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看一点

发布时间:2024-07-08 06:29:52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看一点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参考资料: -20/153511-html

在图书馆里面的数字资源查就行了!

提供一篇例文,供参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山村新貌今年暑假,村里又有好几户农民建立起了新瓦房,这对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篱笆墙的山村来说可是件新鲜事,于是,今年暑假对村里经济进行了一番实践调查。安家庄村位于沂蒙山区北部,南靠群山,北临弥河,交通不便,长期闭塞,使当地有名的穷山村。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山村有了变化,尤其最近几年发展迅速。98年春,村里通过全民选举选出了自己的领导班子,他们也不负众望使山村在几年里便换新颜。首先,利用村里山地多的特点搞了果树种植:山下葡萄,山腰苹果,山顶种山楂。又组织村里的女劳力搞起了桑蚕养殖,其成本低,见效快,很快就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桑树种植面积猛增,村党委的领导便专门到县里请来了桑蚕技术员指导大家科学养殖。同时与县茧站建立合同,做起了蚕种的养殖,为全县提供部分蚕种,这一次收入又增加不少。前年蚕茧不景气,丝绸出口下降,村党委便与县外贸联系,在山村建大棚搞肉鸡养殖,肉鸡产量增加,而需求不稳,党支部一班人发动群众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了村的冷冻冷藏厂。自从冷藏厂建立后,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鸭、鱼、虾都有了养殖户。2002年春党委与邻近村庄联合办起了生猪养殖基地计划年出生猪一万头;芦笋种植基地芦笋是一种高营养蔬菜,充分利用其抗旱、喜光的特点在山坡上大面积种植。新的村党委班子建立四年来,山村人均收入从原来不足500元到现在的1500元,建立各式大棚150多间,果树种植200多亩。2001年中秋共养蚕233张,其中蚕种213张。经调查分析:在山村脱贫种,党委的领导班子起了重要作用。第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真意为人民办事。党委开会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家伙选上咱们,在就应对得起村里的老少爷们。山上果树浇水难,就从外地请来钻井队大了一口150米深的机井。村里的弥河污染严重,村里水无法喝,便贷款为村里安上自来水。有些老果园的果树品种落后了,就从县科技站请来技术员,嫁接新品种。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使用的道理,这是村党支部几年工作的总结。第二、有发展的眼光领导群众走先进的路子。针对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花卉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从99年起村党委便鼓励大家高大棚花卉。2000年青州万红花卉市场建立后,村即便很快于之建立了产销关系这使得山村花卉生产走在了山区的前列支书说时代在发展党员不能落后,这样才能领着大家向前走第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只要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党委一建立就实施了一整套文明户评定标准。每到年底就举办一次文民户颁奖大会,文明户发奖品、奖状可风光了。山村里迷信活动多,拜神敬鬼劳民伤财,村党委便组织起了村里的吕剧团,逢年过节就在村里唱上一台,这样一来,村里的风气也好了。闲着没事几个人聚一起拉个二胡唱两句,自娱自乐,改变了山村迷信的风气。自从三个代表提出后,村支部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要求,就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过去做的是也有了新的理论依据,一个山村党支部为群众办实事。小山村便脱贫;每个党员都去实践三个代表,便可富民强国。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看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教育欢迎您投稿)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教育欢迎您投稿)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希望对你有用。。

一、写这个题目的目的和意义二、对“农村教育”做个定义三、介绍和解释你所使用的手机农村教育的方法四、分别叙述农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五、针对这几个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设想注意:叙述的问题,应该是教委宏观的,活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设想应该是政策层面的。

在图书馆里面的数字资源查就行了!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看一些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1500字论文怎么写的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最近,我们在杭州市余杭区农调队、金华市农调队和龙泉市农调队的协助下,就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在规范收费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杜绝违规收费还任重道远;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义务教育的费用负担比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还比较低;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了余杭区、金华市婺城区和金东区(下称金华市)、龙泉市三地分别作为我省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代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每地调查了100名农村学生家长和10名乡镇中小学校长,全省共调查了300名农村学生家长和30名乡镇中小学校长。其中中学生、小学生家长和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各半,余杭、龙泉的家长均分布在5个乡镇,金华的家长分布在两区的10个乡镇,中小学校长三地均分布在5个以上的乡镇。 本次调查所定义的“农村”是指县城以外的所有乡镇,这与浙江省物价局等部门下发的浙价费(2003)21号文件中所指的农村中小学的“农村”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在本调查中,农村是指三地市政府或区政府所在地城区以外的所有乡镇。调查的时间范围是2003年春季。 这次接受调查的15所中学,平均在校生规模为727人,比全省平均的928人少7%,共有专任教师677名(其中代课教师18名),平均每校44名,师生比为1:7,略低于全省平均的1:3的比例。被调查的15所小学,有13所是乡镇中心小学,2所为金华市的村小,平均在校生规模为465人,比全省平均的384人多1%,共有专任教师452名(其中代课教师2名),平均每所小学30名,师生比为1:16,低于全省平均的1:5的比例。 二、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现状 (一)省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农村中小学收费标准 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今年初联合下发浙价费(2003)21号文件,规定了我省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从2003年春季开学起,城镇中小学(含乡镇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的杂费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学期不超过8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不超过110元,具体标准由各市、县(市 、区)价格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确定。已实施多媒体教育或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小学,经批准可加收20元的杂费。农村中小学(指村小、完小及中心小学在村里的办学点和100个省重点扶贫乡镇的中学)的杂费标准为:小学20—45元,初中40—70元。代管费(农村中小学为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城镇中小学再加上音像教材费、讲义费和班会费共五项)实行限额控制,具体标准由各市、县(市、区)相关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前确定。借读费小学为300元,初中为600元。 (二)农村初中每生每学期实际缴费9元 据三地调查汇总,农村初中每生每学期平均缴纳费用为9元(不含伙食费,下同),占调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5%,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8元、0元和0元。其中杂费5元(含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占3%,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3元、0元和1元;代管费6元,占6%,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2元、0元和5元;借读生(共9人)借读费平均4元,余杭、龙泉分别为1115元和3元,金华被调查对象中没有借读生;住校生(共64人)住宿费平均7元,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0元、0元和1元。余杭区因有部分学校的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经区相关部门批准,住宿费可适当超过区定标准。 (三)农村小学每生每学期实际缴费0元 根据对150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农村小学每生每学期平均缴纳的费用为0元,约为初中生的一半,占调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1元、1元和0元。其中杂费9元(含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占6%,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6元、1元和0元;代管费6元,占8%,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4元、5元和9元;借读生三地每地各一名,余杭、金华、龙泉的借读费分别为400元、300元和60元,平均为3元;住校生(共2名,龙泉)住宿费每人均60元。 (四)对收费现状的基本评价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三地农村中小学缴费标准除余杭小学借读费高出100元外,其它都没有突破省定标准(见下表),各学校也都能严格遵守当地的收费标准,在实地调查中也基本上没有发现学校超标准收费的情况,多数学生家长对收费工作也给予了肯定。据调查,52%的家长认为目前农村中小学收费比一、二年前规范了,持否定意见的只有3%;有21%和43%的家长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小学生的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和“有所减轻(但不明显)”。这说明经过治理整顿,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收费是规范的、健康的,主流是好的。 三地乡镇初中、小学收费标准 单位:元余杭 金华 龙泉小学 农村 杂 费 45 45 45代管费 120 100 176借读费 400 200住宿费 100 80 60柴伙费 80城镇 杂 费 80 80 70代管费 200 1-2年级1203-6年级150 210借读费 400 300住宿费 100 100 60柴伙费 60建制镇4-6年级80初中 农村 杂 费 110 70 100龙南乡70代管费 250 180 260龙南乡226借读费 800 600龙南乡400住宿费 200 80 75柴伙费 建制镇80非建制镇60城镇 杂 费 110 110 110代管费 250 260 260借读费 800 600住宿费 200 120 乡镇75柴伙费 建制镇80非建制镇60注:龙南乡是全省100个重点扶贫乡镇之一。乡镇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属于城镇收费范围 三、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我省目前教师工资都由县(市、区)财政统一按月发放,从调查的30所农村中小学来看,所有教师都能按时领到工资,没有拖欠的情况。但县级统发工资的内容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差别较大,有的仅是国家工资,有的则包括了考核奖、岗位津贴、职务补贴等。如余杭区教师的伙食及误餐补贴、岗位津贴、物价补贴以及医保、公积金等都由区财政负担,龙泉市也在去年解决了教师医保和公积金费用,金华农村教师考勤奖、年终奖、医保、公积金等财政还没有解决,今年下半年开始公积金财政补助每位教师每年800元,合同制教师的养老金、失业保险金财政也还没有安排。为搞好教师福利待遇,有些学校自筹部份资金,以考核奖、全勤奖等名义给教师每月发放几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的津贴。 从调查数据来看,三地教师平均年收入(所有工资、福利性收入)为17528元,其中初中教师为18031元,小学教师为17025元,相差不大。比较三地,余杭教师的工资最高,平均为21455元,高出平均数4%,其中初中、小学分别为22294元和20616元;金华次之,平均为16980元,略低于三地平均水平,其中初中、小学分别为17400元和16560元;龙泉最低,平均为14150元,比三地平均低3%,比余杭低0%,其中初中、小学分别为14400元和13900元。据分析,各地收入的差距主要是国家工资以外的各种补贴、津贴、奖金等不同造成的。据校长们自己估计,教师的收入与当地的公务员相比要低30%左右。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教师的生活还比较清贫。我们在龙泉调查时了解到,有一对教龄长达20多年的教师夫妇,工作20多年才积攒了4万多元积蓄,女儿今年考上大学,要读完四年大学还得贷款。有的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除了财政统发的工资以外,全年的各种奖金、福利加起来也就几百元钱。一些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年收入才一万元左右,而要通过函授取得大专文凭,各种花费共要15000元,平均每年5000元,几乎是年收入的一半。如果想再获得本科文凭,还得再花三年时间和15000元。有些地方教育局在教师获得文凭后能给矛一定的补助,有的由学校补助一点,有些地方由于经费困难,全由教师自己承担。 四、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育费用仍是农民比较重的负担 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这几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他们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几年他们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仍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据调查测算,一个小学生一学期的费用平均在500元左右(包括部分学生缴的午餐费),初中生近1000元,如果住校就更高了。对于经济一般地区农民和欠发达地区农民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尤其是对二孩家庭(欠发达地区二孩家庭往往比发达地区要高)。因而,我们的调查中有44%的调查户觉得孩子上学的费用负担很重或比较重,有4%的学生家长还反映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学杂费,其中金华、龙泉不能按时缴费的家庭分别达到10%和11%。为筹措学杂费,这些家庭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贷。有的学校同意缓缴或分期缴纳,但需由教师个人担保,到学期结束时如果家长不能足额缴纳则由担保教师承担责任。有的家长实在缴不出现金,就用鸡蛋、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送给担保教师冲抵学杂费。据调查户反映,我们调查的其中一地去年还发生过学生缴不出学杂费而自杀的事件。从我省27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也显示出农民教育负担的不轻和增长过快,我省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学杂费支出91元,比上年增长1%,2002年增加到42元,又比2001年增长了0%,远远快于收入的增长。 农民教育负担仍然较重,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 1、省定收费范围外收费比较多。调查结果表明,除杂费、代管费、借读费、住宿费四项费用以外,小学生每生每学期平均还要缴纳其它费用6元,占总收费的9%%;初中生每生平均每学期缴纳其它费用4元,占总费用的7%。在四项费用之外的收费中,保险费、校服费、假日培训费(周末、暑假培训班)占了绝大部分,有的地方经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同意,对住校生收取60—80元的柴伙费。此外,有些学校还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饮水费、优秀生补课费、差生补习费、试卷费、资料费、电教费、晚自修费(或晚自修教师坐班费)、停车费、电脑培训费、“六一”节建校赞助费等等。个别学校还印制自己学校的信片,以宣传学校、扩大影响为由要学生购买。 从收费的“合法”性上来说,像校服、保险费,从省到县(市、区)都强调自愿原则,但校方从校容、便于管理和学生意外时的救助能力考虑,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存在校方动员学生购买的情况,给家长以强迫的感觉,结果是有三分之一的家长觉得购买行为是出于无奈或不买不好意思。假日培训应该说是不符合省里的文件精神的,但在我们调查的三地来看,在其中的两地比较普遍,周末培训的费用因课程的多少在50—200元之间,培训的课程也有音乐、体育、美术等,但多数仍是语文、数学、外语及自然。暑假两周培训的情况三地都有,有的地方比较普遍。这些假日培训,都获得当地相关部门的认可。为了不与省里文件的精神相冲突,有的是社会教育机构出面或委托它们来组织、收费,有的有专门的假日培训中心,但实际上给学生上课的仍是他们自己的老师。有的学生不想参加但又怕教师在假日培训时教授在课堂上不讲的内容,因此非自愿参加的学生不在少数。 除了上述校服、保险和假日培训的费用外,其它的收费都是属于明显的乱收费。其中饮水费已经包含在杂费内,即使学校提供桶装水也不能另行收费,但在个别市(区)收取饮水费的情况比较普遍。 2、地方制定的收费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错位。考虑到我省各县(包括县级市 、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省物价、教育和财政部门仅仅规定了有些收费的最高限额或收费的区间范围,并把收费标准的制订权下放到县(县级市、区)一级,以便让各地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的收入水平来确定收费标准。但事实上各地都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要求,基本上采用了省定的最高标准收费,尤其是人人都要缴的杂费和代管费,没有体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梯度(见上表)。 以余杭区和龙泉市为例,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龙泉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余杭的47%;这次被调查的家长自己估算,余杭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元,龙泉为8元,龙泉仅为余杭的37%。但农村小学杂费和代管费合计(以下称“两费”)龙泉为221元,余杭为165元,龙泉反而比余杭高出9%;借读费和住宿费余杭比龙泉要高些,但由于借读生和住校生比例不高(尤其是借读生),对群众的影响面不大。其结果,龙泉小学生一学期的费用负担占到农民人均年收入的8%,初中生占到9%。而余杭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费用虽然绝对额比龙泉要相应高出80元和295元,但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比重仅为6%和6%,显然大大低于龙泉的负担水平。由此说明,教育收费如果不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那么即使完全按标准规范收费,在一部分地方农民仍会感到负担很重。 此外,部份学校在收取柴伙费、减免学杂费等方面做得也不够好。如大部份家长认为一学期柴伙费成本最多也就30元左右,但学校收取的标准大都在60元左右。又如贫困生学杂费的减免比较困难,根据家长自己的申报,只有3%的学生享受了减免,远远低于省“一局两厅”文件规定的10%的要求。 面对较重的教育负担,广大农民群众(特别在欠发达地区)希望能把子女教育的费用负担降下来,尤其是义务教育,要名符其实。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希望购买校服、保险时能真正自愿,学校也不要要求在升旗仪式及其它集体活动时一律穿校服,否则对买不起校报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在自尊心上是一种打击。 (二)学校经费紧缺,负债办学现象普遍 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经济不很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即使在很多发达地区,经费也不宽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运转主要是靠杂费来维持的,有的地方教育局或镇政府虽有少量的生均公用经费下拨到学校作为补充(一般每年每生在20—50元之间),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所以现在农村中小学很多校长把工作重点放在讨钱、要钱上,向教育主管部门要,向乡镇领导讨,实在没办法的就向学生乱收费。对于教育乱收费,社会各界往往归因于校方,怪罪校长。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校长是在“为政府分忧,替政府受过”。 由于学校经费紧缺,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债。在被调查的15所中学中,有11所负债,共负债822余万元,平均每校近75万元。其中余杭2所,平均每所负债19万元;金华5所,平均每所负债82万元;龙泉4所,平均每所负债93万元。在被调查的15所小学中,有6所负债,共负债143万元,平均每所近24万元。其中余杭1所,负债18万元;金华3所,平均每所负债31万元;龙泉2所,平均每所负债15万元。负债的原因,有的因修建教育楼、综合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而欠债;有的拖欠新华书店、印刷厂、教育局资料室等书费、资料费;有的因创绿色学校、创省教育强镇需要,整治校园、添置仪器、设备和图书造成欠款;有的因开设信息技术课购置电脑、建校园网负债;还有的是拖欠办公费、教师奖金。金华一中学甚至欠个人借款60万元。 还是因为经费紧缺,许多学校教育设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时修缮和增加。在调查中,有51%的家长认为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很一般或不太好;30所学校中,仅有8所学校拥有标准操场。尽管这几年在改造中小学危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农村很多地方学校的教学、生活用房还是很不足。据龙泉市教育局反映,如对照我省建设三类学校标准(最低标准),该市还缺少学校用地11万平方米,校舍少6万平方米。在金华,有的教师调侃说,他们住校生的住宿条件还没有奶牛的好。有的校长明知他们的教师宿舍是危房但不敢上报,否则要封存,这样教师反而没有地方住了。 (三)优秀教师流失较多,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各地反映,目前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较为普遍。据被调查的30所中小学统计,近三年来有21名教师(其中初中19名,小学2名)因待遇低而离开了教师队伍从事他业,有45名教师流向了待遇好的城市(镇)学校。现在一些民办、私立学校经常到乡镇中小学去挖人才,年薪往往可以增加1倍左右,而且工作量还比较小。如余杭塘栖一中学反映,今年他们学校就走了4名教师,民办学校给的年薪是5万元一年(目前他们教师的年薪只有5—3万元)。在他们学校一个英语教师要教三个班的课,而在民办学校只教一个班的课。有的地方民办学校甚至不要档案,可以为招来的教师重新建档;也有的地方规定去民办学校的教师档案可以放在教育局。有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教师进行考试、考核,将一些优秀教师调入城区学校或其他一些离城区近、教育质量好、待遇高的学校。这些教师大多是县(市 、区)级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校在培养他们时往往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的离去不但给学校的教育计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教育质量带来一定影响,更是给学校培养教师工作的信心以打击。有的校长说,以后在培养教师时只要培养成“半成品”就行了,即培养出来后不给上报评“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以免被人挖走,但这样又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 如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中心小学今年有毕业生142人,升入当地初中的只有75人。其中一个班54人,只有9人升入当地初中;余杭塘栖三中去年有90多人流向其他学校,今年又有50多人外流;余杭超山中心小学有70多人外出求学,占在校学生的10%。 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也较突出。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45%的家长认为学校的师资条件一般或不太满意,部分家长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的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动不动就体罚学生等。从教师的学历看,金华、龙泉两地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为9%和5%,比全省3%的平均水平分别低16 4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两地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为1%和4%,比全省4%的平均水平分别低3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四)报刊征订任务重 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村中小学校长普遍对报刊征订意见很大。我们调查了9所中学和9所小学2003年的报刊征订情况。每所中学的报刊支出平均达13459元,占全部杂费收入的1%,其中7273元为非自愿订阅,占到报刊支出的0%;每所小学报刊支出平均为6099元,占杂费收入的4%,其中1974元为非自愿订阅,占4%。非自愿订阅多是因为上级有任务或是有关部门领导打招呼的结果,订阅的报刊杂志五花八门,有中央、省、市、县级党报(越是下级的党报数量越多),有各级晚报、《求是》、《共产党员》、《钱江廉潮》、《半月谈》、《时代先锋》、《浙江宣传》、《今日浙江》、《新农村》、《人民公安》、《江南警界》、《物价公报》、《质量时刊》、《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报》、《中国教工》等等,有的市(县)级党报教职员工人手一份还有多。我们在调查时一位曾担任过中学校长的业内人士也反映,为了完成报刊征订任务,当地一位宣传部的领导亲自来到学校,要求他订阅报刊,看他有点勉强,他说我来了吃饭你总要招待的,如果你不订,我多来几次你的招待费不就多了吗?言下之意还不如主动订阅为好。 (五)教育收费卡制度执行不力 为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防止教育乱收费,近年来,教育部门出台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收费卡制度,即教育收费不但要公示,每位家长还必须有收费卡。但实际上这项制度执行的不够理想。在这次被调查的300名中小学家长中,有8%家长反映学校没有执行收费卡制度。有的学校认为已经实行了收费公示,就不必再搞收费卡了;有的则以学生保管易丢失为由,家长签名后校方“代为保管”。没有收费卡,就不利于家长对学期中间的收费进行监督。代管费的开支省里是有严格规定的,但有不少学校将水电费、报刊费等也在代管费中列支,这些学校在学期结束时是不可能向家长出具“收费清单”的,代管费多退少不补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五、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主体,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使广大农村学龄儿童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应该说自1985年实施义务教育以来,我省的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省小学六年制招生比例达到了8%,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了36%和79%。我省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省份,农村义务教育也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我省6岁及以上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2年,低于全国78年的平均水平,这与我省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称。我省要提前实现全面小康,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对我省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极大的推动,而大量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必将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包袱。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性工作,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从“量”上来看(如小学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入学率、巩固率等)已经是形势喜人了,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革官员考核办法,真正重视和发展教育事业 由于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样能迅速见效,教育的重要性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的,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力的增强,又无不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国际上也不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英国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曾是老牌的经济强国。1850年前后,英国有大量的劳动者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在新工厂工作。但英国政府没有为这些工人的子女修建学校。到十九世纪末,由于缺乏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英国对电力、冶金和化学等技术的掌握远远落后于重视对教育进行投资的德国。因此,进入二十世纪时,英国没有保持住其原本在技术和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优势。与此相反,爱尔兰则是另一个例子。爱尔兰是一个欧洲小国,面积7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80多万人。它在1973年加入欧共体(欧盟前身)时,还是一个农业国,是欧洲最穷的国家。加入欧共体后,爱尔兰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教育开支占GDP的比例在西方国家名列前茅,由此带来科技突飞猛进,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由欧洲最穷的国家变为最富国家,这在世界上是少有其匹的。目前,爱尔兰是世界上15到29岁年龄段人口在校就读率最高的国家和世界人均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软件开发超过传统的美国和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年出口额达到120亿美元。这两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我们国家,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包括文盲在内的绝大多数家长所认识,他们节衣缩食,把家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贫困山区的家长为了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下山在城市(镇)边缘搭起十分简陋的棚子,用打工甚至拾荒赚来的钱供子女在城镇上学。因为他们清楚,教育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最好办法,也是改变他们子女命运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的很多干部,对教育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或者只是在言行上重视教育,在行动上做得非常不够。联合国主管教育的官员说,我国政府教育投入约占GDP的2%,还不到联合国推荐水平6%的一半。政府预算只占教育开支的53%,其余的47%不得不由家庭或私营部门支付。政府预算不足也正是10 年来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有形投入是教育投入的15倍左右,明显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有钱搞开发,但没钱办教育,这是政府在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其实,很多政府官员作为家长,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视的。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轻文教卫重GDP的根源在于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制度上。目前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往往以经济增长指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教育欢迎您投稿)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教育欢迎您投稿)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希望对你有用。。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论文1500字怎么写标题

在图书馆里面的数字资源查就行了!

现代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及建议论文引言有一篇,你可以用。有整套做好的,可以提供的。。。助人为乐。。。。

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幢幢高楼拔地 而起,一个个新兴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 劳动力,于是农村一些衣食无着的青壮年农民工开始涌进城市务工。。这个我刚好有 你是巧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