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文化创意的论文3000字开头

发布时间:2024-07-21 07:24:38

关于文化创意的论文3000字开头

时代呼唤"有创意"的人才某公司副总经理将一位"人才"解聘了,理由是他虽无过错,但未给公司做过"有创意"的事情。  乍看,似乎副总经理故意刁难,"人才"受了委屈;但仔细一想,"人才"没有创意,最多算个庸才。这件事告诉我们:一种新的功过是非观已在改革者心目中明确树立。  实践出真知,让我们看看时代呼唤什么样的人才吧!1992年,美国"电脑大王"王安博士创建的公司宣布破产。原因何在?王安一直坚持生产自己已发明的产品,不去创新,结果产品落后,公司只好倒闭。与此同时,电脑行业中一位年轻人开创的事业却扶摇下上,其资产突破70亿美元,超过三大汽车公司。这个年轻人就是比尔·盖茨--一个靠开发"冷门"成功的企业家。1975年他创建公司,在别人认为雕虫小技的软技术上大做文章,现已占领全球市场的90%。1984年他不顾顾问们的强烈反对,开发一种?quot;窗口"的换代产品,结果大爆冷门赢来了滚滚红利。待别的公司醒悟过来,为时已晚。  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但是,纵观周围,"平平过,不犯错"的人还是很有市场的。长期以来,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人们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没有错,混到年龄评职称,晋级加薪;一旦有错,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永远揪住不放。这种陈腐观念就像一把生锈的大铁锁,将人们的头脑束缚得死死的:不思进取,惮于创新。  新旧功过是非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功"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不管他是否有错,只要能立新功,就说明他是可用之才;而后者过"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两相比较,新兴产业的功过是非观更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潜能,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符合飞跃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然,提倡"有创意"并非事事追求怪异,允许有错但不至于罪大恶极。真正的创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它要求人才有能气,有毅力,突破偏见,敢为"异端"。中国,正在深化改革的路上大步前进;时代,呼唤"有创意"的人才!

创意设计 创意是神秘的。古往今来,学者们对创意的认识不同,所作的定义也各不相同,RobertJSternberg认为,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有原创性,是不可预期的),又恰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建筑学者库地奇(JohnKurdich)认为: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求并解放我们的内在赖声川先生说:“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再将这些可能性组合成作品的过程。”③这些定义都说明了创意包含两个主要的面向:“构想”面向与“执行”面向,“寻找”与“解放”在更深的层面说明以上两种面向的创意工作。赖声川先生把这两部分称作创意的“二部神秘曲”,既独立又互相联系,它是通过两个步骤进行的——欲望的涌现,以及表达这种欲望的方式。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英语design的基本词义是“图案”、“花样”、“企图”、“构思”、“谋划”等,词源是“刻以印记”的意思。因此设计的基本概念是“人为了实现意图的创造性活动”④,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标志创意设计  标志创意设计概念及原则 标志专业又称LOGO,其设计原则不仅是实用物的设计,也是一种图形艺术设计。它与其它图形艺术表现手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它必须体现本身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由于对其简练、概括、完美的要求十分苛刻,需要成功到几乎找不至更好的替代方案的程度,其难度比其它任何图形艺术设计都要大得多的多。   1.LOGO设计应在详尽明了设计对象的使用目的、适用范畴及有关法规等有关情况和深刻领会其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2.LOGO设计须充分考虑其实现的可行性,针对其应用型式、材料和制作条件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段。同时还要顾及应用于其它视觉传播方式(如印刷、广告、映像等)或放大、缩小时的视觉效果。   3.LOGO设计要符合作用对象的直观接受能力、审美意识、社会心理、禁忌和使用。   4.构思须慎重推考虑,力求深刻、巧妙、新颖、独特,表意准确,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5.构图要凝练、美观、适形(适应其应用物的形态)。   6.图形、符号既要简练、概括,又要讲究艺术性。   7.色彩要单纯、强烈、醒目。   8.遵循标志艺术规律,创造性的探求恰切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锤炼出精当的艺术语言使设计的标志具有高度整体美感、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是标志设计艺术追求的准则。 编辑本段广告词创意设计  广告是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体,而广告词又往往在广告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创意表现类型列举如下:   1.综合型:所谓综合型就是“同一化”,概括地把企业加以表现。如:××服务公司以“您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广告词。   2。有一则护肤霜的广告词就是:“20岁以后一定需要”。  5.比喻型:以某种情为比喻产生亲切感。如牙膏广告词:“每天两次,外加约会前一次”。   6 .反语型:利用反语,巧妙地道出产品特色,往往给人印象更加深刻。如:牙刷广告词:“一毛不拔”;打字广告:“不打不相识”。   7.经济型:强调在时间或金钱方面经济。“飞机的速度,卡车的价格”。如果你要乘飞机,当然会选择这家航空公司。“一倍的效果,一半的价格”,这样的清洁剂当然也会大受欢迎。   8.感情型:以缠绵轻松的词语,向消费者内心倾诉。有一家咖啡厅以“有空来坐坐”为广告词,虽然只是淡淡的一句,却打动了许多人的心。  9.韵律型:如诗歌一般的韵律,易读好记。如古井贡酒的广告词:“高朋满座喜相逢,酒逢知己古井贡”。   10.幽默型:用诙谐、幽默的句子做广告,使人们开心地接受产品。例如杀虫剂广告:“真正的谋杀者”;脚气药水广告:“使双脚不再生‘气’”;电风扇广告:“我的名声是吹出来的”。。

文艺修养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艺术设计; 文化艺术素养; 创新 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文艺修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文艺修养提升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于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就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是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修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曲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二、如何加强文化艺术素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通过网络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期刊杂志等,定期去阅读,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微博的方式进行一次公开的讨论和交流,然后结合所学设计一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题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元素。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丰富了业余生活。  (二)参与各类艺术专题讲座 很多艺术院校,不定期都会在校开办一些艺术专题讲座。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史听众学到许多在课堂上生活中难以学到的东西,看得多,听得多,了解的多了就会无形中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三)换换环境、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多去看看艺术展览,去美术馆、博物馆取取经,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高校或民间的艺术作品交流活动。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料库,在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三、小结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 [2]王明时。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于文化创意的论文3000字开头标题

文艺修养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艺术设计; 文化艺术素养; 创新 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文艺修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文艺修养提升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于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就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是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修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曲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二、如何加强文化艺术素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通过网络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期刊杂志等,定期去阅读,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微博的方式进行一次公开的讨论和交流,然后结合所学设计一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题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元素。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丰富了业余生活。  (二)参与各类艺术专题讲座 很多艺术院校,不定期都会在校开办一些艺术专题讲座。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史听众学到许多在课堂上生活中难以学到的东西,看得多,听得多,了解的多了就会无形中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三)换换环境、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多去看看艺术展览,去美术馆、博物馆取取经,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高校或民间的艺术作品交流活动。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料库,在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三、小结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 [2]王明时。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意设计 创意是神秘的。古往今来,学者们对创意的认识不同,所作的定义也各不相同,RobertJSternberg认为,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有原创性,是不可预期的),又恰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建筑学者库地奇(JohnKurdich)认为: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求并解放我们的内在赖声川先生说:“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再将这些可能性组合成作品的过程。”③这些定义都说明了创意包含两个主要的面向:“构想”面向与“执行”面向,“寻找”与“解放”在更深的层面说明以上两种面向的创意工作。赖声川先生把这两部分称作创意的“二部神秘曲”,既独立又互相联系,它是通过两个步骤进行的——欲望的涌现,以及表达这种欲望的方式。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英语design的基本词义是“图案”、“花样”、“企图”、“构思”、“谋划”等,词源是“刻以印记”的意思。因此设计的基本概念是“人为了实现意图的创造性活动”④,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标志创意设计  标志创意设计概念及原则 标志专业又称LOGO,其设计原则不仅是实用物的设计,也是一种图形艺术设计。它与其它图形艺术表现手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它必须体现本身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由于对其简练、概括、完美的要求十分苛刻,需要成功到几乎找不至更好的替代方案的程度,其难度比其它任何图形艺术设计都要大得多的多。   1.LOGO设计应在详尽明了设计对象的使用目的、适用范畴及有关法规等有关情况和深刻领会其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2.LOGO设计须充分考虑其实现的可行性,针对其应用型式、材料和制作条件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段。同时还要顾及应用于其它视觉传播方式(如印刷、广告、映像等)或放大、缩小时的视觉效果。   3.LOGO设计要符合作用对象的直观接受能力、审美意识、社会心理、禁忌和使用。   4.构思须慎重推考虑,力求深刻、巧妙、新颖、独特,表意准确,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5.构图要凝练、美观、适形(适应其应用物的形态)。   6.图形、符号既要简练、概括,又要讲究艺术性。   7.色彩要单纯、强烈、醒目。   8.遵循标志艺术规律,创造性的探求恰切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锤炼出精当的艺术语言使设计的标志具有高度整体美感、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是标志设计艺术追求的准则。 编辑本段广告词创意设计  广告是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体,而广告词又往往在广告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创意表现类型列举如下:   1.综合型:所谓综合型就是“同一化”,概括地把企业加以表现。如:××服务公司以“您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广告词。   2。有一则护肤霜的广告词就是:“20岁以后一定需要”。  5.比喻型:以某种情为比喻产生亲切感。如牙膏广告词:“每天两次,外加约会前一次”。   6 .反语型:利用反语,巧妙地道出产品特色,往往给人印象更加深刻。如:牙刷广告词:“一毛不拔”;打字广告:“不打不相识”。   7.经济型:强调在时间或金钱方面经济。“飞机的速度,卡车的价格”。如果你要乘飞机,当然会选择这家航空公司。“一倍的效果,一半的价格”,这样的清洁剂当然也会大受欢迎。   8.感情型:以缠绵轻松的词语,向消费者内心倾诉。有一家咖啡厅以“有空来坐坐”为广告词,虽然只是淡淡的一句,却打动了许多人的心。  9.韵律型:如诗歌一般的韵律,易读好记。如古井贡酒的广告词:“高朋满座喜相逢,酒逢知己古井贡”。   10.幽默型:用诙谐、幽默的句子做广告,使人们开心地接受产品。例如杀虫剂广告:“真正的谋杀者”;脚气药水广告:“使双脚不再生‘气’”;电风扇广告:“我的名声是吹出来的”。。

创意产业: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引擎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于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在新世纪的中国掀起了一股旋风,成为近年在各类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相关的创意机构、创意产业园区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倡导、参与和助推的热情高涨;有关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城市等新概念的学术探讨也方兴未艾;······。这些热潮的背后折射出创意产业在中国经济战略转型中的积极意义与重要功能,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意产业是驱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引擎。 创意产业的缘起与本质特征 何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不是产业?这些基本概念问题在学术理论界至今还存在争论,否定派认为,创意自古就有,并存在于各行各业,在产业分类中无法归类,创意产业是一种概念炒作,不能称之为产业;还有些学者认为,创意产业即文化产业,只不过是用了一个新名词而已;倡导者认为,创意产业已经从其他产业中独立出来,是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兴起的新型产业。笔者认为,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政策,又超越文化产业,其本质特征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 脱胎于文化产业政策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正式出现在文献中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年11月发布的 “创意产业图录报告”,报告对创意产业作了如下定义:“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透过智慧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早期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英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也成为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确立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标杆。从创意产业缘起的背景来看,它是一种与文化紧密联系、自上而下的发展策略,是政府促进本地经济、文化、社会进步甚或成为国家优势的产业政策。 超越文化产业

创新,是学习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万丈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前进,走向成功之路。  翻开人类历史长卷,有多少伟大的科学实践者不正是通过点燃创新――这盏明灯而达到成功彼岸的吗?就拿物理学家法拉第来说吧,他在奥斯特试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提出能否实现磁生电这一伟大的构想,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于探究,他终于成功了,从而开创了电学事业的先河。他不正是由于创新精神而获得成功的吗?  培根曾经说过,“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这些“拙劣的探索者”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创新的精神。科学发明需要创新精神,学习同样需要创新精神。英国有个人叫亚克敦,可谓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阅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可最终却毫无建树,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将书本只是加以创新,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  与之相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对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产生了疑问,正是抱着这种求索创新的精神,他不断深入工人群众,调查研究,终于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为了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学习必须有创新,否则,即便读万卷书,也是徒劳无益的。  学习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学有所成;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弄潮儿!同学们,行动起来,让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吧!

关于文化创意的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创新,是学习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万丈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前进,走向成功之路。  翻开人类历史长卷,有多少伟大的科学实践者不正是通过点燃创新――这盏明灯而达到成功彼岸的吗?就拿物理学家法拉第来说吧,他在奥斯特试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提出能否实现磁生电这一伟大的构想,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于探究,他终于成功了,从而开创了电学事业的先河。他不正是由于创新精神而获得成功的吗?  培根曾经说过,“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这些“拙劣的探索者”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创新的精神。科学发明需要创新精神,学习同样需要创新精神。英国有个人叫亚克敦,可谓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阅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可最终却毫无建树,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将书本只是加以创新,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  与之相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对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产生了疑问,正是抱着这种求索创新的精神,他不断深入工人群众,调查研究,终于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为了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学习必须有创新,否则,即便读万卷书,也是徒劳无益的。  学习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学有所成;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弄潮儿!同学们,行动起来,让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吧!

平凡中的发现芙蓉树像一把大伞,撑在路边。伞上点缀着千姿百态的花儿,挺美的。特别是清晨,在阳光的沐浴下,显得那么可爱。有的含露半开,有的朝阳怒放,有的还只是花骨朵儿。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这条路,常常瞧上几眼。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是一个晴天的早晨,芙蓉树花骨朵儿的颜色是深红的,像红铃铛; 半开的也是红的,但没有花骨朵儿红;全开的呢,乍一看是雪白的很像白牡丹,可仔细一看,最底层花瓣根上还有一些粉红的,我很纳闷,同一株芙蓉树上的花怎么会出现三种不同深浅的花呢?到了傍晚放学回来一看,呀!更怪了,花骨朵儿倒成了白色,全开的和半开的变成了深红色。 我想仔细地观察它变色的过程。于是,星期天的早晨,我摘了一朵大的白色芙蓉花,一边做功课,一边观察。发现每隔一段时间, 花的颜色就加深一层。到了中午,它的颜色变得深红了。我想:芙蓉花里一定有什么物质促使它变色。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我又意外地发现,如果是阴雨天,芙蓉花的变色状况又和前面说的不同:早晨的情况和晴天一样,到了中午,芙蓉花一点儿也没变色; 到了傍晚,全开的芙蓉花还是白色的,可花骨朵儿的颜色却由红转白了。我开始怀疑芙蓉花的变色与温度有关,要不阴天 和晴天的变色状况怎么不一样呢?为了探索这个秘密,我又在阴天做了一个实验,摘了一朵芙蓉花和外面对比,只见家里的芙蓉花像晴天那样变色,可不会变的那么快,颜色也不会变得那么深。于是我断定芙蓉花的变色一定跟温 度有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特地请教了生物老师,自己又读了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红》。原来,花的细胞里含有花青素,只要温度和酸碱度稍微变化,花就立即改变颜色。芙蓉花的花青素是酸性的,所以呈红色。酸性越强,温度越高,颜色就越红。所以芙蓉花会出现深红、浅红的颜色。变变白色是由于细胞液里不 含色素的缘故。弄清了芙蓉花变色的原因后,我深感自己太不注意观察周围的景物了。那条路我走了这么多年,芙蓉花年年都在开,以前从未发现它的变色。而且光观察还不够,还必须刨根问底,弄清原因。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探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 生活上,都有很大的裨益。

上海青灰色的建筑群组合园区,极具现代特色,园区内的标示设计、景观布置、绿化点缀、修饰风格无不显露出充满艺术氛围与创意组合的空间美。步入其中,感受到那股艺术穿梭的气息。两边的墙面涂满了趣味各色的涂鸦,天空虽然还下着不小的雨,但这些涂鸦在雨中浸润下更有了独特的感触,让人寻味。整条道路的墙面像是一幅展开的彩色画卷,极具层次感。主题丰富,用色多样且大胆,充满创意与艺术感觉的世界。  驻足细心观看,一弄一堂、一房一门、一瓦一土、一处拐角、一个门牌……到处都充满了创意色彩,门上水墨油画乱写乱涂几笔,废铜烂铁、旧纸破木头、不起眼的石头在艺术家的手里就会变成精美的工艺品和艺术。其实所有的艺术又何尝不是这样的道理:只要有思想在、善于思考肯实践,善于利用头脑创意,我们一样可以将生活处处变成充满艺术的时空和世界。艺术活动就能够在不经意间激活那些城市原本不起眼的角落,以及被城市发展的潮流和城市化进程中遗弃的地方。而如今,这里却成为了国内外“艺术界”、“设计界”们慕名而至的艺术创意中心,还有其崛起发展带来的相关产业链,这里,已然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而在这些背后,这些衍变,历史的变迁以及这些创意中心的形成、发展,足够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细细的品读、学习、研究,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以及艺术、文化创意与产业紧密相融合而形成的附加价值和产业链,究竟怎样以更好的姿态前进,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现当代,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比如,当地代表性的老建筑、民间手工艺术、象征时代性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融合而成的各个产业链价值,结合现当代艺术文化、大众关注的生活方式,成为独特的人文艺术景观和文化创意产业地标等,是否更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挖掘的呢?这些是我参观了上海后我最深的感触和最大的思考。  经过这次对我的人生很有意义的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看着古人们的一件件的美而精致的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连忘返为什么古人能够创造的出至今连我们现代人都无法超过的境界呢。这一次考察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感触和思考,更多的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灵感。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  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  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蔚县075700)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  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  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 X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  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  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  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  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  化。  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  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  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  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  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  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  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  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  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  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  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  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  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  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  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  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48·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 6亿t铝、 8  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  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  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  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  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  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 人口压力  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  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  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  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  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  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  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  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  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  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  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  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  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  的。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  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  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  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  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  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  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  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  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  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  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  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  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  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  的时间才能形成。  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  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  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  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  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  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  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5 技术的滥用  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  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  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  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  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  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  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  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  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  集团利益的牺牲品。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  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  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  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  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  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  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  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  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  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  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剧的发生。  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   1 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  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  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  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 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  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  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  径。   3 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  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  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  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  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  “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  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  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  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  (下转第54页)  ·50·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  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  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上接第50页)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  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  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  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  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  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  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接第51页)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  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   8 消毒  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  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  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  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  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  4 小结  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  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1 行为习性  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  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  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  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  个时间饮水较多。   2 健康标志  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  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  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  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  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  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  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  节各种营养元素。   3 生长情况  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  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  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  生长速度最快。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关于创新的论文3000字开头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俗话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可见,在人生中,创新是身旁的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创新是远处的山巅,激励我们登上高峰;创新是眼前的大海,任随我们畅所欲言,汇入其中。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支撑起整个世界。鲁班懂得创新,因而在被野草划伤时不是将它拦腰折断,而是弯下腰仔细观察它,于是发现野草上有许多细小的齿。因而顿生灵感,经过一次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锯,造福于人类。齐白石懂得创新。从小便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自学成了一大家。但他却对自己的成功“不屑一顾”,而是去汲取名家的长处来填补自己的空白,60岁、70岁、80岁,齐白石的画风在不断的改变,水平也在一次次改变中突飞猛进,因而他的一生五易画风,一次一次的成功,取而代之的是一次一次的求进取,终于为我们所熟知,为世人所景仰。而对牛顿来说,晚年的他不懂得创新。年轻时因一个苹果发现了地心引力,以后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到了晚年,却沉迷于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学说,花费十多年时间“潜心”研究上帝的存在,不思进取,在迷信中一点一点将黑发“浪费”,将自己的创新精神丢入大海,最后赔上了自己的老年时光,毫无所得,。由此看来,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也会因为不创新而变得黯淡无光。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一种精神。有了创新,可以搭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上九重天;有了创新,可以与爱迪生在电灯下侃侃而谈;有了创新,可以与诺贝尔炸开山头,炸出通道;有了创新,可以与列文虎克共同观察微观世界……为自己插上一双创新的翅膀吧,你一定会展翅飞翔,搏击长空!

高中议论文不就是八股文吗,开头你要提出问题,结尾你要呼应问题。剩下的就是辞藻的华丽喽。议论文开头不外乎是几类:一 名人言论,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二 棒喝式,如:我们都知道,谁咋的咋地的。 句式要讲究反问、设问等三 婉约式,如:曾经有过如此记忆,美或不美,好与不好等总之,开头一段6句话,两个问题,一个回答,三个引用,记得叹词”啊“。就可以拉。结尾嘛,记得如下话,开头有问这里答,三个排比不嫌少,议题记得要升华,说话上纲要上线。最后留个口号,要求对偶、比拟、有韵有平仄。藏头诗加分!!记得,议论文开头千万不要这样说:从前

关于文化的论文3000字开头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人类最早时期的文明。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积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多种字体的演变,并由此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了下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学科,也是文史类和师范类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让广大莘莘学子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悠久的古老文化,将这种文明与思想继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汉语言文学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种形态的文学思想皆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玄学等古代哲学密不可分,构成了中国最丰富的古代文化组成部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整体文化,对学习中国古汉字、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具有一定帮助。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该专业注重学生文学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与中国社会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90年代全民经商大潮的兴起,文坛上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文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少,90后一代更热衷于现代西方文化,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四、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虽讲述的是古典文化和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影响教师采用高新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视频、声音于一体的方式还原当时历史时期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影像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佛学等文化。除此以外,通过实地考察和开设孔子学院,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是古老而又具有系统性的一门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通晓中国古今文化的文坛之士。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全面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身为中华儿女感到自豪。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任务,可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悠久且古老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如此困难,有政治环境恶劣的原因。中国的政治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其思想文化观点相对保守,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一旦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进、突破,总会有一些从特权政治获得甜头的政治家,从幕后跳出来,用政治权力加以打击。近代不是有一些军阀,在国内大肆鼓吹尊孔吗?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横加干预,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也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笔者此文主要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这样或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登长江,诵“大江日夜流”,顿生一种豪情。临高山,读“一览众山小”,顿生一种斗志。读《腾王阁序》,吟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又生一种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挠,如此强健,唯斯国方有也!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女人有独特生命价值吗?不过是男人附庸。每一个中国女子,应以生活于现代为庆幸,而以生活于古代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没有独立生命价值。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一方面是皇帝穷奢极欲,三宫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烂,官僚贵族欺压人民、掠夺百姓,另一方面却鼓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对平民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进行种种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内在动力。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压制个体生命正当欲望。哪个人特立独行,即“枪打出头鸟”,导致国民虽众多,实则千人一面,有胆有识的人百中无一。有新的思想,即“鸣鼓而攻之”。有不逊之言,即“祸及九族”、“诛灭十族”。在家听父母的话,在乡听长辈的话,社会上听官僚的话,而全体官僚则听皇帝的话。个人的婚姻大事,听父母的话。否则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缺乏关心。虽然在鸦片战争被打败,仍不肯认输,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认真学习别人文化的有价值东西。一次次失败,仍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不能对自己体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发自己民族生机活力。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愚昧、落后、抑制人性、阻碍发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个人若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思维岂能不退化,其个性岂能不扭曲?与此同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还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善于钻营、欺骗,又有背景的人,青云直上;浑浑噩噩、平平庸庸、处事圆滑的人,一帆风顺,庸人一生平安;而才华横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负之士,却往往是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郁郁一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逆淘汰的现象——几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也是近一两百年来,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人崇高天伦,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损害,能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从马援的马革裹尸,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的“对酒当家,人生几何”,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均体现这种强烈抱负的存在。与自然也有着天然的共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上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文艺复兴以前的古希腊文明,已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纪文明,遭到彻底批判。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试概括出几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的权利,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西方则坚持思想自由。各种学术可以自由争鸣。因此几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辈出,新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令世人叹为观止。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道、佛并存,为什么还说是没有思想自由,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对立的,而实则皇权政治下一种思想的三个方面:出则为佛,入则为儒,修身则为道,三者一出。儒家之正统地位,皇帝的以言代法,是不能挑战,也不容挑战。除非在政权没落,或瓦解情况,批判儒家、专制政治的一些思想,才稍有抬头之日。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高法治,在全社会崇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在人才选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竞争。这样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给其他想发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能够确保人才队伍新陈代谢工作顺利进行。中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则不科学、不合理。干部队伍是“官选官”,上一级选下一级。客观上助长各级干部不是把精力放在为民办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级旨意上。公务员选拔,也不够透明、公开。这使中国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腐败泛滥;也挫伤了大量锐意进取的民众的积极性。在发展道路上,西方文化讲的是科学和民主。科学,不但是重视科学技术,也包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民主,即人民选举国家机关,并进行相应监督。这使西方社会数百年来一直生机勃勃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卫生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在处理非典工作有严重失职。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按照法律制度处理就可以了。但中国对这起事情的处理,却十分费力。这类情况,在中国十分普遍。每一起腐败案件发生后,都有许多人在背后活动,找人讲情。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在维护极少数人的特权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碍了整个民族的不断发展。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重大缺陷的。从总体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落后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经历过一个较充分的现代化阶段。而我们民族,则尚未经历过这个现代化阶段。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三)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们都会关心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比现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这还用说!人们会说道。我说的美好,有这么几层意思。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破除种种迷信思想、教条主义,勇于探索正确认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个人生活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密不可分。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贵的生命,是万物之灵。理应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击人的尊严,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严,都是不允许的。人与人之间权利与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严,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许的。新的文化,必须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尊严意识!唤起他创造生活的热情!唤起他对别人生命价值的尊重的热爱。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开创大写的人生。同时,还要考虑人的需要,创造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脱离人的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继承是必要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意淫,愚昧可笑。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中华文化。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别人不来向我们学习,是别人的愚蠢。而我们不去学习别人,则是我们的愚蠢。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向我学一点东西,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关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不易。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根深叶茂。文化积累是根,根基不扎实,是长不出新枝的。即使破土了,也长不高,长不壮。二要明确方向。方向错了,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复古,前功尽弃。一定要透过种种迷雾,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四要有勇气和意志。以新的文化代替旧的文化,并非一帆顺,必然会碰到斗争。这离不开政治家的胆识,也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顽强奋斗。说到底,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进行了一百多年。总的印象,是太慢了。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比我们快得多。这可能同他们直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便于接收同属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世界先进成果有关。而我们则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但是,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这里还想就国家热谈一谈自己的精浅想法。这十多年后,又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这已经走入歧路。时代不同了。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国学,就必须精通西学。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一个现代国学家,就必须同时也是现代西学家。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要研究国学必须研究春秋百家学,大唐文学,鲁迅文学。有人把千古罪学当成国学,其实把自己也变成了千古罪人。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