受众直接接触的展示载体的取舍。以商业案例的形式学习软件制作,多接触设计成品的材质和媒介,强化对真实项目载体传播价值的感性认知,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文艺素养。理论是从设计实践中获取的理性总结,包括设计史论、设计美学、设计师访谈等,此外还应涵盖与视传专业相关的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学科知识。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协调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对设计表现的认知水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扩充,可以从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去认识文化、解读文化符号,从而拓宽设计概念性与适用性的思考角度。譬如加强对传统图形纹样的研习,并强化对形式美感的训练,同时关注审美潮流,可以创作出具有传统意味的时尚图形,兼具概念性与适用性特征。人文与艺术是提升设计层次的重要支撑,也间接影响着视传设计中概念性的关注角度与适用性的品质水准。通过对古典、现代文学的积累,对后现代多元文化、艺术样式的去伪存真,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思考的维度和深度。

3.注意多专业方向的交融学习。设计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每个专业方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与其他方向有着复杂的联系,跨界设计逐渐成为大设计时代的主流。以视觉元素作为核心传播途径的视传设计如果与工造专业融合,可以使产品更能满足当前消费者求变求异的心理需求,营造多彩的物质生活;与舞美专业融合,可使舞台的视觉效果更具形式美感和时代气息(可参照2010年春晚美轮美奂的舞美背景设计);与景观专业融合,可使城市的众多街景更富看点(如苏州相门桥的中国结主题景观雕塑);与服装专业融合,可使其在不改变款式的前提下极大地彰显个性(如文化衫)等。在深入学习和实践视传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发掘与其他专业方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提升概念设计的意识,也会对设计的适用性有更深刻的认知。视传毕设是专业课程的终极整合和日常积累的集中展现。作为教师应在课程教学和毕设指导中从以上三个方面循循善诱,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设计、执行习惯;作为学生应结合课上专业学习和课下自觉训练,系统而有序地培养自己对设计概念性和适用性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五、结语

视传毕设应该是绚烂多彩、让人玩味的艺术展还是琳琅满目、商业气息浓郁的案例展?这取决于对概念性与适用性在视传设计中如何体现、平衡的认知,需要在日常教与学中进行点滴的关注与积累。通过毕设作品可以让学生整合在整个专业系统学习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创作技巧、执行水平,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完整地进行演练,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为毕业后设计工作做好业务准备和心理调整。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具体有哪些呢,大家有了解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参考和阅读,希望能帮到大家!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题目

1.浅谈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2.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创新的研究

3.新媒体艺术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4.基于视觉传达艺术发展的民族传统设计创新探讨

5.数字广告中数字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

6.视觉传达设计视角下的科技图像创作研究

7.动态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

8.跨界与融合--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考

9.色彩符号与企业形象的视觉传达

10.汉字象形造字法在视觉传达中的设计应用

11.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现实中的应用探究

13.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探讨

14.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表现研究

16.从空无、自然、融合三个角度谈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艺术美

17.“私人定制”视觉传达中的定制式设计理念

18.数码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9.基于视觉传达要素的制造装备人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20.敦煌联珠纹的形态特征与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2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22.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与品牌形象的有效整合

23.现代视觉传达的多维感官设计运用探析

24.探究UI设计的视觉传达艺术

25.旅游纪念品视觉传达设计与开发

26.色彩的视觉传达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27.基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互补设计方法研究

28.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特征与发展研究综述

29.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30.视觉传达的灵境语言

31.本土文化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及拓展重构

32.探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的分析

33.独特的视觉传达系统研究

34.订制婚礼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研究

35.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应用与商业价值研究

36.基于观者位移产生的动态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37.关于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的完美结合研究

38.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

39.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表现

40.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4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分析

42.视觉传达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新发展

43.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疲劳现象研究

44.基于信息设计的视觉传达领域新应用

45.文化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

46.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47.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性思维模式初探

48.浅析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原则

49.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分析

50.女性身体元素在竞技体育中的视觉传达

51.谈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52.视觉传达设计中笔墨艺术元素的应用

数字化广告的视觉传达效应探析

54.论包装色彩视觉传达的话语意义

55.浅析现代婚庆视觉传达设计

56.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专业的内涵与外延

57.视觉传达设计中抽象图形的针对性提炼与表现

58.探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

59.数字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分析

60.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61.对视觉传达设计中情感理念的表现研究

62.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63.网页设计之视觉传达研究

64.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65.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专业图形创意课程改革研究

66.景颇族服饰视觉呈现中的社会情境表述

67.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运用

68.从视觉心理角度解读自由版式中的视觉游戏

69.基于视觉信息传达的网页界面设计研究

70.“东方葵”的图像叙事与视觉传达

71.网络广告中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探究

72.浅析视觉营销在商品E化过程中的应用

73.广告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与探讨

74.从标志设计的演变谈视觉简化心理

75.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装饰艺术符号的融入

76.节约型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77.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探索

78.图表设计与可视化分析

79.技术推动观念 VR技术引发的视觉传达新观念

80.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81.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82.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83.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4.论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表现特性

85.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86.考虑视觉传达效果的夜视环境视觉定位方法研究

87.当代中国设计活动中审美形态的来源--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

88.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9.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

90.交通标示颜色的视觉传达作用仿真分析

9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探究

92.中国传统家具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93.视觉传达设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实效性研究

94.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适老性问题研究

95.黑暗中颜色刺激作用的视觉传达分析研究

96.视觉传达设计的交互动画特效制作手法探析

97.学习类网页设计中视觉传达理论的应用研究

98.字体创意设计是加深视觉传达记忆的根蒂

99.对中国甲骨文文字符号视觉传达的属性研究

100.广告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传播研究

101.中国禅道文化中的神、意、形、色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0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103.公共艺术形态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104.浅谈数字图像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几个要素

105.浅析视觉传达设计的情感效应

106.如何做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与时俱进

107.试论传播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08.隐喻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09.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Graphic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研究

111.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与发展

112.当代视觉传达下汉字图形化设汁的形、意研究

113.网络媒体的视觉艺术传达设计研究

114.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维探讨

115.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16.浅析视觉传达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17.“新古琴双行谱”中的视觉传达设计

118.视觉传达图形创意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19.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新媒体时代地产广告的探究

120.分析创新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实施

12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拓展:测绘工程论文题目

1、改善GIS数字底图的质量

2、教学实习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3、数字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据采编

4、数字化地形测量的几个问题探讨

5、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6、数字化成图几种作业模式的分析比较

7、数字化测图与地籍信息系统研究

8、数字化测图在地籍补测中的两种应用技巧

9、数字化测图技术在郑州高新区房地产测量中的应用

10、数字化测图教学方法探讨

11、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图测绘中的应用与建议

1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与实施

1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

14、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5、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源影寺古砖塔测绘中的应用

16、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的探讨

17、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18、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综合

19、数字地图系统设计

20、数字地形图测绘中的几个问题探析

21、数字地籍测绘实施中的技术问题

22、数字地籍测量中GPS控制网的建立

23、数字地籍测量主要误差来源探讨

24、数字地籍测量作业探讨

25、数字地籍测量应用分析

26、数字地籍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及精度分析

27、数字地籍测量有关作业流程及精度控制的探讨

28、数字地籍测量精度的讨论及控制方法

29、数字平顶山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步研究

30、数字摄影测量生产的质量控制

31、数字水准仪SPRINTERM的试验与评述

32、数字水准仪及其在机场跑道板块高程测量中的应用

33、数字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检定与精度分析

34、数字水准仪的测量算法概述

35、数字水准仪自动读数方法研究

36、数字水准仪观测模式及其应用实践

37、数字水准测量外业数据格式的转换与统一的实践

38、数字水果湖水下地形和淤泥厚度测量

39、数字测图中的坐标变换方法

40、数字测图中设站错误的内业改正

41、数字测图技术在罗营口水电站坝址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42、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与质量控

43、数字综合法用于平坦地区地形图修测

44、数字高程模型与等高线质量相关性研究

45、数字高程模型及其数据结构

46、数字高程模型在农地整理排水渠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47、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描述精度的研究

48、数字高程模型的生产及更新

49、数字高程模型的裁剪与拼接技术

50、数学形态学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51、数据化测量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52、数码相机可量测化的研制

53、斜拉桥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分析

54、斜距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55、断面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系统研究

56、断高法在高等级公路测设中的应用

57、新州公路平面控制测量问题研究与施测

58、方位交会法在城区测量中的应用

59、方向交会法坐标计算之初探——待定点坐标的计算

60、方向后交最佳点位分析

61、施工测量中快速设站方法

62、无像控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更新方法

63、无反射棱镜全站仪测距性能测试

64、无反射镜测距的目标特性研究

65、无定向导线环在城市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66、无控制DEM表面差异探测研究

67、既有铁路航测数字化测图的特点与质量控制

68、时态地籍数据库设计与宗地历史查询的实现方法

69、明暗等高线自动绘制方法

70、智能全站仪ATR实测三维精度分析

71、智能全站仪快速测量处理系统

72、曲线拟合高程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73、曲线放样中的坐标转换及转换精度分析

74、曲线矢量数据压缩算法实现及评析

75、最小二乘平差理论在制图自动综合中的应用

76、最小二乘法在土地复垦场平整中的应用

77、最小二乘法对多周期函数的周期筛选优化

78、有关地籍调查的几个问题探讨

79、有限条件下坐标转换矩阵的确定与精化

80、有非对称缓和曲线的曲线主点测设方法

81、服务城市化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探讨

82、村庄地籍测量之初探

83、条码信号复原技术在数字水准仪中的应用

84、条码因瓦水准标尺校准方法的探讨

85、极坐标法测设平面位置的精度分析

86、构建城镇地籍管理系统的研究

87、栅格数据矢量化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

88、标准化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实践与体会

89、树状河系自动绘制的结构化实现

90、根据三斜距确定点的三维坐标及精度

91、桥梁墩_台的沉降观测和沉降值的预测

92、模拟GPS控制网精度估算方法研究

93、模糊数学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质量评定中的应用探讨

94、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

95、气象因素对全站仪测量的影响

96、水下地形分析中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方法的研究

97、水下地形测量误差分析及对策

98、水下地形测量误差来源及处理方法探讨

99、水下地形测量高程异常点剔除方法研究

100、水位改正中虚拟验潮站的快速内插

视觉传达学术论文篇二 视觉经验与视觉传达设计 [摘 要]观者的视觉经验对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充分调动其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观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以此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关键词]视觉传达;视觉经验;视觉心理 在 现代 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调动所有平面的因素,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当今,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发达,设计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视觉心理,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接受者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受纳器,而是一个具有积极主动的内驱力的主体,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有关视觉心理的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各种现代制作技术的优势。其中,观者的视觉经验对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充分调动观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观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以此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一、视知觉与视觉经验 视知觉有时会受到视觉生理机能和生活文化经验积淀的同时作用。人的感觉并非先天固有的功能,没有体验过的东西可能无法感受到,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有可能使某种感觉功能格外发达。视觉所感受到的不仅是眼前所见的信息,过去积累的信息也会参与 影响 。而且,由于生活环境、视觉经验、生活体验及专业知识的不同,对同一形式的认知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来自生活和 社会 ,与先天的个性差异有所不同。正如阿恩海姆在《 艺术 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当中 发展 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验图式,总是与过去所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 1.生理机能上的视觉体验 英国著名的视觉心 理学 家格利高里告诉我们:“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超出了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眼睛所接受的信息。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认识。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他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觉和痛觉。”由于生活经验的参与,视知觉还具有一种能动作用,“知觉不是简单的被刺激模式觉得的,而是对有效的资料能动地寻找最好的解释”。我们能从倒立的金字塔形上“看出”不稳定感,是来自对实物的印象。我们有了在斜面上的物体会滑落的生活经验,才能在看斜线时感觉到动感。在色彩构成中,白色分量“轻”,黑色分量“重”,红色使人兴奋、刺激,蓝色给人以沉静感,这些感觉同生活中对实物的感受经验也是大致吻合的。再如,我们能从以频闪式样制造的霓虹灯广告牌上看到字母、图案、花边等不停地移动,但实际上仅仅是灯光的时亮时灭,它们自身并没有运动。由于灯光迅速地相继在相距不太远的位置上出现时,会在人们的大脑皮层中产生某种生理短路,神经兴奋就从一个点迅速传向另一个点,与这样一个生理过程相对应的心理经验就是我们看到的同一个光点的位移。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我们在不动的式样中感受到的‘运动’,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这种运动性质就是视觉经验的性质,或者说,它与视觉经验密不可分……事实上,一切视觉现实都是视觉的活动造成的。只有视觉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才可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 因此,在视知觉的能动反应中,有着生理机能基础,虽有智性的成分,但又不同于理性判断。由于感知与经验上的相通,这种“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密不可分。 2.文化经验的视觉体验 (1)个人文化经验的视觉体验。人的感觉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功能,也有一部分来自生活的体验和积累。不同的阅历和体验会导致感觉上的差异,专业素质的差别也会影响艺术感受。 人们在观看理解物体时,并不满足于把看到的东西“组织”成一种视觉意象,还要进一步把这个直接看到的形象与另一个形象联系起来。由于很多视象都是模棱两可的,可以按照各种不同的结构式样对其加以组织,所以在生活中就会出现有趣的现象:专家和外行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专家从中看到的东西也不相同。例如,美术中的三维空间感来源于生活与专业训练,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不可能在石膏像上看出诸多的“素描关系”。对于红色,观者会联想到革命或恐怖暴力,还有喜庆,这都取决于观者的阅历与体验。“只要头脑中预先形成了所观察目标的意象,不管在多么复杂变换的形状中,都能够将这些意象认出来,知觉对象能从以往的视觉经验中得到填充或补足。” 同样的道理,设计中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有所感悟,对于同一设计作品,感受会有简单与丰富之分,体会也会有高下之别。一个人的现时观察,总会受到以往所见、所闻、所知的影响,积累越多,感受就越丰富。这种潜在的经验图式对观察的影响,在设计活动中同样无时、无处不在。熟悉几何抽象画家蒙德里安绘画的观者一眼就能从服装设计大师依夫·圣·洛朗设计的时装中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不了解蒙德里安画风的观者则可能只是将它看成大格子式样。 过去的视知觉经验和知识修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观察面前的对象,也可以妨碍正确地观察,这取决于观者视知觉经验和知识修养的正确程度及水平高低,还有他们与观察对象的关系如何。 (2)集体 文化 经验的视觉体验。在人的视觉 心理中具备一种推论倾向,可以使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视觉心理上得到弥补,格式塔心 理学 家称之为视知觉的“完结效应”。能否在视觉的“完结效应”中正确地“填补空白”是与观者的阅历、感悟、想象有关系的。大量事实表明,对色彩、形状的把握能力会随着观看者所在的物种、文化集团和受训练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说,一个集团能理解的,另一个集团的成员就可能无法理解、把握、比较和记住它们。观者对对象越熟悉,填补的空白就越准确。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由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熟悉的 环境中,我们见到的事物总是与我们的预期相符,所以视觉的节省也就越来越增加了。”对此, 社会 学家BenedictAnderson也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认为 现代 民族国家的形成,源自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类对身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集体想象。系统的印刷 语言、普及的新媒介(主要是报纸)以及共同的“受难经验”,乃促成“想象共同体”的要素。不经意间,我们的脑海中早已先入为主地为许多未曾谋面的事物定了性,想当然地认为它理应如此。这样一种知觉,其直感性是非常强的,它不是在一件物体和它的用处之间作某种联想,也不是对于某种东西的实际用途的理解,而是对一件因未经实际使用而看不到其功能的物体在视知觉中的直接“补足”或“完结”。 在视觉传达中,任何一种图形或符号的意义都会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化而变化。博厄斯在其《原始 艺术 》中提到:不同部落的美洲印地安人所赋予的某些基本图案的各种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对纹样的意义作出不同的解释,这种不同的解释反过来又会作用于纹样,使纹样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例如, 中国 古人素来喜欢莲花,它象征着高洁,出污泥而不染,尤其深得中国文人的喜爱。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更成了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成为吉祥纹样“暗八宝”之一,各种艺术品中到处可以看到莲花的图案,与佛教有关的 建筑和建筑物的柱、柱础、砖、瓦等也都有用莲花作纹饰的。而在日本,莲花的意义却大相径庭,它是祭奠的象征。 基于这一点,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观者所属集团的文化背景,在设计 内容 和对象的选择上应具有针对性,否则将导致观者视觉经验的认识混乱。 二、视觉经验与视觉传达对象 好的设计作品需要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就是有从视觉主体方面了解人的视觉功能、 研究 感知过程的真实状态;所谓知彼,就是从视觉的对象方面认识形式的相对关系。 对设计而言,不仅仅是解决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有效的信息。传播有效、准确、可靠的信息是设计信息传播的首要法则,它是设计成功的重要保证。传播的对象是人和人群结构而成的受众群体。设计元素是否能引起观者视觉经验的共鸣,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视觉传达中,设计是以单一的或连续的作品形式与受众进行对话,如何选择对话的焦点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观众通过与设计作品的接触(视感、听感、动感等途径),接受某种信息,随即他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以社会公众的标准、以生活本身作参照来检验这信息,从而对它作出准确与否、可靠与否的判断,决定是否接受该设计信息,并且以自己的态度 影响 身边的人们对该设计信息的态度。因而,将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表现置于特定文化背景中来感染受众的精神世界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可以将东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由于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所以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不同的心理结构与审美心理,这种差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有突出的表现。 例如:中国人有对万物祈福的心理,并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吉祥文化,希望事物朝着美好的方向 发展 ,标志设计中有吉祥的寓意就容易被受众接受。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见图?)就是针对人们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 企业 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联通标志还采用中国古代盘长纹样的“同心结”图案,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总之,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正是基于对中国吉祥文化的认同,我们才拥有了许多喜闻乐见的、充满吉祥意味的晶牌名称,如恒源祥、金利来、金六福、万利达、永乐、旺旺、福满多等。同样,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也要入乡随俗,进行语言文字的文化适应,品牌的翻译要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喜来登、吉百利、都乐等正是注意了这一点。当然,中国的吉祥用语包含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圈内是老少皆知的,不需做过多的解释大家都心领神会。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却因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对事物的联想就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中国的某些吉祥物在一些西方国家就会引起误读。如白象、金龙、孔雀、喜鹊等品牌在国外就缺乏认同基础,这是由于白象在英美国家被视为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龙在西方许多国家被视为恶魔与灾难的化身,孔雀在英、德、法等国被视为淫祸之鸟,喜鹊在 英语 里是指爱唠叨、饶舌的人,所以凡是出口商品用象、龙、孔雀、喜鹊等作为商标名称的都要音译或做其他处理,从而避免引起观者的误解与反感。 相同的视觉符号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只有当知道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特定阶段里使用的普通平凡的习俗化的程式时,人们才能把视觉符号的信息译释出来。如十字图形,在宗教中象征着上帝,在医疗中表示看护和更深层次的人类救护之爱,在数字中则理解为数据运用的加号。因此,设计者在为国际流通的商品设计时,要注意各地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切忌把本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观念强加给目标市场国的消费者,以免造成沟通障碍。 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下,民族化、地域化的图形语言是人们了解和熟悉的,不需要任何解释,便于直接解读。设计师可用一种同构的思维方式,将图形语言折射到另一种与其有着某种联系的相通之处的事物上,并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引导人们去联想、想象。心理预设因素显示,人的理解活动发生之前,存在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它事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这种心理定势常常在审视符号时将理解重心导向理解者本人所期待的方向。如,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观者,能很容易地从图2中领悟出书法、太极、砚台、篆刻、碑拓、章法之间的玄妙。 当然,视觉传达设计在体现民族化、地域化的同时,还应利用传统的、地域的图形语言优势来表现现代的精神观念,用解构的民族化图形与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创造一种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具现代意识的形象,以独特的个性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而弥满禅机。在作品中我们时时发现设计家对简约空灵的水墨语言精妙的阐释,还不时可见中国传统文人智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对话。如图3,设计中既有水墨、笛子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视觉元素,又有西方设计的构成形式,简洁而意味深长。 综上所述,如果一幅画、一个图形、一种抽象的形式可以唤起观赏者丰富的审美感受,那是视觉“调动”了观者以往的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并由专业知识参与的结果。因此,设计作品要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设计者必须与观赏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以观者的共有经验为根据,充分考虑到观赏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与观赏者一道,把与传达信息有关的知、情、意等心理联系起来并统一到“一种经验”中,从而形成互动。 看了“视觉传达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视觉传达专业论文 2. 视觉传达教学改革毕业论文 3. 视觉传达开题报告范文 4. 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形象设计及其重要性研究论文 5. 2017高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解读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论语

参考资料:

《论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

王海远

内容提要 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楚辞》传入日本到安土•桃山时代。第二阶段为江户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当数西村时彦,其对楚辞的研究可以用细致入微来加以形容。当我们在对楚辞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从中国诗歌这一角度来进行研究,同时也应该具有从异国角度来进行研究的眼光,看看国外学者是如何接受楚辞并给出他们自己的解释的。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能够从中看出一些问题,并且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楚辞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这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被接受的问题。

关键词 日本 楚辞研究 《楚辞》

日本的楚辞研究是“传统汉学”与“中国学”中的一个分枝。藤井伦明在其《古代日本汉学简史》一书中,对日本各时代的汉学特征,作了如下说明:在古代,汉学的受众以贵族为主体,在学习方式上以摄取和模仿为主;中世汉学的受众以僧侣为主体,对中国文化处于消化和研究的阶段;近世以儒者为受众主体,在这一时期,日本学者已能自由地应用中国文化,并能将中国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到了近代和现代,日本学者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的,并将这一学问提高到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学科化的高度。

作为日本汉学一个分支的楚辞研究,其发展轨迹自然也大致同于整个日本汉学发展的过程。如果划分大的阶段,日本的楚辞研究,如同整个汉学一样,也应该以明治时代为界,划分为古代阶段与近现代阶段。

中国典籍什么时候流传至日本的?我们一般都是根据日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记》的记载,认为中国典籍最早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应神天皇时代。

《楚辞》究竟在何时传入日本,确切时间难以考订。据竹治贞夫的《楚辞研究》一书所说,推古天皇时期的执政圣德太子于公元604年3月所颁布的十七条宪法大概可以算是日本最早受到《楚辞》影响的文献。十七条宪法中的第十条曰:“绝忿弃嗔,不怒人违,人皆有心,心各有执。彼是则我非,我是彼非。我必非圣,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1)这段话中的“人皆有心,心各有执”,被认为是受到《离骚》中“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独异”及《九章·怀沙》的“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等诗句的影响。(2)十七条宪法中的第十四条曰:“无有嫉妒”,“千载以难待一圣”,其中的“嫉妒”一词被认为是从《离骚》中化用而来的。稻畑耕一郎在其《日本楚辞研究前史述评》中提到,在收入《大日本古文书》卷一的《写书杂用帖》中,有一条关于《楚辞》的记载:“《离骚》三帙,帙别十六卷。天平二年七月四日,高屋连赤磨”。稻畑耕一郎认为“此处所谓《离骚》,不待言指的正是《楚辞》。天平二年即公元730年,值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此乃日本著录《楚辞》之始。”(3)藤野岩友也曾著文说明《楚辞》已经对7世纪成书的《怀风藻》和《日本书记》等产生了影响。(4)

平安时代,藤原佐世于公元891年左右所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敕编汉籍目录,在此书中有关《楚辞》的著作共有六种。

此外,比藤原佐世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略微早点的还有《秘府略》,由滋野贞主撰,全书共1000卷,公元831年成书。这是日本最为古老的类书(将汉籍中的事物以类分别编辑),可惜此书今仅存2巻,否则我们当能得到更为详细的关于《楚辞》在日本流布的情况。

中日两国相隔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中有很多交往。日本文化是以其自身原有文化为基础,同时主动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并加以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化典籍的传入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流布于日本乃是经由百济而实现的。故有学者认为从公元285年到公元653年之间,是日本汉学的朝鲜化时期,因为其间日本多次向朝鲜派遣学问僧或要求朝鲜向日本派遣儒学博士。直到日本开始向中国大量派遣遣唐使才是日本汉学的中国化时期。而日人神田喜一郎在其《飞鸟奈良时代の中国学》(5)一书中认为,中国学问传入的时间,应当在继体天皇七年百济的五经博士段杨尔来日、第二年五经博士汉高茂来接替段杨尔来日之时。到了平安时代(794—1184,相当于我国中晚唐到南宋时期)是日本社会封建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皇室大力提倡学习中国文化,多次派遣遣唐使前来学习,整个贵族阶层以汉文化为精神财富,主动学习汉文化。如平安时代著名学者庆兹保胤在《池亭乐》中这样写到:“饭飡之后,入东阁,开书卷,逢古贤。夫汉文帝为异代之主,以好俭约,安人民也;唐白乐天为异代之师,以长诗句,归佛法也;晋朝七贤为异代之友,以身在朝,志在隐也。余遇贤主、贤师、贤友。一日有三遇,一生有三乐。”(6)可惜的是,这一时期是否有日本学者对《楚辞》进行过研究,从现存的资料上已无法考知。

就我们目前所知,真正意义上的《楚辞》研究应当从江户时代才开始。据日本学者石川三佐男先生统计,江户时期与《楚辞》相关的汉籍“重刊本”及“和刻本”达70多种。“和刻本”是指古代日本翻刻的汉籍,是汉籍在域外传播最活跃、最发达的一个系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五山本、正平本。

这一时期《楚辞》研究之所以能得到日本学者的重视,这同德川幕府将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定为“官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以故,日本学者将江户时代的儒学称为“宋学”。将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其创始人是江户时代的学者藤原惺窝。《楚辞》在江户时代最早的翻刻本是朱熹的《楚辞集注》,另取《注解楚辞全集》为书名,于庆安四年(公元1651年)京都村上平乐寺刊行,是日本《楚辞》训点本中最早的出版物,由藤原惺窝训点。

中国典籍传入日本后,由于语言文字上的差异,只有具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字功底的学者才能读懂中国典籍并从事研究。到了宋学传入日本之后,读懂中国典籍成为日本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于是出现了“汉籍和训”的方法。所谓“汉籍和训”实际上就是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即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上日本假名,从而使得不懂汉文的人也能读懂。“汉籍和训”对汉文典籍的推广和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注解楚辞全集》将朱熹的《楚辞后语原序》与何乔新的《楚辞序》置于卷首,然后是目录以及朱熹的序目,再后是《冯开之先生读楚辞语》。此书作为“训点”及“文选读”(一种音训两读的方式。其训点的标注方法是,本文语句的右侧下方标注随音读的“送假名”——活用语,即有词尾变化的词语的词尾——及助词,左侧则标注返点及解释词语意思的训读)等资料所表示出的信息则是,在江户时代《楚辞》不仅在学者中,同时在普通百姓中也是广泛流传的,从这一点来看,此书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继朱熹《集注》后,宽延二年,即公元1749年,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以《楚辞笺注》的名称出版,稻畑耕一郎说:“这个本子只有句读,没有训读。”(3)

宽延三年,王逸的《楚辞章句》也在日本刊行了。

稻畑耕一郎说得对,在江户时代出现了《章句》、《补注》、《集注》这三种《楚辞》基本书籍的翻刻本,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果”(3)。

日本为《楚辞》作注的学者,首先要提到的是江户时代早期的浅见絅齐(公元1652—1711),其著作为《楚辞师说》八卷、《〈楚辞〉后语》六卷,他以音训为主,同时加以意训。《楚辞师说》其实是浅见絅齐的课堂讲义,由其弟子若林强斋笔录而成。而浅见絅齐作为朱子学学者,其对《楚辞》的理解不出朱熹的范围,基本上没有什么自己的见解。

在浅见絅齐之后,对《楚辞》比较有研究的日本学者当数江户中期的学者芦东山(出身于仙台藩大东町,生卒年:1696—1776)。芦东山本身是个刑法学家,并非专研《楚辞》者。他之所以研究《楚辞》和他的经历相关。芦东山于元文二年(公元1737年)递交请愿书,结果处以幽闭的处罚,幽闭了24年,直到1761年为止,而此时离其辞世仅有5年的时间了。所以芦东山自己一直说,“我是现在的屈原”,并作诗自比屈原,《玩易斋遗稿》卷七有诗《仲春东迁》一首:

严谴投荒二十年,今春此去转凄然。

谁知孤客东迁日,哀郢吟成最可怜。(9)

其自注云:“楚国凶荒之后,仲春屈原东迁,作《哀郢》词。与余同怀者,千古惟有屈大夫耳。”(3)因为身世的缘故,芦东山研究《楚辞》,不仅仅停留在对《楚辞》字面的理解上,而是深入到人生观的层次,因为他在《楚辞》中找到了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精神寄托,找到了他的人生相知。因此他决定注《楚辞》,取名为《楚辞评园》。笔者曾在日本大阪大学怀德堂文库查看资料时,翻阅过这本书。

《楚辞评园》以《注解楚辞全集》(缺《楚辞灯辩》)为底本,其中记有大量手批文字,并且在书上订了很多写有批注的纸张。第一页左肩题有“《楚辞》评园”,卷首置有《楚辞总评》和《各家〈楚辞〉书目》。前者抄录了司马迁、班固、扬雄、王逸、曹丕、萧统、沈约、江淹、庾信、刘勰、李白、韩愈、柳宗元、杜牧、贾岛、刘知几、皮日休、苏轼、洪兴祖、朱熹、祝尭、高似孙、江彦章、陈傅良、李涂、叶盛、蒋翚、何孟春、姜南、张时彻、李梦阳、何景明、茅坤、朱应麒、王世贞、刘凤、胡应麟、孙矿、陈深、黄继儒、黄道周、陈仁锡、蒋之华、陆时雍、宋瑛、陆钿、蒋之翘、金幡等四十九家的《楚辞》评。后者则录有《王逸楚辞》十七卷、《楚辞释文》一卷、《补注楚辞》十七卷(考异一卷)、《重编〈楚辞〉》十六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龙岗楚辞说》五卷、《楚辞赘说》、《楚辞集注》八卷的解题,还抄有司马迁的《屈原传》及沈亚之的《屈原外传》。本书版框外还抄有上述各家的注与评,还加上了为数不少的“德林按”(即作者自己的按语)。芦东山不仅汇集了中国历代的评论,还加入了其自己的按语。由此可见,芦东山对《楚辞》研究是倾注了大量心力的,但可惜的是这一研究尚未完成,东山就已去世,本书最终还是停留在稿本状态,并没有成书出版,这不能不说是日本《楚辞》研究史上的一大憾事。

竹治贞夫著文介绍日本最早的《楚辞》研究者是秦鼎。秦鼎(1761―1831)是尾张藩藩校明伦堂教授,美浓人,字士铉,通称嘉奈卫,号沧浪、小翁、梦仙。其父是苅谷藩儒学家秦峨眉。秦鼎从其父继承家学,后师从细井平洲。他长于校勘,有《春秋左氏传校本》、《国语定本》、《世说笺本》、《楚辞灯校读》等。

秦鼎翻刻了林云铭的《楚辞灯》,同时秦鼎做了下列几件事。一、卷首加了二篇序(尾张秦鼎《重刻楚辞灯序》、《秦鼎又题》)。二、附了日本“训读”。三、对卷首附录的《屈原列传》作了少量评注。四、在《楚辞灯》中并载屈复《新注》,用此方法让读者参照并读。将秦鼎与浅见絅齐相比,浅见絅齐于1711年去世,而秦鼎1761年方才出生,浅见絅齐的《楚辞师说》比秦鼎的《楚辞灯校读》要早很多。因此,竹治贞夫将秦鼎确定为日本最早的《楚辞》研究者,是不恰当的。

江户时代,在《楚辞》研究上取得了成绩的是龟井昭阳(1773―1836),他是龟井南溟的长子。生于福冈,名昱,字符凤,通称昱太郎,号昭阳、空石、月窟、天山遯者等。继其父之后为福冈藩儒。著书有《论语语由述志》二十卷、《楚辞玦》二卷等共四十种。而在明治时代在《楚辞》研究上取得成绩的是冈松瓮谷(1820-1895),他求学于日出(大分县日出町)帆足万里家塾“西奄精舎”,仕于熊本藩。明治维新后,任昌平黉教授、大学少博士。后任东京大学教授、东京学士院会员,被称为汉文大家。著书有《庄子考》四卷、《楚辞考》四卷、《论语讲义》四册等。由于如上文所已说的冈松瓮谷死于1895年,他的一生都在19世纪,因此,本文将他放在这一节中,一并加以说明。

对龟井昭阳的《楚辞玦》与冈松瓮谷的《楚辞考》,竹治贞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前书,他说“本书注解的特色,是它具有透彻的合理性,和根据古代文献的恰当而一针见血的提示”,“作为日本学者的不可多得的《楚辞》研究著作,应当说它还是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的;对后书冈松瓮谷的,竹治贞夫称之为“温雅之中含有卓见的佳作”(1)。然而,两书的价值并不等同,依稻畑耕一郎所说,《楚辞玦》是一部“读骚札记”,逐条摘录《楚辞》辞句,并于其后写下自己的见解,也有改正旧注之处。而冈松瓮谷的《楚辞考》,则“是最早的一部由日本人编撰的对《楚辞》进行了全面注释、并且是唯一用汉语写作的《楚辞》注本”(3)。

江户时期的日本学者对我国《楚辞》注本的收集也是下了功夫的,也有两位代表人物。

其一,江户时代初期幕府的汉学巨擘林罗山。林罗山,又名林忠、林信胜,字子信,又号三郎、道春等。他是日本汉学史上一位极重要的学者。他将中国儒学从以前汉学家所认定的“修身齐家”的自我修养,提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从而把原本是日本汉学中的一个流派——朱子学,提高到德川幕府时代官方哲学的地位,林罗山本人也成为这一时代日本汉学的象征。他收藏有明万历十四年刊本《楚辞》,卷末并有其手识文与训点。并且有《书楚辞后》一首诗,曰:“《楚辞》一部思忡忡,宋玉之徒慕遗风;可叹三闾大夫志,忠贞节操传无穷。”此书现存于日本内阁文库。

其二,江户中期大阪学者木村孔恭。木村氏兼通和汉之学,取《诗经·蒹葭》篇名,将自己的藏书处名为“蒹葭堂”。他曾校点清人郑亦邹的《白麓藏书郑成功传》,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蒹葭堂”本以明代与清初刊本居多,并且有许多江户时代的手写本。其中“《楚辞》类”书大体有四种,一为明古与堂刊朱熹《楚辞集注》,一为明末刊朱熹《楚辞集注》,一为明刊张正声《广离骚》,一为日本江户时代吴仁杰《离骚草木疏》的手写本。此四种书如今也存于日本内阁文库。

在这一阶段中,日本学者是以中国文化为母体,通过直接阅读中国的典籍来学习中国文化,并用汉字书写研究成果。同时以模仿中国文化为能事,如作汉诗、汉文、习书法等。同时在对文学作品的品评标准、审美观念以及研究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采用中国文化的方式。从文化交流以及交流后的互动关系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正如母文化与子文化的关系,是单向流动的关系,是被学习、被模仿的关系。而本时期的日本学者根本就没有把中国文化作为外来文化对待,他们不自觉的尝试融入中国文化之中,试图从学习与模仿的层次进入参与和创造层次。所以这一时期的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化是没有距离感的。而这一时期日本学者的对于包括《楚辞》在内的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延承中国古代的研究方法,以训诂、考据、义理为主,同时还对我国历代的《楚辞》注本加以评介和介绍。

参考文献:

(1)竹治贞夫.楚辞研究[M].东京:风间书房,1978.

(2)藤野岩友.楚辞对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

(3)日本楚辞研究前史述评[J].江汉论坛,1986,(7):55.

(4)藤野岩友.中国的文学与礼俗[M].东京:教川书店,1976.

(5)神田喜一郎全集(第8卷)[M].同朋舍,昭和六十二年(1987).

(6)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王海远(1973-),男,江苏镇江人,文科版主任,文学博士,从事先秦文学与文论研究。

另有:

日本最初原创现代侦探小说的中文译介——《无惨》翻译的文本研究

日本汉诗的吟诵及启示

近年日本出版部份《易》学书目

浅谈古田临水宫建筑艺术与文化论文

摘要 :文章通过对福建闽东古田县临水宫的建筑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指出临水宫既包含了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闽东乡土文化的基因,进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祠庙建筑形态,对闽东乡土建筑艺术与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闽东;古田临水宫;建筑艺术;道教文化;乡土文化

近年来建筑学界对于“乡土建筑”的关注越来越多,祠庙建筑作为最能体现“乡土建筑”特质的一种建筑形态,自然是研究的重点。《左传》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祭祀礼仪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社会,祠庙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祠庙是汉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贤,以及供奉神灵的场所,通常采用庙堂式建筑形式。散见于广阔富饶的中国大地上的祠庙建筑,因地域的区别,在建筑艺术与文化上各具特色。本文仅以福建闽东古田县临水宫为例,对其建筑艺术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道教文化和乡土文化对临水宫建筑艺术形态的影响,进而为闽东乡土建筑艺术与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福建闽东区主要涵盖福州、宁德两大地区。古田县为传统“福州十邑”之一,1970年被划归宁德地区。古田临水宫就坐落在古田县大桥镇中村,是祭祀道教女神陈靖姑的庙宇,也是海内外临水文化的发祥地。它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风貌主要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修建。全宫分为前后左右4殿,总占地超过8000㎡,仅主宫就有4000㎡。临水宫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参差错落,与群山叠嶂相互辉映,极其磅礴大气,雄伟壮观。临水宫建筑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宫内处处雕梁画栋,精美至极。古田临水宫作为闽东祠庙建筑艺术的典范,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古田 临水宫的建筑艺术形态

从艺术形态上看,建筑是由结构、造型、立面、空间、色彩以及装饰等要素组成的集合体,它受到所处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等条件影响,通常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功能性特征。

(一)建筑形态

1.建筑结构与构架福建闽东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潮湿多雨,常年受到台风等灾害的影响,同时它又处在我国东南地震带上,因此房屋的结构与构架显得至关重要。古田临水宫主要为土木结构,整体建筑由木构架支撑,砖土砌筑外墙围合。建筑构架设计采用闽东民居常用的“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形式,稳定性强,柱间用梁、枋相连接,再辅以雕刻精美的斗拱、撑拱、雀替等构件固定,既有装饰效果又起到加固构架的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

2.屋顶构造和形式古田临水宫为重檐歇山顶,屋顶相互穿插,高低相叠,交织错落地结合在一起,起伏跌宕,像一座建在山腰的庞大宫殿,十分壮观。庙宇的屋顶体量巨大、造型独特,屋顶的飞檐呈现出极度夸张的弧形,两端翼角高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使原本宽大下压的屋顶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势,巧妙地化解了大屋顶带来的压抑感,让人在视觉空间心理上产生轻松愉悦的感受。屋顶正脊和檐角到处都是龙、凤、狮子、虎豹、大象、仙鹤等祥禽瑞兽泥塑,形象生动,姿态万千(图1)。屋面整体采用小青瓦覆盖,平缓舒展,整齐划一,随着屋顶的高低起伏,阴阳向背,产生不同形状、明暗、色彩的变化,在统一中形成了微妙的空间构成关系。

3.立面及造型要素古田临水宫的山门采用中国传统的牌坊式门楼造型(图2),气宇轩昂,意义深刻。墙脊为五山跌落式,下方用华丽的装饰边框修饰,装饰有精美道教题材的彩画和泥塑。庙门为青石门框,方正大气。左右两侧刻有一副“庙貌壮千秋鼎新有像,母仪昭百代坤厚无疆”青石雕刻对联,表达了古田人们对临水夫人陈靖姑的歌颂。庙门正上方为“敕赐临水宫”直匾,两侧为天官赐福雕刻,显示了庙宇的身份和地位。庙门两边的红墙上分别刻有一块双龙抢珠、虎豹临泉的精美浮雕,造型准确,形象逼真。临水宫山墙样式丰富,有平行跌落式、弓形、云形、鞍形等,形态各异的墙脊通过高低不同的穿插搭配,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曲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不同的造型给人或轻盈活泼、或严肃庄重、或玲珑小巧、或气宇轩昂的视觉感。这种建筑立面特征是典型的传统闽东民居的风格样式,体现出浓郁的乡土建筑文化气息和人们审美情趣。

4.建筑空间与布局从空间布局与设计上看,古田临水宫分为前后左右4殿,前殿为主殿,内设有古戏台、钟鼓楼、拜亭和大殿等建筑,后为梳妆楼和三清殿,左右侧分别为婆奶殿和太保殿(图3)。不同空间功能分区明确,既是一个整体,又是独立的空间,动静分明。各殿建筑造型各异,营造出一个神圣庄严的建筑群。临水宫遵循道教宫观祠庙乾南坤北,坎离对称,尊者居中的原则而布局,坐北朝南,以纵面深、横面窄的态势将主体建筑和附体建筑有机的串联在一起,体现了以中轴线为基准,组合有序的建筑空间。古田临水宫采用“巧于因借,就地成形”的思路,巧妙地利用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设计建造,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特别是从建筑群整体空间角度看,其组合方式随着山势的变化,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再加上单体平面组合自由灵活,空间形式变化巧妙多样。

5.色彩构成及表现古田临水宫的建筑和装饰色彩构成及表现以红色和青灰色为主。红色作为墙体基色,象征着高贵、吉祥、喜庆;落地构件均为青灰色的花岗岩石和青石,屋面也都是青色板瓦,代表了庄严、稳重、刚毅的寓意。红色在青灰色的衬托下艳而不燥,青灰色在红色对比中沉而不闷,两者和谐统一。宫内木构件有的部分使用红色大漆髹饰,有的部分采用素髹工艺保留木头本色,还有的采用彩绘手法,彩绘色彩上多使用暗而庄重的深绿、钴蓝、孔雀蓝等颜色,避免过于富丽堂皇,追求道教自然朴素的意境,同时突出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严的气氛。

(二)古田临水宫的建筑装饰艺术

传统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所表达的装饰艺术内容和风格对于建筑形式和人文精神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古田临水宫装饰上充分展现了闽东地域的文化艺术形态,采用闽东地区传统的雕刻、彩绘、泥塑、髹漆等多种工艺的手法,因地取材,因材施艺,灵活运用,技艺精湛,重点突出人文精神的传递。

1.装饰题材与文化内涵古田临水宫的建筑装饰以歌颂陈靖姑信仰,体现道教思想文化为核心,通过庙宇的雕刻、壁画、泥塑等建筑装饰,形成了一种神秘、庄严的宗教氛围,也反映了古田人民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愿望追求。宫内的装饰题材主要以道家仙人、道经故事、各种神兽、仙境、法宝等为主,带有浓郁的道家神化色彩和强烈的宗教震撼力,从视觉心理上引导人们对仙界产生向往之情,进而强化了他们向道的信念;也有代表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历史典故,如“千里走单骑”“赵子龙单骑救主”等,皆在宣扬“忠、义、气、节”等伦理美德,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积极作用;还有部分是动物、植物、民间器物等图案、符号装饰,利用谐音,通过假借,表达了世人美好的愿望,体现了古田淳朴的民风民俗。

2.工艺技法与传承古田的装饰工艺世代相传,图案设计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例如当地的祠庙顶棚装饰通常设计有藻井,象征广阔的天宇,其建造和装饰及其复杂。古田临水宫共有5口藻井,以古戏台覆莲藻井最为典型(图4)。藻井层次结构采用重复着直升——里拽出跳斜升的循环变化,隔层上升缩进的建造工艺,所有构件全部采用榫卯连接,层层叠叠,井然有序,繁而不乱,充满了节奏感。每一层都有内容丰富、寓意吉祥的精美的雕刻和彩绘作品,从下到上依次为云水纹图案侧板、装饰小斗拱、垂花额枋、花卉、神兽主题8格雕花板,顶心象征太阳,正中央是一朵覆莲雕刻,代表着圣洁光明,古田民间还传说其有“避火”的.作用,带有强烈的民俗文化色彩,是集力学、美学、工艺为一体的艺术精品。

二、古田临水宫的建筑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具象形式,反映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因素对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古田临水宫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因子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建筑形态的成因。

(一)道教文化

古田临水宫是典型的道教庙宇建筑,它的基本形制、建筑特征、装饰艺术以及审美风貌都是由道教文化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通过建筑的形态具象化地传达着道教哲学思想、审美特征以及价值观念,从而体现出宗教庄严神秘的文化气息。临水宫地处偏远的山区,背山面水,山林清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道教哲学,承载了道教远离尘俗、得道成仙的信仰追求。宫中随处可见的道家题材建筑装饰,共同营造出一个自然清净、超凡脱俗、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同时,临水宫作为一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道教文化载体,它又不能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谋求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更好得吸引和教化信众,在建筑和装饰的表现形式上将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强调传统道德观,又迎合百姓心理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显示出道教文化“入世”的一面。

(二)乡土文化

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以血缘与地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形成了地域性的民间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乡土文化,同时构筑了以乡土文化为背景的建筑空间。乡土建筑既是一个物质实体,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深深地融入了当地资源、文脉和生活,是乡风、乡俗、乡情的物化与凝固。古田县地处闽东山区,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使之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无论四时节气、逢年过节,还是姑娘出嫁、成人礼仪、孩子出生等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千百年来这种朴素的民间习俗代代相传。尤其是陈靖姑信仰,承载着农耕社会中的许多生产习俗活动,形成了闽东地区一种影响广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信仰。临水宫植根于这样土壤中,逐步形成了建筑、装饰等有形文化与神话、祭祀、民俗等无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百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礼制文化

《论语为政》中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作为弘扬礼制精神的祠庙建筑就是为了维护这种制度和道德人伦秩序所建造的,具有严格的等级性。至唐起,历朝历代对临水夫人陈靖姑的敕封多达数十次至多,陈靖姑也从民间神灵成为钦定神明、护国之神,其影响力非常大,尤其是清道光、咸丰两代皇帝敕封陈靖姑为“陈太后”“顺天圣母”之后,临水宫成为帝王的宫庙,在建筑礼制等级上达到空前的高度。为了突出高贵的地位,临水宫建筑形态参照中国唐代皇家宫殿建筑的风格、格局进行建造,高大威严、雍容华贵,并且大量采用龙的造型图案装饰,体现了皇家宫庙至高无上的气势。临水宫除供奉陈靖姑外,还供奉着林九娘、李三娘、杨太保等各路神仙,神仙等级和地位也是参照传统宗法等级制度进行划定,神祀所安排位置的非常讲究,对建筑整体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

古田临水宫是闽东祠庙建筑文化的标志,是多种建筑与装饰艺术风格的综合性创造,是中国道教文化与地域性乡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一种祠庙建筑形态。古田临水宫的建筑艺术与文化离不开闽东地域这块土壤,它是闽东乡土建筑历史的见证,凝聚了闽东乡土文化的精华,是当地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对临水宫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在它已然成为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文化遗产,我们要时刻抱着“尊重历史、留住历史、研究历史”的态度去珍惜对待它。

参考文献:

[1]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8.

[2]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9.

[3]耿纪朋,郑小红.道教建筑——宫观祠庙的文化内涵考略[J].中华民居,2014(7):153.

[4]陈晶.古田县临水宫建筑群的设计思想与空间格局[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2):81-84.

[5]罗明,柳肃.湖南省文庙建筑装饰艺术探析[J].装饰,2012(4):137.

[6]李梦雷,李晓峰.社会学视域中的乡土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3(4):50.

[7]郭武.“‘出世’与‘入世’:道教的社会角色略论”[J].宗教学研究,2014(4):17.

[8]杨新磊,高贺胜.试论乡土建筑作为文化寻根的重要途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9-60.

[9]冷先平.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的文化资本属性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3):90-92.

论陶渊明的诗歌美学风格[摘要] 陶渊明在对诗歌的审美特性的认识上,有自己的思想渊源和古朴的文风。首先,他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是儒道美学思想在文艺观中的反映;其次,他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提倡语言洒脱恬淡,诗化日常生活,用田园诗、山水诗表达诗人主体对田园山水客体的审美;再次,他崇尚“复得返自然”的心境,认为诗要有自然地基调、人要有自由的思想和人性归复的性情。这一审美原则源流于老子“和光同尘”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美学The theory of Tao Yuanming's poetry aesthetic style[Abstract] Tao Yuanming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poetr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origin and the style of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First of all, he stressed: "qualitative nature, not the proper and complete income", this is in pf of confucianism aesthetic thoughts; Second, he argued that "the clothes stained with solicitors, but would make no violations", advocating language is calm, free and easy, including daily life, express the poet in pastoral poems and landscape poems of aesthetic subject of rural landscape object; Again, he advocated "after return to natural" state of mind, that poetry will have naturally tone, people will have the freedom of thought and adapt to human nature of temperament.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rigin in Lao zi "bland" aesthetic thought. [Keywords] Tao Yuanming poetry aesthetics目 录引 言1一、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一)美学观形成的道家思想源流........................................................................1(二)美学观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1二、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一)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意象........................................................................1(二)诗歌审美形态下体现的风格........................................................................1三、崇尚“复得返自然”的真我性情1(一)人性归复观引导下真我性情的探究............................................................1(二)人性归复观对后世审美形态的影响............................................................1结 语1参考文献1谢 辞1引 言由于道家哲学观认知度的提高和大型电视剧《陶渊明》的摄制,一个具有道家朴素辩证思想的中国文人——陶渊明,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喜爱。他在散文领域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人们每当谈起陶渊明便会想起他的散文辞赋,却忽略了他的诗歌和其朴素的美学理论。晋宋以降,很多人对陶渊明诗歌做了搜集整理和考证的工作,到了近代人们逐渐从研究作品本身提升到体悟作家美学思想上来。只是研究作品本身不能完全汲取作品的养分,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陶渊明文艺美学理论的忽视和对作品认识上的不足。他是具有道家朴素辩证思想的哲人,在我看来陶渊明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文艺美学家,在对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上,陶渊明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古朴的诗文风格。一、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一)美学观形成的道家审美源流陶渊明具有朴素主义的思想和唯物主义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关注,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在《形影神》中,他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精神对待文学和生活。可见,所谓“纵浪大化中”的目的在于思考和解释人生存在和生死等哲思问题。从而达到“不喜亦不惧”的功效。陶渊明晚年曾写一首《自祭文》,诗歌最后说:“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孰重后歌的原因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坚持诗歌的自然本色,与浮文妨要、虚谈废务的体例划清界限,不能一味地阿谀奉承、粉饰太平。陶渊明在向朝廷申诉辞官归隐的原由时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说明陶渊明确是彻底体悟到了世俗社会与自己崇尚自然地本性是不相符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社会的观念,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创作的朴素主义名篇。陶渊明在《答庞参军》中写道“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行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作者把道家隽永的哲思注输在文章的内容中,强调洒脱自然心性的重要性。“行迹滞江山”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道家朴素主义思辨观在陶渊明文艺美学理论中的体现。(二)美学观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陶渊明诗歌具有儒学审美形态,在于其年幼时外祖父给他提供了的阅读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其阅读了大量的儒学典籍,使他具有了“猛志逸四海”、“匪道曷依,匪善奚敦”的志趣。陶渊明熟谙儒学,其诗歌中引用论语经典就达37处之多。陶渊明关于审美形态下的品德准则,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咏贫士》中:“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朝与任义生,夕死复何求。”在这里陶渊明本着“与仁义生”的原则,精炼地阐述了安贫与求富在他心中的考量。人生过分追求富贵,则不能符合“与仁义生”的精神准则。作诗仅仅满足于对世俗的歌颂、阿谀奉承,则不能完全体现诗歌的审美效果。诗歌要有真性情、人要有不阿谀的品行,这就是陶渊明主张的诗歌与人性共同的本质特点。二、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关于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题材及所体现的风格,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创作的田园诗中,作者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中写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这里,陶渊明本着语言洒脱,诗话生活的原则,精炼地阐述了在审美上诗人主体和田园山水客体的关系。诗歌如果过分追求华美,则不能体现诗歌自然的情趣和风格,只有抓住客体意象的本质,才能达到诗人主体与诗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纯真的性情是陶诗之体、自然的语言是陶诗之用。钟嵘《诗品》曾叙述说诗歌的最高造诣,应该是“使味之者无极”,唯有陶渊明诗歌是这样的。对陶渊明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题材及对诗歌风格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意象其一,诗歌语言要洒脱恬淡。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写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是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余天,因“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挂印归乡时所作的。“虚室有闲”,意谓着语言洒脱恬淡,就是要符合自己的心性,不粉饰、不浮夸,传达出作者对文学语言朴素的见解和要求。陶渊明以平实的生活写诗,诗话人生,从写庭院景色转笔写情,在虚静的居室中悠闲地生活,令人感慨万千。而过分追求社会名利的人,则被陶渊明讥之为乡里小儿,足见陶渊明对官利社会的厌恶,对民风不古的痛彻。而社会粉饰阿谀的文风又无法改变,所以只能借助于诗文,表达出对诗歌语言的内在心愿。陶渊明语言平实的观点,也体现在他其他的诗作中。在《拟古》中写道:“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春天到了,燕子翩翩飞回我的草庐,自从分别之后,门庭日渐荒芜。陶渊明在诗歌中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日常之物,所用意象如燕子、草庐、门庭等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平淡中见绮丽,因此其诗作长久的被人提及,而那些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则被人们所鄙弃。其二,诗歌意象要准确得体。陶渊明的诗歌笔调宽旷,感情冷峻沉痛,同时包含了一颗爱国思民之心,大为后世推崇。陶渊明诗歌构思别致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诗歌所引用的意象精致深刻。他继承了我国自《诗经》《楚辞》以来比兴的手法,引用大量的比拟意象,如《诗经》中的《魏风·硕鼠》和《楚辞》中的《橘颂》就是用比体来写实的作品。陶渊明继承和发扬了《诗经》和《楚辞》大量引用意象,运用比兴的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鸟”这一意象,以归鸟喻自己回归田园。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四)的首句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用比喻的手法,暗喻自己从尘网回归到自然之乐,表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陶渊明以孤鸟自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从尘世解脱之乐,比直接叙述更加令人深思,意蕴绵长。他在《归鸟》四言诗中,也舒发了相似的情感,如“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同样抒发了作者倦而知返的情怀。这种借鸟之归栖来比喻世俗社会黑暗的诗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少见,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强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又如《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在引用“鸟”这一意象的同时,还采用强烈的对照手法,来强化所引用意向的效果。“酒”这一意象在他的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大致在魏晋之前,社会以儒学及儒家思想为主导和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天”的支配作用。这是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的绝对权威,但在东汉之后,遭到广泛质疑。于是个性解放由此产生,在文学层面,也就有了关于“以人为本”的主题。但旧的困境无法瞬间摆脱,新的背谬和问题又相继提出,因此诗人们不断发出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这是有限人生对无限存在的回应与感慨。在社会“大化”变迁之中,诗人无以找到“心远地自偏”的境地,因而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于是他们独钟于玄学,倾心于饮酒。在陶渊明作《饮酒二十首》(其五)中,我们不难想象到一位微醺的,飘然如神仙的诗人在自己的庭院里采摘菊花,偶尔抬头远望,恰好与庐山相会,陶渊明所述的“悠然”不仅属于山,更属于人。陶渊明把日常生活琐事、平实意象,都写入诗歌当中,而又显得质朴率真,这是陶渊明诗歌的高妙之处,他借意象清晰地表达出不流于世俗的高尚精神。(二)诗歌审美形态下体现的风格东晋以来,文人墨客喜欢用玄理写诗,然而大多诗作哲理浅陋、平乏无味,被后世之人大为鄙弃。唯有陶渊明的诗哲理意趣并在,情深意隽,大为后人赞赏。而后世对于陶渊明与文人玄士评论迥异的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对于理的追求以及对理表达的方式高于后者。陶渊明认为诗要有自然之理、有自己的风格。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十四)中明确提出诗歌要体现真性情,“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这两句既点出饮酒的情由,又道出了作者性情的质朴。他在自然古朴的田园生活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得到了精神的满足,而在诗歌中的体现,即是淳厚质朴的文风;陶渊明对“自然之理”的追求,显然受到了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他在《饮酒二十首》(其十四)的后半部分写道“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在酒过三巡之后,自我意识已经消失,外物对于自己的羁绊更是无从谈起,诗人在醉意中达到了“超我”的心境,以酒中的“深味”收笔,浑然天成。诗人把玄理的表达与饮酒、复醉的生活情趣结合起来,使生活和玄思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陶渊明很赞美贫士的品行,他在《咏贫士七首》(其五)中说“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以袁安居前积雪映高士开笔,又书之“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寒长交战,道胜无戚颜。”一种穷且益坚的高昂之势跃然纸上。天降大雪,而袁安僵卧不去乞要,他对来巡视的县令说:“天下大雪,人们都饿着,我不能再去麻烦大家。”在这里作者把视觉、触觉、和感觉所产生的复杂作用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审美上的中和和心灵上的超脱,他的作品确是充满自然质朴气韵的佳作。三、崇尚“复得返自然”的真我性情 (一)人性归复观引导下真我性情的探究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歌与人生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陶渊明认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意谓出于质朴、无需人为雕饰。凡出自“自然”者,必体现作者的本心,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陶渊明在写作诗歌的时候,常常用古朴、自然作为其审美的标准。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归园田居五首》(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陶渊明看来,古朴自然的人生可以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古朴自然是诗的生命,是审美的最高准则。陶渊明提出的古朴、自然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情感质朴。陶渊明自道其田园生活的体会:“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他又在《饮酒二十首》(其八)一诗中自述酒后生活的情境:“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寄情于精神世界,树立了一个挺立高尚的人格。陶渊明在很多诗文中,歌颂的莫不是具有质朴精神的人,他也把真我的性情作为写诗的重要标准。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写道:“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日入”二句最为真切,前句说的是结伴一起回家,后句写用壶浆来慰劳邻里的朋友。只有情真才可以感人,才能有所共鸣。陶渊明一生穷困潦倒,他那些怀古之作,如“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确是催人泪下。多次被举荐入仕,又多次辞官归隐,其在《归去来兮辞》中云:“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而在田园生活中,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其诗云:“谈谐终日夕,殇至辄倾杯。”(《乞食》)他确是一位敢于直言真情的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第九首中写道:“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田父劝他做官,他却表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苏轼评论陶渊明诗:“渊明独清真,谈笑过此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他与陶渊明的心意不谋而合,陶渊明对那些虚情假意非常不满,对千古的士人社会评论说:“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己酉岁九月九日》)其二,意境质朴。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它能引起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陶渊明的“复得返自然”概括了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自然超凡的意境。他称赞贫士的诗:“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陶渊明认为古代贤士像太阳一样,给他信心与希望,不汲汲于富贵,所以无论是早晨的太阳、秋天的白露或是冬天的明月,都是质朴美好的。质朴自然的审美意境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人性归复观对后世审美形态的影响陶渊明对老庄深邃自然的思想有很深的层次的理解,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个可以使心灵得以宁静的精神家园,达到诗歌与内心世界真善美的统一。陶渊明与他创立的田园诗派,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陶渊明的影响下,钟嵘成功地把庄子“天下有大美而不言”等美学思想引进到诗歌美学领域,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倡的“真美”与陶渊明提出的“自然”思想同出一辙。在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就是“道”和“自然”。唐代王维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批判地继承了陶渊明诗歌的灵魂和精髓,以诗入禅境,最终达到以物观物、物我两忘的高度,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陶渊明诗歌对宋词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宋代诗词更加关注诗人内心较为抽象的矛盾和情感,以范成大为代表的农事诗便是对陶渊明别样的继承,宋代词人苏轼提出“是万物之盛衰于四时之间者,皆其自然,莫或使之。”苏轼提倡的“自然之数”、“文理自然”等理论也正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思想的理论创新。陶渊明追求的自然之理,实际正是以他最理想的“道”和“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标准。 结 语陶渊明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他的创作即具有文学性,又隐喻着深刻的哲思。年幼时家庭开始衰微,经历了晋宋易代之际的动荡时局,但外祖父给他提供了阅读和了解历史的机会。他不仅学习儒学,而且熟谙老庄之道,能熟练运用《老》《庄》等各种典故,儒学功底在其诗作中可见一斑,使其具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志趣。陶渊明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典故,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变通修饰。他的创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隐士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社会的鄙夷,其深刻的文艺美学哲思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散文创作,达到了文学、哲学、文艺美学的高度统一,对儒道等中国古典文化兼收并蓄。作品中的“酒”、“月”、“菊花”等象征意象,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创作中的经典和典型的意象。其作品的文艺美学价值不言而喻,诗文源流广泛、影响深远。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创作意境深邃,而他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消极避世,而是受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历史、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在诗歌方面,沿袭魏晋古朴之风,使诗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不再是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使玄言诗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创了田园诗派,将“自然”提高到了一种美的至境。在散文方面,付之以大量的哲学思考,古为今用,展现了静瑟的散文之美,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个可以使心灵得以宁静的精神之巢。陶渊明的作品今存121首,但是诗歌简短精炼,立意深邃自然。其作品引用《论语》典故37处,引用《老》《庄》典故有77处之多,既展现了文学和文艺理论之美,又展现了他清高耿介、淳朴善良的人性美。陶渊明即是晋宋之际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文艺美学家,思想深邃质朴,使之成为了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参考文献[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吴小如编.陶渊明诗文辞典鉴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袁行霈.陶渊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傅东华.陶渊明诗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5]陶渊明.陶渊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7]陶渊明.陶渊明集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陶渊明.陶渊明集[M].湖南:岳麓出版社,1996[9]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王瑶.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周璇,论王绩对陶渊明的接受[D].湖南大学,2013[12]李祯.陶渊明酒诗研究[D].兰州大学,2013[13]王传军.陶渊明饮酒诗研究[D].山东大学,2012[14]刘中文.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J].求是学刊,2003(3).[15]李心慧.陶渊明诗歌意象剖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16]周嘉惠.陶渊明的孤独与超脱[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