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投稿论文格式要求是多少字数

发布时间:2024-07-07 06:06:1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投稿论文格式要求是多少字数

金永兵:《“文化研究”的价值与虚妄》,《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8期。金永兵、马前:《文学理论“苏联模式”及其在新时期的价值变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金永兵、杨伯特:《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他者化”问题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金永兵:《在历史深处的思考》,《文艺报》,2008年7月10日。金永兵:《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西马”化倾向及内在规定性的缺失》,“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12月,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金永兵:《当前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金永兵:《试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学科命名与学科位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11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客观性与主体间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3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史的理论品性与历史书写》,《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学派的构建》,《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5期。金永兵:《中国艺术欣赏理论的转型与现代生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金永兵:《建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飞天》,2004年第4期。金永兵:《书写文学理论的历史》,《文艺报》,2004年9月14日。金永兵:《我国近50年文艺思潮的变迁》,“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会﹒武夷山会议”论文,2004年9月金永兵:《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定位的思考》,《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董学文、金永兵:《论文学理论学科的定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金永兵:《建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阴山学刊》,2003年第3期。金永兵:《马尔库塞文艺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金永兵:《创新的路径依赖:术语革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1期。金永兵:《给劳动者一份文学关怀》,《中国文化报》,2002年5月21日。金永兵:《论作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术界》,2001年第6期。董学文、金永兵:《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热点背后的偏失》,《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0期;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主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1卷),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董学文、金永兵:《试析意识形态转型理论对文艺批评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金永兵:《从对现代性的守护看学术的本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金永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文艺报》,2001年12月18日。金永兵:《文学基本理论建设的新思路》,《文艺报》,2001年6月12日。金永兵:《寻找文学理论生长根基》,《人民日报》,2001年5月13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7期。董学文、金永兵:《注重文学理论研究的原创意识》,《人民日报》,2001年12月2日。董学文、金永兵:《解构与整合》,《文艺报》,2001年10月19日摄影文学导刊。金永兵:《从文学名篇到影视名片》,《河北日报》,2001年7月6日。金永兵:《悖论中前行的大众文化》,《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金永兵:《论“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本质规定——学习邓小平文艺思想心得》,《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1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金永兵:《论马尔库塞艺术的异在性思想》,《蒲峪学刊》,1997年第4期。金永兵:《《还原与戏说》,《电影文学》,1996年6月号。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摘 要 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精神 个性发展1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背景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变化。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但不外乎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2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内涵  人才的培养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下达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国家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下达统一的指令性分配计划,由各级人事部门和高校计划把毕业生分配到各用人单位,全部毕业生都有工作单位,这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养成了学校到学生对国家管理机构的依附心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现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变革所要努力培养的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要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  有学者认为,从“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一种转型。  显然,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传统人格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工作靠国家、发展靠关系”等等就是这种依附心理的体现。而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 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  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美国之所以能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美国文化中敢冒险、寻求变革和鼓励创新的精神有关,这种精神使美国人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3 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真正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熏陶的人,也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仅知道“何以为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3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特点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为以下主要特征:1 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 程中,个体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做出预测与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保持与变化着的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几乎始终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无往而不胜。2 对文化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困惑,难以选择和研究个体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向。这种“文化不适应综合症”,会严重损害人的创造能力和生活信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须有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始终把实践主体包括个体、集体、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以我为主”,大胆批判和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再整合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辨清方向,确定目标,独立前行,开创一片新天地。3 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  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好学力行”,这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重知轻行,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固然重要,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没有实践,理论上的科学构想就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没有实践,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永远只能是精神的“空中花园”,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文化存在。因此,实践观念的有无,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现代人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人们不断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尤其需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4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要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者精神的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3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创立、创建学生能进行综合动手试验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参考文献1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2 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 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4 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旧民生主义不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9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团练〉,12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孙中山“毕其功于一役”思想再评价〉, 8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旧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之比较〉,10千字,《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12千字,《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13千字,《求索》,1987年第6期。〈重评《钦定宪法大纲》〉, 8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13千字,《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一八四七年湘桂边境瑶民起义述论〉,《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15千字,《求索》,1989年第4期。〈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梁漱溟与阳明学〉,15千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自卑与自大:两种不健全的文化心态〉,12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 期。〈“古今之别”与“中外之异”——五四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13千字,《江汉论坛》 ,1992年1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反科学主义思潮〉,18千字,《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评判的态度”与“同情的理解”——论胡适与梁漱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12千字,1〈3千字,《中州学刊》,1992年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论五四时期梁漱溟与胡适的中西文化之争〉,15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 〉,15千字,《求索》,1992年第4期。〈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50千字,《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5千字,《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年。〈论“东方文化派”〉 ,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中国向何处去——30年代张君励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出路的选择〉,15千字,《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95年。〈现代新儒学的历史考察〉,25千字《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哲学卷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840—191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不应被忽视的思想家——包世臣思想简论〉,15千字,《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纲〉,26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48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20千字,《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论民国西学传播的特点〉,11千字,《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张君劢与西化思潮〉,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13千字,《求索》,2003年第2期。〈张君劢与1949年中华民国宪法〉,14千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15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2千字,《史学月刊》,2003第4期。〈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略〉,5千字,《新哲学》,2003年第1期。〈包世臣与道咸年间的经世思潮〉,450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3第5期。〈张君劢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10千字,《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0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梁漱溟与西化思潮〉,9千字,《求索》,2004年第3期。,1930年代的“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之争〉,12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论张君劢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10千字,《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6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国家社会与个人——张君劢政治思想的演变〉,12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15千字,《淮阴师范学院》,2004年第4期。〈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12千字,《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辩证看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8日“历史学”。;〈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以泰戈尔访华为中心〉,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6月8日“史学版”。〈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三个误区〉,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历史学”。〈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的关系〉,15千字,《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国立国父纪念馆,2004年9月版。〈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15千字,《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论民国时期的东学西传〉,1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20千字,《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3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16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求索》,2005年第1期。〈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15千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及其疏离〉,13千字,《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论张君劢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泰戈尔访华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斗争〉,15千字,《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史学版”。〈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几个问题〉,15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13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抗战时期钱穆复兴中国文化的思想及评价〉,13千字,《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11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3月28日“史学版”。〈“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12千字,《求索》,2006年第3期。〈“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15千字,《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6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与现代中国学术〉,15千字,《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18千字,《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15千字,《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5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9月18日“史学版”。〈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20千字,《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13千字,《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西学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6千字,《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2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20千字,《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13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18千字,《求索》,2007年第3期。〈民国乡村建设之“公共卫生”研究〉,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10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论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18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论“东方文化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7辑,2007年4月。〈论东方文化派〉,30千字,《近代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年6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转型〉,45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3集,2007年6月。〈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5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8月26日“史学版”。〈要加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5千字,《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5期。〈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3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4集,2007年9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的近代转型〉,16千字,《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张君劢与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12千字,《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辩证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12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11月30日“史学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16千字,《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10千字,《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1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24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20千字,《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12千字,《光明日报》,2008年5月10日“史学版”。〈30年代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18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包世臣的文论诗论和文学成就〉,15千字,《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14千字,《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15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25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从徐继畲看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10千字,《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25千字,《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12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4月28日“史学版”。〈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15千字,《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论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苏俄热〉,45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13千字,《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历史分期>,5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8月18日“史学版”。〈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18千字,《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公报〉>,20千字,《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张君劢对西学传播的贡献>,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7月27日“史学版”。<新路:批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第一刊>,25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18千字,《华东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关于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的对话>,10千字,《中华读书报》2010年9月27日。<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几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史学版”。<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18千字,《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15千字,《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15千字,《学术界》,2011年第6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15千字,《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论九一八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15千字,《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0期。<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15千字,《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论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18千字,《吉大学报》,2011年第6期。<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8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理论构建>,18千字,《近代史研究》(英文版),2012年第2期。<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5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8日“史学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投稿论文格式要求多少字数

〈旧民生主义不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9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团练〉,12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孙中山“毕其功于一役”思想再评价〉, 8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旧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之比较〉,10千字,《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12千字,《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13千字,《求索》,1987年第6期。〈重评《钦定宪法大纲》〉, 8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13千字,《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一八四七年湘桂边境瑶民起义述论〉,《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15千字,《求索》,1989年第4期。〈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梁漱溟与阳明学〉,15千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自卑与自大:两种不健全的文化心态〉,12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 期。〈“古今之别”与“中外之异”——五四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13千字,《江汉论坛》 ,1992年1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反科学主义思潮〉,18千字,《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评判的态度”与“同情的理解”——论胡适与梁漱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12千字,1〈3千字,《中州学刊》,1992年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论五四时期梁漱溟与胡适的中西文化之争〉,15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 〉,15千字,《求索》,1992年第4期。〈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50千字,《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5千字,《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年。〈论“东方文化派”〉 ,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中国向何处去——30年代张君励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出路的选择〉,15千字,《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95年。〈现代新儒学的历史考察〉,25千字《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哲学卷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840—191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不应被忽视的思想家——包世臣思想简论〉,15千字,《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纲〉,26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48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20千字,《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论民国西学传播的特点〉,11千字,《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张君劢与西化思潮〉,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13千字,《求索》,2003年第2期。〈张君劢与1949年中华民国宪法〉,14千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15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2千字,《史学月刊》,2003第4期。〈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略〉,5千字,《新哲学》,2003年第1期。〈包世臣与道咸年间的经世思潮〉,450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3第5期。〈张君劢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10千字,《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0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梁漱溟与西化思潮〉,9千字,《求索》,2004年第3期。,1930年代的“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之争〉,12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论张君劢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10千字,《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6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国家社会与个人——张君劢政治思想的演变〉,12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15千字,《淮阴师范学院》,2004年第4期。〈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12千字,《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辩证看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8日“历史学”。;〈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以泰戈尔访华为中心〉,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6月8日“史学版”。〈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三个误区〉,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历史学”。〈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的关系〉,15千字,《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国立国父纪念馆,2004年9月版。〈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15千字,《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论民国时期的东学西传〉,1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20千字,《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3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16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求索》,2005年第1期。〈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15千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及其疏离〉,13千字,《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论张君劢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泰戈尔访华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斗争〉,15千字,《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史学版”。〈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几个问题〉,15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13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抗战时期钱穆复兴中国文化的思想及评价〉,13千字,《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11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3月28日“史学版”。〈“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12千字,《求索》,2006年第3期。〈“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15千字,《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6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与现代中国学术〉,15千字,《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18千字,《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15千字,《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5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9月18日“史学版”。〈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20千字,《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13千字,《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西学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6千字,《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2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20千字,《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13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18千字,《求索》,2007年第3期。〈民国乡村建设之“公共卫生”研究〉,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10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论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18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论“东方文化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7辑,2007年4月。〈论东方文化派〉,30千字,《近代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年6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转型〉,45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3集,2007年6月。〈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5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8月26日“史学版”。〈要加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5千字,《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5期。〈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3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4集,2007年9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的近代转型〉,16千字,《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张君劢与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12千字,《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辩证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12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11月30日“史学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16千字,《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10千字,《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1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24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20千字,《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12千字,《光明日报》,2008年5月10日“史学版”。〈30年代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18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包世臣的文论诗论和文学成就〉,15千字,《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14千字,《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15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25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从徐继畲看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10千字,《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25千字,《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12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4月28日“史学版”。〈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15千字,《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论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苏俄热〉,45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13千字,《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历史分期>,5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8月18日“史学版”。〈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18千字,《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公报〉>,20千字,《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张君劢对西学传播的贡献>,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7月27日“史学版”。<新路:批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第一刊>,25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18千字,《华东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关于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的对话>,10千字,《中华读书报》2010年9月27日。<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几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史学版”。<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18千字,《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15千字,《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15千字,《学术界》,2011年第6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15千字,《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论九一八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15千字,《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0期。<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15千字,《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论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18千字,《吉大学报》,2011年第6期。<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8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理论构建>,18千字,《近代史研究》(英文版),2012年第2期。<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5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8日“史学版”。

知网里有一些,你自己到图书馆网站下载吧  如果要我下就追问一下  [1]赵小燕,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的运用(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2)  [2]吴海明, 浅论《呼啸山庄》对哥特传统人物的继承和发展[J] 考试周刊,2010,(33)  [3]李琳,刘秀云, 论哥特艺术写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与发展[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7)  [4]何琼, 论哥特式艺术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J] 湖北社会科学,2009,(4)  [5]喻欢欢, 浅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J] 消费导刊,2009,(15)  [6]杨丽荣, 《呼啸山庄》:一部有新意的哥特小说[J] 文教资料,2009,(25)  [7]石晓红, 论《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  [8]李佳玉, 从《呼啸山庄》和《简爱》看哥特式小说风格[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9]印层层, 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结[J] 考试周刊,2008,(7)  [10]黄德林, 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与《呼啸山庄》[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1]田仙枝, 试述《简爱》与《呼啸山庄》小说写作成功的关键——尽现哥特式小说的魅力[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  [12]邵丽君,李贞慧,陈翠芳,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 电影文学,2008,(12)  [13]张苎文, 论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征在《呼啸山庄》中的广泛体现[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  [14]刘文珍,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与作者性格浅析[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15]董静,何琼, 论《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J] 世界文学评论,2007,(2)  [16]张若昕, 《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艺术手法[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  [17]刘佳, 论《呼啸山庄》中哥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英文)[J] 语文学刊,2006,(S1)  [18]孙冬梅 论《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和哥特艺术手法[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9]蒲若茜 《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2002,(1)  [20]蒋永国 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结[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21]邹之萍,王文彦 哥特式小说与《呼啸山庄》[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22]叶红 浪漫的壮诗 哥特式的悲歌——谈谈《呼啸山庄》的创作方法问题[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摘 要 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精神 个性发展1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背景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变化。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但不外乎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2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内涵  人才的培养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下达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国家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下达统一的指令性分配计划,由各级人事部门和高校计划把毕业生分配到各用人单位,全部毕业生都有工作单位,这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养成了学校到学生对国家管理机构的依附心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现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变革所要努力培养的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要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  有学者认为,从“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一种转型。  显然,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传统人格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工作靠国家、发展靠关系”等等就是这种依附心理的体现。而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 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  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美国之所以能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美国文化中敢冒险、寻求变革和鼓励创新的精神有关,这种精神使美国人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3 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真正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熏陶的人,也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仅知道“何以为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3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特点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为以下主要特征:1 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 程中,个体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做出预测与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保持与变化着的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几乎始终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无往而不胜。2 对文化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困惑,难以选择和研究个体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向。这种“文化不适应综合症”,会严重损害人的创造能力和生活信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须有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始终把实践主体包括个体、集体、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以我为主”,大胆批判和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再整合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辨清方向,确定目标,独立前行,开创一片新天地。3 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  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好学力行”,这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重知轻行,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固然重要,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没有实践,理论上的科学构想就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没有实践,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永远只能是精神的“空中花园”,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文化存在。因此,实践观念的有无,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现代人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人们不断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尤其需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4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要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者精神的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3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创立、创建学生能进行综合动手试验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参考文献1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2 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 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4 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投稿论文格式要求是多少字

〈旧民生主义不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9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团练〉,12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孙中山“毕其功于一役”思想再评价〉, 8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旧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之比较〉,10千字,《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12千字,《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13千字,《求索》,1987年第6期。〈重评《钦定宪法大纲》〉, 8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13千字,《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一八四七年湘桂边境瑶民起义述论〉,《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15千字,《求索》,1989年第4期。〈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梁漱溟与阳明学〉,15千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自卑与自大:两种不健全的文化心态〉,12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 期。〈“古今之别”与“中外之异”——五四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13千字,《江汉论坛》 ,1992年1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反科学主义思潮〉,18千字,《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评判的态度”与“同情的理解”——论胡适与梁漱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12千字,1〈3千字,《中州学刊》,1992年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论五四时期梁漱溟与胡适的中西文化之争〉,15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 〉,15千字,《求索》,1992年第4期。〈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50千字,《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5千字,《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年。〈论“东方文化派”〉 ,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中国向何处去——30年代张君励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出路的选择〉,15千字,《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95年。〈现代新儒学的历史考察〉,25千字《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哲学卷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840—191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不应被忽视的思想家——包世臣思想简论〉,15千字,《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纲〉,26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48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20千字,《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论民国西学传播的特点〉,11千字,《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张君劢与西化思潮〉,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13千字,《求索》,2003年第2期。〈张君劢与1949年中华民国宪法〉,14千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15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2千字,《史学月刊》,2003第4期。〈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略〉,5千字,《新哲学》,2003年第1期。〈包世臣与道咸年间的经世思潮〉,450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3第5期。〈张君劢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10千字,《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0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梁漱溟与西化思潮〉,9千字,《求索》,2004年第3期。,1930年代的“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之争〉,12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论张君劢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10千字,《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6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国家社会与个人——张君劢政治思想的演变〉,12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15千字,《淮阴师范学院》,2004年第4期。〈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12千字,《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辩证看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8日“历史学”。;〈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以泰戈尔访华为中心〉,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6月8日“史学版”。〈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三个误区〉,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历史学”。〈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的关系〉,15千字,《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国立国父纪念馆,2004年9月版。〈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15千字,《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论民国时期的东学西传〉,1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20千字,《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3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16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求索》,2005年第1期。〈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15千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及其疏离〉,13千字,《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论张君劢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泰戈尔访华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斗争〉,15千字,《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史学版”。〈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几个问题〉,15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13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抗战时期钱穆复兴中国文化的思想及评价〉,13千字,《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11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3月28日“史学版”。〈“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12千字,《求索》,2006年第3期。〈“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15千字,《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6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与现代中国学术〉,15千字,《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18千字,《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15千字,《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5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9月18日“史学版”。〈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20千字,《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13千字,《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西学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6千字,《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2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20千字,《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13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18千字,《求索》,2007年第3期。〈民国乡村建设之“公共卫生”研究〉,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10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论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18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论“东方文化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7辑,2007年4月。〈论东方文化派〉,30千字,《近代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年6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转型〉,45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3集,2007年6月。〈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5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8月26日“史学版”。〈要加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5千字,《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5期。〈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3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4集,2007年9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的近代转型〉,16千字,《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张君劢与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12千字,《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辩证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12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11月30日“史学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16千字,《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10千字,《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1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24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20千字,《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12千字,《光明日报》,2008年5月10日“史学版”。〈30年代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18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包世臣的文论诗论和文学成就〉,15千字,《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14千字,《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15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25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从徐继畲看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10千字,《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25千字,《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12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4月28日“史学版”。〈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15千字,《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论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苏俄热〉,45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13千字,《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历史分期>,5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8月18日“史学版”。〈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18千字,《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公报〉>,20千字,《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张君劢对西学传播的贡献>,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7月27日“史学版”。<新路:批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第一刊>,25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18千字,《华东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关于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的对话>,10千字,《中华读书报》2010年9月27日。<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几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史学版”。<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18千字,《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15千字,《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15千字,《学术界》,2011年第6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15千字,《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论九一八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15千字,《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0期。<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15千字,《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论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18千字,《吉大学报》,2011年第6期。<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8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理论构建>,18千字,《近代史研究》(英文版),2012年第2期。<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5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8日“史学版”。

金永兵:《“文化研究”的价值与虚妄》,《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8期。金永兵、马前:《文学理论“苏联模式”及其在新时期的价值变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金永兵、杨伯特:《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他者化”问题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金永兵:《在历史深处的思考》,《文艺报》,2008年7月10日。金永兵:《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西马”化倾向及内在规定性的缺失》,“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12月,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金永兵:《当前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金永兵:《试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学科命名与学科位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11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客观性与主体间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3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史的理论品性与历史书写》,《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学派的构建》,《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5期。金永兵:《中国艺术欣赏理论的转型与现代生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金永兵:《建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飞天》,2004年第4期。金永兵:《书写文学理论的历史》,《文艺报》,2004年9月14日。金永兵:《我国近50年文艺思潮的变迁》,“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会﹒武夷山会议”论文,2004年9月金永兵:《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定位的思考》,《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董学文、金永兵:《论文学理论学科的定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金永兵:《建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阴山学刊》,2003年第3期。金永兵:《马尔库塞文艺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金永兵:《创新的路径依赖:术语革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1期。金永兵:《给劳动者一份文学关怀》,《中国文化报》,2002年5月21日。金永兵:《论作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术界》,2001年第6期。董学文、金永兵:《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热点背后的偏失》,《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0期;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主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1卷),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董学文、金永兵:《试析意识形态转型理论对文艺批评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金永兵:《从对现代性的守护看学术的本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金永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文艺报》,2001年12月18日。金永兵:《文学基本理论建设的新思路》,《文艺报》,2001年6月12日。金永兵:《寻找文学理论生长根基》,《人民日报》,2001年5月13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7期。董学文、金永兵:《注重文学理论研究的原创意识》,《人民日报》,2001年12月2日。董学文、金永兵:《解构与整合》,《文艺报》,2001年10月19日摄影文学导刊。金永兵:《从文学名篇到影视名片》,《河北日报》,2001年7月6日。金永兵:《悖论中前行的大众文化》,《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金永兵:《论“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本质规定——学习邓小平文艺思想心得》,《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1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金永兵:《论马尔库塞艺术的异在性思想》,《蒲峪学刊》,1997年第4期。金永兵:《《还原与戏说》,《电影文学》,1996年6月号。

(2000年以来):1、《对西门庆家族模式的文化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西门庆原型明武宗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 期。(《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19日;《文摘报》2001年9月23日;《天津日报》2001年9月28日等都有摘要报道)3、《王世贞作金瓶梅新证》,《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等都有摘要报道)4、《数字网络结构:金瓶梅最大的谜底》,《河北工人报》,2000年5月30日。5、《论金瓶梅词话中的“陈四箴”时代》,《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6、《试论金瓶梅词话的创作缘起》,《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7、《金瓶梅词话的主旨及其表达的特殊方式》,《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此文被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7期全文复印。8、《金瓶梅词话中可以破解出来的明代历史人物》,《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9、《西门庆原型明武宗新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0、《金瓶梅词话中“立东宫”时代探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1、《金瓶梅性描写的超越与失误》,《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12、《<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令人耳目一新》,《文艺报》2003年11月20日。13、《金瓶梅词话地理背景考》,《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14、《小说中的“小说”:金瓶梅与其他小说关系研究(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5、《皇木、大木与皇庄、官地释名》,《文献》2005年第1期。16、《从明代历史人物看金瓶梅词话所反映的时代》,《金瓶梅研究》第八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17、《一项填补中国戏曲史研究空白的力作——评胡明伟先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读书时报》2005年3月30日。18、《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析读》,《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19、《金瓶梅词话中明代同名同姓人物考》,《金瓶梅文化研究》第五辑,群言出版社2007年5月版。20、《金瓶梅词话中“南河南徙”时代考》,《燕赵学术》2007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7月版。21、《试论金瓶梅语言的多层寓意》,《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投稿论文格式要求是多少字的

〈旧民生主义不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9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团练〉,12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孙中山“毕其功于一役”思想再评价〉, 8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旧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之比较〉,10千字,《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12千字,《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13千字,《求索》,1987年第6期。〈重评《钦定宪法大纲》〉, 8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13千字,《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一八四七年湘桂边境瑶民起义述论〉,《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15千字,《求索》,1989年第4期。〈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梁漱溟与阳明学〉,15千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自卑与自大:两种不健全的文化心态〉,12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 期。〈“古今之别”与“中外之异”——五四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13千字,《江汉论坛》 ,1992年1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反科学主义思潮〉,18千字,《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评判的态度”与“同情的理解”——论胡适与梁漱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12千字,1〈3千字,《中州学刊》,1992年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论五四时期梁漱溟与胡适的中西文化之争〉,15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 〉,15千字,《求索》,1992年第4期。〈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50千字,《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5千字,《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年。〈论“东方文化派”〉 ,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中国向何处去——30年代张君励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出路的选择〉,15千字,《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95年。〈现代新儒学的历史考察〉,25千字《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哲学卷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840—191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不应被忽视的思想家——包世臣思想简论〉,15千字,《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纲〉,26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48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20千字,《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论民国西学传播的特点〉,11千字,《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张君劢与西化思潮〉,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13千字,《求索》,2003年第2期。〈张君劢与1949年中华民国宪法〉,14千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15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2千字,《史学月刊》,2003第4期。〈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略〉,5千字,《新哲学》,2003年第1期。〈包世臣与道咸年间的经世思潮〉,450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3第5期。〈张君劢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10千字,《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0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梁漱溟与西化思潮〉,9千字,《求索》,2004年第3期。,1930年代的“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之争〉,12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论张君劢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10千字,《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6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国家社会与个人——张君劢政治思想的演变〉,12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15千字,《淮阴师范学院》,2004年第4期。〈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12千字,《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辩证看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8日“历史学”。;〈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以泰戈尔访华为中心〉,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6月8日“史学版”。〈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三个误区〉,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历史学”。〈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的关系〉,15千字,《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国立国父纪念馆,2004年9月版。〈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15千字,《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论民国时期的东学西传〉,1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20千字,《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3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16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求索》,2005年第1期。〈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15千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及其疏离〉,13千字,《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论张君劢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泰戈尔访华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斗争〉,15千字,《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史学版”。〈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几个问题〉,15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13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抗战时期钱穆复兴中国文化的思想及评价〉,13千字,《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11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3月28日“史学版”。〈“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12千字,《求索》,2006年第3期。〈“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15千字,《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6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与现代中国学术〉,15千字,《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18千字,《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15千字,《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5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9月18日“史学版”。〈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20千字,《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13千字,《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西学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6千字,《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2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20千字,《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13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18千字,《求索》,2007年第3期。〈民国乡村建设之“公共卫生”研究〉,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10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论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18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论“东方文化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7辑,2007年4月。〈论东方文化派〉,30千字,《近代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年6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转型〉,45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3集,2007年6月。〈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5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8月26日“史学版”。〈要加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5千字,《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5期。〈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3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4集,2007年9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的近代转型〉,16千字,《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张君劢与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12千字,《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辩证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12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11月30日“史学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16千字,《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10千字,《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1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24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20千字,《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12千字,《光明日报》,2008年5月10日“史学版”。〈30年代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18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包世臣的文论诗论和文学成就〉,15千字,《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14千字,《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15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25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从徐继畲看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10千字,《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25千字,《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12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4月28日“史学版”。〈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15千字,《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论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苏俄热〉,45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13千字,《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历史分期>,5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8月18日“史学版”。〈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18千字,《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公报〉>,20千字,《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张君劢对西学传播的贡献>,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7月27日“史学版”。<新路:批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第一刊>,25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18千字,《华东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关于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的对话>,10千字,《中华读书报》2010年9月27日。<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几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史学版”。<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18千字,《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15千字,《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15千字,《学术界》,2011年第6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15千字,《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论九一八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15千字,《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0期。<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15千字,《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论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18千字,《吉大学报》,2011年第6期。<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8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理论构建>,18千字,《近代史研究》(英文版),2012年第2期。<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5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8日“史学版”。

发表论文50余篇,近5年发表论文如下:[1] 周红杰,李家华等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茶叶科学, 2004, 24(3):212-218[2] 周红杰,李家华,甘月明等普洱茶渥堆过程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的关系茶苑,2004(1):6-8[3] 赵龙飞,周红杰酵母菌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4):29-32;安文杰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114-117;陶勇普洱茶酒生产技术研究中华医学论坛,2005,23:56-57;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现代研究探讨.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29-234;茶多酚的保健功效.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35-240;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4] 周红杰,龚加顺,赵龙飞等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13-223[5] 袁文侠,周红杰.渥堆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变化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24-228[6] 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宋姗,安文杰.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茶叶科学,2005,4[7] 周红杰,龚加顺,赵龙飞,安文杰,袁文侠.云南普洱茶的学科地位和现实意义.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普洱茶专辑,2006增刊,21 Sup:38-44[8] 周杨,胡小静,周红杰,张新富,龚加顺.云南普洱茶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9] 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普洱茶品质风味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4[10] 周红杰,龚加顺.云南普洱茶的养生机制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普洱茶专辑 2006增刊,21 Sup:98-103[12] 周红杰,龚加顺,安文杰,袁文侠.云南普洱茶中风味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普洱,2007,2[13] 龚加顺,陈文品,周红杰,董兆君,张以芳.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茶叶科学,2007,3[14] 周杨,段红萍,胡小静,周红杰,张新富,龚加顺.云南普洱茶多糖提取工艺及翻堆样中含量测定的研究.食品科技,2007,6[15] 刘本英,周红杰,王平盛,安文杰.茶叶灰分和水分与品质关系.热带农业科技,2007,3[16] 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黑曲霉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长特性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10[17] 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云南普洱茶加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茶叶通讯,2008,1[18] 张新富,龚加顺,周红杰,吕才有,胡小静,周杨.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食品科学,2008,4[19] 周红杰,张春花,单治国.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5(1)[20] 张春花,周红杰.对云南普洱茶专利技术发展的研究.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5(1)[21] 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云南普洱茶加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茶叶通讯, 2008,01:7-9+13[22 张新富,龚加顺,周红杰,吕才有,胡小静,周杨.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食品科学, 2008,04:230-233[23] 张冬英,黄业伟,袁文侠,周红杰.普洱茶渥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8,21(5):1282-1285[24] 赵明, 马燕, 周红杰等. 他汀体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9,30(3):122-126.[25] 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等 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茶叶科学, 2010, 30(4):251-[26] 周斌,任洪涛,周红杰等云南9个产地台地茶与老茶树香气成分对比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54-60;[27] 魏珍珍,赵明,周红杰等比色法测定茶叶GABA含量的可行性研究江苏农业学报2011,22(8):56-5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投稿论文格式要求是多少字多少页

搜索:毕业论文 下载很多网站啊。%B1%CF%D2%B5%C2%DB%CE%C4+%CF%C2%D4%D8另外,去学校图书馆(网上)的期刊论文数据库里检索,有很多论文可以“借鉴”的。

(2000年以来):1、《对西门庆家族模式的文化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西门庆原型明武宗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 期。(《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19日;《文摘报》2001年9月23日;《天津日报》2001年9月28日等都有摘要报道)3、《王世贞作金瓶梅新证》,《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等都有摘要报道)4、《数字网络结构:金瓶梅最大的谜底》,《河北工人报》,2000年5月30日。5、《论金瓶梅词话中的“陈四箴”时代》,《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6、《试论金瓶梅词话的创作缘起》,《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7、《金瓶梅词话的主旨及其表达的特殊方式》,《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此文被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7期全文复印。8、《金瓶梅词话中可以破解出来的明代历史人物》,《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9、《西门庆原型明武宗新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0、《金瓶梅词话中“立东宫”时代探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1、《金瓶梅性描写的超越与失误》,《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12、《<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令人耳目一新》,《文艺报》2003年11月20日。13、《金瓶梅词话地理背景考》,《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14、《小说中的“小说”:金瓶梅与其他小说关系研究(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5、《皇木、大木与皇庄、官地释名》,《文献》2005年第1期。16、《从明代历史人物看金瓶梅词话所反映的时代》,《金瓶梅研究》第八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17、《一项填补中国戏曲史研究空白的力作——评胡明伟先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读书时报》2005年3月30日。18、《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析读》,《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19、《金瓶梅词话中明代同名同姓人物考》,《金瓶梅文化研究》第五辑,群言出版社2007年5月版。20、《金瓶梅词话中“南河南徙”时代考》,《燕赵学术》2007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7月版。21、《试论金瓶梅语言的多层寓意》,《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万字《现代汉语“V/A不X”结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3万字 1.《口才艺术概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副主编2.《简明语言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合作3.《现代汉语专题》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副主编4.《实用现代汉语》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合作5.《现代汉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合作6.《大学语文》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版,合作7.《语言学概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主编8.《交际语言学》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主编9.《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合作10.《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合作11.《全国教师新百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合作12.《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13.《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独著 1.“V|A不X”结构中“不”字的否定对象《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2.现代汉语中“V|A不X”结构分析《汉语论丛》(2)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3.现代汉语新词的词型特点分析 《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4.口语表达与思维运用《语文建设》1995年第7期5.谈汉语量词的特殊作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5年8月6.“你”是不定指的人称代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7.论口语交际中的信息反馈 《许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8.高师非中文专业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几个特征 《开封师专学报》1998年第7期9.汉语肯定否定研究的新特点 《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2001年第2期10.汉语递进复句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11.汉语中无标记否定表达手段探微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2.无标记递进的语法关联手段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3.并列和递进的转换制约《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4.递进复句研究回眸与范畴化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5.“甚至”的篇章衔接功能与语法化历程《暨南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16.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五位”与“四原则”《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17.递进的逻辑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18.汉语同形“N的N”结构的语义类型 《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19.“大”与“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相关动因 《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20.英语母语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类型和成因研究综述 (合作)《天中学刊》2006年第6期21.汉语表达的缺位和补位(合作) 《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 1.语言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语言文字周报》2002、3、132.怎样避免电脑繁简体转换的错误 《语言文字周报》2002、6、193.如何读准普通话的上声字 《语言文字周报》2002、6、264.汉语普通话中声母和韵母都能相拼吗?《语言文字周报》2005、6、155.汉语双音动词和双音形容词的重叠形式究竟是怎样的?《语言文字周报》2006、5、176.异体字的“淘汰”与“认同”(合作)《语言文字周报》2006、8、9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摘 要 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精神 个性发展1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背景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变化。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但不外乎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2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内涵  人才的培养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下达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国家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下达统一的指令性分配计划,由各级人事部门和高校计划把毕业生分配到各用人单位,全部毕业生都有工作单位,这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养成了学校到学生对国家管理机构的依附心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现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变革所要努力培养的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要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  有学者认为,从“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一种转型。  显然,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传统人格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工作靠国家、发展靠关系”等等就是这种依附心理的体现。而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 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  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美国之所以能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美国文化中敢冒险、寻求变革和鼓励创新的精神有关,这种精神使美国人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3 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真正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熏陶的人,也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仅知道“何以为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3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特点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为以下主要特征:1 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 程中,个体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做出预测与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保持与变化着的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几乎始终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无往而不胜。2 对文化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困惑,难以选择和研究个体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向。这种“文化不适应综合症”,会严重损害人的创造能力和生活信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须有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始终把实践主体包括个体、集体、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以我为主”,大胆批判和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再整合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辨清方向,确定目标,独立前行,开创一片新天地。3 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  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好学力行”,这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重知轻行,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固然重要,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没有实践,理论上的科学构想就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没有实践,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永远只能是精神的“空中花园”,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文化存在。因此,实践观念的有无,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现代人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人们不断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尤其需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4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要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者精神的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3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创立、创建学生能进行综合动手试验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参考文献1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2 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 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4 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