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形势与政策2021-2022论文6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9 00:02:57

形势与政策论文600字

哈哈,你是川民院的吧?个人觉得第二个问题很简单,随便编一下就可以了。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经过为期三天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对今年发生的的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及当前的国际形势了解和关注相关的新闻报道。我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随时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的重点大事非常有必要的。在当今,在整体稳定局部动荡和霸权主义国际形势下,我国周边的安全问题 越来越多,但是作为中国公民的我有权利、有义务去捍卫我们国家的领土主权不受到侵犯,要敢于和一切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利益的国家、组织和力量斗争到底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处于重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了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西亚及南太平洋部分地区。这6大部分是我国的大周边。当前我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动荡不安,多个地缘乱局滋生,这些不稳定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及联动化。 这段时间里,菲律宾非法武力扣留、掠夺我国渔民的鱼货,并且非法侵占中国的黄岩岛,声称黄岩岛是他们的领土,从而引发的中菲舰船对峙仍在持续。从湄公河惨案13名中国船员死亡,以及中日钓鱼岛争端等一系列发生在中国周边的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和我们国家在海南省建立三沙市。我们国家周边安全动荡不安有着错综复杂‘内因’,也有着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 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究其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下面我就形势与政策课上所学内容结合自己平时的关注谈谈我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认识。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 第一是中国由于周边地理环境复杂。我们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的辽阔地域。而且与我们国家相接壤的国家有14个。我们国家还有着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第二是因为在我们国家与相邻国家们之间,由于还存在着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还未和待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黄岩岛问题等南中国海域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比如想用金钱购买钓鱼岛和菲律宾动军舰撞击我国渔民渔船、抢夺我国渔民的鱼货及动用武力想占据我国的黄岩岛。这些事件都表示了我国周 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都想试图利用我们国家的和平主义政策原则,造成对我们国家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第三是由于我们国家崛起、快速全面发展带来的冲击。随着我们国家的崛起和快速全面发展,我们国家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来,似乎我们国家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经济主导国地位。因此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想试图延缓这一前景的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如美国)联合的方式,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制约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中菲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由于美国在东亚地区,组织着一个同盟体系。我们国家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同盟国家。除此之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都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我们国家的。美国的战略思想是维持在全球所有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且试图尽可能的排除掉任何一个大国对美国全球事务领导地位可能发起的挑战。东南亚方向陆海皆不平静。陆上缅甸政府军与克钦族武装在中缅边境附近交火,产生新的难民;海上“南海风云”再起、逆流汹涌。越南与菲律宾自不量力、寻衅滋事、竞相对中国发难,更是在近年4月的菲律宾在我国南海黄岩岛挑起的事端,黄岩岛自古以来都是我们国家的国有领土,但是为什么 菲律宾要企图侵占我们的黄岩岛的,这是无可非议与美国有关的。美国等“域外大国”趁机介入、企图从中渔利。这些年来美国的战略思想东移,目的是在于试图牵制中国崛起,唯恐我们国家的发展影响到它的全球事务主导地位。 在这些事件中,我们国家是不允许任何国家企图从我们国家侵占一寸固有领土的,我们国家领土完整不容侵犯。我们国家刚刚在我国宝岛海南建立了三沙市,目的是在于更加有力保护我们国家的领土不受到任何侵犯和保护我们国家公民在我们领海中安全作业和开发。 在这短暂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和自己对我们国家最近发生的大事的新闻报道的了解。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们国家周边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们,我们有权利、有义务去维护我们国家的周边安全、不容其受到侵犯。楼主给分

呵呵,给你个参考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  2004年,面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效避免了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实现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某些领域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已得到控制,薄弱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货膨胀势头得到了抑制;另一方面,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的同时,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较快、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投资、消费、净出口仍保持着较为强劲的态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从总体上看,2005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在合理区间运行。一季度GDP增长4%;预计二季度GDP增长速度也不会低于9%。可以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已转入稳定的增长阶段。  具体而言,宏观调控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明显回落,宏观调控效应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719亿元,同比增长4%,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比上年同期回落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5%和6%,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8和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的回落以及投资增速结构上的变化,凸显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  消费增长平稳,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今年前四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亿元,增长3%,比上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8%。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有所上升,环比略有下降。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67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居民收入较大幅度的提高,确保了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增强了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  CPI和PPI增幅差距逐渐缩小,价格上涨压力有所减缓。今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同月上涨8%,其中城市上涨4%,农村上涨4%。与4月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2%。1~5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4%。分类别看,5月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8%,非食品价格上涨2%,消费品价格上涨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趋于合理,CPI全年控制在4%的目标可以实现。1~5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比上年同月分别上涨2%、5%、1%、7%、7%,回落比较明显。目前,上下游价格背离的现象有所缓解,对于经济结构调整较为有利。但对成本推动、服务价格上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可能形成的通胀压力,仍不可掉以轻心。  财政和货币信贷保持稳定。今年1~5月,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35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9亿元,增长1%;全国财政支出95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63亿元,增加2%;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3956亿元。在增收节支保持良好势头的同时,各项财税改革积极推进,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继续加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得到积极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教科文卫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进一步保障。货币总量增长保持平稳。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9万亿元,同比增长6%,继续保持在13%~15%的区间内,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一季度储蓄存款新增9705亿元,同比多增1459亿元,各项贷款新增7375亿元,同比少增976亿元,存差有所扩大。  对外贸易总量持续扩大。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5228亿美元,同比增长2%。在部分商品国际价格上扬以及美元低位运行等因素作用下,出口增长强劲,出口2764亿美元,增长2%;受原油、钢材、汽车等产品进口量下降的影响,进口增长趋缓,进口2464亿美元,增长7%。进出口相抵,顺差300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贸易逆差92亿美元。  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有所改善。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业继续增产和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5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预计为58亿亩,比上年增加3%。其中夏粮种植面积95亿亩,增加8%,扭转了连续7年下降的局面。行业投资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今年以来,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的投资继续加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193亿元,同比增长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投资404亿元,增长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198亿元,增长2%。而部分过热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控制。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关系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加大。宏观调控既要防止出现反弹,又要防止出现过度回落的问题。  防止出现反弹。第一,投资率和投资增长速度依然偏高。1~5月,投资增速达4%。虽比上年同期的8%有较大回落,但这是建立在上年高速增长基础之上的,投资规模仍非常可观。从今年已公布的数据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除1~3月略有回落外,基本保持了逐月增高的态势,已出现反弹征兆。  第二,上游产业利润空间较大,对投资有一定的吸引力。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68亿元,同比增长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滑了9个百分点。但上游产业利润空间仍然较大,对投资有一定的吸引力。1~5月,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同比仍有较大增长,分别达到88%、8%、6%、7%、6%。其中,石油开采业利润逐月上升,由一季度的增长7%,到1~4月的8%,再到1~5月的8%。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其利润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三,较高的储蓄率和逐步增加的银行存差为投资反弹提供了资金条件。财政方面,财政政策虽已由扩张转向稳健,但仍然带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2005年,将继续发行相当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且财政预算仍然安排了3000亿元的赤字,因此,财政资金使用方向需严格控制。金融方面,近年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年2月以来存差增速明显提高,相对于1997年1月以来长期趋势线的偏离程度越来越高。5月存差已突破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0%,比上年末增加了21%,比上月增加了8%。商业银行体系巨额的存差与持续上升的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有大量的资金并没有通过商业银行体系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商业银行需要为过多的剩余资金寻找出路。此外,大量民间资本不断积聚,力量日益壮大,也为投资反弹创造了条件。  第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具有投资反弹的内在动力。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许多地方增加投资、上项目的冲动仍较强。今年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用地量是计划的3倍,投资扩张压力还非常大。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也是可能出现反弹的因素之一。  防止出现过度回落。目前,出现过度回落的风险,主要是CPI变动低于预期水平、企业利润增速下降、亏损面扩大。但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依然较高,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从行业方面看,下游产业亏损面扩大。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下滑,这一方面是前一阶段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迅速上升。值得警惕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有逐月增高的趋势:1~5月亏损额917亿元,同比增长1%,增速比1~4月高10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高近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也一直在高位运行。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11241亿元,同比增长4%;应收账款净额23551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与前几个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1~5月石油加工及炼焦行行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并出现全行业亏损,净亏损额达3亿元。同时化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建材、电力、电子通信等行业也出现利润下降或亏损。由于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不畅的局面,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所以下游企业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这种格局长期持续,对经济运行不利。  第二,从产业方面看,服务业缺乏活力。虽然工业增长明显超过长期平均值,但服务业仍显滞后。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不仅低于10%的长期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时期1998~2002年平均2%的增长水平。  第三,从外贸方面看,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对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贸易摩擦逐渐升温,反倾销个案迅速增加。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遭遇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已受到各类反倾销起诉600多起。同时,我国有25项出口产品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是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已开始对我国的出口扩张形成实质性制约。  第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人民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上调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引致的效应相当复杂。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可能会造成出口减少和就业压力加大,也会给宏观经济造成向下的压力。  三、政策取向  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保持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大体平衡,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努力拉长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稳定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应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在尽可能长的时段内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当前,不必出台新的抑制经济过热的措施,也不要急于出台大的刺激经济的措施。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在尽可能长的时段内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按照推动结构调整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安排好预算内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针对经济总量关系变化方向不确定性加大的问题,应密切跟踪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反弹或过度回落两个方面的苗头,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微调措施,防止经济总量出现大的失衡。  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更好地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必然需要结合使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在本轮宏观调控中行政型的调控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过多依靠行政手段,则会造成市场扭曲。在目前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应更加注意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减少行政手段,注意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抓住当前宏观经济进入稳定期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抓住当前宏观经济进入稳定期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关键领域的各项改革,为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打好体制基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经济运行产生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病根”就会存在,旧病复发就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必须标本兼治,更加重视治本,在铲除滋生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土壤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当前,应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比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采取切实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在调整对最终消费有促进作用的政策时需慎重。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亟需改变,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长期任务。除了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之外,创造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的环境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方面。当前,在落实“有保有压”的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当涉及到对最终消费需求有促进作用的政策进行调整时,需要慎之又慎,防止对消费需求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适度增长,注意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用。今年1~5月,各月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同比增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注意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以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举手之劳,助人为乐——莫莫

形势与政策——心系“三农”解民生之多艰我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直把关注“三农”问题作为自己的责任。同时,“三农”问题与当代大学生也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一方面,“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日上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大国,而对于现代中国,着力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极端重要性。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素有深入农村,解民生之多艰,满腔热血为农业,农村发展和亿万农民服务的优良历史传统,尤其是我们农大学子,作为中国最好的农科院校的本科生,更加应该心系“三农”,作为中国农业事业的先锋力量,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并努力在将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份子。而我们这些热血青年与新型农民的互动,必将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独特推动力量! 为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我国的农业形势和“三农”问题的实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与其它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城乡差距大,农民负担重,农村矛盾多等经济社会问题进一步突显了出来。有人把“三农”问题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心中不禁有一种沉重感,但是,我们不会丧失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信心,我们会带着感情去体验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计之艰难,更会从理性的高度强化责任,激发热情,不断坚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生计的总体状况: 我们先看中国农业的总体状况,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的扭转,从长远看,随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全国粮食需求增长量的趋势不会改变,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粮食单产提高的潜力不容盲目乐观。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方面,据测算中国目前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总体来说才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而所谓的“农村穷”,反映的就是现代化建设中广袤农村公共财政收入长期不足,农村发展面貌落后的不合理状况,而所谓的“农民苦”,从总体上看,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缺吃少穿,而更多表现在收入增长缓慢,因而缺钱花,买不起商品,经济负担比较重,那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就更困难。此外,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户口劳动力,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低,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次,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地位和演化特点: 一方面,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始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地位不变。另一方面,农业就业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在现代化进程中趋于不断下降,但农民群体和农业劳动者的权益应始终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再有,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逐步发生变化,正在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所以,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促进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从而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几个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典型: 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改革很快就从农村开始了。根据专家调研,中国长三角农村已经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相对迅速,城乡一体化景象初露端倪。比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经济实力雄厚,公司企业拥有国内外一流设备,热电,线材,面料,服装,化纤,烟,酒等主导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家家住别墅,户户有存款,小汽车,中央空调,摄像机等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全村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被人们誉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第一村”!又如浙江省绍兴市新风村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施旧村改造,分别建成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住宅园区,休闲娱乐园区,加强村庄绿化,农民公园,活动中心,义务教育,医疗服务和宽带网络等一应俱全,堪称“乡村田园,城市新区”,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还有不少传统农业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跌爬滚打,积累了发展经验,走出了又好发展的新路,比如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不失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增强信心,正视“三农”现实问题,深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改革,不断加强农业,建设农村,支持和扶助农民,那么,建设小康社会,城乡更加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分析完“三农”问题的现状,让我们来简单梳理中央所提出的若干重大方针政策及作出的一系列的重要工作部署,从而更好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出台之前中央一贯的政策脉络,更好的理解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 一,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其主要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等等。 二,认真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 三,大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四,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变,即首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次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经营创新,最后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五,继续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 对“三农”问题具有一定了解后,现在来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所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发展一贯的战略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多次使用这个提法。那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哪里呢?我认为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能性与紧迫性,二是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新的更全面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具体而实际的发展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可操作性,三是通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近期阶段性任务,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远景展望,中长期规划与阶段任务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概念以后,让我们来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其近期工作: 首先来明确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主要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20字总体要求,具体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前景。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我们可以主要从三个层面阐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首先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艰巨任务,其次是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任务,再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保障业务。 最后来了解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近期工作: 1,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突出发展生产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 3,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反对愚昧的新风气,提高亿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 4,切实加强农民工工作,更好地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5,重视发展县城经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 6,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7,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为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土地载体; 8,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没有市场,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9,抓住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重点,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新时期,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方面为我们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方面为新型农民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继承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更加深入农村和农民,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建设新农村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而且,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只有深入农村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国情,而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希望就在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而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也正需要着我们这一代热血青年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我们的青春风采。所以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同样需要关注“三农”问题,需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紧密的联系起来,热火朝天地利用一切机会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确实,我们广大青年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舞台上书写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而这也预示了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明天!

形势与政策论文600

08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藏史与"314"事件的思考

形势与政策——心系“三农”解民生之多艰我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直把关注“三农”问题作为自己的责任。同时,“三农”问题与当代大学生也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一方面,“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日上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大国,而对于现代中国,着力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极端重要性。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素有深入农村,解民生之多艰,满腔热血为农业,农村发展和亿万农民服务的优良历史传统,尤其是我们农大学子,作为中国最好的农科院校的本科生,更加应该心系“三农”,作为中国农业事业的先锋力量,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并努力在将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份子。而我们这些热血青年与新型农民的互动,必将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独特推动力量! 为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我国的农业形势和“三农”问题的实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与其它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城乡差距大,农民负担重,农村矛盾多等经济社会问题进一步突显了出来。有人把“三农”问题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心中不禁有一种沉重感,但是,我们不会丧失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信心,我们会带着感情去体验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计之艰难,更会从理性的高度强化责任,激发热情,不断坚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生计的总体状况: 我们先看中国农业的总体状况,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的扭转,从长远看,随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全国粮食需求增长量的趋势不会改变,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粮食单产提高的潜力不容盲目乐观。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方面,据测算中国目前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总体来说才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而所谓的“农村穷”,反映的就是现代化建设中广袤农村公共财政收入长期不足,农村发展面貌落后的不合理状况,而所谓的“农民苦”,从总体上看,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缺吃少穿,而更多表现在收入增长缓慢,因而缺钱花,买不起商品,经济负担比较重,那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就更困难。此外,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户口劳动力,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低,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次,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地位和演化特点: 一方面,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始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地位不变。另一方面,农业就业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在现代化进程中趋于不断下降,但农民群体和农业劳动者的权益应始终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再有,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逐步发生变化,正在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所以,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促进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从而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几个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典型: 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改革很快就从农村开始了。根据专家调研,中国长三角农村已经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相对迅速,城乡一体化景象初露端倪。比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经济实力雄厚,公司企业拥有国内外一流设备,热电,线材,面料,服装,化纤,烟,酒等主导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家家住别墅,户户有存款,小汽车,中央空调,摄像机等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全村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被人们誉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第一村”!又如浙江省绍兴市新风村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施旧村改造,分别建成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住宅园区,休闲娱乐园区,加强村庄绿化,农民公园,活动中心,义务教育,医疗服务和宽带网络等一应俱全,堪称“乡村田园,城市新区”,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还有不少传统农业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跌爬滚打,积累了发展经验,走出了又好发展的新路,比如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不失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增强信心,正视“三农”现实问题,深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改革,不断加强农业,建设农村,支持和扶助农民,那么,建设小康社会,城乡更加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分析完“三农”问题的现状,让我们来简单梳理中央所提出的若干重大方针政策及作出的一系列的重要工作部署,从而更好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出台之前中央一贯的政策脉络,更好的理解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 一,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其主要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等等。 二,认真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 三,大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四,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变,即首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次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经营创新,最后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五,继续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 对“三农”问题具有一定了解后,现在来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所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发展一贯的战略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多次使用这个提法。那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哪里呢?我认为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能性与紧迫性,二是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新的更全面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具体而实际的发展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可操作性,三是通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近期阶段性任务,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远景展望,中长期规划与阶段任务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概念以后,让我们来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其近期工作: 首先来明确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主要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20字总体要求,具体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前景。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我们可以主要从三个层面阐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首先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艰巨任务,其次是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任务,再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保障业务。 最后来了解一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近期工作: 1,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突出发展生产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 3,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反对愚昧的新风气,提高亿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 4,切实加强农民工工作,更好地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5,重视发展县城经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 6,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7,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为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土地载体; 8,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没有市场,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9,抓住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重点,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新时期,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方面为我们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方面为新型农民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继承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更加深入农村和农民,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建设新农村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而且,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只有深入农村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国情,而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希望就在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而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也正需要着我们这一代热血青年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我们的青春风采。所以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同样需要关注“三农”问题,需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紧密的联系起来,热火朝天地利用一切机会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确实,我们广大青年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舞台上书写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而这也预示了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明天!

2020形势与政策论文600字

形势与政策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朝鲜半岛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溶解度是在不同味道下,不同温度下不一样的,具体的数字国家书籍有记载你可以去查一下

形势与政策600字小论文

我给你你想要的 你给我我想要的~~  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2篇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经济学者在中国各地走,都在想发展经济的问题,想发展经济的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碰撞与挑战。究竟怎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我想在九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非常赞同“不发展最不科学”的说法。我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要符合经济规律,发展能够反映客观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各种变化。不符合经济规律,最后都会导致不发展。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发展意味着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所以要以发达国家的水平作为标杆。他们人均GDP达4万美元,将来会达到5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跟他们一样的速度,要发展得快一点。他们不断有新技术出现,还在不断创新,我们速度慢一点就永远赶不上。  第二、科学发展怎样以人为本?这不仅仅是创造GDP的问题、产权的问题、完成工业化进程的问题。工业化的真正的、最后的、以人为本的衡量标志,是就业有多少。怎么能够缩小工农的差距,怎么使农民更多地转移出来,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不是区域性的问题。很多工业发展的问题、新型工业化的问题、产业结构的问题、要发展什么不要发展什么的问题,最终都是解决就业的问题。我们可以搞高新产业,但同时也想到,我们有几亿人还要就业。  第三、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发挥后发优势,怎么能够减少学习的成本、怎么能够走捷径,在吸取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缩短我们发展的差距。我们要大力学习、集成现代先进技术和先进做法,包括管理、包括政策,通过学习尽快走到前沿,走到前沿才能够创新;如果一直跟在后面,我们仍然是在啃人家已经啃过的馒头。后发优势在我们这里体现得比较清楚,我们一开始就要利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当然在合理的成本范围之内),我们不再回过头来搞那些傻、大、黑、粗的东西,我们尽可能一上来就朝绿色的方向上靠。现代发展经济学,这些年的主要成就,就是强调后发优势,如:资本的外溢效应、知识的扩散效应,这些方面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开放,一定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关于后发优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不仅仅是要搞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各行各业都应该创新。我们讲创新,不是说这个产业不创新,那个产业创新。如果我们需要搞各种产业的话,我们就应该去搞,但是都要在努力创新的基础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创新的发展的道路,不要把它局限为:发展哪个产业就叫新型工业化了,不发展哪个产业不叫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意味着我们学习先进经验,意味着我们要创新。背后的涵义是环保、提高效率等等。  第五、科学发展意味着提高资源效率。但是提高资源效率并不等于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就不要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果我们的社会、我们人民的消费,还需要盖房子,我们就不可避免还需要钢、水泥,还需要用资源密集型产品。在资源问题上,能源问题上,最核心的是怎么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而不是就不用这个资源。能不能提高效率,能不能环保,这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第六、资源约束问题。经济学的根基就是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只根据我们自己有什么资源,才发展什么产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不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就可以发展起来,我们更应该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资源。老听见有人说,我们怎么能搞这个,搞那个呢,我们没这个没那个。我们建大港的意义就在于用全世界的资源来发展自己,我们中国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我们要发展就一定要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资源问题。资源的约束,资源的稀缺性更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效率。科学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含义是提高效率,符合经济规律,而不是说这个经济结构就是科学发展观,那个经济结构就不是科学发展观,没有效率,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是科学发展,都不是新型增长方式,哪怕你搞的全是高新科技,你仍然可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第七、科学发展意味着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我非常赞同用幸福指标来衡量我们的发展,科学发展需要关注社会和谐,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成本,在我们这个发展阶段特别重要。人均GDP到了两三千美元以上的阶段,大量的农民还没有转移出来,需要我们政府更多地关注社会平等、和谐的问题,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  第八、科学发展意味着环保。除了环保还有一个全球变暖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地方的环保,也是全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个绿色的含义,还是一个更大范围的生态和谐的问题;这不是一百年前,二百年前一些国家的问题,而是必须纳入现在发展战略的政策思考。环保本身也可以提高效率,循环经济本身是提高效率。反过头来说,循环经济如果在经济上无效率的话也很难持久。  第九、我们怎么用制度来保证科学发展。发展经济学本身也包含着一些制度的创新和制度的改革。我们国家是体制转轨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一种双重身份,改革的问题就特别重要。一个大的发展时期,特别需要在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政府体制方方面面加大改革的力度,用改革来促发展。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是如何使多种经济主体发挥创造力。现在我们大的国有企业在起主导作用,还要考虑怎么能够通过各种政策和制度鼓励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如何通过制度来促进创新。我们过去的制度理念是:我没有规定你可以做的,你都不可以做,你做了我可以说你是不对的。而市场经济的法治精神是:只要没明文规定不许做,就都是可以做,如果发现对社会有危害可以再规定不可以做。怎样把这样一种理念融合到我们的管理和各种制度当中去?我觉得这是鼓励大家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保障,如此才能使人们的各种新的点子涌现出来。  三是政府改革。在大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提供很多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加强民众的参与、加强制衡监督、加强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对长期稳定的发展有好处。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600字

形势与政策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朝鲜半岛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