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更新时间:2009-03-28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文化认同是维持族群稳定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1〕“文化”是人类学家关注的重点,如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借用韦伯“网”的概念诠释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文化之网”上的动物。〔2〕文化是群体认同和一个族群基本生活的保障;也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之魂。民族团结就是不同民族群体间和谐相处、良性互动、构建稳定的族际关系。〔3〕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最终形成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尊重与认同。〔4〕在学校场域中,民族团结教育是“潜课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园文化、课程建设、课外活动、学校仪式等方面落实民族团结教育,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局面。

一、校园文化促民族团结教育

班克斯(Banks)认为学校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有自己文化。学校文化是内化于学校的全体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即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被全体人员认可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行为方式,甚至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价值、道德价值观等,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子系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外显的学校文化,如“文化宣传栏”、“文化长廊”等是让全校师生了解学校文化的窗口,也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窗口。学校团委、学生处可以利用此窗口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如不同民族的饮食、服装、信仰、语言、习俗等,让全校师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理解他们的传统习俗、尊重他们的民族信仰、认同他们的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英雄的介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抛弃“大汉族主义”的思想,逐步建构“56个民族是一家”的包容心理;通过校园内“民族大团结”壁画勾画出56种元素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通过多元的校园文化创建出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和谐氛围,使56个民族和谐共生成为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

二、课程建设促民族团结教育

课程建设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柱。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制度和录取制度的变化,致使不同学校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民族团结教育也倍受关注。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出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元素的选修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校本课程,如有些学校把民族体育中的元素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中,开发出民族健美操、民族武术等深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传统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音乐等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调研了解民族文化、理解民族差异,最终欣赏多元文化;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开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内蒙古的某校编写了《马背上的小歌手》系列校本教材,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实际上,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者,立足课堂、拓展教学内容,使现代课堂注入一些民族元素而更显生机和活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教育都是在学习民族文化、中华文明、儒家礼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总之,通过课程建设,以正规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机会,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教育。

三、课外活动促民族团结教育

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泛指正式课堂学习之外的非学术性活动和学习体验,可以在校内或校外实施,如志愿服务、校际交流、社团活动等。〔5〕课外活动也被有些学者称为“第二课堂”,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民族手工艺展等,通过参观学习、亲自体验等方式了解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建一些富有“民族元素”的社团,如马头琴社、民族舞蹈社、民族乐团、京剧社、民族摄影、志愿者服务协会等,并且通过学校的文化艺术节、校际交流等平台让校内外师生欣赏民族社团的表演、摄影作品展。学生可以在参与中学习民族文化,在展演中增强民族自信,在互动中建立民族认同,在交往中建构国家认同。总之,民族团结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硬的讲解灌输,而是建立在参与互动、交流交往基础上的实践活动。

主修专业为社会学或教育学的大学毕业生似乎是个案工作者的最佳人选。经过毕业后长达三年的实习期后,他们会成为成熟的个案工作者(时称专案员)。如果可能的话,社会工作学院的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

学校仪式是发生在学校场域中的仪式形态,也是学校的非常规事件,如入团仪式、颁奖仪式等。〔6〕“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是仪式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入团仪式中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团歌、团徽等就是“象征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时刻提醒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象征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庄严的宣誓仪式就是用神圣的仪式见证责任的担当和使命的传承。另外,广义的学校仪式主要指学校场域中有明确教育目的、教育意义的集体性活动,如“民族团结宣传月”主题系列活动;“民族广播操”(根据不同民族舞蹈改编而成)比赛;以“民族歌舞展演”为主题的运动会开幕式等,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景象。总之,通过学校仪式的组织、参与、展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差异、欣赏多元文化、建构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信,最终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倡的文化自觉。

四、学校仪式促民族团结教育

汽车完全自动驾驶,车上没有驾驶员,只有使用人或乘客,因无人驾驶汽车或者叫智能网联汽车所需要的软件、算法、地图都处于不断更新中,导致复杂性状况出现,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81.

综上所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理解民族差异、欣赏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是民族团结教育的起点,〔7〕认同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任务,多民族和谐共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终点。在学校场域中,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课程建设、课外活动、学校仪式的有效落实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加强民族理解、促进民族认同、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最终实形成“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民族和谐共生的局面。

〔注 释〕

〔3〕常永才、John W.Berry.从文化认同与涵化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基于文化互动心理研究的初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6):18-22.

〔参考文献〕

关于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北省南漳县文化“三馆”建设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为例王昭力6-20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在MATLAB(R2013a)中,提供了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图形界面编辑器,在主窗口中键入“anfiseditor”即可调出。本文以实验数据作为模型系统的训练、校验和测试样本。所建立的模型系统的网络结构和系统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系统的部分规则视图如图5所示。

①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加强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并实现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民族团结之花得以常开长盛。(《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3月11日01版)。

〔4〕钟海青.历史使命与路径选择: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团结教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83-86.

〔5〕Filiz Keser,et al.The Rol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Active Citizen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1,(43):812.

〔6〕吴建东.仪式建设: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J〕.教育探索,2014,(12):106-108.

〔7〕张勇.理解教育视域下的边疆中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基于一项民族团结教育的行动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43-148

 
王荣,闫晓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