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7 20:54:39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论文1000字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和经济中心,则创造了开埠以来辉煌的业绩。然而上海在已走过的20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过曲折,在邓小平关于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指示指引下,以浦东的开发开放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上海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一、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的构想 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有着一系列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他的基本构想是:通过开发开放浦东,来振兴上海;通过抓上海的发展,来带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邓小平运筹帷幄,提纲挈领地指出上海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开发浦东。他说:“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可以成为上海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先行区,使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得到调整和改造,使上海能够扩大对外开放度,这就为上海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由此来带动上海的振兴,并把上海推到改革开放的前沿。 振兴上海,加快上海的发展,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的开放开放,也被赋予了同样的意义,即这不单单是关系上海的问题,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邓小平甚至不无遗憾地说:“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这段话固然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谦虚恭谨的胸怀,但也点出了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一盘棋中的重要地位。鉴于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上海的发展,让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沿长江由东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有利于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的形成,从而带动全国的发展。这是邓小平统筹全局的英明决策。邓小平在明确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同时,还为上海指明了加快发展的具体做法。第一,上海要“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第二,上海要发展金融业。因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邓小平对上海金融业寄予厚望,说“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第三,上海要遵守国际惯例。邓小平指出,“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 虽然上海起步晚了,但是邓小平却对上海加快发展充满了信心,相信上海完全可以后来居上。他详细分析了上海能够后来居上的有利条件,即:第一,“上海民心比较顺,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同样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而工人阶级是其中的主力军。上海的改革开放得到工人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第二,“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上海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城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建设人才,迄今拥有各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近百万人。上海还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较好。这些都是上海加快发展所需的宝贵资源。第三,“上海有特殊的素质、特殊的品格。”这是上海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人文优势。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同时又走向四面八方,他们同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处,经历了兼收并蓄、重炼再铸的过程,使人的反应程度与适应能力随之增加,善于包容和转换各种事物,形成了高度的开放性、敏感性和灵活性,产生了具有鲜明的上海标志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交往准则等,这就使“上海完全有条件上得快一点。”第四,90年代是上海发展的一次机遇。从国际来看,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和平与发展”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亚太地区经济又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十多年,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特区开发已获得经验。因此上海遇到了加快发展的国际国内最好的环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992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强调,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你们要大胆地闯一闯。1993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又着重强调了抓住机遇的问题,他说,“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

到万方这类论文数据库找,那里论文多,且质量高。自己懒得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看看,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的

经济增长率尚未超出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形势已开始好转

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盛唐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时中国的GDP比今天美国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还要大得多,约占全球GDP的40%以上。时隔一千年,中国终于又迎来新的强盛时期。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的正确道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成为经济大国还不是我们的目标。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大的国家,甚至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智慧。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过程中,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没有遇到的。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们的经济社会仍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快速。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控制在8%。这是非常稳健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超过这个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在4%,比去年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涨了9%。物价上涨从总体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经济仍然在高速状态下运行。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要成为现代化国家,一定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现代核心装备企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我们一定要推进工业化,补工业化这一课。我国是从一个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走过来的。总体上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落后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社会秩序、现代伦理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进步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现在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者说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日本、韩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没有这十年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体量要比它们当年大得多。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将维持到2020年。到那时,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应该不相上下。我们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再用8年的时间从经济总规模上接近美国的水平。当然,也有个别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到202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这比较乐观。所以,我们的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我们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二、中国宏观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大发展时,给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带来冲击一样,由于方向正确、政策适当,我们非常幸运地渡过了难关。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中小企业该怎么办?政策如何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地方。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挑战。由于我们处在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期,所以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经济进入滞胀。我认为,当通货膨胀超过7%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控制通胀作为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控制通胀不能过度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发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物价全面上涨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价格是能源价格的标杆,石油是资源之王,其价格攀升当然会传递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开放国家,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最近石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幅度波动的时期,风险急剧加大。虽然现在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但是高油价仍是基本趋势,而且这种高油价是同美元有关系的。我们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紧缩人民币、紧缩流动性,是难以让石油价格跌下来的。教科书上说通过紧缩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使价格回落。教科书还说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说到底是货币发多了,引起价格的上涨。但就石油价格上涨而言,不是人民币发多了,而是美元发多了。所以全球经济动荡,美国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场。为什么中国要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现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结算货币、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就不断发货币。如果二十年后,人民币成为可以与美元相互替代的国际性储备货币,这对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全球经济体系都有重要作用。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志是中国金融的崛起。中国除了产业要崛起、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外,还必须有金融业的崛起。中国金融的崛起可以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金融体系,中国是成不了经济强国的。目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这次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所谓成本推动型有两点含义:第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他应得的福利。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生活水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业为什么出现劳工荒?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第二,资源价格上涨。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矿,甚至包括淡水,都会涨价。价格的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在动态地寻求利益均衡点。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僵化的价格体制。计划经济时期,价格管制把经济管死了,没有利润,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价格如此之低,也会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资源。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供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于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市场化的供给体系。抗震救灾显示了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也难稳定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灾人数400多万人,间接受灾3000万人,我们三个月就稳定下来,我们靠的是强大的供给体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们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中国很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提高存贷款利率被看作是收缩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存贷款利率,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从而可能推动通货膨胀。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汇率机制与国际游资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不像20年前经济活动非常简单,那时通货膨胀一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原因,采取什么措施。今天的经济结构太复杂了。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在不考虑汇率预期情况下,是可以收缩流动性的。但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即热钱。为什么热钱想方设法要进入中国市场呢?因为人民币正在升值。我们今年已经升了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经过汇率变动已经赚了3%了,同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14%(一年期定期),这两个加起来,大约是5%。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年终,收益已经达到5%了,这是无风险的。关于热钱,首先要清楚它从哪些渠道进来。我们不能因为热钱的进入,就试图把大门关起来。开放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永远不能回到封闭的时代,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如果因为怕一只苍蝇进来就把大门关上,这是非常错误的。热钱有各种管道进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管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贸易夸大价格等,还有很多个人自己带进来。国际游资,或者短期资本流动,时机一旦成熟,它肯定会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带来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会演变成货币危机。对于热钱,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们不要害怕热钱,中国有这么多外部资本进入,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环境稳定,人们有良好预期。实际上,我们将和热钱相伴而存在,把热钱消灭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适时疏导。同时,我们要通过改革,把热钱变成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为此,要着力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现在是央行和个人、企业进行交易,未来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应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把风险分散给企业。第二,我们要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防止这些以班排连营方式进来的热钱在未来某个时候以集团军形式出去。游资大规模流出将给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布在不同资产上,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储备以现金的方式搁在账上。如果热钱以集团军方式出去,负债和资产的结构就可能不匹配,危机就会出现。韩国当年的金融危机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失衡是有关系的。在一国金融体系内,如果单一银行出现由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的支付危机,通常央行会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渡过危机,但在国际范围内,如果一国金融体系出现危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会提供帮助,但这个帮助要以付出巨大代价为前提。我们要从政策和技术上防止热钱以集团军形式出去。在外汇管理上要做很多细致工作,要不断调整外汇资产结构,以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三、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再次,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资源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资源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资源,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资源。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资源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四、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点。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政策目标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如前面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高耗能企业。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内需的增长来拉动。中国这样的国家试图长时期通过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国、欧洲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这种增长模式肯定有问题。我们要靠内需来拉动,必须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靠内需拉动,首先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能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税赋?中国特别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灵活地运用税收政策。从目前看,税收政策运用的重点在降低税率或提高税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建议把起征点进一步加以提高。这样把钱留下来,人们才会消费,才会拉动经济增长。要努力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充分重视存量财富的增长,重视存量资源的再配置。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因素,就是不重视存量,只关心流量、增量。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历史。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楼被炸掉,这些楼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们构成了当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楼实际上是很新的。我到欧洲大学访问,我要他们让我看一下最新的楼。他们最新的楼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欧洲人对历史、对前人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非常重视,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而我们却没有做到。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在学术研究中也经常存在,抄袭就是一种蔑视前人成果的行为。写一篇论文洋洋几万言,没有一个注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创造。难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句话来自于前人?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在评判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就要看论文的注释,看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们一定要尊重过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要这样,在经济发展、财富创造中也要有这样的传统。我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很快,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钱的一部分留在民间呢?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民间需求来拉动。我们要向靠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告别。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参考资料: 《文汇报》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论文1000字

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盛唐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时中国的GDP比今天美国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还要大得多,约占全球GDP的40%以上。时隔一千年,中国终于又迎来新的强盛时期。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的正确道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成为经济大国还不是我们的目标。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大的国家,甚至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智慧。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过程中,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没有遇到的。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们的经济社会仍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快速。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控制在8%。这是非常稳健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超过这个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在4%,比去年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涨了9%。物价上涨从总体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经济仍然在高速状态下运行。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要成为现代化国家,一定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现代核心装备企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我们一定要推进工业化,补工业化这一课。我国是从一个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走过来的。总体上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落后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社会秩序、现代伦理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进步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现在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者说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日本、韩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没有这十年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体量要比它们当年大得多。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将维持到2020年。到那时,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应该不相上下。我们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再用8年的时间从经济总规模上接近美国的水平。当然,也有个别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到202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这比较乐观。所以,我们的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我们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二、中国宏观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大发展时,给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带来冲击一样,由于方向正确、政策适当,我们非常幸运地渡过了难关。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中小企业该怎么办?政策如何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地方。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挑战。由于我们处在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期,所以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经济进入滞胀。我认为,当通货膨胀超过7%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控制通胀作为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控制通胀不能过度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发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物价全面上涨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价格是能源价格的标杆,石油是资源之王,其价格攀升当然会传递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开放国家,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最近石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幅度波动的时期,风险急剧加大。虽然现在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但是高油价仍是基本趋势,而且这种高油价是同美元有关系的。我们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紧缩人民币、紧缩流动性,是难以让石油价格跌下来的。教科书上说通过紧缩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使价格回落。教科书还说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说到底是货币发多了,引起价格的上涨。但就石油价格上涨而言,不是人民币发多了,而是美元发多了。所以全球经济动荡,美国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场。为什么中国要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现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结算货币、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就不断发货币。如果二十年后,人民币成为可以与美元相互替代的国际性储备货币,这对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全球经济体系都有重要作用。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志是中国金融的崛起。中国除了产业要崛起、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外,还必须有金融业的崛起。中国金融的崛起可以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金融体系,中国是成不了经济强国的。目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这次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所谓成本推动型有两点含义:第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他应得的福利。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生活水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业为什么出现劳工荒?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第二,资源价格上涨。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矿,甚至包括淡水,都会涨价。价格的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在动态地寻求利益均衡点。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僵化的价格体制。计划经济时期,价格管制把经济管死了,没有利润,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价格如此之低,也会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资源。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供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于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市场化的供给体系。抗震救灾显示了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也难稳定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灾人数400多万人,间接受灾3000万人,我们三个月就稳定下来,我们靠的是强大的供给体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们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中国很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提高存贷款利率被看作是收缩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存贷款利率,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从而可能推动通货膨胀。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汇率机制与国际游资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不像20年前经济活动非常简单,那时通货膨胀一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原因,采取什么措施。今天的经济结构太复杂了。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在不考虑汇率预期情况下,是可以收缩流动性的。但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即热钱。为什么热钱想方设法要进入中国市场呢?因为人民币正在升值。我们今年已经升了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经过汇率变动已经赚了3%了,同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14%(一年期定期),这两个加起来,大约是5%。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年终,收益已经达到5%了,这是无风险的。关于热钱,首先要清楚它从哪些渠道进来。我们不能因为热钱的进入,就试图把大门关起来。开放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永远不能回到封闭的时代,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如果因为怕一只苍蝇进来就把大门关上,这是非常错误的。热钱有各种管道进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管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贸易夸大价格等,还有很多个人自己带进来。国际游资,或者短期资本流动,时机一旦成熟,它肯定会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带来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会演变成货币危机。对于热钱,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们不要害怕热钱,中国有这么多外部资本进入,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环境稳定,人们有良好预期。实际上,我们将和热钱相伴而存在,把热钱消灭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适时疏导。同时,我们要通过改革,把热钱变成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为此,要着力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现在是央行和个人、企业进行交易,未来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应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把风险分散给企业。第二,我们要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防止这些以班排连营方式进来的热钱在未来某个时候以集团军形式出去。游资大规模流出将给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布在不同资产上,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储备以现金的方式搁在账上。如果热钱以集团军方式出去,负债和资产的结构就可能不匹配,危机就会出现。韩国当年的金融危机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失衡是有关系的。在一国金融体系内,如果单一银行出现由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的支付危机,通常央行会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渡过危机,但在国际范围内,如果一国金融体系出现危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会提供帮助,但这个帮助要以付出巨大代价为前提。我们要从政策和技术上防止热钱以集团军形式出去。在外汇管理上要做很多细致工作,要不断调整外汇资产结构,以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三、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再次,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资源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资源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资源,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资源。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资源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四、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点。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政策目标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如前面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高耗能企业。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内需的增长来拉动。中国这样的国家试图长时期通过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国、欧洲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这种增长模式肯定有问题。我们要靠内需来拉动,必须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靠内需拉动,首先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能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税赋?中国特别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灵活地运用税收政策。从目前看,税收政策运用的重点在降低税率或提高税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建议把起征点进一步加以提高。这样把钱留下来,人们才会消费,才会拉动经济增长。要努力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充分重视存量财富的增长,重视存量资源的再配置。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因素,就是不重视存量,只关心流量、增量。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历史。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楼被炸掉,这些楼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们构成了当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楼实际上是很新的。我到欧洲大学访问,我要他们让我看一下最新的楼。他们最新的楼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欧洲人对历史、对前人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非常重视,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而我们却没有做到。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在学术研究中也经常存在,抄袭就是一种蔑视前人成果的行为。写一篇论文洋洋几万言,没有一个注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创造。难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句话来自于前人?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在评判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就要看论文的注释,看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们一定要尊重过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要这样,在经济发展、财富创造中也要有这样的传统。我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很快,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钱的一部分留在民间呢?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民间需求来拉动。我们要向靠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告别。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参考资料: 《文汇报》

en,,,,有,,,,是自己写的

主要看你的具体要求,可以找中国期刊库的小编帮忙。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零售业发展表现为规模迅速提升、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但是,中国零售业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快速膨胀式扩张等问题。今后,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为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新型零售业态进一步发展等。关键词:对外开放特点问题发展趋势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治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通信器材类增长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家具类增长2%。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6%,商品零售额增长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3亿元和1亿元。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4%。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市场集中度提高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06%,2002年提高了87个百分点,达到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8亿元,比2002年提高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8%,比200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治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治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治理系统,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治理信息系统,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外资大举进入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论文2000字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和经济中心,则创造了开埠以来辉煌的业绩。然而上海在已走过的20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过曲折,在邓小平关于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指示指引下,以浦东的开发开放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上海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一、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的构想 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有着一系列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他的基本构想是:通过开发开放浦东,来振兴上海;通过抓上海的发展,来带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邓小平运筹帷幄,提纲挈领地指出上海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开发浦东。他说:“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可以成为上海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先行区,使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得到调整和改造,使上海能够扩大对外开放度,这就为上海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由此来带动上海的振兴,并把上海推到改革开放的前沿。 振兴上海,加快上海的发展,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的开放开放,也被赋予了同样的意义,即这不单单是关系上海的问题,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邓小平甚至不无遗憾地说:“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这段话固然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谦虚恭谨的胸怀,但也点出了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一盘棋中的重要地位。鉴于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上海的发展,让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沿长江由东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有利于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的形成,从而带动全国的发展。这是邓小平统筹全局的英明决策。邓小平在明确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同时,还为上海指明了加快发展的具体做法。第一,上海要“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第二,上海要发展金融业。因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邓小平对上海金融业寄予厚望,说“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第三,上海要遵守国际惯例。邓小平指出,“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 虽然上海起步晚了,但是邓小平却对上海加快发展充满了信心,相信上海完全可以后来居上。他详细分析了上海能够后来居上的有利条件,即:第一,“上海民心比较顺,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同样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而工人阶级是其中的主力军。上海的改革开放得到工人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第二,“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上海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城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建设人才,迄今拥有各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近百万人。上海还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较好。这些都是上海加快发展所需的宝贵资源。第三,“上海有特殊的素质、特殊的品格。”这是上海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人文优势。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同时又走向四面八方,他们同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处,经历了兼收并蓄、重炼再铸的过程,使人的反应程度与适应能力随之增加,善于包容和转换各种事物,形成了高度的开放性、敏感性和灵活性,产生了具有鲜明的上海标志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交往准则等,这就使“上海完全有条件上得快一点。”第四,90年代是上海发展的一次机遇。从国际来看,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和平与发展”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亚太地区经济又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十多年,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特区开发已获得经验。因此上海遇到了加快发展的国际国内最好的环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992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强调,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你们要大胆地闯一闯。1993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又着重强调了抓住机遇的问题,他说,“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

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是9%,当今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动力来自哪里

到万方这类论文数据库找,那里论文多,且质量高。自己懒得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看看,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的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论文

可以写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现在发展现状,比如:虽然近几年国际经济相对萧条,但是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股市,房地产泡沫等表面增长。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倾向于保持经济增长,取得GDP的稳定增长。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危及全球经济时中国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在大量的政府支出的支撑下,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正增长,实现了保八的经济指标。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扩展资料面对疫情冲击,我国经济重启取得积极成效,3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正逐步好转,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优势来自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日益强大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法宝。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继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重点行业领域、基础工业领域培育一批全球供应链核心企业。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助推我国制造业抢抓新机遇。今后,我们将加大新基建与制造企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推进力度,云端、网端、终端齐发力,持续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企业。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计量经济学分析一、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特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呈两个趋势特征:第一,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危机后持久的全球结构调整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各国为了适应数字经济,迎接信息时代到来从而进行的一个战略性选择。整个全球调整重点是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重心由第二产业慢慢的向第三产业转移,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从而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人们对知识型服务业的需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催生了一系列的边缘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促进了“新”“旧”产业的融合。信息产业将继续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从现阶段各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美国在发展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中遥遥领先,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东亚地区紧随其后,另外欧盟与日本正从落后状态中奋起直追。21世纪初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持续加快,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目前全球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内,经济的增长肯定会放缓甚至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例如之前的欧债危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增速将逐渐趋缓。我国在之前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经济体系,是以政府主导型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制。在这个经济体制中,一方面政府通过投资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这就可能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浪费当前有限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资源价改革、工资成本上升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出口产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明显减弱,再加上一直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的房地产也有走向泡沫化的趋势。所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过去高增长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于此同时,我国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又是货币多、物价上涨等大量周期性矛盾和结构不顺的矛盾交错、重叠,是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积累的时期。例如在当前物价压力中,结构转型中存在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转移,工资上升、资源价格等改革措施,价格目前又处于温和上涨的大环境万外又口道夫国网人觉么政束的影啊,以父别两牛技国自身货币过多投放的影响。因此,政府落实调控物价、货币稍紧,这样经济增速就会出现下滑的状态。二、GDP的历史回顾研究从我国目前GDP的季度同比增长率来看,2013年我国 GDP增长率第一季度回落到了81%,之前社会上对我国 GDP增长率第一季度的普遍预期值为4%或者5%。从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增速将逐渐趋缓。我国在之前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经济体系,是以政府主导型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制。在这个经济体制中,一方面政府通过投资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这就可能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浪费当前有限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资源价改革、工资成本上升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出口产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明显减弱,再加上一直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的房地产也有走向泡沫化的趋势。所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过去高增长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于此同时,我国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又是货币多、物价上涨等大量周期性矛盾和结构不顺的矛盾交错、重叠,是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积累的时期。例如在当前物价压力中,结构转型中存在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转移,工资上升、资源价格等改革措施,价格目前又处于温和上涨的大环境万外又口道夫国网人觉么政束的影啊,以父别两牛技国自身货币过多投放的影响。因此,政府落实调控物价、货币稍紧,这样经济增速就会出现下滑的状态。二、GDP的历史回顾研究从我国目前GDP的季度同比增长率来看,2013年我国 GDP增长率第一季度回落到了81%,之前社会上对我国 GDP增长率第一季度的普遍预期值为4%或者5%。从由图2可知,潜在GDP增长率经历了稳定增长、趋于平稳再到现阶段的略有下降的过程。自我国2000年以来,滤波后的趋势增长率大致处于8%~10%区间,属于一个稳定高速的增长状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合适的经济增长率底线应当为8%。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8%,企业生产问题和就业问题将会凸显出来,尤其是就业问题。由于经济增速放慢,导致企业生产受制约,社会的整体的就业需求就会降低,就业岗位减少,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换句话说,就业问题如果被凸显出来,部分失业人员无法保证基本的饮食起居,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属于产能过剩的情况,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将会影响整个生产,最严重的可能出现全国财政收入呈现负增长。此外,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潜在GDP增长率曲线上端的波动会显著大于下端的变化。总体来看,经济受曾策影响向上波动冲出稳定范围的可能性更大。应更加注意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偏快或过热的状况而难以为继的可能,如表1所示。目前,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缓慢下移的过程中,有条件实现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平滑下移。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侧重点先后经历了四次调整。目前为了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以及促进经济形势回升,其侧重点是以“保增长”为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实施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回升的计划,直到2011年7月物价涨幅攀升到5%的峰值。这个期间,我国经济走势以一个“V”形回归正常良好的经济态在此背景下,经过一系列稳定物价措施出台后,CPI指数逐月回落,到2011年12月回落至1%。与物价涨幅的回落相伴随,2011年经济增长率回落至2%,比上年低12个百分点。进入2012年,物价涨幅继续回落,5月份回落至3%,这就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度下滑、宏观调控实施适度宽松的微调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到2012年5月,当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以及进出口增长等经济指标出现明显下降之时,又提出宏观调控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由此,一系列相关措施出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鼓励投资,推进“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等。与2008-2010年的“一揽子”刺激计划相比,这次的刺激力度没有那么大。下半年经济增速进入小幅回升通道。从年度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看,201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第11轮周期)。到2013年年底,本轮周期已进行3年。2010年、2011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和2%,2012年预计为5%。本轮周期不会像第9轮周期那样走出一个“2+7”周期,即2年上升期加上7年平稳回落期也不会像第10轮周期那样走出一个“8+2”周期。本轮周期有可能走出一个新的轨迹,即锯齿形的缓升缓降轨迹。四、PMI分析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的综合性经济指标检测体系,另外世界制造业PMI体系和服务业PMI体系也已经建立完成。PMI体系目前分为服务业PMI、建筑业PMI、制造业PMI,他是一套按月发布的综合性经济指标检测体系。势。

中国经济现状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8-21 16:01 | 提问者:金79 | 检举  下面是我偶然看到的对2005年中国经济的一篇文章的一些部分且不论积极或者消极,就一事实的角度谁有没有对于现在的2007年的经济情况的文章?很想知道中国经济现状,就在物价飞涨的现在  几点评论是:1、这无非是说,世界人口第一、国土面积第三、矿产资源第三的国家,总产值不过名列第7,比意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实际居于世界后列;3、所谓综合国力指针与人民福祉无关,仅能满足统治者的霸权欲望和民众的大国心态;4、增长速度存在统计上不实;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式的高速增长得不偿失,除了维持就业换取政权稳定外,实为中国经济之痼疾。在内部,控制速度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努力目标,对外宣传时才变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绝望的数字却很关键: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递减。200年前,大清帝国极盛时期(1800年),中国的产品占全球总量的33%,欧洲占28%,美国只占8%;100年前清朝崩溃前夕(1900年),中国占全球生产总量的2%;经历二战、内战、韩战连续破坏之后,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占世界总数7%;97年,占全球GDP的比例跌至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干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GDP占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远不及衰败的晚清。数字传递的信息是,赶超半世纪,与先进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国经济效益极差,无论是与世界横比,还是与不同时期的纵比,无论实物、资金、还是劳动力等各方面,投入产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来越差。  2、人均财富居于世界后列:人均所得为世界第81名,以购买力计算,也只占第65名,比拉脱维亚少、牙买加多。用联合国“人发展指针”综合比较,中国落到107名,在阿尔巴尼亚之后。据WB研究,全球参加评估的120个国家中,中国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经费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NP比例分别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货币化列入财富总量),中国的人均财富仅名列世界第162,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组数字说明,中国人仍是当今世界的穷人;后一组数字说,由于资源奇缺,中国人未来可能更穷。  把以上数字综合起来,可归结为三句话:1、中国是一个处于世界后列的贫穷大国,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因而后劲严重不足的贫穷大国;2、经过长达半世纪的高速赶超,中国和自己所曾达到过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越拉越远;3、如果再考虑到人口、资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国将永无出头之日。问题补充:  崩溃,要怎么做啊  最佳答案 2005年---中国经济之现状  --------------------------------------------------------------------------------  近年来,至少在中文媒体上,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似乎已成为唾手可得的现实。这种使中国人热血沸腾的预言,不完全是出口转内销式的炒作。中国的经济改革20多年来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国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93年5月10日《时代》在《中国:下一个世界强权》总标题下的14篇文章。周刊总编热情洋溢地写道,艾默生曾称中国为木乃伊与纪念碑,而今天,这一古迹正显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说,20世纪最后的10多年间,中国崛起的论调席卷世界。在这只开始起跳的超级老虎(德国《趋势》杂志语)面前,许多对*****政治和自由市场保持坚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缄口难言。  官方经济学界更是一片乐观。权威的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20-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21世纪末,人均GDP和人均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报告作者以坚定而豪迈的口吻宣告,21世纪将是中国兴起和腾飞的世纪。  只有少数研究者指出:中国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假繁荣。事实上,一个问题就令人看法实质所在:能源、资源与环境容量能否支撑起一个中国世纪?  中科院的预测是,2050年GDP为89万亿,是90年的50倍。但难以逾越的障碍是资源不足。权威人士证实,建国后40多年来,GN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量却增长40多倍。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可谓举世无双,假设GNP再增长50倍,就必须消耗200倍的资源。  中科院学者的预测全部建立在资源低耗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之上,这当然不是事实,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讲,即便发生某种奇迹,真的建立了资源低耗型经济,但中国,甚至全球的资源能否支持中国的经济规模再增长50倍?最深刻的悲剧可能是---中国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试验之后,惊骇地发现本国的资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的资源总量已所剩无几。据“世界观察环保组织的《1998年世界现状》报告指出,如不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资源将不敷中国对谷物的需求,石油资源也不够用。世界再也无法依目前的发展脚步继续走下去了。  再谈谈中国日趋紧迫的环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长的污染。学者证实,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间,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说社会总产值增长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来,中国经济总量再增长50倍,污染要增长300倍。就算污染率随经济发展而减轻,GNP增长50倍污染量仅增长100倍,中国也绝不是人类可以存活的国度。或者,奇迹般地赶上高科技列车,经济结构转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环境也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简化地说,如果超过了几个主要的生态指针---森林覆盖率警戒线20%、人均淡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8亩等,生态系统便可视为突破了生态环境容量,超载运行,趋于崩溃---这正是中国面临的噩梦。  事实上,中国的当务之急并非讨论如何赶超,实现强国梦,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经济学界常夸耀的数字有两个---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几点评论是:1、这无非是说,世界人口第一、国土面积第三、矿产资源第三的国家,总产值不过名列第7,比意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实际居于世界后列;3、所谓综合国力指针与人民福祉无关,仅能满足统治者的霸权欲望和民众的大国心态;4、增长速度存在统计上不实;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式的高速增长得不偿失,除了维持就业换取政权稳定外,实为中国经济之痼疾。在内部,控制速度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努力目标,对外宣传时才变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绝望的数字却很关键: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递减。200年前,大清帝国极盛时期(1800年),中国的产品占全球总量的33%,欧洲占28%,美国只占8%;100年前清朝崩溃前夕(1900年),中国占全球生产总量的2%;经历二战、内战、韩战连续破坏之后,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占世界总数7%;97年,占全球GDP的比例跌至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干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GDP占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远不及衰败的晚清。数字传递的信息是,赶超半世纪,与先进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国经济效益极差,无论是与世界横比,还是与不同时期的纵比,无论实物、资金、还是劳动力等各方面,投入产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来越差。  2、人均财富居于世界后列:人均所得为世界第81名,以购买力计算,也只占第65名,比拉脱维亚少、牙买加多。用联合国“人发展指针”综合比较,中国落到107名,在阿尔巴尼亚之后。据WB研究,全球参加评估的120个国家中,中国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经费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NP比例分别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货币化列入财富总量),中国的人均财富仅名列世界第162,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组数字说明,中国人仍是当今世界的穷人;后一组数字说,由于资源奇缺,中国人未来可能更穷。  把以上数字综合起来,可归结为三句话:1、中国是一个处于世界后列的贫穷大国,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因而后劲严重不足的贫穷大国;2、经过长达半世纪的高速赶超,中国和自己所曾达到过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越拉越远;3、如果再考虑到人口、资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国将永无出头之日。  对洋溢于官方媒体上的乐观,有经济学家如此解释,少数经济学家与权力资本和外国资本结合,获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国繁荣(不管是真繁荣还是假繁荣)时可以分享大份额,在危机发生时却不必分担成本。他们乐观得很,并为人民描绘了一幅玫瑰色的图案---增长速度就是一切,经济发展可以自动解决一切社会矛盾。 经济学家海耶克曾说,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忽视了时间因素。他认为,学术界对时间的领会迟钝,远不像政客、运动员和演员那样深知适当的时机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经济学著作都试图引入时间的因素,而一般经济学著作中,时间的关键作用却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时发生?因果之间可能有多长时间?  这同样是中国人将深感痛切的教训。我们知道,许多事情可能会发生,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可能到来之类,但却忽视了时间---我们还有多长时间?梦想成为现实之际,我们还剩下什么?以沉船为例,到全体乘客可以投票表决、立即抢修之际,我们还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态崩溃的关键同样是时间---在国土承载力耗尽之前,我们能否扭转资源与环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趋势?  从资源超载的角度看,国土承载力的最大极限大约为15-16亿人,没有官员或学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长趋势,距离这一经济-生态总崩溃的临界点还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长而言,政府采取了世界上最严厉的政策,今后怕已无能为力了。  从污染超载的角度,美国派驻北京的环保官员估算,如果96年开始投入巨资,04年前须紧急投入3万亿美元,才能彻底解决环保问题。数字相当于建政后前40年财政收入总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亿美元---这种规模的投入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虑到每年国有资产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绝望。这也是在说时间---可能来不及了。我们甚至用不着去讨论21世纪是否是中国的世纪,那是一种奢侈。我们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纪中国有没有水喝?  中国人均淡水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严重透支。没有争议的事实是,半数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数以上严重缺水,特大城市几乎全部缺水,50个城市已进入危机状态,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以中国人特别能忍受的国民素质,渐进、常规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并非必定导致社会解体。而渐进灾变中的急性爆发将是社会承受力崩塌的关节点。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在今日的严重水危机上,只要加上一个持续数年的大旱,就可能导致社会解体。历史上,1638-1641年发生在中原地区的持续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会动荡不宁,饥民组成军队,终于推翻了强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发生一个持续三年的大旱,其打击点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华北地区,后果难以设想,京、津、唐、保等地区是贫水中国的特贫水区。外来观光者只看见高楼大厦林立,却不知道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国际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的1/3以下,为世界人均数的1/30,比世界著名的干旱区阿拉伯半岛还要低,也低于以色列(人均水资源370立方米)---可以这样概括,以北京市为圆心,800公里半径之内(200万平方公里,超过1/5国土)已没有一条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严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达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国昌就发出警讯:如果供水问题未有改善,只要再来一次大的旱灾,华北地区的经济都可能崩溃。目前,大北京地区完全具备了被水危机摧毁的必要条件;为使首都脱离险境,专家正在紧张讨论从1000公里之遥的南方调水的种种应急方案,甚至会迁都。为数众多的生态学家是悲观的:一切应急的工程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危机,21世纪将是中国无水可喝的世纪。水仅仅是资源环境灾难的一个侧面,21世纪将是中国走向崩溃的世纪。大难临头之际,就可能爆发实行世界范围内资源再分配的战争。  难道没有挽救之途了吗?当然有,比如尽快实行私有制,让每一块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矿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尽快实行市场经济,用市场的力量限制资源(包括环境资源)无节制的挥霍;比如放弃狂妄的赶超战略,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人均资源极为贫乏、环境容量极为窄小等国情出发,走一条有限增长的道路等。  但问题仍然是:还有时间吗?也许还有一点时间,也许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个中国政府都很难在这种创造性的毁灭之上重组社会,重建家园。退一步讲,即便奇迹式的完成较为彻底的制度转型,生态灾难也有其巨大的惯性。如俄国、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交替时期,生态加速恶化。而且,生态平衡的恢复也需要漫长的周期。  更何况,我们所谈到的仅仅是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容量危机。而中国早已陷入全面危机:腐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股市畸形、泡沫经济、国企破产、工人失业、农民贫苦、金融混乱、治安失控;在社会的大系统中,任何一环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断裂。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引发整个大系统的雪崩,堵无可堵,防不胜防---一些中国人已预感形势危如累卵。  21世纪梦精神胜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强早已把不义之财转移国外,外国护照在手,随时准备开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则把血汗钱存入早已资不抵债的国有银行,以备大难临头时保命之需。大船将倾人人都想抢块大点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么都抢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国,短视气息弥漫,人们及时行乐,无一不创当今世界之最。这是末日之前最后的盛宴,是灾难的直觉。  公有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权分离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是毁灭中国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护者,给破坏性使用大开方便之门。在完全公有制下,劳动者没有生产的动力,一般也没有破坏的动力。 以种种承包制为代表的两权分离制不仅同样剥夺人民对山河土地森林矿山的所有权,还为破坏性使用注入了内驱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车,注定损坏最严重、最迅速。邓小 平创造的史所未见的公有私营制,自行车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带私货。这样一来,可以想见破坏性使用之烈!帝王时代,江山社稷为帝王所有,传之万世,无人敢破坏,每一具体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场,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护。经典社会主义时代,资源财产完全公有,虽然难以避免经济学上公有财产悲剧,但劳动者没有破坏性使用的动力。最坏的是公有私营制,山河无主且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这样的制度条件下,增长就意味着破坏,高速增长就意味着高速破坏。  既然损失巨痛,何以还要不惜代价地追求高速增长?政府和经济学界并不弱智。虽然在公开宣传中对高速增长沾沾自喜,私下却不断要求控制速度。官员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长不是好事,而是经济的灾难,因此并非一味追求高速,而仅仅要求适当的高速---速度越高,损失越惨重;速度不高,优越性则无从体现,且失业激增,政权不稳。看来,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长是政权稳定的唯一可能。  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后,经济学界摸索出一条规律,必须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解决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长就成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证明,现在更成了政权稳定的保证。速度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只能高速度,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优越性的论证似乎开始受到普遍怀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动经济繁荣,花钱买稳定。这种局势下,人民和政权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可以放弃长子继承权,但总得给碗红豆粥。新的实践证明,只能维持(统计意义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维持繁荣景像,8%增长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线。  经济学家深谙个中的奥妙。杨帆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一定要达到8%?经济学家说是为了保证就业、维持信心。经济增长速度在国际上本来一个预测数字,到中国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怀疑,因与现实反差太大,反而强化到人人谈论的程度。这也证明,经济增长速度已成为政权稳定的主要源泉。  经济学家程晓农说,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国家还鼓励企事业单位一味增加工资奖金、扩大福利,掏空国家财政和企业的积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来换取民众的支持。为维持一个政府的稳定,我们所付出的成本是否过于高昂?谁能告诉我,代价是必须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为产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并非人民币、美元或黄金,而是我们民族的基本生存条件。

我们是普通人,不懂国家大事,不知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

辩证我国经济发展论文1000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体现在:①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质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先进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必须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正确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始终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情况,只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而落后的文化阻碍经济发展起消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文化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使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应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先进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所凭借的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价值。文化产业还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目前,文化产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在逐步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大力加以发展。 建设先进文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素质大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能满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1)市场经济不反映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它可以存在于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之中,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 (2)在社会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者都是彼此独立的,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它反映商品经济的性质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他们必须根据市场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其利益也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实现 (3)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激励创新 (4)从几百年的世界历史看,市场经济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近代史表明,自然经济因其封闭,保守而发展缓慢无法同市场经济比拟;两种经济运行机制表明,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没有生命力;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上优于计划经济

首先,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尚未超出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其次,大量商品不是供不应求而是供大于求。物价上涨是在前几年物价长期负增长或零增长的基础上涨价,是一种恢复性上涨,是我们几年来治理通货紧缩要达到的目的。第三,能源或原材料等基础行业除了电力、钢铁等供给暂时比较紧张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全面供给紧张,目前在建的基础行业供给能力很快便足以缓解暂时供给压力。第四,资产“价格泡沫”也仅在局部地区的房地产有一定的体现,在政府一系列措施调控后,形势已开始好转。全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只约为5%,股市则已低迷两年半。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