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毕业论文矿井瓦斯防治

发布时间:2024-06-29 00:55:36

毕业论文矿井瓦斯防治

哪个学校的 实习报告还要别人帮忙呀

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瓦斯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瓦斯的涌出形式和涌出量对矿井设计、建设和开采都有重要影响。随着采深、开采范围和产量的增加,这类影响更加显著。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如果由于瓦斯爆炸而引起煤尘爆炸,后果更为严重。所以掌握瓦斯爆炸的原因、规律和防范措施,极为重要。 矿井瓦斯涌出量瓦斯涌出量是指生产过程中涌进巷道的瓦斯量。瓦斯涌出量大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绝对瓦斯涌出量:即单位时间内涌出的瓦斯体积。相对瓦斯涌出量:即日产煤一吨在一 昼夜内的瓦斯涌出体积。瓦斯涌出量的大小,决定于自然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的综合影响。如煤、岩的瓦斯含量、煤的物理化学特性、开采规模、回采顺序、落煤方式、通风系统、地面大气压、风压和风量的变化,等等。新建矿井、生产矿井的新水平或新采区,需要预先知道瓦斯涌出量,作为设计的依据。这种在新区开发前,按照一定方法预先获得该区域瓦斯涌出量的工作,称为瓦斯涌出量的预测。预测瓦斯涌出量的方法,可以分为统计法和计算法两大类。我国采用的统计法,是根据生产矿井不同深度已采水平相对瓦斯涌出量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统计整理,找出相对瓦斯涌出量随深度(和沿走向)增长的规律,预测延伸水平或相邻矿井的瓦斯涌出量。矿井目前采用的瓦斯抽放方法主要有:煤层底板专用瓦斯抽放巷穿层钻孔预抽、顶板走向钻孔边采边抽、高抽巷、超前钻孔和顺层钻孔预抽、采空区抽放、高瓦斯煤巷封闭抽放等。 矿井瓦斯突出分布规律全矿井上旬的绝对瓦斯涌出量最大,其中:甲烷为,二氧化碳为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甲烷为,二氧化碳为 m3/t;根据鉴定结果:我矿属高瓦斯矿井。但2005年4月由抚顺煤科院对我矿的6煤和13煤进行了突出危险性鉴定,确定为突出煤层,2005年5月经安微省发改委批准为突出矿井,13煤F10断层以南地质勘探线以1-12线之间、-560m水平以上区域, 6煤F10断层以南地质勘探线以1-7线之间、-640m水平以上区域,经抚顺煤科分院预测为无突出危险性区域。根据矿井实际情况,我矿矿井瓦斯等级为突出矿井。突出威胁区中的构造复杂地带(断层、褶曲轴部等)附近30m范围内按突出危险区管理。 瓦斯突出治理措施1)防突措施分类:按作用范围划分:区域性防突措施、局部性防突措施。按作用效果划分:防止突出发生的措施、突出时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措施。按作用的技术性划分:技术措施、组织管理措施。区域性防突措施:实施以后可使较大范围煤层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措施,称为区域性防突措施;局部防突措施:实施以后可使局部区域(如掘进工作面)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措施称为局部防突措施。2)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措施保护层:在突出矿井中,预先开采的、能使其它相邻有突出危险的煤层受到采动影响而减少或丧失突出危险的煤层称为保护层。被保护层:后开采的煤层称为被保护层。保护层位于被保护层上方的叫上保护层,位于下方的叫下保护层。保护层开采是预防突出最有效、最经济的区域性预防突出的技术措施,几乎所有发生突出的国家都采用该措施,我国1958年成功使用此技术,目前开采保护层的矿井占突出矿井总数的26%。开采保护层的作用:(1) 地压减少,弹性潜能得以缓慢释放。(2) 煤层膨胀变形,形成裂隙与孔道,透气系数增加。所以被保护层内的瓦斯能大量排放到保护层的采空区内,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都将明显下降。(3) 煤层瓦斯涌出后,煤的强度增加。据测定,开采保护层后,被保护层的煤硬度系数由~增加到~。所以,保护层开采后,不但消除或减少了引起突出的两个重要因素:地压和瓦斯,而且增加了抵御突出的能力因素-煤的机械强度。这就使得在卸压区范围内开采被保护层时,不再会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开采保护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尽量不在保护层采空区留煤柱;(2)保护层采高小于时,必须检查其保护效果,否则要采取其它防突补充措施;(3)开采保护层,具有瓦斯抽放系统的矿井,应同时抽放卸压瓦斯。开采保护层后会使得被保护的煤层所受的应力得到卸压,被保护煤层的瓦斯解吸速度大大增加,必然使得瓦斯涌出量相应的增加。因此,在开采保护层时必须考虑到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的瓦斯治理措施。本设计在治理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大的措施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 在保护层顶板施工顶板走向巷道作为专用瓦斯抽放巷(高抽巷),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连续抽放。(2) 在被保护层的底板巷道施工穿透煤层的大角度、长距离钻孔进行采前、采中和采后穿层抽放。(3) 在保护层顶板施工顶板走向钻孔抽放瓦斯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连续抽放。(4) 施工专用尾抽巷对保护层进行尾抽,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连续抽放。(5) 对保护层的产量进行适时的调整,做到“以风定产”、“以瓦斯定产”。3)预抽煤层瓦斯及煤层注水在无保护层可采、单一突出煤层开采,经过试验预抽瓦斯有效果时,可使用预抽煤层瓦斯的方法防止瓦斯突出。通过向突出煤层内打大量的密集钻孔,达到以下目的:(1) 钻孔造成煤层局部卸压;(2) 通过钻孔排放瓦斯,释放煤层瓦斯潜能;(3) 通过长时间抽放瓦斯,进一步降低煤层瓦斯涌出压力和瓦斯含量;(4) 引起煤层收缩变形、地应力下降、煤层透气性和煤的坚固性系数增加。煤层注水主要用于回采工作面它不仅可以使煤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应力分布改变而且可以降低煤层的瓦斯放散初速度。通过注水钻孔还可以排放煤层瓦斯起到降低煤层瓦斯含量和压力的作用。1) 注水工艺注水工艺主要包括 打钻、封孔、注水。2) 钻孔参数(1)孔径: 应在 42~100mm。(2)孔长:主要取决于阶段斜长及煤层地质变化。(3)封孔长度 : 钻孔湿润半径的 ~ 倍。(4)注水压力在注水过程中要注意注水的压力若压力过高会使煤沿弱面破裂,造成水流失。若注水压力过低则会注不进水,达不到湿润效果。因此应控制好注水压力做到“压而不裂,注而不漏”3) 注意事项(1)对于湿润性差的煤,注水中可加一定浓度的湿润剂;(2)注水泵尽量采用排量大的高压泵;(3)保证封孔质量;(4)孔数应根据注水区与注水有效半径确定;(5)对于难注水煤层,尽量采用“间歇注水”。 煤层采掘工作面预防突出措施一般规定(1) 突出煤层进行采掘工作,应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2) 在集中应力影响范围内,不得布置相对掘(推)工作面。(3) 采掘工作接近或进入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厚度和倾角急剧变化地带时,应进行防突效果检验。平巷掘进防突措施平巷掘进防突措施主要包括:大直径钻孔、超前钻孔、松动爆破、前探支架、水力冲孔等。1) 超前钻孔掘进工作面或回采面前方,形成三个应力带:卸压带: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均较原始值小,阻止突出;集中应力带:地应力较原始值高,煤层透气性急剧降低,阻止瓦斯排放,此带内保持着较高的瓦斯压力梯度和瓦斯压力值,是发动突出的策源地。超前钻孔是在煤巷掘进工作面前方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排放瓦斯钻孔。它的作用是排放瓦斯,增加煤的强度,在钻孔周围形成卸压区,使集中应力区移向煤体深部,人为地造成并保持在工作面前方有一个较长的卸压带,以防止突出发生。在运用超前钻孔防突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最小超前距 L≮5m;(2)防止打钻过程中,出现顶钻现象和喷孔;(3)确定合理的钻孔排放半径。2) 深孔松动爆破深孔松动爆破:在工作面前方存在有 5m 卸压煤体防护下,在前方 以外引爆几个深厚感情眼形成煤体松动的爆破方法。松动爆破方法的方法有两种深孔爆破和浅孔爆破。其作用原理是向掘进工作面前方应力集中区,打几个钻孔装药爆破,使煤炭松动,集中应力区向煤体深部移动,同时加快瓦斯的排出,从而在工作面前方造成较长的卸压带,以预防突出的发生。这种防突方法适用于煤质较硬,突出强度较小的煤层。技术要求:(1)孔长应大于8m;(2)孔数根据实测松动爆破有效半径确定;(3)每次爆破保持不小于5m安全距;(4)松动爆破作业,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岩巷掘进通风技术措施由于岩巷的瓦斯含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本矿井所有的岩巷掘进都采用串联通风的方式来保证正常的工作。具体措施:采用水幕降尘技术,通过水幕降尘的作用,净化通过岩巷掘进的风流,使其继续用于其他用风地点。 预防瓦斯爆炸的技术措施(1)通风异常的原因、类别和对策A 停电是停风的根本原因。包括:主要通风机停电、局扇停电。B 通风系统或通风设施破坏或异常。如:风门未关好、风道堵塞、风筒脱节或破坏等。C 反风(2)瓦斯涌出异常的类别与对策A 煤与瓦斯突出B 瓦斯喷出C 冲击地压和顶板大面积陷落D 大气压急剧下降E 采掘作业(3)严格瓦斯检查制度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瓦斯检查制度及时发现瓦斯超限、瓦斯积存和防止瓦斯事故的措施。(4)严禁和杜绝一切非生产火源;严格管理和限制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热源。(5)一旦发生瓦斯爆炸,为防止灾情扩大,应使灾区局限在尽可能小的区域和防止二次灾害。以上所述的治理措施,在我们开采保护层的过程中,往往采取的瓦斯治理措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解决开采保护层中的瓦斯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对以上的措施做进一步的研究:(1)如在施工底板穿层钻孔中,钻孔的布置方式、角度,钻孔的终孔点的位置以及每组钻孔的水平间距等;(2)在施工顶板走向巷时,巷道的布置层位、巷道布置的水平位置以及巷道与保护层的的法距等。(3)施工顶板走向钻孔时,钻孔布置与保护层巷道的水平距离,钻孔的终孔位置以及钻孔的封孔工艺等。 瓦斯防治综合措施结合新集一矿瓦斯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现采取以下措施对瓦斯进行防治:1) 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搜集瓦斯资料,实测煤层瓦斯含量、压力、透气性系数、抽放半径、百米钻孔瓦斯流量等参数,认真总结煤层瓦斯含量及压力的分布规律,尤其是要注意掌握瓦斯在区域构造带附近的赋存规律,每年必须进行一次瓦斯等级鉴定工作;根据实际瓦斯资料,制定日常通风安全管理制度。2) 首次揭煤必须按突出煤层编制揭煤措施。3) 加强通风管理,合理分配风量,确保各用风地点有足够的新鲜风流。4) 建立个体巡回检查和安全技术监控双重监测体系,以便掌握各地点瓦斯浓度,预防瓦斯超限。一旦瓦斯超限,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切断电源,必要时人员需迅速撤至安全地点。5) 顶、底板抽放巷道层位要根据本矿井的经验数据并结合煤层顶底板岩性综合分析确定。必要时可在瓦斯涌出量较小的区段进行试验,待取得准确参数后实施,以保证瓦斯抽放效果。6) 瓦斯抽放和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如尾巷抽排、上隅角埋管抽排等。 工作面降温措施矿井热害防治的措施很多,归纳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非制冷降温措施,又称开采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与通风系统,增大通风量,改革通风形式、采煤工艺等;另一种是采用机械制冷降温。本矿井热源多,散热量较大,为降低矿井的热害程度,首先采取了以下开采技术及通风降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1) 合理开拓部署。本矿井采用立井、集中大巷、分区石门开拓方式;可尽量缩短进风风流线路长度,减少进风风流在通风路径中的热增量,降低采掘工作面风流的温升。2) 选择合理的开采方法。回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U型通风,可减少漏风和采空区散热量。3) 合理集中生产。尽可能地减少热源点,有利于集中使用风量,充分发挥通风降温的作用。4) 合理增大工作面风量,把井巷风速控制在经济、允许风速范围内,尽量缩小风流与井巷围岩的交换面积,减少围岩传热量。同时,增大工作面风量,不仅能降低风流温度,而且能合理提高工作面风速,改善人体的散热条件。5) 采用煤层注水、煤岩巷湿式掘进,以降低煤岩体温度。6) 采空区进行黄泥灌浆充填、及时封闭等措施,抑制采空区的氧化散热。上述措施虽可避免或减少部分热源向风流中散热,矿井气象条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开采水平深、热源多,围岩与机电设备散热量大,采掘工作面的气温仍然较高。因此,本矿井还必须采取专门的降温措施,根据矿井具体条件,设计采用机械制冷降温措施,以改善井下作业环境,保护矿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阜新煤矿|阜新铁粉|

浅议煤矿煤层的开采技术摘要:由于煤层的自然条件和采用的机械不同,完成回采工作各工序的方法也就不同,并且在进行的顺序、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规律地加以安排和配合。这种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工序的方法及其配合,称为采煤工艺。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回采工作各项工序的过程,称为采煤工艺过程。关键词:开发技术 煤炭工艺 煤炭一、煤炭开采的主要形式(一)井下采煤井下采煤的顺序。对于倾角10°以上的煤层一般分水平开采,每一水平又分为若干采区,先在第一水平依次开采各采区煤层,采完后再转移至下一水平。开采近水平煤层时,先将煤层划分为几个盘区,立井于井田中心到达煤层后,先采靠近井筒的盘区,再采较远的盘区。如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煤层,先采第一水平最上面煤层,再自上而下采另外煤层,采完后向第二水平转移。按落煤技术方法,地下采煤有机械落煤、爆破落煤和水力落煤三种,前二者称为旱采,后者称为水采,我国水采矿井仅占。旱采包括壁式采煤法和柱式采煤法,以前者为主。壁式采煤法工作面长,一般100~200 m,可以容纳功率大,生产能力高的采煤机械,因而产量大,效率高。柱式采煤法工作面短,一般6~30 m,由于工作面短,顶板易维护,从而减少了支护费用,主要缺点是回采率低。(二)露天采煤移走煤层上覆的岩石及覆盖物,使煤敞露地表而进行开采称为露天开采,其中移去土岩的过程称为剥离,采出煤炭的过程称为采煤。露天采煤通常将井田划分为若干水平分层,自上而下逐层开采,在空间上形成阶梯状。其主要生产环节:首先用穿孔爆破并用机械将岩煤预先松动破碎,然后用采掘设备将岩煤由整体中采出,并装入运输设备,运往指定地点,将运输设备中的剥离物按程序排放于堆放场;将煤炭卸在洗煤厂或其他卸矿点。主要优缺点优点为生产空间不受限制,可采用大型机械设备,矿山规模大,劳动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建设速度快。另外,资源回采率可达90%以上,资源利用合理,而且劳动条件好,安全有保证,死亡率仅为地下采煤的1/30左右。主要缺点是占用土地多,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而且生产过程需受地形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在资源方面,对煤赋存条件要求较严,只宜在埋藏浅,煤层厚度大的矿区采用。二、采煤方法与工艺在发展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我国长壁采煤方法已趋成熟,放顶煤采煤的应用在不断扩展,应用水平和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采煤层采煤方法和工艺的研究有很大空间,主要方向是改善作业 条件,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一)开采技术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以 提高工作面单产和生产集中化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各种条件下 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布置,生产过 程监控与科学管理等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技术,发展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进一步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提高采煤机械化的程度和水平。(二)解决难题开发“浅埋深、硬顶板、硬煤层高产高效现代开采成套技术”,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题。硬顶板控制技术,研究埋深浅、地压小的硬厚顶板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岩层定向水力 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顶板快速处理技术,使直接顶能随采随冒,提高顶煤回收率,且基本 顶能按一定步距垮落,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硬厚顶煤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埋深浅、支承压力小条件硬厚顶煤的快速处理技术,包括高压 注水压裂技术和顶煤深孔预爆破处理技术,使顶煤体能随采随冒,提高其回收率。顶煤冒放性差、块度大的综放开采成套设备配套技术,研制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 又有利于放顶煤的新型液压支架,合理确定后部输送机能力。 两硬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快速推进技术,研究合适的综放开采回采工艺,优化工序,缩短放煤 时间,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高产高效。5~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宽煤巷锚 杆支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有利于综采配套设备的大功率和重型化,有助于连续采煤机 的应用,促进工作面的高产高效。(三)缓倾斜薄煤层长壁开采主要研究开发:体积小、功率大、高可靠性的薄煤层采煤机 、刨煤机;研制适合刨煤机综采的液压支架;研究开发薄煤层工作面的总体配套技术和高效开采技术。(四)缓倾斜厚煤层一次采全厚大采高长壁综采应进一步加强完善支架结构及强度,加 强 支架防倒、防滑、防止顶梁焊缝开裂和四连杆变形、防止严重损坏千斤顶措施等的研究,提高支架的可靠性,缩小其与中厚煤层(采高3m左右)高产高效指标的差距。(五)各种综采高产高效综采设备保障系统要实现高产高效,就要提高开机率,对“支架—围岩”系统、采运设备进行监控。今后研究的重点是:通过电液控制阀组操纵支架和改善“支架—围岩”系统控制,进一步完善液压信息、支架位态、顶板状态、支护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乳化液泵站及液压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诊断;采煤机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油 —磨屑”监测和温度、电信号的监测;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全面状态监控。三、主要的开采技术(一)深矿井开采技术深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是: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和热害治理及深井通风、井巷布置等;需要攻关研究的是: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及分布状态的特征;深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的变化;深井巷道(特别是软岩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与装备;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深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有关配套技术;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与装备。(二)“三下”采煤技术提高数值模拟计算和相似材料模拟等,深入研究开采上覆岩层运动和地表下陷规律,研究满足地表、建筑物、地下水资源保护需要的合理的开采系统和优化参数,发展沉降控制理念和关键技术,包括用地表废料向垮落法工作面采空区充填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各种充填技术和组合充填技术,村庄房屋加固改造重建技术,适于村庄保护的开采技术;研究近水体开采的开采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和装备,提出煤炭开采与煤炭城市和谐统一的开采沉陷控制、开采村庄下压煤、土地复垦和矿井水资源化等关键技术。(三)优化巷道布置,减少矸石排放的开采技术改进、完善现有采煤方法和开采布置,以实现开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煤矿地质条件开采巷道布置及工艺技术评价体系专家系统,实现开采方法、开采布置与煤层地质条件的最优匹配。实行全煤巷布置单一煤层开采,矸石基本不运出地面,生产系统要减化,同时实现中采与中掘同走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高产高效矿井,开拓部署与巷道布置系统的优化,减化巷道布置,优化采区及工作面参数,研究单一煤层集中开拓,集中准备、集中回采的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岩巷掘进率,多开煤巷,减少出矸率;研究矸石在井下直接处理、作为充填材料的技术,既是减少污染的一项有利措施,又减化了生产系统,有利于高产高效集中化开采,应加紧研究。采煤方法和工艺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科发展的主题。采煤工艺的发展将带动煤炭开采各环节的变革,现代采煤工艺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基本途径是使采煤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 煤设备和生产监控系统,改进和完善采煤工艺。

新建突出矿井瓦斯治理研究论文

煤层瓦斯抽采是治理矿井瓦斯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最有效方法之一,它不仅是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联管系统是保障瓦斯抽采顺利进行的关键设备,瓦斯浓度高低又是决定抽出的瓦斯能否被利用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瓦斯抽采联管系统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联管速度慢、设备笨重、成本高、抗腐蚀能力差、不能重复利用、没有标准联管件等缺点。在瓦斯浓度控制方面,没有具体理论指导,全凭经验调节,这就使得瓦斯浓度控制效果差,因此许多钻孔关闭,不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给煤矿安全生产留下巨大隐患。为此,作者所在的科研团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新型的瓦斯抽采联管系统,并针对瓦斯浓度控制做了具体的理论分析。本文通过基础研究,介绍了浓度控制阀体、竖向联管件、横向联管件以及新型孔板流量计的研制过程,并进行了实验室实验和抗静电阻燃检测。井下工业性安装试验证明了新型联管系统的优越性。在联管系统安装之后又进行了瓦斯浓度控制的工业性试验,通过分析所收集数据,发现低负压并不是提高低浓度钻孔瓦斯浓度的正确方法,对于抽采时间较长的钻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抽采负压能增加瓦斯流量,提高瓦斯浓度。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新的浓度控制方法,针对试验巷道的特点绘制了浓度控制曲线,可方便工人调节浓度。工业性试验表明,新型联管系统和瓦斯浓度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该论文研究成果在晋煤集团受到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始推广应用。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02年全国煤炭总量为13.9亿吨,2003年为16.0亿吨,2004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19.60亿吨,2005年达到21亿吨,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1_2]。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文章编号:1003—3033(2006)05—0042—05;收稿日期:2006—02—10;修稿日期:2006—04—12万方数据第5期林柏泉等: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43·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2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我国95%的煤矿开采是地下作业,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1)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工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死亡人数的72.8%~89.6%(2002--2005年);2)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中,瓦斯事故占死亡人数的71%。煤矿所面临的重大灾害事故是相当严峻的,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例如: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郑州大平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48人;2004年11月28 Et发生在铜川陈家山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6人;2005年2月14 El发生在阜新孙家湾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14人;2005年11月27 El发生在七台河东风煤矿的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71人[3-51。3)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20(K卜_2004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3,而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低。如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13,印度为0.42,波兰为0.26,俄罗斯为0.46。2002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025。由此可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蚓6。4)煤矿特大及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灾害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在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煤矿必须大幅度减少和控制特大以上瓦斯事故的发生。5)实际上,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以往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涉及许多方面,既有自然因素、科技投入和研究的不足,也有人为的条件以及国家的体制、管理、经济政策,社会的传统观念,煤矿企业的文化素质等等。3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1)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多,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因素。我国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属于石炭二迭纪的煤层,其中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低,地质构造复杂,不易在开采前抽放瓦斯,但在采掘时,瓦斯放散量大,再加上开采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和开采规模的扩大、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采动诱发的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的变化更加复杂多变,原有安全技术及理论基础已难以适应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诱发煤与瓦斯突出和瓦斯的突然涌出现象,造成瓦斯事故。中国的煤矿都是瓦斯矿,且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8%,突出灾害的发生次数为世界之最,每年达数百次。突出的规模为几百吨、几千吨,甚至超过万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多。而美国、澳大利亚的煤矿多为露天矿,煤层的赋存条件相对简单,有突出灾害的煤矿所占比例小,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停产关闭。但是,我国的情况不同,在目前的能源供应条件下,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不可能采取停产关闭的措施。为此,只能是自主开发与之相应的安全技术相结合,以确保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安全生产。

1. 程远平; 俞启香. 中国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的发展[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7,24(3)2. 付建华,程远平. 中国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现状及防治对策[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7,24(3)3. 程远平,俞启香. 煤层群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共采体系及应用[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5): (EI收录)4. 程远平,俞启香等. 煤与远程卸压瓦斯安全高效共采试验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32(2): (EI收录)5. 程远平,俞启香等. 上覆远程卸压岩体移动特性与瓦斯抽放技术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大学学报,2003,22(4): (EI收录)6. 俞启香,程远平等. 高瓦斯特厚煤层煤与瓦斯卸压共采原理及实践[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33(2) : (EI收录)7. 程远平,周得永等.保护层卸压瓦斯抽采及涌出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 23(1)8. 王亮,程远平等. 巨厚关键层下远距离被保护层裂隙演化及卸压瓦斯抽采研究[J]. 2007中国(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2007年10月9. 刘洪永,程远平等. 超远距离被保护层采动裂隙发育对卸压瓦斯抽采影响的研究[J]. 2007中国(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2007年10月10王海锋,程远平等.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安全煤量研究及应用[J]. 2007中国(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2007年10月11. CHENG Yuanping, YU Qixiang et al. Technical methods of safe high-efficient exploitation of coal and gas together in high-gas coal seams in china [J].12. 3rd International Methane & Nitrous Oxide Mitigation Conference. Beijing, 2003

矿井水害防治毕业论文

(一)煤层底板高压灰岩水带压开采技术

对于华北型煤田,防范煤层底板水的主要方法是带水压安全开采。虽然深部高压水存在,若充分利用隔水层的防护作用,可消减部分水压值,在不进行或很少进行疏水降压的情况下将可实现带压开采。当矿井采煤工作面突水系数Ts大于时,应当采用降压疏干或(和)煤层底板注浆加固方法减小突水系数,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1.带压开采技术

与华北型煤田类似,郑煤集团各矿井二1煤开采应采用带压开采技术。所谓带压开采就是煤层底板受承压水威胁,充分利用煤层底板至承压含水层间隔水层性能,在不采取或在国家经济、技术条件许可情况下,采取某些技术措施后,实现安全采掘的一种综合性防治水技术。国内外对该技术曾做过大量研究,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评价带压开采安全的标准是突水系数。20世纪60年代由煤炭工业组织的焦作会战提出的突水系数是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P——水压值(MPa);

M——隔水层厚度(m)。

20世纪70年代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和其他有关单位对上式所表示的突水系数进行了修正,提出以下突水系数公式: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Cp——采动后底板导水破坏深度(m),其他符号同前。

该公式1984年5月由煤炭工业部正式批准作为矿井水文地质规程防治底板突水的依据,并于1986年写入“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试行)中”。

突水系数在以往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解放了受水害威胁的大量煤炭资源,特别是在突水可能性分区上已有了较为明确的界限值,所以在评价郑煤集团各煤矿二1煤带压开采时,我们采用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提出的公式。

就整个华北型煤田而言,关于底板奥陶系灰岩突水可能性分区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方案:

Ⅰ区:奥陶系灰岩承压水面以上的地区;

Ⅱ区:奥陶系灰岩承压水面以下,但突水系数Ts<;

Ⅲ区:突水系数Ts介于~的地区;

Ⅳ区:突水系数Ts>的地区。

Ⅰ区不存在底板奥陶系灰岩突水问题;Ⅱ区为可能发生底板突水危险地区,应在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带压开采;Ⅲ区发生底板突水危险较大,仅在构造简单的地段采取可靠安全技术措施后才可进行带压开采;Ⅳ区是发生底板突水最危险的地段,底板突水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采取疏水降压把突水系数Ts减小到以下才能实施带压开采。

按照以上公式,我们初步计算了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对二1煤层的突水系数。结果显示,本井田内存在突水系数超过临界突水系数,需要进行底板水防治和底板改造。

为了在本井田实施带压开采技术,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把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放在二1煤层顶板砂岩水和底板奥陶系灰岩水上,采用综合物探、化探和钻探等各种手段,查明陷落柱、断层和裂隙密集带等,以及固井质量差的废旧钻孔;并采用留设防水煤柱或底板加固等手段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改造,做到采煤工作面底板不出水或不出大水,以节约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2)根据涌水量预测结果,适当加大矿井和采煤工作面排水能力,以防不测。

3)发展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实现突水预测预报的可视化和适时化,建立水害预警系统,推进矿井防治水信息系统集成。

4)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治底板出现灾害性突水,应坚持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和先注浆后掘进、先注浆后回采的技术原则。为了节约工程量和保证安全,在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时,应坚持物化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杜绝采掘巷道误揭陷落柱和落差大的断层。

5)关于避灾路线和通讯联系。在有突水危险,尤其是有大危险突水的地区,安全畅通的避灾路线是保证不发生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同时应具备畅通的通讯联系,以达到及时将井下的情况迅速报告和将调度命令传达到每一个井下工作人员的目的。

6)矿井防治水工作管理。煤矿设专门负责矿井防治水领导小组,配备探水钻和专职探水组。严格地讲没有征兆的突水是不存在的,所以每个生产班应设水情观测员负责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和突水前兆观测。

2.中间指示层

为了研究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与太原组薄层灰岩的水力联系,在带压开采工作面各布置了一个中间层地下水动态监测孔,本规划还要求在今后设计的每一个采面中,至少应布置一个中间层地下水动态监测孔。终孔层位在L1-4薄层灰岩底面。

3.煤层底板注浆加固改造

应根据物探及钻探探测结果,分析煤层底板的实际情况,对煤层底板存在垂向越导通道的区段,进行注浆加固,以防堵为主,确定注浆层位。注浆层位可以是奥陶系灰岩顶部含水层、薄层灰岩含水层和隔水层中的可注层位及构造薄弱带。目前焦作和肥城等大水矿区已成功地在九里山、韩王等多个矿区实施底板注浆加固改造,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应对准备注浆加固的工作区编制专门设计方案,其中包括注浆层位、注浆孔布置、注浆方法、注浆系统和注浆工艺等。

4.疏干降压

疏干降压一般应在主要充水含水层(薄层灰岩含水层)中进行。可以采用疏干钻孔、疏干巷道等。对于郑煤集团各矿井,由于煤层下部的L7,L8灰岩处于煤层底板采动破坏带内,由于采动裂隙的存在,L7,L8灰岩水势必通过采动裂隙进入回采空间,增大工作面的涌水量,在个别富水区段还可能引起涌水量过大而影响生产,因此,应对L7,L8灰岩进行超前疏干降压,减少其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准备实施疏干降压的矿井,应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以确定疏干漏斗和疏干水量的变化。

疏干降压应编写专门设计,内容包括疏干降压工程布置,疏干降压计算结果以及疏干降压的安全措施等。

(二)顶板砂岩水控制技术

1.顶板砂岩富水性探测

由于在不同岩石所组成的地质体中,岩石的含水性对其相对电阻率有较大的影响,含水地层具有相对电阻率较低的物性特点,且含水程度的差异与地层电阻率的变化幅度相对应,所以,通常采用电磁探测技术测量地下地质体中的电性分布规律进而达到探查矿区导含水地质体的分布及其导含水条件。这种对地层电性参数的获取是三维地震等弹性探测方法所不能及的。

在工作面形成以前,应首先在地表进行瞬变电磁法勘探,探查顶板砂岩的富水性。

在采煤工作面形成后,直流电法在下巷中进行,而音频电穿透则需同时在上巷和下巷中进行。直流电法对地质异常体在垂向上的分布分辨比较清晰,而音频电穿透法对地质异常体的位置分辨比较清晰,因此两者结合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1)音频电穿透法

音频电穿透法是利用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电流强度随介质层电阻率的大小而有规律变化的特征,进而计算出穿透各点的视电阻率相对关系,做出反映探测区域富水性强的等视电阻率平面等值线图,并可结合具体水文地质条件推断出顶底板含水体的性质、富水性大小、空间形态及分布范围,为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该方法的主要用途如下:

1)采煤工作面底板下100m内富水区域探测;

2)采煤工作面顶板100m内富水范围探测;

3)工作面内老窑分布范围探测;

本规划选用这种方法探测井下工作面隐伏含水断层、破坏带和裂隙带空间位置及其赋水性变化。

(2)井下直流电法

井下直流电法主要用于巷道顶底板探查,工作面顶板探查和掘进堵头超前探测。具体解决以下问题。

1)巷道顶底板探查:①利用现有的巷道工作,探查深度可达100m,可探测含水层深度,局部富水体深度范围、导升高度及沿巷道方向分布宽度;②提供沿巷道方向垂向电阻率切片剖面,用于解释工作面巷道底板100m深度内的含水、导水体,潜在的突水通道、底板隔水厚度、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原始导升高度;③要求巷道内无大范围积水。

2)工作面顶底板探查:①改变工作方法利用巷道侧壁可以探测工作面内的隐伏含水构造;②利用多条巷道(上巷、下巷、切眼等)的数据进行立体成图——对工作面底板不同深度进行类似“CT”成像的断面、平面切片,分离出电法含水异常区域,得到视电阻率异常断面图、平面图,进行立体解释。

3)掘进堵头超前探查:①利用巷道超前探测使用三极空间交会探测法,可以预测堵头前方80m范围内存在的导、含水构造(断层、陷落柱、裂隙破碎带、老窑巷道),提供前方80m范围内岩石的视电阻率变化信息;②异常为相对异常,可以肯定解释正常区不会存在突水或出水的危险,解释的异常区不能肯定一定出水;③预测堵头的后方必须有不小于前方探测深度的施工空间;④智能傻瓜化资料处理,容易掌握使用。

2.采动三带的探测

煤层顶板采动三带的探测采用水文地质钻孔观测法和物探方法结合的探测方法。

(1)水文地质钻孔观测法

水文地质钻孔观测法的实质是在采空区地面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钻孔,在钻进过程中测定钻孔冲洗液的漏失量、钻孔水位变化,并记录各种异常现象,经综合分析确定垮落带和断裂带的最大高度及破坏特征。

1)观测内容和方法:①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冲洗液漏失量是指钻进单位时间或单位进尺冲洗液的漏失量。通过对钻孔中冲洗液漏失量的观测,可以确定断裂带的顶点以及了解垮落带和断裂带内覆岩的破坏特征。冲洗液漏失量的测定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流量表观测,另一种是测定水池中水量的变化。②钻孔水位观测。在钻孔冲洗液正常循环过程中以及冲洗液完全漏失前,应对钻孔中的水位变化进行观测,这也是确定断裂带顶点和覆岩破坏的重要标志。③钻孔冲洗液循环中断状况观测。此时应记录钻孔深度和钻孔冲洗液循环中断的时间。④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在钻进过程中,及时记录掉钻、卡钻及钻具振动等异常现象,此外还应注意有无吸风或瓦斯涌出现象。

2)观测结果的分析整理。导水裂缝带高度主要是根据钻孔冲洗液消耗量和钻孔水位观测等结果加以确定,垮落带高度则主要是根据钻进异常现象加以确定。各观测钻孔一般均在第四系下套管止水后开始观测,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其一是从某一孔深位置开始,钻孔冲洗液消耗量明显增大,孔内水位显著下降,而且向下钻进时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直至钻孔冲洗液全部漏失,孔内水位很低或无水;其二则是从某一孔深位置开始,钻孔冲洗液突然全部漏失,孔内水位很低或无水;其三是导水裂缝带顶界以上的岩层程度不同地出现钻孔冲洗液全部漏失现象,甚至同时伴有孔内水位很低或无水现象。位于浅部区且岩柱尺寸较小的钻孔一般均属前两种类型,而位于深部区及岩柱尺寸较大的钻孔一般则属后一种类型。钻孔冲洗液法具有简单、易操作、可靠、实用、观测数据较能反映实际导水情况等优点,是获取冒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及特征的基本方法。

i.裂隙带顶点的确定。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认为进入了裂缝带:①若岩体的原始渗透性较差,当钻孔的冲洗液漏失量显著增加,即大于1L/min或·m时;②钻孔水位显著降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甚至无水时;③岩心有纵向裂缝及轻微吸风现象时。

ii.垮落带顶点的确定。钻孔进入垮落带以前,冲洗液早已完全漏失,孔内无水。此时应根据钻进中的异常现象及岩心破碎情况来确定垮落带的顶点。

iii.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的确定。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的高度,分别等于钻孔孔口至煤层的垂直距离减去垮落带和裂缝带起始点的钻孔孔深。考虑到垮落带和裂缝带内覆岩的压缩量,因此有

H垮=H-h1+W

H导=H-h2+W

式中:H——钻孔孔口至煤层顶面的垂直距离(m);

h1——垮落带起始点至钻孔孔口的垂直距离(m);

h2——裂缝带起始点至钻孔孔口的垂直距离(m);

W——垮落带和裂缝带内覆岩的压缩量,相当于打钻过程中地表点的下沉值(m)。

3)钻孔的孔位、孔径、孔数及施工时间。钻孔孔数一般以5个为宜,分布布置在采空区地面沿煤层走向和倾向主断面上,每个主断面上布置3个钻孔,其中一个位于两个主断面的交点上,钻孔位置应选在能获得垮落带和裂缝带的最大高度的地方,走向主断面上钻孔应位于距开切眼30~50m、距停采线20~30m的采空区内,倾向断面上采空区中央应布置一观测钻孔,其余两个钻孔应设在距回风巷和运输巷3~5m的采空区一侧地表。钻孔孔径一般为91mm。

(2)形变-电阻率探测法

1)基本原理。岩体的电阻率大小不仅取决于岩性,还与岩体中的裂隙大小、裂隙数量及充水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煤层采出后,上覆岩体遭受破坏,裂隙增多,阻碍了电流传导,导致电阻率增大。但若裂隙内充水,因水的导电性能优于岩体,电阻率便相应降低。因此,对比开采前后岩体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就可探测出覆岩的破坏高度和破坏形态。

2)观测方法。首先,在某一固定点上测量岩体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以确定岩体的破坏高度。固定O点,对称地打入A1B1及M1N1电极,M1N1的距离一般可取为A1B1距离的1/30~1/3。通过测量电流及电位差,即可计算出探测高度为A1B1/2时的视电阻率ρs1。加大供电极距到A2B2,测量电极距按比例扩大至M2N2,获得探测深度为A2B2/2时的视电阻率ρs2。依此进行,即可得出视电阻率ρa随探测深度的变化曲线。实际上真正的探测深度H与供电极距AB具有如下关系: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换算系数K因地而异,可依实测资料反演得出。

之后,固定某一探测深度H,测量岩体视电阻率ρa随某一剖面的变化。对比开采之后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则可确定出覆岩的破坏高度和沿某剖面覆岩的破坏形态。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法(简称为钻孔冲洗液法)是通过直接测定钻进过程中的钻孔冲洗液消耗量、钻孔水位、钻进速度、卡钻、掉钻、钻孔吸风、岩心观察及地质描述等资料来综合判定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及其破坏特征的一种方法。

3.顶板砂岩水的预疏放

对顶板砂岩水进行预疏放为工作面回采大幅度降低水压,以防顶板冒落时大流量突水冲溃工作面,减少工作面涌水对回采的影响。一般采取两种形式:

1)顶板疏放钻孔。在用物探手段查明顶板富水区的前提下,为了减少顶板砂岩水对回采的影响,探明工作面顶板上方岩层赋水状况,对二1煤顶板上覆含水层进行预疏放,对顶板砂岩水提前疏水降压,降低由于顶板冒落引起顶板水集中涌入工作面的峰值强度,消除或减弱工作面回采时砂岩水对开采的威胁。在工作面上巷施工放水钻孔,将顶板砂岩水相对集中的涌水方式改为相对分散的、循序渐进的逐段放水方式。分析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矿井裂隙发育方向,提高单个钻孔放水效率,扩大放水区域,减少放水孔数量。为获得顶板砂岩资料,将放水钻孔水文地质条件探测分解消化于逐段放水之中。

2)疏水巷。当放水钻孔对顶板砂岩含水层疏放效果不理想时,可以在适当地段修建疏水巷道,该巷道应与顶板砂岩径流方向垂直,尽可能切穿顶板砂岩裂隙,以达到最佳的放水效果。通过疏水巷道对工作面顶板砂岩含水层的袭夺,形成以疏水巷道为中心的降落漏斗,达到减少工作面涌水的目的。

4.排水措施

由于煤层顶板主要为数百米的砂岩弱含水层,含水性虽然较弱,但存在局部强含水段。采用放顶煤工艺后,顶板破坏加大,导水裂隙发育向上延伸可达百米以上,上下沟通多个含水段。采煤后随着顶板垮落,上覆砂岩水多从老塘以老塘水形式涌出,老塘水受到堵塞时积聚,当压力升高超过临界值时突然涌出,危害严重,因此需考虑对涌水采取排水措施。

(1)采空区埋设花管

为了将采空区积水引出采空区,可预先在采空区每隔20m设置一根花管,沿下巷向上巷布置,花管长100m左右。将采空区水引至下巷排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二1煤较软,因此并不能完全将涌水排除,该花管只能减少涌水在采空区的积聚,减小大量积水对工作面生产的危害。

(2)施工泄水巷

1)专用泄水巷。专用泄水巷在工作面下巷北侧,距离下巷约5m,在煤层底板下的细砂岩中修建,泄水巷涌水采用自流形式。每隔50m施工一条联络巷,或在低凹地段设置联络巷,将工作面涌水排除,这样可以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仍不影响生产。

2)施工双下巷。在距离工作面下巷约20m处再施工一条巷道,该巷道对工作面可以作为泄水巷,可以将工作面涌水排出,同时该巷道也可以作为相邻工作面的上巷。每隔50m设一条联络巷,以保证工作面涌水顺利进入泄水巷。缺点是增加了掘进巷道,同时增加了维护费用。

我们有专业的团队,原创论文,包你满意

摘 要:矿井水害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老空水是造成矿井水害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从老空水的来源进行分析,然后对探放老空水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说明,对矿井探放老空水有了系统的总结与认识,为矿井的水害治理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矿井安全生产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矿井水害 探放老空水 安全生产 水、火、瓦斯、煤尘、顶板是矿井生产面临的五大自然灾害,而矿井水害作为其中之一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煤矿发生的煤矿水害事故中老空水透水事故约占30%左右。老空水来势凶猛,短时间内溃水量大,极易造成淹巷、淹面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矿井老空水的防治。 一、要防治老空水,首先要对老空水的来源进行分析,老空水威胁的来源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采空区积水 采空区内的低洼点逐步积水,对下部距离比较近的煤层的开采或同一层的下部采掘工作面带来威胁。 2、巷道内的积水 (1)废弃的下山巷道逐步积水,不能正常及时填堵,给以后的采掘活动带来隐患; (2)平巷口或上山巷道的下口的密闭没有留设泄水孔,密闭内如果逐渐积水,随着积水的增多,最终可能突破密闭造成突水事故; (3)不少煤矿立井井筒下部存有积水,其水位经常超过罐笼的过放距离位置,如果发生罐笼过卷,可能造成罐笼内的乘员被淹。 3、矿区的积水威胁 相邻的报废矿井,内存有大量积水,与本矿有直接的相通关系,如填图不及时,图纸交换不正常,对本矿构成重大威胁。 4、挡水墙封闭的高压老空水威胁 部分煤矿在生产区域之上(矿井的浅部)为控制涌水量而对部分采空区使用挡水墙时行了封闭,当采空区水积满以后该区域就成了高压水包,由于该生产区域和作业人员都在封闭的积水区以下,一旦挡水墙出现意外,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5、复采区域局部滞留的老空水威胁 部分煤矿在原煤层的采空区内有复采活动,采空区的低洼地点和老巷道可能滞留部分老空水,如果探查不细有可能造成事故。 6、古空水威胁 很多煤矿处在煤层露头下部开采,露头浅部不同程度地存有古井、古采区,下部的生产矿井遭受古空水威胁。 防治老空水的主要方法就是探放老空水,老空水的探放工作以测量工作为基础,所以首先要做好测量工作,把本矿区及相邻矿区的边界、采空区按煤层层位,全部准确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打钻前,必须进行测量中腰线,探钻眼必须按给定的中腰线执行,以确定打钻的方向。然后,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对各矿进行探测,探测出可疑积水区,以便有目的地进行探放水。 二、探放老空水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要分析查明老空水体的空间位置、积水量和水压。老空水体高于探放水体的位置时,只能用钻机探放水。在帮距、超前距范围内,有效探水钻孔的水平距离不得大于3米,垂直间距(中厚及以上煤层)不得大于2米。 2、确定沿煤层探水的最小超前距和帮距。 3、煤层厚度在米以上时,应考虑旧采区撇底台或留顶煤的问题,防止钻眼只打在底台或顶煤内,同时要注意薄煤层探水同一钻孔顶、底板波状起伏,煤与顶底板岩石交替出现的情况,穿过岩石段大于3米就有漏掉老硐子的可能,批准掘进进度时要正确判定探水孔的的效探距,煤层夹石厚度在米以上,上下两煤层的煤层厚度都在米以上时,要分层探水,钻孔穿过夹石段补钻探明上下煤层,防止漏过老硐子。 4、距老空不足20米,出水征兆明显,打钻有危险时,应另找安全地点探放水或砌筑水闸墙后在墙外探放水。 5、钻孔中遇断层或岩浆岩墙时,应立即根据现场情况修改探水设计,首先布置深孔,探清断层产状落差或岩墙厚度,确定断层或岩墙两盘煤层位置,然后向煤层布置探水孔,探明同盘煤层的老空情况,接近断层或岩墙时,布孔探明另一盘煤层的老空情况,防止直接揭露断层或岩墙,引起另一盘老空水的突出。 6、掘穿石门探放煤层采空区积水时,必须首先布置深孔放水,降低水头压力,同时向巷道前方的上、下、左、右打控制钻,防止因断层意外接近积水。 7、巷道要掘透老空时,必须在大部分钻孔是干孔、少量钻孔流水,安装压力表证实仅是老空的正常通水时,方可在钻孔掩护下,并且在流水钻孔标高以上掘透老空,进入老空以后,遇有完整煤壁仍需继续探水。 8、探水钻进前,必须先安好孔口套管和控制闸阀,安设牢固后均需按预计水压的~倍顶水试压,达到设计承受的水压后方可钻进,钻进中要经常检查,发现失效要及时处理。特别危险的地区,应有躲避场所,并规定避灾路线。 9、钻进过程中,操作人员如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钻孔中的水压、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顶钻等异状时,必须立即停止钻进,严禁抽动钻杆,并暂时卡紧固定在孔内,首先检查加固迎头支护、安全套管及钻机,同时汇报矿井调度室,并派人监测水情。探放水技术员在现场研究相应的安全措施后,方可抽出钻杆或继续扫孔钻进。 10、各类探放水孔,见水抽出钻杆后应立即关闭水门,测定水压,了解水体特征,必要时取水样化验,初步判断与周围的关系,然后进行试放水,确定单孔最大放水量和稳定水量,为正式放水提供依据。 11、正式放水必须编制放水设计,按以下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预计放水量,计算放水时间,尽量避开雨季矿井涌水量高峰期。 (2)分析水质,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防止安全套管及水门被腐蚀,使放水工作失去控制。 (3)放老空积水后,必须彻底检查放水点周围积水是否确已放尽,放水孔流量变小或不流水时要及时汇报,在检查分析得到指示后,方可用钻杆通透阻塞物。经反复通透或扩孔,证明没有阻塞而水量仍很小,测压证明钻孔标高以上积水确已放出,必要时仍需向积水区左右和放水孔下部补打钻孔,以防漏掉老硐子。□

第一部分 矿井概括1 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晒口煤矿位于福建省邵武市城东的晒口街道办境内。矿区位于邵武市城区方位121度、直距公里,即晒溪桥—新铺一带。地理坐标:东经117°33′~117°36′、北纬27°16′~27°19′。闽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316国道和鹰厦铁路东西中横贯矿区,矿区与周边主要城市的铁路里程分别为:南平154公里、福州320公里、厦门535公里、鹰潭159公里。矿区往南部36公里与京福高速公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交通位置图、地形地貌矿区地貌系属起伏不平的中至低山区,主要山脉走向呈北北东—南南西、一般海拔标高为200~350m,最高点云屏山,海拔标高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富屯溪河床,其海拔标高约178m。区内由于不同时代的岩性差异,风化侵蚀后呈不同的自然地貌景观,中—下侏罗统漳平组及梨山组的砂、砾岩层分布区、基岩裸露,山脊狭窄陡峻,多为单面山,沟谷发育陡直;晚三叠统焦坑组的粉砂岩和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群及花岗岩等分布区,则为低缓的山丘。区内第四系冲积平地较少,主要分布于富屯溪和晒溪两岸。 水系区内地表水流颇为发育,主要水系有富屯溪、晒溪及6条常年性山间小溪。富屯溪为矿区的主要水体,自西北向东南横贯矿区中部,为焦坑井田和晒口井田地表天然的分界线,河床宽50~150m。根据邵武水文站历年(1963至1972;1976至1980;1990至1996)资料表明:年平均流量,最大流量6400m3/s(1967年6月22日),最小流量(1979年10月)。洪水期一般出现在4~6月份,最大洪水发生在1998年6月22日(流量未测得),矿区东部新铺村一带,洪水位标高;矿区西部的晒口村一带,洪水位标高,与晒口大桥桥面相差。晒溪为富屯溪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罗峰山,自北向南流经下沙新村、洒溪桥,于晒口村西注入富屯溪,年平均流量28m3/s,最大流量(1967年6月22日),最小流量(1961年1月15日),洪水期一般与富屯溪同时出现。1998年6月22日,出现最高洪水位(流量未测得),标高为。枯水季节最低水位标高为。新铺溪流量为~,其它6条常年性小溪流量约为~10L/s。气象及地震情况矿区气象属亚热带潮湿性气候,据邵武气象站历年来(1963年至2005年)气象观测资料阐明如下:气温:平均温度℃,一般于7、8、9月份气温较高;最高温度可达℃(分别出现在1971年7月31日、2003年7月16日及31日);而于12、1、2月份气温较低,最低温度可降到℃,一般甚少下雪。降水量:历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大可达。降水一般多集中在4、5、6月份,占全年总降雨量约40-50%;但在个别年份雨季提前于3月开始或推迟到7月止。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70年6月26日),连续降雨最长可达25天(1966年)。 蒸发量:年平均总蒸发量 mm;一般在7月份或8月份为最大,占全年总蒸发量约30~40%,最大月蒸发量达。潮湿度:1964年~2005年潮湿系数在~间,平均为。 历年绝对湿度平均值毫巴,以6~8月最高;月平均值达毫巴以上;最大可达毫巴,最小达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风向及风速:在9月份至次年12月,晴天早晨多雾,一般须到十点左右方可消散,风向多为西北,历年平均风速,6~8月份东风和南风较多。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2 地质特征地层矿区在大地构造中的位置属于南华后加里东准地台华夏台隆遂(昌)建(瓯)台拱的南部,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笔架山—香林铺中生代复式向斜内的虎庵山—同青桥背斜的东南翼,呈一大致向东倾伏缓波状的单斜,延深至东部被F1逆断层切割,断层上盘的前震旦系地层出露于地表。矿区出露地层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群、上三迭统焦坑组、下侏罗统梨山组,中侏罗统漳平组和第四系。焦坑组为煤系地层。⑴前震旦纪变质岩群AnZ主要出露于矿区的西部、东部及北部,为上三迭统焦坑组煤系地层沉积的基底,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变质砂岩、云母石英片岩和少量细晶片麻岩及板岩等组成。⑵上三迭统焦坑组T3j主要出露于矿区的西部,而东部及北部仅零星出露,属含煤地层,以第一标志层底部为界,分上、下段。地层厚度由南向北(沿走向)逐渐增大,自0~372米;自西向东(沿倾向)逐渐变薄自218~60米。焦坑组下段为主要含煤段,岩性复杂,岩相变化频繁,厚度变化较大,中下部以厚层状砂砾岩为主,上部为粉砂岩及较稳定的中厚煤层(DE煤层)。焦坑组上段以湖泊相的粉砂岩为主,分布较普遍,岩性变化不甚明显,为良好的隔水层。⑶下侏罗统梨山组本组地层分布较普遍,为煤系地层的盖层。岩性变化不大,以河床相的长石、石英砂岩为主,间夹石英质砾岩和粉砂岩,为矿区的主要含水层。表1-2-1 各地层关系表系 统 组 段 层厚m 岩性特征 接触关系第四系(Q) 0~56 为坡积黄土层,内含滚石、洪积亚粘土,河床冲积砾石层及河漫滩砂土层 角度不整合侏罗系 中统 漳平组 上段 240 砾石成份复杂的砾岩或砂砾岩 假整合 下段 角度不整合 下统 梨山组 上段 240 河床相的长石石英砂岩为主,间夹石英质砾岩和粉砂岩 假整合 下段 240 三迭系 上统 焦坑组 上段 288 湖泊相粉砂岩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和少量透镜状含砾砂岩 角度不整合 下段 82 中下部以厚层状砂砾岩为主,夹有透镜状砂岩、粉砂岩,并夹凝灰质砂岩,火山角砾岩与凝灰质泥岩。上部为粉砂岩及较稳定的中厚煤层(DE煤层) 前震旦纪变质岩群 不详 千枚岩、变质砂岩、云母石英片岩和少量细晶片麻岩及板岩 ⑷中侏罗统漳平组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东部和北部,为砾石成份复杂的砾岩或砂砾岩,分为上下两段。⑸第四系(厚度0~56米,一般厚度12米)为坡积黄土层,内含滚石、洪积亚粘土,常为耕作区,河床冲积砾石层及河漫滩砂土层等。、构造矿区构造的复杂程度中等,为一向东倾伏缓波状的单斜构造,倾角为20~30度,以断层构造为主,褶曲构造也十分发育。矿区内较大的断层均在矿区边缘;井内落差~10米的北东向及南东向中、小断层密布,并往往与褶曲共生,断褶并存导致矿区内倾向及走向地层起伏变化。⑴断层矿区内较大的断层大致有17条,按其性质和延伸展布方向,大致可分为二组:一组,近于南北及北东向的逆断层为主,如F1、F4、F6、F8(北端)及F9;正断层有F2、F16及F20。另一组,近于东西向的正断层为主,如F3、F5、F14及F21,逆断层有F8(西端)及F10。上述断层主要分布在矿区的西部、东部及北部的边缘,而矿区内比较稀少。各主要断层分述如下:F1逆断层:位于矿区的东部边缘,全长约6000米以上,倾向约80°~90°,倾角40°~50°,斜断距大于1000米,为矿井的东部边界。F4逆断层:位于焦坑井田东南部,全长约1850米,倾向110°~ 140°,倾角40°~50°,斜断距小于40米。F16正断层:位于晒口井田中部,全长约1400米,倾角72°,斜断距约50米。F20正断层:位于焦坑及晒口井田中部,全长约350米,向南北两端即消失。倾向110°,倾角80°,斜断距较小而往深部消失。故对煤层没影响。F10平推逆断层(外围原F13):位于矿区北部边缘,为矿井北部边界,全长约5000米以上,断导走向近东南,倾向往北,地表倾角偏陡约60°~ 70°,斜断距不详。但据矿井巷道揭露,井下小断层甚为发育。晒口井田常见岩、煤层挤压褶曲,且伴随着小断层产生。焦坑井田常见倾向及斜交小断层。⑵褶曲矿区为一往东倾伏的单斜构造,沿走向、倾向呈现次一级褶皱。煤系地层产状变化不大,一般倾向70°~120°,浅部的倾角20°~30°,向深部变缓为10°~25°。主要次级褶曲分述如下:轴向北东褶曲:发育于焦坑组下段角砾岩中,分布在1至6勘探线的西部,两翼宽约150米,幅度20~25米。轴向近东西:分布矿区西部,宽为70~80米,两翼倾角10°~ 25°向东倾伏,延伸约100米。据矿井巷道揭露,煤层沿走向出现向、背斜相间褶曲形态,往深处幅度相对减少,轴向为西偏北,向东倾伏。更次级的小型褶曲一般轴向延深数十米左右,幅度几十公分至十余米,往往与小断层相伴生,两者在成因上具有关联。但这些构造不破坏煤层的连续性。⑶岩浆岩矿区岩浆岩分布广泛,岩种繁多,侵入时代主要有早至中三叠世的印支期,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燕山早期。主要分布在矿区的西部和南部的边缘,次为东部的F1断层上盘地层之中。前印支期中、酸性岩中主要有白云母花岗岩及石英闪长岩侵入于变质岩中,共同构成煤系地层的基底。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侵入岩及喷出岩,主要有安山凝灰岩(成煤之前)、石英斑岩、安山斑岩、火山角砾岩及少量辉绿岩等,尤以石英斑岩及安山斑岩对煤层影响较大,呈小型岩墙及岩脉岩沿断层或褶曲走向侵入,造成煤层变薄,尖灭,给开采带来极大的困难。总之,矿井构造类别属中等复杂型。煤层及煤质煤层矿井主要可采煤层为焦坑组下段的DE煤层,属较稳定的简单~较复杂类型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为黑色的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可见黄铁矿条带或结核,局部为粗砂岩,个别直接顶夹~的炭质泥岩伪顶。底板为灰黑色角砾岩或砂砾岩,常相变为含砾砂岩。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2:主要煤层特征表表1-2-2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点数)结构 稳定性 顶板岩性特征 底板岩性特征DE 焦坑井田 —简单至较复杂 不稳定 煤层顶板为细粉砂岩,局部为粗粉砂岩、细砂岩,少数地段夹~厚的炭质泥岩伪顶。一般顶板节理裂隙不发育。煤层直接顶板厚度变化较大,一般由东向西变薄,而个别点至尖灭。 底板主要为角砾岩或砂砾岩,也有见深灰色的细砂岩或粗粉砂岩,岩石一般坚硬而碎,不易产生形变且煤层底板一般含承压水较微弱,具有岩质疏松等特点。 晒口井田 — 煤质: 以亮~半亮型的粉~粉块~块状煤为主,煤质化验结果见表1-2-3。煤质化验结果一览表 表1-2-3煤层编号 工业分析 全硫Sd,t(%) 磷Pb(%) 容重ARD 发热量Qv,d(MJ/kg) Mad(%) Ad(%) Vdaf(%) DE 由上表结果表明:DE煤层为中灰、中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的无烟煤。可作为动力、化肥、发电、水泥用煤、民用生活煤等。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煤层顶板常见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的细粉砂岩,局部为粗粉砂岩或细砂岩,但个别地方煤层与直接顶间夹一层~米厚的炭质泥岩伪顶,往往在炮采时与煤层一起采出,而影响煤质。底板主要为灰黑色角砾岩或砂砾岩,岩相变为含砾砂岩,也有见深灰色的细砂岩或粗粉砂岩,质硬,不易产生变形且煤层下伏地层(底板)一般含承压水较微弱,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但由于矿区内构造较发育,局部地段受断层、褶曲和岩浆岩脉的影响,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局部岩体质量较差,同时局部地段存在较弱夹层,建议在这些地段开拓过程中,应加强维护,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根据历年瓦斯鉴定确认该矿为低瓦斯矿井。焦坑井田瓦斯含量为-,瓦斯主要成份是:CH4约,CO2约,晒口井田瓦斯含量为-,瓦斯主要成份是:CH4约,CO2约。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在独头上山或独头长巷、通风不良处易造成CO、CH4等有害气体聚集,在今后矿井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矿井通风管理,经常进行瓦斯监测,做好生产过程中防尘、防爆、防自燃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矿区的无烟煤的挥发分为3%左右,无煤尘爆炸危险,建矿至今从未发生过粉尘爆炸事故。煤矿无烟煤燃点较高,不易发生自燃,但在矿井井田局部块段的顶层煤,由于顶层煤中含硫量突然变高,在此煤层开采揭露后硫化物迅速氧化放热,若通风不良,散热不及导致煤层氧化放热聚集,最终发生煤层自燃。晒口煤矿煤层自燃现象仅局部块段会发生,采用跟底进尺,后退回采的开采方法,采用工作面煤壁洒水等措施可以防止煤层自燃现象的发生。水文地质山区地形,地表排泄条件好。地表水系发达,主要水源是河流及降雨。降水丰富、集中在4-7月,年平均降雨1200-1300mm/年,降水量1700-1800mm,是矿坑充水的主要来源。岩性单一,以碎屑岩为主,含水性质单一,均为基岩裂隙水,由于含水层受构造裂隙控制,具有穿层性和和相互分隔的特点,各个含水带之间联通性差。晒口煤矿大部分煤层位于河流侵蚀面以下,虽然富屯溪、洒溪流经矿区,因留设了有效的保护煤岩柱,河水下渗微弱,对矿区充水影响不大。矿井的主要充水方式有三种基本类型:Ⅰ类:大气降水、地表水、潜水 → 矿区浅部采动裂隙及构造裂隙 →采空区新生含水层 → 采掘工作面涌出。Ⅱ类:大气降水、地表水、潜水 → 承压含水层 → 构造裂隙 → 采掘工作面涌出。Ⅲ类:承压含水层 → 覆岩冒落带、裂隙带两带 → 采掘工作面涌出。井田的水文地质条件属基岩裂隙类简单型。根据福煤(邵武)煤业有限公司晒口煤矿提供的矿井涌水量数据,-200m~-600m水平平均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其中,-200m~-400m水平平均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地温根据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6年5月18日提交的《福建省邵武市邵武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焦坑及晒口井田)》和矿方提供的技术资料,晒口煤矿平均地温梯度G=℃/100m,介于℃/100m和3℃/100m,属于中常温类矿井。根据地质报告,预计在矿井-400~-600水平,地温将达到27℃~30℃。矿区开采情况晒口煤矿范围原为邵武煤矿开采,其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早自清朝光绪二十三年至民国元年,由盐商陈远复主办开采;民国元年至三十六年,由义记公司开采,主要采焦坑井田浅部(即云坪寺之北至焦坑村北东一带)露头煤,均为私人小煤窑土法开采。1958年—196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建井开采工作,但仍以小煤窑开采为主。重点开采焦坑井田的浅部煤层,日产约500吨,几年总产量约万吨。1960年起由省燃料局正式接收为省属企业,正式命名为邵武煤矿,并于1959年开始由省燃料局设计院对矿井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设计矿井服务年限为45年。焦坑井田一号井主平峒1959年6月动工兴建,1964年6月投产,以平硐—暗斜井方式开拓,设计生产能力为21万吨/年。晒口井田二号井于1960年开始兴建,1961年1月正式投产,以片盘斜井方式开拓,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随着开采水平的延深,原有的生产系统满足不了矿井生产能力需要,为实现焦坑—晒口井田联合集中生产,扩大矿井生产能力,1972年由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对矿井进行技改扩建设计,1973年4月至1974年5月新建一对箕斗斜井至-40水平,将一、二号井-40水平运输大巷贯通,构成统一的运输提升系统,箕斗主斜井负责提煤,副井负责供电、排水,技改扩建后矿井生产能力增至45万吨/年。为了开采-200和-400水平煤炭资源,从1981年开始由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对第三、四水平开拓延伸进行设计,在二号井副井旁新掘一条908m长的新副井至-200水平,箕斗主斜井往下延伸至-200水平,形成-200水平生产系统。该系统于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随着资源逐渐枯竭,1995年重新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21万吨/年。第二部分 1. 矿井自然环境和地质概括矿区地貌系属起伏不平的中至低山区,主要山脉走向呈北北东—南南西、一般海拔标高为200—350米,最高点云屏山,海拔标高为米;而长年性地表水流发育的富屯溪,则为本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其海拔标高约178米。本地表水系主要为富屯溪,最大流量为6500m3/s,最小流量为,平均流量为,洪水期水位最高标高达+,枯水期河流最低标高+170m,流量随季节性变化。其次为晒溪,河床最低标高+,最高洪水位+米,洪水期最大流量为,最小流量为,流量随季节性变化。本区属亚热带潮湿性气候,据邵武市气象局资料,每年4~6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1月为旱季,历年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2.地层含水性矿区出露地层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群、上三迭统焦坑组、下侏罗统梨山组,中侏罗统漳平组和第四系。现对各地层的富水性简述如下:⑴、前震旦系变质岩群主要出露于矿区的西部、东部及北部,为上三迭焦坑组煤系地层沉积的老基底,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变质砂岩、云母石英片岩和少量细晶片麻岩及板岩等组成。⑵、三叠系上统焦坑组主要出露于矿区的西部,而东部及北部仅零星出露,属含煤地层,系山麓堆积相---冲积相的角砾岩、砂砾岩及砂岩,湖泊相的粉砂岩、细砂岩或透镜状砂岩、砾岩和煤层等。地层厚度由南向北(沿走向)逐渐增大,自0---372米;自西向东(沿倾向)逐渐变薄自218---60米。焦坑组上段风化带为弱含水层,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为。焦坑组上段以湖泊相的粉砂岩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和少量透镜状含砾砂岩等组成,中厚层状、层理发育,含植物化石碎片偶见少量瓣鳃类动物化石,本地层分布较普遍,岩性变化不甚明显,为良好的隔水层。⑶、侏罗系下统梨山组本组地层分布较普遍,系为煤系地层的盖层。岩性一般纵横变化不大,以河床相的长石、石英砂岩为主,间夹石英质砾岩和粉砂岩,为矿区的主要含水层。由于基岩裂隙发育不均一,该含水层可分为相互分隔的三个含水带,其中中带即第二含水带中等含水、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为,其他两个带均为弱含水带。⑷、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为坡积黄土层,内含滚石、洪积亚粘土,常为耕作区,河床冲积砾岩石层及河漫滩砂土层等。主要分布于富屯溪,晒溪两岸及矿区西部山脚一带,河岸以冲积层砂、砾石为主,山脚一带以坡积含砂土为主,渗透系数。3.构造含水性和导水性晒口煤矿主要构造以断层为主,分别为近于南北及北东向的逆断层为主以及近于东西向的正断层为主。大断层都在矿区边缘,井内落差米的北东向及南东向中小断层密布,断层导水性弱或基本不导水。4矿井充水条件充水水源分析⑴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矿区的主要补给水源,它通过地表潜水层及采空区塌陷裂隙补给深部裂隙承压含水层中,成为矿坑的直接补给来源。⑵裂隙含水岩层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上统焦坑组(T3j)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的裂隙中。含水层呈透镜体分布,浅部富水性中等~弱;深部富水性弱~极弱。主要表现为顶板的滴水和渗水,通过调查分析煤层底板的涌水量极小,底板突水的可能性极小。充水通道分析矿井充水的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其次是地表水和潜水。主要充水通道是煤层采动时上覆岩层被破坏造成“两带”沟通引起的山体基岩和表土裂隙,塌陷区域,以及采动使断褶构造活化而形成的断褶导水带。5矿井涌水量、水害预测及其评估-40m水平涌水量由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涌水量构成,-200m水平涌水量由五采区、六采区、七采区涌水量构成。矿井排水主要是通过-200m水平中央水泵抽水至-40m水平中央水泵,再由-40中央泵房经箕斗井两趟管路排至地面后流入富屯溪。-200m~-600m水平平均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其中,-200m~-400m水平平均涌水量,最大涌水量。通过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分析,矿井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地表水、线状断层带、基岩裂隙水。通过开展矿区水患现状调查,分析矿井水害现状,矿井目前无大的水害威胁。通过对矿井实际涌水量观测,矿井目前实际观测的最大涌水量为880m3/h,平均涌水量为580m3/h。近些年本矿开采老空区已封闭,留有排水口,存在小部分积水基本能通过排水口排出,对下部的开采影响较小。晒口煤矿目前的排水能力满足生产要求,但仍要做好季节防治水工作。6.矿井防水害措施矿井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含水岩层和采空区积水。矿井地表水体为沟谷水,含水岩层富水性弱,断层导水性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开采影响不大,但为了做到预防为主,确保矿井正常生产,对于强降雨后,对采空区的补给,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防治水措施:1、煤矿企业必须在雨季来临前,派专门人员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2、矿井生产时,应做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在矿井范围内进行水患分析预报;加强职工防治水知识教育,特别是透水预兆、应急措施知识的普及教育;坚持“有疑先停、有疑必探、先探后采(掘)”的原则,配备探放水设备。3、各矿井在开采下山水平时,要对各矿井主平硐及以上水平的矿井水采取“堵、截、引”等措施排出地面,留设足够隔水煤柱,严防上水平的通过钻孔裂隙带直接馈入下水平,造成额外排水负担。4、在各个生产水平开采过程中,必须留设足够的隔水煤柱、采空区煤柱、护巷煤柱、断层隔离煤(岩)柱、矿井边界煤柱等保安煤柱,确保矿井安全生产。5、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必须做好水文观测工作,应根据实际涌水量情况,及时扩大水仓容量和更换相应型号、功率的水泵。同时做好水泵及其供电线路维护工作,保持井下排水设备完好和正常运转,确保有足够的排水能力。6、断层为弱导水或局部弱导水,对矿井充水一般无威胁。但矿区中褶皱构造发育,一般在背斜轴部由于张性裂隙的发育,会形成较大面积的含水层,且含水量较大。对此断裂带、构造带应加强矿山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密切注意井巷围岩、断层破碎带、掘进面等涌水特征,发现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等透水预兆时,应立即停止作业,采取防范措施。

煤矿瓦斯检测系统论文

1. 矿井通风机振动故障诊断,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一作者,.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钢丝绳断丝检测系统,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一作者,. 煤矿掘进巷道瓦斯智能控制系统,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一作者,. 采煤机滚筒自动调高技术的分析,工矿自动化,第一作者,.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矿井提升机减速器齿轮故障诊断,矿山机械,第一作者,. 电牵引采煤机模糊控制系统调速特性的仿真,煤炭学报,第二作者,. 矿井通风机实时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智能系统,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独立作者,. 远程控制中的小波压缩,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二作者,. 皮带配料系统模糊控制方法,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一作者,. 新型感应加热电源调功方式的仿真,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一作者,. 矿用智能风速仪,矿山机械,独立作者,. 通风机性能智能检测仪,煤矿机械,第一作者,. PID与模糊控制算法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煤矿机械,第一作者,

胡千庭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 重庆 400037)

摘要 预防煤矿瓦斯灾害是世界各采煤国家关注的焦点,论文简要介绍了包括瓦斯灾害易发区域的预测技术、高效瓦斯抽采及抽采效果评价技术、瓦斯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等区域性的以建立本质安全矿井为目的的综合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

关键词 煤矿瓦斯灾害 预测技术 抽采技术 监测预警技术

Research on New Prevention Technology for Disaster of Coal Gas

Hu Qianting

(Chongqing Branch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Coal Science,Chongqing 400037)

Abstract:It is a universal focus of the world's coal mining countries to prevent disaster of coal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tudy status,progress and applications of several comprehensive technologies including forecast technology for regions prone to gas disaster,assessment technology for effective extraction of gas and extraction effects,technology of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for gas disaster,aiming to construction of essential safe coalmines.

Keywords:disaster of coal gas;forecast technology;extraction technique;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technologies

预防煤矿瓦斯灾害是世界各采煤国家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我国,瓦斯灾害已成为煤矿群死群伤的头号杀手。2005年,一次死亡10入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占,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22起一次死亡100入以上的煤矿事故中,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为20起。

预防煤矿瓦斯灾害技术的研究已经从局部性短兵相接的单项技术向区域性的以建立本质安全矿井为目的的综合技术发展,包括瓦斯灾害易发区域的预测技术、高效瓦斯抽采及抽采效果评价技术、瓦斯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等。本文对这些技术的研究作一简要介绍。

1 瓦斯灾害易发区域预测技术

瓦斯灾害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通常属于瓦斯灾害易发区域。此外,瓦斯灾害易发区通常赋存着较高的瓦斯含量,因此,预测高瓦斯含量区域也是预测瓦斯灾害易发区的有效手段。

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地质构造技术

地质雷达是一种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定向高频电磁波反射定位技术。在岩土工程和建筑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通过多年努力,最新研制出适合煤矿环境使用的本质安全型地质雷达,能够超前探测采掘工作面20~30m深处煤岩内的隐伏小型构造等地质异常体,通过在西山、淮南、松藻等矿区的试验,取得了好的效果。2004年12月12日,在西山杜儿坪矿68214尾巷进行了煤层陷落柱探测试验,发现在煤层中由浅到深雷达波逐渐衰减,而在有陷落柱的地方雷达回波出现强反射,同相轴基本形成一段弧形曲线,明显反映了陷落柱和煤层的分界面和陷落柱的大小范围(见图1)。

图1 杜尔平陷落柱探测结果

在西曲矿22502 工作面副巷探测2#~4#煤层位置和厚度:探测结果(图2)表明,2#煤层的底板和4#煤层的顶、底板位置反映均较清楚,4#煤层在所测范围内基本稳定,受断层影响局部有起伏,所测4#煤层平均厚度为。

图2 西曲矿煤层厚度探测结果

在西曲矿28210工作面副巷磺头超前探测采空区边界:沿磺头表面向前方作水平扫描,参见图3,可见约在前方30m处有一强反射界面,推测为含水异常区。

图3 西曲矿采空区边界探测结果

P-S 波长距离构造探测技术

P-S波长距离超前构造探测技术主要检测地震波中反射回来的P 波和S波,用来分析预报地质构造,能方便快捷预报采掘工作面100~150m深处煤岩内的地质异常情况。

试验分别于2005年7月9~10日和9月21日在潞安常村矿S3-5 皮顺巷、王庄矿740回风巷和王庄矿630皮带巷进行了三次探测试验。

图4 常村矿陷落柱探测结果

常村矿S3-5皮顺巷探测(图4)结果为:大约~处反射面较多,岩体破碎,可能为陷落柱影响区。该巷掘至距S3回风下山南帮55m处揭露一陷落柱。

王庄矿740回风巷探测(图5)结果为:在掘进面前方、掘进面前方处都存在反射界面,在70~120m 范围内还存在一些次生的反射界面。实际揭露发现掘进头前55m处发育F237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走向132°,倾向222°,倾角80°,断层落差。

图5 王庄矿断层探测结果

煤层瓦斯含量直接测定技术

瓦斯含量Q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在20℃和一个大气压条件下所含有的瓦斯量,它由可解吸瓦斯含量和残存瓦斯含量组成,单位为m3/t,其表达基准为原煤基。可解吸瓦斯含量Qm的值等于瓦斯损失量 Q1、煤样瓦斯解吸量 Q2、煤样粉碎后的瓦斯解吸量 Q3三者之和。

通过向煤层施工取心钻孔,将煤心从煤层深部取出,及时放入煤样筒中密封,记录取心器切割煤心到密封前的时间;然后在井下测量煤样筒中煤心的瓦斯解吸速度及解吸量,根据解吸速度和损失时间推算瓦斯损失量Q1;把煤样筒带到实验室然后测量从煤样筒中释放出的瓦斯量,与井下测量的瓦斯解吸量一起计算煤心瓦斯解吸量Q2;将煤样筒中的煤样装入密封的粉碎系统加以粉碎,测量在粉碎过程及粉碎后一段时间所解吸出的瓦斯量(常压下),并以此计算粉碎瓦斯解吸量Q3;瓦斯损失量、煤心瓦斯解吸量和粉碎瓦斯解吸量之和就是可解吸瓦斯含量,即 Qm=Q1+Q2+Q3。然后测定煤样质量,并测定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最终求出煤层瓦斯含量。

测试系统由煤样筒、容量法测量系统、气体成分测定系统、煤样粉碎系统和钻孔取样系统等组成,见图6。利用这种方法在淮南矿业集团进行试验,并与钻屑法测定可解吸瓦斯含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 可知,取心法测定的可解吸瓦斯量精度更高。同时与巷道掘进过程中的瓦斯涌出量进行对比(见图7),显然趋势基本一致。

图6 瓦斯含量直接法测定系统

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大面积大量测定煤层瓦斯含量资料,了解各区域的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状态,以此为基础便可有效预测瓦斯灾害易发区。目前试验取样钻孔深度达到50m,随着进一步改进和扩大试验,预计能够满足煤矿生产的实际需要。

图7 瓦斯含量测定结果对比

表1 钻屑法测定与取心法测定瓦斯解吸量试验结果对比

2 高效瓦斯抽采技术

地面钻孔抽采采动卸压区煤层或采空区瓦斯

瓦斯抽采是预防瓦斯灾害最根本的手段,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煤矿区地面钻井抽采采动卸压区煤层或采空区瓦斯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

图8是地面钻井抽采采动卸压区煤层或采空区瓦斯的钻孔结构图,抽采采动卸压煤层内的瓦斯时,钻孔应进入卸压煤层内。在淮南矿业集团谢桥和张北矿采空区瓦斯抽采的试验结果表明,钻孔应布置在距离回风巷30m 以内,钻孔间距在200~300m之间。图9是谢桥矿抽采效果图,表2总结了淮南矿区地面钻孔抽采采空区瓦斯的流量和浓度。潘一矿的地面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流量为5~15m3/min,浓度为60%~85%。张北矿地面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流量为10~25m3/min,浓度为60%~80%。谢桥矿地面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流量为10~20m3/min,浓度为60%~90%。谢一矿的一个地面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量为4~5m3/min,浓度为50%。

表2 淮南矿区地面钻孔抽放瓦斯流量和浓度

图8 地面钻孔抽采采空区瓦斯钻孔结构图

图9 谢桥矿地面钻孔抽采采空区瓦斯效果

通过以上对淮南矿区地面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实施效果的归纳,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这些钻孔在正常工作期间,瓦斯抽放量和瓦斯浓度均较高,平均流量为15m3/min,平均瓦斯浓度为80%,抽放效果较好。当工作面推过钻孔40~100m时,钻孔瓦斯流量和浓度都增到最大值(见图10)。

图10 潘一矿地面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流量和浓度

井下顺煤层枝状长钻孔预抽煤层瓦斯技术

在山西大宁矿,引进澳大利亚生产的VLD-1000定向千米钻机,采用导向和纠偏装置调整钻进方向,并根据煤层强度确定排渣方式和参数。VLD定向钻机从2003年4月开始在大宁矿调试、运行,到2004年4月末的一个整年,总共钻进进尺为78484m,创下了单台VLD定向钻机在井下定向钻进的世界纪录。到2004年9月底,VLD钻机已经完成了定向钻孔160个,总进尺达到了112716m,最长的钻孔达到了1005m,有20个钻孔的长度在800m以上,钻孔布置如图11所示。

图11 大宁矿顺煤层枝状长钻孔

对不同深度钻孔的抽采效果进行了现场试验和考察,将钻孔按深度分为 800m、600m、400m组。不同深度千米钻机枝状长钻孔抽采效果如表3所示。由此可以看出,钻孔深度为800m组的钻孔总钻进长度是钻孔深度400m组的153%,其抽采第1年、第2年及800 d的总累计抽采量是钻孔深度400m组的133%~139%;钻孔深度为600m组的钻孔总钻进长度是钻孔深度400m组的145%,其抽采第1年、第2年及800 d的总累计抽采量是钻孔深度400m组的106%~121%。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钻孔的累计抽采总量也相应增加,说明增加钻孔长度对提高抽采效果是可行的。在煤矿井下实施千米钻孔后,既可大幅度减少抽采巷道工程量,并能实现大面积预抽。

钻孔在第2年末的总累计抽采量与第1年末相比增加了14%~28%,而在800 d时的总累计抽采量与第2年末的相比仅增加了1%左右。由此可得出,钻孔的合理抽采时间以1~2年为宜。

大宁矿首采面长500m、宽320m,于2003年开始实施千米钻机枝状长钻孔,钻孔间距15m左右(共计 12个孔、34个水平分支),钻孔深度为 500m左右,钻进总进尺11000m,抽采时间为年。经考察单孔平均总抽采量为。首采面的煤层气含量为14m3/min,由此计算首采面的预抽率为 ;2005年矿井煤层气涌出量为,其中抽采量为130m3/min,矿井煤层气抽采率为。

表3 不同深度千米钻机枝状长钻孔抽采效果分析表

3 瓦斯灾害监测技术

瓦斯灾害监测是及时发现瓦斯灾害隐患的关键手段,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和监控网络系统两部分。

红外瓦斯传感器技术

红外瓦斯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瓦斯气体对某一特定波长红外光吸收性能与瓦斯浓度之间存在一确定关系,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红外光被吸收的程度反映瓦斯浓度值的原理进行工作,见图12。

图12 红外瓦斯传感元件

对研制的红外传感器进行的测试结果为:瓦斯浓度为0~5%之间时,最大绝对误差为,最大线性度偏离 ,平均响应时间,0~40℃温度变化时显示误差为±,为期10d稳定性试验零点漂移最大为,在淮北桃园矿试验近7个月未进行调校,误差仍然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显然具有较好的性能。目前已开发出测量范围为0~10%和0~40%CH4的红外瓦斯传感器。

宽带监控系统

KJ90分布式网络化煤矿综合监控系统主干传输平台即采用了基于I P的工业以太网通信技术,将地面以太网技术直接延伸至煤矿井下环境,为矿井构筑了先进、可靠、标准、高速、宽带、双向的综合信息传输平台,使得矿山安全和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各种监控设备、自动化过程控制设备、语音通讯设备、图像监控设备等都以IP方式接入。并与煤矿企业的Internet/Intranet整体架构实现无缝连接,如图13。

图13 宽带监控系统功能结构图

4 瓦斯灾害预警技术

瓦斯灾害的有效预防与矿井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然而,瓦斯灾害的发生具有许多相关影响因素,且这些因素都是动态变化的,单纯靠入来掌握所有相关因素的变化以及可能导致的结果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开展了瓦斯灾害预警技术的研究,通过建立大量的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监控系统监测各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利用试验研究得到的相关模型,实现对瓦斯灾害预警,并提出合理的消除瓦斯灾害隐患的建议,利用技术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的管理和决策水平。

预警系统基于ARC Infor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开发,使过程和结果具有直观性。目前,瓦斯灾害预警系统主要具备的功能有:①瓦斯赋存分析及预测;②区域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③采掘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④瓦斯浓度变化实时监控与预测;⑤瓦斯爆炸危险性预测;⑥系统管理、矿图维护与输入输出等功能模块。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增加功能,自学习修正模型等。图14是该系统软件的一个界面。

瓦斯地质及瓦斯赋存分析与预测

瓦斯地质及瓦斯赋存分析及预测主要是以绘制瓦斯压力等值线、瓦斯含量等值线、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等为目标,研究基于地理信息(GIS)技术的瓦斯地质赋存状况预测方法及软件计算程序。在本系统中,主要研究开发了地质构造的维护、查询,地质单元的划分与智能识别,地质单元的瓦斯压力等值线绘制、瓦斯含量等值线绘制、等值线分布范围查询及分布图查询等功能。

图14 瓦斯压力等值线输出结果

区域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区域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主要以绘制突出危险区域分布图为目标,其预测基础是煤矿实际测定的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等基本参数、地质构造、动力现象等。区域预测的方法包括瓦斯地质法、综合指标法、钻孔动力现象判断法和其他现象的综合判断法,区域预测的结果就是各个专业模块计算结果的并集。区域预测结果分为突出威胁区、突出危险区和严重突出危险区三级,结果图可以进行交互查询、打印和共享发布。

采掘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采掘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主要分为采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和石门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三部分内容,其预测数据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钻孔法日常突出预测数据,包括瓦斯解吸指标K1值、钻屑量S、瓦斯涌出初速度q及其衰减指标Cq等;二是工作面瓦斯涌出动态指标,包括放炮后30(60)min内瓦斯涌出变化评价指标V30(V60),监测系统监控的工作面瓦斯实时涌出变化量等;三是地质构造、日常记录的参数测定点、历史采掘状况记录、历史突出事故记录等。

瓦斯变化实时监控与预测

瓦斯监控信息来源于监测系统,预警服务器的任务是:定时从监控系统服务器读取需要的信息(主要是瓦斯浓度变化实时值),并主动传输到预警服务器上,再根据信息需求进行分类存储和显示,并通过软件界面接口提供灵活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

由于监控系统数据是进行瓦斯灾害动态预警的基础,所以数据采集服务器程序不但要求其自身具有稳定性、可靠性、灵活性等特征,而且对控件系统服务器不能有任何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需要对监控系统和预警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合并以减少数据存储资源的浪费和数据的集中管理。

瓦斯爆炸危险性预测

瓦斯爆炸危险性预测以矿井监测系统的瓦斯浓度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综合其他影响因素研究出瓦斯爆炸灾害的预警指标和方法,实现对瓦斯爆炸灾害发生的超前预警,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监测系统数据库保存的三类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瓦斯爆炸危险性实时预警;

(2)根据煤与瓦斯突出预警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异常情况下瓦斯爆炸危险性预警。

系统管理、矿图维护与输入输出

系统管理、矿图维护与输入输出是本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包括本软件系统的通用参数设置、显示风格设置、用户权限设置、煤矿部门分配及员工设置、日志管理、系统配置状态诊断、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等内容,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的作用是为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2)矿图维护。矿图维护主要是对矿井的地图对象进行维护,包括设施设备维护、传感器维护、巷道维护、掘进工作面维护、采煤工作面维护、工作面预测测点维护、突出事故点维护、采空区维护、保护带维护、采煤阶段维护、采区维护、瓦斯赋存参数维护、地质构造维护等内容。

矿图维护模块的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图形绘制方法,为了严格按照预警系统的对象关系进行对象定义,在维护地图对象时,不但要求准确地绘制矿图及其对象,还特别要求同时建立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及关联方法。

(3)输入输出。输入输出功能是预警系统运行和展示预警结果的主要手段。输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采集数据,即:日常维护输入、监测系统动态输入和历史数据分析;输出的方式有报表打印输出、报表网络发布、地图打印输出、地图网络发布等方式。

另外,系统还设计研究了灾害防治措施、专家系统知识库等内容。

5 结束语

有效预防瓦斯灾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面临的技术难题将越来越复杂。本文介绍的技术是这些年的一些研究进展情况,部分技术仅在部分矿区进行过试验,达到大面积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瓦斯灾害的预警技术,目前更主要的是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十一五”的科技攻关、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警模型,筛选和完善实用预防技术,并通过现场的试推广应用和自学习不断修正,使之具备涉及瓦斯灾害动态预警所必需的实用软硬件技术,真正为提升煤矿安全水平起到中坚作用。

你的问题是什么啊,猜你的问题,建议你选择重庆煤科院的KJ90NB系统吧,我认为比较完善,不过在分站电池及过压保护上面要强调。

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数据。请问你要些什么,WC。P。ab常数等

瓦斯报警系统毕业论文

参考 48、喜欢是淡淡的爱;爱是深深的喜欢!

摘要:家庭自动化系统是适应现代生活对家庭功能逐渐增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成和配置因国度、家庭的经济实力、家庭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家庭自动化系统的配置与住宅小区的定位(安置型、实用型、舒适型还是豪华型)以及住户的类型比例(经济实力、知识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住宅小区 防盗报警系统 方案 1.家庭报警系统设计 概述 家庭自动化系统是适应现代生活对家庭功能逐渐增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成和配置因国度、家庭的经济实力、家庭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家庭自动化系统的配置与住宅小区的定位(安置型、实用型、舒适型还是豪华型)以及住户的类型比例(经济实力、知识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地,从结构上来讲,家庭自动化系统由家庭控制器、家庭布线、传感器/执行器等构成;每一个家庭控制器作为智能小区网络中的一个智能节点,互联成网并上联至小区综合管理系统;从信息组成上来讲,家庭自动化系统包括语音信息、数据信息、视频信息以及控制信息等;从功能上来讲,家庭自动化系统包括安防功能(可视对讲、防盗报警、火灾探测、煤气泄露报警、玻璃破碎探测以及紧急呼叫按钮)、控制功能(灯光控制、空调控制、门锁控制以及其他家用电器的控制)。 家庭报警的防护区域分成两部分,即住宅周界防护和住宅内区域防护。住宅周界防护是指在住宅的门、窗上安装门磁开关;住宅内区域防护是指在主要通道、重要的房间内安装红外探测器。当家中有人时,住宅周界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门磁开关)设防,住宅内区域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红外探测器)撤防。当家人出门后,住宅周界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门磁开关)和住宅区域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红外探测器)均设防。当有非法侵入时,家庭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家人及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另外,通过程序可设定报警点的等级和报警器的灵敏度。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关心,居家安全已成为当今小康之家优先考虑的问题。当您上班家中无人,或者仅有老人孩子在家,或者您晚上在家熟睡,您必须确保家庭成员和财产的绝对安全。 目前,众多住宅小区的安防防犯主要倚靠安装防盗窗、防盗门以及人工防犯。这样不仅有碍美观,不符合防火的要求、而且不能有效地防止坏人的侵入。现在全国都在开展建设安全文明的小区活动,提出取消防盗网,“走出牢笼”的口号。因此为配合捷报花园的现代化管理,担当起整个小区的安全保卫,给住户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本方案提供一套技术先进、性能完善的AURINE家庭报警系统,组成小区内的智能安全防范系统。AURINE作为一家专业电子安全服务公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丰富的保安实际经验和知识,向社会提供各种超值安全设备服务,给用户带来安全和放心。 设计思想 在小区内的每个住户单元安装一台报警主机,住户可选择安装在住户门口、窗户处安装门磁、紧急求助按钮、烟感探头、瓦斯探头、三鉴探头等报警感知设备,报警主机通过总线与管理中心的电脑相连接,进行安防信息管理,本系统具有远程报警功能,可选并联接打印机。如果发生盗贼闯入、抢劫、烟雾、燃气泄漏、玻璃破碎等紧急事故,传感器就会立即获知并由报警系统即刻触发声光警报以有效阻吓企图行窃的盗贼,而现场保安系统的密码键盘立即显示相应报警区域,使您的家人保持警戒;系统还会迅速向报警中心传送报警信息;报警中心接到警情后立即自动进行分辨处理,迅速识别判定警报类型、地点、用户,电子地图显示报警位置并瞬间检索打印用户报警信息,中心据此派出机动力量采取相应解救措施;系统具备24小时防破坏功能并自我监视,一旦有任何被破坏的迹象也会即刻报警。总之,无论白天黑夜,您离家在外还是在家休息,电子保安时时刻刻保护您的安全。这正是您能为您的家人、家庭、财产所做的最有效的安全防盗保护措施。 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在住宅内门窗及室内其他部位安装各种探测器进行昼夜控制,当监测到警情时,通过住宅内的报警主机传送至智能管理中心的报警接收计算机、接收将准确显示警情发生的住户名称、地址和警报类型、提示保安人员迅速确认警情,及时赶赴现场,以确保住户和人身安全。 同时,住户也可通过固定式紧急呼叫报警系统,在住宅内发生抢劫案件和病人突发疾病时,向智能化管理中心呼叫报警,中心可根据情况迅速处理。 报警设备选型原则 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的使系统的结构简单、可靠,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系统可靠必须高,即使工作电源发生故障,系统也必须处于随时能够工作的状态。 (2)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扩充能力,以适应日后使用功能的变化。 (3)报警器应安装在非法闯入者不易察觉的位置,和报警器相连的线路最好采用钢管暗埋的方式进行敷设。 (4)传感器尽量安装在不显眼的地方,当受损时易于发现,且容易处理的场所。 (5)系统应当符合有关的国家和福建省地方标准,即集散型结构通过总线方式将报警控制中心与现场控制器连接起来,而探测器则分别连接到现场控制器上。在难于布线的局部区域宜采用无线通信设备。 (6)系统应尽量采用标准产品,便于日后系统的维护和检修。 (7)系统必须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卫方式。目标保护不能出现控制盲区。 我们在为捷报花园进行家庭报警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以上原则,为住户建议和设计最为适用的报警系统设备,安装隐蔽灵活。 系统组成 根据以上对家庭报警系统的要求分析我们选用AURINE生产的家庭报警系列产品,其系统组成如下: 家庭报警系统由住户前端、传输和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 以上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有图例,我把网址发给你 麻烦采纳,谢谢!

第1章 绪 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防盗、防劫、防火保安设备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针对偷盗、抢劫、火灾、煤气泄漏等事故进行检测和报警的系统,其需求也越来越高。本设计运用单片机技术设计了一新颖红外线防盗报警器。而本设计中的输入部分主要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不同类型的探测器用不同的手段探测各种入侵行为;不同作用的传感器,也可检测出不同类型的情况。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本设计的选题背景、课题介绍、本文主要工作、方案论证。选题背景单片机现在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智能仪表、工业控制、日常生活等很多领域,可以说单片机的应用已渗透到人类的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角落,这说明它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也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和有机会利用单片机去改造你身边的仪器、产品、工作与生活环境。红外技术已经成为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各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他是不可见光,因此用他做防盗报警监控器,具有良好的隐蔽性,白天黑夜均可使用,而且抗干扰能力强。这种监控报警装置广泛应用与博物馆、单位要害部门和家庭的防护[1]。通常红外线发射电路都是采用脉冲调制式。红外接收电路首先将接收到的红外光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和解调出用于无线发射电路的调制信号。当无人遮挡红外光时,锁相环输出低电平,报警处于监控状态;一旦有人闯入便遮挡了红外光,则锁相环失锁,输出高电平,驱动继电器接通无线发射电路,监控室便可接收到无线报警信号,并可区分报警地点[2]。当我们考虑的范围广一点:若是在小区每一住户内安装防盗报警装置。当住户家中无人时,可把家庭内的防盗报警系统设置为布防状态,当窃贼闯入时,报警系统自动发出警报并向小区安保中心报警[3]。周界报警系统:在小区的围墙上设置主动红外对射式探测器,防止罪犯由围墙翻入小区作案,保证小区内居民的生活安全[4]。目 录第1章 绪 论 选题背景 课题介绍 本文主要工作 方案选择论证 单片机的选择 显示器工作原理及其选择 液晶显示和数码显示 防盗报警选择传感器的选择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AT89C51芯片的介绍 引脚功能 结构原理 AT89C51定时器/计数器相关的控制寄存器介绍 MAX708芯片介绍 单片机复位设置 8255A芯片介绍 8255A的引脚和结构 8255的工作方式 8255的控制字 AT89C51与8255的接口电路 显示部分 七段显示译码器 7448译码驱动 单片机与7448译码驱动器及LED的连接 外部地址锁存器 23第3章 检测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热释红外线传感器典型电路 红外光敏二极管警灯电路 光敏二极管控制电路 红外线探测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光电耦合器驱动接口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 精密多功能运算放大器INA105 低功耗、双运算放大器LM358 34第4章 电源设计 单片机系统电源 检测部分电源 主程序设计 核对子程序设计 中断子程序设计 读数子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说明 程序清单 41第6章 调试 安装调试 音响(和继电器)驱动线路具体连接 程序修改 程序执行过程 47结论 48参考文献 49致谢 51原理图 52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红外防盗报警器的设计[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因而对防盗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设计就是为了满足现代住宅防盗的需要而设计的家庭式电子防盗系统。目前市面上装备主要有压力触发式防盗报警器、开关电子防盗报警器和压力遮光触发式防盗报警器等各种报警器,但这几种比较常见的报警器都存在一些缺点。本系统采用了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它的制作简单、成本低,安装比较方便,而且防盗性能比较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安全可靠。这种防盗器安装隐蔽,不易被盗贼发现。同时它的信号经过单片机系统处理后方便和PC机通信,便于多用户统一管理。本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单片机控制电路、红外探头电路、驱动执行报警电路、LED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处理器采用51系列单片机AT89S51。整个系统是在系统软件控制下工作的。系统程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数据采集、键盘控制、报警和显示等子函数。[关键词]:单片机、红外传感器、数据采集、报警电路。Infrared burglar alarm design controls which basedon the monolithicintegrated circuitAbstract :Along with society's unceasing progres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nomical unceasing development, the people living standard obtainsthe very big enhancement, to private property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in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us set the new request to the securitymeasure. This design is for satisfy the family type electron securitysystem which the modern housing security needs to present in the market condition equips mainly has the pressure totouch the hair style burglar alarm, the switch electron burglar alarmand the pressure shields light the hair style burglar alarmand so on each kind of alarm apparatus, but these kind of quite commonalarm apparatuses all have some shortcomings. This system used hashotly released the electricity infrared sensor, its manufacturesimple, cost low, installm the antijamming ability strong, thesensitivity high, safe was reliable. This kind of security installmenthiding, was not easily discovered by the bandits and its signal after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 systemprocessing the convenience and P the C machine correspondence, isadvantageous for the multiuser unification design designs two parts including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ehardware partially including the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 controlcircuit, infrared pokes head in the electric circuit, the actuationexecution alarm circuit, the LED control circuit and so on the partialcompositions. The processor uses 51 series monolithic integratedcircuits AT89S51, the overall system is works under the systemsoftware control. The system program may divide into following severalmodules: The data acquisition, the keyboard control, reports to thepolice with the demonstration small steelyard words: AT89S51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 infrared sensor,data acquisition, alarm circuit.目 录1. 绪论 1 前言 设计任务与要求 12.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概述 PIR传感器简单介绍 PIR 的原理特性 PIR 结构特性 33. AT89S51单片机概述 AT89S51单片机的结构 管脚说明 主要特性 振荡器特性 AT89S51单片机的工作周期 AT89S51单片机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方式 AT89S51的指令系统 164. 方案设计 系统概述 总体设计 系统硬件选择 硬件电路实现 软件的程序实现 215. 结论概述 主要结论 结束语 27致谢 28参考文献 2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