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国内外儿歌研究现状调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9:47:05

国内外儿歌研究现状调查论文

童谣,天籁之音,民族之魂,薪火相传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主要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和情趣,念起来句句押韵,声声上口,很受孩童的喜爱。1999版《辞海》上解释童谣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因而,童谣无论是从形成的历史角度、形式看,还是从其文学定位、价值看,都具有重要的传承性。《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4年曾在浙江调查,书面询问“现代儿童心目中的儿歌”与“成年人记忆最深的儿歌”两个问题,发现答案几乎尽然相同。说起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30多年前的经典老歌,对于近年的作品,孩子们则一脸茫然,悠久而熟悉的歌谣似乎已经拉开当代儿童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经典童谣出现了断层。童谣对孩子们来说最起码应该是浅显易懂,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识教育、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很显然这是已经过时的老歌谣难以担负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审美或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呼唤新的童谣来代替这些“永久的经典”已成为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共同的希冀,成为我们为孩子健康成长造就的一种可能,成为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所以,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 可以让语文变得更有味道,让学生变得更有张力,让教师变得更有底蕴,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与童谣的共荣共生。2006年我校开展了《让健康童谣伴随孩子成长》的国家级德育课题的研究,已为师生们搭建了一方童谣的天空,尤其在语文与童谣的结合上有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本着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的理念,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语文教学”为本位,以“发展童谣”为己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提出了《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二、课题界定1、有关概念的界定童谣: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用童语唱出童心,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本课题中特指一种课堂的建设,一种发展的形式,一种发展的空间。2、本课题的界定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从学科本质、学生需求和师生发展出发,依靠学校的教师在校内开展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方法、形式和策略实施,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和优化人文品质的目的,给孩子们打造一种“发展多元、个性鲜明、幸福和谐”的成长空间,给教师搭建一个“实践反思、探索有效、创造可能”的学习舞台。三、理论依据(一)儿童认知规律根据Piaget关于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从前向后过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感知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特别是语言的发展,使日益频繁地用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初步具有了抽象概念,但语词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不能脱离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感受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却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去表达对世界的好奇。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变,由不可逆的思维向可逆的思维转变,不再局限于静止的表象,开始意识到转换的动作;考虑问题从自我中心转向去自我中心;不合逻辑的推理也渐渐具体,这种过度阶段是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能走在语言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二)儿童心理学理论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童诗童谣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利用童谣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引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是儿童天性好奇。童谣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接受学习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童谣教育可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童谣语言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和净化学生的语言环境,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轻负高质”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三)审美教育理论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美就是善”。它可以化美为美,陶冶高尚情操,它可以以情育情,激发道德情感,它可以文道统一,塑造健全人格。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1、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晓东曾经说过:儿歌(又称为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国外一直很重视渗透童谣的继承与培养教育,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童谣教学。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特意组织孩子们学唱古老童谣,英国把童谣看成一门正式的学问,编成启蒙教材。我国在2001年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确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为对未成年教育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中小学学习、借鉴北京市的经验,积极开展推广普及新童谣和儿童诗歌的活动。上述活动反映了各个国家和我国社会各界能意识到童谣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来走进童谣,激发了他们对童谣的了解和兴趣,不仅促进了学习者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礼仪的发展,给孩子健康的童年,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采用了让语文教学与生动形象的童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语文素养。3、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新童谣尊重了孩子们的审美规律,开启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其有成就感。儿童艺术作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使这种教育方式普及化。4、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马永安、余妍霞认为:童谣是基础教育中文化承载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在基础教育中,童谣是一种充满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的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在传唱诵读中进行自我教育。其次,童谣本身也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借助于童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者,童谣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深远。五、研究目标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童谣优化语文教学,以语文带动童谣发展,形成语文与童谣共荣共生的良好态势。2、通过童谣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目标为:低年级以童谣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为主,学生会诵读,会尝试编写简单的童谣;中年级以童谣结合句、段教学为主,学生能诵读,能编写童谣;高年级以童谣结合篇、章教学为主,学生会欣赏童谣、创作童谣。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六、研究原则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3、坚持多元性开放原则: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语文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4、发展性原则:依托语文教学,我们不断学习、创编新童谣,促使童谣内容动态发展,滚动前进,可持续发展。5、创新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从育人目标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创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情境,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研究的内容与措施(一)研究内容: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带动童谣文化的发展。2、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一般策略:(1)寻找童谣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把握童谣在语文教学中最佳时机的策略。(2)运用童谣,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策略。(3)运用童谣,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策略。(4)运用童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5)通过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创作,培养学生对童谣的喜爱,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认识的策略。(二)具体操作措施:1、运用童谣激发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简化语文学习中的繁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2、通过健康童谣校本课、健康童谣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拓宽研究平台,丰富研究内容。3、加强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和创作的指导,拓宽小学生知识面和认知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丰富童谣内涵和发展童谣文童谣,天籁之音,民族之魂,薪火相传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主要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和情趣,念起来句句押韵,声声上口,很受孩童的喜爱。1999版《辞海》上解释童谣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因而,童谣无论是从形成的历史角度、形式看,还是从其文学定位、价值看,都具有重要的传承性。《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4年曾在浙江调查,书面询问“现代儿童心目中的儿歌”与“成年人记忆最深的儿歌”两个问题,发现答案几乎尽然相同。说起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30多年前的经典老歌,对于近年的作品,孩子们则一脸茫然,悠久而熟悉的歌谣似乎已经拉开当代儿童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经典童谣出现了断层。童谣对孩子们来说最起码应该是浅显易懂,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识教育、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很显然这是已经过时的老歌谣难以担负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审美或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呼唤新的童谣来代替这些“永久的经典”已成为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共同的希冀,成为我们为孩子健康成长造就的一种可能,成为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所以,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 可以让语文变得更有味道,让学生变得更有张力,让教师变得更有底蕴,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与童谣的共荣共生。2006年我校开展了《让健康童谣伴随孩子成长》的国家级德育课题的研究,已为师生们搭建了一方童谣的天空,尤其在语文与童谣的结合上有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本着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的理念,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语文教学”为本位,以“发展童谣”为己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提出了《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二、课题界定1、有关概念的界定童谣: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用童语唱出童心,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本课题中特指一种课堂的建设,一种发展的形式,一种发展的空间。2、本课题的界定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从学科本质、学生需求和师生发展出发,依靠学校的教师在校内开展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方法、形式和策略实施,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和优化人文品质的目的,给孩子们打造一种“发展多元、个性鲜明、幸福和谐”的成长空间,给教师搭建一个“实践反思、探索有效、创造可能”的学习舞台。三、理论依据(一)儿童认知规律根据Piaget关于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从前向后过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感知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特别是语言的发展,使日益频繁地用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初步具有了抽象概念,但语词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不能脱离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感受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却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去表达对世界的好奇。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变,由不可逆的思维向可逆的思维转变,不再局限于静止的表象,开始意识到转换的动作;考虑问题从自我中心转向去自我中心;不合逻辑的推理也渐渐具体,这种过度阶段是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能走在语言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二)儿童心理学理论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童诗童谣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利用童谣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引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是儿童天性好奇。童谣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接受学习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童谣教育可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童谣语言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和净化学生的语言环境,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轻负高质”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三)审美教育理论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美就是善”。它可以化美为美,陶冶高尚情操,它可以以情育情,激发道德情感,它可以文道统一,塑造健全人格。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1、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晓东曾经说过:儿歌(又称为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国外一直很重视渗透童谣的继承与培养教育,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童谣教学。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特意组织孩子们学唱古老童谣,英国把童谣看成一门正式的学问,编成启蒙教材。我国在2001年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确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为对未成年教育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中小学学习、借鉴北京市的经验,积极开展推广普及新童谣和儿童诗歌的活动。上述活动反映了各个国家和我国社会各界能意识到童谣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来走进童谣,激发了他们对童谣的了解和兴趣,不仅促进了学习者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礼仪的发展,给孩子健康的童年,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采用了让语文教学与生动形象的童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语文素养。3、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新童谣尊重了孩子们的审美规律,开启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其有成就感。儿童艺术作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使这种教育方式普及化。4、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马永安、余妍霞认为:童谣是基础教育中文化承载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在基础教育中,童谣是一种充满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的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在传唱诵读中进行自我教育。其次,童谣本身也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借助于童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者,童谣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深远。五、研究目标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童谣优化语文教学,以语文带动童谣发展,形成语文与童谣共荣共生的良好态势。2、通过童谣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目标为:低年级以童谣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为主,学生会诵读,会尝试编写简单的童谣;中年级以童谣结合句、段教学为主,学生能诵读,能编写童谣;高年级以童谣结合篇、章教学为主,学生会欣赏童谣、创作童谣。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六、研究原则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3、坚持多元性开放原则: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语文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4、发展性原则:依托语文教学,我们不断学习、创编新童谣,促使童谣内容动态发展,滚动前进,可持续发展。5、创新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从育人目标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创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情境,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研究的内容与措施(一)研究内容: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带动童谣文化的发展。2、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一般策略:(1)寻找童谣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把握童谣在语文教学中最佳时机的策略。(2)运用童谣,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策略。(3)运用童谣,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策略。(4)运用童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5)通过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创作,培养学生对童谣的喜爱,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认识的策略。(二)具体操作措施:1、运用童谣激发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简化语文学习中的繁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2、通过健康童谣校本课、健康童谣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拓宽研究平台,丰富研究内容。3、加强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和创作的指导,拓宽小学生知识面和认知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丰富童谣内涵和发展童谣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导语:“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下面是我分享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阅读!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

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二、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4、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 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 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 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 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 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 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 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 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1、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2、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3、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 and 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 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⑥为基础分析了教育爱的基本组成要素,即亲密、承诺与热情。当这三个要素全都具备了时,此时的爱便是一种“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Sternberg)。 Goldstein通过具体的实验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具体分析了爱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爱的基本要素等问题。弥补了实践层面研究之不足,她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与观点。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 解放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

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 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 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

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

⑨ 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

⑩ 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三)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三、研究方法:

1、 访谈法: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了解 她(他)们教育爱观念现状。

2、 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问卷,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他(她)们的教育爱观念。

3、 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四、进度安排:

1、2005年6月27——2005年9月:毕业论文选题;

2、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3、2005年12月底——2006年3月底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爱”的缺失 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 第四章: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尤其是“教育爱”)

六、参考文献:

[1]、[台]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2年版,第335页。

[2]、阿布律迈尔主编,尹德新组译,杜文棠审校:《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第67页。

[3]、[德]乔治凯兴斯坦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坦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4]、Eduard Spranger著,查岱山,余文堂译,孙志文主编:《人的条件》,(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2年版,第11页。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研究背景与目的

研究内容与意义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注意事项

五、总结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 教育 价值研究 》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

下文以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就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加以深刻挖掘。

(一)批判性的幽默

作为20世纪中期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著作品都带有浓重而独特的幽默艺术特点,即批判性的幽默。张天翼站在成人的角度,“要将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露”,他认为幽默是较讽刺而言,更讽刺的一种东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小读者阅读过程中,既被其诙谐而幽默的语言所逗笑,又被其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所刺痛。例如,在其发表的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中,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与夸张描述一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其涵盖了张天翼几乎所有作品的精华,他采用夸张得惹人发笑的语言,一反传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打造了两款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角色———大林、小林。对于大林而言,他好吃懒做,呆滞而愚蠢;而小林却勤劳、勇敢、机智、聪明。在两大人物的对比之下,为主人公创设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将其同国王、四四格等角色相联系,将这两大截然不同的世界奇幻地联系起来,利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由于好吃懒做,最终不幸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并以大林为对比,赞扬了勤劳而勇敢的小林。

(二)温暖的幽默

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批判性的幽默艺术,也有亲切、温暖的幽默艺术。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饱含对孩子们的关爱。如《罗文应的 故事 》虽然同样受到“真实即幽默”理念的指导,但是,与其前期所著作品存在很大差别。一方面,张天翼将叙事的角度由成人成功地转向了儿童,开始站在孩子的视野对其童趣、情怀加以抒发,语言也更亲切、活泼,就像春光温柔地浮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其更关注 编织 不同的情节利用生动的情节彰显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加以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群。

在作品《罗文应的故事》中,张天翼试图从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出发,采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六年级学生罗文应一系列惹人发笑的表现。若非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很难将罗文应的性格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孩子在阅读时会感到乏味、无趣,更不会带来亲切之感。而《罗文应的故事》一经刊登,在小读者领域迅速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这无疑离不开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离不开其极具表现力的温暖幽默情结。例如,在小主人公准备应同学之邀前去温习功课之时,接到了爸爸所邮寄的画报,他难以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最终耽误了时间。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情节,即塑造了小主人公贪玩、富有好奇心、约束力有限的性格特点,虽然描述的是虚拟的人物,却也像是我们身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

不仅如此,在张天翼作品中,幽默的语言艺术处处显露,不仅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特点,还蕴涵着滑稽、幽默元素,极具童真和趣味性。作者善于采用儿童语言,从儿童思维出发,采用直观、具体的文学创作语言,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依然是亲切、自然、通俗的幽默,却真实而不失活泼,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性格,使读者有如闻其声、见其人。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土葆,他虽然是个好孩子,但却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当其获得宝葫芦后,张天翼采用细腻、通俗、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内心、言谈及所表现的惊喜:“什么!”我将钓竿一扔,跳了起来:“宝葫芦?”,我跳了跳、捏了捏鼻子。在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真疼!“这么看来,这不是在做梦。”当他知道自己真的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之后,就开始满地打滚,恨不得告诉奶奶、妈妈、爸爸,还说自己就像“得到了幸福”,这些诙谐语言突出了土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狂喜心态。当孩子读到此时,也不由拍手欣喜。

二、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中所流露的教育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 想象力 ,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作者擅长的手法,例如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里,他手中有四块西瓜,将自己那块吃掉以后,又将其他三块陆续吃掉,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内心想法被作者描述得十分精彩,先是因为仍然口渴吃掉了猴哥的那块西瓜,打算把剩下的两块西瓜留给师父与沙僧,有个交代;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 文章 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 小学 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科目,语言 文化 是它教学的内容。学习语文,可以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语文称之为吸收文明结晶的工具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学习,要从小抓起,在所有学习阶段当中,筑基的小学是特别重要的,此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尤为关键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必须要适应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所属的群体——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化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价值意义

语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门基础和必修的学科,因为,语文是人类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甚至说它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丝毫不算夸张。人类的交流,生存的技能,乃至文明的传承,完成这些全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极大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的语言、文字、思想等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编排而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作为教材,更不要说作为小学教材。文学作品都是面向一定受众的,男性文学、女性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分类的依据就是受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在我国,一般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6-12岁的适龄儿童,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具有与其对应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儿童阶段也不例外。更加符合儿童受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是儿童文学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根本的创作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任何类型的作品,都会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作品创作时的出发点就早已确定,无论是主题精神、视角定位,甚至语言文字,都是为儿童这个特定人群量身打造,如此的“先天优势”,对于儿童的文字理解、语言学习、思维开拓、想象激发、精神愉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重要价值。既然有这般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必须被重视起来。

1.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念价值。黑白善恶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成年文学那样思辨性太强,是非难断,惩恶扬善,培养美德对于处于明净单纯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正是塑造确立道德是非观念的启蒙阶段,很大程度的培养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引导,而儿童文学当中,这一点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在结构简单的故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全部呈现具体,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黑与白,好与坏,这些从来都是分的清清楚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赞美和唾弃,可取不可取,简单明了,这些对于儿童心理和品德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极其突出的。

2.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提高其能力素质,儿童文学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具备许多基础常识的,受众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乐趣之外,也很容易被带入到作品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而产生一些生活 经验 感悟;其次,儿童文学通常是会涵盖许多想象成分的,如童话、 寓言故事 等,这些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随之拓展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们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注意问题

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或者创作者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教材容量的限制,如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和编排,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1.符合现阶段的儿童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影响作用到儿童身上,就表现在其智力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越来越早熟,接触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心理需求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旧的固有眼光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不要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速度,在教材的选编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需求,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2.选材多样性,采编多方面。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庞大冗杂的工程,是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好的。现阶段,在我国,参与教材编修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教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恰缺少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而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而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补充糅合,才可能真正做到完善。

三、结语

当然,儿童文学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体裁、作品的重要性,“兼容并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睿智和伟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自从产生教育以来,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就是一个从未停止过被讨论的话题,众口难调,尽善尽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追求,但是,要做到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长春出版社,2012.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法)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提升 》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

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浅谈儿童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 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青春之歌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青春是短暂的,同时也是最美好的。我们也应为此而更加明白青春的珍贵,珍惜我们的大好年华。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中关于青春的 议论文 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1

青春永远朝气,青春拥有一切,青春一生的怀恋。我拥有青春,所以我快乐。

青春年华美好时光,我拥有;

斗志昂扬无所畏惧,我喜欢。

青春的我何所惧,有路就走,有事情就去做,有困难就踏过去,有泪水就让它做为永远的足迹。青春中的我动力实足,这个时代属于我。曾有一段时间,我想留住过去,不愿去展现未来,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总是蕴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一切的一切让我纵情的去想,去做,因为我年轻。

时间飞快,青春如水似流,青春并不是长久,并不是永远,并不是一切。顿然,我明白了,门的另一边也会让人陶醉……

我虽然还是少年,但也走过了一些路,领略了其中的一些酸甜苦辣。自己都说不清是怎么回事:一本本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入梦的 童谣 ,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 故事 早就听腻了,一切都好像是往事,是过去了。但现在想想也许是成熟了吧。

青春拥有一切,自然也包括无忧无虑,青春的我最幸福,不需要去考虑一些事情,认真读书,快乐的生活就是全部。青春代表活力,代表希望,挑战无处不在,一切皆有可能。

有一天,我发现我对生活好像留意了很多,开始关注身边的一些事,一些情趣,一些风景,学会了陶醉于其中,品味青春带给我的快乐。突然,我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这一切,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经没有了归途。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

我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青春的大门。我拥有青春,没有什么不可能……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2

曾经在梦中跌倒了又爬起,曾经在梦中失声恸哭后又开怀大笑,曾经在梦中走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道路,之后却又因为这段路而感到幸福。时间一点一点的从眼前流逝,迎着青春的脚步,我迈向了16岁的花季,再回头看美留下的脚印,一滴滴的回忆又涌入了脑海之中。

五年前的我们,才刚刚踏入期盼以久的学校,还都是一群天真的孩子,认为所有的事都如想像中那般简单,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21世纪人才需要付出这么多的眼泪和汗水。

我们一天天在汗水和泪水中长大,随着青春的步伐,我们也渐渐的在泪水中懂得,在汗水中明白,成长是需要付出的,而成功则一定需要代价。

我的青春是缤纷多色的,一路走来,有同学的鼓励,朋友的陪伴,老师的关怀和亲人的呵护,他们为我的青春增添了不少的色彩,让我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欢乐,所以我是幸运的。

青春是我们最真实的资本,永远无法忘却的是美丽的心情,永远不会放弃的是成长的意义,没有任何的感伤,只有如期而至的平静与欣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自已怕天地,在这片天地之中,我们不一定会有显赫的身世和绝世的美貌,甚至没有人曾注意过自已,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已,青春的舞台是属于自已的,每个人都在台上跳着那支属于自已的舞蹈,就算跳的不好,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可是总有一天,我可以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虽然说青春故然美丽,但也有着无数个飘雨的日子,常常被一些真挚的情意感动而流泪,喜欢在黑夜里,孤灯下遥望着天边的星座,倾听那美妙的钢琴曲,在那些被伤害的日子里也学会了去思考,去面对,去言语,去原谅。

但时间还是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它是无情的,它赋予了我们同样的身心和智慧,给了不一样的旅程和归宿,让我们行走于天地间,只是在一味地走,但不论成败怎样,结果如何,时间只是在鉴证青春留下的脚步。

虽然是在措手不及间踏上这样一条未知的路,但青春是美丽,多彩的,可它是容易逝去的,而在每一个朝阳和夕阳的交替中让人感悟,不管曾经是怎样的灿烂过,最终又要如何地默然和孤寂,又该以一种怎样的心境才能挽留住这份美丽的回忆。

我想这也许就是青春留下的脚印吧,无论是痛苦,还是开心,都会觉得幸福,这种幸福会永远映入我们的生命,有了这种幸福,我们不会畏惧青春的离别,会永远幸福,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所以永远也不会后悔。

青春犹如一场梦,而岁月就是像一首歌,一切就好像被计划好的一样,为着明天而奋斗,向目标而奋进,而现在的我们将踏着青春的步伐,飒爽地迈向新世纪的明天!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3

六月里,栀子花香驱逐着炎热的空气,六月,一场考试,六份试卷,一次离别,有人说这只是用三年的青春赌一个未来。对于我来说这一次考试并不会是我的全部,更不会决定我以后的人生,所以我并没有想过拿三年的青春赌一个未来。

毕业 那年我以为我会痛苦,因为逝去的青春也因为即将别离的朋友。我以为我们会疯狂的把试卷课本复习资料漫天飘洒。然而这一切都消逝在了我的幻想里。因为一切都平常得出奇,我们一如既往地收拾好书包,和关系要好的人打招呼,随之道别,各奔东西。

回到家,再也忍不住扑到床上痛哭。原来最长情的离歌不是我向你深情的道别,而是明明舍不得还要装作无所谓的与你笑颜。

时间像一条小河,无休无止的奔流,它并不会仅仅因为你的怀念而停,注入生活的大海。不过,就算那样,思念也会越过那条长河,永远的驻足在我的心里,安眠。照片里,我们一起站在不同层次的蓝色大阶梯上,姿势各异。有的人比这所谓很土的剪刀手,有的人在阳光下笑开了花,还有的人眼眶盛满了盈盈的泪水……咔嚓一声,画面在那一刹那间定格,尘封。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这个陌生的学校,带着不同的腔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眼神怯怯地到了这个不曾接触的世界。一年时间的过去,随着现在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不禁在心中感慨着:高考又近了,未来似乎也在眼前看到了一抹光影。

时针在生命之轮上不停息的旋转,不经意间便在指隙间溜走,永远不可恢复,取消。着残酷的游戏便叫做成长。成长意味着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生命的长久时不可预知的,被动的我们只有马不停蹄的向前走去,把成长路上的一切困难化作为人生中一道绚丽的彩虹。人生路上的劳累迫使我们也要在某个角落处休息,千奇百怪的问题在脑海中疑惑,让我们也开始为人生思考,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选的路正确吗?从前懦弱的自己面对问题是总是逃避,用伪装去面对心中的想法,可是,一切都逃的过吗?只有卸下伪装面对,我们长大了,不可以逃避,面前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去面对!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4

一个失落的男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梦中情人成为了别人的新娘,在巨大的懊恼和不甘情绪支配下,于是他穿越时代,回到过去的校园,发誓要追回自己心爱的女孩。可能你以为这是夏洛特烦恼,不是,说的是日剧《《求婚大作战》》。

这世上有很多遗憾都可以弥补,唯有青春的遗憾,错过了,就错过了,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少年易老的道理,少年人永远不会懂得。对当时的他们来说,很多事可以等到下一次再做,很多话,可以等到下一次再说。等到下一次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再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身在青春的童话里,总觉得青春无限长,等到暮然回首的那一天,才会突然醒悟,青春怎么如此短暂,自己还剩下太多遗憾。如果自己当时再努力一点,会不会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重回青春的幻想,恐怕每个人都有过。在电影,里帮助主人公实现了这个幻想,这里面并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关键是看同样的类型,能讲出怎样的故事情节。

从这个角度看,这两部电影有截然不同点。里男主角并没有怨恨过别人,他只怪自己当初为何如此粗心,自以为是。

他的穿越没有改变历史,却让现在的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男主角发现能帮他赢得幸福的机会,不再过去,而在未来。

很多时候,人们抱怨说,如果当初我如何如何,现在就如何如何。实际上,他们也在犯着和过去一样的错误,然后留到将来继续懊悔。即使重来一次,他们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因为一个人,现在的失败,绝对不是过去某一件事,或者某几件事造成的,而是错误的性格和错误的习惯。

就如里,无论男主角穿越多少回,依旧不能改变女主角嫁给别人的事实。只有他把心底话勇敢说出口的时候,幸福才不期而至。

在这部电影里,观众可以看到很多青春片的经典元素,在操场挥舞球棒,一起看日出,黑板上写作业,然而,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应该是:“奔跑吧”。

当看到男主角挥洒着汗水,努力追寻着自己的幸福时,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在内心受到鼓舞。幸福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藏身于未来。只有像男主角一样,奔跑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这或许是青春片打动人的地方。

当然,青春并不是永远阳光和热血,正是青春的残酷,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正如陈凯歌在里写下的那句话:”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

人不可能永远待在父母保护的完美世界里,总有一天,我们都要直面世界的残酷。没有谁的青春,不经历伤痕,但难道你就要因此而放弃奔跑吗?

虽然我们不知道,最终可能走向何方,虽然我们会在奔跑过程中跌撞地头破血流,奔跑,并不一定能获得幸福,但不奔跑,就一定连获得幸福的机会都没有了。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5

青春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黄金时期。

郎蔓罗曾说过:“青春多么美丽,它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梦幻,青春是书的第一章,是永无终结的故事!”青春是美好的,美在热血沸腾,美在壮怀激烈。正当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谱写出美丽的青春之歌。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样的青春最美好,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奋斗的青春最美好。的确,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因追求而美好。奋斗是一个考验人意志的过程,有的人跌倒了,便放弃了,于是他与途中的美景失之交臂;有的人跌倒了,却又站起来,虽然他暂时受到了挫折,但他永不放弃,依然追上去。虽然一时错过了美景,但与美景越来越近。

青春的是战胜懦弱的勇气,是努力奋斗的信心,更是不甘平庸的心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唯有拼搏,方能创造辉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不懈奋斗,勇往直前,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他的奋斗没有白费,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终于点燃了革命的火焰,辛亥革命的胜利彻底- 了我国两千多年的的封建统治,虽然最后被小人窃取了胜利果实,但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他最后留下的经典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更是他一生不屈奋斗的写照。一个垂危的老人尚且如此,身处青春时代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奋斗吗?拜伦曾说:“人生价值所在就看你是否努力奋斗”。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你已享受了过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蛙咏冠军,澳大利亚选手琼斯说:“金牌只是 蛋糕 顶上的樱桃,即使没有吃到樱桃,蛋糕也是很美味的。”由此我想到了前一个月举行的校 乒乓球 赛,我光荣地被选中,在比赛前一个星期我加紧训练,汗水浸湿了衣服,手腕也肿了,但是在预赛中就被淘汰了,我仍微笑着离开了赛场。

我已享受了过程,已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得不得冠军又有什么必要!奋斗了,你就能无怨无悔!可是,现在有些青年人不好好去珍惜青春,努力奋斗创造人生价值,却一味地沉湎于吃喝玩乐,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刺激。这样的人最终只会荒费青春,碌碌无为。如果错过了生命的春天,怎能播种希望的种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青春的时光犹如金子一样宝贵,所以我劝这些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利用有限的青春,千万不要让美好的岁月成蹉跎,给自己留下终身的悔恨!其实,不用豪言壮语,不用激情澎湃,只要看看我们自己年轻的面庞,旺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再看看那些身体孱弱的老者,那些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的残疾人,你就会发现,拥有青春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一笔财富,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情!

所以,让我们在这难得的青春岁月中,努力拼搏,最终迈上成功的高峰吧!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800字相关 文章 :

★ 关于青春800字高中作文

★ 关于青春奋斗高中作文800字5篇

★ 高中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 青春奋斗800字的高中生议论文欣赏

★ 高中生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 青春奋斗高中生800字的议论文作文欣赏

★ 关于青春的高中作文800字(3)

★ 高二学生青春无悔的议论文800字5篇精选

★ 高中青春800字作文

★ 高中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

初读《青春之歌》,我们的确会为其将“革命”与“爱情”两种叙事水乳交融地糅合在一起的叙事能力所感叹,因为从林道静的身上,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她对革命的无限向往之情,也深深体会到她对革命者的爱情是那样的纯真与热烈。但是细读文本,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叙事裂缝,这些裂缝使得作者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透过这些裂缝,可以看到在表层的叙事之下,还隐藏着一个潜文本,正是潜文本的存在,将作者的矛盾心态与苦闷思索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来。发现矛盾:人物的提前出场与缺席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部作品应具有有机整体性,受这一思想的影响,经典叙事学理论认为,叙事总会表现为某种理想的线条,它将一连串因果相连的事件组织起来,通过文本达到对故事的完美讲述。从这种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小说叙事表现出来的就是一条明晰的线条。就《青春之歌》而言,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以林道静为中心人物,描写了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北京一批爱国学生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风暴下所进行的顽强不息的斗争,刻画了林道静如何在卢嘉川与江华等共产党员的帮助下,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最终蜕变成长为一名党员的过程。林道静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成长,她所选择的三个爱人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也越来越具革命性。叙事线条的连贯清晰似乎印证了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解读也力图寻找其内部的一致性,正如马克·柯里所言,“对于传统批评家来说,一部叙事作品中最为深刻的隐含结构是它的一致性;揭示了一致性,也就揭示出了作品形式上的、主题上的乃至观点上的一致性。”[1]之后随着后现代叙事学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寻求一致性的观点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设法保持叙事作品中相矛盾的各层面,保留它们的复杂性,拒绝将叙事作品降低为一种具有稳定意义和连贯设计的冲动。[1]如果从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来观照作品,那么文本本身必然是一个枝蔓横生、无法统一在稳定主题下的漂浮的能指群。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原本认为清晰的叙事线条也将变得充满矛盾与复杂性,如希利斯·米勒所言,叙事线条就像“阿里阿德涅之线”一样,并不能引导文本走出叙事的迷宫,而是自身构成迷宫,叙事的开头并不能提供源头,结尾也不必然导向某种定论。叙述者与发话者的转换、错格、间接引语、多重情节、叙事作品中对比喻的运用,以及不是普通比喻而是最重要的叙事比喻的反讽,都将使叙事线条的整一性难以维系下去。[2]所以,在表面上连贯的叙事线条之下,也会出现一些无法弥补的裂缝。而《青春之歌》中叙事线索的纠葛或裂缝就表现为李孟瑜即江华的提前出场。这里所说的“提前出场”,是从相对意义上而言的,即从故事整体而言,小说中某一人物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故事发展逻辑,打乱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现象的出现有时是作者无意识的流露,有时是因为外部力量的干涉。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围绕三个男性而展开,关系密不可分。小说第一部前五章首先描写了她同余永泽之间的情感生活,而从第一部第六章开始,卢嘉川出现在小说中,燃起了林道静向往革命的希望,同时她的感情也开始向卢嘉川倾斜。然而,正当卢嘉川与林的感情在作者笔下呈现出懵懂的状态时,李孟瑜竟然在紧接着的第七章出场了:“说话的人名叫李孟瑜,是这次南下示威的总指挥。李孟瑜的态度是沉稳的、安详的。此刻,他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有文有武,有软有硬,这就是策略嘛。’‘好!这也是一招!’卢嘉川拿起小铺上的一把小纸旗摇了摇,似乎在驱逐难忍的瞌睡。‘老李的话,给了我启发,辩证法嘛,什么事都是有反有正,有利有弊。’罗大方到别处去睡了,卢嘉川歪在小铺上又睡着了;只有李孟瑜靠着小桌坐在小凳上。多少事在他心里翻腾,他不能睡。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来,一回头看见卢嘉川在睡梦里冷得紧缩着身子在呻吟,他就脱下自己的棉布大衣轻轻地盖在他身上.随即走到小车厢外面去。”[3]58在此章之前的第六章,卢嘉川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角色刚刚登场,他那高大英俊的形象,崇高爱国的情操,睿智多才的言语,都引起了林道静的极大兴趣,他给林道静带来了革命的知识、青春的向往与奋斗的激情,他与林道静的爱情也开始萌芽。此时,故事情节本应该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但在这时,江华却出场了。他以比卢嘉川更加成熟、更具革命智慧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得在第六章里刚刚树立起来的令林道静怦然心动的卢嘉川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此时的卢嘉川,俨然成了一个配角,他在江华的光辉下变得暗淡了许多。所以我们可以说,此刻江华的提前出场,打破了叙事线索,使叙事变得复杂起来。而小说接下来甚至将叙述视点转移到了江华身上,并进而进入江华的意识:“他迈过横躺竖卧在车厢地上的同学们,走到关着的两扇车门前。因为头脑昏胀,身上虽然冷,可是脑子却想用凉风吹一吹。他紧靠在车门前,由车门宽宽的缝隙中,他望见了一片灰蒙蒙的原野。天快亮了,天边显出了鱼肚白,在那景物不断变化的广阔的原野中,却有几颗星星不变地在天边闪烁。远处还有一抹群山朦胧地耸立在灰色的天边。‘快到济南了吧?’他深深呼吸了一下缝隙透进来的寒冷的空气,又打了个哈欠。当他听见了黎明时远远的几声鸡叫和犬吠时,他的心骤然激动起来了!”[3]59当代叙事学理论认为,“进入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观看到人物的内心,二是也可以通过其内心来观看。在第一种情况中,叙述者是观看者,人物的内心被观看。在第二种情况中,人物是观看者,世界被观看。在这一情况中,叙述者似乎已经把看的功能委托给人物。[4]而在这里,作者将两种手法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对李孟瑜的聚焦观看到他的内心,一方面通过李孟瑜的视点来观看外界事物,把看的功能交给李孟瑜。这样,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李孟瑜眼中的对象,他无疑成为了叙述的主导。这样的处理更加凸显了李孟瑜举足轻重的角色地位,也使刚刚出场不久的卢嘉川被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卢嘉川与林道静的爱情在此刻就布下了一颗不祥的种子,接下来他们的爱情也果真变得云里看月、雾里看花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孟瑜在小说第一部第七章出场之后,除了卢嘉川有两句话提到李孟瑜之外,在小说第一部从第八章到第二十九章的长达二十一章的篇幅中,他便再也没有出现,造成了这一人物形象长期缺席的状态。直到小说的第二部,李孟瑜才改名为江华,作为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主人公出现在作品中。他的提前出场却又长时间缺席,使得叙事线条打破了原来的单一性,也使得作者的叙事意图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是基于此,在文本本身,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断裂。挖掘裂缝:爱情叙述与革命叙述的不同轨迹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主要为两条文本线索:“革命”与“叙事”,的确如一些学者认为两者达到了一定的契合度,呈现出一致性。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他们一个比一个革命,林道静最终也如人们所愿,与最革命的江华结合。但江华的提早出场和长期缺席正是问题所在,这体现出了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对爱情线索的一种矛盾心态,可以说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碰撞。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尽力将两条线缝合在一起,可尽管这样,在文本叙事上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裂缝,因为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高潮与结局。先从革命的这条线索来看,围绕林道静成长的这三个男人,从那个不革命、“常谈的只是些美丽的艺术和缠绵的故事”的余永泽,到机敏、为革命牺牲了自己生命的卢嘉川,到最后集所有优秀共产主义者优点于一身的江华即李孟瑜,江华显然具备了更多的革命性并且置于这个递进序列的最高端,而林道静也在这些男性视野中逐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无产主义者,整条线索呈现出的是一条逐渐上升的斜线。以此类推,如果爱情与革命这条线索真的是合二为一,那么爱情这条线索也必然是以林道静与江华之间的感情为顶峰,那么在文本中究竟是怎么样的呢?首先出场的是处于最底端的余永泽,他无疑是思想落后的典型,更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一种劣性根。参加革命前的林道静同“利己主义知识分子”余永泽一样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明显是受到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虽然林道静有深刻的觉醒以及极大的勇气,表现出一种新时代下新女性的形象,但还尚处于“娜拉出走后”的问题。“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的彩虹,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最终,“她明白了这是政治上的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最后林道静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余永泽,一方面是生活的压抑,另一方面是对革命的觉醒与渴望,当然在这其中,卢嘉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疑,与余永泽的这一段爱情是最“小资”的,再者,如前所述,江华与卢嘉川相比更具革命性,这样林道静选择江华就更加具备了合理性。但是林道静到底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革命才选择了江华呢?我们一起看看在爱情上也理应处于最高端的江华与林道静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柳暗花明”:“道静,我想问问你——你说咱俩的关系,可以比同志的关系更进一步吗?……”[3]485上述一段文字是研究《青春之歌》的学者们爱引用的一句话,借以证明林道静是一个被男性或革命所注意的对象,然而,却很少有人去注意接下来林道静的心理反应与表现。从林道静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我们也许能得出不同的答案:“道静直直地注视着江华那张从没见过的热情的面孔。他那双蕴藏着深沉的爱和痛苦的眼睛使她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许久以来她的猜测完全证实了。这时,欢喜吗,悲痛吗,幸福吗,她什么也分辨不出来、也感觉不出来了。她只觉得一阵心跳、头晕、脚下发软——甚至眼泪也在眼里打起转来。这个坚强的、她久已敬仰的同志,就将要变成她的爱人吗? 而她所深深爱着的、几年来时常萦绕梦怀的人,可又并不是他呀!……可是,她不再犹疑。真的,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3]485对于江华发出的爱情表白,林道静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她分不清是高兴还是难过,她不知道她应该欢喜还是伤感,五味杂陈、非常复杂。从情感角度上来讲林道静自己本身是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真正爱的是谁,而从理智上,林道静最终说服自己的理由是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而且“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如果说沉浸在热恋中的男女是会被幸福冲昏了头脑,那么林道静心中的潘多拉魔盒则徐徐打开,在与江华确定了关系而且江华想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她想起了心中的永远他:“她站到静无人声的院子里。双脚插在冰冷的积雪中,思潮起伏、激动惶惑。在幸福中,她又尝到了意想不到的痛楚。好久以来,刚刚有些淡漠的卢嘉川的影子.想不到今夜又闯入她的心头,而且很强烈。她不会忘掉他的,永远不会。可是为什么单在这个时候来扰乱人心呢?她在心里轻轻呼唤着他,眼前浮现了那明亮深湛的眼睛,浮现了阴森的监狱,也浮现了他轧断了两腿还顽强地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景象……她的眼泪流下来了。在扑面的风雪中,她的胸中交织着复杂的矛盾的情绪。站了一会儿,竭力想用清冷的空气驱赶这些杂乱的思绪,但是还没等奏效,她又跑回屋里来——她不忍扔下江华一个人长久地等待她。”[3]486此时的林道静接受江华的理由更加模糊起来,想到自己的爱情,林道静想起的是卢嘉川,而对于江华,只以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不忍”敷衍过去,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在这个地方分道扬镳。在与江华的多次接触中,林道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卢嘉川,一方面是缘于现实种种,另一方面在江华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卢嘉川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虽然林道静最终选择了江华,但是那份无法实现的爱情成为她心底的一个心结,而卢嘉川更多的成为了林道静的精神伴侣,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符号。卢嘉川与林道静的爱情是作者刻意描写与追求的,这一点可以从作者杨沫的一些相关文字中感觉出来。在1951年l1月24日的日记中,杨沫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她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我和我最爱的书中角色之一的卢嘉川,已经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了。我很爱他(而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过这样一个人)。我集中了我所喜爱的布尔什维克的优秀品质于他一身。当作品中似乎是我的化身——当然并不全是我,而是把我更美化、更集中的一个可爱的女孩子林道静爱上卢嘉川的时候,我也就爱上了他。一想到他,我便全心充满激动的感情,仿佛世上真有那么一个健康、俊秀、沉着而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在白色恐怖的危急中,矗立在我的面前。当写到他即将被捕、即将和道静永远分离的时候,我的心沉重、清楚,(这里的引文似乎不连贯)几乎写不下去。我哭了,泪水簌簌地流……”[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让江华提前出场又长时间缺席的原因。惟有如此,林道静与卢嘉川I的爱情才有了发展的空间与可能。在作品中,虽然两个人的感情处于一种未及言明、朦胧的的状态,但是,卢嘉川无疑是林道静最钟情的爱人。林道静对卢嘉川的仰慕之情是溢于言表的,而卢嘉川那种把对林道静的爱深深压抑在心底的心灵感受也使我们感同身受。直到后来林道静知道卢嘉川去世,而与江华结识后,她仍然总是会想起卢嘉川。显然作者将爱情的叙事重心放在了卢嘉川身上,而不是以革命性取胜的江华身上。卢嘉川代表了林道静的真爱,而江华与林道静的爱情,是对主流语境的妥协,是力图将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缝合在一起的必然结果。同时,针对文本的这一二难选择,在作者力求将两者缝合起来的同时,我们也在文本的其他角度看到了别样的裂缝。首先是在情节设置上体现出若即若离的形态。有论者认为《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6] 。小说分上下部共74章(上部29章,下部45章), 在长达74章的文本中有13章没有林道静的活动出现,其中上部是第7、17、19、2O、22章; 下部是第3、22、27、28、33、35、37、40章。这些没有林道静出现的章节又是怎样的情节呢?作家通过这些没有林道静出现的章节要表明什么创作意图呢?我们不妨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进而分析后者。上部,第7章:卢嘉川、李孟愉等进步青年南下请愿;第17章:卢嘉川、许宁等关于革命活动的大讨论;第19章:卢嘉川、罗大方关于革命与事业的讨论: 第2O章:许宁辞母参加革命:第22章:卢嘉川因戴愉出卖而被俘。下部,第3章:戴愉告密导致李孟愉组织的定县保卫团武装哗变受挫;第22章: 戴愉、王晓燕伪恋情开始;第27章:戴愉赴王晓燕家宴;第28章:戴愉被开除党籍: 第33章:戴愉受上级王凤娟之辱,继续欺王晓燕;第35章:同军进城,(这里是不是有错字?)李槐英受辱;第37章:戴愉继续欺哄王晓燕欲得到我党情报;第4O章:戴愉被上级王凤娟处死,王晓燕一家觉醒参与革命行列。我们可以看出,上面极有意味的两组情节正好是革命洪流与革命逆流在文本中的表现。上部没有林道静出现的章节是以卢嘉川、李孟愉、罗大方、许宁等人的革命活动为叙述对象的,是革命话语在文本中的表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波谲云诡、险象环生的革命图景,表现的是卢嘉川、李孟愉、罗大方、许宁等人浑身是胆、赴汤蹈火、生死抉择、舍生取义、申明大意、气贯长虹的崇高英雄形象。文本呈现的是革命的崇高美。下部没有林道静的章节力图表现的是戴愉、白莉苹、陈蔚如醉心于自我的温馨甚至于贪图享乐、堕落变质,最终被革命的洪流所淹没的私人画卷。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地断定这是赘述,这些情节或为下文林道静的出现埋下伏笔,或为林道静的成长提供一个宏大的革命场景,都从正面或反面证明了革命的合法性存在,但这种泾渭分明又好像若即若离的潜在结构似乎也体现出作者为了将革命与爱情模式缝合起来所遗留的痕迹。还有则是十七年中普遍的一个现象,那就是“突击英雄”。文本随着林道静的人生轨迹的转变和思想的觉悟出现了叙述语流和叙述节奏上明显的变化。把《青春之歌》看成“成长小说”,无庸置疑有其合理性,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林道静在其“成长历程” 中其“过程性”明显不足。文本1—5章围绕林道静面对旧家庭、旧社会的压迫蹂躏而抗争出走展开。此时的林道静尽管也表现出一种奋力抗争,但决不是革命的。林道静的思想也是处于一种犹疑与模糊状态,革命的对象应该是非常明确而具体的,而此时的她却处于朦胧状态,抗争的对象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其内心世界也是充满痛苦、郁闷的,明显处于一种人生迷茫的低谷期。所以在文本的前5章我们可以认定她仅仅是抗争而已不能说是革命。而且此时作家的语言运用也显得格外的细腻、敏感化,以诗意的语言和审美的视角来把握林道静的内心世界,整个语质婉转动人。如文本在写到林道静初到北戴河海滨几次三番看海时的心理描写就十分真实、又十分诗意地写出了一一个身受迫害与蹂躏的少女心态。尽管有些许“小资”的伤感情调,这是与革命的话语不协调的地方,但我们透过话语可以感知到一个少女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忧伤。到了小说第6章, 自她和卢嘉川的第一次谈话后,林道静不仅仅是情感的天平发生了倾斜,而且思想境界也明显的有了质的飞跃。如果说林道静的革命觉悟是顿悟的话,那么王晓燕及其父母则是渐悟式的。“顿悟在现代小说中的功能,在传统记叙文中往往靠某一重要的行为来体现。它使故事达到高潮,或给故事划上个句号。”[7]而林道静的顿悟自然离不开卢氏启蒙式话语的作用。“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好像使林道静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过了两天,风暴过去,学校又照常上课。在三年级的课堂上,第一堂道静没有讲功课。激昂的爱国热情战胜了个人的伤感,她把‘九一八’的惨痛消息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以及那陌生青年卢嘉川告诉她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一气向小学生们讲了整整一堂。”小说至此,林道静已经度过了人生的苦闷与迷茫时期转而进入到了人生革命时期。林道静的为个人幸福、命运的抗争从此开始与国家、民族存亡相联系。林道静也从个人感伤、浪漫的小资情怀开始汇入到国家民族命运抗争的洪流之中。作家从先前的个人话语操作也开始转入到宏大革命话语状态了。这种剧烈的突变尽管彰显了卢氏革命生活言说背后革命理性的巨大影响力,但我们也从其人生顿悟中感到了某种失真性,林道静及卢氏等人的对于革命的言说明显因某种浮夸、直露而削弱了文本的表现力度。较之前者细腻、诗性的话语,此时的话语显得较为空洞与贫乏,整个语质也因林道静人生境界的顿悟较之以前显得急躁与紊乱。林道静从人生的迷茫者突变为具有革命觉醒的进步者,这一过程“转变性”明显不够,或者说其“转变过程”几乎是“空白化” 的处理。同样我们也可以来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把林道静的苦闷到觉悟来做一个较为细致的描写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那样是否来得真实与感人?把这个问题置于当时的语境下思考,作家和我们都不可能对林道静的转变过程进行细腻化处理。因为那样一来林道静个人私人话语的言说空间自然会在文本中占较大部分,同样也会削弱作为革命者的光荣形象的存在。这同时也涉及到“美化”、“丑化”的价值取向。以上种种以及两条叙事线索的不契合并不是作者杨沫的文学能力欠佳不能将之融合在一起所致,而是她的思想、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在理想与现实间那种内在的矛盾与挣扎。处于困境:革命与爱情的选择 从左翼文学时期开始,“革命”与“爱情”的叙事模式开始滥觞并被发展到极致。在蒋光慈的大量文本中,革命与恋爱互相诠释,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特有的魅力;洪灵菲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对“革命”与“爱情”的理解:“人之必需恋爱,正如必需吃饭一样。因为恋爱和吃饭这两件大事,都被资本制度弄坏,使得大家不能安心恋爱和安心吃饭,所以需要革命!”;《前线》中知识分子在大革命高潮时期悟得“为革命而恋爱,不以恋爱牺牲革命!革命的意义在谋人类的解放;恋爱的意义在求两性的谐和,两者都一样有不死的真价。”这也是对“革命”与“恋爱”关系的探讨;《地泉》中将革命与恋爱由对立化为一致的努力;甚至有着强烈个性主义特色的丁玲在这一时期也写出了《韦护》,展现出自己对大革命时期“革命”与“恋爱”关系的理解。从上述众多作者对这一叙事模式的热衷与这些小说在当时的广泛影响可以看出,“革命”与“恋爱”,尤其是知识分子的“革命”与“恋爱”,是一个错综复杂、欲说还休的母题。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总结出了三种主要的模式。第一种:革命和爱情的背离模式。在“五四”时期,爱情被赋予了反封建的革命主题,被人们认为是与自由相联系的新型话语,而文学想像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最初就体现在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讴歌与追求上。但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国的主导话语从对自我、个体的关注转向劳苦大众,革命的主题从反封建转向反黑暗势力,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日益尖锐,个人、小我、知识分子让位给群体、大我和劳苦大众。在争取劳苦大众并以大众为核心的主导意识形态下,个人的自我体验走向边缘之境,游离于主导话语之外,女性的细腻的情感话语也逐渐为革命所不容,爱情与革命的冲突强烈起来,爱情被认为是革命意志的腐蚀剂。到了五十年代,爱情和革命呈紧张的背离关系,人们认为要革命,就不能有爱情,甚至不能有亲情。所塑造的革命英雄都是清心寡欲的带有浓厚清教色彩的禁欲式人物,没有夫妻之情更别说是夫妻之欲,只有同志阶级之谊。而以知识女性为题材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必然要政治意识形态化才能得到认可,也有不少女作家选择了这样的叙事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女性视点和女性叙事的特点,作品也能逸出轨道。第二种:革命和爱情的共生模式。共生模式中的革命和爱情叙事要普通的多。首先,此模式中的爱情并不面临抉择,没有了放弃的痛苦,爱情也就磨掉了许多罗曼蒂克和因抉择而产生的激情和力量。所以,相对来说,这倒是一种比较常态的爱情叙事,不过“儿女情”罢了。其次,此模式中的革命叙事只是一种人物爱情产生、滋长的外部环境,并不产生叙述的动力,不会影响人物自身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这又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爱情叙事,它并不需要女主人公通过对爱情进行选择或放弃来完成自身的成长/改造。在这里,爱情就仅是爱情,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一种感情,甚至就像百合花,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百合花》)。这种纯粹的古典式爱情,在战争文化心理的支配下,是没有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的,不能自动浮出,而必须借助革命、战争等暴力叙事的力量得以显身。第三种:革命和爱情的顺生模式。在“十七年”的女性文学中,《青春之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与“十七年”的主流是吻合的。不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爱情”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完成,这又跟“十七年”的主流存在差异。在这一叙事模式的背后,我们总是能从中发现一个潜文本。在显文本中“革命”与“爱情”这两条线索的融合,总是被潜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的分离所拆解,使作者的意识形态言说努力付之东流。显文本中卢嘉川只能成为革命叙事递增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最终被江华所取代,所以,虽然作者无数次地表达过自己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之情,但却不能不在小说的中前部就安排卢嘉川在狱中牺牲。而在潜文本中,卢嘉川与林道静那未及言说消逝去的爱情成为小说中爱情叙述中的高潮,卢嘉川这一人物形象在爱情叙事这条线索上得到了升华与深化,成为《青春之歌》描写中的一个亮点。显文本与潜文本之间的矛盾也使得作者自己陷入了写作困境之中,杨沫希望将心向往之的爱情保留在创作的小说中,但是随着江华在小说第七章的出场,杨沫就陷入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叙事圈套之中。到底是让江华与林道静完成对革命时代爱情的完美讲述,还是让卢嘉川与林道静演绎一场革命时代的完美爱情,成为作者给自己设置的一个悖论式问题。从江华提早出场又长期缺席这一现象来看,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理性叙述与感性描写之间的痛苦挣扎与两种叙事之间的相互倾轧。作者从理性的角度安排江华在南下示威时出现,又从感情出发将江华再次出场的时间一直拖后到小说的第二部,这样就留给了卢嘉川与林道静以发展爱情的机会。但是,最终作者的理智战胜了情感。杨沫最终还是选择了遵循历史真实来创作,没有将林道静与卢嘉川的爱情进行到底,而是让更具革命性的江华代替了卢嘉川的位置。卢嘉川与他所象征的爱情永远地逝去了,江华所象征的革命性占据了叙事的主导地位。杨沫并没有在文学中圆自己的爱情梦,这种结局不是杨沫的刻意为之,而是时代造成的矛盾丛生的爱情悲剧。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青春之歌》 读后感 1000字 范文 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1

青春叫人无限的追忆又叫人痛苦的无奈,青春应该倍加珍视却又被我们无情的挥霍,我们不自知的就已写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诗句,却在再次读到时潸然泪下。我们不自觉间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大度”。《青春之歌》给我带来了无限的 反思 。

作者杨沫借上世纪初的“小资产阶级”林道静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大批爱国主义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参加举行大游行、请愿、示威等活动。细致的 雕刻 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将各种知识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过程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林静道,为了反抗 “花瓶”、“没有灵魂的傀儡”和依靠别人的供养过日的命运,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在革命者的帮助下成为了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林道静,我原以为她只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个人的广场上,你也无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别之处。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我从林静道身上模糊的看到了现代青年的影子。和林静道相比,我们有着社会、家庭、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物质生活丰富;反观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林静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虽然林静道在一段时间中出现过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是她在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引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反观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强、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马的坚持。

在相同的年龄段,我们的青春却和她的有着极大的差别,她的青春在精神与困苦的洗礼下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

国家的昌盛需要我们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而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与动力。林静道的信仰是共产主义,她的理想则是完成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她在革命道路上意识到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珍惜青春,黄金的时代在我们的面前而不是在我们的后面。把握每一天的早晨,看旭日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把握每一天的午后,品熏衣茶的馥香在开水中慢慢绽放;把握每天的午夜,聆听来自遥远星空的召唤。

那青春之歌和着义勇军进行曲显得更加浑厚动听,那青春的热血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更显耀眼夺目。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树立起我们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前进的道路上,成为时代的主人,将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2

读了杨沫的《青春之歌》,我的感触颇深。

当读到林道静,为了革命,为了祖国,热情地投身于反抗日帝和国民党投降主义的学生运动,毅然离开于永泽时,我心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主人公林道静坚守革命的高尚情操不得不让人感动。

我们说的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沉默。林道静——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女中学生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明白了“个人的命运只有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出路”的道理。于是成为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塑造了一个在三十年代觉醒和成长的革命青年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她经过了一系列的考验:在江华的帮助下,林道静战胜了特务的威胁和利诱;因戴瑜投降了敌人,她被捕入狱,仍旧不改志向。出狱后,在严峻的斗争中锻炼成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冷清的石阶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小说中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抗击侵略,抵制暴政,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惧怕把牢底坐穿,坚强地面对凶悍的敌人。

在那个革命运动时期,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与出路,才拥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然而,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年代,也有一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对反动者低头的人,小说中的于永泽就是一个好例子。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加入革命,认为这是少数人的事,不需要自己关心,从而想让林道静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当大部分青年南下请愿,抗击军警的暴力时,他却在图书馆研究古文。虽然这样的人对与革命来说,无大的危害,但在中国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候,如果都像他那样,那亡国是迟早的事。

汉朝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没有革命的人只是冷眼旁观一切,没有看到对付黑暗统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苟活于世,碌碌无为,那些烈士们呢?一世英明,永垂不朽,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洒尽最后一滴热血,才换来了今天,换来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正是因为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倒在血泊里,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厌弃今天的生活,而是要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理想,为祖国添砖瓦,并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祖国建设的洪流中去,创造新的辉煌。

难忘的青春岁月,不朽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3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 事迹 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祖国,即迎来她7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

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回报于祖国:永远爱你,保卫你。

《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4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

《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作品描写了抗日和抗战时代背景下,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全文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他们坚强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作品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艰苦顽强的奋斗。从发起定县小学的学生运动时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师危急之中获取黑名单的机智;从刚刚被捕时的单纯幻想到经历了一年多炼狱考验与磨练的觉悟和觉醒;从跟随张大姐从事地下工作的缺乏 经验 ,到在北大领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起学生运动的独当一面。林道静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成熟着,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青春之歌》蕴含着作家杨沫的生活原型,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战斗抒写豪情,用铿锵而激昂的文字唤起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

如今,对于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志愿者”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情系山区 儿童 ,奔赴边远贵州山区支教而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树地震灾难中,志愿者们以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动的“生命长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内外,志愿者以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世界友人的赞扬;;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上,青年志愿者们充分展现出了一个正在崛起中大国的文明姿态……。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不屈不饶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将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做一名志愿服务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志愿者”,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5

今天,我做完作业,便从书柜里拿出《青春之歌》这本书。

《青春之歌》的许多情节令我感动,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火一样的青春激情总是能点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勉励我不断前行。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

女作家杨沫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青春以热度,并借助红色记忆和铿锵文字唤起新时代下青年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通过林道静们的 故事 ,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自由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将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壮丽和辉煌的。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一部《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青春的节奏快步前行,我读它的时候只能紧跟其节拍。书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你不可能停下来,因为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不停地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催人奋进的青春旋律,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亮你,燃烧你!

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太短促了。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短促,方显弥足珍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青春则给予我们无尽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罗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表现出的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那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精神,从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唯有如此,才对得起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美好今天,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

朋友们,让我们将自己的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5篇相关 文章 :

1.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读后感5篇

2. 《青春之歌》读书心得体会

3. 关于《简爱》读书心得1000字5篇

4. 2019榜样4最新观后感心得1000字范文精选5篇

5. 《活着》读后感心得高三优秀作文1000字10篇

国内外课堂氛围研究现状调查论文

信息技术学科对小学生来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发兴趣。要使小学生的自发兴趣在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中成为永恒或更加高涨,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了。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小学生能在未来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枯燥乏味带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一种动力。它能促使人发展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电脑的关键。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见解。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继而,还要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对学生的爱要自觉、无私、宽广、博大,就会使学生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关心中得到鼓励和勇气,进而产生共同语言,达到相互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倡导民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即使不对的地方要客观指出,不宜多做批评,不应该否定,尽量做出鼓励性评价,对学生比老师好的见解,应给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学生学习取得成功之际,教师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机。教师时时关心学生 ,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二、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向往是人们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就能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画图软件的“复制图片”一课时,我自制演示课件,设置故事情景。首先出示一幅小白兔拼图,让学生自己操作,利用选定、移动的方法,恢复图片。当学生看到小白兔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画图板上,同学们兴奋不已。之后我说:“今天小我们就跟小白兔一起去郊游”。同学们积极性高涨。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利用复制粘贴为小白兔设计游览的美丽景色,还有果实累累的采摘园的图片。最后小白兔满载而归,同学们也收获颇丰,谈学习感受时,大家踊跃发言。设置这样的故事情景,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教学无疑大有裨益。三、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把信息技术课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展开课堂学习。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乐于玩游戏,指法练习软件提供了多种训练键盘操作的练习、测试及游戏:智力拼图、电脑小百科,金山画王等软件,趣味性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还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穿插这类游戏软件,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把计算机教学寓教于游戏中,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乏味变为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兴趣,才能把“苦学”变为“乐学”、“愿学”。组织竞赛,强化学习兴趣。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时地进行比赛,有键盘操作比赛、如英打练习,记录每人用的时间和正确率;有文字录入比赛,当学生会智能全拼后,进行一段文章的汉字输入比赛;有游戏类比赛,如“看谁拼图快”“谁第一个过关”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利用网络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网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学生获取知识是在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中完成,这样使枯燥的学习变成了饶有兴趣的知识求索,学生喜欢这种方式。在教学制作网页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制作网页的内容。然后利用学校网络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上网获得了大量所需信息。学生选取得内容非常丰富,有自然环境、天文地理、兵器、游戏…等内容。通过小组分工,分配各自的任务去寻找资料。我为学生们提供机房让学生上网寻找资料。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后,我们开始上网页制作一课。由于同学们在制作自己精心准备,感兴趣内容的网页,都非常认真地学习。在学会基本操作后,有的同学还向老师提出在网页中加一些特效的想法。常言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利用这个机会,我跟同学们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还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解决的办法”。同学们又带着问题向网络去寻找答案了。同学们最后制作的网页都非常精美。通过这次教学,我感觉利用网络既开拓学生视野,又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既精通了上网操作,又学会制作网页的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教师同学合作学习,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

课堂氛围是一种空气氛围,也是一种“人气”味。在场的每个人都能闻到,感到这种味儿。良好的氛围使人精神愉悦,沉闷的氛围使人压抑乏味。课堂上“人气”的旺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参考文献: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 (美)兰本达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4、《以结构性材料实现有效探究与意义建构的统一》 黄晓冬等 网络文章5、《科学究竟是什么》P46 张红霞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版6、《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P215 喻伯军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2005版7、《课堂掌控艺术》 蔡楠荣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版

课堂氛围是一种空气氛围,也是一种“人气”味。在场的每个人都能闻到,感到这种味儿。良好的氛围使人精神愉悦,沉闷的氛围使人压抑乏味。课堂上“人气”的旺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天气的好坏、光线的强弱、气温的高低、教室的环境、班级的班风、学生自己的身心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任课教师。“教师是学生头顶的一片天空。”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调控者。教师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主导者。1、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是有备而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2、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小学生天生爱动,兴趣广泛、注意不集中,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此阶段学生的共同点。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时代,男孩大多喜欢电脑、上网、篮球NBA、乒乓球;女孩子喜欢看书、旅游、上网聊天。教师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走向电脑的世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改变自己的兴趣,喜欢学生所喜欢的,谈学生喜欢谈的话题,和学生“拥有”共同的话题。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3、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4、有吸引力的课堂是我们为之奋斗的课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据大多数教师的经验,导入一定要设计新颖,精彩,能够吸引学生的某一个感官或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一定的兴趣,让其自然而然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更要注重自己的语言,或者形象生动、或者用学生童趣的语言来表达,或者偶尔幽默一下,或者偶尔调侃一下,或者多多夸夸“咱们的孩”,缓解一下气氛,同时吸引力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形式要不断创新,巧妙的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上尽量运用学生生活中的趣事来诠释学科理论,避免一些专业难懂的术语。总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还给学生一片心理安全自由的天空,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所在。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课堂气氛不适宜,呈现消极、沉闷的局面,学生的思维感到压抑,窒息智慧火花,没有学习的热情。反之,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和总结,相信这样的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儿童文化国内国外研究现状论文

安徒生被世人称为"世界童话之王",1913年周作人把他的作品第一次介绍到中国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儿童作家的关注和喜爱。曹文轩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著名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红瓦》、《草房子》等儿童文学作品荣获了 2016年度的"国际安徒生奖",深受读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曹文轩非常推崇和欣赏安徒生的艺术品质,安徒生和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风格和创作理念等方面,具有相似或契合之处,具有可比性。但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受传统文化的不同,他们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在解读和理解《草房子》、《红瓦》和《安徒生童话》等作品的基础上,从安徒生和曹文轩两位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悲剧意识的异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本文共分四部分内容,首先,在绪论部分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其次,论述了安徒生童话对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现实意义和创作上的艺术表现等两个方面论述了相似性。第三,对两位作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诗意语言及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异同点。第四,通过对文化社会背景、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审美意识等的论述,分析了产生不同悲剧意识的原因。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古典悲剧美和创作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西方古典悲剧美学相互融合的产物,尤其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古典悲剧美,在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极为突出。安徒生和曹文轩两位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曹文轩与安徒生儿童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具有抛砖引玉之功效。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 教育 价值研究 》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

下文以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就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加以深刻挖掘。

(一)批判性的幽默

作为20世纪中期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著作品都带有浓重而独特的幽默艺术特点,即批判性的幽默。张天翼站在成人的角度,“要将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露”,他认为幽默是较讽刺而言,更讽刺的一种东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小读者阅读过程中,既被其诙谐而幽默的语言所逗笑,又被其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所刺痛。例如,在其发表的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中,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与夸张描述一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其涵盖了张天翼几乎所有作品的精华,他采用夸张得惹人发笑的语言,一反传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打造了两款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角色———大林、小林。对于大林而言,他好吃懒做,呆滞而愚蠢;而小林却勤劳、勇敢、机智、聪明。在两大人物的对比之下,为主人公创设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将其同国王、四四格等角色相联系,将这两大截然不同的世界奇幻地联系起来,利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由于好吃懒做,最终不幸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并以大林为对比,赞扬了勤劳而勇敢的小林。

(二)温暖的幽默

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批判性的幽默艺术,也有亲切、温暖的幽默艺术。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饱含对孩子们的关爱。如《罗文应的 故事 》虽然同样受到“真实即幽默”理念的指导,但是,与其前期所著作品存在很大差别。一方面,张天翼将叙事的角度由成人成功地转向了儿童,开始站在孩子的视野对其童趣、情怀加以抒发,语言也更亲切、活泼,就像春光温柔地浮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其更关注 编织 不同的情节利用生动的情节彰显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加以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群。

在作品《罗文应的故事》中,张天翼试图从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出发,采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六年级学生罗文应一系列惹人发笑的表现。若非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很难将罗文应的性格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孩子在阅读时会感到乏味、无趣,更不会带来亲切之感。而《罗文应的故事》一经刊登,在小读者领域迅速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这无疑离不开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离不开其极具表现力的温暖幽默情结。例如,在小主人公准备应同学之邀前去温习功课之时,接到了爸爸所邮寄的画报,他难以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最终耽误了时间。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情节,即塑造了小主人公贪玩、富有好奇心、约束力有限的性格特点,虽然描述的是虚拟的人物,却也像是我们身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

不仅如此,在张天翼作品中,幽默的语言艺术处处显露,不仅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特点,还蕴涵着滑稽、幽默元素,极具童真和趣味性。作者善于采用儿童语言,从儿童思维出发,采用直观、具体的文学创作语言,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依然是亲切、自然、通俗的幽默,却真实而不失活泼,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性格,使读者有如闻其声、见其人。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土葆,他虽然是个好孩子,但却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当其获得宝葫芦后,张天翼采用细腻、通俗、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内心、言谈及所表现的惊喜:“什么!”我将钓竿一扔,跳了起来:“宝葫芦?”,我跳了跳、捏了捏鼻子。在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真疼!“这么看来,这不是在做梦。”当他知道自己真的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之后,就开始满地打滚,恨不得告诉奶奶、妈妈、爸爸,还说自己就像“得到了幸福”,这些诙谐语言突出了土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狂喜心态。当孩子读到此时,也不由拍手欣喜。

二、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中所流露的教育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 想象力 ,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作者擅长的手法,例如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里,他手中有四块西瓜,将自己那块吃掉以后,又将其他三块陆续吃掉,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内心想法被作者描述得十分精彩,先是因为仍然口渴吃掉了猴哥的那块西瓜,打算把剩下的两块西瓜留给师父与沙僧,有个交代;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 文章 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 小学 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科目,语言 文化 是它教学的内容。学习语文,可以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语文称之为吸收文明结晶的工具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学习,要从小抓起,在所有学习阶段当中,筑基的小学是特别重要的,此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尤为关键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必须要适应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所属的群体——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化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价值意义

语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门基础和必修的学科,因为,语文是人类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甚至说它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丝毫不算夸张。人类的交流,生存的技能,乃至文明的传承,完成这些全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极大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的语言、文字、思想等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编排而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作为教材,更不要说作为小学教材。文学作品都是面向一定受众的,男性文学、女性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分类的依据就是受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在我国,一般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6-12岁的适龄儿童,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具有与其对应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儿童阶段也不例外。更加符合儿童受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是儿童文学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根本的创作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任何类型的作品,都会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作品创作时的出发点就早已确定,无论是主题精神、视角定位,甚至语言文字,都是为儿童这个特定人群量身打造,如此的“先天优势”,对于儿童的文字理解、语言学习、思维开拓、想象激发、精神愉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重要价值。既然有这般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必须被重视起来。

1.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念价值。黑白善恶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成年文学那样思辨性太强,是非难断,惩恶扬善,培养美德对于处于明净单纯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正是塑造确立道德是非观念的启蒙阶段,很大程度的培养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引导,而儿童文学当中,这一点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在结构简单的故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全部呈现具体,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黑与白,好与坏,这些从来都是分的清清楚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赞美和唾弃,可取不可取,简单明了,这些对于儿童心理和品德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极其突出的。

2.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提高其能力素质,儿童文学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具备许多基础常识的,受众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乐趣之外,也很容易被带入到作品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而产生一些生活 经验 感悟;其次,儿童文学通常是会涵盖许多想象成分的,如童话、 寓言故事 等,这些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随之拓展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们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注意问题

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或者创作者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教材容量的限制,如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和编排,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1.符合现阶段的儿童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影响作用到儿童身上,就表现在其智力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越来越早熟,接触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心理需求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旧的固有眼光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不要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速度,在教材的选编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需求,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2.选材多样性,采编多方面。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庞大冗杂的工程,是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好的。现阶段,在我国,参与教材编修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教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恰缺少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而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而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补充糅合,才可能真正做到完善。

三、结语

当然,儿童文学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体裁、作品的重要性,“兼容并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睿智和伟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自从产生教育以来,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就是一个从未停止过被讨论的话题,众口难调,尽善尽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追求,但是,要做到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长春出版社,2012.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法)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提升 》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

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浅谈儿童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 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民歌的国内研究现状论文

应该说很多省都有《茉莉花》这首民歌。 江苏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 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 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 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 不可能划一, 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 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 “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 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 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 思乡曲、 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 《辽阔的草原》 、 《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 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 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 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 响, 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歌舞艺术以“十 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 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 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 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 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 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 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 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 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 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 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 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 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 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 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 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 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 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 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 较强, 曲调明快。 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 旋律细腻、 柔和。 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 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 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 老人。侗族大歌 50 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 《阿细跳月歌》等, 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 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 1949 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 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 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 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 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 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 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 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 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 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 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 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 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 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 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 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 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 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 支区和一个特区

600字都写不了了,1000……

第一:写中国民歌的分类。50---100字度。第二:写 中国民歌与流行歌曲(或者通俗歌曲)的比较。(在你看来,它们的的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100---200字度。第三:选一到两首(著名或比较广泛流传的)民歌来分析与评价。200---300字度一首。第四:写你对中国民歌的感想。可以用一首来做例子,从歌曲的曲调、节奏、风格、出自那里、怎样流传的?例如:从生活中、一个故事。。。200---300字度。在网上找,应该可以找到一些你需要的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