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选题意义与价值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12:32:01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选题意义与价值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人类思想史的蕈要组成部分。西方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想,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是当前世界形势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政治素质是一个民族素质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又对政治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是在吸取整个人类思想财富当然也包括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也不能离开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系统地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西方政治思想的实践中,划清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西方政治思想的界限,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我们中华民族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其次,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有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我们与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的文化交流。现代科学技术、通讯,交通工具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改革开放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西方政治思想既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源流,又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地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了解、认识西方文化,了解西方社会历史传统,促进我们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再次,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思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社会制度,西方的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也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过去,由于受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片面地强调两种制度与思想体系的对立与斗争,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需要吸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也需要吸收一切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西方政治思想史包括西方自古代希腊以来2000多年历史中各个国家、各种思想派别和政治思想家的政抬思想,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法律等各个方面。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与国家、政府与市场、权力与制约、自由与法治、效率与公平等关系上所提出的一系列的观点、设想与方案,都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西方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的理论研究中所包含的政治经验、智慧,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科的定位,在学科学术化的旗帜下一直被边缘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规划为一级学科以后,还有一种观点仍然坚持认为,这只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换言之,马克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只是一种工具理性,不具有学科建设定位的价值理性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价值定位究竟决定于什么?这是一个亟待要厘清的论题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的价值因素学科(discipline)应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即学术的分支和知识的分门别类[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一个学术分支人文社会科学门类都是由价值来主导的,不管其是否坦诚表明,或者秘而不宣,都离不开自己的价值目的,有的甚至是专门为一定的价值目的而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目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定位的先导性因素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价值目的究竟是何以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个分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价值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同的价值目的,更有自己的价值特质人们往往只注意其价值目的,而忽视其内在的价值特质其实,价值目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工具手段价值,其是否可能是由其独立于结果的内在价值决定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的社会学的价值分析范式来解读这一概念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何以可能在欧洲发展起来?就在于有一种为西方世界所有而在其他世界、地域所无的近代理性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资本主义的理性主义传统在欧洲的理性化(合理性)的过程这种合理性主要可以分为价值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两种价值因素价值合理性主要是新教伦理所包含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的精神价值这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心原力”而目的合理性则是理性主义传统在形式上的展开,它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形式要件,比如合理化的法律和科层化官僚体制等韦伯虽然区分在理性主义传统价值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并论述了二者的密切联系,但是他并不为作为“心原力”的内在价值合理性使作为“形式要件”的外在价值成为可能他甚至认为,目的手段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二者互不相容他说:“从目的合乎理性的立场出发,价值合乎理性总是非理性的,而且它越是把行为以之为取向的价值上升为绝对价值,它就越是非理性的”[2]由于近代资本主义技术理性的膨胀,工具理性反过来成为统治人类社会的怪物,所以,与其说韦伯论述的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互冲突,还不如说他论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资本主义技术统治至上条件下的人与物的手段之间的相互异化但是,马克斯·韦伯价值理性的论述,其价值意义其实不在这里,希尔贝克说:韦伯对行动理想类型的论述,其意义在于“使得更准确界定了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合理化和现代化的涵义成为可能”[3]这就是说,西方现代化的目的价值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欧洲文化与其他地域不同的内在价值决定的这一点是合理的,即西方现代化的外在的目的手段价值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其西方文化的内在价值特质决定的显然,文化不能是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但它说明了传统文化内在价值与现代化的目的手段的外在价值的相互关系基督教新教伦理之所以能转换为资本主义精神,是因为经过马丁·路德、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使新教的天职观具有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价值目的等内在价值特质[4]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公元325年左右,基督教由民间宗教之所以上升罗马帝国的意识形态的国教,不是罗马帝国的工具需要决定的,主要还是由于早期民间基督教本身的价值特质决定的因为起源于早期民间基督教的“爱”的宽容与和谐向善,可以化解外族日耳曼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罗马本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使其融合的价值特质,从而使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诸子纷呈,为什么会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学本身具有“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内在价值(董仲舒《春秋繁露·玉环》)尽管儒学“屈君”价值目的最后成为泡影,但是“屈民”却成为了世世代代封建帝王的价值主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与基督教、儒学完全不同,但以上历史事实说明,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之所以成为一种意识形态,都不是因为外在的工具价值需要决定的一种知识体系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质上决定于这种知识体系是否具有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特质知识、教育的目的手段价值更是如此,外在的目的价值是由内在价值决定的托马斯·马格奈尔认为,教育都蕴涵了价值因素,它包括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就是指教育本身的价值,而工具价值“是一种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价值”[5]比如“学习”可以区分为,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获得某种成就的学习和作为内在价值的独立学习,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的学习在他看来,二者相比,内在价值才是最根本的如果内在价值丧失了,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最高价值托马斯·马格奈尔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价值虽然是关系范畴,但价值本身说明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这种客观属性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内在价值而外在的工具价值,只是这种内在价值的形式要件内在价值才是最根本的,它是使工具价值成为可能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不是由外在的意识形态的工具价值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定位本质上决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内在价值特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价值可以区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知识体系不同的能够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需要的内在价值特质外在价值,也可以称之为目的———手段工具价值,它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需要的效用,即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如哲学、伦理学、宗教神学、政治学、法学等,可以成为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价值目的是否可能,首先是决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内在价值特质,而决非像有一种观点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政治的工具需要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特质的社会意义价值观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但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本质力量的效应”[6]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目的或工具价值,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满足当代社会目的需要的客观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定位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能够满足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内在的价值特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点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价值立场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主张由三个层次构成:事实、命题、价值判断和规则他说:“当人文科学发展起来时,除了它的知识以外,它还会包括一种与价值、理想、规则和塑造未来的目标相联系的价值判断和命令系统的意义”[7]韦伯认为,社会科学就是以文化事件为对象的科学文化事件的规定包含着两种基本的要素,这就是价值和意义虽然如此,但他否定价值观念的客观性,认为价值观念是“主观的”[8]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包含的基本要素,就是使其内在价值成为可能的基本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价值基本立足点不是市民社会,而是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主义公开表明自己的理论就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服务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有史以来任何人文社会学科不同的价值特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中国传统的道德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当代世界普遍认为为道德的金律这里揭示人类社会一般的共同价值立场和伦理共识,那就是任何强者把自己不欲求的强加于人,都是不道德的它表达了弱者的道德诉求和社会对强者的伦理禁约所以,有些思想家专门以强者和弱者为价值标准来看人们的价值立场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目的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如果按一般的伦理共识,在古代,除开早期的犹太教、中国墨家的价值倾向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足点是弱者外,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价值立足点都可以说是强者我国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就是这样来区分当时的社会思潮的他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两大思想,一曰麦咯士(马克思—引者注)之社会主义,一曰尼至埃(尼采—引者注)之个人主义麦咯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尼至埃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少数之优者为多数劣者所嵌制”(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新民丛报》第18期)梁启超的论述说明了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确有不同的价值立场当然,马克思主义与尼采所代表的资产主义理论分歧远不只这些事实上,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重估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是因为以往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资本主义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都是为那些在私有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和劳动者价值目的服务的理论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是指要重估基督教的道德价值,建立资产阶级的强者的价值因为,在他看来,以往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基督教为弱者或劳动者的价值目的服务的理论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弱者和尼采哲学的强者,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弱者和强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立场就是要为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江泽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立足点出发,阐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质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当代社会基本的价值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理论基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互统一为当代社会构建了基本价值原则这些价值原则主要有:事实与价值、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相统一,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价值选择论相统一的原则,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原则等等首先,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原则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世界观基础实践的唯物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目的价值原则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些思想家把事实与价值、“是”与“应当”的关系绝对对立起来,如休谟就认为善的价值既不能建立在对象的关系上,也不能被理性所认识,从“是”(事实)推不出“应当”(价值)[9]马克思主义把存在论与价值论统一起来,认为价值只能是事实的价值,离开了事实的价值就是一个光光突突的概念因为,对事实、对象,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应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0]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本质力量的效应事实只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是与主体无关的事物事实与价值都必须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才是可能的价值以事实为基础,“应当”以“是”为前提,以“是”为联系词的事实判断,本身就包含了以“应当”为联系词的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正确处理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辩证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与共产主义理想终极关怀的辩证关系等等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原则其次,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价值选择论相统一的原理,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供了价值标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他认为,这个整体的核心内容是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途径和力量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途径和实现的手段与力量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为当代社会构建了基本价值原则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种突出的倾向就是唯心地以价值标准代替历史标准,以人为的生产关系进步的价值评价取代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标准历史的进步是人的价值的选择结果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但是,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的价值选择归根以历史的必然规律为前提,合目的性与和合规律性是相互统一的,离开历史的客观规律的选择就是唯心主义的意志决定论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把历史决定论和历史价值选择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为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本质提供了价值标准最后,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确立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人的价值理论就有不同价值导向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以来,把社会看作是个人的简单相加,坚持以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导向,否定人的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的他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0]现实的个人无疑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但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又必须以物质资料生活的生产活动为前提马克思说: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10]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个人,不是指人的一种抽象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所以,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必须以社会的实践活动为前提个人与社会关系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种互为前提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选择和定位提供了理论前提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既要坚持集体主义为核心,又必须以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为前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般价值工具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世界和社会的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是建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一般价值分析工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处理好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发展关系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必须处理代内与代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发展的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首先是由于其本身具有优异理论品质的内在价值属性决定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仅仅看作是意识形态的工具需要,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理性价值特质是片面的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的理性价值和外在工具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学术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性和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和存在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学术性和现实性很强的学科其一,学术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因为理论是理性的,但每一个论点和结论都必须源于科学事实如果一种理论不是科学的,那么这种理论也就失去了它的学术意义与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每一个观点和基本结论都根据于大量的实证经验材料,都是他们对自然、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研究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是因为它是自然、思维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除开他对欧洲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的批判和改造,就是他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刻研究和考察的理论创新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如何与时俱进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这就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其二,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曾转引黑格尔的话说:“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12]可见,对现实性,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而应从主体的实践方面来理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里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哲学研究中,认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显然是一种误读马克思说:“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0]既然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既然现实性要从实践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服务,从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其三,马克思主义是学术性和现实性辩证统一的理论形而上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和现实性对立起来,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学术性是十分错误的学术性和现实性是相辅相成的现实不等于现存的现象,现存现象中只有那些表明为本质的必然性的事物才是现实的而现象总是显露于外,本质总是深藏于现象之内的东西学术性就在于揭示和探索现实展开过程中事物表明为本质的必然性的内在联系可见,学术性与现实性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向外在工具价值的转化成为可能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性和学术性关系倾向,可以从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那里找到其最早的思想理论根源随着近代分析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门别类成为一个理论问题在对待学科的学术性和现实性上,在近代随着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出现,实际上明显表现为两种学科悖论:即学科理性壁垒悖论和学科经验壁垒悖论唯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源于理性,理论理性、学术性与实际经验无关问题是,任何学术都是有现实需要的学术,只是其学科的领域不同实践证明,脱离实际经验的理论理性的学术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学科理性壁垒悖论经验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是经验综合的结果,学术性与理论理性无关经验论否定学术的学理性,但本身就是学术理论这也是洛克陷入二重经验论悖论根源问题是,任何学术本身都是理性的,而任何现实需要的学科又与理性无关,这就是所谓的学科经验壁垒悖论康德看到了二者的矛盾,试图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学科的学术性和现实性整合在他的知识体系模式中在知识范围内,知识不能离开经验和现实,实践的价值理性又必须脱离经验,只有在美的目的理性中二者的统一才有可能这就要求大家都成为美学家康德模式的尝试也是不成功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批判和改造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创造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学术性与现实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具体定位,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原则,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成一门学理性较强的基础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学科这种内在价值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外在的工具价值成为可能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有生命的学科的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价值理性根本源泉没有科学性的学科就是没有生命和价值的伪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革命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满足无产阶级目的工具价值需要,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精神武器的前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还是社会学?但马克思主义并不等于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那么,离开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有什么呢?离开了这些学理性较强的基础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就会成为一个空壳而事实是,这些学科早已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分离和独立出去,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归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会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门类中的相互交叉,界线不清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既不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又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基础的学科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为理论基础,并从总体上来研究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基础理论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属于哲学门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学,而不是定位于法学坚持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以学术性为动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综合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既然是从总体上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虽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各门子学科的创新,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主要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个别学科门内的理论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这种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如何把学术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看,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源泉,学术性是创新的机制和动力问题是,究竟是学术性重于现实性,还是现实性比学术性更重要?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比学术性更为重要,其实恰好相反,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学术性更加重要因为对现实,不能直观地去理解,现实的必然性只有通过主体学术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来主体的学术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理论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当然不同于物质的实践活动但是,在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中,理论的发生源虽然来自现实,但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是学术性只有突出马克思义理论的学术性,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价值内涵综合创新首先需要综合研究,因而,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原始文献综合收集、整理和研究则成为这个学科建设的百年大计,建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中,增加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研究的二级学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以实践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价值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的最终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但是,从现在的二级学科设计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好像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这样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价值的意义的确被意识形态化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设立的价值目的但如果只是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显然是不恰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个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设立中,是否应该考虑本学科在当代实践的研究这样,各个二级学科理论的研究不仅有了自己学科的理论价值,而且也突现其理论的应用或工具价值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二千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没有在文字上形成一部全面而又自成体系的领导学全书,但是,却创立了许多非常实用的领导哲学。这些领导哲学,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管理、各级政府的管理、军队的管理、家庭的管理、民间组织的管理——甚至是非法组织的管理(如上山为寇的造反组织)中;在这些管理实践当中,我们还是可以梳理出比较明晰的脉络。 一、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自成体系的文化。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我们的观点,我们采取中、西对比的方法,来阐述管理思想的特点。 西方文化信奉“性恶论”,即认为大多数人的本性是恶的;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为公众谋福利的人虽然也存在于人群之中,但这种人似乎屈指可数,其行为不能作为人群的普遍现象而加以归纳和提倡。中国古代文化则推崇“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人的本性是善的;少数本性无法改造的败类,虽然也难免混迹于人群之中,但这种人不代表大多数。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思想。 基于人性本恶的认识,即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为自己谋私利的;并且,只要外部环境允许,就会干对自己有利而不利于公众的坏事。所以,西方近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原则是:使人没有办法干坏事。 由于认为人性本善,即绝大多数人的本性是好的;人之所以会做坏事,是因为某些不良的因素掩盖了人的善良本性。所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原则是:设法去掉这些不良因素。 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与西方近代管理思想进行比较,尽管在年代上似乎不相匹配,但是,由于这两种思想是形成中西方管理模式泾渭分明的核心所在,只有从这两种思想的研究入手,才能比较全面地看清中、西方管理的经脉。所以,为方便研究,此处忽略了年代时间上的不匹配。 二、中、西方管理手段比较 (一)以制约为核心的西方管理手段 为实现“使人没法干坏事”的管理目标,西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建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即西方近代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制约。比如,美国的“宪法之父”富兰克林在起草美国宪法时,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美国国家权利机构的设计,就是要假定——不幸选举出了一个“恶人”当总统;而这个总统在这样的一个组织机构当中,也无法或者很难干坏事。虽然,“恶人”当总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美国国家权利机构的设计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选题意义与价值怎么写

发展脉络大致有三条主线:第一条是时间线,以时间为轴充分体现其历史性;第二条是理论线,以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为轴,充分反映其发展性;第三条是人性线,以管理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人性理论的深化为轴,表达了对管理最优境界的追求,充分反映其突破性。从时间上来看西方管理思想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的管理思想、时间上大致是从远古时代到公元1543年。在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及古罗马人都在这些方面有着重要贡献。封建主义和中世纪的管理思想严格的风机制度、分封建制都体现着早期的管理思想。另外随着向业的繁荣、日益扩大的市场,家庭手工作坊的产生,出现更细的分工更复杂的过程。接着文艺复兴的产生又推动了管理思想的发展。  2、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及其发展,时间上大致是从1543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等人。此段时间内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兴起,新教的伦理、个人自由伦理、市场伦理等产生。工业革命的产生,新的生产组织制度出现,这也对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3、古典组织管理思想的出现时间上是1915年到1925年。这段时间管理思想主要旨在提高生产的效率。主要代表人物有法约尔、马克思·韦伯,着重探讨大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级别组织体系理论。  4、现代行为科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时间上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45年二战结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奥的霍桑实验,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并不仅仅为金钱收入等物质利益所驱使,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性的需要。强调人的感情和社会因素,忽视正式组织的职能及理性和经济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5、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时间上为1945年到80年代。代表人物孔茨。历史背景:战后重建、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6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理论涌现,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的一片丛林。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体现了管理理论的复杂性、渗透性、交互性和灵活性。  6、当代管理理论,时间上为80年代至今。管理更加注重人性,对人的尊重。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从产品的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人本管理思想的深入(基本理念),从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初级产品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整个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价值和附加值是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加之受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在竞争的强大压力下,生产要素不断重新分化、组合、凝结、再分化、再组合、再凝结的周期性的变化更加明显。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答: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世界上的确立,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的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其转折点是1973年的世界能源危机,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后世界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开始萌芽。到了80年代末由于苏东巨变,经过几年新的调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定,从原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两国为轴心国,变为多个政治经济强国并立的新格局,也就是说世界由两极转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自己的政治、外交、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微观上,各国的企业同样也面临新的形势。由于新的国际形势由原来的军事竞争转变为经济力竞争,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显得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发展尤显艰难。但是,由于西方的人们还沉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之中,人们的思想还没有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日本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在国际竞争中欧美企业连连败北,使得西方企业界和管理界开始对西方的管理思想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并企图为西方的企业找出一种灵丹妙药。这样除了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划分的11个管理学派的管理丛林之外,进入80年代后,西方新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而且处在不断的演化之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明显地向人性回归,对于人的研究大大地加强了;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管理理论研究在利用社会科学的其他理论和工具方面越来越强,其大量利用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自身的理论,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将对管理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改变了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全新的管理思想,这也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革命。 西方人是以管理国家的方式管理企业、管理家庭,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是以管理家庭的方式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前者是你中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带有天生的共产主义因素。后者是非血缘关系。西方人对人性的假设远比我们中国人来得悲观。以严格的法律管制人们的行为。中国人对人性的假设很乐观。"人之初,性本善。"故相信以道德秩序和礼制即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因而发展为治国的人治方法西方,人重效果判断,中国重动机的好坏判断。西方人要的是效果好不好。中国人不太重视效果判断,而是用一套道德或意识形态标准看效果,即所谓"干不干是态度问题,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这种价值判断上的差别导致了工具理性的差别。以法治国是有效的,以市场调节人们这间的利益关系也是有效的。但不用法治的大家庭式的国家管理方式在效率上的损失则为惊人,故得在于失。但以这种法治争讼的方法管理家庭内部与企业。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这是个老问题:隆重推荐:(一点心寒等)当代学者专业观点:   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学派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阐明诸家管理理论和思想流派历史嬗变的轨迹;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挖掘和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实践证明:一个管理者决策正确与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而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又常常与人们对中国管理的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学术修养及其功力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而,在这个时代面前,管理思想将前所未有地显示出对人类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影响。诚然,任何管理思想并不是先验的,而是有一定历史传统所维系   应该看到,今天,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特定的东方文化精神载体,越来越受到西方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西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现代高科技硬性的板块所发生的冲碰,使西方管理世界蕴藏着深层的危机。西方管理学界企图借鉴、引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   拟作一种软性的介质,来融合西方管理世界中人与物的分裂与对立。   鉴于此,应大力开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领域,弘扬泱泱流源五千年之久的中华管理文化,加强中外管理学术研究交流,并提高中华民族管理思想在世界学术之林的地位。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1、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2、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3、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   4、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   5、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6、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   7、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8、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   9、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了。《荀子·五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这些思想都是说明了“和”在消除内部矛盾冲突和取得内部团结方面的重要性。日本的丰田佐吉在创建丰田纺织公司时,他经营管理的座右铭是“天,地,人”三字,强调“和为贵”,其管理思想就是来自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和谐观在管理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可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在管理上的集中体现,对于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起着润滑剂的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严格说来,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对中国而言,现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兴起的。现代管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很多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出的管理思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是否已经过时?它在现代的管理科学中是否有指导作用?比如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可以解释事物的一切成因和现象,而当今我们如何运用?我认为不能采用鸵鸟政策视而不见,而应该有一些讨论和争鸣,认识到哪些是伪理论、伪科学,要认识到在什么意义上古代文化有什么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有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军事管理理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五经”、“七书”就是竞争的理论,里面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已经被很多西方人认可。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三国时期,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军事斗争的表现形式达到顶峰,实力的斗争与对抗、智力的较量与角逐,在实践中演绎并抽象到极点。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说的话,当时的历史环境使竞争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现实的矛盾走到了极端,使思想的张力达到巅峰,因此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在现代社会很值得借鉴,军事理论中重要的战略思想、策略思想、谋略思想正因为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它不会过时,不能用抽象的时间概念来评价它已经过时了。因此,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对现代的竞争学说是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与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特别是在人才选拔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财政管理等方面,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是理念的启迪和指导。   古代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现代一个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多内在的相似地方,一个王朝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就像现在一个公司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一样。秩序如何建立,价值观如何统一,社会的凝聚力如何形成等等。事实上,社会管理是靠一种文化来管理,于是中国古代入世的儒家思想,出世的道家思想,无论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人性的共性,因此古代的哲学思想亦可以指导现代人进步。   中国的科技在现代虽然不是很发达,但在古代,却达到了高峰。就拿中国的工程管理来说,例如长城、青铜燕钟、古代王朝的宫殿等等的制造与建成,无论从技术还是对人的管理上,都可以看出古代工艺与科技的辉煌与成就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包括了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如今人们做任何事业,都知道要做好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以及打造宣传壁垒,这些都是现代人运用古代的智慧和管理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是革命性的又是继承性的。   总结起来我认为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军事斗争与管理的成果。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中国古代政府管理的成果,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   第四,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事实上,上述的四点正好涵盖了管理体系的四大方面。   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组织管理、科技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复杂的,要使管理更有效、更成功,不仅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还要将西方文化及管理经验,用中国化的方式进行理论接受,变成有差异化的东西,相互可以吸收养分,但西方的文化是工具性的东西,而中国文化是修炼性的东西:一为术,一为道,其内核不同,是两种不同内涵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掌握“术”,同时还能掌握“道”的话,那么他就不仅是聪明而且具有了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对待人与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管理思想史全面讲述中外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介绍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及在管理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工业革命和管理思想的发展、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激励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综述、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当代管理思想与实践、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管理思想史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许多内容是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环境和一切现代化手段(如信函、电话答疑、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电子信箱、IP课件等)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学能力。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怎么写

这是个老问题:隆重推荐:(一点心寒等)当代学者专业观点:   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学派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阐明诸家管理理论和思想流派历史嬗变的轨迹;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挖掘和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实践证明:一个管理者决策正确与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而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又常常与人们对中国管理的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学术修养及其功力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而,在这个时代面前,管理思想将前所未有地显示出对人类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影响。诚然,任何管理思想并不是先验的,而是有一定历史传统所维系   应该看到,今天,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特定的东方文化精神载体,越来越受到西方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西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现代高科技硬性的板块所发生的冲碰,使西方管理世界蕴藏着深层的危机。西方管理学界企图借鉴、引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   拟作一种软性的介质,来融合西方管理世界中人与物的分裂与对立。   鉴于此,应大力开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领域,弘扬泱泱流源五千年之久的中华管理文化,加强中外管理学术研究交流,并提高中华民族管理思想在世界学术之林的地位。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1、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2、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3、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   4、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   5、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6、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   7、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8、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   9、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了。《荀子·五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这些思想都是说明了“和”在消除内部矛盾冲突和取得内部团结方面的重要性。日本的丰田佐吉在创建丰田纺织公司时,他经营管理的座右铭是“天,地,人”三字,强调“和为贵”,其管理思想就是来自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和谐观在管理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可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在管理上的集中体现,对于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起着润滑剂的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严格说来,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对中国而言,现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兴起的。现代管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很多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出的管理思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是否已经过时?它在现代的管理科学中是否有指导作用?比如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可以解释事物的一切成因和现象,而当今我们如何运用?我认为不能采用鸵鸟政策视而不见,而应该有一些讨论和争鸣,认识到哪些是伪理论、伪科学,要认识到在什么意义上古代文化有什么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有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军事管理理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五经”、“七书”就是竞争的理论,里面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已经被很多西方人认可。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三国时期,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军事斗争的表现形式达到顶峰,实力的斗争与对抗、智力的较量与角逐,在实践中演绎并抽象到极点。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说的话,当时的历史环境使竞争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现实的矛盾走到了极端,使思想的张力达到巅峰,因此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在现代社会很值得借鉴,军事理论中重要的战略思想、策略思想、谋略思想正因为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它不会过时,不能用抽象的时间概念来评价它已经过时了。因此,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对现代的竞争学说是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与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特别是在人才选拔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财政管理等方面,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是理念的启迪和指导。   古代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现代一个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多内在的相似地方,一个王朝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就像现在一个公司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一样。秩序如何建立,价值观如何统一,社会的凝聚力如何形成等等。事实上,社会管理是靠一种文化来管理,于是中国古代入世的儒家思想,出世的道家思想,无论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人性的共性,因此古代的哲学思想亦可以指导现代人进步。   中国的科技在现代虽然不是很发达,但在古代,却达到了高峰。就拿中国的工程管理来说,例如长城、青铜燕钟、古代王朝的宫殿等等的制造与建成,无论从技术还是对人的管理上,都可以看出古代工艺与科技的辉煌与成就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包括了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如今人们做任何事业,都知道要做好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以及打造宣传壁垒,这些都是现代人运用古代的智慧和管理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是革命性的又是继承性的。   总结起来我认为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军事斗争与管理的成果。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中国古代政府管理的成果,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   第四,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事实上,上述的四点正好涵盖了管理体系的四大方面。   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组织管理、科技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复杂的,要使管理更有效、更成功,不仅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还要将西方文化及管理经验,用中国化的方式进行理论接受,变成有差异化的东西,相互可以吸收养分,但西方的文化是工具性的东西,而中国文化是修炼性的东西:一为术,一为道,其内核不同,是两种不同内涵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掌握“术”,同时还能掌握“道”的话,那么他就不仅是聪明而且具有了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对待人与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管理思想史全面讲述中外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介绍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及在管理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工业革命和管理思想的发展、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激励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综述、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当代管理思想与实践、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管理思想史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许多内容是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环境和一切现代化手段(如信函、电话答疑、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电子信箱、IP课件等)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学能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