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世界经济史的论文选题怎么选

发布时间:2024-07-08 03:09:52

关于世界经济史的论文选题怎么选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网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以**行业为例3、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4、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5、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6、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管理7、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例9、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基于**合作社的案例分析10、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的发展及其管理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12、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13、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1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15、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1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1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1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19、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2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21、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2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23、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4、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25、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26、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27、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提升28、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29、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30、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产品为例31、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3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分析——以**行业企业为例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34、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地区为例35、国有商业银行行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与实施36、提高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对策研究37、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地区为例38、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有序发展研究——以**市为例3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研究40、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方法及其应用41、中国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42、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及其应用43、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44、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45、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46、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47、农民工工资权益保障研究48、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49、我国劳动力就业出路与对策研究50、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51、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52、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53、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54、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55、我国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56、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57、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58、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59、企业薪酬激励功能的实现及其提升60、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61、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62、企业利润的造假及识别的分析63、中国西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64、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6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66、国家公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其改进67、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分析6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69、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研究7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71、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72、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7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74、中国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及增收对策研究——以**地区为例75、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影响研究76、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的问题及其对策77、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78、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研究79、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80、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81、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途径及其效应分析82、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研究83、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84、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研究85、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86、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87、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研究88、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89、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9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91、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耕地抛荒问题探析92、我国农业科技投资问题分析93、我国发展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94、农村剩余劳动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中文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中文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中文字跟汉语的关系看,中文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中文字本身的构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中文字起源于图画。在中文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中文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中文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中文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中文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中文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文字起源的神话传说 梵文字母起源传说 梵文书法《心经》天城体字母,因为有悠久拼写梵文的历史,被世界人民称为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天城体,梵文是Devanagri直译是天上的城市,为什么叫天上的城市呢?因为按照印度的观点,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创,梵天,即中国人俗称的“四面佛”佛学名称“大梵天王”,因为是“梵天”所创所以称为“梵文”梵文字母是天上的神灵所用的文字所以又称“天城体”。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在印度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也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中国梵文专家“钱文忠” 更用梵文抄写“心经”。念佛教“真言” 的时候要求发音正确,因为梵文单词拼写和读音绝对规则,用梵文字母拼写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说即所写,又能保持真言的纯正的梵文语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写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选择,印度文字历史,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是词和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所以古代书写梵文及抄写印度神圣的《吠陀》等文献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中文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中文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中文字跟汉语的关系看,中文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中文字本身的构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中文字起源于图画。在中文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中文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中文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中文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中文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中文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文字起源的神话传说 梵文字母起源传说 梵文书法《心经》天城体字母,因为有悠久拼写梵文的历史,被世界人民称为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天城体,梵文是Devanagri直译是天上的城市,为什么叫天上的城市呢?因为按照印度的观点,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创,梵天,即中国人俗称的“四面佛”佛学名称“大梵天王”,因为是“梵天”所创所以称为“梵文”梵文字母是天上的神灵所用的文字所以又称“天城体”。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在印度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也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中国梵文专家“钱文忠” 更用梵文抄写“心经”。念佛教“真言” 的时候要求发音正确,因为梵文单词拼写和读音绝对规则,用梵文字母拼写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说即所写,又能保持真言的纯正的梵文语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写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选择,印度文字历史,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是词和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所以古代书写梵文及抄写印度神圣的《吠陀》等文献的时候,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直到近代,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词与词之间也是没有空格隔开的,自从现代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才用空格隔开,这破坏了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 的时候,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直到近代,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词与词之间也是没有空格隔开的,自从现代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才用空格隔开,这破坏了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

关于世界经济史的论文选题

1、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浙江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题目多参考下别人发表的过的文章,多看看资料吧(世界经济探索)还行吧

2020年最新经济学论文题目:   社会经济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   山西省老年妇女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山西省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   关怀经济学:另一种可能性   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   论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经济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存在问题的思考   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经济收入 精神文化与公众的快乐生活--基于“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   女性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   福利国家与私人慈善的法律经济学比较分析   统计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1产业资本回流诱发我国产业空心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很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从而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困难的问题,是我国搭上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快车,抓住了发展机遇。这期间大量美国企业来华投资设厂,我国制造业企业也抓住了这一机遇,带动了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但是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加深了我国对外资的依赖。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战略是为美国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美国政府的许多税收政策已对返回美国的制造公司给予了许多优惠,包括苹果,通用电气和福特汽车。随着跨国制造公司的回归,外资流入该国制造业的数量减少了,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水平,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资本流动。导致国内资本减少,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作为竞争优势,它还将挤出低成本的住宅房地产行业。工业公司将不得不转移到国外利率较低的地区,另一方面,资本也将流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地区和行业。随着制造业资本的稳定流出和利率的稳定上升,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弱,制造业的资本流入也就越来越快。这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并最终削弱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外国投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08年之前和之后。2008年之前,我国主要集中在吸引外国投资上,因此外国投资的份额并不高。2003年,外国投资仅产生23亿美元,外国投资总额为5亿美元。但是,直接生产中的直接生产占中国外国投资总额的86%,所占比例很高,此后此比例一直很低,少于20%。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08年以后我国对外总投资高达1亿美元,是2003年的近20倍。在大量的外资流出后,我国的制造业比重正处于下降的状态,在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经济比重峰值达到45%后开始出现颓势,在2019年已经下降至17%。反观美国在制造业回归之后,201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35%,而我国只有21%。美国的“再工业化”在拉拢回归国内的制造业商,吸引外资流入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蚕食着中国制造业的支柱和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2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拉大中美技术差距 美国生产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达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高峰,并专注于制造业的发展。结果,美国政府在新领域的投资增加了,例如新能源,新材料和技术,重点是培养技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支持集群发展的复杂方面。 美国的高级人才和技术创新,并确保其在全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一方面,美国将进一步扩大与我国当前技术的技术差距,加深我国对美国技术产业的依赖。另一方面,它将为我国创造先进的技术壁垒。加强对技术先进产品和技术要求苛刻的运输和出口的控制,减少该技术对废水对中国加工业的影响,并减缓中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为了解决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来增加低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鼓励中国制造业公司继续效仿和吸收其制造技术降低成本。随着美国新一轮技术创新取得革命性成果,中国制造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大的技术和工业壁垒,进一步降低我国的制造业优势。3美国制造业保护主义抑制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作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势必会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利用商业外交扩大产品的需求市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如果实施出口补贴以提高其出口的竞争优势,无疑将出现财政赤字。基于美国的世界经济概念,保护性措施已成为改善与提高出口竞争力的最佳方法。奥巴马早在2009年就签署了7,870亿美元的ARRA,然后在“购买美国商品的规定”中加入了明显的贸易保护色彩。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一方面,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面临更大的贸易壁垒。它可以使用关税,技术壁垒和其他措施来增加中国公司的出口成本并降低产品竞争力。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和利润下降,运营效率低下的中国出口公司将面临破产。另一方面,他们经常利用倾销,统一,337研究和贸易保护来经常向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贸易研究严重恶化了中国和美国的商业环境。在2009年至2018年期间,美国对中国提起了165起诉讼,几乎是“重新工业化”调查数量的两倍。有关行业不仅限于钢铁和工程等传统领域,还涵盖了光伏和电信等技术先进的行业。通过频繁的贸易摩擦,美国让中国制造业企业厌倦了处理各种贸易摩擦,它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扩大市场,挤压中国商品的国际出口空间,从而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降低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4美元贬值政策进一步降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最终,产品市场将出现跨境竞争,产品价格通常是产品竞争的关键,这就是汇率对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或被低估,它将为其产品出口做出贡献。为了减少中国和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美国将不可避免地使用弱势的美元来支持本地制造业公司的出口。同时,美元贬值将导致人民币真正升值,而人民币的增长将进一步阻碍我国的出口。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通过向市场投入大量资本,降低资本成本,支持商业投资以及向家庭消费放贷以刺激经济复苏,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对于我国而言,人民币奖将降低我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仍以加工贸易为特征。它利用价格作为竞争优势,并在汇率变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中美之间的工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使用美元升值人民币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制成品对美国的竞争优势,并可能扰乱两国之间的长期分工。这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利益。5促使中国制造业加快出口结构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推出了一项生产计划,该计划为制造业创造了竞争优势,并加快了新一轮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总体战略是在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中与开发系统竞争,革命是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重点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疗服务,环境保护,海洋和航天技术等。制造业的回归不仅是传统工业的复兴和回归,而且是基于高科技和新兴技术(例如数字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一直将“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最大的“比较优势”,并大力发展了许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和服装。我们忽略了传统的高科技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尤其是生物和未来的主导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被确认和培育,这导致我国的出口商品成为“比较优势陷阱”: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明显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相对薄弱。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恢复正常,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增加,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长急剧下降。专注于扩展内容和资源规模的全面开发模型是不可持续的。面对美国制造业的重新崛起以及一场新技术革命的“双边危机”,这场技术革命太独特并且依赖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是适应,出口和升级其出口结构并改善其质量和效率5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对策建议1从出口角度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1出口市场的开拓与丰富 首先是稳定和扩展欧盟,美国,中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市场。这种市场通常非常经济,具有强大的购买力,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第二,寻找新的出口市场,例如非洲,东盟和拉丁美洲,以扩大业务范围。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价格低,与这些市场的消费量相符,因此在出口方面具有优势。第三是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根据中国的自由贸易网站,中国已经签署了13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和投资方面比世界贸易组织(WTO)更有利,并大大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近年来,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数量逐渐增加。中国将加强全球经济市场的拓展,开辟新的贸易路线,消除在出口国过度集中的风险。2 出口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一是加强42个制造业的出口,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2025年中国制造”倡议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第一步:奋斗十年,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的制造业国家。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水平将达到制造业实力领域的平均水平,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已大大提高,优势产业可以引导全球创新,实现全面工业化的目标。第三步:到2049年,稳定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导者。同时出口规模的稳定增长,优化出口结构,改变中国的出口增长方式,并侧重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出口增长包括独立品牌、独立知识产权和独立上市,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自主出口,继续利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支持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第三,逐步取消加工贸易密集型能源密集型产业,在污染和资源密集型的,同时取消或减少税收减免、求生出口关税和出口控制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污染和资源密集型的监护;第四,同意原则、消除和输出“支持”,改善产品指导目录,目录和目录工业加工、贸易准入标准提高贸易和MAC的处理加工产品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吸引跨国公司的高科技生产工艺转移和中国研发中心为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企业独立的处理贸易和贸易促进逐步转换,从OEM加工到OEM设计和创建独立品牌。为了实现制造业的目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加强总体设计,促进创新能力建设,制定相应政策,完成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化,达到制造状态。3 出口摩擦的预警与处理 作为对美国制造业回归造成的贸易摩擦的回应。对于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政府应建立出口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对本国和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市场状况进行检验。改变对关键市场或产品的分析,组织相关出口部门研究贸易壁垒的主要问题和趋势,加强对出口产品的敏感预警,及时发布信息,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提高企业应对贸易冲突的能力与此同时,制造业出口商必须了解美国有关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政策,有效利用国际经济规则,积极应对争端。商业救济调查案件,如复杂的“反证据”案件,诉讼响应过程是困难的,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公司应该雇佣在处理商业纠纷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律师。此外,律师必须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告知公司应对过程,并解释每个阶段的各种预防措施和提前准备。如果有必要,他们也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2从人力资本利用角度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1 促进人力资本利用中国制造业商协会的作用 中国制造商协会是由世界先进制造企业自愿设立的国际商会。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建立组织的目的是敦促中国制造业接洽世界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经历一向科技创新,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和现代化,完成工业文明和建立一个可持续生产系统。制造业就业重回中国制造企业有显著的影响,中国的制造企业可以发挥协会作用,桥中间链接:一方面,中国制造企业协会可以添加广告显示屏制造企业,具体位置、领域、申请条件和其他条件在自己的网站。为了满足人才招聘的条件,中国制造商协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找到工作,促进业务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协会也可以在中国各地举办专门的制造业人才招聘会,以满足制造业企业和失业或失业的制造业人才的招聘和就业需求。2 人力资本的培养与利用第一,积极推动教育体制创新,改变就业理念,教育部长袁桂仁在2016年两会期间表示,政府应推动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过渡。中国高等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人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不合理的。通过转型,我们创造出更符合实体经济发展、更能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人才。主要是鼓励、指导和监督地方高校的转型。要适应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从理论人员培训转向技术人员培训。第二,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平台。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要积极推进“人才创新促进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领导者和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利用人力资源、大学和科研院所和科技资源直接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发展和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 3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创新企业还可以通过实施激励措施来增加就业机会。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其业务目标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评估可能与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有关。企业可以奖励合格的员工,以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招聘员工时,企业可以明确员工有培训机会,重视员工培训。因为定期的员工培训可以为员工提供大量与工作内容相关的经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帮助企业吸引优秀、高质量的员工。与此同时,它还实施了一项人类激励政策。制造企业在招聘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感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做好工作。同时,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在正确的环境中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例如,谷歌公司。它是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的知名公司之一。公司配备了“隔音空间胶囊”,员工疲劳时可以好好休息。同时,它还配有滑梯,供员工下班后娱乐,也可用于消防疏散。同时,台球和电子娱乐和游戏设施可在大多数办公区域,给予员工适当的劳逸结合。

世界经济史的论文选题怎么选

论文题目多参考下别人发表的过的文章,多看看资料吧(世界经济探索)还行吧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网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以**行业为例3、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4、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5、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6、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管理7、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例9、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基于**合作社的案例分析10、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的发展及其管理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12、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13、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1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15、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1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1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1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19、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2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21、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2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23、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4、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25、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26、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27、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提升28、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29、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30、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产品为例31、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3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分析——以**行业企业为例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34、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地区为例35、国有商业银行行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与实施36、提高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对策研究37、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地区为例38、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有序发展研究——以**市为例3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研究40、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方法及其应用41、中国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42、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及其应用43、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44、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45、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46、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47、农民工工资权益保障研究48、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49、我国劳动力就业出路与对策研究50、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51、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52、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53、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54、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55、我国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56、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57、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58、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59、企业薪酬激励功能的实现及其提升60、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61、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62、企业利润的造假及识别的分析63、中国西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64、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6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66、国家公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其改进67、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分析6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69、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研究7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71、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72、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7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74、中国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及增收对策研究——以**地区为例75、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影响研究76、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的问题及其对策77、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78、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研究79、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80、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81、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途径及其效应分析82、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研究83、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84、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研究85、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86、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87、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研究88、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89、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9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91、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耕地抛荒问题探析92、我国农业科技投资问题分析93、我国发展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94、农村剩余劳动

会计部分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27、 刍议权责发生制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30、 初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平行、互动关系31、 浅谈我国会计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32、 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的挑战33、 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34、 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挑战35、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36、 虚假会计信息探源与对策37、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38、 会计国际化的新格局及我们的对策39、 浅谈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4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41、 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42、 浅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43、 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策44、 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的影响45、 我国会计现代化的哲学思考46、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47、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48、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49、 非货币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学术堂整理十五个好写的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研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分析   能力视角下影响家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剖析   麻烦经济:女性商品需求制造的逻辑--以两款减肥产品的电视广告为例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发展   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探讨   血缘关系对农耕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以小说《金翼》为例   经济新常态下对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分析   夯实统计基础服务经济发展   对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空心村”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以昆明市团结镇乐居村为例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公共关系新变局   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研究   日本:另类“银发经济”   “粉丝经济”中的青年偶像崇拜与“审美劳动”

关于世界经济史的论文选题方向

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1产业资本回流诱发我国产业空心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很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从而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困难的问题,是我国搭上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快车,抓住了发展机遇。这期间大量美国企业来华投资设厂,我国制造业企业也抓住了这一机遇,带动了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但是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加深了我国对外资的依赖。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战略是为美国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美国政府的许多税收政策已对返回美国的制造公司给予了许多优惠,包括苹果,通用电气和福特汽车。随着跨国制造公司的回归,外资流入该国制造业的数量减少了,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水平,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资本流动。导致国内资本减少,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作为竞争优势,它还将挤出低成本的住宅房地产行业。工业公司将不得不转移到国外利率较低的地区,另一方面,资本也将流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地区和行业。随着制造业资本的稳定流出和利率的稳定上升,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弱,制造业的资本流入也就越来越快。这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并最终削弱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外国投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08年之前和之后。2008年之前,我国主要集中在吸引外国投资上,因此外国投资的份额并不高。2003年,外国投资仅产生23亿美元,外国投资总额为5亿美元。但是,直接生产中的直接生产占中国外国投资总额的86%,所占比例很高,此后此比例一直很低,少于20%。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08年以后我国对外总投资高达1亿美元,是2003年的近20倍。在大量的外资流出后,我国的制造业比重正处于下降的状态,在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经济比重峰值达到45%后开始出现颓势,在2019年已经下降至17%。反观美国在制造业回归之后,201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35%,而我国只有21%。美国的“再工业化”在拉拢回归国内的制造业商,吸引外资流入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蚕食着中国制造业的支柱和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2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拉大中美技术差距 美国生产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达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高峰,并专注于制造业的发展。结果,美国政府在新领域的投资增加了,例如新能源,新材料和技术,重点是培养技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支持集群发展的复杂方面。 美国的高级人才和技术创新,并确保其在全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一方面,美国将进一步扩大与我国当前技术的技术差距,加深我国对美国技术产业的依赖。另一方面,它将为我国创造先进的技术壁垒。加强对技术先进产品和技术要求苛刻的运输和出口的控制,减少该技术对废水对中国加工业的影响,并减缓中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为了解决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来增加低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鼓励中国制造业公司继续效仿和吸收其制造技术降低成本。随着美国新一轮技术创新取得革命性成果,中国制造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大的技术和工业壁垒,进一步降低我国的制造业优势。3美国制造业保护主义抑制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作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势必会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利用商业外交扩大产品的需求市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如果实施出口补贴以提高其出口的竞争优势,无疑将出现财政赤字。基于美国的世界经济概念,保护性措施已成为改善与提高出口竞争力的最佳方法。奥巴马早在2009年就签署了7,870亿美元的ARRA,然后在“购买美国商品的规定”中加入了明显的贸易保护色彩。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一方面,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面临更大的贸易壁垒。它可以使用关税,技术壁垒和其他措施来增加中国公司的出口成本并降低产品竞争力。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和利润下降,运营效率低下的中国出口公司将面临破产。另一方面,他们经常利用倾销,统一,337研究和贸易保护来经常向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贸易研究严重恶化了中国和美国的商业环境。在2009年至2018年期间,美国对中国提起了165起诉讼,几乎是“重新工业化”调查数量的两倍。有关行业不仅限于钢铁和工程等传统领域,还涵盖了光伏和电信等技术先进的行业。通过频繁的贸易摩擦,美国让中国制造业企业厌倦了处理各种贸易摩擦,它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扩大市场,挤压中国商品的国际出口空间,从而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降低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4美元贬值政策进一步降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最终,产品市场将出现跨境竞争,产品价格通常是产品竞争的关键,这就是汇率对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或被低估,它将为其产品出口做出贡献。为了减少中国和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美国将不可避免地使用弱势的美元来支持本地制造业公司的出口。同时,美元贬值将导致人民币真正升值,而人民币的增长将进一步阻碍我国的出口。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通过向市场投入大量资本,降低资本成本,支持商业投资以及向家庭消费放贷以刺激经济复苏,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对于我国而言,人民币奖将降低我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仍以加工贸易为特征。它利用价格作为竞争优势,并在汇率变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中美之间的工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使用美元升值人民币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制成品对美国的竞争优势,并可能扰乱两国之间的长期分工。这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利益。5促使中国制造业加快出口结构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推出了一项生产计划,该计划为制造业创造了竞争优势,并加快了新一轮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总体战略是在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中与开发系统竞争,革命是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重点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疗服务,环境保护,海洋和航天技术等。制造业的回归不仅是传统工业的复兴和回归,而且是基于高科技和新兴技术(例如数字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一直将“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最大的“比较优势”,并大力发展了许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和服装。我们忽略了传统的高科技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尤其是生物和未来的主导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被确认和培育,这导致我国的出口商品成为“比较优势陷阱”: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明显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相对薄弱。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恢复正常,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增加,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长急剧下降。专注于扩展内容和资源规模的全面开发模型是不可持续的。面对美国制造业的重新崛起以及一场新技术革命的“双边危机”,这场技术革命太独特并且依赖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是适应,出口和升级其出口结构并改善其质量和效率5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对策建议1从出口角度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1出口市场的开拓与丰富 首先是稳定和扩展欧盟,美国,中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市场。这种市场通常非常经济,具有强大的购买力,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第二,寻找新的出口市场,例如非洲,东盟和拉丁美洲,以扩大业务范围。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价格低,与这些市场的消费量相符,因此在出口方面具有优势。第三是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根据中国的自由贸易网站,中国已经签署了13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和投资方面比世界贸易组织(WTO)更有利,并大大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近年来,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数量逐渐增加。中国将加强全球经济市场的拓展,开辟新的贸易路线,消除在出口国过度集中的风险。2 出口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一是加强42个制造业的出口,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2025年中国制造”倡议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第一步:奋斗十年,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的制造业国家。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水平将达到制造业实力领域的平均水平,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已大大提高,优势产业可以引导全球创新,实现全面工业化的目标。第三步:到2049年,稳定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导者。同时出口规模的稳定增长,优化出口结构,改变中国的出口增长方式,并侧重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出口增长包括独立品牌、独立知识产权和独立上市,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自主出口,继续利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支持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第三,逐步取消加工贸易密集型能源密集型产业,在污染和资源密集型的,同时取消或减少税收减免、求生出口关税和出口控制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污染和资源密集型的监护;第四,同意原则、消除和输出“支持”,改善产品指导目录,目录和目录工业加工、贸易准入标准提高贸易和MAC的处理加工产品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吸引跨国公司的高科技生产工艺转移和中国研发中心为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企业独立的处理贸易和贸易促进逐步转换,从OEM加工到OEM设计和创建独立品牌。为了实现制造业的目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加强总体设计,促进创新能力建设,制定相应政策,完成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化,达到制造状态。3 出口摩擦的预警与处理 作为对美国制造业回归造成的贸易摩擦的回应。对于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政府应建立出口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对本国和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市场状况进行检验。改变对关键市场或产品的分析,组织相关出口部门研究贸易壁垒的主要问题和趋势,加强对出口产品的敏感预警,及时发布信息,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提高企业应对贸易冲突的能力与此同时,制造业出口商必须了解美国有关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政策,有效利用国际经济规则,积极应对争端。商业救济调查案件,如复杂的“反证据”案件,诉讼响应过程是困难的,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公司应该雇佣在处理商业纠纷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律师。此外,律师必须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告知公司应对过程,并解释每个阶段的各种预防措施和提前准备。如果有必要,他们也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2从人力资本利用角度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1 促进人力资本利用中国制造业商协会的作用 中国制造商协会是由世界先进制造企业自愿设立的国际商会。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建立组织的目的是敦促中国制造业接洽世界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经历一向科技创新,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和现代化,完成工业文明和建立一个可持续生产系统。制造业就业重回中国制造企业有显著的影响,中国的制造企业可以发挥协会作用,桥中间链接:一方面,中国制造企业协会可以添加广告显示屏制造企业,具体位置、领域、申请条件和其他条件在自己的网站。为了满足人才招聘的条件,中国制造商协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找到工作,促进业务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协会也可以在中国各地举办专门的制造业人才招聘会,以满足制造业企业和失业或失业的制造业人才的招聘和就业需求。2 人力资本的培养与利用第一,积极推动教育体制创新,改变就业理念,教育部长袁桂仁在2016年两会期间表示,政府应推动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过渡。中国高等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人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不合理的。通过转型,我们创造出更符合实体经济发展、更能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人才。主要是鼓励、指导和监督地方高校的转型。要适应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从理论人员培训转向技术人员培训。第二,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平台。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要积极推进“人才创新促进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领导者和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利用人力资源、大学和科研院所和科技资源直接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发展和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 3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创新企业还可以通过实施激励措施来增加就业机会。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其业务目标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评估可能与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有关。企业可以奖励合格的员工,以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招聘员工时,企业可以明确员工有培训机会,重视员工培训。因为定期的员工培训可以为员工提供大量与工作内容相关的经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帮助企业吸引优秀、高质量的员工。与此同时,它还实施了一项人类激励政策。制造企业在招聘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感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做好工作。同时,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在正确的环境中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例如,谷歌公司。它是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的知名公司之一。公司配备了“隔音空间胶囊”,员工疲劳时可以好好休息。同时,它还配有滑梯,供员工下班后娱乐,也可用于消防疏散。同时,台球和电子娱乐和游戏设施可在大多数办公区域,给予员工适当的劳逸结合。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 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世界市场的形成 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现在。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 2、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4、中国体统文化意识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5、关于资本主义萌牙的研究。6、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原因与性质的研究。7、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特点与水平的研究。8、关于个体小农经济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9、历史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成因。10、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研究。11、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区域。12、商品经济与战国秦汉社会变迁。13、秦、汉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研究。14、西汉经济政策述评。15、豪族与两汉社会。16、两汉土地制度研究。17、秦汉时期的移民问题19、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20、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21、门阀士族与魏晋文化的发展。22、门阀士族与魏晋隋唐社会23、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24、府兵制与关陇集团。25、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迁。26、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27、科举制度与唐宋社会。28、唐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29、汉、唐外交方针之异同研究。30、隋唐地方权力研究。31、地方行政体制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32、门阀集团与隋唐政治。33、 唐宋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经济。34、古文运动与儒学的复兴。35、佛教与唐宋文化。36、道教与唐宋文化。37、元代文化政策研究。38、行省制与元代的地方发展。39、明朝经济政策及其历史影响。40、朱元璋与明初政治。41、明清流民与山区开发。42、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43、清代边疆地区的开发。44、唐以前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5、宋以后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6、秦汉隋唐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7、宋明清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8、士大夫阶层与宋明社会研究。49、地主阶层与中国体统政治研究。50、唐宋科技与社会、文化研究。51、汉唐时期的陕西。52、宋明时期的陕西。53、汉唐时期的乡村社会。54、宋明时期的乡村社会。1.秦汉时期的移民政策及其影响2.秦汉与匈奴的战争评述3.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历史意义4.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历史作用6.试论西汉的商业政策7.试论汉代的农业政策8.西汉时期汉匈人口流动及影响9.东汉对南匈奴政策评析试论汉武帝的用人方略11.司马迁的民族观略论12.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13.论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14.两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特征15.试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16.试论唐太宗的人才思想17.汉唐异同论18.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19.宋辽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意义20.宋金战争爆发的原因21.宋代冗官及其社会影响22.金代的重农政策23.元代文化的特点24.《盐铁论·散不足》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生活25.东汉的赈灾政策26.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关系27.康熙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作用28.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作用

关于世界经济学的论文选题怎么选

回答 比较好写的经济学小论文题目:1、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2、环首都经济圈小语种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3、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简明政治经济学小词典》4、政治经济学小词典5、经济型小容量交流伺服主轴一体化驱动系统6、探析经济型小居室的室内设计7、屯留三禾村镇银行全力支持“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8、人民币贬值了,“经济小白”怎么办?9、宁波市第三次经济普查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简析10、县域经济小企业 HR 管理现状及完善措施

·《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研究》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研究》 ·《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研究》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01-2007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研究》 ·《上海写字楼市场投资价值与人民币汇率的关联性及实证研究》 ·《中国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研究》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研究》 ·《中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者结构合理化问题研究》 ·《汽车贷款证券化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模式和时序选择研究》 ·《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一共将近1000篇世界经济专业硕博论文选题,具体请到_1_%CA%C0%BD%E7%BE%AD%BC%C3/)

1、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浙江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_free/3_shtml这上面的都是,都是免费的。你可以上去看一下。绝对安全。没有病毒。给你的参考题目:·《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近期美元贬值的成因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美、英、德住房金融分析》 ·《美国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美股票期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美、德、日信用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风险投资发展及其趋势研究》 ·《欧洲会展经济研究》 ·《战后日本政府投资研究》 ·《财政投融资体制国际比较研究》 ·《战后日本物流业发展及其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跨国并购风险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跨国并购与我国对策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研究》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证券监管制度的改革》 ·《“雁行模式”的变革与中国产业发展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美国为例的分析》 ·《日本现代物流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日、韩、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日本城市地价变动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韩国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探讨》 ·《美国二战后的贸易政策研究》 ·《世界银行业国际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美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政府应对经济长期衰退政策的评析》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进程、动因及战略意义》 ·《借鉴日本经验,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 ·《试论日本的通货紧缩》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国际比较与研究》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及启示》 ·《美国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及成功经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国际比较》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OECD国家环境税制的国际比较》 ·《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借鉴》 ·《日本环境政策的变迁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 ·《国外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引进》 ·《200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研究》 ·《美国转让定价税则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对我国区域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论经济全球化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研究》 ·《我国利用外资中“超国民待遇”问题研究》 ·《供应链上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衡量方法对在华外资银行运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与QFII制度》 ·《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补贴改革研究》 ·《APEC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研究》 ·《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汇率波动性对国际贸易流量影响研究》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 ·《跨国并购中我国反垄断问题研究》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 论文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制度非均衡的表现 制度非均衡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在动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这种制度非均衡因素主要有两点。 主体行为错位。一般地说,国际货币制度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协调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几个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的货币制度进入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但作为布雷顿森林时代标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却依旧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究其来源实际上是二战之后英美两个大国在各自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之间斗争的结果,代表了资本主义大国利益。由于IMF残存的旧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机中开出一些不适当的“药方”而备受世人的非议。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通过提供短期信贷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与世界银行和WTO并列称为世界三大经济“联合国”。50多年来,IMF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汇率确定和货币政策都产生重大的影响。IMF始终以体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主线,美国在基金组织中一国所占的份额就达到18%,拥有绝对的否定权。IMF对会员国的贷款规模极其有限,而在资金分配方面又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贷款按会员国交纳的份额分配,主要发达工业国占有份额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贷款资金最需要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另外,IMF提供贷款时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极其苛刻,这种限制性条件是指IMF会员国在使用它的贷款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调整措施,以便在IMF贷款项目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能够恢复对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贷款资金的回收问题,以保证它拥有的资金能够循环使用,就此而言,IMF发放贷款时附加限制性条件显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从IMF近年来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贷款限制性条件的实际结果看,由于IMF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够准确和全面,附加贷款条件规定的紧缩和调整措施却给借款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中,接受IMF的资金援助的东南亚各国都被迫按其所开的“药方”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这些“药方”都是:要求危机国采取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进入并进一步稳定汇率;要求亚洲各国整顿金融机构,加速开放市场并迈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补贴政策等。IMF的这些限制性条件,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资本流动自由化,反倒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IMF对这些面临汇率风暴冲击的国家采取强制措施,不但无法恢复投资人的信心,反而加剧了资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提高,从而加速破产的速度,并引发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美国借IMF对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贷款之名,实行“经济殖民主义”的掠夺。美国以援助为筹码逼迫东南亚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更动摇了市场的信心,使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彻底瓦解,1976年签订以浮动汇率制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从此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国际金融进入了一个没有体系的时期(注: 学术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称其为“没有体系的体系”,也有人将其归纳为牙买体系。它的内容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各国相对灵活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这种制度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不存在“超国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只是各国对外货币政策和法规的简单集合。其特征表现为:各国对外货币政策转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种限制性制度,允许货币逐步走向自由流动和货币价格的自由浮动,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属的制度,并且与社会中其他制度的复合体相互作用。总之,经济不只是市场机制,它还包括那些形成市场、构建市场和通过市场起作用或引导市场起作用的制度”(注:《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第33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顿森林时代所谓的“没有体系”是当前国际金融制度安排的总体特征,由于这种体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制度缺位具体表现在: (1)在金融危机的援救过程中缺乏最后的贷款者。目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的跨国境流动加快,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标准全球统一和国家干预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天然的缺陷——缺少“世界中央银行”,作为监管世界中央金融市场的“警察”和扮演国际最后贷款者。而这样的职责由IMF来承担是困难的,不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进行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的创新,难以防止货币危机的再次发生。 (2)迅速膨胀的国际资本市场缺乏国际监督和防险措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背后,有银行业的支持,使资本市场出现了所谓“高杠杆操作问题”;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交易量增长大大加快,而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习惯于集中管理的监管制度更难实施,金融衍生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由避险的工具演变成高风险的投资工具,金融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使金融监管相形失色;“信心”这类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媒介的某种倾向性,使信心越来越难以稳定,越来越容易大幅波动。 (3)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平稳的与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相匹配的国际资本市场对接机制。资本的全球化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卷了进来,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对货币的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储备的选择与管理上还不能适应国际资本流动与变化的节奏。这一方面是国际资本运动非核心国与核心国之间在经济制度安排上的不衔接,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的不衔接,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与各国经济制度的不衔接。金融的自由化进程过于迅速,出现了无序、波动过大和恶意投机以致破坏自由市场的趋势。自由化进程已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投机性成份超过投资性的程度;二是金融经济的虚拟化发展到超过真实经济太大太多的程度;三是自由化发展到发达国家失控、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 (4)对以对冲基金(Hedge Fund)为主要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缺乏必要的间接管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投机炒家运用对冲基金这种高杠杆的金融衔生工具疯狂炒作引起的。1998年10月传出的关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国际15家大银行融资35亿美元以挽救险些倒闭的颓势,反过来说明,对冲基金是有钱的游戏,它具有高回报,同时银行向其贷款风险也是相当大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要通过监管银行来加强有关对冲基金的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提出征收资本交易税的设想,也是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游资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的一定限制,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任何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对当时的世界经济现实作出的客观选择,现存的金融体制不是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所设计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货币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它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资金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客观要求,因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制度非均衡存在必然产生制度需求,这里的制度需求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客观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变革,另一方面是为填补制度缺位而进行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变革与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或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1)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IMF在后布雷顿森林时代也曾起到过很大作用,但它在职能安排上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一是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的色彩太浓;二是在其贷款的份额、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存在极大缺陷。目前需进一步扩大其防范和支持当事国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协调成员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中长期贷款以协助其克服国际收支的困难。(2)提高世界银行在稳定国际金融体制中的作用,提升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的职能。如让世界银行承担部分化解受害国金融风险的支持功能;发挥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的作用,加强对遭受危机袭击的国家实施资金援助。(3)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建立一个最后贷款人,来避免产生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IMF难以担当最后贷款人的重责,我们倾向于建立一个诸如“世界金融组织”(WFO)的机构,制定新的规则和宗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平等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制定,规范国际金融市场行为。(4)以国际清算银行为中心,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国际金融预防风险的能力,为IMF或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基础性材料,向有关成员国发出金融风险的预警信息。 第二,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许多国家由于银行管理不善,引发金融过度风险;或由于银行财务状况信息不透明,延误发现和解决风险的时机;或由于监督机构不独立,使制定的监督制度不能实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已成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1999年初,由七个发达国与十五个新兴国家组成的盟国金融小组商讨制订“财政透明度行为准则”、“公布数据的特殊标准”和“公司管理行为准则”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有利于建立一套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并实行金融监管。(2)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对冲基金是有钱人的游戏,集中大笔资金利用汇市、股市和期货期权市场进行“立体投机炒作”,给一国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乔治·索罗斯认为:“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一体化带来的庞大资本,超越国际的无原则的移动。”对冲基金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是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对银行的跨境监督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方关系的。从国别上看,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要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另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则包括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需要提及的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参加国际经济协调。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为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会越来越高,并将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国在新的货币体系建立之前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一方面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我们可借鉴欧盟的做法,先在区域内协调,在东亚范围内用同一声音说话,凭借其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这样就有可能使欧美接受中国为代表提出的某些方案,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是规范各国间货币金融交往所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产品,一方面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制度创新的特殊利益分配,这其中包含了制度变迁主导型国家对他国的部分权力控制。如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使美国大受“铸造税”之利,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在二战后独霸西方社会的战略企图在经济领域又一次得逞。由于经济实力相对悬殊,大量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愿望最为强烈,是制度变迁的最迫切的需求者,但无力承担制度创新的责任,不能形成制度供给。但同时美国在全球社会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又不具备足够的权威来实施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实际上是一种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政府是决定制度供给的主导力量,这其中的原因不光是由于制度是公共产品,无人提供制度供给,最主要是由于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其手中握有暴力潜能,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特别作用。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今天,象二战之后单纯依靠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依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与外交力量的制衡,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元与日元的崛起,将与美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高境界在全球采用单一国际货币的最终目标也会越来越遥远。储备货币的确定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而对储备货币的所在国来讲又意味着极大的制度创新的优势。美国、欧盟与日本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有着强烈的制度创新的意愿,纷纷提出有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构建框架的设想,从实力比较,因此美国、欧盟与日本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由于改革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收益等于制度的边际成本,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均衡必然是边际的和局部的,这也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渐进与漫长的过程。【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2] 潘英丽:《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张宇燕:《东亚金融危机与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3-4期。 [4] 李晓西:《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5-6期。 [5] 张宝珍:《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世界经济》1999年第5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