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孔子的思想研究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08 08:22:31

孔子的思想研究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教育思想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二、意义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的言论著作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文献整理: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诗歌创作: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一、以“仁”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教育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可以说“仁”是儒家学派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者,爱人”的平民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众生平等,无贵族与庶民之分,因此教学也不应有阶级之分,而应为民众所共有。孔子开私塾之先河,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自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受阶级、政治等因素的制约,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扩大了受教人群,为我国古代开创了平民受教的先河,提高了平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且主张“学而优则仕”,与此后的科举制度一起使平民百姓也有为官治理国家的机会,为我国历史上培养出一大批贤人君子。二、以“启”为核心的循循善诱教导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众多弟子“性将近”而“习相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每个人的性格品行不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不应该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去对待。《论语》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冉有所问相同,而孔子答而不同。正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胆小,应鼓励他勇敢行事,而子路行事果敢,应约束他不要贸然行事。为师者,应在日常交往中了解学生的不同品性,“听其言而观其行”“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而不可得时不要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要表达而无力言语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的积极思考,在他还没有努力思考或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而应让学生先有自我思考,有自我表达的意愿时,再去适当地加以指导,使之如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纵观《论语》,皆为孔子与弟子的言谈构成,有问有答,通过讨论来进行教育。三、以“慎”为核心的谦虚严谨学风的教育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正确对待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才是学习知识应有的智慧。这不仅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也是真正获取知识的基本前提。只有明确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才能够有针对性去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对待学习,就要有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失,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与渴求。找出自己知识的局限与缺失,实事求是,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四、以“乐”为核心的敏而好学态度的教育思想相对比来说,学习要算的上一件辛苦的事。如若不是兴趣所在,学习则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兴趣所至,而学习则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对学习有兴趣的人,学习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自然就会比知道或爱好的人更容易学习到知识。把学习视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其产生兴趣,“学而不厌”,焉能有不成才的道理。连孔子自己都是学习兴趣的实践者,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而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家。孔子认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论语》在“学而第一”开篇中便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真正地把握知识,不是会让人很高兴的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表现的也是一种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视作好像是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只有深入其中,学习到知识,才是人生一件快事。意义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

孔孟儒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思考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来源:( _html) - 孔孟儒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思考_中国问题_新浪博客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意义: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孔子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

孔子的思想研究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诸侯并起,国家四分五裂。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崛起,诸侯国的势力崛起。出现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各个学派统称为诸子百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这就是要求人们要互相关爱融洽相处,要做到人呢?就应该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社会政治制度大变革时期,需要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新思想去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孔子的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原则,就孔子而论,即我们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蕴所指及其价值所在。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孔子所处的时代即春秋之际的社会性质到底怎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是徒劳的,毋宁说这种状况恰恰显示了一种文本(text)对研究者的开放性,因为,思想家个体与历史时代这一整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种所谓解释学上的循环,即我们只有理解了整体后才有可能获得对部分的了解,然而我们又只有从了解部分着手才可能了解整体。这就是说,我们作为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必须放弃过去那种以寻求“正确的解释”为目的的思路,而应该将“有意义的解释”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毕竟人类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才对历史发生兴趣,因而历史是不断翻新的。事实上,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也是在这样一种不断被翻新的过程中而完满起来的。作为一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人们一直到今天还在通过与他的对话而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示,而且随着参与对话的人群的世界化,便可发现:我们原有的理解视野确乎过于狭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有许多对于现代化建设富有启迪意义的思想皆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观念的制约而受到遮蔽。有鉴于此,笔者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虽然也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但我的目的不仅是欲从春秋时代来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也是欲从孔子思想产生的具体过程来了解春秋社会的历史特点。

孔子的思想研究论文选题背景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孔孟儒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思考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来源:( _html) - 孔孟儒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思考_中国问题_新浪博客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这是一个探源性的思考,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巨大意义和影响是构建在他的学说的承袭和传承之上的。这个过程是个本原性的发生,而孔子成为了其中新的环节。从哲学的体系构建上的追溯,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人。首先,孔子的生平和事迹,以及以孔子为主的儒家文化的可信度在中国是高于老子的,由于宗教和神化的作用,老子的事迹早已是“恍析乎析”,从而难以准确的定位。因而比较而言,孔子的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也论证了其学说的影响性和深刻性。这也是其传承千年的历史积淀。其次,孔子时代(或者说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文化自觉已经相当的高了。春秋战国从时代意义上看就是一个文化自觉和文人自诘的契机。而孔子所期望的“礼乐文治”则渗透到了时人的心中。而“礼乐”这一概念,也就成为了中国哲学根本性的字眼。“礼乐”的思想,由来已久,上可溯周公,这种复古的形式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改革的过程,这也是孔子使命的承载。然后,孔子的思想内涵和实质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一生删述“六经”这成为了从古至今的文教传承,也是中国文化主体的物质承载。而孔子渗透于其间的思想气质则影响了几千年的学者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内蕴。他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本源价值人格化的凝聚体现。这便是中国文化得以千年嬗递的历史归宿。孔子的理想是根植于整个时代社会的,于是实现这一道德践履的具体形式则是复兴周代的制度。为此孔子奔波列国,渴望用仕。这种渴望是其圣人追求的必然外求。而以时代为其角色外化得孔子,则将其目标描述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圣人之心的彰显,也是圣人情怀的伟大。孔子知道自己的力量或许不足以颠覆时代取向的背离,于是他周游列国,于是他招徒授礼,于是他诲人不倦,于是,他奔走在时代曲折的小道上,企图扭转那个自我矛盾的灵魂。孔子讲“志于道”,而致力于培养的是真正的君子,因此,他从那些贵族的旁枝中找寻希望的种子,在自我价值的坚定中探索希望的理由。孔子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这句话的真实内涵并不是对岁月流逝的慨叹,而是对“源泉混混”、“盈科而进”的流水所象征的进德不息而有本的赞颂。“不舍昼夜”其实是君子修身进德的象征。同时,这也是孔子德行志向的外化。

孔子的思想研究论文选题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1、政治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意义: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孔子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

你是安徽财经大学的吧 哈哈哈

一、以“仁”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教育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可以说“仁”是儒家学派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者,爱人”的平民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众生平等,无贵族与庶民之分,因此教学也不应有阶级之分,而应为民众所共有。孔子开私塾之先河,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自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受阶级、政治等因素的制约,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扩大了受教人群,为我国古代开创了平民受教的先河,提高了平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且主张“学而优则仕”,与此后的科举制度一起使平民百姓也有为官治理国家的机会,为我国历史上培养出一大批贤人君子。二、以“启”为核心的循循善诱教导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众多弟子“性将近”而“习相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每个人的性格品行不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不应该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去对待。《论语》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冉有所问相同,而孔子答而不同。正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胆小,应鼓励他勇敢行事,而子路行事果敢,应约束他不要贸然行事。为师者,应在日常交往中了解学生的不同品性,“听其言而观其行”“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而不可得时不要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要表达而无力言语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的积极思考,在他还没有努力思考或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而应让学生先有自我思考,有自我表达的意愿时,再去适当地加以指导,使之如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纵观《论语》,皆为孔子与弟子的言谈构成,有问有答,通过讨论来进行教育。三、以“慎”为核心的谦虚严谨学风的教育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正确对待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才是学习知识应有的智慧。这不仅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也是真正获取知识的基本前提。只有明确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才能够有针对性去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对待学习,就要有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失,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与渴求。找出自己知识的局限与缺失,实事求是,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四、以“乐”为核心的敏而好学态度的教育思想相对比来说,学习要算的上一件辛苦的事。如若不是兴趣所在,学习则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兴趣所至,而学习则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对学习有兴趣的人,学习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自然就会比知道或爱好的人更容易学习到知识。把学习视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其产生兴趣,“学而不厌”,焉能有不成才的道理。连孔子自己都是学习兴趣的实践者,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而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家。孔子认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论语》在“学而第一”开篇中便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真正地把握知识,不是会让人很高兴的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表现的也是一种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视作好像是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只有深入其中,学习到知识,才是人生一件快事。意义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

孔子的思想研究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思想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二、意义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的言论著作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文献整理: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诗歌创作: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学理论的价值与意义,是教导人们要讲究仁义礼样教育,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

儒家的文学理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文学的社会功能:成德与达政(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文学的艺术特征:内容与形式并重(即文质彬彬),文学的解读:以意逆志(从意思出发理解作者思想)。儒家的文学理论,对于我们日常的写作与阅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以上三点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写作的目的、方法、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意义: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孔子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