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地质论文的总结与体会怎么写初中语文

发布时间:2024-07-18 09:43:30

地质论文的总结与体会怎么写初中语文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部分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3)总结部分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3、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分为总结和展望两个部分:1、总结部分可以写写论文的主要工作,最终的结果,做出的贡献。2、展望部分可以写以后如何改进相关工作,可以是边读研边改进,也可以是边工作边改进。以及希望改进到哪种程度。3、坚持“小题大做”。查看过往的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以“目标模式”、“战略分析”、“创新研究”为结尾,看起来极为吓人。这些论文本意是想用大题目来出众,或担心内容片面。4、坚持“守正出奇”。毕业论文有特定的结构规范、格式要求和比较固定的语言搭配,这些都可以看作“经典模版”。5、坚持“长短相宜”。毕业论文篇幅有明确的字数标准,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多写一些”会体现内容丰富、态度认真,但应注意“长篇未必充实,短论亦可高深”(经济学家王梦奎语),不必追求整体篇幅的增长,符合基础要求即可。6、坚持“深入浅出”。任何好文章都要讲究明白流畅,更可况是说理性更强的毕业论文。论文总是要给他人看的,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给外界,所以就要站在阅读者的角度,注意表达的生动性、明确性和通俗性。7、坚持“博观约取”,就是“肚里有货”、“心中有数”。有句广告词叫“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地质论文的总结与体会怎么写初中地理

黄山怪石的成因与黄山花岗石的节理有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黄山一带经历了多次的岩浆运动和地壳运动,形成的花岗岩体逐渐隆出地面。岩浆冷却收缩使岩体产生大大小小的裂纹,原生节理又经过大自然千百年的风化雕琢,遂成险峻奇特的山峰,形态各异的怪石。如“灵猴观海”、“天外飞石”、“梦笔生花”、“仙人指路”、“鳌鱼驮金龟”、“十八罗汉朝南海”等等,引人遐想联翩。因此,人们便赋予这些巧石奇松以生命,编织了一个个神奇曲折的故事传说,流传至今。根据地质学家考察分析,黄山在地质时期经历了多次沧桑变化:元古时代这里曾被古扬子海淹没;在中生时代三迭纪时,发生了印支运动,使古扬子海永久的退出;白纪发生了强烈的燕山运动,地壳间歇抬升,岩浆多次喷发冷却结晶成花岗岩体;岩石又经历第四纪冰川的洗礼和大自然长期风化剥浊,逐渐形成世界罕见的黄山峰林和奇石地貌。黄山峰林全景,以海拔1800米以上的三大主峰——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为中心,向四周铺开,形成千锋竞列、辟地摩天、幽壑纵横、怪石凌空的雄奇景几亿年前,桂林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带来的沉淀物以钙质为主,从而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万年前,地壳发生"燕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把广西掀起,形成包括桂林在内的山峰和盆地.  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CaCO3),看似坚硬,却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  CaC03+CO2+H20→Ca(HC03)2  天长日久,裂缝和小孔溶成大大小小的奇洞.  那么,岩洞上的石钟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洞顶缝隙中渗下的水中含有从别处带来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很不稳定,一出缝隙,压力变小,温度升高,就又还原成碳酸钙沉淀下来:  Ca(HCO3)2→CaCO3↓+H20+C02↑  经过千万年的积累,就形成了如冰锥一般的石钟乳.水滴滴到地面,就生成石笋.石笋和石钟乳最终连接到一起,就变成了石柱、石花、石幔.高温地区的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上雨多,这就使含二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桂林正是在这温湿多雨的地区,因此,石灰岩溶解速度快.这种溶解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作"岩溶".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与此相似,由於国外最早就是研究这个高原的,人们就把岩溶称为"喀斯特";可见,"岩溶"和"喀斯特"是一回事

节能减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人们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 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 四、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 涂的人类啊,赶快醒悟吧!地球正在哭泣,正在呻吟,正在求助我们人类,现在补救也许还来得及,大家一起植树造林,一起来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吧!否则,我们将是在给自己自掘坟墓!876597417[高耀坤 加我QQ O(∩_∩)O]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地质论文的总结与体会怎么写初中生

论文结论1、概述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或总结所用方法对你工作的影响。2、突出你的贡献,结论与引言紧密联系,开头的所有问题要能在结论中找到答案。3、回顾全文内容,避免添加新的观点,总结要准确有力。4、内容简短但信息丰富,总结在论文中的发现,但不必讨论太多细节。5、最后阶段完成结论的撰写后,需要做的是校对、整理和润色。介绍方法:总的感慨+感谢自己的知道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上帮我解决了什么问题+感谢其他的老师+感谢审阅毕业论文的老师和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具体:在这个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在我写论文的时候帮助我解决了什么问题,我要对XXX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我还要感谢辅导员还有其它的老师,在我的大学四年里,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最后,我感谢的就是毕业论文审阅老师和能够参加我毕业论文答辩的老师,感谢您们不辞辛苦,为了我们能够顺利的毕业。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地质野外实习的心得体会模板: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1、实习心得的格式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实习目的;(2)、实习要求;(3)、实习日程安排;(4)、署名和日期。2、实习心得写作方法:(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地质论文的总结与体会怎么写啊初中

结论是你分析了实验结果之后,发现了什么一般性的规律,是针对你的实验和所使用的数据而言的。总结是针对你全文而言的,一般写以下几个方面:基于什么理论,设计了什么实验,提出了什么方法,采用了什么数据,得到了什么结论。

一、实习目的:1、 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基本能力,本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方式。3、 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和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4、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论文、汇报成果的综合能力。二、 实习时间:2011年6月3日至4日三、 考察路线:北碚观音峡背斜——合川云门地区的方山丘陵(紫土)——涞滩古镇——北碚缙云山——西南大学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四、 具体实习内容:1、 北碚观音峡地质地貌考察:观音峡背斜北起合川老寨子,西南倾伏于长江以南的侏罗系底层中,长约一百二十公里。背斜曾三度起伏,成三个棱角构造,由北而南依次为龙家湾背斜,观音峡背斜,中梁山背斜。观音峡位于毛背沱和施家梁之间,全长7Km,下、中三叠系(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石灰岩和上三叠系(须家河组)厚层长石石英砂岩。考察时我们在观音峡的一采石场下车进行观察,采石场属于下统,嘉陵江组。以浅灰、灰、黄灰等色石灰岩、白云岩为主、夹石膏及岩墙。以岩性组合,可分为四段:一段、三段以石灰岩为主,二段、四段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及岩溶角粒状灰岩为主。在实习区内我们观察到灰色浅灰色灰岩为主,可以看到其明显的层理构造,其一个岩层单位内水平和近水平相互平行的细微的成层物质成为水平层理。从这一构造可以看出这一地貌形成于广阔的浅海、湖底等沉积环境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后因挤压形成背斜。紧接着使用罗盘测量其岩层的产状,记录下数据。这里熟悉了罗盘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并对岩层的产状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会了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记录数据。 步行向前,到达嘉陵江组与飞仙关组的交界处,此处可以看到灰岩与紫色泥岩明显的交界,说明此处发生过大的地块运动。向前就是飞仙关组,主要是紫色钙质泥岩,岩质疏松。用手便可轻松掰下岩石,观察岩石可见到岩石表面平整,呈紫色,且手感细腻。2、紫色土剖面观察:前往合川涞滩古镇的途中看到了方山丘陵,经过云门时,我们下车观察了一处典型的紫色土剖面。紫色土是一种受紫色岩石影响的土壤,凡含有石灰性物质的紫色岩石初露之处,都可以看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四川盆地分布最广。紫色土的形成有以下几个特点:形成紫色土的母岩石为石灰性紫红色砂岩、页岩,岩性疏松,吸热性强,易热胀冷缩而崩解,尤其是在高温季节更为强烈,加之地形起伏,植被稀少,土层侵蚀和堆积作用平凡,故成土时间短暂,长期处于幼年阶段。其次,母岩中含有较多的碳酸钙等岩类,风化物在降水后碳酸盐类虽有淋失,但土层不断被侵蚀和堆积,仍然保留着相当数量游离的碳酸钙,阻滞着盐基淋溶作用,延缓其成土过程,致使长期达不到富铝化阶段。许多性状继承了母质的原有特点。第三,由于上述两点,矿物质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在其粉砂粒部分中除石英外,还有大量长石、云母等易风化的原生矿物颗粒;粘粒部分的矿物组成也以水云母或蒙脱类为主,并且在同一剖面中,土层间差异不大,仍然继承着母质的特征。紫色土在南方丘陵地区属于比较肥沃的一类土壤。磷、钾素相当丰富,氮素较贫乏。 3、涞滩古镇考察:涞滩古镇位于合川区东北28公里,建镇于宋代,占地25平方公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古镇,中国十大古镇之一、首批“中国最美村镇”之一。古镇傍着渠江,有舟楫之便,涞滩曾是著名的水码头,古镇三面悬崖峭壁,街市兴旺,十分繁华。古镇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体现了巴渝传统场镇选址的风水理念。古镇的地理环境为古镇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涞滩东临渠江,滔滔江水从鹫灵峰脚蜿蜒而去,为涞滩提供了天然屏障和水运之利。鹫灵峰如一天外来客峻立于渠江西岸,东和南两面悬崖高耸,地势险峻;北部为崩塌造成的滚石深壑,似刀劈斧吹,陡峭难行。唯有西面一侧地势平坦,有水陌相错,溪流相交,为寨内百姓提供“草泽流泉”。 目前涞滩古镇内还有400余间明清时期的小青瓦房,其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与建筑外形与内部特点上,均能反映出其与环境的关系。在其材料上以土烧的瓦为顶,加上木结构。在其建筑外形上,房屋顶部坡度大,房体较高,这些与其地理环境夏季高温多雨有密切关系。4、乡村聚落访谈:6月3日下午,我们离开涞滩古镇前往缙云山,途中在天星老街对当地居民做了一次访谈。了解了村子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建筑方面,一条长街贯穿村子,村中的房屋依街而建,房屋以瓦为顶且屋顶坡度大,以竹糊上泥作为墙体,是老式房屋用料的典型。但是目前房屋损坏严重,多数房屋出现墙体坍塌,屋顶瓦块缺失,有些房屋已经空置,公共设施几乎没有或已被破坏,居住条件差。在人口方面,村中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村中多剩下老弱病残及小孩。在生产及生活方面,被访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她的生活依靠每月两老口250元得养老金及老伴开理发店一月两百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女儿们得赡养度日。而村中的老人基本靠微薄的养老金以及子女们给的钱带着孙子孙女度日,生活都比较清苦。而青壮年则外出打工。从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看出,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量青年进入城市务工,空心村得现象已经在该村存在。形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留在乡村的人口大都为老弱病残。其二农民新建住房的过程中,由于目前我国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人们搬出原住地,到村庄外围,而村内却有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导致乡村聚落“用地空心化”。 从天星老街的空心村,我们不难看出“空心村”的影响。 第一是土地浪费严重。“空心村”占用的土地,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农民建新不拆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许多村庄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土地管理部门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除一部分来解决缺房户的建房问题。 第二是不利于安全。“空心村”存在的房子,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是影响环境卫生。“空心村”的废弃房屋由于无人居住,所以也无人修缮,有些已经倒塌。不少村民将老房子用于圈养牲畜。由于没有人清理。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老鼠遍地、蝇蚊乱飞、粪便成堆。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这些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第四是潜伏矛盾纠纷。由于“空心村”的废弃宅基地多年未曾有人使用,到了第三、第四代以后,邻居之间的土地界限必然有些模糊。随着农村土地的日益紧张,宅基地日后必将升值,到时候这些废弃宅基地可能会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及宗族间的矛盾纠纷。 第五是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心村”的存在,使农民居住地分散散乱,农村的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农村进行水、电、路、通信、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延缓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空心村”的解决,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为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达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指导农民建造节地、节能和功能配置合理的住宅,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第一:增强耕地保护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土地资源国情和县情宣传教育,让干部群众认识到,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清理。摸清农村宅基地底数,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复垦、统一置换,整合资源,可有效缓解建设用地短缺的局面。同时,恢复征收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费,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民建“大房”圈“大院”,乱占乱圈土地的行为,征收的有偿使用费可“专款专用”,作为治理空心村专项资金,专账管理。 第三“加大整治力度。对“空心村”的整治,必须从源头抓起,把“空心村”治理与宅基审批挂钩,对村庄内有空闲地的,不再审批新的耕地作为宅基地,杜绝一户多宅现象。同时,强化拆旧力度,在审批新房用地手续时,可收取一定数额的旧房拆除押金,待旧房拆除后退还。旧房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自行拆除的,用拆房押金雇人拆除或强行拆除。旧宅基收归后,可结合地形、区位等情况进行复耕,有效减少土地的闲置和废弃。5、缙云山植被群落与土壤认知实习:缙云山位于重庆北碚区境内,属盆地低地,在垂直高度上都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范围,故无垂直带谱表现。影响现状植被类型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受人为作用程度的大小。其次是局部地貌因素构成的生境条件,使之随水分、热量、光、土壤等产生分异,导致此生植被在演替序列上的差异。从而发育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其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亚热带马尾松林、灌草丛。 缙云山植被群落的演替为顺行演替,下层为农田及灌草丛,向上为亚热带马尾松林,毛尾松喜阳,及酸性土壤。当马尾松林中长出乔木后,马尾松因不喜阴而逐渐在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林的混交林中减少,最终只有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常绿阔叶林马尾松、常绿阔叶混交 马尾松林、竹林混交林马尾松林农田及灌草丛缙云山的土壤主要为山地酸性黄壤,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热带季风区夏季的气候条件与热带地区类似,高温而且多雨,植被生长和有机质的分解都比较迅速。土壤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砖红壤化作用。但由于冬季凉爽干燥,砖红壤作用不能像热带一样全年持续的进行,因而属于弱铁铝化土壤。在潮湿的条件下,由于氧化铁的水化程度提高而显黄色。表层有一定的物质淋溶,但由于有机质混合而颜色偏暗。黄壤由于土壤湿润,微生物活性减弱,表层的有机质积累比红壤明显。红壤为酸性土壤,养分含量虽不如棕壤,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气候条件,也是农业利用较多的一种土壤类型。6、参观地质博物馆与天文馆:6月4日下午,最后一站我们参观了西南大学地质博物馆和天文馆。在天文馆我们了解了个大星系,对于宇宙的发现历程及人类对天体、宇宙的探索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地质博物馆,近距离的观察力各种各样的岩石矿物,加深了对岩石和矿物相关性质的认识、理解。五、 实习中的收获与不足: 1、实习中的收获:这次的综合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使我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加直接、明白、深刻的认识。这次最主要的收获有三点,其一是掌握了野地考察的基本方法,主要通过“看”,看实习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乡村聚落的建筑、人口、生产及生活状况等);“测量”,测量岩石的产状,土壤剖面上每一层的厚度,并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摸”,摸岩石的层面构造,岩石的细腻程度;“问”,对村落居民的访问,可以了解村落历史,变迁,了解乡村聚落的演变。其二是丰富和拓展了知识领域,培养了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锻炼了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能力,并且锻炼了身体。其三是学会了收集资料以及整理资料。对实习区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了一个整体意识,了解了自然对人文景观的影响。认识到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实习中的不足:这次实习的不足主要在于我在实习之前除了看实习指导书以外并没有查阅相关资料,导致我在实习过程中对所见所闻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实习之前,我应该多了解野地实习的意义了解实习时应该做什么,没有做充分准备导致实习时有些摸不着方向,是这次实习最大的不足。 附件1乡村空心村调查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 女 年龄 65 家庭人员结构:两老有五个女儿,女婿和外孙及外孙女共十八口人居住房屋及环境:两位老人单独住在100多年的老房子里,房屋年老失修家庭生产及经济:女儿女婿外出打工,老爷爷靠理发挣点钱再加上每月250元的养老金以及女儿们给的钱节俭度日访谈主要内容:村落历史变迁:民国时期的天星老街很繁华,随时间推移,村中的人外出打工及搬离原村子,老街逐渐衰落。目前村落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村中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村中多剩下老人及孩子,许多房屋已经无人居住,形成了空心村。对当前生活评价:老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了很多,能吃得好穿的好,老有所终,有安详的晚年对未来生活展望:被访者认为老街很有文化价值,在将来应得到修葺得到保护,期望那时生活更加富足,不用依靠女儿为女儿减轻负担。随意性交流内容:土地利用情况,是否务农?丘陵地带,土地很少,前几年修公路占有了土地,再加上年事已高,子女外出打工了,就没有务农,村中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附件2 乔木调查记录表调查者: 曹幸运 调查日期:6月4日 样地号:1号 样地面积:25平方米 群落类型:植物名称 层次 高度/m 胸径/cm 树皮 树冠 生活型 板状跟支柱根呼吸根 附生藤本寄生 备注 厚度 颜色 光滑 形状 覆盖面积 乔木1 8 5 墨绿 光滑 扇形 叶子呈椭圆形乔木2 12 5 青黑 一般 伞形 乔木3 10 5 棕黑 凸起 伞形 叶脉羽毛形乔木4 9 27 棕色 光滑 伞形 叶子锯齿状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地质野外实习的心得体会模板: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1、实习心得的格式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实习目的;(2)、实习要求;(3)、实习日程安排;(4)、署名和日期。2、实习心得写作方法:(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地质论文的总结与体会范文怎么写初中语文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按灾种将易发级别相同的评价单元合并连片,并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边界加以修正,即可圈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碎屑岩区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划分出/html/Place

范文一:甘肃省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甘肃省境内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基础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松散土石和突发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条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区,境内主要以黄土为主,而黄土由于结构疏松,孔隙大,渗透性强,具强压缩性和自重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特别是极为发育的顺坡向卸荷节理,使边坡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坡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积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冲刷,源源不断地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 通过计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强度和危险度,将城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危险等级。经过对甘肃省灾害防治历史和治理现状的研究,提出存在问题,得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强调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据对城市的分级,危险度高的Ⅰ级和Ⅱ级的城市应采取治理体系为主,预防体系和管理体系为辅的综合控制对策;危险度不高或较低的Ⅲ级和Ⅳ级的城市应采取预防体系与管理体系为主,治理体系为辅的控制对策;对于威胁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沟则采用躲避对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规划的最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范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探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摘要:(1) 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难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难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难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难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难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难的办法,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难进行猜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难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难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2) 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功能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猜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探究区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难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3) 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难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难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4 结语(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告和辅助决策。(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以上希望对您有帮助!另外这有个地质灾害论文的网址,可参阅:

去无忧在线(wwwvooyoocom)就好了,那有很多

现在好多毕毕业都要写论文,写一篇论文,要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旦论文提交成功,以后的体会很多,首先就就是有付出就有收获,花费这么多时间,应该还是值得的,体会也就是努力的就能够取得成功,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格式来去写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