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论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22:42:16

论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信仰心态的调查与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生活与信仰心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针对380名大学生的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和多重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表现出了一些个性化的特点,特别是三年级学生、艺术生、城镇籍学生和专科生的信仰心态值得关注和深思,因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尤为重要.[关键词]大学生;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信仰心态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现实和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冲击,极易诱发大学生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立足于信仰的知、情、意的心理构成,采取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信仰心态进行研究,以期了解在社会变革之中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及其特点,为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参考.1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所选取的对象是湖北工业大学本科生(二本)和研究生、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本科(三本)和专科生.实际发放问卷380份,有效回收问卷321份,有效率85%.有关被试具体情况见表研究工具本研究将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等3个方面进行考察,编写了《大学生信仰问卷》.除收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专业、年级、居住地)信息外,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信仰认知的测量,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信仰情感与信仰意志的测量.第一部分有40个项目,包含3个一级因素(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个人信仰)和8个二级因子(宗教信仰、神灵信仰、民族主义、政治信仰、国家主义、生命崇拜、家庭崇拜、金钱崇拜).第二部分共20个项目,前10项测量的是大学生信仰情感的投入性、专注性和排他性;后10项测量大学生信仰意志的目的性、果断性和坚韧性.2套问卷均采用7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趋向中间的“4”表示中性的、两者状态兼而有之的反应.问卷在施测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2结果与分析基于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是其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本研究对大学生信仰的知、情、意进行了多维度的测量与分析,其结果如下.总体状况表2显示:大学生信仰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意志与信仰认知和信仰情感之间,其中,信仰意志得分最高,情感次之,认知最低.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认知相对比较缺乏,而一旦有了信仰,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性别差异表3显示:大学生的信仰认知、情感、意志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其表现有所不同.女生的信仰情感与信仰意志强于男生,而男生在信仰认知上高于女生;男生的信仰认知高于信仰情感,女生的信信仰情感高于信仰认知.说明男生的信仰理性而又内隐;女生的信仰相对外倾和感性.年级差异表4显示:大学生的信仰认知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强,但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随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三年级得分最低,四年级又有所回升.经过多重比较,一年级与三、四年级学生在信仰认知上有非常显著差异;各年级不存在信仰情感上的明显差异;一年级与三年级学生在信仰意志上有显著差异.说明三年级学生的信仰心态是一个转折口.专业差异表5显示:除在信仰认知上,理工、人文类大学生与艺术类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外,在信仰情感、意志上不存在显著专业差异;但理工类学生对信仰的投入要相对高于人文和艺术类学生,而在信仰认知上理工学生最低,艺术学生最高.说明艺术类学生比较注重于精神的信仰,而理工类学生相对要淡化一些.居住地差异表6显示:除农村籍大学生与来自乡镇和城市的大学生在信仰认知上存在显著和非常显著的差异外,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信仰情感、意志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信仰意志均高于他们的信仰情感和信仰认知,说明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选择都是充满信心的.结果显示:三本与二本、研究生在信仰认知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专科生与三本、二本生在信仰意志上存在显著和非常显著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情感上无显著差异.其中,研究生在信仰的知、情、意上得分均高于其他类学生,说明他们的信仰心态相对较好;专科生虽然在信仰认知上高于本科生,但在情、意上均分值是最低的.3结论从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的信仰心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体现出了大学生精神层面上的高需要、高要求,也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表现出了一些个性化的特点,值得关注和深思.1)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呈向上的态势,但存在着混沌和无目标的状态.在信仰心态的知、情、意上,大学生总体的均分值皆在4~5分之间,处于临界向上的状态,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并没有完全确立和真正认同,处在危险的边缘.2)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认知不高,但信仰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得比较强烈.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因子均分值呈现出认知—情感—意志的递增状况.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认识不足,这可能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忽视有效的信仰教育有关,也与当代社会信息的多元化影响不可分;另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很强,只要是自己认定、认可的东西,都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能倾心投入其中,产生较强的动力.3)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心态表现不一,但有四类人群的信仰心态值得关注.从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看,男生、高年级学生、艺术生、来自城市的学生、专科生对信仰有较强的需要;而女生、低年级学生、理工科学生、农村籍学生、高学历学生对信仰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意志力;特别是三年级学生、艺术生、城镇籍学生和专科生的信仰心态值得关注.一般讲,信仰的情感和意志是建立在一定的信仰认知基础之上的,对信仰有较高的认知才会产生较强的情感和意志力,可这四类人群的信仰出现了高认知低认同和低动力的现象,极易产生信仰的动摇.4)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信仰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加强信仰教育迫在眉睫.从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多重比较结果来看,在信仰认知上,一年级与三、四年级学生,艺术生与理工、人文学生,农村籍与乡镇、城市籍学生,三本与二本、研究生,他们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有关.低年级和农村籍的学生,因为成长和受教育的条件所限,对信仰问题接触比较少;艺术生通常喜欢关注比较抽象的东西;三本生正处在自我认同比较矛盾的时期.因此,关注和加强低年级学生、艺术生、农村籍学生、三本生的信仰教育迫在眉睫.[参考文献][1]李幼穗.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02(6):660-663.[2]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2004(4):1 010-1 013.[3]宋兴川.心理学视野中的信仰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3-47.

《试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

[摘要]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文章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机制和载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功能,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指导 生活教育

[作者简介]肖惠杰(1969- ),男,浙江平阳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工部支部委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浙江 温州 325006)陈文远(1972- ),女,浙江平阳人,温州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高校学分考核制普遍推行,流动教室实施,后勤学生服务呈现规模化、规范化的趋势,学生公寓或学生社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不仅仅作为学生休闲、居住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有利于锻炼修养品性和提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承载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功能。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含义

生活就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个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是通过学校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达到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锻炼毅力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目的,即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全过程。

(二)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就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大学生是每个家庭呵护的“宠儿”,他们在十多年的中小学读书时间里大多只注重知识学习,缺乏生活锻炼,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迈进的过渡时期,学生要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充分准备,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人文素养和其他非专业能力进行指导和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适应、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及科研机构都明确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列为当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机制与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综合经验

(一)国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模式简述

在国外,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服务意识,欧美很多国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帮助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发展,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这种情感帮助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是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并有效地控制情感,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要求是善于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他人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美国的学生社区服务教育非常成功,他们提出,大学需要的是奉献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需要的是责任感,而不仅仅是领导人。其组织管理成熟,服务方案完善,服务内容丰富,评价体系健全。东方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也将学生社区服务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开阔社会视野,提升思想品德水平,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二)香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生活教育

“全人教育”是指将“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自觉、优化而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人,在德、智、体、群、美、事、情七方面全面发展。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围绕特区政府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目标,学生公寓生活指导和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敏锐、迅速地满足学生住宿和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宿舍活动,通过住宿生活学习和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锻炼组织及领导才能,进而获得成长经验。

三、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内容途径

(一)发挥学生公寓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实效

1.加强学生公寓设施建设,创造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环境氛围。一是加强学生公寓硬件设施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物质环境。学生公寓硬件包括寝室内部设施和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指的是除了学生寝室内部设施以外的所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设备、物件、建筑和环境等,包括公寓出入口的门禁系统、楼层洗衣房、直饮水机、学生公寓会议室、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食堂、超市、银行网点(柜员机)、绿化园地和学校层面的各种学生事务机构等,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用好用足设施,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生活更加便捷、实惠和舒适。二是加强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良好氛围。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要在公寓营造温馨的生活化的人文环境,包括设置学生公寓服务指南,张贴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电话和服务方式;设置楼层公告宣传栏,宣传记录时事政策、科技信息、就业创业等,注重时效性;张贴一些书画作品,包括中外名人、励志名言、风景名胜以及学生作品,并定期更换。研究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接受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

2.发挥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作用,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提供榜样力量。学生党员进行义工服务既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又锻炼了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通过义务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使学生公寓形成浓厚的生活教育氛围,引领其他学生感受先进、心仪先进,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生活教育的熏陶。具体地说,要以学生公寓为平台,大力发挥公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心公益学生的模范作用,积极参加公寓绿化保洁、生态寝室建设、扶贫帮困、文化宣传等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家庭贫困和心理情感等方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开展公寓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常态化。公寓日常文明创建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寝室纪律、卫生、安全和文化建设。要制定公寓学生违纪量化实施细则,规范公寓学生生活的权利和义务,推行创建标准化寝室,重点落实寝室轮流值日责任制、寝室门口卫生三包制、寝室安全建设规定、公寓网络使用和作息时间规定等一系列举措;尝试创建星级寝室制,即在标准化寝室基础上推出星级寝室评比活动,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评出三星、四星和五星级寝室,分别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公寓―社区,寝室―家”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劳动观念和奉献理念。

4.改革公寓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制度保障。尝试实施公寓学生综合评价学分制,并计入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公寓对学生推优入党、评优评先和毕业鉴定等方面的发言权和票决权,必要时撰写类似于学生成绩报告单的公寓表现报告单,为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借力社会实践大舞台功能,拓展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内涵

1.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想品质,铸就良好个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与各种层次和类别的人打交道,深刻了解一些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这就使得他们要摒弃娇气和软弱,练就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韧品质。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和实践动力,为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学生和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了解和服务别人,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还会促使学生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综合思考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找准方向,以便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其个性特征发展变得成熟起来。

2.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智力和未来竞争力。简单地说,社会智力就是了解自己与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会的认知力与社会的行为能力,社会智力是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具体内容有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一个团队会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的充分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所以个体要有责任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同心协力,才能获取最终成功。通过团队协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加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社会智力和社会竞争力是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高端目标。

实施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两大平台。学生公寓是“里”,包含实施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实践是“外”,实现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所需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更高目标。要综合两大平台的功能,全力推进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A].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奥德文.大学生活规划[M].张朝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让“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课堂》

【摘 要】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将生活教育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中美术;美术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高中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创新思维教育转变。加强高中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中美术教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标准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对高考机制,学校和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将美术教育看做是一门副科,这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

***二***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当今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讲授,忽视了美术教学的实践,这使得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不但包括绘画基础以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更包含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美术的基础功底,同时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缺乏生活元素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的教学,还包括雕塑、建筑等美学作品的鉴赏,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然而,这些美术知识基本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学习和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美术教学中缺乏生活元素的融入,使得美术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导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学生无法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水平。

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将生活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都是生活的痕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活教育的融入。例如,在一些抽象派的绘画作品的鉴赏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深刻理解抽象派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思路,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一些较为抽象的雕塑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神话内容,学生无法了解这些神话背景,更加无法理解雕塑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生活教育融入其中。

例如,在《古希腊雕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因此无法理解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教育的方式,将2004年出现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些片段展示给学生,通过表演者们身着石膏像的衣服的静止表演使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博大精深。

***二***整合教学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立足于生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深刻的理解美术知识。例如,在《中国民居》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身边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居和建筑,使学生将熟悉的文化特色与熟悉的建筑型别联络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民居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生活中的许多物件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常见的容器和水果带入课堂,让学生绘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光照下,不同角度不容物体所表现出的不同阴影,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学会阴影部分的处理。同时,这种绘画常见物件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美学角度去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内容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由于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络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案和教学内容,从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美术教育的建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还要注意一些中国现代建筑的介绍,让学生通过现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理解美学的发展程序。

***四***学会创作生活之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运用美术来创造生活之美。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增强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例如,郑板桥的竹子,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静态美,一种宁折不弯的精神,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体现出一种神秘的美,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将不同的美展现出来。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将生活教育引入到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措施。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创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荣安.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2***:128-129

[2]王帅.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30

[3]赵新春.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2014***02***:224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如何在大学的讲坛上,从更深层次与大学生谈论理想信念的含义和意义,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和总结的话题。 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虽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泰民强的伟大理想,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条件,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要素。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才可能使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队伍,才可能使高水平的人才不辱使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问题,显然与我们的工作失误有关:第一,由于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第二,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但是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第三,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第四,除了我们的工作失误之外,我们认为,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工作却没有能够适应这种变化。换言之,问题出现了,而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去,现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然,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炼。他们生活的环境使他们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除了部分特困生外,主要表现在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方面。这就使得原来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教育,对这代大学生难以发挥作用。 列宁曾经讲过:“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泰民强的理想,保证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必须要有青年大学生参与,也只有嬴得青年,才能嬴得未来。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为国泰民强铺好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基石。这就要使这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语文教育与生活毕业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须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在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中,生物群体与无机环境,通过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联结成的相对稳定的矛盾统一体。①一般认为,课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它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心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多种因素同时并存并相互制约,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课堂教学。寻找制约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因素,以此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理论与策略,让课堂走向维持创新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一、课堂教学生态的内涵 探讨课堂生态问题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生态学这一术语最先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于1866年提出来的,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通常是自然领域的一个学科术语。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介人到了许多学科门类,因此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特征,出现了工业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课堂生态指的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属于微观生态的范畴,存在于课堂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 人的因素指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因素。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实施教育者,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统一于课堂中,二者之间是一对矛盾体。学生无疑是课堂的主体,这一主体因素是课堂的主要因素,有个体与群体之分;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领域内也充当着主体,教师主体因素是特殊因素。《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给教师下的定义是学校中的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单纯的,所肩负的就是施予受教育……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可厚非是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目标的永恒“主体”是人,脱离了人的存在,将毫无价值与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育的本质窥探》

内容摘要: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可厚非是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目标的永恒“主体”是人,脱离了人的存在,将毫无价值与意义。从人性本身视角来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传承手段即是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本身的“工具性”正是语文教育属性之所在;语文教育的另一属性即“基础性”,也正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之反映;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正是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将最终回归至人性本身;本文试图从人性之角度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本研究认为:语文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理解。

关键词:教育本质 生活世界 生存方式 自我理解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规律的重要体现,统领语文教育的整体指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指向标;并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如何理解与认识语文教育的本质,是把握语文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因而,受到语文领域各界人士的重视与激烈的讨论。本文试图从人性本身的视角来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以便丰富语文教育本质探究的内容。

一.何谓语文教育

究其“教育”的涵义,并无定论,但有狭义与广义之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以影响,陶冶其思想和品德,便于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

德国教育理论家沃尔夫冈·布雷岑卡(Wolfgang Brezinka)针对教育术语“具有非常不同的含义”这一现象,并对德国、法国、美国、荷兰、英国、前苏联等六国著名教育学著作对教育所下的定义进行比较,认为,“在‘教育’这一问题领域中,概念的混乱是国际性的。这足以表明,如何对教育这一概念作出科学的理解与规定,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延续与发展而兴起的一个专门化领域,这个领域不仅要保证文明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而语文教育在具有教育共性的同时,也具有语文学科的个性;语文教育追求生活世界的回归;对美的向往,众多学者认为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育是人为了对生命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人的审美化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语文教育对美的追求,正是生命本身自觉的、本性的追求,也是语文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人性关怀,即对受教育“主体”的美的一种追求、一种体恤与关怀。

二.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从哲学来看,教育的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本质是事物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规定性。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观,并从总体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外延、内涵与教育的现象和本质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问题。一个人的教育观无疑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支配人的教育行为的直接因素。

1.人性选择:生活世界的回归

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即促进人的发展,而语文教育使人更接近于生活的真谛,从而去理解世界的真谛,并逐步趋于世界本原,使人更适应于世界的发展趋于生活的真谛,是人性对生活世界的选择与回归。

第一,语文教育指向趋于“人的生命意义追寻”。人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持续的、充满种种创新特质的富有意义的过程,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融合。理性教育的过分强化,将走向理性主义的极端化,而感性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理性教育的弱化,也将最终促使两者融合,从而真正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本身就有对感性教育的赞同,特别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不能是单纯的理性教育,语文教育应该是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融合。

第二,语文教育趋于“人的现实生活的本原”。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制度化、概念化、符号化和抽象化的理念强加于受教育主体,造成教育生活规范化、程序化,儿童的教育失去了儿童的“特色”,成人化的教育方式使儿童的教育提前,如当今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的“中学化”等趋势,让受教育主体超越了年龄本身的局限,违背了教育的阶段化、受教育者的阶段性等教育规律。而真正属于人的本身“生活化”需求被隐蔽,甚至泯灭,所以,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当今语文教育的迫切需求,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的生活回归是必然。

第三,语文教育趋于“生活世界的建构”。人是社会群体动物,趋于社会的集体的生活,因此,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即促使人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一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涵其中》一书中曾指出: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对生活世界的建构提出相应的理念引导,为促进生活世界的建构提出法理依据。学科教育即语文教育不应该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输,更应该是对一种生活的建构,特别是受教育主体的生活世界的建构;改变以往知识为主体的应试教育,应是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并行的生活教育;改变以往教育主体的单一性,应趋于的多元化、多样化;使语文教育趋于对受教育主体生活世界的建构。

2.人性情怀:美的追求与向往

语文教育的本身就蕴含美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与素养,同时,也是受教育主体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的现实反映。也是语文教育对受教育主体的一种人文关怀与关切。

第一,受教育主体的审美向往与追寻。语文教育的本身就蕴含对受教育者的关怀与关切,是对主体美的追求的一种回应。审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既然美如此重要和如此有价值,教育就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同时,进一步阐述美的教育“才能发挥教育最大的育人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只有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才是人类走向创造,走向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走向幸福生活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把美作为价值的本质,把审美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充分表明了美在人生命中的重要性。

第二,语文教育对受教育者审美追求的回应。有研究者持这样的观点,培养美的高尚的心灵是教育的本质。他论述的理由是“美是价值的本质,美的价值构成价值体系的根部,是各种价值相互渗透的中心,所有价值从某方面说都是审美价值”。美的价值是评价社会一切价值的标准。但是,美的获得不是全靠教育实现的,还有社会活动等途径,如果将它们也包括到教育中去,那么教育的本质则失去了作为区别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标准的功能;同时,教育的本质只是“人的美化”也属片面之辞,美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代替整体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主要目标,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价值所在。

3.人性存在:生存方式的呈现

教育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存在,是人们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的一种重要渠道,知识贯穿其中并实现知识的传播与流通,进而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发展不竭的动力;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语文教育正是人性的存在方式,实践的重要方式。

第一,语文教育是人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存在。教育是个体的人和人类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人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作为通过创造和享用文化而展开的人生的存造过程,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不是在零乱的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进行,而是在各种有意识的特定社会实践领域的支撑下自觉地进行,教育就起着重要的指引和引导作用。

第二,语文教育是人进行意思活动的重要方式。教育本身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自我意识和未来意识。通过反思和自我意识活动,教育时刻关注着个体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发展样式,从而推动人们对新的生存方式的自主探寻和追求,获得人自身意义世界的增殖,使拥有教育这种生存方式的人继续寻求更多美好生存方式的可能。

4、人性关怀:主体的自我理解

第一,语文教育需要应给予受教育者“自我理解”的权利。在语文教育中,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受到关注,这样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的内化程度。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在关注教材本身内容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理解,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还是在课堂中学生状态与表现,同时,给予学生自我理解的空间,反思的空间。

第二,语文教育的学习者应学会“自我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与反思过程,是主体不断的进行自我理解与反思的结果。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在教育的主体——人的自我理解中。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占有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关注受教育者的同时,也要使受教育者明白,自我的理解与反思,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不断地反思过程中,受教育者才会增强语文的认同感,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

总之,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能脱离“人”这个主体,应增加对语文学习者的关怀与关切;而保证对语文学习者的关怀与关切,应做到:赋予语文学者选择的权利;赋予语文学习者自我理解与反思的空间,已达到语文教育的最终本质即促进人的发展,获得知识,使人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的发展。语文教育者给予的权利是有限的,需要的是语文教育所能给予的空间,甚至是社会、家庭给与孩子的空间。语文教育的人性取向将会是学习者得到发展的重要选择。

(作者单位: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镇九年制学校)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摘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生活的必须”,本文简要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文化价值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可以说是遵循一种人文构成的脉络,它就像是一双隐形的双手,不管是在内容上的丰富性还是在形式上的变化性,都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借鉴素材。

作为我国近代的文化传播工具,语文教育是在两股力量的驱使下前进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主要以其独有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中国的儒家文化则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两者之间相互交锋、碰撞,在相互吸收与促进的同时,近代的语文教育则有所突破,其表现就是改变了只注重道德教化的单纯性,转而更加注重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学科基础建设的努力。语文教育之路在我国现代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在各种思想的汇合下不断确立起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它的主导思想,并为之苦苦求索,这是一条为社会服务,关注民生之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语文教育将白话语体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语文课程在建国前五十年注重继承人文传统和开拓人文精神,建国后六十年语文课程对文化的选择则充满了艰辛和困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的意识和意义逐渐被发现和唤醒。语文教育在民族文化彰显新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使文化传播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文化生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世界中人与社会的一种建构。语文教育在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是师生围绕文化进行切磋和积极对话的一个过程,它旨在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其表现在师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理解、互动和共享之中。

自我国近现代以来,虽然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科学性的强化、传统文化失语和人文性的弱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颇。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化、工具和人文三方面,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化价值、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三方面来对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化价值

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是指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用社会的政治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的行为规范等。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换句话说,教育感化即教化。教育感化自古以来都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存在着,我国古代教育把“教化万物”当成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业,其实就是一部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年轻人的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基础语文教育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它的主要内容,语文教育秉承着共产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中,我国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心思想。其实在任何社会,教化功能一直都在教育功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化,主导着其主观的判断,这也为更好的建设社会提供了可能。

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是任何社会的语文教育都不能回避或弱化的,它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政治、文化的先进性,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才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二、工具价值

语言因人类的交际而产生,是人类交际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由于语言的特殊功能,人们将它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而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语文,语文的产生离不开语言的出现,将满足交际需要作为主要任务的语文,使得语文具有了工具价值。不管是语文教育内容中的静态文化还是动态文化,在它的工具性方面都体现着语文教育的价值,它的工具性主要在于满足众多交际主题的需求上。语文教育的文化工具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知工具性;二是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工具;三是教师组织工具;四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工具。

文化包罗万象,而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内容则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在语文课程中民族优秀文化充当了语文课程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多元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文化则起到了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并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入的借鉴和吸收的作用。

文化在语文教育中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背景语境和情境语境,也提供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教学内容。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并通过相互的交流折射出文化的意义。通过文化展开师生互动,通过相互间的互动来找到新的发现和对语文知识的满足。通过师生共享文化,围绕文化而产生的工具性价值,使语文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

语文教育的文化还有教师组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来组织语文内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将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告知给学生。其次,将文化的意义和情感等进行阐述,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价值所在。再次,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解释方式,语文教育也具有解释的价值。最后,文化在给学生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导性的工具作用。

三、人文价值

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交际需求而产生,它除了具有教化和工具价值以外,还蕴含着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道德、情绪情感等等,在人的精神层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1],这说明语言不仅有工具方面的意义,在人的精神层面它还包含极其丰富的意义。“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语感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言语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同步。”[2]语文教育将语言和言语作为载体,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文化既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动又包括了人的精神活动,既包括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活动的方式,它的人文价值表现在静态和动态的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上。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涵,“粗浅地说,人文性就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3]人文性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自身的人文关怀。人作为人不仅仅满足物质层次的价值,还应满足精神层次的价值,语文教育也是同理,既要求满足工具的价值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在精神层面有所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是语文教育的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对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语文教育召唤着人性最本真的一面,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成长。我们只有在文化传播中不断探索,才能发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2][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9,372,37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

生活即教育论文3000字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让“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课堂》

【摘 要】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将生活教育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中美术;美术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高中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创新思维教育转变。加强高中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中美术教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标准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对高考机制,学校和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将美术教育看做是一门副科,这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

***二***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当今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讲授,忽视了美术教学的实践,这使得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不但包括绘画基础以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更包含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美术的基础功底,同时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缺乏生活元素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的教学,还包括雕塑、建筑等美学作品的鉴赏,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然而,这些美术知识基本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学习和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美术教学中缺乏生活元素的融入,使得美术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导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学生无法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水平。

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将生活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都是生活的痕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活教育的融入。例如,在一些抽象派的绘画作品的鉴赏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深刻理解抽象派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思路,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一些较为抽象的雕塑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神话内容,学生无法了解这些神话背景,更加无法理解雕塑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生活教育融入其中。

例如,在《古希腊雕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因此无法理解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教育的方式,将2004年出现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些片段展示给学生,通过表演者们身着石膏像的衣服的静止表演使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博大精深。

***二***整合教学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立足于生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深刻的理解美术知识。例如,在《中国民居》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身边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居和建筑,使学生将熟悉的文化特色与熟悉的建筑型别联络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民居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生活中的许多物件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常见的容器和水果带入课堂,让学生绘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光照下,不同角度不容物体所表现出的不同阴影,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学会阴影部分的处理。同时,这种绘画常见物件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美学角度去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内容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由于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络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案和教学内容,从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美术教育的建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还要注意一些中国现代建筑的介绍,让学生通过现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理解美学的发展程序。

***四***学会创作生活之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运用美术来创造生活之美。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增强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例如,郑板桥的竹子,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静态美,一种宁折不弯的精神,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体现出一种神秘的美,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将不同的美展现出来。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将生活教育引入到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措施。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创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荣安.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2***:128-129

[2]王帅.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30

[3]赵新春.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2014***02***:224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试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

[摘要]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文章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机制和载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功能,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指导 生活教育

[作者简介]肖惠杰(1969- ),男,浙江平阳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工部支部委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浙江 温州 325006)陈文远(1972- ),女,浙江平阳人,温州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高校学分考核制普遍推行,流动教室实施,后勤学生服务呈现规模化、规范化的趋势,学生公寓或学生社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不仅仅作为学生休闲、居住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有利于锻炼修养品性和提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承载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功能。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含义

生活就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个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是通过学校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达到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锻炼毅力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目的,即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全过程。

(二)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就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大学生是每个家庭呵护的“宠儿”,他们在十多年的中小学读书时间里大多只注重知识学习,缺乏生活锻炼,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迈进的过渡时期,学生要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充分准备,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人文素养和其他非专业能力进行指导和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适应、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及科研机构都明确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列为当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机制与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综合经验

(一)国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模式简述

在国外,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服务意识,欧美很多国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帮助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发展,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这种情感帮助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是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并有效地控制情感,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要求是善于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他人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美国的学生社区服务教育非常成功,他们提出,大学需要的是奉献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需要的是责任感,而不仅仅是领导人。其组织管理成熟,服务方案完善,服务内容丰富,评价体系健全。东方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也将学生社区服务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开阔社会视野,提升思想品德水平,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二)香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生活教育

“全人教育”是指将“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自觉、优化而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人,在德、智、体、群、美、事、情七方面全面发展。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围绕特区政府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目标,学生公寓生活指导和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敏锐、迅速地满足学生住宿和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宿舍活动,通过住宿生活学习和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锻炼组织及领导才能,进而获得成长经验。

三、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内容途径

(一)发挥学生公寓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实效

1.加强学生公寓设施建设,创造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环境氛围。一是加强学生公寓硬件设施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物质环境。学生公寓硬件包括寝室内部设施和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指的是除了学生寝室内部设施以外的所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设备、物件、建筑和环境等,包括公寓出入口的门禁系统、楼层洗衣房、直饮水机、学生公寓会议室、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食堂、超市、银行网点(柜员机)、绿化园地和学校层面的各种学生事务机构等,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用好用足设施,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生活更加便捷、实惠和舒适。二是加强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良好氛围。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要在公寓营造温馨的生活化的人文环境,包括设置学生公寓服务指南,张贴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电话和服务方式;设置楼层公告宣传栏,宣传记录时事政策、科技信息、就业创业等,注重时效性;张贴一些书画作品,包括中外名人、励志名言、风景名胜以及学生作品,并定期更换。研究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接受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

2.发挥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作用,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提供榜样力量。学生党员进行义工服务既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又锻炼了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通过义务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使学生公寓形成浓厚的生活教育氛围,引领其他学生感受先进、心仪先进,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生活教育的熏陶。具体地说,要以学生公寓为平台,大力发挥公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心公益学生的模范作用,积极参加公寓绿化保洁、生态寝室建设、扶贫帮困、文化宣传等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家庭贫困和心理情感等方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开展公寓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常态化。公寓日常文明创建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寝室纪律、卫生、安全和文化建设。要制定公寓学生违纪量化实施细则,规范公寓学生生活的权利和义务,推行创建标准化寝室,重点落实寝室轮流值日责任制、寝室门口卫生三包制、寝室安全建设规定、公寓网络使用和作息时间规定等一系列举措;尝试创建星级寝室制,即在标准化寝室基础上推出星级寝室评比活动,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评出三星、四星和五星级寝室,分别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公寓―社区,寝室―家”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劳动观念和奉献理念。

4.改革公寓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制度保障。尝试实施公寓学生综合评价学分制,并计入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公寓对学生推优入党、评优评先和毕业鉴定等方面的发言权和票决权,必要时撰写类似于学生成绩报告单的公寓表现报告单,为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借力社会实践大舞台功能,拓展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内涵

1.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想品质,铸就良好个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与各种层次和类别的人打交道,深刻了解一些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这就使得他们要摒弃娇气和软弱,练就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韧品质。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和实践动力,为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学生和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了解和服务别人,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还会促使学生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综合思考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找准方向,以便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其个性特征发展变得成熟起来。

2.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智力和未来竞争力。简单地说,社会智力就是了解自己与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会的认知力与社会的行为能力,社会智力是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具体内容有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一个团队会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的充分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所以个体要有责任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同心协力,才能获取最终成功。通过团队协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加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社会智力和社会竞争力是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高端目标。

实施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两大平台。学生公寓是“里”,包含实施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实践是“外”,实现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所需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更高目标。要综合两大平台的功能,全力推进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A].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奥德文.大学生活规划[M].张朝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补充的参考资料: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生活教育期刊怎么样

生活教育期刊有一个版本。《生活教育》杂志是一本群众性和学术性、普及和提高相结合,雅俗共赏的综合性教育读物。它以学习、研究、宣传和发展陶行知思想,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努力成为广大陶行知研究者、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家长的知心朋友。它热忱欢迎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论文,更愿意发表第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生活教育不是电子刊,是学术性期刊。

生活教育是国家级刊物,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34年,生活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生活教育主要的栏目设有教育评论、感悟生活教育、教育名家、陶研界、生活作文、名校风采、教育感悟、课程与教学、亲子教育等。

生活教育期刊的栏目方向如下:

生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既是“谈心集”,也是“问题讨论集”,该刊先后设置过笔谈、消息、通讯、介绍、报告、书报介绍、研究、启事、讨论等栏目。“笔谈”、“研究”和“讨论”三个栏目主要刊载研究性的文字,讨论的是当时中国教育的问题、现状和改进的方法等。

如《乡村教育十周年》一文就总结了十年来乡村教育的成果,又如《论生活教育》一文是对生活教育进行的一定的说明。“报告”栏目是用于介绍各地同人工作情况的,其中有《新安旅行团在松江》、《福建子本同志的生活片段》、《广西国民基础教育全貌》等文章,而“消息”、“通讯”和“启事”等栏目则是报道各种消息的。

其中“通讯”一栏是为同人开设的,该会同人可以在该栏中登载他们想要表达的想法和观点。这些文章或是对个人,或是对某一群体,至于“介绍”和“书报介绍”则是向同人介绍书籍、报刊或歌曲等的。此外该刊还有用于刊载一些重要内容的“特载”栏目。

《生活教育》是思想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育类刊物,主要是运用生活教育思想观察、评述、分析主流教育思想的体制、实践,对当下教育的弊端提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课程教育研究》主要是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

幼儿生活教育论文题目

在学前 教育 论文中,题目占据着重要地位,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论文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学前教育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3.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4.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6.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7. 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8. 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9. 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10.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11. 某地区 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12.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13.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14. 美术教学(音乐、科学、语言、数学、游戏、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5.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研究 16. 论幼儿园的研究性教学 17.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空间、物质)及对策 18. 蒙台梭利教学思想的实践运用 19. 关于幼儿小班游戏发展的研究 20. 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二) 1. 特色幼儿园研究(园级特色、班级特色、教师特色研究) 2. 幼儿园男性教师特色塑造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名师、入门教师、跨行教师等) 4. 震后灾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 震后灾区幼儿心理抚慰教育研究 6. 灾区幼教机构环境创设研究 7. 幼儿歌谣创编研究 8. 幼儿早操研制的理论与实践 9. 幼儿舞蹈编制研究 10.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毕业学生的调查) 1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2.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13.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4.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5.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6.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7.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8.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9.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2. 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情况调研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 4. 民办幼儿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5. 幼儿园 安全教育 实施现状研究 6.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 7.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8.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9.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 10.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12. 农村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在园幼儿心理伤害问题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14.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对策的研究 15. 幼儿园家长工作现状的调查 16. 班级中教师对幼儿个别化教育的调查 17.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调查 18. 幼儿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和指导情况的调查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四) 1. 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2.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3.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4.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5.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6.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7.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8.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0.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1.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3.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 14.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15.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16.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17. 35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1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1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0.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类论文题目 2.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3. 学前教育学术论文范例 4.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范本 5.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

1、对幼儿园实施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思考2、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策略3、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的有效形式4、幼儿养成教育初探5、浅谈提高幼儿语言教学有效性的策略6、乡镇中心园保育队伍建设的探索7、幼儿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8、如何引导幼儿快乐地学习数学9、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0、浅谈绘本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11、浅析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提问策略12、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的策略分析13、幼儿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14、对幼儿教学中利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究15、刍议有效矫正幼儿任性行为实践与研究(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所以, 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只有揭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基础, 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我整理幼师毕业论文题目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 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 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 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 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 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 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 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 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一:1、寓教于乐--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2、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3、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4、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5、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6、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7、全面二胎政策下甘肃省学前教育发展预测8、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9、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10、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11、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12、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13、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14、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15、学前教育中童话故事的作用及方法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