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东方出版社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7-02 12:12:42

东方出版社责任编辑

主编是对某种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学报、年鉴、丛书、辞书、文集、选集等)编辑事务主持者的称谓。主编的职责是在编委会或总编辑领导下,组织并领导日常编辑事务,如审稿、审样、撰写重要言论等。按编辑方针实施某个方面的具体编辑业务。

职责范围一般包括:确定该出版物的意图、拟定大纲、规定体例、撰写序言、安排编辑人员、确定编辑分工,裁决出版物的封面、版式、装帧等等。另外,主编有时候也是教材的作者,主持拟定编辑计划,审定书稿。

图书的责任编辑由出版社指定,一般由初审者担任”,“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责任编辑)”。可见责任编辑是担任初审的编辑或助理编辑。通常的理解也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至少有三大责任,其一是业务责任,亦即技术层面上的观点把握;其二是政治责任,亦即思想,层面上的观点把握;其三是经济责任,亦即利润层面上的创收指标。

百年宋美龄江西人民出版社作者: 杨树标、杨菁 出版日期: 2002-01 国标编号: 7-210-02518-9/K () 《宋美龄画传》平装版封面作者:师永刚 林博文责任编辑:王宝生特约编辑:刘文莉 许中云出版发行:作家出版社() 《宋氏三姐妹》作者: 陈廷一 著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3-3-1字数: 280000页数: 335I S B N : 9787506016285包装: 平装()

问题一:责任编辑是什么? 图书的责任编辑由出版社指定,一般由初审者担任。初审,(图书的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稿件交来后,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浮不可)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责任编辑),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 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要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 除负责初审工作外,还要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和付印样的通读工作,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差错 ,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负责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 所以不一定是作者. 问题二:“编辑”和“责任编辑”的区别是什么? 上面说的不好~ 编辑是编写书的人, 而编辑就是要对所编东西负责的人, 这些东西有可能不是自己编的~~ 问题三:责任编辑和编辑有什么区别? 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图书的责任编辑由出版社指定,一般由初审者担任”,“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责任编辑)”。可见责任编辑是担任初审的编辑或助理编辑。通常的理解也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也有编辑室主任、正副总编辑(含高级职称人员)担任责任编辑,或与其他编辑人员一起担任责任编辑的。还有一种策划编辑,未见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并公开署名于书名页。策划编辑是不是责任编辑,与责任编辑是什么关系:指导的,平行的,相互联系或相互隔绝的。? 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对责任编辑的概念要进一步界定。责任编辑是书稿的初审者,这是确定的,但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不限于编辑或助理编辑,还包括编辑室主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即所有的编辑人员。现在实行书号控制,各出版社统计“有发稿权的编辑”,就包括了各类编辑人员。策划编辑的地位,有待法规确定,我的意见,策划编辑也是责任编辑。《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出版社的全体编辑人员应认真履行编辑职责,积极参与选题的策划工作。”这说明责任编辑也应参与策划,策划是责任编辑的份内之事。既然全体编辑人员都可担任责任编辑,都应参与策划,又何必另设策划编辑,使“策编分离”呢。? h骸tp:cbkx/2000-4/ 问题四:新闻中责任编辑的工作范畴是什么? 编辑工作职责 (一)根据分工负责有关学科的稿件审读,对文稿质量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写出审读和处理意见;骇 (二)对经审读决定拟采用的稿件写出推荐意见,向编辑部定稿会议推荐; (三)对定用稿件进行加工修改,确保文稿编辑质量符合编辑规范要求,使发排稿件达到“齐、清、定”; (四)做好校对工作,努力消灭差错; (五)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术活动,自觉阅读专业论著、期刊,及时了解科研、教学动态,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专业学科的选题组稿计划,有重点的组稿,努力开发优质稿源; (六)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积极开展科学研 究,撰写专业论文和著作,总结编辑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编辑能力; (八)完成编辑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问题五:责任编辑与编辑是什么关系 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图书的责任编辑由出版社指定,一般由初审者担任”,“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责任编辑)”。可见责任编辑是担任初审的编辑或助理编辑。通常的理解也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也有编辑室主任、正副总编辑(含高级职称人员)担任责任编辑,或与其他编辑人员一起担任责任编辑的。还有一种策划编辑,未见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并公开署名于书名页。策划编辑是不是责任编辑,与责任编辑是什么关系:指导的,平行的,相互联系或相互隔绝的。? 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对责任编辑的概念要进一步界定。责任编辑是书稿的初审者,这是确定的,但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不限于编辑或助理编辑,还包括编辑室主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即所有的编辑人员。现在实行书号控制,各出版社统计“有发稿权的编辑”,就包括了各类编辑人员。策划编辑的地位,有待法规确定,我的意见,策划编辑也是责任编辑。《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出版社的全体编辑人员应认真履行编辑职责,积极参与选题的策划工作。”这说明责任编辑也应参与策划,策划是责任编辑的份内之事。既然全体编辑人员都可担任责任编辑,都应参与策划,又何必另设策划编辑,使“策编分离”呢。?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担任责任编辑的编辑室主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他们审读的书稿是不是同样要坚持三审制?现在的情况大都是一人包审至多是两审。我们不能把担任哗任编辑者的职务和地位与三审制相对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原因无须多说,做过编辑工的人都能认识这样规定的必要性。高水平作者的书稿都要由出版社进行三审,这是为了防止疏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室主任和具有高级职称编辑人员初审的书稿不等同于他们复审、终审其他编辑人员初审的书稿,如果不坚持三审制,易于出现差错。因此,他们初审的书稿同样需要由符合规定的其他编辑人员复审和终审。现在还有一种聘请社外专家担任责任编辑的做法,不仅同样要坚持三审制,还应要求社外责任编辑切实履行责任编辑的全部责任,不能仅仅看看稿了事。 (回答参考:互联网) 问题六:什么是责任编辑? 答:《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所称责任编辑是指在出版单位为保证出版物的质量符合出版要求,专门负责对拟出版的作品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和加工整理并在出版物上署名的编辑人员。 问题七:杂志的责任编辑署名具体是怎么回事? 责任编辑就是负责对那篇稿件进行编辑、校对和排版的人,出了编辑格式、错别字、明显的前后矛盾、排版问题和病句等问题由他负责,但一般不对文章内容和观点负责。你说的可能是望东方周刊的那件张冠李戴的川情,该办的都办了,以后少出错、多监管、把好关就是了。另外,一般对单篇稿件有审稿人,编辑到杂志,或者网站上去以后,才有责任编辑一说,前面的审稿人则主要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负责。审稿对文章的内容和观点会有所偏差,所以编辑和审稿人的工作是非常重要和要求富有经验的,但对责任编辑所负责的编辑格式、错别字、明显的前后矛盾、排版问题和病句等问题,一般都以客观问题为主。你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审稿署名的,一般在编辑部或编辑中心内部有发稿、审稿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多人署名,也就是对文章内容和观点多人负责,但这却不是责任编辑的工作。 问题八:责任编辑的相关等级 等级 积分 百科头衔 一级 0――100 实习我 二级 101――500 助理我 三级 501――1200 初级编辑 四级 1201――2500 中级编辑 五级 2501――5000 高级编辑 六级 5001――8000 责任编辑 七级 8001――12000 执行主编 八级 12001――20000 副主编 九级 20001――30000 主编 十级 30001――50000 资深主编 十一级 50001――80000 执行总编 十二级 80001――120000 副总编 十三级 120001――200000 总编 十四级 200001――300000 资深总编 十五级 300001―― 编委会主席 问题九:编辑出版的责任编辑资格证书什么用????? 初级出版资格证书是进入书、刊编辑岗位的“入门证”,严格说来,没有出版资格证不能从事编辑出版工作。 中级出版资格证书,是担任责任编辑及以上职务的必需资格。没有中级资格证不能被聘为责任编辑及其以上职位。 图书出版编辑人员不能申请记者证(注意没有编辑证),因为这是两个序列。领取记者证必须在某个新闻媒体钉位有一定期限的供职,有出版资格证书,不再参加考试。

中文版《全力兔》是东方出版社2010年7月1日引进版权的系列漫画书。作者:(日)池田圭翻译:吴忠恩、黄琼仙、张晓彤作品分类:励志、治愈中文版有1、2、3册,分别是:全力兔1:讨生活要全力出发全力兔2:面对挫折全力重启全力兔3:人生迷途全力求生《全力兔》原是日本作家池田圭所画的绘本,《全力兔》原版当发行了两册单行本时,就已经决定要动画化,有时也让人脱力。全力生活,全力工作,全力休息,全力人生,全力恋爱。为了你所爱,你是否全力付出?日本最受欢迎的心灵加油绘本;看性格各异的兔明星们全力活在当下的活法,在久违的感动后重新开始我们的奋斗。 《全力兔1:讨要生活要全力出发》[日] 池田圭(ikeda kei) 著吴忠恩 译ISBN:978-75060-3832-4责任编辑:姬利 陈雪冰出版:东方出版社发行:东方出版社 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定价:元版次:2010年7月第1版《全力兔2:面对挫折全力重启》[日] 池田圭(ikeda kei) 著黄琼仙 译ISBN:978-7-5060-3831-7责任编辑:姬利 陈雪冰出版:东方出版社发行:东方出版社 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定价:元版次:2010年7月第1版《全力兔3:人生迷途全力求生》[日] 池田圭(ikeda kei) 著张晓彤 译ISBN:978-7-5060-3830-0责任编辑:姬利 陈雪冰出版:东方出版社发行:东方出版社 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定价:元版次:2010年7月第1版 《全力兔》是日本作家池田圭所画的绘本,《全力兔》共发行了四册单行本,早在发行到第二本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动画化,说明了它的人气之盛。之所以为书名取作“全力兔”,是因为里面所有的兔子都是尽“全力”来生活的。虽然号称是治愈系,有时也让人脱力……全力生活,全力工作,全力休息,全力人生。 首先是主角的见习兔:因为某种契机而开始在施工现场工作,原来是一只从不操心的治愈系小兔。由于是新人,所以被大家叫做见习兔。如果被人很温柔地对待,又有可能会出现治愈系的样子。附带一提,他的眉毛是自己画的。再来介绍营业兔先生:虽然是大型建筑公司的业务员,却不知道为什么被命令来做全力工务店的现场管理员,他自己也一直为此感到困惑不解。由于有很深的被害妄想症,人又很懦弱,所以经常被在工地现场工作的兔兔们欺负。他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见习兔的同伴。大小姐兔:顾名思议,有大小姐脾气。体格虽小,但态度却超级傲慢。只要开口说话,就全是毒言毒语。其实之所以对谁都带着攻击性的语气说话,只是因为她是个真正不知世事的人,也因此被人称之为大小姐。基本上是个自我中心的人,不过对于事物的要点抓得很准。另外,超级讨厌见习兔的治愈系样子。大姐头兔: 原本是大银行的OL,但是由于被卷入了性骚扰、贪污、派系斗争等而感到身心疲惫,从而转职。热衷于相亲,但只要一喝酒就会发酒疯,所以连战连败中。是为了工作与恋爱而生的女性。也是在工地现场唯一被见习兔的存在所治愈的人。老爷子:将见习兔捡回工地的全力工务店老板。因为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太大,身体正在逐渐变坏中。为了和正处于反抗期的女儿缩短距离,他甚至开始去听HIP-HOP这类音乐,周末去俱乐部当DJ转唱碟。总长:是见习兔的前辈,担任着他的教育职责,身为九个孩子的父亲,支撑着他活下去的动力是三岁的女儿的一句话:“将来要和爸爸结婚(心)”。顺带一提,因为他原来是暴走族的成员,所以现被人称为“组长”。发挥着曾任传说中的暴走族五代总长时培养出来的统率力,稍微用点体育系的指导方式(体罚……)来约束手下。非常地爱家,为了孩子们的考虑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全部奉献出来了。另外,妻子是以前对立组织的头目。米克罗:不管是住的地方还有年龄等。 《全力兔1:讨要生活要全力出发》全力兔子的一天全力职员每天都要全力度过1全力生活每天都要全力度过2全力出差全力员工旅行全力警戒标识板一开始的全心全力《全力兔2:面对挫折全力重启》每天都是全力度过全力生活1全力运动会全力的试炼全力生活2全力工程全力的决心每个人的全力付出全力警戒标识板《全力兔3:人生迷途全力求生》全力序言全力之春日日是全力全力求生全力女人酒全力男人酒全力工程转变的全力

中国检察出版社现任总编辑

《法律与权利》(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月版,承担6万字;《证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承担30万字;《刑事司法大趋势》(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月版,承担8万字;《证据法学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简明证据法学》(合著,本科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合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承担12万字;《新世纪的证据法》,独译,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娃娃屋谋杀案》,独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版;《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特免权制度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比较检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6月版;《中国刑事名案程序与证据问题研究》,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法律的侧面》,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证据法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9年9月版。《证据法学》,(参编,孙维萍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释义和适用》,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刑事证据新规定释义》,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刑法与刑事程序》(第八版),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即将出版。 《新刑诉法对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赣南审判》1998年第4期,万字;《再探控权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反思》(获院论文大赛二等奖),《盾鸣》1998年第5期,万字;《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初探》(获“华为杯”电子商务征文三等奖),载《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报》第20卷1期,万字;《为陪审制度辩护》(该文获校论文大赛一等奖),《青年法学》2000年秋季号,万字;《举证时限的理论思考与立法构想》,载《南京师大学报》(CSSCI索引)2001年第3期,万字;《美国规制诱惑侦查的法理评介》,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万字;《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简化改革刍议》,《人民法院报》2001年7月21日第3版,万字;《论诱惑侦查》,载《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1年第4期,万字;《共犯口供证明力浅论》,载《人民检察》(核心)2001年第8期,万字;《透视证人拒证权的价值理念》,载《律师世界》2001年第9期,万字;《论共犯口供的证明力》,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2001年第5期,万字;《证人证言的形式问题反思--以庭审改革为切入点》,载《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万字;《诱惑侦查初探》,载《公安大学学报》(核心)2001年第6期,人大书报复印中心《法学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转载,万字;《“零口供”与沉默权》,《检察新时代》2002年第2期;《品格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万字;《证人资格问题重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万字;《儿童作证问题之研讨》,载《政法论丛》(核心)2003年第1期,万字;《论英美法上的意见证据》,载《律师世界》2003年第3期,万字;《证人权利保障论纲》,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万字;《证人保护制度探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万字;《“陷阱取证”的法律思考》,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六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律师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万字;《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探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2期,万字;《一体化下的欧盟司法制度》,《人民法院报》2003年5月26日B2版;《证人作证的实现方式》,《山东大学法律评论》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万字;《刑讯逼供案的举证责任》,载《法律适用》(核心)2003年第7期,万字;《英美恢复性司法述评》,载《中国监狱法学刊》(核心)2003年第6期,万字;《刑事普通程序简易审中的证据问题》,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万字;《证人制度的实证分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万字;《传闻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万字;《实现正义的另一种进程》载《诉讼法论丛》第九卷(权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全文转载,万字;《证人补偿制度研究》,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万字;《证人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万字;《欧美恢复性司法典型案例评价》,载《判解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万字;《证人制度改革纵横谈》,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九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万字;《欧盟检察发展趋势与中国检察制度改革》,载《人民检察》(核心)2005年第2期,万字;《特免权的中国命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万字;《法治视野下的卧底侦查》,载《法治论丛》2005年的4期,万字;《角色、情境与社会容忍——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刑讯逼供》,载《中外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万字;《面对中国的证据法学》,载《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万字;《刑事诉讼中的律师保密义务》,载《刑事法评论》(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万字;《司法场景中的证人作证》,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核心)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万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研究——以法院处理刑讯逼供为例》,载《现代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万字;《证据法学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样本与中国现实之间》,载《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万字;《证据法的批判与建构》,载《环球法律评论》(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万字;《中国式陪审的省察》,载《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万字;《传闻法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94期(2007年5月);《举报人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载《法治论坛》2007年第3期;《证据法学的启蒙》,载《证据科学》2007年(第15卷)第1、2期;68. 《力量博弈下的刑讯逼供》,载《华中法律评论》第三卷(2008年12月版);《民事诉讼中的测谎》,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交叉询问制度的中国问题》,载《证据学论坛》第14卷,2008年12月版;《传统诉讼文化新解》,载《西部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证据法上的理论迷局》,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2期。《中国证据立法的理想与现实》,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9月版;《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明》,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理念嬗变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载《理论视野》2010年第8期; 《喧嚣中的前进:年终评点司法界》,《湖北法制报》2002年1月22日第15版;《儿童作证,不是一纸规定那么简单》,《检察日报》2002年12月6日第3版;《切莫盲从误用测谎技术》,《检察日报》2003年1月15日第3版;《“诱惑侦查”须严格控制》,《检察日报》2003年1月24日第3版;《偷拍、偷录的困惑》,《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24日B2版;《面对司法的媒体监督》,《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27日B2版;《亟待规定证人的三种权利》,《检察日报》2003年2月28日第3版;《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不应叫停》,《检察日报》2003年3月28日第3版;《弘扬法学家精神的可人》,《人民法院报》2003年4月14日B2版;《卧底侦查需要法律规则》,《检察日报》2003年6月6日第3版;《与学术亲密接触》,《法学家茶座》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美国的诱惑侦查》,《检察纵横》2003年第6期;《追究涉嫌伪证证人的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如何保障认罪口供的自愿性和真实性》,《检察日报》2003年10月30日第3版,万字;《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中具有调查权》,《检察日报》2003年12月8日第3版,万字;《如何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检察日报》2004年1月8日第3版;《欧盟检察制度有了新发展》,《检察日报》2004年5月26日第3版;《证据学研究的“三维世界”》,《证据学论坛》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卡拉能否永远OK?》,载《方圆法治》2005年第5期;《路的制度与制度的路》,《方圆法治》2005年第 2期;《道德与法律缝隙下的公私概念》,《方圆法治》2005年第 4期;《维权是最好的美容之道》,《方圆法治》2005年第15期;《“大义灭亲”文化与法律思维》,《方圆法治》2005年第 7期;《事实·错案·证据》,《方圆法治》2005年第 8期;《科技利刃下的隐私权》,《方圆法治》2005年第 10期;《提倡酷刑的童话》,《法学家茶座》第九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于细微处见法治》,载《中国妇女报》2005年12月20日;《道德的善行与责任的缺位》,《方圆法治》2005年第 11期;《证人为什么不出庭?》,《法制日报》2006年1月5日第10版;《受贿案件不宜诱惑侦查》,《方圆法治》2006年第 3期;《为什么不能实行毒品“合法化”》,《检察日报》2006年1月9日第3版;《丛林正义与司法正义》,《法制日报》2006年1月26日第11版;《顺从暴力与顺应权力》,《方圆法治》2005年第 13期;《证据立法呼声缘何归于沉寂?》,《检察日报》2006年2月13日第12版;《破案率的神话》,载《中国妇女报》2006年2月28日第6版;《司法的悖论与尴尬》,《方圆法治》2005年第 14期;《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圆法治》2006年第5期;《第二个辛普森——程序法治视野下的罗伯特杀妻案》,《方圆法治》2006年第6期;《到底为什么而争论》,《检察日报》2006年4月10日第3版;《诱惑侦查:既然实际采用,就该立法规制》,《检察日报》2006年3月20日,万字;《让律师走出保密义务的困局》,《检察日报》2006年5月8日第3版;《警察的素质》,《方圆法治》2005年第 16期;《闲话“以保创收”》,《法制早报》2006年6月5日;《变迁中的法学研究方法》,《检察日报》2006年6月19日第3版;《谁来监督监督者?》,《方圆法治》2005年第 17期;《小广告治理中的法治忧思》,《法制早报》2006年7月9日;《事实的“罗生门”》,《检察日报》2006年7月24日第3版;《法律移植中的“捆绑性”》,《法制早报》2006年7月24日;《毒品“合法化”的乌托邦》,《方圆法治》2005年第 19期;《亲历庭审台湾“第一女婿”》,《方圆法治》2006年第15期;《大学的开放与限制》,《法制早报》2006年8月20日;《错案何以挥之不去?》,《法制早报》2006年8月28日;《律师的天堂与地狱》,《方圆法治》2005年第 21期;《在台北亲历呛扁现场》,《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法学院是怎样炼成的》,《方圆法治》2006年第17期;《个案请示制度的“熄灯号”》,《检察日报》2006年9月18日第3版;《致命的“常情断案”》,《法制早报》2006年9月18日;《百分之百的背后》,《方圆法治》2005年第 24期;《美丽与哀愁:感受台湾地区法律的脉动》,《法制早报》2006年9月25日;《中国证据法学第一人》,载《法学家茶座》第1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证据相对主义》,《检察日报》2006年10月23日第3版;《法学经济分析的一扇窗》,《法制早报》2006年10月30日;《法庭之上谁最大?》,《检察日报》2006年11月20日第3版;《法律的一厢情愿》,《检察日报》2006年12月11日第3版;《动物的法律权利》,《检察日报》2007年2月5日第3版;《宝岛司法掠影》,《法学家茶座》第14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禁鞭令的开禁与安宁权》,《方圆法治》2007年3月上期;《排队文明与中国法治》,《方圆法治》2007年3月下期;《道路通向哪里》,《法制日报》2007年4月1日;《怎能用“电脑排期”根治司法弊病》,《法制日报》2007年4月15日;《侧面看法律》,《检察日报》2007年4月16日第3版;《以小说讲授法庭科学》,《方圆法治》2007年4月下期;《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上期;《不是神明在审判——电影〈十二怒汉〉中的证明问题》,《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上期;《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下期;《从发现真实到价值多元》,《检察日报》2007年6月18日(4748期);《错位的权利保障》,《人民法院报》2007年6月26日第5版;《打击官员的“真”文凭》,《清风》2007年第3期;《杀光所有的律师?》《晟典律师评论》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鸡肋:中国式陪审》,《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保护举报人是检察机关的义务》,《法制日报》2007年8月5日第1版;《法律人的理想与现实》,《检察日报》2007年8月13日(4804期);《“纸馅包子”背后的真问题》,《方圆法治》2007年8月下期(205期);《尘封的检察制度史》,《法学家茶座》第1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纸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个问题》,《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21日。《法庭上的心理学家》,《法制日报》2007年8月26日第15版。《司法改革的软件与硬件》,《检察日报》2007年9月4日(4826期)。《预防腐败犯罪需警惕当代韦小宝》,《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关于恢复性司法的一个反思》,《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26日第5版。《千万别来念法律?》,《方圆法治》2007年9月下期(205期)。《法学何以成为科学》,《检察日报》2007年10月8日。《我的师父石仲朱》,《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8日“法学院”第13版;《在台大法学院听课》,《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8日“法学院”第21版;《网络民意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报》2007年10月21日;《中国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方圆法治》2007年10月下期(209期);《韦式贪官与反腐利器》,《检察日报》2007年11月9日(4885期)第6版。《聂树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1日第2版;《证人是靠不住的》,载《人民检察》2007年11月上期(第21期);《证据理论的一个侧身》,载《方圆法治》2007年11月上期(210期);《科学证据的迷雾》,《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1日第3版;《真的“假文凭”与假的“真文凭”》,《检察日报》2007年12月7日(4913期);《追问手术签字制度》,《法制日报》2007年12月9日第2版;《华南虎”真假辩:一场精彩的民间审判》,《检察日报》2007年12月10日第3版;《司法制度的选择有惯性作用?》,《检察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3版;《个人所得税的公众期待》,《法制日报》2007年12月23日;《新华日报》2007年12月24日A3版转载。《科学证据一定是科学的吗》,《检察日报》2007年12月28日第6版;《让个税回归“劫富济贫”的本来面目》,《检察日报》2008年1月1日第3版;《电信运营商能推个一干二净?》,《检察日报》2008年1月11日第3版;《刑事证据规定能带来什么》,《法制日报》2008年1月27日第2版;《我永远不能说真话的遗憾》,《检察日报》2008年2月1日;《这是一个谎言盛行的年代吗》,《检察日报》2008年2月1日;《一定要重复漫长的观念更新进程吗》,《检察日报》2008年3月17日;《历史的另一张面孔》,《检察日报》2008年3月21日;《“许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权困局》,《检察日报》2008年4月4日;《刑讯逼供与角色扮演》,《人民检察》2008年第9期(5月)。《法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载《检察日报》2008年6月26日。《诉讼的游戏规则》,载《检察日报》2008年7月31日;《奥运会报道要尊重运动员隐私权》,载《法制日报》2008年8月17日。《“引诱性执法”是否具有正当性》,载《解放日报》2008年10月6日第11版。《微软的“正版秀”》,载《法人》2008年第11期。《勿让诚信体系破产》,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期;《股市期待法治阳光》,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2期;《“鞭炮门”事件:公务员的年后第一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3期;《网络反腐的民间力量》,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4期;《神证时代的正义》,载《检察日报》2009年2月19日。《为什么又是矿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5期;《“上帝”为何期盼3·15》,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6期;《又见公捕公判》,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7期;《刑法的愚人节》,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8期。《刑事司法的“潜规则”》,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9期。《惩罚性赔偿有多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0期。《如果没有口供》,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1期。《冷眼旁观破案率》,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2期。《戴着镣铐的舞者》,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3期。《刑罚的“实报实销”》,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3期。《不自愿的自愿》,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4期。《法官和律师的角色》,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5期。《测不出的真相》,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6期。《二审为何不开庭》,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7期。《刑事司法中的“躲猫猫”》,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8期。《司法夹缝中的证人》,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9期。《职务犯罪的“零容忍”》,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9期;《侦查的司法控制》,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20期。《“钓鱼式执法”暴露出的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2月8日第五版;《公开审判的阴影》,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21期;《像法律人一样思考?》,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1期;《从行人社会到汽车社会》,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3期;《法制的传统和移植》,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5期;《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措施遏制刑讯逼供》,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5期;《制度的纠错系统》,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7期;《诉讼的时间之殇》,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9期;《罗彩霞案为何久拖不审?》,载《人民日报》2010年5月6日第9版;《正义木桶的短板》,载《方圆法治》2010年6月20日第273期;《在法律与人情之间》,载《方圆法治》2010年7月2日第274期;《司法能见度》,载《方圆法治》2010年7月20日第275期;《如何给“张竞”公平的通道》,载《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让诉讼成为真正的诉讼》,载《方圆法治》2010年8月20日第277期;《狂欢是一种社会病》,载《羊城晚报》2010年8月29日;《见识刑事诉讼的潜规则》,载《改革内参》2010年第32期(8月27日);《交叉询问制度碰到中国障碍》,载《改革内参》2010年第32期(8月27日);《捐款为何不是义务》,载《方圆法治》2010年9月20日第279期;《法治离我们有多远》,载《方圆法治》2010年10月20日第281期;《避风港与红旗》,载《方圆法治》2010年11月20日第283期;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参与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证人制度研究”,合著《证人制度研究》,已经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2004年2月—5月,参与欧盟-中国司法合作项目“欧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趋势》已经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2005年6-12月,参与美国福特基金项目“反酷刑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核心期刊;200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资助项目“证人制度比较研究”,已经提交报告;2006年,参与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证据法学研究”项目,相关成果已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2007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已经完成。2007年5月-10月,参与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起草,已完成。2007年7月-2008年1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完成。2007年10月起,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证据法学》,已完成。2007年11月起,参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课题“检察制度比较研究”,已完成。2008年4月起,独自承担中国政法大学校级课题“证据法学的启蒙”,进行中。2008年8月起,独自承担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度科研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民事诉讼中测谎结论运用之实证研究”,已完成;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证据立法问题研究》(08JC820046),进行中。2010年6月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进行中。

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辽中县委文书、代秘书,中共辽中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秘书,中共辽宁省委监察委员会秘书、副处长,中共辽宁省革委会组织组纪检处负责人,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五七”干校和辽宁省宽甸县农村插队劳动。1979年8月,调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先后任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办公厅副主任、主任,研究室主任,检察委员会委员,民事行政检察厅厅长,中国检察出版社总编辑。1992年4月,离职休养。

《梁根林刑事政策研究系列》之三《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梁根林刑事政策研究系列》之二《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梁根林刑事政策研究系列》之一:《刑事政策:立场与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刑法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刑罚结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的关系及法律保护》,金诚出版社1997年版。 《六害治理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美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经济犯罪学》,1991年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犯罪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刑法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刑事一体化与刑事政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刑事政策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法治的使命》(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法治的言说》(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法治的界面》(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中国死刑控制论纲》,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第2辑。2、《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3、《罪刑法定视野中的刑法适用解释》,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4、《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刑事政策学》,载《法学》2004年第2期;5、《罪刑法定视野中的刑法合宪审查》,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6、《持有型犯罪的刑事政策分析》,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7、《刑法适用解释的难题》,载《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8、《刑法适用解释规则初论》,载《法学》2003年第12期;9、《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安乐死出罪机制》,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10、《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婚内强奸犯罪化》,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4期;11、《责任主义刑法视野中的持有型犯罪》,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12、《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与期待可能性——对安乐死出罪处理的路径及其法理解读》,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13、《争取人道死亡的权利》,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14、《刀把子、大宪章抑或天平——刑法价值的追问、批判与重塑》,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15、《解读刑事政策》,载《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刑事领域的违法性冲突及其救济》,载《刑事法评论》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7、《劳动教养何去何从?》,载《法学》2001年第7期;1年版;18、《受贿罪法网的漏洞及其补救——兼论刑法适用解释》,载《中国法学》2001第6期;19、《保安处分的中国命运——兼论劳动教养的出路》,载《中外法学》2000第6期;20、《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犯罪功能别议》,载《法学家》2000年第6期;21、《非刑罚化——当代世界刑罚改革的潮流》,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3期;22.《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刑罚效益》,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5期;23、《论法定刑结构的优化》,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6期。

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总编辑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生於1915年10月15日,湖北武昌人。1938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开始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年以后历任《东北日报》副总编兼副刊部主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兼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早期创作以散文、小说为主,写有散文集《山寺暮》、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进入40年代以后,主要写作儿童文学。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此后又出版了《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三只骄傲的小猫》、《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等中短篇童话,以及《小溪流的歌》等童话集。其作品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富于哲理和诗意,被誉为是“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参考资料:

2017年12月16日下午5点,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屠岸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岁。屠岸先生是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1923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原名蒋壁厚。自幼家学深厚,并受母亲影响热爱诗歌和文学创作。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写诗,到现在八十年笔耕不辍。历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干部,华东文化部副科长,《戏剧报》编辑部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2011年11月,获得“2011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屠岸先生一生著述丰厚,有诗集《萱阴阁诗抄》《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深秋有如初春》《夜灯红处课儿诗》,散文诗集《诗爱者的自白》,文化随笔《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文学评论集《诗论·文论·剧论》,散文集《霜降文存》,口述自传《生正逢时》等。

据媒体消息,2017年12月16日下午5点,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屠岸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岁。屠岸,1923年11月22日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原名蒋璧厚。

屠岸原名蒋壁厚,1923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他学鲁迅,用母亲的姓作为笔名的姓,名为叔牟。

屠岸历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干部,华东文化部副科长,《戏剧报》编辑部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等。

曾有媒体刊文这样评价屠岸——他就像诗神缪斯派来人间的天使,他每天都在努力地把心中无尽的爱与美,慷慨无私地抛洒给我们。

相较于其他文章体裁,屠岸一直偏爱写诗,古体诗、现代诗统统包揽。记者早前专访他时,屠岸透露自己床头依然习惯性地放着纸笔,只要有灵感,就会随手记下来,“说不定,第二天兴致来了,就能写出一首好的作品”。

屠岸曾说过,诗歌对自己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他一直保持一个习惯,吟诵着诗歌入睡。在他看来,无论是中国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是西方的莎士比亚、华兹华斯、济慈,都是对自己生命的慰藉与激励。

“诗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只要人类不灭,诗歌就不亡。”这是屠岸先生生前说过的话,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愿他如莎翁的诗那样,“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中共党员。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东北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责任编辑查重

订婚宴上的男方致辞---魏某宇大家好!今天是魏某杰和胡某某缘定终身的大喜日子,感谢各位亲朋前来捧场和道喜。俗话说,‘月老一牵线,良缘来相见!’感谢月老雷某某的热情搓合,使得他们二人因有缘而相识,因相识而相知、相爱,因相爱而生情,因有情而缘定终身。愿二人‘’一朝喜定千年爱,百岁不移半寸心‘’。定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婚庆仪式,是男女双方对爱情的确定。通过这一仪式,一对新人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结成终生伴侣。在此,我衷心地希望一对准新人记住今天这美好的日子,珍惜这份珍贵的情缘。在今后的日子里,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真正做到恩恩爱爱,甜甜蜜蜜,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用你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祝愿你们携手同行,快快乐乐地一起走好人生路。同时,我也衷心地祝福各位亲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下面,请大家开怀畅饮,共享这良辰吉日。谢谢大家!

可以找我,空间有详细信息

文稿形式1)基本要求:文稿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实用性,且论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论著、实验研究、综述、讲座一般不超过4500字,短文、病例报告不超过1500字,其它不超过2000字。2)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应准确地反映论文的主题,尽量不用缩略语。3)摘要:采用4项结构式摘要,具体层次为: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4)关键词:关键词采用《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所列的词。5)中图分类号:中图法分类号请根据论文内容的学科分类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查得。6)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一致。7)基金项目:若论文为基金项目,请在文章首页下角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须中英文对照。8)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职称、学位、联系方式(固定电话、移动电话、E-mail)。9)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信作者。10)致谢:对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接受委托进行某项工作的辅助人员,以及给予指导、提供资助者,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致谢内容加括号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11)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5年内为宜)主要文献为限。12)图:要精选并应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13)表:表应有“自明性”,有简明、准确的中文表题,遵照统计学要求绘制,并写出表序,随文排版。14)医学名词: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15)缩写词:除已被公认常用的缩写词可不加说明直接引用外,其余第1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后括号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16)统计学符号: 按国家标准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注意事项:1、投稿时请在稿件上详细地注明您的个人信息(包括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电话和邮箱),以便我们及时与您沟通稿件相关事宜。2、审稿时间:我们收到审稿费后安排专家初审稿件, 1至2周就可知稿件初审结果。3、论文刊发时间:一般论文从定稿之日起3-6个月(特殊情况除外)见刊,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4、稿件处理流程:①编辑初审查重。②有关专家2~3人审定;编辑汇总意见提交作者修改。③作者按专家意见认真修改后,论著类稿件交定稿会(常委集体审稿)审议。编辑汇总定稿会意见提交作者修改排版。其他类稿件提交总编审定。④作者修改后按我刊修改稿终稿格式排版,编辑加工后提交总编签发。⑤查重、核对参考文献、修改英文摘要等。⑥责任编辑对稿件精加工,作者校对清样。⑦发刊。以上任何一个流程发现问题,都有可能由编辑提交总编,建议退稿。5、知识产权:稿件一经总编初录,我刊将向作者传送《稿件初录通知书》,在此之前,请勿将该稿投往他处。本刊已入编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将同时被以上数据库等多种全文数据库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收录,请在投稿时提出声明,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6、稿件初录用后我们会通过电子邮件、邮局邮寄录用通知给第一作者,请注意查收。7、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您只需在收到杂志后打电话登记,发票开好后我们以挂号信的方式给您邮寄。8 地址:中国 海南省 海口市 学院路 行政楼 318室 邮编:571101 海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具体操作有不懂的可以联系客服

古籍出版社编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是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3月,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为上海地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1978年1月改为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社址瑞金二路272号。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 历史、 哲学、 军事、 经济、 艺术、 语言文字、 科学技术古籍, 兼及今人对古籍的研究论著、 大专教材、 工具书和普及读物的专业出版社。 对古代作家的诗文集(别集、总集),以及哲学、史地、科技、语言类古籍,经过校勘、标点、分段出版注释本,有的利用前人笺注,大部分约请当代专家学者整理和新注。这类古籍整理的书籍,还包括各个门类的其他系列性图书,以及未列入系列或丛书的单独品种。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立之初便已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及诗词散文等不同文学门类的作品选读、选辑,加以通俗的解说、详尽的注释。有的更用现代汉语翻译。精选历代名篇,加上说明、注释,以单篇或合订本形式,出版《中华活页文选》。还有古代重要典籍的今译,如《四书》、《五经》、老庄诸子,以及《孙子兵法》等,语译而外,有的还附原文。并出版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 出版当代老中青著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学术论著,如陈寅恪、郑振铎、郭绍虞、钱钌重书、饶宗颐、吕思勉、岑仲勉、俞平伯等著名学者,或编为文集,或作为专题论著。此外,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出版《海外汉学丛书》。1962年起出版了不定期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 已成系列的有《文化春秋丛书》、《三百题系列新刊》、《十大系列丛书》、《生活文化丛书》、《文物鉴赏丛书》、《中华文明宝库》等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出版了《中国丛书综录》、《诗韵新编》、《变文字义通释》等等。近年又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已设立了影印组。现已发展为3个编辑室。历年来影印的有《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古本戏曲丛刊》、《古本小说集成》、《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大型的《四库全书》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下设5个编辑室和1个编辑组。第一编辑室负责文学类;第二编辑室负责除文学以外的哲学、经济、军事、历史、艺术、科技等类以及《中华文史论丛》;第四、第五编辑室分别负责敦煌吐鲁番文献和《续修四库全书》,此外的影印工作由第三编辑室负责;一个编辑组负责临时性或突击性的某些书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由李俊民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自1959年3月至1966年12月,由金兆梓任主任,总编辑一直是由副主任李俊民兼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后先后担任社长、总编辑的有李俊民、戚铭渠、魏同贤、钱伯城、李国章、赵昌上海古籍出版社建社近五十年,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易称今名。现有职工123人,有编审11,副编审等29人。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一家专业出版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累计出版图书6000多种。近年来初版品种每年约290种左右,重版图书约占出书总数的40%。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总结,确立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质量与品牌为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文化品位适应读者的需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与上海一流国际大都市相应的一流专业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认真贯彻社会主义的出版方针,坚持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与普及传统文化读物并重,排印和影印并举,大中小型图书合理安排的出书框架。还注重出版物的文化含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多层次的标志性品种与扩大规模效应相统一,从而积极主动地贯彻适应市场,引导市场这一宗旨。 标志性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块面。 一、 大型集成性文献丛刊与古籍整理形成规模。 《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已出:《俄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17册)、《法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34册)、《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4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2册)、《北大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2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全7册),以及《俄藏黑水城文献》(已出11册),别外还推出《俄藏敦煌艺术品》(已出5册),《英藏黑水城文献》(全4册)等。 中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于2002年全部出齐。 大型集成性资料《上海道契》,这是研究上海开埠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的第一手资料,全套30册于2004年出齐。举世瞩目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近百年来所发现,战国商牍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文物史料。目前《上海博物藏战国楚竹书》已出4册(另2册也即将出版)。本书的出版为研究先秦的思想史无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已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作为文学古籍整理的大型骨干工程《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历经二十余年已出版85种,全套丛书100种将于世纪之交出齐。此丛书是经重新整理的规模最大、最系统的古代文学家别集丛书。 二、 学术著作的新格局 我社已出《中华学术丛书》、《海外汉学丛书》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中华学术丛书》汇集海内外一流专家的研究论著,《海外汉学丛书》译解日、美、欧洲汉学家经典性的古籍类论著,分别出版了10多种,《晚清民国学术书系》等均为学界重视而屡获嘉奖。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1997年整套推出,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标志着我社传统形态的学术论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将继续推出版郭预衡先生耗时十余年的力作《中国文学史》(全四册),也以慎密精当为基本特色。《中西纹饰比较》、《谥法研究》、《求索真文明》、《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恩辨录》、《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史研究译丛》等论著更以崭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三、 高品位、系列化的普及读物 近几年来普及读物市场泡沫书泛滥,而我社按照"普及读物要出精品"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出版了《中华古籍译注丛书》中《周易译注》、《仪礼译注》、《孟子译注》、《论语译注》等,在译注热中以精审编校,确保质量而独树一帜;《二十五史新编》更集全国各地二十四位专家,在保留旧史基本构架的基础上,兼取通史之长,删重补缺,并吸纳其他史乘乃至考古资料,以新的视角进行新编、新撰、新评,使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跃然于读者眼前。《二千年前的哲言》从数百万字的系统资料中反复研究筛选出561则语录,既集中体现了先秦哲人的主体精神,又构成切合时代需要的可读可诵的少而精的新体系,被青年学生誉为通向中华文化殿堂的门户,李岚清副总理为此书题词。《新世纪文史哲经典读本》自2002年起陆续出版了40种,着重介绍了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名家与名作,为深入浅出的基本读物。《唐诗三百首》图文本系列10余种,以译文精当,通俗易读,版式新颖,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民俗文化丛书》10种和《文化中国经典旅程》5种,均以适合当代青年的笔调,系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四、 大中型画册与工具书,形成个性与规模 大中型画册是我社近几年来开拓的新项目。以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并具独占性的项目,与文物收藏、鉴定、欣赏相结合的系列画册为主。数年来已形成鲜明的个性与规模。如《中国古代军戎服饰》、《追忆--近代上海图史》、《上海360°》、《古玩真赝对比系列》、《十九世纪中国市开风情》《大清帝国城市印象》、《中国大佛》等,以内涵的独占性与编撰的丰富文史价值为读者喜爱。《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中国家具鉴定与欣赏》、《中国书画鉴定与欣赏》、《中国紫砂鉴定与欣赏》和《中华奇石》实用而高雅,兼具工具书性质。 权威性的古代工具书与集成性的今人编纂工具书是本社工具书出版的重点。前者以《说文解字注》、《王引之校改康熙字典》为代表,因版本精良,版面设计清晰,索引细致准确,长销不衰。后者先有《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规模宏大,倾注了一代专业人员的心血,为学人所必备。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图书在海内外学术界、读书界产生良好的影响。1978年来共有300多种图书分获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金钥匙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等。其中《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分获第一、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续修四库全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荣誉奖;《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朱子全书》(与安徽教育社共同出版)分获第一、第二、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华奇石》、《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分获第九、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孙志波医学博士,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古籍出版社,任总编室主任,从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编辑出版《黄帝内经大词典》《中医古籍孤本大全》《脉学名著十二种》《温病条辨》等近二百种图书。

王步高,1947年生,江苏扬中县人。1964年入南京大学德文专业(本科),1981年入吉林大学唐宋文学专业(硕士)。自1984年任江苏古籍出版社编辑,所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为1987年全国十大优秀畅销书,发行百余万册。曾入南京师大词学研究专业(博士),师从唐圭璋教授。1991年调东南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中文系教授。著有《梅溪词校注》、《司空图评传》等近四十种,发表论文近百篇。完成过省社科重点项目“词学研究电脑专家系统”。已通过专家鉴定。完成过教育部和省教改项目。还参与完成了国务院古籍规划重点项目:“唐宋词汇评”,现正完成教育部古委会资助项目:“全先唐诗编纂与研究”。担任四个全国学术团体理事和学术委员。自1992年主持东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丁帆合作主编《大学语文》系列教材,该教材系全国“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主持的“大学语文”课程及教改理论获省一等奖三次,2004年获国家精品课程,获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由李俊民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自1959年3月至1966年12月,由金兆梓任主任,总编辑一直是由副主任李俊民兼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后先后担任社长、总编辑的有李俊民、戚铭渠、魏同贤、钱伯城、李国章、赵昌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