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王世襄对明清家具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8:59:25

王世襄对明清家具的研究论文

我国家具经过不断地变化、演进和发展,到了明代,进入了完备、成熟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世人誉为“明式家具”。由于明代的细木家具用材都是坚固耐久的硬木,所以遗留至今的精品为数不少,从而可以让我们直观全面地了解明式家具的发展进程。明式家具的品种式样丰富多彩,按其功能可分为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和其他类。家具的风格特点又可用王世襄先生品评明式家具的“十二品”概之。十二品为“简练、厚拙、圆浑、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

他之所以借给博物馆,是希望这些家具可以有一个好的归宿,也并不希望这些家具进行分散,所以他最后决定将这些家具送往博物馆来进行保存。

这是因为这些家具都是明朝的家具,所以非常有收藏价值,这些家具也属于古文物,所以要捐献给博物馆,让博物馆更好的进行保存,这也是对文物的一种尊重。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号畅安,汉族,北京人,祖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九三学社成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3年在四川李庄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1945年10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天津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1946年12月-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等文物事宜。1947年初追还被劫夺的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106箱,由日本横滨押运到上海,经郑振铎派员接收。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48年5月由故宫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赴美国、加拿大参观考察博物馆一年。期满后,拒绝了弗利尔美术馆、匹兹堡大学的聘请,1949年8月后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1953年开始在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担任有关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如设计布置中国古代音乐史陈列室,1953年6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他从1962年调回文物单位,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1986年3月国家文物局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94年退休。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他获得此奖项的原因在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王世襄先生表示他获得的10万欧元奖金(约合百万元人民币)将全部捐赠给中国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学”。王世襄-常被人们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可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王世襄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他注重长期的实践考证,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已写出专著10余部,论文90余篇。其中在家具方面的专著有《髹饰录解说》和《明式家具珍赏》等。后者阐述了明代家具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基本结合的分类、家具用材的选择、装饰的技法工艺等,自1985年9月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和重视,已被译成英、法、德文等数种版本。王世襄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曾从事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论述,收此集中。王世襄自选集《锦灰堆》一、二卷收集了他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编为: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注、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共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第三卷选收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由他和夫人袁荃猷手书影印。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二堆》为《锦灰堆》之续编,除少数篇章及诗词为作者早年之作外,余皆在《锦灰堆》出版后写成。壹卷收入忆往、书画、家具、髹漆、工艺、游艺、杂稿七类,计六十余篇。二卷收入诗词二十六首,及《画解》、《新增鹰鹘方》、《烧炉新语》三部古籍,均为罕见珍本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三堆》为《锦灰堆》、《锦灰二堆》之续编,收入文章二十七篇,编为音乐、文物、忆往、序跋四类。除包括有关汉代画像和琴书的两篇长文在内的六篇音乐类文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旧作外,余皆写成于近两年,忆及管平湖、张伯驹、郑振铎、张光宇、王季迁等多位文化界故友,涉及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研究,还收有个人总结性质的访谈录。书末为新近所作的诗词二十首,对联则有早有晚,由作者手书影印,笔墨精彩,情思动人。2009年11月28日9时2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先生遗体已于2009年11月29日上午火化。王世襄先生的追思会于12月4日在京举行。

明清家具研究论文

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摘要:明清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家具时代,不仅是我国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影响了中国室内装饰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在世界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制作工艺精细合理,用材考究,选型朴实大方,风格鲜明;清代家具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技艺精良,材料精细。明清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和陈设品,应用于民居、园林和宫廷,是中国古代追求家具完美和恬静生活的反映。关键词: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中国家具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主要设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它也代表了中国家具的个性和特点,同时它也影响了中国室内装饰的风格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过一种闲逸优雅的恬静生活,这或许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明清家具散发出来的细腻感与艺术感染力中,可以明显看出,它得益于其独特文化特质的形成,同时也是基于当时的家具使用环境和家具使用者。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正值明朝市井文化的繁荣时期,虽然当时北方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战乱不断,但在远隔硝烟的南方地区,却在大肆兴建民居、园林、宫庭,而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与陈设品,需求量大增,苏式家具与广式家具的设计制作水平在此时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就造就了明代家具的辉煌。尤其是苏州私家园林的建造,其建筑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建造园林、制作家具中,他们往往亲自出马,按照文人士族的审美理念参与园林的家具设计。清代早期的半个世纪里,清廷仰仗恢复和发展明代优秀传统,家具保持着明代的一贯作法,并且有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如漆家具中的康熙黑漆嵌螺钿山水人物纹平头案,是这一沿革的典型。一、明代家具──家具的昌盛时代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前提下,明代在衣、食、住、用等各个领域里,出现了种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明代的家具,也在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苏州地区,不仅木作、漆作行业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的小木作行业。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木家具,店主还常常根据用户的要求到顾客家中加工制造。按不同的用材和工艺,明代家具可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家具,以及采用竹藤、山柳等制作的民间家具,还有用陶、瓷、石料等制作的家具。明代的漆饰家具五光十色,国内最早的有宣德时期的戗金细钩漆龙纹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这种被称为雕填的工艺,比单纯填漆的漆家具更加华丽。明代中叶以后,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花梨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要用材的硬木家具,并迅速发展成中国传统家具史上的又一高峰。明代的竹制家具,在当时广大的南方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其中尤以斑竹所制家具最为贵重。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明式”民族风格。明式家具的产地主要有三处:北京皇家的“御用监”,民间生产中心苏州与广州。明式家具的品种十分丰富。保留至今的,主要有凳椅类,几案类、橱柜类、床塌类、台架类等。此外尚有作为屏障之用的围屏、插屏、落地屏风等。明式家具多用花梨、紫檀、鸡翅木、钱梨等硬木,也采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杂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黄花梨效果最好。这些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而又富有弹性。这种材料对家具造型结构、艺术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木质坚硬而有弹性,且硬木是比较珍贵的木料,所以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制作很小。为此,造型也就显得线型简练、挺拔和轻巧。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用髹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以充分显示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选材,也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家具线条雄劲而流利。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的来看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由于繁缛的雕饰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触感也不好。但在民间,家具仍沿袭“明式”程式,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二、清代家具──斑斓华丽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清代家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工艺的漆制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美,具有斑斓瑰丽的艺术效果。最华贵富丽的雕漆家具,又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雕刻手法均严整细密,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在中国漆器工艺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式”家具的风格。清式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清式家具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肓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北京时间砂、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式家具的精粹。家具种类为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连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家具有博古柜架、架格、闷芦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清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家具由继承、演变到发展,在形制、材料、工艺手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其独特之外。现分述如下:第一,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这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第二,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的融为一体。第三,家具的主料木材,选料极为精细,表里如一,无节,无伤,完整得无一瑕疵。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第四,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兴的家具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用材广泛,装饰丰富。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雕漆在清代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福建雕漆享有盛名。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清代除继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发展了螺钿嵌,产生了骨木嵌、珐琅嵌和瓷嵌。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其艺术特点有: (1)骨嵌工艺精良,拼雕工巧。工艺制作上保持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止脱落,虽天长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早期和盛期是高嵌和高平混合嵌,后期都是平嵌。(2)骨嵌用材多为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因其木质坚硬细密,镶以骨嵌更显出古拙,纯朴。(3)骨嵌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具有文化传统的国家之一,中国家具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家具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也是珍贵的家具设计文化资源,西方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明清家具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他们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本书汇集了作者自1988年以来发表的十篇论文,其中六篇曾以英文在海外书刊上发表,中文稿在本书中为首次发表。这些论文涵盖了明式家具评价和鉴赏,清代宫廷家具的起源、制作和家具修复,木工工具等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书中收录明清家具实物照片、效果图、复原图、线图等共计280余幅,并对原已发表的文章插图做了较多的更换和增补。书后附录的乾隆朝“活计档”中关于家具制作的条目,为研究清代家具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明清家具同中国古代其它艺术品一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而且具有典雅、实用的功能,令人回味无穷。明清家具的收藏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国人开始大量地搜集、收购中国明清家具,并运往海外。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西方人将中国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我国的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从商周到秦汉,是以席地跪坐为中心的家具;从魏晋到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交替的家具;北宋以后,是以垂足坐为主家具。其总的趋势是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发展。但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的,还是精工细制的明式家具。优良的材质,纯朴的纹理,舒适的造型,简洁的雕饰,这些都是其它时期的家具所无法比拟的。而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体现着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中国传统家具多以较名贵的优质木材做成,这些木材均有不同的色彩和纹理,因此很少雕刻花纹,而且材质坚硬,木性稳定,能制出复杂的榫卯,以及刻出各式各样的装饰线条和花纹。所用木材有: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铁梨木、红木、楠木、乌木、椐木等。清代家具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独到之处。其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有床座榻,屏灯笼,箱橱柜,椅凳墩,桌几案等。例如新兴的太师椅就有多种式样,至于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装饰上求多、求满,常运用描金、彩绘等手法,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而在家具的作工方面,又有京坐、广作、苏作之分,使清代家具完全系统化、风格化。

罗汉床的定义:弥勒榻一般体形较大,又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型。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故又称“罗汉床”。罗汉床一直是备受欢迎的实用家具。要写罗汉床的论文,相关的图片是少不了,只有做到图文并茂,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想收集红木家具,罗汉床,可以上这个网站看看: 经典罗汉床:

明清家具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明清家具”。明清家具具有造型大方,线条简练、流畅的装饰艺术特点,在实用与审美、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当今的家具设计乃至其他工艺美术设计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明清家具的美学文化价值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装饰是一种“附属”,但它往往承载着设计中最“文化”的部分。正因为装饰的存在才使得设计的历史没有随时间而消失,才使得我们在豪华而丰满的装饰中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灿烂阳光,在班驳而又苍凉的装饰中体味着古老文明倾覆的呻吟和痛苦。但是古人留下的文化与艺术难道真的过时了吗?答案是没有,现代设计艺术非但没有抛弃古人的经验,反而取其精华,巧妙地运用于现代家具设计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家具设计中所体现的明清家具的美学原理 中国有着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其中有一种观点为“致用论”,强调设计事物的实用性。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强调,制作椅子要讲究人的舒适程度,他说“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妙其说,必制理穷尽而后止哉!”。明代家具中的每一件家具制作都十分讲究,它要考虑做出来的家具是否美观又实用、简洁又舒服,工匠们在制作家具时不是简单地把它当成家居用品来设计,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来雕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注重家具尺寸比例与人体各部分关系协调性的设计思想在现代家具设计中得到了运用,现代家具设计中强调人性化设计,所设计出来的东西要符合人的身体结构,符合人机工程学,这一人体美学原理就是来源于古代家具的启发。 在米兰国际家居展中展出的提盒设计,想法就来源于明清的家居用品。过去更小一点的盒子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在这个设计中传统的美学文化理念得到了延展,这个“提盒”家具有4个小的盒子和2个更大一点的盒子,它一共有3种使用方法:可以两个人下围棋或者4人、2人坐下来喝茶。提盒收起来还可以放杂物。2、现代家具设计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家具的优点 现代家具设计在形式上简化了许多,通过运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现物体,但它的出现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古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取其精华部分、去其外在的形式并运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古代家具的现代化演变的成果。 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橱柜是靠在墙边而只有一面可以使用的,但现代西方所设计的新的橱柜则可以从四边打开抽屉,看上去像中国的药匣子。一些抽屉很长,被分成了3等份,可以从一面拉到另一面,而剩余的都很短,这个设计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简单的几何造型而使空间没有剩余,人们可以把自己喜爱的物品放进去,当然必须要记住它们在哪个抽屉里。3、装饰手法的更新 装饰是一种修饰方法,在对物体的美化上,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能看到它的踪影。传统的装饰图案给了现代设计师们更多的灵感与创造空间,现代家具的装饰只是更现代了,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而已,是一种意识上的更新。良好的装饰是靠精湛的工艺来完成的,而只有最好的工艺才能表现出最好的设计。同时,好的设计又把精美的工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当然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更新,装饰的手法也更加繁多。从中国传统家具设计所选用的优质贵重的木料到现代家具设计所采用的所谓“智能”材料,材料的制造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创造,每种不同的材料都能创造出不同的新的装饰手法,创造新的美学观点。4、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自人类使用家具产品伊始,人们的审美情趣就趋向于向两极伸延:求新,可使人获得幻想时的亢奋和新奇的刺激。怀旧,可引起人们对流逝年月的追忆,以品咂温馨的慰藉,所以,家具设计的许多创作原点,都无不盯准这两个方面去延伸,而优秀的家具设计又往往是准确地找到了两者间的契合点,使得家具设计既体现现代风格,又不失传统。 从世界家具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家具的设计正朝着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款式上美观、使用上安全等方向发展。在我国,当今的家具设计界越来越认同并接受一种新的设计观念,那就是:设计新家具就是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休闲方式、娱乐方式。 (1)“文化混血”诠释东方神韵 在目前国际家具简约流行风中,一股新鲜的潮流——“中国风”兴起。米兰国际家具展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主义”便是例证。这似乎与世界十大名牌香水中的“毕扬”、“鸦片”、“夏尔美”等以具浓郁、神秘而有诱惑力的东方香味著称一脉相承。在国际潮流下,国内家具制造商纷纷推出“文化混血”的新产品。如联邦集团推出的“简·日”系列。此系列产品在舶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寻找结合点:产品的线条、结构、用材甚至是工艺都是西式的,但装饰要素和装饰节点却是中式的,产品整体风格在简约中透露东方情韵。如一组运用了仿中式古门如意门环造型的家具,用金属打制的两片半圆,与木质家具形成了方圆对比:还有一组家具沿用了两端卷沿翘头的案几样式,它脱胎自古建筑的翘檐如翼,以及中国书法“一”字口诀的蚕头燕尾。考究时下流行的这些中西合璧的产品,不难发现创作者正力图“以现代艺术诠释东方神韵”。 (2)古典风韵演变流行时尚 就像西式家具不代表时尚与现代一样,中式家具也不代表传统与陈旧。潮流总是在两个极端中摇摆不定。而相对比较稳定的家居时尚,已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避免尖锐的冲突,将现代元素与古老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既有e时代的智能化和概念设计,又有传统的沉静与思考。因为人们最终还是要抛弃狂热的幻想,向往舒适的生活。尤其当人们希望摆脱那旋转着的世界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焦虑和恐惧时,古老的元素总有着神秘的力量,给我们带来宁静与平和,有时不得不承认,那种外在的文化力量可以如此强大,深入人心。 (3)从“物质”设计到“精神”设计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对“家具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这一理念有更多、更深的理解。现代家具正朝着实用、多功能、舒适、保健、装饰等方向发展。现代沙发让人们欣喜地发现了让家具适应人体而不是人体适应家具的好处。沙发将变得更“体贴”,它将具有按摩等功能,甚至它的形状也将随个人的不同而加以改变。传统的卧床一般都是板板正正的长方形双人床或单人床,形式上也不外乎是木制、铁制或镀铜,配以席梦思床垫。但从近几年卧房设计来看,卧床的设计改变最大,将出现圆形、心形等形状,个头也逐渐增大,床垫渐渐出现由双人床垫变为两张单人床垫。电脑的广泛普及,使家将成为办公室的延伸。因此,电脑家具将对传统的办公室家具和家庭家具形成强烈的冲击,并使得其他家具的设计风格彻底改变。在具体设计上将突出现代性、一体性、可移动性。人们追求使用时越方便越自在越好,而不用时,它占据的视觉空间越小越好。因此,任意移动、随意灵活是现代书房家具的最大特点。

家具毕业论文题目

你是不是要找家具毕业论文题目,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具毕业论文题目,仅供大家参考!

一、浅谈人机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作用

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秸秆家具设计的创新训练

三、探讨中国家具装饰纹样演变

四、意必吉祥的清式家具装饰纹样分析

五、探析竹文化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

六、SOHO办公家具的多功能化设计研究

七、基于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的家具设计评价

八、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家具的研究

九、信息技术与家具专业课程整合模式的探讨

十、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家具造型设计

十一、探讨纸质家具设计和家具材料的创新

十二、造型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十三、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幼儿家具设计原则探析

十四、室内空间设计与定制家具的关系探析

十五、从整体厨房家具造型设计看包装的创意设计

十六、论先秦美学思想对现代家具审美的启示

十七、儿童家具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十八、家具意象的认知机制研究

十九、基于家具余料利用方向的木质文化产品的分析

二十、中国家具创意产业艺术价值与构建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

二十一、户外家具用遮篷的质量标准研究

二十二、明式家具结构造型的摄影表现分析

二十三、家具白乳胶中苯系物含量测定

二十四、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与现代中式家具设计

二十五、旧家具可持续生命周期设计探索

二十六、互联网时代的家具产品设计创新方法

二十七、软体家具在设计中的制造工艺研究

二十八、城市定制家具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二十九、试论绿色家具产品设计概念的创新

三十、板式家具运输包装设计研究与探讨

三十一、以人为本理念下家具产品设计研究

三十二、智能家居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探究

三十三、现代青少年家具的设计方向研究

三十四、浅论基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家具设计

三十五、定制家具产品规划管理

三十六、高职院校家具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块的研究

三十七、寝室小家具设计浅谈

三十八、废旧木家具回收性能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三十九、试论明式家具榫卯结构的艺术之美

四十、壮族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新材料家具中的应用研究

四十一、茶室设计中的明式家具与文人情怀

四十二、家具造型方法研究

四十三、明朝家具的设计及艺术特色

四十四、家具适应性设计在公租房空间的应用探议

四十五、浴室柜类家具质量水平研究及风险监测

四十六、多功能书房古典家具的创新设计

四十七、多功能新古典家具设计

四十八、漆艺镶嵌工艺在家具设计中的作用

四十九、气相色谱法测定木家具中五氯苯酚的含量

五十、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及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五十一、家具中有害物质来源及标准化研究

五十二、明式罗汉床元素在现代家具中的表现

五十三、基于JSP和MYSQL家具销售网站的设计

五十四、高职家具专业微课程建设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五十五、家具设计评价中的功能与成本分析

五十六、简析文人对明代家具的影响

五十七、地域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家具设计

五十八、废旧家具再利用研究

五十九、家具行业现状及质量状况分析

六十、3PL家具物流金融风险评价

六十一、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在绘画中的体现

六十二、我国家具行业电子商务物流的应用模式

六十三、智能化家具形态包装的创新研究

六十四、基于工业设计的原竹家具造型研究

六十五、木制家具表面装饰层及其检验

六十六、城市家具对城市形象的显现与影响

六十七、家具的可拆卸性及其设计研究

六十八、软体家具中软垫物的形态与配置探讨

六十九、家具设计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七十、谈室内家具设计与绿色生态的结合

七十一、浅谈现代家具设计材料的色彩美

七十二、试析家具设计中龙凤图案的装饰艺术

七十三、家具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七十四、明式家具设计中虚实相生意境美的体现

七十五、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儿童家具设计浅析

七十六、对现代家具把手设计要素的'再思考

七十七、家具设计中的环境因素研究

七十八、木工测量对家具生产与制造的影响

七十九、城市户外家具及其审美研究

八十、浅谈室内家具与陈设设计

八十一、家具的民族审美研究

八十二、关于室内设计风格与家具造型的相关性研究

八十三、初探家具对室内装饰风格的影响

八十四、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家具意象构建研究

八十五、试分析现代红木家具的榫卯结形式

八十六、城市家具的趣味性设计探析

八十七、明式家具雕刻装饰图像与人文意义研究

八十八、基于物联网技术小户型组合家具的研究

八十九、基于多功能理念的厨房家具设计

九十、多功能家具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九十一、探讨明代家具的类型及用材内涵

九十二、从传统徽派家具看当代地域特色生态家具的设计开发

九十三、面料翻新旧家具效果与工艺探究

九十四、逆向工程方法在家具复杂零件曲面设计中的应用

九十五、对红木家具表面打磨处理的对比分析

九十六、基于有限元法的刚性结构家具框架仿真分析

九十七、浅析木家具表面漆膜的理化性能

九十八、基于秸秆板的板木家具关键制造工艺研究

九十九、养老院社交区域的家具设计研究

一百、轻量化拆组式绿色家居设计探索--以瓦楞板家具设计为例

一百〇一、中国历代古典家具风格特点探析

一百〇二、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家具探析--以高榻为例

一百〇三、中国明清家具装饰纹样的研究

一百〇四、乡村家具设计的地域性文化思考

一百〇五、针对儿童家具设计的安全性研究

一百〇六、中国传统红木家具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一百〇七、老年人家具的造型设计与原则的研究

一百〇八、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及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百〇九、浅析红木家具结构工艺与装饰工艺

一百一十、可视化木家具生产车间全程监控系统的构建

一百一十一、实木框架异型家具构件封边技术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现在的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例如,厅里摆一套明清式的红木家具,墙上挂一幅中国山水画等,传统的书房里自然少不了书柜、书案以及文房四宝。 中式风格的客厅具有内蕴的风格,为了舒服,中式的环境中也常常用到沙发,但颜色仍然体现着中式的古朴,中式风格这种表现使整个空间,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中揉着古典。这样就以一种东方人的“留白”美学观念控制的节奏,显出大家风范,其墙壁上的字画无论数量还是内容都不在多,而在于它所营造的意境。可以说无论现在的西风如何劲吹,舒缓的意境始终是东方人特有的情怀,因此书法常常是成就这种诗意的最好手段。这样躺在舒服的沙发上,任千年的故事顺指间流淌。中国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现在的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例如,厅里摆一套明清式的红木家具,墙上挂一幅中国山水画等,传统的书房里自然少不了书柜、书案以及文房四宝。 中式风格的客厅具有内蕴的风格,为了舒服,中式的环境中也常常用到沙发,但颜色仍然体现着中式的古朴,中式风格这种表现使整个空间,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中揉着古典。这样就以一种东方人的“留白”美学观念控制的节奏,显出大家风范,其墙壁上的字画无论数量还是内容都不在多,而在于它所营造的意境。可以说无论现在的西风如何劲吹,舒缓的意境始终是东方人特有的情怀,因此书法常常是成就这种诗意的最好手段。这样躺在舒服的沙发上,任千年的故事顺指间流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一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中式风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以体现。中式风格在设计上继承了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同时摒弃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中国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中式风格的特点,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以传统文化内涵为设计元素,革除传统家具的弊端,去掉多余的雕刻,糅合现代西式家居的舒适,根据不同户型的居室,采取不同的布置。中国传统居室非常讲究空间的层次感。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在中式风格中,又得到了全新的阐释:依据住宅使用人数的不同,做出分隔的功能性空间,采用“哑口”或简约化的“博古架”来区分;在需要隔绝视线的地方,则使用中式的屏风或窗棂。通过这种新的分隔方式,单元式住宅就能展现出中式家居的层次之美。中国风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传统家具(多为明清家具为主)、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中国传统室内陈设包括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特点是总体布局对称均衡,端正稳健,而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国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

对传统建筑模糊空间的文化初探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体系为模糊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模糊空间一种对构造关系的营造,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及传统空间观的必然产物。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对传统建筑模糊空间的文化之论文范文。

摘要:当今世界,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迅速,人们对空间环境塑造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认真研究室内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具有高度的文化精神,蕴涵强烈的审美意境,表现出模糊空间特征和传统文化及美学精神。我们只有探寻其内在的空间规律、特征及精神内涵,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文化精神;模糊空间;继承与发展

1.中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的文化基础

哲学基础

中国文化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正如明清家具,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及其内含物(如隔断),虚空形象显著,其风格蕴涵着朴素的哲学精神,象征意义深奥超凡,现在仍在流行。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化,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不仅形成了完备的造型审美体系,而且融入了相当多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哲学根基其实就是佛法与老庄哲学[1]。落实到建筑上,就是虚空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也有不空的一面即为“中道”。这其实是指有与无之间,是与不是之间的一种中间领域。道教与佛学哲学上在中国发展相互渗透,二者共同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糊性的哲学根基[2]。中国传统建筑从来都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将这一思想看作是中国园林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文化基于“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最高审美境界。[3]

美学基础

中国古代艺术家们是深深懂得传统艺术审美观念的,他们强调虚实相生,以空灵静谧为醇美趣境,以虚静超然为最高境界,以实写虚为艺术,寓“有”于“无”,无中见有,在“空”“无”“虚”的境界中表现丰富的内容。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类一切审美活动是“虚”和“实”的统一,虚实结合是人类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传统室内建筑空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含蓄的、不定的美感。这就涉及到与建筑本质密切相关的建筑美的模糊性这一问题了。在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关于传统室内建筑空间的美学精神,这种层面与西方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它注重完整性,非常有序,偏爱含蓄性(模糊性)和喜欢情节性,其中含蓄性也是东方美学的核心特征。

2.中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的空间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的形态独特,隔断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民族性特点浓厚。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室内建筑空间的划分方式,底蕴深邃,极具美学精神。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架结构,大屋顶、侧廊,自然产生了屋檐下的空间,也就是模糊空间(如图1)。这样的空间的最大特点就是“虚”,也就是模糊性,如此也为室内隔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且,这种模糊空间普遍存在,也是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的魅力所在。建筑的本源在于空间,对于建筑意境的营造最终也必须以实体存在的方式表现出来。建筑中的“模糊”并不等同于“混乱”和“不存在”,相反,它应该是一种更积极意义上的存在。这种建筑中的存在,可能表现为造型的部分缺失,形态上的无形之形;可能表现为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功能的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图象的不完全、不完整,形成空缺,不确定,它是一种“不完全的符号”[4]。

“四柱间”

中国儒教、道教文化体系,从未出现过对封闭、隐私、黑暗的空间追求的趋向,其核心空间,一般是由四周柱子限定的通透的“气”空间。中国传统室内隔断的空间模糊性的形成与传统木结构建筑构建的空间形态密切相关,这也是框架结构发展的必然。中国建筑以“间”和柱布局和组织空间,而所谓“间”即指四根立柱所围合的空间。如汉代石刻中通透的“四柱间”空间形式以及四柱支撑的原始穴居建筑,半坡F21复原[5](如图2)。这种四柱支撑的空间即为最初的“模糊空间”。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是四合院落,形式封闭型的庭院式布局。建筑内部空间是数量的组合,不是体量的.集合,其建筑平面是以“间”为单位,间成为中国建筑的基本单元[6]。一幢建筑空间由一间或若干间组成。“间”的适应性很强,建筑空间具有显著的通用性。这与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的“通用空间”理论相符。柱的灵活布置是形成中国传统室内空间形态的主要手段之一。柱的排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室内空间的划分,立柱的位置一经确定,即使不安装隔扇、板门,室内区域也有了一定的格局。柱和“间”为隔断的产生、发展及空间的模糊性提供了原始基础。

“隔断间”

这里说的“隔断间”是指由隔断围合、划分的空间。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的室内空间就是模糊空间的典型代表。在宋代,室内空间的分隔称为“截间”,意思就是将“开间”分截开来。其后,所有分隔的形式和设施都统称为“隔断”,隔断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古代遗留下来的典籍文献以及图画十分清楚地说明,中国建筑最早用于室内空间分隔的设施是不属于建筑构造的活动性的帷帐、帘幕和屏风。即丛“隔断”诞生起,它就带有天生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矛盾性,隔而不断。隔断使室内空间层次丰富,其空间性明显且重要。如明代计成在《园冶•厅堂基》中所说的“深奥曲直,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的循环流动的空间特性[6]。这些隔断可以串联,可以并联;可以包容,可以穿插;可以规则,可以不规则……空间关系复杂、灵活丰富。

3.中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的审美与效应

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室内空间的结构是统一的、和谐的,逻辑联系是通顺的、严密的,其木构架由于是以木为构,就发展了一种中国自古所独有的榫卯技术。木构架体系建筑的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墙体不过是一种填充物可有可无、可厚可薄,这就为创造灵活的室内空间提供了优越的技术条件。

和谐

中国的建筑之道就在于“道法自然”,体现在“和谐自然”。除了塔以外,中国传统建筑几乎都是水平发展,从不“冒进”,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是合理的自然观,也是一种时空观。自然和人是相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自然宇宙角度看,天地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以“和”为宗旨的中国宇宙论,并没有把建筑及室内空间与自然对立,而是让其与自然和睦相处。

模糊

中国传统室内的木构架体系讲求的是空间之间的配合、协调,这表现在思维意识上,即一种比较模糊、不确定的思维意识。模糊性是指事物属性表现出来的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通过隔断的空间分隔,实中带虚,虚中带实,似隔非隔,似透非透,空间模糊性的性质确定了。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亭子,几根柱支撑起顶而不存在墙体,空间形态通透开敞,亭子这种空间的界定不清晰、不明确,因此空间特点是模糊的。

意境

中国人的艺术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和简明,中国人重物感,重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在构思立意上,往往根据绘画和文学的描写造景,借景物表现文学意境,或借书画匾额引导人们更深入地领会自然景色,即运用“诗情”和“画意”的设计方法,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室内建筑环境。这种意境的产生,和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有关,“框架”结构使室内空间通透,柱的支撑和“间”的并联,给含蓄的意境做了基础铺垫。[7]

4.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体系为模糊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模糊空间一种对构造关系的营造,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及传统空间观的必然产物。“四柱间”和“隔断间”是中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的空间特征,其建筑结构严谨,讲究和谐,空间模糊,追求意境,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文化精神内涵。我们只有探寻其内在的空间规律、特征及精神内涵,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120,280-308)

[2]陆海鹏著.模糊空间的研究及对现代启示[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21)

[3]王振复著.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5-125)

[4][美]保罗•利科著.哲学主要趋向(第二版)[M].李幼燕,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

[5]杨鸿勋著.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文物出版社.:(6-13)

[6]王贵祥著.东西方的建筑空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90-337)

[7]齐伟民著.中西传统室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9-140).

明式家具研究论文

杨耀(1902年-1978年)明式家具研究学者,建筑师。20世纪30年代始系统研究明式家 具,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明式家具的学者,刘敦桢所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家具史部分即为杨耀所著。杨耀,字子扬,1902年生于北京,早年家境贫寒,1932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建筑师,并开始于当时在辅仁大学任教的德籍教授古斯塔夫.艾克先生合作,开始研究明式家具,编著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明式家具的专著《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同时撰写《中国明代室内装饰和家具》,《我国民间的家具艺术》等明式家具重要论文,对明式家具的产生背景、类型、结构、榫卯、造型、装饰手法、工艺技艺以及艺术成就等当面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其中不少成果,仍为今天后起的明式家具的研究者所引用。1944年起杨耀先生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一边教学,一边承担建筑设计任务。解放后,杨耀先生更以饱满的热情,参加祖国的建设。1962年在原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总建筑师,领导室内设计及明式家具研究工作。同时积极热情地为大专院校、家具厂培养家具研究及设计人员。十年浩劫中,杨耀先生受到不应有的冲击与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8年8月21日在京不幸逝世。杨耀先生对我国明式家具研究作出的主要贡献为:一.确定以使用功能作为明式家具分类标准将明式家具按照功能归纳为六大类,即:1椅凳类;2几案类;3橱柜类;4床榻类;5架类;6屏类。这种分类方法,纲目分明,易于总结,便于探索家具演变规律,多为后来者遵循。二.为明式家具研究探索出一条科学途径提出将明式家具当成古代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放到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考虑,解剖它的结构,研究它的榫卯斗拼方法,分析它的工艺技能和造型方面的成就,杨耀先生主张并亲身践行这一方法,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开辟了一条科学研究明式家具的途径。杨耀先生勤于对明式家具的解剖研究,早在20实际30年代亲自在实践的基础上绘制出一批精确的科学性很高的明式家具结构和构造图纸,此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批明式家具的测绘图纸,在明式家具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三.虚心向匠师学习,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的结合杨耀先生经常下作坊、下工厂向工匠请教,观察他们的操作,整理他们使用的专门术语,并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来剖析验证,发掘确定明式家具的专用术语,榫卯名称,线脚、线型、装饰配件等名称。绘出榫卯斗拼图纸。四.宣传和保护明式家具自从杨耀先生开展对它的研究和宣传后,才引起各界人士的瞩目,于是收藏、鉴赏明式家具成为一时风尚,私人和博物馆对我国明式家具开始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物而收藏。杨耀先生就是著名的明式家具收藏家,致使不少明式家具的珍品得宜保护,至今流传于世。在这方面杨耀先生的历史功绩是很大的。杨耀精于家具设计工作,1959年主持设计了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的室内家具,1962年主持设计了出口硬木家具。杨耀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家具设计和研究人才,著名明式家具研究专家陈增弼就是杨耀的学生。主要论文《我国家具发展简况》原载1963年《建筑理论及历史资料汇编》第一辑。原为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所写的有关章节的家具文字。插图由陈増弼绘制。《中国明代室内装饰和家具》原载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国立北京大学论文集》《我国民间的家具艺术》原载1948年《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77年9月28日杨耀亲自修订过。《中国家具的艺术地位和风格问题》著于1962年,油印本,是杨耀先生1962年政协会上作为提案提出。1986年,杨耀先生受业弟子陈増弼教授将杨耀先生论文与40幅家具测绘图汇集成册,名为《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发行。  其实这个网上也可以查到的!

杨耀先生(1902~1978)是我国研究明式家具的学者,对推动和组织家具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做出了贡献。本书选载他对明式家具研究论文五篇,包括明代室内装饰和家具、明式家具艺术、明式家具线脚等,并附有四十余幅精美的明式家具测绘图和二十余幅实物照片,可供家具研究及室内设计的参考。读者对象:相关专业人员及广大读者。

《我国家具发展简况》原载1963年《建筑理论及历史资料汇编》第一辑。原为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所写的有关章节的家具文字。插图由陈増弼绘制。《中国明代室内装饰和家具》原载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国立北京大学论文集》《我国民间的家具艺术》原载1948年《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77年9月28日杨耀亲自修订过。《中国家具的艺术地位和风格问题》著于1962年,油印本,是杨耀先生1962年政协会上作为提案提出。1986年,杨耀先生受业弟子陈増弼教授将杨耀先生论文与40幅家具测绘图汇集成册,名为《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发行。

明清家具同中国古代其它艺术品一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而且具有典雅、实用的功能,令人回味无穷。明清家具的收藏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国人开始大量地搜集、收购中国明清家具,并运往海外。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西方人将中国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我国的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从商周到秦汉,是以席地跪坐为中心的家具;从魏晋到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交替的家具;北宋以后,是以垂足坐为主家具。其总的趋势是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发展。但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的,还是精工细制的明式家具。优良的材质,纯朴的纹理,舒适的造型,简洁的雕饰,这些都是其它时期的家具所无法比拟的。而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体现着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中国传统家具多以较名贵的优质木材做成,这些木材均有不同的色彩和纹理,因此很少雕刻花纹,而且材质坚硬,木性稳定,能制出复杂的榫卯,以及刻出各式各样的装饰线条和花纹。所用木材有: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铁梨木、红木、楠木、乌木、椐木等。清代家具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独到之处。其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有床座榻,屏灯笼,箱橱柜,椅凳墩,桌几案等。例如新兴的太师椅就有多种式样,至于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装饰上求多、求满,常运用描金、彩绘等手法,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而在家具的作工方面,又有京坐、广作、苏作之分,使清代家具完全系统化、风格化。

明式家具材质研究论文

浅析明式家具的哲学设计思想论文

论文关键词:明式家具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明式家具的形制风格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旨在由表及里地掌握明式家具哲学思想内涵的精髓,为现代中国家具设计和发展提供参考。

明式家具的形制及结构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东林学派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无论是在审美观念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的简朴、空灵、内敛、优雅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设计理念。

一、儒家思想中“中庸”、“礼”的体现

博广的儒家思想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在明式家具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要含蓄,以免适得其反。孔子说:“兴于诗,立与礼,成于乐”,“礼”主张社会上的人要区分名分,如君和臣、父和子、夫和妇等,然后又指出了各种身份之间应该遵循的礼仪、处事规范等。

明式家具的设计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内敛、中庸、礼法有度的观念。如明式圈椅对称式的整体构架、外扩内敛式的椅圈及扶手、鼓腿彭牙式及内翻马蹄式的腿足等等不仅传达出中庸、含蓄的思想内涵,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礼有法度”对人性的束缚。

礼法中讲究礼貌的坐姿,要保持上身挺直、双脚放在椅子的前面或放在脚凳上,或盘足而坐。在明式家具许多椅子的设计中,靠背与坐面垂直或接近90。有些椅子的坐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尤其是主要陈列在厅堂的椅子的造型浑厚冼练,稳重大方,端庄中正。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除了满足“坐”的基本功能,更作为一种礼教尺度,规范人们“行得稳,坐得正”显示了封建社会的理性伦常和家长气度。

二、“有用之学”东林学派思想的体现

明中期以后东林学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有用之学”饷实学,提倡改革,鼓励创新。文人的参与为家具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他们刻意追求的是“高逸”、“雅致”的生活意境,要求制作工艺要一丝不苟,装饰要简洁脱俗。明式家具中大量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如缠枝纹寓意吉祥幸福、忍冬纹寓意延年益寿、莲花纹寓意圣洁等等,题材寓意大多比较雅逸,颇有”明月清泉”、”阳春白雪”之类的文儒高士之意趣。“有用之学”的思想变迁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造就了明式家具经久耐用的'榫卯结构及重俭轻繁的艺术特征。榫卯结构不用钉和胶,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结构牢固,百年不松动;同时便于拆卸和组装,利于修复时更换部件而不伤整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是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完美结合。

三、“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道学思想体现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明式家具的形制和艺术特征同时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尚“无为”,重“天然”,追求“天人合一”和“普遍和谐”的宇宙观,从明式家具的一些设计上也反映了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

1.追求天然材质“反璞归真”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美在本真。选择使用天然材质,追求天然材质本身的美感,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明式家具的用材大都是木质坚硬致密,色泽沉穆幽雅,纹理优美生动的珍贵木材。如黄花梨木性适中,便于雕刻不易变形是制作硬木家具的首选材料且材质温润如玉,受到文人雅士青睐;紫檀木质地坚硬细腻,适于精雕细刻,多得达官贵人喜爱。不同材质的运用体现出不同文化内涵,这也是明式家具的特殊文化现象。在加工工艺上,大多采用通体光洁处理,突出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在许多传世的明式家具上,都把纹理最美的木材用在显眼部位。此外,也有利用不同木材的质地和色泽拼合搭配,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更最重要的是在制作时多打蜡少髹漆,从而充分展示了木材木身的质感和纹理,这也正是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完美体现。

2.崇尚阴柔之美的线型

《老子·七十六章》中写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家崇尚阴柔之美,认为“柔”是生命之初的外象,富有无限的潜力。这种柔美的哲学在明式家具上也得到了体现,明式家具的许多构件,本身就是线条,这些线型与家具一脉贯通,自然流畅,协调统一,优美动人。在扶手椅、圈椅、桌、案、几等家具造型中,有不少使用圆材,使其弯转有度,精巧流畅,以表现曲线美。如明椅靠背最上的横木——搭脑,其线形的起伏变化丰富,或翘或垂,或仰或倾,或出或收,或曲或直,或刚或柔,都各具神韵。通过各种直、曲线的不同组合,线与面交接所产生的凹凸效果,体现了以柔克刚、予动于静的哲学要义,极具回转灵动的生命气韵。

总之,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家具风格独特之处实际上也表现了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知。而从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探讨家具风格的成因,可以找寻出明式家具形式之外的精神思想,从而掌握其设计思想的精髓,希望这能给中国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汾.明代文人与明式家具.观察与思考,2003.4

[2]龚云云.明式家具中的“礼”.科教文汇,2008.2

[3]高丰.美的造物.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4]陈文平.论明式家具及其艺术.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摘要:明清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家具时代,不仅是我国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影响了中国室内装饰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在世界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制作工艺精细合理,用材考究,选型朴实大方,风格鲜明;清代家具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技艺精良,材料精细。明清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和陈设品,应用于民居、园林和宫廷,是中国古代追求家具完美和恬静生活的反映。关键词: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中国家具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主要设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它也代表了中国家具的个性和特点,同时它也影响了中国室内装饰的风格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过一种闲逸优雅的恬静生活,这或许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明清家具散发出来的细腻感与艺术感染力中,可以明显看出,它得益于其独特文化特质的形成,同时也是基于当时的家具使用环境和家具使用者。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正值明朝市井文化的繁荣时期,虽然当时北方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战乱不断,但在远隔硝烟的南方地区,却在大肆兴建民居、园林、宫庭,而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与陈设品,需求量大增,苏式家具与广式家具的设计制作水平在此时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就造就了明代家具的辉煌。尤其是苏州私家园林的建造,其建筑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建造园林、制作家具中,他们往往亲自出马,按照文人士族的审美理念参与园林的家具设计。清代早期的半个世纪里,清廷仰仗恢复和发展明代优秀传统,家具保持着明代的一贯作法,并且有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如漆家具中的康熙黑漆嵌螺钿山水人物纹平头案,是这一沿革的典型。一、明代家具──家具的昌盛时代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前提下,明代在衣、食、住、用等各个领域里,出现了种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明代的家具,也在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苏州地区,不仅木作、漆作行业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的小木作行业。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木家具,店主还常常根据用户的要求到顾客家中加工制造。按不同的用材和工艺,明代家具可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家具,以及采用竹藤、山柳等制作的民间家具,还有用陶、瓷、石料等制作的家具。明代的漆饰家具五光十色,国内最早的有宣德时期的戗金细钩漆龙纹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这种被称为雕填的工艺,比单纯填漆的漆家具更加华丽。明代中叶以后,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花梨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要用材的硬木家具,并迅速发展成中国传统家具史上的又一高峰。明代的竹制家具,在当时广大的南方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其中尤以斑竹所制家具最为贵重。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明式”民族风格。明式家具的产地主要有三处:北京皇家的“御用监”,民间生产中心苏州与广州。明式家具的品种十分丰富。保留至今的,主要有凳椅类,几案类、橱柜类、床塌类、台架类等。此外尚有作为屏障之用的围屏、插屏、落地屏风等。明式家具多用花梨、紫檀、鸡翅木、钱梨等硬木,也采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杂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黄花梨效果最好。这些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而又富有弹性。这种材料对家具造型结构、艺术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木质坚硬而有弹性,且硬木是比较珍贵的木料,所以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制作很小。为此,造型也就显得线型简练、挺拔和轻巧。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用髹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以充分显示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选材,也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家具线条雄劲而流利。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的来看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由于繁缛的雕饰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触感也不好。但在民间,家具仍沿袭“明式”程式,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二、清代家具──斑斓华丽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清代家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工艺的漆制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美,具有斑斓瑰丽的艺术效果。最华贵富丽的雕漆家具,又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雕刻手法均严整细密,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在中国漆器工艺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式”家具的风格。清式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清式家具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肓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北京时间砂、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式家具的精粹。家具种类为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连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家具有博古柜架、架格、闷芦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清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家具由继承、演变到发展,在形制、材料、工艺手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其独特之外。现分述如下:第一,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这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第二,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的融为一体。第三,家具的主料木材,选料极为精细,表里如一,无节,无伤,完整得无一瑕疵。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第四,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兴的家具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用材广泛,装饰丰富。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雕漆在清代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福建雕漆享有盛名。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清代除继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发展了螺钿嵌,产生了骨木嵌、珐琅嵌和瓷嵌。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其艺术特点有: (1)骨嵌工艺精良,拼雕工巧。工艺制作上保持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止脱落,虽天长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早期和盛期是高嵌和高平混合嵌,后期都是平嵌。(2)骨嵌用材多为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因其木质坚硬细密,镶以骨嵌更显出古拙,纯朴。(3)骨嵌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具有文化传统的国家之一,中国家具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家具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也是珍贵的家具设计文化资源,西方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明清家具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他们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明清家具同中国古代其它艺术品一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而且具有典雅、实用的功能,令人回味无穷。明清家具的收藏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国人开始大量地搜集、收购中国明清家具,并运往海外。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西方人将中国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我国的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从商周到秦汉,是以席地跪坐为中心的家具;从魏晋到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交替的家具;北宋以后,是以垂足坐为主家具。其总的趋势是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发展。但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的,还是精工细制的明式家具。优良的材质,纯朴的纹理,舒适的造型,简洁的雕饰,这些都是其它时期的家具所无法比拟的。而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体现着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中国传统家具多以较名贵的优质木材做成,这些木材均有不同的色彩和纹理,因此很少雕刻花纹,而且材质坚硬,木性稳定,能制出复杂的榫卯,以及刻出各式各样的装饰线条和花纹。所用木材有: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铁梨木、红木、楠木、乌木、椐木等。清代家具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独到之处。其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有床座榻,屏灯笼,箱橱柜,椅凳墩,桌几案等。例如新兴的太师椅就有多种式样,至于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装饰上求多、求满,常运用描金、彩绘等手法,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而在家具的作工方面,又有京坐、广作、苏作之分,使清代家具完全系统化、风格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