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内部审计论文5000

发布时间:2024-06-26 18:18:27

内部审计论文5000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及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由于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人员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如何保证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也成为企业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主观和客观因素。 客观方面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带来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难度加大。再者,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意味着对其审计的难度也越大,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单位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千扰。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审计人员合法权益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法律保障,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工作处在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之下,我国法律法规制定的时滞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性和缺乏操作性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企业审计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被审计的经营业务也变得日趋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一个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经营,可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其经营业务也千差万别,再加上企业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比原来更加复杂,使得会计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的可能性随之加大,为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企业的审计范围也再不多的扩大,不仅包括对财务上的审计也包括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等工作,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上的检查发表正确全面的审计意见难度比较大,因此,增加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主观方面因素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有限。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 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簿.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与审计手段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一是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主体,又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客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按照经营者的意志来维护企业利益,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有的审计人员往往选择后者,这自然违反了审计原则,增大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技术从过去人工审查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从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应技术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审计最佳效果,因此,审计局限性与手段滞后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轻视审计带来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近年来,由于企业转型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管理者对审计的作用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把审计当作是一种核实财务数据的程序,未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的甚至对此加以回避,致使审计在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地位,很大程度降低了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不能与审汁的“独立性、权威

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足,这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进一步规范、加强和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审计独立性很难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集团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目前有的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设置不合理,将内部审计并入其他职能部门,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难以真正发挥监督职能。因此,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不能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 2.“双重化”管理体制,使独立、客观审计的原则难以得到体现。现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是根据本集团的制度规定,一方面向同级领导负责,另一方面向上级审计部门负责。在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人员本身的任用、提拔和工资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与本单位利益息息相关,从局部利益出发,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受到本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干预,内部审计效益与本集团整体利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内部审计独立、客观审计的原则难以得到体现。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职业要求不但专业知识要强,而且需要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会计、审计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相关行业的业务流程和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品质。而我们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对经营管理、工程预算、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现代企业已经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对内部审计人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已势在必行。 4.内部审计实施中存在一定困难。在实际工作中,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以企业集团名义进行,被审计单位虽然不会设置各种障碍阻止审计人员的查证、取证,但也存在拖延提供资料、资料提供不全或应付了事的情况。虽然这些困难有被审计单位主观上对内部审计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但更主要的是被审计单位唯恐违规违纪行为被查出而采取的抵制行为。基层单位目前因机构设置限制,很多未设专职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工作的开展就更难。 论文内容摘自原创论文网yclunwen

[摘要]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以致最后管理失控。本文吸收和借鉴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从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目标等方面,说明内部会计控制对维护会计信息真实和提高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控制制度当前,会计工作中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秩序混乱等问题,主要就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建立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保证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会计工作秩序和提高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1、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企业产权关系明晰,保证权责明确,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财产的核算、控制、保管等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和责任,处理好受托经济责任和利益分配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依照现代企业理论,在公司制度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对于所有者来说,其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保证。对于经营者而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其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但能够规范经营者的行为,而且能够促使所有者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赚取利润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协调地发展。2、贯彻新《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加强企业的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我国已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的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并对《会计法》进行了较大的修订,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建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可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必然要求。3、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我国企业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和难题。这一经济现实迫切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从长远发展和国际经验来看,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一种必然选择。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一个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努力的方向,并且是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而设置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不仅是企业管理经济活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标准,也是外部审计人员或社会中介机构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依据。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设有明确的目标。我国新颁布的《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管理部门需要准确、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便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作出正确的决策;股东、债权人及其他有关各方也需要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借贷等决策。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如果没有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的各项实物资产就可能被盗窃、受损或被滥用,有关的会计凭证、账簿记录和统计计量等非实物资产也可能遭到破坏或毁损。因此,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检验、计量与记录、入库、保管、维修、领用、发运和报废等各个环节,有效地制止浪费,防止各种贪污舞弊行为,从而保证财产物资及相关记录的安全性与完整性。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依据。管理当局制定的企业经营方针、计划等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是要确保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经济发展时期与阶段的方针和政策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企业的经营方针与计划,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在建立和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框架时必须遵循和依据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称为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它也是外部审计人员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状况的基本依据。企业在建立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法性原则。即各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第二,适应性原则。即各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体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第三,规范性原则,即各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要符合并体现会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规范会计事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第四,科学性原则。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科学合理,以使所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便于操作和执行;必须利于控制和检查,有了解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三、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会计法》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为了有效控制、控制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明确责任,防止差错和舞弊,保证经济业务的顺利进行,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必须明确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具体要求是:第一,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记账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做到职权明确,程序规范,责任清楚,避免因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推诿,甚至越权行事,造成管理失控。第二,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防止因权限集中、职务重叠而造成的贪污、舞弊和决策失误。所以,法律要求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实行职务分离。第三,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相关人员之间相互制约与职务分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务分离是相互制约的前提条件,但实行职务分离并不表明就能够相互制约,如果没有赋予各职务岗位的人员相应的职权,就无法进行相互制约。因此,在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时,不仅要考虑职务分离的要求,还要考虑上述职务岗位的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将失误、舞弊等问题控制到最低限度。2、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针对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高度等重大经济业务事项活动中存在的盲目决策、程序混乱、管理失误而给国家、单位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实际情况,《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对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高度等经济业务事项,既是各单位重大的经济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问题,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控制和控制,不仅影响国家、单位和社会公众利益,也削弱财务会计管理职能,并影响会计秩序和会计资料质量。《会计法》对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的要求,突出了两点:一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应当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中应当体现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控制、相互制约,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3、进行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既是加强财产物资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财产清查制度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种制度。通过财产清查,改善经营管理,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通过财产清查,可以确定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以便查明实存数与账面数是否相符,并查明不符的原因和责任,制定改进措施,做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原《会计法》第十三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财产清查制度,保证账簿记录与实物相符。新的《会计法》则规定,各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要求更明确、更具体,不仅要建立财产清查制度,而且要明确规定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保证财产清查制度得以具体落实,也为有关管理部门控制检查财产清查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提供可靠依据。4、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合法性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在我国,已有不少单位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实行控制和再控制。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控制、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同经济性质、管理基础不一样的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会计法》只是从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出发,对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了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而不能理解为仅包括这些内容和要求。从内部控制和控制的基本原理看,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人事任免中的利害关系回避、重要岗位人员的定期轮岗、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与评价、风险分析、系统监测等,都是内部控制和控制的重要方面和有效手段。四、内部会计控制的结构框架内部会计监控机制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文化氛围,有效的内部会计监控机制应包括健全的监控环境和严格有效的监控制度。(一)、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指建立、加强、削弱、影响会计政策、程序与工作效果的各个因素。从本质上来看,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一种文化和精神,是影响内部各成员、各环节制衡、接受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和理性,反映着控制过程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主要包括监控意识、监控活动和监控信息。1、监控意识。是指对内部会计监控的认识,特别是高级管理层对监控的认识程度和深度,这决定了内部会计监控环境的健全和监控措施的到位。2、监控活动。是指对内部会计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修正、评价、控制的过程。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缺陷,应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重大事项应向最高管理层报告。3、监控信息。是指对某一期间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查、核对,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1、内部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第一,要建立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成本、资金的控制。第二,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会计人员是单位具体会计工作的操作者和执行者,其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的好坏。同时会计若不公平、公正地对会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将导致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失职,不负责任,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工作。因此,任何单位都应当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并结合本单位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人员岗位职责。第三,实行内部领导控制管理责任制,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会计工作作为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单位负责人支持会计工作,保证会计工作的依法进行,才能使本单位的会计活动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并得到不断完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要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应是落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自身要遵法、守法外,还应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履行控制本企业经济活动的职权。2、内部会计检查制度。内部会计制度最终是由人去执行的,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则是一纸空文,如同虚设,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检查工作,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检查制度。会计检查制度应主要包括会计工作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1)会计工作检查制度,是根据企业制定的会计工作制度来对会计工作的过程、事后进行评价的一项检查工作。各种会计检查除检查制度规定的必查项目外,应加强对下列内容的检查:第一,重要岗位人员配备、动态考察和定期轮岗情况。第二,会计账簿是否合法、规范,有无账外账。第三,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情况。第四,授权制度执行情况。第五,重要物品的保管、使用、交接、作废销毁及账务核算情况。第六,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第七,事后稽核工作开展情况是否按规定设置稽核岗位,稽核工作是否及时全面,差错事故处理是否合法。第八,对会计主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2)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制度,是对企业某一期间所发生的会计数据及提供这些数据的载体进行检查、核对、纠错,以使会计信息产品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那些特征和特性要求,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及合法性,应重点对以下事项进行检查:第一,进行会计核算的数据是否正确,会计核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相关的制度规定。第二,会计凭证是否合法,账账、账实、账证是否一致。第三,会计科目使用是否合理,账户管理是否严密,账务记载是否真实。第四,会计报表披露的数据是否准确、真实有效。3、资金控制制度。资金控制制度是企业控制资金收支与保管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其目的在于保证资金收支的正确、有效与合法,实现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消除资金收支与保管中的弊病,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是对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补充。4、内部审计稽核管理制度。实行对法人代表负责的内部审计稽核管理制度,建立审计稽核委员会作为稽核系统的最高组织,直接对法人负责。充实稽核人员,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素质。安排熟悉会计法规和制度规定,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5、风险预警制度。就是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而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事先进行预测预报的财务分析系统。既然是基于预报功能而非业已陷入危机状态,因此相关的预警财务指标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第二,应当属于危机初步产生时的先兆性指标,而非业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时的结果性指标。第三,与危机生成过程的密切关联性。就财务层面上看,诱发财务危机最为直接的原因,或是由于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是由于对竞争应对不当及功能乏力,由此而导致了企业竞争的劣势地位,未来现金流入能力低下;或是企业一味地追求销售数量的增长,却忽略了对销售质量———现金流入的有效支持程度及其稳定可靠性与时间分布结构等的关注,由此导致企业陷入了过度经营状态与现金支付能力匮乏的困境。这就要求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应当依托这一基本点加以把握。6、风险责任会计制度。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和相应处罚措施。

论文提要:从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开始建立至今,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本文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建议。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 内部审计在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这期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经历了多次演变。2001年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定义作出了最新的解释:“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这一全新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内涵从评价活动发展为保证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范围不仅仅涉及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而是要进一步扩展到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的评估和改善上。IIA的这一定义使内部审计的功能拓展到公司治理的层面,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不尽科学。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总体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比较随意,在内审机构的领导模式上,即有隶属于董事会与总经理的,也有隶属于监事会的,还有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甚至有隶属于财会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原则需进一步明确,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二)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我国内部审计恢复的时间不长,不论是企业领导、普通管理层还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这种认识极大地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内部审计的支持有限。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理解支持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内部审计并非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直接和必经环节,企业领导了解、引进内部审计机制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其二,现实中也存在内部审计工作不得力的情况,客观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其三,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内部审计和其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冲突,在发生舞弊和丑闻时,企业领导可能会被牵涉其中,特别是在我国内部审计还被作为政府审计职能补充的情况下,企业领导人容易对内部审计产生抵触情绪。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技术落后。内部审计人员能否完成其使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审计判断水平,是否熟悉企业经济活动,是否了解资本市场及其相关的投资、融资规则和惯例,是否具有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等。但在我国,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企业财务部门,其中不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的这种组成和素质状况反过来又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收入和升迁,致使高素质审计人员流失,难以形成稳定的内部审计群体,进一步加剧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而内部审计在单位的地位不高,容易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加上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容易被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使审计人员常常在不顺心的状态下工作,易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这些都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得不到进一步提高。长此以往,将造成恶性循环,对内部审计的发展非常不利。 (四)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许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比如,《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都是总括性的,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和执行进行规范。我国尽管制定了《内部审计准则》,但还处于不断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目前的内部审计实务中缺乏一套完整、科学和具备相当权威的准则用于指导实务。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无论是总体框架还是具体内容都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最新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上仍有较大差距。 三、完善和促进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类型。当前世界各国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二是由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三是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双重领导的组织模式;四是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五是由总经济师领导的组织模式;六是由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以上各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其中以董事会领导型、监事会领导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设置层次高,地位超脱,相对来说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较为理想的机构模式。2、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建议。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设置模式。(1)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公司,都有相关规定,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2)对于非国有的大型股份公司及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对于一般小型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可实行下审一级制度,并推行联合审计、轮回审计、定期审计,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优势。 (二)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1、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吸引力。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是成功的并且备受尊重,那么将会有很大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选择留下来,并努力工作,争取得到更大的发展。一是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让内部审计人员在良好的氛围中身心舒畅地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二是要为内部审计提供必要的经费,确保内部审计的客观独立性。三是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稳定内部审计队伍。四是通过加强后续教育,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五是建立健全晋升制度,一方面为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部门的提升,或向公司的主要财务部门或管理职位晋升提供可能和机会;另一方面要建立审计人员专业岗位序列,给审计人员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选择。 2、加强后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由于组织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持续的后续教育,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人员档案、兴趣调查,定期的绩效评估等,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需求。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必要的培训计划,以保证教育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和维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三)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快速普及。会计电算化、工程预决算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被广泛应用。会计数据、经济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程序都发生了改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与手工处理系统大大不同。这对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技术提出了挑战。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应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内部审计要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方法发展,包括利用内部测评、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投资分析等数字加工技术以及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在审计处理手段上要由手工操作逐步转移到电算化处理。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技术,逐步实现内部审计现代化,并进一步规范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规范大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具体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此外,企业应当在《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内部审计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科学、严谨、具体的内部审计执行标准和准则,是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和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建立我国内部审计监督体系的需要。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其资格条件及执业行为做出要求,并实行内部审计师注册考试和授证制度。各级内部审计协会应当创办内部审计理论刊物、设置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外包与内部审计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及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由于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人员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如何保证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也成为企业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主观和客观因素。 客观方面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带来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难度加大。再者,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意味着对其审计的难度也越大,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单位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千扰。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审计人员合法权益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法律保障,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工作处在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之下,我国法律法规制定的时滞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性和缺乏操作性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企业审计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被审计的经营业务也变得日趋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一个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经营,可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其经营业务也千差万别,再加上企业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比原来更加复杂,使得会计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的可能性随之加大,为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企业的审计范围也再不多的扩大,不仅包括对财务上的审计也包括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等工作,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上的检查发表正确全面的审计意见难度比较大,因此,增加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主观方面因素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有限。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 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簿.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与审计手段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一是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主体,又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客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按照经营者的意志来维护企业利益,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有的审计人员往往选择后者,这自然违反了审计原则,增大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技术从过去人工审查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从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应技术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审计最佳效果,因此,审计局限性与手段滞后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轻视审计带来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近年来,由于企业转型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管理者对审计的作用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把审计当作是一种核实财务数据的程序,未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的甚至对此加以回避,致使审计在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地位,很大程度降低了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不能与审汁的“独立性、权威

高校内部审计的毕业论文

[摘要] 在高校外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中,展开外部审计显得日渐重要。文章经过对以后我国高校外部审计的现状剖析,从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注重水平和制度建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高校外部审计任务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外部审计;保证机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开展,国度对教育事业的注重度日渐加强,高校在开展中所要面临的责任和风险也逐步增多。外部审计形式陈腐、人员管理缺失等成绩凸显。目前,高校外部审计迟缓的开展步伐分明不能顺应高校管理的紧迫要求。高校管理中审计的重要性愈发失掉人们的关注,如何增强我国高校的内审制度管理、充沛发扬高校外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成为现今高校管理中被讨论的抢手话题。

一、以后我国高校外部审计缺陷剖析

随着国度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时增多,我国教育规划逐渐趋于完善,教育事业有了飞速的开展。但绝对于世界开展的均匀程度,我国高校外部审计在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上依然处于落后的形态。

外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标准依据相关材料显示,我国相当多的高校内审机构设置粗陋,表现出应付反省、敷衍塞责的任务形态,甚至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从而成为高校管理中的破绽之一。由于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这些高校不得不将外部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布置在一同办公,严重影响了外部审计人员的任务方式和任务顺序,内审独立性遭到间接毁坏,使高校内审任务者对本身的任务定位不精确、职责范围不明白,进入一种角色模糊的形态,局部人员任务敷衍了事,消极怠工,使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呈现此种景象的基本缘由是高校的管理者缺乏对高校内审的充沛注重,没无意识到独立性的保证是高校内审任务展开的根本前提。

外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够合理在人员配置上,高校的外部审计机构显得绝对随意,人力资源单薄,很多高校内审任务没有独立的内审人员,内审任务经常由财会人员或监察人员兼职完成,甚至一些学校在需求时才从管理者中随意抽调几团体组成高校的内审机构,停止一些暂时性的高校内审任务。这种任务形态下,高校内审任务不能够很好地停止,不但如此,从别的部门借调过去的管理者也会将内审任务了解为一种暂时性任务,从而不能仔细完成,而且忽然添加的任务范围势必影响其本职任务的停止,招致外部审计任务和本职任务都遭到影响。对国度经济情势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完善也招致财务人员停止内审任务的难题。高校的内审任务要求内审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风险评价知识及外部控制等相当片面细致的专业知识,而其他部门人员充任内审人员的角色时,对这些知识掌握不片面,在任务时只是围绕着高校的财务做做外表文章,缺乏对其他部门的管理和监视。审计活动展开不起来,也会招致审计质量大打折扣。另外,外部审计人员比例低、老龄化严重也是制约高校内审任务的成绩。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的内审机构人员数低于高校员工总数的11%甚至更低,其中局部高校的内审人员中,55岁以上的人员占据了很大比例,这都影响了内审职能的无效发扬。

外部审计的注重水平不够充沛高校管理层对内审任务的注重水平间接影响高校内审任务能否无效发扬其职能。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人们普遍以为,内审任务就是复杂的查查账、纠纠错,对内审任务的看法比拟浅薄。而绝对来说,国度审计和社会审计则愈加具有制度性和标准性。这一点上,高校内审任务显得分明滞后。不管是外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层或高校的管理层,对审计都没有足够的注重,往往是为了应付反省,将工夫和经济大多用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不注重办学程度和标准管理,无视内审任务的监视职能,招致内审人员本身定位不明白,在任务中仅仅对高校的财务收支停止例行反省,形成财务部门和其他任务部门压力过大,影响高校日常任务的正常运转,弱化了高校内审的必要性,直接影响高校的开展。

外部审计制度办法不够完善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开展速度快,但我国经济起步较晚,在很多层面的制度和办法上不够完善。高校内审任务也面临着这种现状。高校内审制度内容狭隘、构造缺失、体系单一、合感性和效率性不高,内审人员大多仍依照传统的审计方式对财务数据的精确性和差别性停止反省,而对高校的偿债才能和将来经济效益的研讨和预测没有概念。外部审计任务进程中没有可以依托的详细制度标准,也没有可以学习自创的优秀方式办法,加之整个高校没无形成完善的内审任务体系,内审任务仅停留在外表,缺乏对学校管理运转形态的全体把控和合理规划,对发现的成绩不够注重,处理成绩不及时不严肃,招致潜在的风险增高。

二、高校外部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合理设置外部审计机构、强化独立性高校内审任务由于其任务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需被定位到一个超脱的独立部门。这是内审机构独立性的特殊要求,也是合理要求。内审部门应间接向学校最高管理层效劳,而不能受制于其他平行管理部门。因而,高校管理者必需要在管理层中强调高校内审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配合内审任务的无效展开,对内审机构和人员保证及时完善。高校管理者虽然可以决议内审任务的管理者由谁担任,但不无能预内审任务的正常停止,不得障碍内审人员的正常任务行为,要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除高校指导层以外,任何其他部门也不得干涉高校内审部门的正常任务,应尽量配合,进步内审任务的效率,如此,高校内审的客观公正才干失掉无效保证,内审任务才干顺利展开,促进高校的开展。

提升外部审计人员素质、优化组织构造无论是单位的哪个部门,人员素质的上下都间接影响该部门的任务质量。高校外部审计部门亦是如此。而且,由于高校内审机构的特殊性,对机构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更高。提降低校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放慢高质量审计队伍的建立步伐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内审的必定要求。高校的审计人员要懂的不只仅是财务,更要懂得高校的运营管理和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且对高校管理中的关键点可以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价,明白内审的任务重点和任务难点,这是高校内审任务的根底建立,也是高校内审任务的人力保证。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增强内审队伍的年老化建立,在注重内审人员的经历程度的同时,放慢引进和培育高素质的年老内审任务人员,活期对学校的内审人员停止教育,学习国际外先进的内审任务方式,能随着高校的开展及时调整任务战略,勇于创新,在制度要求的根底上充沛发扬内审机构的客观能动性,无效躲避风险、保证高校正常波动运转。

增强高校指导对外部审计的注重、支持内审任务高校内审任务独立性和威望性的树立离不开高校指导对高校内审的足够注重。高校指导在政策上的支持为高校外部审计机构的`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内审任务的展开打好了后期预备。与此同时,内审机构的审计人员也应及时将任务中发现的成绩及时向高校指导汇报,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措施,为高校指导增强高校管理提供无效的建议,做高校指导的好助手。支持高校的又快又好向前开展才是高校内审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校指导的任务目的和支持高校内审机构任务的原始动力。

完善外部审计规章制度、强化其监视职能完好的部门规章制度对部门任务的稳步停止提供重要的保证和支持。现阶段,我国高校外部审计任务不够成熟,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招致高校内审任务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高校管理层应及时完善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让高校内审机构任务有抓手。关于高校内审任务人员而言,要想高校的内审监视职能无效发扬,首先就要积极自动对原有规章制度的不合感性和缺陷性提出要求,并依据高校的实践状况提出修正和完善建议,满足高校的开展需求。在高校的全体和细节运转上充沛发扬高校内审的职能作用,将学校作为一个风险范畴停止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预测风险、扫除隐患。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进程中必需根据国度规则的现行无效制度,不能滥用客观能动性,凭觉得、凭想象展开任务,要坚持一切依法停止为前提,保证高校规章制度的威望性的同时,也是在保证本身机构的独立性。任务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防止自觉任务和随意任务,唯有如此,才干使高校内审任务标准化,展开内审任务时才不至于无从下手,无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季红霞.评《高校管理审计研讨》的实际奉献[J].会计之友,2016(20).

[2]张佳春,戴小月.中国公立高校管理中的外部审计成绩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12).

[3]吴国萍,朱君.高校外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实证剖析&—&—&—基于吉林省高校的调查研讨[J].中国际部审计,2014(5).

[4]彭巧萍,薛国友.高校外部审计的开展趋向、制约要素及改良途径&—&—&—基于广东30所高校的外部审计调查[J].财政监视:财会版,2013(10).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Internal Audit in Enterprises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various industries are in the thick of reforming.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ternal audit should play a role in the operation of an enterprise in many respects, such as the internal control, risk management, management consulting, et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he internal audit system is facing an even tougher tim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ternal audit system in China, and gives some ideas on the status quo and some advice on the Words: Improvements; Internal Audit; Solutions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公司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 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财务风险的价值 》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日益被重视。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起着防范作用。 文章 主要研讨内部审计控制对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降低的价值,期望带给其他人一些启示。

关键词:内部审计控制;财务风险的价值;分析

内部审计是重要的 企业管理 工具及手段,主要对现代企业进行内部监督及控制职能。通过内部审计活动的进行,促使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使得管理系统趋于完善,确保高层决策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最终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及发展。

一、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分为两种,分别为系统性及非系统性。系统性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多指的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及影响,比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本文主要研讨分析的是非系统性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本身存在的财务资金运行活动所形成的风险,具体体现为筹资、投资、营运、收益活动。

(一)企业筹资财务风险

企业的筹资活动是企业经营的起点,是对资金资源的配置活动。受市场经济影响,筹资活动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银行的借款因素、债券因素、股票因素、高层决策因素、管理 措施 因素、租赁兼并因素等等都会构成企业筹资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投资财务风险

企业的投资活动是资金运营的第二环节。为了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合理的经营活动中。对外投资,主要针对证券及控制权来获取经济效益。对内投资,主要针对资产购买或技术开发来进行生产经营,以获取资金增值的目的。无论是哪类投资,都与经济市场形势相关。生产经营类的投资需要考虑经营规模、项目报酬率、投资回收期、投资相关度、投资监管力度等风险因素。证券类投资需要考虑利率、通货膨胀、公司运营状况等风险因素。

(三)企业营运财务风险

企业营运涉及到资金的管理。所涉及的风险包含产品能否得以在经济市场销售、能否回收结算成本两方面。企业营运包含采购活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在采购活动中,采购的金额、原料的质量、相关付款方式、具体到货时间等因素都会造成企业采购方面的风险。在生产活动中,成本的控制、产品的质量、新产品的开发等因素会间接构成企业生产方面的风险。在销售活动中,销售金额、货款回收、客户的管理、销售人员素质等因素都会构成企业销售方面的风险。

(四)企业收益财务风险

企业的收益活动是最终影响经营活动的因素。收益活动包含收益确认及收益分配。一旦确认不当或分配不当都会造成企业收益方面的财务风险。如若收益确认过少,造成成本结转过多,导致财务当期利润虚减,会直接影响企业信誉造成经营财务风险。反之,收益确认过多,企业需要额外支付纳税费用,导致资金不必要支出财务风险。同样,在企业收益分配活动中,收益形式、收益金额、收益时间都需要把握恰当,避免影响企业信誉及经济运营。

二、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财务风险的价值

(一)加强企业筹资活动审计,降低筹资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应当结合企业实际筹资方式来进行风险防范。比如银行借款方式筹资,需要对借款企业条件进行分析、借款原因及途径分析、比例结构分析、项目投资借款偿还期分析、借款额度分析等等,确保企业借款活动合理且具备偿还能力。比如债券方式投资,内部审计需要对发行代理机构进行审查、债券利息支付进行审查、保管相关制度进行审查、偿债基金相关制度进行审查等等,确保企业债券筹资风险得以控制。企业要结合内部审计,分析各类筹资活动特点,避免由于不恰当的筹资方式选择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加强企业投资活动审计,降低投资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对企业选择投资策略及制定决策起到强化、预防、控制风险的作用,使得投资效益得以提升,预期投资目标得以实现。对于企业投资活动审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对前期方案的审计。包含对预算、可行实施性、预估盈利等因素的考量,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对数据的敏感性,对投资方案的合理性、投资价值可以正确估量。第二,对投资实施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检查方案具体实施情况,对于其中出现的因素合理的改进情况进行监督。第三,对投资结果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成本、收入、价值进行详细的指标分析,使得投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得以控制。对于证券投资活动,内部审计需要针对投资风险、投资期限、变现能力、投资组合、预计投资收益等方面进行审查,确保证券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加强企业营运活动审计,降低营运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要加强企业商业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方面管理,才能降低营运活动方面的财务风险。针对商业信用管理,内部审计应当对客户档案进行审查,并进行综合评级打分,确认合理的信用额度。针对应收账款,内部审计应当审查实际真实性,加强对账龄方面的审计,对于坏账要及时采取措施。针对存货管理,内部审计应当加强对存货方面的核算与监控,定期对存货进行监督与盘点,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四)加强企业收益活动审计,降低收益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使得企业收益确认及收益分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为确保收入确认方面的收入状况真实,内部审计需要从销售发票、收入确认时间、销售分割、递延收入等方面入手,进行详细的收入确认方面审查与分析,确保财务报表收入的真实与准确性,避免可能出现的操纵风险行为。对于收益分配方面,内部审计需要对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进行确认,保障企业的良好财务状况及稳定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的四大经营环节分别是筹资环节、投资环节、运营管理、收益活动。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管使得企业的四大环节的财务风险得以有效防范与控制,使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得到良好的监督与保障。

作者:叶敏 单位: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参考文献:

[1]尹淑平.强化内部审计控制企业税务风险[J].经济视角(下),2013

[2]易俊,李敏.内部审计防范企业财务风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3]岳霆.论现代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的风险及控制[J].时代金融,2013

[4]丁琦.论企业财务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4

《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发展探讨 》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自2011年提出内审工作转型以来,确定了以确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探索绩效审计、深化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技术审计等重点转型工作,转型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转型成果已经固化为制度、指南,为开展审计项目提供指引,实现组织增值。当前,随着内审转型的深入推进,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从分析审计能力发展现状入手,研究提高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能力;审计环境;审计方式

一、内部审计能力的涵义

关于内部审计能力,《索耶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础》等文献中均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索耶内部审计》更多地提到“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标准”,为我们理解内部审计能力提供了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1996年发起的研究基金项目《建立全球性的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框架》,参考了全球200位富有 经验 的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使用了独特的研究 方法 ,使得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标准真正代表了全球“最佳实务”。笔者 总结 内部审计能力的涵义,即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审计工作标准,在实施审计活动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等被利用的方式。内部审计职能是由初级内部审计人员,胜任的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管理层这三个关键角色的互动而完成,审计能力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二、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发展现状

(一)审计环境不甚理想,监督权和业务管理权在层级上不对应

首先,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审人员的考核、晋升等各种切身利益都在本行范围之内,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时,内审人员往往会顾及人际关系和切身利益,审而不深,查而不全,处而不力。其次,大区行负责对辖内中心支行开展审计项目,无论是关乎人的履职(离任)审计,还是关乎业务的专项审计,都与具体业务工作相关,而各中心支行业务工作是由省会中心支行归口管理,即便分行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后期整改上也存在跨层级问题,于是分行又将后期整改转为由省会中支负责。省会中心支行在分行授权下,开展对地市中心支行的审计工作,但由于省会中心支行不具有对地市中心支行的监督权,难以全面掌握同一审计项目全省的审计情况。这种监督权与业务管理权在层级上的不对应,使得内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影响审计工作成效。大区行管理体制下的监督权与业务管理权的不匹配,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内审服务业务管理、提升履职效果的增值作用。

(二)目前的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内审转型进一步深化的要求

大多数分支机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会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员较多,懂金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人较少。在目前的审计环境中,内审人员轮岗机会极少,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国库等业务的人员较少,影响了深层次发现专业领域的问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不得不抽调专业处室人员,审计项目质量受抽调专业处室人员能力影响极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系统发展迅速,新制度、新规定不断出台,而现有的审计人员大多对具体的业务了解不深,对各项制度要求也停留在过去,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只能依靠总行远程培训在线学习,培训效果受时间和人员自主性影响,人员素质难以提高。

(三)与领导层、业务客户的沟通、交流有效性不足,使其对内审工作认识不够全面

与领导层的沟通:分支行机构的内审工作是由行长“一把手”主管,行长的重视是内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但实际上内审工作通常是由纪委书记(或其他副行长)协管,倘若分管基础业务的领导又同时分管内审工作,会影响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业务客户的交流:人民银行仍有不少管理者和业务部门对内审工作认识有效性不足,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确认、咨询服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依然停留在查问题、找错误的传统认识上,对于内部审计防范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组织价值认识不够全面。在接受审计时,心理上存在排斥和抵触心理,尤其认为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涉及范围宽、查得过细,担心查到问题上报后会受到处罚,采取消极配合的态度,提供审计资料时有迟报、瞒报现象,加大了审计难度。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运用不够广泛,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在开展审计项目时,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还不够广泛,原因在于目前的审计项目还是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大多数审计人员习惯性通过翻阅资料的方式查找问题,这种方式也比较直观,容易查找;而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一旦遇到对方不积极配合数据导出,数据的采集难免颇费周折。随着内审转型的不断深入,总行层面已经确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模式等,为转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务指导。然而并未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内审工作制度,无法为转型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有些分支行发布有关领域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为开展审计项目提供指引。由于风险和绩效指标、权重及其评价和控制措施尚无客观公正的标准,行与不行之间可比性不强,不利于实行审计质量控制。

三、提高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的对策

(一)优化审计环境,改进审计组织管理

随着业务部门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对内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有限的审计资源已是当务之急。审计队伍的跨区域审计,主要是有上级行内审人员的参与或者跨越了区域的限制组成的独立审计组,完成审计项目,如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独立组成审计组,完成对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审计项目。审计队伍的跨区域审计,较好地规避审计客观性受损的风险,有利于保持内审的独立性,同属于基层人民银行,对业务的理解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很好地解决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审计工作中情感因素影响和审计发现问题披露不全面等问题,有利于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和成效。通过审计队伍的跨区域交流,亦能激发内审人员工作活力,也促进了业务的交流和人才的成长。无论是参与审计组还是组成独立审计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对于内审人员也是难得的成长,对能力的要求促使内审人员相互学习、借鉴新方式、学习新内容,发现创新点。另外,对于审计人员担心从事内审工作影响考核、个人晋升等问题,建议以审计工作成果作为考评晋升的重要依据。

(二)提升内部审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首先,根据实际需要,兼顾分支行的层次、规模,不断优化内审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让业务部门的人来到内审岗位、内审人员轮岗到业务部门,让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来到内审项目负责人岗位,相互之间适当的岗位轮换和不同的职业体验,更容易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和改变看问题的视角,寻求审计工作的创新,推动了审计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其次,在人民银行审计人员数量总体变化不大的前提下,为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防范风险、增加价值的作用,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把培养专业化、国际化内部审计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等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为继续 教育 搭建平台,充分利用远程培训系统分享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实际案例,鼓励内审人员多学习、多参与,同时要积极开展审计理论和实践调查研究,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积极主动与领导层、业务客户有效沟通、多交流

与领导层的沟通:审计项目完工作研究成后,视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行长一把手亲自听取主审人汇报相关工作情况及审计 报告 。通过近距离与主管领导的接触,无形中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除了认真开展审计工作,撰写审计报告外,更需要明确哪些业务领域是行长重点关注的,哪些审计发现是需行长重点关心的,据此向行长汇报,这样不仅使行长能从审计项目的汇报中获取关于组织的情况和重点关注的业务风险,而且更深层次认识到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防范风险的作用。与业务客户的交流:内审人员要以“组织内部服务提供者”的姿态与业务部门开展有效的沟通,不论是确认服务,还是咨询服务,发现问题都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其重点在于通过问题的表象来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而帮助组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办公设备绩效配置审计中发现办公设备老化、软件运行速度慢导致业务处理时间长,工作效率受影响,这样的审计发现显然会使上级领导关注老化办公设备影响工作效率问题,提供资金支持老化设备的更新,为业务部门解决了现实问题,业务部门也更愿意、更积极配合内审工作,内部审计作为改进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会被更多人所认可。

(四)深入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加快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推动审计手段的转变,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扩大审计检查覆盖面,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人民银行有关领域的非现场审计体系。逐步构建和完善审计信息平台,在新系统开发和应用前,内审部门积极与科技部门协商为审计留有接口,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对业务部门的数据采集,进而通过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处理、分析和反馈。

作者:胡友娇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2]张庆龙.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公共部门内部审计能力模型的研究与启示[J].审计研究,2011,(2).

[3]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内审处课题组.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框架构建———基于央行内审转型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3,(10).

有关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论文推荐:

1.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

2. 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论文

3. 论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4. 会计内部控制本科毕业论文

5. 论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6. 浅谈审计方面的论文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

论文提要:从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开始建立至今,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本文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建议。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 内部审计在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这期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经历了多次演变。2001年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定义作出了最新的解释:“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这一全新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内涵从评价活动发展为保证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范围不仅仅涉及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而是要进一步扩展到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的评估和改善上。IIA的这一定义使内部审计的功能拓展到公司治理的层面,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不尽科学。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总体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比较随意,在内审机构的领导模式上,即有隶属于董事会与总经理的,也有隶属于监事会的,还有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甚至有隶属于财会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原则需进一步明确,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二)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我国内部审计恢复的时间不长,不论是企业领导、普通管理层还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这种认识极大地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内部审计的支持有限。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理解支持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内部审计并非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直接和必经环节,企业领导了解、引进内部审计机制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其二,现实中也存在内部审计工作不得力的情况,客观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其三,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内部审计和其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冲突,在发生舞弊和丑闻时,企业领导可能会被牵涉其中,特别是在我国内部审计还被作为政府审计职能补充的情况下,企业领导人容易对内部审计产生抵触情绪。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技术落后。内部审计人员能否完成其使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审计判断水平,是否熟悉企业经济活动,是否了解资本市场及其相关的投资、融资规则和惯例,是否具有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等。但在我国,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企业财务部门,其中不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的这种组成和素质状况反过来又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收入和升迁,致使高素质审计人员流失,难以形成稳定的内部审计群体,进一步加剧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而内部审计在单位的地位不高,容易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加上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容易被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使审计人员常常在不顺心的状态下工作,易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这些都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得不到进一步提高。长此以往,将造成恶性循环,对内部审计的发展非常不利。 (四)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许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比如,《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都是总括性的,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和执行进行规范。我国尽管制定了《内部审计准则》,但还处于不断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目前的内部审计实务中缺乏一套完整、科学和具备相当权威的准则用于指导实务。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无论是总体框架还是具体内容都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最新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上仍有较大差距。 三、完善和促进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类型。当前世界各国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二是由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三是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双重领导的组织模式;四是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五是由总经济师领导的组织模式;六是由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以上各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其中以董事会领导型、监事会领导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设置层次高,地位超脱,相对来说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较为理想的机构模式。2、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建议。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设置模式。(1)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公司,都有相关规定,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2)对于非国有的大型股份公司及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对于一般小型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可实行下审一级制度,并推行联合审计、轮回审计、定期审计,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优势。 (二)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1、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吸引力。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是成功的并且备受尊重,那么将会有很大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选择留下来,并努力工作,争取得到更大的发展。一是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让内部审计人员在良好的氛围中身心舒畅地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二是要为内部审计提供必要的经费,确保内部审计的客观独立性。三是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稳定内部审计队伍。四是通过加强后续教育,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五是建立健全晋升制度,一方面为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部门的提升,或向公司的主要财务部门或管理职位晋升提供可能和机会;另一方面要建立审计人员专业岗位序列,给审计人员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选择。 2、加强后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由于组织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持续的后续教育,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人员档案、兴趣调查,定期的绩效评估等,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需求。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必要的培训计划,以保证教育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和维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三)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快速普及。会计电算化、工程预决算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被广泛应用。会计数据、经济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程序都发生了改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与手工处理系统大大不同。这对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技术提出了挑战。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应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内部审计要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方法发展,包括利用内部测评、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投资分析等数字加工技术以及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在审计处理手段上要由手工操作逐步转移到电算化处理。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技术,逐步实现内部审计现代化,并进一步规范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规范大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具体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此外,企业应当在《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内部审计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科学、严谨、具体的内部审计执行标准和准则,是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和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建立我国内部审计监督体系的需要。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其资格条件及执业行为做出要求,并实行内部审计师注册考试和授证制度。各级内部审计协会应当创办内部审计理论刊物、设置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足,这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进一步规范、加强和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审计独立性很难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集团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目前有的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设置不合理,将内部审计并入其他职能部门,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难以真正发挥监督职能。因此,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不能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 2.“双重化”管理体制,使独立、客观审计的原则难以得到体现。现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是根据本集团的制度规定,一方面向同级领导负责,另一方面向上级审计部门负责。在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人员本身的任用、提拔和工资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与本单位利益息息相关,从局部利益出发,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受到本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干预,内部审计效益与本集团整体利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内部审计独立、客观审计的原则难以得到体现。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职业要求不但专业知识要强,而且需要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会计、审计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相关行业的业务流程和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品质。而我们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对经营管理、工程预算、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现代企业已经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对内部审计人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已势在必行。 4.内部审计实施中存在一定困难。在实际工作中,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以企业集团名义进行,被审计单位虽然不会设置各种障碍阻止审计人员的查证、取证,但也存在拖延提供资料、资料提供不全或应付了事的情况。虽然这些困难有被审计单位主观上对内部审计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但更主要的是被审计单位唯恐违规违纪行为被查出而采取的抵制行为。基层单位目前因机构设置限制,很多未设专职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工作的开展就更难。 论文内容摘自原创论文网yclunwen

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提升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内部审计质量的含义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完善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概述

(一)内部审计质量含义

内部审计质量指的是审计业务活动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包括内部审计业务质量和内部审计管理质量,狭义的审计质量就是指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以一定的审计标准为依据,通过实施系列的政策和程序使得内部审计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推动审计机构实现预期审计目标,它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否得力。

(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确保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可有效降低内部审计工作风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三是内部审计机构地位的逐步提升依赖于其工作价值的提高,质量管理保证了内部审计在促进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内部审计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一般而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审计工作制度,审计复核审理制度、审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尚未据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或虽已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未及时进行更新、完善,使得现有的制度流于形式,未真正落到实处。

(二)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欠佳

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即企业内部文化环境,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对审计的意识形态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等。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外部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如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未设置在企业负责人的实质领导下,或名义上由企业负责人主管,而实际工作仍由主管财务工作的副职代管,导致审计机构的职权相对狭窄,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三)审计人员队伍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因审计人员的工作背景、教育程度、经历等不同,导致现有的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或人员定编不能满足现有审计工作的需要,都会造成内部审计机构整体业务能力的薄弱。

(四)审计项目过程控制不到位

审计项目过程控制包括审前调查准备、审计现场实施管理、审计项目复核审理及审计发现问题的闭环整改管理等阶段。由于审计项目的难易程度不同和审计人员素质的差异,导致审计组在现场审计时发现问题的程度不同。加之个别审计组长缺乏现场审计带组经验,对组内人员提出的问题疑点判断不够及时、准确,导致现场审计质量低下,增加了日后的复核审理工作的审计风险。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对策

(一)加快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的各项制度,是审计工作开展实施的准绳。加快推进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体系,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管理的基础。首先,内部审计机构要据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使得各项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审计工作标准趋于规范化。其次,收集与整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办法,建立内容齐全的审计法规库,并由专人负责更新整理,对发布执行的规定及时进行补充,已经废除的规章制度进行标注,指导审计工作有序开展,满足审计监督和经营管理的共同需求。

(二)营造独立的审计环境

审计微观环境的独立性是审计机构保持审计工作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唯有营造独立、客观的审计环境,才能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免于受到内部压力制约,不受干扰地开展审计工作。首先,应改善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设置,将其置于企业内部的高层领导下,保证内部审计地位,树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其次,加快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可与劳卫、人事、纪检等其他内部监督力量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工作落实等工作机制。

(三)加快推进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与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高低有着密切联系。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注入企业内部,为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强的后盾保证。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培训资源,为审计人员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实践,拓宽审计人员思路和视野,丰富审计业务知识,为审计业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第三,适当调整现场审计人员结构。选拨能胜任的人员担任审计组长,开展“以老带新”、“师带徒”等帮促活动,推动年经审计人员尽快成长成才。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业审计人员参与现场审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第四,加强审计人员思想建设,“常在河边走,却从来不湿鞋”,这句话对于审计人员同样适用。

(四)加强审计项目过程控制

审计项目过程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审计效果的优劣程度。它包括审前、审中、审后三环节,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1、审前控制审前控制包括组成审计工作小组、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方案的拟定。组成审计小组时,应优先选用从事过与本次审计项目业务类型相关工作的人员参与审计,合理配置审计人员,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利用审前调查机会,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范围和流程,拟定详尽、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体现审计的全过程要求。2、审中控制审中控制主要是指审计现场实施阶段控制,包括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审计小组报告的撰写等。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全过程的反映,记录审计工作成果,详略得当的审计综合底稿有助于检查审计人员现场工作情况,可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人员风险。审计单项底稿记录审计发现问题的载体,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确认,某种程度上它是审计质量优秀与否的直接反映。3、审后控制审后控制主要是审计报告的复核、审理和审计决定的整改执行等情况。审计报告现场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反映,一般应对审计组报告实施逐级复核。审计结束后,由审计机构组织对各小组审计报告进行交叉复核,提出复核意见,复核小组和审计组进行充分沟通,审计组及时查漏补缺,完善审计组报告。复核结束后,由审计机构的项目负责人牵头组织,对修改完善后的审计报告进行审理,提出审理意见,对于各审计组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和性质较为严重的个性问题,提交审计业务会进行审理。

四、结 束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与推进内部审计质量任重而道远,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不断提升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审计工作成果转换,为审计事业贡献一己之力。

内部审计制度论文

加强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的思考毕业论文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现实需求及主要内容切入,从四方面概括了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方面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对策: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务实改善内部审计的工作和方法。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在扩招政策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生源逐渐增多,为了确保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加大师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为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利保障。然而,随着生源的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财务工作过程中,为了增强财务管理水平,必须对内部审计予以高度重视。当然,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张,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如何加强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思考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好教育工作还要提升其综合实力,进而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向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各项资金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应当做好财务工作,并通过实施内部审计,从而实现对财务状况的有效监督。

1.加强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力度。然而,在使用资金期间,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资金利用率偏低,暴露了一系列的财务问题。因此,为了保证高职院校财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有显著提升,应当加强财务内部审计力度。构建财务内部审计部门,明确内部审计制度,大力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对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对财务内部审计认知不足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在财务管理期间,以集权式方式为主,对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准确定位,尤其是对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不足,所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效果欠佳,并且在部门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从而导致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在开展经济活动和进行财务收支时,资金的利用率偏低,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合理的问题,因而降低了工作质量,对财务管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实际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期间,主要采取的是事后审计方式,然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十分广泛,所以开展的经济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增加了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但是,从财务预算、审批和经费使用等环节来看,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做好事前和事中监督工作,而是仅仅开展了事后审计监督工作。同时,高职院校在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审计方法,审计的范围较小,审计的内容比较单一,因而不利用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1]。

财务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在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期间,为了促进工作的有效实施,应当建立财务内部审计制度,从而为工作的进行提供有利依据。但是,部分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制度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限制了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未能单独设置财务内部审计机构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期间,由于对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未能予以高度重视,所以未能单独设置财务内部审计机构,因而在实施财务内部管理过程中,容易存在诸多漏洞,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加强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的有效措施

增强对财务内部审计的认知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应当加强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力度,通过增强对财务内部审计的认知,从而为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发挥主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全新的内部审计意识,认真贯彻落实财务管理理念,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从而提升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财务内部审计过程中,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取得良好效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对财务内部审计有高度的`认识,进而在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措施下,为提升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对财务工作的高效和全面管理,应当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为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利保障。高职院校在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期间,要将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作为主要目标,强化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当选拔掌握丰富的审计业务、法律知识和遵纪守法等多方面素质的审计人才,并能够熟操作计算机,进而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然,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整体效果,应当确保所培养的审计人员是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少的问题,可以聘请具有先进经验和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队伍,保证内部审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此,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财务工作质量,满足社会对其的需求,应当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含业务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通过对内部审计人员展开培训,对内部审计人员实施教育考核,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法律和责任等意识,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促使高职院校对财务工作的处理和解决取得显著效果[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监督管理职能

高职院校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财务工作质量得到提高,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应当加大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通过大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效能,从而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高职院校在实施财务内部审计期间,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和完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前瞻性。同时,对工作流程和制度等予以高度重视,在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为了使得对疏漏环节排查能够具有规范性,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监督管理职能,对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进而满足实际变化和发展的基本需求[3]。例如,高职院校在开展基建工作过程中,由于基建工作包含了项目立项、招投标和施工等环节,在对各个环节予以全面跟踪和审计时,需要在所制定完善的制度下开展,当然,所制定的制度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含《建设工程及施工竣工验收审计办法及实施细则》和《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实施办法》等制度,使得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有效地渗透到高职院校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为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4]。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财务工作质量,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降低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必须加大内部审计力度,从而为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条件。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并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的指导下,对高职院校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全面审计,科学的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力,并做好有关报告工作。当然,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接受本单位行政首长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总之,高职院校通过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对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对财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5]。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通过大力深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科学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各项资金的利用率,保证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符合规范。

4.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教育经费予以严格管理,通过发挥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从而降低资源的浪费,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体现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为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进.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6):304.

[2]苏效圣.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5(11):24—24,5.

[3]冯婧.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财务内部审计的思考[J].品牌,2015(8):161—161.

[4]赵群.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存在的问题之我见[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14(3):44—47.

[5]刘浩博.现有条件下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6(1):114—115.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公司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 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财务风险的价值 》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日益被重视。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起着防范作用。 文章 主要研讨内部审计控制对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降低的价值,期望带给其他人一些启示。

关键词:内部审计控制;财务风险的价值;分析

内部审计是重要的 企业管理 工具及手段,主要对现代企业进行内部监督及控制职能。通过内部审计活动的进行,促使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使得管理系统趋于完善,确保高层决策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最终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及发展。

一、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分为两种,分别为系统性及非系统性。系统性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多指的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及影响,比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本文主要研讨分析的是非系统性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本身存在的财务资金运行活动所形成的风险,具体体现为筹资、投资、营运、收益活动。

(一)企业筹资财务风险

企业的筹资活动是企业经营的起点,是对资金资源的配置活动。受市场经济影响,筹资活动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银行的借款因素、债券因素、股票因素、高层决策因素、管理 措施 因素、租赁兼并因素等等都会构成企业筹资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投资财务风险

企业的投资活动是资金运营的第二环节。为了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合理的经营活动中。对外投资,主要针对证券及控制权来获取经济效益。对内投资,主要针对资产购买或技术开发来进行生产经营,以获取资金增值的目的。无论是哪类投资,都与经济市场形势相关。生产经营类的投资需要考虑经营规模、项目报酬率、投资回收期、投资相关度、投资监管力度等风险因素。证券类投资需要考虑利率、通货膨胀、公司运营状况等风险因素。

(三)企业营运财务风险

企业营运涉及到资金的管理。所涉及的风险包含产品能否得以在经济市场销售、能否回收结算成本两方面。企业营运包含采购活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在采购活动中,采购的金额、原料的质量、相关付款方式、具体到货时间等因素都会造成企业采购方面的风险。在生产活动中,成本的控制、产品的质量、新产品的开发等因素会间接构成企业生产方面的风险。在销售活动中,销售金额、货款回收、客户的管理、销售人员素质等因素都会构成企业销售方面的风险。

(四)企业收益财务风险

企业的收益活动是最终影响经营活动的因素。收益活动包含收益确认及收益分配。一旦确认不当或分配不当都会造成企业收益方面的财务风险。如若收益确认过少,造成成本结转过多,导致财务当期利润虚减,会直接影响企业信誉造成经营财务风险。反之,收益确认过多,企业需要额外支付纳税费用,导致资金不必要支出财务风险。同样,在企业收益分配活动中,收益形式、收益金额、收益时间都需要把握恰当,避免影响企业信誉及经济运营。

二、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财务风险的价值

(一)加强企业筹资活动审计,降低筹资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应当结合企业实际筹资方式来进行风险防范。比如银行借款方式筹资,需要对借款企业条件进行分析、借款原因及途径分析、比例结构分析、项目投资借款偿还期分析、借款额度分析等等,确保企业借款活动合理且具备偿还能力。比如债券方式投资,内部审计需要对发行代理机构进行审查、债券利息支付进行审查、保管相关制度进行审查、偿债基金相关制度进行审查等等,确保企业债券筹资风险得以控制。企业要结合内部审计,分析各类筹资活动特点,避免由于不恰当的筹资方式选择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加强企业投资活动审计,降低投资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对企业选择投资策略及制定决策起到强化、预防、控制风险的作用,使得投资效益得以提升,预期投资目标得以实现。对于企业投资活动审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对前期方案的审计。包含对预算、可行实施性、预估盈利等因素的考量,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对数据的敏感性,对投资方案的合理性、投资价值可以正确估量。第二,对投资实施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检查方案具体实施情况,对于其中出现的因素合理的改进情况进行监督。第三,对投资结果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成本、收入、价值进行详细的指标分析,使得投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得以控制。对于证券投资活动,内部审计需要针对投资风险、投资期限、变现能力、投资组合、预计投资收益等方面进行审查,确保证券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加强企业营运活动审计,降低营运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要加强企业商业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方面管理,才能降低营运活动方面的财务风险。针对商业信用管理,内部审计应当对客户档案进行审查,并进行综合评级打分,确认合理的信用额度。针对应收账款,内部审计应当审查实际真实性,加强对账龄方面的审计,对于坏账要及时采取措施。针对存货管理,内部审计应当加强对存货方面的核算与监控,定期对存货进行监督与盘点,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四)加强企业收益活动审计,降低收益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使得企业收益确认及收益分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为确保收入确认方面的收入状况真实,内部审计需要从销售发票、收入确认时间、销售分割、递延收入等方面入手,进行详细的收入确认方面审查与分析,确保财务报表收入的真实与准确性,避免可能出现的操纵风险行为。对于收益分配方面,内部审计需要对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进行确认,保障企业的良好财务状况及稳定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的四大经营环节分别是筹资环节、投资环节、运营管理、收益活动。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管使得企业的四大环节的财务风险得以有效防范与控制,使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得到良好的监督与保障。

作者:叶敏 单位: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参考文献:

[1]尹淑平.强化内部审计控制企业税务风险[J].经济视角(下),2013

[2]易俊,李敏.内部审计防范企业财务风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3]岳霆.论现代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的风险及控制[J].时代金融,2013

[4]丁琦.论企业财务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4

《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发展探讨 》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自2011年提出内审工作转型以来,确定了以确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探索绩效审计、深化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技术审计等重点转型工作,转型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转型成果已经固化为制度、指南,为开展审计项目提供指引,实现组织增值。当前,随着内审转型的深入推进,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从分析审计能力发展现状入手,研究提高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能力;审计环境;审计方式

一、内部审计能力的涵义

关于内部审计能力,《索耶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础》等文献中均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索耶内部审计》更多地提到“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标准”,为我们理解内部审计能力提供了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1996年发起的研究基金项目《建立全球性的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框架》,参考了全球200位富有 经验 的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使用了独特的研究 方法 ,使得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标准真正代表了全球“最佳实务”。笔者 总结 内部审计能力的涵义,即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审计工作标准,在实施审计活动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等被利用的方式。内部审计职能是由初级内部审计人员,胜任的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管理层这三个关键角色的互动而完成,审计能力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二、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发展现状

(一)审计环境不甚理想,监督权和业务管理权在层级上不对应

首先,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审人员的考核、晋升等各种切身利益都在本行范围之内,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时,内审人员往往会顾及人际关系和切身利益,审而不深,查而不全,处而不力。其次,大区行负责对辖内中心支行开展审计项目,无论是关乎人的履职(离任)审计,还是关乎业务的专项审计,都与具体业务工作相关,而各中心支行业务工作是由省会中心支行归口管理,即便分行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后期整改上也存在跨层级问题,于是分行又将后期整改转为由省会中支负责。省会中心支行在分行授权下,开展对地市中心支行的审计工作,但由于省会中心支行不具有对地市中心支行的监督权,难以全面掌握同一审计项目全省的审计情况。这种监督权与业务管理权在层级上的不对应,使得内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影响审计工作成效。大区行管理体制下的监督权与业务管理权的不匹配,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内审服务业务管理、提升履职效果的增值作用。

(二)目前的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内审转型进一步深化的要求

大多数分支机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会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员较多,懂金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人较少。在目前的审计环境中,内审人员轮岗机会极少,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国库等业务的人员较少,影响了深层次发现专业领域的问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不得不抽调专业处室人员,审计项目质量受抽调专业处室人员能力影响极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系统发展迅速,新制度、新规定不断出台,而现有的审计人员大多对具体的业务了解不深,对各项制度要求也停留在过去,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只能依靠总行远程培训在线学习,培训效果受时间和人员自主性影响,人员素质难以提高。

(三)与领导层、业务客户的沟通、交流有效性不足,使其对内审工作认识不够全面

与领导层的沟通:分支行机构的内审工作是由行长“一把手”主管,行长的重视是内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但实际上内审工作通常是由纪委书记(或其他副行长)协管,倘若分管基础业务的领导又同时分管内审工作,会影响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业务客户的交流:人民银行仍有不少管理者和业务部门对内审工作认识有效性不足,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确认、咨询服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依然停留在查问题、找错误的传统认识上,对于内部审计防范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组织价值认识不够全面。在接受审计时,心理上存在排斥和抵触心理,尤其认为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涉及范围宽、查得过细,担心查到问题上报后会受到处罚,采取消极配合的态度,提供审计资料时有迟报、瞒报现象,加大了审计难度。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运用不够广泛,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在开展审计项目时,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还不够广泛,原因在于目前的审计项目还是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大多数审计人员习惯性通过翻阅资料的方式查找问题,这种方式也比较直观,容易查找;而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一旦遇到对方不积极配合数据导出,数据的采集难免颇费周折。随着内审转型的不断深入,总行层面已经确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模式等,为转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务指导。然而并未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内审工作制度,无法为转型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有些分支行发布有关领域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为开展审计项目提供指引。由于风险和绩效指标、权重及其评价和控制措施尚无客观公正的标准,行与不行之间可比性不强,不利于实行审计质量控制。

三、提高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的对策

(一)优化审计环境,改进审计组织管理

随着业务部门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对内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有限的审计资源已是当务之急。审计队伍的跨区域审计,主要是有上级行内审人员的参与或者跨越了区域的限制组成的独立审计组,完成审计项目,如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独立组成审计组,完成对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审计项目。审计队伍的跨区域审计,较好地规避审计客观性受损的风险,有利于保持内审的独立性,同属于基层人民银行,对业务的理解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很好地解决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审计工作中情感因素影响和审计发现问题披露不全面等问题,有利于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和成效。通过审计队伍的跨区域交流,亦能激发内审人员工作活力,也促进了业务的交流和人才的成长。无论是参与审计组还是组成独立审计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对于内审人员也是难得的成长,对能力的要求促使内审人员相互学习、借鉴新方式、学习新内容,发现创新点。另外,对于审计人员担心从事内审工作影响考核、个人晋升等问题,建议以审计工作成果作为考评晋升的重要依据。

(二)提升内部审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首先,根据实际需要,兼顾分支行的层次、规模,不断优化内审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让业务部门的人来到内审岗位、内审人员轮岗到业务部门,让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来到内审项目负责人岗位,相互之间适当的岗位轮换和不同的职业体验,更容易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和改变看问题的视角,寻求审计工作的创新,推动了审计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其次,在人民银行审计人员数量总体变化不大的前提下,为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防范风险、增加价值的作用,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把培养专业化、国际化内部审计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等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为继续 教育 搭建平台,充分利用远程培训系统分享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实际案例,鼓励内审人员多学习、多参与,同时要积极开展审计理论和实践调查研究,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积极主动与领导层、业务客户有效沟通、多交流

与领导层的沟通:审计项目完工作研究成后,视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行长一把手亲自听取主审人汇报相关工作情况及审计 报告 。通过近距离与主管领导的接触,无形中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除了认真开展审计工作,撰写审计报告外,更需要明确哪些业务领域是行长重点关注的,哪些审计发现是需行长重点关心的,据此向行长汇报,这样不仅使行长能从审计项目的汇报中获取关于组织的情况和重点关注的业务风险,而且更深层次认识到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防范风险的作用。与业务客户的交流:内审人员要以“组织内部服务提供者”的姿态与业务部门开展有效的沟通,不论是确认服务,还是咨询服务,发现问题都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其重点在于通过问题的表象来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而帮助组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办公设备绩效配置审计中发现办公设备老化、软件运行速度慢导致业务处理时间长,工作效率受影响,这样的审计发现显然会使上级领导关注老化办公设备影响工作效率问题,提供资金支持老化设备的更新,为业务部门解决了现实问题,业务部门也更愿意、更积极配合内审工作,内部审计作为改进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会被更多人所认可。

(四)深入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加快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推动审计手段的转变,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扩大审计检查覆盖面,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人民银行有关领域的非现场审计体系。逐步构建和完善审计信息平台,在新系统开发和应用前,内审部门积极与科技部门协商为审计留有接口,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对业务部门的数据采集,进而通过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处理、分析和反馈。

作者:胡友娇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2]张庆龙.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公共部门内部审计能力模型的研究与启示[J].审计研究,2011,(2).

[3]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内审处课题组.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框架构建———基于央行内审转型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3,(10).

有关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论文推荐:

1.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

2. 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论文

3. 论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4. 会计内部控制本科毕业论文

5. 论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6. 浅谈审计方面的论文

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足,这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进一步规范、加强和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审计独立性很难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集团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目前有的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设置不合理,将内部审计并入其他职能部门,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难以真正发挥监督职能。因此,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不能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 2.“双重化”管理体制,使独立、客观审计的原则难以得到体现。现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是根据本集团的制度规定,一方面向同级领导负责,另一方面向上级审计部门负责。在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人员本身的任用、提拔和工资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与本单位利益息息相关,从局部利益出发,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受到本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干预,内部审计效益与本集团整体利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内部审计独立、客观审计的原则难以得到体现。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职业要求不但专业知识要强,而且需要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会计、审计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相关行业的业务流程和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品质。而我们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对经营管理、工程预算、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现代企业已经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对内部审计人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已势在必行。 4.内部审计实施中存在一定困难。在实际工作中,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以企业集团名义进行,被审计单位虽然不会设置各种障碍阻止审计人员的查证、取证,但也存在拖延提供资料、资料提供不全或应付了事的情况。虽然这些困难有被审计单位主观上对内部审计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但更主要的是被审计单位唯恐违规违纪行为被查出而采取的抵制行为。基层单位目前因机构设置限制,很多未设专职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工作的开展就更难。 论文内容摘自原创论文网yclunwen

论文提要:从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开始建立至今,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本文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建议。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 内部审计在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这期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经历了多次演变。2001年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定义作出了最新的解释:“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这一全新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内涵从评价活动发展为保证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范围不仅仅涉及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而是要进一步扩展到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的评估和改善上。IIA的这一定义使内部审计的功能拓展到公司治理的层面,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不尽科学。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总体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比较随意,在内审机构的领导模式上,即有隶属于董事会与总经理的,也有隶属于监事会的,还有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甚至有隶属于财会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原则需进一步明确,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二)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我国内部审计恢复的时间不长,不论是企业领导、普通管理层还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这种认识极大地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内部审计的支持有限。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理解支持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内部审计并非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直接和必经环节,企业领导了解、引进内部审计机制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其二,现实中也存在内部审计工作不得力的情况,客观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其三,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内部审计和其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冲突,在发生舞弊和丑闻时,企业领导可能会被牵涉其中,特别是在我国内部审计还被作为政府审计职能补充的情况下,企业领导人容易对内部审计产生抵触情绪。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技术落后。内部审计人员能否完成其使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审计判断水平,是否熟悉企业经济活动,是否了解资本市场及其相关的投资、融资规则和惯例,是否具有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等。但在我国,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企业财务部门,其中不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的这种组成和素质状况反过来又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收入和升迁,致使高素质审计人员流失,难以形成稳定的内部审计群体,进一步加剧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而内部审计在单位的地位不高,容易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加上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容易被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使审计人员常常在不顺心的状态下工作,易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这些都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得不到进一步提高。长此以往,将造成恶性循环,对内部审计的发展非常不利。 (四)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许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比如,《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都是总括性的,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和执行进行规范。我国尽管制定了《内部审计准则》,但还处于不断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目前的内部审计实务中缺乏一套完整、科学和具备相当权威的准则用于指导实务。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无论是总体框架还是具体内容都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最新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上仍有较大差距。 三、完善和促进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类型。当前世界各国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二是由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三是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双重领导的组织模式;四是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五是由总经济师领导的组织模式;六是由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以上各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其中以董事会领导型、监事会领导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设置层次高,地位超脱,相对来说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较为理想的机构模式。2、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建议。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设置模式。(1)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公司,都有相关规定,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2)对于非国有的大型股份公司及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对于一般小型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可实行下审一级制度,并推行联合审计、轮回审计、定期审计,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优势。 (二)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1、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吸引力。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是成功的并且备受尊重,那么将会有很大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选择留下来,并努力工作,争取得到更大的发展。一是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让内部审计人员在良好的氛围中身心舒畅地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二是要为内部审计提供必要的经费,确保内部审计的客观独立性。三是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稳定内部审计队伍。四是通过加强后续教育,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五是建立健全晋升制度,一方面为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部门的提升,或向公司的主要财务部门或管理职位晋升提供可能和机会;另一方面要建立审计人员专业岗位序列,给审计人员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选择。 2、加强后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由于组织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持续的后续教育,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人员档案、兴趣调查,定期的绩效评估等,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需求。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必要的培训计划,以保证教育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和维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三)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快速普及。会计电算化、工程预决算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被广泛应用。会计数据、经济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程序都发生了改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与手工处理系统大大不同。这对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技术提出了挑战。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应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内部审计要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方法发展,包括利用内部测评、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投资分析等数字加工技术以及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在审计处理手段上要由手工操作逐步转移到电算化处理。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技术,逐步实现内部审计现代化,并进一步规范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规范大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具体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此外,企业应当在《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内部审计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科学、严谨、具体的内部审计执行标准和准则,是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和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建立我国内部审计监督体系的需要。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其资格条件及执业行为做出要求,并实行内部审计师注册考试和授证制度。各级内部审计协会应当创办内部审计理论刊物、设置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论文选题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好写的会计论文选题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好写的会计论文选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2、浅谈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3、普及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原则研究

5、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

6、关于账套初始化的研究

7、硬件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促进研究

8、ERP与会计电算化

9、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10、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

11、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12、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13、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1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

15、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16、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17、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18、对电算化会计中会计方法的思考

19、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应注意的内容

20、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用印的管理

21、会计电算化引起的企业损失及对策

22、会计电算化替换手工账及试运行浅析

23、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

25、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

26、会计电算化使用方法和技巧

27、网络环境下电算会计的发展方向

28、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9、论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

1、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2、浅议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3、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探讨

4、应收账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5、关于××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研究

6、浅谈企业的现金管理

7、论会计与经济效益

8、论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9、试论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10、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2、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

13、利润操纵的现象及对策

14、对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

15、关于公司存货管理问题的研究

16、浅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方法

17、浅谈企业财务风险

18、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19、浅谈企业融资的途径和方法

20、论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21、论股利政策的选择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

2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3、浅谈企业存货管理与控制

24、浅淡村级财务管理

25、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

26、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27、债务重组的利弊分析

28、成本控制的若干问题探讨

30、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浅议

31、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例证分析

32、企业财务目标取向分析

34、浅析企业集团财务风险

35、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36、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浅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2、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

3、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

4、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思考

5、财务欺诈的成因及防范

6、浅议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7、会计报表作弊的方式及审计策略

8、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9、如何进行货币资金审计

10、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1、识查假账的主要方法

12、货币资金审计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3、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

14、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

15、试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16、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

17、原始凭证失真及解决办法

1、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研究

2、如何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3、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4、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5、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6、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7、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探讨

8、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9、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0、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11、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2、会计计量对企业会计收益的影响

13、谈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4、谈如何做好一个出纳员

15、商誉的计价与会计处理初探

16、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7、论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

18、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19、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20、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21、浅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22、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2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24、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25、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26、浅谈企业的诚信管理

27、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初探

28、新时期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9、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探析

30、或有事项会计处理浅析

31、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分析

32、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33、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

34、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35、 刍议现代经济下的融资租赁

1、所得税会计探讨

2、论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4、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5、纳税人权利及其保障初探

6、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

7、消费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8、商品包装物租金,押金涉税会计处理探讨

9、税务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0、债务重组涉税会计处理

11、论对外投资涉税会计处理

12、论企业合并与分立涉税会计处理

13、现阶段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利弊分析

15、论税收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7、论信息不对称与税收征管

18、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19、论企业费用支出中税务因素的财务策划

20、税务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容与冲突剖析

21、论视同销售涉税业务会计核算

23、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2、煤炭企业环境会计计量研究

3、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4、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5、绿色会计视角下煤炭企业的成本核算优化研究

6、绿色税收体系的重构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7、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及其评估研究

8、构建企业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

9、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债务融资相关性研究

10、基于企业价值链理论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1、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2、我国制药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3、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4、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会计确认计量改进研究

15、“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企业绿色审计改进研究

16、基于公司治理结构下的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17、论我国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的完善

18、我国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会计计量

19、海峡两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20、建筑企业绿色价值链构建研究

21、绿色会计的生态哲学思考

22、可持续发展下绿色会计的应用研究

23、主体功能区功能补偿区间的会计计量研究

24、绿色税收下SH林纸公司会计问题研究

25、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6、环境管理会计

27、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28、企业绿色管理体系研究

29、环境会计报告研究

30、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设计及推进机制研究

31、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32、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3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报告研究

34、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环境资产会计研究

35、我国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36、华润首阳山电厂绿色经营策略研究

37、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38、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39、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框架的建立研究

40、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我国船舶及配套企业环境会计研究

42、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

4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44、低碳经济下绿色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45、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小企业绿色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46、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47、企业绿色管理理论研究

48、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

49、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会计研究

50、森林资源资产的计价与会计核算研究

51、电力企业绿色成本核算方法及应用的研究

52、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

5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54、我国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55、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56、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及其结构设计

57、基于公允价值的我国政府会计研究

58、神农架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分析和评价

59、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60、论企业环境审计的开展

61、印染企业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

62、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

63、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确认、计量与控制研究

64、环境会计新探

65、环境会计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66、构建我国绿色税务会计的研究

67、我国环境会计研究

68、关于企业环境负债若干问题的思考

69、台湾环境会计制度之研究

70、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1、论会计目标

2、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3、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4、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6、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7、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8、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9、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10、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11、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12、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13、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14、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15、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6、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17、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

18、试论会计环境

19、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20、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21、减值会计研究

22、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23、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24、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25、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6、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27、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28、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29、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30、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31、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32、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33、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

34、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35、试论重组会计

36、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37、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38、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39、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

40、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41、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42、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43、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44、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

45、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46、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47、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48、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49、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50、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51、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52、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53、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54、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55、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56、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57、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

58、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5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60、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

61、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

62、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63、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64、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65、资本成本决策研究

66、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67、经营者薪酬计划

68、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69、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70、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71、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72、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73、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74、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75、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76、由某公司谈企业战略发展结构

77、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与协调

78、企业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体系研究

79、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80、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81、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82、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83、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84、关于均衡计帐研究

85、关于ABC法的研究

86、责任会计的研究

87、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88、标准成本的研究

89、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90、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91、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92、关于敏感性分析

93、关于成本控制方法

94、比较审计初探

95、论经济效益审计

96、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97、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98、论财政同级审计

99、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00、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01、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02、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103、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104、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105、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106、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107、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08、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109、独立审计准则研究

110、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111、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112、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113、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114、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115、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116、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117、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18、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19、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120、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21、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

12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123、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124、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125、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26、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127、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128、商业进销存系统模式研究

129、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0、网络会计研究

1、财务会计现代化改革问题研究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究

3、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

5、财务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财务会计的信任功能

7、财务会计逻辑体系探讨

8、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

9、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设置初探

10、如何发挥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1、财务会计中的神秘“三”

12、基于财务会计角度下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影响分析

13、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4、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1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

16、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高度融合性

17、探究电商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浅议

19、“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0、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1、现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相关研究

2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探讨

23、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论财务会计的局限性

24、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和谐耦合模式与对策

25、企业碳排放财务会计分析

26、关于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27、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8、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

29、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差异研究

30、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31、IT视角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

32、网络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33、对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探讨

34、供给侧改革下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管理探究

35、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36、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7、浅述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38、财务会计如何向管理会计转型

39、浅析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

40、行政会计行业财务会计系统分析与设计

4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与协同探究

42、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43、论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44、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5、浅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

46、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

47、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与发展

48、试探公允价值在我国财务会计中的应用

49、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50、看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51、浅析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52、财务会计辅助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实务研究

53、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54、政府财务会计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55、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56、如何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

57、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探究

58、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系统性评价研究

59、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与协调路径探析

60、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61、财务会计定义的经济学解读

62、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63、企业碳排放财务会计研究

64、财务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解析

65、论未来财务会计发展方向

66、基于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对企业意义的分析

67、如何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提升

68、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发展问题

69、浅谈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70、浅析SAP系统的财务会计应用

71、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财务会计

72、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73、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相关研究

74、浅议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提升

75、浅谈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联性

76、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

77、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中的目标导向

78、主体偏移与信息视角的财务会计价值选择

79、论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程序

80、论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81、试论经济学是财务会计的基础

82、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83、试论财务会计核心价值[A]

84、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

85、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与协调分析

86、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与协调

87、国际环境财务会计指南与实务的历史进程最新动态评述及启示

88、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手段及成因分析

89、浅谈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

90、浅谈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91、论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发展

92、基于BPM的银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93、浅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之间的关联

94、论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95、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讨论

96、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你可以咨询一下你的导师或者师哥师姐呀~要是还是没思路的话~你可以看下(国际会计前沿),OA期刊~里面都是别人已经发表过的论文~你可以参考参考吧

这样吧,我给些选题,你自己参考下1.论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 2.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 3.基于国家审计公告的审计期望差距研究 4.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对研究 5.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计算机控制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研究 7.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度及其效果研究 8.基于“免疫系统”论的国家审计职能研究 9.基于XBRL的持续性审计研究 10.信息环境下数据式审计的应用研究 11.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效益审计研究 12.审计证据相关性与充分性关系研究 13.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14.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 15.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16.审计期望差距存在的必然性及发展趋势 17.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创新研究 18.基于风险防范的政府债务审计实施思路 19.协调与合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研究 20.促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对策研究 2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与管理的思考 22.论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 23.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 24.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 25.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 26.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创新研究 27.论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 28.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我国独立审计市场机制的现状及其改善 30.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