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张謇质量观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目前,各地各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正在进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规划和诊改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在这过程中,许多学校在更高起点上规划着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高校质量文化实际上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1],因此,丰富学校质量文化也是对校园文化做贡献。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推动优质校建设工程,构建优质高职质量文化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卓越化、创建一流优质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塑造学校品牌与形象、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院校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质量文化的概念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以后随着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逐步发展形成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化组织、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竞争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质量文化是近现代以来人类进入以机器化生产为标志的新物质生产阶段后,随着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兴起所形成的物质基础、行为模式、制度规则、价值观念的总和。实际上,人们很早便开始从事质量实践工作,质量意识、质量观念、质量思维等也从萌芽状态逐步发展并系统化,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质量文化最初产生于企业,后来才被移植到高等教育系统中使用。人们期望通过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来引导构建全新的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体系。这种质量文化观强调质量本身的目的性、质量主体的内在自觉性,以改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外在性和技术性,使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真正成为高校以及师生等每一质量主体的内在成长需要,成为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换言之,就是要唤起每一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质量态度和质量道德[2]。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兴实业与办教育等诸多伟大实践中给后人留下了方方面面丰富的遗产,研究张謇的质量观和质量实践,可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1 张謇的质量观与质量实践

1894年张謇41岁高中状元之时,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张謇极度悲愤,心急如焚:“此次和约,其割地驻兵之事,如猛虎在门,动思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伤,气血大损;通商之害,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及今日力图补救,应以夜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守旧,以后大局,何堪设想?”[3]15张謇决心投身到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他选择了办实业和教育两件大事、新事。为把两件大事办成办好,张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了伟大的实践。

1.1 目标的战略高度与世界性眼光

张謇研究了海外国家国强民富的原因是有他们自己的工业,“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3]22“由是以推,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3]100他同时开展了调研,“尝研究《海关贸易册》,知棉铁两行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4]211“查前清光、宣两朝各海关贸易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织物曾达二万万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3]257据此,他认定要让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应首先发展纺织和钢铁两大工业体系。张謇考量了南通地方特点,“夫地位之形势,棉产、女工之便利”[4]27,由此开始了他救国实践的第一步,创办大生纱厂。“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5]6据此可以看到张謇先生的胸怀与抱负、勇气和胆识,他将创办大生纱厂与建设一个独立、富强、幸福的中国紧紧地连在一起,使得地方经济与民生密切相通。

在运用该系统的过程最后,车辆进场前,需在项目部安全环保部门办理台账登记手续(三证齐全),手续齐全后发项目部自编号,由设备物资科进行电子标签的录入信息工作,录入完成后装料,装料到达自动称重系统后看指示灯(红绿灯),当绿灯亮时,车辆行驶到电子标签扫描区域,扫描成功后道闸打开,车辆进入称台中间(此时红外线已扫描)不用停车方可称重记录,记录成功后语音提示称重保存成功,显示屏显示称重数据,道闸打开车辆通过称重完毕。

父亲说,我是在梨园里丢了魂。母亲便去求远坤队长给我叫魂。远坤既是队长,也是风水先生,我认识他,所以面对他身上那种神叨叨的巫气并不害怕。他拿一根筷子一只碗,边走边敲,边敲边喊,六六,回来啰!我在后面答,回来啦!

张謇办实业如此,办教育也同样如此。他的质量标准观散落在他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公文、演讲、文章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张謇当时就特别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在1905年《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写道:“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5]96,在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中写道:“所树为教育方针者三事: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一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一教授河海工程必须之学理技术,注意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4]333-334。这就将德智体的要求提得十分明确。张謇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他认为中小学毕业生如走向社会“惟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之”。“而大学分科则为社会高等事业人才养成之备,故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8]也就是说,作为大学生虽然德行、技艺都很重要,但仅有技艺,缺少德行社会是不能接受的。当时张謇就树立了以德为先、教书育人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他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9]的著名论断,不仅是课程开设应遵循的原则,也是所设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职业教育生存的意义就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企业一线的需要,如果职业教育天马行空,培养不出一线需要的适用人才,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张謇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他指出:“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10]179“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10]252技能是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练就的,没有实践及时间的保证就不能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就会误人子弟。张謇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合格教育的标准是什么。

一个企业若要正常运转,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细心掌舵,还要有一整套正规化、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制度最大的作用在于维持企业内部秩序,制度本身是一种规范和约束,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那么企业内部容易自乱,势必会分散管理者的精力。张謇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论述道:法律之作用以积极言,则有诱掖指导之功;以消极言,则有纠正制裁之力。二十年来见诸企业者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指导之故也。将败之际,无法以纠正之;既败之后,又无法以制裁之:则一蹶而不可复起[4]257-258。所以,大生纱厂开车伊始,张謇就拟定《厂约》和《大生纱厂章程》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规章。《厂约》共16条,除阐明办厂的目的和意义外,对纱厂各主要部门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利润分配、奖惩赏罚、工资福利以至职员伙食标准、徒工学习等,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大生纱厂章程》则更具体,全厂各车间、各职能部门也都制定有详细具体的管理章程,如《银钱总账房章程》《进出货处章程》《子花栈章程》《批发所章程》《工料总账房章程》《杂务账房章程》《稽查章程》《火险章程》等等[7]。这些以岗位责任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确保了工作的有序,责任的落实,奖惩的分明,体现了张謇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的务实的实践路径。

1.2 管理体系的科学与管理制度的完备

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当今社会与张謇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张謇质量观对当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仍具有借鉴意义。

8月中旬,山东省出台了《蔬菜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地方标准,这是中国首个关于蔬菜标准体系建设的标准,通过构建生产、产品、加工、流通、质量追溯、管理服务等6个标准子体系,覆盖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根据地方标准的要求,山东将制定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严格规范农药、化肥和抗生素、激素使用,从源头上严把蔬菜质量安全关。同时,制定高标准农田、土壤修复改良、农田灌溉排水、节水节肥等地方标准。针对小麦、玉米、葱、姜、蒜、水产品、畜产品等优势领域以及农业“新六产”领域,建设国家标准创新基地,加快制定地方标准和国内领先的团体标准,努力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建设一批国际标准生产示范区。

1.3 标准体系的构建与目标的实现

(1)若CurrentLayerDepth 小于CurrentSampleDepth,则将CurrentLayerDepth 加上LayerDepth(即移动到下一层),将CurrentTexcoords 加上采样步长△t(即移动到下一个采样点),然后重复上述操作;

关于办学,张謇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3]100。“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3]21“泰西诸大国之用人,皆取之专门学校,故无所用非所习之弊。”“中国人数之多,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3]23由此可以看出,张謇认为所办教育要顾及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宏观需要,考虑实业发展的中观现实要求,并进而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6]和“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4]615的思想体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其高度和远见卓识让人臣服。章开沅先生在新版《张謇全集》的序言中写道:张謇当时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从经营事业的开始便有一个全局观念。就经济而言,并非仅仅着眼于某一工厂,而是要逐步营造一个企业体系;就教育而言,并非仅仅着眼于某一学校,而是要逐步营造一个文教体系。张謇本人也有一段自述:“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因南通棉花著名,首先创设大生纱厂。二十八年,创立师范学校,以为普及教育之基础。纺纱须棉,须增产棉地,乃创设通海垦牧公司;有棉产地,须讲求改良棉种及种法,又创设农业学校。此校亦在省立农校之前。纺纱须纺织专门人才,又设立纺织学校,此校为全国所仅有。又设商业学校”[3]723。这段叙述既是张謇先生的心路历程、思想轨迹,也是他的实践路径,这些思想与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远大的目标、战略性的思维、世界性的眼光、大胆的实践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样本和典范。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中国的整个纺织工业体系还没有构建,整个纺织行业也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为确保产品质量,张謇在制定的章程中还列出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标准和质量标准。比如:轧花厂“棉籽按日送交出货栈,净花按日送交清花厂,以不堆积为度”;清花厂“每部送花车,每一点钟须用花四百八九十磅,每日以十一点钟计,用花五千二三百磅”,“头号车每部每一点钟可出花卷十二三个”,“二号每部每一点钟可出花卷七个”,“交班时,须将车底打扫交代”;粗纱厂“随时抽磅花卷,照重四十磅为准。重不过四十磅零半,轻不过三十九磅半,逾此即不合用,应即用条退还,注明缘故,以便复清”,“头号粗纱每部每一点钟可出纱一百十二磅,接头、落纱、停顿均计在内”,“二号粗纱,每部每一点钟可出纱九十余磅,生头、落纱、停顿均计在内”,“三号粗纱,每部每一点钟可出纱四十二三磅,每日以十一点钟计,每车一部,须落纱七次,锭壳须纺满,落时按钟点”;细纱厂“每车三百锭,每班须做十一点钟,落纱十次,此指纺十二支纱”[5]75-82。这些标准对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借鉴张謇质量观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走的不是西方国家通常的发展道路,它的主体并不是在原来发达的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和封建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的条件下产生的。张謇那时办厂是在没有实践经历和实业基础的情况下开始的,如何能行稳至远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每一个重大举措的前期计划和具体实施,张謇总是深思熟虑。以大生纱厂为例,为解决办厂资金上的困难,又为避免企业实权落入官方之手,他以开放的心态,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制,把属于不同人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并商定由官方提供纺纱设备,作价为一半的股份,自己再筹集资金作另一半的股份,并商定官方只收取官利,不参与工厂的经营管理。为体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风险共承,他制定的《厂约》规定:凡为创办大生纱厂出钱出力的人皆可出任董事,各自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工作。“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事有权限,无溢于权限之外,无歉于权限之内,事庶举乎。”[5]6《厂约》明确了四大董事:进货出货董事、厂工董事、杂务董事、银钱账目董事。他把企业从经营到生产各环节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并分解到四大董事的工作范围与职责中去。一开始就有一个层级分明、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确保了企业一开始就沿着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发展。

2.1 目标的精准设定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前提

歌剧《伤逝》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倾注了八年心血创作的第一部歌剧,被誉为中国歌剧历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在中国歌剧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伤逝》在创作时,忠于鲁迅先生的原著的抒情又深沉凝重的精神和风格特点,把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思考带入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心中。

基于对所处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张謇提出了发展纺织、钢铁两大工业体系的实业目标,进而又提出服务于国家、社会、实业需求的职业教育目标。张謇的实业目标和职教目标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需求提出的。同样,当前每所高职院校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因而,发展愿景也会不同。每所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规划和具体诊改实施方案又与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如果学校某个阶段如“十三五”发展的总目标不精准,那么,一些具体目标,比如年度目标、各分项目标就会出现游离,依据目标确定相关标准这项工作就失去了根基,所以目标的精准设定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前提。质量保证体系应该是一校一方案,因为每个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所制定的发展目标是不同的。学校发展目标的精准确定在于对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在于对学校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在于全校教职员工统一的意志和信心。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能否产生内在动力,实际上也与目标建构得是否合理有关,因为一个精准的目标是凝聚大家共识形成的,追求并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大家共同的期望,会激发大家在共同目标下努力奋斗。某个阶段的总目标确定以后,各分项的目标就是总目标在分项工作上的分解,因此,各分项目标除了更具体更便于实施外,其总和必须符合总目标的内涵要求。

2.2 标准的科学设置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础

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中明确了诊改工作的内涵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每个学校所处地域不同、规模不同、发展水平不一,有的学校可能目前维持学校生存的压力很大,有的学校可能在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谋求更高水平上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主体需求上的不同,此次诊改更强调“自主”,更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要求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为了给诊断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学校就应该围绕自身发展的各级目标设置目标标准。借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建立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兴办职业教育实践中提到的人才标准,这种标准既可能是过程性的标准,也可能是结果性的标准;既可能有政府、行业、学术团体等不同利益主体为职业教育制定的规定性标准,也可能有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理念量身定制的标准要求。不管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有的标准最终都是由诊改的主体即学校来确定。除诊改工作中的自选和自创动作外,一般按文件规定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构和完善相关标准。教育部为了检验学校自主诊改工作的有效程度设置抽样复核程序,并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参考表中的诊断项目也给各校提供了设置哪些标准的参考。另外,学校设置的标准高低如何,科学性怎样,一方面取决于学校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认识。因为,标准的设置既需要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设定适合自身实际的标准;也可以随需求的变化和达成的状态不断修正,甚至提出“跳一跳够得着”的新标准,始终保持改进提升的激情与张力,故称其为“需求标准”[11]。诊断就是要找到实际与标准之间的距离,改进就是要缩短实际与标准的距离,标准因而成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础。

2.3 制度的完备和创新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保障

张謇创办大生企业起初就取得成功原因很多,管理上的制度化就是其中之一。早在开机前,张謇执笔的《厂约》就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各人职责明确,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规定。《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多达195条。张謇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有自己的管理规范和章程。例如,在王国维等人协助下,参照日本近代有关师范教育的法律法规,张謇制定了《通州师范学校章程》,并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交由上海澄衷学堂印书处正式出版。《通州师范学校章程》的制定实施,使近代学校制度在通州师范得到确立,短短数年即获成效。国家教育部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求提出后,许多学校不太适应,原因是多数学校已经习惯于来自外部的质量评价。一方面,已开展了多年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其质量标准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的,质量的认可和评估也是由学校外部组织的,学校并不是质量评估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设置的一些建设项目,因为有经费的牵引,已经成为质量建设的目标,成为学校努力和竞争的方向,学校已经适应了来自外部的要求,在内心深处还缺少作为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主体的心理准备。当前,要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特别是要自主构建,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就十分必要。要实现专业设置、招生入学、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毕业就业等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就必须对质量保证体系规定的目标、内容、标准、进程及方式方法予以规制,形成一整套程序化的规定,形成制度体系。同时,应利用制度的建立去固化一些机制及模式,形成导向并产生内在激励作用。这项工作十分精细,因为整个诊改的过程非常注重过程、注重细节,一些制度必须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式方法,在打造学校特色的同时,注重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创新,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地考虑广大师生及管理工作者的内在需要、内在心理意识结构和内在道德自律,真正产生内生动力,唤起每一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质量态度和质量道德,最终形成学校质量文化。

2.4 诊改机制的建立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核心

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张謇办实业、兴学校的实践带有不同程度的历史开创意义。时至今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职业教育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职教育已经从外延扩展发展到内涵发展阶段,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就是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新要求。质量不是检查、评估出来的,质量是质量主体生成出来的。为此,各院校要坚持自我负责的责任意识、反思改进的进取意识、螺旋上升的发展意识,为提高教学质量,常态化地诊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并实施改进措施和对策。问题可以用定性的方法去描述,但容易产生主观随意性,数据比较容易揭示反映问题,但数据上升为证据至少需满足二点要求:一是数据可靠、有效、原生态,是基于事实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二是数据与需表征的问题相关度是高的,不是信手拈来的。教育部文件也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学校还应建立动态分析、内部监测、自我保障的机制,形成预警、反馈改进、奖惩的工作循环。同时,推进数据的应用,注重围绕数据挖掘和反馈问题,以数据作为依据进行校内各项工作的诊断、改进和管理,这就需要建立从学校到专业、从课程到课堂等各层级、各方面的数据分析模型。教育部文件还明确,为了检验学校自主诊改工作的有效程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抽样复核,并提供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根据江苏实际,江苏高职院校诊断项目参考表设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38个诊断点;江苏中职校诊断项目参考表设5个诊断项目、25个诊断要素、273个诊断点。诊改复核机制的建立,实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履行了质量管理的职责,同时也给学校的诊改工作提供了导向,给高职办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证。

2.5 诊改平台的开发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支撑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远非张謇时代所能及。在学习借鉴张謇质量观的一些观点和做法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科技,高职院校可以在具体的方法上一定程度地实现对张謇质量观的超越。“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应用为诊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诊改平台的构建和开发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指征,是彰显诊改工作活力与生命力的窗口。目前,各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十分注意以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突破口,主管部门也在加强引导,举办了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课堂教学形态转变虽然面广量大,个性各异,但影响深远。这些教育教学改革涉及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跟踪,数据的提取、分析与处理等等,需要有具备上述处理功能的平台来处理。在诊改工作开展之前,各校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结合智慧校园建设,今后还需要按诊改工作要求,认真分析、系统规划教育教学过程、行政服务、后勤保障等各类业务应用需求,完善、整合现有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各诊改模块,实现学校所有关键业务的管理信息化。诊改平台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融入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方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延续性,在诊改平台建设前期,要全面梳理现有信息系统,实现诊改平台与现有系统的融合对接,同时,按诊改工作的具体要求,需要新增部分信息系统。通过诊改平台,可从教务、学生、教师、就业、科研、设备等业务应用系统获取数据,分类导出各类数据,实现纵横比对及关键指标预警,服务于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需要。

3 结语

张謇在兴实业、办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追求卓越的质量观,相关观点和做法助益了张謇事业的成功。当今之时,尽管社会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张謇的质量观和质量实践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精准设定目标、科学设置标准、完备创新制度等方面对张謇的质量观进行继承,还要在诊改机制建立和诊改平台开发等方面实现对张謇质量观的超越。正如张謇嫡孙张绪武先生所题:“古人哪得知今日,新绿犹能满故枝。”

参考文献:

[1] 张蓓.高校质量文化构建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6(4):75.

[2] 刘振天.为何要提“高等教育质量文化”[N].光明日报,2016-06-07.

[3]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1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4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5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6]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8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36.

[7] 张绪武.张謇[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50-51.

[8]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3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249.

[9]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6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76.

[10]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2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1]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王毅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