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山西的“布达拉宫”

更新时间:2009-03-28

举世闻名的西藏布达拉宫殿宇嵯峨,气势雄伟,而这种依山垒砌、群楼重叠的建筑形式也成为山区建筑的样本和典范。《人说山西好风光》生动地唱出了山西山脉纵横、沟壑遍布的地形特点,这样的地形也造就了古老大地上古村、大院、庙宇等建筑确有几分“布达拉宫”的特点。让我们游走太行吕梁,去看一看山西大地上的别具特色的“布达拉宫”。

  

大汖古村——太行山里的布达拉宫

大汖村:太行山里的“布达拉宫”

在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的深山沟谷中,有一个神秘的古村落大汖村,“汖”,《康熙字典》里说读pìn,但当地人念chang,去声。大汖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所以取名‘大汖’。”因为大汖村的古民居依山而建,所以被当地人称为“深山里的布达拉宫”。这种风格独特的立体式乡土建筑,完整保留了太行山区古老的传统与民俗,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计算机作为高新技术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计算机技术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应用,对解决计算机基础性教学的诸多难题有一定的帮助,使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学习方面,不再受到基础学习环境及知识学习能力的限制,实现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立体化教学。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与教学实现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应用能力进行深度提高。

  

原始古朴的大汖古村

  

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

大汖村正前方是一片大约30米见方的土质平地,一棵主干五米多粗的千年古槐将那数十条光滑而洁净的枝丫蓬勃而蜿蜒地伸向高空。往前瞻望,是鳞次栉比、椽檐相接的一斜坡大小相仿的房舍,每个外壁上都透着一两孔黝黑的方窗,犹如孩子们专注望远的眼神。整个村落建在一个石坡上,顺势而上,层层叠加,房屋墙基多为光石垒砌,上围的墙泥赭中泛白,常常裸露些许各色不规的石子,是座名副其实的石头村。尽管百余院落之中三十座房屋已坍塌无状,四十座已在摇摇欲坠。但放眼一观,所有房屋尽收眼底,确实有些布达拉宫的气势。据说,大汖村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从阳泉出发,沿307国道西行,驶过热闹的街区,只一刻工夫就抵达了静卧在一条僻静山沟里的官沟村。一下车迎面呈现的是一处自山脚拔地而起的山庄,你会被眼前这座称为“银圆山庄”的古堡式张家大院惊呆,近乎直立的崖上“悬挂”着一排排石基砖墙的院落,层层相叠,座座相摞,随山势耸立于半空之中,沉静中散发着古韵,大气中饱含着沧桑,颇有些“布达拉宫”的气势。

师家沟: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

古村的道路也是四通八达,一条砂质条石铺就,长约一千五百余米的人行道绕村而行,路面下筑有排水洞和各院落相连,岁月的沧桑在这些斑驳弥久的巷道上留下了记录过往的印痕。村民师大哥说:“在师家沟,可是‘下雨半月不湿鞋’”,感慨之余,不得不为古村防御体系的藏而不露、排水规划的科学设计而惊叹。纵观师家沟古村的建筑,处处体现出巧妙严谨,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间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空间渗透,充分体现出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特点,又融入平原地带多进四合院的空间布局。气势宏伟的景观洋溢着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称得上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它的营建思路也值得今人借鉴,不愧为国际古建筑学术界认定的“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站在高处远远望去,官沟村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形,不同于我所见过的晋中大院的建筑形式。张家大院坐西朝东依山建在几十米的山崖上,负阴抱阳,左依逶迤连绵的菜山,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沟河。四周松苍柏翠,柳青槐茂,令人心旷神怡。整个建筑群由低到高逐层而起,随形生变,依势而曲,犹如卧在半山腰上的一条巨龙,层楼叠院,散发着一种别样的气质。整个山庄晨可聚纳阳光之温暖,午可南迎爽风,缓坡可避涝淹之患,可谓是风水宝地,占尽无限风光。

从山西汾西县驱车向东南方向五公里,穿过几多沟坎,一片湮没于黄土中、鳞次升高的古老民居建筑群便安静地呈现在眼前,向世人展开它的古老、神秘、幽静……师家沟到了,这里虽然没有盏盏红灯高悬,也没有彩旗猎猎作响,但它所有的是自然和古朴。

绝对星等,是假定把恒星放在距地球32.6光年的地方测得的恒星亮度,它反映天体的真实发光本领。太阳的绝对星等约为4.83。

  

繁华落尽

  

昔日的师鸣凤大院

 

银圆山庄晋商大院中的“布达拉宫”

行进在古村里,像这样挂在巨石山坡上的山村是没有普遍意义的街道的,四通八达的小巷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连接着每个院落,自然的布局,依势凿出来的沿阶小道,息息相通,户户相连。老人们说,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阶一阶地凿出来的。行走在大汖村的山道小巷,会感觉它的干净无尘,别有一番情趣。十年前,大汖村还有85户,320多口人。现在,大汖实际常住的只有11户,17口人。其中,最大的86岁,最小的50多岁。

师家沟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三十二年,相传是由第三代的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由最初的祖宅逐步扩展到了整个村落。由于建筑的奇特,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我们来到了师家沟对面的土岭上,俯瞰全貌,村子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一座座院落如繁星点缀。30多座院落层递而上,整整挂满了一面坡,颇具“布达拉宫”的风韵。总体布局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山坡沟地形态,顺势构思,设计巧妙,不愧是北方民居中稀世的经典版本。

  

层楼叠院

  

晋商大院里的布达拉宫

  

大院生活

张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中叶,花费10年时间才得以建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上下11个院落,从底层到顶层,分上巷和下巷两级通道,上巷有三级式四合院,下巷有六级式四合院,共有窑洞125眼,房屋185间。整座建筑可以说是院中有院,窑中有窑,房上有房,地道相通。随势而立、整齐划一的格局,显得既有商家庭院之大气,又有农家山庄之清秀。

杜思雨逃到大街上,一时真的感到不知如何是好。他依然像逃跑似的,双腿机械地快速地移动着。他此时就像一只没有逃跑方向的孤独的野狼。

步入山庄,街巷宽阔平整,上下院落之间的坡道全部用防滑的石条砌成,实用且讲究。站在院落高处,整个庄院尽收眼底,飞檐立栏,枋栋椽柱。大院还有神秘之处,这偌大的建筑群有三分之一位于地下,十层建筑的上院下房、明窑暗洞里,不仅有明路相通,还均有暗道相连。微风徐徐吹过,张家大院的上方也飘起了袅袅炊烟,走在曲折回环的银圆山庄,仿佛走进了历史的街巷,又似回归到绿意的田园。

一座大院就是一部历史,历史的幽远和沧桑耐人寻味,这些历史“凝固的音符”也让人叹为观止。

 
白英
《今日民族》 2018年第04期
《今日民族》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