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发布时间:2024-07-03 15:27:20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是1936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期刊。

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 英文期刊名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本刊创刊于1936年,创刊名《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1954年更名为《实验生物学报》,具有悠久的历史,2006年起更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现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主要刊登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和特约综述等,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在国际上入选美国CA、IM和MEDLINE,享有一定声誉。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国际交流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中国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拟于2008年起改以全英文出版,英文刊名为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JMCB)。读者对象为与本学科有关的大专院校师生及医学、生物学的科研人员。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告

一、研究表明人类Y染色体进化快于其他染色体日韩联合研究小组发现,黑猩猩与人类Y染色体DNA碱基序列的差异为,大于基因组碱基序列的整体差异,表明人类Y染色体的进化速度比其他染色体快。Y染色体是决定哺乳动物雄性性别的染色体,这一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通常在父子之间传递。日本理化研究所基因组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和韩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文章说,他们通过解析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一只雄性黑猩猩的Y染色体碱基,发现其与人类Y染色体碱基序列的差异为。而美国《科学》杂志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报道科学家从黑猩猩基因图中取出万个DNA片段,构建了人与黑猩猩对比的基因组物理图。科学家通过比较发现,两者的碱基对排列有完全相同,从而认为人与黑猩猩的DNA序列差异只有。研究人员说,黑猩猩与人类Y染色体碱基序列差异大于基因组碱基序列的整体差异,表明人类Y染色体的进化速度比其他染色体快。研究人员还发现,黑猩猩的Y染色体中不存在基因“CD24L4”。这一基因指导合成人类免疫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研究人员认为,约500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由共同的祖先形成分支开始独立进化后,人类的Y染色体才获得了“CD24L4”基因,这一基因或许可以解释人类与黑猩猩在应对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男性Y染色体进化速度最快据美联社2010年1月13日报道,女人可能认为男人原始,但新研究表明Y染色体的进化速度比人类其它遗传密码快得多。《自然》周刊网站同日刊登的一篇报告称,新研究将人类的Y染色体与黑猩猩的Y染色体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它们有约30%的区别。这远高于人类其它遗传密码与黑猩猩2%的区别。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该报告的作者之一戴维·佩奇说:“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似乎是人类进化最快的一种染色体。它几乎不停顿地进行基因重组,就像一个房屋不断被改造一样。”二、Y染色体或可助防止睾丸癌恶化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1年11月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发表研究成果说,男Y染色体上基因编码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在睾丸细胞增殖过程中起到了“刹车”的作用,这种蛋白质或可延缓睾丸癌恶化进程。此前的研究显示,雄性激素与其受体结合产生的某种物质如果过多进入睾丸细胞的细胞核,就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恶化。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加藤茂明等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男性Y染色体上基因合成的蛋白质“TSPY”能防止雄性激素与其受体结合产生的这种物质进入睾丸细胞的细胞核,而在睾丸癌恶化患者的细胞中,“TSPY”蛋白质的生成量不断减少。研究人员还发现,睾丸癌恶化患者与没有恶化患者的Y染色体并不存在基因层面的差异,他们推测是在“TSPY”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发生了某种问题,才导致了上述结果。睾丸癌睾丸癌的发病原因和恶化机制等知之甚少,除了切除睾丸外,人们对睾丸癌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三、Y染色体遗传病Y染色体遗传病Y伴性遗传病(Y-linked inheritable disease)这类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基因,所以这些基因只能随Y染色体传递,由父传子,子传孙,如此世代相传。因此,被称为“全男性遗传”。(1)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2)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常见疾病有:人类外耳道多毛症、鸭蹼病、箭猪病等。四、Y染色体让男人多活五年一项跟踪多年的研究表明,正常的Y染色体可以让男性多活五年,减少患癌几率。研究对象是一些在七十岁和八十岁出头的男性,在那些患了癌症或是早逝的人的白血球中,Y染色体有缺失的倾向。当细胞分裂、突变时,错误的复制过程有时会导致基因甚至整个染色体的缺失。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血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通常能够帮助寻找和消灭癌细胞,缺少了Y染色体及其负载的基因,这些细胞将无法完成各自的使命。一项历时四十余年的研究近期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杂志,该研究常年跟踪了约1100名瑞典男性,结果表明体内存在一些突变并且丢失了Y染色体的血细胞的中老年男性们,与那些没有失去Y染色体的男性相比会少活五年左右,包括癌症的高发率。该研究结果表明,Y染色体也能够携带关键的遗传基因,这些基因能够使机体免受癌症困扰,延长男性的寿命 。五、吸烟会让男性丢失Y染色体2014年12月6日报道的研究发现,吸烟的男性丢失Y染色体的几率要比不吸烟的男性高出两倍,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并死于多种癌症。2014年12月4日路透社发表题为《科学家发现吸烟男性面临更大健康风险的原因》的文章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周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说,与从不吸烟或已经戒烟的男性相比,对于决定性别和产生精子至关重要的Y染色体常常会从吸烟男性的血细胞中消失。由于只有男性才拥有Y染色体,这一发现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吸烟对于男性的致癌风险要比对女性更大。参与这项研究的乌普萨拉大学教授扬·杜曼斯基说:“在Y染色体消失这一人体内最常见的突变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他说:“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男性的寿命通常比女性短,以及为什么吸烟对男性更加有害。”该研究团队对6000多名男性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吸烟男性体内Y染色体的消失似乎取决于吸烟的数量,换句话说,吸的烟越多,丢失的Y染色体就越多,而一些已经戒烟的男性似乎又重新获得了Y染色体。参与研究的拉尔斯·福斯贝里说,这说明吸烟导致Y染色体丢失的过程是可以逆转的。科学家现在还无法确定血细胞中的Y染色体消失与罹患癌症之间到底有何种联系,但有一种可能性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在失去Y染色体后,对抗癌细胞的能力就会下降。 尽管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在慢慢丢失基因,而且Y染色体比女性的X染色体要小1/3,基因也要少很多,甚至参与蛋白质编码的功能基因不及X染色体的1/10,但是,Y染色体的核心基因是稳定的和功能强大的。Y染色体上强大的功能基因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SRY基因。SRY基因又称睾丸决定因子,在胚胎的性别分化过程中,SRY基因起着让胚胎向男性化方向发展并最终决定胚胎发育为男性的关键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男性Y染色体上的基因丢失也并非只起负面作用,它实际上是在优化基因。例如,Y染色体上有一种为耳毛编码的基因,有了这种基因,才会长出耳毛。而有些男人可能还会有耳毛,但大部分男人已经没有耳毛了,因为耳毛完全是多余的。Y染色体上丢失的都是这些对人没有太大作用的基因。另一方面,研究发现男性Y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其他基因一样,有很强的保护自我的修复能力,Y染色体能够对内部出现的基因缺失、跳跃、错位等变异进行修复。更何况人类随着进化的发展还会产生新的基因,近万年来人类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基因,例如,那些能保证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奶类的基因。同样,肩负着繁衍重大功能的基因,Y染色体也会适应环境,有一些基因丢失了,必然会有一些新基因产生。而且无论如何变化,就像一个团队一样,核心功能和重要成员都不会改变。

列文·虎克发现的是微生物,他制作的显微镜只能看见微生物,看不见植物细胞的。罗伯特·胡克第一次发现的是植物死细胞,后来他又观察了植物活性细胞,并命名为“细胞”。

你好谁首先发现了细胞-罗伯特·虎克还是列文虎克? 迄今,国内学术界大都认为,英国学者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2)在1665年发现了细胞,这似乎已成了定论。1985年出版的中学《生物》教科书中就明确写道:“细胞是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于1665年发现的。”1996年出版的《生物》中学教科书第一册虽没有写得像1985年版的那样明确,但仍认为:他(指Hooke)给这些“小房间”取名叫做细胞。国内高等学校教材也大都肯定是Hooke首先发现细胞。作者在《分子细胞生物学》一书中把Hooke在1665年发表的软木显微结构图中的小孔看作是细胞学史上的第一个细胞模式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分册的细胞学部分中也肯定了:“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胡克发现细胞。”国外有的书刊也把Hooke看作是细胞的发现者。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一问题认真加以核实的话,就会发现把Hooke看成是细胞的首先发现者是不恰当的。 1 Hooke使用的cell一词无“细胞”涵义 R.Hooke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早期会员之一。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物体。1665年他发表了《显微图谱》(Micrographia)专著,记载了对矿物、植物、动物标本的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当时他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观察的。其中最出色的观察要算是对软木薄片里密集排列着小孔的发现,他详细地描述了观察的结果,并把这些小孔称为pores或cells。他推想这些小孔是为植物生长供应液体的通道。在Hooke生活的年代,英文cell一词的词意是“囚室”或“小室”,他在观察到软木的显微图象时把其中的小孔形象化地称为“小室”(cell)或“小孔”(pores)。Hooke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很兴奋,他在描述时说:我一看到这种形象就认为这是我的发现。因为它确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微小孔洞,也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发现。这显然使我理解了软木为什么这么轻的原因。从Hooke的表述可以看出,他观察到的是软木的物理结构,而不是植物组织的细胞结构。因此Hooke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植物死的细胞壁及其围成的腔隙,并没看到原生质体,更谈不到完整的活细胞了。 由此可见,Hooke既没有看到真正的细胞,也无从用cell一词来指细胞。 1675~1679年M.Malpighi也观察到植物的管结构是由小囊(utricles)组成,他所称的小囊相当于Hooke所说的小室,但其描述也未超过Hooke的水平。 2 首先观察到细胞的是Leeuwenhoek 与Hooke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在对生物的显微观察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Leeuwenhoek的出身、家境和学历远不及Hooke,他在布店中当过学徒,1671年才开始了科学技术生涯,是年他已近40岁。可是他刻苦钻研,自强不息,掌握了一手磨制优质透镜的绝技。最初他磨制透镜的目的是检验布匹的质量,后来他进一步把磨制的透镜装配成了显微镜,对许多物体进行了观察。同时他又认真阅读了当时的一些重要生物学著作,为他进行生物标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利用显微镜在液体标本中发现了许多微生物,他认为他所观察到的那些能动的物体是小动物。1673年(Hooke发表《Micrographia》专著后的8年),他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写信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他的报告在学会中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是第一次观察到了过去谁也没有看到过的微小生物。此后,他又陆续把观察到的结果不断向皇家学会报告,先后共写了30几封信。这些信实际上就是Leeuwenhoek的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许多重大发现,如细菌、原生动物、轮虫和性细胞等。他还测量了一些细胞的大小,如红细胞为μm;细菌为2~3μm。他认为能动的精子不是动物,而是精液中的正常成分。40余年中,他观察了节肢动物、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的精子。他在研究动物和植物生殖活动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见,Leeuwenhoek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卓越的生物学家。他虽然没有使用cell一词,然而他确实首先观察到了完整的活细胞。由于Leeuwenhoek所报告的都是一些重大发现,英国皇家学会把他的信件全部由荷兰文译成了英文,并汇编成了论文集,冠名为《Phiosophical Transaction》(《哲学汇报(1673~1724)》。他所观察到的细菌、红细胞、精子都是游离的活细胞,因此之故把细胞的发现归功于Leeuwenhoek,他是当之无愧的。鉴于Leeuwenhoek在生物学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1680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99年获得了巴黎科学院通讯院士的荣誉称号。 3 19世纪初的学者才赋予了cell以“细胞”的词义 Hooke借用cell一词来描述他首先观察到的软木中的小室,围成这些小室的四壁则仅是植物细胞壁的残留物。那么,为什么许多学者会把Hooke称为细胞的发现者呢?我想不外乎是,在100多年后当学者们认识到原生质体时,又继续沿用了Hooke借用的Cell一词来称呼原生质体。庄孝僡在“从胡克到细胞生物学”一文中写道:“尽管胡克所看到的不是细胞本身而只是细胞的外壳——小室的四壁实际上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因为他首先叙述了这样的构造,Cell一词还是被沿用下来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继胡克之后首先是植物学家对植物细胞进行观察,而植物细胞都是有细胞壁的,和胡克的叙述一致。”然而,尽管如此,后人所沿用的Cell一词与Hooke借用的Cell一词是字同义不同,前者赋予了Cell一词真正的细胞涵义,而后者只是用Cell一词指木栓中的具壁小室。因此,Cell一词自Hooke在《Micrographia》一书中借用时及以后的100多年中不应译为细胞。 究竟是谁首先沿用Cell一词来称呼原生质体,无从查考。据记载,19世纪初学者们才注意到了植物组织的小室中的原生质体结构。植物解剖学家C.B.Mirbel(1809)一反传统观念,认为植物各种组织中的细胞具有独立性。由此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初学者才给Cell一词添加上了细胞的涵义,并沿用下来,结果使后人误认为,细胞是Hooke发现的;Hooke首先创用了“细胞”(Cell)一词。早在60年代初,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室翻译了由E.D.P.De Robertis等著的第二版《普通细胞学》,译者为了纠正上述误解,就曾对Cell一词的译法(细胞)做了注解:“Hooke当时所看到的细胞,只是一些死了的没有内容物的细胞壁和中间的空腔,因此看上去好像一个个小室(cell)一样。后来对细胞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Cell一字则因习惯而沿用了下来,结果使它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即所谓细胞。”其实在翻译Hooke所著的《Micrographia》原著的文字时,不应把Cell译为细胞,而应译为“小室”。 R.Hooke和A.Leeuwenhoek都是17世纪下半叶在学术上贡献卓著的学者。本文的目的不是要评价两位学者的学术贡献大小,而只是想就谁首先发现细胞的问题做出客观的评说,以期今后在教学中能对此问题有一个准确的介绍。根据两位学者报道的研究结果来看,首先发现细胞的应当是Leeuwenhoek,而Hooke的发现则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生物体的细胞结构起了启迪作用。赋予Cell一词以“细胞”涵义的则应归功于19世纪初期的生物学家。参考资料:

迄今,国内学术界大都认为,英国学者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2)在1665年发现了细胞,这似乎已成了定论。1985年出版的中学《生物》教科书中就明确写道:“细胞是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于 1665年发现的。”1996年出版的《生物》中学教科书第一册虽没有写得像1985年版的那样明确,但仍认为:他(指Hooke)给这些“小房间”取名叫做细胞。国内高等学校教材也大都肯定是Hooke首先发现细胞。作者在《分子细胞生物学》一书中把Hooke在1665年发表的软木显微结构图中的小孔看作是细胞学史上的第一个细胞模式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分册的细胞学部分中也肯定了:“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胡克发现细胞。”国外有的书刊也把Hooke看作是细胞的发现者。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一问题认真加以核实的话,就会发现把Hooke看成是细胞的首先发现者是不恰当的。1 Hooke使用的cell一词无“细胞”涵义R.Hooke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早期会员之一。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物体。1665年他发表了《显微图谱》 (Micrographia)专著,记载了对矿物、植物、动物标本的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当时他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观察的。其中最出色的观察要算是对软木薄片里密集排列着小孔的发现,他详细地描述了观察的结果,并把这些小孔称为pores或cells。他推想这些小孔是为植物生长供应液体的通道。在 Hooke生活的年代,英文cell一词的词意是“囚室”或“小室”,他在观察到软木的显微图象时把其中的小孔形象化地称为“小室”(cell)或“小孔”(pores)。Hooke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很兴奋,他在描述时说:我一看到这种形象就认为这是我的发现。因为它确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微小孔洞,也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发现。这显然使我理解了软木为什么这么轻的原因。从Hooke的表述可以看出,他观察到的是软木的物理结构,而不是植物组织的细胞结构。因此Hooke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植物死的细胞壁及其围成的腔隙,并没看到原生质体,更谈不到完整的活细胞了。由此可见,Hooke既没有看到真正的细胞,也无从用cell一词来指细胞。1675~1679年M.Malpighi也观察到植物的管结构是由小囊(utricles)组成,他所称的小囊相当于Hooke所说的小室,但其描述也未超过Hooke的水平。2 首先观察到细胞的是Leeuwenhoek与Hooke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在对生物的显微观察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Leeuwenhoek的出身、家境和学历远不及Hooke,他在布店中当过学徒,1671 年才开始了科学技术生涯,是年他已近40岁。可是他刻苦钻研,自强不息,掌握了一手磨制优质透镜的绝技。最初他磨制透镜的目的是检验布匹的质量,后来他进一步把磨制的透镜装配成了显微镜,对许多物体进行了观察。同时他又认真阅读了当时的一些重要生物学著作,为他进行生物标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利用显微镜在液体标本中发现了许多微生物,他认为他所观察到的那些能动的物体是小动物。1673年(Hooke发表《Micrographia》专著后的8年),他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写信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他的报告在学会中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是第一次观察到了过去谁也没有看到过的微小生物。此后,他又陆续把观察到的结果不断向皇家学会报告,先后共写了30几封信。这些信实际上就是Leeuwenhoek的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许多重大发现,如细菌、原生动物、轮虫和性细胞等。他还测量了一些细胞的大小,如红细胞为μm;细菌为2~3μm。他认为能动的精子不是动物,而是精液中的正常成分。40余年中,他观察了节肢动物、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的精子。他在研究动物和植物生殖活动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见, Leeuwenhoek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卓越的生物学家。他虽然没有使用cell一词,然而他确实首先观察到了完整的活细胞。由于Leeuwenhoek 所报告的都是一些重大发现,英国皇家学会把他的信件全部由荷兰文译成了英文,并汇编成了论文集,冠名为《Phiosophical Transaction》(《哲学汇报(1673~1724)》。他所观察到的细菌、红细胞、精子都是游离的活细胞,因此之故把细胞的发现归功于 Leeuwenhoek,他是当之无愧的。鉴于Leeuwenhoek在生物学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1680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99年获得了巴黎科学院通讯院士的荣誉称号。3 19世纪初的学者才赋予了cell以“细胞”的词义Hooke借用cell一词来描述他首先观察到的软木中的小室,围成这些小室的四壁则仅是植物细胞壁的残留物。那么,为什么许多学者会把 Hooke称为细胞的发现者呢?我想不外乎是,在100多年后当学者们认识到原生质体时,又继续沿用了Hooke借用的Cell一词来称呼原生质体。庄孝僡在“从胡克到细胞生物学”一文中写道:“尽管胡克所看到的不是细胞本身而只是细胞的外壳——小室的四壁实际上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因为他首先叙述了这样的构造,Cell一词还是被沿用下来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继胡克之后首先是植物学家对植物细胞进行观察,而植物细胞都是有细胞壁的,和胡克的叙述一致。”然而,尽管如此,后人所沿用的Cell一词与Hooke借用的Cell一词是字同义不同,前者赋予了Cell一词真正的细胞涵义,而后者只是用 Cell一词指木栓中的具壁小室。因此,Cell一词自Hooke在《Micrographia》一书中借用时及以后的100多年中不应译为细胞。究竟是谁首先沿用Cell一词来称呼原生质体,无从查考。据记载,19世纪初学者们才注意到了植物组织的小室中的原生质体结构。植物解剖学家C. B.Mirbel(1809)一反传统观念,认为植物各种组织中的细胞具有独立性。由此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初学者才给Cell一词添加上了细胞的涵义,并沿用下来,结果使后人误认为,细胞是Hooke发现的;Hooke首先创用了“细胞”(Cell)一词。早在60年代初,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室翻译了由E.D.P.De Robertis等著的第二版《普通细胞学》,译者为了纠正上述误解,就曾对Cell一词的译法(细胞)做了注解:“Hooke当时所看到的细胞,只是一些死了的没有内容物的细胞壁和中间的空腔,因此看上去好像一个个小室(cell)一样。后来对细胞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Cell一字则因习惯而沿用了下来,结果使它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即所谓细胞。”其实在翻译Hooke所著的《Micrographia》原著的文字时,不应把Cell译为细胞,而应译为“小室”。R.Hooke和A.Leeuwenhoek都是17世纪下半叶在学术上贡献卓著的学者。本文的目的不是要评价两位学者的学术贡献大小,而只是想就谁首先发现细胞的问题做出客观的评说,以期今后在教学中能对此问题有一个准确的介绍。根据两位学者报道的研究结果来看,首先发现细胞的应当是 Leeuwenhoek,而Hooke的发现则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生物体的细胞结构起了启迪作用。赋予Cell一词以“细胞”涵义的则应归功于19世纪初期的生物学家。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送审费

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 英文期刊名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本刊创刊于1936年,创刊名《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1954年更名为《实验生物学报》,具有悠久的历史,2006年起更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现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主要刊登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和特约综述等,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在国际上入选美国CA、IM和MEDLINE,享有一定声誉。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国际交流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中国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拟于2008年起改以全英文出版,英文刊名为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JMCB)。读者对象为与本学科有关的大专院校师生及医学、生物学的科研人员。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原名:细胞生物学杂志)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细胞分子生物学杂志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是关于细胞生理、分子生物学的杂志。该杂志 在 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 51 位。期刊详情:NLM ID:9201390 出版国家:United States 出版地:Bethesda, MD 出版商: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出版周期:月刊 创刊年份:1992 语言:英语 SCI收录:YES ISSN:1059-1524 (印刷版)1939-4586 (电子版) 1059-1524 (ISSNLinking) 目前收录于:IM PubMed收录:YES 研究领域:细胞生理、分子生物学

2020年发表的细胞生物学杂志包括:1. Cell:《细胞》(Cell)是一本由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出版的期刊,主要发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论文。2. Molecular Cell:《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是一本由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出版的期刊,主要发表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论文。3. Developmental Cell:《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是一本由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出版的期刊,

期刊名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出版周期: 半月刊 中科院杂志分区 细胞生物学分类下的 3 区期刊 ,该杂志由于刊文量越来越大, 影响力大大降低,由开始的7分以上一路下滑 近四年影响因子:2013年度 2012年度 2011年度 2010年度 出版社或管理机构 杂志由 AMER SOC CELL BIOLOGY 出版或管理。 ISSN号:1059-1524 杂志简介/稿件收录要求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the journal owned and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publishes papers that describe and interpret results of original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molecular aspects of 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tudies whose scope bridges several areas of biology are particularly encouraged, for example cell biology and genetics. The aim of the Journal is to publish papers describing substantial research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影响因子↓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所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中国科协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原名细胞生物学杂志,单月刊(每月15日出版),按照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归为生物学的B类期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主要报道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中国/省市细胞生物学学会会讯,设有特约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综述、热点评析、干细胞研究等栏目。

不知你们所谓A、B、C类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系统的要求不同,有些要求是CSCD库刊(内分核心刊与扩展刊),有些要求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还有要求是中文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类期刊主要是这三大类遴选体系。

朋友你好,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