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27 18:03:31

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论文

(一)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制定修订与其配套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与管理以及培训教育、运行保障等规章和标准。建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经费保障、装备器材征用补偿、装备购置税费减免以及表彰奖励等政策措施。形成国家、地方、企业及社会多元化的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制度。研究探索社会捐助、保险等支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途径。(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省、市和重点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加强人员、装备配置,强化技术培训,落实运行经费,制定工作制度和协调指挥程序,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救援决策水平。加强高危行业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落实应急管理与救援责任。(三)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与指挥协调机制。完善国家、省级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和联络员制度,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之间、应急管理机构与救援队伍之间的工作机制和应急值守、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区域间协同应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完善事故现场救援队伍协调指挥制度。(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建设国家(区域)矿山、国家(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和部分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以及矿山、危险化学品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健全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完善队伍体系,形成区域救援能力。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各级救援队伍,实施社会化服务,发挥救援队伍在预防性检查、预案演练、应急培训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将矿山医疗救护体系纳入各地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开展化工园区、矿山企业聚集区应急救援队伍一体化示范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资质管理,促进队伍素质提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搜救、船舶溢油、建筑施工、电力、旅游等行业国家级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配合各地公安消防部队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五)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完善政府部门、重点行业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应急预案有效衔接。规范预案编制内容,提高预案编制质量,加强预案审查,建立健全预案数据库。编制应急演练评估标准,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制度,规范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演练效果。(六)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体系建设。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型企业现有的应急培训资源,完善培训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规划和考核标准。加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指战员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网络等,面向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增强全民应对事故灾难的意识和能力。(七)推动应急救援科技进步。坚持以应急救援需求为导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形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原始研发、创造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机制。鼓励应急装备和物资生产企业、教学科研机构搞好产学研结合,加强应急救援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扶持和培育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机构和制造产业。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以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领域)为重点,优先推广应用紧急避险、应急救援、逃生、报警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强制淘汰不适应救援需要、不符合相关标准、性能不高的救援技术装备。(八)加强应急救援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选择优势科研机构,重点建设一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保障机构,加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科技研发、检测检验等能力建设。加快国家(区域)应急救援队伍大型救援装备储备,依托有关企业、单位储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和生产能力,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调运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多层次、多形式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支持有关大专院校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各类应急专家库,为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九)深化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和应用。加快省、市和重点县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平台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强化各级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深化应急平台在救援指挥、资源管理、重大危险源监管监控等方面的应用,注重通过应急平台体系,动态掌握各类应急资源的分布情况。(十)加快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监控重点目标,建立健全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控能力。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分级分类、检测检验和安全评估。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动态数据库和分级监管系统,构建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机制。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焕宁指出,无论是重特大事故还是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都反映了当前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制仍不完善,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法规标准不健全、安全监管执法不严格等深层次问题,反映了安全生产制度不成熟、把控能力不强。特别是我国当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建立起来的,体制机制建立的时间不长,本身还不完善、不成熟。这就要求加快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2014年7月,为了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工作,国务院安委会下发《关于印发在北京等8省份开展全面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选择北京、吉林、上海、福建、湖北、广东、四川、宁夏等8省(区、市)作为改革试点地区,启动试点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安全生产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安委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了9条改革路径:一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安全监管部门职能定位,理顺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责任。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安全市场准入标准,加强安全政策研究,推进安全生产依法治理。三是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效能。四是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安全产业,强化安全科技支撑。五是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六是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七是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深入开展法规标准宣传贯彻,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技能素质,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八是创新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机制,加大考核权重,强化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九是建立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应急评估和警示教育机制,严格责任追究,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2015年9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北京召开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总结推广一年多来各地试点经验。北京市从基层基础抓起,重点突破,实现了安全生产工作从政府监管到社会共治的转变;上海市通过六项举措,推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广东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省市县三级行政职能的优化组合,提高了安全监管效能;宁夏自治区完善防控体系、细化实化安全责任落实。各试点省市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创新安全监管机制,深化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这些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对加快安全生产领域的改革步伐、对做好今年乃至“十三五”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文

加强监管,培养一批应急队伍,时刻准备着

分析这一句话,有这么几个关键点:1、“预案”“机制”:这就需要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全面的预案,需要做成文字材料并且演练,美国洲际公路的应急预案材料高度能差不多有一尺厚;2、“体系建设”:需要有监管、监督以及参与监管的人和组织

(一)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制定修订与其配套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与管理以及培训教育、运行保障等规章和标准。建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经费保障、装备器材征用补偿、装备购置税费减免以及表彰奖励等政策措施。形成国家、地方、企业及社会多元化的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制度。研究探索社会捐助、保险等支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途径。(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省、市和重点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加强人员、装备配置,强化技术培训,落实运行经费,制定工作制度和协调指挥程序,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救援决策水平。加强高危行业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落实应急管理与救援责任。(三)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与指挥协调机制。完善国家、省级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和联络员制度,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之间、应急管理机构与救援队伍之间的工作机制和应急值守、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区域间协同应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完善事故现场救援队伍协调指挥制度。(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建设国家(区域)矿山、国家(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和部分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以及矿山、危险化学品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健全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完善队伍体系,形成区域救援能力。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各级救援队伍,实施社会化服务,发挥救援队伍在预防性检查、预案演练、应急培训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将矿山医疗救护体系纳入各地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开展化工园区、矿山企业聚集区应急救援队伍一体化示范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资质管理,促进队伍素质提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搜救、船舶溢油、建筑施工、电力、旅游等行业国家级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配合各地公安消防部队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五)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完善政府部门、重点行业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应急预案有效衔接。规范预案编制内容,提高预案编制质量,加强预案审查,建立健全预案数据库。编制应急演练评估标准,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制度,规范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演练效果。(六)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体系建设。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型企业现有的应急培训资源,完善培训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规划和考核标准。加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指战员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网络等,面向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增强全民应对事故灾难的意识和能力。(七)推动应急救援科技进步。坚持以应急救援需求为导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形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原始研发、创造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机制。鼓励应急装备和物资生产企业、教学科研机构搞好产学研结合,加强应急救援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扶持和培育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机构和制造产业。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以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领域)为重点,优先推广应用紧急避险、应急救援、逃生、报警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强制淘汰不适应救援需要、不符合相关标准、性能不高的救援技术装备。(八)加强应急救援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选择优势科研机构,重点建设一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保障机构,加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科技研发、检测检验等能力建设。加快国家(区域)应急救援队伍大型救援装备储备,依托有关企业、单位储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和生产能力,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调运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多层次、多形式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支持有关大专院校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各类应急专家库,为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九)深化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和应用。加快省、市和重点县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平台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强化各级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深化应急平台在救援指挥、资源管理、重大危险源监管监控等方面的应用,注重通过应急平台体系,动态掌握各类应急资源的分布情况。(十)加快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监控重点目标,建立健全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控能力。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分级分类、检测检验和安全评估。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动态数据库和分级监管系统,构建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机制。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论文

因为社会治安与应急应对是有因果关系,关系到社会民生与社会安定;  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是否已制定应急能力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标志着社会、企业、社区、家庭安全文化的基本素质的程度。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_百度文库-P-x62OXqwjgiLSq90hgcdYw_Vg7J9yiN4eIfVWDc_4PdNINNEl-GjmMoiHT21TpqVjeCestUMlzyrw4tzvkoi

公共安全事件 产生的原因影响很大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 1严峻的现实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癌症患者60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约500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人有150万人,死亡110万人。而造成人类癌症病的原因中80%—85%与化学因素有关。 据我国卫生部统计,全国现有尘肺病人累计达55万人,其中已死亡近13万人,新发病人数每年以1.5—2万例的速度增长;全国每年报告的各类职业中毒人数有数千人,死亡数百人。有毒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职业健康危害已成为我国劳动者过早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 我国危险化学品所造成的事故频频发生,有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的潜在影响。近年来我国危险化学品在生产、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估计仅化工系统每年发生300多起事故,严重地危害了人体的健康和造成环境污染。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订的,安全生产的执法主体及执法客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由于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下放,使原有的一些管理部门失去原有作用,而红头文件根本触及不到众多的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致使这些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安全监督管理的空白点。 另一方面,我国危险化学品立法管理体系不健全,与国外化学品管理体系不接轨,需要补充完善。例如,我国缺少一部控制工业化学品和民用化学品的综合性环境立法。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新的化学物质申报审查制度,90年代起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家也建立了新化学品申报审查制度。而我国作为化学品生产和进出口大国,至今尚没有建立这一制度,难于从源头控制污染危害大的化学品的生产和进口。 第三,我国化学品的污染防治工作更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据不完全统计,一部分国外已禁用或严格限用的化学品,如滴滴涕、甲胺磷、久效磷、砷化合物、偶氮染料等,我国仍有一定量的生产,给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和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主要注重化学品的易燃性、爆炸性、氧化性、腐蚀性及毒性,很少考虑其环境危害性。因此,迫切需要根据PIC公约等国际公约要求,充分考虑化学品的环境危害性,结合国情筛选确定我国重点环境管理化学物质名单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登记制度。 2.2生产工艺落后,安全设施老化 我国目前许多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相当落后,设备老化陈旧,由于资金紧张又无力更新改造,造成大量化学事故的发生。例如2000年12月17日,浙江建德某化学工业公司液氨车间发生的大量液氨泄漏事故,就是由于液氨储槽的阀门质量不高、老化陈旧发生炸裂而导致液氨泄漏,造成4人死亡,12人中毒的重大事故。企业安全生产设施配备不齐或质量差、防护效能低,一些设施本身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甚至带病运转,这是化工企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事故的发生,绝大部分属于危险化学品事故,其危害远远大于非危险化学品事故。2.3安全生产管理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有些企业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纪律松懈。加之当前各级机构改革使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发生较大变化,有些企业取消了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取消了安全管理专业人员,致使安全生产监督力量薄弱,安全生产管理不严,安全生产监督不力。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事件处罚不严,造成重大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危险化学品运输中和废弃后的事故呈上升趋势。 2.4安全教育培训亟待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操作人员缺乏化学品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意识差,致使“三违”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致使操作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一旦遇到反应失控、有毒、可燃气体或液体泄漏、可燃、有毒液体泄漏等现象无所适从,不会操作、不会自救、不会判断,在不正常现象面前无能为力,以致事态扩大。 3对危险化学品应采取的对策 3.1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对策 3.1.1企业应研究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危险性及安全措施企业在试制新的易燃易爆化学品时,对每种产品应按照实验标准进行试验,并将实验结果得出的燃点、闪点、爆炸极限等物化性质的技术数据以及防火、防爆、灭火方法制定出技术方案,送交有关部门批准后,方能批量生产。 3.1.2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厂房、车间必须按规定布局 生产使用化学品的厂房、车间必须按照它的危险性的类别,满足建筑总平面布置、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结构构造、厂房防爆泄压、通风采暖、安全疏散、防爆电气设备、防雷防静电的要求,并在建筑物内设置相应的消防设施。 3.1.3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工艺必须合理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要合理,生产设备、管道、容器、反应器要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的需要,相应地设置安全液封、阻火器、阻火闸门、单向阀、安全阀、防爆片、放空管、液面计、压力计等与防火防爆有关的设施。 3.1.4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对生产设备除了经常检查维修管理外,还要定期进行停车大检修,检修的设备、管道、安全附件,要经企业安全技术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3.1.5作业的安全要求 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生产车间内应尽量避免电焊、氧割明火作业,最好是将需要动火检修的设备拆卸到安全地点动火修理。无法拆卸而又必须进行电焊、氧割的设备、凡装过或使用过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储罐、容器、反应釜、管道等,须事先采取水冲洗,蒸汽吹扫,或用惰性气体置换,经取样分析合格,有科学根据不会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按照企业动火管理规定,办理动火手续,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动火或维修。 3.1.6严禁烟火生产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车间厂房内严禁烟火。禁止带入一切火种,不准穿带有铁钉的鞋和化纤衣服进入车间。开启盛装易爆液体的容器时,应采用碰击不发火花的工具。 3.1.7生产车间不准作仓库使用 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车间内不准作仓库存放生产原料和成品。车间内的成品要随时运出入库。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时,一般要做到当天生产使用需要多少,由领料员到仓库领多少,余料要在每天下班前归还仓库,车间内不应有余料过夜。 3.1.8灌装易燃液体、可燃气体时容器应留有空间 在生产和使用易燃液体时,容器内灌装应留有5%的空间。充装可燃液化气体时,其容器应留有15%的空间。在灌、充装液体、气体前,对容器要认真检查,有锈蚀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容器不准灌、充装液体、气体。 3.1.9容器、包装及包装材料应适应化学危险品的性能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容器、包装以及包装材料应当适应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性能。产品包装要牢固,能承受挤压并符合安全要求。用过的容器、包装必须经过检查处理,消除危险后方可再用。 3.2运输的安全管理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是指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借助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在地区上往往是不一致的,有的是集中生产,分散使用,有的则是分散生产,集中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只有通过运输过程完成这种地区间的转移之后,才能满足社会生产使用的需要。 3.2.1运输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1)运输爆炸物品、一级可燃气体、一级易燃固体、一级易燃液体、一级遇水燃烧物品、一级氧化剂时,应由经过专业安全培训、考试合格、持有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押运员证、司机证的人员押运和驾驶车、船。 (2)在运输公安、消防部门管理规定范围内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时,须在消防监督机关领取《易燃易爆化学品准运证》后,才能运输。 (3)运输工具上应有(危险标志)。国家安全危险标准规定:红色表示“危险”,黄色表示“警告”。因此,在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时,其运输工具上应插红黄双色小旗,夜间运输时,还应安没有红灯,以示“警告危险”。 (4)运输较大量危险化学品,应用专门的运输工具。禁止使用以柴油做燃料的汽车、拖拉机、自动卸货车、三轮车、畜力车和自行车运输爆炸物品。 (5)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车船上相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其实这个东西是每个员工的那些任务啊,因为对他们说写那个论文的话都是他们,嗯在工作当中找到了一个灵感啊,或者是那个前途。

如何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论文,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应从员工抓起,从小事抓起,员工的安全教育是最重要的

如何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论文?如何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安全工作是企业管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安全生产的好与差直接反映了企业管理的状况井下作业。

应急管理安全类论文

安全论文范文:摘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关键词:安全生产 管理效益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多年来积累沉淀的大量安全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因此,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危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把安全生产置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和落实。社会在发展进步,随着煤炭行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矿工生活的逐渐富足,伴随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煤炭行业和矿工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客观上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一、安全与生产的辨证关系安全与生产、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安全好了,才能保证更好地生产。生产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隐患,与自然界作斗争,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处处都要警惕、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安全。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前提,生产又是效益的保障。谈到效益,我们总是想到利润、成本、资金、节支等字眼,很少有人想到安全。但越来越多的现实已经向我们证明,只有安全好了,才是最大的效益,安全不好,出了事故,企业和个人都将受到损失,效益又从何谈起?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推进安全科学化管理安全重在管理,管理重在现场,现场重在落实。生产活动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各类人员,由于受各类环境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类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这就要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生产现场的班组长、跟班队长,要多督促、多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认真落实好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类检查人员要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办公室听汇报。同时,加大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层层落实好岗位职责,使生产现场控制在有序、平稳的状态中。一是发挥好理念先导作用。心态安全是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安全意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可是为什么在一些单位“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比如说,一些单位盲目追求效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又比如,上级组织安全大检查是帮助下级查出隐患,预防事故,这本是好事,可下级往往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查出问题便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应是职工本能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如果上述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的安全理念不树立,那么,安全生产的建设就永远是一座空中楼阁。二是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位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营造“人人关注安全”良好氛围,必须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环境。通过电视、报刊、板报、标语、读本等媒体和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做到寓教于乐,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知识广为传播,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安全心态。三是发挥好亲情感染作用。从理论上讲,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适应了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讲职工是愿意接受的。要解决安全问题入心入脑的问题,还应注重情感投入,可采用亲情教育法,时时提醒职工牢记亲人的嘱托;如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兄弟交心等方法,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再就是开展安全共保活动,基层单位定期向职工家属发出安全承诺书,号召家属发挥好安全第二道防线作用,真诚邀请家属参加到安全共保活动中来。四是发挥好管理规范作用。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过去,管理者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和经济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仅仅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三违”现象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职工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如在基层单位会议室设置“不规范行为警示台”,让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者站到台上,将违章经过及危害说清楚,促使其自我反思,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企业管理人员要发挥示范作用,当生产条件达不到安全、危害员工健康时,不得盲目指挥、违章指挥。尤其当威胁到员工生命安全时,要把保障员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此外,要为员工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地去工作。五是落实制度“严”字当头。人即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出事故的受害者,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从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艰难性,可以看到父母之心难违;从失去亲人悲痛的难忍性,可以看到亲缘之情亦难违;从党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性,我们深知党心民心更不可违。因此,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每一个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企业搞好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为基本出发点,看待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对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极其重要。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抓好制度的教育和落实,使广大员工懂得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是用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及沉痛教训写成的,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运作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家人和儿女的情感。教育员工自觉用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觉执行规章制度变成大家的自觉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要狠抓一个“严”字,要“严”字当头,要严制度、严标准、严明劳动纪律。特别是对那些日常违章人员,在对其做到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暴光、经济重罚等措施,督促本人增强安全意识和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好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值班制度,如不能做到,不论涉及到谁,都按规定进行考核及处罚,从而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六是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还要着眼于一个“全”字。综合治理,总体推进,要求各级领导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值班、顶岗和一线指挥都要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三、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应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坚持重安全意识、重安全规程、重安全行为规范、重细节养成;应以安全意识教育为先,以提高安全技能为重,以养成安全生产行为规范为目的;培养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技能,确保安全生产。生产一线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一是要源头参与,对于企业涉及到保障职工安全与健康内容的制度、规定,依法规范、强化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二是要立足班组,提高职工自保互控能力。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安全生产最直接的承担者和参与者。要夯实班组安全基础,一方面要加强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应变能力和安全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班组自保互控体系,以自保为主,互控为辅,不断增强职工保安全、反违章的内在驱动力。三是要突出重点,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围绕安全重点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采取职工代表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巡回检查和跟踪追查等方法,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及时下达红黄通知书,建立安全档案,追踪整改。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事故。加大对生产现场、生产设备、有毒有害作业岗点以及职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整改力度。总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措施落实、考核到位,严格奖惩兑现,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从而在全矿范围内形成安全工作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进矿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稳步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基层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北京:2002年6月29日;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内容参照文件:《安全用电专项方案》、《生产安全教育管理》、《员工考勤制度》、《电脑系统管理维护办法》、《更衣室的管理规定》等

地方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 不足及完善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变革期, 地方政府决策的不缺定因素增加, 加之网络的兴起使得地方政府再也不 能和以前一样来处理问题,能不报就不报,能瞒报就瞒报,能压就尽量压,这种传统的行政模式已经不 适合处理公共危机问题了。 地方政府必须以新的姿态来面对公共危机和公众的质疑, 加强对民众的沟通。 多方面的原因让公共危机管理成为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 如何恰当的应对公共危机, 已经是摆 在地方地方政府日程上的一道重要课题。 地方政府在面对危机时的应变能力与沟通, 处理能力也成为民 众对地方政府信任度的标准,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形象。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显现和得到 重视。 1 地方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 wto 面临 的国际挑战的加剧,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类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目前 又处在转型期,由此引发的公共危机可能性大大加强,领域扩大并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可 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公共危机频发的时代,突发性已成为政府行政面临的主要障碍,迫切 需要地方政府进行有效快速的应急管理。那么什么是地方公共危机管理,其基本概念是什 么,搞清楚危机,公共危机,地方政府的概念是阐述地方公共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以下 是这几个概念的内涵。 1 危机的概念而要理解公共危机管理,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危机,在英国韦伯词典中,危机是指有 可能变好或者变坏的转折点。正如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所说的那样,——危险与机遇并存。 关于危机的概念很多学者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对危机进行了定义,有管理学视角,公共关 系学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等,而综合起来,我国著名行政管理学家,新中国公共管理学 奠基人夏书章教授指出, “危机是一种突发性的紧急态势或事件,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 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和行为准则,要求决 策者迅速应对以消弭负面影响” [1] 。 2 公共危机的概念对公共危机的概念,很多学者在定义时各有侧重,但内涵是一致的,中国学者张成福 指出:公共危机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 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地方政 府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2]对公共危机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后,进一步分析公共危机 的分类,分级,与分期状况,因为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诱因,影响方式和危害程度有很大 差异,地方政府需对症下药,分别对待,即便是同一种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之处,也要采 取不同的方式,由此可见,分类,分期,分级是重要的,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危机划分的 类型很多,划分的标准不一,有按产生的原因划分,有按表现形态划分,有按发生的领域 划分等等,但是不管那一种危机,只要涉及到大规模的公众利益,需要国家公共部门介入 1 处理,便可划入公共危机的范畴。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安慰各类突 发事件的影响程度,可控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四级,即一级(特别重大) ,二级 (重大) ,三级(较大) ,四级(一般) ,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3]根据分 级管理的原则和我国政权组织形式分别有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地方政府同一领导和协 调应急处置工作。而对公共危机进行更好的处置和应对需要对公共危机进行恰当的分期, 以便在各个时期都能采取合适的措施。而分期问题有四阶段论,有五阶段论,我国的学者 有的还分为三阶段论,但是不论分为几个阶段其内容基本一致,不外乎是多阶段论是对各 个环节的细化,三阶段论只是大概的过程论述,并没有实质的不同之处,只是强调的重点 不同罢了。中国学者薛澜,钟开斌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威胁,实际危害已发生,危害 逐步减弱和恢复可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上分为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其主要 任务是,预警期是防范事件的发生,尽可能控制事态发展。爆发期是及时控制突发公共事 件并防止其蔓延。缓解期是降低应急措施的强度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善后期是对事件进 行调查和评估总结经验和学习。 3 地方政府的概念地方政府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通常对应于中央政府 (在联邦制国家,即称“联邦制府”)的称谓,汉语简称“地方”。 中国的地方政 府除特别行政区以外分为三级即省级、县级和乡级。中国大陆地方政府自 1950 年开 始至 1980 年代,除直辖市以外,实际以三级为主,三级和四级并存;1980 年代以后 转为四级为主,三级和四级并存。 [4] 4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地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 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危机事件,最大限度地减 少突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其主要特点有危机管理区域的地方性,利益实现的局部性, 资源调配的有限性,管理行为的机会性等。[5] 2 从山西“问题疫苗”和“地震门”事件看地方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存 在的问题 1 对“问题疫苗”和“地震门”事件的简要叙述 2010 年 2 月 21 日凌晨三点左右,在太原、晋中、长治、晋城等地发生地震的消息相 继传开,导致各市、村居民半夜从家里跑到街头、公园、田间躲避灾难。在榆次、祁县、 平遥、左权等地,各乡村通过广播叫醒熟睡中的村民起床躲避灾害。在灵石县每个村里的 喇叭都广播了要地震的消息。榆次、太原等地村民甚至有大部分村落彻夜鞭炮声不绝,人 们跑到村外田间地头,休息于车中,静静地等待地震的到来。事后,当地地方政府未就此 2 事作出解释和表态,从 1 月起直至 2 月 20 日晚山西人民等地震之前,关于山西地震的信 息在互联网上不断发出和交汇,舆情声势凶猛,也未见山西地方政府发声,最终导致了民 众无所知情,只得听从网络热帖谣言,才使得山西突发了这场公众危机。 2010 年 03 月 17 日,据有关媒体报道,山西近百名儿童不明病因致死、致残或 引发各种后遗病症。 家长伤心欲绝、 四处求治、 负担沉重。 导致如此惨剧的病源何在? 锲而不舍的患儿家长纷纷质疑:“接种了乙脑疫苗怎么又会得乙脑?急性播散性脑脊 髓炎难道不是接种疫苗所致?” 接种疫苗违规操作, “高温暴露” 还是 疫苗失效?…… 矛头直指用来保障人“山西疫苗问题”要追溯到 3 年前,最早举报的是山西省疾控中心 专门负责防病信息的原信息科科长陈涛安。据他称,从 2006 年以来,在山西境内出现了 大量疫苗被高温暴露的情况,他亲眼看到许多疫苗在夏天被堆放在没有任何冷藏设备的疾 控大楼一楼,许多人在往疫苗盒上贴“山西疾控专用”。 在 4 年前的这次事件中,地方 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导致 2010 年被媒体曝光,使地方政府威信大受影响。并且在日 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仍旧是希望把事情掩盖住,做了虚假不诚实的答复,导致被 记者围困,使得政府形象更加受损,民众对政府更加的不信任。[6] 2 地方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不足之处以上例子充分表露出山西地方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暴露出的缺陷,在面你对公共危 机时,地方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时对公众进行隐瞒,我们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爱吹不爱批, 闻批则怒,文过饰非。尤其是遇到公共突发事件,包括空难,海难,爆炸,矿难,水灾, 地震,洪水等,对这些突发事件的报道常常是慎之又慎,阻力重重,对这些涉及千家万户 的热点问题,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真相被掩盖,这些似乎习以为常了,教训确实非 常惨痛。而山西方面之可为剥夺民众知情权的典型。赋予民众知情权,加强地方政府于民 众的有效沟通,建立民众于地方政府的相互信任,携手共度危机。地方地方政府应该相信 民众有一定的理性并赋予其知情权,同时,民众对地方地方政府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也要 给予高度信任并充分配合,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重大信息披露上做出重大调整和改进,改 变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策略,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获得民众对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地方政府说真话将会使民众对地方政府充满信任,为以后地方政府处理危机事件减少心理 障碍。通过山西问题疫苗事件可以看出,目前处理公共危机地方政府仍旧是缺乏经验,仍 旧是采用以前老一套的方法进行应对,并暴漏出了很多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地方政府以及民众应对危机意识不强,危机教育欠缺。公共危机理念和意识不 仅仅是指政府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人员)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还包括社会民众的 危机意识和应急技能。在面对可能地震的谣言时民众的反应出乎预料,甚至出现慌乱,做 出了很多不理性的行为,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没有人怀疑事件的真实性,盲从谣言,并且 四处传播,理性在这里不起作用,人们只是随大流,四处逃散,事件的第二天有些人仍旧 不敢回家。可以由此想见,如果真的地震来临时,这种不理智的行为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3 一些书本上科学预防地震的常识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错误的避震方法,虽然没有造成人 员伤亡,但是给民众危机意识的欠缺敲响了警钟。 其二、应急管理中的专家咨询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由于其专业性、科学性,所以要 发挥专家、学者特别是危机管理专家的积极作用。在地震谣言传播的初期,政府并没有请 专家向公众发布权威科学的信息,把谣言扼杀在摇篮里,导致谣言在后来的几个小时里呈 几何级数量增长并加快传播,而且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崛起,更是使谣言的 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传播的范围更加的宽广。 其三、当前各级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明显存在“轻危机预防、重危机处理”的倾向。我 们的习惯是只仅仅重视危机处理,主要侧重于危机爆发后的应付。对公共危机预防与预警 重视的不够, 没有认识到危机管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危机预防, 只重视事后的补救性管理, 致使政府在危机来临时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不是主动出击。那么为什么会导致我国各级政 府对预防的轻视呢?笔者认为,除了主观思想上认识不到位之外,还有个根本性的原因是 我们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有差错,结果导致一些政府部门也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 则。如问题疫苗事件中政府的卫生管理部门官商勾结,出于利益,疫苗制造商不顾婴儿的 安危,制造假的疫苗牟取暴利。 其四、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我国对处理公共事件的部 门设置不统一,危机一旦出现时,往往仓促组成一个“临时指挥部”进行指挥调配。然而 一个危机的出现要求多个部门协同作战各尽其职。这样就容易造成被动应战,而且部门间 缺乏默契,以导致不能最大的挽回经济损失,由于没有专门机构,所以相对来讲就缺乏应 对危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在危机管理管理过程中,对于危机发生前、中、后采用一 样的方法来应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危机发生过程中所采用的对策是不同的,对策不能 超前也不能落后与事态的发展,但目前来看,地方政府没有连续的一套应对机制,也就没 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丧失了最佳治理时期,造成更大的损失。 最后,政府职能部门淡化责任。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处理中,为了自己的利 益,瞒报或不报现象严重,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心态。有的是在危机处理中,逐级 上报灾情而不及时抢救,等待上级的指示。这些都是政府部门的职能不负责任,严重地损 坏了政府形象和危害了社会安全。在问题疫苗事件中,山西省政府极力掩盖事实的真相, 甚至在新闻发布会上仍旧在企图隐瞒事实的真相,导致名誉和威信受损。 3 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措施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处理了不少公共危机事件并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问题仍旧存 在。对公共危机的快速反应,成为处理此类事件的核心环节,也是地方政府应变能力的重 要体现,但是在面对紧急事件时,我国行政管理上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一是我国地方政 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办事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有利益各部门拼命 抢,有责任往上推,都等着高层来决定。在这种体制下,一级部门在遇到公共危机时在一 4 定程度上失去了对某些部门的有效控制能力。而某些部门利益最大化,将权力的行使与自 身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在处理方式上习惯层层审批,总是等待着上级的意见,该负的责任 谁也不清楚,行政审批的复杂化,又导致正常工作效率低,遇到特殊危机,更缺乏足够的 能力去处理,一遇到危机就马上显露出缺乏快速反应的能力。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地方 政府职能没有划分清楚。在许多事项管理上条块分割严重。从整个体制上看,在危机时刻 对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谁也不清楚。即便中央地方政府下令,各级地 方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也可能难以有效协调——大家都是一亩三分地,各管各的,利益拼命 争,责任拼命推,一直推到中央发话才行的通。本级地方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经常产生分 歧,那么宝贵的时间便转瞬即逝,发生更严重的情况。导致危机没有“机” ,只有“危” 。 所以迫切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 [7] 1 转变领导体体制指体系架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模式。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离 不开系统,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在当前环境下,由于公共危机具备突发性,不 确定性,危害性等特征,要求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呈现出不同与一般的管理体制特点,而领 导体制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最重要的一环。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要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 位,凡在此地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都应当有当地地方政府统一进行管理,甚至有必要设立 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由于机构的复杂可能仍旧会导致反应变慢,所以,我个人认为 应实行松散的委员制, 委员们依部门的情况, 有各个部门的正职领导或者是副职进行兼任, 并且主要有本级地方政府主管,本部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马上启动危机管理机制,有兼 任危机管理的领导要放下手头的一切公作进行危机的处理工作,首先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 报情况,上级部门要向本级地方政府汇报情况,然后上级部门所在的地方政府要督促下级 发生公共危机的地方政府对发生危机的部门进行资源的支持,每一级的部门都要设立专门 的危机管理机构按照以上的机制进行运作。危机管理委员制的临时机构要依照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如卫生部门,公安部 门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以及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当危机爆发时,这些相关部 门则在应急管理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参与危机处置工作。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便可以杜绝 瞒报情况的发生,并且可以提高危机处理的速度和效果。 为了使这种领导体制更好的发挥作用应该注意的是:一是各部门的地方政府职权要划 分清楚,公共卫生部门发生危机事件要有卫生部门负责,进行管理的地方政府要给部门更 多的权力,因为本部门的情况还是本部门较为熟悉和较专业,要在划分中不留死角,危机 要都能找到该为之负责的相关部门。对于交叉的情况要两个部门协商,只能有一个部门进 行管理,其他只是一个配合的角色。二是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 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通过实践调整,明确各项责任。立法要跟得上,责任清晰,奖惩分 明对领导体制的建立有着积极的意义。三是要对危机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督是公共危 5 机管理有效展开的保证,也有利于危机后期的总结。上级地方政府可以派出专门的督导组 进行危机领导责任的检查,明确各部门应负的责任,还可以通过人大政协的走访,视察进 行监督。 总之,在这样的一个领导体制下,地方各相关部门应该有一定的权力,地方政府应该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但不能起代替作用, 毕竟各部门有自己的专业特点。 地方政府不可能事无巨细。 2 建立危机应对流程现在日益复杂的公共危机, 地方地方政府除了要有一个高效, 快速反应的领导体制外, 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实属必要。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 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建立机制要在平时的危机防御,危机发生初,危机发生 时,危机发生后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考虑。[8] 1 平时的危机防御 一是“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防患于未然,建立并完善危机防御机制刻不容缓。 危机防御是指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根据本国或本地区有关情况或者是有关危机现 象的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和科学的预测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 象作出约束性的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科学的估计与判断。任何危机事件 的发生都有征兆,差别只是在于征兆的明显程度,如果能够捕捉到这些征兆,便可以有针 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有效的控制事态的发展,避免或者是最大程度的限制公共危机所带 来的损失。在这里主要内容是<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把危机管理法制化,让紧急情况 的管理权,认定,所负的法律责任都有法可依。<2 制定健全预案体系,必须遵循预见性, 可行性,全面性的基本原则,目前政府虽然有预案,但是可操作性不强。 <3 完善各项基 本资料的储备,建立公共危机的物质保障。包括信息通信设备,医疗卫生设备,公共安全 设备等。 二是加强危机教育。危机教育可以降低恐慌和愚昧,所以必须增强危机教育意识,虽 然许多危机无法预测,但是地方政府应加强危机教育意识。世界上很多危机教育都是“从 娃娃抓起” ,在平常的危机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普及各种科学的救灾和自 救知识,以及其他必要的科学知识,在学校和社区要开设防治危机的教育和培训课程,进 行全民普及教育。开展危机的群防训练,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做到临危不乱,临危不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和治疗等, 提高其应急能力和耐压能力。 2 危机发生初的应对 当有了以上机制后,并不能保证危机就不发生,因为要想在这样一个经济转轨与社会 转型以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都存在制度变迁的社会环境下不发生公共危机, 6 [9] 是不可能的。对待危机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对待的问题。 一是在危机发生之初的应对尤为重要。特点是要求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做出准确 决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其基本要求是要在时间紧迫,信息有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做出危机决策,准确判断危机问题的性质,直接原因以及可能导致事态恶化的因素,组成 各个部门的临时危机管理机构要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视情况在第一时间上报上一级管理 部门,向上一级管理部门请示并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在第一时间介入危机的管理工作。 有些公共危机在发生之初就可以处理和避免,而在通常情况下,当地方政府知道事件的时 候危机已经大面积爆发。 所以在这样一个初级阶段, 迅速确定对此该负责任的机构和部门, 能在初级阶段就化解就尽量化解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二是扼杀流言。流言通常是公共事件的“副产品” ,在缺少可靠信息,在不安和忧虑, 在社会处于危机下流言便产生和传播。流言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影响人们心里稳定的重要 因素。而流言的特点决定了其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广,对心里稳定冲击大,已被人们接 受和夸张性传播,更易引起心理恐慌而导致公众的较为广泛性的非理智行为,在面对危机 事件时,人们易产生难以防御,难以摆脱的心理。并伴随相应的逃避,寻求保护等一系列 非理智行为,例如争抢保护物品,盲目的攻击他人等,这类行为又会传播,影响他人,进 一步强化恐慌。[10]所以在这样一个阶段下,管理机构应该增加透明度。信息公开,有利于 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反之,信息封闭,必然导致延误危机处理,疫情蔓延,人心恐慌, 社会不稳,其机构的形象严重受损。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防止流言导致更大的恐慌。并 且准备进行干预。 3 危机发生时的应对 一是迅速调查情况和收集信息,作为应对决策的基础,过去,我们主要是有地方政府 出面以内部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应对,很少吸纳多方主体参与,而在本文论述中,是把有关 部门做为主体的,但有关部门也并不是单独行动就可以解决掉问题的,而应该更多的依靠 广泛的社会参与,因为公共危机所牵涉的范围及幅度很广,这时,本级地方政府就应该最 大程度的协助危机所负责的有关部门,给部门以最大限度的帮助, ,需要其他相关部门配 合时,要督促其他部门给物质和人力资源上的支持,由于时间紧迫需要快速决策,因此不 要采纳大规模的组织决策方式,而采取多方核心或者职业人员的小团体决策模式。因此, 在这个阶段,要使其它主体参与进来,包括媒体,非盈利型组织,社区,企业,市民和国 际组织等多元主体有序的参与到公共应急决策程序之中,运用现代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更 高效快捷的做出应急决策而形成的一个彼此依赖,共享权力的动态的运行过程与方式,在 全球化的今天,多主体参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1]但是,要注意的是多主体并 不是每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分享权力,没有重点,而是要以一个为重点,其它多主体积极参 与。 二是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过程中要把信息向外界公布做为重中之重。成立负责危机应对 的专门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前准备有关资料和确定新闻发言人。公共危机管理机构 7 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发布信息对于制止流言降低恐慌心理是唯一有效 的办法。 事实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散播消息时,地方政府仍然是最具掌控能力的权威 角色,要尽力协助有关部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发布信息,当社会共同面临,安全,健康,利 益的危机时公众对为危机的关注度会大大提高,此时地方政府如果能够协助有关部门。利 用网络,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来传达信息以及目前的进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较 少公众的不安全感,这就有利于在危机降临时去建构一个稳定的,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 如果情况必要,地方政府应每天半天一次,或者是每天一次定时公布信息,地方政府越是 不情况说的清楚,措施说的明白,其信誉度就越大,流言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小。自然,社 会也就因此把损失降到最小。把信息进行封锁不仅无助于危机的解决,而且还可能导致对 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与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成比例 的。及时的发布信息,是最佳的选择。 4 危机发生后的应对 公共危机爆发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过程的结束,其善后管理是整个公共为危 机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包括以下内容: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学习与改进。 公共危机平息后,需采取措施消弭其造成的危害,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其重建工作不 仅是事后的物质重建,修复受损的公共设施和社会财产,还包括对危机过后民众的心理恢 复和干预,对经历过危机的人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当时人能够正视危机,回避一些应激性 境遇,避免给予不恰当的保证,督促当时者接受帮助和治疗。 而调查和评估可以帮助了解掌握重建成本,而且是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环节,在公共 危机管理善后管理中,较理想的情况是有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来对危机管理的效果进行调 查评估,并将结果公之于众,不过目前我过尚未设立此类型的独立调查制度和机构,而且 在公布公共危机处理调查评估方面也有待改善。 对公共危机的应对主体来说,每次的公共危机都是一次总结学习的机会,公共危机管 理中的学习机制,是总结经验教训,对现有制度的缺陷进行完善,发现政策失误进行改进, 建立危机预案,或是修订原有危机预案,甚至可以把是按作为组织变革的重要契机。 [12] 3 完善法律法规来促进以上转变和流程的执行有了转变领导体制和危机应对流程两个重要的措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来保障实 施,那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会产生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况下是有了很好的方 法以及应对措施,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其原因是由于没有强制力的法律来保障,成为一 纸空文,上面说的一套下面做的一套。所以,就要建立起相关法律,使危机的管理法制化, 使领导体制转变,危机应对流程的建立有法可依,这样在地方上就可以很快的实施下去, 并且阻力会相对较小。对不执行法律法规的组织和个人,要追究其责任,建立领导负责制 的制度,加快危机有效管理的进程。 地方政府对公共危机的有效管理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地域辽 8 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再加之正处在转型期各种人为和非人为造成的危机事件会越来越多, 如何有效合理的处理此类事件,这是地方政府的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问题虽然存在,但 是我国地方政府仍旧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在中央政府的带领和指导下。笔者相信,我们有 理由、有条件取得更大的进步。 9 参考文献:

应急管理中蕴涵的警钟长鸣思想论文原创一份 什么时候交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