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要求

发布时间:2024-07-08 10:25:23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要求

(1)地质勘查设计有: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设计,总体设计及其单项专业技术设计、单项工程技术设计。一个地区或矿区(矿点)的地质勘查工作一般为一个地质工作项目,应按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设计编制阶段设计。若矿区分矿段(或井田)进行不同阶段的普查、详查和勘探工作时,可编制总体设计。编制阶段设计时,如有必要可另编单项专业技术设计或单项工程技术设计,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化探、航空地质、测绘、矿石加工技术取样、重要的探矿工程等的单项设计。阶段设计的任务,如许多年完成者,每年可根据新认识补充修改,不另编设计,只编年度工作安排或施工计划,以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依据。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的划分及其主要目的任务及要求1)预查目的任务: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并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参考资料。要求:全面收集调查区内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探矿工程等各种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对有希望的地区,应选择几条路线,进行比例尺为1∶50000或1∶25000的路线地质踏勘,辅以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异常进行Ⅱ—Ⅲ级查证,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对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引起的异常及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研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从基本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预测,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行追索、验证,采集测试样品。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应圈出预测矿产资源范围,当有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可以估算预测的资源量。2)普查的任务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和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详查区范围,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基础资料。要求:通过1∶25000~1∶5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对区内地质特征的查明程度应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矿地质条件达到大致查明程度。通过1∶10000~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体特征,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都要有工程证实,不要求系统工程网度;大致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并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对物探、化探异常进行Ⅰ—Ⅱ级验证。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区域和测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对开采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依据与同类型矿山开采条件的对比,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作出评价;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矿围岩强度等。对已发现的矿产,应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从矿石物质组成、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粒度大小、有害组分及影响选治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对比,并就矿石加工选冶的性能作出概略评述。对无可类比的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对饰面石材还应做出“试采”检查。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资料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是否值得转入详查,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3)详查目的任务是对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并为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资料。要求通过:1∶10000~1∶2000地质填图,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描述矿床的地质模型。通过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了主矿体的矿体特征、空间分布,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对矿床开采可能影响的地区(矿山疏排水水位下降区、地面变形破坏区、矿山废弃物堆放场及其可能污染区)开展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及矿体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水文地质参数、矿体围岩岩体质量及主要不良层位,估算矿坑涌水量,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作出评价。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易选的矿石可与同类矿石进行类比,一般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矿石还应作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饰面石材还应有代表性的试采资料。直接提供开发时利用,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设计的要求。在详查区内,依据系统工程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以及实测的各种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料量,或经预可行性研究,分别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为是否进行勘探决策、矿山总体设计、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供依据。4)勘探目的任务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以及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在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矿山建设设计等方面提供依据。要求通过:1∶10000~1∶2000(必要时可用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及相应的工作,详细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及内在规律,建立矿床的地质模型。详细控制主要矿体的特征、空间分布;详细查明矿石物质组成、赋存状态、矿石类型、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对破坏矿体或划分井田等有较大影响的断层、破碎带,应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及断距;煤炭第一水平范围内的古河流冲刷、古隆起、较大陷落柱应有工程控制;对首采地段主矿体上、下盘具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应一并勘探,以便同时开采;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共生矿产的勘查程度应视该矿种的特征而定。异体共生的应单独圈定矿体,同体共生的需要分采分选时也应分别圈定矿体或矿石类型。对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要详细查明。通过试验,获取计算参数,结合矿山工程计算首采区、第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的涌水量;预测不良工程地质和问题;对矿山排水、开采区的地面变形破坏、矿山废水排放与矿渣堆放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评价;未开发过的新区,应对原生地质环境作出评价;老矿区则应针对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放射性、有害气体、各种不良自然地质现象的展布及危害性)进行调研,找出产生和形成条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治理措施。在矿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矿石类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加工选冶性能试验。可类比的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一般矿石在实验室流程试验基础上,进行实验扩大连续试验,难选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勘探时未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可依据系统工程及加密工程的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及各种实测的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并选择适合的方法,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论证后所确定的、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为矿山初步设计和矿山建设提供依据。探明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返本付息的需要。(2)编制设计要充分收集和研究工作区与区域的已有资料,深入现场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对各种方案进行认真比较,使设计尽量符合客观实际。(3)设计书的内容,要做到目的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叙述要力求层次清楚,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件、附表清晰齐全。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基础地质与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土壤地质环境、旅游地质、地质灾害等。可根据不同地区突出各自的重点,但自然条件变化剧烈、人为活动频繁、重要经济发展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应作为重点调查内容。1 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既表现为自然环境的特征,又是控制和影响生态环境地质单元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部分一致。1 划分地貌类型1∶25万精度的生态地质调查首先从宏观上划分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6种地貌类型,见表1。表1 地貌形态分类参考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化-动力地貌、干旱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湖泊地貌、火山地貌。2 地貌调查的要求查明山川形态与走势,地形坡度、高差、切割起伏,地表汇水面积、分水岭位置和阶地发育特征。调查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分布规律、特征。调查地貌与地质构造、岩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对土壤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环境等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调查地貌形态、变化特征,各种地形要素与植物生长、性质类型、生态构成及其分布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在垂直带上受小气候的影响而造成的土壤、植物的分带性。3 不同地貌类型的调查要求(见表2)表2 地质地貌调查主要任务要求2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要求基础地质调查基本上与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001—9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的相关要求一致。基础地质是生态环境地质的基础,但由于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区域都已开展过同等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的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矿产等内容的调查应以资料开发为主。1 岩石地层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四大岩类的分布范围。查明沉积岩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重点查明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的岩层结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对土壤层的影响等;查明火山岩的时代、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对土壤层地球化学的影响、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火山岩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侵入岩的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温压条件或深度、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成,地球化学特征,风化物的厚度、岩性及其对土壤地球化学的影响。2 地质构造查明大地构造单元,主要构造形迹的分布、形态、规模和结构面的产状、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序次、级别及其组合关系。查明大地构造对地貌单元、岩石地层分布和生态地质单元的宏观控制作用。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查明引起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构造部位。对活动性断裂应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历史上破坏性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效应,如建筑物变形破坏、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开裂、断层运动、河流堵塞及改道等。3 矿产与能源调查内容与要求矿产与能源调查应通过资料开发加以研究。收集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论述矿产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论述矿产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4 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查明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成因类型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建立第四纪沉积物的相对层序。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通过第四纪地质的古地理研究,调查海岸、湖泊的变迁。第四纪地质及风化壳是土壤和生物生长的直接载体,是地质体与生物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质内容,因此它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野外调查的重点观测内容。3 水资源调查可分为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两部分。1 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一致,可按平原区、丘陵区、岩溶地区、滨海地区的不同要求开展。平原区:查明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丘陵区: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查明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岩溶地区:裸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他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的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补给关系;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的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滨海地区:查明咸淡水的分界面和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查明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研究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和地下淡水富集带。2 地表水资源调查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收集主要河流、水库、湖泊的资源量,水位、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河流的输沙量和河流、水库、湖泊的灌溉能力等方面的资料。调查河流、水库、湖泊水位与地下潜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关系。调查地表水体的污染状况、污染源来源。4 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可参照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调查30m 深度范围内各地层岩土体的分布和不同地层岩性的岩土工程物理力学性能,评价其稳定性。查明软弱土层或夹层,如淤泥、淤泥质土、炭质土、易液化饱和砂土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调查岩溶区的岩层及夹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岩溶发育情况、构造破碎程度及其对岩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水动力或矿山开采引起的岩溶塌陷、地裂、岩崩等地质灾害。调查地震活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土壤盐渍化、海岸动力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的分布、发育程度、发生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对天然不良水质区进行划分。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的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和地面沉降进行调查。对水位下降造成的海水入侵开展调查,查明海水入侵的范围、强度和发展趋势。5 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基本上与《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第一稿)相关要求一致,调查土壤的土类(土类、亚类)和成土母岩的基本岩性、地层、地貌单元,调查、分析土壤的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查明热带地区特征土壤(砖红壤、燥红壤)的区域性、地带性分布,调查土壤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元素背景值和物理、化学特征。1 土壤分类参照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即以反映成土条件的母质、地形、水热等因素影响为基础提出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六级分类系统,以亚类为最小分类级别作为调查依据。2 土壤调查调查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其影响土壤的可耕性、保留性、供给性和通透性。调查土壤的结构(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A层、B层、C层、D层的形成特征。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的描述可参照有关的农业土壤技术规范。调查土壤的养分状况。3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通过地球化学填图,查明区域土壤环境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分布及与母岩的关系,营养元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及丰缺情况,有害元素(或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调查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与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4 评价土壤环境地质质量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地球化学背景、微量元素、污染元素的分布情况,制定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土壤质量评价。5 土地资源调查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面积、分布、耕地肥力、生产力、利用情况、人均量、水利状况。查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并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相关评价。6 生态环境调查调查区域内植被的类型、分布规律、面积、覆盖率、生长状况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调查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构造地貌、地形的关系,植被与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土壤类型的关系,植被生长、退化、衰亡与水环境演化的关系,重点查明其与地下水水位埋深、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的关系。调查丘陵区植被生长、分布与地层岩石类型、岩性、成分及岩石风化程度的关系。调查植物资源的种类、生产力与开发利用情况,重点调查干旱地区、湖泊地区、海湾区生物类型的分布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7 重点地质灾害问题调查1 岩溶地区地面塌陷调查主要调查岩溶塌陷现象及类型,如塌陷点、塌陷群和塌陷的可溶岩类型、岩性结构分类、伴生现象等。调查形成岩溶塌陷的环境地质条件,主要有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第四系隐伏岩溶区(第四系覆盖的岩溶区和非可溶岩覆盖的埋藏型岩溶区,埋深500m以内),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溶现象等。调查岩溶塌陷的区域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如岩溶发育强、中、弱区域差异性,自然与人类活动诱发影响,岩溶塌陷的单体形态与群体组合,岩溶塌陷的强度、规模、时空动态等。2 平原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调查区域内抽取地下液态矿体(如水、石油等)的层位、地质结构、变形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诱发因素,地面沉降和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影响规模、灾害程度、沉降动态、发展演化等。调查城市(及矿区)地下水超量开采产生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潜水为主)的规模(面积)和程度(沉降中心最大累计降深),统计降深与地面沉降、地裂缝伴生的相关关系,研究确定控制地面沉降的允许降深,划分并圈定不同程度的沉降带。3 水土流失调查结合第四系地质、地貌调查和遥感图像的应用,着重调查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成因及其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调查研究区域历史演变、水分肥分流失量、泥沙去向,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不同侵蚀类型及成因调查如下。水力侵蚀调查:包括面蚀与沟蚀。面蚀调查包括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沟蚀调查包括沟头前进、沟底下切与沟岸扩张3个方面。应分别了解其年均侵蚀数量。重力侵蚀调查:主要在沟壑内,应包括崩塌、滑塌、泄流等主要形态及其与水力侵蚀相伴产生的泥石流。调查中应分别了解崩滑数量和在沟中被冲走的数量、影响的土地面积。在有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应另作专项调查。风力侵蚀:包括风力将原地的土壤或沙粒刮走和把外地的土壤(或沙粒)吹来埋压土地两个方面。调查中应了解土壤或沙粒刮走和运来的数量。在风沙区应调查沙丘的移动情况。各类土壤侵蚀形态,分别调查其侵蚀模数,并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分别划定其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成因调查: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调查。了解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中、小流域为单元,全面系统地调查流域内近年来(可从1980年开始)由开矿、修路、陡坡开荒、滥牧、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的地貌和植被、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结合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流域在大量人为活动破坏以前和以后洪水泥沙的变化情况,加以验证。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影响程度。调查研究成土母质类型(或岩石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程度。4 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调查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查明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沙漠化侵蚀类型、侵蚀量(流沙覆盖率)和侵蚀原因,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脆弱地区“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查。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人为开采地下水活动、生态平衡保护与地下水的密切关系等因素,采用“地下水生态水位”来衡量和评价荒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荒漠化程度。根据区域生物生产量指标的调查,进行荒漠化分级,分析评价其演变趋势。沙漠化问题一般判别标志如下。(1)沙漠化土地特点:一般沙漠化土地是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沙皆俱。半固定沙丘是介于固定与流动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土壤表面开始活化,尚未稳定,尚处于可逆变化阶段。(2)沙漠化的植物标记:以沙生植物为主、覆盖度较低为标记。(3)风沙化土地形成条件:①土壤条件,一般为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化学风化程度较低的沙质土和沙壤土。②植被条件,植被低矮稀疏,地面裸露,沙面活化。(4)风吹沙粒运动形式:一般小于05mm粒径的细土粒在空中作悬移运动;05~5mm粒径的土粒以跃移形式移动;5~0mm粒径的土粒以蠕移形式移动。5 土壤盐渍化调查结合农田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包气带土壤水文地球化学背景与土壤地质调查,调查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盐渍化的程度、原因及其对农业、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内容要求:①查明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含盐类型、含盐度、溶蚀洞穴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及植物分布生长状况。②查明大气降水的积聚、径流、排泄、洪水淹没范围、冲蚀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质、水位及其变化与盐渍化的关系。③查明有害毛细水上升高度值与盐渍化的关系。对粉土、黏性土宜采用塑限含水量法确定,对沙土宜采用最大分子含水量法确定。④主要跟踪查明土壤可溶性盐如NaCl、Na2 SO4 的含量及聚集规律,pH 值的变化与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土壤的含盐量,对比判断盐渍化程度。经验公式如下:△W=88W546/(1+△)846式中:△W—土壤表层含盐量,以%计;W—地下水矿化度,g/L;△—地下水(夏灌前)埋深,m。一般要求在旱季(春季)土壤反盐严重时期进行盐渍化调查。原生盐渍(岩)土的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岩土中含有石膏、芒硝、岩盐(硫酸盐或氯化物)等易溶盐,其含量大于5%。土壤次生盐渍化一般判断:①研究表明,地下水位或埋深是衡量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的主要指标。判别盐渍化发生区域和盐渍化程度的依据主要是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状况。盐碱化程度与潜水埋深分级见表3。②一般而言,地下水埋深小于lm 为重度盐渍化区,埋深1~2m 为中度盐渍化区,埋深2~3m 为轻度盐渍化可能发生的区域,再结合土壤状况划分潜在的盐渍化区域。表3 盐碱土地区潜水埋深分级表6 海洋动力滨海岸地质灾害调查重点进行海水入侵、滨海岸侵蚀、港口淤积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结合滨海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滨海岸平原海水入侵区及入侵前锋带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土壤变化情况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调查和统计海水入侵引起的荒滩面积、农作物减产成数、机民井废弃及直接经济损失。利用控制性井孔进行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和定期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采样测试,掌握海水入侵范围、程度和速度并研究其影响及其控制因素。调查滨海岸(港口、河流入海口)的地质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查清侵蚀塌岸、港口淤积和河流淤积的成因、主导因素、影响范围和程度,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研究分析滨海岸的地质环境演化规律,对滨海岸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7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在矿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物(化)探手段及环境同位素化学分析、示踪等方法,对矿热害、矿坑突水问题做深入调查。(1)矿山地热害调查:①对热害发生的矿井(田)各开采水平的岩温、地下水温、矿区相关水文地质井孔的水温进行系统性测量及岩样、水样采集测试。②圈定区域地温场、水化学场,研究分析热害类型、规模、影响程度及与热储的关系。③适度进行矿区地热资源勘查,查清地热环境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热害治理及地热资源利用的意见。(2)矿坑突水地质调查:①查清矿山现开采、拟开采水平,工作面处于地下含水(层)系统的位置及其受顶、底板水威胁的空间位置和距离。②调查矿区的构造断裂的展布、产状、性质、规模,分析判断断裂的导水或阻水性。③在矿区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的基础上,划分矿坑突水易发区带;初步计算预报矿坑突水量大小,分析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8 地下水污染环境地质调查(1)水质受污染的一般指标调查:①物理方面的污染指标——浊度、色度、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放射性等。②化学方面的污染指标— —pH值、砷、氰、酚等化合物,汞、镉等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③生物方面的污染指标——大肠菌数、蛋白质、尿素等有机化合物,磷酸盐、生化需氧量(BO D)、化学需氧量(CO D)、灼烧减重等。④生理方面的污染指标——味、臭、外观等。常用的污水水质指标调查主要有: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溶解氧、pH 值、细菌数、有毒和有害物质等。(2)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①在收集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资料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基础上,查明地下水污染成分、污染指标及其污染程度;②以城镇为重点,查清地下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物及年均排污量;③查明地下水受污染的规模和污染晕状态,并按污染程度进行污染类型分区;④查明水源地周围的潜水、承压水的污染状况。查清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可能接受污染的含水层“天窗”、导水通道及其他污染途径。9 土壤污染环境地质调查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应在土壤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类型、污染途径、污染物质积累及其在土壤本身的自净作用和农作物吸收后土壤中污染组分的存在量与状态。(1)土壤环境污染物类型调查:①无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重金属(汞、镉、铅、铬、铜、锌、镍)、类金属(砷、硒等)、放射性元素(铯137、锶90等)、氟、酸、碱、盐等。其中尤以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危害最为严重。②有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酸类物质、氰化物、石油、稠环芳烃、洗涤剂及有害微生物、高浓度耗氧有机物等。其中尤以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制剂、稠环芳烃等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有机物在土壤环境中易累积,造成污染危害。(2)污染物输入途径调查:①污染灌溉。对污水和灌溉后的土壤进行取样对比,了解土壤中污染元素的含量、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②农药、化肥的使用。取样分析了解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留量及其对土壤的影响。③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及垃圾污染农田,了解废弃物对土壤的影响。淀积层(B层)污染物质积累调查。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调查。深入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降解、残留等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寻经济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要求呢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基础地质与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土壤地质环境、旅游地质、地质灾害等。可根据不同地区突出各自的重点,但自然条件变化剧烈、人为活动频繁、重要经济发展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应作为重点调查内容。1 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既表现为自然环境的特征,又是控制和影响生态环境地质单元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部分一致。1 划分地貌类型1∶25万精度的生态地质调查首先从宏观上划分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6种地貌类型,见表1。表1 地貌形态分类参考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化-动力地貌、干旱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湖泊地貌、火山地貌。2 地貌调查的要求查明山川形态与走势,地形坡度、高差、切割起伏,地表汇水面积、分水岭位置和阶地发育特征。调查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分布规律、特征。调查地貌与地质构造、岩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对土壤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环境等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调查地貌形态、变化特征,各种地形要素与植物生长、性质类型、生态构成及其分布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在垂直带上受小气候的影响而造成的土壤、植物的分带性。3 不同地貌类型的调查要求(见表2)表2 地质地貌调查主要任务要求2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要求基础地质调查基本上与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001—9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的相关要求一致。基础地质是生态环境地质的基础,但由于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区域都已开展过同等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的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矿产等内容的调查应以资料开发为主。1 岩石地层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四大岩类的分布范围。查明沉积岩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重点查明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的岩层结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对土壤层的影响等;查明火山岩的时代、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对土壤层地球化学的影响、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火山岩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侵入岩的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温压条件或深度、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成,地球化学特征,风化物的厚度、岩性及其对土壤地球化学的影响。2 地质构造查明大地构造单元,主要构造形迹的分布、形态、规模和结构面的产状、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序次、级别及其组合关系。查明大地构造对地貌单元、岩石地层分布和生态地质单元的宏观控制作用。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查明引起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构造部位。对活动性断裂应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历史上破坏性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效应,如建筑物变形破坏、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开裂、断层运动、河流堵塞及改道等。3 矿产与能源调查内容与要求矿产与能源调查应通过资料开发加以研究。收集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论述矿产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论述矿产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4 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查明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成因类型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建立第四纪沉积物的相对层序。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通过第四纪地质的古地理研究,调查海岸、湖泊的变迁。第四纪地质及风化壳是土壤和生物生长的直接载体,是地质体与生物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质内容,因此它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野外调查的重点观测内容。3 水资源调查可分为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两部分。1 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一致,可按平原区、丘陵区、岩溶地区、滨海地区的不同要求开展。平原区:查明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丘陵区: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查明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岩溶地区:裸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他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的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补给关系;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的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滨海地区:查明咸淡水的分界面和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查明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研究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和地下淡水富集带。2 地表水资源调查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收集主要河流、水库、湖泊的资源量,水位、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河流的输沙量和河流、水库、湖泊的灌溉能力等方面的资料。调查河流、水库、湖泊水位与地下潜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关系。调查地表水体的污染状况、污染源来源。4 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可参照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调查30m 深度范围内各地层岩土体的分布和不同地层岩性的岩土工程物理力学性能,评价其稳定性。查明软弱土层或夹层,如淤泥、淤泥质土、炭质土、易液化饱和砂土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调查岩溶区的岩层及夹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岩溶发育情况、构造破碎程度及其对岩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水动力或矿山开采引起的岩溶塌陷、地裂、岩崩等地质灾害。调查地震活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土壤盐渍化、海岸动力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的分布、发育程度、发生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对天然不良水质区进行划分。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的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和地面沉降进行调查。对水位下降造成的海水入侵开展调查,查明海水入侵的范围、强度和发展趋势。5 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基本上与《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第一稿)相关要求一致,调查土壤的土类(土类、亚类)和成土母岩的基本岩性、地层、地貌单元,调查、分析土壤的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查明热带地区特征土壤(砖红壤、燥红壤)的区域性、地带性分布,调查土壤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元素背景值和物理、化学特征。1 土壤分类参照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即以反映成土条件的母质、地形、水热等因素影响为基础提出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六级分类系统,以亚类为最小分类级别作为调查依据。2 土壤调查调查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其影响土壤的可耕性、保留性、供给性和通透性。调查土壤的结构(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A层、B层、C层、D层的形成特征。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的描述可参照有关的农业土壤技术规范。调查土壤的养分状况。3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通过地球化学填图,查明区域土壤环境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分布及与母岩的关系,营养元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及丰缺情况,有害元素(或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调查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与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4 评价土壤环境地质质量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地球化学背景、微量元素、污染元素的分布情况,制定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土壤质量评价。5 土地资源调查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面积、分布、耕地肥力、生产力、利用情况、人均量、水利状况。查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并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相关评价。6 生态环境调查调查区域内植被的类型、分布规律、面积、覆盖率、生长状况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调查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构造地貌、地形的关系,植被与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土壤类型的关系,植被生长、退化、衰亡与水环境演化的关系,重点查明其与地下水水位埋深、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的关系。调查丘陵区植被生长、分布与地层岩石类型、岩性、成分及岩石风化程度的关系。调查植物资源的种类、生产力与开发利用情况,重点调查干旱地区、湖泊地区、海湾区生物类型的分布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7 重点地质灾害问题调查1 岩溶地区地面塌陷调查主要调查岩溶塌陷现象及类型,如塌陷点、塌陷群和塌陷的可溶岩类型、岩性结构分类、伴生现象等。调查形成岩溶塌陷的环境地质条件,主要有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第四系隐伏岩溶区(第四系覆盖的岩溶区和非可溶岩覆盖的埋藏型岩溶区,埋深500m以内),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溶现象等。调查岩溶塌陷的区域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如岩溶发育强、中、弱区域差异性,自然与人类活动诱发影响,岩溶塌陷的单体形态与群体组合,岩溶塌陷的强度、规模、时空动态等。2 平原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调查区域内抽取地下液态矿体(如水、石油等)的层位、地质结构、变形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诱发因素,地面沉降和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影响规模、灾害程度、沉降动态、发展演化等。调查城市(及矿区)地下水超量开采产生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潜水为主)的规模(面积)和程度(沉降中心最大累计降深),统计降深与地面沉降、地裂缝伴生的相关关系,研究确定控制地面沉降的允许降深,划分并圈定不同程度的沉降带。3 水土流失调查结合第四系地质、地貌调查和遥感图像的应用,着重调查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成因及其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调查研究区域历史演变、水分肥分流失量、泥沙去向,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不同侵蚀类型及成因调查如下。水力侵蚀调查:包括面蚀与沟蚀。面蚀调查包括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沟蚀调查包括沟头前进、沟底下切与沟岸扩张3个方面。应分别了解其年均侵蚀数量。重力侵蚀调查:主要在沟壑内,应包括崩塌、滑塌、泄流等主要形态及其与水力侵蚀相伴产生的泥石流。调查中应分别了解崩滑数量和在沟中被冲走的数量、影响的土地面积。在有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应另作专项调查。风力侵蚀:包括风力将原地的土壤或沙粒刮走和把外地的土壤(或沙粒)吹来埋压土地两个方面。调查中应了解土壤或沙粒刮走和运来的数量。在风沙区应调查沙丘的移动情况。各类土壤侵蚀形态,分别调查其侵蚀模数,并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分别划定其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成因调查: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调查。了解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中、小流域为单元,全面系统地调查流域内近年来(可从1980年开始)由开矿、修路、陡坡开荒、滥牧、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的地貌和植被、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结合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流域在大量人为活动破坏以前和以后洪水泥沙的变化情况,加以验证。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影响程度。调查研究成土母质类型(或岩石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程度。4 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调查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查明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沙漠化侵蚀类型、侵蚀量(流沙覆盖率)和侵蚀原因,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脆弱地区“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查。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人为开采地下水活动、生态平衡保护与地下水的密切关系等因素,采用“地下水生态水位”来衡量和评价荒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荒漠化程度。根据区域生物生产量指标的调查,进行荒漠化分级,分析评价其演变趋势。沙漠化问题一般判别标志如下。(1)沙漠化土地特点:一般沙漠化土地是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沙皆俱。半固定沙丘是介于固定与流动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土壤表面开始活化,尚未稳定,尚处于可逆变化阶段。(2)沙漠化的植物标记:以沙生植物为主、覆盖度较低为标记。(3)风沙化土地形成条件:①土壤条件,一般为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化学风化程度较低的沙质土和沙壤土。②植被条件,植被低矮稀疏,地面裸露,沙面活化。(4)风吹沙粒运动形式:一般小于05mm粒径的细土粒在空中作悬移运动;05~5mm粒径的土粒以跃移形式移动;5~0mm粒径的土粒以蠕移形式移动。5 土壤盐渍化调查结合农田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包气带土壤水文地球化学背景与土壤地质调查,调查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盐渍化的程度、原因及其对农业、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内容要求:①查明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含盐类型、含盐度、溶蚀洞穴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及植物分布生长状况。②查明大气降水的积聚、径流、排泄、洪水淹没范围、冲蚀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质、水位及其变化与盐渍化的关系。③查明有害毛细水上升高度值与盐渍化的关系。对粉土、黏性土宜采用塑限含水量法确定,对沙土宜采用最大分子含水量法确定。④主要跟踪查明土壤可溶性盐如NaCl、Na2 SO4 的含量及聚集规律,pH 值的变化与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土壤的含盐量,对比判断盐渍化程度。经验公式如下:△W=88W546/(1+△)846式中:△W—土壤表层含盐量,以%计;W—地下水矿化度,g/L;△—地下水(夏灌前)埋深,m。一般要求在旱季(春季)土壤反盐严重时期进行盐渍化调查。原生盐渍(岩)土的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岩土中含有石膏、芒硝、岩盐(硫酸盐或氯化物)等易溶盐,其含量大于5%。土壤次生盐渍化一般判断:①研究表明,地下水位或埋深是衡量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的主要指标。判别盐渍化发生区域和盐渍化程度的依据主要是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状况。盐碱化程度与潜水埋深分级见表3。②一般而言,地下水埋深小于lm 为重度盐渍化区,埋深1~2m 为中度盐渍化区,埋深2~3m 为轻度盐渍化可能发生的区域,再结合土壤状况划分潜在的盐渍化区域。表3 盐碱土地区潜水埋深分级表6 海洋动力滨海岸地质灾害调查重点进行海水入侵、滨海岸侵蚀、港口淤积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结合滨海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滨海岸平原海水入侵区及入侵前锋带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土壤变化情况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调查和统计海水入侵引起的荒滩面积、农作物减产成数、机民井废弃及直接经济损失。利用控制性井孔进行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和定期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采样测试,掌握海水入侵范围、程度和速度并研究其影响及其控制因素。调查滨海岸(港口、河流入海口)的地质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查清侵蚀塌岸、港口淤积和河流淤积的成因、主导因素、影响范围和程度,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研究分析滨海岸的地质环境演化规律,对滨海岸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7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在矿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物(化)探手段及环境同位素化学分析、示踪等方法,对矿热害、矿坑突水问题做深入调查。(1)矿山地热害调查:①对热害发生的矿井(田)各开采水平的岩温、地下水温、矿区相关水文地质井孔的水温进行系统性测量及岩样、水样采集测试。②圈定区域地温场、水化学场,研究分析热害类型、规模、影响程度及与热储的关系。③适度进行矿区地热资源勘查,查清地热环境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热害治理及地热资源利用的意见。(2)矿坑突水地质调查:①查清矿山现开采、拟开采水平,工作面处于地下含水(层)系统的位置及其受顶、底板水威胁的空间位置和距离。②调查矿区的构造断裂的展布、产状、性质、规模,分析判断断裂的导水或阻水性。③在矿区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的基础上,划分矿坑突水易发区带;初步计算预报矿坑突水量大小,分析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8 地下水污染环境地质调查(1)水质受污染的一般指标调查:①物理方面的污染指标——浊度、色度、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放射性等。②化学方面的污染指标— —pH值、砷、氰、酚等化合物,汞、镉等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③生物方面的污染指标——大肠菌数、蛋白质、尿素等有机化合物,磷酸盐、生化需氧量(BO D)、化学需氧量(CO D)、灼烧减重等。④生理方面的污染指标——味、臭、外观等。常用的污水水质指标调查主要有: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溶解氧、pH 值、细菌数、有毒和有害物质等。(2)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①在收集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资料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基础上,查明地下水污染成分、污染指标及其污染程度;②以城镇为重点,查清地下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物及年均排污量;③查明地下水受污染的规模和污染晕状态,并按污染程度进行污染类型分区;④查明水源地周围的潜水、承压水的污染状况。查清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可能接受污染的含水层“天窗”、导水通道及其他污染途径。9 土壤污染环境地质调查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应在土壤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类型、污染途径、污染物质积累及其在土壤本身的自净作用和农作物吸收后土壤中污染组分的存在量与状态。(1)土壤环境污染物类型调查:①无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重金属(汞、镉、铅、铬、铜、锌、镍)、类金属(砷、硒等)、放射性元素(铯137、锶90等)、氟、酸、碱、盐等。其中尤以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危害最为严重。②有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酸类物质、氰化物、石油、稠环芳烃、洗涤剂及有害微生物、高浓度耗氧有机物等。其中尤以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制剂、稠环芳烃等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有机物在土壤环境中易累积,造成污染危害。(2)污染物输入途径调查:①污染灌溉。对污水和灌溉后的土壤进行取样对比,了解土壤中污染元素的含量、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②农药、化肥的使用。取样分析了解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留量及其对土壤的影响。③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及垃圾污染农田,了解废弃物对土壤的影响。淀积层(B层)污染物质积累调查。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调查。深入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降解、残留等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寻经济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要求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包括整个市场调查的详细内容,含调查使用方法,调查程序,调查结果。对调查方法的描述要尽量讲清是使用何种方法,并提供选择此种方法的原因。     在本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应是数字、表格,以及对这些的解释、分析,要用最准确、恰当的语句对分析作出描述,结构要严谨,推理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对自己在调查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说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将不足之处对调查报告的准确性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分析清楚,以提高整个市场调查活动的可信度。我要调查网,让调查更简单方便!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众人所关心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意义。小的理论问题。学术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重要区别。非学术论文是对学术论文的一种传播和宣传、介绍,而不是原始性的创造。比如报纸杂志上刊登的评论、政论等是典型的非学术性论文。非学术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对学术性论文的稀释和宣解,但有时也可能会成为学术性论文的先导。注意三点:第一,非理论问题不应该选。第二,重大理论问题不好选。第三,特别敏感政治问题建议不要选。自己能做下来的题目。知己知彼,量力而行。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如果自己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所谓“知彼”,一是要考虑到是否能找到资料。资料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查获得的。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或者是上网。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考虑:兴趣、知识、资料、时间(1)选喜欢的题目。有兴趣才有研究的欲望,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知识储备够不够。如果不够,用半年时间能否补上。(3)资料够不够。至少泛读五本书以上、精读二、三本书(近十年内)、三篇以上相关论文(期刊网上下载),研究外国问题,要参考外国的译著或原著。找资料的追踪溯源法。(4)时间够不够。尽快定题,慎重定题,然后转入资料阅读、构思。写初稿要留出至少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修改留出一至两个月。建议下学期开学交初稿,五一以前定稿。赶前不赶后的原则。中庸之道:不新不旧的题目(此处对本科生而言,博硕士最好要找别人没做过的题目)太新,没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相关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太旧,没有研究价值和必要,得分不会高。附:宋楚瑜提出选题的原则包括:(1)选题应依志趣;(2)对于所选题目应有相当准备;(3)题目宜切实,不宜空泛;(4)题目宜新颖致用;(5)避免争论性的题目;(6)避免高度技术性的题目;(7)避免直接概括的传记;(8)避免做摘要式的论文;(9)题目范围不宜太大;可以使用笔杆网的选题功能进行选题分析,这样写起论文来更容易。

一、选题的重要性所谓选题,顾名思义,就是选择毕业论文的论题,即在写论文前,选择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对撰写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题,可以大体看出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的一番努力。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论文的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论文才有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即使花了很多的功夫,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也不错,也不会有什么积极的效果和作用。所以说,选题能够决定你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二、选题的基本原则(一)学术性原则理论性原则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毕业论文是符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学术性理论文章,切忌写成工作总结或调研报告,也不能写成纯专业性的说明文,更不能写与专业无关的文章,与本专业无关的论文选题,原则上不能通过审查;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的、系统的学问。所谓学术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即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更是富有明显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是作者运用他们系统的专业知识,去论证或解决专业领域里某一个学术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语言表达来看,学术论文是运用专业术语和专业性图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主要是写给同行看的,所以不在乎其他人是否看得懂,而是要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规范,专业术语也用得很多。因此,选题应注意其学术性要求。(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的原则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关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三)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主要是指要客观地把握自己写作毕业论文的能力。也就是说,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性的估计。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析和估计自己的能力。( 四)新颖性原则选题的新颖性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所谓新颖,即在论文中表现了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或在某一方面、某一点上能给人以新的启迪。新颖性是论文的生命所在,是论文存在的价值。对新颖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从选题、观点、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这类论文写好了,价值较高,社会影响也大,但写作难度大。第二,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第三,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第四,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五)适中性原则选题的适中性是毕业论文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谓适中性,是指选题的大小、难易、新老、冷热要适中,避免走向极端。第一,大题与小题:应该小题大做,或选小弃大,切忌大题小作。因为题目过大,材料难找,也难以驾驭,况且时间也不允许。第二,老题与新题:要选新不排老,老题新作,新题深作。第三,难题与易题:要选择难易适中的选题。所谓难题,就是对这个问题自己根本不了解,或只知道一些皮毛,或者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太少,太分散:或者关于研究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自己不具备,而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弥补的,这样的题目不能选。易题就是不需要花什么功夫就能完成的课题,这样的课题即使完成了,对自己的锻炼不大,价值也不会太高,千万不能图省事,来选择这样的题目。应选难易适中的题目。第四,热题与冷题:要不赶浪头,量力而行。因为热门课题,研究的人多,不容易有新的突破。冷门课题,资料少,难度大,但有的冷门课题可以对学科建设提供新内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六)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是指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泛泛空想,不着边际。因为论文选题往往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论文选题虽然非常好,价值非常大,但由于写作者自身条件的限制,或研究条件等客观方面的限制,即使选择了这一选题,最后也无法完成。把握可行性原则,一要考虑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二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致掌握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避免盲目性和无效劳动。只有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三、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一)尽快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后,每个人都应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选题的方向确定下来。(二)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选题方法。1、浏览捕捉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全面的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看了一些资料,有了一点看法,就到此为止,急于动笔。也不能“先入为主”,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或看了第一篇资料后得到的看法去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浏览捕捉法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广泛地浏览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作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第二步,是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第三步,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2、追溯验证法这是一种先有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这种选题方法必须先有一定的想法,即根据自己平素的积累,初步确定准备研究的方向、题目或选题范围。但这种想法是否真正可行,心中没有太大的把握,故还需按着拟想的研究方向,跟踪追溯。追溯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看自己的“拟想”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自己的“拟想”别人没有论及或者论及得较少。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再具体分析一下主客观条件,只要通过努力,能够对这一题目作出比较圆满的回答,则可以把“拟想”确定下来,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②如果自己的“拟想”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考虑到写作时间的限制,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③看“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完全一样,就应马上改变“拟想”,再作考虑;如果自己的想法只是部分的与别人的研究成果重复,就应再缩小范围,在非重复方面深入研究。④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干万不可轻易放弃。因为这种思想火花往往是在对某一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之后的理性升华,如果能及时捕捉,并顺势追溯下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很有价值的。追溯验证的选题方法,是以主观的“拟想”为出发点,沿着一定方向对已有研究成果步步紧跟,一追到底,从中获得“一己之见”的方法。但这种主观的“拟想”绝不是“凭空想象”,必须以客观事实、客观需要等作为依据。(三)进行论文题目的具体设计1、题目设计的要求:①题目要有学术性;②题目要具体、明确。所谓具体、明确,就是指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首先能标识出你的研究对象,使人一眼便知你讨论的是什么;其次,还要能标识出你的研究视角,将自己的讨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③题目要简洁、新颖。除具体、明确外,题目还要简洁新颖,不能过于冗长,否则可能意思不清,而且读者也会生厌;同时题目要给人新颖感。④题目大小要适当。题目太大,流于空乏,题太小,可能不合适做毕业论文;⑤分标题的内容要与总标题相符。分标题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从不同的方面、层次来论述总标题,因此,它不能是与总标题毫不相干的内容。 2、题目的基本结构:第一种结构形式:《论(浅论、试论)+宾语》。特别要注意,“宾语”应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比如,《论体育教育中的育人因素》。其变体可以为,宾语+论(浅论、试论)》,比如,《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浅论》;第二种结构形式:正题加副题组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主标题比较宽泛,不具体、明确,需要用副标题来明确其研究视角,限制其范围如《在高校开展足球运动的新途径——五人制足球》;第三种结构形式: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需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劳动创造了人”看体育的本质》等。(四)师生共同研讨确定选题论文题目的确定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对从未写过科技论文的学生来说更不是一件易事。所以一定要和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共同研究,确定选题。师生及时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习内容共同研究决定论文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没有经验而盲目选题、选题的大小不适宜、题目的内容与本专业脱离的情况,使学生得到正确选题锻炼的机会,科学、规范的选出自己适宜的题目。四、选题指南 以下题目是对近年来部分选题指南及体育科研论文的选编,供同学选题参考,选题指南中,有的题目题是研究方向,在选题时,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拟题目。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要求及答案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内容和要求与其他区调类型有所不同,除各类相关的总则、规范、技术要求、工作细则外,具体任务中也会有明确体现。1:5万区调成果可以直接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矿产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的研究、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监测、经济开发区建设、大中城市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可见,1:5万区调成果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相连的,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球科学的研究程度。基本工作内容有地质工程、设计编审、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成果编制及验收、成果登记与出版和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最终成果主要包括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矿产图、物化探地质图等,文字说明书以及单测图幅或联测图幅、汇编的区调报告、矿产报告等。

根据地质调查的现行文献和规范,并考虑到实习区的地质状况和实习目的要求,仅列出以下常规的地质调查内容。沉积学和地层学要求查明测区内地层时代和各时代地层的岩性(沉积岩石学)、岩相、厚度及其变化特征,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类型;建立区内地层系统,划分地层填图单位进而开展沉积岩区地质填图工作;收集沉积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等地层资料,研究测区内沉积地层的类型,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其形成时的古地理和古构造环境。岩浆岩岩石学要求查明测区内岩浆岩的类型和期次、不同类型的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体的规模、产状、空间形态;岩体的流动构造、塑性变形构造和破裂构造;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要求对复式岩体进行区分(单元、超单元的建立与归并)并确定填图单位进而开展岩浆岩区的地质填图工作;研究查明区内各类侵入体的成因机制、形成时代、构造条件及大地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变质岩岩石学要求查明测区内变质岩的类型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变质相带;进行原岩恢复工作;划分不同的变质岩群或不同的变质地质体;确定填图单位并开展变质岩区的地质填图工作;根据同位素年龄、叠加变质作用、变质岩群的产状、接触关系、不同期次的变质-变形等特征,综合研究分析变质作用发生的时代和序次以及变质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地质学要求查明测区不同类型、不同样式、不同尺度、不同层次、不同期次的构造发育特点;利用构造解析的方法并依其叠加、置换、交切及区域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关系,厘定变形序次及变形事件的时代;通过研究构造成因机制分析历次变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综合分析测区沉积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岩浆岩岩石学等方面的特点及与构造作用的相关性,确定测区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厘定内部构造单元,阐明其相互关系及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矿产地质要求对发现的矿点、矿化点进行检查;对已知矿产要收集资料进行研究以查明测区内矿产的种类、规模以及成因类型;研究分析各类矿产与地质作用的成因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各方面资料分析提出进一步的找矿方向。第四纪地质、地貌及新构造应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为重点开展特定片(区)的第四纪区域地质调查。着重查明第四系的空间分布范围,第四系沉(堆)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地形地貌特点(夷平面、阶地与洞穴等),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厚度变化;收集有关古生物、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文化层、古地震等资料,划分不同成因类型。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具体构造部位;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对活动性断裂应尽量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金等),查明矿产赋存层位。其他专项调查对区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和科学普及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均应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涉及大、中城市和居民密集区周围的有关生态环境、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内容,必须广泛收集资料并对城市环境、重要工业、农业区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区域调查成果全方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专题研究视具体情况可针对测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或前沿课题进行专项调研;在地质填图项目实施中,如有重大发现(如新发现重要的矿化点、古人类遗迹等),应及时上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经有关专家核实确为重大发现者应及时设立专题,深入开展研究。上述诸项调查和研究内容在设计书和任务书中都有明确要求,在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需作适当调整或变更时,应及时报请主管部门审批。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基础地质与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土壤地质环境、旅游地质、地质灾害等。可根据不同地区突出各自的重点,但自然条件变化剧烈、人为活动频繁、重要经济发展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应作为重点调查内容。1 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既表现为自然环境的特征,又是控制和影响生态环境地质单元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部分一致。1 划分地貌类型1∶25万精度的生态地质调查首先从宏观上划分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6种地貌类型,见表1。表1 地貌形态分类参考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化-动力地貌、干旱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湖泊地貌、火山地貌。2 地貌调查的要求查明山川形态与走势,地形坡度、高差、切割起伏,地表汇水面积、分水岭位置和阶地发育特征。调查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分布规律、特征。调查地貌与地质构造、岩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对土壤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环境等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调查地貌形态、变化特征,各种地形要素与植物生长、性质类型、生态构成及其分布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在垂直带上受小气候的影响而造成的土壤、植物的分带性。3 不同地貌类型的调查要求(见表2)表2 地质地貌调查主要任务要求2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要求基础地质调查基本上与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001—9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的相关要求一致。基础地质是生态环境地质的基础,但由于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区域都已开展过同等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的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矿产等内容的调查应以资料开发为主。1 岩石地层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四大岩类的分布范围。查明沉积岩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重点查明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的岩层结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对土壤层的影响等;查明火山岩的时代、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对土壤层地球化学的影响、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火山岩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侵入岩的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温压条件或深度、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成,地球化学特征,风化物的厚度、岩性及其对土壤地球化学的影响。2 地质构造查明大地构造单元,主要构造形迹的分布、形态、规模和结构面的产状、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序次、级别及其组合关系。查明大地构造对地貌单元、岩石地层分布和生态地质单元的宏观控制作用。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查明引起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构造部位。对活动性断裂应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历史上破坏性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效应,如建筑物变形破坏、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开裂、断层运动、河流堵塞及改道等。3 矿产与能源调查内容与要求矿产与能源调查应通过资料开发加以研究。收集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论述矿产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论述矿产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4 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查明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成因类型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建立第四纪沉积物的相对层序。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通过第四纪地质的古地理研究,调查海岸、湖泊的变迁。第四纪地质及风化壳是土壤和生物生长的直接载体,是地质体与生物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质内容,因此它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野外调查的重点观测内容。3 水资源调查可分为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两部分。1 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一致,可按平原区、丘陵区、岩溶地区、滨海地区的不同要求开展。平原区:查明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丘陵区: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查明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岩溶地区:裸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他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的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补给关系;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的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滨海地区:查明咸淡水的分界面和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查明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研究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和地下淡水富集带。2 地表水资源调查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收集主要河流、水库、湖泊的资源量,水位、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河流的输沙量和河流、水库、湖泊的灌溉能力等方面的资料。调查河流、水库、湖泊水位与地下潜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关系。调查地表水体的污染状况、污染源来源。4 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可参照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调查30m 深度范围内各地层岩土体的分布和不同地层岩性的岩土工程物理力学性能,评价其稳定性。查明软弱土层或夹层,如淤泥、淤泥质土、炭质土、易液化饱和砂土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调查岩溶区的岩层及夹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岩溶发育情况、构造破碎程度及其对岩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水动力或矿山开采引起的岩溶塌陷、地裂、岩崩等地质灾害。调查地震活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土壤盐渍化、海岸动力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的分布、发育程度、发生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对天然不良水质区进行划分。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的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和地面沉降进行调查。对水位下降造成的海水入侵开展调查,查明海水入侵的范围、强度和发展趋势。5 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基本上与《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第一稿)相关要求一致,调查土壤的土类(土类、亚类)和成土母岩的基本岩性、地层、地貌单元,调查、分析土壤的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查明热带地区特征土壤(砖红壤、燥红壤)的区域性、地带性分布,调查土壤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元素背景值和物理、化学特征。1 土壤分类参照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即以反映成土条件的母质、地形、水热等因素影响为基础提出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六级分类系统,以亚类为最小分类级别作为调查依据。2 土壤调查调查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其影响土壤的可耕性、保留性、供给性和通透性。调查土壤的结构(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A层、B层、C层、D层的形成特征。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的描述可参照有关的农业土壤技术规范。调查土壤的养分状况。3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通过地球化学填图,查明区域土壤环境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分布及与母岩的关系,营养元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及丰缺情况,有害元素(或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调查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与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4 评价土壤环境地质质量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地球化学背景、微量元素、污染元素的分布情况,制定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土壤质量评价。5 土地资源调查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面积、分布、耕地肥力、生产力、利用情况、人均量、水利状况。查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并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相关评价。6 生态环境调查调查区域内植被的类型、分布规律、面积、覆盖率、生长状况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调查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构造地貌、地形的关系,植被与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土壤类型的关系,植被生长、退化、衰亡与水环境演化的关系,重点查明其与地下水水位埋深、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的关系。调查丘陵区植被生长、分布与地层岩石类型、岩性、成分及岩石风化程度的关系。调查植物资源的种类、生产力与开发利用情况,重点调查干旱地区、湖泊地区、海湾区生物类型的分布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7 重点地质灾害问题调查1 岩溶地区地面塌陷调查主要调查岩溶塌陷现象及类型,如塌陷点、塌陷群和塌陷的可溶岩类型、岩性结构分类、伴生现象等。调查形成岩溶塌陷的环境地质条件,主要有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第四系隐伏岩溶区(第四系覆盖的岩溶区和非可溶岩覆盖的埋藏型岩溶区,埋深500m以内),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溶现象等。调查岩溶塌陷的区域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如岩溶发育强、中、弱区域差异性,自然与人类活动诱发影响,岩溶塌陷的单体形态与群体组合,岩溶塌陷的强度、规模、时空动态等。2 平原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调查区域内抽取地下液态矿体(如水、石油等)的层位、地质结构、变形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诱发因素,地面沉降和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影响规模、灾害程度、沉降动态、发展演化等。调查城市(及矿区)地下水超量开采产生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潜水为主)的规模(面积)和程度(沉降中心最大累计降深),统计降深与地面沉降、地裂缝伴生的相关关系,研究确定控制地面沉降的允许降深,划分并圈定不同程度的沉降带。3 水土流失调查结合第四系地质、地貌调查和遥感图像的应用,着重调查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成因及其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调查研究区域历史演变、水分肥分流失量、泥沙去向,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不同侵蚀类型及成因调查如下。水力侵蚀调查:包括面蚀与沟蚀。面蚀调查包括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沟蚀调查包括沟头前进、沟底下切与沟岸扩张3个方面。应分别了解其年均侵蚀数量。重力侵蚀调查:主要在沟壑内,应包括崩塌、滑塌、泄流等主要形态及其与水力侵蚀相伴产生的泥石流。调查中应分别了解崩滑数量和在沟中被冲走的数量、影响的土地面积。在有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应另作专项调查。风力侵蚀:包括风力将原地的土壤或沙粒刮走和把外地的土壤(或沙粒)吹来埋压土地两个方面。调查中应了解土壤或沙粒刮走和运来的数量。在风沙区应调查沙丘的移动情况。各类土壤侵蚀形态,分别调查其侵蚀模数,并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分别划定其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成因调查: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调查。了解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中、小流域为单元,全面系统地调查流域内近年来(可从1980年开始)由开矿、修路、陡坡开荒、滥牧、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的地貌和植被、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结合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流域在大量人为活动破坏以前和以后洪水泥沙的变化情况,加以验证。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影响程度。调查研究成土母质类型(或岩石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程度。4 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调查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查明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沙漠化侵蚀类型、侵蚀量(流沙覆盖率)和侵蚀原因,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脆弱地区“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查。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人为开采地下水活动、生态平衡保护与地下水的密切关系等因素,采用“地下水生态水位”来衡量和评价荒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荒漠化程度。根据区域生物生产量指标的调查,进行荒漠化分级,分析评价其演变趋势。沙漠化问题一般判别标志如下。(1)沙漠化土地特点:一般沙漠化土地是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沙皆俱。半固定沙丘是介于固定与流动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土壤表面开始活化,尚未稳定,尚处于可逆变化阶段。(2)沙漠化的植物标记:以沙生植物为主、覆盖度较低为标记。(3)风沙化土地形成条件:①土壤条件,一般为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化学风化程度较低的沙质土和沙壤土。②植被条件,植被低矮稀疏,地面裸露,沙面活化。(4)风吹沙粒运动形式:一般小于05mm粒径的细土粒在空中作悬移运动;05~5mm粒径的土粒以跃移形式移动;5~0mm粒径的土粒以蠕移形式移动。5 土壤盐渍化调查结合农田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包气带土壤水文地球化学背景与土壤地质调查,调查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盐渍化的程度、原因及其对农业、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内容要求:①查明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含盐类型、含盐度、溶蚀洞穴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及植物分布生长状况。②查明大气降水的积聚、径流、排泄、洪水淹没范围、冲蚀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质、水位及其变化与盐渍化的关系。③查明有害毛细水上升高度值与盐渍化的关系。对粉土、黏性土宜采用塑限含水量法确定,对沙土宜采用最大分子含水量法确定。④主要跟踪查明土壤可溶性盐如NaCl、Na2 SO4 的含量及聚集规律,pH 值的变化与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土壤的含盐量,对比判断盐渍化程度。经验公式如下:△W=88W546/(1+△)846式中:△W—土壤表层含盐量,以%计;W—地下水矿化度,g/L;△—地下水(夏灌前)埋深,m。一般要求在旱季(春季)土壤反盐严重时期进行盐渍化调查。原生盐渍(岩)土的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岩土中含有石膏、芒硝、岩盐(硫酸盐或氯化物)等易溶盐,其含量大于5%。土壤次生盐渍化一般判断:①研究表明,地下水位或埋深是衡量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的主要指标。判别盐渍化发生区域和盐渍化程度的依据主要是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状况。盐碱化程度与潜水埋深分级见表3。②一般而言,地下水埋深小于lm 为重度盐渍化区,埋深1~2m 为中度盐渍化区,埋深2~3m 为轻度盐渍化可能发生的区域,再结合土壤状况划分潜在的盐渍化区域。表3 盐碱土地区潜水埋深分级表6 海洋动力滨海岸地质灾害调查重点进行海水入侵、滨海岸侵蚀、港口淤积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结合滨海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滨海岸平原海水入侵区及入侵前锋带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土壤变化情况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调查和统计海水入侵引起的荒滩面积、农作物减产成数、机民井废弃及直接经济损失。利用控制性井孔进行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和定期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采样测试,掌握海水入侵范围、程度和速度并研究其影响及其控制因素。调查滨海岸(港口、河流入海口)的地质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查清侵蚀塌岸、港口淤积和河流淤积的成因、主导因素、影响范围和程度,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研究分析滨海岸的地质环境演化规律,对滨海岸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7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在矿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物(化)探手段及环境同位素化学分析、示踪等方法,对矿热害、矿坑突水问题做深入调查。(1)矿山地热害调查:①对热害发生的矿井(田)各开采水平的岩温、地下水温、矿区相关水文地质井孔的水温进行系统性测量及岩样、水样采集测试。②圈定区域地温场、水化学场,研究分析热害类型、规模、影响程度及与热储的关系。③适度进行矿区地热资源勘查,查清地热环境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热害治理及地热资源利用的意见。(2)矿坑突水地质调查:①查清矿山现开采、拟开采水平,工作面处于地下含水(层)系统的位置及其受顶、底板水威胁的空间位置和距离。②调查矿区的构造断裂的展布、产状、性质、规模,分析判断断裂的导水或阻水性。③在矿区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的基础上,划分矿坑突水易发区带;初步计算预报矿坑突水量大小,分析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8 地下水污染环境地质调查(1)水质受污染的一般指标调查:①物理方面的污染指标——浊度、色度、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放射性等。②化学方面的污染指标— —pH值、砷、氰、酚等化合物,汞、镉等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③生物方面的污染指标——大肠菌数、蛋白质、尿素等有机化合物,磷酸盐、生化需氧量(BO D)、化学需氧量(CO D)、灼烧减重等。④生理方面的污染指标——味、臭、外观等。常用的污水水质指标调查主要有: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溶解氧、pH 值、细菌数、有毒和有害物质等。(2)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①在收集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资料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基础上,查明地下水污染成分、污染指标及其污染程度;②以城镇为重点,查清地下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物及年均排污量;③查明地下水受污染的规模和污染晕状态,并按污染程度进行污染类型分区;④查明水源地周围的潜水、承压水的污染状况。查清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可能接受污染的含水层“天窗”、导水通道及其他污染途径。9 土壤污染环境地质调查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应在土壤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类型、污染途径、污染物质积累及其在土壤本身的自净作用和农作物吸收后土壤中污染组分的存在量与状态。(1)土壤环境污染物类型调查:①无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重金属(汞、镉、铅、铬、铜、锌、镍)、类金属(砷、硒等)、放射性元素(铯137、锶90等)、氟、酸、碱、盐等。其中尤以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危害最为严重。②有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酸类物质、氰化物、石油、稠环芳烃、洗涤剂及有害微生物、高浓度耗氧有机物等。其中尤以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制剂、稠环芳烃等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有机物在土壤环境中易累积,造成污染危害。(2)污染物输入途径调查:①污染灌溉。对污水和灌溉后的土壤进行取样对比,了解土壤中污染元素的含量、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②农药、化肥的使用。取样分析了解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留量及其对土壤的影响。③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及垃圾污染农田,了解废弃物对土壤的影响。淀积层(B层)污染物质积累调查。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调查。深入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降解、残留等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寻经济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因你的叙述的材料背景少,所以本人跟你几点参考,愿对你有帮助。题目的话你根据你做的重点来定题,作为金属矿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分析:矿床(矿产)的等值线构造图的描绘和分析成因;矿脉走向和成矿量的规模;该区层出现过的矿产有哪些;伴生矿物可以作为找矿成藏的依据之一;断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该区在古地史时期的一些构造变化情况,矿物沉积情况;及你通过你所携带设备实地踏勘以后得出的数据情况来分析成矿构造和规模的一些情况都可以作为你分析该区是否有规模矿产出现的分析报告的素材。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周家寰在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座谈会的专题报告 一、1999—2003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回顾  (一)大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1999-2002年,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指导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加强西部、确保重点、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强重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加大国家战略性矿种的普查评价力度,加强新类型矿床的研究与评价,同时兼顾矿产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总体工作部署思路是:  1、优先安排西部工作程度极低地区矿产资源区域评价。重点部署在新疆南部、西藏“一江两河”、藏东地区等,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程度,初步查明区域成矿环境、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主攻矿种和类型,圈定一批成矿远景区,并提出下一步评价工作的部署建议。  2、加强重要成矿区带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如雅鲁藏布江成矿区、西南三江、南岭地区、天山地区等,通过加强异常查证、矿点检查,面中求点,力争“十五”末,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一批具大型前景的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3、加大对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大型—特大型矿床的战略性勘查投入,如骑田岭锡矿、豫西南铅锌矿、西藏拉诺玛铅锌矿、吐哈盆地可地浸砂岩铀矿等,集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交一批重要矿种的新增资源量,为经济建设布局提供依据。  4、开展东部接替资源勘查。适度开展大型矿山(田)外围及深部的矿产勘查工作,为大中型国有矿山企业提供后备接替资源。  5、加强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主要围绕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和全球资源配置,开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对比研究;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远景区划和综合研究,开发和建设矿产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等。  2002年,健全完善后的中国地调局对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内涵、工作重点和总体部署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对战略性矿产勘查的矿种、地区、项目适当集中,进一步突出了国家需求这一战略性特点,突出了为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服务这一首要目标,突出了“摸清资源家底”和实现战略性矿产勘查新突破的近期主攻方向。具体部署将在2003-2005年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逐步落实。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成果显著  1999-2002年底,累计新发现矿产地421处,累积探获资源量(333+3341资源量,下同):铜1200万吨、铅锌3000万吨、铝土矿5600万吨、优质锰矿石8900万吨、铁锰矿石15亿吨、锡100万吨、金1000吨、银20000吨、钾盐29亿吨、磷矿石7500万吨,提高了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铜、铀、钾盐等短缺资源勘查走出了“山穷水尽”的艰难困境,展现出“柳暗花明”的美好前景。继东天山铜矿实现突破之后,西南三江地区、雅鲁藏布江成矿区、青海南部地区等铜矿勘查取得重大进展,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有望形成2-3处国家级铜矿勘查开发基地。铀矿勘查实现了从南方硬岩型到主攻北方可地浸砂岩型战略转移,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有效缓解了我国铀资源紧缺局面。新疆罗布泊钾盐勘查不仅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而且是继柴达木盆地之后我国钾盐找矿的又一重大突破,探求氯化钾资源量29亿吨,随着该矿床的开发将缓解我国钾盐产品供应紧缺局面。此外,钨、锡等我国传统优势矿产勘查形势喜人,探获锡资源量近百万吨,新发现一批重要找矿远景区。  东部工作程度较高地区的勘查工作仍不断取得新突破,展示出较大找矿潜力。南岭地区锡矿、豫西南铅锌银矿、闽中铅锌银矿等勘查不断获得新突破;辽宁青城子铅矿外围金银矿、江西德兴铜矿外围金矿、湖南柿竹园矿田的金船塘锡铋矿、水口山铅锌矿外围的仙人岩金矿、香花岭外围锡矿等接替资源勘查取得显著找矿成果。这些重大找矿成果对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缓解大中型国有矿山的资源危机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这个专业是新专业,好像是10年才添加的新专业,隶属地科系,专业全称是资源勘查,你说的地质勘查工程貌似学校没有,沾边的是地质学,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另外建议你打电话问问学校招生办,是否在你的省市此专业招生。如果不招生你可以在报志愿时选择同意专业调剂或者录取之后在报名时转专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