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3:22:57

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简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阐述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其次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即:建立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形成开放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和优化作业方案。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包括教室、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等校内外的学习场所)为空间的、双边或多边的交流与交往,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向预定的培养目标前进。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就成为必然。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针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理论分析主要有描述式定义和流程式界定两种。前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后者是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背景、过程和产出等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国内往往是从教学的投入与学生的产出之间的关系或者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课堂教学本身,特别是大学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多面向的职业活动,所以很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我国知名学者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他进一步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尽管目前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存在这样的基本共识: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果的教与学、有效率的教与学、有效益的教与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意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质与综合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持久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概而言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核心和实质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进步、成长与发展,要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 显然,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但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学生总体有效而言,非针对个体学生,体现了教学的效率与公平。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尽量减少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宜;其次,要创造一种交流开放式的课堂氛围,积极同学生展开教学互动;再次,需要教师有不断的反思探索,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缺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目前在大学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消极应对教学改革,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关心,反映的是对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认识欠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审中的决定因素是科研,而上课是相对次要的工作,反映出教学质量的潜在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期望教师对教学有激情、投入精力? 2.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不足 目前对大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尺在于学术,所以不少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愿意去上课。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大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并没有重视有关大学有效教学的学习和探讨,对教学的研究更是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准备,致使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还需要具备有效教学的技能,否则不可能在行动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3.缺少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授仍是当下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教师只注重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用机械的教育方式进行灌输,这样就往往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乏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4.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目标,拘泥于教材现有知识内容的系统讲授,强调其绝对作用,这样就往往使得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致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更有甚者,教师在讲课中照本宣科,忽视本学科的最新科学进展,最终的结果势必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陈旧僵化、形式的枯燥无味,进而导致教学无效。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 教学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活动。大学教师的首先工作就是教学,是有严格水平要求的,并非人人都可以授课的。故而可以考虑建立起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就和科研上的成就等同视之,从而避免在对教师评价时总是强调科研,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学校在教学上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等,在项目管理形式上可以参考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形式。 2.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新的课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书本知识以外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创新与开发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发现探索性,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挑战性和参与性。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领会意图,把握目标,活用教材: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教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精读教材,了解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讲一遍,学生对着教材看一遍、做一遍,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怎样安排就怎样教,在教学中缺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灵活使用的意识,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应该明确教材只是一种承载知识的文本体现、一种导向,它不能也不可能适合全部学校、全部教师、全部学生,它要靠我们的教师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地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学习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色彩和活力。

二、创设实效性的教学情境:有效课堂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其实用不着非常复杂,但一定要有实效,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因此,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例如数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比较米、米、米的大小”之前,先出示3个1,提问:“这3个1相等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把数字又改成1、10、100,再一次提问:“这3个数还相等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答案: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元=10角=100分。

接着老师追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一组数,能不能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顺利地引入例题,这样教学,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就能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是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教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没有“以人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开心商店”,有的叫“小精灵商店”等等,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让学生身临其境,真买真卖,好像在超市或商店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买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了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

四、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和身心和谐发展。尤其是数学更需要学生用作业来强化知识。

在内容要求方面:1.作业练习必须与课程所讲的内容密切联系,做到有针对性,能够突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让学生愿练,这样才能产生乐学的情感,才能由被动苦练变为主动乐练。比如在学了“数的整除”后,针对着重解决概念问题,我设计的题目是:“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偶数中的质数,分母是奇数中最小的合数,这个分数是()。”2.家庭作业必须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合理拓展,力求做到让学生满足,让他们“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要帮的帮一把”。3.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烦琐的死记硬背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要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作业。4.作业练习要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5.作业练习要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如“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8-□)×□=8”,□里的数不确定,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

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飞的蒲... 内容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将继续提高。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课堂反馈、作业批改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无论是教育研究者,学校、还是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地尝试。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在预设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堂上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3、教师的语言要有效。(1)教学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是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游戏规则、游戏要求的游戏,而不能说,我随口说出了“游戏”二字,哄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可接下来却是“做练习题目”,这能叫做游戏吗?(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再比如,在给学生一幅植树的情境图时,老师问“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说看到了有树啊,有人啊,天上还有白云啊。。。。但仔细一想,这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点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说它干嘛呢! 三、注重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课堂反馈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来了解;也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提问释疑;也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教师根据检验结果及时补充讲解。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及时得到反馈,就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如魏书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视及时反馈,作文教学效果就特别好。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作文训练,第一节课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在学生作文的同时教师来回巡视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下课铃一响即刻将作文收上。第二节课在讲作文发下去,由学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组改。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文,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讨论,指出其优缺点,从而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节课下课后,老师将作文全部收上来,当天再浏览一遍,掌握学生的作文和修改的具体情况,适当写一些评语,第二天即刻将作文发给学生。并让写的好的同学将习作再抄一遍,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借鉴。因为反馈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并落实了课标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教师从作业批改中获取的信息,不仅具有促进和调节学生学习的功能,而且具有对教师的教学的参照和导向作用。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批改规范、及时。按照教学常规中各门学科设置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同一班级使用的批改符号应完全一致,圈画要精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做到一目了然。其次,每次作业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批改,认真写出批改等级,批改日期写在学生作业结尾的下一行里。作业如有错误,教师应予以改正,也可指导学生重做或指导学生自行订正,直至正确为止。让学生订正的作业教师同样要进行批改,并标上批改时间。其次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只做简单的判断,而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不可重批轻改。教师对已批改的作业应尽快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详加研读,或加以讲解,以发挥批改效果。在批改作业中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要有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批注,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的手段,肯定为主,否定为辅。对于学生作业中新颖的观点或解题方法,无论是否完全正确教师都应表示出赞赏和鼓励。 批改学生作业,教师应注意字迹工整,认真仔细,以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对错题多的学生要进行面批。批改作业时应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如对优等生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对中等生重在点化开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总结规律;对差生则应关怀备至,强化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增强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教师的批改中得到发展。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学生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有效的作业批改不但是对学生作业本身的评价,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一种综合有效的手段。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其实这样的小论文多的是,如果要找这种类型的免费论文,你可以直接百度搜:普刊学术中心,很多各个主题的免费论文,最主要的是还有很多写作论文视频教程。现在不管是毕业还是评职称,发表学术论文都是必须的,要多看文献,多练笔,多投稿,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 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成功育人,和谐发展”。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发展的空间,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向积极方面发生着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

一、新课改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教师在自己的脑海中初步树立了课程意识、过程意识、导学意识、开放意识、整合意识和创造意识。这种定时定量对教师进行的校本教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教师已理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真正意义,并尝试着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这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就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新课程的实质,才能自觉地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在每个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大力开展新课程校本教研,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新课改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现状与实施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虽有许多转变或改进,但是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还相距甚远。如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观念“重教书轻育人”,课程资源“重静态轻动态”,教学目标“重双基轻能力”,教师备课“重备书轻备人”,教学方法“重教法轻学法”,实践参与“重个体展示轻整体参与”,教学评价“重单元和结果轻多元和过程”。

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自觉革除长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必须改变以往自己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及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认真研究课程目标,目标导学、提高效益。

研究课程目标,要弄清课程目标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哪些要求;弄清课程标准倡导了怎样的课程理念;弄清课程目标反映了数学学科知识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哪些新成果和新发展。要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上,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出发,去确定教学课题目标,做到“目标导学、提高效益”教学。

2、深入钻研课程内容

自己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要系统学习课程标准,精心教材,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沟通知识的关联与发展,做好学生学习知识中的孕伏和延伸,使学生在知识循环中上升,在知识渗透中提高。要悉心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复印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整合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如对教材进行调整、组合,增删等。以便掌握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细致了解学生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要求,通过学习,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点,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细致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情况,以便能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教学活动获得最大效益,使每一节课优质高效。

4、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是教师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教师要在前面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它既是对学生要学知识的加工整理,又是对引导学生如何学进行的加工整理,是对每节课要达到某教学目标进行的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的策划。它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实施教学评价等。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转换角色,努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全力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把好课堂教学的关口,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它充满了创造的生机,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和丰富,都会在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将研究的重心下移到课堂,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还是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新课程课改,就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就不可能从过去的模糊认识或困惑中走出来。今后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自己切实做到,按新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学生的真正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真正面向全体,分层次施教,成功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严格按照“减负”的有关规定布置家庭作业,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并指导学生科学安排这些时间,使学生能结合个人情况而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实践,达到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的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治理工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学生也要改变完全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只有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加大校本研究的力度,相信我们的新课程研究成果必定会让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这是对我们教师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的最大愿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由教材内容、学情、教学资源及学校的教学设备而定。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性不强,不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换,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可能提高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学情、教学资源,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动机化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学习化学的动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效果就显而易见。常见的方法有:1.教师要抓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现象明显和有趣的化学演示实验,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即演示实验法。目前,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就是努力工作,认真把握学情,专研技术,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高中化学无论是在教学强度上还是在教学难度上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普遍较高。有效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更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之中,为此,要想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需要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整合多方面的因素。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一旦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求知欲,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要使学生深感化学无所不在,所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是不够的,如果能改变教法,辅之以生动的实验,创造直观的教学情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和深入思考问题,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独立完成,探究知识的很好途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操作。在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教师必须要给予正确讲解,分析原因,切不可默然置之或加以批评、讽刺,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二、利用学情,实现参与式教学要想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配合,也就是说,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参与式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服从,而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思想认为,新形势下,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只是协调者和组织者,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如在讲授《物质性质的探究》这一章节时,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概念没有全方位的了解,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不转变方法那学生也会沦落到传统课堂的教学中去,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教师能找到学生兴趣的出发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的话,效果肯定会截然不同。为此,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给学生演示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细心观察和总结,最后发现生成了不一样的物质,这就是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接下来再讲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就简单易解了。三、考虑学情,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能力基础、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具有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层次,做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把握学生的层次和知识的梯度,教师要把课堂知识做的具有开放性和梯度性。比如,面对灭火这样的情况,教师要设定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假如在图书馆灭火的话,你会选择哪种灭火形式?它的原理是什么?这样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优质的化学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破,能自主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术语、化学公式、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能通过问题的设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的。四、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高中化学开展生活化教学,使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化学课程与实际联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需要,它与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紧密联系,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让学生了解化学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学以致用,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加深他们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这些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和学习兴趣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现象和事实,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讲解、介绍。教师不仅要进行化学知识的教育,还要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命运。学生掌握这门学科,应用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更好地为将来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想提升高中化学课的教学质量确实需要考虑到学情,做到从学情出发,同时,有效的化学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需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课前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课中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做到“活教”、“教活”,课后做到及时的反思和修正,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完美配合与写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会居高不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由教材内容、学情、教学资源及学校的教学设备而定。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性不强,不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换,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可能提高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学情、教学资源,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动机化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学习化学的动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效果就显而易见。常见的方法有:1.教师要抓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现象明显和有趣的化学演示实验,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即演示实验法。目前,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就是努力工作,认真把握学情,专研技术,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高中化学无论是在教学强度上还是在教学难度上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普遍较高。有效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更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之中,为此,要想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需要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整合多方面的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一旦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求知欲,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要使学生深感化学无所不在,所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是不够的,如果能改变教法,辅之以生动的实验,创造直观的教学情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和深入思考问题,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独立完成,探究知识的很好途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操作。在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教师必须要给予正确讲解,分析原因,切不可默然置之或加以批评、讽刺,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二、利用学情,实现参与式教学要想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配合,也就是说,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参与式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服从,而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思想认为,新形势下,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只是协调者和组织者,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如在讲授《物质性质的探究》这一章节时,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概念没有全方位的了解,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不转变方法那学生也会沦落到传统课堂的教学中去,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教师能找到学生兴趣的出发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的话,效果肯定会截然不同。为此,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给学生演示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细心观察和总结,最后发现生成了不一样的物质,这就是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接下来再讲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就简单易解了。三、考虑学情,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能力基础、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具有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层次,做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把握学生的层次和知识的梯度,教师要把课堂知识做的具有开放性和梯度性。比如,面对灭火这样的情况,教师要设定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假如在图书馆灭火的话,你会选择哪种灭火形式?它的原理是什么?这样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优质的化学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破,能自主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术语、化学公式、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能通过问题的设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的。四、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高中化学开展生活化教学,使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化学课程与实际联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需要,它与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紧密联系,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让学生了解化学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学以致用,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加深他们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这些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和学习兴趣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现象和事实,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讲解、介绍。教师不仅要进行化学知识的教育,还要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命运。学生掌握这门学科,应用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更好地为将来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想提升高中化学课的教学质量确实需要考虑到学情,做到从学情出发,同时,有效的化学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需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课前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课中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做到“活教”、“教活”,课后做到及时的反思和修正,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完美配合与写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会居高不下。

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简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阐述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其次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即:建立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形成开放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和优化作业方案。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包括教室、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等校内外的学习场所)为空间的、双边或多边的交流与交往,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向预定的培养目标前进。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就成为必然。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针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理论分析主要有描述式定义和流程式界定两种。前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后者是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背景、过程和产出等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国内往往是从教学的投入与学生的产出之间的关系或者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课堂教学本身,特别是大学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多面向的职业活动,所以很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我国知名学者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他进一步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尽管目前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存在这样的基本共识: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果的教与学、有效率的教与学、有效益的教与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意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质与综合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持久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概而言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核心和实质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进步、成长与发展,要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 显然,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但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学生总体有效而言,非针对个体学生,体现了教学的效率与公平。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尽量减少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宜;其次,要创造一种交流开放式的课堂氛围,积极同学生展开教学互动;再次,需要教师有不断的反思探索,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缺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目前在大学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消极应对教学改革,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关心,反映的是对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认识欠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审中的决定因素是科研,而上课是相对次要的工作,反映出教学质量的潜在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期望教师对教学有激情、投入精力? 2.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不足 目前对大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尺在于学术,所以不少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愿意去上课。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大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并没有重视有关大学有效教学的学习和探讨,对教学的研究更是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准备,致使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还需要具备有效教学的技能,否则不可能在行动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3.缺少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授仍是当下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教师只注重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用机械的教育方式进行灌输,这样就往往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乏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4.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目标,拘泥于教材现有知识内容的系统讲授,强调其绝对作用,这样就往往使得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致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更有甚者,教师在讲课中照本宣科,忽视本学科的最新科学进展,最终的结果势必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陈旧僵化、形式的枯燥无味,进而导致教学无效。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 教学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活动。大学教师的首先工作就是教学,是有严格水平要求的,并非人人都可以授课的。故而可以考虑建立起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就和科研上的成就等同视之,从而避免在对教师评价时总是强调科研,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学校在教学上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等,在项目管理形式上可以参考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形式。 2.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新的课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书本知识以外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创新与开发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发现探索性,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挑战性和参与性。

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论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也不允许通过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来实现,要做到轻负担、高效益,只有落实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能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能否得到最大化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主要指标。落实有效教学需要继承、借鉴、创新。纵观当前有效教学实施的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理念不新、备课不实、内容不齐、整合不力、方法不活、评价不新、发展不全。对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现象,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制定制度、创新手段、优化行为,加强有效教学的指导,将有效教学的理论主张及操作要求内化为教师教学的需要。

一要加强学习,落实培训

教师教学理念认识不到位,其原因不仅仅在教师一方,学校也有责任。课程改革多年,而新课程学习培训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开展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但培训面相对狭窄,每年真正参加上级培训的名额非常有限,往往只能派部分优秀的教师教干参加。让每位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加大培训力度,统筹安排,积极引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进行自学与研讨。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搞好校本教研: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听课评课等要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进行,要对课标理念和教材易忽视的内容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和挖掘,形成具体的带有案例性质的解读材料。

二要明确要求,规范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落实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的教学习惯一旦形成,要彻底改变并非易事,所以,仅靠目标管理来改变教师教学行为远远不够,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规范,因此需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制订一系列标准。例如备课方面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法、备辅导(阅读),课堂教学务实不务虚,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坚持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力戒拖沓无神的“催眠课”与急风骤雨式的“填鸭课”。作业方面做到布置之前审核,以精当、适量、有层次为标准,克服作业布置的随意性,做到布置之后批阅要及时、认真、准确、全面等。

三要以学定教,顾及全面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本质上说教学的教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要立足学生,研究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从学生的具体需求与特点出发,结合课程标准的各个阶段目标,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提高学习参与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四要开发资源,拓宽渠道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来说确实有难度,但开发校本课程怎么搞应从学校实际出发,可简可繁。有能力形成课程体系的,可从教材研究、课程设置等方面系统整理,没有能力的,可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去收集整理一些拓展性材料,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去补充学习内容,从而开辟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吸取知识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五要“授之以渔”,养成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于个人教育来说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要求教师加强自学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动脑,少替代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自我质疑的习惯。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指导预习,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在反复强化中逐渐养成预习、质疑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个性、意志品德、作业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情况,通过针对性地训练和家校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向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发展。

六要注重评价,倡导反思

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两方面。在“教”的评价中,要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可借助写教学反思的形式来进行,要让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把反思的重点放在方法(如何反思)、角度(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连续性与实效上。教学反思一方面是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另一方面是阶段性教学行为反思,因为只有把短期反思与阶段反思结合起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深刻的认识并有较大的改进,才能达到“反思”的真正目的。教的评价还要结合有效教学,建立对教学每个环节的评价细则,形成领导点评、教师互评、日常评价和阶段性总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改进教学。“学”的评价要强调评价手段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用成绩报告书作为终极评价手段,平时对学生要采用动作、神情、体态、语言等表扬方式,经常性的随机激励评价,丰富评价的手段。教学中可构建“比、学、赶、超”的评比制度,开展教师评、学生评、师生互评、当堂现场评、课后个别点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并在评价中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

总之,实施有效教学既近在眼前,又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重视,从方法上创优、内容上突破、细节上关注,才能取得实效、高效。固然,目前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采取的每一项策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管理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有效教学一定会显现。

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研究论文

所谓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灵魂,而其采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本文是我在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探索和运用的一些收获: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处理、主要教学行为的预设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有效教学准备包括:

1.选择并确定活动内容与目标。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选择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内容并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判断语言集体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如大班语言活动《我家是动物园》,其故事内容幽默风趣,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从选材看这个活动是符合大班幼儿发展目标的。活动目标有两点:一是观察分析画面,理解故事内容;二是激发阅读的兴趣。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从幼儿角度出发,不仅突出语言还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多个领域教育因素,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努力体现目标的有效的整合。

2.收集并制作适宜的教学具。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具体需要什么教学具、教学具是否能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活动前必须要考虑周全并要充分准备的。如活动中师生都需要摆放小图片来学习讲述的,那教师就要事先准备相关图片;需要利用幻灯机、电视机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那教师就要事先检查这些设备性能是否保持良好等。根据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教师在活动前还要尽量把一些抽象事物付诸于直观的形象之中。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遵循多样性、丰富性、层次性、操作性、实效性等原则。

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集体教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在活动前要预先考虑选择何种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多样化,在组织形式上力求突出生活化,在教学手段上努力结合现代化。如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导入部分是采用故事还是猜谜形式;设计的提问是启发式还是开放式等,教师一定要反复推敲来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以激活集体语言教学活动的气氛,有效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教学有效开展。如大班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将大图书制成了PPT幻灯投影,还将故事录音结合在课件里面,比较有效地体现了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的新教育观念。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集体教学现场的一系列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管理行为,它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及为了确保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的活动;二是教学行为,它包含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事先作好准备的预设行为和直接指向幼儿和教学情景的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时采用的教学行为两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包括:

1.导入环节要简洁生动。集体教学的导入环节所占的时间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如在教学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可以这样导入:你爷爷有胡子吗?你想知道冬爷爷的胡子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听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就明白了……这是典型的与幼儿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

2.教学策略要“因人而异”。所谓“因人而异”,是指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机智的实质就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实施过程中,教师先要深入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然后教师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确定幼儿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3.师幼互动要积极和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各种语言艺术和魅力,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师幼有效互动的前提。过程中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能有效促进师幼情感交流,迸发智慧火花。如托班语言活动《小圆形》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开始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圆形画面,配合魔棒“变魔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设问“什么也是圆圆的”后,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让“ 魔棒”变出许多圆形物:一会儿变成太阳,一会儿变成皮球,一会儿又变成气球等图案,让幼儿来感受儿歌、学念儿歌,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小圆形变变变的游戏。活动中,师幼关系和谐、互动有效。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俗称教学反思。有效教学评价体现为:

1.评价标准多条。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有再发展的动力。《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也就是说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统一的,而要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尽量满足每个幼儿被教师承认和赞许的愿望。

2.评价方式多样。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以口头语言评价为多,而且词汇也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陈鹤琴先生在创立“活教育”理论是提出“教师要活。”这个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可以拿来努力消化,并付诸实践,我们除了可以口头语言评价,还可以以图画、身体动作如表情、眼神等方式来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把幼儿的兴趣点推向更高层次。

3.评价时间多元。习惯上教师是在活动结束时对幼儿进行评价,而活动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幼儿进行赞扬和鼓励。有的教师往往只对一个片面点进行评价,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是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的,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正因为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评价也应该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可以不断激起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综观现在的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们都在努力地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但是如何有效,有效的程度到底如何,如何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这就有待于我们幼儿教师继续努力去尝试和思索了。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