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西双版纳傣语量词中的文化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制,就好像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同时,不同民族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

一 文化语言学视角中的量词研究

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并产生了该领域许多杰出的学者,如沃尔夫、洪堡特、萨皮尔等,并都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他们也对语言和思维十分感兴趣。如洪堡特在其相关著作中曾经提出“一个民族怎样思维,就怎样说话,反之亦然,怎样说话就怎样思维”。语言学家索绪尔也曾提出:“语言学同民族学的关系很密切,其语言史同种族史和文化史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1]我国国内该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语言学家罗常培出版了《语言和文化》,但相关研究直到九十年代才系统展开。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量词是从语法角度对词分类的一种,它与事物类型特征是紧密联系的。用什么样的量词修饰名词与名词的特征有密切联系。与此同时,名词特征的分类也与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及所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有密切联系,这其中包含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一)量词与文化

对于量词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邵敬敏认为,“不同的量词实质上是人们从不同角度,按不同的方式来观察事物的结果。”[2]马学良也曾在《汉藏语概论》中指出:“使用什么样的量词来修饰名词,这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以及使用者的文化心理有密切联系。”[3]如以木雅语作为母语的人因将信纸折成长条形状,所以信用量词“条”来修饰;因为鸟和鸡张开翅膀时是片状的,所以以“片”来修饰。这其中不同量词的使用间接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及分类的不同观点。通过汉语量词与傣语量词的比较,可以发现汉语有的量词可修饰一组名词,而傣语则只对应一个名词,相反的情况同样存在。如在汉语中,量词“把”可修饰“锄头、谷子、伞”等等,这是根据手持握时的形状进行的分类。然而,傣语中却用不同的量词分别修饰这三个名词,如:ten5(有刃的器具)、kăm1(可把握的东西)、kan3(细长的、带把的东西)。由此可见,透过各民族的文化发现并说明其使用量词的规律很有必要。

(二)量词中的文化特点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与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都有密切相关。量词除了表量之外,也体现了名词的范畴化。通俗地说就是“类化”,人们在认识和了解事物后都会对其进行分类,并以类作为单位存放,以不同的量词来修饰名词,实际就是对名词的不同分类。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入,其对事物的类化也更加细致具体,从而量词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使得人们的表达更加确切。在有量词的相关语言中,一般都对量词做了分类。如汉语根据不同的动物而使用不同的量词,“一只鸟、一条蛇、一头牛、一匹马”等等。但傣语不同,其除了大象有专属的量词,其它所有的动物都用量词to1,这是因为傣族根据有无生命对动物进行分类。因此,人也可以用to1来计量,而大象在傣文化里象征着保护神,与一般动物不同,所以使用专属量词。与之相应的汉语则是根据动物形体进行分类,因此,不同的动物使用不同的量词。以上的例子都反映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分类特点,这些特点也体现了其词汇语义系统和构造。如不同民族对人的分类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量词,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在傣语中,普通人用量词kun2,所有的人用量词pu3或k4,小孩用量词to1,佛祖则用量词tun1。在老挝语中,根据身份使用不同的量词,皇族、公爵或佛祖用量词o1,最常用的量词是kon,相当于汉语的“个”,小和尚则用量词tom1,有身份的官员又用量词tan6。在泰语中,普通人用量词kon2,社会地位稍高的人用量词nai2,皇族、公爵用量词o2,僧侣则用量词rup10,贵族和高级官员则用量词tan3[4]在布依语中,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使用不同的量词,其不分性别的人用量词pu4或va6,年龄较长的男性则用量词lau4或pau5,含有敬意,青年妇女则用量词zuai6[5]在下楞壮语中,除性别、年龄之外,还根据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同的量词。[6]其中最常用的、不分年龄、性别的用量词pou4,中年以上男性以及男性神灵则用量词ko1,中年以上女性以及女性神灵则用量词me6,青少年男性则用量词va2,亲昵的青少年男性则用量词klo5,青少年女性则用量词muk7,有好感的男少年或男孩则用量词no2,有好感的女少年或女孩则用量词moi6,不分性别、亲昵的小孩或幼小的动物则用量词et9,不分性别、憎恨的小孩或幼小动物则用量词t10或et10,鄙视或憎恨的青少年女性则用量词p3,不分性别、用于小孩或较小鬼怪的量词用tu2,带有不尊敬的大块头男人则用量词klou5或kon5。在汉语中,指人的量词最常用的是“个”“位”则带有客气、尊敬的意味,而集体量词“群、伙、堆、撮”中,不尊敬的意味随之加强。以上同样是指人的名词,却使用着各不相同的量词,这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老挝语、泰语、傣语主要是受宗教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壮语和布依语则加入了性别因素,而汉语更注重附带的感情色彩。

二 傣语量词与社会文化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媒介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傣族地区,自古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可以通过借助傣语量词来展示和表现该民族的社会生活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

(一)傣语量词反映的社会生活

由于现实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同,各民族使用量词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人们为了日常生产生活中计量和交换的需求从而制定度量单位。起初,度量单位的制定都是以具体实物作为标准。如:通过手掌丈量长度,其拇指到中指的长度为一拃,两臂的长度为一庹;两脚之间为半步,甚至还可以通过土地的产量以及种子播撒的数量来丈量土地面积。如:七担米的田、二箩种子的田。同时,也可以人体器官来度量事物的体积,如:一撮药、一把米。如:傣语中以“围”和“抱”作长度单位,从而指明抱的长度。mai4 jai1 s1m3(两围树)。用量词jm5指小撮,ja3 jm5 n6(一小撮草)。用量词k7指半庹(即指尖到胸口的距离),pik8 k7n6(半庹细布)。用量词sk9指肘(即肘关节到指尖的距离)。

除了傣族以外,其他民族也普遍使用以人体器官为参照的量词。如:拃:仡佬族叫kap8、水族叫sap7、布依语叫mp8、黎语叫hp7、侗语叫e1、傣语(西双版纳)叫xp8等等;庹:仡佬族叫pai3、水族叫pi5、布依语叫sm1、黎语叫an5、侗语叫pe5、傣语(西双版纳)叫va2等等。这些单位量词都只是一个大概的距离长度,不太精确,但从中反映了起初人类认识、感知事物的共同点。在这些民族发展的早期,由于对自然事物缺乏客观标准的认识以及工具的匮乏,只能以自身为中心来估摸着度量周边的事物。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这些粗略的量词才能保留到现在并一直使用。

在社会经济方面,傣族早期的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在商品、货币方面不太发达。与汉族相似,也曾把be3(贝壳)用作货币进行交易买卖。如:sip7 be3 ju5 fak8 ta6 ,bau5 t6 ha3 be3 ju5 fa3 m2(对岸十文钱不及手里五文钱)。同时,当地的傣族也曾经用槟榔的串数、茶叶的包数以及盐的颗粒数来计量商品价值,而且很少以斤两计算,多以个数为准。如:man2 xe5 ka6 h2 h3 kau3 sip7hap9(他付给我工钱九十担)。而这滞后的商品经济与当地重农轻商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傣族民众的交易方式粗放,价值计算不精确。这种交易方式也体现了傣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心态,而如今傣族所使用的标准度量单位大多借自汉语。

(二)傣语量词反映的外来文化

在以上的例子中,例一中的量词是为了押韵,例二中的量词是为了补充音节,例三中的量词则是为了强调。这些用法不仅仅体现在口语上,在书面语中也很丰富。例如:

针对此机械臂拾取系统建立模糊闭环控制系统,其控制最终的效果是通过调整输入机械臂气体压力的大小,将拾取的电子元件准确地放置在指定的位置点。系统控制信号选择机械臂末端位移的测量信号,然后根据位移测量值与参考值的偏差e及偏差变化率ec来控制输入压力P的大小,从而控制机械臂拾取元件到达指定位置。在此系统中的模糊控制器的输入量是机械臂位移的偏差e和偏差变化率ec,输出量u是输入气体的压力。假设机械臂拾取元件的运动位移为500 mm,最大超调量不超过10%。

剑 把 锋利 刀 把 快(利剑快刀)[12]

(三)傣语量词反映的稻作文化

式中,En—林木资源资产经济价值量;W—销售总收入;C—林木资源资产的各项经营成本;F—林木资源资产经营期间的合理利润。

(四)傣语量词反映的佛教文化

自从小乘佛教从国外传入傣族地区就对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傣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信奉小乘佛教,其当地佛教文化在傣语量词中也有体现。在傣族计量经书数量时用量词xan1(夯),如:pt9 mn5 si5 pan2 xan1(八万四千部,音译为“捌闷细版夯”)。岩光曾对此考证说:“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人们通常称贝叶经kap7为部,用量词kap7,卷用量词puk9,称三藏经为夯,用量词xan1[8]通过考证得知“夯”一词其实来自于巴利语“夯塔”一词,有“段、篇、章、节”等意思。当这个量词引入傣族地区时,其使用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在计量方面,一夯等于四两二或四两四。“夯”可以指称摆放物品、压金、祭品的小篾圆桌以及鸡叫、水流湍急或绳子的疙瘩。同时,也可以指佛经中的戒条、警句等。总的来说,“夯”是借自巴利语用来计量经书的量词,但随后使用范围扩大,可用来指代多种事物的泛用量词,如:lok8 hak9 ta3 t5 vai4 jau2 jot8 sam1pan2 ,nap8 pin1xan1 an5pai1pa6pm4(这个已经创建的世界总共长三千约,(经书把)它分成许多部。除此之外,佛教人物的计量本用tun1(尊)来修饰,表示尊敬的意思,常出现在代词或名词之前,如:tun1au3 tun1tan6(至尊的您、他)。当初,这个量词只用于佛祖和召片领以示对他们的尊敬,后来则使用于尊崇的人或神,如:tun1 mau4u2 si4(毛主席),tun1 bun1(圣人)。[9]此外,也可以用来修饰动物,将动物神化,如:tan5 k6 ak1 t4 jan4 ma6 tun15 va5 kan1da1ka1(他骑了匹神马叫日达嘎)。从这些量词的使用中,可以看出傣族对这些量词使用范围的扩展,以及受小乘佛教的影响程度之深。

在我国56个民族中,傣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水稻在其生产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水稻的种植生长,傣族十分重视水利的修建以及农田的灌溉,而且形成了相关的层级管理制度,各级分工管理水利设施。其水利管理人员叫板闷pan2 m1,负责沟渠的修理和水田的灌溉。在管理水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特制的器具来分水灌溉,其中有一种木制的分水器,形状与圆锥类似,在器具上刻有测定水流的单位,如:20纳的田分钱,30纳的田分两,50纳的田分斤,100纳的田分伴(其中的钱、两、斤、伴都是特殊单位,而不是平时所说的重量单位)。[7]在计算稻田面积时,除了使用量词na2(田地)计量,也可以通过稻田的形状特点来计量,使用量词lɔk7(丘),如:na2 lɔk7 n6(一丘田)。稻米在傣族地区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因而当地也有许多以稻米为原料的美味食品。其中有竹筒饭、扁米饭、荷叶包饭、黄米饭、菠萝饭等等,而这些米饭也因使用不同的容器而使用不同的量词来区别,如:xau3 p1 n6(一盒饭:用竹盒盛装便于携带的米饭);xau3 kn36(一团饭:用手抓食的糯米饭团);xau3 hai1 n6(一甑子饭:用一种专用的竹桶蒸的饭);xau3 h5 n6(一包饭:指用荷叶或其它植物叶子包成的米饭);xau3 lam1 bk9 n6(一筒饭:用香竹竹筒烧制的米饭)。这些丰富的与稻米相关的量词充分地表现出了水稻在傣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其丰富的稻作文化。

综合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图形显示技术,将各部分子系统集成,实现了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三 傣族文化思维在其语言文化中的决定作用

众所周知,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其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因此,也可以通过该民族文化思维特点来进一步地说明傣语量词所反映文化的特殊现象。

(一)傣族具象思维的导向作用

具象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即思维同形象相联系,而没有抽象的形式。这种具象思维在汉族的身上很具有说服力。这种思维在汉族身上体现为很多方面,如:汉字中的象形造字法,诗歌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及诗文当中的一些意象表达等等。除此,汉语中的量词也可以使抽象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如:那个人有一肚子学问,她的脸上挂着两朵微笑,土地上长着一针绿草。从例句中可以看出,其中的量词在句中主要起修饰作用,而没有计量的功能。通过这些量词的修饰,从而能够使读者更加形象地感知这些事物,同时也可以通过比喻想象或类比联想来把握抽象事物的形象,如:“线”在汉语中表示用丝、棉、麻、金属等制作形成的细条状的事物,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它来修饰希望、生机,“一线希望”。这给读者一种更加形象生动的感知认识。而这表明了量词这种特殊作用的同时,也间接地反映出汉族的一种直观性、形象性的思维特点,表现出了量词“线”其语义特征的进一步泛化。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6]、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7]、日本骨科学会评分 (JOA)[8]和改良 MacNab[9]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年行腰椎MR检查,责任椎间盘退变程度按Pfirrmann分级进行评价。

相比汉语量词的特点,傣语量词则很少使用上述的修饰方法。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因为在傣语词汇系统中本来就缺乏这种语义比较抽象的名词。如汉语当中的“希望、意境”等词。而是往往通过将其转换成具象的词或短语来表达其中的意思。第二,因为相较之汉语而言,傣语量词其语义泛化的程度比较浅,而且一些属于上位义项的词语往往缺乏相应的量词,如:技术、工具、货物等词。

这种量词使用上的差异反映了汉族和傣族在量词发展程度上的不同,同时也反映出这两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以及其语言心理方向的差异。傣族的具象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征。这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如傣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线秀》:亮晶的宝石呀!开口说话吧!不讲满一只箩筐,也要讲豌豆那样大,我就把它包好带回家轻轻地笑一下吧,不笑月亮那么多,也要笑一颗星星那么多,我就小心把它放进心窝。[10]这首诗中用“豌豆、箩筐”来计量说话的多少,用“星星、月亮”来计量笑的多寡。这些量词的使用都从深层次中反映出了傣族的具象思维在其语言表达以及认知事物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二)傣族诗性文化的映射作用

众所周知,语言构成了诗的物质材料,没有了语言自然就不会有诗的存在。语言是诗的灵魂,我们可以从诗的特性中发掘出语言的特性。维柯曾经在《新科学》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诗性智慧,即当人们拥有并开始使用语言时,诗的特性就已经蕴含在语言当中了”。[11]在诗的描写表述中典型地表现了一种语言所具备的特征,其中傣族地区就好比是一个诗歌的海洋。在喻为植物王国的傣族地区有着茂密繁盛的原始森林、土壤肥沃的田园坝子,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傣族提供了富足的物质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活条件。这使得傣族在满足物质的基础上,能够有条件去培养、发展自身的诗性文化。除此之外,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对宗教的感情深厚。他们相信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神灵,“谷有谷魂,鱼有鱼魂”,而正是这种浓厚的宗教情结为丰富诗性文化提供了条件。其傣族诗歌从语言、形态、节奏等各方面都体现了语言特征之美。

大豆根系作为大豆的重要器官之一,在大豆整个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根系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作物根系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地上部分,虚拟植物克服了传统方式下试验周期长、环境因素难以控制的缺点,大豆根系的虚拟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dik7 dik7 mai4 lim3 deu1 bau5 pin1 lau3

棵 棵 树 棵 一 不 成 树林

(独木不成林)

公民性:通过问卷中“您对地方人大的日常工作和决策的关注程度是怎样的”、“您在上一次的居民委员会选举中有没有投过票”、“您对居民委员会日常工作和决策的关注程度是怎样的”和“您在上一次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中有没有投过票”几个变量来研究。每个问题中的回答为“一点也不关注”到“非常关注”五等或“没有”到“自愿”三等。由于有多个题项,因此要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题项,拟合成一个新的变量——公民性。

dap9 ten5 ka3 pa4 ten5 pai1

如今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汉语中的一些新词语及新事物也被傣语借用。如:电话、电视等等。与之相应,他们的量词也被借用过来,如:肢、支用量词ku2,ku2 pu5 ku2 n6(一支股票)。同时,由于小乘佛教在傣族的传播盛行,其所使用的巴利语也对傣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傣语也从其中借入大量的词汇,当中也包含有量词。在这些量词中,有的只限于使用在书面语中,如:pa1 kam1(章、项、方面)。有些甚至已经不再被人使用,如:jot8(约扎纳)。而有些则还在口语中大量使用,如:po8 jo2(束)。由于巴利语是一种无声调的多音节语言,而傣语则是以单音节为主,所以,在傣语中,其多音节的量词大都来自于巴利语,而且多用于书面语。此外,傣语中还有一些缅甸语借词,如:i6(甩)、man1(半开:缅币单位)。

4.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很多小学中可以看到。例如,一部分教师仍然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或者是否能听懂,只是一味按照教学目标将一些英语知识强硬教给学生,对语法内容晦涩难懂的问题从来不去重视,这也是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

4、盆土使用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殖土或沙质土,将芒果种子放入土壤中,发出来嫩芽的一端朝上。最后浇透水放置有阳光照射的地方,两个星期就能长到10~18厘米高了。

mi2 tun3 sa1 li1 xam2 tun3 lam2 am2 vi4 set9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人们对于在线教学的理性反思基础上的,在线教育虽然说是现在教育的主流,因为在线教育是信息化教育模式的重构,是指把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在线教育优势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的网络的利用时间优势和空间优势,是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混合现实学习环境并有所提升,将各大高校优秀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通过两种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的引向深地学习,实现有效的教育。开展在线教育不是为了去使用在线平台,也不是去为了建设数字化的教学,也不是去为了发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而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

有 棵 菩提 金 棵 树 美丽 神圣

傣族诗歌能够从多方面得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赞哈的歌声。这些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一代代相继传唱。此外,诗在傣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数量繁多,同时也有许多经典的长篇史诗巨著,如《巴塔麻嘎捧尚罗》《兰嘎西贺》等等。在傣族这些众多的诗歌著作中,集中反映了量词在诗中所表现的诗性文化,如:

(有一棵神圣美丽的金菩提树)

我国傣族主要集中在云南西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相交界。这为傣族与其它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影响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其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子,又有东南亚文化的印记。傣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许多相关的汉语词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际沟通的需要。在这其中就包含有大量的量词,如:斤:kin3;两:h6;杯、碗:van2;盘:pan6;秒:mu4;桶:tu4;斗:tu4;套:tau2;元:jn6;组:u4;捆:xun4;个:k4;分:fn6;亩:mu4;寸:sun2;吨:tun2;石(担):tan2;片:pʰn2;丈:a2

pin1 kun2 pu3 di1 pu3 am2

成 人 位 好 位 美(成为一位英俊的男人)

ʔau1 hai1 ta5 lai1 fun1 nan2 l5 tun1 l5luk9

拿 缸 众 那 些 位 每 一 每 个

(那些人每人拿一个水缸)

k4 kt5 pin1 tun1 pin1 k1 ma2 u6 ti6u6 h5

就 生成 株 成 颗 来 各 处 各 方 了

(成株成颗的苞谷就遍及各地了)

kin1 ʦin4 ʦa4 li5 im5 l2

吃 肉 象 每天才 饱了

(每天要吃一头大象才会饱)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分组进行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以上例句中,pu3 di1 pu3 am2,l5 tun1 l5 luk9,pin1 tun1 pin1 k1,u6 ti6u6 h5等,从语义上来看,都是多余的,删去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会影响其语义,但其韵律感和美感则会受到影响。这些相继传承的诗性文化在傣族的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致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传承以及语言的表达中更加注重语言的使用,其中就包括了量词功能的扩展。量词不再仅仅是计量的功能,也涉及到了押韵、强调、补充音节等特征,但实际的意义进一步虚化,这在傣族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这与傣族内心的诗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性文化的映射。当然,傣语量词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在傣语中“一块肉”,即可以用普通量词kn3(块),也可以用专属量词tu5(吊、挂),而这恰恰反映了当地傣族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特点。因此,在我们考察理解傣语量词中的傣族文化时要与当地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根据昌宁县畜牧养殖业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昌宁县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结 语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所有的事物都在一个大系统中运作、发展、变化。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与其他事物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自然包括各民族社会生活与文化。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以量词角度来探寻傣族社会文化及特点,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主要以汉语理论作为参照,缺乏相关的理论创新,并反映的社会文化比较浅显,不够深入等等。

参考文献:

[1]伍铁平.语言是一门领先的学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38.

[2]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

[3]马学良.汉藏语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45.

[4]胡静.从亲属语言的比较看老挝语量词的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5]王均,等.壮侗语族语言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154.

[6]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张公瑾.西双版纳傣族历时卜的水利灌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8]岩光.傣族佛经“捌闷细版夯”质疑 [C]//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研究所,云南西双版纳贝叶文化研究中.首届全国贝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119.

[9]罗美珍.傣语的称谓法[J].民族语文,1989(5).

[10]岩峰,等.傣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11]马钦忠.当代西方语言文化研究的“诗性智慧”问题[J].学习与探索,1996(3).

[12]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壮侗语族谚语[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陈鹏
《红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红河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