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约稿

发布时间:2024-07-08 01:01:41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约稿

该校源于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

​1941年南宁、梧州、桂林三个区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

1942年创立了广西省立中医院和药物种植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是当时全国的一所公立中医学校,培养本科层次高级中医药人才。

该校于1956年恢复办学,南宁中医学校、梧州中医学校相继建校。次年2月两校合并为广西中医学校。

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1964年恢复本科教育,学校升格为广 西中医学院。

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成新的广西中医学院;

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9年联合培养博士后。

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3年9月搬迁到仙葫校区。

2015年1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定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06-2010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70项,其中国家级61项。2011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跻身广西高校及全国中医药院校前5强。2006年-2012年,获科技成果奖1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2006-2010年出版专著268部,发表科技论文6751篇。

2009年-2014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69项,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课题393项,厅局级934项,平均科研契约经费每年万元。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98项,获得各类奖励126项,其中国家行业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申报专利67项,获得授权专利23项。出版专著185部,发表科技论文10091篇。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自治区金源单位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1个,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个和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3个,中国-东协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1个,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 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瑞康临床医学院)

自治区(省)级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 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心

自治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基础研究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药学中心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 神经行为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效筛选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肝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病免疫生化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消化内镜与病理实验室、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

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 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 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有馆藏文献79万册,其中38万电子书,以收藏医药、生物文献为主,特别是中医药文献收藏的品种比较齐全,是广西中医药信息资料中心。馆藏数字资源提供用户利用的有:《本馆馆藏书目资料库》、《超星全文电子图书》、《中数图全文电子图书》、《中国知网CNKI全文资料库各子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全文资料库和子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CMCC)、《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电子期刊全文资料库》等,用户可以利用任何一台校园网终端检索、浏览、阅读、下载和列印以上资料库中所需的信息。在馆内提供用户利用的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库》(CBMdisc)、《中国药学文摘资料库》、《中国药品专利说明书》、《中国医药及化工产品专利文献资料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资料库》、《中国中医药报刊资料库》、《中国中药资料库》、《中国藏药资料库》、《非处方药物OTC资料库》、《临床医学资料库》、《中国医药产品资料库》、《国家基本药物资料库》、《方剂现代套用资料库》、《中药新药资料库》、《全国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成果资料库》等数字资源。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导、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曾先后荣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资料库和文摘收录。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创刊于1983年,刊期为半年刊,至1985年更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2012年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学报》刊名经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曾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等收录。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共主办、承办了2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协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等已经举办多届,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在国际传统医学界和东协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该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面向港台地区开设了“传统中医班”,形成了面向东协和港澳台为主的对外教育格局。

据学校官网2015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有14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壮医药学院、瑶医药学院、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处)、骨伤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个独立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设有3个教学部:外语部、体育部、信息网路中心; 10所附属医院(其中2所直属附属医院);有24个普通本科专业。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以及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重点学科(14个): 中医各家学说、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皮肤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全科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 中医传染病学、中医预防医学、海洋中药学

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 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重点学科(6个): 壮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脑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骨伤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 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 中医肾病科、中医内分泌科、中医脑病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中医妇产科、中医眼科、中医肝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推拿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科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5个):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21个):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内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急诊医学、中药学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313人,副高职称558人,博士学位209人,硕士学位845人。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3人。其中, 原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广西名老中医20人、广西名中医64人、“桂派中医大师”24人、广西优秀专家4人、广西“优秀教师”2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4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广西“中药研究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4个、广西首批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人选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 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燕平)、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唐农)、壮医药教学团队(林辰)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 广西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创新团队(梁 健)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广西“八桂名师”(2人): 韦贵康、刘燕平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中药学、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

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 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 中医诊断学、壮医药学概论、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史、药物分析学、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药商品学

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 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院校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指导、壮医经疗法、老年护理学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壮医药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

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弘毅自强,传承创新

注释: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弘毅自强”鲜明地强调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更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践行,自尊自重,自立自强。

“传承创新”——语出胡 ***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表述充分说明要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对文化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及时代使命感。“传承创新”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尤为必要,其具体的要求,就是传授、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文化以及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

文字内容:

上方是中文“广西中医药大学”字型是由中国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为学校提字。

下方是英文“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英文翻译。

图示意义:

三个艺术变形的字母“P”,是“脉搏”(英文译作“Pulse”)的变形。“脉搏”是一个基本的生命体征。古老的中医学运用“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神奇理论,创造出独步医林的脉诊方法,由表知里,见微知著,能够从脉动的细微差别中揭示出生命的奥秘。

三个“P”既像一只中医号脉之手,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脉搏,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脉搏,生生不息,跳动不已;又如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猎猎,高高飘扬,指引著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进的方向,召唤著千万名中医药学人奋然前行。

《弘 毅 曲》

作者:唐 农

大哉中医,源远流长,

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

悠悠古风,拂煦胸膛。

浩浩岐黄,灿若星汉。

今天我们博采勤求,

明天立心天地续写新章。

啊!看吧,青山为我们祈愿!

听吧,邕江为我们放唱!

为继往圣的绝学,

为助完美的健康,

为应时代的呼唤,

我们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歌词注释:

整首歌词仅近百字,但用典出处达八处之多,蕴义厚重,且通俗明了,易记易诵。

词中“大哉中医”语出《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医乃医道,亦属圣人之道,故取之,使整个歌词整体风格更趋一致。

词中“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乃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词中“岐黄”狭义指《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和“岐伯”,广义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及其经论。

词中“博采勤求”语出《伤寒论》原序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此处“博采”可以理解为除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外,还包括现代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词中“为往圣继绝学”语出中国哲学思想界著名的“横渠四句”,即宋儒张载(字横渠)所言“为天地立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感其浩然正气而取焉;“往圣”既指古代圣贤,再此亦可与前文“岐黄”呼应,特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词中的“绝学”指中国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亦即努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此提法可以在相关权威学术资料中找到出处。兄弟院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其《杏林学子训词》中亦有:“大道泱泱,福泽四方,克绍弘扬,绝学乃昌。”故知“绝学”一词在中医院校所用不孤也。

词中“为助完美的健康”,乃出我国目前《医学生誓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完美之健康当指身与心两方面俱全的完善状态。

词中“为应时代的呼唤”乃谓尚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勿固步自封耳。

词中“任重道远,弘毅自强”,鲜明地道出了歌曲的主题,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医为仁术,故任重道远唱出了中医院校的学生终身奉行以仁为己任的心声,这亦与时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

心电与循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浙江医学教育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电生理学杂志中国微循环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卫生经济研究医院院长论坛长治医学院学报承德医学院学报滨州医学院学报济宁医学院学报川北医学院学报沈阳医学院学报吉林医药学院学报《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健康研究内科泸州医学院学报神经药理学报泰山医学院学报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潍坊医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辽宁医学院学报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赣南医学院学报黔南民族医专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求医问药药物评价研究北方药学基础医学教育生物医学研究杂志(英文版)中草药(英文版)广东医学院学报中药与临床中外医学研究骨科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中外妇儿健康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肿瘤药学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北医学教育国际眼科杂志英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兵团医学药品评价西北药学杂志天津药学上海医药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今日药学海峡药学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四川精神卫生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实用肿瘤学杂志浙江创伤外科实用手外科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抗感染药学局解手术学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实用糖尿病杂志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医学检验与临床现代诊断与治疗透析与人工器官天津护理实用疼痛学杂志实用临床医学实验与检验医学上海医学影像蛇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临床医学临床护理杂志当代护士四川生理科学杂志四川解剖学杂志数理医药学杂志江苏卫生保健安全与健康中医药文化中医研究中医文献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浙江中医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新疆中医药现代中医药四川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甘肃医药中医儿科杂志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上海针灸杂志高原医学杂志内蒙古中医药陕西中医江西中医药湖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杂志黑龙江中医药河南中医国医论坛广西中医药西部中医药甘肃中医学院学报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职业卫生与病伤浙江预防医学医学动物防制现代医院现代医用影像学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上海预防医学江苏预防医学口岸卫生控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工企医刊浙江实用医学云南医药右江医学医学研究与教育医学信息医学新知医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医药卫生现代实用医学现代临床医学西南军医西藏医药微创医学首都医药实用医药杂志青海医药杂志青岛医药卫生齐鲁药事农垦医学宁夏医学杂志内蒙古医学杂志江西医药交通医学吉林医学淮海医药华夏医学解放军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科学黑龙江医药黑龙江医学河南医学研究河北医学哈尔滨医药贵州医药广州医药广西医学食品与药品心理学探新心理与行为研究山东医药基层医学论坛全科护理临床医药实践山西中医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实用医技杂志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中医外治杂志福建中医药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东方食疗与保健按摩与康复医学河南预防医学杂志应用预防医学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安徽预防医学杂志首都公共卫生疾病监测与控制包头医学安徽医学中国医院院长中日友好医院学报遵义医学院学报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广东牙病防治北京口腔医学口腔生物医学肝博士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临床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病例,一位术后20多天的患者,其原发病已经治愈,但开始出现了发热、乏力、精神不振的症状,渐渐地呼吸功能变差了,胸片上也是白茫茫的一片,血培养报告里一个个加号甚是扎眼。于是乎,医生们使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收效甚微,病情继续恶化,终因多器官衰竭不治。

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多重耐药菌(MDROs,本意指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但通常指细菌),其定义是对三类及以上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耐药。耐药性源自于细菌获得了能够抵御曾经对其有效的抗生素的变异基因,这种基因的变异,可以是自发获得的,也可以是本身的基因突变引起的。之所以出现耐药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的使用,任何抗生素的使用都可以增加菌群的选择性压力,即杀灭易感菌株的同时促进耐药菌株的繁殖。而抗生素选择性压力是导致和加速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不适当的选用抗菌药物、药物剂量或疗程不足及抗菌药物质量低劣等。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以下几种: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菌(ESBLs)、耐万可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可霉素金葡菌(VRSA)、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MRAB)、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等。(具体MDROs发生耐药的机制详见文末扩展阅读。)

耐药性的分类

先天性耐药:其实在抗生素诞生之前,有些细菌对某些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比如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就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原因是其不含有亚胺培南的靶位,这是这个物种特有的,由物种的基因遗传属性所决定的(造物主:怪我喽?)。

获得性耐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细菌拥有了耐药基因,大多是抗生素诱发的。而影响获得性耐药的发生率的因素为药物使用剂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耐药基因的转移状况。

MDROs的传播之旅

那么MDROs是如何传播的?我用一张图给大家展示一下:

究其原因,就是本该用于治疗感染的抗生素被滥用了!

四种减少细菌耐药的方法

1、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系统:细菌耐药性监测虽然不是遏制耐药菌出现和蔓延的措施,但监测可以为控制耐药菌出现和蔓延提供信息,并检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限制应用抗生素与经验性用药的同时,还要了解抗生素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必要时需要策略性换药;

3、制止已出现的耐药基因播散根据日常耐药监测结果,隔离多重耐药菌患者;严格进行消毒及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注意手卫生和医疗用品的消毒管理;

4、减少抗生素的动物运用。

总之,细菌的耐药性是耐药基因经过传代、转移、扩散以及不断变异等多种机制形成的,耐药基因在不同菌株间传播是导致耐药性播散和难以预测的重要原因。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可加强对菌群的了解;研究耐药菌株产生和传播机制,有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新药的开发。对临床医生来说,应当掌握细菌的耐药机制,合理用药,制定出相应的临床对策和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以达到良好的抗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减缓耐药细菌的蔓延。

拓展阅读:细菌耐药的四大机制

1、产生药物失活酶(钝化酶):有些细菌会产生钝化酶与药物发生反应,使药物失去活性,典型的例子就是ESBLs。

2、改变靶位蛋白:细菌通过突变形成不能结合抗生素的靶位蛋白,或者即使结合也能保持其功能的靶位蛋白,VRE和MRSA就属于这类。

3、改变细胞膜渗透性:细菌使膜孔蛋白丢失或者形成生物膜阻碍抗生素的摄入,比如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革兰阴性菌通过改变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通道功能从而对广谱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

4、膜泵外排:细菌细胞膜成分改变可以形成一种ATP质子泵依赖的膜蛋白,通过耗能过程,将抗生素从菌体内排出,减少菌体的药物浓度,进而阻止药物作用于靶部位,现已发现5个家族、20多种外排泵。这是MRAB等大多数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的原因。

后记:当我写完时,耳机里正好在放凯莉·克莱森的《Stronger》,如果用里面的歌词“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去问MDROs时,相信它们的回答一定是“Antibiotics!(抗生素!)”

[1] 党景东。浅析细菌耐药机制及控制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 1238-1239, 1245.

[2]"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Fact sheet N°194".. April 2014. Retrieved?7 March?2015.

[3]"Antibiotic Resistance Questions & Answers" .Get Smart: Know When Antibiotics Work.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A. 30 June 2009. Retrieved20 March?2013.

[4]Antibiotic Resistance Threa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3.

[5] 张献。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及临床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45-47.

[6] 苗海霞,李宗瑜。细菌耐药机制及临床对策[J].黑龙江医学,2003,27(11):806-809.

参考文献格式及药学的参考文献

引言: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参考文献格式及药学的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Chiambaretta F,Garrafo R,Elena PP concentrations of azithromycinfollowing topical administration of a single dose of , ,and eyedrops(T1225)in healthy volunteers[J].Europ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08,18(1):13 20.

Terrence antibiotic efficacy using pharmacody namic measures.

[1]刘燕.重型颅啮损伤患者的临床监护[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4):.

[2]姜玉善.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吉林医学,2008,25(9):64.

[3]徐防,徐小川.紧急气道处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早期抢救中的意义.重庆医学,2008,34(11):1637 1640.

[4]徐培坤.李长元,冯春国.等.重型颅脑损伤7O例死亡原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6):489.

[5]程金贵.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J].安徽医学.2008,29(5):5l2 513.

[6]漆建.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愈后的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2(1):25 26.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靳婷,高军.药店回收过期药暗藏百姓用药危害.首都医药CAPITALMEDICINE.

新乡医学院学报稿约

应该选择:“新乡医学院论文”这个字段的关键词,如果再简化搜索结果就会很模糊不具体了哈。

来稿需寄审稿费30元,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版面费可从作者课题基金、科研费或其他赞助经费中支付。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2册。具体的价格一般在500元左右!

版面费价钱不等,要看你要放的位置,最好打电话询问一下。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社

该校源于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

​1941年南宁、梧州、桂林三个区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

1942年创立了广西省立中医院和药物种植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是当时全国的一所公立中医学校,培养本科层次高级中医药人才。

该校于1956年恢复办学,南宁中医学校、梧州中医学校相继建校。次年2月两校合并为广西中医学校。

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1964年恢复本科教育,学校升格为广 西中医学院。

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成新的广西中医学院;

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9年联合培养博士后。

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3年9月搬迁到仙葫校区。

2015年1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定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06-2010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70项,其中国家级61项。2011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跻身广西高校及全国中医药院校前5强。2006年-2012年,获科技成果奖1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2006-2010年出版专著268部,发表科技论文6751篇。

2009年-2014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69项,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课题393项,厅局级934项,平均科研契约经费每年万元。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98项,获得各类奖励126项,其中国家行业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申报专利67项,获得授权专利23项。出版专著185部,发表科技论文10091篇。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自治区金源单位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1个,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个和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3个,中国-东协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1个,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 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瑞康临床医学院)

自治区(省)级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 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心

自治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基础研究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药学中心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 神经行为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效筛选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肝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病免疫生化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消化内镜与病理实验室、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

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 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 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有馆藏文献79万册,其中38万电子书,以收藏医药、生物文献为主,特别是中医药文献收藏的品种比较齐全,是广西中医药信息资料中心。馆藏数字资源提供用户利用的有:《本馆馆藏书目资料库》、《超星全文电子图书》、《中数图全文电子图书》、《中国知网CNKI全文资料库各子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全文资料库和子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CMCC)、《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电子期刊全文资料库》等,用户可以利用任何一台校园网终端检索、浏览、阅读、下载和列印以上资料库中所需的信息。在馆内提供用户利用的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库》(CBMdisc)、《中国药学文摘资料库》、《中国药品专利说明书》、《中国医药及化工产品专利文献资料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资料库》、《中国中医药报刊资料库》、《中国中药资料库》、《中国藏药资料库》、《非处方药物OTC资料库》、《临床医学资料库》、《中国医药产品资料库》、《国家基本药物资料库》、《方剂现代套用资料库》、《中药新药资料库》、《全国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成果资料库》等数字资源。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导、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曾先后荣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资料库和文摘收录。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创刊于1983年,刊期为半年刊,至1985年更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2012年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学报》刊名经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曾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等收录。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共主办、承办了2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协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等已经举办多届,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在国际传统医学界和东协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该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面向港台地区开设了“传统中医班”,形成了面向东协和港澳台为主的对外教育格局。

据学校官网2015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有14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壮医药学院、瑶医药学院、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处)、骨伤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个独立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设有3个教学部:外语部、体育部、信息网路中心; 10所附属医院(其中2所直属附属医院);有24个普通本科专业。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以及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重点学科(14个): 中医各家学说、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皮肤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全科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 中医传染病学、中医预防医学、海洋中药学

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 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重点学科(6个): 壮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脑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骨伤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 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 中医肾病科、中医内分泌科、中医脑病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中医妇产科、中医眼科、中医肝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推拿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科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5个):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21个):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内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急诊医学、中药学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313人,副高职称558人,博士学位209人,硕士学位845人。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3人。其中, 原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广西名老中医20人、广西名中医64人、“桂派中医大师”24人、广西优秀专家4人、广西“优秀教师”2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4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广西“中药研究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4个、广西首批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人选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 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燕平)、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唐农)、壮医药教学团队(林辰)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 广西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创新团队(梁 健)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广西“八桂名师”(2人): 韦贵康、刘燕平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中药学、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

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 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 中医诊断学、壮医药学概论、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史、药物分析学、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药商品学

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 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院校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指导、壮医经疗法、老年护理学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壮医药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

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弘毅自强,传承创新

注释: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弘毅自强”鲜明地强调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更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践行,自尊自重,自立自强。

“传承创新”——语出胡 ***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表述充分说明要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对文化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及时代使命感。“传承创新”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尤为必要,其具体的要求,就是传授、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文化以及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

文字内容:

上方是中文“广西中医药大学”字型是由中国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为学校提字。

下方是英文“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英文翻译。

图示意义:

三个艺术变形的字母“P”,是“脉搏”(英文译作“Pulse”)的变形。“脉搏”是一个基本的生命体征。古老的中医学运用“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神奇理论,创造出独步医林的脉诊方法,由表知里,见微知著,能够从脉动的细微差别中揭示出生命的奥秘。

三个“P”既像一只中医号脉之手,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脉搏,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脉搏,生生不息,跳动不已;又如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猎猎,高高飘扬,指引著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进的方向,召唤著千万名中医药学人奋然前行。

《弘 毅 曲》

作者:唐 农

大哉中医,源远流长,

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

悠悠古风,拂煦胸膛。

浩浩岐黄,灿若星汉。

今天我们博采勤求,

明天立心天地续写新章。

啊!看吧,青山为我们祈愿!

听吧,邕江为我们放唱!

为继往圣的绝学,

为助完美的健康,

为应时代的呼唤,

我们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歌词注释:

整首歌词仅近百字,但用典出处达八处之多,蕴义厚重,且通俗明了,易记易诵。

词中“大哉中医”语出《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医乃医道,亦属圣人之道,故取之,使整个歌词整体风格更趋一致。

词中“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乃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词中“岐黄”狭义指《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和“岐伯”,广义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及其经论。

词中“博采勤求”语出《伤寒论》原序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此处“博采”可以理解为除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外,还包括现代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词中“为往圣继绝学”语出中国哲学思想界著名的“横渠四句”,即宋儒张载(字横渠)所言“为天地立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感其浩然正气而取焉;“往圣”既指古代圣贤,再此亦可与前文“岐黄”呼应,特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词中的“绝学”指中国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亦即努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此提法可以在相关权威学术资料中找到出处。兄弟院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其《杏林学子训词》中亦有:“大道泱泱,福泽四方,克绍弘扬,绝学乃昌。”故知“绝学”一词在中医院校所用不孤也。

词中“为助完美的健康”,乃出我国目前《医学生誓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完美之健康当指身与心两方面俱全的完善状态。

词中“为应时代的呼唤”乃谓尚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勿固步自封耳。

词中“任重道远,弘毅自强”,鲜明地道出了歌曲的主题,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医为仁术,故任重道远唱出了中医院校的学生终身奉行以仁为己任的心声,这亦与时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

我们用的不是《新编大学英语》,帮不上忙了

谈《新编大学英语》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裴云红 使用浙江大学《新编大学英语》的认识和体会 My Opinion on A New Textbook of College English by Zhejiang University [高教发展与评估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穆宝清 , Mu Baoqing 浅谈现代大学英语教学 On Modern English Teaching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College of Education] 傅堤 , Fu Di 《新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初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孙莹 教材与教师角色--兼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二册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徐岚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体会 Some experience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刘秀莲 , LiIU Xiu-lian "新编大学英语"的编写原则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ollege English [高等理科教育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黄建滨 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评《新编大学英语》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cusing on Learners Comments on New College English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Journal] 朱志敏 , 王静 , Zhu Zhimin , Wang Jing 赏析《新编大学英语》,论探大学英语教学趋势 An Analyse of New College English, Trend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Journal] 田学军 , TIAN Xue-jun 《新编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A Study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New College English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赵延亮 展示现代英语特色 追求立体化教学--新编英语专业教材《现代大学英语》评价 The Marked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邵春 , 宋玉瑛 , SHAO Chun , SONG Yu-ying 浅析《新编大学英语》中文化层次的设置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l Communications] 张晔 谈谈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以浙江大学课题组主编的《新编大学英语》教材为例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ToPic-based Teaching Approach in New College English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缪维嘉 , 陈冰冰 , MIAO Weijia , CHEN Bingbing 试用《新编大学英语》教材及教法的体会 On the Feasibility of New College English and Its Teaching Methods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陈丽秋 浅谈在《新编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To Qualify Students As Autodidacts through Teaching of New College English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 饶妙 , RAO Miao

题目:知母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知母,为治疗胃、肾良药。临床主要应用于: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具体在现代医疗应用和中药传承文书记载中可以论证。主要内容:药物简介 知母,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为单子叶植物百合科Liliaceae 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Bge的干燥根茎。主 产于河北、山西、内蒙、陕西及东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其药材性状: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其化学成分:含知母皂甙(timosaponin)A I、AⅡ、AⅢ、A1V、B I、B lI,并含芒果甙(mangiferin)、异芒果甙、胆碱、烟酸、泛酸等;性昧归经: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阴虚肠。二、知母目前的主要临床应用:1、用于热病烦渴 本品甘寒质润,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2. 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本品功能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粘稠,常配瓜蒌、大贝母、胆南星同用;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者,知母多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用于急性肺部感染 用知母、石膏、连翘、大青叶、大黄、丹皮研制而成知石清解注射液,治疗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患。研究结果表明该针剂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副流感病毒成明显抑制作用,对金葡萄球菌与白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变形、伤寒、副伤寒、舒氏痢疾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能全面增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双向调节该单核巨噬细胞活性。4、用于骨蒸潮热 本品又能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阴降火之功。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常与黄柏同用,配入养阴药中,以加强滋阴降火之效,如知柏地黄丸。5、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本品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效。用于内热伤津,口渴引饮之消渴病,常与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汤。用于肠燥便秘,常与生首乌、当归、麻仁同用,又有润肠通便之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禁服。 知母的其他临床应用治疗小育症 常与车前子、泽兰、丹皮、牛膝、泽泻、益母草、地龙等配伍组成复方使用,治疗死精、少精、精子活力不足及精液不液化等不育症。治疗惊厥、癫痫 与草果、厚朴、黄芩、半夏等配伍。其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股骨头坏死等风湿性疾病 多与桂枝、芍药等配伍。治疗口腔溃疡及咽喉肿痛 常与地黄、玄参、板蓝根、等配伍。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常与鳖甲、熟地黄、山药、秩苓、牡丹皮、泽泻等配伍。 四、临床应用的文献记载1、《本草新编》“知母,味苦、辛,气大寒,沉而降,阴也,无毒。入足少阴、阳明,又入手太阴。最善泻胃、肾二经之火,解渴止热,亦治久疟。此物只可暂用,而不可久服。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暂服,以泻肾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长服也。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也。黄柏清肾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泻肾中之热,而亦泻胃中之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岂止入于气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药不必兼用。 ”《重庆堂随笔》“知母,清肺胃气分之热,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然仲圣云,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盖胃热太盛,则阴不足以和阳,津液渐干,而成枯燥不能杀谷之病,其阳则绝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热,俾阳不绝,则救津液之药,虽谓之补阳也可。乃后人以为寒凉之品,非胃家所喜,谆谆戒勿轻用,辄从事于香燥温补之药者何哉! ”《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疗淋浊初起之结热,伐相火之邪,主强阳不痿之标剂。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症;疟证之在太阴,湿浊熏蒸,汗多热甚,佐草果以泄脾热。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药品化义》“知母与黄柏并用,非为降火,实能助水;与贝母同行,非为清痰,专为滋阴。治疗慢性肾病引起的蛋白尿与黄柏、地黄、水蛭、益母草、车前子、红藤、桂枝等配伍。”《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本经逢原》“知母,《本经》言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补不足,益气,乃湿热相火有余,烁灼精气之候,故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 ”参考文献:1、冬英、谢崇源.韦襄歧知母的研究进展.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6(4):93052、李根林,巴艳,周卫知母善疗水肿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2):53-543、范淑惠.戴双明,李同新知石清解针荆治疗风湿肺热病20例陕西中医.1994.15(4):159-160.4、李忌,李明抗氧化剂知母宁对阿霉素毒性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癌变、畸变、突变.1995.7(4):217.2】85、吴议星,董平男育汤治疗精子减少不育症82例四川巾医.1994.7:31-32.6、何耀荣治死精方期南中医杂志社.1995.11(3):387、乔富渠屎白消陕西中医.1994,15(10):4578、贺娟,赵明瑞,王洪圈,等草果知母汤抗癞痛模型的药效学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37-389、曼凤蓖知母鳖甲六味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体会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2):2510、白世庆、刘艳红,知母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4.67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相信不少人都会听说固阴煎、保阴煎、一阴煎这三种中药。其实它们三者中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功能与效果也不一样。那么,固阴煎保阴煎一阴煎功效区别点是什么呢?保阴煎的功效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项。

固阴煎,中医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具有养阴固精的功用。主治肝肾两亏,遗精滑泄,带下崩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止,妇人阴挺。固阴煎方歌为固阴煎是景岳方,山药山萸参草商,菟丝熟地远志味,补肾益气服后康。

人参适量,熟地三五钱,山药(炒)二钱,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十四粒,菟丝子(炒香)二三钱。

保阴煎能够真阴虚衰,相火炽盛而发热,其热在于午后子前,或但皮寒骨蒸,五心常热,鼻中干燥,唇红颧赤,口苦舌干,耳鸣目眩,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倦怠嗜卧,大便燥结,小便黄赤,六脉弦数或虚数无力。或病日久,饮食少思,大便溏泄,午后洒淅恶寒,少顷发热,或热至鸡鸣寅卯时分,盗汗身凉等证。虚劳。

保阴煎为中成药,用于妇女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一切阴虚内热动血。保阴煎和固阴煎的功效虽然很像,但固阴煎能治疗男性和女性的身体问题,而保阴煎只能治疗女性的身体问题。

一阴煎,出处《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组成:生地黄 芍药 麦门冬 丹参各6克 熟地9克牛膝5克 甘草3克功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止血。主治:阴虚发热,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保阴煎主治真阴虚衰,相火炽盛而发热,其热在于午后子前,或但皮寒骨蒸,五心常热,鼻中干燥,唇红颧赤,口苦舌干,耳鸣目眩,腰膝痠软,四肢无力,倦怠嗜卧,大便燥结,小便黄赤,六脉弦数或虚数无力等情况。

月经过多: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月经过多者60例,疗程为4个月经周期。临床疗效评价以月经量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为痊愈;月经量减少或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为好转;月经周期、月经量无变化为无效。结果:60例患者痊愈38例,好转19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5%。(《中国民间疗法》2012年第11期)

先兆流产: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先兆流产43例,疗效评价以阴道出血停止、症状消失、复查B超提示胚胎发育良好为治愈标准。结果:43例患者全部痊愈,其中服用2~3剂血止者23例,服用4~5剂血止者11例,服用6~7剂血止者4例,服用8~9剂血止者3例,15剂血止者2例。B超显示早孕胎心或中孕活胎。(《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稿件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文字精练,数据可靠,中医诊断及疗效标准应参照(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2、稿件请用电子版投稿(同时附打印稿1份)。稿件以5000字以内为宜(包括图表与参考文献)。3、署名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文章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4、来稿须标注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关键词3-8个。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类论文正文前须附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不超过300字。5、稿件所用医学名词术语力求规范,可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及《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中药名以《常用中药处方用名规范表》(中医古籍出版社)为准,草药应注明拉丁学名。稿件要使用规范字,简化字按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规范书写。6、文章的图表应少而精,不与正文重复,图表应列出图题、表题,图表设计要合理,统计表请采用三线表,附图可以是照片或手工绘制图,绘图请另用碳素墨水在绘图纸上绘制,图面力求清洁、清晰、准确。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7、文章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有关量和单位的一系列国家标准(GB3100-3102)执行。有关数字用法请按《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T/T15835-1995)执行。正确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统计学符号按《统计学名词及符号》(GB3358-82)规定书写。8、参考文献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以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与稿件内容密切有关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近期文献为主,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文后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9、取得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资金项目的来稿,请在稿件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基金的名称及编号,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奖或被二次文献转载、摘录者,烦请作者通知本部。10、临床及实验类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证明(稿件资料的真实性及保密审查由作者单位负责)。来稿请注明单位所在地所属城市、街道、门牌号码及邮政编码,请勿投寄给个人,以免因故延误审稿。11、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刊具体情况,接到来稿后,即给作者寄回执,并在3个月内将稿件处理意见通知作者。本刊拥有对来稿的独家首次刊登权。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chinainfo(中国信息)网络资源系统《电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若来稿不愿意入编者,请在稿件上注明。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来稿一俟刊用,赠当期杂志1册。

1982年12月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2000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2003年卫生厅和人事厅授予广西名中医称号,现任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中医脑病科学科带头人,广西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中医(中西医结合)脑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广西中医心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5年余,在神经内科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和水平,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专长和特色,善于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断和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如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及后遗症、痴呆、癫痫、震颤麻痹、失眠、抑郁症、眩晕、头痛、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率先使用中药穴位烫疗治疗脑卒中偏瘫等神经系统疾患;对脑血管病和痴呆疾病无论是在诊断、中、西药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针灸治疗及其它治疗或是在预防健康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受聘于核心期刊《中国临床康复》、《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中华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受聘于《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广西中医药》、《广西中医学院学报》等五家杂志编委。近五年发表主要论文35篇,其中国家级26篇,省级9篇,核心期刊25篇,独著21篇,第一作者14篇。编著《简明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和《脑梗塞》专著各一部,做为副主编编著新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第一版)。先后开展科研课题1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项,厅级3项,学院级5项。主持7项,主研10项。其中有五项科研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广西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广西中医学院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投稿

1、稿件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文字精练,数据可靠,中医诊断及疗效标准应参照(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2、稿件请用电子版投稿(同时附打印稿1份)。稿件以5000字以内为宜(包括图表与参考文献)。3、署名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文章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4、来稿须标注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关键词3-8个。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类论文正文前须附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不超过300字。5、稿件所用医学名词术语力求规范,可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及《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中药名以《常用中药处方用名规范表》(中医古籍出版社)为准,草药应注明拉丁学名。稿件要使用规范字,简化字按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规范书写。6、文章的图表应少而精,不与正文重复,图表应列出图题、表题,图表设计要合理,统计表请采用三线表,附图可以是照片或手工绘制图,绘图请另用碳素墨水在绘图纸上绘制,图面力求清洁、清晰、准确。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7、文章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有关量和单位的一系列国家标准(GB3100-3102)执行。有关数字用法请按《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T/T15835-1995)执行。正确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统计学符号按《统计学名词及符号》(GB3358-82)规定书写。8、参考文献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以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与稿件内容密切有关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近期文献为主,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文后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9、取得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资金项目的来稿,请在稿件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基金的名称及编号,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奖或被二次文献转载、摘录者,烦请作者通知本部。10、临床及实验类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证明(稿件资料的真实性及保密审查由作者单位负责)。来稿请注明单位所在地所属城市、街道、门牌号码及邮政编码,请勿投寄给个人,以免因故延误审稿。11、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刊具体情况,接到来稿后,即给作者寄回执,并在3个月内将稿件处理意见通知作者。本刊拥有对来稿的独家首次刊登权。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chinainfo(中国信息)网络资源系统《电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若来稿不愿意入编者,请在稿件上注明。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来稿一俟刊用,赠当期杂志1册。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2.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3.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4.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5.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6.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7.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8.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9.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该校源于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

​1941年南宁、梧州、桂林三个区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

1942年创立了广西省立中医院和药物种植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是当时全国的一所公立中医学校,培养本科层次高级中医药人才。

该校于1956年恢复办学,南宁中医学校、梧州中医学校相继建校。次年2月两校合并为广西中医学校。

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1964年恢复本科教育,学校升格为广 西中医学院。

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成新的广西中医学院;

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9年联合培养博士后。

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3年9月搬迁到仙葫校区。

2015年1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定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06-2010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70项,其中国家级61项。2011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跻身广西高校及全国中医药院校前5强。2006年-2012年,获科技成果奖1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2006-2010年出版专著268部,发表科技论文6751篇。

2009年-2014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69项,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课题393项,厅局级934项,平均科研契约经费每年万元。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98项,获得各类奖励126项,其中国家行业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申报专利67项,获得授权专利23项。出版专著185部,发表科技论文10091篇。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自治区金源单位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1个,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个和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3个,中国-东协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1个,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 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瑞康临床医学院)

自治区(省)级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 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心

自治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基础研究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药学中心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 神经行为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效筛选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肝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病免疫生化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消化内镜与病理实验室、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

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 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 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有馆藏文献79万册,其中38万电子书,以收藏医药、生物文献为主,特别是中医药文献收藏的品种比较齐全,是广西中医药信息资料中心。馆藏数字资源提供用户利用的有:《本馆馆藏书目资料库》、《超星全文电子图书》、《中数图全文电子图书》、《中国知网CNKI全文资料库各子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全文资料库和子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CMCC)、《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电子期刊全文资料库》等,用户可以利用任何一台校园网终端检索、浏览、阅读、下载和列印以上资料库中所需的信息。在馆内提供用户利用的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库》(CBMdisc)、《中国药学文摘资料库》、《中国药品专利说明书》、《中国医药及化工产品专利文献资料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资料库》、《中国中医药报刊资料库》、《中国中药资料库》、《中国藏药资料库》、《非处方药物OTC资料库》、《临床医学资料库》、《中国医药产品资料库》、《国家基本药物资料库》、《方剂现代套用资料库》、《中药新药资料库》、《全国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成果资料库》等数字资源。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导、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曾先后荣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资料库和文摘收录。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创刊于1983年,刊期为半年刊,至1985年更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2012年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学报》刊名经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曾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等收录。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共主办、承办了2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协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等已经举办多届,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在国际传统医学界和东协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该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面向港台地区开设了“传统中医班”,形成了面向东协和港澳台为主的对外教育格局。

据学校官网2015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有14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壮医药学院、瑶医药学院、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处)、骨伤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个独立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设有3个教学部:外语部、体育部、信息网路中心; 10所附属医院(其中2所直属附属医院);有24个普通本科专业。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以及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重点学科(14个): 中医各家学说、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皮肤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全科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 中医传染病学、中医预防医学、海洋中药学

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 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重点学科(6个): 壮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脑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骨伤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 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 中医肾病科、中医内分泌科、中医脑病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中医妇产科、中医眼科、中医肝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推拿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科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5个):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21个):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内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急诊医学、中药学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313人,副高职称558人,博士学位209人,硕士学位845人。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3人。其中, 原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广西名老中医20人、广西名中医64人、“桂派中医大师”24人、广西优秀专家4人、广西“优秀教师”2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4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广西“中药研究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4个、广西首批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人选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 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燕平)、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唐农)、壮医药教学团队(林辰)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 广西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创新团队(梁 健)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广西“八桂名师”(2人): 韦贵康、刘燕平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中药学、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

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 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 中医诊断学、壮医药学概论、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史、药物分析学、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药商品学

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 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院校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指导、壮医经疗法、老年护理学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壮医药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

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弘毅自强,传承创新

注释: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弘毅自强”鲜明地强调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更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践行,自尊自重,自立自强。

“传承创新”——语出胡 ***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表述充分说明要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对文化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及时代使命感。“传承创新”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尤为必要,其具体的要求,就是传授、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文化以及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

文字内容:

上方是中文“广西中医药大学”字型是由中国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为学校提字。

下方是英文“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英文翻译。

图示意义:

三个艺术变形的字母“P”,是“脉搏”(英文译作“Pulse”)的变形。“脉搏”是一个基本的生命体征。古老的中医学运用“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神奇理论,创造出独步医林的脉诊方法,由表知里,见微知著,能够从脉动的细微差别中揭示出生命的奥秘。

三个“P”既像一只中医号脉之手,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脉搏,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脉搏,生生不息,跳动不已;又如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猎猎,高高飘扬,指引著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进的方向,召唤著千万名中医药学人奋然前行。

《弘 毅 曲》

作者:唐 农

大哉中医,源远流长,

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

悠悠古风,拂煦胸膛。

浩浩岐黄,灿若星汉。

今天我们博采勤求,

明天立心天地续写新章。

啊!看吧,青山为我们祈愿!

听吧,邕江为我们放唱!

为继往圣的绝学,

为助完美的健康,

为应时代的呼唤,

我们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歌词注释:

整首歌词仅近百字,但用典出处达八处之多,蕴义厚重,且通俗明了,易记易诵。

词中“大哉中医”语出《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医乃医道,亦属圣人之道,故取之,使整个歌词整体风格更趋一致。

词中“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乃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词中“岐黄”狭义指《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和“岐伯”,广义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及其经论。

词中“博采勤求”语出《伤寒论》原序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此处“博采”可以理解为除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外,还包括现代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词中“为往圣继绝学”语出中国哲学思想界著名的“横渠四句”,即宋儒张载(字横渠)所言“为天地立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感其浩然正气而取焉;“往圣”既指古代圣贤,再此亦可与前文“岐黄”呼应,特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词中的“绝学”指中国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亦即努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此提法可以在相关权威学术资料中找到出处。兄弟院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其《杏林学子训词》中亦有:“大道泱泱,福泽四方,克绍弘扬,绝学乃昌。”故知“绝学”一词在中医院校所用不孤也。

词中“为助完美的健康”,乃出我国目前《医学生誓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完美之健康当指身与心两方面俱全的完善状态。

词中“为应时代的呼唤”乃谓尚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勿固步自封耳。

词中“任重道远,弘毅自强”,鲜明地道出了歌曲的主题,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医为仁术,故任重道远唱出了中医院校的学生终身奉行以仁为己任的心声,这亦与时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