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工程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如何写

发布时间:2024-07-05 23:19:06

工程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如何写

工程硕士来源于工程实践,服务于工程建设,因此,其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具体选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地质工程管理项目或研究课题;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水资源的预测、勘查与评价;综合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地质解释,如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计算机模拟等。论文必须有必要的实验或分析数据,有第一手的实际资料和独立完成的工作量。论文成果水平应不低于工学硕士研究生。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工程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找师兄师姐他们的来参考一下呗。这个最直接最保险了。

工程硕士来源于工程实践,服务于工程建设,因此,其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具体选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地质工程管理项目或研究课题;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水资源的预测、勘查与评价;综合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地质解释,如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计算机模拟等。论文必须有必要的实验或分析数据,有第一手的实际资料和独立完成的工作量。论文成果水平应不低于工学硕士研究生。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水文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如何写

本书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括潜水面之上支撑毛细水。地下水功能(Groundwater Function)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简称“资源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简称“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简称“地质环境功能”)。具有上述功能的地下水由水量、水质和水动力流场构成,与赋存其含水介质体(地层)耦合为地下水系统。在地下水系统中,其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并存,相互制约,既具有有限的综合承载能力,又具有独自的有限承载力。地下水不仅是一般意义的水资源组成部分,或干旱、半干旱区具有战略安全保障作用的不可缺少资源,还是维持土地质量、陆地表湖泊、湿地和植被生态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松散沉积地层分布区地质环境稳定的环境要素。因此,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仅是地下水功能的组成部分,不是全部。例如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下水的生态功能优先于资源功能。又例如在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优先于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即使在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资源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不可偏废任一项,否则将出现严重的、缺水引起的社会问题或地质环境安全问题。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目前国内外都尚无可借鉴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但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已经向我们呐喊:珍视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资源功能,对子孙后代负责。(一)地下水功能可持续利用是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将我国大陆分割为北方与南方。其中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及以北地区,除阿尔泰山、天山和祁连山部分山区外,年降水量多在200mm以下,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上述界线以东南至青海东部—甘肃南部—秦岭南坡—淮河以北—山东半岛一线之间地区,年降水量介于200~800mm之间。此界线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多大于800mm。从地下水资源总量来看,南方占2%,而占有全国总面积60%的北方地区,其地下水资源量仅占8%。但是,北方平原区分布的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平原区总量的78%,而且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国总开采量的70%以上,其中海河流域达60%以上,京津以南平原高达75%以上。西北内陆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也在日趋增大。90%的北方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均依赖开采地下水来供给。近20年来,中国北方平原区许多河流长期断流或由常年性河流变成季节性河流;大规模山前拦蓄和平原区长期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自然流场遭到破坏;地下水循环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发生了变化,而且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参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西部地区,随着地下水开发力度不断加强,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在一些地区诱发了诸如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地下水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二)评价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新的需求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基于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现实发展过程,在评价指导思想、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诸方面,存在历史性的局限,急需按新的要求进行完善和发展。例如由于受当时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对地下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自然功能属性以及社会功能属性的基本认识和评价方式,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水循环理念体现不足,静态思维比较浓烈,或者受过去评价方法的局限而对当前地下水超采和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或许存在人为偏差。因此,面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地下水系统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提升新一轮评价水平,重新认识地下水功能和评价理念与方法,完善和发展地下水评价方法,梳理和规范应用方法,成为一项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既是本次评价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要求。如何认识地下水评价结果的长期相对稳定与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充分肯定以往评价成果的重大意义的同时,开拓性地完善和发展地下水评价方法专题研究成果,是本轮地下水及其环境调查评价项目无法回避的现实重大科学基础问题。总之,地下水评价工作面临着不断提高地下水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科技支撑的新任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特别是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及其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三)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是时代的需求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有关,涉及从自然到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数百年前,自然以必然的形式存在,地下水伴随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不断演变,其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随着地下水循环的自然演变规律而实现自然均衡。那时人类行为对地下水功能的影响尚局限在自然承载力波动范围内,不存在失衡因果关系。缺少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水资源规划,难以确保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功能影响的强度已经超越了自然调节能力和承载力,明显改变了自然水循环过程和固有的基本特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枯竭,生态环境急剧退化,地面沉降和海咸水入侵日趋严重,引起了当代人对自身行为理性反思,已经认识到人的生存实践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理念主题之一。可持续发展观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提出的最为科学的发展观。只有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精髓,实现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彼此和谐利用,永续展现地下水功能的可持续性,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保障的基础,才能够体现人类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紧密结合。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利用,将是21世纪地下水科学发展的主旋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是核心目标。(四)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是复杂的系统科学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具有复合系统特征,是自然多系统与人类社会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不仅涉及气候学、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理论,还需要自然地理学、环境地质学、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及系统动力学等理论,需要立足于地球表层系统,考虑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人类社会之间耦合关系及其对区域地下水演化影响规律。它们涉及系统结构体系、内部流程和层次与逻辑关系,包括各自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条件、耗散特征和水循环系统源汇要素变化机制。这其中,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位一体融入其中,与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理念的内涵、评价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及协同机制紧密相连,深层次延续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实质,将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它们与自然规律相和谐。在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中,每一因素都是该系统的一个链,它的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链条的变化,并且经过系统的耦合作用,或者加大系统的变化(称之为耦合升压效应),或者减小系统的变化(称之为耦合减压效应),或者系统发生微小的扰动(称之为耦合恒压效应)。该系统具有多目标性,它要同时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每一个目标又包含着众多的子目标,而且众多子目标要和谐。换言之,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中,任一功能的过度利用都是以牺牲其他功能作为代价的。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面临的水资源紧缺、生态-地质环境退化诸多复杂问题,涉及气候变化、对自然条件和规律认识差异、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社会与经济方面不同层次影响因素。针对可持续性理念中“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协调性”的3个要点,在空间上如何实现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公平利用,不应以其社会政治地位或自然地理优势,谋取过度资源或环境效益,而牺牲邻区或下游区资源或环境利益;在时间上如何实现代际之间、代内之间的公平利用,当代人在自身发展中不应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作为前提条件,这是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地下水功能的可持续性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①提高适宜的人类生存条件,不断地完善满足人类的需求;②与地下水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处于稳定的良性状态,支持人类以及共存的其他生命续延发展;③地下水功能利用和保护的权利、义务在代内及代际之间公平均衡,有利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共生互惠。地下水功能持续性具有时间域。时间尺度长短不同,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的模式不同,其利用和保护的成本、风险和效益也不同。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生态、地质环境功能保护中,必须明确它的时间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充分体现时间尺度的时效性,包括“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的演化规律,同时在具有“驱动力-状态-效应”特征的评价体系中充分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层次性和动态性5项基本原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地下水各功能的主体特征、变异状况和影响程度,所需的基础数据获取具有现实性、可测性和可比性,易于量化,避免繁杂。(五)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依赖于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功能状况研究程度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是一个以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服务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为目标函数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强调要考虑现在的需求,而且要考虑将来的长期需求,包括现在采取的决定和行动对将来的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影响,试图通过寻找影响系统目标的优化变量、各分量的某种取值组合,使得系统目标函数在给定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优或近似最优,以期在有限的资源量条件下通过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各变量与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组合和协调,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生活、生态需水和地质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的基础是地下水系统中水的数量、质量、动力流场处于持续不断更新的均衡状态。地下水赋存在复杂的含水地质体中,受各种天然因素控制和人为因素影响,拥有不同级次的单元,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数量、质量和热量的交换。系统中各级次的单元既拥有自己的组成特征和各自的行为方式,又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包括各自的结构特征和补给、径流、排泄方式。但是,受到外界影响时,任何一个子系统变化都会引起整个地下水系统水量、质量和功能响应变化。在重力作用下,地下水经历补给、径流、排泄过程,不断循环流动,其间通过与生态系统、地质环境系统或人类社会有机耦合,展现其生态功能、地质环境功能和资源功能,同时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热量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随着年际、年内降水和气温不断变化,演绎着不同时间尺度的丰水、平水和丰水周期运律,周而复始,永续循环。在开采条件下,当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于自然承载力时,丰水、平水和丰水永续循环这一周期运律中会迸发出与自然规律不和谐的脉动,代价是牺牲生态环境持续性以及地质环境稳定性,从地史角度来看,这仅是区域地下水演变过程中瞬间的一个小异常,但是对当代社会发展来讲,代价和教训将是相当沉重的,甚至需要几代人来补偿。(六)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而且地下水的功效是其内涵所在。如果地下水功能被忽略,也就失去“地下水”固有的特征和意义。因此,地下水功能评价已成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国际上出现了“安全开采量”和“可持续开采量”概念,而且在许多国家都采用水预算方法来确定安全开采量和可持续开采量。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和“安全开采量”是人们在反思超采地下水带来生态和地质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基于开采储量和允许开采量演变而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前苏联学者提出的地下水开采储量主要关注取水对地下水系统本身的影响,70~90年代美国的允许开采量理念将用水约束扩展到维持与地下水相关系统的正常维持。进入21世纪,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概念盛行,它突出了含水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条件下可以永续开采的水量,其目标既要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又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基础条件。可持续开采量不再专注技术、经济和法律因素,而是更加突出了生态与地质环境因素,强调可持续开采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利用性。因此,“可持续开采量”评价方法必须具有如下特点:①开采量涉及的水均衡源汇项评价方法是以流域尺度水循环规律和地下水系统流动原理为基础的;②开采量以地下水系统能够及时达到新的平衡为前提;③允许数学模型在评价可持续性时,提供定量化的开采量,如可以利用流域的质量平衡对其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以及根据开采量对水井进行优化开采;④在根据管理机构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的限制、公众需求、法律制度、经济问题、生态需求、水质和地面沉降等建立模型中,确定开采量必须低于净补给量,以确保地下水系统平衡。

研究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探讨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变化、地下水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寻找金属矿床、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研究矿水的形成和分布等。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进行水文地质研究,为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行水文地质论证。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自然学科,它是人们在不断利用地下水资源,以及同地下水危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水文地质学在20世纪的20~30年代,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下水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就知道凿井取水。大约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农业已有相当发展,有关利用地下水的记载已很多。先秦的《击壤歌》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说明当时已有了凿井利用地下水的知识。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利用土壤及植物的各种标志来寻找地下水,并推断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及水质好坏。在秦代,在四川自贡,人们用竹制工具在坚硬基岩中凿井深达百余米取卤水煮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流井,比法国的自流井利用要早1500年。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下水知识。在国外,水文地质学首先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的生产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至此,人们通过广泛的试验及观测,有关地下水的形成、运动等理论,与所有自然科学一样逐步建立起来。直到20世纪初,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水文地质学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对水文地质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新建和扩建城市的供水,矿山的排水,以及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许多水文地质问题等。为此,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年内,迅速地建立了水文地质学科,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水文地质工作者。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结合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了地下水的科学研究,如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量评价及水质研究,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等。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在地下水形成、地下水运动、地下水化学以及地下热水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许多创见,为城市、工矿企业、农业、铁路等供水,矿山及工程建筑等地区的排水,许多水利水电建设,水化学找矿等,提供了水文地质资料,保证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特别加强了山区水文地质工作,开展了对裂隙水及岩溶水的调查研究,广泛地将地质力学的理论应用到找水工作中来,为山区地下水的普查和勘探做出了贡献。另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1995年以来,实施了西北地区找水特别计划和西南贫困岩溶山区扶贫找水计划。2001年和2002年,又分别实施了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紧急勘察工程和地下水勘察示范工程。“十五”计划期间,在全国开展了新一轮地下水潜力调查工作,建立了全国主要地下水系统空间数据库。随着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展了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目前,地下水资源管理已从单纯水力模型发展到经济管理模型、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管理模型等。在水文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20世纪50年代,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段来研究水文地质问题,先后出现了电网络模拟、数值模拟等计算手段。20世纪60年代,同位素技术开始用于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随后,数学地质方法与遥感技术(RS)也开始引入水文地质学。近年来,能够有效处理大量空间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已逐步广泛地被应用到水文地质工作中。水文地质的研究手段正在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会使水文地质研究向信息化、数字化迈进。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学以1856年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在15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关于当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张人权等人提出以下看法:①核心课题转移:找水水文地质学→资源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②研究视野扩展:含水层的局部→整个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文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技术-社会系统。③研究目标改变:由局部性的问题转向全局性的课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由解决具体生产问题,转向构建人与自然协调的、良性循环的地下水系统、水文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④研究内容扩展:从地下水的水量研究为主,转向水量与水质的研究并重;从狭义地下水(饱水带水)的研究,扩大到广义地下水(含饱水带与包气带水),乃至地下水圈的研究。⑤研究思路的改变:对现象的规律性为主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要求从成生角度,加强过程与机理研究的比重。⑥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传统意义上纯粹的水文地质学正在消亡,地下水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以多学科方式研究与处理问题,正在成为主流。⑦服务方式转变:水文地质学的服务对象大大扩展,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何使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复习思考题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如何?与水文地质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应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试说明地下水的功能。

海洋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如何写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许多学科的领域,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而且与技术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测深技术、地球物理、海洋钻探、海底观测和取样技术的研究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海底的地貌景观及其空间分布和成因,是海洋地质学的经典内容之一。海底有三个最主要的地形单元,即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陆边缘是大陆和海洋的过渡部位,是海陆影响兼而有之的一部分海底;大洋盆地以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为主体,其上分布着长条状海岭和孤峰状的海山;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山系,多位于大洋中部,是洋壳裂开,深部物质上涌的场所。海底地形的基本格架受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控制。内力作用对地形,尤其是深海地形的发育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深海底的大地形主要是构造地形和火山地形,外力作用也有影响,但与陆地相比要弱得多。海底地形的调查主要靠海底测深及侧扫声呐。应用现代高精度的声波测深技术和定位技术,已能查明海底的微地形。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构造的钥匙,对航海、军事及海底工程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形成作用时空分布和大洋演化历史也是海洋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海底的大部分都覆盖着沉积物。主要来源有陆源碎屑、海洋生物骨骸及海水本身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的产物,也有来自火山和宇宙的组分。海底沉积物的年代是研究沉积史的基础。常用的测年方法有相对年代学方法和绝对年代学方法,前者有古生物法、古地磁法、稳定同位素地层学法,后者有各种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现今已经建立起海底沉积物的地层系统,研究海底沉积地层的划分、对比,是大洋地层学的任务。 洋壳岩石主要是地幔岩浆活动的产物,也是许多海底矿产的物源,与成矿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记录了洋壳形成和演化的历史,是当前深海钻探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领域。 海底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在滨岸带,由陆源有用矿物富集形成的砂矿床,已被广泛利用。在近岸浅水区,砂和卵石作为建筑材料,也已大力开发。在大陆架,丰富的油气资源已进入大规模工业开发阶段,产量已达全球石油总产量的1/4,大陆坡和大陆隆是潜在的油气资源基地。深海锰结核储量很大,富含锰、铁、铜、镍、钻、铅等多种有用元素,在诸大洋均有分布,尤以太平洋为最多。多金属泥及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正在深入。其他如磷酸盐、海绿石等也有经济价值。海底资源的调查和开发试验将加紧进行。海底石油在人类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继续增加。一个综合开发海底资源的时代已为期不远。成矿作用的研究将出现一个勃兴的局面。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将进一步促进海洋地质学的高速发展。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工程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怎么写

分析岩层的节理及稳定。

答案: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的原理为工程应用服务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地质灾害,岩石与第四纪沉积物,岩体稳定性,地震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