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欧盟的论文3000字开头英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23:44:38

关于欧盟的论文3000字开头英文

European Union (English name: European Union; French name: Union européenne), referred to the European Union (EU), headquartered in Brussels, Belgium, by the European Community (European Community, also known as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 from the development, mainly through three stages: Helu than the Benelux, European Community, the European U Is actually a set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tities in one entit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world, regional integration December 1991, the European Community Maastricht Summit, through 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 known as the "Maastricht Treaty" (the "Maastricht Treaty") November 1, 1993, "Mayo" officiallyMay 29, 1986 officially hoisted the flag for the blue end, above a 12 golden stars, that the European Union 12 member The purpose is to make the flag, sai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Europe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European identity The emblem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January 1988 started, the end of the emblem was blue, the top 12 stars in a circle, symbolizing the 12 EC member states, the middle circle for each member country EU anthem: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Ode to J" EU Ming Yan: "diversity and " Europe Day: 9 May every The EU's single currency: the euro (euro), 1999 年 1 月 1 officially Basic docu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Treaty of Rome," the provisions of its purposes is: constantly between the peoples of Europe, and increasingly close joint basis, clear division of Europe's barriers, to ensur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constantly improving people's lives and employment conditions, and through the common trade policy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Modify the "Treaty of Rome" and "European single document" emphasizes: the EC and the European cooperation to jointly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unity, jointly safeguard world peace and security and make due Basic docu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Treaty of Rome," the provisions of its purposes is: constantly between the peoples of Europe, and increasingly close joint basis, clear division of Europe's barriers, to ensur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constantly improving people's lives and employment conditions, and through the common trade policy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Modify the "Treaty of Rome" and "European single document" emphasizes: the EC and the European cooperation to jointly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unity, jointly safeguard world peace and security and make due

你可以到我所填写论文网站去搜索你所需要的容!!! 自1975年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总体上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是越来越有利的。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并于1985年5月在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对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金融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提供便利和促进。欧盟随后所有的对华经贸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1995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对1985年协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并于2000年9月发表了关于执行1998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1998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2002年3月,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励良好治理,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95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1984年- 2000年间,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12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中欧贸易额达7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其中欧盟进口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欧盟对华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8%按照中方统计,2001年,中欧占我外贸总值15%,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1985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2001年,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217个,实际投入40亿美元。到2001年底,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12583个,实际投入303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1986年- 2000年期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0%、9%和9%,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对华投资,2000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8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28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术出口方面,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2000年- 2001年,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2317项与1050项,合同总金额为130亿美元。截至2001年底,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3495项,合同总金额约672亿美元,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加强中欧经贸关系。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2001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6位,而欧盟2001年文件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到2005年,中国还将拥有3亿互联网用户,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2亿。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已连续9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与消费者预期谨慎,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难具活力。欧盟1961年- 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1971年– 1980年降为0%,1981年-1990年再降为4%,1991年- 2000年更降至0%,同期美国则分别为2%、2%、2%和4%;而且,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欧洲的外贸依存度更高。与此同时,我国对欧盟出口仅占其自盟外进口总额的5%左右,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盟外投资的比重还不到2%,双方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加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将为欧盟获得廉价优质的资源与商品(服务)、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有利于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因此,为中欧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2)出于欧盟国际政治利益需求 2000年欧盟葡萄牙首脑会议所确定的未来五年战略性目标明示了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领袖,而且要在世界上树立领袖风范。这种愿望是由欧盟的经济实力所激发,也将由经济实力来保证。按人口、GDP、资本输出以及对外贸易等指标(根据OECD统计)来衡量,欧盟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是经济“巨人”,但欧盟并不甘心仅仅如此,因而,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为了保证外部经济对欧洲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欧洲也将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欧洲将会凭借强大的统一货币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遏制美元霸权,伸张欧洲货币利益。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持和欧洲各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决定了欧元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同时也将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11”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信念,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欧盟模式的认同。在欧盟看来,“11”事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使得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在全球化的时代,局部的不稳定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为此,欧盟强调在多边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的法律手段来对抗恐怖主义;欧盟希望“11”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加强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对话,通过更大程度地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来促进它们的发展,促进它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进而稳定这些国家内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对外贸易方面,欧盟委员会主管贸易的委员巴斯卡尔·拉米9月17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时表示,未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稳定与安全,向第三世界国家更多地开放市场,通过WTO等多边贸易体系,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这符合欧洲的利益。因此,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难理解,发展中欧经贸关系自然就成为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利益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涵义。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既不存在责任问题,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但在实践中,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可以说,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这些涵义都得到了体现。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以及谋求中国对欧盟的支持方面准备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更为关注制度趋同 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如人权、西藏、台湾等,中欧关系已经因此而遭遇过挫折。正如欧盟2001年发布的《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所表明的,“跟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国家,欧盟对人权等问题的关注间或导致双方关系紧张”。2001年文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最新立场和行动要点,它既表明了欧盟通过长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也同时表明了欧盟的担忧,这种担忧既来自理解中国问题的困难,也来自中国对欧长期政策的不明朗与非法律化,还来自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在2002年《国家战略报告:中国》对中国的形势分析中,欧盟的担忧再次得到体现。实际上,1995年之后,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不仅强调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且更为关注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融入国际社会,谋求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欧盟的“发展合作”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真刀枪的翻译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要花银子的,您肯么?

国外无期限劳动合同Legislative point of view from abroad,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was unanimously endorsed by the labor contract for the normal, labor relations are the existence of the general form, as long as there is no legal case to terminate the contract unilaterally, labor relations have been continued until retired workers Promulgated by the EU in 1999 on the protection of fixed-term labor contracts of employees Directive (1999/70/EU) clearly states: "No fixed-term labor contracts are the general form of labor relations,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of employee's livelihood, improve their occupational stability treatment and "Since 1982, French labor law clearly stipulates:" The enactment of the labor contract shall not determine the duration "(Labor Code, the law, section 121-5 of the Covenant)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should normally be set no fixed deadline for the labor Above the EU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of fixed-term labor contracts of employees Directive (1999/70/EU) clearly states: "fixed-term labor contract applicable to special circumstances, by member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groups,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views of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to determine its application the scope of its "French Labor Code provides that fixed-term employment contract only applies to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First, alternative sick leave, maternity leave, such as the suspension of the labor contract employees; are two changes in business activity in the seasonal or jobs on a temporary increase in the application; three are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n some staff to enter into some special labor contracts, such as for long-term unemployed young people and to enter into mutual aid employment, adaptability and access to qualified labor contract (Code of Laws, section 122-1-1 of the Covenant) Code also explicitly cited the two fixed-term employment contract to prohibit the signing of the situation: First, the recruitment of employees by collective labor conflicts alternative (such as a strike) and to suspe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abor contract employees; two ministerial regulations are listed in a special on dangerous jobs (Article 122-3 of the Covenant) In addition, the duration of fixed-term employment contract and the renewal was also Fixed-term employment contract can only be renewed once the renewal period of the original contract period plus the general should not exceed 18 After the expiry of fixed-term employment contract to continue the existence of labor relations, that is to have no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relationship; on employers in a number of positions for an employee with a fixed labor contracts and also regarded as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relationship; only because of the seasonal job, made a regular basis regardless of how the renewal of labor contracts are fixed-term employment contract (Article 122-1-2 of the Covenant) British labor law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U directive in 1999 to develop a fixed-term labor contract on the employee's Ordinance (October 1, 2002 come into operation) Under the Ordinance, the fixed-term labor contracts and the renewal of the initial period of total duration of no more than 4 years in More than four years after the labor relations continue to exist, unless the employer has objective reasons to justify the signing of a fixed-term contracts, shall be deemed non-fixed term labor German labor law also requires the promotion of fixed-term labor contracts for periods of not longer than 18 In the United States, both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what type of labor contract entered into without any coercion, the parties may be at a fixed period and no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in one, while in Germany, France, on fixed-term labor contracts directly applicable to the case be restricted翻译:从国外立法来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被一致肯定为劳动合同的常态,是劳动关系存续的一般形式,只要不出现法定的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劳动关系就一直接续下去,直到职工退休。欧盟1999年颁布的关于保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雇员的指令(1999/70/EU)明确指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一般形式,有助于保护雇员的生活、改善其职业稳定性和工作待遇。”从1982年起,法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不得确定期限”(劳动法典法律编第121-5条)。雇主与雇员通常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欧盟上述关于保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雇员的指令(1999/70/EU)明确指出:“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适用于特殊情形下,由成员国立法根据行业的特点在征询劳资团体意见后确定其适用范围及其续延。”法国劳动法典规定定期劳动合同只能适用于下列情况之下:一是替代休病假、产假等劳动合同中止的雇员;二是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时,在季节性或临时增加的工作岗位上适用;三是为解决某些人员失业问题而订立的某些特殊的劳动合同,如针对青年人和长期失业人员而订立的就业互助性、适应性和获得资格性的劳动合同(法典法律编第122-1-1条)。法典还明确列举了两种禁止签订定期劳动合同的情况:一是招聘雇员替代因集体劳动冲突(如罢工)而中止履行劳动合同的雇员;二是部颁规章所列的特别危险的工作岗位上(第122-3条)。此外,定期劳动合同的期限和续订也受到限制。定期劳动合同只能续订一次,续订期限加上原合同期限一般不得超过18个月。定期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关系继续存续的,即转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雇主在多个岗位上与某一雇员连续订立定期劳动合同的情况,也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只有因季节性工作订立的定期劳动合同不论怎样续订,都是定期劳动合同(第122-1-2条)。英国劳动法为了落实欧盟1999年的指令制定了关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雇员的条例(2002年10月1日起实施)。根据该条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初始期限和续延期限总合一般不得超过4年。超过4年后劳动关系继续存在的,除非雇主有客观理由证明需要签订固定期限合同,否则即视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关系。德国劳动促进法也要求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不得长于18个月。 在美国,对劳资双方签订何种类型劳动合同无任何强制,当事人可在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任选,而在德国、法国,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情形直接予以限制

关于欧盟的论文3000字开头

你可以到我所填写论文网站去搜索你所需要的容!!! 自1975年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总体上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是越来越有利的。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并于1985年5月在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对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金融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提供便利和促进。欧盟随后所有的对华经贸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1995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对1985年协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并于2000年9月发表了关于执行1998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1998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2002年3月,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励良好治理,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95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1984年- 2000年间,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12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中欧贸易额达7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其中欧盟进口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欧盟对华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8%按照中方统计,2001年,中欧占我外贸总值15%,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1985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2001年,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217个,实际投入40亿美元。到2001年底,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12583个,实际投入303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1986年- 2000年期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0%、9%和9%,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对华投资,2000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8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28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术出口方面,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2000年- 2001年,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2317项与1050项,合同总金额为130亿美元。截至2001年底,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3495项,合同总金额约672亿美元,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加强中欧经贸关系。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2001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6位,而欧盟2001年文件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到2005年,中国还将拥有3亿互联网用户,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2亿。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已连续9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与消费者预期谨慎,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难具活力。欧盟1961年- 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1971年– 1980年降为0%,1981年-1990年再降为4%,1991年- 2000年更降至0%,同期美国则分别为2%、2%、2%和4%;而且,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欧洲的外贸依存度更高。与此同时,我国对欧盟出口仅占其自盟外进口总额的5%左右,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盟外投资的比重还不到2%,双方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加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将为欧盟获得廉价优质的资源与商品(服务)、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有利于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因此,为中欧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2)出于欧盟国际政治利益需求 2000年欧盟葡萄牙首脑会议所确定的未来五年战略性目标明示了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领袖,而且要在世界上树立领袖风范。这种愿望是由欧盟的经济实力所激发,也将由经济实力来保证。按人口、GDP、资本输出以及对外贸易等指标(根据OECD统计)来衡量,欧盟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是经济“巨人”,但欧盟并不甘心仅仅如此,因而,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为了保证外部经济对欧洲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欧洲也将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欧洲将会凭借强大的统一货币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遏制美元霸权,伸张欧洲货币利益。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持和欧洲各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决定了欧元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同时也将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11”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信念,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欧盟模式的认同。在欧盟看来,“11”事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使得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在全球化的时代,局部的不稳定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为此,欧盟强调在多边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的法律手段来对抗恐怖主义;欧盟希望“11”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加强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对话,通过更大程度地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来促进它们的发展,促进它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进而稳定这些国家内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对外贸易方面,欧盟委员会主管贸易的委员巴斯卡尔·拉米9月17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时表示,未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稳定与安全,向第三世界国家更多地开放市场,通过WTO等多边贸易体系,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这符合欧洲的利益。因此,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难理解,发展中欧经贸关系自然就成为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利益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涵义。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既不存在责任问题,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但在实践中,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可以说,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这些涵义都得到了体现。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以及谋求中国对欧盟的支持方面准备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更为关注制度趋同 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如人权、西藏、台湾等,中欧关系已经因此而遭遇过挫折。正如欧盟2001年发布的《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所表明的,“跟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国家,欧盟对人权等问题的关注间或导致双方关系紧张”。2001年文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最新立场和行动要点,它既表明了欧盟通过长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也同时表明了欧盟的担忧,这种担忧既来自理解中国问题的困难,也来自中国对欧长期政策的不明朗与非法律化,还来自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在2002年《国家战略报告:中国》对中国的形势分析中,欧盟的担忧再次得到体现。实际上,1995年之后,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不仅强调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且更为关注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融入国际社会,谋求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欧盟的“发展合作”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8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7年1月  J 2007  第18卷第1期  VOL18 NO1  欧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 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经济组织。2003年以来, 中国对欧盟进出口总额达2  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77%, FDI中来自欧  盟的比例超过7%。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对中  国的对外贸易乃至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众所周知, 中  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开放政策下对外贸易的  飞速扩张, 因而对欧盟扩张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对中国政府  制定外经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通  过对关税同盟理论的分析所得出的欧盟东扩将使中国对欧出  口贸易额缩减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根据关税同盟理  论中范纳 (Viner) 所提出的 “贸易转移效应” [1]  , 欧盟东扩  以后, 原15国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会改由向新入盟的十  个国家进口,这将导致中国对欧盟出口量的缩减;而实际  上,近几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额的统计数据显示(表  1),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在欧盟东扩以后不但没有缩减, 反而  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本文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各种可能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基于关税同盟贸易效应的分析  内容提要: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大规模的东扩对  中欧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关税同盟理论,欧盟东扩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会给中国对欧出口  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实际数据说明并非完全如此。本文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分析了产生这  一矛盾的原因。  关键词: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关税同盟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7)01-0082-04  Abstract: EU is the largest reg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China’s first trading EU’s eastern  enlarge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Sino-EU’s bilateral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 trade-  diversion effect brought by EU’s eastern enlargement would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China’s export to the EU  But practical statistics reveals that the fact is not This paper considers different possible factors synthetically,  explaining the reason for this   Key words: Trade-Creation;Trade-Diversion;Customs Unions;  收稿日期 : 2006-06-23 修回日期 : 2006-09-03  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朱婧(1981-), 女, 汉族, 四川西昌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欧盟贸易。  张 昱 朱 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  的原因。  一、关税同盟的理论分析  关税同盟是罗马条约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欧洲联盟的重要  内容, 关税同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  重大发展之一。自范纳 (1950) 开创性地提出了 “贸易创造”  与 “贸易转移” 的概念, 对关税同盟的研究就从定性的层面  上升到定量的层面。简单地说, 关税同盟是自由贸易和保护  贸易的结合体, 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 产品从国内成  本较高的企业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 从而在成员  国之间 “创造” 出新的贸易, 而对外的共同保护则导致成员  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对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取代, 从  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 “转移” 为从成员国较高成本  的进口,即所谓“贸易转移”。静态分析显示,贸易创造带  来成员国、 同盟及整个世界的福利提高, 而贸易转移则倾向  于带来生产效率损失[1]  。根据此理论, 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2007年第1期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83  商品将可能替代第三方国商品,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部分商品数  量有可能会减少。  一个简单的三国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关税同盟带来的  贸易影响与福利效应:假设世界由本国A、伙伴国B、第三  国C组成,为分析方便,三国均为“小国”,生产某一同质  性商品,而生产效率各不相同,C国生产成本最低而A国生  产成本最高。现以A国为讨论对象,在图1中,SA、DA分  别表示A国的供给和需求。假设B、 C两国的生产成本不变,  PB、PC 分别表示B、C 两国的生产成本,其中C 国成本低  于B国。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A国对来自B、C两国的商  品征收同一关税t。显然, B国的产品价格要高于C国, 故A  国只会从C国进口,而不会从B国进口。此时,A国国内价  格为PC+t,国内生产为OQ1  ,国内消费为OQ2  ,从C 国进  口为Q1  Q2  。现在假定A 国与B 国结成关税同盟,A、B 两国  在结成关税同盟后互免关税, 而对外则征收统一的对外关税  t。如图所示, 关税同盟成立后, B国在A国市场上的供给价  格为PB,低于PC+t ,于是B国取代C国,成为A国的供给  者。随着A国市场价格下降,国内低效率生产商的退出,A  国国内生产缩减至OQ3  。另一方面, 价格的下降引起A国消  费的增加,消费由原来的OQ2  升至OQ4  。组成关税同盟后,  A 国的进口由原来的 Q 1  Q 2  扩大到Q 3  Q 4  ,新增加的贸易  (Q1  Q2  -Q3  Q4  )即是关税同盟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如图所  示,贸易创造=Q3  Q1  +Q2  Q4  。其中,Q3  Q1  是A 国生产被B 国  生产所替代形成的生产效应,Q2  Q4  为关税同盟的消费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事实上对第三国C产成了一个相当于t的关税  歧视,A国原来从C国进口的Q1  Q2  部分现在改由成员国B国  进口,即贸易方向发生了转移,故贸易转移效应=Q1  Q2  。  关税同盟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影响是扩张性的, 而对非  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影响却是不利的。欧盟扩大产生  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旧成员  转向从新成员购买原从中国购买的产品;二是新成员实施欧盟  “共同贸易政策” 抬高对区外贸易门槛后,阻碍中国产品进入  原市场。  欧盟东扩意味着EU15国与EU10国间建立了关税同盟:  这25个成员国之间互免关税, 对外执行 “共同关税政策”。当  中国出口到欧盟的某项产品价格与关税之和高于区内成员国  生产这一产品的生产成本时, 区内成员国将替代中国成为欧  盟市场的供应商。  目前, 欧盟区域内贸易比重已高达60%, 在欧盟内部实  行零关税的条件下吸收10个新成员国加入欧盟, 将导致区  域内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 同时减少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  的依赖程度。经济发达的EU15国将利用东扩的契机, 把十  个新成员变成它们制造业的生产基地, 以便减少对区域外产  品的进口。由于中国与新十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贸易结  构、 技术含量水平相近, 比较优势相差不大、 产品高度可替  代, 而这些国家占有地理位置、 文化习俗及语言等发面的优  势。按照分析, 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商品将很可能替代从中  国进口的商品, 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部分商品将可能有所减  少。  二、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实际影响及原  因分析  表1:2003年~2005年中国向欧盟(EU25国)出口商品  总值统计(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2003 年、2004 年、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上表所显示的,现实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似乎并未受  到欧盟东扩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反而从2003年到  入盟以后的2005年,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值的绝对数量一  年比一年多, 年平均增长率甚至达到 7%。2004年, 是十  个新成员国加入到欧盟的第一年, 单独以这一年的情况来看  (见表2)。  表2:2004年中国对欧盟国家出口贸易统计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欧洲司网站  中欧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对EU25国的出口,比去  年同期增长7%,其中,中国对EU15国的出口,达到了  4%的年增长率, 高于近几年的平均增长率7%。就这  些事实看来, 中国对欧盟国家的出口数额并未因贸易转移而  有所减少, 似乎与理论所推断的相矛盾。  出现这种矛盾, 从理论的局限性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原因 : 一是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不能涵盖企业内部贸易现象  而现实中存在大量产业内贸易的现象 ; 二是贸易转移的规模  2003 年 2004年 2005年  7,917,694 10,716,251 14,371,158  国家(地区)  EU25 国  EU15 国  EU10 国  出口额(单位:万美元)  10,716,251  9,983,653  732,598  比去年同期增减百分比(%)  7  4  4总第18 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84  不仅取决于同盟引致的来自不同渠道的贸易量的变化, 而且  取决于相关价格和成本的变化。传统关税同盟的理论分析中  把企业因技术进步导致成本降低、 相关价格变化的因素排除  在外了 ; 三是并不是所有的关税同盟都会产生资源配置效应  (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对关税同盟资源配置效应的分析, 基  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影响),比如,预期加  入的成员国起初就对所有商品实施单一关税税率, 而且税率  不过高, 那么, 如果关税保持不变, 关税同盟的建立就不会  带来任何贸易方面的影响。另外, 有以下几个原因值得我们  做简要分析。  首先, “贸易转移效应” 属于静态分析的概念。在理论分  析中, 由于同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 收入分配的  因素一般不考虑在内, 因此整个分析是相对静态的。同时,  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未考虑到在实际中, 市场竞争会迫  使企业改进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另外, 欧盟东扩可能因为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而给中国对欧出口带来好处: 贸易创造  效应刺激了欧盟实际收入水平增加,刺激消费增长,这同时也  为区外国家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进而有利于我国扩大对欧出  口。各新成员国加入欧盟后,内部关税的消除将使欧盟和新成  员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产生贸易创造  效应[ 2]  。  其次, 新成员国执行欧盟统一关税标准和技术标准对我  国的出口是有利的。东扩后10个新成员平均关税税率的下  调,使一体化产生贸易转移的负面效应缩小,有利于中国扩大  与新成员国的大多数贸易项目。技术标准的统一,中国企业可  以从中受益:有助于中国企业拓展新成员国的市场,同时还可  能因为产品同时在东欧和西欧市场销售取得更大的规模效  应。比如,只要根据欧盟标准获得认证的中国产品,就会在新  成员国得到认可[ 3]  。  再次, 新欧盟的消费层次比以前更广泛, 即产品需求更  加多样化。随着欧洲统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这一特  点为我国企业占有欧洲市场提供了契机。欧盟此次吸纳十个  新成员国与以往几次扩大有所不同的是, 新加入的国家在经  济上远远落后于现有成员国, 新老国家收入悬殊——据欧盟  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以平均购买力计算, 即将入盟  的十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现有成员国的40%, 这个  差距是前四次扩大时所没有的。  最后, 欧盟东扩促进区域内整体贸易环境的改善。过去  中东欧国家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体制还不完善, 入盟后在欧  盟框架内, 政治、 国家安全、 周边环境相对更加稳定, 各国  政府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 加快追赶老成员国经  济发展的步伐, 这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 投资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 在欧盟统一的贸易管理体制下, 商业环境进  一步改善, 市场管理更加规范, 企业投资的经营风险下降,  我国企业能更多地在新成员国内开展投资活动, 双边贸易也  更加活跃。  三、从广东省看中欧贸易发展前景  欧盟是广东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 广东与欧盟的双边进  出口额占全国对欧盟贸易额的五分之一以上[ 4]  , 因此, 广东  省与欧盟的双边贸易现状对中欧贸易现状乃至未来发展都具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近年广东与欧盟贸易发展概况与存在问题  据广州海关统计, 2005年, 广东与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额  达到1亿美元, 比上年大幅增长8%, 占我国对欧盟  贸易的5%, 是我国与欧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其中, 广  东对欧盟出口8亿美元, 增长1%;自欧盟进口  3亿美元, 增长1%。此外, 广东与欧盟此次东扩的十个  新成员国贸易发展良好 : 1997年, 广东省对十国出口总值为  3亿美元, 到2003年, 出口总值达到3亿美元, 尽管在广  东对欧盟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有限, 但双边贸易良好的发展  势头和欧盟东扩带来的新机遇, 中欧贸易的发展前景是值得  我们期待的。  在中欧双边贸易良好的发展趋势下,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  多问题。在机电产品、 纺织服装品和鞋类等这些中国出口欧  盟的主要产品上, 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限制中国  产品进入到欧盟市场。在配额即将成为历史的时候, 技术贸  易壁垒和反倾销成为欧盟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主要  手段, 尤其是技术贸易壁垒, 因其合法性和灵活性, 成为近  年欧盟针对中国出口商品所采取的最广泛、 最频繁的手段。  欧盟东扩后, 25个成员国执行统一的准入标准, 广东对欧  盟的出口贸易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 针对欧盟东扩给中国出口带来的挑战提出相应的  对策  欧盟东扩在给广东或是整个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带来  更多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一定的副面影响, 比如贸易转移效  应对中国出口产品量的副面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范围扩大使  企业遭受更多技术标准限制、 来自反倾销的压力增大等。因  此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欧盟东扩,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  对, 对广东乃至中国与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政府要加大法规标准的制定力度, 将技术规范纳入  法规,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力争取将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项  目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 从而将未达到我国技术标准的欧  盟产品拒之门外, 增加我国经贸谈判的筹码。  2.企业和政府都应加强对欧盟东扩后的欧盟统一市场  规则的研究。欧盟目前执行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会很快地  应用到新成员国, 这要求主要向这10个新成员国出口的企业  尽快掌握欧盟的相关规则, 注意规范自身的贸易行为, 加强  行业自律, 以合理的价格进行有序竞争, 降低反倾销制裁程  度。同时,也要积极运用WTO相关规则,保护自己正当的  贸易权力, 并就欧盟东扩给中国造成的贸易损失与欧方进行  补偿谈判[5]  。2007年第1期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85  3.企业应重视产品技术标准、 质量标准的研制工作, 努  力寻求突破欧盟技术标准限制的对策。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限制措施主要是针对我国那些技术标准低、 附加值低的出口  产品提出的。因此, 企业应在产品生产中注重质量提高, 加  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引进的步伐, 强化绿色包装和清洁生产机  制, 提高技术标准, 推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6]  。  4.为应对欧洲市场扩大、 消费人口增加和消费层次深  化的趋势, 我们应努力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状况, 实现  商品结构多元化 ; 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手段过渡到综合运用  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转变单纯以低价格、 高数量扩大出口的  战略。  5.欧盟东扩后东欧产品可在欧盟范围内流通, 因此利  用东欧国家较低廉的劳动力和投资成本, 直接投资办厂, 有  助于扩大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 这是应对欧盟贸易壁垒的  最好办法。  参考文献:  [1]Viner,J,The Customs Union Issue,Carnegie Endowment[M],New  York,  [2]白英瑞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汤碧欧盟东扩开及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  2004(4) : 31-  [4][5][6]中文欧盟 “添丁” 福兮祸兮?广东对欧盟贸易新态势[J]中  国海关,2004(5) : 36-  (上接第81页)  泰国在为农村 “输血”、 “造血” 方面有不少行之有效的  做法。几十年来, 泰国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 以农村金融  为杠杆, 推动农业发展。泰国农业资金具有比较广泛的来源  渠道 : 一是银行通过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账户吸储 ; 二是农  业和农业合作银行以特许贴现率向泰国银行进行票据贴现和  再贴现来获得资金,一般情况下特许贴现率为5%;三是向  世界银行、 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会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国  际金融机构借款 ; 四是政府财政拨款 ; 五是发行债券。这样  一方面能够基本保证将农村剩余资金留在农村, 另一方面又  源源不断地为农村 “输血”, 这使泰国农业发展具有比较充  足的资金保证。泰国这些农村金融举措得到了回报, 它不仅  促进农业稳步增长,而且推动了泰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泰国之所以能够较快地渡过难  关,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个稳固的农村。泰国的农村金融  经验对中国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四) 建设文明乡风与建立贷款抵押担保机制相结合。  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农民欠贷不还的现象。一方面要  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培育造  就新型农民, 破除欠贷有理的观念 ; 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合农  村的抵押担保机制, 创造 “好借好还” 的环境氛围。由政府  协调组织,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户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  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  民营资本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专业性贷款担保中  介机构 ; 引导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  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施多种抵押担保办法, 探索实行农具、  牲畜、 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 仓单质押、 权益质押、 农  户联保等担保形式。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  存。通过政策优惠, 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  村特点的担保业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建  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可以借鉴泰国经验, 给农民贷款不是  以固定资产为抵押来决定, 更多的是看农民的未来收入。  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调整和规范各行为主体一种外  在的组织结构形式, 其实质调整和规范的是各行为主体利益  一种内在的结构安排。中国农村金融缺位, 实际上是一种金  融制度的缺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金融缺位问题, 还  需要从制度入手, 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 是要解决农村整体上资金匮乏的  问题, 形成以各政策性金融机构、 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 其  他合作金融组织辅助配合的多元化、 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  体系。只有做活农村金融这篇文章, 才能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农业效益, 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  (1)   [2] 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  [3] 马晓河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  2003(11)  [4] 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  [5]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8)  [6] 温铁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如何破题[OL]中国金融网,2004-  11-  [7] 徐滇庆农村金融改革与民营银行[OL] ,2004-  5-  [8] 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枣综合分析、 案例调查与  培训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   [9] 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10] 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  社,

关于欧盟的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①标题(Title)②署名(Authors)(包括单位及合作者)③摘要(Abstract)(包括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等)④引言(Introduction)⑤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⑥结果(Results)(包括图表及其注解等)⑦讨论(Discussion)(包括结论)⑧致谢(Acknowledgements)⑨参考文献(References)摘 要为方便读者概略了解论文内容,在论文的正文之前,用醒目字体刊印约200~250字左右的摘要,简述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等摘要力求精练,应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摘要之下,根据内容选写3~8个关键词(Keywords),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编制或纳入电子计算机检索,尽可能用标准的 “主题词表”中的术语引 言亦称前言、导言或序言,是文章开头的一段短文,简要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指出研究方法和途径,亦包括这一研究的历史、现状、前人的方法、结果及见解,对自己的启发等引言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定向作用,写引言切忌离题或公式化。在正文内首次出现不常用的英语术语缩写词时,应写明全称,并要有中文注释材料与方法材料部分应说明具体的实验观察对象,所用仪器和试剂的产地、型号及规格等,实验动物的来源、名称、种系、性别、体重及健康状况等在方法部分要着重介绍研究的对象与数据如何获得,使读者了解样本的代表性、组间可比性、指标与观测方法的精确性。详细写明实验步骤的细节,以便他人重复验证。生物学实验必须设立对照组结 果结果部分是论文的实质和精华,描述必须如实、具体和准确。把经过审核以后用统计学处理过的实验检测数据资料按照逻辑顺序在正文及图表中表达科学研究论文的结果多用3种形式,即表格、图及文字说明。表格应做到有表序和表题。图下应有图号图注,图中重要部位应有标志,应用原始的实验记录图或照片,不宜用复印件或影印件文字、数据和符号是表达科研成果和结论的重要手段。文字应简明、清楚和明确,多用数学式表达成果,正确运用各种符号,对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和结论,应作客观的分析,不宜作过多的文字说明讨 论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推论或预测等,或者应用自己和定论的实验根据进行讨论,阐述实验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讨论中要避免与实验结果无关的主观推断或不成熟的结论谢 词一部论著的写成,必然要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对于在工作中给予帮助的人员(如参加过部分工作,承担过某些任务、提出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某些指导的同志与集体等)。应在文章的开始或结尾部分书面致谢。致谢的言辞应该恳切,实事求是,而不是单纯的客套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作用:①论证作者的论点,启发作者的思维;②同作者的实验结果相比较;③反映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态度,亦为读者深入研究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篇数不宜过多,论著类论文要求在10篇左右,综述类文章以20篇左右为宜所引文献均应是作者亲自查阅过的,并注意多引用权威性、专业性杂志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列出时要按文献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编数码,依次列出完整的参考文献(书籍)写法应列出文献的作者(译文注明译者)、书名、页数、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等完整的参考文献(论文)写法应列出文献的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卷/期、起讫页数等、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 上:3厘米;下:5厘米;左:8厘米;右:8厘米;装订线: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8厘米;页脚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xx大学xx学院xx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一、纸型、页面设置、版式和用字。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5mm,地脚(下)20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二、论文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组成。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占两行。上一行内容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用小三号宋体;下一行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3号宋体加粗。文头上下各空一行。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论文副题: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作者、学校(市级电大)、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适当居中左对齐依次排列。占行格式为:作者:XXX学校:XXX 年级:XXX 学号:XXX指导教师:XXX 职称:XXX答辩组成员:XXX(主持人) 职称:XXXXXX 职称:XXX……答辩日期:X年X月X日申请学位:学士(不申请可省略此项)由于论文副题可有可无,学位可申请可不申请,答辩组成员可以是3、5、7人,封面内容占行具有不确定性,为保持封面的整体美观,可对行距做适当调整。三、论文论文由论文目录(提纲)和题目、作者姓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组成。需要列目录的论文,目录要独占一页。“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以下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及其对应页码。用小4号宋体。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完成时间: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字样为“X年X月”,用四号楷体。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三、四、五级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一般不独占行,末尾加句号。如果独占行,则不使用标点。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注释: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加注符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标在须加注之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后,用带圈或括弧的阿拉伯数字依次标示。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左起空两字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外交政策。这方面的论文,嗯,他是很应该是一种很端正的态度去写。

当初创建欧盟是因为政治因素(把法德绑起来)而不是经济因素,为了建立货币的一体化开始使用欧元,可是资本、商品和劳动力就算在欧盟内部自由流动,那就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竞争缺失。这有多矛盾吗?你可以想象一下中国各个省市如果经济不排名,大家享受同样的待遇和福利。那中国就完了。统一的欧元将把本能通过汇率机制轻易调节的分散的经济冲击演变成政治上的分歧,从而加剧政治上的紧张态势。幸亏英国坚持英镑还好一点,加上福利制度,加上那么多穷小弱过加盟欧盟,欧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你真的以为想书上说的那么越来越强了吗?用你们唯物史观的观点,如果英国现在不退,那以后也会退,如果英国不退也会有其他国家退,因为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早晚是要改革的,英国的退出或许成为一个导火索。当然了,民众的目光是狭隘的,如果这次公投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动荡让民众害怕,英国就在欧盟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这也有弊端。首先,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再牛,你只是个岛国,离开欧盟后,英国丧失一个自由广阔的自由市场,这将直接影响到英国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人才流动以及劳动力的补给,同样欧盟失去了一位强力的伙伴,同时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巨大打击。其次,英国脱欧影响到欧洲一体化,这当然是美国愿意看到的,毕竟整体化少了块金砖。 最主要的是,从欧洲整体来看,这等于是开了个脱欧的头,英国这样一来,但凡发展超出欧盟平均水平的就想着脱欧,这将导致欧盟整体的颠覆,几乎可以预见到欧盟的明天,又将会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欧洲,这种打击将是致命的。

关于欧盟的论文3000字怎么写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外交政策。这方面的论文,嗯,他是很应该是一种很端正的态度去写。

当初创建欧盟是因为政治因素(把法德绑起来)而不是经济因素,为了建立货币的一体化开始使用欧元,可是资本、商品和劳动力就算在欧盟内部自由流动,那就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竞争缺失。这有多矛盾吗?你可以想象一下中国各个省市如果经济不排名,大家享受同样的待遇和福利。那中国就完了。统一的欧元将把本能通过汇率机制轻易调节的分散的经济冲击演变成政治上的分歧,从而加剧政治上的紧张态势。幸亏英国坚持英镑还好一点,加上福利制度,加上那么多穷小弱过加盟欧盟,欧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你真的以为想书上说的那么越来越强了吗?用你们唯物史观的观点,如果英国现在不退,那以后也会退,如果英国不退也会有其他国家退,因为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早晚是要改革的,英国的退出或许成为一个导火索。当然了,民众的目光是狭隘的,如果这次公投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动荡让民众害怕,英国就在欧盟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这也有弊端。首先,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再牛,你只是个岛国,离开欧盟后,英国丧失一个自由广阔的自由市场,这将直接影响到英国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人才流动以及劳动力的补给,同样欧盟失去了一位强力的伙伴,同时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巨大打击。其次,英国脱欧影响到欧洲一体化,这当然是美国愿意看到的,毕竟整体化少了块金砖。 最主要的是,从欧洲整体来看,这等于是开了个脱欧的头,英国这样一来,但凡发展超出欧盟平均水平的就想着脱欧,这将导致欧盟整体的颠覆,几乎可以预见到欧盟的明天,又将会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欧洲,这种打击将是致命的。

8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7年1月  J 2007  第18卷第1期  VOL18 NO1  欧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 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经济组织。2003年以来, 中国对欧盟进出口总额达2  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77%, FDI中来自欧  盟的比例超过7%。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对中  国的对外贸易乃至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众所周知, 中  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开放政策下对外贸易的  飞速扩张, 因而对欧盟扩张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对中国政府  制定外经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通  过对关税同盟理论的分析所得出的欧盟东扩将使中国对欧出  口贸易额缩减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根据关税同盟理  论中范纳 (Viner) 所提出的 “贸易转移效应” [1]  , 欧盟东扩  以后, 原15国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会改由向新入盟的十  个国家进口,这将导致中国对欧盟出口量的缩减;而实际  上,近几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额的统计数据显示(表  1),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在欧盟东扩以后不但没有缩减, 反而  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本文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各种可能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基于关税同盟贸易效应的分析  内容提要: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大规模的东扩对  中欧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关税同盟理论,欧盟东扩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会给中国对欧出口  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实际数据说明并非完全如此。本文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分析了产生这  一矛盾的原因。  关键词: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关税同盟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7)01-0082-04  Abstract: EU is the largest reg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China’s first trading EU’s eastern  enlarge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Sino-EU’s bilateral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 trade-  diversion effect brought by EU’s eastern enlargement would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China’s export to the EU  But practical statistics reveals that the fact is not This paper considers different possible factors synthetically,  explaining the reason for this   Key words: Trade-Creation;Trade-Diversion;Customs Unions;  收稿日期 : 2006-06-23 修回日期 : 2006-09-03  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朱婧(1981-), 女, 汉族, 四川西昌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欧盟贸易。  张 昱 朱 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  的原因。  一、关税同盟的理论分析  关税同盟是罗马条约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欧洲联盟的重要  内容, 关税同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  重大发展之一。自范纳 (1950) 开创性地提出了 “贸易创造”  与 “贸易转移” 的概念, 对关税同盟的研究就从定性的层面  上升到定量的层面。简单地说, 关税同盟是自由贸易和保护  贸易的结合体, 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 产品从国内成  本较高的企业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 从而在成员  国之间 “创造” 出新的贸易, 而对外的共同保护则导致成员  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对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取代, 从  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 “转移” 为从成员国较高成本  的进口,即所谓“贸易转移”。静态分析显示,贸易创造带  来成员国、 同盟及整个世界的福利提高, 而贸易转移则倾向  于带来生产效率损失[1]  。根据此理论, 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2007年第1期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83  商品将可能替代第三方国商品,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部分商品数  量有可能会减少。  一个简单的三国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关税同盟带来的  贸易影响与福利效应:假设世界由本国A、伙伴国B、第三  国C组成,为分析方便,三国均为“小国”,生产某一同质  性商品,而生产效率各不相同,C国生产成本最低而A国生  产成本最高。现以A国为讨论对象,在图1中,SA、DA分  别表示A国的供给和需求。假设B、 C两国的生产成本不变,  PB、PC 分别表示B、C 两国的生产成本,其中C 国成本低  于B国。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A国对来自B、C两国的商  品征收同一关税t。显然, B国的产品价格要高于C国, 故A  国只会从C国进口,而不会从B国进口。此时,A国国内价  格为PC+t,国内生产为OQ1  ,国内消费为OQ2  ,从C 国进  口为Q1  Q2  。现在假定A 国与B 国结成关税同盟,A、B 两国  在结成关税同盟后互免关税, 而对外则征收统一的对外关税  t。如图所示, 关税同盟成立后, B国在A国市场上的供给价  格为PB,低于PC+t ,于是B国取代C国,成为A国的供给  者。随着A国市场价格下降,国内低效率生产商的退出,A  国国内生产缩减至OQ3  。另一方面, 价格的下降引起A国消  费的增加,消费由原来的OQ2  升至OQ4  。组成关税同盟后,  A 国的进口由原来的 Q 1  Q 2  扩大到Q 3  Q 4  ,新增加的贸易  (Q1  Q2  -Q3  Q4  )即是关税同盟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如图所  示,贸易创造=Q3  Q1  +Q2  Q4  。其中,Q3  Q1  是A 国生产被B 国  生产所替代形成的生产效应,Q2  Q4  为关税同盟的消费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事实上对第三国C产成了一个相当于t的关税  歧视,A国原来从C国进口的Q1  Q2  部分现在改由成员国B国  进口,即贸易方向发生了转移,故贸易转移效应=Q1  Q2  。  关税同盟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影响是扩张性的, 而对非  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影响却是不利的。欧盟扩大产生  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旧成员  转向从新成员购买原从中国购买的产品;二是新成员实施欧盟  “共同贸易政策” 抬高对区外贸易门槛后,阻碍中国产品进入  原市场。  欧盟东扩意味着EU15国与EU10国间建立了关税同盟:  这25个成员国之间互免关税, 对外执行 “共同关税政策”。当  中国出口到欧盟的某项产品价格与关税之和高于区内成员国  生产这一产品的生产成本时, 区内成员国将替代中国成为欧  盟市场的供应商。  目前, 欧盟区域内贸易比重已高达60%, 在欧盟内部实  行零关税的条件下吸收10个新成员国加入欧盟, 将导致区  域内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 同时减少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  的依赖程度。经济发达的EU15国将利用东扩的契机, 把十  个新成员变成它们制造业的生产基地, 以便减少对区域外产  品的进口。由于中国与新十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贸易结  构、 技术含量水平相近, 比较优势相差不大、 产品高度可替  代, 而这些国家占有地理位置、 文化习俗及语言等发面的优  势。按照分析, 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商品将很可能替代从中  国进口的商品, 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部分商品将可能有所减  少。  二、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实际影响及原  因分析  表1:2003年~2005年中国向欧盟(EU25国)出口商品  总值统计(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2003 年、2004 年、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上表所显示的,现实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似乎并未受  到欧盟东扩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反而从2003年到  入盟以后的2005年,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值的绝对数量一  年比一年多, 年平均增长率甚至达到 7%。2004年, 是十  个新成员国加入到欧盟的第一年, 单独以这一年的情况来看  (见表2)。  表2:2004年中国对欧盟国家出口贸易统计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欧洲司网站  中欧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对EU25国的出口,比去  年同期增长7%,其中,中国对EU15国的出口,达到了  4%的年增长率, 高于近几年的平均增长率7%。就这  些事实看来, 中国对欧盟国家的出口数额并未因贸易转移而  有所减少, 似乎与理论所推断的相矛盾。  出现这种矛盾, 从理论的局限性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原因 : 一是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不能涵盖企业内部贸易现象  而现实中存在大量产业内贸易的现象 ; 二是贸易转移的规模  2003 年 2004年 2005年  7,917,694 10,716,251 14,371,158  国家(地区)  EU25 国  EU15 国  EU10 国  出口额(单位:万美元)  10,716,251  9,983,653  732,598  比去年同期增减百分比(%)  7  4  4总第18 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84  不仅取决于同盟引致的来自不同渠道的贸易量的变化, 而且  取决于相关价格和成本的变化。传统关税同盟的理论分析中  把企业因技术进步导致成本降低、 相关价格变化的因素排除  在外了 ; 三是并不是所有的关税同盟都会产生资源配置效应  (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对关税同盟资源配置效应的分析, 基  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影响),比如,预期加  入的成员国起初就对所有商品实施单一关税税率, 而且税率  不过高, 那么, 如果关税保持不变, 关税同盟的建立就不会  带来任何贸易方面的影响。另外, 有以下几个原因值得我们  做简要分析。  首先, “贸易转移效应” 属于静态分析的概念。在理论分  析中, 由于同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 收入分配的  因素一般不考虑在内, 因此整个分析是相对静态的。同时,  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未考虑到在实际中, 市场竞争会迫  使企业改进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另外, 欧盟东扩可能因为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而给中国对欧出口带来好处: 贸易创造  效应刺激了欧盟实际收入水平增加,刺激消费增长,这同时也  为区外国家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进而有利于我国扩大对欧出  口。各新成员国加入欧盟后,内部关税的消除将使欧盟和新成  员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产生贸易创造  效应[ 2]  。  其次, 新成员国执行欧盟统一关税标准和技术标准对我  国的出口是有利的。东扩后10个新成员平均关税税率的下  调,使一体化产生贸易转移的负面效应缩小,有利于中国扩大  与新成员国的大多数贸易项目。技术标准的统一,中国企业可  以从中受益:有助于中国企业拓展新成员国的市场,同时还可  能因为产品同时在东欧和西欧市场销售取得更大的规模效  应。比如,只要根据欧盟标准获得认证的中国产品,就会在新  成员国得到认可[ 3]  。  再次, 新欧盟的消费层次比以前更广泛, 即产品需求更  加多样化。随着欧洲统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这一特  点为我国企业占有欧洲市场提供了契机。欧盟此次吸纳十个  新成员国与以往几次扩大有所不同的是, 新加入的国家在经  济上远远落后于现有成员国, 新老国家收入悬殊——据欧盟  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以平均购买力计算, 即将入盟  的十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现有成员国的40%, 这个  差距是前四次扩大时所没有的。  最后, 欧盟东扩促进区域内整体贸易环境的改善。过去  中东欧国家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体制还不完善, 入盟后在欧  盟框架内, 政治、 国家安全、 周边环境相对更加稳定, 各国  政府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 加快追赶老成员国经  济发展的步伐, 这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 投资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 在欧盟统一的贸易管理体制下, 商业环境进  一步改善, 市场管理更加规范, 企业投资的经营风险下降,  我国企业能更多地在新成员国内开展投资活动, 双边贸易也  更加活跃。  三、从广东省看中欧贸易发展前景  欧盟是广东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 广东与欧盟的双边进  出口额占全国对欧盟贸易额的五分之一以上[ 4]  , 因此, 广东  省与欧盟的双边贸易现状对中欧贸易现状乃至未来发展都具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近年广东与欧盟贸易发展概况与存在问题  据广州海关统计, 2005年, 广东与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额  达到1亿美元, 比上年大幅增长8%, 占我国对欧盟  贸易的5%, 是我国与欧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其中, 广  东对欧盟出口8亿美元, 增长1%;自欧盟进口  3亿美元, 增长1%。此外, 广东与欧盟此次东扩的十个  新成员国贸易发展良好 : 1997年, 广东省对十国出口总值为  3亿美元, 到2003年, 出口总值达到3亿美元, 尽管在广  东对欧盟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有限, 但双边贸易良好的发展  势头和欧盟东扩带来的新机遇, 中欧贸易的发展前景是值得  我们期待的。  在中欧双边贸易良好的发展趋势下,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  多问题。在机电产品、 纺织服装品和鞋类等这些中国出口欧  盟的主要产品上, 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限制中国  产品进入到欧盟市场。在配额即将成为历史的时候, 技术贸  易壁垒和反倾销成为欧盟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主要  手段, 尤其是技术贸易壁垒, 因其合法性和灵活性, 成为近  年欧盟针对中国出口商品所采取的最广泛、 最频繁的手段。  欧盟东扩后, 25个成员国执行统一的准入标准, 广东对欧  盟的出口贸易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 针对欧盟东扩给中国出口带来的挑战提出相应的  对策  欧盟东扩在给广东或是整个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带来  更多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一定的副面影响, 比如贸易转移效  应对中国出口产品量的副面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范围扩大使  企业遭受更多技术标准限制、 来自反倾销的压力增大等。因  此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欧盟东扩,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  对, 对广东乃至中国与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政府要加大法规标准的制定力度, 将技术规范纳入  法规,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力争取将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项  目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 从而将未达到我国技术标准的欧  盟产品拒之门外, 增加我国经贸谈判的筹码。  2.企业和政府都应加强对欧盟东扩后的欧盟统一市场  规则的研究。欧盟目前执行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会很快地  应用到新成员国, 这要求主要向这10个新成员国出口的企业  尽快掌握欧盟的相关规则, 注意规范自身的贸易行为, 加强  行业自律, 以合理的价格进行有序竞争, 降低反倾销制裁程  度。同时,也要积极运用WTO相关规则,保护自己正当的  贸易权力, 并就欧盟东扩给中国造成的贸易损失与欧方进行  补偿谈判[5]  。2007年第1期 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85  3.企业应重视产品技术标准、 质量标准的研制工作, 努  力寻求突破欧盟技术标准限制的对策。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限制措施主要是针对我国那些技术标准低、 附加值低的出口  产品提出的。因此, 企业应在产品生产中注重质量提高, 加  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引进的步伐, 强化绿色包装和清洁生产机  制, 提高技术标准, 推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6]  。  4.为应对欧洲市场扩大、 消费人口增加和消费层次深  化的趋势, 我们应努力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状况, 实现  商品结构多元化 ; 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手段过渡到综合运用  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转变单纯以低价格、 高数量扩大出口的  战略。  5.欧盟东扩后东欧产品可在欧盟范围内流通, 因此利  用东欧国家较低廉的劳动力和投资成本, 直接投资办厂, 有  助于扩大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 这是应对欧盟贸易壁垒的  最好办法。  参考文献:  [1]Viner,J,The Customs Union Issue,Carnegie Endowment[M],New  York,  [2]白英瑞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汤碧欧盟东扩开及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  2004(4) : 31-  [4][5][6]中文欧盟 “添丁” 福兮祸兮?广东对欧盟贸易新态势[J]中  国海关,2004(5) : 36-  (上接第81页)  泰国在为农村 “输血”、 “造血” 方面有不少行之有效的  做法。几十年来, 泰国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 以农村金融  为杠杆, 推动农业发展。泰国农业资金具有比较广泛的来源  渠道 : 一是银行通过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账户吸储 ; 二是农  业和农业合作银行以特许贴现率向泰国银行进行票据贴现和  再贴现来获得资金,一般情况下特许贴现率为5%;三是向  世界银行、 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会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国  际金融机构借款 ; 四是政府财政拨款 ; 五是发行债券。这样  一方面能够基本保证将农村剩余资金留在农村, 另一方面又  源源不断地为农村 “输血”, 这使泰国农业发展具有比较充  足的资金保证。泰国这些农村金融举措得到了回报, 它不仅  促进农业稳步增长,而且推动了泰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泰国之所以能够较快地渡过难  关,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个稳固的农村。泰国的农村金融  经验对中国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四) 建设文明乡风与建立贷款抵押担保机制相结合。  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农民欠贷不还的现象。一方面要  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培育造  就新型农民, 破除欠贷有理的观念 ; 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合农  村的抵押担保机制, 创造 “好借好还” 的环境氛围。由政府  协调组织,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户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  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  民营资本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专业性贷款担保中  介机构 ; 引导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  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施多种抵押担保办法, 探索实行农具、  牲畜、 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 仓单质押、 权益质押、 农  户联保等担保形式。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  存。通过政策优惠, 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  村特点的担保业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建  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可以借鉴泰国经验, 给农民贷款不是  以固定资产为抵押来决定, 更多的是看农民的未来收入。  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调整和规范各行为主体一种外  在的组织结构形式, 其实质调整和规范的是各行为主体利益  一种内在的结构安排。中国农村金融缺位, 实际上是一种金  融制度的缺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金融缺位问题, 还  需要从制度入手, 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 是要解决农村整体上资金匮乏的  问题, 形成以各政策性金融机构、 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 其  他合作金融组织辅助配合的多元化、 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  体系。只有做活农村金融这篇文章, 才能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农业效益, 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  (1)   [2] 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  [3] 马晓河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  2003(11)  [4] 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  [5]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8)  [6] 温铁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如何破题[OL]中国金融网,2004-  11-  [7] 徐滇庆农村金融改革与民营银行[OL] ,2004-  5-  [8] 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枣综合分析、 案例调查与  培训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   [9] 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10] 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  社,

新年伊始,人们普遍关注预测国内的形势走向,同时也十分关注国际风云的变幻趋势。笔者从经济专家的视角,帮助大家点拨2008年国际形势的三大看点: 第一,冷战形势又有所抬头。今年恰逢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都面临总统大选,两国总统竞相表现自我,制造国际摩擦,转移国内视线。美国布什总统一直是鹰派代表,11后一直策划发动反恐战争,至今看不到尽头。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最近,与伊朗又发生海上舰船危机。 俄罗斯在普京领导下坚持自主发展,国力增强,正加紧抛出“新军事学说”,将在2007—2015年期间投资1890亿美元全面改造提升武力系统,重圆昔日强国之梦。俄远程战略轰炸机与航空母舰最近又恢复了全球的战斗值班。 人们惊呼,世界冷战格局结束近20年,今天又有重新抬头之势,世界似乎又加重了几分不安宁的因素。呼吁由大国称霸战略转向国际多边主义的调解机制,力保世界和平。 第二,各国之间争夺战略资源和资本市场的“经济战争”愈演愈烈。今年各国纷纷围绕太空、极地、海洋三大战略制高点展开战略资源的争夺。 美国继续谋求太空霸权,宣布将于2031年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庞大计划。随之日本、德国、印度、俄罗斯、中国等国也竞相实施探月登陆计划,新一轮太空竞争开始了。太空竞争,表层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背后是对战略资源的竞争,这已成为21世纪世界竞争的新态势。 第三,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几个大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格局。 一是美元持续贬值,等于从美国向世界各国输送通货膨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大调整。 二是美国次级房产抵押贷款危机蔓延成灾,拖累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增长。其所波及的影响,估计今年6月份能在低谷中见分晓。 三是国际油价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之后,一直在高点徘徊。国际能源形势更为严峻,各国之间的能源大战也会逐步升级,愈发增强了世界不安宁的气氛。 四是世界原有的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增长乏力,分别在5—3%左右。而新崛起的“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将增长强劲,增速分别在11—5%左右。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以上。 我国要全面准确地分析把握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及其走向,抓住机遇,主动应对,趋利避害,赢得国内经济的更大发展。

关于欧盟的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当初创建欧盟是因为政治因素(把法德绑起来)而不是经济因素,为了建立货币的一体化开始使用欧元,可是资本、商品和劳动力就算在欧盟内部自由流动,那就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竞争缺失。这有多矛盾吗?你可以想象一下中国各个省市如果经济不排名,大家享受同样的待遇和福利。那中国就完了。统一的欧元将把本能通过汇率机制轻易调节的分散的经济冲击演变成政治上的分歧,从而加剧政治上的紧张态势。幸亏英国坚持英镑还好一点,加上福利制度,加上那么多穷小弱过加盟欧盟,欧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你真的以为想书上说的那么越来越强了吗?用你们唯物史观的观点,如果英国现在不退,那以后也会退,如果英国不退也会有其他国家退,因为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早晚是要改革的,英国的退出或许成为一个导火索。当然了,民众的目光是狭隘的,如果这次公投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动荡让民众害怕,英国就在欧盟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这也有弊端。首先,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再牛,你只是个岛国,离开欧盟后,英国丧失一个自由广阔的自由市场,这将直接影响到英国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人才流动以及劳动力的补给,同样欧盟失去了一位强力的伙伴,同时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巨大打击。其次,英国脱欧影响到欧洲一体化,这当然是美国愿意看到的,毕竟整体化少了块金砖。 最主要的是,从欧洲整体来看,这等于是开了个脱欧的头,英国这样一来,但凡发展超出欧盟平均水平的就想着脱欧,这将导致欧盟整体的颠覆,几乎可以预见到欧盟的明天,又将会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欧洲,这种打击将是致命的。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明白无误地昭示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国迄今还未曾在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归结为我国先前所处的封闭状态。事实上,国外近年来关于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几乎就不曾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吴传俯,2003)。更有《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在走向毁灭”。虽然这些观点各有其出发点,但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更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见,马克思是将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以及信用发展等因素为现实条件,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用在缓和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 (二)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Tobin(1980)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Kindleberger(1978)提出“过度交易”理论, MHWolfson(1996)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并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JSachs,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孪生危机”(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从实证方面研究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固有的联系。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从历史上看,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 (一)90年代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根据时间顺序如下: 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 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7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李建军、田光宁,1998)。

靠你自己努力了求人不如求己去商务部的网站,了解了解数据

文章太长不好直接贴,主要由于是数据库文章涉及到产权问题,这里提供这些题目供你参考搜索,希望有帮助。1、《中国—欧盟经济关系的特点及发展前景》,《外交学院学报》2002 年第2 期2、《欧盟对华关系演变》张宇,2007年,西北大学3、《欧盟对华援助的政策目标》张淑静4、《中国与欧盟走得更近》冯仲平,《世界知识》2003年第23 期。5、赵军、马克卿:《走向成熟的中欧伙伴关系》《求是》2004 年第5 期。6、冯仲平《: 当前欧盟对华政策的四大特性》《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5期; 张茂明《: 新世纪欧盟对华战略评析》, 7、载于林等主编《: 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与中国—欧盟关系》,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8、《欧盟竞争法中的国家援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屈晓鹏,东北财经大学9、《当前欧盟对华战略及其对中欧关系的政策含义》房乐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