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05 13:45:22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游戏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本文主要是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1],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一、当前幼儿园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幼儿园中,对游戏化教学模式重视不足,在开设的各种课程中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与幼儿的互动不多,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年纪比较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顾自己讲,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时教师安排一定的游戏,对幼儿的约束力比较大,规定幼儿只有完成了这个游戏才能自由活动,更像是一种任务,使得游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上,大多是以成品玩具为主,幼儿玩一阵子就会失去兴趣,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2]。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

为更好的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应根据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幼儿的对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快乐的学习。

(一)注重引入功能丰富的游戏材料

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游戏材料,而不是玩具成品。事实证明,成品玩具只能给幼儿提供一阵的新鲜感,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海绵、小木棍、绳子、泡沫、玻璃瓶等材料,学生会问:这些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甚至会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这些简单的物品能够激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继而制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表演到医院看病的游戏,活动室就是医院,有的孩子扮演医生的角色,有的扮演病人。由教师给他们提供医生所需要的看病的工具,多是一些成品玩具,如:听诊器、针管、白色口罩等。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喜爱,玩的都很尽兴。等到过几天,教师故意将活动室中的针管给拿走。又组织幼儿玩看病的游戏,教师只管忙自己的,幼儿找不到针管就会自己想办法。看到活动室里放的小木棍、玻璃瓶等材料,这时幼儿就会自己制作一个临时的针管。无论他们的制作多么的别扭或者不好看,教师见到一定要对这个作品进行夸奖一番,这是对他们创造能力的肯定。以后教师也可以将听诊器收走,不断的给孩子们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3]。这样不仅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

1、幼儿音乐游戏教学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唱一句,让幼儿跟唱一句的话,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极其枯燥,幼儿的年纪都比较小,枯燥的教学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适用。幼儿园教师应该将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唱歌,喜欢上唱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教师先教幼儿丢手绢的游戏该怎么玩,然后在幼儿丢手绢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找朋友》这首儿歌,在游戏中输的孩子应站在所有幼儿所围成的圈里唱《找朋友》这首歌,不会唱的孩子可以跟着播放的音乐唱。一直这样循环下去,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幼儿就学会了《找朋友》这首歌。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以不经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唱歌,比起专门的教授幼儿学唱歌效果更好。

2、幼儿绘画游戏教学

绘画是幼儿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游戏化的幼儿绘画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给幼儿布置一个绘画任务,让幼儿当做作业进行完成,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对绘画学习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以游戏的方式给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完成绘画。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之一,能够大大增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做完游戏之后,让幼儿将刚刚做游戏的场景用画笔画出来,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幼儿在绘画的时候,脑海中就有了一定的画面,就不再愁画画了。

3、幼儿数学游戏教学

幼儿园教授的数学都是一些简单的数数或者加减运算,让幼儿对算数能够有一定的了解,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幼儿年纪还比较小,对抽象的数学理解能力还达不到,一般学起来会比较困难,导致幼儿总是以排斥的情绪进行数学的学习。在教授幼儿数学的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4]。例如教师在教幼儿学习数数的时候,可以先教他们唱儿歌《数鸭子》,让幼儿对数字有一定的熟悉感,然后再教他们真正的学会数数。数自己的手指是教师教幼儿数数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数糖果,教师将一些糖果装到口袋中,上数学课时,从口袋中掏出两个糖果让幼儿回答是几个,回答正确的人可以获得一个糖果。幼儿大多喜欢吃糖,在糖果的诱惑下,都会积极的回答。这样设计数学教学充分锻炼了幼儿数数的能力。又如在教授幼儿识别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数学符号时,先让幼儿用身体模仿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样子,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身体进行弯曲,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奇的动作,最多的是身体弯曲的动作。然后告诉幼儿屁股撅向的那一端总是小的数,这样幼儿就比较好区分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大于号与小于号,可以让两个人举着不同的数,让一个幼儿站在他们中间,根据要填入的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进行表演。这样的游戏不仅充满了乐趣,也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创设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

实践表明,幼儿的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富含游戏性因素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游戏设施,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应该注意设施的安全。同时合理利用墙面、地面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科学的生活教学环境。幼儿园的室内设施应该展现温馨、宽松的一面,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放心的玩耍与学习。例如在室内的墙壁上贴上各种卡通小动物的图片,画上颜色绚丽的彩虹,彩虹下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耍等等。还可以将一些数字贴到墙上,让幼儿在每天的观看中,对数字更加的熟悉。构造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将更有利于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结束语:

在幼儿园进行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轻松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总之,为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9):27-28

[2]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0(03):37-38

[3]王春燕,陈倩巧.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7):193-194

[4]钱雨.教育要回归生活 游戏应还给孩子――访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2,12(02):49-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

美术开题报告范文

美术相关的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去书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美术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题名称:

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幼儿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最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过程,这就是游戏作用之所在”(教育家马斯洛)。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

近年来,广大教师都十分重视游戏的开展,但是,老师们更多重视的是区域游戏和各类体育、音乐、智力游戏,对美术教学中有机运用游戏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

(1)对美术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

教师对绘画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常常会教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许多老师还是使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以幼儿机械的模仿练习为主要教学方法,这很容易扭曲幼儿绘画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抹杀了幼儿的天性与创造,自由和情感。

(2)重视技能的传授、忽略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对美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均衡、节奏、速度、韵律以及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效应不够重视。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通过他们,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孕育一种美的精神。但是,我们的老师却往往本木倒置,把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作为了了美术活动的重点。

(3)游戏形式化。有部分教师将游戏活动和幼儿的美术教学尝试整合,但是,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游戏成为一种摆设,游戏的运用只是为了调节气氛,不能和教学的目标、幼儿的有效学习融合,不能很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极容易导致时间的浪费和目标的流失。

(4)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于求全,急于求成,希望每一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而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

(5)美术评价狭隘。我们经常把幼儿作品内容、美观作为我们评价的标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比较单一。

(6)部分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研究的深度不够,还停留在零星的经验、总结上,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模式。

我们提出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努力做到“美术教学游戏化”和“用游戏化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更具有全面性、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学习的形式上打破了原来的禁锢,使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达成以下目的:

(1)、知识和能力:通过美术游戏化的教学,提高幼儿美术技能和对美的感悟、欣赏能力,培养幼儿大胆地自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改进幼儿美术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快乐的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道德意识和审美情感。。

(3)、通过研究,寻找美术教学游戏化的适宜的教学内容,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构建幼儿园美术教学游戏化的课程模式。

(4)、探索美术教学游戏化教学对幼儿发展相对应的评价体系。

(5)、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美术教学游戏化》这方面的研究现在还不多,在网上,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论文,研究比较片面,不深入,主要是一些经验型的'论文。主要有:张叶的《小班幼儿游戏化绘画教学初探》;泮冰之老师撰写的《幼儿园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杨秀玲老师撰写的《浅谈游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等文章。另外,我们也看到了部分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案例,但是,没有系统的阐述和教材。05年9月,在网络上有高渊老师的《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研究报告》,与我们的课题研究有相似之处,但是,该研究仅仅针对大班幼儿,研究时间为一年,该报告还停留在经验型总结的层面,缺乏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对游戏化的教学方法阐述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指导作用,另外,该研究仅仅注重了活动内容的游戏化,对美术活动过程、评价等方面如何游戏化地开展研究得还不够深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自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的出版,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于是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有了不少的成果。游戏是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就儿童方面而言,游戏就是儿童活动的本身,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它影响着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情绪的发展,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及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儿童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认知论代表人物的皮亚杰。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首先,儿童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其次,儿童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深受儿童喜爱。

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纲要》对于艺术领域(美术活动)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经验挑战,树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科学的艺术教育。因此,充分认识游戏和美术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尝试将游戏与美术教学进行优化结合,利用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化的美术活动,让幼儿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敏感性,激活思维,诱发联想与想象,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美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美术的技能、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思维,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幼儿园游戏论文的开题报告

幼师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是我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实践一定能取得非常满意的实验效果,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办法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有关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教室、寝室、活动室等场所的教学设施、用具的布置(如何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及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心理环境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们课题研究仅涉及教室环境与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

“互动”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积极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被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不仅仅是在环境中成长,也是在环境里探索和学习。因此也可将“环境视为幼儿的老师”,互动式的教育环境可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有利于萌发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背景:“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新《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将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从现状看却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创设内容上追求精致美观,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单调,缺乏多样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师的设想、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幼儿用环境记录、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环境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成为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体现环境的价值。

研究的意义:通过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改变教师观念,不包办代替: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探索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以支持和引导幼儿积极的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感知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目标:

1、改变教师观念,尊重幼儿的兴趣, 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引导教师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建构创设意识的内容、途径、指导策略,利用环境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积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幼儿互动环境。以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萌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吸收先进教育经验:在不断地反思教学中提高教师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

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第一、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第二、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

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

1、指导幼儿欣赏扎染布艺。

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中,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极为重要,对其进行相关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一、论文题目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二、研究背景从2001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如此观察失去了 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三、研究问题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1.教师自身的因素(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2.幼儿方面的因素(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4.家长方面的因素(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四、研究意义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五、研究方法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六、论文提纲摘要Abstract目 录一、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二)研究问题(三)研究意义(四)研究方法二、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观察2.教师观察行为3.幼儿园教育活动(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1.观察的价值2.观察的维度3.观察的类型4.观察的过程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1.观察的价值2.观察的内容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4.改进策略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二)教师观察了什么1.观察幼儿的兴趣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3.读懂孩子的需求(三)教师如何观察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四)教师观察的结果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3.及时与家长沟通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五、建议(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2.阅读专业书刊(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1.改善管理制度2.提供技术性支持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参考文献附录

2017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对幼儿游戏进行设计与指导

一、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联合国儿童公约》中明确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当今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全球教育界中对教育观、幼儿评价观、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但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对幼儿游戏进行设计与指导呢?翻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弥补以上空缺,并对教师的实践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意义。

(2) 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及家长掌握正确的游戏观和游戏方法,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家园共育,使幼儿各方面智能得以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2.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哈佛大学教师霍华德.加德纳与1983年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和重视,我国也借以推动教育改革的步伐。游戏曾在30——40年代在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50年代以后,游戏的作用被削弱,成为课程的附加物,80年代以后,游戏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受到重视。

国外的研究较为丰富,从自然主义教育到进步主义,直至后现代教育,几乎都非常关注游戏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幼教史上的许多先驱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游戏,如:蒙台梭利、杜威、裴斯泰洛齐等。

(2) 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虽然我国和国外对于游戏的研究较为丰富,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多元智能教育的引入却在最近几年,在其理论指导下,对幼儿游戏进行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却没有系统的理论。因此,我们会在借鉴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化的本土研究.

3. 课题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可用于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之中,对指导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课题形式的游戏集可直接用于我国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之中;本课题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形成一些有关游戏方面的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努力形成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的新的理论见解。这对加快幼儿教育理论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由幼儿园骨干教师组成,学历均为幼教大专水

平,且参加过幼儿园科研骨干培训,研究力量比较强,且在全国各级

各类幼教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过多篇文章。

(2) 前期准备工作从——,长达一年的时间,我们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相关的研究计划。

(3) 幼儿园领导亲自主持课题研究,保证了课题经费的落实;每

人每周至少实施一次与课题有关的活动,每月集中交流或观摩一次;

每周三业务学习一次,由主持人带领,一个月总结一次。

二、课题的界定与支撑理论:

1.课题的界定与支撑理论

(1)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8种职能,说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重要的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如何聪明。考虑到个别差异,彻底因材施教.

(2)《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同时也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研究目标设计

(1)分析研究应享幼儿游戏的各种因素

(2)探索研究出用来发展幼儿八大智能的游戏及指导方法

(3)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使之各方面智能得以全面发展

3.研究内容设计

(1)深入系统的解读多元智能理论,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精神

(2)在多元智能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如何创建八大智能游戏,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4.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3月):根据市教研所的有关意见和我园实际确立子课题研究内容,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本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制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培训科研组有关人员等。

(2) 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阶段研究计划,边实施,边总结,边修正;建立、健全档案。活动开展的各项资料,为研究成果提供实践支撑。

(3) 总结阶段(2017年5月——2017年12月):对各类资料分类,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对照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全程总结。申报课题评审鉴定。

5. 研究方法设计

研究对象为2006年秋季入园的小班幼儿,研究在常态下进行。本课题研究采取边实施、边研究、边验证、边修正的行动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同时,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准试验法、学习讨论法等方法,针对本课题的特点,我们还将特别采用:家园协同法。

6.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省、市教科所的重视、支持、鼓励和指导及省、市幼教专家的具体帮助指导。

(2) 幼儿园根据课题的需要,保证经费的投入。

(3) 以科教兴园、兴教的良好意识、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规范、严格的流程管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7. 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完成时间:2017年12月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系列游戏活动方案集、音像资料及活动展示。

幼儿园游戏化教育论文题目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游戏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本文主要是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1],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一、当前幼儿园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幼儿园中,对游戏化教学模式重视不足,在开设的各种课程中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与幼儿的互动不多,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年纪比较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顾自己讲,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时教师安排一定的游戏,对幼儿的约束力比较大,规定幼儿只有完成了这个游戏才能自由活动,更像是一种任务,使得游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上,大多是以成品玩具为主,幼儿玩一阵子就会失去兴趣,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2]。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

为更好的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应根据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幼儿的对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快乐的学习。

(一)注重引入功能丰富的游戏材料

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游戏材料,而不是玩具成品。事实证明,成品玩具只能给幼儿提供一阵的新鲜感,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海绵、小木棍、绳子、泡沫、玻璃瓶等材料,学生会问:这些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甚至会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这些简单的物品能够激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继而制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表演到医院看病的游戏,活动室就是医院,有的孩子扮演医生的角色,有的扮演病人。由教师给他们提供医生所需要的看病的工具,多是一些成品玩具,如:听诊器、针管、白色口罩等。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喜爱,玩的都很尽兴。等到过几天,教师故意将活动室中的针管给拿走。又组织幼儿玩看病的游戏,教师只管忙自己的,幼儿找不到针管就会自己想办法。看到活动室里放的小木棍、玻璃瓶等材料,这时幼儿就会自己制作一个临时的针管。无论他们的制作多么的别扭或者不好看,教师见到一定要对这个作品进行夸奖一番,这是对他们创造能力的肯定。以后教师也可以将听诊器收走,不断的给孩子们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3]。这样不仅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

1、幼儿音乐游戏教学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唱一句,让幼儿跟唱一句的话,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极其枯燥,幼儿的年纪都比较小,枯燥的教学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适用。幼儿园教师应该将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唱歌,喜欢上唱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教师先教幼儿丢手绢的游戏该怎么玩,然后在幼儿丢手绢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找朋友》这首儿歌,在游戏中输的孩子应站在所有幼儿所围成的圈里唱《找朋友》这首歌,不会唱的孩子可以跟着播放的音乐唱。一直这样循环下去,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幼儿就学会了《找朋友》这首歌。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以不经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唱歌,比起专门的教授幼儿学唱歌效果更好。

2、幼儿绘画游戏教学

绘画是幼儿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游戏化的幼儿绘画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给幼儿布置一个绘画任务,让幼儿当做作业进行完成,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对绘画学习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以游戏的方式给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完成绘画。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之一,能够大大增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做完游戏之后,让幼儿将刚刚做游戏的场景用画笔画出来,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幼儿在绘画的时候,脑海中就有了一定的画面,就不再愁画画了。

3、幼儿数学游戏教学

幼儿园教授的数学都是一些简单的数数或者加减运算,让幼儿对算数能够有一定的了解,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幼儿年纪还比较小,对抽象的数学理解能力还达不到,一般学起来会比较困难,导致幼儿总是以排斥的情绪进行数学的学习。在教授幼儿数学的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4]。例如教师在教幼儿学习数数的时候,可以先教他们唱儿歌《数鸭子》,让幼儿对数字有一定的熟悉感,然后再教他们真正的学会数数。数自己的手指是教师教幼儿数数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数糖果,教师将一些糖果装到口袋中,上数学课时,从口袋中掏出两个糖果让幼儿回答是几个,回答正确的人可以获得一个糖果。幼儿大多喜欢吃糖,在糖果的诱惑下,都会积极的回答。这样设计数学教学充分锻炼了幼儿数数的能力。又如在教授幼儿识别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数学符号时,先让幼儿用身体模仿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样子,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身体进行弯曲,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奇的动作,最多的是身体弯曲的动作。然后告诉幼儿屁股撅向的那一端总是小的数,这样幼儿就比较好区分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大于号与小于号,可以让两个人举着不同的数,让一个幼儿站在他们中间,根据要填入的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进行表演。这样的游戏不仅充满了乐趣,也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创设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

实践表明,幼儿的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富含游戏性因素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游戏设施,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应该注意设施的安全。同时合理利用墙面、地面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科学的生活教学环境。幼儿园的室内设施应该展现温馨、宽松的一面,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放心的玩耍与学习。例如在室内的墙壁上贴上各种卡通小动物的图片,画上颜色绚丽的彩虹,彩虹下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耍等等。还可以将一些数字贴到墙上,让幼儿在每天的观看中,对数字更加的熟悉。构造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将更有利于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结束语:

在幼儿园进行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轻松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总之,为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9):27-28

[2]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0(03):37-38

[3]王春燕,陈倩巧.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7):193-194

[4]钱雨.教育要回归生活 游戏应还给孩子――访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2,12(02):49-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毕业论文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游戏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本文主要是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1],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一、当前幼儿园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幼儿园中,对游戏化教学模式重视不足,在开设的各种课程中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与幼儿的互动不多,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年纪比较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顾自己讲,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时教师安排一定的游戏,对幼儿的约束力比较大,规定幼儿只有完成了这个游戏才能自由活动,更像是一种任务,使得游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上,大多是以成品玩具为主,幼儿玩一阵子就会失去兴趣,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2]。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

为更好的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应根据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幼儿的对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快乐的学习。

(一)注重引入功能丰富的游戏材料

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游戏材料,而不是玩具成品。事实证明,成品玩具只能给幼儿提供一阵的新鲜感,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海绵、小木棍、绳子、泡沫、玻璃瓶等材料,学生会问:这些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甚至会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这些简单的物品能够激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继而制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表演到医院看病的游戏,活动室就是医院,有的孩子扮演医生的角色,有的扮演病人。由教师给他们提供医生所需要的看病的工具,多是一些成品玩具,如:听诊器、针管、白色口罩等。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喜爱,玩的都很尽兴。等到过几天,教师故意将活动室中的针管给拿走。又组织幼儿玩看病的游戏,教师只管忙自己的,幼儿找不到针管就会自己想办法。看到活动室里放的小木棍、玻璃瓶等材料,这时幼儿就会自己制作一个临时的针管。无论他们的制作多么的别扭或者不好看,教师见到一定要对这个作品进行夸奖一番,这是对他们创造能力的肯定。以后教师也可以将听诊器收走,不断的给孩子们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3]。这样不仅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

1、幼儿音乐游戏教学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唱一句,让幼儿跟唱一句的话,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极其枯燥,幼儿的年纪都比较小,枯燥的教学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适用。幼儿园教师应该将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唱歌,喜欢上唱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教师先教幼儿丢手绢的游戏该怎么玩,然后在幼儿丢手绢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找朋友》这首儿歌,在游戏中输的孩子应站在所有幼儿所围成的圈里唱《找朋友》这首歌,不会唱的孩子可以跟着播放的音乐唱。一直这样循环下去,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幼儿就学会了《找朋友》这首歌。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以不经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唱歌,比起专门的教授幼儿学唱歌效果更好。

2、幼儿绘画游戏教学

绘画是幼儿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游戏化的幼儿绘画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给幼儿布置一个绘画任务,让幼儿当做作业进行完成,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对绘画学习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以游戏的方式给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完成绘画。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之一,能够大大增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做完游戏之后,让幼儿将刚刚做游戏的场景用画笔画出来,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幼儿在绘画的时候,脑海中就有了一定的画面,就不再愁画画了。

3、幼儿数学游戏教学

幼儿园教授的数学都是一些简单的数数或者加减运算,让幼儿对算数能够有一定的了解,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幼儿年纪还比较小,对抽象的数学理解能力还达不到,一般学起来会比较困难,导致幼儿总是以排斥的情绪进行数学的学习。在教授幼儿数学的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4]。例如教师在教幼儿学习数数的时候,可以先教他们唱儿歌《数鸭子》,让幼儿对数字有一定的熟悉感,然后再教他们真正的学会数数。数自己的手指是教师教幼儿数数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数糖果,教师将一些糖果装到口袋中,上数学课时,从口袋中掏出两个糖果让幼儿回答是几个,回答正确的人可以获得一个糖果。幼儿大多喜欢吃糖,在糖果的诱惑下,都会积极的回答。这样设计数学教学充分锻炼了幼儿数数的能力。又如在教授幼儿识别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数学符号时,先让幼儿用身体模仿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样子,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身体进行弯曲,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奇的动作,最多的是身体弯曲的动作。然后告诉幼儿屁股撅向的那一端总是小的数,这样幼儿就比较好区分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大于号与小于号,可以让两个人举着不同的数,让一个幼儿站在他们中间,根据要填入的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进行表演。这样的游戏不仅充满了乐趣,也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创设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

实践表明,幼儿的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富含游戏性因素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游戏设施,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应该注意设施的安全。同时合理利用墙面、地面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科学的生活教学环境。幼儿园的室内设施应该展现温馨、宽松的一面,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放心的玩耍与学习。例如在室内的墙壁上贴上各种卡通小动物的图片,画上颜色绚丽的彩虹,彩虹下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耍等等。还可以将一些数字贴到墙上,让幼儿在每天的观看中,对数字更加的熟悉。构造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将更有利于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结束语:

在幼儿园进行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轻松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总之,为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9):27-28

[2]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0(03):37-38

[3]王春燕,陈倩巧.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7):193-194

[4]钱雨.教育要回归生活 游戏应还给孩子――访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2,12(02):49-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幼师论文《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组织策略》一等奖,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与教学

正文: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仍是国内幼儿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类型,集体教学活动游戏的开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活动的重要环节中设计的领域较为明显、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性较强、容易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因此,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实践与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与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把传授知识与游戏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计活动,把目标、要求隐含在游戏玩法中,让幼儿愉快地学习。对我们来说,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追随孩子,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如何真正让孩子自主。

(二)利用游戏因素,使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

1.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

这是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我们在组织语言活动《假如你有翅膀》时会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小鸟来到我们班,要和小朋友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快来和小鸟打个招呼吧!”

2.以“假想”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有的是对角色的假想,例如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宝宝”。有的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在美术活动《画树叶》中,我们用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大树因为有了树叶而美丽,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大树不再那么好看,而小树叶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它们都想快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请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进而引出教学活动——《给树妈妈穿衣服》。

3.以园本特色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做做玩玩”是我们幼儿园的园本特色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再利用制作好的作品进行游戏。这类活动可以在我们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

另外,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还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例如练习拍球、跳绳等。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三)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我们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有的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数学等游戏。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例如体育游戏“钻山洞”、音乐游戏“点豆豆”、科学游戏“吹泡泡”等;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特定环节出现,例如在语言活动中,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形式),也可以把某些游戏例如“我来问你来答”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以提高游戏化教学的程度。

(四)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集体教学中。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地、创造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借助模仿和想象来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结构游戏是利用积木、沙、石等材料建构各种物体,从而发展幼儿的设计创造才能;表演游戏则是让幼儿依据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

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它可以促进幼儿语言、思维、交往、探索等综合能力的发展,而由集体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选择适当的游戏形式。

幼儿园集体活动游戏化教学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它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根据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选择适当的游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体现游戏的价值。

(三)控制游戏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理论》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有效的利用最佳时间,让幼儿掌握关键内容,这才是我们集体活动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提高教师的游戏化教学技能。

游戏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实现教与学的游戏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影响着教的性质,制约着教学游戏化的进程。幼儿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游戏化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不是分离的状态,应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游戏化意味着游戏不只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手段,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只为集体教学活动服务,它也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为了充分落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应努力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尽量呈现给幼儿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各项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激发幼儿学习与活动的主动性,提升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xx

[3]丁海东,《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教育导刊,20xx

[4]范元涛,《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西南大学出版社,20xx

[5]张艳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必要性》,《素质教育》,20xx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读书进行准备,但主要的学习任务不是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人格,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识别能力、集体观念,锻炼他们的语言功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概念。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以游戏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识别能力和集体观念,在游戏中锻炼语言,培养记忆力,学习数学概念。

一、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正处在大脑发育时期,对一切新事物都具有好奇心,但由于年龄幼小,耐力差,不适合长期坐在一处学习,根据这种特点,幼儿教师应当将游戏和教学联系起来,在游戏中学习。根据幼儿的天性,他们喜欢和同龄人交往,和同龄人一起游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根据心理学规律,幼儿和同龄人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流能力,使他们学会分享,学会忍让,学会关心,还能学会竞争,这样对于他们人格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得到父母、祖父母的多重溺爱,这样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和自私,并且由于年龄不同,孩子在家和大人的交流沟通很有限,如果在幼儿园里,还像小学生一样按时上下课,就会使他们的感情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闭、孤僻的性格,而通过幼儿园的游戏,可以让他们敞开心扉。

二、幼儿游戏化教学

(一)生活能力游戏化

幼儿生活能力主要是指动手能力,像kou扣子、穿衣服这样的日常活动。很多孩子这方面能力欠缺,在家里由家长完成,在幼儿园由老师帮助完成。这样的能力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积极参与。幼儿尽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比如对于颜色的识别,很多人只能记住大致的主色,像红、绿、黄、蓝,对于玫红、粉红、浅绿这一类颜色容易忘记。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将不同颜色的纸折成小飞机,然后教师发口令,让指定的幼儿迅速找出相应颜色的飞机,这样促使他们快速记住不同颜色。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可以进行分组游戏,让几个人一组,这样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幼儿就会自发地将同组人看成一个整体。

(二)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

语言教学有两种,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幼儿在三岁到五岁期间,语言能力正处于从单音词向长句迈进的时期,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除了要多说,还要善于记忆。对于书面语言,可以通过读儿歌和五言诗来锻炼,但这种读书法,时间一长,孩子会失去耐心。因此,可以让孩子在学完一篇儿歌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来加强记忆,可以让几个孩子分为一组,第一人说出第一句,让后面的人接着说第二句、第三句,这样循环几次,孩子基本能完整掌握,比强记有趣得多。很多幼儿园都注重对书面语言的培养,忽视对口头语言的培养,为了孩子将来能流利地与人交流,在幼儿园应当要多进行口语锻炼。幼儿的生活范围除了家庭就是幼儿园,要他说说自己的活动有点难度。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人说说自己的家庭,例如自己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生日,爸爸叫什么,妈妈叫什么,家在哪里。在说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其他人注意听,然后让别人将刚才同学说的复述一遍,看谁复述得最详细。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同时也让孩子对家人多一份了解。这样的游戏要定期开展,说话的内容要不断变化,可以从家庭开始,转到个人爱好,再转到每天活动情况,这样对于孩子以后写作文、观察周边事物也有帮助。

(三)幼儿数学概念游戏化教学

在幼儿园期间,对于数学不要求他们进行计算,只要掌握数学概念就可以,像数数,不能让他们像唱歌一样从一唱到一百,而是要让他们用实物来表示,至少知道八个和三个各是什么概念,哪个多哪个少。除了数字概念,还要掌握多边形的概念,像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直线和曲线这样的概念,这些可以通过做手工来加强认识,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吃饼干的形式,“吃”出不同的图形,也可以让他们回家,在家里的家具中找出不同的图形。

三、幼儿游戏化教学必备的.条件

在幼儿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但幼儿游戏化教学则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条件,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条件也不同,要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这样的游戏不仅不会使他们产生兴趣,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第二,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关于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认知游戏,应该要安排在幼儿精力旺盛时期进行,像刚刚做完体育方面的游戏,幼儿还沉浸在亢奋中,但身体开始疲劳,就不能继续做游戏;也不能安排在即将放学的阶段,幼儿人没走,心已经走了,也不能安心做游戏。第三,教师要精心编排各种游戏,将动手、动脑游戏搭配进行,不能将同一类游戏在短期内反复进行,而是要留下“空白”,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停下,换其他类型。这样下次再做,学生仍然兴趣高涨。要使幼儿对各种游戏有积极参加的兴趣,教师就要多动脑筋,查找资料进行编排。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掌握幼儿心理才能设计出他们喜爱的游戏。

作者:郑自春 单位:镇坪县华坪小学

幼儿园教师论文小班游戏化

儿童舞蹈的动作应形象、直观、决不能追求难度,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弱,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自然的形体动作,他们喜欢手舞足蹈,动作棱角突出,同时,受身体比例的限制,动作短促,节奏快,为了让幼儿对舞蹈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要不断地注意观察,去捕捉儿童动作的造型,并进行提炼,逐步丰富儿童的舞蹈语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素质以及艺术修养,不断积累丰富的舞蹈素材和掌握教学方法,以适应舞蹈教学工作的需要。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实施较为普遍。而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要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设置情景,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合理地进行指导,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使游戏化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舞蹈教学,选好教材是关键

幼儿舞蹈作为艺术专业的一门科目,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非常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它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一个部分。喜欢舞蹈是幼儿纯真的共性,通过跳舞会宣泄自己的情感,作为舞蹈老师是儿童美的教育启蒙者,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舞蹈种子的园丁。教材内容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才能被幼儿所理解。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幼儿审美的兴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的内容,促使幼儿跳起舞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如:小班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就自编了一则故事情节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幼儿在跳这则舞蹈时觉得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都感觉自己的苹果丰收了。

舞蹈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来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启发幼儿,幼儿在学舞蹈时,由于年龄关系,他不会有衡量动作是否正确的标准,这就要求老师示范讲解是首先示范动作要准确,节奏要鲜明,要有充沛的感情。其次,幼儿舞蹈种类丰富多彩,舞蹈动作也多种多样。在教幼儿新舞蹈时,一定要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要领。不能只图快而一下子教很多,在教幼儿新动作时,要让幼儿把教过的动作做到位后再教下一个动作,如果一旦形成怪毛病,纠正起来就困难多了,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是游戏化教学的前提

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一些特征: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有些游戏还可以自由活动,要让幼儿乐于游戏,并易于接受游戏教育。

2、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取素材,让游戏适应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水平,从而使幼儿感到满足和愉快。让孩子通过游戏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快乐。

3、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在游戏化教学中,还可让幼儿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养成坚持性,在游戏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并尝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因此有人说“儿童不是由于自由才进行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变得自由了”。

三、正确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恰当地选用游戏化教学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游戏化教学。”

1、学会观察,善于分析,是游戏化教学的关键。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观察什么呢?也许有的老师说,游戏有什么好观察的,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玩得高兴就行了。其实,观察的东西还真多:孩子在游戏中是积极主动地玩,还是消极被动地玩;是创造性地、独立地玩,还是模仿他人,跟着他人玩;和同伴相处的关系如何?动手操作能力怎样?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怎样?语言交往能力如何?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怎样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游戏化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地对幼儿进行观察,然后分析他们游戏的经验、能力、态度,寻找他们在游戏中的反应和需要,再进行调整,或调节游戏或运用有效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在每次的游戏中都有所发展,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

2、精心编制,灵活指导,是游戏化教学的实质。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又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还可以结伴玩彩球,同时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去发展幼儿的需要。

在游戏化教学中,我一般还以不同形式的身份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幼儿单独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前提。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以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总之,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在游戏中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在游戏中学习的快乐,与此同时还能感受到和同伴交流的快乐。因此,游戏化教学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甚至更多。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