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8 04:40:59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 题目 1、 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对比研究 2、居民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的对比研究 3、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农村居民门诊服务利用对比研究 5、居民不同疾病医疗费用研究 6、居民消化性溃疡危险因素研究 7、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8、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9、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转自:

你可以去 参考下(临床医学进展)。(医学诊断)。(生物医学)。(护理学)等等这些期刊吧·~~多看看参考文献~找好自己的写作思路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论文题目大全

第一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有着双向互动性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定位为: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既满足人民眼前需求,又有利于人类长远健康目标的实现  第二 要大力发展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  虽然突出大病医疗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在医疗资源约束条件不破解农民大病医疗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必须考虑我市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际承载力,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医疗需求。应该在大病统筹的前提下,更多兼顾农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农村公共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机结合,同样,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也要坚持“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定位,市县两级政府的农村公共卫生财政应给予倾斜。  其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医职救助体系。  解决我市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新型合作医疗并非单纯等同于医疗救助扶贫,所以,也不应以合作医疗基金这一单渠道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问题。例如:对于部分如尿毒症、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特殊病种患者的医疗救助,在保证其基本医疗基础上,可以尝试通过建立“红十字博爱”救助、“社会爱心工程”救助、探索引入风险管理办法或通过保险市场化等手段多元化、社会化手段来解决。  第三,科学分配农民个人资金在大病统筹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合理比例。  合作医疗制度在建立大病统筹基金的同时,也应考虑建立农民家庭医疗保健财产,通过合理分配个人筹资在大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健的比例,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大病统筹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功能整合。为此,我市财政应大力扶持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医疗器械、卫生人力资源的培训等方面资金投入。农民个人筹资的大部分应用于充实家庭财产的同时,农民个人也必须有部分资金用于大病医疗保险,以此,强化互助共济的作用。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有效监管医疗服务机构,保障农民获得医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首先,在合作医疗筹资补偿方面,财政必须给予公共资金的支持。我市广大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有限,甚至有些还较贫困,为此,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共同建立合作医疗基金,以此提高我市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质量与水平,对永泰、平潭、闽清等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强化公共卫生资金的导向作用,明确不同层级政府间投入责任,切实保障农村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其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中,要严格规范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标准,坚决杜绝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服务不规范、药品价格编高等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加大对我市各类乡镇卫生院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其医疗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应建立一个专职的、独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代表农民的利益进行合作医疗的融资、管理、监督以及组织医疗服务等,政府的卫生部门则重点行使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业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监督体系,在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外部监督,诸如立法、纪检、审计、社会监督等等,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率,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资料供您参考

关注流行病,提高医疗卫生环境,共达全民健康!

1防治流行病,改善医疗卫生状况,促进全民健康!2。预防流行病,加快全民健康工程,从营造良好医疗卫生环境开始!

写文章要先构思。你想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即便给了你一个标题,不是你要强调的事,也写不出生动的文章来。写东西要用心,先想,再动笔,不能没着落就下笔,希望你养成随笔的习惯,看见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就会把写作当成一项乐趣而不至于感到棘手和压力。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论文范文大全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形成了“群众看病喊贵,医院在改革中叫穷”的怪圈,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屡禁不绝。为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困境,必须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入手,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使其能够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并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党和政府应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广泛论证和深入探讨,从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有利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运行机制。这是当前医疗卫生事业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二、引进多种形式,组建医疗。有关部门要从加强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入手,针对目前存在的城市医疗网点过多和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从生产力重新排列组合的角度,鼓励和支持通过引进兼并、破产、联合、股份等形式,打破隶属、行业和区域界限,组建医疗,以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卫生资源和龙头医院的优势。鼓励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医院内部通过调整结构、优化组合,引入竞争机制,推行优胜劣汰、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行成本核算,大幅度提高技术劳动的含金量,使其成为医院经济的主体。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医院对市场的自我适应能力,推动医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打破传统的医院模式,将药品经营和大型医疗诊断设备从现行医院经济格局中彻底分割出来,使医院能够集中力量,重点围绕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展医疗服务领域、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开展竞争,推动医院在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进程中,大力进行科技开发、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四、从医院分离出来的药品经营,其基本框架仍依附于医院,各种关系隶属于药品公司,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降低药品成本,防止假药流入市场,并有利于使其各项工作围绕为医院服务、为患者服务,有利于物价、工商、税务、技术、医药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五、从医院分离出来的大型医院诊断设备,统一组建相对集中的区域性医疗诊断中心,该中心实行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推动其重点围绕提高医疗诊断技术和服务质量,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做好市场的预测和调查,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科学配置资源,防止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你可以去 参考下(临床医学进展)。(医学诊断)。(生物医学)。(护理学)等等这些期刊吧·~~多看看参考文献~找好自己的写作思路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增进农村居民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进行医疗改革试点,1998年医疗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以全面展开。但从总体上看,改革成效甚微,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一、困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建国以来,农村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卫生队伍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对保障农村居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失去了活力,农民的医疗保健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1、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人员经费增长拉动,公务费和业务费几乎没有增长甚至下降。农村公共卫生的公务费和业务费中,政府支出逐渐走低,公务费和业务费从1991年的2.58亿元下降到2000年的1.84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年均增长速度为-7%;致使公共卫生机构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来解决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见附表1[1])。农村基层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严重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有所削弱,某些已经消灭或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在一些地方时有回升,而且新发生的病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附表1:农村公共卫生领域财政支出结构趋势变化分析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支出总额 49 27 14 40 70 90 68 33 67 66 人员经费 70 68 49 69 67 96 48 45 21 49 公务和业务费 58 12 08 10 21 15 01 05 10 84 项目补助 21 48 58 61 82 80 19 83 36 32 2、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农民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的不合理,据统计,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2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9%。当年,城镇人口约为79亿人,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乡村人口为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严重,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说,现在中国的农村确实有很多人看不起病。根据统计数字和农村调查研究的结果,估计有40%—60%的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2]。世界卫生组织通常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根据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城乡差距明显(附表2[3])。2002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附表2: 监测地区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合计 城市 农村 2001 2002 2001 2002 2001 2002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2 2 1 3 9 2 新生儿死亡率(‰) 4 7 6 7 9 2 婴儿死亡率(‰) 0 2 6 2 8 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9 9 3 6 4 6 为3/10万,而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是2/10万,高出城镇6倍;城市婴儿死亡率是2‰,而农村婴儿死亡率1‰,高出城镇7倍。卫生部2004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9%、农村增长了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5%和8%。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1989)在80年代末就指出,尽管改革后中国农产品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但在生命统计上却相对停滞或退步。[4]可见,农民医疗保健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截止至2000年底,①我国有乡村医生1067269人,比1990年的776859人,增加了29万余人;②平均每村乡村医生数为56人,比1990年的01人,提高了55个百分点;③乡村医生培训合格率为01%;其中45岁及以下的乡村医生接受“两化教育”(系统化、正规化中等医学教育)合格比例达到了27%;46岁及以上的乡村医生接受中专水平、逐项业务培训合格比例达到了77%。[5]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6%,大专学历人员1%,中专学历人员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8%人。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 附表3: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博士 硕士 大学 大专 中专 高中以下 合计医院 3 3 9 5 7 3 100% 乡镇卫生院 o o 6 1 5 8 100% (注:数据来源: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举步维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经过试点工作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负重。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形越来越严重。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是2622元,而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农民住院,他全年的收入可能都要花在医疗费用上。第三,农村医疗机构管理混乱。到2003年末,全国共设立5万个村卫生室,其中:村办7万个,联营6万个,乡卫生院设点6万个,私人办8万个。[6]而且相当多的村办卫生室也名不符实。所以私人或家族式的医疗服务网点,使农民对自己的资金投入缺乏安全感。二、农村卫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为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医药分家、药品的招标采购、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保健问题。改革的成效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深远,其中农村卫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不明确是重要原因。首先要坚持一种思想,就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7]。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而决不能简单市场化。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有利于打破城乡分治的基本格局,有利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与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医疗费用的上涨速度,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广大农民来说,“健康就是财富,疾病就是贫困”。所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应作为基本的公共产品,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有效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树立一种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缩小城乡差距。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计,在广大农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对农民实施“两减免、三补贴”(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使我国农民直接得到实惠451亿元。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减免,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以激励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属于公共经济决策中的相机决策。对我国七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粮食生产滑坡等进行紧急矫正性干预,效果非常明显。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2005年一号文件规定:“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需要实质性的惠农措施来保证。第三要增强一种意识,就是坚持依法办事,强化卫生立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稳定的政策,切忌朝令夕改。否则,农民就会疑虑重重,以至于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采取等待、观望甚至抵触。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多个改革配套文件,并制定了有关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卫生监督体制、卫生人事制度的改革文件,由此形成了全面推动中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医疗卫生改革领域的复杂性以及需要深层次性的协同努力,并且又因为其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来确保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建设。而且国家对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以及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上的转移支付也应该从法律上予以保障,杜绝国家决策意图上的随意性和反复性。在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体系的运作和基金管理方面,也应通过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设立非营利性的农村医疗保障管理部门,以及由农民、政府与经办机构、专家共同参加的监督审查机构,确保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行。三、加强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的对策思考要实现“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的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决策。 1、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确立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管理地位,由县(市)级政府负责,有利于解决农村卫生服务监督与管理缺位的矛盾。在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统一管理下,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才能形成分层经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才可能对农村卫生工作实现全行业管理,把农村卫生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盘活现有卫生资源,调动积极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强化县对乡村的卫生业务扶持和监管功能,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6%—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领域和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 3、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域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解决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问题, 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4、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国家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医学院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面向农村的大专班的方法,即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或合同书,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参考参考(临床医学进展)上的文献吧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论文范文高中

第一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有着双向互动性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定位为: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既满足人民眼前需求,又有利于人类长远健康目标的实现  第二 要大力发展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  虽然突出大病医疗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在医疗资源约束条件不破解农民大病医疗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必须考虑我市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际承载力,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医疗需求。应该在大病统筹的前提下,更多兼顾农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农村公共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机结合,同样,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也要坚持“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定位,市县两级政府的农村公共卫生财政应给予倾斜。  其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医职救助体系。  解决我市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新型合作医疗并非单纯等同于医疗救助扶贫,所以,也不应以合作医疗基金这一单渠道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问题。例如:对于部分如尿毒症、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特殊病种患者的医疗救助,在保证其基本医疗基础上,可以尝试通过建立“红十字博爱”救助、“社会爱心工程”救助、探索引入风险管理办法或通过保险市场化等手段多元化、社会化手段来解决。  第三,科学分配农民个人资金在大病统筹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合理比例。  合作医疗制度在建立大病统筹基金的同时,也应考虑建立农民家庭医疗保健财产,通过合理分配个人筹资在大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健的比例,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大病统筹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功能整合。为此,我市财政应大力扶持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医疗器械、卫生人力资源的培训等方面资金投入。农民个人筹资的大部分应用于充实家庭财产的同时,农民个人也必须有部分资金用于大病医疗保险,以此,强化互助共济的作用。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有效监管医疗服务机构,保障农民获得医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首先,在合作医疗筹资补偿方面,财政必须给予公共资金的支持。我市广大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有限,甚至有些还较贫困,为此,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共同建立合作医疗基金,以此提高我市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质量与水平,对永泰、平潭、闽清等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强化公共卫生资金的导向作用,明确不同层级政府间投入责任,切实保障农村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其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中,要严格规范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标准,坚决杜绝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服务不规范、药品价格编高等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加大对我市各类乡镇卫生院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其医疗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应建立一个专职的、独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代表农民的利益进行合作医疗的融资、管理、监督以及组织医疗服务等,政府的卫生部门则重点行使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业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监督体系,在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外部监督,诸如立法、纪检、审计、社会监督等等,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率,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资料供您参考

建立完善医疗体制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改革 【关键词】 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医疗市场 〔摘要〕 随着我国的经济与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医疗服务也逐步走上规范化、正规化道路,但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这是医改道路上的正常现象,事物总是在不断解决新矛盾过程中发展前进的。只有不断纠正错误、解决问题、改进不足,才能使我国卫生事业更好发展、医疗服务更加的完善。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当前管理与服务形势,对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提出了加强医疗市场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改善医疗环境等方面解决方法及意见。 〔关键词〕 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医疗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健康保障不断进步。但是随着人们医疗需求的提高,人们医疗卫生需求与医疗市场服务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医疗价格还存在上涨趋势;医疗市场不够规范,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压力越来越大等社会不和谐的现象。我国整体医疗费用以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速度增长,国家卫生总费用已超过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1〕。当前,在我国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医疗服务机构产权变革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些机构在不断地引入企业经营经验和套用企业运作模式的过程中,片面理解市场化的价值内涵,出现了单纯规避经营风险和过度地张扬利己主义思潮〔2〕,在医疗服务中采取不规范经营管理方式,甚至以非法方式坑害公众以牟利;再加上先进技术的应用、高档设备的使用、新药品的研发使用,甚至医疗技术滥用、过度使用,使得医疗价格的不断上涨。2005年哈尔滨、深圳等城市的天价医药费就是个鲜活例证。笔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处在当今医疗改革的大潮中,认为应该更好的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我国的医疗改革做贡献,提出自己以下见解。 1 加强医疗市场监管,改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仍存在医疗资源浪费、药品回扣及收受红包现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市场调控政策,加强行政干预和管理,制定严格监督及处罚政策,改善就医环境。这样医疗市场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及风气,既有利于我国医学的发展,又使有效的医疗保障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认准航标,全心全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共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摆脱公众信任危机,使医疗市场秩序健康发展,这是市场化初期必须做到的,不然我国的医疗市场会畸形发展。我们应积极宣传医疗技术及优秀医务工作者,宣传良好的医疗服务,使人们重新认识我们人民医院为人民的高尚理念,使人们充分相信和信任医院和医务工作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 构建合理医疗教育和人才流动体制 建立健全严格的专科人才培养制度,医师教育必须是正规的5 a以上临床医学培养。实习毕业后进入二级临床医院进行工作锻炼,在较好医术及医德的带教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专科工作训练,全面考察初级医师的综合素质,合格并取得相应专科医师资格后才能独立工作,然后进行优胜劣汰。二级医院定期选送优秀医生进入三级医院进修或帮助工作,采取竞争方式,工作成绩突出并医德良好的,调入三级医院工作,构成人才梯次,增强我国难重病的救治和医疗科研能力。医师工作取消终身制,不能胜任医师工作的实行坚决强制淘汰,不得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从二级、三级医院调派医务人员到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保障工作,提高其工资及福利待遇,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及发展机会,吸引优秀医务工作者到社区和农村工作,还可以进行定期调换岗位,提高我国整体的保障能力及水平。“流水不腐”这样既能使优秀人才更好的发展,由能提高我国医疗服务的整体保障能力和水平。医院应按需设岗,按岗取酬,公开竞聘,激活人员合理流动。实行对重要管理人才、骨干技术人才实行特别高薪、特殊待遇及岗位津贴制,吸引国内外的高尖人才,使他们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一个骨干人才的工作,可以造就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带动一个部门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的高尖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激发今后的人才培养〔3〕。 3 构建合理的医院层次及体制制度 我国医院现在实行分等级制度,笔者认为,加强三级甲等医院在医疗科研及技术革新上的投入,紧跟医学前沿,提高疑难杂症的治疗水平;积极展开中小医疗机构,进行常见病的诊治;大范围的开展社区和农村医疗保障,保障人们的基本健康与疾病防控。这样不仅解决难重病的救治,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又使常见疾病得到及时治疗,更好的做到疾病防控,有效的阻止黑诊所存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建立广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降低老年人的往返成本,将有助于增加其对医疗服务的利用〔4〕。卫生行政部门应选拔具有良好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来负责医院管理,打破必须是医疗专家才能当院长的固定规律,更好的使人尽其才。目前我国医院院长大多数是从临床一线的医学技术专家中选取,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正规的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培训和学习。且有的院长还参加部分专科业务工作,这种“双肩挑”甚至是“一头沉”的院长既管不好医院,又浪费人才,对国家、对医院简直就是一种损失〔1〕。 4 构建医疗补贴、保险和社会救助相协调的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制度改革与保障投入、加强管理与改善服务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改革的进度、保障的程度和财力支撑的可能结合好〔5〕。国家应制订明确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详细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开展农民的医疗保险,使一病致贫和无钱放弃治疗的悲剧消失。政府在规范医院医疗收费的同时,构建平价医院,建立专项基金对特殊疾病患者进行医疗补贴,并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险制度及法律来更好的保证人们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应积极发动社会的力量捐助或其他形式帮助那些因没有钱无法得到医治的患者,虽然这只是当前我国经济不够发达的权宜之计,但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使部分危重贫困患者得到救治。 5 构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和疫情预警制度 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医疗行业应尽快建立医疗资源的共享机制,使我们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技术最大可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让先进医疗信息及医疗技术尽快流通共享,不仅在大的三级医院共享,更应让中小医院及社区、农村医疗系统能够资源共享,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我国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制度,要使我国综合性国家大医院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医学前沿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医学技术来引领全球医疗技术水平,并全国的医院实行资源共享,为我国的卫生事业服务,为人们群众服务。医疗技术虽然不断进步,但并不能阻止一些灾难性的疫情的发生,比如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当今禽流感的蔓延态势,都使我国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虽然医务工作者在一线工作,但仅仅接触的是就医的患者,我们政府也正在积极探索制定疫情预警制度,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来配合医院和医疗行政部门来更好的完成疫情预警和防御工作。 6 构建医疗多元化市场,提倡全民“健康消费”理念 构建医疗多元化市场,提倡健康体检或保健服务,使疾病尽早发现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倡”健康消费”理念。加大宣传“健康消费”,使我国群众定期到医院检查、咨询、了解自身健康情况,或进行定期的医疗保健,了解响应的医学保健知识来为自己的健康服务。医院应积极挖掘市场潜力,调整经营策略、改善经营模式,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和谐病患、顾客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全面品质管理(totadqualitymanagement,TQM)概念最先是应用在制造业,其导向是提高产业的生产力、效率和效益,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TQM用于医疗机构,就是希望医院建构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有效的医疗环境”,提供全面的、优良的医疗与保健服务,使之满足病患需求,开拓医疗市场,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1992年台湾医院自觉引进TQM管理理念,卫生主管也积极推动。TQM推动后,医院不再局限于医疗是医院唯一服务,顾客将医院作为一个与医疗、保健有关的消费场所,享受更有品质、更舒适的特殊医疗服务、保健服务等〔6〕。总之,我们医疗改革最终目的是更好的保障人们健康,解除患者的病痛。让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医疗改革事业,为中国的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完善自己、提高水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会不断进步,医疗市场逐步走上正轨;我们的和谐社会与文明才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进医疗体制改革的出路国际医药卫生导报〔J〕,2005, 〔2〕 王俊华以社会责任为目标引领我国医疗服务机构改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4: 〔3〕 杜崇禧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5): 〔4〕 陈冬冬,潘志刚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 〔5〕 廖锡龙在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2): 〔6〕 林端宜,黄颖台湾医疗卫生改革新进展〔J〕中国医院,2004,8(4): 并非很准确,仅供参考, 欢迎您随时咨询。 希望对您有帮助。补充:医疗服务和保险中公共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_shtml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是摆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系统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这个任务,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其中卫生事业发展是重要的一环。  第一,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要求我们“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在于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求我们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尽心尽力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卫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卫生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反之,就会影响甚至损害群众的利益。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都必须时刻想着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卫生医疗保健问题,制定政策、措施都必须考虑群众的利益,考虑群众能不能受益,受益面和受益程度有多大。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与健康需求。  第二,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良好的国民健康素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旧中国,国力萎缩,民生凋敝,原因之一就是“东亚病夫”的帽子戴了一百多年。国民健康素质从微观上讲是个人体力、智力和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国民健康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是劳动者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智力、体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世界银行曾经测算,在过去4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中,约8—10%来自于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哈佛大学研究指出,亚洲经济发展的奇迹大约30—40%来源于本地区人群健康的改善。因此,发展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素质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和健康水平。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人民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健康,将会失去一切。健康是群众的基本权益,是保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前提,维护人民健康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奔小康,要健康”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居民健康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民健康素质已成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那种认为医疗卫生事业是消费性行业,增加卫生投入是增加政府负担的观念是不对的。  第三,发展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社会的民主法制应该比较健全,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充满活力,不同利益关系有效协调,社会管理和组织方式有条不紊,社会秩序稳定有序,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卫生医疗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经过抗击非典的斗争,党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卫生工作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人民群众期盼发展卫生医疗事业的热度也空前增强,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空前良好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以及严重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肝炎等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有病无处医、没钱治,损害健康,危及生命,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公平、和谐、安定、有序。  第四,保证群众健康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仅是居民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该把保障群众卫生健康权益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民素质的大局之中,统筹谋划、安排、部署。把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作为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医疗服务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差距过大,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国民健康素质,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影响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逐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使广大群众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自己删减吧。

参考参考(临床医学进展)上的文献吧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论文范文高中生

第一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有着双向互动性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定位为: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既满足人民眼前需求,又有利于人类长远健康目标的实现  第二 要大力发展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  虽然突出大病医疗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在医疗资源约束条件不破解农民大病医疗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必须考虑我市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际承载力,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医疗需求。应该在大病统筹的前提下,更多兼顾农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农村公共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机结合,同样,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也要坚持“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定位,市县两级政府的农村公共卫生财政应给予倾斜。  其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医职救助体系。  解决我市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新型合作医疗并非单纯等同于医疗救助扶贫,所以,也不应以合作医疗基金这一单渠道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问题。例如:对于部分如尿毒症、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特殊病种患者的医疗救助,在保证其基本医疗基础上,可以尝试通过建立“红十字博爱”救助、“社会爱心工程”救助、探索引入风险管理办法或通过保险市场化等手段多元化、社会化手段来解决。  第三,科学分配农民个人资金在大病统筹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合理比例。  合作医疗制度在建立大病统筹基金的同时,也应考虑建立农民家庭医疗保健财产,通过合理分配个人筹资在大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健的比例,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大病统筹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功能整合。为此,我市财政应大力扶持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医疗器械、卫生人力资源的培训等方面资金投入。农民个人筹资的大部分应用于充实家庭财产的同时,农民个人也必须有部分资金用于大病医疗保险,以此,强化互助共济的作用。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有效监管医疗服务机构,保障农民获得医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首先,在合作医疗筹资补偿方面,财政必须给予公共资金的支持。我市广大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有限,甚至有些还较贫困,为此,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共同建立合作医疗基金,以此提高我市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质量与水平,对永泰、平潭、闽清等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强化公共卫生资金的导向作用,明确不同层级政府间投入责任,切实保障农村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其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中,要严格规范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标准,坚决杜绝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服务不规范、药品价格编高等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加大对我市各类乡镇卫生院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其医疗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应建立一个专职的、独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代表农民的利益进行合作医疗的融资、管理、监督以及组织医疗服务等,政府的卫生部门则重点行使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业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监督体系,在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外部监督,诸如立法、纪检、审计、社会监督等等,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率,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资料供您参考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增进农村居民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进行医疗改革试点,1998年医疗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以全面展开。但从总体上看,改革成效甚微,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一、困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建国以来,农村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卫生队伍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对保障农村居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失去了活力,农民的医疗保健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1、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人员经费增长拉动,公务费和业务费几乎没有增长甚至下降。农村公共卫生的公务费和业务费中,政府支出逐渐走低,公务费和业务费从1991年的2.58亿元下降到2000年的1.84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年均增长速度为-7%;致使公共卫生机构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来解决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见附表1[1])。农村基层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严重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有所削弱,某些已经消灭或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在一些地方时有回升,而且新发生的病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附表1:农村公共卫生领域财政支出结构趋势变化分析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支出总额 49 27 14 40 70 90 68 33 67 66 人员经费 70 68 49 69 67 96 48 45 21 49 公务和业务费 58 12 08 10 21 15 01 05 10 84 项目补助 21 48 58 61 82 80 19 83 36 32 2、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农民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的不合理,据统计,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2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9%。当年,城镇人口约为79亿人,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乡村人口为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严重,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说,现在中国的农村确实有很多人看不起病。根据统计数字和农村调查研究的结果,估计有40%—60%的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2]。世界卫生组织通常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根据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城乡差距明显(附表2[3])。2002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附表2: 监测地区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合计 城市 农村 2001 2002 2001 2002 2001 2002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2 2 1 3 9 2 新生儿死亡率(‰) 4 7 6 7 9 2 婴儿死亡率(‰) 0 2 6 2 8 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9 9 3 6 4 6 为3/10万,而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是2/10万,高出城镇6倍;城市婴儿死亡率是2‰,而农村婴儿死亡率1‰,高出城镇7倍。卫生部2004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9%、农村增长了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5%和8%。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1989)在80年代末就指出,尽管改革后中国农产品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但在生命统计上却相对停滞或退步。[4]可见,农民医疗保健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截止至2000年底,①我国有乡村医生1067269人,比1990年的776859人,增加了29万余人;②平均每村乡村医生数为56人,比1990年的01人,提高了55个百分点;③乡村医生培训合格率为01%;其中45岁及以下的乡村医生接受“两化教育”(系统化、正规化中等医学教育)合格比例达到了27%;46岁及以上的乡村医生接受中专水平、逐项业务培训合格比例达到了77%。[5]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6%,大专学历人员1%,中专学历人员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8%人。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 附表3: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博士 硕士 大学 大专 中专 高中以下 合计医院 3 3 9 5 7 3 100% 乡镇卫生院 o o 6 1 5 8 100% (注:数据来源: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举步维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经过试点工作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负重。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形越来越严重。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是2622元,而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农民住院,他全年的收入可能都要花在医疗费用上。第三,农村医疗机构管理混乱。到2003年末,全国共设立5万个村卫生室,其中:村办7万个,联营6万个,乡卫生院设点6万个,私人办8万个。[6]而且相当多的村办卫生室也名不符实。所以私人或家族式的医疗服务网点,使农民对自己的资金投入缺乏安全感。二、农村卫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为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医药分家、药品的招标采购、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保健问题。改革的成效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深远,其中农村卫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不明确是重要原因。首先要坚持一种思想,就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7]。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而决不能简单市场化。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有利于打破城乡分治的基本格局,有利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与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医疗费用的上涨速度,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广大农民来说,“健康就是财富,疾病就是贫困”。所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应作为基本的公共产品,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有效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树立一种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缩小城乡差距。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计,在广大农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对农民实施“两减免、三补贴”(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使我国农民直接得到实惠451亿元。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减免,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以激励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属于公共经济决策中的相机决策。对我国七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粮食生产滑坡等进行紧急矫正性干预,效果非常明显。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2005年一号文件规定:“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需要实质性的惠农措施来保证。第三要增强一种意识,就是坚持依法办事,强化卫生立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稳定的政策,切忌朝令夕改。否则,农民就会疑虑重重,以至于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采取等待、观望甚至抵触。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多个改革配套文件,并制定了有关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卫生监督体制、卫生人事制度的改革文件,由此形成了全面推动中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医疗卫生改革领域的复杂性以及需要深层次性的协同努力,并且又因为其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来确保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建设。而且国家对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以及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上的转移支付也应该从法律上予以保障,杜绝国家决策意图上的随意性和反复性。在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体系的运作和基金管理方面,也应通过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设立非营利性的农村医疗保障管理部门,以及由农民、政府与经办机构、专家共同参加的监督审查机构,确保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行。三、加强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的对策思考要实现“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的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决策。 1、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确立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管理地位,由县(市)级政府负责,有利于解决农村卫生服务监督与管理缺位的矛盾。在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统一管理下,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才能形成分层经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才可能对农村卫生工作实现全行业管理,把农村卫生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盘活现有卫生资源,调动积极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强化县对乡村的卫生业务扶持和监管功能,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6%—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领域和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 3、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域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解决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问题, 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4、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国家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医学院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面向农村的大专班的方法,即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或合同书,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参考参考(临床医学进展)上的文献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