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苏州大学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4:13:57

苏州大学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

教授,大学本科,中共党员。1961年9月出生,江苏盐城人。1984年7月毕业于原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6年7月至1989年8月在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获得苏州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期间,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从教以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任教过《有机化学》、《精细有机合成》以及《精细化学品化学》等多门课程,获得了校级2007~2009学年度优秀教学质量奖,参与建设的有机化学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精品课程。多年来,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和精细有机合成研究,在《Chin. J. Chem.》、《J. Rare Earths》以及《化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五十多篇,其中十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论文《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es of RE3+ with furfural modified water-soluble chitosan》获盐城市2007~2008年度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负责及参与研究并完成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九项;参与研究并完成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项目一项;负责及参与并完成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课题四项;负责及参与并完成盐城市科技发展项目二项;负责及参与研究并完成院级项目四项;项目《滤泡吸收式钢渣法烧结烟气脱硫装置》获2010年江苏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棉浆粕黑液制备水煤浆技术及其应用》获2009年度盐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副主编编写高等学校教材《有机化学实验》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0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项,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重点项目一项,国家973计划一项,环保部公益行业科技支撑项目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项,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教育部青年骨干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中石化部级项目3项,江苏省“333工程”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项、省高校产业化推进项目2项,其它省级项目5项、苏州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苏州市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其他市级项目4项。在JACS, CHEM COMM, J MATER CHEM, J PHY CHEM PART C, Polymer、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80篇,论文他引355次,合著著作2部,通过省级以上的鉴定项目10项,已授权中国专利9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20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专利奖1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1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2项,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资助1项,苏州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篇。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1篇、苏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造成果展获优秀作品奖1项。指导的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1项、江苏省优秀本科生论文一等奖1项,苏州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4篇。

苏州大学历史学是江苏省品牌专业,此专业获准江苏省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撰、教学内容和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来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的合理配置。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了著名历史学家晁福林等3位教授,同时引进了3位博士,从而使得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更趋合理。在课程建设与设置方面,“中国古代史”课程继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后,2008年又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等专题类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先后出版王卫平主编《社会救助学》、王玉贵主编《当代中国史教程》、余同元主编《中国文化概要》、高芳英等主编《史学专业英语》、池子华等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等5部。其中前三部均获得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方面,所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根据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和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逐年进行补充和调整,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主干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建有试题库。在教学研究方面,金卫星、高芳英、余同元、黄鸿山等老师先后在《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苏州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20篇,余同元、王玉贵和高芳英先后获得苏州大学苏鑫、利苏教学奖。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强,撰写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2篇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奖,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20余项,主持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14项,发表研究论文62篇。在社会实践方面,2007-2008年所进行的村官调研,多次被《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媒体报道,并得到省委梁保华书记的亲笔批示和高度评价。在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和科研的自动化系统,教学和科研一线人员基本配备办公电脑,高级职称教师配备了办公室;每年新添置教学和学术研究图书在5000册以上,订有专业性报纸和刊物1000余种;建成固定的专业实验室、文物室,面积超过250平方米,并配备了专业的实验员和文物管理人员。 苏州大学社会学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发展已历经百年。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最早可溯及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1917年,由赵紫宸先生(美国Vanderbilt大学道学、文学硕士)首开社会学课程。1927年在东吴大学文学院设立社会系,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雷洁琼等先生均为该校校友。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该校袁少卿教授即着手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并开展学术研究工作。1989年,在费孝通先生的提议与指导下,苏州大学成立社会与发展研究所,徐福基研究员、周海乐研究员、张明研究员先后任所长,并于1993年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年,随着苏州大学院系体制调整与改革,社会与发展研究所并入新组建的社会学院并成立社会学系,程德祺教授、张彦教授、高峰教授先后任系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百年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积淀,特别是费孝通等前辈关于“江村经济”、“小城镇”以及“苏南模式”等所开创的苏南研究,为该校社会学专业发展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该校社会学专业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从中发掘许多苏州大学社会学乃至中国社会学十分宝贵的学术资源。因此,以弘扬传统为宗旨,挖掘、保护这一丰厚的社会学学术资源,传承东吴社会学学术传统并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激发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就成为该校社会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建设主题,本专业主要完成了以下一些工作:第一,筹建陈翰笙研究中心与江村研究中心,旨在追随陈翰笙、费孝通等先辈的学术道路,跟踪调查无锡、吴江两地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延续前人成果,开拓后续研究;第二,策划出版《东吴社会学旧书重印系列》,以此传承东吴社会学精髓,凸显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特色。自2004年列入苏州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在各方支持与关怀下,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已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条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与社会声誉建设等方面有了全面、稳步地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 历史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创新型教研人才,毕业生既可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又可报考研究生,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或从事政府部门及其他服务部门工作。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上)(中)(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上)(下)、世界现代史、当代世界史、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及其相关部门从事旅游管理和策划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旅游英语、旅游法教程、旅游资源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学。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管理部门从事信息处理、加工、开放、开发与服务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站(网络)信息更新与维护工作;在专业信息内容服务商(ICP)从事信息内容产品(印本信息与数字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与营销工作;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项目实施中从事信息内容产品生产项目的管理或监理工作;在各类中介服务部门,特别是咨询服务企业完成信息搜寻、知识导航等专门工作;在有关部门专门从事竞争情报搜集与分析预测工作;在图书馆、档案馆和其他信息机构(如信息中心或政策研究机构)从事日常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工作;承担各单位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主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基础、信息检索(二)、信息分析预测、网络信息管理、信息产业管理、企业竞争情报、数据库程序设计 档案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文件信息处理、档案管理、文秘工作和办公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求职去向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各类大中型企业的综合办公部门、秘书部门、机要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宣传部门等;各级各类档案馆;相关中高等档案职业、专业教育部门;有关科研单位。主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研学、电子文件管理、数据库原理、档案信息化概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管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社会学、西方经济学(一)、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障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社会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教学、政策研究等部门从事与社会学有关的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公共关系、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一)、社会统计学(二)、西方社会思想史(二)、中国社会思想史(二)、西方古典社会学、现当代西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学专业英语、社会统计软件、社区概论、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社会工作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杜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人口学基础、社会调查方法(一)、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工作专业英语、社会工作实务(一)、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与行政、社会政策与法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图书馆学专业 培养目标:为机关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服务技能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图书管理专门人才,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是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等。主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基础、信息检索(二)、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目录学概论、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数据库原理、信息描述(一) 博士后流动站(1个)历史学博士点(1个)中国近现代史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历史学硕士点(13个)古代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情报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教育(历史)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

江苏省省优秀毕业论文

张娟,女,1981年1月出生。至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原无锡轻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工学学士;至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硕博连读);至今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留校任教。曾获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三等奖。

南京晓庄学院有3个校区,分别为方山校区、莫愁校区、晓庄校区,方山校区地址为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莫愁校区地址为南京市建邺区北圩路41号、晓庄校区地址为南京市江宁区知行路文鼎广场附近。

南京晓庄学院是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7年3月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2014年10月,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

学校现有方山、莫愁两个校区和省级文保单位“行知园”(含陶行知纪念馆),校园面积近1500亩。学校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文学院、商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等16个专业学院;设有56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籍本科学生180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26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60人,博士学位者276人;另有兼职教师200余人、境外教师近20人,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10余人。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精神,根据南京基础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实行以“分类招生,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分流、转专业工作的制度建设;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建设学习指导与学业预警系统;建立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打造“智慧教室”,推进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设施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水平。学校注重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努力构建系统育人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学校学生省级及以上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共计375项,学科竞赛中取得省级以上奖励1367人次。近三年来,学校有23篇毕业论文获省优秀毕业论文;65名学生在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7个项目在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为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4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9个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建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各1个。近五年来,学校150余个科研项目获得“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基金立项;60余项科研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等高层次奖励,师生发表(收录)在SCI、EI、SSCI、CSSCI上学术论文达1000余篇。未来五年,学校围绕“‘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落实“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及“申报教育硕士授权点”建设目标,着力实施“学科建设行动计划”“硕士点建设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以“教师教育+”为结合方式的优势学科集群,新建以人工智能为主要对象的新兴工科研究集群,推进以聚力服务南京为目的的应用文科特色研究集群,通过大力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强化学科平台建设等途径,助推学科实力与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没有 只有证书

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

不会,绝对不会。国内的论文数据库为cnki,万方和维普,我已经是博士了,从没见过里面收录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如果你想被收录只能发期刊或报纸

以上两位都是答非所问,呵呵。优秀学生干部是你在大学里所获得的称号,一般都是每学年评一次。怎么能作假呢,如果笔试过了,到时候复审的时候,是需要你把证书原件带过去的,不能作假,呵呵

没有 只有证书

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2021

医学研究广博深繁,医学论文自然也就深奥广达。所以,拟定医学论文题目要精心琢磨,表意精确。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本科生医学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科生医学论文题目

1、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

2、以基层就业为导向的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

3、青年教师在医学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作用

4、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认识及需求分析

5、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本科生《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的初步探讨

7、医学本科生在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的调查分析

8、江苏省医学本科生面向基层就业意愿研究

9、云南医学本科生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10、医学本科生对临床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理解和要求

11、医学本科生与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12、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13、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初探

14、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 市场调查 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15、科研实验室开放对培养医学本科生创新与科研能力的作用初探

16、四川大学医学本科生择业意向的调查分析

17、浅谈中医类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体会

18、PBL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9、医学本科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20、少数民族医学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医学检验免疫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纳米颗粒的分子展示应用于超灵敏检测

2、SLE患者中几种新型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3、多肽酶检测和细胞表面荧光标记的新 方法 研究

4、区域检验服务协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胶体金喷膜仪的设计与开发

6、重庆市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的调查研究

7、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硫化铅纳米颗粒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

8、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9、纳米粒子免疫层析法在检测异位妊娠和膀胱癌中的应用

10、现代医院检验科模块化设计研究

11、酶免工作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血清快速测定的性能评估

13、基于微型压电与光谱生化分析系统的POCT新技术研究

14、长江三角洲地区犬猫皮肤真菌病调查及体外药敏试验

15、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基于电化学分子信标基因传感技术的HIV-1核酸检测新方法研究

17、Free β-hCG和PAPP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的研制

18、乙肝快速分析仪的研究与开发

19、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中PPAR γ的作用研究及相关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建模分析

20、综合性医院医学检验资源优化管理研究

21、全自动多功能免疫检验过程关键问题的优化研究

22、HMGB1通过NF-κB激活TGF-β1诱导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23、若干病毒感染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24、现代综合医院检验中心空间设计研究

25、大型公立医院创建医学独立实验室可行性研究

26、高血压病证型与血清褪黑色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7、医用臭氧与α-干扰素对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8、网织血小板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应用

29、G公司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30、临床毛细管电泳的研究

31、基于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纳米金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测试的研究

32、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

33、基于磁性微球的PMMA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系统的研究

34、hr HPV、L1壳蛋白、p16蛋白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诊断价值研究

35、76例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及预后

36、国产化学发光法诊断系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评价

37、蛋白A-藻蓝蛋白β亚基双功能蛋白的性质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38、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开展现状及检验项目合理化设置研究

39、__医学检验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

1、伴有或不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CBCT研究

2、口腔锥形束CT对下颌牙 种植 位点线性测量精度的实验研究

3、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4、无牙颌种植修复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咬合初步分析

5、产前暴露于纳米氧化锌对大鼠子代脑发育及成年期行为学特性的影响

6、我国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

7、电针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大鼠TNF-α、IL-1β影响的研究

8、8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外科治疗的回顾和分析

9、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诊治新观点

10、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应力分布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11、T-Scan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

12、正畸治疗对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

13、成人正颌手术前后的心理特征及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14、不同牙面处理方法对窝沟封闭剂微渗漏的影响

15、自锁托槽矫治器与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排齐牙列的对比研究

16、构建3D打印牙齿模型及其形态仿真性研究

17、锥形束CT对下颌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

18、F大学口腔医学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和质量研究

19、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 教育 现状调查及课程教学发展策略

20、口腔医学本科毕业考核中多站式考试的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

21、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光滑念珠菌力学性质的影响

22、乳牙根中1/3折保守治疗的应用研究

23、牙髓切断术与牙髓摘除术在深龋露髓乳磨牙临床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24、整合牙颌模型三维重构及其应用研究

25、江西省口腔医疗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26、玻璃纤维桩不同粘接方法粘接强度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7、牙与固定修复体的动力学研究--振动分析和疲劳测试

28、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29、气电纺蚕丝蛋白纳米纤维的制备与组织工程研究

30、张应力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31、可摘局部义齿支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初步研究

32、磁性附着体静磁场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和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基础研究

33、等离子浸没注入和多弧离子镀对纯钛及钛合金表面改性的基础研究

34、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

35、自制铸钛包埋材料铸造工艺与铸钛修复体铸造精度的研究

36、口腔修复学教学及临床三维多媒体平台的建立

37、应用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全口义齿钛基托的实验研究

38、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抗龋性能研究

39、髁突在咬合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效应

40、磨牙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的有限元分析

2021本科生医学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

★ 2021医学类论文题目推荐

★ 医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

★ 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 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2021通信专业毕业生论文题目

曾获“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学笃风正”奖、“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人才培养对象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值天气预报》主要参加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先进科研个人”江苏省“青篮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精品课程(二类) 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等奖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笃风正”优秀论文奖中国气象学会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代表性论文陈海山、孙照渤.2002: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5(2):277-288.陈海山、孙照渤、倪东鸿.2002:Nino C 秋季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热带气象学报》18(2):149-156.陈海山,孙照渤,倪东鸿,谭桂容.2002: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SSTA 响应的数值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5(6):721-730.孙照渤, 陈海山.2003:欧亚冬季积雪异常分布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敏感性试验.《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对气候灾害的影响》,吴国雄等编,北京:气象出版社,,123-131。陈海山、孙照渤.2003: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I:观测研究.《大气科学》,27(3):304-316.陈海山、孙照渤,朱伟军.2003: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II:数值模拟.《大气科学》,27(5):847-860.陈海山,孙照渤.2003:陆面模式CLSM 与NCAR CCM3 的耦合试验.《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会编,北京:气象出版社,241-245.陈海山、孙照渤.2004:积雪季节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及其敏感性试验.《气象学报》,62(3):269-284.陈海山、孙照渤.2004:陆面模式CLSM 的设计及性能检验I:模式设计.《大气科学》,28(6):801-819.陈海山、孙照渤.2005:陆面模式CLSM 的设计及性能检验II:模式检验.《大气科学》,29(2):272-282.陈海山、孙照渤.2005:青藏高原单站地气交换过程的模拟试验.《高原气象》,24(1):9-15.陈海山、倪东鸿、李忠贤、曾刚.2006:植被覆盖异常变化对陆面状况影响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6):725-734.张天宇、陈海山、孙照渤.2007:欧亚秋季雪盖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地联系.《地理学报》,62(7):728-741.英文Chen Haishan,Sun Zhaobo. 2002:Response of th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to Winter Snow Cover Anomaly,.,16(2):133-149.Chen Haishan,Sun Zhaobo.2003:Point simulation of seasonal snow cover with Comprehensive Land Surface Model.SPIE Conference Proceeding,,112-123.Sun Zhaobo,Li Chun,Chen Haishan.2003: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East Asian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s over North China .SPIE Conference Proceeding,Vol.4899:1-10.Tan Guirong,Sun Zhaobo and Chen Haishan.2003:Diagnosis of summertime floods/droughts and thei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North China.. 17(3):257-273.Chen Haishan, Sun Zhaobo, 2005:Design of a comprehensive land surface model and its validation II: model validation. Chinese J. Atmos. Sci., 2005, 29(4): 381-397Chen Haishan, Sun Zhaobo, 2005:Design of a comprehensive land surface model and its validation I: model description. Chinese J. Atmos. Sci., 2005, 29(3): Haishan, Sun Zhaobo, 2005:Simul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snow cover and its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ACTA Meteor. Sinica,19(2): H. and R. E. Dickinson, 2006:Comparison of terrestrial photosynthesis and canopy transpiration simulated by two different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photosynthesis Annual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CCSM) Workshop, 20-22 June 2006, Breckenridge, H. and R. E. Dickinson, 2006:Impacts of Land Surface Hydrological Parameterizations on Terrestrial Carbon Flux Simulation. EOS Trans. AGU, 87(52), H., R. E. Dickinson, Y. Dai, 2007:Uncertainty in the simulation of terrestrial carbon assimilation and canopy transpiration induced by different stomata conductance and carbon assimilation schem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In Revision)Wei J., R. E. Dickinson, H. Chen, 2007:An unexpected soil moisture-precipitation relationship and its cause.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Hydrometerology)Zhou L. M., A. Dai, Y. Dai, R. S. Vose, C. Zou, Y. Tian, and H. Chen, 2007:Spatial Dependence of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Trends on Precipitation from 1950 to 2004. (Submitted to Climate Dynamics)Zhou ., R. E. Dickinson,Y. Tian, H. Chen and Y. Dai, 2007:Sensitivity of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to Changes in Soil Emissivity over the Northern African Sahel. (Submitted to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Chen H. and R. E. Dickinson, 2007:Impacts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Schemes on Land-Atmsophere Fluxes Simulation. (To be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Chen H. and R. E. Dickinson, 2007:Impacts of Land Surface Hydrolog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n Terrestrial Carbon Flux and Transpiration Modelling. ( In preparation)Chen H. and R. E. Dickinson , 2007:Simulation of Recent 50-year Land Surface Conditions Based on Multi-Land-Model Ensemble Experiment. ( In preparation)

博士论文是由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御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这就对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作者必须在本学科的专业领域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并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还要具有相当水平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为在学科领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因而,较之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评选

不太清楚 打电话问啊!

陈士桂,1952年生于江苏沭阳,197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得吕斯百、杨建侯、闵叔骞、黄纯尧、卢是、谭勇、徐明华等名师指授,并师从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教授研习书法。1989年入南京艺术学院跟随张文俊教授研修中国山水画。2005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高级访问学者。2011年12月应邀赴美国印第安纳州普度大学考察访问、学术交流。现任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江苏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专家、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江苏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文德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淮阴师范学院书画协会会长、淮安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淮安书画院顾问。曾任淮阴师专党委办公室秘书、美术系副主任、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士桂教授擅长中国画山水、花鸟,所绘山水气势酣畅,笔苍墨润,亦精花卉,他的写意花鸟画笔墨透逸、别具风貌。尤画牡丹、梅花更佳。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谢海燕先生看了陈士桂的书画作品,曾评价:“路子正、功夫深、书法好”。

1.2006年7月,《天气学》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一类精品课程的奖励,排名第四。2.2006年11月,《天气学》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一级精品课程的奖励,排名第四。3.2006年12月,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是“暴雨强对流系统的中尺度气象学问题研究”,排名第一。4.2006年12月,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是“青藏高原及东、西太平洋对西北干旱形成的动力热力影响”,排名第二。5.2006年12月,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4-2006学年优秀教学奖一等奖。6.2006年12月,被评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7.2006年12月,大气科学学院被评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度科研工作先进集体,主要成员之一。8.2006年12月,被评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教学评估创优工作先进个人。9.2007年4月,被授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的荣誉称号。10.2007年9月,获得南京市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排名第一。11.2007年9月,获得南京市科协第十二届优秀学术论文奖,排名第一。12.2007年9月,指导的本科生钱卓蕾的毕业论文“0604号“碧利斯”台风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中获得三等奖。13.2008年7月,被评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14.2008年12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5.2011年7月,参与编写的《数值天气预报》教材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排名第五。16.2011年9月,指导的博士生刘佳的科研项目“台前飑线对2005年台风“麦莎”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获得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17.2011年9月,指导的硕士生王易的毕业论文“2008年6月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云分辨数值模拟分析”获得江苏省2011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2011年10月,获得南京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一次,排名第一。19.2011年10月,获得南京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优秀奖一次,排名第一。20.2012年5月,指导的博士生冯涛的科研项目“热带气旋生成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型与能量分析研究”获得江苏省2012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21.2012年5月,指导的博士生毕明玉的科研项目“台风异常路径的动力学机制分析研究”获得江苏省2012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22.2012年6月,被评为201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3. 2013年4月,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是“梅雨锋中尺度气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结构的数值模拟和诊断研究”,排名第一。24. 2013年4月,被授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5.2013年7月,指导的博士生陈明诚的科研项目“赤道中、东太平洋厄尔尼诺与拉尼娜非对称性研究”获得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26.2013年7月,指导的博士生黄明策的科研项目“基于位涡理论中国东部雨带形成机制的中尺度气候学研究”获得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27.2013年5月,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是“气象科技英语研究及教学实践”,排名第七。28.2013年6月,指导的本科生陈运的毕业论文“1972年2月南方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前期信号”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届普通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29. 2013年12月,获得南京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