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论文范文大全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8 01:53:25

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论文范文大全高中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教育欢迎您投稿)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教育欢迎您投稿)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希望对你有用。。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究 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不能得到父母照顾的儿童。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几种特有的现象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进行开放,开发沿海及各大城市,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这些地方由于经济发达,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均工资低,难以满足生存需要,所以就有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再次,我国实行二元的城乡户籍管理体制。不允许居民的户籍随意迁移,而各种福利分配又以户籍为基础。这就使得外来打工者难以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此外,由于城市里的生活费水平面较高,民工工资又低,难以负担孩子的各项费用。这就使得大部分农民将子女放在农村形成大量留守儿童。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地点是江西省广丰县境内的吴村镇和东阳乡。吴村镇位于广丰东北丘陵地带,面积4平方公里,7500多户,总人口3万多,生活水平在广县属于中等偏下。东阳乡位于广丰县东大门,与浙江省江山市交界,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2万6千多,在广丰县属于比较贫困的乡镇。根据当地派出所的数据,在两镇中,儿童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而留守儿童数又占儿童总数的20%到30%,所以在这两个村中留守儿童约有1300人。那么这么多的儿童是怎么生活的呢?据走访抽样调查的结果,这些儿童中,约有65%以上会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居住, 15%会住在邻居亲戚朋友家中, 10%则住在学校或者是个人自己烧饭吃。10%左右在家随母亲生活。农村家庭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教育的方法不当。二、家长文化水平低,家中缺乏文化教育的氛围。三、重男轻女,家教失衡。四、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五、农村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分配不合理,他们忽视小学阶段的教育投入。六、中国农村教育的最大的悲剧,是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除了一般的农村教育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不在家,没有人能管的了孩子。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家中又有几亩田地要种,同时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所以难以很好的教育。而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朋友家的,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太方便管,所以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那些开学后寄居在学校的则由于没人监护人,更是逍遥自在。至于那些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能有所改观,但是仍然有诸多问题。总的来说,由于家庭监管不到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情感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有时甚至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去年吴村镇王某由于时常与人打架,最后与一伙同样的留守儿童发生冲突,被砍死在广丰县一网吧内,让外出辛辛苦苦工作了多年的父母回来面对的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的人局面。学习教育问题。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农村地区对网吧的管理也难以做到那么严格,据我们走访调查及暗中观察的结果,乡镇网吧中的客源90%是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中小学生。这些学生为了凑足上网的钱,有时还会敲诈一些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由此也会引出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初三学生王某平常喜欢上网,但是家里又穷,无力承担经常上网的费用,于是,他就把双眼盯上了该校初二学生小李。小李家是开商店的,在家又是独子,且胆子又小,所以王某先后向其敲诈勒索100多块钱。后被小李家人发现,才制止了这件事情。而王某也被学校记大过处分。道德教育问题。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就会看父母,父母怎么做,他们便会怎么做。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但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拿决定。但是小孩子是非观念又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我以前也是一个留守儿童,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到人家地里去挖红薯到山上烤起来吃。而现在的乡下则是盗风盛行。我们所调查的吴村镇某生产队,外出打工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地方里到处都是空房子,又没人料理,所以那些留守儿童经常到房子里偷东西。现在村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家庭生理教育问题。在农村,生理教育一直是个难题,现在的孩子其实成熟的比我们那个时候早多了。现在农村性成熟的时间一般是14岁左右,而这个年纪的学生基本在上初中。这个年纪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都想试,但是又不知道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现在农村少年儿童性行为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很多的单身妈妈有很多就是农村儿童不知道保护自己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很多猥亵未成年少女的悲剧一再的发生就是因为农村儿童缺少性保护意识。不懂得用各种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发生了性行为以后用不知道避孕,直到到了没办法隐瞒的时候才告诉家人。On the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the Hometown-remaining Children In Rural Areas对策研究:建立一星期通一次电话的制度,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起心连心的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通过一个星期一次的电话谈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没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做下孩子的倾听者,并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加大对农村各种娱乐场所的管理。对网吧等地方特别要注意不能让未成年人进入。做到凭身份证登记上网。因为农村孩子对各种电脑游戏的免疫力很低。所以建议网吧里面不要安装游戏。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做好电脑的使用教育工作,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电脑,学会用电脑学习,而不是只知道用来玩电脑游戏。暑假的时候可以从国家财政里面拿出一些钱来让农村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去看下,可以看下外面的世界,同时也可以通过和父母呆在一起来培养亲情。父母也可以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做好修身的第一课。在学校加强各种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学校一定要按时按量的开好各门课程,不能因为要参加各种考试就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在时候和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做好学校教育有时候就是做好了家庭教育。参考论文 《农村家庭教育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 海南大学 吕雁归《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湖南省邵阳市陈家桥乡三塘冲村个案分析》 网络文章

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1论题要新颖2论题要窄,不能太广3论题要集中,围绕一个话题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一、前学科时期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我写的是 我国网络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你可以谢谢,比较新颖 我这有资料

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2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观念问题目前,农村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教育观念尚未转变。面向新的世纪, 中国 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而“素质教育年年喊,应试教育天天做;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流行话语真的很让人心痛。高考的指挥棒导致全体学生去挤“独木桥”,学生、老师和家长全被绑在高考的战车上,由此导致学校教育往往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2 差距问题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和经济条件限制,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主要表现为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城市教育基本达到现代化,而农村中小学仍然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先进的教育手段、教学设施、教学器材、教学条件无从谈起。农村与城市相比,教师素质相差越来越悬殊,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差越来越悬殊,教学的设备、条件相差越来越悬殊,致使城市与农村的教学质量相差越来越悬殊,农村的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此外,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学历比例严重失衡。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的比例。这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还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了城乡人才的不平等竞争,使我们的社会就业机制难显公平。3 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确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从而也导致教育经费的来源被切断。当然这不是税费改革的错,但是目前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确实太严重了。据有关专家调查分析预测,当前教育经费投入又一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约100亿元。经费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央的有关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经费运行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农村教育已经负债累累,教师几乎没有福利、奖金,基础设施建设受限,公用经费入不敷出。一中学校长说,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实行一费制之后,几乎没有经费来源,学校正常办公经费无法开销,加上财政应拨的办公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学校运转更加困难。 4 师资 问题 一方面, 农村 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不少学校聘请有临 时代 课教师,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有些还是跨年级上课。更糟糕的是,有时根本就没有老师上课。据调查了解,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有的老师闹情绪没有心思上课,这些教师所担课由其他教师 代上。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另一方面,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较差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师转正,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 目前 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 教育 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3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若干建议

★★★★在我的个人中心有维普资讯的账号密码,需要的可以去那查找相关的论文期刊资料,如有不能使用的,麻烦提出,我尽快更新. 有人说我一直用类似的答案回答,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学会自己搜索数据库对写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没有人会在网上真得写一篇论文出来,即使是收费的,也仅仅是东凑一点西拼一点而已,还不如自己去找呢! 您也可以去以下网站找资料,然后提问索取全文(索取请先使用我个人中心的维普账号查看是否能自行下载): ★(如果上不去,换) 是个收费网站,而且很贵!!!!但是你可以去那里查资料然后问我要全文,因为CNKI的资料很全,有3400多万篇文章。 当然你在任何论文网站或数据库下载全文遇到收费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 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 索取全文参看 搜索结果如: 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 被引次数:49次 陈敬朴 文献来自: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年 第11期 在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战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其贡献》6 中国泰安)农村教育涉及的范畴农村教育涉及面向农村人口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见下表农村教育涉及的范畴对象任务要求形式初等教育儿童、成人 农村、农民与农村教育 被引次数:19次 周洪宇 文献来自:当代教育论坛 2005年 第01期 只是把农村教育当作一项任务来落实。在我看来,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农村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俗话说,未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是“种田不如老子,养猪 重新解读农村教育 被引次数:24次 张乐天 文献来自:教育发展研究 2003年 第11期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教育,重新解读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一种大教育,是指一切可能且应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中,农村教育是一种区位概念,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农村教育实际上被理解成农村中的教育。强调 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被引次数:19次 李治邦 文献来自:农村经济 2002年 第11期 2 转变、更新对农村教育的思想观念 ,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功能 ,推进农村教育市场化进程我国农村教育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农村教育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相关的。长期以来 ,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 ,没有充分 我国农村教育投入分析 被引次数:9次 沈百福 文献来自:当代教育论坛 2004年 第07期 学者们对农村教育投入或农村教育经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由于农村教育投入短缺导致的农村教育问题,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农村办学条件和农村中小学的危房问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短缺问题、农村中小学欠债问题、农村中小学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 被引次数:10次 张德元 文献来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 第20期 如果说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治本之策的话,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当前的治标良药。所以,审视一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中国 新世纪的农村教育危机 被引次数:7次 张玉林 文献来自: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4年 第05期 31这对贫弱的农村教育来说实在是一种最有力的打击。危险校舍——一个终究带入了新世纪的老问题如果说工资拖欠这一损害教育者权利的现象已经成为备受舆论指斥的“社会顽症”,那么,危险校舍的存在则是危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生命安全的更 农村教育融资问题研究 被引次数:15次 何广文 冯兴元 李莉莉 文献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 第05期 一、基础教育的提供和融资 :理论基础教育并非是一种萨缪尔森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 ,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介于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 ,纯私人物品即为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正因为它是准公共物品 ,它可以部分由? 农村教育的新视角:农村远程教育 被引次数:6次 周梅群 文献来自: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4年 第01期 本文根据农村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特点,提出农村教育的新视角:农村远程教育,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新模式构筑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形成农村教育横向、纵向一体化,将有助于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早日实现。[1] 盖晓春,刁铁军 农村教育债务透视 被引次数:5次 丁兴俊 刘宏彬 陈恒林 文献来自:江苏农村经济 2005年 第06期 农村教育债务成因制度性缺陷是根本原因。费税改革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农村各乡镇,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乡级财政中可用财力全部用来发放教师工资还显得捉襟见肘(这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论文范文高中

你好!自己本身出身农村,孩子也有留守的经历,仅仅是个人建议;可以从农村的教育资源的配备,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影响及孩子对教育的认识),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担教育的程度;是否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如有疑问,请追问。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教育欢迎您投稿)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教育欢迎您投稿)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希望对你有用。。

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论文范文大全初中

农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但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视野较窄,可供阅读的书籍极其匮乏。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水平低的现象。通过几年不断的探索,我认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厚积薄发,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注重平时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1、课内阅读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生一本课内笔记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并用工整的字将这些词句抄在笔记本中,起初学生对课文的好词佳句还不甚理解,我们可以先领同学有感情地读,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抄写。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多到市内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借阅并摘录,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尤其是重视指导学生多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采蜜集”中,然后读一读,背一背。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而且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甜头。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同时得到提高,岂不是一箭双雕? 二、留心观察,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观察水果荔枝,可发通过视觉了解荔枝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荔枝外表的粗糙;通过味觉品尝荔枝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荔枝的清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内容具体的素材。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比如:除夕之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做月饼……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城镇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次,学生对家乡名胜古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从这方面来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必须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神州七号飞船顺利返航,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象出与之联系密切的事物,由此及彼,大胆想象。 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观察好比撒网,记录好比收网。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积累素材最好的途径。 三、灵活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儿童对某事物是否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先给学生激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以教材为点,仿写续写课文。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中不管是讲读或阅读课文,每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从读学写,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仿写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的句式;也可仿写篇章结构“总--分--总”; 也可仿写引用诗句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等。再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我安排了一次续写练习,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记一次 活动》等写真实事例或活动时,在平时的班队课上,我就多安排些农村的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能通过亲身体验,写出真实的感受。如:拔河比赛、抽陀螺比赛、夹玻璃珠比赛……让学生写作之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及活动后的感受写下来,在学生情绪高涨中,让学生动笔将这一快乐的场面写下来,结果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皱眉头的,都能顺利地完成。 在农村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场景。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作文前好好地再体验一下劳动生活,那孩子们在作文时还会抓耳挠腮,无法下笔吗? 3、面对突发事件,应现场追击,及时记录。如:有学生掏鸟窝,他把整个鸟窝带到了学校。我发现后,看到窝里还未长毛的、红嫩嫩的鸟雏。立刻对学生进行了爱护鸟类的思想教育;其次,引导他写一篇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此时此刻,小鸟雏的妈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它是多么着急、伤心、难过啊!你难道不想让他们一家人团聚吗?把你此时此刻的想法告诉大家。 四、开辟园地,让学生施展才能。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创新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的动机。首先我在每月的教学中,坚持把每位学生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习作1—2篇通过修改誊抄后,装订在班级的《浪花集》。每学期编印一本《成长果园》班刊,让每个学生互相交流,并记录下自己成长足迹。还可以将这一成果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习作的信心。其次, 教师要经常留心各种报刊杂志,如有征文消息,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去试一试,即使石沉大海,也为成功打下基础。对一些作文立意较新、选材独特的作品,教师可以推荐向《素质教育博览》、《小学生周报》等小学生读物投稿,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地方。 总之,我们身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困难。只要教者有心,把握时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我相信学生爱上作文并不难。当他们融入生活中,他们定会以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以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驰骋。

★★★★在我的个人中心有维普资讯的账号密码,需要的可以去那查找相关的论文期刊资料,如有不能使用的,麻烦提出,我尽快更新. 有人说我一直用类似的答案回答,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学会自己搜索数据库对写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没有人会在网上真得写一篇论文出来,即使是收费的,也仅仅是东凑一点西拼一点而已,还不如自己去找呢! 您也可以去以下网站找资料,然后提问索取全文(索取请先使用我个人中心的维普账号查看是否能自行下载): ★(如果上不去,换) 是个收费网站,而且很贵!!!!但是你可以去那里查资料然后问我要全文,因为CNKI的资料很全,有3400多万篇文章。 当然你在任何论文网站或数据库下载全文遇到收费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 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 索取全文参看 搜索结果如: 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 被引次数:49次 陈敬朴 文献来自: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年 第11期 在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战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其贡献》6 中国泰安)农村教育涉及的范畴农村教育涉及面向农村人口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见下表农村教育涉及的范畴对象任务要求形式初等教育儿童、成人 农村、农民与农村教育 被引次数:19次 周洪宇 文献来自:当代教育论坛 2005年 第01期 只是把农村教育当作一项任务来落实。在我看来,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农村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俗话说,未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是“种田不如老子,养猪 重新解读农村教育 被引次数:24次 张乐天 文献来自:教育发展研究 2003年 第11期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教育,重新解读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一种大教育,是指一切可能且应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中,农村教育是一种区位概念,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农村教育实际上被理解成农村中的教育。强调 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被引次数:19次 李治邦 文献来自:农村经济 2002年 第11期 2 转变、更新对农村教育的思想观念 ,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功能 ,推进农村教育市场化进程我国农村教育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农村教育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相关的。长期以来 ,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 ,没有充分 我国农村教育投入分析 被引次数:9次 沈百福 文献来自:当代教育论坛 2004年 第07期 学者们对农村教育投入或农村教育经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由于农村教育投入短缺导致的农村教育问题,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农村办学条件和农村中小学的危房问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短缺问题、农村中小学欠债问题、农村中小学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 被引次数:10次 张德元 文献来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 第20期 如果说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治本之策的话,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当前的治标良药。所以,审视一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中国 新世纪的农村教育危机 被引次数:7次 张玉林 文献来自: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4年 第05期 31这对贫弱的农村教育来说实在是一种最有力的打击。危险校舍——一个终究带入了新世纪的老问题如果说工资拖欠这一损害教育者权利的现象已经成为备受舆论指斥的“社会顽症”,那么,危险校舍的存在则是危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生命安全的更 农村教育融资问题研究 被引次数:15次 何广文 冯兴元 李莉莉 文献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 第05期 一、基础教育的提供和融资 :理论基础教育并非是一种萨缪尔森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 ,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介于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 ,纯私人物品即为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正因为它是准公共物品 ,它可以部分由? 农村教育的新视角:农村远程教育 被引次数:6次 周梅群 文献来自: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4年 第01期 本文根据农村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特点,提出农村教育的新视角:农村远程教育,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新模式构筑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形成农村教育横向、纵向一体化,将有助于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早日实现。[1] 盖晓春,刁铁军 农村教育债务透视 被引次数:5次 丁兴俊 刘宏彬 陈恒林 文献来自:江苏农村经济 2005年 第06期 农村教育债务成因制度性缺陷是根本原因。费税改革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农村各乡镇,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乡级财政中可用财力全部用来发放教师工资还显得捉襟见肘(这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