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兽医公共卫生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17 12:06:34

兽医公共卫生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

去这里 搜索有很多附件 对你有帮助

加强领导班子和 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要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 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 稳定的本领。做好新形势下的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不仅是提高兽 医工作者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本领的具体要求,也是 促进兽医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一、充分认识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 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事关畜牧业发 展和农民增收,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事关我国的国际 形象,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 作。 (一)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生命安全 的基本要求。这是兽医公共卫生的本质属性。人类正处在一个前 所未有的新发传染病时代,当前已知的人兽共患病多达250多种, 几乎所有新的人类传染病都来源于动物贮存库,60%以上的人类 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的,75%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 近年出现的SARS、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在全球 2 的暴发和蔓延,布鲁氏菌病在我国局部地区的抬头,盐酸克伦特 罗和三氯氰胺事件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都说明了兽医公共卫 生正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 搞好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 要保障。这是兽医公共卫生的客观属性。当前,畜牧业已经成为 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兽医公共卫生工 作搞不好,将直接影响畜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据统计,我国每 年因动物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2004年发生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国内禽肉市场价格两个月内下降10%以 上,有46个国家禁止从我国进口禽产品,农民损失惨重。此外, 因贫致病、因病返贫也是制约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 在我国死亡数一直高居前三位的狂犬病,有近70%是农民,布病 发病有88%是农牧民,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极大的身体伤害和巨大 的经济负担。因此,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对促进产业发展、促 进农民增收至关重要。 (三)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国家安全 的重要内容。这是兽医公共卫生的政治属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 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国家 安全和国际形象。2004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后,采取的封锁疫区、扑杀病畜等措施,影响了疫区人民正常的 生产生活秩序,引起畜禽饲养、加工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停顿、 3 倒退,职工下岗、失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人畜共患病、 动物产品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我 们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预防屏障,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 我们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把握兽医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为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应对风险社会加强社会管理的客 观要求。这是兽医公共卫生的外延属性。当一个国家的GDP达到 1000-3000美元时,就会进入公认的风险社会时期。我国正处于 社会活动日益开放、社会管理日益复杂的转型时期,近年发生的 “禽流感”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非典” 的爆发等一系列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表明由各种社会因素所导致 的公共卫生风险在逐渐加大,局部爆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的 概率在逐渐上升。这些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法律、监管等表面问题, 更暴露出体制机制、社会公共道德等深层次问题,这是社会进入 高风险时期的一个必然表现。加强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防范和化 解社会风险,已经成为中国转型社会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议题。 二、做好我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当前形势下,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一) 观念认识偏差,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长期不被重视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 “兽医者,医兽者也”、 “兽医工作就是保护畜禽健康而已”,造成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长 期不被重视,法规、政策、体制、机构、队伍、技术等发展滞后。 4 一是协调发展错位。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是以增加养殖 数量来提高生产能力,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出现了 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重视养殖数 量,忽视产品质量;重视畜牧生产,忽视兽医公共卫生的错误认 识,环境污染、疫病频发成为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动物 产品的安全问题更制约了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财政投向错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兽医公共卫生工作 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重人医、轻兽医”、“重治疗、轻预防”的 错误认识以及马太效应使得医疗和预防经费投入失衡,更多资金 投入到人的治疗方面,很少有资金投入到动物源头预防上面,重 视人医疗体系建设而忽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使一些曾经得到较 好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头,新发、频发疫病的风险增大。 三是兽医防疫认识不到位。目前很多兽医工作者甚至管理者 对自身工作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为畜牧业生产服务阶段,没有上升 到保护人类健康的高度,表现出在疫病防控中,重视重大动物疫 病,忽视人畜共患病;重视免疫防控,忽视检疫监管;观念陈旧、 被动应对。 四是生产者公共卫生意识不到位。生产者片面追求经济效 益,忽视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高密度的饲养环境和违禁药物或 添加剂的使用,造成疫病的恶性循环和环境污染;法律意识淡薄, 有疫不报、拒绝防疫、掺杂使假、倒卖病死畜现象时有发生,严 重威胁着动物产品安全。 5 (二)工作基础薄弱,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低水平徘徊 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有了 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一直不被重 视, 无论是机构队伍, 还是经费投入, 欠账较多、基础薄弱,动 物防疫能力捉襟见肘, 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力不从心。与日益严峻 的形势和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和不 适应。具体表现为: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兽医法》这个 根本大法,兽医个人和行业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和保障;队伍基 础薄弱,尤其是基层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不高,队伍 不稳定;执法主体多头,责任和权力不清,执行和监督存在较大 难度,法律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人畜共患病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技术手段落后,储备不足, 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 徊。 (三)体制机制不顺,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一是合作机制不畅,人医兽医缺乏合力。目前人医、兽医尚 没有建立顺畅的合作机制,各自为政、协调不足。一方面,缺乏 强制性的、通畅的信息互通渠道,技术上难以实现优势互补,造 成有效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现有公共卫生体系 机构组成、人员结构过于单一,给动物源性疾病的控制造成了许 多不利因素。因此,很难应对目前众多新出现或重新流行的人畜 共患病威胁,阻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是管理职责不清,监管能力差。与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单 6 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动物性食品生产监管中机构众多、条 块分割现象十分严重。按照《国际陆生动物卫生法典》的原则, 动物饲养和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进出口贸易等活动都要在 官方兽医体系监控之下,并对其实施兽医的统一管理。而在我国, 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和属地管理体制并存,使一个本来完整的动 物卫生管理链条被分割,出现所谓的“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 的奇怪现象。由于职责分工不清,出现“有利大家争,无利互推 诿”,基层部门“婆婆多,办事难”的尴尬局面。 三是管理体制陈旧,与国际不接轨。目前,我国的兽医管理 体制与国际上的官方兽医垂直管理体制不接轨。兽医部门归属 省、地、县三级政府,各级政府根据自己的规划,决定兽医行政 的运行方式。这种地方政府水平管理体制势必造成地方保护主 义,不利于动物疫病的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的监管,不利于动物 产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兽医公共卫生的发展。 (四)自然环境恶劣,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难度加大 一是人畜共患病越来越复杂。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劣,老 病未除,新病又至,人畜共患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曾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畜共患病疫情有所回 升;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近期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为代表的跨物 种感染性疾病频发; SARS、疯牛病等新病原体出现或感染新的 宿主,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是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隐患越来越多。餐桌食品的安全问 7 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 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因子、兽药残留或违禁药 物的污染,已成为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从2006 年鸭蛋中致癌 物苏丹红现身、上海数百人瘦肉精中毒、多宝鱼被检测出含违禁 药物到三鹿奶粉事件,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越演越烈。 三是规模化养殖场环境污染越来越重。人类在生产丰富物品 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这已成为全球最为关心和 迫切解决的问题。国家环保局调查表明,80%的规模化养殖场建 在人口密集区域;90%的畜禽养殖场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80% 左右的规模化畜禽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中国畜禽粪便的 总体土壤负荷以超过警戒值,养殖场排放物将成为环境的最大污 染源。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领域扩展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 活环境不受污染、恢复人类和动物微生态平衡等方面。 三、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建议 兽医公共卫生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健康问题有关的理 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 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畜 共患病、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以及现代生物技 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综合性事 务。加强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环 境的有机统一。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8 面对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形势,必须充分认识兽医公共卫生 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五个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树立“一个健康”的观念,实现以保护动物健康为核心向以 保护人类健康为核心的转变。兽医公共卫生工作的最高目标和最 终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并以此为准则来重新确定其地 位、目标、指导思想、重点和措施,真正实现为人畜健康服务。 二是树立全程控制的观念,实现以防病为重点向全程监管转变。 突出兽医在动物及产品生产过程的统一、全程的监管,保证动物 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树立“人病兽防”的观点,实现防控关口前 移的转变。把预防动物疫病与预防人类疾病放到同等重要位臵, 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人类感染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四是树立公共 卫生无小事的观念,实现由传统服务型向社会职能型转变。兽医 公共卫生工作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具有极强社会性和强烈的 公益性,必须高度重视。五是树立国际性的全局观念,实现兽医 公共卫生工作从国内型向全球型转变。特别在动物产品国际贸易 和人畜共患病防控方面更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的国际性和开放 性。 (二)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当前形势 下,夯实兽医公共卫生基础更显重要。一是要夯实队伍保障基础。 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制度、充 分发挥兽医协会作用、搞好专业技能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兽医 9 队伍素质。二是要夯实法制保障基础。建立以兽医法为核心的兽 医公共卫生法律体系,逐步完善规范在动物诊疗、防疫、检疫, 兽药生产、使用、销售,动物进出口检疫,实验动物安全检疫, 畜禽生产环境卫生监控,人畜共患病防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 立健全兽医与卫生等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三是要夯实技术 保障基础。加大基础问题的研究与调研,加强动物疫病预警、预 测、检测和疫苗研发能力,探索检疫监管等方面的新模式;加强 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 支撑能力。 (三)理顺体制,完善机制 一是以官方兽医为核心建立全程统一管理体制。从1998 年 的“三检合一”到 2001 年的 “四检合一”,到日前成立国家食 品安全委员会,我国一直在寻求一个适合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 制。体制改革虽不能一蹴而就,作为第一步,建议国务院成立由 卫生、农业、公安、检验检疫、药监等部门组成大公共卫生协调 小组,统筹指挥、明确责权,解决各部门分段管理与协同统一的 问题;从长远看,应逐步把分散在畜牧、商业、农垦、企业、海 关等部门有行政职能的兽医人员统一在一个机构——国家兽医 局内进行管理,实行兽医行政的“垂直”管理, 推行官方兽医制 度, 实行兽医资格认证制度和准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动物产品 高效、有序的全程监管,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 二是以人畜共患病防控为重点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作为保 10 证人类健康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应当容纳所有与保障人类健康 直接相关的机构、设施和人员。我国应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当前兽医体制与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以人畜共患病防控为重 点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实现人医和兽医一体化的多部门合作。 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快速应急反应,对人或动物感染后进行相应的 病源追踪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建立与 OIE、WHO 等国际组织 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以及与各级兽医机构和其他公共卫生机构 的垂直合作机制。 三是以稳定增长为基础建立兽医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各级政 府应加大兽医公共财政投入,切实解决兽医公共卫生工作财政专 项经费资金来源,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在建立长效投 入机制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充分考虑防疫监管工作的阶段 性,根据实际形势的变化,合理确定支持重点,及时调整支持方 向;二是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差异性,重视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的 可行性、社会的公平性,科学界定投入的管理层级。 (四)健全体系,加强建设 一是建立兽医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在国家级水平上建立 兽医与医学监测为一体的人畜共患病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加强兽 医监测能力和建立规范化的疫病信息互通渠道,使一些新出现病 原或具有人和动物共同感染潜力的病原能够及早发现,并对人的 感染做出及时预警。 二是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加大或统一由兽医对 11 动物性食品从农场到餐桌这一全过程监管,解决动物性食品生产 中的安全漏洞。这个体系应包括完备的饲料、兽药生产、使用监 控系统、完善的动物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控制系统和动物标识 及疫病可追溯系统。逐步实现国家兽医部门全过程质量监督权、 检验权、控制权,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监控体系。 三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在 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关键在于制定完善的相关预案,重点 在于建立完善三个机制,即预防机制,包括信息收集、预警监测、 培训演习、制订预案;应对机制,包括风险识别、决策指挥、沟 通协调、技术咨询;修复机制包括消除恐惧、善后恢复、审计评 估、政策调整等,从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应对能力。

直接去看看(临床医学进展)上的文献吧

兽医公共卫生学论文1000字

正文一、前言: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防控工作上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这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我国的兽医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随着全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这也从一个方面要求我国的兽医工作者,更加要做好生猪疾病的防空工作, 降低生猪饲养风险!可见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我国兽医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我国的兽医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制的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二、我国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不能实施统一管理, 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重叠,造成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 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给防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 降低了作效率 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 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2、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由于多年建设滞后, 我国基层兽医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层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较差, 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 仪器设备还不如管辖区域内的规模化饲养企业的实验室。第三,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 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 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简单对基层站所进行撤并了事, 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 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3、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1)、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36-45岁的占31%,46-60岁的占41%,年龄结构趋于老化。(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我国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4、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兽医工作法律体系: 缺少一个兽医工作的基本法,在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也没有立法; 已有的法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相互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 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有的地方又出现脱节, 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等。三、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机构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法律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1、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2、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4、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研究制定官方兽医管理、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促进兽医管理的有效,健康发展!四、结束语以上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兽医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建议做的简要阐述,许多观点也可能尚有不当和值得商榷之处。总之,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希望相关工作者共同努力,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让我国的兽医从软硬件上都更上一层楼……

加强领导班子和 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要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 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 稳定的本领。做好新形势下的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不仅是提高兽 医工作者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本领的具体要求,也是 促进兽医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一、充分认识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 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事关畜牧业发 展和农民增收,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事关我国的国际 形象,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 作。 (一)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生命安全 的基本要求。这是兽医公共卫生的本质属性。人类正处在一个前 所未有的新发传染病时代,当前已知的人兽共患病多达250多种, 几乎所有新的人类传染病都来源于动物贮存库,60%以上的人类 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的,75%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 近年出现的SARS、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在全球 2 的暴发和蔓延,布鲁氏菌病在我国局部地区的抬头,盐酸克伦特 罗和三氯氰胺事件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都说明了兽医公共卫 生正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 搞好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 要保障。这是兽医公共卫生的客观属性。当前,畜牧业已经成为 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兽医公共卫生工 作搞不好,将直接影响畜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据统计,我国每 年因动物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2004年发生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国内禽肉市场价格两个月内下降10%以 上,有46个国家禁止从我国进口禽产品,农民损失惨重。此外, 因贫致病、因病返贫也是制约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 在我国死亡数一直高居前三位的狂犬病,有近70%是农民,布病 发病有88%是农牧民,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极大的身体伤害和巨大 的经济负担。因此,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对促进产业发展、促 进农民增收至关重要。 (三)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国家安全 的重要内容。这是兽医公共卫生的政治属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 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国家 安全和国际形象。2004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后,采取的封锁疫区、扑杀病畜等措施,影响了疫区人民正常的 生产生活秩序,引起畜禽饲养、加工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停顿、 3 倒退,职工下岗、失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人畜共患病、 动物产品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我 们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预防屏障,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 我们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把握兽医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为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应对风险社会加强社会管理的客 观要求。这是兽医公共卫生的外延属性。当一个国家的GDP达到 1000-3000美元时,就会进入公认的风险社会时期。我国正处于 社会活动日益开放、社会管理日益复杂的转型时期,近年发生的 “禽流感”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非典” 的爆发等一系列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表明由各种社会因素所导致 的公共卫生风险在逐渐加大,局部爆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的 概率在逐渐上升。这些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法律、监管等表面问题, 更暴露出体制机制、社会公共道德等深层次问题,这是社会进入 高风险时期的一个必然表现。加强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防范和化 解社会风险,已经成为中国转型社会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议题。 二、做好我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当前形势下,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一) 观念认识偏差,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长期不被重视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 “兽医者,医兽者也”、 “兽医工作就是保护畜禽健康而已”,造成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长 期不被重视,法规、政策、体制、机构、队伍、技术等发展滞后。 4 一是协调发展错位。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是以增加养殖 数量来提高生产能力,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出现了 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重视养殖数 量,忽视产品质量;重视畜牧生产,忽视兽医公共卫生的错误认 识,环境污染、疫病频发成为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动物 产品的安全问题更制约了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财政投向错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兽医公共卫生工作 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重人医、轻兽医”、“重治疗、轻预防”的 错误认识以及马太效应使得医疗和预防经费投入失衡,更多资金 投入到人的治疗方面,很少有资金投入到动物源头预防上面,重 视人医疗体系建设而忽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使一些曾经得到较 好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头,新发、频发疫病的风险增大。 三是兽医防疫认识不到位。目前很多兽医工作者甚至管理者 对自身工作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为畜牧业生产服务阶段,没有上升 到保护人类健康的高度,表现出在疫病防控中,重视重大动物疫 病,忽视人畜共患病;重视免疫防控,忽视检疫监管;观念陈旧、 被动应对。 四是生产者公共卫生意识不到位。生产者片面追求经济效 益,忽视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高密度的饲养环境和违禁药物或 添加剂的使用,造成疫病的恶性循环和环境污染;法律意识淡薄, 有疫不报、拒绝防疫、掺杂使假、倒卖病死畜现象时有发生,严 重威胁着动物产品安全。 5 (二)工作基础薄弱,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低水平徘徊 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有了 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一直不被重 视, 无论是机构队伍, 还是经费投入, 欠账较多、基础薄弱,动 物防疫能力捉襟见肘, 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力不从心。与日益严峻 的形势和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和不 适应。具体表现为: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兽医法》这个 根本大法,兽医个人和行业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和保障;队伍基 础薄弱,尤其是基层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不高,队伍 不稳定;执法主体多头,责任和权力不清,执行和监督存在较大 难度,法律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人畜共患病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技术手段落后,储备不足, 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 徊。 (三)体制机制不顺,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一是合作机制不畅,人医兽医缺乏合力。目前人医、兽医尚 没有建立顺畅的合作机制,各自为政、协调不足。一方面,缺乏 强制性的、通畅的信息互通渠道,技术上难以实现优势互补,造 成有效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现有公共卫生体系 机构组成、人员结构过于单一,给动物源性疾病的控制造成了许 多不利因素。因此,很难应对目前众多新出现或重新流行的人畜 共患病威胁,阻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是管理职责不清,监管能力差。与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单 6 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动物性食品生产监管中机构众多、条 块分割现象十分严重。按照《国际陆生动物卫生法典》的原则, 动物饲养和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进出口贸易等活动都要在 官方兽医体系监控之下,并对其实施兽医的统一管理。而在我国, 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和属地管理体制并存,使一个本来完整的动 物卫生管理链条被分割,出现所谓的“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 的奇怪现象。由于职责分工不清,出现“有利大家争,无利互推 诿”,基层部门“婆婆多,办事难”的尴尬局面。 三是管理体制陈旧,与国际不接轨。目前,我国的兽医管理 体制与国际上的官方兽医垂直管理体制不接轨。兽医部门归属 省、地、县三级政府,各级政府根据自己的规划,决定兽医行政 的运行方式。这种地方政府水平管理体制势必造成地方保护主 义,不利于动物疫病的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的监管,不利于动物 产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兽医公共卫生的发展。 (四)自然环境恶劣,使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难度加大 一是人畜共患病越来越复杂。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劣,老 病未除,新病又至,人畜共患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曾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畜共患病疫情有所回 升;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近期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为代表的跨物 种感染性疾病频发; SARS、疯牛病等新病原体出现或感染新的 宿主,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是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隐患越来越多。餐桌食品的安全问 7 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 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因子、兽药残留或违禁药 物的污染,已成为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从2006 年鸭蛋中致癌 物苏丹红现身、上海数百人瘦肉精中毒、多宝鱼被检测出含违禁 药物到三鹿奶粉事件,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越演越烈。 三是规模化养殖场环境污染越来越重。人类在生产丰富物品 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这已成为全球最为关心和 迫切解决的问题。国家环保局调查表明,80%的规模化养殖场建 在人口密集区域;90%的畜禽养殖场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80% 左右的规模化畜禽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中国畜禽粪便的 总体土壤负荷以超过警戒值,养殖场排放物将成为环境的最大污 染源。兽医公共卫生工作领域扩展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 活环境不受污染、恢复人类和动物微生态平衡等方面。 三、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建议 兽医公共卫生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健康问题有关的理 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 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畜 共患病、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以及现代生物技 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综合性事 务。加强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环 境的有机统一。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8 面对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形势,必须充分认识兽医公共卫生 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五个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树立“一个健康”的观念,实现以保护动物健康为核心向以 保护人类健康为核心的转变。兽医公共卫生工作的最高目标和最 终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并以此为准则来重新确定其地 位、目标、指导思想、重点和措施,真正实现为人畜健康服务。 二是树立全程控制的观念,实现以防病为重点向全程监管转变。 突出兽医在动物及产品生产过程的统一、全程的监管,保证动物 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树立“人病兽防”的观点,实现防控关口前 移的转变。把预防动物疫病与预防人类疾病放到同等重要位臵, 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人类感染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四是树立公共 卫生无小事的观念,实现由传统服务型向社会职能型转变。兽医 公共卫生工作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具有极强社会性和强烈的 公益性,必须高度重视。五是树立国际性的全局观念,实现兽医 公共卫生工作从国内型向全球型转变。特别在动物产品国际贸易 和人畜共患病防控方面更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的国际性和开放 性。 (二)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当前形势 下,夯实兽医公共卫生基础更显重要。一是要夯实队伍保障基础。 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制度、充 分发挥兽医协会作用、搞好专业技能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兽医 9 队伍素质。二是要夯实法制保障基础。建立以兽医法为核心的兽 医公共卫生法律体系,逐步完善规范在动物诊疗、防疫、检疫, 兽药生产、使用、销售,动物进出口检疫,实验动物安全检疫, 畜禽生产环境卫生监控,人畜共患病防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 立健全兽医与卫生等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三是要夯实技术 保障基础。加大基础问题的研究与调研,加强动物疫病预警、预 测、检测和疫苗研发能力,探索检疫监管等方面的新模式;加强 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 支撑能力。 (三)理顺体制,完善机制 一是以官方兽医为核心建立全程统一管理体制。从1998 年 的“三检合一”到 2001 年的 “四检合一”,到日前成立国家食 品安全委员会,我国一直在寻求一个适合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 制。体制改革虽不能一蹴而就,作为第一步,建议国务院成立由 卫生、农业、公安、检验检疫、药监等部门组成大公共卫生协调 小组,统筹指挥、明确责权,解决各部门分段管理与协同统一的 问题;从长远看,应逐步把分散在畜牧、商业、农垦、企业、海 关等部门有行政职能的兽医人员统一在一个机构——国家兽医 局内进行管理,实行兽医行政的“垂直”管理, 推行官方兽医制 度, 实行兽医资格认证制度和准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动物产品 高效、有序的全程监管,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 二是以人畜共患病防控为重点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作为保 10 证人类健康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应当容纳所有与保障人类健康 直接相关的机构、设施和人员。我国应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当前兽医体制与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以人畜共患病防控为重 点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实现人医和兽医一体化的多部门合作。 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快速应急反应,对人或动物感染后进行相应的 病源追踪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建立与 OIE、WHO 等国际组织 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以及与各级兽医机构和其他公共卫生机构 的垂直合作机制。 三是以稳定增长为基础建立兽医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各级政 府应加大兽医公共财政投入,切实解决兽医公共卫生工作财政专 项经费资金来源,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在建立长效投 入机制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充分考虑防疫监管工作的阶段 性,根据实际形势的变化,合理确定支持重点,及时调整支持方 向;二是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差异性,重视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的 可行性、社会的公平性,科学界定投入的管理层级。 (四)健全体系,加强建设 一是建立兽医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在国家级水平上建立 兽医与医学监测为一体的人畜共患病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加强兽 医监测能力和建立规范化的疫病信息互通渠道,使一些新出现病 原或具有人和动物共同感染潜力的病原能够及早发现,并对人的 感染做出及时预警。 二是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加大或统一由兽医对 11 动物性食品从农场到餐桌这一全过程监管,解决动物性食品生产 中的安全漏洞。这个体系应包括完备的饲料、兽药生产、使用监 控系统、完善的动物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控制系统和动物标识 及疫病可追溯系统。逐步实现国家兽医部门全过程质量监督权、 检验权、控制权,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监控体系。 三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在 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关键在于制定完善的相关预案,重点 在于建立完善三个机制,即预防机制,包括信息收集、预警监测、 培训演习、制订预案;应对机制,包括风险识别、决策指挥、沟 通协调、技术咨询;修复机制包括消除恐惧、善后恢复、审计评 估、政策调整等,从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应对能力。

去这里 搜索有很多附件 对你有帮助

1、 [动物医学]猪场免疫程序的建立和正确使用疫苗 摘要:猪群的健康是经营猪场成败的重要关键。近几年来,养猪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由于畜禽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和交易,猪的疫病比较严重。据估计规模化猪场因病死亡率平均在5%~20%不等。尽管养猪 2、 [动物医学]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的探讨 摘要:猪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典型或不明显型猪瘟。CSF由强毒引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不典型猪瘟由弱毒引起、表现不明显 猪瘟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近两年来,猪瘟病的发生在我市养猪业中有流行 3、 [动物医学]猪圆环病毒2型ORF2结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中文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等相关疾病的重要病原。PCV2的ORF2基因编码该病毒结构蛋白,是区分PCV1和PC 4、 [动物医学]动物剥制标本的创新应用 中 文 摘 要生物标本制作是一项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专门技术,始于英国,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我国的动物标本制作技术是在欧洲标本制作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两大派系,即南唐北 口蹄疫简介 口蹄疫是一种以病毒为载体的疾病,主要受感对象为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老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潜伏期有几天至半个月不等,接触、空气、食物等均可导致疾病传播,如遇大风或兽群的大批运输则传染更快。口蹄疫发病后一般不致死,但会导致病兽口、蹄部出现大量水泡、高烧不退,使实际产量锐减。另外,个别口蹄疫病毒的变种亦可传染给人。因此,每次爆发后只能屠宰和集体焚毁以绝后患。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头号杀手”。 口蹄疫可人畜共患。人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饮病畜的奶,或误食病畜的肉品等途径感染。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2——18天潜伏期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泡(皮肤水泡见于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数天痊愈,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1 口蹄疫临床症状 1.1 本病以牛最易感 最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或停止,不喜饮水,闭口呆立,开口时,大量流涎。病畜口腔黏膜、齿龈、唇部、舌部及趾间等发生水泡或糜烂。起初水泡只有豌豆大,继而融合增大或连成片状,1——2天破溃后,形成红色烂斑。很多病例出现条状,高低不平的水泡。用手抓取舌时,常能见大片地脱落,偶见有鼻镜、角茎、乳房上发生水泡。在发生口腔水泡后或同时在蹄冠、蹄踵和趾间发生水泡或烂斑,若破溃后被细菌污染,时发跛行严重,幼牛常并发严重的胃肠炎。 2 羊的感染率低 病羊口腔黏膜上可见到水泡、烂斑和弥漫性炎症变化。山羊比绵羊明显,但主要症状在蹄部,哺乳羔羊对口蹄疫特别敏感,常呈现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发病急、死亡快。 2 防治 2.1 预防 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严格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对疫区周围牛羊接种,选用与当地流行的毒型相同的疫苗、疫种。 2.2 治疗 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每天涂3——4次,用大蒜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 晨报讯 据英国广播公司23日报道,有迹象表明,英国口蹄疫疫情有可能已经传染给人类。英国卫生部已开始对此进行调查。 报道说,口蹄疫疫情严重的坎布里亚郡一名屠宰工人可能已经传染上口蹄疫�这名屠宰工人曾多次接触受口蹄疫感染的牲畜。英国卫生部一位发言人透露,该屠宰工人患有牲畜口蹄疫的“所有症状”,包括手脚及口腔内起水泡等。如果病情得到确认的话,他将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个患口蹄疫的人。但英国科学家指出,牲畜将口蹄疫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有人染上口蹄疫,病情也很轻,目前还没有口蹄疫疫情在人类中传播的记录。 英国1966年爆发口蹄疫疫情时,曾有一人感染了口蹄疫,但对他的健康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为你锝母猪默哀3秒^-^

兽医公共卫生学论文怎么写

学畜牧兽医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都是有规律的,你可以多参考一下以前的毕业论文,因为学校不一样,可能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写毕业论文前有开题报告之类的,此外,一般的毕业论文是要求有实验数据的,所以你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最好是写一种疾病,写些最近的研究报告,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提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参考文献一般15篇以上。最好配以表格和图片,更具有说服力。一定要自己写,不可抄袭,否则,论文答辩一关也是很难过的。仅作参考

文章具体什么要求,字数多少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5000字天、成、论、文1、真实性原则毕业论文内容应是自己在实习过程中亲自做的,如: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饲料兽药生产与营销。2、符合性原则毕业论文的文本结构必须符合《学院毕业论文基本规范要求》的格式,共由4个主要部分组成:(1)封面;(2)论文摘要(不少于200字);(3)毕业论文正文(不少于2000字);(4)参考文献。3、专题性原则毕业论文应一事一论、一题一论,专门写某一方面的问题。4、规范性原则毕业论文内容格式应规范,符合科技论文基本格式要求,其逻辑关系是:提出问题(观点,即选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试验材料与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分析)→结论(结论与讨论、小结与讨论)。5、创新性原则毕业论文选题能够体现生产和研究的要求,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新意或选择了

兽医公共卫生学论文怎么写啊

兽医是给动物治疗疾病的医生。一般分为「小型动物」和「大型动物」两大派系。除了以药物进行内科治疗疾病之外,也可以以外科手术进行医疗或其他服务,如兽医通常还提供阉割或去势动物,在某些国家中会提供切除动物声带,去味等服务。兽医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畜牧业兽医,专门为畜养的家畜,比如猪,牛,鸡治疗疾病。另一种是近年兴起的宠物兽医,专门为个人饲养的宠物比如猫和狗治疗疾病。但因人与动物因经济开发需要而接触频度上升,兽医服务范围相形扩大,因此有所谓专科医生的出现,如在动物园服务的野生动物医生;因公共卫生部门也开始需要大量的兽医进行疾病调查,畜产品检验与把关,也有所谓的屠体卫生检验兽医或公共卫生兽医官等等。一般的兽医需要修读微生物病原与动物疾病、兽医病理学与疾病诊断、公共卫生与兽医学、水生动物与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化学、组织学、解剖学、免疫学、寄生虫学、基因学、药理学、禽病学、牛病学、猪病学、小动物疾病学等,并要多年的诊疗实习,执业期间要顾及法规与伦理。

去这里 搜索有很多附件 对你有帮助

摘要:我国兽医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我国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农业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地方的督促检查力度,争取尽早把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并提出 “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此文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来浅谈一下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关键词:兽医、体制改革 正文一、前言: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防控工作上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这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我国的兽医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随着全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这也从一个方面要求我国的兽医工作者,更加要做好生猪疾病的防空工作, 降低生猪饲养风险!可见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我国兽医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我国的兽医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制的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不能实施统一管理, 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重叠,造成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 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给防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 降低了作效率 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 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2、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由于多年建设滞后, 我国基层兽医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层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较差, 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 仪器设备还不如管辖区域内的规模化饲养企业的实验室。第三,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 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 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简单对基层站所进行撤并了事, 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 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3、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1)、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36-45岁的占31%,46-60岁的占41%,年龄结构趋于老化。(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我国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4、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兽医工作法律体系: 缺少一个兽医工作的基本法,在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也没有立法; 已有的法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相互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 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有的地方又出现脱节, 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等。 三、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机构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法律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1、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2、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4、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研究制定官方兽医管理、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促进兽医管理的有效,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以上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兽医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建议做的简要阐述,许多观点也可能尚有不当和值得商榷之处。总之,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希望相关工作者共同努力,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让我国的兽医从软硬件上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1,王道地 主编《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1 2,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5号3, 任锦芳《猪价上扬,畜牧兽医部门怎么应对?》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强省必须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编者按] 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12月5日发出通知,对如何保持我省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势头,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其主导思想就是,要把转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作为全省各级政府和畜牧主管部门发展我省畜牧业的基本思路,并以此来制定畜牧工作的方针和措施。现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强省的意见》刊登于后供各地畜牧部门学习参考。  我省畜牧业已经连续28年持续稳步增长,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全国前茅,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于全国首位,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分散养殖和粗放经营越来越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彻底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畜禽的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确保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畜禽产品,已成为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构建现代化畜牧经济强省的必然途径。为此,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确保产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以推进畜禽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以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发展为重点,以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来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1、把动物疫病防治控制与畜牧业投入品监控结合起来,建设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提高畜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安全。  2、把畜牧业生产发展与畜禽养殖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的同步改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3、把畜牧业科技创新与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结合起来,着力构筑现代化畜牧业生产体系,建立种、养、加、销一体化的经济结构。  4、把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要求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养殖户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实现畜牧业“四改五化”,即通过改良畜禽品种、改善养殖环境、改变饲养管理、改革经营流通,建立一套功能完善、运行良好的畜牧业健康养殖体系,努力达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畜禽产品安全化,构建现代化畜牧经济强省。  具体任务:“十一五”期间,无疫区建设充分发挥作用,重大动物疫病有效控制,畜禽养殖环境明显改善,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实现达标排放,畜产品全部实现安全化;推行畜禽的适度规模饲养和标准化生产,商品猪适度规模饲养出栏量占总出栏的比重达60%以上,建立一批畜禽标准化饲养基地;畜禽良种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种畜禽生产基地;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规范畜禽定点屠宰,严格禁止私屠滥宰,严格对病死畜实行“四不一处理”,生猪的工厂化屠宰加工达60%以上;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实现19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0%,农民人均畜产品现金收入每年增加50元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技术培训,实现从业人员技能化  一是努力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力争在2010年前把养殖户普遍培训一次,改变农村的卫生习俗和养殖习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引导农民分工分业,走专业化饲养的路子,逐步实现从业人员专门化和技能化。  二是加快对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到2010年,使30%以上的养殖户获得绿色证书,畜禽规模化养殖场配备具有大专学历水平的兽医和畜牧专业人员。乡镇兽医人员达到中专学历水平以上。  三是加强对畜禽屠宰加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重点对定点屠宰加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动物疫病知识培训和公共卫生知识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推行屠宰加工人员上岗许可制度。  (二)规范饲养技术,实现畜禽生产标准化  一是加快畜牧业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严格按照优良畜禽品种标准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从环境与设施、品种与繁殖、畜禽饲养投入品管理使用等方面实行规范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60个标准化商品猪生产基地(县)、60个标准化商品禽生产基地(县)、20个标准化肉羊生产基地(县)、10个标准化肉牛生产基地(县)、10个标准化奶源生产基地(县)。  二是加大畜牧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培育优质、高效、抗逆性强,具有知识产权和地方特色的畜禽新品种(系)与配套系。抓紧新饲料开发,研制安全饲料加工配制技术。推广畜禽疫病快速诊断和监测技术,完善兽药残留检测标准的制定。以适度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为载体,将成熟技术集成配套,组织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圈,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三是努力提高畜禽良种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引种、培育、推广相结合,做好良种的扩繁和推广工作。各地应积极研究和制定畜禽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发挥畜禽育种科研单位的作用,扶持民营科研机构,继续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畜禽良种工程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畜禽种业集团,加快畜禽良种生产的产业化,力争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种畜禽生产基地。  (三)加大监控力度,实现饲养管理科学化  一是强化对动物疫病监控。在充分发挥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作用的同时,重点抓好种畜禽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动物疫病监测和产品质量监控,建立产品安全的把关、溯源、设限和布控体系。强化适度规模场、生态养殖小区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建设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做好流通防疫监管。  二是加强畜产品及其投入品的监管。重点落实源头治理,市场监督等措施,继续加大畜牧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对养殖、加工、流通实行全程监测。推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兽药质量监管和兽药残留监控。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除在养殖环节加大力度外,重点加强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质量监控。  三是加强对畜禽养殖和生产过程的管理。生态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要建立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生产经营和防疫管理体系。推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治污、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要依托当地资源,积极构建 “果园养猪”、“山地养鸡”、“稻鸭共育”等畜禽生态循环模式,促进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拓展服务领域,实现体系建设配套化  一是建立多种领域、多种形式、多种功能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依托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加工营销龙头企业等组建畜牧业成果转化中心、创新服务中心、专家大院、专业协会、信息网络等,将良种推广、疫病防控、投入品管理等传统的服务项目与环境治理、投资管理、信息服务和市场拓展等现代服务项目有效地结合起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容、充实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能。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建立规范的养殖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养殖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畜产品质量,探索启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管理规范(GMP),良好兽医规范(GVP)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等行之有效的受理体系认证。为我省的畜产品特别是猪肉制品的外销和出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创新组织形式,实现经营流通产业化  一是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步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和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群体。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融资,增加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二是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保鲜肉和方便肉制品。扩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增加外销出口,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综合效益。  三是促进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坚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扶持现有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做强做大。  四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的联结纽带,把农户、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小区及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地联结起来,处理好企业和农户之间、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生态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场以及散养农户的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增强其规避疫病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政策投入制度化  一是解决好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用地。凡是生态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用地,一律作为农业用地。不得占有基本农田,不占或少占耕地。各地要在贯彻落实国家土地政策,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种养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发展畜禽适度规模养殖以及建设畜禽养殖小区所需的土地列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农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地和滩涂发展畜禽的适度规模养殖。  二是调整省级财政畜牧专项资金结构。规范引种补助标准,重点支持对畜禽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农户的引种补贴,加快良种推广进度。  三是支持养殖户、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的沼气建设。畜禽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也是沼气能源的最好原料,在当前耕地肥力下降、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尤其必要。财政资金和农村能源建设经费应重点支持养殖场户的沼气建设,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四是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围绕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场的圈舍改造和粪污处理以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立畜禽生态养殖小区。  五是加大金融机构对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坚持和推广小额信贷,农村信用联社要支持规模饲养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龙头企业可根据国家规定成立担保公司为所带动的农户提供担保贷款,扩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企业。  六是在全省推广生猪养殖保险。建立畜禽养殖保险体系,对于防范和降低养殖业风险特别是推进病死家禽“四不一处理”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应搞好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逐步推广。推行初期,可由各市、县政府制定鼓励、支持养殖户参加生猪养殖保险的办法,促进养殖保险顺利开展。

兽医公共卫生学论文3000

微生态平衡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之间,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再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正常的微生物群的种类、数量和定位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宿主表现出的病理变化。微生态调节剂:具有纠正微生态平衡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活增进健康状态等功能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益生菌:可以通过改善微生态平衡,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1再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活环境不受污染中发挥作用。2再忍受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重要作用。3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生态平衡良好的标志: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结构复杂,生物量最大,环境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1物种改变2环境因子改变(盲目开发 资源利用不合理 环境污染)3信息系统改变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结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著称。时空结构 数量关系结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形成与结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功能主要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种。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没有能量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所需的各种化学物质可以从环境中进入生物体,也可以从生物体中动环境里,生物从环境中社区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沿着生物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又通过生物体分解后回到周围环境之中,这样的途径反复运动着,这个过程中生物地化学循环,再沟通生物种群之间,生物种群和环境之间关系方面,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着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的类型与作用: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 和城市如何评价生态平衡?生态平衡良好,失调的标志?生态平衡再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良好的标志,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结构复杂,生物量最大,环境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失调标志,一是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降低,二是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导致系统的结构解体。微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主要包括宿主和微生物 1宿主 宿主的状态、种类和瓶中,系统和器官 生理功能 发育阶段2微生物 定位标志 定性标志 定量标志微生物平衡失调的原因:为环境的改变 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 免疫抑制作用 抗生素的作用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标志:1原籍菌的数量变化2微生物种类的变化3原籍菌的易位和外籍菌的侵入4宿主技能活动的病理性变化为生态调节剂的作用特点:1调整为生态失调2生物界抗3改善微环境4生长促进5治病防病环境:指绕着人群里空间及其可以直接,简介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整体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活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次生环境:再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环境分类:1地质环境2地理环境3聚落环境4全球环境5宇宙环境6自然环境7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原生环境: 天然,未收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自然环境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潜伏性4不可逆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扩大性环境影响的社会性表现:1环境影响的隐现性2环境影响的未来性3环境影响的综合性4环境影响的群体性和全球性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实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公害: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私财产等造成危害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并保证其成为可持续性,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容:1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2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3以谋求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包括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隔根本原因,包括:1。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使其正常的组成结构、性状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污染物的分类:生物污染物: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害虫和鼠类,花粉。化学性污染物:大气中的,水体中的,土壤中的。物理性污染源:放射性物质,非电离辐射,热污染。污染源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迁移的形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化学,生物转化生物运转:环境污染物经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污染物转运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作用。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细胞内的代谢变化过程,也叫代谢转化。生物转化形式: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结合反应。生物转化结果:一般污染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其极性和水溶性增加而易于排出,或改变结构使其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称之为生物解毒或生物失活。有些原来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可变成有毒或毒性更大的产物,这种转化成为增毒作用或者生物活化。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意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富集。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各个环节中的毒性渐进现象,即在生态系统同一食物链上,高级营养级生物通过摄食低营养级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高的现象。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有机物通过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的生物转化,可以变成更小更简单的分子,这一过程成为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保护性生化反应:污染物进入机体后,机体发生的一种用来保护生物体抵抗污染物的损害的生物化学反应。其机理是通过降低细胞中游离污染物的浓度,从而防止或限制细胞组成部分发生可能的有害反应,消除对机体的影响。污染物对酶的影响:污染物进入机体后一方面在酶的催化下进行代谢,一方面可导致体内酶活性的改变,其可影响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通过酶的诱导或阻遏而影响酶的数量。通过对酶活性的激活或抑制而影响酶的活性。酶的抑制作用:不可逆性抑制:是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功能基团不可逆性结合而引起的。非竞争性抑制:污染物与酶分子结合位置不是底物的结合位置,因此增加读物浓度不能使抑制作用逆转。竞争性抑制:随底物浓度增加而抑制作用减弱。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1。对蛋白质的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通透性改变,亚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影响酶的催化功能,进而引起代谢异常和能量供应障碍,导致遗传毒性,引起机体特殊的免疫反应,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对DNA的影响:外源性化合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与DNA作用形成DNA加合物和其他化学损伤,最终导致DNA突变和基因功能的改变。DNA自我修复途径(光化学修复:切除修复,复制后修复)脂质的过氧化。对细胞的影响:对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影响(线粒体: 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对组织器官的影响:Pb损害动物造血器官(干扰血红素合成引起贫血)和神经系统(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Cd影响动物的肾脏和肝脏,引起骨痛:Hg影响动物神经系统。引起水俣病。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受阻,引起死亡。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3个特征:空间、数量和遗传特征。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优势种,耐污种,敏感种)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其包括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生物净化:是在设计的工程设施内,利用生物的生化反应,使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介质内的污染物质降解,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微生物悬浮液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法堆肥法。填埋法土壤法人工湿地系统法生物修复和生物补救技术。人兽共患病: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同一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互相关联的一类疾病,人兽共患病应符合的条件:病原体是微生物或寄生虫,非生命性的公共治病因素不包括在内。同一种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能使人和某种脊椎动物感染或发病,并可以让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或单向传染。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性的,也可以是间接接触性的。人兽共患病的分类:按病原体的种类分为病毒病,细菌病,衣原体病,立克次氏体病,螺旋体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分为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真性人兽共患病。按病原体的生活史分为直接人兽共患病,媒介性人兽共患病,周生性人兽共患病,腐生性人兽共患病。人兽共患病的危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人类健康,危害畜牧业的发展。人兽共患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动物性,人,病原体排出的途径。传播媒介与途径:媒介物,水和土壤,空气,食物媒介者。经呼吸道传播,经消化道传播,经皮肤传播和粘膜传播,经昆虫传播。。宿主的易感性。自然疫源地的消失:当确认传染源和其病原体在该地区已经消失,经过一个该病最长的流行周期以上的时间,在本地区的人群和动物中没有新的病例出现,可认为该疫源地已不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些疾病的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在自己的世代交替中无限期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自然维持平衡状态,不依然与人和家畜的参与。但是,对该病原体易感的人或动物闯入此系统时就会感染发病,这种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而由此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域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检疫:指法定检疫机构和人员应用规定的检验方法,对人员,动物,以及动物产品等进行的疫病检查。目的:在于防止人兽共患病的传染源和病原体进入或移出本国或本地区,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检疫的形式:卫生检疫:国境卫生检疫,疫区检疫,交通检疫。动物检疫:出入境动物检疫,国内动物检疫。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麻痹喂特征,流行特点: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本病易感。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全年均可发生,单晚春和初秋发病较多,冬季发病较少,呈散发性。临床特征:临床症状相似,分为兴奋型和瘫痪型,诊断要点:具有典型的病程和症状的病人和病畜结合被咬伤史即可作出初诊。但症状不典型或瘫痪型的病例往往被误诊。对可疑病犬应立即隔离观察或扑杀,根据实验室的诊断进行初诊,从而使被咬伤者得到确诊和进行必要的治疗。包涵体检查荧光抗体检查酶标抗体检查。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一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人体也可感染。临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人表现为口腔黏膜、手掌、足掌和趾间发生水泡和溃烂。流行特点:人和多种动物易染,偶蹄动物易染性最高,患病及带毒的动物,特别是偶蹄动物是本病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传播,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动物防疫: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将一并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禽群之外,或者将已发生的疫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加以扑灭。发病率:是一定时期内某种动物群体发生某种新病例的频率。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动物群中存在的某病的病例数于同期群体的平均数之比。续发率:当动物发生疫病时,第一病例后,受其感染在最短潜伏期至最长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专业防疫队伍与群众防疫队伍的结合严格执法依法办事。防疫计划的内容和范围:简述所属地区与流行病学有关的自然概况和社会因素,畜牧业的经营管理、兽医工作条件等制定预防接种计划表制定诊断性检疫计划兽医监督和兽医卫生措施计划制定生物制品和抗生素使用计划制定普通药械使用计划经费预算免疫接种:发病时激发机体发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的人畜转化为不易感的。免疫接种分类:预防接种(使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自动免疫力)紧急接种,是发生疫病流行时,使疫病得到控制或扑灭,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人畜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通常用免疫血清或者抗毒素免疫接种的方法:个体(注射、刺种、涂擦、滴眼鼻)群体(口服、气雾、饮水、浸嘴)疫苗的种类:1活疫苗2灭活疫苗3新型疫苗弱毒疫苗:1低毒力的温和型野外病原分离制备2用改变毒力的病原分离制备3用异源毒株制备灭活疫苗:用化学或其他方法灭活微生物培养物活毒素,使其失去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仍保持免疫原性而制备的生物制品新型疫苗:1,用毒力相关基因缺失的微生物产生致弱的活毒疫苗2活载体疫苗3亚单位疫苗4核酸疫苗疫苗的使用:1疫苗使用的基本原则2注意免疫接种的反应3几种疫苗的联合应用4合理的免疫程序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1疫苗本身的性质、疫苗菌毒的抗原型、疫苗的效价纯度2疫苗使用的因素免疫效果的评价1免疫效果的实验室评价1)动物保护率实验a定量强度攻击法b定量免疫变量攻击法c变量免疫定量攻击法d被动免疫抗体测定2活菌计数与病毒量的滴定a活菌计数b蚀斑计数或其他滴定病毒量的方法3)血清学方法4)其他方法a与标准品对照b热型反应与发病观察2疫苗效果的现场评价药物预防:指为预防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畜禽使用安全而价廉的化学药物,即保健添加剂扑灭疫情的措施:1报告疫情2隔离1)病畜禽2)可感染畜禽3)假定健康动物3封锁封锁疫点必须采取的措施;1严禁人、畜禽、车辆出入和畜禽产品及可能污染物品运出2对病死畜禽及饲群,县级以上部门有权扑杀销毁3疫点必须设消毒设施封锁疫区的必要措施;1交通要道必须建立临时检疫消毒哨卡2停止集市贸易和疫区畜禽产品采购3未污染的畜禽产品运出疫区时需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批准4非疫点的易感畜禽必须进行检疫或预防5疫区解除后根据带毒时间控制在原疫区活动动物检疫:指由国家法定的检疫检验监督机构和人员,采用法定的检疫方法,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检疫对象和检疫检验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动物检疫的任务和作用;任务:1国内任务:防止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在国内各地区间传播检疫包括;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监督2进出境任务:既不允许国外动物疫病传入我国也不允许将国内的动物疫病传出。检疫包括: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和邮寄检疫及运输工具检疫作用:1监督作用2防治患病动物染疫产品进入流通3有效消灭某些疫病4维护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对外贸易检疫实物范围:1国内2出入境3运载、饲养动物及其产品的工具检疫性质范围:1生产性动物检疫2贸易性动物检疫3非贸易性动物检疫4观赏性动物检疫5过境性动物检疫检疫结果分类:1合格2不合格动物检疫技术常用的检疫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法、临诊检查法、病理检查法、病原检查法、免疫学检查法、生物技术检查法1流行病学调查法;1) 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监督中的流行病学调查a当前疫病流行情况调查b疫情来源调查c传播途径的调查d自然与社会情况的调查2)出入境检疫、运输检疫和宰前检疫的流行病学调查a产地情况调查b采购地情况的调查c运输情况的调查d疫情动态的调查2临诊检查1) 群体检查:三态:静态、动态、饮食状态。2) 个体检查:检测体温、精神状态的观察、可视粘膜的观察、被毛和皮肤的检查、排泄物检查、体表淋巴结检查、脉搏检查、呼吸系统检查3病理学检查1)病理学解剖检查2)病理学组织检查3)组织细胞学检查4)体液和分泌物检查4免疫学检查法1)血清学实验2)变态反应法猪的临诊检查要点(一) 群体临诊检查要点1静态观察:猪群可在车船内或圈舍内休息时进行静态观察,若车、船狭窄,猪群拥挤不易观察时,可于卸下休息时观察,检疫人员悄悄的接近猪群,站立在能全览的位置观察。主要检查站立和睡卧的姿势,呼吸及体表状态健猪 睡卧常取侧卧,四肢伸展,头侧着地,若爬卧时后腿屈于腹下,站立平稳。不断走动和拱食。呼吸均匀深长。被毛整齐有光泽。反应敏捷。见人接近时警惕和凝视病猪 精神萎靡,蜷卧呻吟,离群独立,全身颤抖。呼吸促迫或喘息,被毛粗乱无光,有眼屎,鼻盘干燥,颈部肿胀,尾部和肛门有粪污2动态观察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起立,立而不稳,行动迟缓,步态踉跄,弓背夹尾,跛行掉队。咳嗽发喘,叫声嘶哑,有异常的兴奋,粪便干燥或下痢,尿黄而少。3饮食观察:病猪:懒得上槽,食而无力,少吃几口即退槽,饮稀而不吃稠,甚至停食喂后肷窝仍下陷。(二)个体临诊要点:主要检查猪丹毒,猪瘟,口蹄疫,猪肺疫等疾病。绿色食品:在农畜产品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全过程中必须完全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和添加剂,并经过颁证组织检测确定为是纯天然无污染,完全优质营养的食品。1,安全营养双保证2,环境与经济双重效益提高3,尚可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品。禽的临诊检查要点:(一)群体临诊检查要点静态观察:禽群在舍内或在运输中途中休息时于笼内进行静态观察,卧姿,呼吸,羽毛,冠髯,天然孔等。(1)健禽:卧时头叠在翅内,站时一肘高收,羽毛丰满光滑,冠髯色红,反应机警,敏捷。(2)病禽:精神萎靡,缩颈垂翅,闭目似睡,呼吸急迫,间歇性张口,冠髯发绀或苍白,羽毛蓬松,素囊虚软,泄殖腔周围羽毛污秽。动态观察:可在家禽散放时候观察(1)健禽:精神饱满,行动敏捷,步态稳健(2)病禽:行动迟缓,跛行,摇晃或麻痹,常落于群体。饮食观察可在喂食时观察(1)健禽:食欲旺盛,啄食连续,素囊饱满(2)病禽:食欲不振,啄食异常,素囊空虚,充满气体或液体。(二)个别临诊要点:主要检查新城疫,雏白痢,鸡马立克氏病等。动物检疫的方式:一。现场检疫:指在动物在交易,待宰,待运或运输前后以及到达口岸时,在现场集中进行的检疫方式,使用于内检和外检。内容:查证验物2三观一查(静态,动态,饮食状态,个体检查)二。隔离检疫:指动物放在具有一定条件的隔离场或隔离圈进行的检疫方式。内容:临诊检查,实验检查。产地检疫:指在境内流动的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卫生检疫,即到场到地到指定地点的产地检疫。产地检疫意义:把疫情消灭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危害;减轻贸易,运输检疫的压力,减少贸易损失;产地检疫中的查检免疫证明可以调动畜主的防疫积极性,促进基层防疫工作的开展,实现防检结合,一检促防。分类和要求:做好定期检疫,引进检疫,售前检疫,运前检疫,确定检疫。产地检疫一般现场就地检疫,对于出口的动物,可以集中后进行就地检疫。内容:免疫接种情况,临诊检疫情况,当地检疫情况程序:先了解疫情,查验证明,合格者进行临床检查,临床合格者签发证明;若不合格或可疑的要确诊合格后签发证明,还不合格则按章处理。产地检疫出证的条件:被检动物应来自非疫区;2临诊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免疫接种在有效期内;规定需要做实验室检疫的其检验结果为阴性。屠宰检疫程序:头部,皮肤,内脏,胴体,旋毛虫,复检,出去三腺。运输检疫:对运出县,市境内的动物实施的检疫。意义:促进产地检疫工作,防止疾病的远距离传播。程序:畜禽在启运前3天内,畜主持产地检疫证明向所在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由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检疫,查验相关证明,对合格者出具运输检验证明。大中动物的隔离期为45天,小动物的隔离期为30天出境报检:出境前60天向出境地出入境检疫机关预报,在口岸隔离前一周报检。风险分析: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时对某种疾病传入的概率及其危害进行评估,管理和交流的方法和过程,为决策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内容:风险评估,交流,管理。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因素及其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的客观估计。 风险管理:是通过归纳,选择,评价,改进,直至最后确定减少风险的措施,并将之应用于检疫实践中。 风险交流:是风险信息和分析结果双向多边的交换和传达,一边相互理解和采取有效措施。皮张检疫的方法:1。感官检查:健康皮张的特征,死皮的特征,有缺陷皮的特征;2皮检灯透视检查;3实验室检查:采样,样品的保存与运送,沉淀源的准备,环状沉淀实验,结果判定,复检(法定用环状沉淀实验进行炭疽杆菌的检验。种蛋的检验检疫:1感官检查:大小,形态,色泽,蛋壳清洁度,是否破损及异味;灯光透视检查;微生物检查,一般做沙门氏菌检查,阳性不能用为种蛋。

你好摘要:我国兽医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我国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农业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地方的督促检查力度,争取尽早把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并提出 “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此文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来浅谈一下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关键词:兽医、体制改革 正文一、前言: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防控工作上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这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我国的兽医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随着全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这也从一个方面要求我国的兽医工作者,更加要做好生猪疾病的防空工作, 降低生猪饲养风险!可见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我国兽医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我国的兽医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制的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二、我国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不能实施统一管理, 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重叠,造成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 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给防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 降低了作效率 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 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2、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由于多年建设滞后, 我国基层兽医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层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较差, 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 仪器设备还不如管辖区域内的规模化饲养企业的实验室。第三,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 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 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简单对基层站所进行撤并了事, 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 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3、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1)、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36-45岁的占31%,46-60岁的占41%,年龄结构趋于老化。(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我国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4、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兽医工作法律体系: 缺少一个兽医工作的基本法,在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也没有立法; 已有的法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相互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 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有的地方又出现脱节, 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等。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4 18:19 三、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机构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法律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1、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2、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4、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研究制定官方兽医管理、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促进兽医管理的有效,健康发展!

上学校数据库搜索相关主题的,整合一下就好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