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中国外交的历史小论文摘要及感想

发布时间:2024-07-08 17:59:22

关于中国外交的历史小论文摘要及感想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的提高。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弱国无外交,中国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是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关于外交的历史小论文摘要及感想

弱国无外交,晚清主要靠李鸿章李中堂打“痞子腔”为中国挽回了不少利益。民国主要跟随西方大国英美等国,并取得英美各国的支持打败了小日本,新中国以后主要站在苏联老大哥一边,中苏交恶后又远交近攻拉老美对抗苏联,苏联解体后仿佛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首领一样,开始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实就是避免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

很好,黑暗骑士回答的很好,就要这样。哈哈哈,不劳而获可是不行的。

和谐外交就是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的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全人类利益至上的国际秩序。和谐的国际关系就是各国之间相互平等、各国都要遵守和维护全人类根本利益。和谐外交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谋求国际平等,另一方面要谋求人类利益至上。 谋求国际平等的和谐外交是与谋求所谓强大的霸权外交是根本对立的。和谐外交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各国平等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不是要建立一个比其它国家更加“强大”的国家从而让其它国家俯首称臣,也不是为了迎合某个强大的国家而卑躬屈膝,逢迎讨好。因此,和谐外交是中立外交同时也是正义外交。和谐外交必然是和平外交。奉行各国平等的政策就是反对侵略、霸权和强权。因此,和谐外交就是反对霸权强权的和平外交。 谋求人类利益至上的和谐外交就是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外交是与狭隘的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根本对立的。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是以国家或民族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把本国或本民族的利益至于其它国家或民族甚至全人类利益之上。而和谐外交是以全世界全人类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把本国或本民族的利益纳入全世界、全人类的利益之中。因此,和谐外交是积极外交、合作外交,对于任何需要国际合作共同解决的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都是积极参与的。 简单概括本人的和谐外交思想,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国际和谐为中心,以“斗争与合作”为两个基本外交要点。 实际上,历来国际外交都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只是以前的外交理论都是以“实力”和“利益”为主轴的,本人提出的和谐外交思想当然不能回避既斗争又合作的现实,只是用一个新的理论加以描绘而已。许多人以为,本人的和谐外交理论忽视了国家“实力”和“利益”问题,其实这就是误解。 和谐外交的思想,实际上更加准确地描绘和说明了国际关系的本质现实。实力外交理论是一个盲目的外交理论,因为实力只说明了具有从事某种行为的能力而并没有说明行动的目的。国家实力强大既可以搞霸权,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所以,实力强大与否不能说明国家外交的目的。利益外交论能够说明外交的目的,但是以往的利益外交论是短视的,只看见本国一己利益而忽视人类整体利益,以为“损人”必然“利己”,“利己”则必须“损人”,而没有注意到人类已经逐步朝着相互依存的方向发展,“损人”最终将“损己”,而合作则两利。最近,“双赢”的思想逐步兴盛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类利益具有一致性。和谐外交的思想,就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和谐理论的构建而提出来的。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小论文摘要及感想

中国古代史教学心得体会第一编 原始社会1、重点讲清:旧石器时代三个原始人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一个氏族:山顶洞人。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半坡人、河姆渡人;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关古代传说。2、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反复巩固: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但仍处于旧石器时代(虽然已经出现磨制技术,但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应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注意讲清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本质含义;半坡氏族与河姆渡氏族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区别与相似之处;大汶口文化早期处于母系氏族阶段。3、难点:可以归纳为两个问题:为什么说原始社会走向解体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说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4、总结:最好用图表结构法简要归纳全部知识。如图: 原始人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母系: 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 氏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 父系: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炎黄、尧舜禹的传说第二编 奴隶社会1、 重点讲清:盘庚迁殷、分封制、井田制、青铜文化、甲骨文2、 难点:关于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井田制对于奴隶社会的意义、井田制实施的现时影响和长远影响、西周衰落的原因。3、 考试容易选点的地方:分封制、甲骨文、青铜器、天文历法。4、 感觉奴隶社会可深挖的地方不多,从轻处理,突出重点即可。第三编 春秋战国 1、 重点讲清:春秋五霸、齐桓公称霸的条件和策略、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商鞅变法为重中之重、井田制的瓦解、百家争鸣。著名水利工程。2、 难点: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互动。3、 感想:本节要重点处理!因为它承上启下。可以考虑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层层推进,化解疑难。第四编 秦汉1、 把握总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时期2、 秦朝主要掌握:秦朝法制过度而亡,暴政是主要原因。附带抓住秦朝总线索,其实质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斗争、巩固统一和分裂割据的斗争,这条路线一直延续到西汉,到唐朝仍有斗争。秦朝灭亡证明暴政破坏生产力,阻碍社会前进,说明专制主义的负面影响初步展现。3、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性质要讲清区别。4、 西汉:①汉初历史可围绕三大问题进行教学:经济贫困问题、王国问题、边患问题。休养生息政策;从削藩、七国之乱到推恩令;汉政府与匈奴的和战三条线索很分明。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归纳知识:西汉是如何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思想上采取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 ②西汉思想界的发展变化很重要。思考题:从战国到西汉,我国古代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③汉朝治理边疆的历史也是重点,从张骞到班固要帮助学生理清。5、 王莽改制从轻处理,只需知道他的目的和效果正相反,进行的是“复古”式的改革,最终因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失败。6、 东汉:重要知识点有: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地主豪强势力发展。其中地主豪强势力恶性膨胀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有关,教学时要注意作好铺垫。7、 文化方面注意比较两本史书:《史记》《汉书》第五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1、总体认识:该时期政权交替、斗争激烈、线索复杂,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该注意理清线索,经常带领学生板书: 东魏—北齐魏 西晋 十六国—前秦—十六国—北魏蜀 西魏—北周——隋吴 东晋 宋—齐—梁—陈2、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南方经济的发展;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为什么能统一?为什么又短暂?)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影响、评价;南北朝地图变动情况;民族大融合(原因、方式、表现)。4、 思考:①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维持了三百多年的长期分裂?分裂中孕育着哪些统一的因素?为什么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发生在六世纪?②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经济文化却继续向前发展?③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问题。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特征在文化上有何反映?第六编 隋唐时期1、隋朝承上启下的特点、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2、重点:秦隋比较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大运河;均田制和府兵制;租庸调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曲辕犁、筒车;安史之乱;两税法;唐末政治腐败。经济文化尤为重要,不一一赘述。3、感觉隋唐历史比较难处理的就是如何使学生正确认识盛世繁荣与王朝衰落的本质原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评价国家政策措施、用人制度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正确处理中外关系和民族关系对国家社会安定的重要性。再次指出:外戚宦官的黑暗局面出现的社会制度根源。第七编 五代辽宋夏金元1、 五代十国略讲。指出其政权更替方式、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发展就可以。)2、 北宋历史:宋太祖收兵权的积极消极影响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北宋经济发展和国家积弱积贫的关系;3、 南宋历史:一句话概括:为什么南宋政府在对少数民族政策上与北宋一脉相传——软弱妥协?4、 两宋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峰是重点,商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趋势。5、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6、 元朝对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管理的贡献。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之间的认识。7、 宋元文化重点在三大发明及其西传。第八编 明清时期1、 抓住总特征:衰落2、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表现出衰落的特点。可如下板书: 政治 专制主义:明——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厂卫 达到顶峰 清——军机处明清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封建主义严重阻碍时期 专制: 明:程朱理学流行、八股取士 思想 禁锢: 清:大兴文字狱 传统科技仍处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尚未产生:总结性巨著 文化 封建思想禁锢头脑、反封建民主思想、艺术产生:思想家、四大名著 对外关系:由开放转向闭关、由主动转向被动3、边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盗版的是猪

关于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感受体会与收获:在写体会与收获的时候,应该选取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类经典文学作品,以其为典型例子再配以事实依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正文:1、题材:诗歌是所有这些文体里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诗歌在我国古代发源的比较早,各时期都出现了颇有成就的诗歌作品。所以我在自学中首先把握了这个重点。在这个基础上融会贯通,进行上下跨千年的把握和运用。如果没有重点的知识做基础,是不可能有线和面的知识网的。这就是文学的点滴积累和史学的纵横联系相结合。对各个文学流派的把握,是文学史的学习重点之一。 2、观点: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品,要求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文学成就。3、事实依据:如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出现了众多的诗歌分段和流派。就分段来讲,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各个分段之间的过渡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的是有相关性的。比如盛唐和中唐之间有一个大历诗坛的过渡阶段,它就既会有盛唐的余韵,也会有战乱过后的那种孤独寂寞情怀,有的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的。再次,掌握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学。如上古时代的神话和歌谣、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史传散文和辞赋、魏晋诗歌、南北朝乐府和文学批评、唐诗和散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对主流文学的演变发展要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对各个主流里面的主要作家作品进行重点掌握。4、总结:学习古代文学史,必须学习古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古代的,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之中。这样,就得注意文学和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先秦诸子百家、社会动荡,为了站住脚,必须找到靠山,他们就寻找历代君王想用自己的思想抚佐帝王治理国家,各国所用学术不同,并且大量学术并起,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

中国外交的历史小论文摘要及感悟

1,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2,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才能和平共处,共谋发展。3,综合国力决定你的发言权,弱国无外交。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的提高。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弱国无外交,中国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是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

中国外交历史小论文摘抄及感悟

很好,黑暗骑士回答的很好,就要这样。哈哈哈,不劳而获可是不行的。

中国在建国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与前苏联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使新中国在外交上不至于孤立。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中国为了捍卫独立和主权,在60年代和苏联关系恶化,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同时和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敌对。然而在这时我们国家却取得了“一大片”的外交局面,并在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下在1971年10月25日加入联合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而且1996年4月26日主张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开放的历史,一个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愿望。

弱国无外交,晚清主要靠李鸿章李中堂打“痞子腔”为中国挽回了不少利益。民国主要跟随西方大国英美等国,并取得英美各国的支持打败了小日本,新中国以后主要站在苏联老大哥一边,中苏交恶后又远交近攻拉老美对抗苏联,苏联解体后仿佛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首领一样,开始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实就是避免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