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英汉借词研究的论文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4-07-08 04:44:57

英汉借词研究的论文有多少

外语类学术论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不再是本族语者的专利,作为国际语言,它是理解、交流以及表达不同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以下是外语类学术论文,欢迎阅读。

来自不同母语背景说话者的英语口音可能会造成交际的中断甚至失败;英语口音又与说话者的身份和自我紧密联系。中国拥有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英语学习者,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强大,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对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英语”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葛传椝提出,将其定义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汉语特点的英语”。之后,许多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定义进行了热烈的理论探讨和争鸣等。目前,学者们对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基本达成共识,强调应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各层次来描写中国英语的特点,以求展示中国英语的全貌。而“中国英语口音”的概念至今也一直未见于国内文献。我们在借鉴前人定义的基础上,称其为“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口音”。

我们查阅了2000年至2013年期间,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对上述期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首先将研究内容涉及“中国英语”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问题”的文章进行归类,相关文献共58篇(如表1所示)。总体上,中国英语的相关论文共15篇,占,而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的相关论文共43篇,占 9/6。其次,根据研究方法,将相关文章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分别占和。非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世界英语理论及英语国际语理论的介绍、中国英语研究综述和语言迁移、英汉对比、中介语、音系学(优选论等)理论的探讨。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中国英语口音特点(音段音位特点和超音段音位特点)、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相关语料库的建设及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等方面。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仅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成果,从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这些论文进行归类和述评。

一、英语口音研究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对间段音位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认为,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E6]LT]。1994年南京大学的乐眉云教授采用方言调查法,首次全面对我国各大方言区中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深入全国各地收集语料。从语音偏误的视角探讨了方言对英语音段音位发音的影响,找出各大方言区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难点及其基本规律。我们认为部分中学生的发音问题可通过英语教学得到解决,且国外学者对于世界变体英语口音的研究都是以受教育者(通常是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仅选取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从英汉对比的视角,根据语言迁移或中介语理论,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英语语音教学提出建议。

1.元音特点。元音是英语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元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共2篇,都是基于学习者语料库进行的研究,总结了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元音发音方面的主要问题,如单元音的音长、音质和双元音的简化等问题。陈桦采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中14名英语专业学生4年的朗读录音进行语音标注及分析。研究发现,单元音/I//e/与双元音/eI//au//aI/离标准发音差别较大。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语料库的分析显示:/i/e/a/的出错率非常高,占整个元音错误的。8个松元音/i//e//a//u/的错误占到整个错误的。在替换型音段错误中,最多的是/i/与/I/。

2.辅音特点。关于辅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5篇。其中,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的语料库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大学生辅音发音的总体问题。她发现,辅音的错误率高的是/t//d//z//6//n//l//v/。在替换性错误中,最多的是摩擦音/6//z//v/。学生们倾向于用/d/代替/6/,/s/代替/z/,/w/代替/v/在脱落型错误中,频率最高的是爆破音/t//d//k/。四位学者分别针对辅音群、辅音吞音、塞音和塞擦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阎丽莉等通过分析6名大一学生的朗读录音,发现辅音群的误读中,插音类错误最普遍,其次为删音,替换类也较常见。她进一步以优选论为框架解释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辅音群的习得情况。冯友通过检索分析大学四、六级口语语料库(COLSEC)发现,学习者最常见的辅音吞音,按照发音部位是齿槽音、软腭音和双唇音;按照发音方式,则是爆破音、摩擦音和鼻音;清辅音吞音:的情况远远多于浊辅音。最容易发生辅音吞音的位置是词尾,最不容易发生的位置是词首。陈桦。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擦音和塞擦音存在的一些问题,如/6/发成/d/或/z/,/v//w/混淆,用/x/代替/s/等。王茂林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美国人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词中塞音的发音时长。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英语浊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好,而清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差。概而言之,中国学生在英语辅音方面的主要发音问题是清辅音与浊辅音的混淆、/l//n/混淆、th音、/w//v/混淆以及辅音群的误读和辅音段音吞音等方面。 (二)对超音位特点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外国腔或外国口音与超音段音位的特点密切相关。因此,中国英语口音的特点也更多地体现在超音段音位层面上。杨军等通过梳理与朗读相关的文献,发现外国腔和韵律不当(如重音不当、节律不当、调组划分不当、边界调使用不当、音节时长不当等)是现有的两大研究主题。陈桦论证了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超音段音位错误比起音段音位错误更为严重,强调超音段音位特征的教学应该在大学英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这里主要从词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1.词重音。单词重音是重要的英语语音特征,既有文献中有关中国大学生的单词重音发音的实证研究仅1项。高琳等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朗读录音样本及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的单词重音错误,发现多音节单词重音位移比较常见,而且重音错发在单词(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第二音节的倾向更为明显。

2.句子重音和节奏。节奏对于语音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句子重音和节奏的实证研究总共有4项,该系列研究成果主要源自南京大学的陈桦教授。陈桦以8名英国大学生的调核位置为参照标准,对中国45名学习者的英语朗读口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习者采用对比重音和强调重音充当调核的比例少,使用不当的调核词汇多。他们常对诸于介词、人称代词、连接词等功能词赋予重音;陈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4年纵贯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重音问题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由重音模式所反映的节奏模式没有明显变化。低分组学生口语中重读、弱读音节不分的程度明显重于高分者。许俊等通过PRRAT软件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母语者的韵律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缺少元音弱化和省略,而导致了更多地表现为实用音节节奏而非重音节奏;并且在重音的使用中经常出现错误,重读的表现方式仅局限于加大响度。概而言之,学者们从多个实证研究中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中国大学生在句子的重音和节奏上存在问题,没有掌握实词重读、虚词弱读的基本重音规则,口语中带有典型的“音节节拍语言”的节奏特点,与英语的节奏差别较大。

3.停顿。停顿对于口语表达的流利性非常重要,而我国英语学习者过多地使用停顿导致信息破损,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极大地降低了口语的流利性和可理解性。既有文献中有4篇进行了停顿的研究。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中停顿数量大大超出本族语者,且停顿位置错误较多。英国语音专家们的评语暗示了学习者过多地依赖停顿来达到语调切分的目的。如:词间隔太多、流利度遭到破坏、语流破碎、语流时断时续、断句有时很不自然等等。杨军通过分析15名大学生的英语朗读后,区分了二语朗读中的两类语调短语划分不当:语调短语标记缺失和语调短语划分失败。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受言语风格和在线产出管理的影响。语速及其他因素如任务条件、二语水平和紧张度等均未对语调短语划分产生显著影响。杨萌等分析了30名大学生即席话语中的停顿、及其对停顿原因的内省辨认后发现,他们表现出较高频率的语调短语内部停顿,该频率与口语流利性呈显著相关;停顿位置集中于实词前和首词后;停顿模式主要有非流利串、无填充停顿和非词语填充项。许俊等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中通常出现大量无声停顿和填声停顿,其英语听起来零碎且不连贯。

4.语调。不少学者为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特点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数据,相关研究共9项。田朝霞分析了常见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调核误用现象的原因及其所导致的信息误传,并将其归为三类:调群划分的错误、调核位置的错误及声调模式的误用。杨军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延续升调的使用上欠缺,表现在音高上扬不够,或音高曲拱不明显,或二者兼具,有着明显的“外国腔”。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降调和升调的使用掌握得较好,但显示出过度使用降调的特点。其次,学习者在基本调型上与本族语者的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平调的使用上。此外,学习者不能根据意欲表达的语气和态度来选择相应的二级调型,调型使用混乱。毕冉等胡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四年中朗读口语中列举句式及简单陈述句音调的变化趋势,发现其音调变化趋势遵循负增长的曲线,且降调使用过多。许俊等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音高重音边界调以及结尾语调的处理上存在较多失误,过度使用降调致使语调平直且缺少变化。

两位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边界调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夏志华等通过收集自然语料,并借助话语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标注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话轮转换中使用的边界调类型是齐全的,但其使用边界调暗示说话者变更话轮意图的能力远小于英语本族语者,且低降边界调的误用尤为突出。孟小佳等研究结果发现,除简短的祈使句外,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陈述句、感叹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其他六种句型的句末边界调时均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句首边界调的把握情况相对较好。

两位学者研究了性别差异对语调习得的影响。林秋茗考察了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重音节奏和语调与性别的关系发现,女性的韵律表现只是略占优势,除重读外,男女生在意群停顿连读以及升降调的使用频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蒋红柳借助语音实验的方法,对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英语语调运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被试在调核音高上差异显著;而在英语语调运用上,被试则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特点。性别间在语调模式选择上的差异不显著。

总体而言,学习者未能意识到语调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对语调话语交际功能掌握不充分,声调的误用比较常见。平调、降调使用过度,在延续的升凋使用上表现较为欠缺;相对于句首边界调,句末边界凋掌握不好。此外,在语调使用上性别差异不明显。

(三)对各次变体P音的研究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汉语划分为十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闵方言、晋语、平话和徽方言。两位学者研究了我国各方言区学生的语音问题。学者们尝试了不同地区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共6项实证研究成果。刘锦明研究了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闵方言区的英语专业大学生/l/和/r/的发音问题。姜玉宇通过声学分析,将闽、吴方言元音系统和美语元音系统中的5个相似元音/a//i//u//e//0/进行比较分析,由于两地方言元音系统中相似元音的声学特征非常接近,发现两地学生都很难准确习得目标语音。 四位学者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如王鲁男重点分析了四川、贵州学生/l//n/不分,/η//n/不分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刘锋等运用微变化研究法,考察了练习频率对两名四川受试/I//n/不分语音纠错的作用,1年的跟踪测试结果显示,频率作用对受试/l//n/不分现象有明显改善。谢谜采用微变化研究法,通过高频率的练习、高密度的观察和高精度的分析来研究频率作用对/v//W/分语音纠错的作用及影响。范烨借鉴优选论和感知图理论,分析了母语为北京话的学生在发英语韵尾辅音群时的增音现象,发现一些学生通过插入元音、删除辅音或将原辅音变为元音的方式来消除或简化韵尾辅音群。此外,/v//w/不分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也具有一定普遍性(如山东、浙江地区的学生有类似问题)。总之,我国各大方言之间差异很大,除了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点之外,各方言次变体口音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特点。

(四)对相关语料库的研究

与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研究相关的语料库主要有5个。2003年卫乃兴教授主持建立的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首次为二语语音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平台。该语料来源为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口语考试部分的实景音像资料,用随机比例抽样方法,对考生的地区来源、专业考试成绩,交谈话题等按比例选取,标注采用XML语言用一系列符号对话轮转换、语音、语调、停顿、犹豫、打断、非言语交际等进行逐一标注。之后,2005年文秋芳教授主持建立了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E),其语料来源为全国英语专业口语考试语料。该语料库除了提供录音的完整文本外,还将各年的语料按照任务类型(复述、独自和会话)分别切分。此外,文献中还涉及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主持建立的《国际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国子语料库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Longitudinal Spoken Eng-i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等等。

(五)对英语口音的态度的研究

关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的实证研究论文虽然2篇,但可喜的是它们都是在世界英语理论视角下进行的研究。周榕等采用言语变体实验法考察了101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美英语的态度和认同感,以及实际英语口音测试法检测了其实际英语口音特点。结果发现,被试在权势地位、语言亲和力和语言表现力维度上,对美国英语的评价都优于英国英语,表现出更偏好美国英语的趋势。但是,他们的实际英语口音则是三分之二为RP、三分之一为GA的混合体,表现出更多英国口音的特点。高一虹等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国大学生奥运志愿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期间对世界英语变体的态度和多元文化意识。研究结果发现,奥运志愿者的语言态度总体而言趋向保守,认同英美“标准变体”,对其他英语变体的识别能力有限,对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比较矛盾。

二、研究评述:多视角的评判

上述文献回顾证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研究现状来看,相关研究无论从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上,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等四个方面总结研究不足,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

(一)丰富研究内容,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的系统结论

从研究内容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总体特点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在元音、辅音、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方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丰富,相比之下,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研究严重不足。在汉语十大方言的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是粤方言英语口音研究。国外学者们对香港英语口音进行了全面系统描述,如Huang系统描述了香港英语的音系特征,指出其有8个元音和20个辅音;Bolton描述了香港英语音位和超音位的特点,指出香港英语多用高升调,强弱重音对比不明显。其次是湘方言英语口音的研究和陈桦教授及其团队的吴方言英语口音研究。而其他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客家方言、闵方言、赣方言、平话、晋语和徽方言)的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鲜见于文献。此外,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之下,我们可进一步研究各省市的次次变体英语口音特点,如文献中的四川、贵州、北京等地英语口音的研究。总之,我们呼吁更多的实证研究,以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以及中国英语次次变体口音在音位和超音位方面系统的研究结论,并与中国英语口音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其共性与个性的特点。

(二)更新研究方法,建立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

从研究方法来看,语料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英语口音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便利。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相关语料库多为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如COLSEC、SWECCLE等),而专门的中国英语口音的语料库建设比较欠缺。如今国际学术界已经建成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语料库,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的构想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陈桦也介绍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音语料库(English Speech Corpus of ChineseLearners)建设的起因、方法和意义。该语料库涵盖中国十大方言区,以国内四个不同层次受教育群体(初中、高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硕士)作为录音对象、以朗读和自主对话为任务而完成。该语音语料库将结合英美标注系统对学习者录音进行多层音段及韵律标注。我们期待该语料库的出版,以便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次变体口音及次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进行系统描述,结合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系统的研究结论。此外,未来的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的建设可进一步与国际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库建设接轨,如VOICE维也纳牛津国际英语语料库(Vienna 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ELFA学术背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语料库(Corpu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cademicSettings)和东南亚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South-East Asian Englishes)。唯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英语口音研究的健康发展,并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 (三)拓宽研究视角,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景中

在表1的文献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实证研究共34项(占),多从语言迁移理论和音系理论等视角解释中国学生英语的发音特点;或是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以本族语者为参照,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问题症结所在。而在世界英语理论或者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的视角下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研究仅2项(占)。而国外学者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展开。如Jenkins以世界各地12个国家的326名受教育人群为研究对象,对10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发现中国英语口音在正确性上排第八、可接受度上排名第七、在舒适度上排名第八、在熟悉程度上排名第四。在中国英语口音的可理解性研究方面,Kirkpatrick以香港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与英国侨民教授的谈话为录音语料,选取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大学生为听话者。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很高,并建议其作为语音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呼吁国内学者在世界英语和英语作为国际语视角下对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如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英语变体的口音态度如何?他们对于自己的中国英语口音态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音位和超音位的哪些重要特征影响了国际可理解性?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可理解性又如何?总之,未来研究可更多地在世界英语或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视角下进行,如何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境中,将研究结果与亚洲英语口音以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音共性特征进行对比描述和分析等等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应用研究成果,优化中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

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在优化我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英语语音教学大纲的设置、英语语音教材的开发与编写等诸多方面的应用等方面比较欠缺。传统的英语语音教材都足以接近母语者口音(标准英国英语口音和美国英语口音)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涉及所有的音段音位和趟音段音位特点。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学,应该以国际可理解性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接触各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提高他们对不同英语口音的容忍度,增强他们对中国英语口音的自信心。Jenkins搜集了大量的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调查了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英语交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语核心理论(Lingua Franca Core)。她认为,影响国际可理解性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的辅音、辅音群的简化、元音的长短区分以及句子的重音。通用语核心之外的部分,被认为是地方口音,不能称为语音错误。Walker在其专著《英语作为通用语的教学》中也指出,在语音教学中,只有采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可理解性和身份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和谐。因此,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各方言区英语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影响可理解性的语音特征上;对于中国英语口音中不影响可理解性的部分,不必过于强求其准确性,从而在语音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他们在国际口语交流中的有效性。

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和本土化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与日俱增的探讨。英国学者Graddol在《英语走向何方》一书中曾预言:亚洲,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可能决定全球英语的未来。毋庸置疑,研究具有中国礼会和文化特征的中国英语必将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2011年5月第四届英语作为通用语国际大会在香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召开;2012年12月第18届世界英语国际学术会议在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山大学两地召开;2012年4月“世界英语时代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这些重要学术活动都标志着中国英语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虽然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作为汉语母语者,国内学者在此研究领域有着国外学者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大家庭中的地位会随之进一步提高,中国英语口音也将逐步成为世界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探讨课题。

文学方向的比较好写,教学法最好写,不过能学到东西麽?我这儿有些:语用预设在喜剧小品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Comic Sketches论旅游广告的人际功能 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英语借词研究 A Survey of Loan Words in English科技英语的词汇及句法特征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黑人英语的词汇及句法特征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通俗科技语篇中的名物化研究 A Study on Nominalization in Popular Science Discourses主位及述位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The Progress of and Outlook for Theme and Rheme Research英语衔接机制研究 A Study of English Cohesive Devices 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非言语交际中的身势语 Body Languag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论隐喻的衔接功能 On the Cohesive Functions of Metaphor《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形象分析 《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形象分析《欲望号街车》的主题探析 A Thematic Exploration of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迷失的自我:《小镇畸人》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Lost Selves: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Winesburg Ohio天堂梦醒:论《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爱情婚姻观 No Dream in Heaven: A Study on Hardy’s 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in Jude the Obscure “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Emily in “A Rose for Emily"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的象征主义 Symbolism in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论《拍卖第49匹》的追寻主题 On the Theme of Quest in The Crying of Lot 49 论《名利场》中的叙事艺术 On the Narrative Arts in Vanity Fair 《珍妮姑娘》中的道德观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Morality in Jennie Gerhardt浅析《蝇王》中的宗教思想 On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Lord of the Flies鬼怪、解构、历史:《宠儿》的后现代主义分析 Ghost, Deconstruction, and History: A Postmodern Analysis of Beloved典籍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典籍翻译中译者的职责 Translator's Task in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英语名词化结构在汉英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Nominalization in Legal C-E Translation论汉英旅游资料翻译中的省译 On "Omission” in C-E Tourist Material Translation恭维言语行为之文化对比分析 The Comparison of Complimen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NTITHESES 的分类与汉译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NTITHESES浅谈对偶 A Brief Account on ANTITHESES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Respect,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s英语幽默的语言特点及语用分析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隐喻意识与英语词汇学习 Metaphor Awareness and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网络环境中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tern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Internet  Environment网络语言的特征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Language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关联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in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A Study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英汉完成体对比 A Comparison of Perfect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因素及其对策 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English Read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游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跨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浅谈西方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摘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中的各部分其文化性质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从传统观点来看,语 音、词汇、语法这三个构成部分中,词汇最具文化资格,因为它有比较具体的内容。历来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 系正是从词汇入手的,而借词则是研究这一课题的最佳内容。汉语借词的三大特点是从纯音译到意译、字形 意化以及字母词借用。这些特点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借词;语言接触;文化接触 The Imlmct of W estern Culture on Chinese Loan——W ords ZHAO Bin..n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l耐:Chineseloan—words areinfluencedbywestern cultures.Firstly。thefeatures ofChinese—loanwords aredescribed.Thentheimpactofwo stem culture On Chineseloan—wordsis represented.Finally。the pfl~T explainsthat Chineseloan—words embodythe ability oflanguageinclusion,creativity and cmsis. Keywords:loan—wo rd;language contact;culture contac 一 、汉语借词的特点 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西方 文化科学大规模地东移,给东方文化带来强烈的 冲击。至此,汉语从英语借用了大量词汇。涉及 到科学技术、军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心理 学、生理学、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医学、工业、商 业、农业、外交、宗教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借用方 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从纯音译到意译 从清朝起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已经同西方各国 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许多爱国者为了寻求 救国之道,纷纷向西方国家学习,并吸收了大量新 科学、新思潮的词语,而这些词语最初都是纯音 译,即选用同音汉字去标记外来词的语音。如英 语volt音译为”伏”。被音译的词大都是专用名词 (国名、地名、人名等)、货币单位、度量衡单位、动 植物名称、医药名、化学品名、艺术科技术语、历史 等特殊名词及一些日常用词,如“伦敦(London)”、 “芒果(mango)”、“先令(shilling)”、“安培(ain— pere)”、“福尔马林(form~n)”、“探戈(tango)”、“沙 发(sofa)”、“克隆(clone)”。然而,许多音译词不能 反映出外来词的概念或内涵,往往会产生歧义,比 如: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布理的家门(predica— ments)、爱康诺米(economy)等。后来,随着时代的 进步,意译词因为符合汉语言习惯并且表意明白 易懂,逐渐取代了早期的纯音译词。汉语具有自 己的语言规律,汉语的词音长度的最佳区间、汉语 的语素单音节倾向、汉语的词语系列化或系统化 要求以及中国人的认知特点大都有利于意译而不 利于音译。中国人对固有语言文化的偏心、对外 族语的陌生和偏见又使音译词受到更大的阻碍, 从而使意译词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2.字形意化 从语言学的原理看,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之间 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种语言中表示事物名称概 念的词语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彼此只有声音相似, 而无语义联系。当英语中的外来词借用到中国 后,许多文人想把它们汉化,于是就根据传统的 “飞禽安鸟,水族著鱼”的办法把这些外来词写作 谐音字(罗常培1989)。象“shark”(鲨鱼)。这类 外来词利用汉语形声字的特点在音义形上得到最 佳组合,见形生义,见形生音,通过字形展示原词 的音义。 3.字母词的涌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引来了外资,而且随着 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增加,大量的外来词 势不可挡地涌人中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 息交换的频繁对词语的运用提出了简省的要求, 于是大量使用字母词。字母词一般是包含较大信 息量的缩略词,只用首字母,采用起来既方便又快 捷。比如:D l(S(double income no kids)丁克家 庭、WTO(the w0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贸组织、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 士学位、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 ing Countries)欧佩克,等等。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当一种语言 的词汇进入另一种语言时,主方语言必然会对客 方语言的词汇进行驯化,使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 面都符合主方语言的结构规律和发展变化规律。 汉语借词的吸收方式从音译到意译以及字形意化 都表明了此规律所发挥的作用。汉语具有如双音 节、有声调、汉字表意性强等特点,如果外来词进 入汉语时不符合这些汉语言规律,自然就会受到 排斥,尤其是纯音译词,如果不经过汉化改造是很 难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因此,汉语借词最大的 特点就是双音节化和表意化。 二、西方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汉语借词最大的影响就是它见证 了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古代经历的一次 最大的外来冲击就是梵印的佛教文化。由于佛教 文化的涌人并与中原固有的儒、道文化相结合,使 中国的文化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传统。在漫长的封 建社会中,至清末以前,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 以与佛教文化相匹敌,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像 佛教文化那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 们的深层意识也发生重大变化。与这种新意识、 新文化伴随而来的则是一大批新的词语,其中音 译外来词数以千计,数量惊人。尽管这些外来词 在现代汉语中已大部分退出,或只存在于专业人 员使用的狭小范围,但它们两千年来所起的作用 却是磨灭不掉的。只要选出一部分还不陌生的词 一128 一 语加以介绍,就可以证实其影响并非虚言夸大。 比如:梵天(Brahma)、婆罗f-1(Brahman)、佛(Bud— dha)、佛教(Buddism)、阿弥陀佛(Amitabha)、菩萨 (Bodhi)、忏悔(I~ama)等。 西方文化对汉语借词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 与西欧的科学文化结伴而来。科学文化的渗入是 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分不开的。开放带来了西方科 学之风。中国大规模向外开放始于元代。成吉思 汗西征欧洲,忽必烈经营四方,同时也打开了中国 的大门,引来了众多异国的贤能商贾。其中著名 的有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 以及许多欧洲的传教士。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在 天文、地理、科技、文学、宗教等领域。为了更好地 相互交流,西方出现了众多翻译家,比如意大利人 罗明坚(Michae1 Ru醉eri,1580年来华)、利玛窦 (Mattoe Ricci,1583年来华)、葡萄牙人傅泛际 (Francisco Furtado,1621年来华)、德国人汤若望 (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1662年来华)等约70 人。他们不仅拥有宗教方面的译著,而且关于科 学技术的译著大约还有120种。中国自己也涌现 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大师,最早的是玄奘、严复,之 后有徐光启、李之藻、王徽、李经天等,他们的译著 涉及到天文学、数学、物理、矿冶学、水利学、生物 - 学、经院哲学、逻辑学等许多领域。早期翻译家更 多的是采用音译形式来介绍外来词。 三、结束语 语言借用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文化 影响,还有语言亲缘关系、社会的及个人的因素 等。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导致了汉语从英语的借 用,并产生了大量汉语借词,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 必然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它能大 大增加借人语言的词汇,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表达 能力,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9. [3]胡兆云.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 版社。2001. [4]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2OO4.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论文

晕 你都这时候才想起来写啊 你写什么方面的啊?

浅谈西方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摘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中的各部分其文化性质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从传统观点来看,语 音、词汇、语法这三个构成部分中,词汇最具文化资格,因为它有比较具体的内容。历来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 系正是从词汇入手的,而借词则是研究这一课题的最佳内容。汉语借词的三大特点是从纯音译到意译、字形 意化以及字母词借用。这些特点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借词;语言接触;文化接触 The Imlmct of W estern Culture on Chinese Loan——W ords ZHAO Bin..n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l耐:Chineseloan—words areinfluencedbywestern cultures.Firstly。thefeatures ofChinese—loanwords aredescribed.Thentheimpactofwo stem culture On Chineseloan—wordsis represented.Finally。the pfl~T explainsthat Chineseloan—words embodythe ability oflanguageinclusion,creativity and cmsis. Keywords:loan—wo rd;language contact;culture contac 一 、汉语借词的特点 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西方 文化科学大规模地东移,给东方文化带来强烈的 冲击。至此,汉语从英语借用了大量词汇。涉及 到科学技术、军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心理 学、生理学、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医学、工业、商 业、农业、外交、宗教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借用方 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从纯音译到意译 从清朝起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已经同西方各国 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许多爱国者为了寻求 救国之道,纷纷向西方国家学习,并吸收了大量新 科学、新思潮的词语,而这些词语最初都是纯音 译,即选用同音汉字去标记外来词的语音。如英 语volt音译为”伏”。被音译的词大都是专用名词 (国名、地名、人名等)、货币单位、度量衡单位、动 植物名称、医药名、化学品名、艺术科技术语、历史 等特殊名词及一些日常用词,如“伦敦(London)”、 “芒果(mango)”、“先令(shilling)”、“安培(ain— pere)”、“福尔马林(form~n)”、“探戈(tango)”、“沙 发(sofa)”、“克隆(clone)”。然而,许多音译词不能 反映出外来词的概念或内涵,往往会产生歧义,比 如: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布理的家门(predica— ments)、爱康诺米(economy)等。后来,随着时代的 进步,意译词因为符合汉语言习惯并且表意明白 易懂,逐渐取代了早期的纯音译词。汉语具有自 己的语言规律,汉语的词音长度的最佳区间、汉语 的语素单音节倾向、汉语的词语系列化或系统化 要求以及中国人的认知特点大都有利于意译而不 利于音译。中国人对固有语言文化的偏心、对外 族语的陌生和偏见又使音译词受到更大的阻碍, 从而使意译词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2.字形意化 从语言学的原理看,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之间 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种语言中表示事物名称概 念的词语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彼此只有声音相似, 而无语义联系。当英语中的外来词借用到中国 后,许多文人想把它们汉化,于是就根据传统的 “飞禽安鸟,水族著鱼”的办法把这些外来词写作 谐音字(罗常培1989)。象“shark”(鲨鱼)。这类 外来词利用汉语形声字的特点在音义形上得到最 佳组合,见形生义,见形生音,通过字形展示原词 的音义。 3.字母词的涌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引来了外资,而且随着 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增加,大量的外来词 势不可挡地涌人中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 息交换的频繁对词语的运用提出了简省的要求, 于是大量使用字母词。字母词一般是包含较大信 息量的缩略词,只用首字母,采用起来既方便又快 捷。比如:D l(S(double income no kids)丁克家 庭、WTO(the w0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贸组织、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 士学位、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 ing Countries)欧佩克,等等。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当一种语言 的词汇进入另一种语言时,主方语言必然会对客 方语言的词汇进行驯化,使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 面都符合主方语言的结构规律和发展变化规律。 汉语借词的吸收方式从音译到意译以及字形意化 都表明了此规律所发挥的作用。汉语具有如双音 节、有声调、汉字表意性强等特点,如果外来词进 入汉语时不符合这些汉语言规律,自然就会受到 排斥,尤其是纯音译词,如果不经过汉化改造是很 难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因此,汉语借词最大的 特点就是双音节化和表意化。 二、西方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汉语借词最大的影响就是它见证 了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古代经历的一次 最大的外来冲击就是梵印的佛教文化。由于佛教 文化的涌人并与中原固有的儒、道文化相结合,使 中国的文化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传统。在漫长的封 建社会中,至清末以前,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 以与佛教文化相匹敌,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像 佛教文化那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 们的深层意识也发生重大变化。与这种新意识、 新文化伴随而来的则是一大批新的词语,其中音 译外来词数以千计,数量惊人。尽管这些外来词 在现代汉语中已大部分退出,或只存在于专业人 员使用的狭小范围,但它们两千年来所起的作用 却是磨灭不掉的。只要选出一部分还不陌生的词 一128 一 语加以介绍,就可以证实其影响并非虚言夸大。 比如:梵天(Brahma)、婆罗f-1(Brahman)、佛(Bud— dha)、佛教(Buddism)、阿弥陀佛(Amitabha)、菩萨 (Bodhi)、忏悔(I~ama)等。 西方文化对汉语借词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 与西欧的科学文化结伴而来。科学文化的渗入是 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分不开的。开放带来了西方科 学之风。中国大规模向外开放始于元代。成吉思 汗西征欧洲,忽必烈经营四方,同时也打开了中国 的大门,引来了众多异国的贤能商贾。其中著名 的有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 以及许多欧洲的传教士。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在 天文、地理、科技、文学、宗教等领域。为了更好地 相互交流,西方出现了众多翻译家,比如意大利人 罗明坚(Michae1 Ru醉eri,1580年来华)、利玛窦 (Mattoe Ricci,1583年来华)、葡萄牙人傅泛际 (Francisco Furtado,1621年来华)、德国人汤若望 (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1662年来华)等约70 人。他们不仅拥有宗教方面的译著,而且关于科 学技术的译著大约还有120种。中国自己也涌现 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大师,最早的是玄奘、严复,之 后有徐光启、李之藻、王徽、李经天等,他们的译著 涉及到天文学、数学、物理、矿冶学、水利学、生物 - 学、经院哲学、逻辑学等许多领域。早期翻译家更 多的是采用音译形式来介绍外来词。 三、结束语 语言借用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文化 影响,还有语言亲缘关系、社会的及个人的因素 等。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导致了汉语从英语的借 用,并产生了大量汉语借词,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 必然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它能大 大增加借人语言的词汇,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表达 能力,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9. [3]胡兆云.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 版社。2001. [4]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2OO4.

【共引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郭绪文;英、汉广告语言的艺术魅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2 李景艳;论英语缩略语的结构与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3 谢屏;探索英汉缩略词[J];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03期4 柳青军;孙清海;;论网络语言研究中的“两个三角”问题[J];理论界;2006年11期5 王银泉,钱叶萍;字母词在中文媒体中的使用:纯洁语言还是兼纳并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6 李云云;;从《字母词词典》看新时期字母缩略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7 徐来娣;也谈汉语“字母词”的读音问题——由外语“字母词”相关情况得到的启发[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8 赵菁;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年06期9 滕延江,单士坤;英汉数字缩略语的语用修辞功能对比及翻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10 王宏远;杨瑛;;近30年来英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6期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1 郭定泰;郭明惠;;评《新英汉缩略语大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1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1 张美霞;现代汉语双音节缩合词语语素选择的制约机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2 王宏;英语网话语体特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3 张永敏;现代汉语数字缩略语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4 陈小宁;汉语字母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5 柴静;试论汉语字母词[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6 王剑瑶;汉语英源外来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7 洪增长;英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8 方红霞;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政治新词英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相似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梅孝达;“简明牛津辞典”第六版简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1期2 张娟云;俄语缩略词的构成[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3 刘玉林;谈谈以“o”结尾的名词复数形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4 李慰萱;漫谈连词BECAUSE,AS,SINCE,FOR的用法[J];现代外语;1980年03期5 杨丽珠;“然”字小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6 陆俭明;“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语法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7 张宝敏;如何区分作词素的“得”与作结构助词的“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8 张乃骏;论世界语中的英语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9 牛欣芳;典型和非典型的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05期10 周律;我院双语词典编写工作喜获成果[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04期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王益民;余鸣娇;邓培;孙孝云;;科技论文标准化规范化若干问题探讨[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四集)[C];1996年2 周全;;学报论文摘要的规范化加工[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四集)[C];1996年3 白林含;;科技论文前言与摘要的功能及写作[A];高校编辑出版工作论集[C];1999年4 唐桂礼;沈柳音;邓君奇;;与CUJA密切相关的两件事[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5 潘伯荣;;医学论文英文文题的写作和分析[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6 刘永岩;;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7 张汉文;;谈谈CUJA数据中的缩写[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8 梁福湛;;动物的喜好和诱食[A];2000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9 张谦;沈进;王昌淑;张丽玲;刘萍;李秀普;;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浅议[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10 兰俊思;邓玲;;缩略语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北京 叶公;非通用外文缩略语阅读困难[N];新闻出版报;2000年2 于志宏 袁冶;承揽合同应注意的问题[N];信息时报;2000年3 湖北 宋勇飞;手写码寻呼机写码方法[N];电子报;2001年4 卢晓辉;关爱灵魂[N];光明日报;2001年5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张海鹏;网络术语 寻根溯源[N];计算机世界;2001年6 尚丽娜;《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理论实验并重[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7 ;英文缩略语 让谁辛苦让谁忙[N];人民日报;2002年8 黄集伟;2003我收藏的关键词 流行语[N];北京科技报;2003年9 上海 王坦;常用手机英语缩略语构成特点及解释[N];电子报;2003年10 成凯;媒体不应滥用英语[N];光明日报;2003年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1 刘志生;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 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3 杨朝军;英语左偏置构式:功能视角[D];河南大学;2006年4 林彤;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5 杨佩正;涉讼犯罪论[D];吉林大学;2006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张莉莉;英汉缩略语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2 王倩;法庭审判问答冲突的语言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3 郑凯波;在经济转轨时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及其救助措施[D];吉林大学;2005年4 毛鹏;韩国科技类语料特点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5 赵海红;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6 虞亚琴;高中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构成与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7 贾玉平;寿字的形体构成及其审美启示[D];四川大学;2005年8 宋强;新课改背景下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构成与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9 陈霞;动态语境的构成及其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解释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10 孙琳;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以“外化”传译茶典籍之内隐互文主题,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10/03,2,《词汇学:语言学中的关键概念》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05,3,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08/04,4,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在广东金融学院召开,上海翻译,2007/03,5,《诗经》的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中国翻译,2007/06,6,笔耕不辍,求善求美——《英语词汇学引论》(第三版)评介,山东外语教学,2006/03,7,为中国典籍英译呐喊——在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外语,2006/01,8,英语新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漫谈英语中的“911”词汇,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9,英译《邯郸记》研究,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10,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大学英语,2003/04,11,英译古诗(1),英语知识,2002/01,12,英译古诗(2),英语知识,2002/02,13,英译古诗(3),英语知识,2002/03,14,英译古诗(4),英语知识,2002/04,15,英译古诗(5),英语知识,2002/05,16,英译古诗,英语知识,2002/06,17,英译古诗(7),英语知识,2002/07,18,英译古诗(8),英语知识,2002/08,19,英译古诗(9),英语知识,2002/09,20,英译古诗(10),英语知识,2002/10,21,英译古诗(11),英语知识,2002/11,22,英译古诗(12),英语知识,2002/12,23,让陶渊明走向世界——在“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2000年8月15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1,2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英语词汇学研究给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2,25,走向21世纪的汤学研究——在“纪念汤显祖诞生4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3,26,“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4,27,《词,意义和词汇:现代英语词汇学引论》——国外英语词汇学著作述评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5,28,《英语词汇学》——国外英语词汇学著作述评之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6,29,英译《邯郸记》选场(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7,30,英译《邯郸记》选场,(二,)(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8,31,英译《邯郸记》选场(三)(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9,32,迎接中国外语科研创新的春天——在“中国外语教授沙龙”开幕式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33,英译《邯郸记》选场(四)(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34,英译《邯郸记》选场(五)(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35,让陶渊明走向世界,九江师专学报,2001/S1,36,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英语词汇学:历史与现状,外语研究,2001/01,37,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4,38,英译三曹诗(1),英语知识,2001/01,39,英译三曹诗(3),英语知识,2001/03,40,英译三曹诗(6),英语知识,2001/06,41,英译三曹诗(10),英语知识,2001/10,42,英译三曹诗(11),英语知识,2001/11,43,张学良诗二首译介,英语知识,2001/11,44,英译三曹诗(2),英语知识,2001/02,45,英译三曹诗(5),英语知识,2001/05,46,英译三曹诗(7),英语知识,2001/07,47,英译三曹诗(12),英语知识,2001/12,48,英译三曹诗(4),英语知识,2001/04,49,英译三曹诗(8),英语知识,2001/08,50,英译三曹诗(9),白马篇,英语知识,2001/09,51,以特色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创建一流外国语大学——在庆祝大连外国语学院建校三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1,52,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在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提纲),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2,53,提倡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新书序言六则,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3,54,西方学者对词汇学研究现状的综述——Michael,论词汇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4,55,英语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5,56,悲建中先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5,57,英语词汇的国别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6,58,英语词汇的国别研究(续),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59,英语新词追踪,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8,60,英语新词的来源及展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9,61,英语搭配新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62,英语成语新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63,标准英语和核心词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64,自序二篇,九江师专学报,2000/02,65,赏心乐事谁家院,英语知识,2000/01,66,英译三谢诗(9),英语知识,2000/09,67,英译三谢诗(2),英语知识,2000/02,68,英译三谢诗(7),英语知识,2000/07,69,英译三谢诗(10),英语知识,2000/10,70,登池上楼,英语知识,2000/03,71,游南亭,英语知识,2000/04,72,英译三谢诗(5),登江中孤屿,英语知识,2000/05,73,英译三谢诗(6),英语知识,2000/06,74,捣衣,英语知识,2000/08,75,英译三谢诗(11),英语知识,2000/11,76,英译三谢诗(12),英语知识,2000/12,77,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1,78,英译《牡丹亭》选场(英),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1,79,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2,80,英译《牡丹亭》选场(英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3,81,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4,82,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5,83,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6,84,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7,85,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8,86,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9,87,杜丽娘的东方女子忧郁情结——《牡丹亭》译后感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88,《牡丹亭》的“集唐诗”及其英译——《牡丹亭》译后感之二,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89,中国莎学研究的新里程碑——喜读刘炳善教授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90,《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06,91,英译三曹诗选,外语教学,1998/01,92,两种文化,两种田园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1,93,承前启后,推陈出新———陶渊明的《停云》诗赏析,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2,94,一首生动的寓言诗——陶渊明的《形影神》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3,95,陶诗英译百花开——陶渊明《饮酒》(其五)英译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4,96,各领风骚译陶诗——《归园田居》(其一)英译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5,97,诗中画·画中情·情中意——《归园田居》(其三)英译鉴赏,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6,98,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7,99,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8,100,英译《牡丹亭》选场(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9,101,一语天然万古新(上)──陶渊明其人其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102,一语天然万古新(下)——陶渊明其人其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103,关于英语诅咒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104,面向21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2,105,走向21世纪的英语词汇学,外语研究,1998/03,106,《中外比较文化》(前言),日语知识,1998/05,107,创建一流外国语大学服务于建设新辽宁发展战略,辽宁教育研究,1997/01,108,英语词汇的最新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03,109,一套具有当代意识的教材——喜读《展望未来》英语教程,外语界,1997/03,110,九十年代国外语言学管窥——语言学和词典,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1,111,汉魏六朝诗译后感,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2,112,词义变化的社会和语言原因,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3,113,英语的短语动词,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4,114,契合之路程:庄子和《庄子》的英译本(上),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5,115,契合之路程:庄子和《庄子》的英译本(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6,116,十年磨一剑,英语知识,1997/07,117,《90年代国外语言学的新天地》,英语知识,1997/06,118,今人译古诗──英译《古诗十九首》札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06,119,异曲同工,异彩纷呈──中英文谜语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01,120,英译《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05,121,双语词典学研究大有作为,辞书研究,1995/01,122,《庄子》十译本选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4,123,古典名著汉译外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短线,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01,124,漫谈《诗经》的英译本,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03,125,殊途同归译《诗经》──《桃夭》英译比读,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02,126,英译《诗经》(国风)十八首(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01,127,英译《诗经》(国风)十八首(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02,128,传神达意译《诗经》,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04,129,双语词典学研究大有作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05,130,向着大外更加辉煌的明天,前进──在庆祝大连外国语学院建校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06,131,说东道西话《诗经》——从“关雎”谈起,现代外语,1994/04,132,英译诗经二十二首,外语研究,1994/04,133,英译诗经二十一首,外语学刊,1993/06,134,英译诗经十五首,外语教学,1993/04,135,英译诗经(国风)十九首,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06,136,译可译,非常译——英译《老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01,137,探索双语词典的新选题——在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摘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06,138,团结奋进,把大外办出新水平——在庆祝建校二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1989/05,139,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祝贺学报创刊十周年,外语与外语教学,1989/06,140,热烈祝贺《英语知识》创刊——代发刊词,英语知识,1987/01,141,英语对举反义词的语义和文体特征,外语学刊,1986/01,142,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01,143,英语重复型成对词的理据,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04,144,“——of——”结构的修辞作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4/03,145,英语并列同义词的语义和文体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1984/03,146,情以理达,情见乎辞——华兹华斯的《水仙诗》赏析,外语与外语教学,1984/04,147,英语外向复合人称名词小议,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2/02,148,《南柯记》选场英译(英文),'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总第149,“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2004150,语言学与词典,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1996151,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

研究英汉颜色词汇的论文目的

可写 Introduction 或 Background 介绍写论文的目的 或 研究的目标

开题报告,老师一般会给模板,还要看你题目是什么。这是我的开题报告,你参考一下吧。 课题名称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试析颜色词的中英文化内涵差异 课题来源 Self-Selected and Approved by the Tutor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Research Background: A language not only expresses facts, ideas, or events which represent similar world knowledge by its people, but also reflects the people’s attitudes, beliefs, and world outlooks etc.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structure the world around them differently, at least in the language they use to describe that world. Languages differ enormously from one another, a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stoms and behavio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ose language reside. In a word, language is a mirror of culture. When we learn a new word we tend to look for its meaning in the word itself. Yet in addition to its dictionary meanings, the same word may stir up different associations in people,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ur daily life, color words are the common illustration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color words are in the same way influenced by cultures, and used widely in people’s daily lif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l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or words are not the same . Color words contain a lot of deep meaning, implies a different ethnic feelings. If we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e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color wor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is to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lor words, in order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of cultures.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题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Research Status: Study of color words has long attracted linguists’ attention. The bright lights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for humankind as a whole are the same, but the national language or in different books of different ages o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dialects often be found to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color words. This concentrated and fully prove that language is the result of human cognition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the objective world,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n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world, due to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cultural traditions. Study of color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betwee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same object can look at how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terms show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which for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e, linguistics, and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Research Tendency: 21st century’s color words study should stress the originality 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scholars, domestic or abroad. The study should keep track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olor words, making breakthrough, upgrading the research quality.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并阐明要达到的目标) Research Contents: A.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lack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olemn and the Dignified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Profit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lack Peopl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ath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vil and Unfortunate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hame and Disgraceful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Anger B.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White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ure and Lucky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Integrity and Honesty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Poor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Worthless and Timid C.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Red Is Associated With Honor and Lov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Re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bscenity Red Is Associated With Revolution and Socialism. Red Is Associated With Danger and Loss 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oble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Joy and Missing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Vulgar and Exaggerative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ward and Disease Research Objectives: I write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lor words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in Western culture. 四、预计的研究难点 (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论难题或技术难点) With the changing society, people have a view of things may have diametrically opposite point of view, how is the color of the word has become more authoritative to be a problem; how to get peopl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lied meaning of color words which may lead to cultural conflict is also a problem. As the color words in real life, the widely used, it is difficult in a paper summarizing, so how to form the color words of the formation of an effective system is a difficult. Possible problems also contain: (1)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helpful data, especially the books or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native scholars; (2) Difficulty in the presentation of insightful ideas and the attainment in originality due to lack of the knowledge related. 五、创新点 (选题、观点、理论、材料、方法等创新点)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developing constantly, keeping absorbing more color words. What is new in my thesis is that I try to focus my study on color words in modern English, making the research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loanwords. 六、进度计划 (根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所预计的进度安排) 1. - , 2008 Subject selecting & topic narrowing 2. - , 2008 Data gathering 3. - , 2009 Opening report & detailed outline 4. - , 2009 Literature review 5. - , 2009 First draft 6. - , 2009 Second draft 7. - , 2009 Final version 8. - May 14th, 2009 Printing 9. May 17th - May 25th, 2009 Thesis debate 七、资料来源 (指能够支持“课题背景”、“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所论述内容的主要文献资料) [1] Baugh, . & Thomas Cable.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Eckersley, . Brighter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9. [3]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 Millan Education, 1985. [4] Hornby,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Z].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74. [5] Knowles, G.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 A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1997. [6] Lott, B.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 .: Edward Arnold, 1989. [7] Lyons, 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1. [8] Wales, K. Northern English: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 Wu Weizen.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0] Yang Yanhua & Zhang Shufan. Modern English Lexicology [M]. Pek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2007. [11] 陈永烨.“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7). [12]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A].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1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14] 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15] 唐振华.“英汉颜色词的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1997,(2). 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认可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系(教研室)审查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白色代表圣洁,蓝色代表希望,黑色代表神秘,褐色代表深邃0.......诸如此类

你好,这个不是固定的,你可以和导师商量一下

英汉量词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探析英汉翻译陷阱

【摘 要】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句子或词语的表层结构与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反。为了避免落入英语陷阱,学习者对英语的某些词句、语义应克服表面化的理解,也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对中西文化差异也必须有深刻的了解。只要对英语陷阱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便可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陷阱”。

【关键词】英汉翻译;陷阱;表层结构;深层含义

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英汉翻译中,初学者往往从语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做机械对比,有时还下意识地将词典释义不加斟酌,拿来就用。在审查译文表达是否准确时,又习惯于将自己的母语思维定势用作衡量正误的标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很容易造成释义与原文真实含义的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落入英语“陷阱”。

一、短语翻译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误译:值得信赖的人

正译:

2、sleep late

误译:睡觉很晚

正译: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误译:黑茶

正译:红茶

4、gas mask

误译:赌气面具

正译: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误译:发疯的医生

正译:精神病医师

6、lightning rod

误译:闪电针

正译:避雷针

7、trouble man

误译:制造麻烦的人

正译:故障检修员

8、be in control

误译:被控制

正译:掌控……,控制……

9、flu mask

误译:流感口罩

正译:卫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误译:点火机器

正译:救火车、消防车

11、fire wall

误译:着火的墙

正译:防火墙

对这些短语均须准确理解,否则便会落入陷阱之中。

二、习语翻译中的陷阱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初学者有时总想找一个汉语的习语或成语,使之与英语习语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却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英语陷阱的特点就是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常常貌合神离,甚至南辕北辙,若抛开语言文化差异而不顾,盲目追求“形似”,就难免会落入英语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该习语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对已经很完美的东西做不恰当甚至过分的修饰,结果是破坏了原来的美。这有点近似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这个习语不等于“同床异梦”。“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类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兴趣、习惯等都不相同,本来不会碰到一起,而现在却成了伙伴。“同床异梦”指的是虽然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见“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所指很不一样。

3、Turn the table

这个习语很容易被误译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还带有气愤至极的味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turn the table”在含义上并不带有这种激动的成分。譬如,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经过调解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知道是这么一种结果时,便说:“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这位男士听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为自己对妻子动粗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带有什么负面的感情色彩,它的意思是“扭转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误译: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可是救命稻草。

学习者对这句英文容易误译的原因就是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联系起来。可是在英语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无可忍之事;终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个因素等)”。该习语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可见,它的指称意义与汉语的“救命稻草”大相径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应该译为: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译中的陷阱

释义与原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在某些英语句型和特殊结构的翻译中也很常见。当然,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陷阱的规律。由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相反,所以,若仅仅按照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翻译,那就很容易会落入英语陷阱之中。

1、For all 结构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误译:你把它丢了,我很在乎。

正译:你把它丢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结构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教授认为像这一类的句型应从反面理解,以适应英语语言的独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误译:一个好的技工从来不会犯错。

正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误译:聪明的爸爸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译:聪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误译:他们现在很友好。

正译:他们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或姿态)”,是因为从深层结构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现在”,其含义短暂。它说明这是主语有意识的一个动作,因而在这类句子里面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他们平时并不这么友善,现在是故意作秀。在这个句型里,“being”的含义相当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实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误译:你开车的时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译:你开车的时候越小心越好。

此结构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义却是肯定的。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过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误译:我从来不去那个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译:我每次去那个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这个结构中,never和but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实表肯定的意思,可译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误译: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正译:这本书相当有意思。

在这里,“nothing if not”是一个双重否定,实际上它是一个强调肯定意义的结构。“nothing if not”相当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极其……”,“非常……”。

5、形式肯定,实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误译: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译: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这个句型中,“last”应理解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误译:这次数学考试很容易。

正译:这次数学考试一点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应理解为never,意思是“决不”。

6、貌似全部否定,实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误译: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席。

正译: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误译: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正译: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英语中,当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体意义的代词与否定词not连用时,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转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误译:他不会相信此事,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

正译:他并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否定转移结构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结构,not的位置与一般否定结构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汉翻译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意思南辕北辙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谓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学习者对英语的词句、语义应努力克服机械理解,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想当然。在翻译时,望文生义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时,英汉翻译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忽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忽视势必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寻词语或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真实内涵,才会有效地避免翻译中的“南辕北辙”;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才不会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寻找与原文相对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出毛病……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人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此可见,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对英语陷阱的规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

英译汉有时可以做到形式结构上的对等,但并不是每个英文习语、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对等且形式结构也相当的习语或惯用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增译等其他技巧来表达某些英语特殊结构或词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区”或“陷阱”。

参考文献:

[1]孙海运.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4]董乐山.英译汉理论与实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英汉翻译的词序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英汉翻译中经常出现但又不被重视的词序问题。通过以词序中的副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来体现在英汉翻译中词序使用正确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英汉翻译技能的成熟与完整。

关键词:词序渊源;副词词序;形容词词序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译汉的过程中词序的一些变化,这种差异值得学习的人研究和琢磨。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首先了解这种差异中的一种,即词序的变化对翻译者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何在?通过以下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来认识这一点,并且让这一点服务于翻译。

一、练习

妇女要求同工同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应付这种局面的人。译者的对应结构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对第二句话的词序就犯了愁,怎么写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译正好是在说汉语原句的意思,这句是对的,而后一句会产生歧义。看的人会认为意思是:他们终于找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去应付这种局面。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译者的基础薄弱。对词序的不甚了解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在翻译中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好在初学者大多是在练习中而已。试想,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讲,掌握且精通词序是有意义的。

这便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怎样才能掌握好副词在句中的词序呢?“diligently”,“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动词之前时,仅修饰动词本身。而置于句末时,其修饰对象及句意均有变化。对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特点。The people in the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colleague ,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给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译成:这可爱的猫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个儿的背,看起来像是索尼镇上最了不起的画家。这显示猫咪并不真的是画家,只是有一种能显示出猫咪妖娆的色彩,让人觉得她是灵活的、聪明可爱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似我们在其他情绪中如“蕴酿”一般,没有体现一个什么过程,只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没多想就写出来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中的副词“nearly”与“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词之前,会产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强调所紧跟的词,无论该词是人称代词还是地点名词。如:I,too,brushed the yellow 此处强调主语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该处仔细读来是在强调“爷爷也刷了他的黄色的鞋子”这件事情。

因为副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做状语使用,所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某个形容词,使语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词序的学习研究中,副词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形容词在词序上的位置给句子带来的变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作为身兼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及带领中国共产党的合适的领袖,年轻的毛主席以自己学生时代的志同道合者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他们未能将此事委托给一个负责任的人.)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应负责任的当事人最终受到了处罚。)三个形容词proper,bosom,responsible在两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所产生的在汉语上的效果。“合适的领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负责任的人”,这些理解把形容词带给语言的修饰功能已经带出来了。让语言本身拥有多变的外貌,统一的思想,即:实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

三、除了以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例句来研究词序外,还涉及到的内容

这些包括连贯(Coherence)、强调(Emphasis)、悬念(Suspense),分别来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smiled then,no other words,just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

如果翻译只达到“信”,这让人觉得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过费劲,且那么不自然,让业内人士一看就觉得动力火候欠缺,不够专业。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来剖析剖析这个句子。主人翁是袁觉民,一个被国民党当成赤色分子关在监狱里的革命人。当我们看到因为长久没见到阳光,而现在哪怕见到从窗户里挤进来的一丝阳光就满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卖同志的一个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时,我们按一般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悬念:接下来他要哭还是难受还是怎样。待全句读完,这个悬念才待释。原来他不难受不伤心,而是很满足,很知道从这一刻起生命、人生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大转折,让读者读完也产生一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豪情壮志。一瞬间那种所谓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连贯且有强调的,强调袁觉民的表现。译句中体现出悬念再加上深具节奏,读来抑扬顿挫,语句丰润有泽,所以佳句便呈现出来了。

四、我们来检验检验词序在翻译上的作用与之服务的意义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从前译者认为这两句话所说的是一个意思,译作同一个句子便可。便直接译为:这对姐妹把他们的烦恼全都告诉了他们的老师。这样看似是对的。但严格的放到词序这个问题上来分析,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诉了老师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诉谁?因此,该译文只适合后一句,而前一句当译成:这对姐妹对老师讲了他们所有的烦恼。

仅以本文的陈述、论述和例证来让译文在对待英汉翻译上从大局出发,从小节着手,如词序问题,从而译出叫人拍手称好、张嘴叫绝的文字,从理论上更上一个研究的新台阶。从实践中印证英汉翻译的细节讲究,为英汉翻译积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证材料,促使译文的发展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郑立信,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汉语词类中有数词和量词之分,而英语则只有数词之说。虽然也有起量词作用的词,但这类词却归属名词之列。因此,对英汉数量词进行对比分析是有必要的。汉语中,量词具有独立的语法和修辞特点,而英语中的量词多具名词特征。汉语中有物量词与动量词之分,而英语中几乎只有物量词。在句式上,二者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1 浅探英汉委婉语对比 摘 要: 本文应用范畴和构造手段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 文化 现象。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应用范畴 构造手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good)和词干“phemism”(speech)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或优雅的说法(good speech)。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我们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应用范畴的对比 1.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生病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常常用委婉语表达。在现代英语中,多用trouble婉指病,如heart trouble,lung trouble等。cancer的委婉语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terminally ill”。性病在英语里被称为“social disease”,“the French disease”,“certai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汉语里人们把这种病称为“花柳病”、“富贵病”、“那种病”。汉语中,我们把“生病”称作“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 而在身体缺陷方面,英语中婉称crippled(残疾)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者用disabled,the inconvenienced表示crippled(瘸子),用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代替the blind(瞎子、盲人)。在汉语中,四肢残疾称“手脚不灵便、走路不便”,偏瘫称“半身不遂”等,秃顶婉称“谢顶”,耳朵聋称“耳背、耳朵不灵”。其他的还有“挨了一下子”、“划了个口子”等代称“受伤”。 2.关于性的委婉语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 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汉语中表达性爱的委婉语有:同房、夫妻生活、房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谈到性行为不检点时,英语中有free love,trial marriage,love companion,mixed singles等模糊与中性化的委婉语。汉语中则采用较严厉的贬义词抨击不检点的性行为。如男盗女娼、三者插足、寻花问柳、水性杨花等。对于妓女这一令人鄙弃的角色,西方社会给予了许多雅号,如,street walker,street girl,a woman of the town,pavement princess。谈到怀孕时,英汉两种语言均用委婉语,如英语很少直接说pregnancy(怀孕),而说be in the family way,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a delicate condition,knitting little bootees etc.汉语则说,有喜了、要当妈妈了、身怀六甲等。 3.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古今中外,无论东西方,“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量回避“死亡”二字而尽可能用委婉语代替。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其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英汉表达死的委婉语在体现社会地位上大相径庭。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西方人笃信__,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故生来人人平等。英语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头衔和地位并不能免人一死。在死神面前,卑贱者和高贵者一律平等。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die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如to go to a better place/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to 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汉语中,入佛门的则说“迁化、圆寂、舍生”等;对信仰道教的则说“蝉脱、羽化、别驾、遁化”等。 (3)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不同。汉语中表“死亡”的委婉语还有褒贬之分,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等。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词语,如bite the dust/the ground,fire one’s last shot,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 lay down one’s life。 4.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里,职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俯拾皆是:把maid(女仆)或housekeeper(女管家)称为domestic help(家务助手)、day-help(白天帮工)或live-in help(住家帮手);一般服务员也升级为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人员);butcher(屠夫)也改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garbage collector(垃圾收集工)也称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职业委婉语,“理发师“成了“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随之改成了发型设计中心,“佣人”成了“家政人员”,“厨子”婉称为“大厨”、“大师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司机”代替“车夫”等。这些职业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的尊重意识和平等观念。 5.关于年龄上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很多,这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讲究独立与隐私,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老人生活孤单寂寞,于是老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老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等。 同时人们把晚年称为golden years(黄金年华),养老院并非理想去处,也被婉称为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a rest home(休养所)等。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老”字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 如什么“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等。汉语中类似“年老”的委婉语也很多,如:古稀之年、高龄、高寿、桑榆、夕阳红等。同时,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以表尊重,如:老赵、王老。这体现了中国重视老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英汉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对比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不同,两种语言在文化、语言形式和 思维方式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别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英汉委婉语各自的词汇形态特点、语义特点和语法特点等方面。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通过语音及语法手段构成委婉语,或拼写形式的变异,达到委婉的目的,汉语却侧重于词汇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1)缩略(Abbreviation):ladies代替ladies’ room,婉指女厕所。 (2)尾脱落(Apocopation):lav代替lavatory(厕所)。 (3)首字母缩略(Initiating):.代替body odor(狐臭)。 (4)逆生(Backforming):ecnop 代替ponce,婉指“拉皮条的人”。 (5)音节或字母重复(Reduplication)pee-pee=piss(小便)。 (6)音节扭曲(Phonetic Distortion)Cripes=Christ(基督)、God(上帝)。 (7)混合词(Blend word):gezunda=This object“goes under”the bed.(那东西放在床底下,即“夜壶”)。 (8)小词(Diminutive):heinie=hind end(后端,即“臀部”)。 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1)拆字法。如:张俊氏道:“胡子老官,这事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谢”拆开后即“言”、“身”、“寸”)。(《儒林外史》第32回) (2) 歇后语 法。人们在做一些消极评论时,常会借助一些歇后语来缓冲过于直白的语气,以达到委婉的目的。比如骂人时说:茶壶里的水(滚开)。 (3)换字法。例如,北方话口语中常说“扯蛋”,书面语转写时,换成“扯淡”。 (4)符号替换法。例如:“×你妈!你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5)反义法。所谓反义就是指与禁忌语的意义相反。如广州人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显然,生与死是 反义词 ,这里用“生”避开了“死”。 三、结语 笔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从应用范畴与构造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语言学现象,更蕴含浓厚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在各个国家的日常交往及工作中,委婉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以润滑和协调人际关系,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其构造手段、形式特点、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志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2 浅谈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1 词缀的定义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 方法 (陈,1991),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前缀起着语义功能,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新的 英语单词 中占。在汉语中,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吴,2001)。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列举如下: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为了构词,如“老”,老婆、老大、老虎;“阿”,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词性,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在两种语言中,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 强调原来的意思,如await; b. 改变词性和意思,如awash; c. 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乎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所对应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 ①表示代理人和职业的后缀 专家 specialist 教员 teacher 银行家 banker 打字员 typist 发明家 inventor 技术员 technician 读者 reader 讲师 lecturer 逃亡者 escapee 工程师 engineer 马克思主义者 Marxist 魔术 师 magician 助手 assistant 积极分子 activist ②表示属性、状态和学说意义的后缀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 creativity 正确性 correctness 湿度 humidity 长度 length 唯心论 idealism 相对论 relativity 社会主义 socialism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电子学 electronics ③表示亲昵或轻蔑意味的后缀 胖子 fatty 酒鬼 drunkard 赌棍 gamester 电影迷 filmnik 2)动词后缀 人格化 personify 简化 simplify 深化 deepen 现代化 modernize 革命化 revolutionize 3)形容词后缀 男孩子气 manly 孩子气 childish 阔气 luxurious 傲气 cocky 井然 orderly 默然 speechless 4)副词后缀 油然 spontaneously 惨然 miserably 特地 specially 继而 afterwards 率尔 rashly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因此,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例如桌子(desk)、杯子(cup)、石头(stone)、尾巴(tail)、泥巴(mud)。同样,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比如女演员(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比如,“lawless” 和 “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如小鸭(duckling)、小猫(kitten)。有时,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如小罐儿(cannikin)。 4 结语 总之,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 英语学习 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 其它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东英. 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 (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10. [6]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J].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3).

英汉副词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探析英汉翻译陷阱

【摘 要】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句子或词语的表层结构与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反。为了避免落入英语陷阱,学习者对英语的某些词句、语义应克服表面化的理解,也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对中西文化差异也必须有深刻的了解。只要对英语陷阱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便可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陷阱”。

【关键词】英汉翻译;陷阱;表层结构;深层含义

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英汉翻译中,初学者往往从语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做机械对比,有时还下意识地将词典释义不加斟酌,拿来就用。在审查译文表达是否准确时,又习惯于将自己的母语思维定势用作衡量正误的标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很容易造成释义与原文真实含义的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落入英语“陷阱”。

一、短语翻译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误译:值得信赖的人

正译:

2、sleep late

误译:睡觉很晚

正译: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误译:黑茶

正译:红茶

4、gas mask

误译:赌气面具

正译: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误译:发疯的医生

正译:精神病医师

6、lightning rod

误译:闪电针

正译:避雷针

7、trouble man

误译:制造麻烦的人

正译:故障检修员

8、be in control

误译:被控制

正译:掌控……,控制……

9、flu mask

误译:流感口罩

正译:卫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误译:点火机器

正译:救火车、消防车

11、fire wall

误译:着火的墙

正译:防火墙

对这些短语均须准确理解,否则便会落入陷阱之中。

二、习语翻译中的陷阱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初学者有时总想找一个汉语的习语或成语,使之与英语习语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却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英语陷阱的特点就是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常常貌合神离,甚至南辕北辙,若抛开语言文化差异而不顾,盲目追求“形似”,就难免会落入英语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该习语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对已经很完美的东西做不恰当甚至过分的修饰,结果是破坏了原来的美。这有点近似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这个习语不等于“同床异梦”。“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类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兴趣、习惯等都不相同,本来不会碰到一起,而现在却成了伙伴。“同床异梦”指的是虽然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见“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所指很不一样。

3、Turn the table

这个习语很容易被误译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还带有气愤至极的味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turn the table”在含义上并不带有这种激动的成分。譬如,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经过调解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知道是这么一种结果时,便说:“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这位男士听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为自己对妻子动粗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带有什么负面的感情色彩,它的意思是“扭转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误译: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可是救命稻草。

学习者对这句英文容易误译的原因就是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联系起来。可是在英语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无可忍之事;终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个因素等)”。该习语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可见,它的指称意义与汉语的“救命稻草”大相径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应该译为: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译中的陷阱

释义与原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在某些英语句型和特殊结构的翻译中也很常见。当然,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陷阱的规律。由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相反,所以,若仅仅按照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翻译,那就很容易会落入英语陷阱之中。

1、For all 结构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误译:你把它丢了,我很在乎。

正译:你把它丢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结构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教授认为像这一类的句型应从反面理解,以适应英语语言的独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误译:一个好的技工从来不会犯错。

正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误译:聪明的爸爸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译:聪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误译:他们现在很友好。

正译:他们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或姿态)”,是因为从深层结构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现在”,其含义短暂。它说明这是主语有意识的一个动作,因而在这类句子里面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他们平时并不这么友善,现在是故意作秀。在这个句型里,“being”的含义相当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实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误译:你开车的时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译:你开车的时候越小心越好。

此结构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义却是肯定的。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过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误译:我从来不去那个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译:我每次去那个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这个结构中,never和but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实表肯定的意思,可译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误译: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正译:这本书相当有意思。

在这里,“nothing if not”是一个双重否定,实际上它是一个强调肯定意义的结构。“nothing if not”相当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极其……”,“非常……”。

5、形式肯定,实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误译: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译: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这个句型中,“last”应理解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误译:这次数学考试很容易。

正译:这次数学考试一点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应理解为never,意思是“决不”。

6、貌似全部否定,实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误译: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席。

正译: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误译: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正译: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英语中,当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体意义的代词与否定词not连用时,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转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误译:他不会相信此事,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

正译:他并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否定转移结构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结构,not的位置与一般否定结构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汉翻译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意思南辕北辙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谓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学习者对英语的词句、语义应努力克服机械理解,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想当然。在翻译时,望文生义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时,英汉翻译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忽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忽视势必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寻词语或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真实内涵,才会有效地避免翻译中的“南辕北辙”;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才不会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寻找与原文相对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出毛病……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人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此可见,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对英语陷阱的规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

英译汉有时可以做到形式结构上的对等,但并不是每个英文习语、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对等且形式结构也相当的习语或惯用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增译等其他技巧来表达某些英语特殊结构或词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区”或“陷阱”。

参考文献:

[1]孙海运.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4]董乐山.英译汉理论与实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英汉翻译的词序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英汉翻译中经常出现但又不被重视的词序问题。通过以词序中的副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来体现在英汉翻译中词序使用正确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英汉翻译技能的成熟与完整。

关键词:词序渊源;副词词序;形容词词序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译汉的过程中词序的一些变化,这种差异值得学习的人研究和琢磨。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首先了解这种差异中的一种,即词序的变化对翻译者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何在?通过以下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来认识这一点,并且让这一点服务于翻译。

一、练习

妇女要求同工同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应付这种局面的人。译者的对应结构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对第二句话的词序就犯了愁,怎么写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译正好是在说汉语原句的意思,这句是对的,而后一句会产生歧义。看的人会认为意思是:他们终于找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去应付这种局面。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译者的基础薄弱。对词序的不甚了解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在翻译中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好在初学者大多是在练习中而已。试想,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讲,掌握且精通词序是有意义的。

这便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怎样才能掌握好副词在句中的词序呢?“diligently”,“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动词之前时,仅修饰动词本身。而置于句末时,其修饰对象及句意均有变化。对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特点。The people in the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colleague ,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给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译成:这可爱的猫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个儿的背,看起来像是索尼镇上最了不起的画家。这显示猫咪并不真的是画家,只是有一种能显示出猫咪妖娆的色彩,让人觉得她是灵活的、聪明可爱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似我们在其他情绪中如“蕴酿”一般,没有体现一个什么过程,只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没多想就写出来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中的副词“nearly”与“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词之前,会产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强调所紧跟的词,无论该词是人称代词还是地点名词。如:I,too,brushed the yellow 此处强调主语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该处仔细读来是在强调“爷爷也刷了他的黄色的鞋子”这件事情。

因为副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做状语使用,所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某个形容词,使语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词序的学习研究中,副词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形容词在词序上的位置给句子带来的变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作为身兼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及带领中国共产党的合适的领袖,年轻的毛主席以自己学生时代的志同道合者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他们未能将此事委托给一个负责任的人.)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应负责任的当事人最终受到了处罚。)三个形容词proper,bosom,responsible在两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所产生的在汉语上的效果。“合适的领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负责任的人”,这些理解把形容词带给语言的修饰功能已经带出来了。让语言本身拥有多变的外貌,统一的思想,即:实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

三、除了以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例句来研究词序外,还涉及到的内容

这些包括连贯(Coherence)、强调(Emphasis)、悬念(Suspense),分别来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smiled then,no other words,just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

如果翻译只达到“信”,这让人觉得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过费劲,且那么不自然,让业内人士一看就觉得动力火候欠缺,不够专业。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来剖析剖析这个句子。主人翁是袁觉民,一个被国民党当成赤色分子关在监狱里的革命人。当我们看到因为长久没见到阳光,而现在哪怕见到从窗户里挤进来的一丝阳光就满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卖同志的一个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时,我们按一般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悬念:接下来他要哭还是难受还是怎样。待全句读完,这个悬念才待释。原来他不难受不伤心,而是很满足,很知道从这一刻起生命、人生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大转折,让读者读完也产生一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豪情壮志。一瞬间那种所谓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连贯且有强调的,强调袁觉民的表现。译句中体现出悬念再加上深具节奏,读来抑扬顿挫,语句丰润有泽,所以佳句便呈现出来了。

四、我们来检验检验词序在翻译上的作用与之服务的意义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从前译者认为这两句话所说的是一个意思,译作同一个句子便可。便直接译为:这对姐妹把他们的烦恼全都告诉了他们的老师。这样看似是对的。但严格的放到词序这个问题上来分析,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诉了老师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诉谁?因此,该译文只适合后一句,而前一句当译成:这对姐妹对老师讲了他们所有的烦恼。

仅以本文的陈述、论述和例证来让译文在对待英汉翻译上从大局出发,从小节着手,如词序问题,从而译出叫人拍手称好、张嘴叫绝的文字,从理论上更上一个研究的新台阶。从实践中印证英汉翻译的细节讲究,为英汉翻译积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证材料,促使译文的发展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郑立信,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浅谈英译汉中的英汉词性的转换论文

摘要: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翻译。一方面,汉语词大部分是一词一类,而英语常用词有许多都是一词多类,有的甚至多达五类。另一方面,汉语一个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多,一般无须转换词类;而英语一个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少,充当不同成分需要转换词类。翻译时,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可以把一些英语词性作适当调整,如英文的名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英文的动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名词及副词等。

关键词: 英译汉;词性转换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翻译,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以“挖个坑填个萝卜”方法来逐词对译。翻译时原文的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即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可以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将原文中有些词的词性转换为汉语的其他词性。现将英语中的四类主要词性和汉语词性之间的转换介绍如下:

英语名词的转换

(一)英语的名词译成汉语的动词

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的比较多一些,在英语句中只用一个谓语动词,而在汉语句中可以几个动词连用,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把英语的名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这主要有下列两种情况:

作为习语主体的名词往往可以转化为动词。如:to have a rest中的rest,make no mention of中的mention,pay attention to中的attention,又如take care of中的care这几个词都是短语中的中心词, 这些词虽然是名词,但几个短语表达的都是一种动作,再者,rest,mention和care本身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此这样有动作意味的名词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动词。因此这几个英语短语中的名词可以翻译成汉语动词休息、提及、注意和 照顾。

英语中有许多名词都是由动词派生出来的。如:abolition,connection,conclusion,treatment和detection等这些词分别由动词abolish,connect,conclude,treat和detect派生而来,这些名词在翻译成汉语时,可恢复它们的动词词性。如Th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这种药用于治疗癌症)句中 treat(治疗)因作介词宾语需要用名词treatment,译成汉语时仍可用作动词——治疗。当然原句也可翻译为:这种药用于癌症的治疗,treatment依然翻译为名词。但前者显然要比后者听起来更加通顺,自然。

(二)英语中一些有抽象意义的名词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副词

I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Mr. Smith was the director of the company.(在我印象中,史密斯先生是该公司的董事长)此句中,原句带有一个同位语从句修饰impression,而汉语中很少有这种表达方式,故impression可译为汉语的副词。这种翻译通常用于翻译英语中的同位语从句。

(三)英语中一些加不定冠词作表语的名词可以转化为汉语形容词,由形容词派生出来的名词也可翻译为形容词

如名词necessity,stupidity,depth都是由形容词necessary,stupid,deep派生而来。Independent thinking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in study.(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绝对必需的)虽然原句可译为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一个绝对的必需”,但此种汉语译法听起来很不自然,也不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还是要符合汉语习惯,把英语的'名词译成汉语的形容词。

英语形容词的转换

(一)形容词加上定冠词时,形容词可以翻译成名词

在英语中一些形容词加上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这些形容词可以翻译成名词。如poor,young,rich, blind等等;另外用来表示特征或性质的形容词可以根据汉语习惯翻译成名词。

如(1)They did their best to help the sick and the wounded.(他们尽了最大努力帮助病号和伤员)(2)The more carbon the steel contains, the harder and stronger it is.(钢的含碳量越高,强度和硬度就越大)(3)The Smith family were religious.(史密斯一家都是教徒)

例句(1)中的the sick和the wounded分别表示具有sickness和wound的两类人,因此可译为病号和伤员。例句(2)中的形容词hard,strong用来表示钢的两种性质,即强度和硬度的程度。例句(3)中的形容词religious用来描述史密斯一家的宗教信仰,故可译为名词。

(二)当英语名词翻译为汉语动词时,通常修饰该名词的形容词往往转译成汉语的副词

如(1)Warm discussions arose on every corner as to his achievements.(到处在热烈地讨论他的成就)。(2)We place the highest value on our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我们高度地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例句(1)(2)中的英文名词discussion和value首先分别译为汉语动词“讨论”和“珍视”,因只有副词才能修饰动词, 故修饰它们的形容词warm和highest就可分别译为汉语副词“热烈地”和“高度地”,用来修饰动词。

(三)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在联系动词后作补语时常转译成汉语动词

如confident、certain、careful、cautious、angry、sure、afraid、doubtful、glad等,这些都是常用作补语的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可译为动词。又如I am sure the meeting will be a success.(我确信这次会议会成功)句中形容词sure表示的是一种心理状态,也可理解成心里面的一个动作,所以可译成汉语动词。另外,汉语“是”经常构成判断句,而英语中的系动词be可以构成一个判断句,其后也可以跟一个补语从句。因此,在作补语从句的情况下,be后面所跟的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常常要翻译成汉语的动词,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习惯。

英文动词的转换

(一)英文中由名词派生出来的动词可转成汉语的名词

英文中有许多由名词派生出来的动词,以及有一些名词本身又可作动词使用。这些词在翻译时,在汉语中往往不容易找到相应的动词,或者就根本没有相应的动词,这时可将该动词转成汉语的名词。如(1)The electronic computer is chiefly characterized by its accurate and rapid computation.(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2)What’s that?It is shaped like a ball.(那是什么?它形状像个球)例句(1)(2)中的characterize和shape分别由名词 character和shape转化而来,而这两个动词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应的动词,如果非要按照动词来翻译的话,翻译出的只能是非常蹩脚的汉语。因此,为了使汉语听起来自然,characterize和shape只能翻为汉语的名词,用来作主语。

(二)英语被动式句子中的动词可以译成“受(遭)到…+名词”

有些英语被动式句子中的动词可以译成“受(遭)到…+名词”这类结构。这也是英文被动句的一种翻译技巧。

His image as a good student was badly tarnished.(他作为好学生的形象已遭到很大的玷污)

(三)英语中有些动词具有汉语副词的含义可转译成汉语的副词

I succeeded in persuading him.(我成功地说服了他)句中succeed虽为动词,但动词意义并不明显,在句中只是强调其结果怎么样,真正具有动词含义的应该是persuade.故而把succeed翻译成汉语副词“成功地”来修饰动词persuade。

英语副词的转换

英语中副词使用频繁而且种类繁多,有的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用来修饰动词;有的表示程度,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其他副词;有的起连接作用引导从句;有的用来修饰整个句子。英语副词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动词前后,有时在词语中间。翻译时应先弄清它的修饰关系,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根据汉语习惯灵活处理。

(一)转为动词

That day he was up before sunrise.(那天他在日出之前就起来了)句中up虽为副词,但所表达的是一种动作,因而具有动词含义,据全句的意义可译为动词“起床”。

(二)转为名词

He is physically weak but mentally sound. (他身体虽弱,但思想健康)句中physically虽然是状语,但表达的是主语虚弱的方面,故可译为名词“身体”。同样,译mentally为“思想”。

(三)转为形容词

He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what they did in the critical moment.(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行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句中副词deeply句中表示程度,再加上动词impress译为汉语名词“印象”,因此deeply可译为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印象”。

英语介词的转换

(一)表示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与动词搭配时可省略不译

英语介词含义灵活,搭配关系复杂,翻译时要根据其搭配关系和上下文灵活处理。一般来说,与动词搭配的介词往往可以省略不翻译。如arrive in/at(到达)look after(照看)persist in(坚持)put up with(忍受)在这四个短语中,介词只起一种搭配作用,是词法的需要,故省略不译。

(二)具有动作含义的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翻译时往往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go by bike(骑自行车去)a letter for Tom(给汤姆的信)介词by表示去的方式;for表示给谁的信,故两个介词都可译为动词。We drove home a bit after midnight,over the river and through the lovely sleeping town.该句中介词over 和 through 可以分别翻译为汉语的动词“过了”和“穿过”。

总之,在英汉翻译当中,词性的转换是很灵活的,没有固定的格式。如果是生搬硬套,只能背离其道。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一门艺术,在语言翻译中词性之间的转换应以达到交流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3]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