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8:45:27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论文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当前,学前 儿童 家庭 教育 成为了人们关注的 热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一 《浅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教育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得到应用,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通过分析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途径和策略,从而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其宗旨就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的。儿童出生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外部世界,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相比,此时儿童好比一张白纸。家庭教育正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涂抹最初的色彩,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一、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素质普遍偏低 家长 文化 、道德素质对整个家庭活动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决定家庭教育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文化、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家长的知识水平、品德修养,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 方法 的运用等。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良品行,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二)家长教育观念认识错误 有些家长则把儿童的发展完成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认为家长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不到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显得过于消极、冷漠,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或者是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我们只管生孩子、养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做法。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对孩子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要求过于苛刻和严厉;有些对孩子期望低,对孩子采用“忽视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三)家长教育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在如今的社会中最为普遍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永爱过度的教育方式。日常生活中,他们处处袒护,事事包办,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次放任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往往无视孩子的存在,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做法,无论对孩子的优点、取得的进步,还是缺点和遭受的失败,他们都不予关注,不予反应。另外专制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想法是对的,对孩子过于严厉,教育孩子的语言和方法过于简单,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他们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打骂。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家长素质 首先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父母的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有无强烈的事业心,有无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无正直的品格,有无宽阔的胸怀,都将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评价的标准及依据,也是教好孩子的基础和根本。其次家长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文学、史学、语言、教育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既要主动辅导孩子学习,教给孩子科学的方法,又要对孩子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常识作出较满意、正确的回答。若孩子一问家长三不知,或回答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这将 对子 女的学习和成才带来不利。最后家长言谈、举止、仪表是内在心灵的表现,是思想品质和文化素质的具体反映。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及仪表的修养。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具体内容包括: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不是成人的简单复制;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个性;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时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儿童的发展是生物遗传、环境、社会、教育以及儿童自身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通过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儿童应获得全面发展,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等等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并进而制定合理的、适宜于自己孩子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的培养目标,最终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等方式,促进孩子在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具体而言,科学的教育观的内容包括:尊重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规律和水平;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认识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等等。 (三)采用正确的家长教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最适用的是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积极的,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们,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使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会过于严厉,但也不是特别娇惯,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既随心所欲地支配,也不放任自流,对孩子的爱总能够适度地把握。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是朋友的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指正。父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人,赋予他们同等权利和义务。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爱好 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父母对孩子取得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对孩子遭受的挫折又能进行合理的鼓励。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李朝安:《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网,2012年. [3]钟莉:《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的思考》,江西教师网,2012年. [4]张红鸽:《浅谈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创新教育》,2010年.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二 《浅谈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 【论文摘要】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由于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家庭教育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 经验 ,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 措施 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目前,多数家庭 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 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 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 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可以把自己的 兴趣爱好 强加给孩子。 2. 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l.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 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二是丢掉反常心。三是丢掉虚荣心。四是丢掉惧怕心。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 种植 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家庭是幼儿的重要教师,影响其一生,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幼儿影响

社会是由数不清的家庭组成,家庭作为人最初的生存环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如同陶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模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模样的雏形”。那么在家庭这特殊环境中的教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任,父母是幼儿第一任教师,是开启幼儿心灵的第一把钥匙,所以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中的利弊

家庭环境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中产生的影响,外界的内在都具有,古有“孟母三迁”这一说大家都知道,那么当今社会大部分都是内在因素俱多:

一是情绪上的。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使幼儿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下。

二是品行上的。家庭成员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没有规律,比如经常性的在家中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使幼我经常饥饱失常、睡眠失调,天长日久也容易染上各种不良嗜好。

其次,家庭教育的观念。父母对家庭中的幼儿教育重要性和自身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教育,可有的家庭认为学前教育就因是幼儿园的事、老师的事,教育就是教知识,他们对自身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缺乏自信,仅仅是幼儿看护、照料其的起居而已。再次,家庭环境对于幼儿过份的溺爱,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着一根根“独苗”,现在的父母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担心幼儿的未来前途,在教养过程中,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过分保护和干涉,家长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容易使幼儿形成人云亦云的习惯。

最后,家庭环境中还有不乏的“隔代亲”,不少家庭的老人所占比例较多,祖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使人感到隔代特别亲,然而上一辈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结构,还有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根本上的差异,对幼儿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上的现象,有碍于幼儿家庭环境中培养教育的实施,所以要加以克服这些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为幼儿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处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幼儿快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又是孩子的朋友,在情上做到相互交融,使幼儿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护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2、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下就能形成,而是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的结果,不论在生活上还是以后的学习中对幼儿都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3、幼儿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如何

在家庭中要明确幼儿的位置,使他们快乐的成为家中的主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尽可能的满足幼儿的信任、独立、自尊、上进等诸多方面的需要。

4、家庭如何做到真正关心幼儿

这里所提到的家长真正关心幼儿是什么样的程度,是过分的保护还是过分干涉,要么就是家长属严惩型,也常是出于对幼儿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容易使幼儿产生逆返心理,往往变成你说让他朝东他却往西,返叛的心态较强,那么做家长,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幼儿,切实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更好的发展其智力和创造力。

以上所讲的内容,家只要把家庭文化、物质环境和家庭关系环境充分和合理安排,才能使幼儿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公如何快乐的成长。

二、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几个方面

现代家庭教育是五花八门,教育种类也是层次不等,但是只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规范性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家庭教育,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主要归纳为这几方面:

1、提高家庭教育的全体文化知识

家庭教育是整体而又全面的综合性教育,要想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那么其他家庭成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面,可以采用“家长学校”(或其他的学习)方式来提高,也可以向有关专家或幼儿老师求学、取经,更好的补充文化,科学知识,对家庭教育认识和实施起到更大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能否理想的实施,达到最满意的成果,重要的一点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全面素质提高是分不开的。

2、给幼儿创设一个合理的独立的自由这间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一个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主动的,可以发展的个体,在与孩子交往,我们只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去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到循循善诱即可,对幼儿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愿意和理想的个人发展的内动力,怎样来培养幼儿的自信,首先要有意识地让幼儿独立承担一些事,给予幼儿最大的信任,让幼儿从事事情的过程中自己找到自信,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其次,根据孩子特长,让孩子全面的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父母在孩子活动中,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明确自我,树立自信。

最后要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现在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新的世界,因而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强者气质”,敢于向挫折困难挑战,具有一种无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以后适应,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只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将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4、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的表达反映了人的素质,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出发,以幼儿的语言要求发展制定,使语言教育为幼儿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

一是创建良艰险的语言环境。卡尔威特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在家里工作了二十几年的老管家忍痛辞掉,就因为老管家的发音有些不标准,会影响孩子的口语发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是引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一个随意、自然的说话氛围,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接受大量的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体传闻和书刊,扩开孩子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把看到的、听到的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当然家长要多给予表扬来激发孩子使其更上一层楼。

三是培养幼儿的思维。会说话是一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说的更好呢?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息息相联的,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进行定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练习,教孩子在说话前要先想好怎样说,以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达,要做到言之有序,时间久了,就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5、如何实施随机教育

教育孩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多种教育的形式,家长要善于观察、运用得当的教育也可以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随机教育,孩子对社会、自然等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会碰上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如有教育意义,家长就得好好把握。幼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简单的自然现象,批雷下雨,四季转换、花草树木等这些幼儿都可以亲自经历,家长有随机教育时注意引导,并用科学的理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科学性随和教育的实施,对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良好发展和促进作用。

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建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发展,培养孩子较强的基础素质,才能迎接精彩和多变的世界。

摘要: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关于规则方面的素质往往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而规则的养成又往往依赖于幼儿时期家庭间的教育,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继而针对问题,阐述了幼儿规则养成在家庭教育中的对策以及建议。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规则养成

0引言

规则是对空间以及自由所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相对的约束和限制,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与规范,能够使人的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就能够使幼儿规则意识以及行为得到巩固,为孩子未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于规则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家长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点点滴滴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使幼儿更加适应以后的校园生活,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1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目前,存在一些家长,他们与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在孩子面前总是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样是很不恰当的,对孩子在规则养成方面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应该摒弃“家长说的话都是权威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因为父母往往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也往往会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在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都要尊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贴心的,应该是孩子可以向其倾诉的朋友。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如果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都要勇于承认,而且,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对策

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

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3结语

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社会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社会没有规则,那么这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甚至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但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反复、长期的引导,只要家长用自己的耐心以及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使得幼儿把各种规则,化为他们自觉的、自主的良好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幼儿园家庭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幼儿园隔代教育论文篇三:《幼儿隔代教育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压力的不断加重,年轻的父母无暇照顾子女,在这种背景下隔代教育再度兴起。然而隔代教育在发挥老人余热、减轻年轻人压力的同时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甚至由于孩子的教育而激化家庭矛盾。所以幼儿隔代教育问题的突出性与严峻程度,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及家庭父母应该着重关注。本文分析了隔代教育的产生原因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幼儿 隔代教育 建议 1 我国隔代教育现状 隔代教育的内涵 “隔代教育”,所指的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教育,或孩子的教育大部分由祖辈来承受,我们又称其为“祖辈教育”,这种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父母教育而存在的。我们知道,现在社会竞争的激烈,年轻家长为了生存,迫于生计而外出打工,也有白领上班族因工作繁忙,亦或是因离婚而把孩子的生活、教育等抚养责任推卸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父辈人们的身上。老人为了给年轻儿女减轻生活负担,自然而然承担起照顾孩子的生活教育的重担,成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再度兴起的原因 在现在社会里,隔代教育的再度蓬勃兴起,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有多种方面促成的,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隔代教育与社会深刻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西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方式。隔代教育再度兴起的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自古以来的家庭伦理观念 在古代社会,宗法制一直是重要的制度,围绕宗法制而形成血缘关系,形成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思想,在这种历史教育渊源下,很多祖辈自觉主动承担起隔代教育孙辈的重担。 独生子女为人父母的促进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下,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可以说集宠爱于一身,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现在为人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缺乏经验,不得不向父母寻求帮助,所以祖辈面对这一事实,都会尽其所能帮子女照顾孙辈,成为隔代教育队伍中的一员。 年轻父母生活压力的需求 现在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才竞争激烈,所以年轻父母不仅要面对工作压力,还要面对孩子的教育压力,种种压力使他们心力憔悴,精神不足,许多父母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选择祖辈照顾子女,让他们承担起孩子的教育重担。 城镇化进程推动隔代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失业人员加剧,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低,同时农村人员外出打工,使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的成员,所以祖辈成为孙辈生活的港湾,继而隔代教育家庭越来越多。 祖辈的余热和隔代教育性价优势 祖辈抚养教育幼儿经验足,时间精力充沛,很有耐心教育幼儿,祖辈老人本能地对幼儿产生关爱之心,喜欢与幼儿生活。同时隔代教育与校外辅导机构相比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为年轻父母节约了成本,是现在父母最合适、理想的选择。 2 隔代教育中的问题 过分溺爱导致幼儿自私任性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孩子相对少,所以祖辈对隔代孙辈非常迁就,溺爱,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怕子女责怪。于是老人们凡事都顺着孩子心意,把孩子放在家里最高地位,孩子有不正确的行为也不及时制止,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满足,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成任性的性格,儿童一直习惯别人的照顾,所以就养成他们根本不会关心照顾他人的意识和概念。只要有事情不依从他们,就会大发脾气。这时,自私、任性等不好个性就逐渐浮现,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使孩子迷失方向,不利于孩子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过度保护导致幼儿娇气不自信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的生活全方位包办,吃喝拉撒全部代替,使孩子生活独立性相当弱,依赖性强,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就什么也不会,隔代家长的过多保护,严重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自信心的增强、责任感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很容易使幼儿变得娇气。祖辈家长全方位的包办只是一时的,孩子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他们不会跟着孩子一生、一辈子,不可能包办孩子的未来一切。所以隔代家长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在幼儿以后进入社会,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 旧式思想阻碍幼儿接触新事物 隔代家长与幼儿年龄跨度大,很容易产生代沟,隔代家长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当今时代思想的观念存在差异。由于隔代家长和幼儿所处的时代不同,经济、政治、 文化 熏陶不同,人们面对的压力和难题也不一样,所以隔代家长对幼儿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同时现在社会变化快,新事物不断涌现,隔代家长对新事物接受和学习能力差,不能及时教育幼儿,这样使得幼儿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容易扼杀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这种旧式思想严重阻碍幼儿接触新事物,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幼儿适应社会的新变化,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 教育方法落后不利于幼儿学习 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脑的普及,使电脑技术知识的学习成为必要。但是隔代家长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速度慢,很难对幼儿进行教育。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按部就班,乖巧、听话、稳重、不莽撞,他们善于运用传统方法而不是科学的方式教导孩子,扼杀了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不利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继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3 解决对策及建议 理智教育孩子,形成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育模式 隔代教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所以父母教育是无法替代的,而隔代教育只是一种补充,而不是全部。所以父母和祖辈要定好自己的任务,形成以父辈为主以祖辈为辅的教育模式。抚养教育幼儿是年轻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职责,不要把抚养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颠倒主次关系。无论多么忙,只要你重视,时间一定会挤出来的。晚上和孩子一起聊聊天,给孩子讲 故事 ,让孩子在故事中了解应具备的知识,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倾听孩子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他们的故事中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避免过度保护,将祖辈经验与父辈知识相结合 不管是隔代教育还是父母教育,我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这是天下父母所共同期待的,所以抚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父母及隔代家长都要注意方法,学会把祖辈经验和父辈知识相结合,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现在年轻的父母,学会加强自己责任意识。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应尽可能亲自加强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与素质教养,对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经常通过打电话、视频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身体情况,学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了解到你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同时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根据他们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祖辈不应只局限于过去自身的经验,学会与时俱进,逐渐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有条件的家庭,祖辈家长要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一味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挫折教育有时也是必需的,从而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效果。 思想与时俱进,全方位沟通教育孩子 除了父母和祖父母,幼儿园和学校也是孩子教育的重要一方,也应了解隔代教育存在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 措施 ,加强父母、学校和社会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对于幼儿园来说,整体幼儿园作为孩子起步的重要一步,应该高度重视隔代教育,要针对性采取措施,有意识地举行这方面的活动,降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对于教师来说,应对隔代教育的孩子着重教育,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促进隔代教育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祖辈学会与时俱进,逐渐转变教育观念。同时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法,运用科学的方式教导孩子,保护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合理运用计算机,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让他们能跟随时代的脚步,与社会接轨,促进孩子的全面、全方位的发展。 增加再就业,减轻家长负担 社会转型时期,失业人员加剧,父母抚养子女的压力极其重大,同时抚养子女的费用花销也极其多,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生长受很大的影响。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接班人和继承人,需要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增加培训班,提高失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再次找到工作,为家庭、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教育环境,使得幼儿健康成长,使国家充满朝气。 深化改革,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现在许多农村父母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父母就面临是否带子女进城打工问题。父母将子女带入城市,子女又面临接受教育这一难题。所以国家应该继续深化,制定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 规章制度 和法律法规,给予他们物质保证和精神支持,这样才会提高打工人员的信心,增加动力,也能保证幼儿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降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总而言之,无论是父母教育还是隔代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当然,隔代教育在现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由它也必然引发很多相关问题。隔代教育也是有利的方面,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更好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2] 顾天竹.农村劳动力流失背景下“隔代教育”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3. [3] 特邀主持人钟禾畔特约撰稿人颜琳.“独二代”隔代教育的利弊和对策[N].杭州日报,2011. [4] 王军锋.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隔代教育的论文 2. 浅谈隔代教育的相关论文 3. 浅谈隔代教育论文 4. 关于隔代教育结业论文 5. 关于隔代教育的论文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家庭是幼儿的重要教师,影响其一生,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幼儿影响

社会是由数不清的家庭组成,家庭作为人最初的生存环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如同陶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模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模样的雏形”。那么在家庭这特殊环境中的教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任,父母是幼儿第一任教师,是开启幼儿心灵的第一把钥匙,所以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中的利弊

家庭环境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中产生的影响,外界的内在都具有,古有“孟母三迁”这一说大家都知道,那么当今社会大部分都是内在因素俱多:

一是情绪上的。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使幼儿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下。

二是品行上的。家庭成员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没有规律,比如经常性的在家中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使幼我经常饥饱失常、睡眠失调,天长日久也容易染上各种不良嗜好。

其次,家庭教育的观念。父母对家庭中的幼儿教育重要性和自身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教育,可有的家庭认为学前教育就因是幼儿园的事、老师的事,教育就是教知识,他们对自身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缺乏自信,仅仅是幼儿看护、照料其的起居而已。再次,家庭环境对于幼儿过份的溺爱,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着一根根“独苗”,现在的父母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担心幼儿的未来前途,在教养过程中,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过分保护和干涉,家长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容易使幼儿形成人云亦云的习惯。

最后,家庭环境中还有不乏的“隔代亲”,不少家庭的老人所占比例较多,祖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使人感到隔代特别亲,然而上一辈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结构,还有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根本上的差异,对幼儿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上的现象,有碍于幼儿家庭环境中培养教育的实施,所以要加以克服这些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为幼儿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处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幼儿快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又是孩子的朋友,在情上做到相互交融,使幼儿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护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2、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下就能形成,而是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的结果,不论在生活上还是以后的学习中对幼儿都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3、幼儿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如何

在家庭中要明确幼儿的位置,使他们快乐的成为家中的主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尽可能的满足幼儿的信任、独立、自尊、上进等诸多方面的需要。

4、家庭如何做到真正关心幼儿

这里所提到的家长真正关心幼儿是什么样的程度,是过分的保护还是过分干涉,要么就是家长属严惩型,也常是出于对幼儿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容易使幼儿产生逆返心理,往往变成你说让他朝东他却往西,返叛的心态较强,那么做家长,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幼儿,切实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更好的发展其智力和创造力。

以上所讲的内容,家只要把家庭文化、物质环境和家庭关系环境充分和合理安排,才能使幼儿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公如何快乐的成长。

二、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几个方面

现代家庭教育是五花八门,教育种类也是层次不等,但是只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规范性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家庭教育,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主要归纳为这几方面:

1、提高家庭教育的全体文化知识

家庭教育是整体而又全面的综合性教育,要想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那么其他家庭成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面,可以采用“家长学校”(或其他的学习)方式来提高,也可以向有关专家或幼儿老师求学、取经,更好的补充文化,科学知识,对家庭教育认识和实施起到更大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能否理想的实施,达到最满意的成果,重要的一点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全面素质提高是分不开的。

2、给幼儿创设一个合理的独立的自由这间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一个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主动的,可以发展的个体,在与孩子交往,我们只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去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到循循善诱即可,对幼儿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愿意和理想的个人发展的内动力,怎样来培养幼儿的自信,首先要有意识地让幼儿独立承担一些事,给予幼儿最大的信任,让幼儿从事事情的过程中自己找到自信,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其次,根据孩子特长,让孩子全面的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父母在孩子活动中,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明确自我,树立自信。

最后要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现在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新的世界,因而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强者气质”,敢于向挫折困难挑战,具有一种无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以后适应,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只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将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4、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的表达反映了人的素质,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出发,以幼儿的语言要求发展制定,使语言教育为幼儿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

一是创建良艰险的语言环境。卡尔威特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在家里工作了二十几年的老管家忍痛辞掉,就因为老管家的发音有些不标准,会影响孩子的口语发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是引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一个随意、自然的说话氛围,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接受大量的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体传闻和书刊,扩开孩子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把看到的、听到的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当然家长要多给予表扬来激发孩子使其更上一层楼。

三是培养幼儿的思维。会说话是一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说的更好呢?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息息相联的,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进行定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练习,教孩子在说话前要先想好怎样说,以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达,要做到言之有序,时间久了,就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5、如何实施随机教育

教育孩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多种教育的形式,家长要善于观察、运用得当的教育也可以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随机教育,孩子对社会、自然等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会碰上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如有教育意义,家长就得好好把握。幼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简单的自然现象,批雷下雨,四季转换、花草树木等这些幼儿都可以亲自经历,家长有随机教育时注意引导,并用科学的理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科学性随和教育的实施,对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良好发展和促进作用。

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建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发展,培养孩子较强的基础素质,才能迎接精彩和多变的世界。

摘要: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关于规则方面的素质往往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而规则的养成又往往依赖于幼儿时期家庭间的教育,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继而针对问题,阐述了幼儿规则养成在家庭教育中的对策以及建议。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规则养成

0引言

规则是对空间以及自由所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相对的约束和限制,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与规范,能够使人的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就能够使幼儿规则意识以及行为得到巩固,为孩子未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于规则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家长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点点滴滴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使幼儿更加适应以后的校园生活,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1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目前,存在一些家长,他们与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在孩子面前总是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样是很不恰当的,对孩子在规则养成方面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应该摒弃“家长说的话都是权威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因为父母往往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也往往会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在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都要尊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贴心的,应该是孩子可以向其倾诉的朋友。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如果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都要勇于承认,而且,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对策

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

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3结语

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社会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社会没有规则,那么这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甚至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但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反复、长期的引导,只要家长用自己的耐心以及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使得幼儿把各种规则,化为他们自觉的、自主的良好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幼儿园幼儿家庭教育论文题目

具体看你的方向而定1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2 、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3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4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5 、关于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7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8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10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关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4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5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6 、关于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17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8 、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9 、关于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 、关于某市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21 、关于幼儿园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22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23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24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25 、 35 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26 、关于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27 、关于幼儿教师离岗,跳槽现状的研究。 2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0 、关于小班幼儿教师与大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的对比研究。 31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32 、关于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现状研究。

可以,如何 提供你?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选题:1、现代化教学的技术支撑——谈幼儿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利与弊2、对当前幼儿读写算教育热的思考3、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与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4、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5、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6、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7、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8、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9、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10、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11、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12、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13、幼儿园应不应该有“兴趣班”14、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15、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具体看你的方向而定1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2 、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3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4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5 、关于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7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8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10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关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4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5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6 、关于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17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8 、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9 、关于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 、关于某市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21 、关于幼儿园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22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23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24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25 、 35 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26 、关于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27 、关于幼儿教师离岗,跳槽现状的研究。 2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0 、关于小班幼儿教师与大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的对比研究。 31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32 、关于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现状研究。 33 、关于大班男女幼儿对幼儿教师形象认识的研究。34 .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35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情况调研 36 .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情况调研 37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情况调研 38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9 .学前教育本 ( 专 ) 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40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 41 .某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42 .某市主城区幼儿园安全教育实施现状研究 43 .某市主城区家庭亲子共读现状研究 44 .某市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45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 46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47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48 .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研究 49 .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50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 51 .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52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53 .农村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54 .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学活动实施策略研究 55 .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个案研究仅供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论文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当今家庭教育》

摘 要: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家庭的热门话题,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们所重视,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不会毕业的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而当今的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艺术,使家庭教育非但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还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自然成长。家庭和教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会愈来愈重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一片成长的肥土,让孩子去发现生活的光点、人性的亮点、生命的真谛。本文从对子女影响的角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了现有家庭中的几种亲子关系,并分别研究了其对子女的影响,最后,就怎样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影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3] 谢沫珠.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

[4] 吴家晓.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

[5] 汪 春.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J].中国家长网,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家庭是幼儿的重要教师,影响其一生,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幼儿影响

社会是由数不清的家庭组成,家庭作为人最初的生存环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如同陶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模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模样的雏形”。那么在家庭这特殊环境中的教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任,父母是幼儿第一任教师,是开启幼儿心灵的第一把钥匙,所以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中的利弊

家庭环境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中产生的影响,外界的内在都具有,古有“孟母三迁”这一说大家都知道,那么当今社会大部分都是内在因素俱多:

一是情绪上的。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使幼儿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下。

二是品行上的。家庭成员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没有规律,比如经常性的在家中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使幼我经常饥饱失常、睡眠失调,天长日久也容易染上各种不良嗜好。

其次,家庭教育的观念。父母对家庭中的幼儿教育重要性和自身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教育,可有的家庭认为学前教育就因是幼儿园的事、老师的事,教育就是教知识,他们对自身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缺乏自信,仅仅是幼儿看护、照料其的起居而已。再次,家庭环境对于幼儿过份的溺爱,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着一根根“独苗”,现在的父母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担心幼儿的未来前途,在教养过程中,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过分保护和干涉,家长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容易使幼儿形成人云亦云的习惯。

最后,家庭环境中还有不乏的“隔代亲”,不少家庭的老人所占比例较多,祖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使人感到隔代特别亲,然而上一辈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结构,还有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根本上的差异,对幼儿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上的现象,有碍于幼儿家庭环境中培养教育的实施,所以要加以克服这些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为幼儿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处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幼儿快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又是孩子的朋友,在情上做到相互交融,使幼儿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护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2、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下就能形成,而是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的结果,不论在生活上还是以后的学习中对幼儿都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3、幼儿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如何

在家庭中要明确幼儿的位置,使他们快乐的成为家中的主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尽可能的满足幼儿的信任、独立、自尊、上进等诸多方面的需要。

4、家庭如何做到真正关心幼儿

这里所提到的家长真正关心幼儿是什么样的程度,是过分的保护还是过分干涉,要么就是家长属严惩型,也常是出于对幼儿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容易使幼儿产生逆返心理,往往变成你说让他朝东他却往西,返叛的心态较强,那么做家长,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幼儿,切实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更好的发展其智力和创造力。

以上所讲的内容,家只要把家庭文化、物质环境和家庭关系环境充分和合理安排,才能使幼儿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公如何快乐的成长。

二、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几个方面

现代家庭教育是五花八门,教育种类也是层次不等,但是只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规范性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家庭教育,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主要归纳为这几方面:

1、提高家庭教育的全体文化知识

家庭教育是整体而又全面的综合性教育,要想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那么其他家庭成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面,可以采用“家长学校”(或其他的学习)方式来提高,也可以向有关专家或幼儿老师求学、取经,更好的补充文化,科学知识,对家庭教育认识和实施起到更大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能否理想的实施,达到最满意的成果,重要的一点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全面素质提高是分不开的。

2、给幼儿创设一个合理的独立的自由这间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一个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主动的,可以发展的个体,在与孩子交往,我们只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去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到循循善诱即可,对幼儿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愿意和理想的个人发展的内动力,怎样来培养幼儿的自信,首先要有意识地让幼儿独立承担一些事,给予幼儿最大的信任,让幼儿从事事情的过程中自己找到自信,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其次,根据孩子特长,让孩子全面的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父母在孩子活动中,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明确自我,树立自信。

最后要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现在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新的世界,因而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强者气质”,敢于向挫折困难挑战,具有一种无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以后适应,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只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将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4、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的表达反映了人的素质,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出发,以幼儿的语言要求发展制定,使语言教育为幼儿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

一是创建良艰险的语言环境。卡尔威特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在家里工作了二十几年的老管家忍痛辞掉,就因为老管家的发音有些不标准,会影响孩子的口语发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是引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一个随意、自然的说话氛围,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接受大量的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体传闻和书刊,扩开孩子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把看到的、听到的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当然家长要多给予表扬来激发孩子使其更上一层楼。

三是培养幼儿的思维。会说话是一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说的更好呢?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息息相联的,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进行定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练习,教孩子在说话前要先想好怎样说,以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达,要做到言之有序,时间久了,就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5、如何实施随机教育

教育孩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多种教育的形式,家长要善于观察、运用得当的教育也可以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随机教育,孩子对社会、自然等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会碰上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如有教育意义,家长就得好好把握。幼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简单的自然现象,批雷下雨,四季转换、花草树木等这些幼儿都可以亲自经历,家长有随机教育时注意引导,并用科学的理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科学性随和教育的实施,对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良好发展和促进作用。

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建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发展,培养孩子较强的基础素质,才能迎接精彩和多变的世界。

摘要: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关于规则方面的素质往往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而规则的养成又往往依赖于幼儿时期家庭间的教育,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继而针对问题,阐述了幼儿规则养成在家庭教育中的对策以及建议。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规则养成

0引言

规则是对空间以及自由所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相对的约束和限制,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与规范,能够使人的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就能够使幼儿规则意识以及行为得到巩固,为孩子未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于规则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家长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点点滴滴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使幼儿更加适应以后的校园生活,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1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目前,存在一些家长,他们与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在孩子面前总是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样是很不恰当的,对孩子在规则养成方面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应该摒弃“家长说的话都是权威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因为父母往往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也往往会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在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都要尊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贴心的,应该是孩子可以向其倾诉的朋友。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如果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都要勇于承认,而且,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对策

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

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3结语

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社会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社会没有规则,那么这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甚至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但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反复、长期的引导,只要家长用自己的耐心以及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使得幼儿把各种规则,化为他们自觉的、自主的良好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