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经济时政评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4-07-05 10:19:54

经济时政评论文章

1、关注教师的“道德地位”

事件:

教师节我们一再呼吁提高教师的地位,尊师重教关乎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待遇是关系教师的经济地位,现在终于关注到教师的道德地位上了。

评论:毫无疑问,教师不但应占有一个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且必须有一个较高的道德地位。这并不是说,老师就必须是崇高道德的化身,但老师应起码是公民道德的躬行者和高尚人格的真诚传播者。师德水平如何,决定了下一代公民素质水准高低。

传道授业,这是职业精神所在;而为人师表,是以身体力行,做修养、道德、正义、操守的躬行者,这就是教师事业精神的写照。

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事件:看报道,某地一12岁男孩因其妈妈非要求他中断玩耍去补习班学习不可,竟爬上楼顶欲跳楼,以此威胁妈妈。相信很多人读罢都会感到紧张和心痛。

评论:生活中,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家长暗自竞争,生怕自己孩子落后,常常早早就让他们读这个班或那个班。

要是自己的孩子课余时间没去参加培训班,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是在“虚度光阴”。于是,不少孩子整天忙于学习,晕头转向,几乎连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脸上笑容越来越少。

其实,孩子自有其成长规律,大人不应强行扭曲。过多、过早开发孩子智力,会使他们早早失去童真童趣,失去作为孩子应有的天性,这对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还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正如英国心理专家拉里近日指出的,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适度让孩子“虚度光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3、刘翔因伤退出比赛

事件:刘翔由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勇得110米栏冠军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好似在人们的记忆力,田径赛场的领奖台上就没有中国人没有亚洲人,没有黄种人。看着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如风一般的奔驰,我们中国人却有不甘,但也无能为力。

刘翔的出现就是田径赛场上的一团火,把中国人所有的兴奋与激情点燃。8月18日,鸟巢里人潮涌动,在这场欲赛前人们完全没有料到在几次艰难的尝试跨栏之后,刘翔留给了全场人,全中国,全世界一个背影。教练孙海平说,刘翔的脚上已经有七年,16日进入奥运村后,诊断跟腱发炎。此后的发布会上教练伤心的落下了泪水。

评论:刘翔作为一名运动员,因伤退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只因他身上背负了太多人的希望才是他的退赛如此的受关注。他本人也希望能够在自己家门取得好成绩,但是,遗憾总会有的,是不可避免的。刘翔并没有跌倒!他仍旧是国人眼中充满力量与希望的飞翔者!我们期待刘翔,并不是想给他压力,反而是希望他能发下一切的包袱,认真做自己,在110米赛场上自由翱翔!

这正如奥林匹克的精神,重在参与。刘翔退赛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遗憾悲伤,更多的是中国年轻人奋发向上的信念与希望!

4、是幸运还是悲哀?我们的菲尔普斯

实例:(2009年02月01日)

英国著名的《世界新闻报》曝出惊天丑闻,在北京奥运会上独得8枚金牌的美国泳坛神童菲尔普斯竟然是个吸食大麻的瘾君子,通过世界新闻报公布的照片可以清晰的看到菲尔普斯沉迷于吸食大麻的满足感。而一旦此事被官方证明属实,奥运历史上的第一人将面临长达4年的禁赛期,菲鱼2012的伦敦梦也将提前宣布结束。

评论:公众人物明星吸毒自杀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了。

他身上所具有独特天赋,是在和平年代里人们所期盼的英雄,这使他被媒体和国家由后台生生的被推到了前台,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推到了教科书的封皮。他转眼间就从无名小子晋升到了国家英雄!全世界都在关注他!他,他的家人,他的国家,他的赞助商,关注他的人。

社会给予了他最深的关注,国家给予了他最大的帮助,赞助商给予了他最好赞助!但是这一切都是他想要的吗?我觉得不是。是社会给他的压力太大了,他想释放,但是他没法释放!

或许被禁赛的时候,他会恐惧,他会兴奋。在一切急促的灌入他脑子里时,他又以一个英雄的身份,八金王的身份登上了舞台。综上所述他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

5、做到最好,你就是英雄

【时事链接】: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

《战狼Ⅱ》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不论最终定格在什么数字,阳刚硬派的《战狼Ⅱ》已经刷新了产业高点,也将电影对“中国故事”的书写,放在了新的语境。

6、如何安放一碗泡面

碗热气腾腾的泡面,是很多人从孩提时就挥之不去的味蕾记忆。春运神器、加班拍档、创业伴侣、上网绝配,方便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饮食符号,而是见证着我们的一段段生活。

在里约奥运会上,马龙和张继科取得优异表现,奖励是教练刘国梁亲手煮的方便面;在创业初期,阿里巴巴也曾专门聘请一个能把方便面煮出50种味道的员工。

方便面之所以能成为“国民食品”,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时间和效率的重视。中国也因此毫不意外地成了方便面消费第一大国,每年销售400多亿包,相当于世界总消费量的一半。 饮食习惯的变迁,折射了一个社会的发展之路。

关注教师的“道德地位” 事件:教师节我们一再呼吁提高教师的地位,尊师重教关乎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待遇是关系教师的经济地位,现在终于关注到教师的道德地位上了。 评论:毫无疑问,教师不但应占有一个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且必须有一个较高的道德地位。这并不是说,老师就必须是崇高道德的化身,但老师应起码是公民道德的躬行者和高尚人格的真诚传播者。师德水平如何,决定了下一代公民素质水准高低。传道授业,这是职业精神所在;而为人师表,是以身体力行,做修养、道德、正义、操守的躬行者,这就是教师事业精神的写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事件:看报道,某地一12岁男孩因其妈妈非要求他中断玩耍去补习班学习不可,竟爬上楼顶欲跳楼,以此威胁妈妈。相信很多人读罢都会感到紧张和心痛。 评论:生活中,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家长暗自竞争,生怕自己孩子落后,常常早早就让他们读这个班或那个班。要是自己的孩子课余时间没去参加培训班,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是在“虚度光阴”。于是,不少孩子整天忙于学习,晕头转向,几乎连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脸上笑容越来越少。 其实,孩子自有其成长规律,大人不应强行扭曲。过多、过早开发孩子智力,会使他们早早失去童真童趣,失去作为孩子应有的天性,这对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还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正如英国心理专家拉里近日指出的,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适度让孩子“虚度光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翱翔-------------刘翔因伤退出比赛 事件: 刘翔由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勇得110米栏冠军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好似在人们的记忆力,田径赛场的领奖台上就没有中国人没有亚洲人,没有黄种人。看着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如风一般的奔驰,我们中国人却有不甘,但也无能为力。刘翔的出现就是田径赛场上的一团火,把中国人所有的兴奋与激情点燃。8月18日,鸟巢里人潮涌动,在这场欲赛前人们完全没有料到在几次艰难的尝试跨栏之后,刘翔留给了全场人,全中国,全世界一个背影。教练孙海平说,刘翔的脚上已经有七年,16日进入奥运村后,诊断跟腱发炎。此后的发布会上教练伤心的落下了泪水。 评论:刘翔作为一名运动员,因伤退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只因他身上背负了太多人的希望才是他的退赛如此的受关注。他本人也希望能够在自己家门取得好成绩,但是,遗憾总会有的,是不可避免的。刘翔并没有跌倒!他仍旧是国人眼中充满力量与希望的飞翔者!我们期待刘翔,并不是想给他压力,反而是希望他能发下一切的包袱,认真做自己,在110米赛场上自由翱翔! 这正如奥林匹克的精神,重在参与。刘翔退赛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遗憾悲伤,更多的是中国年轻人奋发向上的信念与希望!是幸运还是悲哀?我们的菲尔普斯实例:(2009年02月01日)英国著名的《世界新闻报》曝出惊天丑闻,在北京奥运会上独得8枚金牌的美国泳坛神童菲尔普斯竟然是个吸食大麻的瘾君子,通过世界新闻报公布的照片可以清晰的看到菲尔普斯沉迷于吸食大麻的满足感。而一旦此事被官方证明属实,奥运历史上的第一人将面临长达4年的禁赛期,菲鱼2012的伦敦梦也将提前宣布结束。(2009年7月10日)菲尔普斯继“大麻门”后重新回到巅峰,经历了“大麻门”事件和禁赛三个月的菲尔普斯于2007年7月10日100米蝶泳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充分显示出了“飞鱼”良好的竞技状态。根据选拔规则,获得美国游泳锦标赛各项目前两名的选手(并达A标)将代表美国参加本月17日在罗马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评论:公众人物 明星 吸毒 自杀 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了。他身上所具有独特天赋,是在和平年代里人们所期盼的英雄,这使他被媒体和国家由后台生生的被推到了前台,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推到了教科书的封皮。他转眼间就从无名小子晋升到了国家英雄!全世界都在关注他!他,他的家人,他的国家,他的赞助商,关注他的人。社会给予了他最深的关注,国家给予了他最大的帮助,赞助商给予了他最好赞助!但是这一切都是他想要的吗?我觉得不是。是社会给他的压力太大了,他想释放,但是他没法释放!或许被禁赛的时候,他会恐惧,他会兴奋。在一切急促的灌入他脑子里时,他又以一个英雄的身份,八金王的身份登上了舞台。综上所述 他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大学生“毕业扔”扔掉了什么?实例:据重庆商报报道,大学生毕业离校前夜,各大高校无一例外地遭遇了“毕业扔”:大学毕业生们肆无忌惮地向楼下扔酒瓶杂物、焚烧书本等等,无论是发泄还是“庆贺”,这种行为都同大学生的身份格格不入,是大学生的耻辱,也是大学教育的耻辱。某些大学毕业生以“裸奔”、“毕业扔”之类的方式告别大学生活,由此展现的素质确实让让失望。其贻害可能会波及整个大学生群体,甚至使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评价降低,进而影响社会的用人选择。传统观念里,高校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大学生被看作天之骄子,才受到了社会的百般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时下大学生不再稀缺,但并非就是大学生的贬值,一些学生不注重修养,自我放纵才是大学生贬值的内在因素。评价: “毕业扔”虽然是学生的病,但是这病是学校,是父母种出来的。学校是教育机构,他们在灌输给我宝贵的知识同时,有没有给我们纯洁的素质教育?说到学生我们更应该反思老师,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可以说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有行为不检点的老师,有违背了教育道德把学校搞成了盈利机构的领导,有如山的作业。反省老师更应该反思现在的教育制度。老师也顶着每天教3课的压力,哪有时间搞什么道德素质教育?哪有不发泄的道理?哪有上课不犯困的道理?大学生“毕业扔”扔掉了什么?我们不应该单方面看学生怎么怎么了。我们要大的看这整个社会,我们没有改变的能力,只好有意识的防范,三思而后行注意别扔掉宝贵的东西。

两会时评:低碳生活值得倡导 在3月1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新闻通气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局局长张敬安表示,为履行低碳经济理念,今年新闻组所有信息将采用网络发布,不再印制记者手册等文字资料。 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有一个共同关注,即:探寻中国“低碳”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洪天慧认为,“‘低碳’离我们并不远。建立‘低碳’生活方式,要从节省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 来自辽宁葫芦岛的王宝军代表今年上会带来三个议案,其中一个的主题就是“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经过调研,一些民主党派也以各种形式,围绕“低碳经济”向两会建言献策。 其实,在今年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已劲吹低碳之风。1月25日,上海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与会委员们乘坐十几辆公交大巴陆续从全市各个方向赶来,没有人开小车。此外,会议的相关资料全都挂在网上而不再印发。今年重庆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的“一号提案”就是《关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广东省两会,所有政协委员报到时,都领到了一本《低碳100》手册,“低碳”是今年议案提案的热点词汇。 有人说: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的“晴雨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风向标”。有评论认为,每年的两会是中国“监督能量”最集中的时候,代表的质询,委员的热议,媒体的聚焦,网友的关注,民间监督力量的凝聚使监督能量达到峰值——我们常称之为“两会效应”,这种效应以超常的效率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低碳,能否通过全国两会及“两会效应”形成政治共识,进而形成全社会共识,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形成低碳的政治共识,才可望出台更多、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相关政策,才更有利于每位公民实践低碳生活。当然,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维护地球的安危,这是一项社会责任、公民责任。但是,除了倡导外,还需要配套政策的“发力”。政治共识是形成社会共识、公民共识的重要基础。低碳生活需要低碳共识的支撑,需要低碳政策的导向,需要低碳经济的保障。 开放的两会、民主的两会,为“共商国是”提供了平台,除了有代表委员的参与外,民众也能参与其中。低碳、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等,需要我们每个人的“高调共商”,在讨论与争论中形成共识,在参与和共商中凝聚力量。

楼主可以去时事一点通( )这个网站去找找 上面有很多时事评论,虽然未必在初二的范畴,但楼主可以借鉴一下别人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课本知识再改写一下~其实时事政治评论并不是多么难写~

经济评论文章

中国经济评论投稿影响查重,因为他这种也就是投稿,所以他是直接影响到查重的,因为他这种如果有重复的话,他这个中国经济的评论他就一定会有重复的评论在里面。

写好经济评论的几点要求 1.关注并紧紧围绕新闻热点,出手迅速。 作为新闻的一种形态,经济评论必须具有新闻的基本特性,一是,选择必须带有“经济”这一鲜明个性;而作为公众媒体,选择又必须符合最广大受众的共性需求,即所谓“公众关注度”。因而在“经济时评”的话题选择力求个性与共性的有机融合。如:《一付药治不好药价虚高》、《大户型动了谁的奶酪》、《谁在破坏公平竞争》等等,这样的选题,符合公众的关注度;二是所论之事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经过对这些含有新闻要素的事实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议论,开掘出事实的内涵,以升华读者的认识,进而强化新闻的导向性和舆论监督作用。如针对近来居高不下的房价引发广泛关注、大排量汽车被征收消费税等今年以来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热门话题。 2.文章要言之有“理”,不能是泛泛空谈一切常识性道理,也不能是生活经验的简单堆积。 这里讲的“理”,不是单纯的公理与道德,更强调和侧重于学理、理论。“老生常谈”最容易使人“疲劳”,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对于群众普遍关注的经济问题,“经济时评”不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简单说教,而是从经济学、法学、经济体制等专门科学的角度进行论述,深入浅出,使读者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新闻的另一面,使他们能从具体到抽象,看到表象后面隐藏的更多新闻事实。比如针对去年五一景区停车场收费投诉再次增加的情况,北京日报财经新闻版的“经济时评”没有简单地指责停车公司,而是向读者阐述了按照价格规律:求大于供时如果受到人为的压低价格,肯定会产生供应短缺的问题。因此探讨可在旺季提高停车费,以提供企业积极性,缓解停车难。 3.文章表述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写报纸的经济评论虽然理论性较强,但也不能长篇大论展开论述,更不能板起脸来“当先生”教训读者。“经济时评”注重用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解读专业性的东西,使那些曾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经济理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现在很高超高楼层的住宅都没有避难层。“经济时评”在分析呼吁这一问题时,就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解释了其中隐含的经济学规律“溢出效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启迪。其中的表述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拉近了读者与专业性较强的新闻话题的距离,有利于增强报道效果。

它需要进行影响查重,以确保文章的原创性。影响查重是一项重要的审核步骤,可以帮助评论者确保文章内容的原创性。

中国经济评论能快速见刊。根据资料查询,中国经济评论对文章质量要求较高,期刊周期越短,审核时间越短,它需要快速的出刊。

政治经济学知乎文章

最近几年,出现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有用领导干部名字命名的“***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搜索查阅了一下,什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原来是依据时代和时间来划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么简单?至于这个:“21世纪马克思主义”都包括哪些具体思想理论内容就不得而知。这股假大空的“忽悠”风气也是历史以来一些人的不良陋习,远比有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抄袭、剽窃学术论文严重得多。因为,这是涉及整个学科的知识产权问题。

什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当代政治经济学”?有些人习惯了玩弄文字游戏。有了“当代政治经济学”他就改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他就改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种假大空的思想理论和作风由来已久。

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6页)。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就是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斗争思想理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了,势必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也是一门历史的科学。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和“苏东剧变”导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地覆天翻、分崩离析。1981年的国企改革如火如荼,报纸、电台几乎天天喊:“只有把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起三者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联想到剩余价值学说中仅有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两个主体,而没有国家税收和国家这个主体?由此,我们发现和奠定了商品价值构成四分公式:

商品=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国家税收+资本利润。简化为:W=C+V+S+l。如下图一:商品价值构成四分简图。图片为作者自行绘制。

图  一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阶级斗争思想理论和资本主义理论的立论论据。剩余价值学说的价值构成公式是:商品=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即:W=C+V+M。如下图二:剩余价值构成简图,又称商品价值构成三分简图。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剩余价值》词条插图。

图  二

两个不同的商品价值构成公式,分别代表了两种既有继承联系又有区别性质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前者所包含的生产关系展开后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后者则是包含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理论研究落后于改革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课题和历史任务已经三十多年了。邓小平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简明教程》第20页。)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旗帜。但是,历史的实践又不容置疑和诡辩地证明了诞生于德国,又通过苏联传播引进到中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是存在历史局限性和致命问题的。历史的实践又导致了信仰危机、意识形态混乱的社会问题。这确实是一个极其棘手的思想理论问题。几十年的舆论导向又形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不容质疑,“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僵化的观念和意识形态。

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我经历了长期坎坷曲折的重重困难。为了突破传统观念上的障碍和文章发表难的问题,2010年,我突击绘制了系列学术图片。系列学术图片发表后才得到了支持。

从1981年,我发现和奠定了这个商品价值构成四分公式到今年2020年,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走过了四十年。最初,我还不敢使用“资本”这个概念。因为,原有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是绝对地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包括概念区分开来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称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环境中只能称为“资金”或“剩余产品价值”。直到三十多年后,我破解了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才敢正式用“资本”的词汇取代了“价值”。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极其简单的商品价值构成公式,我研究思考了近四十年还有新的关联内容发现。搞学术理论研究就是这么艰难困苦、艰难险阻、艰难曲折,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反复思考若干年,才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完成理论上的抽象与概括。陈景润为什么走路碰到了电线杆还道歉:“对不起?”因为,他连走路都在思考哥德巴赫猜测想的相关问题。传统马克思主义是一座错综复杂庞大光怪陆离的迷宫,要全部破解它的难度不次于破解哥德巴赫猜测想这道世界数论名题。

邓小平还说:“世界形式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简明教程》第20页。八十年代,在自学经济专业时,我发现教材课本中的理论存在着牵强附会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完成了系列理论上的抽象与概括。

图一中表达的商品价值构成四分公式,最终成了破解剩余价值学说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钥匙、密码和按钮。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7页)。马克思的这段话包含双重含义:第一,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商品的社会属性即它的价值构成所包含的生产关系开始的,商品的价值构成中包含的生产关系,是研究和破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源头和逻辑起点。第二,马克思在这里无意中披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是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或细胞。这就不容置疑和辩驳地说,所谓资本主义,从经济基础而论就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逻辑推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经济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商品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商品经济发达国家。这就揭开了长期困扰我们的资本主义思想理论之迷,也暴露了社会主义国家贫穷落后的思想理论根源。

图  三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了地区的界限,为了协调跨地区的经济矛盾国家机器就应运而诞生。古今中外任何性质的国家没有不收取皇粮国税的,剩余价值学说中没有国家税收,没有国家这个组织和调控社会再生产的主体,无可争议地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天大无可弥补的漏洞。图一和图三(图三为剩余价值成本详图)的绘制座标是相同的。对比两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剩余价值从绝对值上就是国家税收和资本利润之和。展开图一中的公式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就实现了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否定。商品价值构成四分公式又称“三元主体论”或者“利税体制理论”。它的成立导致了剩余价值学说的破产。相应,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规律、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以及与剩余价值相关的“利润”的概念统统化为子虚乌有。在社会实践和逻辑推理的证明下,剩余价值学说的破产形成了多米诺效应,导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分崩离析。

相对应,“资本利润规律”、“税收规律”,取代了剩余价值规律成为主导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资本利润规律、税收规律、工资规律成了制约和影响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体系。绝对利润、相对利润、垄断利润、超额利润四种利润生产方式取代了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这样发展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称“当代政治经济学”。

图  四

上面图四是商品价值构成成本详图(除图二外)其余图片均为本人所绘)。图中的盈亏平衡点分界线的对称点即圆心,就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分割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那个所谓的”一点点“,我们称为”盈亏平衡分界点分界线“或”盈亏平衡点“。这就把政治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联系了起来,为国家的宏观专项管理提供了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增殖劳动取代了剩余劳动,增殖价值淘汰了剩余价值。因为,增殖价值是分解为国家税收和资本利润两部分的。如果从社会总商品的角度分析本图,可以分析研究国家的各项职能和职责。其中,国家的保险职能就是《当代社会主义原理》所论述的重要职能和职责。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保险公司。传统马克思主义设计是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来解决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但是,公有制存在着产权所有人的虚拟,经济责任制落实难的问题,这是公有制效率低下的原因。实际上通过国家的保险职能,为社会提供教育、医疗、住房、抚幼、养老抚助弱势群体等公益事业,都是国家遏制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的渠道和思路与职能和职责。

四十年的时间,我对改革开放进行了追踪式的同步理论研究,加上对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抽象的概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面都有了学术理论研究成果,这就构成了新颖科学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包括《当代政治经济学》、《当代资本论》、《当代社会主义原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才学与组织人事学》等学科。

为了妥善解决党的旗帜所存在的历史问题和思想理论问题,实现继往开来。我们从历史阶段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行了划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党的历史划分为革命党历史阶段和执政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划分为改革开放前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改革开放至今的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还有即将进入的当代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样划分,历史上的问题就从思想理论上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答案。四十年来,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我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障碍。2万字插有十几幅彩色学术图片图文并茂的《当代政治经济学》的词条,现在还在网上挂着不能通过有七八年了。原因就是百度规定所有的论据都必须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发表过。相比之下,一个什么具体内容也没有的《当代政治经济学》空名头词条却在后来的前几年发表了。对于《当代政治经济学》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在这里只是作一下简单介绍。鉴于现在各种名头的什么特色政治经济学和新马克思主义名头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为了保护四十年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我不得不在学科的名头上加上我的名字。2020年7月2日零点(7月1日没能顺利公开发表)我的《第二次共产党宣言》发表(近4万字)。过了几天,经过压缩到近3万字的《第二次共产党宣言》第二次发表。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72年后的《第二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个“科”首先就是执政党或执政者先进的旗帜,其次才是国家的总体科学技术水平。这个“教”就是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来育人,统一全党全民的意志和行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和计划经济等思想理论经过实践和逻辑推理证明,是与生产力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南辕北辙、方向悖逆的。所以,我把传统马克思主义划定为革命党暴力夺取政权的旗帜,它对应于革命党历史阶段;而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升级换代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执政党领导经济建设执政强国的旗帜;它对应于执政党历史阶段。至于“人才”指的是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具有思想理论管理科学家水平的创新型政治家领导人才,而不是教育部门通过教育劳动加工出来的颁发有文凭的“人材”产品。共产党完成了革命党历史阶段暴力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成为执政党后,仍然坚持把传统马克思主义当做执政党的旗帜,就悖逆了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导致了世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道路的普遍坎坷落后。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升级换代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的历史必然。完成马克思主义的升级换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理论工作者的历史史命,需要也只有当代的杰出思想理论家才能担当。

《当代政治经济学》(又称“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阎功平政治经济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又称“《阎功平学术理论》”)包括《阎功平政治经济学》、《当代资本论》、《当代社会主义原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阎功平哲学理论》,等等。当代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21世纪的学术理论,它是跨世纪的。它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之初,发展到21世纪成为升级换代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成为执政党的领导经济建设执政强国的旗帜。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就如同“日心说”与“地心说”的关系类似。日心说发表后两千多年才为罗马教皇所承认。长期接受传统马克思主义教育影响形成了传统观念的人,由于立场和思想观念僵化的原因短时间内很难一下子全部接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党要担负起领导振兴国家的历史重担,就必须解决执政党的旗帜问题。不仅要重建执政党的旗帜的全部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同时还要搞清楚传统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党暴力夺取政权思想理论中存在的许多拐点概念。如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升级换代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基础理论,而不是泛泛议论的皮毛“忽悠”文章。

什么是无产阶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第二条接着就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3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把无产阶级理解为“劳动阶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主张。这就是说,凡是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也就是工薪阶层都是无产阶级。所以,“传马”所否定的资本主义,实质就是市场经济形式的商品经济的社会制度,就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形成的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经济体制的雇佣劳动社会制度。

重新构建执政党的旗帜和指导思想理论体系,是一项庞大的思想理论工程,也是一项极其严肃而科学的、涉及百年、千年大计的政治任务。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地覆天翻和信仰危机。执政党只有彻底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升级换代瓶颈难题,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教育全党才能正确把握领导的方向。旗帜问题决定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国家的兴衰,苏联解体的思想理论根源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中国七十年道路的坎坷曲折的思想理论根源,旗帜问题是主要因素。中国需要一套科学的强国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升级换代的马克思主义旗帜。但是,马克思耗费了四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资本论》第一部的定稿。我对改革进行了四十年的同步追踪式的理论研究,才初步完成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这座错综复杂庞大光怪陆离迷宫的破解。这个升级换代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叫什么名称,都得有系统科学的实实在在的内容,而不是泛泛的议论,更不是假大空的忽悠。其中涉及到许许多多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拐点概念思想理论的澄清问题。例如,就一个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或者说“当代社会主义原理”谁能说清楚?“社会主义既要实现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又要遏制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目的。问题是怎么来实现?就得有思想理论、有思路、有办法。这就是《当代社会主义原理》中的内容。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根据互联网提供的数据:“195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相当于韩国的倍,日本的倍。经过‘五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增长’,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相当于韩国的7%,日本的3%。2017年,中国大陆的人均收入按人民币计是:1155元,排名世界第70位。”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人均收入按照人民币计分别是:韩国 9574元,排名世界第38位; 新加坡 15828元,排名世界第27位。中国台湾 8889元,排名世界第39位。就海峡两岸的人均收入为什么相差六倍以上?这就涉及到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升级换代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无论是称呼什么”***政治经济学“,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都得有实际科学的系统内容。是整个学科的系统内容,而不是那么一两句口号或者一两篇文章。都得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有新发现的客观规律:例如《阎功平学术理论》或《当代马克思主义》中的:”资本利润规律“、”税收规律“、”资本的几何级数增殖幅度与工资算术级数增长速度的巨大反差规律“(简称”资本增殖与工资增长反差规律“)。等等。

现在,经过四十年的理论研究,桃子快成熟了。需要得到上层建筑的鼎力支持,需要集中全党全国的力量合力解决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升级换代问题,需要克服历史遗留的假大空的陋习和”忽悠“作风,需要上层建筑为理论创新提供方便,支持科学的学术理论成果的发表和传播,使其尽快地转化成现实的先进生产力和物质财富。

注:2001年七月,我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聘为高级研究员,2002年5月,又被中管院聘为终身研究员。有兴趣学习研究当代政治经济学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在网上搜索:阎功平或登录知乎网搜索:“什么是当代政治经济学”就可查阅《当代政治经济学简介》,也可查阅《当代马克思主义是执政党的旗帜和指导思想理论》、《业绩是不拘一格简贤任能的目的和唯一标准》(此文是哲学文章),等等系列学术文章。

启蒙学者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永恒的正义和理性的化身,这样的观点在当代也依然存在,例如,上世纪末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一书中,就认为人类社会终结于资本主义社会。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绝不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人类社会也不会永远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最早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批判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和康帕内拉等人。这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和反人性的方面已经充分暴露了出来。关于这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有句很经典的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不过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道德层面,在理论分析方面所做的工作有所欠缺。 比起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批判要深刻很多。马克思不单单从道德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能够历史地去看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反动性的同时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很经典的这句话谈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但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却伴随着破坏生产力,伴随着无产阶级的堕落和贫困的扩大,伴随着劳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所导致的;无产阶级的堕落和无产阶级的贫困是资本积累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资本积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必然导致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资本主义社会破坏生产力的方面和使人堕落贫困的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铁的必然,带有规律性,是必然要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人类应当永远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吗?当然不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否定产物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的问题。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分别从宏微观层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并且考察了社会主义实现的诸多条件。例如,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资本积累必将导致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扩大,进而无产阶级会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 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社会主义并未在实践上实现,巴黎公社仅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也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但不管怎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列宁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列宁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的经济运行状况,其代表作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对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非常深刻的,这些批判即便是在今天也有很大的价值。列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层面。 在列宁之后,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马尔库塞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和列宁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又有了很大的不同。马尔库塞处在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发达的阶段,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后工业阶段。此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不仅劳动异化,而且消费异化,强迫消费和“虚假需要”普遍存在,工具理性普遍泛滥成灾,无产阶级逐渐丧失了革命意识。 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现象的出现使得马尔库塞不在从政治经济学层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而是从意识形态层面,利用当时的心理学和美学的最新成果进行批判。马尔库塞所作的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受社会科学发展的限制,马尔库塞并未从原理层面把很多现象解释清楚。 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主义比马尔库塞时代更加普遍,人们很轻松就能够获得物质产品,但早就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商品消费中获得的幸福感是非常有限的。“高消费的社会,正如奢侈生活的个人一样,消费再多也不会得到满足。消费者社会的诱惑是强有力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但它也是肤浅的。”“关于幸福的研究也同样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事实,生活中幸福的主要决定因素与消费竟然没有关系——在这些因素中最显著的是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尤其是婚姻,接下来是对工作的满足以及对发展潜能及闲暇和友谊的满足。”《[美]艾伦▪杜宁:值得怀疑的消费回报》 这些现象该如何去看待?资本主义国家深受精神痛苦折磨的人的出路在哪里?我想,丁小平先生关于资本主义批判最新研究成果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丁小平先生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马尔库塞等人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美学、政治经济学等层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批判。丁小平先生从填充市场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提出了后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的观点;利用心理学最新成果,从原理层面解释了虚假消费以及后现代社会精神痛苦的机理。在批判后现代社会的基础上,丁小平先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能够克服后现代社会的所有弊端,而且还能够继承后现代社会的合理内核,即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在社会化基础上产生的大量的物质财富。社会主义社会的控制参量是为人民服务,将不再生产精神痛苦。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不仅依托于深受精神痛苦折磨的无产阶级,同时也依托于深受精神痛苦折磨的资产阶级。 当然,以上丁小平先生的观点仅仅是笔者简单的概括,读者们如果对这些问题比较关注的话,最好能够深入阅读丁小平先生的研究成果。关于丁小平先生的研究成果,可参看知乎 “孺子牛”账号发布的文章 《丁小平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 我想,只要是以真诚的态度认真思考阅读,是会有很大启发的。当然,丁小平先生对于任何真诚的批评意见自然也是欢迎的。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任何科学的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因为“科学的批评意见”对学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社会的进步是离不开学术的发展的。

这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真正地有机会接触了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学是当今非常热的学科领域,我一直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但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它,更别说是掌握和运用了。幸运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课给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让我得以开始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关于经济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非常多,记忆和理解起来也就相应得非常困难。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前段时间的那次讨论课这样的形式特别好,通过自已认真思考您提出的问题并在上课时听同学们的发言,了解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对于我正确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您提过这样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在课下想了很多,课上也想来发言了,而且当时课堂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非常激烈。在综合了同学们的观点和自已课下的查阅资料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下面想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以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首先讨论一下劳动价值理论,这个对于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的是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的问题。马克思曾经多次明确地指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对于“劳动”的定义却不是特别清楚。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认识这个“劳动”。根据查阅的资料,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成了除劳动力之外的两项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明显,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要素由以体力劳动占绝大部分变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存,而且体力劳动的地位还是迅速提高。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再回到老师提出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和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的答案是能。因为,首先,知识和资本本身就是从劳动中获取的,没有了劳动,知识和资本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本质上说,知识和资本本身实际上就是劳动,只不是可以看作是经过转化的劳动,从这点上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第二,知识和资本的运用过程实际上是脑力劳动的过程,这就到了刚刚在上面的讨论了,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所以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在我查阅的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单纯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对的。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使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但以体力劳动为例分析并不代表所有的情况都是体力劳动创造价值,坚决不能这样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提到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最终会被脑力劳动所取代,但由于他处的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并没有深刻地讨论这一现象。不过,体力劳动会被脑力劳动取代并不代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再适用,因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至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机器劳动归根到底也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所以说,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下,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没有失效,反而还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不管如何发展,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会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的新特点。所以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原理,并用它来指导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平台。很幸运能通过这门课接触到真正的经济学,也希望老师能再组织一次类似上次的讨论课,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政治经济学学习体会 相关文章: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学习心得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心得体会部队党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心得体会英语学习方法与感想深入学习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学习心得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个人心得体会学习创建型机关个人心得体会精细化管理

计量经济学时政论文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经济学的定量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论文 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 方法 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

就逻辑结构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 教学方法 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 毕业 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多媒体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次优原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ofSecond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和兰卡斯特() 总结 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 其它 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就逻辑结构而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一、 研究的目的要求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由政府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的一般原理。这几年来,中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甚至“超速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科学地对税收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和预测分析非常重要,对研究我国税收增长规律,制定经济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78-2008年的3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亿元增长到314045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1978年为亿元,到2008年已增长到亿元,31年间平均每年增长。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税收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以及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据分析主要的因素可能有:①从宏观经济看,经济整体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②公共财政的需求,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对公共财政提出要求,因此对预算支出所表现的公共财政的需求对当年的税收收入可能会有一定影响。③物价水平。我国的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以现行价格计算的GDP等指标和经营者的收入水平都与物价水平有关。④税收政策因素。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两次大的税制改革,一次是1984~1985年的国有企业利改税,另一次是1994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新税制改革。税制改革对税收增长速度的影响不是非常大。因此,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税收增长的具体影响。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税收增长的全貌,我们选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各项税收”(即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税收的增长;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作为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代表;选择“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政需求的代表;选择“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物价水平的代表。另外,由于财税体制的改革难以量化,而且从数据上看,1985年以后财税体制改革对税收增长影响不是很大,在此暂不考虑税制改革对税收增长的影响摘之文库,你可以去看下。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期刊

1、美国经济评论

英文原名《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11年创刊,现为美国经济学界最古老、最受人尊敬的经济学专业期刊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学领域最具声望最权威的顶级刊物之一,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和助推作用。其中不少文献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该刊早期是每季发行一次,2011年之后改为双月刊。

2、计量经济学

英文原名《Econometrica》,该刊于1933年创办,由此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在发刊词中所阐明的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至今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该刊在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巨大,是公认的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

3、政治经济学杂志

英文原名《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简称《JPE》,1892年创办,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为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顶级期刊,常年位居世界十大经济期刊前五;主要发表高水平的分析、解释和实证研究论文。该刊现与本文提到的“美国经济评论、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评论”并称为经济学五大期刊,是公认的世界顶级经济期刊。

4、经济学季刊

英文原名《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该刊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经济学历史最悠久的顶级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之一。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侧重从微观理论到基于经验和理论的宏观经济学研究。2011年,该刊影响因子,在320个期刊的经济学类别中位居第二。

5、经济研究评论

英文原名《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简称《RES》,于1933年由多位英美经济学家创立,旨在鼓励经济学家开展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研究,始终致力于发表经济学各个领域的优秀研究论文。该刊现已被广泛认为是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1949至2021年间,中国境内机构共在该刊发表14篇论文,主要来自9所高校:上海财大、复旦、清大、上海交大、北大等。

6、经济与统计评论

英文原名《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主办,拥有百年办刊历史,主要刊发实证经济学以及计量应用的文章。在中国,该刊已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认定的A类期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认定的国际A+类期刊,还是教育部认可的12本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之一,2020年期刊影响因子达。

7、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英文原名《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这是博弈论领域的世界顶级经济期刊,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博弈论、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等。2021年6月18日,该刊主编Hervé Moulin教授举办线上讲座,中国学者与其进行了亲切交流。

8、经济理论杂志

英文原名《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这是理论经济学领域国际公认的顶级期刊,1969年创刊,刊登论文主题包括决策理论、机制设计、货币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CNPP编辑了解到,中国已有不少学者在该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例如北大王鹏飞教授、武大孙祥教授、上海交大文一特聘教授等。

9、兰德经济学杂志

英文原名《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是产业组织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1970年由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创刊,当时刊名为《贝尔经济学与管理科学杂志》,1975年改名为《贝尔经济学杂》,1984年转为兰德公司主办后改为现名。其内容涵盖应用微观经济学领域,集中支持和鼓励产业组织领域相关主题的研究,包括理论的与实证的研究。

10、欧洲经济评论

英文原名《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69年创办,为欧洲历史相对悠久的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一,旨在成为所有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出版物。该刊每年收到大约700份投稿,编辑会及时下达编辑决定。不过首次做出决定的平均周转时间约为60天,接受率约10%。投稿需要自付费用。

有很多,关键是看你的文章内容和质量是否符合刊物的要求。

F 综合性经济科学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F11 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F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F23 会计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 会计之友F3 农业经济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F4/6工业经济 (含F27)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F7 贸易经济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F81 财政.国家财政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F82/83/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限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2008北大核心期刊目录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第二编 经 济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第四编 自然科学第五编 医药、卫生第六编 农业科学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 4.哲学动态 5.自然辨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C8 统计学 l. 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C93 管理学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 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 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内蒙古社会科学 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1,3,5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 国际问题研究 6. 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 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 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D2,4,6 中国政治 1.政治学研究 2. 求是 3. 中国行政管理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 教学与研究(北京) 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 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是 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 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 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D9 法律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E 军事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二编 经 济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F11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峰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F4/6工业经济(含F27)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F81 财政.国家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20 信息与传播 1.现代传播 2.当代传播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G3 科学,科学研究 1.自然辩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 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G4 综合性教育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 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 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第四编 自然科学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 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N 自然科学总论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辩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