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火箭推进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4-07-06 05:53:32

火箭推进编辑部

我国将在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预计在2007年12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

箭燃料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级硼硅烷(这都是火箭推进器的燃料)。和2踢脚差不多的 点火和原理都一样 只是上面的那层不是火药 是火箭头(里面是卫星之类的东西) 航空煤油是无色透明的,闻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没什么区别,而且不易挥发。燃点大约在300C左右,别说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点不燃的! 运载火箭使用什么动力把航天器送上太空的呢?早在运载火箭发明前,人们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车、轮船和飞机就是靠这些燃料来行驶的。后来,科学家发明了靠化学能来产生动力的运载火箭。运载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态氢等作为燃烧剂,而用液态氧、四氧化二氮等等提供的氧化剂帮助燃烧的,人们习惯上把燃烧剂和氧化剂通称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或推进剂。编辑本段推进剂有两种形式从物理形态上讲,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液态物质,另一种是固态物质。燃烧剂和氧化剂都是呈液体形态的发动机则称为液体燃料发动机,或称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两者都是呈固体状态,则称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发动机。如果在两种燃料中,一种为固体,一种为液体,则称为固-液火箭发动机或直接称其物质名称的火箭发动机。如,氢氧火箭发动机。由于固态燃烧剂产生的能量比液体氧化剂发出的能量高,所以,目前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多是固-液火箭发动机,两种燃料相遇燃烧,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气体从喷口喷出,产生巨大推力而把运载火箭送上了太空。

火箭是靠什么力量飞上天的火箭是靠火箭发动机向前推进的。火箭发动机点火以后,推进剂(液体的或固体的燃烧剂加氧化剂)在发动机的燃烧室里燃烧,产生大量高压燃气;高压燃气从发动机喷管高速喷出,所产生的对燃烧室(也就是对火箭)的反作用力,就使火箭沿燃气喷射的反方向前进 火箭推进原理依据的是牛顿第三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一个扎紧的充满空气的气球一旦松开,空气就从气球内往外喷,气球则沿反方向飞出。固体推进剂,从底层向顶层或从内层向外层快速燃烧。液体推进剂,用高压气体对燃烧剂与氧化剂贮箱增压,然后用涡轮泵将燃烧剂与氧化剂输进燃烧室。推进剂的能量在发动机内转化为燃气的动能,形成高速气流喷出,产生推力。推力是表示火箭发动机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它是推进剂在推力室中燃烧产和的高温燃气经过喷管高速喷射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力是直接作用在推力室内外表面上的力的合力。比冲,是表示火箭发动机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表示火箭发动机在稳定工作状态下,每单位质量的推进剂所产生的推力值,比冲的大小和喷管出口面积与推力室喉部面积之比(面积比)有关。面积比越大,比冲越高。喷管形状直接影响比冲的大小(燃气从喷口喷出时的速度)。芬 . 布朗 ( 德国人 ) 13 世纪时 ,火箭已被中国做为武器之用 ; 但飞往外太空的火箭却是 20 世纪后才制造的 ; 20 世纪后 ,美国的哥达特 . 苏俄的卓可夫斯基 . 德国的奥贝尔特等人投入研究的行列使火箭得以复苏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德国的芬 . 布朗开发完成了 v2 号火箭 ; 军用武器中 v2 号火箭是外太空火箭的原形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投诚于美国的芬 . 布朗 ,在美国陆军继续研究外太空火箭 ,美国藉芬 . 布朗之力 ,快速提升制造火箭的技术 ; 1969 年 ,阿波罗十一号成功地登陆月球表面 !

这个不应该发到这里吧据新华社北京电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要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 ‘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火箭推进论文

看到这样的问题不知是气愤还是悲哀,现在的学生都怎么啦?任务式学习,就是我们给你写好还让你拿全班第一又能说明你什么?说明你很会上网?很会抄袭?年轻的一代是父母的希望,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希望.父母一片心血,老师的辛勤灌溉,国家的致力培养,就出来这样的‘人才’?真乃家之不幸,国之不幸啊~~~~

利用动量守恒定律。火箭在飞行时,燃料和氧化剂在燃烧室中燃烧,背着飞行方向不断地喷出大量速度很大的气体,使火箭在飞行方向上获取很大的动量,从而获得巨大的前进速度。如果飞行的宇宙飞船减速或着陆时,则向其前方喷气使其减速。它不依靠空气的作用,所以可以在空气稀薄的高空或宇宙空间飞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充足气的气球拿在手上,突然放手时气体会从气球中喷出来,这时气球就向着相反的方向飞出去,这种运动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上我们称作为反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发明制造了各种型号的火箭,这些火箭内部构造互不相同而且都相当复杂。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º,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附: 主要数据 长/m 芯级最大直径/m 起飞推力/N 运载能力/t 轨道/km 长征一号 29.46 2.25 1.04×106 0.3 400 长征二号 32 3.35 2.8×106 1.8 近地 长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 长征三号 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轨道 长三甲 52.5 3.35 3×106 2.5 同步轨道 长三乙 54.848 3.35 5.0 同步轨道 风暴一号 32.6 3.35 2.8×106 4.8 200 长征四号 41.9 3.35 3×106 1.25 同步轨道

2004年1月,我国探月计划“嫦娥1号”工程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的深空探测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探月工程将分“绕”、“落”、“回”3个阶段来具体实施。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空间飞行器的定轨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火箭运载的能力可以确保把总重约吨的飞行器送到约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处,但保证其准确进入环月飞行工作轨道则有赖于地面测控系统的精密定轨和轨道预报。经多次反复论证,我国探月工程决定,探月飞行器的测控工作,以我国的联合S波段(USB)测控系统为主,辅以中国科学院的甚长基线射电干涉(VLBI)测量系统进行精密定轨。 本文以我国正在实施的探月计划“嫦娥1号”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在我国USB测控网和VLBI跟踪网的现有空间分布、观测弧段和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的误差源等前提下的探月飞行器的精密定轨。“嫦娥1号”的整个飞行过程包括以地球为中心的调相轨道飞行、地月系之间的奔月飞行轨道以及环月轨道的飞行。各轨道段有不同的轨道特征,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奔月飞行器和环月飞行器定轨精度的主要误差源,以及观测量精度、观测资料类型等对定轨的影响。在环月阶段,月球重力场误差是影响定轨的最主要的误差源,本文采用减缩动力学法,即采用合适的经验加速度参数吸收重力场误差对定轨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是仿真模拟计算,即首先模拟观测数据,然后在计人各误差源的影响后进行求解,并对解算结果进行比较。仿真模拟的工具是美国宇航局哥达德飞行中心的空间数据分析软件系统GEODYNⅡ。 仿真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USB测距、测速和VLBI时延,时延率联合定轨能够提高定轨和轨道预报精度。在奔月阶段,提高观测量精度(时延)和减小测量船的点位误差将有助于提高定轨精度,而在环月阶段,采用减缩动力学方法和提高月球重力场精度将有助于提高定轨精度。

推进技术编辑部

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互联网公司中的一种职能,负责互联网产品的计划和推广,以及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根据所负责的互联网产品是用户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可以分为互联网用户产品经理和互联网商业产品经理。用户产品经理最关心的是互联网用户产品的用户体验,商业产品经理最关心的是互联网商业产品的流量变现能力。互联网产品经理在互联网公司中处于核心位置,需要非常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敏感度。不但要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还要能跟各种风格迥异的团队,如开发团队和销售团队进行默契的配合。目前最著名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为百度的俞军,腾讯的马化腾等。可以说互联网产品经理决定了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成败。互联网产品经理薪资待遇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思维向所有企业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野蛮发展,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未来几年产品经理将持续做为互联网行业职位新宠。入门产品的同学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职位,当然对应的待遇也会水涨船高:1)产品助理/专员(6-8K):可以熟练画原型、有一定的文档功力、对交互比较熟悉,能够按照既定的路径将产品设计出来;2)产品经理(9-14K):可以接触到一款产品的立项和整体规划,进行一次完整的产品研发流程和推广过程。这个时候已经能对老板汇报、逻辑思维强、能和技术沟通、还能和设计劈劈情操;3)高级产品经理(15-25K):对行业有深入了解,擅长多视角来看待问题他和深挖用户的需求,独立完成复杂任务,指导产品新人;4)产品负责人(26-50K): 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能在海量的工作中找到最关键的核心点,并能凭借他们丰富的经验甚至是直觉,快速做出决定,并能找到合适的人推进执行;

5)产品总监(50K以上):负责产品战略和监控,更多的是掌控公司产品方向,在行业当中有一定的能力,有大局观,根据市场环境能够把控产品的迭代节奏。同时需要组建和管理产品团队。综述,通过以上关于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有个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互联网产品经理在互联网公司中处于核心位置,需要非常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敏感度。不但要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还要能跟各种风格迥异的团队,如开发团队和销售团队进行默契的配合。

互联网产品经理由于行业的不同,可能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但是核心工作内容基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负责网站的需求方案的提出及运营策略的可行性建议;

2、负责网站的内容规划、广告位开发、管理及日程运营管理;

3、统计网站各项数据和用户反馈,分析用户需求、行为,搜集网站运营中产生的产品购买及网站功能需求,综合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统筹安排,讨论、修改,制订出可行性方案;

4、和技术部、编辑部等部门紧密结合,确保产品实现进度和质量,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网站的开发及日常的维护;

5、配合市场部、客服部进行相关的商务合作,跟踪竞争对手;

6、把握互联网市场趋势,制定产品竞争战略和计划。

很遗憾,没有收录,不过以前好像是源刊0567-7718 Acta Mechanica Sinica 1006-7191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s) 0253-4827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 0890-5487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1004-5341 China Welding 1004-9541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1022-4653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1000-9345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学报网站 1671-7694 Chinese Optics Letters 学报网站 1673-7350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期刊网址 1006-6748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1674-479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1004-0579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 学报编辑部 1005-9784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学报网站 1672-5220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1005-9113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1001-6058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1005-0302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2-0721 Journal of Rare Earths 1674-4926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学报编辑部 1007-1172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1003-798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1004-4132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1009-6124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1003-2169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1000-2413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1673-565X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1674-526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1-0521 Rare Metals 1006-9291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1672-179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Physics, Astronomy 1005-8885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1005-1120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1003-6326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1006-4982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1007-0214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or Information 1001-1455 爆炸与冲击 0254-0037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001-596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053X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0645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7-5321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0-1093 兵工学报 1001-4381 材料工程 1005-0299 材料科学与工艺 1009-6264 材料热处理学报 学报网站 1005-3093 材料研究学报 1001-1595 测绘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7-7294 船舶力学 1000-8608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004-499X 弹道学报 1000-2383 地球科学 学报网站 1005-0388 电波科学学报 1000-6753 电工技术学报 1007-449X 电机与控制学报 1000-1026 电力系统自动化 学报网站 1006-6047 电力自动化设备 1001-054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0372-2112 电子学报 1009-5896 电子与信息学报 1005-3026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1-0505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3851 复合材料学报 1003-6520 高电压技术 1000-7555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002-0470 高技术通讯 1003-9015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000-5773 高压物理学报 1000-4750 工程力学 0253-231X 工程热物理学报 1001-9731 功能材料 学报网站 1006-2793 固体火箭技术 0254-7805 固体力学学报 1005-0086 光电子.激光 1000-0593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04-924X 光学精密工程 学报网站 0253-2239 光学学报 学报网站 0454-5648 硅酸盐学报 1001-2486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006-7043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0367-6234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0253-360X 焊接学报 1005-5053 航空材料学报 1000-8055 航空动力学报 编辑部网站 1000-6893 航空学报 学报网站 0258-0926 核动力工程 1001-9014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000-2472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565X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辑部网站 1671-451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438-1157 化工学报 学报网站 1002-0446 机器人 学报网站 0577-6686 机械工程学报 学报网站 1671-5497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学报编辑部 1003-977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006-591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编辑部网站 0254-4164 计算机学报 1000-1239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学报网站 1007-4708 计算力学学报 1001-246X 计算物理 1007-9629 建筑材料学报 1000-6869 建筑结构学报 1671-7775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9-3443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412-1961 金属学报 0258-1825 空气动力学学报 1000-8152 控制理论与应用 学报网站 1001-0920 控制与决策 0459-1879 力学学报 学报网站 0253-9993 煤炭学报 学报网站 1003-605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004-0595 摩擦学学报 1672-6030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1005-26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005-9830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0925 内燃机工程 1000-0909 内燃机学报 1002-6819 农业工程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0-1298 农业机械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4322 强激光与粒子束 学报编辑部 1000-0054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0253-2409 燃料化学学报 1006-8740 燃烧科学与技术 1000-985X 人工晶体学报 无机材料期刊网 1000-9825 软件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6-246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000-2618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0371-0025 声学学报 1000-7210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000-0747 石油勘探与开发 0253-2697 石油学报 1001-8719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学报网站 1672-9897 实验流体力学 学报网站 1001-6791 水科学进展 0559-9350 水利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3-1243 水力发电学报 1009-3087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学报编辑部 0254-0096 太阳能学报 学报编辑部 0493-2137 天津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8360 铁道学报 1000-436X 通信学报 0253-374X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131X 土木工程学报 学报网站 1674-4764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学报编辑部 1001-4055 推进技术 1000-324X 无机材料学报 1671-8860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1001-240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0253-987X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000-2758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0258-2724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1002-185X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1000-678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001-506X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007-8827 新型炭材料 1000-691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学报网站 1000-4548 岩土工程学报 1000-7598 岩土力学 期刊编辑部 0254-3087 仪器仪表学报 1005-0930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学报网站 1000-6931 原子能科学技术 1008-973X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1672-7126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004-6801 振动测试与诊断 1004-4523 振动工程学报 1000-3835 振动与冲击 学报网站 0258-8013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001-7372 中国公路学报 0258-7025 中国激光 学报网站 1000-1964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673-5005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1-4632 中国铁道科学 1004-0609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学报网站 1672-7207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报网站 0254-4156 自动化学报

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更多负责的是收集信息、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上线优化迭代等方面的工作。产品经理对产品团队要构建什么产品负责,负责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实现商业目标。具体负责各种包括:

1、负责市场调研是指研究市场以了解客户需求、竞争状况及市场力量(market forces),其最终目标是发现创新或改进产品的潜在机会;

2、负责产品定义和设计。确定产品需要做哪些事情,出具产品需求文档(PRD);

3、负责产品实施和运营。带领来自不同团队的人员(包括工程师、QA、UI设计师、市场、销售、客服等),在预算内按时开发,发布产品并进行市场推广;

4、负责不定期收集市场销售信息、新技术产品开发信息,分析及跟踪竞争对手,定期进行产品分析,吸取行业发展优点。

在这些工作内容中,产品经理花费时间最多的往往是其中涉及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1、负责项目前期的立项准备相关工作,包括需求调研、供应商交流等;

2、负责项目整体规划,包括项目进度安排、项目范围和项目组织架构等;

3、负责项目管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负责项目的整体管理跟进工作,确保按项目要求实现项目目标;

4、负责项目验收。

不过目前国内互联网公司一般分工比较细,在一条产品线中产品经理往往主要负责前期的产品设计和实施,后续的项目管理和运营则有专门的项目经理和运营经理负责。

火箭推进器的发展论文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1926年3月16日,美国火箭研制先驱者、科学家罗伯特·戈达德在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燃助推火箭。罗伯特·戈达德被公认为是现代火箭技术之父。

早在17世纪,牛顿就设想过物体如何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在高山上架设一尊威力无比的大炮,如果炮弹的速度足够快,它就不会落下来,而是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甚至可以飞出地球。牛顿还计算出来:大炮射出的炮弹要想不落地而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话,速度必须达到千米/秒,这就是第一宇宙速度;而要飞出地球,就必须达到千米/秒,即第二宇宙速度。

在教学之余,齐奥尔科夫斯基醉心于各种科学研究和计算,特别是关于宇宙航行和火箭推动力的理论研究。1903年,他发表了《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这本现代航天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书中提出了火箭飞行速度同火箭发动机喷气速度、火箭质量、燃料质量关系的公式——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从人类发射第一枚火箭到现在,世界各国每一枚火箭的设计制造都离不开这个公式的指导。

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要想克服地球引力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需要使用液氢和液氧作为推进剂的多级火箭,才能达到必须具备的速度。火箭的推进剂经过燃烧室燃烧之后,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经过喷管加速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这就像用水管喷水或枪炮射击时产生后坐力一样。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仅设计了火箭推进器、多级火箭方案,还提出了密封舱和空间站的设想,以及在太空生存必需的密封生态循环系统、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食品等设想。

如果说齐奥尔科夫斯基解决了火箭的理论问题,戈达德和冯·布劳恩则解决了火箭的技术问题。

罗伯特·戈达德是美国最早的火箭科学家,1909年开始进行火箭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3年后,他点燃了一枚放在真空玻璃容器内的固体燃料火箭,证明火箭能在真空中工作。1919年,他发表的报告《到达极大高度的方法》阐述了火箭飞行的基本数学原理。1926年3月,戈达德成功发射了第一枚火箭:用汽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长约米,发射质量为千克,飞行延续了约秒,最大高度为米,飞行距离为56米。这枚火箭证实了液体推进剂的可行性,从而使他成为现代火箭的鼻祖。到1945年去世之前,戈达德进行了34次火箭发射,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也没能获得官方资助。后来,为纪念这位火箭科学的先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位于美国东部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大型研究中心命名为“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

与戈达德比起来,冯·布劳恩要幸运得多。他1912年出生于德国,16岁时看到了德国航天先驱、火箭专家赫尔曼·奥伯特的著作《飞向星际空间的火箭》,从此迷上了星际旅行。1930年,布劳恩在柏林工业大学参加了奥伯特发起的德国空间旅行学会,协助奥伯特进行液体火箭测试。他的毕业论文详细论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和实验,被评为特优论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了德国V-2火箭的研制工作。V-2火箭以酒精和液氧为推进剂,全长14米,发射质量13吨,弹头1吨,飞行弹道最高为80~100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冯·布劳恩到了美国,领导美国的航天事业。1946年,美国发射了一枚V-2火箭。这枚飞到80千米高空的火箭是用来进行太阳紫外线观测的,它开启了太空科学的新篇章。

发动机和推进器不是一体,发动机工作时只输出机械功,而不能直接推动飞行器前进。发动机通过推进器(空气螺旋桨或旋翼)驱使工质(空气)加速流动,气流在推进器上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行器前进。属于这一类的发动机有:①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由一般汽油活塞发动机发展而成,它在功率、重量、耗油率、可靠性方面有很大改善。用它带动空气螺旋桨产生推力。②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属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一种。燃气涡轮发出的功率除带动压气机外,还带动空气螺旋桨。飞行器总推力由空气螺旋桨产生的拉力和喷气产生的反作用推力组合而成,其中后者仅占一小部分。③涡轮轴发动机:也属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燃气通过涡轮驱动转轴输出轴功率,一般用来带动旋翼。由喷管流出的燃气只产生很小推力,甚至根本不产生推力。④航空电动机:由一般电动机发展而来,但具有适用于飞机的特点。由太阳能电池组给直流电动机供电,通过减速器带动空气螺旋桨产生推力。 这种发动机的本身就是推进器。发动机工作时向飞行器外喷射工质,工质直接对飞行器施加反作用力,推进飞行器。属于这一类的发动机有:①涡轮喷气发动机:是典型的燃气涡轮发动机。从进气道吸入的空气,经过由燃气涡轮驱动的压缩机压缩,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燃烧,生成高温燃气驱动燃气涡轮后,经喷管加速排出产生推力。②涡轮风扇发动机:由涡轮喷气发动机派生而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独立的类型。它吸入的空气仅一部分通过燃烧室,其余的通过外涵风扇经外涵道直接排出,或与内涵道涡轮后面的高温燃气相混合排出而产生推力。③冲压发动机:利用高速迎面气流的冲压作用使空气增压,它没有压气机以及带动压气机的燃气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燃烧后经喷管高速排出产生推力。一种特殊形式的冲压发动机为脉冲式冲压发动机,其工作原理近似于冲压发动机,只是在进气道中装有单向活门,随燃烧室内压力变化间歇地打开和关闭。这种发动机从进气、燃烧到排气的循环过程进行得很快,可达40~50次/秒。④火箭发动机:发动机自带工质,根据传递给工质的能源不同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包括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混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以及太阳能火箭发动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给工质增加能量,使其以高速射流形式喷出,产生反作用推力。⑤组合发动机:由两种不同类型的直接反作用发动机组合而成。如火箭-冲压发动机、涡轮-冲压发动机等。在不同飞行条件下不同类型的两种发动机各以固有的工作方式工作,以发挥各自的优点。 此外,习惯上又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由于活塞式、涡轮螺旋桨、涡轮轴、涡轮喷气、涡轮风扇和冲压发动机的工作都离不开空气,因而统称它们为吸空气发动机。又因为这类发动机主要应用于飞机,也称为航空发动机。涡轮喷气、涡轮风扇、冲压和火箭发动机都是利用高速喷射的工质产反作用力,所以这几种发动机统属于喷气发动机。其中除火箭发动机以外的其他发动机,均用空气作为燃烧所需的氧化剂,又统称为空气喷气发动机。而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器由于其工作环境的原因,火箭其内部必须自带工质,也就是燃料。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º,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附: 主要数据 长/m 芯级最大直径/m 起飞推力/N 运载能力/t 轨道/km 长征一号 29.46 2.25 1.04×106 0.3 400 长征二号 32 3.35 2.8×106 1.8 近地 长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 长征三号 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轨道 长三甲 52.5 3.35 3×106 2.5 同步轨道 长三乙 54.848 3.35 5.0 同步轨道 风暴一号 32.6 3.35 2.8×106 4.8 200 长征四号 41.9 3.35 3×106 1.25 同步轨道

火箭推进期刊审稿周期

好文章当月就能发表,但朋友应该不在此列。

核心期刊有其严格的审稿流程与标准,发表难一直是作者投核心期刊的一大难题。核心期刊的正常审稿周期1——3个月,发表周期是6——12个月,还需得在论文质量较高的基础上;若论文本身先天不足,便极有可能面临退稿,或多次返修,致使周期更长。所以,作者要求的“近一两个月发表”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自己投稿更难,找机构会容易些,我们可以为你做到。

《火箭推进》是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4-6个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