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初中历史信息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2:51:25

初中历史信息技术论文

论文可以去辑文期刊网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培养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开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深化现代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导,在课堂上用课本开展教学,在便捷性与时效性上远不及信息技术教学。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全文如下:

摘 要: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是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但是就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来说,由于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目标也不明确,导致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由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改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发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得到渗透和实施。未来的社会更是一个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社会,因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学生一门必学的实用课程。虽然信息技术在中学中是一门以前未涉及过的崭新课程,但是它的应用将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它不仅担当着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重任,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也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由于课程考试制度设置的影响,产生了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考以及高考的重点科目是广大教师的教学重点,目前的教学仍然是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为主。而信息技术是近年来的一门新兴课程,对于中考来说虽然也包含该门课程,但是涉及的分值很少,乃至到高中该门课程也仅仅只是参加会考,因此教师普遍存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的观念,甚至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安排其他课程的学习。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管理,也没有按照培养计划进行教学,许多教师都尚未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2.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上面我们介绍到信息技术在中考中所占比例甚小以至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教师教学态度随意,学生也就没有了正确的引导。许多初中生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就是用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的课程,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很大误区,认为信息技术仅仅是娱乐,而没有其他的实用价值。这样的现状使得信息技术的真正作用根本就得不到发挥,也与原本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有着很大的差距,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与教学大纲相去甚远。

3.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当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来说,其课程体系还不健全,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够成熟,教学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刻板,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差。在许多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们仍然采用以自己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听以及进行观看教师在终端机上的相关操作演示。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4.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水平不高。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它是不断的发展、更新的,它的知识体系相当的庞大,包含了许多的新思想以及新方法。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们来说就必须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可实际情况却是目前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水平都很一般,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所传授的知识也单一的,根本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5.设备投入少,师资力量不足。近年来,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渐渐的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上级领导部门也开始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在设备以及技术上都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有好多学校在信息技术设备上比较缺乏,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它们在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备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配备不齐全以及设施落后等问题。除此之外,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许多学校还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通常采用其他的学科教师兼任的方法,这样专业性不强、专业素质和技能都较低的教师队伍大大的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二、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教师观念的及时更新。针对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不足,学校应当及时地对教师观念进行更新培训,让教师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对该课程有足够的重视度。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活动,依据课程的目标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将教学与实践充分结合,同时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学考核制度的完善,重视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考核。

2.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与学习目的的明确。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的倾向,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引导以及学习目的的明确是极其关键也是十分必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较强、好动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充分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小小的变动,诸如更换桌面图案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氛围。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3. 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当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学习、互动学习以及网络学习等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4.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与硬件设施的完善与配套。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首先应当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使专业师资水平有保障;其次应当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备的投入;最后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与人员,即在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保,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也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等等。只有从师资水平和硬件设备两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提高,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分析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分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情况和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特别对信息技术教育指导思想的 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就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它的教学的特点,论述了自己对信 息技术的再认识。文中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是否有必要设置独立的计算机 课程、是否可以用 CAI 代替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起点,以及应试 教育能否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等问题)进行分析,叙述了自己的认识,并对信息技 术教学改革和评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特别叙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 中,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换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 正 文: 电子计算机是 20 世纪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也是发展最快的新 学科之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空前普及,无孔 不入地渗到各个行业,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 方式,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 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任何现代技术都离不开计算机技 术的协助。现在,计算机的使用知识已经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一 样,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的智力通用工具。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邓小平说过: “电脑要从 娃娃抓起。 ”我们必须掌握计算机这种强有力的智力工具。信息技术教育是各学 科中内容最新、发展最快、又很不成熟的一门学科,而且充满分歧和认识上的混 乱。在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既是最时髦的学科,也是最受冷落的学科。由 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被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搞得疲惫不堪。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领导感到信息技术课 难以指导、难以评价、难以控制、难以捉摸,因此采取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 信息技术课和计算机设备成为给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装点门面的东西。 虽然国务院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 比例;外界也认为,中小学计算机教师是十分有趣而受宠的,然而,不少从事多 年计算机教学的教师的感觉却是十分茫然, 有的甚至改行回到他们以前从事的学 科。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围城现象” 。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究竟 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笔者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转行从事信息技术普及教育, 经历过我国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几个 关键阶段, 对信息技术教学有切身经历, 希望通过本文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自的一些看法。 一、 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非常短,但是发展变化却非常快。无论是教学内 容、目的、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分歧。而且还暴露出其它学科难以遇到的“怪”现 象。1.计算机教学“过时论”和“无用论”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学校设备 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责难我们总是 把落后的东西教给学生的批评经常能够听到,这就是计算机教学“过时论” 。当 人们发现学校设备不可能永远与社会同步发展,教学内容不可能与社会同步时, 于是产生了计算机教学“无用论”的观点。2.计算机技术“无师自通”论:自从出现 Windows 操作系统后,软件都有 较强的“自述”性和明确的菜单操作,许多软件可以通过“帮助”菜单学习有关 知识和技能,因此有的人认为,所有软件都可以“无师自通” 。事实上的确出现 不少“无师自通”的电脑发烧友,因此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必要存在。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金是困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经济条件差的地方, 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 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多,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4.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 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5.教育资源不能共享。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教学设备阶段, 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电脑和网络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交互,难于实现资 源共享。 6.信息技术越普及,信息技术课越难教:家用电脑的普及和各种形式的电脑 培训班的出现,中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途径越来越多, “未教先知”的现象越来 越普遍, 信息技能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特别是现在中小学都学 Windows 和 Office, 而且都取“零”起点,因此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找起点的困难。 7.用 CAI 代替信息技术教学:随着交互式 CAI 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基于 Internet 环境的 CAI 活动的开展,CAI 活动中的确整合了许多计算机操作活动, 再加上计算机“无师自通”的看法,因此有不少人提出用 CAI 活动代替独立的计 算机课。有的人则以美国小学不把计算机设为必修课为例,认为中国应该效仿。 因此不少计算机教师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感到困惑。 怎样认识和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必须重新认识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第二是必须改革信息技术教学,使之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二、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80 年以来,我们曾经用“文化论”“工具论”等方式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 、 同目的和含义进行概括。我们还在“学计算机语言”和“学应用软件”方面进行 过长期争论。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人们用“工具论” 一词来概括其指导思想,于是信息技术教育被视为纯技术性教育,进而与就业技 能相联系,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劳动技术”课。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滞后于技术发展, 而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又 不可能与技术发展同步发展,于是人们很快发现,把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劳动技术 教育, 对于若干年后才就业的中小学生来说, 是脱离实际的, 是容易受到非难的。 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学应用软件,如果不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都将难以摆脱尴尬局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软件环境中 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特征。许多应用软件之间有不少概念和操作是相似的。虽然 软件版本升级很快,但是,新旧版本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或者是旧 概念的拓宽。从教学角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 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 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 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进行一一介绍和 列举。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与未知环境 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 信息技术课中所涉及的具体软 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体” 。无论是进行语言编程教学,还是进行应 用软件教学; 无论是 Widnwos95 还是 Windows2000, WORD97 还是 是 “WPS2000 ” , 是比较落后的还是最现代的,只要通过它们的教学能够实现上述的目的,我们认 为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当然,落后的硬件不可能选择先进的软件系 统,在渗透信息技术方面的确不可能与现代软件相比,但是,只要我们本着突出 共同性、注意发展性,本着把软件的学习作为媒介而不是最终目的的思想,落后 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也能够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我们把它归纳为“源 于 WPS,高于 WPS”的指导思想。那种认为选择了较落后软件进行计算机教学就 是“误人子弟”的看法,不仅将导致许多地区长期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即使 在先进地区,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也是难免的。如果从纯“工具论” 角度来看,不仅落后学校的教学内容大有“误人子弟”之感,先进学校可能也有 “误人子弟”之嫌。所以,不应该简单地用“工具论”来概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的指导思想。 2.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是否需要独立设置信息技术学科,一直存在分歧。认为没有必要独立形成学 科的观点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它将和家用电器一样 得到普及,因此也会像家用电器那样十分好学好用,不教自会。第二,认为不少 人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可以自学。第三,认为计 算机的学习可以全部整合在 CAI 活动中,用 CAI 代替信息技术教学。 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学科是 十分必要的。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并无错误,但是许多人却把这种工具简单化 了。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将更加“傻瓜”化。他们忽视了计算 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忽视了“傻瓜化” 与“开放性、可创造性”这一对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 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改造; 忽视了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 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已经超越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实际上现代信 息技术正在构成自己新的文化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对信息环境的敏 感性、 适应能力、 驾驭能力、 鉴别能力、 构件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如果在较系统、 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将收效显著; 否则全靠自己摸索学习, 不仅十分耗时, 而且会拉大人们之间信息技能的差距。 我们看到,的确有不少电脑迷“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计算机。但是也必须看 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学好电脑,首先是由于他们对电脑的迷恋,因此他们在学习 计算机时愿意付出常人难以承担的精力和代价。相反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人对 计算机环境的适应力和敏感性很差;花高价买回电脑后,直至淘汰也没有学会使 用的人也屡见不鲜。应该注意到,人们在信息环境下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的差异 是十分大的。更多的人如果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应该通过科学正规 的培训。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某些内容可以整合于 CAI 活动中,但是只有交互式 CAI 活动才能有效的整合信息技能, 这种 CAI 活动必须使用大量计算机设备和相应的 软件。在许多班级、许多学科大量开展交互式 CAI 活动所需要的计算机数量是相 当大的,一般学校难以承担。而且 CAI 活动中,教师考虑的第一任务是本学科的 教学训练任务,而不是渗透信息技术知识,渗透信息技术知识仅仅是他的“副产 品” 。CAI 活动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技能训练是难以形成自己系统的,而信息技术 教学是有自己的规律和系统的。实际上,CAI 活动中的计算机操作只能作为信息 技术课操作应用的补充、巩固和延续。 我们还应该看到,以 Windows 为基础的大量应用软件,虽然“各为其主” , 但是它们有许多概念、功能和操作是一致或相似的,而且软件之间的许多信息和 资源是可以共享或相通的。建立软件之间共性认识,了解共性关系,熟悉共性操 作则是信息技能的深层次训练;掌握共享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传递则是现代信息 环境下进行超时空思维的基本能力, 这些才是构成学生信息素养更高层次培养的 核心内容。这些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形成已经超越某个具体软件技能的掌握。这些 技能和思维方法可以在开放式 CAI 活动中得到应用, 但却难以在缺乏系统训练的 CAI 活动中进行培养。它必须由全面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师进行有计划的 教学、训练,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益。所以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 该采取独立学科为主,辅之以整合信息技术技能的 CAI 活动的形式。 3.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 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既不现实,也是错误的。由于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因 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将会产 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 牺牲品。 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 但是由于信息 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设备差异很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核内容和公平的 考核环境是难以实现的, 所以仅仅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于统一的考试是不 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 三、 分析信息技术的特点,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 我们必须分析自身原因。 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基本 在搬用传统学科教学的方法和评价体系。 1、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异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两个极不相同的地方,第一是教学内容 来源的差异; 第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 这两个差异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 传统学科教材(如,数、理、化等)是将人类长期总结的、最基础的、比较稳 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教育专家进行选择、组合、编写形 成的。 这些教材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这样的教材是基本 “默 契”的。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即使不进行改革,已经能够适应一般教学的需要。但 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 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 。信息 技术学科的所谓“教材”其实就是将软件的功能和相关概念根据读者水平进行选 择,按照传统教学的理想方式进行组合,再配上适合读者对象的实例编写而成, 这些教材实际上是软件工具书的“生产物” 。传统学科中,一当教材定型后,教 学过程、教学顺序基本可控,可以说,教材对教学有较强的控制性。但是信息技 术学科的教材却缺乏这种控制作用, 因为信息技术还要依赖一个重要因素——软 硬件环境。教材是“线性”的(有册数和页码顺序) ,而软件是全开放的,用户 在软件上的切入点是十分随机的。编写教材时,我们可以武断地决定,哪些内容 编入教材,哪些内容不编进教材,但是一当进入计算机环境后,这一切控制权都 荡然无存了。我们可以按自己的理想编写出三本不同程度的 WORD 教材,小学、 初中、高中的。但是我们却没有三种不同层次的 WORD97 软件。一当进入真正的 WORD 软件环境,一切都平等了。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小学生去试探那些教材中没 有提到的按扭和菜单。面对开放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阻止学生去探 索教材以外的东西。相反,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达到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才 是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应该认识到,应用软件教学对教材的 依赖性是不大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不能仅仅以来于一本好的教材。信息技术教 学改革的迫切性比其它学科更强,它必须注意自身特点,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指 导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形成适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 体系。 2.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而是以建构信 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 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对 教材的依赖性较小,再加上家用电脑的逐步普及, “无师自通”和学生难倒老师 的情况是正常现象,所以计算机教师应该率先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 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 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信息技术课所涉及软件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学科教学内容难 以相比的, 面对五花八门的软件, 教师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成为所有软件的高手。 教师的价值和工作应该体现在两方面。 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 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 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和环境,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 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 3.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 在以计算机语言教学为主的时期内, 程序设计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比较 接近,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基本能够胜任。随着向应用软件教学方向转轨,情况 发生了很大变化。 应用软件教学中经常研究的问题就是学习软件的一些功能和概 念,针对某个具体的“任务” ,研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 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或者 说,可以是教师“教”的,也可以是学生直接“学”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 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甚至“闯荡” , 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可以说,只有信 息技术才能够给人们提供这样的自由学习环境。通过长期实践使我们感觉到,与 其说计算机技能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 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 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 “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应该建立在“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建构主 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 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 建构主义思想比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更能够得到实施和体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而是以建构信息素 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 学活动中含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技能培训要求。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懂、听 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 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活 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随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 结构, 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 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 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 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环境和 教学资源上。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技能应该表现在环境构建和资源利用 的设计上,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讲解水平和表演能力上。 “以‘学’为主”的教学必须以层次丰富的“任务”为基础。软件的学习过 程应该贯穿在任务的完成中,而不是单一的功能学习上。应该以任务推动学习, 以任务贯穿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软件相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建 构了完成任务的技能。软件的使用技能是依附于技术的,是可能淘汰的,但是完 成任务活动中所构建的能力是超越计算机的,是不会淘汰的。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 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意义建构的效果,从而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避免寻找教学“零”起点的困难。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互动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过程,教师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构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使更多的人获得 意义建构的机会,不应该死守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控制课堂局面。 4.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 虽然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了,但是,在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基 本上还是搬用传统学科教学所用的方法和项目。 传统评价系统中虽然也有适合信 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难以包括进去,这些因 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要研究形成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系统, 也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深层意义。积极的评价系统应 该起到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的作用,否则将扼杀这一新兴学科改革。我认 为,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应该特别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5.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 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 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 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 题。还要加强县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 合农村学生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课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可省时、省 力,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共享, 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农 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 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难以分开的, 我们必须随时注意它 的发展变化,研究其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该率 先进行改革,才能保证这一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论文初中

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当下,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并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带来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中学数学;信息技术;实践探索;环境创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教育领域中,它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够有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应用优势

1、信息技术可以显着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美图、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渲染课堂气氛的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由此得到有效激发。教师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援引课外素材,以此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与学习的内容。此外,还可以显着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扭转传统数学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使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自主学习。尤其是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微课程,实现重点突破。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大幅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也可以实现质的提高与飞跃。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扁平化的现象。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是以扁平化的形式呈现的,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使数学知识实现了立体化、系统化,并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现,更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即便是立体几何,也能够直观地自由呈现,从而摆脱了实物教具的束缚。

二、应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

以往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靠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数学知识内容的符号性与抽象性较强,学生是无法直观、明确地了解到的。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在求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喜欢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与僵硬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把教材中不能展示出的教学内容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并十分方便灵活地调用网络上的数学学习资源,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三视图知识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一般是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实现知识的学习,但是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程度不一,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较大的学习困难。而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直接将三视图的样子直观立体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此外,在学习公式来源等内容时也可以采取信息技术的方法,直接给学生播放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事物发展的正面进行问题的思考,初中生接触的东西有限,但是也会存在定性思维。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学生使用定性思维学习数学和做题,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做题的正确率。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思维方式的约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科学化的发散,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意识地训练与培养。对于一些理解难度较大或者是过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脱离教材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展示,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课本内容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见解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该积极地予以支持,之后再告知学生实际内容是什么。因为数学的结论是可以存在不确定性的,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在教学结束前,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回顾梳理一下当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形成数学知识的体系化,在使他们的知识学习及时得到巩固的同时,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四、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其作用,教师需要注重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多媒体以及网络作为基础媒介,科学地设计适合教学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些进行教学规划,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时,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重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特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而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多媒体技术变成学生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

1、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

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学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时,在这方面都较为不足,让他们的学习效果受限,这时就可以通过旋转的计算机图形把抽象的图形变成直观的图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认识,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尝试作图,这样就能更好地使他们形成空间想象的能力。

2、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设计,需要对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形成积极影响。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图像的变化”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三角函数图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电脑上进行操作,自己输入和观察图像的变化,自己进行摸索。学生在观察计算机图形的变化后,再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则提供相应的点拨与指导等,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知识体系。

3、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教学问题。

为显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师需要选择和课程内容紧密相关、靠近生活的数学应用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可以体现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和结论发展过程的学习情景,启发他们能够进一步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学会利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数学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的本质,理清自身的数学思维,并加强对数学知识内容的了解。

五、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实验环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改变自身角色,发挥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数学知识学习的最优化与最大化,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还要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数学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们亲身经历数学知识构建的过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高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显着的作用,为了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策略,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六、参考文献

[1]陈玉凤.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当探[J].理科考试研究,2015,(16).

[2]田进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5,(08).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培养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开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深化现代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导,在课堂上用课本开展教学,在便捷性与时效性上远不及信息技术教学。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全文如下:

摘 要: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是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但是就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来说,由于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目标也不明确,导致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由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改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发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得到渗透和实施。未来的社会更是一个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社会,因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学生一门必学的实用课程。虽然信息技术在中学中是一门以前未涉及过的崭新课程,但是它的应用将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它不仅担当着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重任,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也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由于课程考试制度设置的影响,产生了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考以及高考的重点科目是广大教师的教学重点,目前的教学仍然是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为主。而信息技术是近年来的一门新兴课程,对于中考来说虽然也包含该门课程,但是涉及的分值很少,乃至到高中该门课程也仅仅只是参加会考,因此教师普遍存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的观念,甚至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安排其他课程的学习。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管理,也没有按照培养计划进行教学,许多教师都尚未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2.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上面我们介绍到信息技术在中考中所占比例甚小以至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教师教学态度随意,学生也就没有了正确的引导。许多初中生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就是用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的课程,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很大误区,认为信息技术仅仅是娱乐,而没有其他的实用价值。这样的现状使得信息技术的真正作用根本就得不到发挥,也与原本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有着很大的差距,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与教学大纲相去甚远。

3.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当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来说,其课程体系还不健全,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够成熟,教学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刻板,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差。在许多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们仍然采用以自己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听以及进行观看教师在终端机上的相关操作演示。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4.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水平不高。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它是不断的发展、更新的,它的知识体系相当的庞大,包含了许多的新思想以及新方法。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们来说就必须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可实际情况却是目前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水平都很一般,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所传授的知识也单一的,根本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5.设备投入少,师资力量不足。近年来,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渐渐的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上级领导部门也开始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在设备以及技术上都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有好多学校在信息技术设备上比较缺乏,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它们在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备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配备不齐全以及设施落后等问题。除此之外,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许多学校还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通常采用其他的学科教师兼任的方法,这样专业性不强、专业素质和技能都较低的教师队伍大大的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二、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教师观念的及时更新。针对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不足,学校应当及时地对教师观念进行更新培训,让教师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对该课程有足够的重视度。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活动,依据课程的目标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将教学与实践充分结合,同时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学考核制度的完善,重视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考核。

2.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与学习目的的明确。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的倾向,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引导以及学习目的的明确是极其关键也是十分必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较强、好动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充分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小小的变动,诸如更换桌面图案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氛围。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3. 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当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学习、互动学习以及网络学习等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4.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与硬件设施的完善与配套。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首先应当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使专业师资水平有保障;其次应当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备的投入;最后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与人员,即在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保,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也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等等。只有从师资水平和硬件设备两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提高,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论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藏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西藏拉萨发生的3.14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亲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月假时登陆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的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将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教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学案,通过网络查找了各课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找出重点知识和教师精讲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每课导入框中的图片及相关故事资料。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使我对各课的重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详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对丰富教学资源、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历史教学开创出更新、更大的局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分析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分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情况和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特别对信息技术教育指导思想的 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就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它的教学的特点,论述了自己对信 息技术的再认识。文中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是否有必要设置独立的计算机 课程、是否可以用 CAI 代替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起点,以及应试 教育能否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等问题)进行分析,叙述了自己的认识,并对信息技 术教学改革和评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特别叙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 中,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换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 正 文: 电子计算机是 20 世纪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也是发展最快的新 学科之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空前普及,无孔 不入地渗到各个行业,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 方式,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 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任何现代技术都离不开计算机技 术的协助。现在,计算机的使用知识已经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一 样,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的智力通用工具。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邓小平说过: “电脑要从 娃娃抓起。 ”我们必须掌握计算机这种强有力的智力工具。信息技术教育是各学 科中内容最新、发展最快、又很不成熟的一门学科,而且充满分歧和认识上的混 乱。在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既是最时髦的学科,也是最受冷落的学科。由 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被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搞得疲惫不堪。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领导感到信息技术课 难以指导、难以评价、难以控制、难以捉摸,因此采取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 信息技术课和计算机设备成为给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装点门面的东西。 虽然国务院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 比例;外界也认为,中小学计算机教师是十分有趣而受宠的,然而,不少从事多 年计算机教学的教师的感觉却是十分茫然, 有的甚至改行回到他们以前从事的学 科。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围城现象” 。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究竟 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笔者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转行从事信息技术普及教育, 经历过我国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几个 关键阶段, 对信息技术教学有切身经历, 希望通过本文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自的一些看法。 一、 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非常短,但是发展变化却非常快。无论是教学内 容、目的、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分歧。而且还暴露出其它学科难以遇到的“怪”现 象。1.计算机教学“过时论”和“无用论”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学校设备 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责难我们总是 把落后的东西教给学生的批评经常能够听到,这就是计算机教学“过时论” 。当 人们发现学校设备不可能永远与社会同步发展,教学内容不可能与社会同步时, 于是产生了计算机教学“无用论”的观点。2.计算机技术“无师自通”论:自从出现 Windows 操作系统后,软件都有 较强的“自述”性和明确的菜单操作,许多软件可以通过“帮助”菜单学习有关 知识和技能,因此有的人认为,所有软件都可以“无师自通” 。事实上的确出现 不少“无师自通”的电脑发烧友,因此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必要存在。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金是困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经济条件差的地方, 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 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多,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4.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 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5.教育资源不能共享。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教学设备阶段, 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电脑和网络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交互,难于实现资 源共享。 6.信息技术越普及,信息技术课越难教:家用电脑的普及和各种形式的电脑 培训班的出现,中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途径越来越多, “未教先知”的现象越来 越普遍, 信息技能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特别是现在中小学都学 Windows 和 Office, 而且都取“零”起点,因此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找起点的困难。 7.用 CAI 代替信息技术教学:随着交互式 CAI 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基于 Internet 环境的 CAI 活动的开展,CAI 活动中的确整合了许多计算机操作活动, 再加上计算机“无师自通”的看法,因此有不少人提出用 CAI 活动代替独立的计 算机课。有的人则以美国小学不把计算机设为必修课为例,认为中国应该效仿。 因此不少计算机教师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感到困惑。 怎样认识和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必须重新认识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第二是必须改革信息技术教学,使之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二、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80 年以来,我们曾经用“文化论”“工具论”等方式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 、 同目的和含义进行概括。我们还在“学计算机语言”和“学应用软件”方面进行 过长期争论。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人们用“工具论” 一词来概括其指导思想,于是信息技术教育被视为纯技术性教育,进而与就业技 能相联系,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劳动技术”课。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滞后于技术发展, 而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又 不可能与技术发展同步发展,于是人们很快发现,把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劳动技术 教育, 对于若干年后才就业的中小学生来说, 是脱离实际的, 是容易受到非难的。 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学应用软件,如果不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都将难以摆脱尴尬局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软件环境中 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特征。许多应用软件之间有不少概念和操作是相似的。虽然 软件版本升级很快,但是,新旧版本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或者是旧 概念的拓宽。从教学角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 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 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 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进行一一介绍和 列举。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与未知环境 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 信息技术课中所涉及的具体软 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体” 。无论是进行语言编程教学,还是进行应 用软件教学; 无论是 Widnwos95 还是 Windows2000, WORD97 还是 是 “WPS2000 ” , 是比较落后的还是最现代的,只要通过它们的教学能够实现上述的目的,我们认 为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当然,落后的硬件不可能选择先进的软件系 统,在渗透信息技术方面的确不可能与现代软件相比,但是,只要我们本着突出 共同性、注意发展性,本着把软件的学习作为媒介而不是最终目的的思想,落后 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也能够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我们把它归纳为“源 于 WPS,高于 WPS”的指导思想。那种认为选择了较落后软件进行计算机教学就 是“误人子弟”的看法,不仅将导致许多地区长期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即使 在先进地区,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也是难免的。如果从纯“工具论” 角度来看,不仅落后学校的教学内容大有“误人子弟”之感,先进学校可能也有 “误人子弟”之嫌。所以,不应该简单地用“工具论”来概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的指导思想。 2.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是否需要独立设置信息技术学科,一直存在分歧。认为没有必要独立形成学 科的观点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它将和家用电器一样 得到普及,因此也会像家用电器那样十分好学好用,不教自会。第二,认为不少 人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可以自学。第三,认为计 算机的学习可以全部整合在 CAI 活动中,用 CAI 代替信息技术教学。 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学科是 十分必要的。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并无错误,但是许多人却把这种工具简单化 了。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将更加“傻瓜”化。他们忽视了计算 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忽视了“傻瓜化” 与“开放性、可创造性”这一对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 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改造; 忽视了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 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已经超越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实际上现代信 息技术正在构成自己新的文化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对信息环境的敏 感性、 适应能力、 驾驭能力、 鉴别能力、 构件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如果在较系统、 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将收效显著; 否则全靠自己摸索学习, 不仅十分耗时, 而且会拉大人们之间信息技能的差距。 我们看到,的确有不少电脑迷“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计算机。但是也必须看 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学好电脑,首先是由于他们对电脑的迷恋,因此他们在学习 计算机时愿意付出常人难以承担的精力和代价。相反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人对 计算机环境的适应力和敏感性很差;花高价买回电脑后,直至淘汰也没有学会使 用的人也屡见不鲜。应该注意到,人们在信息环境下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的差异 是十分大的。更多的人如果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应该通过科学正规 的培训。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某些内容可以整合于 CAI 活动中,但是只有交互式 CAI 活动才能有效的整合信息技能, 这种 CAI 活动必须使用大量计算机设备和相应的 软件。在许多班级、许多学科大量开展交互式 CAI 活动所需要的计算机数量是相 当大的,一般学校难以承担。而且 CAI 活动中,教师考虑的第一任务是本学科的 教学训练任务,而不是渗透信息技术知识,渗透信息技术知识仅仅是他的“副产 品” 。CAI 活动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技能训练是难以形成自己系统的,而信息技术 教学是有自己的规律和系统的。实际上,CAI 活动中的计算机操作只能作为信息 技术课操作应用的补充、巩固和延续。 我们还应该看到,以 Windows 为基础的大量应用软件,虽然“各为其主” , 但是它们有许多概念、功能和操作是一致或相似的,而且软件之间的许多信息和 资源是可以共享或相通的。建立软件之间共性认识,了解共性关系,熟悉共性操 作则是信息技能的深层次训练;掌握共享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传递则是现代信息 环境下进行超时空思维的基本能力, 这些才是构成学生信息素养更高层次培养的 核心内容。这些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形成已经超越某个具体软件技能的掌握。这些 技能和思维方法可以在开放式 CAI 活动中得到应用, 但却难以在缺乏系统训练的 CAI 活动中进行培养。它必须由全面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师进行有计划的 教学、训练,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益。所以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 该采取独立学科为主,辅之以整合信息技术技能的 CAI 活动的形式。 3.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 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既不现实,也是错误的。由于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因 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将会产 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 牺牲品。 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 但是由于信息 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设备差异很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核内容和公平的 考核环境是难以实现的, 所以仅仅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于统一的考试是不 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 三、 分析信息技术的特点,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 我们必须分析自身原因。 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基本 在搬用传统学科教学的方法和评价体系。 1、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异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两个极不相同的地方,第一是教学内容 来源的差异; 第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 这两个差异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 传统学科教材(如,数、理、化等)是将人类长期总结的、最基础的、比较稳 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教育专家进行选择、组合、编写形 成的。 这些教材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这样的教材是基本 “默 契”的。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即使不进行改革,已经能够适应一般教学的需要。但 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 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 。信息 技术学科的所谓“教材”其实就是将软件的功能和相关概念根据读者水平进行选 择,按照传统教学的理想方式进行组合,再配上适合读者对象的实例编写而成, 这些教材实际上是软件工具书的“生产物” 。传统学科中,一当教材定型后,教 学过程、教学顺序基本可控,可以说,教材对教学有较强的控制性。但是信息技 术学科的教材却缺乏这种控制作用, 因为信息技术还要依赖一个重要因素——软 硬件环境。教材是“线性”的(有册数和页码顺序) ,而软件是全开放的,用户 在软件上的切入点是十分随机的。编写教材时,我们可以武断地决定,哪些内容 编入教材,哪些内容不编进教材,但是一当进入计算机环境后,这一切控制权都 荡然无存了。我们可以按自己的理想编写出三本不同程度的 WORD 教材,小学、 初中、高中的。但是我们却没有三种不同层次的 WORD97 软件。一当进入真正的 WORD 软件环境,一切都平等了。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小学生去试探那些教材中没 有提到的按扭和菜单。面对开放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阻止学生去探 索教材以外的东西。相反,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达到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才 是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应该认识到,应用软件教学对教材的 依赖性是不大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不能仅仅以来于一本好的教材。信息技术教 学改革的迫切性比其它学科更强,它必须注意自身特点,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指 导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形成适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 体系。 2.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而是以建构信 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 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对 教材的依赖性较小,再加上家用电脑的逐步普及, “无师自通”和学生难倒老师 的情况是正常现象,所以计算机教师应该率先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 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 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信息技术课所涉及软件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学科教学内容难 以相比的, 面对五花八门的软件, 教师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成为所有软件的高手。 教师的价值和工作应该体现在两方面。 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 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 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和环境,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 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 3.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 在以计算机语言教学为主的时期内, 程序设计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比较 接近,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基本能够胜任。随着向应用软件教学方向转轨,情况 发生了很大变化。 应用软件教学中经常研究的问题就是学习软件的一些功能和概 念,针对某个具体的“任务” ,研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 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或者 说,可以是教师“教”的,也可以是学生直接“学”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 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甚至“闯荡” , 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可以说,只有信 息技术才能够给人们提供这样的自由学习环境。通过长期实践使我们感觉到,与 其说计算机技能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 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 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 “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应该建立在“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建构主 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 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 建构主义思想比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更能够得到实施和体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而是以建构信息素 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 学活动中含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技能培训要求。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懂、听 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 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活 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随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 结构, 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 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 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 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环境和 教学资源上。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技能应该表现在环境构建和资源利用 的设计上,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讲解水平和表演能力上。 “以‘学’为主”的教学必须以层次丰富的“任务”为基础。软件的学习过 程应该贯穿在任务的完成中,而不是单一的功能学习上。应该以任务推动学习, 以任务贯穿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软件相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建 构了完成任务的技能。软件的使用技能是依附于技术的,是可能淘汰的,但是完 成任务活动中所构建的能力是超越计算机的,是不会淘汰的。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 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意义建构的效果,从而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避免寻找教学“零”起点的困难。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互动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过程,教师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构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使更多的人获得 意义建构的机会,不应该死守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控制课堂局面。 4.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 虽然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了,但是,在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基 本上还是搬用传统学科教学所用的方法和项目。 传统评价系统中虽然也有适合信 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难以包括进去,这些因 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要研究形成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系统, 也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深层意义。积极的评价系统应 该起到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的作用,否则将扼杀这一新兴学科改革。我认 为,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应该特别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5.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 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 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 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 题。还要加强县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 合农村学生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课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可省时、省 力,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共享, 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农 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 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难以分开的, 我们必须随时注意它 的发展变化,研究其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该率 先进行改革,才能保证这一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

为了帮助各大莘莘学子顺利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下面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优秀历史教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一

摘要: 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传递和交换越来越频繁,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深受影响。借助于现代技术,不仅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教学方法也得以改进,教学内容也大为丰富。因此,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相应的技术,以便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 大数据;高中历史;兴趣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大致如下: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黑板、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的口头讲解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黑板、粉笔加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原始单一。整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自从信息技术普及之后,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

就以《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孔子、老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孔子、老子生活的时期,世界各国还诞生了哪些思想家,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说:柏拉图;有的学生说:释迦牟尼。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又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于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取代了教师的板书,也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授,从而使教师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由此,便可以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以《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动态演示法、表格归纳法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开始涌现出来,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涌现,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数据。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历史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适当引进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内容。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此前对于教材的拓展和补充并不多。现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提炼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课件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入本节的新课。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图文介绍,在讲解完教科书的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在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形势。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对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有一个宏观把握。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创新教学手段,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艾音红。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历史素养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C],2014.

[2]王毓高,石莉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2(02)。

[3]张荷。运用“友善用脑”理念,创设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设计[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二

一、背景篇

高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三次考试:两次单元考和一次期中考。这三次考试前后学生提问的频率波动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时间里,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期中考试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时很多学生很频繁地拿书、拿练习册来问我,甚至有学生还跟我预约,要我在其他自修时间里来班级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让我动容,我也在所教的几个班级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静状态,我坐了一节课,都没有一个学生上来问问题。我曾戏谑他们说:“考试真是灵丹妙药啊,一场考试就可将考前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在学生会心的欢笑声中,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这种考试前后问问题频率大波动现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级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问题篇

1.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尽管已经进入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带着初中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各门功课,认为除了语、数、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风气严重,很多学生抱定读理科的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上课不用心听,不愿意做笔记,下课后就将书和笔记扔到一边去,等到下次上课才再拿起来。所以,平常不钻研也就没问题可问。

2.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不科学

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考前的几天熟悉知识点在课本的位置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很多学生是带着初中学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以为考前背一背,练习册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视复习、消化知识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问题来讨教老师。

3.不重视学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效率不高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三个被动”,即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写作业,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无法培养阅读、分析、归纳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没有自己主动对知识点整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性训练,就没办法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问题来与老师交流。

所以,尽管考前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问了很多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平常的积累和钻研。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三、对策篇

1.重视开学第一课的引导

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最好不要教授课本内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比如,要讲讲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难度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有整体全面的了解,改变轻视历史学科的初中思维,做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准备。

2.重视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爱上历史课,更要注意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相同的历史事件、现象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等图示法来归纳知识点,等等。通过种种学习方法的启发、应用,引导学生学得更深入透彻,这样可以在深入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例如,比较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希腊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能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3.重视练习的训练和落实

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做历史练习册,被动抄写应付,因此,平常要加强对学生练习册的检查,既要他们及时做完,还要求他们用红笔对答案批改,老师再定时抽查批阅,不合要求的要重做或者另外布置作业。此外,还要由备课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定时定量组练习卷,学生做完后要第一时间收上来批改并挑出典型题目来讲评,做到及时、保质、保量、有针对性、常规化训练,让学生能及时应用、消化知识点,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到考前那几天,而平常无题可问。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模式的初探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进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人主要就应用学校网络教室进行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的实践,谈一些浅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理想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性的发展。” 1999年随着校园局域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我校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这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里的发现,不是让学生去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新理论和新学说,而是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捕捉、加工、重组,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学生的学习超越了所给的信息,这一超越就是对历史知识归纳、分析,获得历史概念、探索历史规律,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对历史的价值性的判断和估计。教学重心由教师传授答案转移到学生寻求答案。我们探索的历史课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打造网络平台,展示自学成果;组织网上讨论,学会合作学习;设置网络检测,及时巩固提高;引导纵深研究,拓展创新思维。“五个环节”的网络教学新模式。第一个环节: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设计制作好网络教学主页,是上好网络课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它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立体、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也为教师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教学密度,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供了准确、生动、有针对性的指导。历史组充分利用“科利华”历史教学备课系统和东北师大、泰达平台的丰富教学资源,以及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大胆尝试了网络教学软件的设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的历史网络教学软件有《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等多个教学网页,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网络检测《百题训练》两套,使其初具规模,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制作历史教学网页的框架模式。我们已经做成的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大多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设计软件时,首先考虑了可自学原则,如在每一章节的“学习指导”中提供翔实的材料,以使学生了解本节要达到的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内容的详实性与层次性。以教材涉及到的内容为中心,并选取相关信息适当加以延伸,按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网络教学环节,编制成相应的教学专栏。如“阅读材料”以教材为主,分大字和小字部分。大字为课本的必读部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或错误,配以小字作针对性的补充、说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片图表”、“影视资料”等专栏使学生走入过去的时光,重温历史事件。“专家点评” 、“引申分析” 、“纵深研究”等专栏,集众多史学专家的智慧对某一历史专题作分析、总结,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这样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地融合,后来还充分利用校园宽带互联网的功能,有选择地连接,登陆相关网站,例如与“天津教研网”、“历史风云网”、“历史天地”、“历史星空”等相关主页的友情链接,使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第三,打造平台,展示自学成果。如“读书笔记”、“构建体系”“学生作品”等专栏,是展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利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工具,梳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方法、建立起“有别于”教材体系的“新”知识系统和“创造”出“新”的历史知识。第四,交互、反馈的多样性。“质量检测”、“专题训练”等专栏,是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即理解能力、综合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等级的思考题,进行网上自我检测。“专题讨论”、“网上交流”等专栏,是为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争论问题,提供自由、和谐、民主的环境。由于教师设计制作的网络主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主页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防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调控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及时观察每一台学生机的屏幕信息或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学生机的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提出疑问或请求帮助。教师会及时知道每个环节教学信息输出的难易程度、数量和节奏,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使绝大多数学生易于接受。对于少数不能完全接受的学生,应采取其它措施加以弥补。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到某个学生身边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和学习障碍,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思维活动调整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机来控制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的操作内容与操作权限。比如,布置自学思考题、解释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屏幕广播,让所有的学生机画面与教师机保持同步。在此环节中,由于与互联网的友情连接,个别学生有时会出现私自脱离网络主页环境,随意在其它系统中漫游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提醒,教育他们要按要求自觉完成学习内容。第二个环节:打造网络平台,展示自学成果。现在高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制作、展示自学成果。为此我们在网页制作中设计了“读书笔记”、“构建体系”、“学生作品展示”等专栏,展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他们利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工具,梳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方法、建立起“有别于”教材体系的“新”知识系统和“创造”出个性化的、“新”历史知识。通过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最好和计算机老师配合,历史老师利用历史课布置成果展示的内容,计算机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课指导制作的技术与方法。这样做既解决了历史课时间不足的问题,又为计算机可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演练内容,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在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时,最好让学生自己介绍作品的设计思路,这样做既可以达到交流借鉴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个环节:组织网上讨论,学会合作学习。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历史网络软件时,特别注意将自主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开辟了“分组讨论”、“专题讨论”、“网上交流”等专栏,让大家围绕某个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小组与小组间,正方和反方间的网上讨论、交流和辩论,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由于是在网络教室集体进行,还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当时间不足,或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时,也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唇枪舌剑的辩论。这一环节中,教师具有群组编制功能和实施调控功能。教师最好课前把确立的讨论主题交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查找资料,确定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并形成电子文稿。如上辛亥革命评价的网络教学活动课时,教师提前两周向学生布置本节活动课的教学目的、课程安排和整体思路,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准备。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基本观点,在计算机课老师配合下,利用计算机课,将其主要观点打成电子文稿,使讨论交流有的放矢。上课时,先通过浏览教师提供的网络主页,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网上讨论平台,自愿进入最感兴趣的窗口,对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和得到的启示三个部分,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在此环节中,一方面参与讨论,另一方面提示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行联系与比较,客观地加以分析。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又根据学生中“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缺点”、“失败是主要的,但也有一些功绩”以及“功过各半”等不同观点进行口头辩论,再次激起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火花,将讨论引向深入。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在政治民主化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有时一节网络课需要解决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我们就采取分组讨论,小组归纳整理,然后大组进行交流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在有效时间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使问题讨论充分,又可以使全班认知汇总,对问题的理解达成共识。在这种“机机交互”的活动中,讨论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他们之间的讨论与观念的碰撞,是产生智慧火花极好契机。在这样一个自由、和谐、民主的环境中,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协作学习,通过对他人观点的认同与辩驳获取知识与经验。由此可见,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个环节:设置网络检测,及时巩固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者课后的测验,才能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有个了解。而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进行反馈和调控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关键性措施。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信息反馈功能,网络教学软件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适量的检测题,教师利用网络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的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才华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能让教师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我们尝试根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设计网络检测、统计两部分:学生使用的是“检测”部分,教师使用的是“统计”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找出学生所表现的行为与行为目标的差距,并依据诊测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要强调统一进度,让学生自己把握,遇到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提示,通过“疑难导析”窗口查找有关信息。对共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口头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突破难点。最近我们还针对高一历史期末会考复习,研制了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网络自测“百题训练”,学生不仅可以选择任一题开始,还可以在交卷之前任意修改;当学生交卷之后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提交后不仅显示完成的时间,还能显示正确率和查找正确答案,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答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师机上随机进行观察“统计”。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随着学生的回答与修改,表格中对应的答案也在随之出现或改变,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一目了然。当教师了解到全班的检测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见,反馈系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双向交互的纽带。第五个环节:引导纵深研究,拓展创新思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又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帮助和高效适时的处理等条件。在历史网络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设计布置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登陆与历史课题研究相关的网站,搜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揭开历史的面纱,得到准确的结论,在于社会现实相结合,得出自己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网络教学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织起来,确立研究的课题;通过网络去搜集研究的素材;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通过社会调查和他人交流,得到他人的帮助,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学生始终以自主的精神参与,以积极的姿态开展研究。有能力的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洋务运动”与“东局子的变迁”》、《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等相关网站,通过校园历史网站发布网页,学生把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供他人评论、质疑,从而使问题解决得更为圆满;通过网络借鉴和交流,学生能从他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和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题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技术的指导者。教师的责任将更大,不仅面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人和社会,通过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基本体现了“个性化”、“协作型”、“反馈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其中:第一、二个环节中“个性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差异问题,体现和发展了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在人机交互的活动中,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了因人而异的教学效果。第三个环节中“协作型”教学模式,侧重解决较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如落实分析、综合、评价等学习目标,在机机交互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体验合作学习、思维碰撞后的快感。第四个环节“反馈式”教学模式,侧重解决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惑答疑。第五个环节“研讨型”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扩展和发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这四种网络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作用、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几乎是把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用高超的技巧将学生的才智与计算机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密切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学时间的无效消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吸收知识的速度,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力,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独立探索精神。总之,历史网络教学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初步具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比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终身效应,也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是我自己写的论文,现已经退休了,给你可能会有用。

信息技术初中学报

是吗,呵呵那挺好啊,你是什么方向的,跟我分享一下啊,起码听听专家的意见。我还真不知道什么好期刊不要钱,要是发表学术论文也不敢随便投啊。晕,审稿费不要钱已经不错了,还想版面费都免啊,那样的期刊级别都不太高了。不过可以给你提供两个,我是通信的,别的不知道了《通信世界》

《管理信息系统(英文版.第8版)》信号处理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信息产品与节能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信息记录材料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信息空间 信息时空 信息世界 信息通信 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安全 信息与电脑 信息与电子工程 信息与控制 以上空格间有书名号,省略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师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提升他们认知社会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 教育 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思考 范文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思考范文篇1:《试论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思考》 一、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的有机结合 自从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对多媒体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幼儿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必然的,也是相互的。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而幼儿接触信息技术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在幼儿教育中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活动教学,具备重大的现实意义。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幼儿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体系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语言讲述、形体演示或者图像引导来进行课堂教授,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以往简单、单一的教育 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如何突破,从而创新改变,与时俱进,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引入和运用。 例如,在教授幼儿“辨识和模仿动物”的活动中,以前往往使用挂图和分组演示的教授模式,很难激起孩子的热情。如果现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动物的形象和声音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配上鲜艳的颜色和逼真的表情,加上动物真切的叫声和走路声,就一下子把幼儿带进了一个天然的“动物园”,各种动物穿梭其中,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多媒体演示的形象吸引住了。这样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教学效率,而且还提升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能力,优化了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帮助智力发育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是具备强大的操作和整合能力,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且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幼儿由于自身年龄段的特点,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这也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幼儿产生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在幼儿的活动教学中,教师不能“干巴巴”地讲授“长篇大论”,必须要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点,从他们的喜好入手,巧妙地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各类活动,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和新奇化,让幼儿亲身操作,激发其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欲望,并获得动手体验的快乐。 例如,在教授中班数学活动《分类计数》中,教师就可以把略显枯燥的数学活动变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形式,配上声音和动态画面,惟妙惟肖,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也使整个活动顿时活跃起来。这样的活动教学是有效的,生动的,也是快乐的。 3.信息技术参与幼儿教学,优化了教学情境,提高了幼儿的认知和创新能力 显而易见的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将课堂变成“游乐场”,可以带领孩子们实现平时达不到的目标,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孩子们喜欢这样的乐园,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提升了认知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大班活动《认识温度计》中,因为水银温度计的使用要求较高,不正确使用会有一定危险。利用一些生动的课件,通过屏幕的演示,画面就会出现温度计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升降温的动态影像,以及在冷热不同的环境下出现的温度变化,放大后每一个刻度都清楚可见,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读温度计,明白了温度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有极大的帮助。 由此可见,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入幼儿课堂,不仅是对课堂环境的改善,同时独创了一个更加优化和感性的“课堂新天地”,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实现认知的飞跃,获得了宝贵的经历。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教育带来的思考 通过前文的阐述和例证,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创建更为生动的课堂情境,积极快乐地探索知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那么未来幼儿教育的模式将会更加先进,幼儿的明天也一定更加美好。 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篇2:《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游戏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引发了幼儿教育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 学习方法 和评价手段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幼儿教育 一、序言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引起了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的深刻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 要实现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具有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的能力,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显示了它在辅助教育方面的非凡才能。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 儿童 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促进 教学方法 和手段的改革。 二、信息技术对学幼儿童教育的影响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规划,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里的信息技术大多数情况下是指计算机技术。教育部的十年规划目标是将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普及到小学,那么对学龄前儿童是否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怎样普及,一直有很多不同意见。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家长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儿童的计算机教育,希望通过计算机这个先进的教育工具,让自己的孩子在走向未来科技世界的竞争中"抢先一步"。学前教育工作者也逐渐地将计算机作为学前教育中的新兴工具和手段,用于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中。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构想 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根据多媒体技术的优点来构思的。常见多媒体工具由平面物体和立体画面构成。平面物体如教科书、图片、幻灯片、投影、照片、录像等,还有立体画面,如:实物、模型、模拟机等。多媒体技术环境中幼儿思维处于形象阶段,画面是最好的传导形式,不会让幼儿误解或曲解。比如幼儿在做书写游戏时,常把字母或数字写错或写反,如果有计算机帮助就可以克服这样的错误。因为只要一写错字母,计算机画面上的小宠物就会说"你写错了",接着还会告诉幼儿正确的写法。再比如认识形状的软件,它有多种设计内容,可以是屏幕上一边显示某一形状,另一边要求幼儿通过操作键盘画出同样的图形;也可以是屏幕上显示某一美丽的几何图形,让幼儿操作鼠标来确认不同的形状,并数出每一形状的数量。再如让幼儿学习不同物品的制作材料,屏幕上可显示一把木制小椅子,一个玻璃杯,一件雨衣,另有木制品、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的字样,幼儿通过操作将它们对应起来。做错,会有提示或充满趣味性的小小的惩罚;作对,会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计算机屏幕上的每样东西都具有梦幻般的吸引力,都具有"多媒体"的特点,如花儿会开、铃儿会响、公鸡会叫、猴子会荡秋千、生日 蛋糕 会 唱歌 ,还会有卡通人物伴舞等。幼儿通过玩各种不同的教育游戏,掌握了不同品牌机的性能、特点,熟练了鼠标、键盘,理解了计算机语言,如各种指令或命令。操作过如电话、录音、无线电广播、智能卡、课件、计算机系统等就能很好的发挥感官传导的作用。如:数学游戏软件《聪明屋》和科学探索软件《 十万个为什么 》就是如此,它们注重的是与孩子在电脑提供的动态、开放、交互的环境中,通过人机互动,使得孩子的思考得到及时反馈;通过孩子的动手实践,使得他们又有新的发现,从而使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和加强。我们借助"几何画板"的奇妙,通过参数的连续变化,使原来抽象的数学表达和模糊的科学概念理解变成形象直观的动态图景,这往往可以启发孩子发现问题、展开想象和大胆猜想,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游戏化主题教学是一项将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本文选择中班幼儿主题教学课程更能体现幼儿阶段性发展情况。本文进行教学设计的总体构想是十分必要的,本节将从幼儿需要及发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游戏化主题教学进行教学设计。 过程设计。过程设计其实就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多媒体技术在五大领域中应用的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主要从艺术鉴赏活动、艺术认知活动、艺术表现活动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进行探索的,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艺术表现活动是幼儿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幼儿表现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支持他们创造性表现的技术、时间和空间,使得幼儿所思、所想、所表现真正来源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拓展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体育教学和健康常识都是同一领域的范畴。多媒体技术环境给幼儿提供了更为宽泛的学习空间。 结论 在实际运用中,有 经验 的幼儿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要求首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再以活动设计为依据,根据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个环节的需要来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课件的具体要求确定使用哪一种课件制作工具来完成课件的制作。 参考文献: [1]陈艳梅.简论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的运用[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颜铭锋.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中提升学习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3]温海涛,刘焕章.多媒体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 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篇3:《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 热点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学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代表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信息技术教学能把声音、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为幼儿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开拓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对幼儿园教学是有很大好处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幼儿园 教学活动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活动中的应用――引起共鸣,发挥想象 我国古代著名音乐论著《乐记》中有句 名言 :“乐者,音之所由声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音乐是一门声音上的艺术,是一种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方式,不仅能使幼儿学到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而且能培养幼儿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如引导孩子欣赏京剧 脸谱 时,由于孩子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京剧基本上不会很感兴趣地学习和欣赏,我决定运用网络这种信息技术方式进行一次京剧知识的探究活动,了解更多京剧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而增强幼儿完成任务的信心。 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对所有东西都充满好奇,遇到问题爱问个清楚,在这个时期如果正确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向幼儿提供多种刺激,以生动直观、形象逼真的方式向幼儿呈现知识,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激活幼儿的思维,又有利于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孩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带着困惑和悬念,兴致盎然地在不断观察、研究、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寻求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满足他们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 二、信息技术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多媒体课件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悠扬悦耳的音乐,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幼儿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愉快的情感。活动《云彩和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诗歌让幼儿体会到风和云的变化过程。活动中发现多媒体形式可以清晰地演示出云彩的变化过程,再加上美妙的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朗朗唱颂诗歌的声音,一下子把诗歌中特有的优美意境表现出来了。在活动当中,幼儿感兴趣极了,还基于已有经验,创编出许多新的诗歌,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中的图片讲解。多媒体课件不仅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可见,为幼儿创设最佳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是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数活动中的应用――积极思维,乐于尝试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对数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幼儿园的计算活动十分注重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所以,个别活动和分组活动成了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如何在分散的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呢?这就需要借助许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多顺序、多途径地提示认知对象,进行 思维训练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正好能够提供这种条件,它有多变换的优势,不仅可以扩展认知领域,还可以通过幼儿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达到解放教师的目的。我们依据这个假设,组织了《春天的花》、《小树叶》等活动。 以《美丽的春天》为例,在《春天》主题的活动中,我们设计和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春天》,目的是在孩子对春天里美丽景色的感知的前提下,利用春天里的各种事物让幼儿在一一对应比较的过程中,不受颜色、形状等因素的干扰数数,从而理解数量的守恒。为了使活动更加富有情景,我们使用了多媒体。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制作方法以简单的点击式操作为主,演示为辅;有动态的物体,也有不动的物体供幼儿寻找、观察。 四、信息技术在常识活动中的应用――直观演示,难点不难 在常识活动的教学中,有些自然现象往往平时不易看到,无法令幼儿体会、理解,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所以,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达到知识的迁移。 以《小螃蟹的奇遇》为例,课前教师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网查找关于再生的资料,对动物再生能力有简单了解。当老师讲解到许多动物是可以再生的时候,明显地感觉到幼儿特别感兴趣,他们都提出了问题:“老师,再生是什么意思啊?”“老师,断了的东西怎么能再长出来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播放FLASH动画,将螃蟹的断螯再生、蚯蚓的再生的情景立刻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随即理解了再生的意思。通过这个案例不难看出,教师先让学生自己了解动物再生能力,再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真实地展示了动物们的再生本领,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丰富了幼儿的常识知识,使幼儿在活动中倍感乐趣无穷,从而促进了幼儿主动学习、探究世界愿望的达成。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很多,它能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枯燥的东西趣味化,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发展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既提高幼儿的智力因素,又提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同时,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掌握这一现代教育方法,合理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猜你喜欢: 1. 论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思考 2. 教师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3.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教育随笔 4. 幼儿教师远程学习心得 5. 小学信息技术随笔

历史教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论文可以去辑文期刊网

历史教学在生源薄弱学校的发展如何也值得历史一线教师探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作用进行优化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枯燥和不足,很难将学生引入真实历史的回忆当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例如电影《甲午海战》和《甲午风云》,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对来说,历史考试的内容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量进行最大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

2.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其图像效果和声音效果,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荣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已知的历史内容作为基础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地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赵秀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20

2、师专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初探王玉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5-30

摘要: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1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灌输式”教学模式

灌输式教学模式,简而言之,便是以老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的状态。学生的教学环节时刻处于老师的掌握之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应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但历史全局观和辩证思维却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论证式”教学模式

“论证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以教材结论为主,采取归纳和分析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有着“照本宣科”的感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学生也可以更好地记忆和整理思路,但同时这一做法也局限了学生的思路。例如我们在讲晚清改革派与传统守旧派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老师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向学生传授慈禧太后对改良派的迫害进而说明封建王朝的反动性,却很少涉及甚至是完全忽视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和改良的渐进性,这便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误导。并且即使有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很难在实际考试中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质疑精神。

“表演式”教学模式

“表演式”教学模式主要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在讲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会像演员来对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进行编排,思维僵化而缺乏课堂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更多的被运用到公开课当中。“表演式”教学模式中基本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承载体呈现。

2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师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呈现。师生之间加强课堂交流、互动,使问题在交流中得到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问题的探索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是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原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准备和设计,同时也要对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度,使自己的历史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

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构建,将书本知识和历史知识通过语言、动作行为进行历史画面的构建,使历史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在历史学习中既有英雄人物,也有历史事件,这些问题都可以给我们以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通过情景模式的构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文化归属感。

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高中是学生自我学习,思维和学习模式构建的关键时期。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历程,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某一学生对西汉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着深入的研究,我们便可以寻找资料辅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可以让其为大家进行一个讲解,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

3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谈谈历史图示教学的功能黄有为,楼建军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01

2、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仇世林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27

应用好教学资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分析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分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情况和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特别对信息技术教育指导思想的 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就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它的教学的特点,论述了自己对信 息技术的再认识。文中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是否有必要设置独立的计算机 课程、是否可以用 CAI 代替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起点,以及应试 教育能否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等问题)进行分析,叙述了自己的认识,并对信息技 术教学改革和评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特别叙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 中,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换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 正 文: 电子计算机是 20 世纪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也是发展最快的新 学科之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空前普及,无孔 不入地渗到各个行业,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 方式,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 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任何现代技术都离不开计算机技 术的协助。现在,计算机的使用知识已经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一 样,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的智力通用工具。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邓小平说过: “电脑要从 娃娃抓起。 ”我们必须掌握计算机这种强有力的智力工具。信息技术教育是各学 科中内容最新、发展最快、又很不成熟的一门学科,而且充满分歧和认识上的混 乱。在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既是最时髦的学科,也是最受冷落的学科。由 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被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搞得疲惫不堪。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领导感到信息技术课 难以指导、难以评价、难以控制、难以捉摸,因此采取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 信息技术课和计算机设备成为给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装点门面的东西。 虽然国务院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 比例;外界也认为,中小学计算机教师是十分有趣而受宠的,然而,不少从事多 年计算机教学的教师的感觉却是十分茫然, 有的甚至改行回到他们以前从事的学 科。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围城现象” 。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究竟 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笔者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转行从事信息技术普及教育, 经历过我国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几个 关键阶段, 对信息技术教学有切身经历, 希望通过本文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自的一些看法。 一、 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非常短,但是发展变化却非常快。无论是教学内 容、目的、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分歧。而且还暴露出其它学科难以遇到的“怪”现 象。1.计算机教学“过时论”和“无用论”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学校设备 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责难我们总是 把落后的东西教给学生的批评经常能够听到,这就是计算机教学“过时论” 。当 人们发现学校设备不可能永远与社会同步发展,教学内容不可能与社会同步时, 于是产生了计算机教学“无用论”的观点。2.计算机技术“无师自通”论:自从出现 Windows 操作系统后,软件都有 较强的“自述”性和明确的菜单操作,许多软件可以通过“帮助”菜单学习有关 知识和技能,因此有的人认为,所有软件都可以“无师自通” 。事实上的确出现 不少“无师自通”的电脑发烧友,因此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必要存在。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金是困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经济条件差的地方, 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 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多,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4.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 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5.教育资源不能共享。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教学设备阶段, 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电脑和网络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交互,难于实现资 源共享。 6.信息技术越普及,信息技术课越难教:家用电脑的普及和各种形式的电脑 培训班的出现,中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途径越来越多, “未教先知”的现象越来 越普遍, 信息技能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特别是现在中小学都学 Windows 和 Office, 而且都取“零”起点,因此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找起点的困难。 7.用 CAI 代替信息技术教学:随着交互式 CAI 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基于 Internet 环境的 CAI 活动的开展,CAI 活动中的确整合了许多计算机操作活动, 再加上计算机“无师自通”的看法,因此有不少人提出用 CAI 活动代替独立的计 算机课。有的人则以美国小学不把计算机设为必修课为例,认为中国应该效仿。 因此不少计算机教师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感到困惑。 怎样认识和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必须重新认识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第二是必须改革信息技术教学,使之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二、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80 年以来,我们曾经用“文化论”“工具论”等方式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 、 同目的和含义进行概括。我们还在“学计算机语言”和“学应用软件”方面进行 过长期争论。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人们用“工具论” 一词来概括其指导思想,于是信息技术教育被视为纯技术性教育,进而与就业技 能相联系,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劳动技术”课。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滞后于技术发展, 而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又 不可能与技术发展同步发展,于是人们很快发现,把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劳动技术 教育, 对于若干年后才就业的中小学生来说, 是脱离实际的, 是容易受到非难的。 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学应用软件,如果不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都将难以摆脱尴尬局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软件环境中 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特征。许多应用软件之间有不少概念和操作是相似的。虽然 软件版本升级很快,但是,新旧版本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或者是旧 概念的拓宽。从教学角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 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 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 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进行一一介绍和 列举。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与未知环境 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 信息技术课中所涉及的具体软 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体” 。无论是进行语言编程教学,还是进行应 用软件教学; 无论是 Widnwos95 还是 Windows2000, WORD97 还是 是 “WPS2000 ” , 是比较落后的还是最现代的,只要通过它们的教学能够实现上述的目的,我们认 为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当然,落后的硬件不可能选择先进的软件系 统,在渗透信息技术方面的确不可能与现代软件相比,但是,只要我们本着突出 共同性、注意发展性,本着把软件的学习作为媒介而不是最终目的的思想,落后 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也能够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我们把它归纳为“源 于 WPS,高于 WPS”的指导思想。那种认为选择了较落后软件进行计算机教学就 是“误人子弟”的看法,不仅将导致许多地区长期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即使 在先进地区,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也是难免的。如果从纯“工具论” 角度来看,不仅落后学校的教学内容大有“误人子弟”之感,先进学校可能也有 “误人子弟”之嫌。所以,不应该简单地用“工具论”来概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的指导思想。 2.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是否需要独立设置信息技术学科,一直存在分歧。认为没有必要独立形成学 科的观点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它将和家用电器一样 得到普及,因此也会像家用电器那样十分好学好用,不教自会。第二,认为不少 人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可以自学。第三,认为计 算机的学习可以全部整合在 CAI 活动中,用 CAI 代替信息技术教学。 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学科是 十分必要的。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并无错误,但是许多人却把这种工具简单化 了。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将更加“傻瓜”化。他们忽视了计算 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忽视了“傻瓜化” 与“开放性、可创造性”这一对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 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改造; 忽视了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 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已经超越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实际上现代信 息技术正在构成自己新的文化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对信息环境的敏 感性、 适应能力、 驾驭能力、 鉴别能力、 构件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如果在较系统、 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将收效显著; 否则全靠自己摸索学习, 不仅十分耗时, 而且会拉大人们之间信息技能的差距。 我们看到,的确有不少电脑迷“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计算机。但是也必须看 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学好电脑,首先是由于他们对电脑的迷恋,因此他们在学习 计算机时愿意付出常人难以承担的精力和代价。相反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人对 计算机环境的适应力和敏感性很差;花高价买回电脑后,直至淘汰也没有学会使 用的人也屡见不鲜。应该注意到,人们在信息环境下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的差异 是十分大的。更多的人如果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应该通过科学正规 的培训。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某些内容可以整合于 CAI 活动中,但是只有交互式 CAI 活动才能有效的整合信息技能, 这种 CAI 活动必须使用大量计算机设备和相应的 软件。在许多班级、许多学科大量开展交互式 CAI 活动所需要的计算机数量是相 当大的,一般学校难以承担。而且 CAI 活动中,教师考虑的第一任务是本学科的 教学训练任务,而不是渗透信息技术知识,渗透信息技术知识仅仅是他的“副产 品” 。CAI 活动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技能训练是难以形成自己系统的,而信息技术 教学是有自己的规律和系统的。实际上,CAI 活动中的计算机操作只能作为信息 技术课操作应用的补充、巩固和延续。 我们还应该看到,以 Windows 为基础的大量应用软件,虽然“各为其主” , 但是它们有许多概念、功能和操作是一致或相似的,而且软件之间的许多信息和 资源是可以共享或相通的。建立软件之间共性认识,了解共性关系,熟悉共性操 作则是信息技能的深层次训练;掌握共享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传递则是现代信息 环境下进行超时空思维的基本能力, 这些才是构成学生信息素养更高层次培养的 核心内容。这些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形成已经超越某个具体软件技能的掌握。这些 技能和思维方法可以在开放式 CAI 活动中得到应用, 但却难以在缺乏系统训练的 CAI 活动中进行培养。它必须由全面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师进行有计划的 教学、训练,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益。所以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 该采取独立学科为主,辅之以整合信息技术技能的 CAI 活动的形式。 3.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 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既不现实,也是错误的。由于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因 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将会产 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 牺牲品。 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 但是由于信息 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设备差异很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核内容和公平的 考核环境是难以实现的, 所以仅仅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于统一的考试是不 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 三、 分析信息技术的特点,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 我们必须分析自身原因。 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基本 在搬用传统学科教学的方法和评价体系。 1、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异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两个极不相同的地方,第一是教学内容 来源的差异; 第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 这两个差异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 传统学科教材(如,数、理、化等)是将人类长期总结的、最基础的、比较稳 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教育专家进行选择、组合、编写形 成的。 这些教材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这样的教材是基本 “默 契”的。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即使不进行改革,已经能够适应一般教学的需要。但 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 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 。信息 技术学科的所谓“教材”其实就是将软件的功能和相关概念根据读者水平进行选 择,按照传统教学的理想方式进行组合,再配上适合读者对象的实例编写而成, 这些教材实际上是软件工具书的“生产物” 。传统学科中,一当教材定型后,教 学过程、教学顺序基本可控,可以说,教材对教学有较强的控制性。但是信息技 术学科的教材却缺乏这种控制作用, 因为信息技术还要依赖一个重要因素——软 硬件环境。教材是“线性”的(有册数和页码顺序) ,而软件是全开放的,用户 在软件上的切入点是十分随机的。编写教材时,我们可以武断地决定,哪些内容 编入教材,哪些内容不编进教材,但是一当进入计算机环境后,这一切控制权都 荡然无存了。我们可以按自己的理想编写出三本不同程度的 WORD 教材,小学、 初中、高中的。但是我们却没有三种不同层次的 WORD97 软件。一当进入真正的 WORD 软件环境,一切都平等了。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小学生去试探那些教材中没 有提到的按扭和菜单。面对开放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阻止学生去探 索教材以外的东西。相反,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达到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才 是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应该认识到,应用软件教学对教材的 依赖性是不大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不能仅仅以来于一本好的教材。信息技术教 学改革的迫切性比其它学科更强,它必须注意自身特点,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指 导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形成适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 体系。 2.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而是以建构信 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 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对 教材的依赖性较小,再加上家用电脑的逐步普及, “无师自通”和学生难倒老师 的情况是正常现象,所以计算机教师应该率先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 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 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信息技术课所涉及软件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学科教学内容难 以相比的, 面对五花八门的软件, 教师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成为所有软件的高手。 教师的价值和工作应该体现在两方面。 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 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 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和环境,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 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 3.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 在以计算机语言教学为主的时期内, 程序设计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比较 接近,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基本能够胜任。随着向应用软件教学方向转轨,情况 发生了很大变化。 应用软件教学中经常研究的问题就是学习软件的一些功能和概 念,针对某个具体的“任务” ,研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 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或者 说,可以是教师“教”的,也可以是学生直接“学”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 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甚至“闯荡” , 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可以说,只有信 息技术才能够给人们提供这样的自由学习环境。通过长期实践使我们感觉到,与 其说计算机技能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 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 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 “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应该建立在“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建构主 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 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 建构主义思想比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更能够得到实施和体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而是以建构信息素 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 学活动中含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技能培训要求。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懂、听 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 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活 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随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 结构, 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 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 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 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环境和 教学资源上。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技能应该表现在环境构建和资源利用 的设计上,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讲解水平和表演能力上。 “以‘学’为主”的教学必须以层次丰富的“任务”为基础。软件的学习过 程应该贯穿在任务的完成中,而不是单一的功能学习上。应该以任务推动学习, 以任务贯穿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软件相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建 构了完成任务的技能。软件的使用技能是依附于技术的,是可能淘汰的,但是完 成任务活动中所构建的能力是超越计算机的,是不会淘汰的。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 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意义建构的效果,从而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避免寻找教学“零”起点的困难。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互动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过程,教师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构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使更多的人获得 意义建构的机会,不应该死守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控制课堂局面。 4.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 虽然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了,但是,在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基 本上还是搬用传统学科教学所用的方法和项目。 传统评价系统中虽然也有适合信 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难以包括进去,这些因 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要研究形成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系统, 也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深层意义。积极的评价系统应 该起到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的作用,否则将扼杀这一新兴学科改革。我认 为,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应该特别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5.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 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 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 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 题。还要加强县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 合农村学生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课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可省时、省 力,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共享, 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农 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 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难以分开的, 我们必须随时注意它 的发展变化,研究其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该率 先进行改革,才能保证这一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