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冰川冻土投稿见刊一般要多久

发布时间:2024-07-03 12:59:56

冰川冻土投稿见刊一般要多久

《冰川冻土》 (现英文名为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1979年至1984年6月第6卷第2期使用的英文名为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Cryopedology),中国期刊名。《冰川冻土》双月刊,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创办于1979年。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支持在冰、雪、冻土和冰冻圈及全球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具创造性,高水平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学说,为寒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是一本期刊的名字。《冰川冻土》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 积极支持在冰、雪、冻土和冰冻圈及全球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具创造性, 高水平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学说;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传播与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相关的科学知识, 为寒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并有计划地组织和系统报道本学科具有开创性、方向性及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效益研究进展和成果, 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学科覆盖包括冰川学, 冻土学, 水文学, 地理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 寒区生物学, 重点在冰冻圈的资源、环境、工程和全球变化.

1.气候低 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2、植被少 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金凤花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凤毛菊属、葶苈属、桂竹香属、虎耳草属、点地梅属、银莲花属、金莲花属、红景天属等,一簇簇地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灌润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五颜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图黄绿衣、岩表黄绿衣等则着生于石块上面。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广袤的土地上,赫然出现了一头 奇怪动物的尸体 ,走进了一看,是一只 长毛的犀牛 。我们知道犀牛是热带地区的动物,怎么会出现在西伯利亚?更何况还是毛犀牛?经过动物学家的确认,这是一头 史前犀牛,与猛犸象生活在同一时期,距今大约5万年 。

5万年前的犀牛为何看起来栩栩如生,仿佛刚死去没多久一样?因为它之前 一直被封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现在气温变暖,冻土融化,它暴露在了空气当中 。这一消息让大家惊出了冷汗,因为这具遗体出现在荒郊野外,它身上的 病毒会接触到其他动物,最后到达人类那里 。

是的,科学家们最担忧的事情正在发生,那些冰川冻土里的远古病毒,或许将悄悄与我们见面。

我们生活的地球越来越热,这是全人类的共识, 北极圈的夏天出现了38摄氏度的高 温,这已经不单单敲响警钟了,再这么恶化下去,得敲响人类的丧钟。我们的地球为何会变得这么热呢?

其实地球自己也会周期性变暖和变冷,比如严格来讲, 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末尾 。按照地球的正常进展,会在这个冰期结束后 变暖 ,可是,人类将这个升温提前送到,那就是升温大礼包—— 温室气体 。所谓温室气体,不仅仅指代某一种气体,而是一切能让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我们熟悉的二氧化碳,还有甲烷、氟利昂等。

这些温室气体,无一例外,是由人类活动产生。尤其是二氧化碳,是因为人类 过量燃烧化石能源 造成的。化石能源是远古生物在地壳中经过亿万年的变迁,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反应而得到的,数量有限,烧完为止。

地球生物的主要元素是碳,亿万年的时间, 地球上的碳处于平衡状态,只要这个平衡被打破,不管是朝多还是少的方向发展,都会引起生态大灾难 。比如石炭纪雨林崩溃,就是因为 植物太多了,榨干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引发了灭绝 。

而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因为二氧化碳太多造成的全球变暖。 地球的上一次全面变暖还是5500万年前 ,那个时候,整个北极都是一片绿意盎然。随后地球逐渐冷却,在大约200万年前,再次进入变冷时期。按照这个规律, 下一次温度上升到极致会在百万年之后降临 ,不过科学家们预测,人类会将这个时间 压缩到200年 。

人类在工业革命开始的200多年里,就让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摄氏度,并且这个速度正在增加。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按照亿吨计算,它们 在大气中形成一个致密的罩子,反射地球自己辐射出来的热量,将这些热量锁在环境之中 。久而久之累加,温度便会越来越高。

原本二氧化碳对冰河时期后的生态是好事,但是人类排放的速度太快了,很快就打破了地球的碳循环,提前进入变暖。这样的变化必然会 引起地球环境的剧变 。

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首先它带来的是优点,因为 变暖让原本属于第四季冰川尾巴的地球迅速恢复了生机 ,但是这个好处并不会持续太久,在温度超过恢复期后,事情便开始朝着负面进行。

人们会渐渐发现,原本降水丰沛的地区出现 干旱 ,原本鱼类资源丰富的地区 鱼群减少 ,这就是极端天气增加的表现。因为地球上的 降水受到季风、洋流的影响 ,它们是冷暖空气在地球的自转下产生的,因为有了它们,地球的生态才不会太过单一。

如今全球变暖,这些气流和洋流的温度也会变高。 原本的冷空气带来降水,现在变成了暖空气,水量减少了 ;原本是冷流带来微生物滋养鱼群,结果 变暖流让微生物都“烫”死了,鱼群没得吃要么迁徙要么原地死亡 。

极端天气只是开始,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农业 ,就目前来看,全球依然有30亿人处在粮食危机之中,如果全球变暖继续下去,这个数字会开始攀升, 越来越多的地区会陷入饥饿。到时人类为了粮食很有可能会像现在为了石油,发动战争,战争又带来饥饿,然后又发生战争,恶性循环 。

这还没完,变暖最终极的变化—— 冰川融化 ,才是使灾难的序幕拉开。全球两极和青藏高原储存着巨量的水,它们一旦融化,便会进入大海,导致海平面上升。

首先 海水会淹没岛屿国家和沿海国家,一些海拔低的内陆国家还会出现渗水。海水倒灌进入河道,使内陆土地盐碱化,让本就紧张的耕地更加迅速地缩小 。这个时候的南北极早已经名不副实,会再现5000多万年前的世界。 一切极地动物都会灭绝,地球生态将会重置。

科学家们预测, 全球冰川融化会让海平面上升66米,一些国家会不复存在 。但是人类不会直接毁于冰川融化,真正让人类恐惧的,是融化的冰川可能会 释放出远古的病毒 。

以西伯利亚那只长毛犀牛为例,它在冻土融化的时候暴露在空气和陆地上,很快就会吸引来其他动物,比如狼、熊或者西伯利亚虎。虽然这些肉食动物未必会吃掉这具5万年前的遗体,但它们始终会接触到, 古犀牛身上的病毒趁机传播到这些动物身上 。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人们与野生动物在空间上的重叠区越来越大,野生动物会把细菌传染给家畜,接着再 由家畜传染给人类 ,完成传染链。更可怕的是,候鸟被这些病毒感染,随着它们的迁徙到达地球的每个角落。

可是有人会说,人类的医疗很发达,以前困扰我们的病毒已经不具备威胁了,说明人类的抵抗力是在往强的方面进化, 远古病毒应该受不了现在的各种医疗手段才对 。可事实是, 人类目前真正消灭的病毒只有两种,天花病毒与牛瘟病毒 。这其中天花病毒是致人死亡的,牛瘟病毒在理论上不会感染人类。对于大多数病毒, 人类做不到消灭,只能预防 。

病毒是一种跳脱出生物演化支的生命,关于它是否算生物,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而它的来历更是生命史上最大的谜团。 病毒无法自主生活,只能寄生于细胞生物内,利用宿主进行自我的复制 。

病毒感染是生物 科技 没有发展之前,唯一可以跨越生物分类等级的基因交流。病毒在感染宿主的时候,会在 利用宿主细胞复制自我时,将宿主的基因片段融进自己体内 ,然后在下一次感染的时候,进入另一位宿主体内,复制的时候又把原宿主的基因片段, 融进现宿主的DNA 。

相当于病毒在上一个宿主那里切割的基因,被它带到了下一个宿主身上,这 两位宿主很有可能不是同一个物种,甚至不是一个纲的动物 。

科学家很难定义,病毒对于生物到底算消极还是积极,因为我们人类能进化到今天,也离不开病毒的帮助。 哺乳动物早期都是不成熟的卵生动物,在生育上不及羊膜动物而输了上亿年 。在大约一亿多年前,有一种病毒将自己的一段基因留在了当时的哺乳动物身上,成为了一个基因片段,它能够 阻止母体免疫系统攻击体内的胎儿,自此开启了胎生这一 科技 树 。

我们通常认为,打了预防针不会再感染某种病毒,便表示我们战胜了这个病毒。其实不然,那并不代表我们战胜,只能说明我们选择和它 共生 ,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人类与病毒达成的约定。因为除了人类自己, 感染我们的病毒是最不希望人类死亡的。病毒完全依靠宿主生活,宿主死亡它如果找不到下家也会灭亡 ,如果能与宿主达成长期“合作”,才是它最希望的结果。

所以病毒普遍呈现这样一个规律: 致死率高传播率就低 ,比如埃博拉; 传播率高的病毒死亡率就低,比如普通流感病毒 。

冰川融化,释放出远古病毒,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少,甚至有些人类都完全没有见到过, 一旦它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便会在现在生物的身上安营扎寨 。因为人类现在滥用抗生素,造成人类的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力下降。许多人认为古代的流行病在现代不再流行是免疫力变强的表现,但事实却是,这只是人类的卫生做得好。

据悉,造成过去大流行病的病毒依然存在,人类并没有消灭它们,只不过 人类切断了它的传染源 ,比如饭前洗手、灭鼠灭虱。

美国科学家发现,自从大面积使用抗生素后,本国小孩的哮喘、过敏发病率增加,这表明他们的 免疫力受到了伤害 。原因在于人类的肠道里有菌群,是人类与这些细菌百万年共生达成的“协议”。 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菌群的平衡,导致抵抗力下降 。这样的情况下,病毒再趁虚而入,人类毫无招架之力。

人类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面对远古病毒,目前的人类也不适合面对大量复杂的病毒环境,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 让病毒待在自己原来的冰川和冻土里 。可是现在融化已经成为了定局,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缓融化的速度,起码在面对病毒前,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

国际上现在都在提倡环保低碳, 各国正在控制自己的碳排放量,试图恢复碳平衡 。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出门尽量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节约用水用电等。 人类还没有能力面对全球变暖的后果 ,但地球有,任由这样恶化,最后只能是 人类受到最大的伤害 。

远古病毒原本安眠在冰川与冻土里,可是由于全球变暖,它们会被释放出来,碰见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类。我们不知道它会和我们水火不容?还是一见如故? 我们自然不能拿生命做赌注开玩笑,所以不能放任温度继续升高 。

有一部分人类总是喜欢高估自己,认为克服了古人无法克服的疾病,这是人类变强大了。但他们没有发现, 不是人类变强大,而是古代的病毒相当于自然选择 ,将不适合环境的人类淘汰了,我们属于那批适合环境的人类的后代,所谓适合环境,就是能够与曾经的病毒达成共生。

谁也不能肯定自己能和远古病毒共生,说不定就成为了 需要被淘汰的那一批 ,好好对待环境才是明智之举。

冰川冻土投稿注意事项

青藏铁路冻土解决方法:

原则一:保持冻土处于冻结状态(保护冻土原则)。

原则二:控制多年冻土逐渐融化或局部融化(控制融化原则)。

原则三:预先融化或清除多年冻土(破坏冻土原则)。

冻土路基施工前要求认真对照冻土路基施工设计,核实当地年平均地温;核查沿线冻土类型和上下限,地表水源、地下水及热融(湖、塘)、冰丘、冰椎等不良地质情况。发现地质与设计不符必须参照冻土路基的设计、施工原则提请变更。

冻土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阿拉斯加多年冻土有很大不同,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大多属于高温冻土,极易受工程的影响产生融化下沉。因而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工程大多采取按“保护冻土”的原则进行设计。

依照这一原则,不仅能够有效克服冻土融化下沉的问题,而且充分利用了冻土自身的强度,这种设计理念主要是由冻土的工程性质所决定的。施工过程中通过优选施工季节,细化施工工艺减少对冻土的扰动。通过设置遮阳、回冻等保温措施减少工作面蓄热。

通过换填粗颗粒土;设置支挡结构,合理布设排水措施缩小冻土融化沉降范围,使冻土经历冬冻、春融轮回过程重建新的热量平衡系统。高含冰量冻土路基通过采用片石通风路堤、通风管路堤、片(碎)石保温护道等主动性措施,实现了“保护冻土原则”的设计理念。

青藏铁路全线广泛应用该项技术成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青藏铁路冻土路段上采取的“热棒”工程措施,这套主动降温的工程措施将有效保护冻土,从而达到铁路路基的稳定性。

扩展资料: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km,海拔高于4000m地段长达960km,最高点5072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工程建设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

青藏铁路通过多年冻土地段550km,属中低纬度高海拔多年冻土,具有热稳定性差等特点。

建设者在研究试验、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积极探索,确立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创造性地综合采用片石气冷、热棒路基,以桥梁跨越特殊不良冻土地段,防冻胀隧道衬砌结构等成套冻土技术措施,保证了多年冻土工程安全稳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藏铁路

(一)冰缘、冻土作用

在地球表面,除去复盖在陆地基岩和松散堆积物表面之上的冰川外,还有一种分布在这些岩层近地表的冰缘和冻土现象。这是一种与土壤中水和地下水有联系的冰冻或结冰现象。

在地质、地貌文献中,常常把冻土现象与冰缘现象当做同义语。实际上这两种现象不尽是一致的。冰缘现象最初被理解为发生于冰期和分布在冰缘地区的冰冻和其他有关现象的综合体。这种现象是在冰川直接影响下形成的。由于接近冰川,所以叫做冰缘带。

冰川的出现,进一步使当地的气候变冷,这种变冷波及离冰川很远的广大地区。在一些地区,气候寒冷而干燥,虽然不能发生冰川,但却可以产生冻土。因此,冻土不仅可以分布在冰川边缘,而且也可以分布在远离冰川的广大寒冷地区。此外,冻土不仅形成于冰期,而且也可以形成于冰川消失以后的寒冷气候环境中。冰缘和冻土都是气候变冷造成的,是一种同族现象,但其形成环境、时间和分布地区却不尽相同。冰川对于冰川底部和冰缘地带的冻土是直接原因,但对于离冰川很远的地区,却是一种间接的条件。冻土是一种比冰川分布面积较广的现象。

现时是一个既不属于冰期也不属于间冰期的时期,叫做冰后期。现时冰川和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或51,000000km2,其中既是冰川区又是冻土区的面积为16200000km2。冰川以外的多年冻土面积为35,000,000km2左右。冻土分布在两极和高山地带及中纬地带的土壤等温线低于0℃的地区。

冻土作用是充于岩石中的游离水、毛细水和微粘着的薄膜水的一种结冰和融解过程。这种过程改造着岩石和地形。在这种过程中形成的地形和堆积物,叫做冻土(冻岩)地形和堆积物(或冻土)。

根据冻土作用的时间,将其分做季节冻土作用和长年(永久)冻土作用两类。第一类出现在由地表至季节冻结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叫做季节冻结带或活动层。这是一个冬季冻结、夏季融解的层(带)。永久(多年)冰冻作用出现在季节冻融深度以下。多年冻结层的深度也是各个地区不同的。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厚度取决于当地的和区域的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冻结岩的成分、结构、湿度和地下水的类型等。气候越冷,季节性冻土层越浅。在冰川以下和近冰川边缘气候剧冷的地带,季节冻土层很浅或没有季节冻土层,而永久冻土层的深度却很大;反之,气候稍暖,季节性冻土较深,永久冻土却较浅或甚至没有永冻层。永冻层的厚度变化很大,由数米至数百米。地形的高度和坡度位置,影响着气温并从而影响着季节和永久冻土层的厚度。冻结岩石的裂隙和孔隙度高、湿度大,也有利于冻土的发展。

冻土作用和冰冻风化作用不是同义语。后者只是冻土作用的一部分。冻土作用包括冰冻风化作用、冰冻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冰冻风化作用是在岩石冻结和融解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岩石崩解过程。这种崩解所产生的松散堆积物,是一种物理风化残积物,即石质残积物(风化壳)。冰冻风化产物在冻土作用的进一步作用下,发生迁移并形成新的冻土地形。其中包括冻土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

(二)冻土地形和堆积物

1.裂隙多角土

(1)粘土表面结冰形成的裂隙网多角土这是一种平缓的和微凸的微型地形。裂隙中的冰冻结所产生的压力,使界于裂隙间的粘土产生向上的凸起(图7-7)。

图7-7各种小同类型的冻结裂隙

图A为裂隙的发展:a—裂隙发展于活动层中,示达到永冻层;b—裂隙发展于永冻层中,开始穿透水冻层,c—裂隙发展于低温冻结地中。图B为在活动层中的裂隙:a—初始阶段;b、c—后期阶段;d—在砾石层中

(2)大裂隙多角土(时常为四角形)这种裂隙沿一个方向的长度可达数十米。不同方向的裂隙,形成沟纹,将近地表冻结层切成块段。沿裂隙时常出现泥炭或含有大量冰的其他松散堆积物。这些堆积物是在裂隙形成后的气候温暖季节,冰融水沉积作用的结果。当气温明显下降时,裂隙中的水或含大量水的堆积物冻结成为冰楔。冰楔由于体积膨大而高凸。冰楔有时高达1m以外,宽可及数米。

2.冻土丘或冻结丘

(1)小冻土丘这是一种微型的冻上鼓起。通常高达1m左右,直径数米,顶部平缓,呈馒头状。这种小丘通常成群地出现在平缓的冻土地带,形成“冻丘海”这种小丘是由于在近地表土层中,部分地下水集中并冻结的结果。冰冻结后体积增大并使地表鼓起。有时小丘鼓起后,由于产生冰裂隙或由于底部冰的融解,从而导致被鼓起的表层复原陷落,形成凹陷,并由凹陷向外围流出底部融解所产生的泥浆。这样的冰冻丘,叫做泥冻丘。

(2)大冻土丘高可达数十米,直径达100m乃至数百米。这是一种较大规模的富水层(多为呈透镜状的富水层)冻结所产生向上膨胀作用的结果。含水较多的透镜体或夹层,冻结形成地下冰的透镜体或冰层(冰基、冰盘、冰株等)。其表面覆盖的含水性较小的岩层,被抬高所形成的,冻土丘的高度和规模,取决于地下水层的厚度和面积。大冻土丘的顶部一般都较平缓,并常被冰冻裂隙和鼓胀的张裂隙所分割(图7-8)

3.永冻构造土永冻构造土是一种受过构造变动的冻岩(冻土)层。构造土中的断层和褶皱不是通常所说的构造运动形成的,而是在冰冻点周围的岩层或松散堆积物的温度多次变化所引起的。冻结层各部分体积膨胀不平衡,引起断层错动和褶皱,改变了岩层的结构。构造土形成的地形分为格状和带状的,分别叫做格状构造土和带状构造土。

图7-8冻结丘发展示意图(a、b据Müller,1959)

a—格林兰型冻结丘;b—马金花型冻结丘;1-4示明被永久冻土所覆盖的为水所饱和的未冻结的沉积物的发展阶段;1为湖泊及下伏的有关未冻结层;2为由于湖泊变浅和湖积物的冻结而使永冻土扩散;3为深部饱和的未冻结的沉积物中的水静压力引起地面膨胀;4图的冰完全被永冻土所覆盖;c—由于局部分结冰的出现而形成的丘陵;d—为水所饱和的阶地砂的季节性冻结形成的丘陵(砂土覆有不透水层,箭头示永冻土侵入方向和由于水压力而向上侵位的方向)

石环是一种格状构造土。环的横剖面宽度一般为—3m,由一些较粗的岩块和岩屑组成。被石环圈着的是一个种由微粒碎屑物质构成的微凸的微型地形(图7-9)。所有组成石环及被其包围的微地形的物质都叫做构造土。石环也像多角土一样,多分布在较平缓的冻结地带。成群分布的石环构成石环海(图7-10)。但与多角土不同的是粗粒物质多。石环的产生也是冻结和融解多次交替的结果。这种交替过程使岩石崩解并产生碎屑物质。被吸收到碎屑物质中的水分,由于冻结而使其体积膨胀。如碎屑的颗粒是不均匀的,则细粒物质吸收水分较多,体积膨胀得也较大。这样就对被其包围的粗粒物质产生压力。如组成粗粒物质的岩石孔度较大,完全可以容纳这种膨胀的体积,则虽受到来自周围细粒物质的压力,也可以使岩石没有多少变化(例如在气孔状玄武岩或孔度较大的砂岩中)。但如果组成粗粒物质的岩石的孔度较小,则在冻结过程中,将由于受到来自周围的细粒物质的膨胀压力而产生破碎和崩解,并产生变位。在多次这样的作用下,粗粒碎块被推移、滑动或挤压到冰冻裂隙中,沿着多角裂隙形成石环。细粒物质也产生变形,形成断层和褶皱。

图7-9在松散堆积物中形成的中、小型冻土地形示意图块

a—山上阶地;b—石流;c—石河d—石瓣;e—泥流阶地;f—泥流坝;g—蠕动流;h—多角土

石带是一种带状的石块,带宽一般为—。石带与其间的细粒物质的条带互相交替。石带产生于斜坡上,带的方向随斜坡而变化。石带是上述冰冻作用与冰缘泥流作用相结合的产物。石质条带的产生过程与上述石环类似,只是由于产生在斜坡上,除细粒物质所产生的膨胀压力而外,尚有沿斜坡向下滑动力量的作用。因此,产生顺斜坡方向延长的条带,而不产生石环。石带及其间的泥流中,也都有冰冻作用所产生的断层和褶皱的痕迹。

图7-10石环图块

图7-11泥流阶地

4.冻土阶地冻土阶地(图7-11)是由于冰冻风化和泥流作用产生的。冻土阶地发生在冻结的山岳和丘陵顶部或上部,具有一个陡坡和平缓的表面。陡坡高几米至数十米,表面宽可达数百米,并被崩积物和泥流所覆盖。

山上冻土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冰冻风化对山坡上较陡峭地段的下部破坏的结果。由于陡坡段的下部含水较多,冰冻风化也较剧烈。陡坡下部剧烈崩解引起上部的崩落和地滑。在融解水较多时,细粒物质过饱和形成泥流,覆盖在缓坡上形成阶地表面。

5.热岩溶热岩溶是由气候转暖和地下冰融解形成的一种土质沉陷作用。也可以由于垦殖、放牧或其他原因引起植被破坏导致地下冰的融解,形成热岩溶。热岩溶可使土质沉陷形成凹陷。凹陷中可集水成为湖沼。热岩溶凹陷或盆地的形态和规模是多种多样的,可呈圆形、多角形、格状或半月形。最大的热岩溶凹陷盆地直径可达数公里。在热岩溶凹陷之间,隔着高凸的窄梁。热岩溶盆地中的充水,大都是季节性的,多发生在融解量较大的夏季。但在一些地下冰量较大的地区,热岩溶凹陷中的充水现象也可以是常年的。

在热岩溶的沉陷过程中,有时形成边缘裂隙。在剧烈冰冻的岩石中,由于大量地下冰的融解,有时形成倒置地形,即在冰冻丘陵上产生热岩溶盆地。因为丘陵的底部,地下冰层较厚,融解后所产生的沉陷也较大。

在冰冻裂隙被侵蚀和热岩溶沉陷过程中,裂隙圈界着的地形突出来,形成一种孤立的高凸的或锥形的小丘叫做热岩溶丘或冻土残丘。

1、青藏铁路首次提出了“主动降温以保证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的全新思路-通风管路基(主动降温);

2、对冻土由静态的分析转变为动态的设计模式-综合防排水体系;

3、大规模运用多种不同的工程措施-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

4、在极不稳定的多年冻土地段,更是大范围采取“以桥代路”的工程结构。

扩展资料:

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当地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落户当雄。此前,当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珍惜的自然资源——冰川矿泉白白地流走,而现在,资源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为铁路两头的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开始大批量走下世界屋脊,2007年7月,青藏铁路第一批集装箱正式启运,首批全部是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

西藏一年来的变化表明,青藏铁路作为西藏经济的“助推器”,其作用已经凸现;同时,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仅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反而拉动了西藏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西藏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参考资料:

人民网-青藏铁路冻土技术优于现有任何铁路

百度百科-靑藏铁路

人民网-青藏铁路促使西藏输入型经济模式明显改善

1、适当提高 路基填土高度,用天然土保温,这种方法价廉,可普遍采用。

2、在路基埋设工业 保温层(PU、EPS等),埋设5~10厘米 保温板,在工程实践中均取得极佳工程效果。

3、埋设 通风管,就是在 路堤中埋设直径30厘米左右的金属或 混凝土横向通风管,可以有效降低路基温度。

4、采用抛 石路基,即用碎块石填筑路基,利用填石路基的通风 透气性,隔阻热空气下移,同时吸入冷量,起到保护 冻土的作用。

5、在少数极不稳定冻土地段修建低架旱桥,工程效果有保证,但造价高。 青藏高原温度对冻土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情况 地面温度比气温高3℃~4℃,没有太阳的直接照射,设置保温层地基或者通风地基可降低原地面温度2℃~3℃。

扩展资料:

主要性状: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冻土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具有暗色或淡色表层,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土体浅薄,厚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由于冻土中土壤水分状况差异,反映在具常潮湿土壤水分状况的湿冻土和具干旱土壤水分状况的干冻土两个亚纲的剖面构型上有着明显差异,湿冻土剖面构型为O—Oi—Cg或Oi—Cg型,干冻土为J—Ah—Bz—Ck型,

理化性质,冻土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含量为10—20克每千克,腐殖质结构简单,70%以上是富里酸,呈酸性或碱性反应,阳离子代换量低,一般为10厘摩尔(+)每千克土左右,土壤粘粒含量少,而且淋失非常微弱,营养元素贫乏。

参考资料:冻土 百度百科

冰川冻土撤稿论文

这事还得从今年1月份说起。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徐中民,在2013年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被人给曝光,引起了人们对于学术界论文弄虚作假的关注和热议,也让人们感慨于严肃的学术论文也可以用来阿谀奉承。

1月12日,迫于舆情压力,《冰川冻土》发布《撤稿声明》,称刊发前审核不严,向公众道歉。而徐中民的导师也表示,两篇文章发表事先并不知情,已引咎辞职。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关于发文不当问题处理情况的说明》,启动该刊编委会、编辑部整改工作。

在汹涌的舆情中,中科院之声在1月12日深夜连发两条博文回应《冰川冻土》发文不当:该论文确实与期刊学术定位不符,该刊编辑部存在学术把关不严问题,接受主编辞职申请,暂停专职副主编职务,将尽快成立调查组,认真调查相关问题。

这篇纯学术论文中,徐中民用大篇幅描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吹捧赞美导师和师娘的文章似乎也无可非议,但是这篇论文却是获得200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之一,徐中民显然用错了地方。

这篇论文的上篇分为“美与道”“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生活之美与人生大道”以及“结论”5个章节,徐中民多次论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这那里还是学术论文啊?纯粹就是溜须拍马之文。

经过一些人的爆料,该论文是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著作成果之一,负责人为徐中民,该项目的资助金额为200万元。

徐中民在接受采访时否认这篇论文是在“拍导师马屁”,并称“那篇文章有很深沉的含义,有很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后面做支撑”。

当然徐中民受到了查处,给予了严厉的处罚,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第一批次)》中的内容显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徐中民,在“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批准号91125019)申请书中,多名参与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他们发表论文中标示的身份信息不符。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称,徐中民在其项目申请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虚假信息。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撤销徐中民2011年获资助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追回已拨资金。并取消徐中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2年(2020年7月7日至2022年7月6日),给予徐中民通报批评。

此外,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对上述问题的发生负有疏于监管的责任,一同给予通报批评。

徐中民在2013年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被人给曝光,引起了人们对于学术界论文弄虚作假的关注和热议。

我来回答一下。一般来说,只要符合《冰川冻土》的投稿要求,论文质量还不错,都会发表的。从投稿到刊出需要3-4个月。如果是急等着毕业用或者升职用,可以在投稿系统中附言部分留言。编辑会考虑这个因素,尽早些刊出的~

胡刚, 伍永秋,刘宝元, 郑秋红,张永光,魏欣. 东北漫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 地理科学,2009,29(4):545-549胡刚,伍永秋,刘宝元,张永光,刘鸿鹄.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 地理学报,2007,62(11):1165-1173胡刚,伍永秋,刘宝元,张永光,魏欣. 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浅沟和切沟发生的地貌临界模型的探讨. 地理科学,2006,26(4):449-454胡刚,伍永秋. 发生沟蚀(切沟)的地貌临界研究综述. 山地学报,2005,23(5): 565-570.胡刚,伍永秋,刘宝元,谢云. GPS和GIS进行短期沟蚀研究初探.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4):16-19胡刚,王乃昂,赵强,程弘毅,谌永生,郭剑英. 花海湖泊特征时期的水量平衡. 冰川冻土, 2003, 25 (5): 485-490胡刚,王乃昂,高顺尉,李巧玲,赵强,郭剑英. 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古环境解释:中国沙漠,2002,22 (2): 159-165胡刚,王乃昂,罗建育,高顺尉,李巧玲. 花海湖泊古风成砂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沉积学报,2001,19 (4): 642-647李巧铃,王乃昂,胡刚.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0(5):108-113王乃昂,赵强,胡刚等.近2KaBP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的气候与人文背景[J].中国沙漠,2003, 23(1):95-100

冰川冻土期刊字数要求

论文的数量当然是数不胜数的,都是好的刊期还是有的,列如:1 WORLD J OF GASTROENTEROLOG 1633 2 冰川冻土 674 3 地理学报 1204 4 地质学报 935 5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4151 6 中华肝脏病杂志 767 7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638 8 草业学报 32 9 中国科学D 1020 10 地理研究 559 11 中华传染病杂志 763 12 物理学报 2870 1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649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362 15 CHIN PHYS 563

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发表期刊主要分为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1、省级期刊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2、国家级期刊国家级:一般来说"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3、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

很多,像《健康导报》《人人健康》等等

是要普刊还是核心呢?我们在选择期刊的时候,首先是要根据文章的方向,其次就是看单位对期刊的要求和见刊时间来筛选。最后就可以根据期刊的要求来投稿,这里可以查询每本期刊的详细信息,包括:级别、收录网站、刊期、收稿要求、栏目、主管主办单位等等~

冰川冻土期刊格式

《冰川冻土》 (现英文名为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1979年至1984年6月第6卷第2期使用的英文名为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Cryopedology),中国期刊名。《冰川冻土》双月刊,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创办于1979年。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支持在冰、雪、冻土和冰冻圈及全球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具创造性,高水平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学说,为寒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发表期刊主要分为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1、省级期刊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2、国家级期刊国家级:一般来说"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3、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

科技核心:全名为“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又称科技核心或统计源核心。是在所有正规期刊中每2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科技核心,由科技部每2年公布一次。 中文核心:全名“中文生物核心期刊”,又称中文核心,北大核心。是在所有科技核心期刊中每4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中文核心,由北大出版社每4年公布一次。 CSCD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被该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均为CSCD核心期刊。 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

我来回答一下。一般来说,只要符合《冰川冻土》的投稿要求,论文质量还不错,都会发表的。从投稿到刊出需要3-4个月。如果是急等着毕业用或者升职用,可以在投稿系统中附言部分留言。编辑会考虑这个因素,尽早些刊出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