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与发展论文摘录

发布时间:2024-08-26 17:58:56

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与发展论文摘录

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望采纳~

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如今呈现在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先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先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神话历史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神话就是以历史为依据的,这些有关历史的神话、半历史或准历史的神化,很容易被解释为历史;另一方面,神话历史化又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因为从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跨过一个鸿沟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神话历史化正是这一继承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 相当一部分神话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认可,因而没有进入载籍。这些,已无从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笔录,但在此后的流传过程中,又被无情地删削。如《列女传》古本所录舜的神话中,有二女教舜服鸟工龙裳而从井廪之难中逃脱的情节,今本《列女传》中就荡然无存了。再如《淮南子》古本载嫦娥奔月神话时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今本《淮南子》亦不存。其原因可能都是“不雅驯”。 此外,还有佛教的修改,使得一些古老神话例如后土皇地祗也难逃这种命运。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 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茅盾在论述中的结论以为:“参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卫者,仿佛等于北欧神话中守卫地狱门的狞狗加尔姆。中国大概也有极完备的冥土神话,可是现代只存留上述的二断片。后人只能知晓幽都门口的守卫者土伯,弯着九曲的身体,摇晃一对利角,参目虎首,张开了满涂人血的手指赶逐人。幽都之内有什么,后土是怎样一个状貌,原来大概一定有,可是现代全都逸失了。后代的书籍讲到冥土的故事极多,然而大抵掺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话,已不是中国民族神话的原样。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恐怕是中国本有的冥土神话绝灭无存的最大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儒家传统典籍中比比皆是,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比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国东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鸟作为图腾的,其中也必然流行着不少有关鸟的神话。而在这里,这些有关图腾鸟的神话则被改造为一系列的官名,并按照后世的社会官僚系统组织起来。 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封建制度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上古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袁珂把仙话也看作是神话的一部分。 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史记·封禅书》所记黄帝在荆山脚下铸鼎,鼎成,有龙垂胡髯在鼎上,迎黄帝骑龙升天一事。这则故事有着明显的仙话的痕迹。而黄帝战胜蚩尤,在仙话中则被归功于“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官五意阴阳之略,……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 同样,窃药奔月的嫦娥、操不死之药的西王母,也是仙话中的重要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学中,人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古代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著称 ,《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它们的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成了中国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故事之一。从孙悟空身上,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女神的失落”所谓“女神的失落”,亦即女神的降格,是指随着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母权制也随之被父权制取代,女性的地位从高峰跌倒低谷。女神世界是女性世界的折射和反映,所以女神也经历了如女性那样的地位转变。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开始,人类对祖先的崇拜,也从女神开始。神话的初期,有很多杰出的女神,如中国的女娲、西王母,后土等。考察世界各地的神话史,可以发现越是早期的神话,创世母神的形象就越多。具有较多原始性的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的创世神很多都是母神。然而,当氏族社会由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父系代替母系,父权代替母权,男神居于统治地位,而女神的形象从主角渐渐边缘化到配角的位置。许多神话中男神取代了女神,这在创世神话中有所体现。纵观神话史,创世神话大体经历了世界由女神(大母神)独立创生、世界由女神和男神结合而创生、世界由一男神独立创造这样一个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女神从创造生命的主角变为配角乃至失去了其天赋权利的过程。 中国神话中后起的男神盘古被认为是创造世界的神灵,他取代女娲独占了创世之功。 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神的形象、地位的转变可以探索到当时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从母系社会到男权社会。神话中创世者从女神到男神的演变、女神形象从创世大神到生殖神的改变、洪水的故事以及在“文化起源神话”中男神独占文化英雄形象的现象都折射了原始社会世系更替之时女性地位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变迁。

远古人民文化现象与想象的故事。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以他们生活经验为借助想象和幻想把流传到今天。 中国神话,历史渊深,对于我们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来说,应该不会是很陌生的。这些曾经被华夏先民们创造出来的神邸们,至今对我们的影响还依稀存在。华夏民族凭借自己先进的文明和优秀的思维方式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生活,同样,也以这种敬业的精神把华夏民族最美好,最期待的幸福、盛会勾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那里有我们的期许,有我们的心愿,有我们祖祖辈辈先进文明的丰富遗产。 对于中国数千年的神话文明,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些什么,我不必细说,今天,我在这里向大家讲述关于中国神话产生和发展的几个由来,以供大家参详。中国数千年的神话文明首先起源于华夏先民们对于事物和人物的客观评价。中国神话最初的发展是人民对于劳动模范的认同。在当今世界,我们称在工作时积极努力,并且有一定有影响力的人物为劳动模范,他们不仅能够受到国家与人民的肯定,而且对将来人民的发展拥有着相对比较重要的作用。 当今中国有劳模,上古时代的华夏民族也有劳模,比如说被我们所熟悉的燧人氏、伏羲氏、轩辕氏、神农氏、女娲氏,唐尧氏、虞舜氏、夏禹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处于原始部落时期出现的优秀劳模,他们代会了华夏民族如何耕织、如何狩猎、如何放牧、如何养蚕、如何沟通、如何取火、如何对抗、如何医药等等。他们在他们的那个社会里,是人人平等的,没有特权、没有高贵、没有贫贱,也正是我们执政党同志日思夜暮的共产主义文明年代,这里处处是公平,没人争权夺势,社会很和谐。在这种时代,劳模的出现无疑会让生产力带来大翻身,会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由此而形成的华夏先民对劳模的纪念就成了神话。随着年代久远,这些先哲们的形象逐渐再人们的脑海里丧失了,人们也只能通过叙述来描写绘画那些先贤们。但中华民族却丝毫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形象模糊了,中国人就赋予了他们新的形象。比如说伏羲氏和女娲氏是人头蛇身、神农氏是牛头人身、轩辕氏是张四方脸、而夏禹氏则直接就是一条龙。他们的形象虽然被人们淡忘了,他们却永远地留存在了我们的心里,永远都不至于改变。 中国先民们也以自己畏怕大自然和畏怕猛兽的习惯创造了些天神。比如说有执掌天火的火神祝融、执掌天水的水神共工、执掌天雷的雷神、执掌天雨的雨师、执掌天风的风婆、执掌闪电的闪仙电母、执掌云雾的云神、掌管幽冥的有名之神等等。凡是不被自己所知道的,而又对人们构成威胁的因数,都被华夏先民封了神。一开始的这些天神是没有形象的,但后来逐渐被凡人所取代,这些人往往是在某一种程度上是劳模,抑或是英雄。对于野兽和怪兽,人们也对他们产生过畏惧,而这些怪兽也逐渐成为中国神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比如说我们常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等等是人们赋予正义的神兽、还有些邪恶的怪兽,别说年兽、浑沌、虐鬼、穷鬼、檮杌、化蛇、穷奇、楔貐、凿齿、饕餮、封豨魑魅魍魉等等怪兽,有许多怪兽还赋予了叛徒、恶贼、不孝子孙、顽劣民族的象征。 中国人民对于神仙的崇拜还有对英雄的崇拜,英雄向来是华夏民族尊重的楷模,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的中国神学发展史上,已经很少能够发现有许多优秀的劳模跃身齐上了,相反地,有一大堆的英雄走进了人们的眼帘。比如说三国时候的关羽、南宋时候的岳飞、唐朝时候的李靖,这些都是英雄崇拜以后成为的神仙。当然在封建社会之前的后羿也是以英雄的化身被人们推向神坛的。人们对于神仙的崇拜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把英雄与劳模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单纯的华夏先民都一般会认为是上天赐予了这些优秀的人才来到社会上,来帮助万民解决困难与不详。 中国神话传奇出现的另一个来源就是白日升天的这些神仙。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到最大化,让所有人都知道,即使是玩笑,即使别人会笑话他,他们也会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肯定会被人关注。他们明白那些懂得创作的白痴们迟早会信以为真,把他们编入史册。有些人更绝了,你们不鸟我,我自己写。最特殊的就是西汉时候的淮南王刘安和他治下的淮南八骏,淮南王造反不成,编瞎话不错,以部《淮南子》让他和他的淮南八骏同时登上了仙棒,在这个年代还有一个诙谐幽默的东方朔也因为一本书而成为神仙,太岁之精。 中国神话在某种程度上跟道家与佛家的发展分不开。首先说道家巴,三清天,三十六天洞府都是道家的产物,由于道家派别众多,所以天神中也有气宗、天尊派、天师派和神霄派等等。为我们所熟悉的一些道派宣传者、道士,比如说道派宣传者由老聃、南华真人庄周、列御寇、庚桑、纵横始祖-鬼谷子,道士有求仙使者徐福、凌虚真人张良、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万古丹王--丹经王云牙子魏伯阳、太平教主--于吉、役使鬼神--费长房、竹林狂士--嵇康、净明教主--许逊、黄巾三张(梁、角、宝)、希夷先生陈抟老祖扶摇子、显化真人--张三丰、昆阳王真人王常月、王重阳与全真七子、张道陵张天师、葛玄葛天师等等。中国神话到后期出现的四大真人、四大天师、南五祖真人、北五祖真人、七真人都是道家后期派生出来的神仙。当然,许多道家的经典也成为了神仙义士的聚居之地,比如说斗部的绝大多数成员与道家经典相关。中国的神学文明多多少少也积累了中国道家文明的发展。 中国神话在佛家上的发展较慢,被人们的接受也较慢。为了使佛家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有效的宣传,佛家代表让来自印度的这些真神们找到了中国的代言人。比如说印度佛家中的观自在普萨就有中国大罗十二金仙的慈航道人等等。由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延用了道教的发展轨迹进行着,所以才有了中国佛道不分家的局面。而中国的佛家依旧以印度的西方灵山佛家为主,在中国只是可行性的创造了一些神仙。对于佛家中有一些直接与中国本土道教相左的一些佛家经典人物也只能乖乖地为道家让路,而佛家要提炼的神仙,往往都是需要有道教推荐下经过一番弃道从商方能完成。我们现在的剧种,过度的强化佛家的神仙、比如说如来的能力,似乎如来才是这天下唯一的主人,这其实是误区。《西游记》所描述的那个年代,道家人员已经饱和,所以不会再来管闲事。只有到天地大劫的时候才会出现道家的身影。翻手为山的游戏已经明显的效仿了中国天帝镇御妹的游戏,有抄袭之嫌,如果让他到诛仙阵里走一遭,该不知道会咋样。只不过那时候是道家扶持佛家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孙悟空注定是佛门子弟,如来佛祖当然能够对自己的员工严加管教了。 中国神话的发展有许多痕迹与烙印,有一些神话人物是靠宣传精神来决定的,比如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还有些神话故事拥有着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甚至是民族文化特色。但无轮怎么样,这些神话传奇都代表了华夏民族队真善美的渴求,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期许。 相信中国神话传奇的人,往往总是对未来充满了众多的期许与美好的幻想。只是缘于现实的残酷,在这一片被华夏先民勤勤恳恳耕耘的神话世界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抛弃现实中所附带着的种种郁闷烦恼与不愉快。让整一个身心冲刺在真、善、美的世界里,让所有的情怀都为幸福美好的期许所沉醉,让疲惫在现实世界中的你我得到暂时机会的休憩。

中国神话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来自东方的蓬莱神话,主要以男神为主,玉帝是 这群神的BOSS另外一个是来自西方的昆仑神话,主要是女神,和半兽半神的生物,而王母是 这些神的BOSS后来在 民族大融合时期,神话也发生了融合,出现了现在的 我们知道的神话基础,就是玉帝和王母是夫妻!

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与发展论文摘要

中国神话起源演变: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自身通过幻想所作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它在开始阶段是集体口头创作,以故事的形式流传,后来才用文字记录下来。神话既表现人对自然的顺应,由反映对自然暴力的反抗和征服,它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人间英雄的业绩,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类自身的困惑和理想。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古代神话也是在不断的演变的,也正是由于古代神话的出现才衍生出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按其内容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宇宙初创和再创神话。它探索了宇宙是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先民经常思索的问题,于是产生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深化。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见于三国时期吴人徐整所著的《五运历年记》,其中写道:“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离甿。”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类自身,都是盘古所化。这则神话运用类比思维展开想象,把天地间诸多存在物与盘古的形体器官和生理功能建立起对应关系,把人和物相沟通,反映的是天地人同构观念、物物相生观念。  造人神话和始祖神话。古代先民不但思索大地宇宙如何生成、再造,而且还追问人类从何而来这个关乎自身的重大问题,于是产生了造人万物。  在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中,对于人类的来源作了如下解说:“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离甿。”这是说人类是由盘古身上诸多虫子变化而来的,反映的是生命一体化和物物相生观念,是虫变而为人,人和虫是生命链条上的一种变形记,和亚当和夏娃传说异曲同工。  关于女娲造人,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还有另一种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工,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绳絙人也。”  神话中的女娲之所以用黄土造人,其原因有二:第一,大地生长万物,因此,被先民视为有旺盛生殖力的女性,这则神话把大地和女性相配,反映的就是地母崇拜观念。第二,古代华夏先民皮肤为黄色的,因此,女娲用黄土造人,而不是用黑土、红土或其他颜色的土。至于女娲由抟土造人改为绳絙造人,除了体现等级观念外,主要是原始的生殖崇拜所发挥的作用。  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古代先民不但追述自身从何而来,同时也思索把哪里作为自己理想的终极归宿,这就产生了昆仑神话,以及蓬莱神话。  昆有众多、密集之义;仑,指的是有条理地聚集在一起。这两个字眼组合,指的是既丰富多彩,又条理清晰。上古神话有关昆仑神境的描写,展示的确实是洋洋大景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山海经"海内西经》写道:“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这是从整体上介绍昆仑神境:它的方位、功能,它的建筑格局、地理形势,里面居住成员。后面还有大段文字,从昆仑神境的外围深入到它的内里,以开明兽为参照物,分别罗列四方景物:西有凤凰、鸾鸟等珍禽;北有珠树、文玉树等奇异的树木;东有巫彭、巫抵等群巫;南有蛇豹等动物。这里所铺陈的四方珍奇之物,基本是以类相从,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昆仑神话所寄托的是先民超越个体生命极限的强烈愿望,期待长生久视的心理。  昆仑神境位于西北,与词相对应,东部则有蓬莱神话。《史记"封禅书》写道:“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蓬莱神话的产生晚于昆仑神话,但至迟战国时期已经流传开来。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都是长生不死之乡,又都可望而不可即,它们对世人极有吸引力,人们却无法达到那里。先民们寻找人生理想归宿的愿望、超越人生有限的执着、困惑,在昆仑和蓬莱神话中体现得极其鲜明。  反抗自然暴力与社会暴力的神话。神话产生的年代生产力还很低下,古代先民经常面对自然暴力的威胁和压迫,于是,他们在画像中把自然力神化,创造出许多自然神。综观中国古代上古神话,自然神的形象多数面目狰狞,奇形怪状,是令人恐怖的对象。《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的雷神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古代先民经常生活在自然暴力的挤压之下,但是,他们不屈服于自然暴力,而是反抗它、征服它,借助于幻想去和自然暴力较量,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反抗自然暴力的神话,也出现了许多反抗自然暴力的英雄。最著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和《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神话时代的先民不但要与自然暴力抗争,而且还要经受社会暴力的考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社会暴力,就是各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对此,上古神话也作了艺术的再现,最著名的是黄帝战蚩尤,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中有许多发明创造,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发明创造的神话。如果对上古发明神话加以统计,会发现出自帝俊系统居多。同时,上古发明神话多数直接说出发明者及其创造者物,但也有的采取的是隐晦的方式,下面两则神话很典型。《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在上古神话中帝俊之妻羲和、常羲分别生出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并为自己的产儿洗浴。它向人们表明,以十日为一旬的天干记日法和以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都是由帝俊系统首先发明的。  综合以上可以了解,上古神话并不是凝滞的,固定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出现多种倾向的,从而也使中国古代神话发展横向多元化。  一、由于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  在各个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已有的祖先神话也随之进行整合,于是出现了许多先前不曾有过的神灵谱系,许多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神灵被整合在一起,说成是出自同一祖先,于是出现了完整的谱系。由于黄帝集团在各部族中居于优势,于是,许多其他部族的祖先神都成了黄帝的子孙。完整的神灵谱系的出现,标志着祖先神话的系统化已经实现。  二、由于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而出现的政治化倾向。  上古社会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演变,与此相应,上古神话的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一种现象是,原本没有统辖关系的神灵,被组合在君臣关系的网络中。《管子"五行》篇所列举的黄帝六相有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其实,这六位神灵原本和黄帝并没有领属关系,其中蚩尤还是黄帝的死对头。另一种现象是,本来没有发生过冲突的神灵,在神话演变过程中变成仇敌,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神话就是这样形成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共工本是北方之神,有很强的威慑力。可是,按照五行说编排,颛顼是北方的之帝,是那里的至尊神。于是,人们从天无二日的观念出发,创造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神话,并让共工充当失败者的角色。  三、由于 原始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所以出现的神灵往往半人半兽的形象,显得荒诞怪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理性精神的强化,尤其是奠基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必然和原始神话的粗陋野蛮发生矛盾,这样一来,神话的历史化倾向就无法避免。  神话历史化倾向的第一条途径是实现神灵的角色转移,把神灵变成社会角色。《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夔本身是雷神,到了《尚书"尧典》中变成了乐官,夔这位自然神已经社会化、人格化了。神话历史化的第二条途径是从形貌和生理功能上对神进行重铸,把它变成人的形象。夔在原始神话中是以牛为原形塑造出来的,但只有一只脚,非常怪异。《国语"鲁语》记载,有人向孔子提出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说,并不是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尧得到夔一个人辅助也就足够了。孔子不但把夔由怪兽转换成人,而且在形体上也对它作了新的描述,强调它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也是两只脚。另外,《尸子》记载的孔子有关黄帝四面的解说,《大戴礼记"五帝德》著录的孔子有关黄帝三百年的描述,对神灵或是整容易貌,或是缩寿减年,把他们还原成具体的历史人物。  四、受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  人是受欲望驱动的社会存在物,因此,先民即使对于他们所敬畏的神灵,也要千方百计地接近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使神灵世俗化。原始神话中的西王母是与世隔绝的,她居住的玉山为弱水所环绕,外面又有炎火之山。常人根本无法到达她的住处,为她取食的是三青鸟。西王母作为刑杀之神,以这种远离人世的方式保持她的尊严。《穆天子传》卷三记载的周穆王和西王母交往的场面,是西王母形象世俗化的开端。她接受周穆王赠予的白璧玄圭,以及高档丝织品,参加周穆王为她举行的宴会。她还与周穆王以歌谣相唱和,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她非常珍视和周穆王的相聚,已经流露出世俗的凡心,虽然还谈不上两情相悦,但已经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五、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倾向。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它的起源很早。原始神话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五行说所起的作用。原始的太阳神话是说太阳由乌负载,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和《楚辞"天问》。到了《楚辞"九歌"东君》,太阳神是以“青云衣兮白霓裳”的形象出现,太阳神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装束呢?王逸写道:“日出东方,如西方,故用其方色为饰也。”显然屈原是按照五行说对方位和色彩的搭配塑造太阳神形象的,是以哲学理念为内涵的。按照《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蓐收本是少昊氏成员,主管金属冶炼和工具制造,死后作为金神加以祭祀,是祖先神兼金属管理神。在《国语"晋语二》中,蓐收却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这和原始金神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如此呢?也是五行说渗入的结果。按照五行说的划分,西方为白、为金、为虎、为刑杀,把者几种因素加以整合,蓐收就成了半人半兽、凶恶可怕的神灵。中国古代哲学既有五行学,又有阴阳学说、精气说、物物相生观念、天人合一等,这些理念对神话的演变都有影响,《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神话就是在物物相生观念支配下衍生出来的。  原始神话的上述演变,虽不是同步进行的,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当然,原始神话的上述演变在上古时期并没有完全完成,后代还在继续进行,并且演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经过尽千年的发展和延展,在神话的基础上也派生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化,先秦的诸子散文中庄子受其影响较为深刻,同时《庄子》也是庄周对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哲学化的深入铺展,庄子以上古神话为媒介转其一家学说,可谓“蔚为大观”。至汉朝,士卿大夫更是假以上古神话为托,托物以言其志。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作者多少人情欲念,清水芙蓉般的洛水女神早是俗化于尘世了,将对洛水女神的爱慕宣泄的淋漓华美,也更加显出人将自我与神相融会的大胆构想。魏晋时期,陶渊明《桃花园记》更是用神话的形式体现着作者渴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地。至盛唐,诗仙李白更是将自身与生灵相共进,同饮畅欢,可谓人只无所及。到明清时期,更有《西游记》将这诸多神灵论阶排位,逐一登场,寄托着作者深重的苦心,更将中国古代神化系统化归结,达到了一个真正统一后的新的高峰。  古代神话发生的这些演变,有的使神话失去了鲜明的性质,变得抽象枯燥;也有的为神话注入了活力,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浪漫和富于幻想,五行说理念的渗透就起到了这种作用。五行说本身是感性的、神秘的,用它来改造神话,自然更增加瑰丽的色彩。所以,古代神话演变过程中,神话的衰落和再生两种趋势是并存的,二者呈现为逆向运转的交织状态。然而,无论古代神话如何的去发展及演变,最终的宗旨还都是在反映自然、社会的一些发展当中的局限和人类自我探索、自我更新的一种愿望。

中国神话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来自东方的蓬莱神话,主要以男神为主,玉帝是 这群神的BOSS另外一个是来自西方的昆仑神话,主要是女神,和半兽半神的生物,而王母是 这些神的BOSS后来在 民族大融合时期,神话也发生了融合,出现了现在的 我们知道的神话基础,就是玉帝和王母是夫妻!

神话开始的年代很久远, 那时还没有文字,是靠部落内部有威望的人,口述流传下来的,他们是把他们看到不理解的奇特事物这么记录下来,也有事实依据西方:诺亚方舟 东方:谁撞了周公山吧?(记不清了)都写的意思大雨连续下了40多天(史前大洪水)西方:亚当夏娃造人 东方:女娲造人 都讲的用土造的人,科学家已经证实,人的基因和泥土70%一样还有很多,我就不多说了, 我说的可以查,有很多科学家都承认,不得不重新看待神话毕竟现在我们从小学的,都是人是猴子变的,有很多社会上也不敢去触动这个历史。

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思想简单,便用想象力创造了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与发展论文

远古人民文化现象与想象的故事。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以他们生活经验为借助想象和幻想把流传到今天。 中国神话,历史渊深,对于我们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来说,应该不会是很陌生的。这些曾经被华夏先民们创造出来的神邸们,至今对我们的影响还依稀存在。华夏民族凭借自己先进的文明和优秀的思维方式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生活,同样,也以这种敬业的精神把华夏民族最美好,最期待的幸福、盛会勾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那里有我们的期许,有我们的心愿,有我们祖祖辈辈先进文明的丰富遗产。 对于中国数千年的神话文明,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些什么,我不必细说,今天,我在这里向大家讲述关于中国神话产生和发展的几个由来,以供大家参详。中国数千年的神话文明首先起源于华夏先民们对于事物和人物的客观评价。中国神话最初的发展是人民对于劳动模范的认同。在当今世界,我们称在工作时积极努力,并且有一定有影响力的人物为劳动模范,他们不仅能够受到国家与人民的肯定,而且对将来人民的发展拥有着相对比较重要的作用。 当今中国有劳模,上古时代的华夏民族也有劳模,比如说被我们所熟悉的燧人氏、伏羲氏、轩辕氏、神农氏、女娲氏,唐尧氏、虞舜氏、夏禹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处于原始部落时期出现的优秀劳模,他们代会了华夏民族如何耕织、如何狩猎、如何放牧、如何养蚕、如何沟通、如何取火、如何对抗、如何医药等等。他们在他们的那个社会里,是人人平等的,没有特权、没有高贵、没有贫贱,也正是我们执政党同志日思夜暮的共产主义文明年代,这里处处是公平,没人争权夺势,社会很和谐。在这种时代,劳模的出现无疑会让生产力带来大翻身,会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由此而形成的华夏先民对劳模的纪念就成了神话。随着年代久远,这些先哲们的形象逐渐再人们的脑海里丧失了,人们也只能通过叙述来描写绘画那些先贤们。但中华民族却丝毫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形象模糊了,中国人就赋予了他们新的形象。比如说伏羲氏和女娲氏是人头蛇身、神农氏是牛头人身、轩辕氏是张四方脸、而夏禹氏则直接就是一条龙。他们的形象虽然被人们淡忘了,他们却永远地留存在了我们的心里,永远都不至于改变。 中国先民们也以自己畏怕大自然和畏怕猛兽的习惯创造了些天神。比如说有执掌天火的火神祝融、执掌天水的水神共工、执掌天雷的雷神、执掌天雨的雨师、执掌天风的风婆、执掌闪电的闪仙电母、执掌云雾的云神、掌管幽冥的有名之神等等。凡是不被自己所知道的,而又对人们构成威胁的因数,都被华夏先民封了神。一开始的这些天神是没有形象的,但后来逐渐被凡人所取代,这些人往往是在某一种程度上是劳模,抑或是英雄。对于野兽和怪兽,人们也对他们产生过畏惧,而这些怪兽也逐渐成为中国神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比如说我们常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等等是人们赋予正义的神兽、还有些邪恶的怪兽,别说年兽、浑沌、虐鬼、穷鬼、檮杌、化蛇、穷奇、楔貐、凿齿、饕餮、封豨魑魅魍魉等等怪兽,有许多怪兽还赋予了叛徒、恶贼、不孝子孙、顽劣民族的象征。 中国人民对于神仙的崇拜还有对英雄的崇拜,英雄向来是华夏民族尊重的楷模,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的中国神学发展史上,已经很少能够发现有许多优秀的劳模跃身齐上了,相反地,有一大堆的英雄走进了人们的眼帘。比如说三国时候的关羽、南宋时候的岳飞、唐朝时候的李靖,这些都是英雄崇拜以后成为的神仙。当然在封建社会之前的后羿也是以英雄的化身被人们推向神坛的。人们对于神仙的崇拜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把英雄与劳模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单纯的华夏先民都一般会认为是上天赐予了这些优秀的人才来到社会上,来帮助万民解决困难与不详。 中国神话传奇出现的另一个来源就是白日升天的这些神仙。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到最大化,让所有人都知道,即使是玩笑,即使别人会笑话他,他们也会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肯定会被人关注。他们明白那些懂得创作的白痴们迟早会信以为真,把他们编入史册。有些人更绝了,你们不鸟我,我自己写。最特殊的就是西汉时候的淮南王刘安和他治下的淮南八骏,淮南王造反不成,编瞎话不错,以部《淮南子》让他和他的淮南八骏同时登上了仙棒,在这个年代还有一个诙谐幽默的东方朔也因为一本书而成为神仙,太岁之精。 中国神话在某种程度上跟道家与佛家的发展分不开。首先说道家巴,三清天,三十六天洞府都是道家的产物,由于道家派别众多,所以天神中也有气宗、天尊派、天师派和神霄派等等。为我们所熟悉的一些道派宣传者、道士,比如说道派宣传者由老聃、南华真人庄周、列御寇、庚桑、纵横始祖-鬼谷子,道士有求仙使者徐福、凌虚真人张良、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万古丹王--丹经王云牙子魏伯阳、太平教主--于吉、役使鬼神--费长房、竹林狂士--嵇康、净明教主--许逊、黄巾三张(梁、角、宝)、希夷先生陈抟老祖扶摇子、显化真人--张三丰、昆阳王真人王常月、王重阳与全真七子、张道陵张天师、葛玄葛天师等等。中国神话到后期出现的四大真人、四大天师、南五祖真人、北五祖真人、七真人都是道家后期派生出来的神仙。当然,许多道家的经典也成为了神仙义士的聚居之地,比如说斗部的绝大多数成员与道家经典相关。中国的神学文明多多少少也积累了中国道家文明的发展。 中国神话在佛家上的发展较慢,被人们的接受也较慢。为了使佛家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有效的宣传,佛家代表让来自印度的这些真神们找到了中国的代言人。比如说印度佛家中的观自在普萨就有中国大罗十二金仙的慈航道人等等。由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延用了道教的发展轨迹进行着,所以才有了中国佛道不分家的局面。而中国的佛家依旧以印度的西方灵山佛家为主,在中国只是可行性的创造了一些神仙。对于佛家中有一些直接与中国本土道教相左的一些佛家经典人物也只能乖乖地为道家让路,而佛家要提炼的神仙,往往都是需要有道教推荐下经过一番弃道从商方能完成。我们现在的剧种,过度的强化佛家的神仙、比如说如来的能力,似乎如来才是这天下唯一的主人,这其实是误区。《西游记》所描述的那个年代,道家人员已经饱和,所以不会再来管闲事。只有到天地大劫的时候才会出现道家的身影。翻手为山的游戏已经明显的效仿了中国天帝镇御妹的游戏,有抄袭之嫌,如果让他到诛仙阵里走一遭,该不知道会咋样。只不过那时候是道家扶持佛家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孙悟空注定是佛门子弟,如来佛祖当然能够对自己的员工严加管教了。 中国神话的发展有许多痕迹与烙印,有一些神话人物是靠宣传精神来决定的,比如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还有些神话故事拥有着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甚至是民族文化特色。但无轮怎么样,这些神话传奇都代表了华夏民族队真善美的渴求,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期许。 相信中国神话传奇的人,往往总是对未来充满了众多的期许与美好的幻想。只是缘于现实的残酷,在这一片被华夏先民勤勤恳恳耕耘的神话世界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抛弃现实中所附带着的种种郁闷烦恼与不愉快。让整一个身心冲刺在真、善、美的世界里,让所有的情怀都为幸福美好的期许所沉醉,让疲惫在现实世界中的你我得到暂时机会的休憩。

神话开始的年代很久远, 那时还没有文字,是靠部落内部有威望的人,口述流传下来的,他们是把他们看到不理解的奇特事物这么记录下来,也有事实依据西方:诺亚方舟 东方:谁撞了周公山吧?(记不清了)都写的意思大雨连续下了40多天(史前大洪水)西方:亚当夏娃造人 东方:女娲造人 都讲的用土造的人,科学家已经证实,人的基因和泥土70%一样还有很多,我就不多说了, 我说的可以查,有很多科学家都承认,不得不重新看待神话毕竟现在我们从小学的,都是人是猴子变的,有很多社会上也不敢去触动这个历史。

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如今呈现在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先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先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神话历史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神话就是以历史为依据的,这些有关历史的神话、半历史或准历史的神化,很容易被解释为历史;另一方面,神话历史化又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因为从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跨过一个鸿沟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神话历史化正是这一继承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 相当一部分神话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认可,因而没有进入载籍。这些,已无从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笔录,但在此后的流传过程中,又被无情地删削。如《列女传》古本所录舜的神话中,有二女教舜服鸟工龙裳而从井廪之难中逃脱的情节,今本《列女传》中就荡然无存了。再如《淮南子》古本载嫦娥奔月神话时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今本《淮南子》亦不存。其原因可能都是“不雅驯”。 此外,还有佛教的修改,使得一些古老神话例如后土皇地祗也难逃这种命运。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 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茅盾在论述中的结论以为:“参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卫者,仿佛等于北欧神话中守卫地狱门的狞狗加尔姆。中国大概也有极完备的冥土神话,可是现代只存留上述的二断片。后人只能知晓幽都门口的守卫者土伯,弯着九曲的身体,摇晃一对利角,参目虎首,张开了满涂人血的手指赶逐人。幽都之内有什么,后土是怎样一个状貌,原来大概一定有,可是现代全都逸失了。后代的书籍讲到冥土的故事极多,然而大抵掺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话,已不是中国民族神话的原样。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恐怕是中国本有的冥土神话绝灭无存的最大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儒家传统典籍中比比皆是,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比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国东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鸟作为图腾的,其中也必然流行着不少有关鸟的神话。而在这里,这些有关图腾鸟的神话则被改造为一系列的官名,并按照后世的社会官僚系统组织起来。 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封建制度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上古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袁珂把仙话也看作是神话的一部分。 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史记·封禅书》所记黄帝在荆山脚下铸鼎,鼎成,有龙垂胡髯在鼎上,迎黄帝骑龙升天一事。这则故事有着明显的仙话的痕迹。而黄帝战胜蚩尤,在仙话中则被归功于“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官五意阴阳之略,……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 同样,窃药奔月的嫦娥、操不死之药的西王母,也是仙话中的重要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学中,人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古代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著称 ,《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它们的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成了中国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故事之一。从孙悟空身上,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女神的失落”所谓“女神的失落”,亦即女神的降格,是指随着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母权制也随之被父权制取代,女性的地位从高峰跌倒低谷。女神世界是女性世界的折射和反映,所以女神也经历了如女性那样的地位转变。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开始,人类对祖先的崇拜,也从女神开始。神话的初期,有很多杰出的女神,如中国的女娲、西王母,后土等。考察世界各地的神话史,可以发现越是早期的神话,创世母神的形象就越多。具有较多原始性的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的创世神很多都是母神。然而,当氏族社会由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父系代替母系,父权代替母权,男神居于统治地位,而女神的形象从主角渐渐边缘化到配角的位置。许多神话中男神取代了女神,这在创世神话中有所体现。纵观神话史,创世神话大体经历了世界由女神(大母神)独立创生、世界由女神和男神结合而创生、世界由一男神独立创造这样一个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女神从创造生命的主角变为配角乃至失去了其天赋权利的过程。 中国神话中后起的男神盘古被认为是创造世界的神灵,他取代女娲独占了创世之功。 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神的形象、地位的转变可以探索到当时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从母系社会到男权社会。神话中创世者从女神到男神的演变、女神形象从创世大神到生殖神的改变、洪水的故事以及在“文化起源神话”中男神独占文化英雄形象的现象都折射了原始社会世系更替之时女性地位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变迁。

中国神话起源演变: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自身通过幻想所作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它在开始阶段是集体口头创作,以故事的形式流传,后来才用文字记录下来。神话既表现人对自然的顺应,由反映对自然暴力的反抗和征服,它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人间英雄的业绩,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类自身的困惑和理想。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古代神话也是在不断的演变的,也正是由于古代神话的出现才衍生出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按其内容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宇宙初创和再创神话。它探索了宇宙是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先民经常思索的问题,于是产生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深化。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见于三国时期吴人徐整所著的《五运历年记》,其中写道:“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离甿。”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类自身,都是盘古所化。这则神话运用类比思维展开想象,把天地间诸多存在物与盘古的形体器官和生理功能建立起对应关系,把人和物相沟通,反映的是天地人同构观念、物物相生观念。  造人神话和始祖神话。古代先民不但思索大地宇宙如何生成、再造,而且还追问人类从何而来这个关乎自身的重大问题,于是产生了造人万物。  在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中,对于人类的来源作了如下解说:“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离甿。”这是说人类是由盘古身上诸多虫子变化而来的,反映的是生命一体化和物物相生观念,是虫变而为人,人和虫是生命链条上的一种变形记,和亚当和夏娃传说异曲同工。  关于女娲造人,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还有另一种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工,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绳絙人也。”  神话中的女娲之所以用黄土造人,其原因有二:第一,大地生长万物,因此,被先民视为有旺盛生殖力的女性,这则神话把大地和女性相配,反映的就是地母崇拜观念。第二,古代华夏先民皮肤为黄色的,因此,女娲用黄土造人,而不是用黑土、红土或其他颜色的土。至于女娲由抟土造人改为绳絙造人,除了体现等级观念外,主要是原始的生殖崇拜所发挥的作用。  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古代先民不但追述自身从何而来,同时也思索把哪里作为自己理想的终极归宿,这就产生了昆仑神话,以及蓬莱神话。  昆有众多、密集之义;仑,指的是有条理地聚集在一起。这两个字眼组合,指的是既丰富多彩,又条理清晰。上古神话有关昆仑神境的描写,展示的确实是洋洋大景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山海经"海内西经》写道:“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这是从整体上介绍昆仑神境:它的方位、功能,它的建筑格局、地理形势,里面居住成员。后面还有大段文字,从昆仑神境的外围深入到它的内里,以开明兽为参照物,分别罗列四方景物:西有凤凰、鸾鸟等珍禽;北有珠树、文玉树等奇异的树木;东有巫彭、巫抵等群巫;南有蛇豹等动物。这里所铺陈的四方珍奇之物,基本是以类相从,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昆仑神话所寄托的是先民超越个体生命极限的强烈愿望,期待长生久视的心理。  昆仑神境位于西北,与词相对应,东部则有蓬莱神话。《史记"封禅书》写道:“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蓬莱神话的产生晚于昆仑神话,但至迟战国时期已经流传开来。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都是长生不死之乡,又都可望而不可即,它们对世人极有吸引力,人们却无法达到那里。先民们寻找人生理想归宿的愿望、超越人生有限的执着、困惑,在昆仑和蓬莱神话中体现得极其鲜明。  反抗自然暴力与社会暴力的神话。神话产生的年代生产力还很低下,古代先民经常面对自然暴力的威胁和压迫,于是,他们在画像中把自然力神化,创造出许多自然神。综观中国古代上古神话,自然神的形象多数面目狰狞,奇形怪状,是令人恐怖的对象。《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的雷神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古代先民经常生活在自然暴力的挤压之下,但是,他们不屈服于自然暴力,而是反抗它、征服它,借助于幻想去和自然暴力较量,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反抗自然暴力的神话,也出现了许多反抗自然暴力的英雄。最著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和《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神话时代的先民不但要与自然暴力抗争,而且还要经受社会暴力的考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社会暴力,就是各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对此,上古神话也作了艺术的再现,最著名的是黄帝战蚩尤,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中有许多发明创造,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发明创造的神话。如果对上古发明神话加以统计,会发现出自帝俊系统居多。同时,上古发明神话多数直接说出发明者及其创造者物,但也有的采取的是隐晦的方式,下面两则神话很典型。《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在上古神话中帝俊之妻羲和、常羲分别生出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并为自己的产儿洗浴。它向人们表明,以十日为一旬的天干记日法和以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都是由帝俊系统首先发明的。  综合以上可以了解,上古神话并不是凝滞的,固定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出现多种倾向的,从而也使中国古代神话发展横向多元化。  一、由于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  在各个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已有的祖先神话也随之进行整合,于是出现了许多先前不曾有过的神灵谱系,许多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神灵被整合在一起,说成是出自同一祖先,于是出现了完整的谱系。由于黄帝集团在各部族中居于优势,于是,许多其他部族的祖先神都成了黄帝的子孙。完整的神灵谱系的出现,标志着祖先神话的系统化已经实现。  二、由于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而出现的政治化倾向。  上古社会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演变,与此相应,上古神话的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一种现象是,原本没有统辖关系的神灵,被组合在君臣关系的网络中。《管子"五行》篇所列举的黄帝六相有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其实,这六位神灵原本和黄帝并没有领属关系,其中蚩尤还是黄帝的死对头。另一种现象是,本来没有发生过冲突的神灵,在神话演变过程中变成仇敌,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神话就是这样形成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共工本是北方之神,有很强的威慑力。可是,按照五行说编排,颛顼是北方的之帝,是那里的至尊神。于是,人们从天无二日的观念出发,创造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神话,并让共工充当失败者的角色。  三、由于 原始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所以出现的神灵往往半人半兽的形象,显得荒诞怪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理性精神的强化,尤其是奠基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必然和原始神话的粗陋野蛮发生矛盾,这样一来,神话的历史化倾向就无法避免。  神话历史化倾向的第一条途径是实现神灵的角色转移,把神灵变成社会角色。《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夔本身是雷神,到了《尚书"尧典》中变成了乐官,夔这位自然神已经社会化、人格化了。神话历史化的第二条途径是从形貌和生理功能上对神进行重铸,把它变成人的形象。夔在原始神话中是以牛为原形塑造出来的,但只有一只脚,非常怪异。《国语"鲁语》记载,有人向孔子提出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说,并不是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尧得到夔一个人辅助也就足够了。孔子不但把夔由怪兽转换成人,而且在形体上也对它作了新的描述,强调它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也是两只脚。另外,《尸子》记载的孔子有关黄帝四面的解说,《大戴礼记"五帝德》著录的孔子有关黄帝三百年的描述,对神灵或是整容易貌,或是缩寿减年,把他们还原成具体的历史人物。  四、受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  人是受欲望驱动的社会存在物,因此,先民即使对于他们所敬畏的神灵,也要千方百计地接近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使神灵世俗化。原始神话中的西王母是与世隔绝的,她居住的玉山为弱水所环绕,外面又有炎火之山。常人根本无法到达她的住处,为她取食的是三青鸟。西王母作为刑杀之神,以这种远离人世的方式保持她的尊严。《穆天子传》卷三记载的周穆王和西王母交往的场面,是西王母形象世俗化的开端。她接受周穆王赠予的白璧玄圭,以及高档丝织品,参加周穆王为她举行的宴会。她还与周穆王以歌谣相唱和,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她非常珍视和周穆王的相聚,已经流露出世俗的凡心,虽然还谈不上两情相悦,但已经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五、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倾向。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它的起源很早。原始神话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五行说所起的作用。原始的太阳神话是说太阳由乌负载,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和《楚辞"天问》。到了《楚辞"九歌"东君》,太阳神是以“青云衣兮白霓裳”的形象出现,太阳神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装束呢?王逸写道:“日出东方,如西方,故用其方色为饰也。”显然屈原是按照五行说对方位和色彩的搭配塑造太阳神形象的,是以哲学理念为内涵的。按照《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蓐收本是少昊氏成员,主管金属冶炼和工具制造,死后作为金神加以祭祀,是祖先神兼金属管理神。在《国语"晋语二》中,蓐收却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这和原始金神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如此呢?也是五行说渗入的结果。按照五行说的划分,西方为白、为金、为虎、为刑杀,把者几种因素加以整合,蓐收就成了半人半兽、凶恶可怕的神灵。中国古代哲学既有五行学,又有阴阳学说、精气说、物物相生观念、天人合一等,这些理念对神话的演变都有影响,《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神话就是在物物相生观念支配下衍生出来的。  原始神话的上述演变,虽不是同步进行的,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当然,原始神话的上述演变在上古时期并没有完全完成,后代还在继续进行,并且演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经过尽千年的发展和延展,在神话的基础上也派生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化,先秦的诸子散文中庄子受其影响较为深刻,同时《庄子》也是庄周对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哲学化的深入铺展,庄子以上古神话为媒介转其一家学说,可谓“蔚为大观”。至汉朝,士卿大夫更是假以上古神话为托,托物以言其志。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作者多少人情欲念,清水芙蓉般的洛水女神早是俗化于尘世了,将对洛水女神的爱慕宣泄的淋漓华美,也更加显出人将自我与神相融会的大胆构想。魏晋时期,陶渊明《桃花园记》更是用神话的形式体现着作者渴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地。至盛唐,诗仙李白更是将自身与生灵相共进,同饮畅欢,可谓人只无所及。到明清时期,更有《西游记》将这诸多神灵论阶排位,逐一登场,寄托着作者深重的苦心,更将中国古代神化系统化归结,达到了一个真正统一后的新的高峰。  古代神话发生的这些演变,有的使神话失去了鲜明的性质,变得抽象枯燥;也有的为神话注入了活力,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浪漫和富于幻想,五行说理念的渗透就起到了这种作用。五行说本身是感性的、神秘的,用它来改造神话,自然更增加瑰丽的色彩。所以,古代神话演变过程中,神话的衰落和再生两种趋势是并存的,二者呈现为逆向运转的交织状态。然而,无论古代神话如何的去发展及演变,最终的宗旨还都是在反映自然、社会的一些发展当中的局限和人类自我探索、自我更新的一种愿望。

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与发展论文题目

1、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5、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6、论《诗经》的婚恋诗 7、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8、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 9、《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0、孔子与《诗经》 11、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2、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14、《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5、《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16、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7、《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8、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19、《庄子》的神话意象 20、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的比较 21、《史记》人物塑造论 22、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23、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24、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25、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6、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27、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29、三曹诗歌比较 30、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31、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比较 32、南朝乐府特色及其成因 33、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系 34、《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 35、从《世说新语》看西晋文人的心态 36、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37、论唐人的咏马诗 38、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 39、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40、李白诗与酒的关系 41、论李白的古题乐府 42、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43、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性 44、唐宋咏物诗之比较(也可着眼于一个朝代,或者某一主题) 45、论柳宗文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46、论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 47、论李贺与李白诗歌想象艺术的异同 48、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

本人看过。总的感觉同意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并不为过。当然,里面也有山川、河流、植物、动物、飞禽走兽的记载。但光怪绿离的故事太多了,让人对其它史料也产生怀疑。大致情况如此。建议先看看鲁迅先生的相关文章。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论文

中国古代神话在由原生态演变为次生态的过程中,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趋势:由于追求完整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包括追求谱系的完整、故事情节的完整、场面的完整;由于社会等级制的形成而出现的政治化倾向,原来不相统辖的神灵成为君和臣,原来不曾发生过冲突的神灵变成敌对的双方;由于理性的强化而出现的历史化倾向,把神灵变成社会角色,对神灵整容易貌,去掉神灵的超人因素;由于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倾向,这些哲学理念有阴阳五行学说、精气说、天人合一等常见者。也有物物相生、同类相应、生命一体化等古老的哲学思想。

神话开始的年代很久远, 那时还没有文字,是靠部落内部有威望的人,口述流传下来的,他们是把他们看到不理解的奇特事物这么记录下来,也有事实依据西方:诺亚方舟 东方:谁撞了周公山吧?(记不清了)都写的意思大雨连续下了40多天(史前大洪水)西方:亚当夏娃造人 东方:女娲造人 都讲的用土造的人,科学家已经证实,人的基因和泥土70%一样还有很多,我就不多说了, 我说的可以查,有很多科学家都承认,不得不重新看待神话毕竟现在我们从小学的,都是人是猴子变的,有很多社会上也不敢去触动这个历史。

其实那是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如今呈现在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先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先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神话历史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神话就是以历史为依据的,这些有关历史的神话、半历史或准历史的神化,很容易被解释为历史;另一方面,神话历史化又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因为从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跨过一个鸿沟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神话历史化正是这一继承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 相当一部分神话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认可,因而没有进入载籍。这些,已无从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笔录,但在此后的流传过程中,又被无情地删削。如《列女传》古本所录舜的神话中,有二女教舜服鸟工龙裳而从井廪之难中逃脱的情节,今本《列女传》中就荡然无存了。再如《淮南子》古本载嫦娥奔月神话时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今本《淮南子》亦不存。其原因可能都是“不雅驯”。 此外,还有佛教的修改,使得一些古老神话例如后土皇地祗也难逃这种命运。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 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茅盾在论述中的结论以为:“参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卫者,仿佛等于北欧神话中守卫地狱门的狞狗加尔姆。中国大概也有极完备的冥土神话,可是现代只存留上述的二断片。后人只能知晓幽都门口的守卫者土伯,弯着九曲的身体,摇晃一对利角,参目虎首,张开了满涂人血的手指赶逐人。幽都之内有什么,后土是怎样一个状貌,原来大概一定有,可是现代全都逸失了。后代的书籍讲到冥土的故事极多,然而大抵掺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话,已不是中国民族神话的原样。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恐怕是中国本有的冥土神话绝灭无存的最大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儒家传统典籍中比比皆是,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比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国东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鸟作为图腾的,其中也必然流行着不少有关鸟的神话。而在这里,这些有关图腾鸟的神话则被改造为一系列的官名,并按照后世的社会官僚系统组织起来。 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封建制度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上古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袁珂把仙话也看作是神话的一部分。 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史记·封禅书》所记黄帝在荆山脚下铸鼎,鼎成,有龙垂胡髯在鼎上,迎黄帝骑龙升天一事。这则故事有着明显的仙话的痕迹。而黄帝战胜蚩尤,在仙话中则被归功于“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官五意阴阳之略,……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 同样,窃药奔月的嫦娥、操不死之药的西王母,也是仙话中的重要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学中,人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古代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著称 ,《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它们的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成了中国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故事之一。从孙悟空身上,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女神的失落”所谓“女神的失落”,亦即女神的降格,是指随着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母权制也随之被父权制取代,女性的地位从高峰跌倒低谷。女神世界是女性世界的折射和反映,所以女神也经历了如女性那样的地位转变。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开始,人类对祖先的崇拜,也从女神开始。神话的初期,有很多杰出的女神,如中国的女娲、西王母,后土等。考察世界各地的神话史,可以发现越是早期的神话,创世母神的形象就越多。具有较多原始性的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的创世神很多都是母神。然而,当氏族社会由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父系代替母系,父权代替母权,男神居于统治地位,而女神的形象从主角渐渐边缘化到配角的位置。许多神话中男神取代了女神,这在创世神话中有所体现。纵观神话史,创世神话大体经历了世界由女神(大母神)独立创生、世界由女神和男神结合而创生、世界由一男神独立创造这样一个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女神从创造生命的主角变为配角乃至失去了其天赋权利的过程。 中国神话中后起的男神盘古被认为是创造世界的神灵,他取代女娲独占了创世之功。 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神的形象、地位的转变可以探索到当时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从母系社会到男权社会。神话中创世者从女神到男神的演变、女神形象从创世大神到生殖神的改变、洪水的故事以及在“文化起源神话”中男神独占文化英雄形象的现象都折射了原始社会世系更替之时女性地位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变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